• 沒有找到結果。

海運物流資訊化之整合與分析-以物流資訊管理平台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海運物流資訊化之整合與分析-以物流資訊管理平台為例"

Copied!
1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

碩 士 論 文

海運物流資訊化之整合與分析

-以物流資訊管理平台為例

Integ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Shipping and Logistics Industry :

An Application of e-Portals

研 究 生: 林大鈞

指導教授: 謝尚行 副教授

(2)

海運物流資訊化之整合與分析

-以物流資訊管理平台為例

Integ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Shipping and Logistics Industry : An Application of e-Portals

研 究 生:林大鈞 Student:Ta-Chun Lin 指導教授:謝尚行 Advisor:Shang-Hsing Hsieh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College of Management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June 2008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3)

海運物流資訊化之整合與分析

-以物流資訊管理平台為例

學生:林大鈞 指導教授:謝尚行 副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碩士班

摘 要

海運與物流兩業者,也開始隨著世界的科技趨勢,進行電子資訊化,且此兩 者之間的關聯十分密切,若能夠將海運與物流之間的運輸過程以資訊電子化的方 式整合,將可以替整個運輸的過程帶來極大的效益。此時,資訊管理平台便是一 個相當理想的方式,透過平台的串聯,達到相關作業的整合、協同作業及即時貨 況的掌控,將物流、海運與資訊三者之間緊密結合。本論文以國內關貿網路、航 網公司、交通部航港單一窗口服務平台為研究基礎,探討資訊管理平台對於我國 物流與海運業者的影響,並且將研究結果整理後作比較分析,達到整合我國海運 物流資訊化研究之目的。 研究結果發現,資訊管理平台目前的發展狀況,在我國還屬於一個剛開始發 展的資訊流,所服務的內容可以相當廣泛,若平台能夠穩定經營,業者也能夠妥 善利用平台資源,其對於海運與物流整合的貢獻,會相當具有潛力。然而,國內 海運物流相關業者仍普遍存在資訊化程度不一致的問題,對於資訊管理平台的發 展的確是一大阻礙。不論如何,資訊管理平台將來對於我國海運與物流的整合, 應可扮演相當適合的溝通橋梁,甚至將會是我國海運與物流成功邁向國際的理想 方式之一。 關鍵詞:資訊管理平台、海運物流、EDI、企業電子化

(4)

Integ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Shipping and Logistics Industry : An Application of

e-Portals

Student: Ta-Chun Lin Advisor: Shang-Hsing Hsieh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Shipping industry and logistics industry, both of them have been changed electronically as the world technology trend. Si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ndustries is intimate, if their transportation process could be integra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will create a great benefit. For doing this, the e-portal is an ideal way. In this research, four e-portals will be studied, from Trade-Van Information Service Corporation in Taiwan, NiceShipping Technology Corporation, and Maritime Transport Network Portal of Taiwan Transportation Department. The goal of the research is to integrate and analyze shipping and logistics industry through the e-portals, and discuss its impact on the shipping and logistics industry in Taiwan.

This research revealed that e-portal is a newly developed technology in Taiwan, if the industries can use the service provided by the e-portal properly, and the e-portals can manage steadily, e-portals will be a great potential for the integration of shipping and logistics industry. Though different information level problem still exist, whatever, e-portal should be a helpful intermediary for the integration of shipping and logistics industry. Furthermore, e-portal can be an ideal way for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two industries.

(5)

誌 謝

論文總算是完成了,在這段求學的路程中,我覺得我成長了不少,許多事情 讓我的人生經歷更加豐富,也有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給予我相當大的啟發。首 先要感謝的人,當然是我的指導老師 謝尚行老師這兩年來對我的悉心指導與教 誨,以及在生活上之關心、協助與照顧。在論文撰寫的期間,給予了我很多的靈 感和意見,讓我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即使遇到困難,也能夠順利的解決。 論文撰寫的過程中,非常感謝關貿網路葉毅雄經理、航網公司張慧總經理、 航網公司李柏璁經理、MTNe 王維民工程師、MTNet 郭經國副工程師、MTNet 蘇俊 銘助理工程師等人,願意在百忙之中,接受訪談,並且提供一些寶貴資料,使得 本論文能夠順利完成。另外,也相當感謝口試委員高凱副教授、王賢崙副教授能 撥冗參與口試審查,並且給予我更多寶貴的意見,讓我的碩士論文內容可以更加 充實。 感謝在我求學的過程中,一起陪我走過的親朋好友。感謝系上的所有師長們 在求學過程中的指導與教誨,讓我能夠在短短兩年內,學習到更多寶貴的知識和 經驗。實驗室的同學,在這兩年來,互相幫忙,讓 lab 一直在輕鬆愉快的情況下, 使我樂於留在 lab 與大家相處。彥廷是平日都可以聊天交流的朋友,有事情請教 也都能有求必應,而且也是這兩年系壘打球的好夥伴;金樺自大學以來就是同窗 好友,這兩年與他繼續努力打拼,不論是求學或打球;學樺不只是籃球厲害,在 lab 當大家需要幫忙的時候,總是能夠挺身而出;還有筱嵐學妹,在我們碩二的 這一年裡,細心的態度幫了我們很多的忙。謝 lab 有你們真好! 我還要感謝在求學的這段期間,和我一起打球的好夥伴,不論是系壘、系排、 或是系籃的人們。讓我在求學的過程中,能夠和這些人打球,真的是相當開心的 一件事情。此外,還有幾位平常吃飯的飯友與打電動的戰友,你們都是我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好友!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爸爸、媽媽、姊姊還有其他的親戚們,在我求學 的過程中,給予我最大的支持與鼓勵,信任我的能力,讓我順利的完成碩士學位 這個目標。 林大鈞 僅誌 于 交大航運實驗室 2008.06

(6)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 謝 ………...iii 目 錄 ………...iv 表 目 錄 ………...vi 圖 目 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流程與方法... 3 1.4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2.1 電子商務... 5 2.2 電子資料交換EDI ... 8 2.3 資訊管理平台與其應用... 14 第三章 資訊管理平台之研究... 19 3.1 關貿網路... 19 3.2 航網科技... 24 3.3 航港單一窗口服務平台MTNet ... 30 第四章 平台內容之整合比較與分析... 35 4.1 四平台內容之整合、比較與分析... 35 4.2 物流資訊管理平台與一般資訊平台之比較... 38 4.3 四平台建置營運前後之比較分析... 44 第五章 問卷調查設計與分析... 50 5.1 問卷設計... 50 5.2 抽樣方法... 50 5.3 問卷分析... 51 5.4 研究假設之分析... 69 5.5 問卷分析總結... 73 第六章 訪談內容之整合與分析... 74 6.1 訪談問題... 74 6.2 訪談內容... 75 6.3 分析研究... 87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91 7.1 結論………...91

(7)

7.2 建議………...93 參考文獻... 94 附錄一 問卷... 97 附錄二 專家訪談問卷綱要... 102 附錄三 專家訪談對象... 103 簡歷

(8)

表目錄

  表 2.1      EDI風險分類 (Rathasingham,1998)... 11  表 2.2 不同物流企業類型e化之關鍵績效指標... 17  表 3.1  航港單一窗口服務平台MTNet所提供的主要服務系統... 33  表 4.1  四平台初步分析內容(本研究整理)... 38  表 4.2  企業資訊入口網站之細部評估項目... 39  表 4.3  物流資訊管理平台之網站細部評估... 43  表 4.4  四平台建置前後之比較分析... 49  表 5.1  調查對象企業類型統計... 51  表 5.2  調查對象企業創業年數統計... 52  表 5.3  調查對象對於受測平台知曉狀況統計... 52  表 5.4  調查對象對於受測平台使用狀況統計... 53  表 5.5  屬性變數量表之信度... 54  表 5.6  航港單一窗口服務平台MTNet滿意度調查結果統計... 54  表 5.7  關貿網路滿意度調查結果統計... 55  表 5.8  航網船期平台滿意度調查結果統計... 55  表 5.9  航網四方物流貨況平台滿意度調查統計... 56  表 5.10  MTNet平台功能幫助之調查統計... 57  表 5.11  MTNet平台相對不理想功能之調查統計... 58  表 5.12  MTNet使用者建議加強新增功能之調查統計... 58  表 5.13  關貿網路平台功能幫助之調查統計... 59  表 5.14  關貿網路平台相對不理想功能之調查統計... 59  表 5.15  關貿網路使用者建議加強新增功能之調查統計... 60  表 5.16  航網船期平台功能幫助之調查統計... 60  表 5.17  航網船期平台相對不理想功能之調查統計... 61  表 5.18  航網船期平台使用者建議加強新增功能之調查統計... 61  表 5.19  航網四方物流貨況平台功能幫助之調查統計... 61  表 5.20 航網四方物流貨況平台相對不理想功能之調查統計... 62  表 5.21  航網四方物流貨況平台使用者建議加強新增功能之調查統計... 62  表 5.22  企業使用平台進行貿易相關業務頻率之調查統計... 63  表 5.23  企業使用的平台數量調查統計... 63  表 5.24  使用資訊管理平台之主因調查統計... 64  表 5.25  不使用資訊管理平台之主因調查統計... 64  表 5.26  是否會對新成立之平台感到興趣之調查統計... 65  表 5.27  資訊管理平台的重要功能調查統計... 65  表 5.28  資訊管理平台有待改進部分之調查統計... 66 

(9)

表 5.29  資訊管理平台對於海運與物流之整合是否有幫助... 67  表 5.30  平台之間互相整合對於貿易是否有幫助... 67  表 5.31  吸引人的平台整合組合調查統計... 68  表 5.32  航港單一窗口服務平台滿意度調查企業資料... 69  表 5.33  單因子變異數檢定分析結果(MTNet)... 70  表 5.34  關貿網路平台滿意度調查企業資料... 70  表 5.35  單因子變異數檢定分析結果(關貿網路)... 70  表 5.36  扣除報關行後的單因子變異數檢定分析結果(關貿網路)... 71 表 5.37 企業對平台的看法:重要功能與須待改進部分填答之關連統計資料 ...72 表 6.1  航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經營平台之主要服務項目... 76  表 6.2  航港單一窗口服務平台MTNet目前營運狀況... 77  表 6.3  訪談內容(本研究整理)... 78 

(10)

圖目錄

圖1.1 研究架構流程圖………...4 圖3.1 關貿網路自由貿易港區服務關係圖……….21 圖3.2 關貿網路平台與使用者之關係圖(本研究整理)………..24 圖3.3 查詢船期的方法與步驟……….25 圖3.4 航網船期平台與使用者之關係圖(本研究整理)………..27 圖3.5 航網四方物流貨況平台與使用者之關係圖(本研究整理)……….30 圖3.6 航港單一窗口服務平台MTNet系統架構……….31 圖3.7 MTNet與使用者之關係圖(本研究整理)………..34 圖4.1 企業資訊入口網站建置與評估模式……….38 圖7.1 貿易過程中的資訊管理平台……….92

(11)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資訊網路科技的快速進步,近年來企業電子化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 多數企業面臨微利競爭時代的來臨,無不思考如何降低企業提供市場產品或服務 過程中相關作業成本,以提升企業在全球化市場中之競爭力。現今網路工具與相 關環境已非常成熟,要透過網路實行企業電子化已非難事。而海運業與物流業, 前者一直以來皆為世界貨物運輸的主流,後者則是近年來備受重視的運輸模式, 此二產業近來也開始隨著世界的科技趨勢,進行電子資訊化。 海運業目前仍為世界貨物運輸的主流,貨櫃化運輸更是海運運輸的最大特色 之一。目前,國際貨櫃運輸的發展,也已經開始因應資訊化的潮流,從最早的港 對港(port to port)發展到今日的桌對桌(desk to desk),說明將資料以更快的 速度及百分之百準確性送到客戶桌上電腦的需求。 此外,企業將非核心的物流運籌業務外包給專業的廠商已為趨勢,同時因應 全球市場的多變需求,以策略性的思維建立具前瞻性的全球物流運籌管理來提升 全球營運競爭力,更是近年之物流發展趨勢。對企業而言,選擇優良的物流服務 業者,對於庫存成本的控管及客戶服務滿意度的提昇皆有所助益。換言之,物流 服務業者提升相關的網際網路與資訊技術,充分掌握進出口貨物與庫存的即時資 訊及異常狀況,以協助企業貨主作電子化的全球運籌管理。 由於海運與物流運籌業目前都有追求資訊電子化的趨勢,加上此兩者之間的 關聯十分密切,若能夠將海運與物流之間的運輸過程以資訊電子化的方式整合, 將可以替整個運輸的過程帶來極大的效益。此時,物流運籌資訊管理平台便是一 個相當理想的方式,透過資訊管理平台的串聯,達到相關作業的整合、協同作業 及即時貨況的掌控,將物流、海運與資訊三者之間緊密結合在一起。目前在台灣 方面,已有些許公司致力於資訊管理平台的作業發展。本篇論文的研究內容,則 把焦點集中在國內兩間以此著名的公司,分別為負責國內通關資訊交換網路的關 貿網路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推動國際物流資訊平台的航網公司;除此之外,我國 政府為提昇海運事業資訊化,而設立之「航港單一窗口服務平台」也是本研究重 點之一。 然而,國內的物流服務業者大多屬於中小規模,不但資訊技術不足,業者亦 不願額外投入資金建置電子化物流服務所需的軟硬體。而海運業者主司貨櫃船期 安排及貨櫃化運輸,資訊化尚未普遍且成熟,亦即在我國海運業者和物流業者資 訊化程度不一、需求程度的不同下,資訊管理平台是否真能獲得業者的支持和配 合、以及是否能夠滿足業者的需求,是個值得探討的議題。本論文以國內關貿網 路、航網公司、交通部航港之單一窗口資訊平台為研究基礎,針對貨主、貨物承 攬業者、航商以及港口四個層面,探討資訊管理平台對於我國物流與海運業者的

(12)

影響,並且將研究結果整理後作比較分析,達到整合我國海運物流資訊化研究之 目的。

1.2

研究目的

目前對於企業電子化的研究,主要為企業電子化前後之績效評估、物流供應 鏈管理資訊化之分析、電子商務的效益評估、以及電子資訊平台和企業 e 化對企 業的影響。由此可見,大部分有關企業電子化的研究,以物流活動業者居多,雖 然海運事實上屬於物流的一環,但由於海運佔世界貿易比重極高,加上海運航業 者以及海運承攬業者之貿易型態與物流供應鏈有所不同,探討海運業之資訊化對 海運業的效益也是有必要的。此外,大部分的研究偏重在針對單一個方向,鮮少 有將部分方向作串聯整合的研究。 有鑒於海運業一直以來為台灣島國所倚賴的重要貿易來源,以及近年來物流 業的竄起,配合當今全球物流運籌強調的資訊化,海運與物流若能夠以資訊化優 越的特性整合,將可使海運與物流業者彼此受惠,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取得 更有利的地位。要達到這個目的,資訊管理平台是相當有效的連結方法。而目前 國內之電子資訊管理平台管理業者,筆者認為適合作為研究海運與物流整合之研 究者,應為關貿網路股份有限公司、航網公司、及交通部航港單一窗口服務平台。 以海運與物流的角度來看,使用資訊管理平台的業者,有貨主、貨運承攬業 者、航商(船公司)、以及港口。這四個不同的業者在使用電子資訊平台的型態是 不同的。貨主可藉由資訊平台向承攬業者詢價,也可從資訊平台上獲知自己的貨 物的即時狀況;貨物承攬業者也可經由資訊平台得知貨主需求,並且向航商詢價, 以及查詢所受扥運之貨物現況;航商也可透過資訊管理平台與承攬業者及貨主作 訊息的傳遞;至於港口的部份則較為特殊,若以需求與供給來區分,港口的資訊 管理平台倒是屬於供給面,接洽各個需要利用到港口的業者,對本研究來說,可 以算是另外一項值得獨立探討的部份。 本研究之目的,是希望透過資訊管理平台作為海運與物流業者溝通橋樑的特 性,研究資訊化程度不一的業者對於資訊平台的需求狀況,並且以研究的結果整 合我國海運與物流業資訊化的比較分析。因此,本文之研究目的,大致可整理如 下: 1. 藉由資訊管理平台的研究,整合我國目前海運與物流業資訊化之比較分析, 並探討國內海運、物流…等業者對於物流運籌資訊平台之不同需求。 2. 經由本研究之結果,整理出貨主、貨運承攬業者、航商、以及港口四個不同 角色對於電子資訊管理平台的需求 。

(13)

3. 經由本研究之結果,可提供國內海運及物流業者使用資訊管理平台或實施企 業電子化之參考。 4. 經由本研究之結果,了解電子物流資訊管理平台目前之優缺點,可作為相關 業者之參考依據。

1.3 研究流程與方法

1. 相關文獻蒐集與回顧 蒐集與回顧國內與國外與海運物流資訊化有關的文獻,包括EDI與電子 商務、電子資訊管理平台、國內近年來物流業與海運業之e化狀況,以了解 海運、物流、資訊化三者之間目前的整體關係狀況。 2. 相關資料整理與分析 彙整文獻回顧所有內容的資料,以有系統性的歸納方式,先做初步的資 料整理與分析。 3. 資訊管理平台內容之研究與分析 深入研究 4 個不同的平台,分別為關貿網路、航網船期物流電子市集、 航網四方物流貨況平台、航港單一窗口服務服務平台,並對研究的結果作出 整合與分析。 4. 問卷調查 綜合平台內容之研究結果,擬製作一份關於平台內容之問卷,對有在使 用這四種平台的業者進行問卷調查。 5. 相關業者之訪談 將嘗試與於關貿、航網以及航港單一窗口服務平台服務之資深人員進行 訪談工作,以獲得更深層、更實用性的資訊。 6. 研究內容整合與分析 綜合前述的資料分析與調查結果,針對「海運與物流資訊化之比較分析 -以物流運籌資訊管理平台為例」之議題作整合分析。 7. 結論與建議 將此研究的結果下一個總結,提出幾項具體的結論與建議,並研擬未來 後續研究方向與重點項目。

(14)

1.4

研究架構

根據 1.3 之研究流程與方法,作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如下圖 1.1 所示: 電子資訊管 理平台 EDI 與電子商 務 結論與建議 研究內容整合與分析 相關業者之訪談 問卷調查 電子資訊管理平台內 容之研究與分析 1. 關貿網路 2. 航網船期物流電子市集 3. 航網四方物流貨況平台 4. 航港單一窗口服務平台 相關資料整理與分析 國內近年來物流業 與海運業之e化狀況 相關文獻蒐集與回顧 圖 1.1 研究架構流程圖

(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電子商務

以下有關電子商務之介紹,主要參考來源參考自兩本關於「管理資訊系統」 做詳盡介紹的書籍。(盧希鵬.葉乃菁.鄒仁淳三人合著,華泰文化出版以及 Raymond Mcleod,Jr ,George P.Schell,李詩淡.曾志軒 譯)

2.1.1 電子商務的定義

所謂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 或 e-commerce),就是透過通訊網路和電 腦來進行商業交易行為。一般人對於電子商務的定義都過於窄化,這種狹隘的定 義認為電子商務只是使用電腦連接到 Internet,然後和顧客與供應商進行商業交 易。如此狹隘的定義似乎意味著,唯有跨越公司範圍的交易才能被歸屬於電子商 務;倘若交易是在公司內部發生,則稱之為電子商業交易(electronic business transaction),以別於電子商務。若要給予電子商務一個較廣泛的定義,應為-電 子商務讓公司內部的、外部的營運便得更容易,則只要是透過網路存取、資訊電 腦化系統、和瀏覽器介面的交易,就具備了電子商務的資格。 電子商務是在 1990 年代之後的產物,若以整合電子商務的技術提供者、經 營者、使用者等三種角色的看法,再給予電子商務一個簡單的定義:「使用網路 技術發展系統,從事商業交易行為,提供使用者所需的數位資訊與服務」。 2.1.2 電子商務的分類 電子商務的分類,可以其形成過程作分類。若是以形成過程可明確分為兩類: 「企業電子化」與「電子化企業」。 1. 企業電子化: 企業電子化是在網路發達之後,利用網路的技術與特性將企業原本的商 業經營流程轉移到網路上進行,透過網路自動化的處理將作業資訊數位化處 理,這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商業模式,強調由企業原有的核心能力出發, 此類型的企業多半在傳統實體的市場中已存在一段時間同時具有一定規模。 例如:誠品網路書店 2. 電子化企業: 電子化企業則跳脫傳統企業經營的思維,在網路技術發達之後,從使用 者的需求角度出發思考,利用網路獨有的特性創造出實體環境上不曾出現過 的新商業模式。這是一腫「由外而內」的商業模式,強調由顧客的經驗與需 求出發,此類的企業又被稱為達康公司(dot com company),是在網路成熟後 才出現的。例如:ebay 經營拍賣網站。

(16)

2.1.3 電子商務的經營模式 電子商務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其影響的範圍只需要幾個月就會發生改變。單 單在西元 2000 年期間,電子商務在美國就創造出超過 1 兆美元的經濟活動。根 據政府估算,電子商務每年的成長率介於 5%~15%之間,或許在某些時間點的成 長率可能趨於遲緩,不過這種成長的趨勢在未來幾年仍會繼續保持。而電子商務 興起後,網路無時空限制創造出許多不同的企業模式。Kalakota 與 Whinston(1997) 將電子商務分成三類的經營模式,即「企業對企業(B2B)」(business-to-business)、 「企業內部」(inter-organizational electronic commerce)以及「企業與消費者(B2C)」 (business-to-consumer)等,以下分別說明這幾種電子商務經營模式。 1. 企業對企業 可簡稱為 extranet 或 B2B 電子商務,是指企業對企業的網路交易行為。 通常企業間的資料傳遞會遵循一個制定的標準,而這個標準多半來自勢力較 大的一方(一般以大企業為主),因為小廠商為了拿到大訂單都會依循大廠的 標準。與 B2B 交易有關人員通常都受過使用資訊系統的良好訓練,同時對 於交易的商業處理流程也相當熟析。由於交易是在企業與企業之間發生,因 此 B2B 交易的成員或許不多,但其交易金額卻非常高,例如「製造商-批 發商」之間的交易,批發商一次就向製造商採購數千個產品單位,一次的交 易金額就是數百萬。 2. 企業內部 可簡稱為 intranet,利用網路建置屬於企業內部的網路系統,企業內相 關成員經授權後可進入並使用系統,透過網路的訊息傳遞、溝通與作業,可 大幅提升成員之間的合作精神與企業的工作效率。目前常見的如:企業資源 規劃、顧客關係管理系統、知識管理分享平台、以及電子公文系統等。 3. 企業對消費者 可簡稱為 internet 或 B2C,是指企業對顧客的網路交易行為,目前大多 數的電子商務的經營模式都是屬於這一種型態。建立 B2C 電子商務較為容 易,造就許多 B2C 網站,為了與其他網站區隔,B2C 非常需要加強網站差 異性的視覺設計。B2C 的顧客不見得都具有電腦素養,因此網站的設計必須 容易操作、提供輔助說明。利如:網路供應服務、網路購物、網路下單、入 口網站、網路訂票……等等,這些企業的獲利來自於商品本身費用、廣告費、 手續費……等。 2.1.4 電子商務的效益 隨著資訊技術的發達,網際網路的普遍性提高,也促使了企業之間的競爭變 的更加熱烈。企業的競爭基本上都是以追求利潤極大化為主,然而在現今的資訊

(17)

化時代下,追求利潤極大化的同時,有很多的構面需要去仔細考慮,例如交易所 花費的時間快慢、不同交易方式的成本效益、與顧客之間的關係…..等等。電子 商務的出現,可以讓企業間的交易以透過網路的方式,縮短交易所需的時間,節 省大量的交易成本,取代以往面對面或使用電話的方式。此外,電子商務還可以 增益公司的營運效率,提昇競爭優勢,例如企業組織內部本身作業效率的改善或 者是跨組織效率的改善以服務更多的顧客。 通常公司採用電子商務的目的在於-引進新的經營模式,增加公司的競爭力。 而電子商務可帶來下列三項預期的效益: 1. 改善整個銷售過程中的客戶關係 2. 改善與供應商、財團之間的關係 3. 提高股東或投資人的獲利能力 這些效益有助於公司的財務穩定,並且也提高了公司在同業之間的競爭力, 特別是在目前越來越強調資訊科技的時代。 2.1.5 電子商務的未來趨勢 即使電子商務帶給企業許多發展機會,但不可否認的,它也帶給人們一些新 的問題與挑戰,電子商務已成為生活的部份,未來發展趨勢是整合更多技術與應 用。探討電子商務的未來趨勢,在此已與企業運作攸關的管理為議題討論,以下 三個議題為廣被重視的議題: 1. 通路衝突(channel conflict): 是指有兩個以上不同的銷售通路販售同一種產品或服務。企業利用網際 網路進行商業行為勢必造成傳統通路或其他網路通路的威脅,最後通路 較弱的一方將可能面臨關閉的危機。 2. 安全與隱私 網路交易安全性與資料保密性是消費者決定是否採取網路購物、下單…. 任何有關交易活動最主要的考量因素之一。目前已有相關的網路交易安 全認證機制(例如:SSL、SET、PKI…等)供網路業者使用,安全性的問 題確實已經加強許多,但業者經營電子商務時仍須多以消費者的立場考 量,提供多層次的確認機制加強安全性,才可獲得晚期大眾與落後者等 消費者的信賴。例如:現在的網路購物業者透過手機傳送簡訊再次確認 消費者訂購之有效性,可說是一種讓顧客安心的方法。 3. 法律問題 網路上的法律問題是備受重視的議題之一,從當今各國政府紛紛擬定電 子商務法就可瞭解,例如:從網路上購買到贓物、賣方惡意詐騙、商品

(18)

交易糾紛、非法盜用未經授權的資料、使用非法軟體、網站經營技術與 專利權之侵犯…...等問題,都是電子商務興起後面臨的法律問題。 電子商務在管理上的議題須廣受重視,但電子商務的影響範圍,在現今資訊 化時代的未來趨勢下,將會越來越普遍,不只是電子商務本身技術上的進步,還 包括各式各樣不同行業都可能將以電子商務的理念為基礎,進行新的企業競爭策 略。

2.2

電子資料交換 EDI

以下內容參考來源,部分來自於【7】【8】兩本書籍。 2.2.1 EDI 之定義

電子資訊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主要是指企業間往來之商業 文件(例如:訂單、帳單、傳票、發票等),透過網路以標準化之電子格式進行傳 遞,完成企業間之商業文件活動。過去傳統的商業文件活動,買方企業大多透過 電話、傳真或郵寄的方式告知賣方廠商,賣方廠商再處理紙本文件或輸入電腦系 統中,此種方式不僅文件傳送容易延遲或遺失,且處理過程中之人工作業也容易 造成疏失或錯誤,有時候面臨的文件量若是太大,還必須採取加班的策略趕工, 相當沒有效率。因此,若將商業文件以標準化的電子格式進行傳遞,不僅能提升 商業活動之執行效率、降低人為疏失,並能減少文件傳送之相關成本。 2.2.2 EDI 之組成要素與相關標準 進行電子資料交換之企業雙方須具備可符合企業本身運作需求之硬體設備, 且應該針對應用軟體進行修改,建立強化性應用軟體以提高 EDI 資料與應用軟 體間之整合能力;此外,雙方須具備之 EDI 翻譯軟體,主要根據 EDI 訊息標準 及通訊協定轉換不同系統間之商業文件規格,則經過標準化之電子商業文件即可 在共通傳輸標準下,透過電子郵件、網站系統或資料庫等交換介面進行企業間之 電子資料交換。 不同國家、企業間與企業內部對資訊訊息的認知會有所不同,這對於電子資 訊交換會成為一個障礙。1960 年為使企業內部資訊之傳遞更有效率、更具可讀 性,企業紛紛制定標準進行企業文件標準化,由於此標準使用於企業內部,因此 稱為「專屬標準」,例如:Wal-Mart。由於企業間商業活動也有經常性之文件傳 遞,在 1970 年衍生了特定產業適用之電子文件標準,稱為「產業標準」,例如: 美國運輸業標準 TDCC、倉儲業標準 WINS 等。漸漸地產業間之商業活動愈趨頻繁, 因此 1980 年各產業開始使用公認之「國家標準」,例如:美國標準 ANSI X.12、 歐洲標準 GTDI 等,企業可透過國家標準進行跨產業商業文件傳遞。隨著跨國企 業的興起,聯合國歐洲經濟理事會(United Nation/Economics Commission for European,UN/ECE)於 1985 年發起整合美國與歐洲之國際標準,1986 年正式通過

(19)

以 EDIFACT 為「國際標準」。 2.2.3 EDI 之效益 新一代企業莫不在提高品質、降低成本、增加反應能力等方面力求改進,EDI 的發展更讓以往不可能的快速與即時反應變為可能,Mulligan(1999)分析所帶來 的益處有: 1. 降低成本、增加正確度及效率 2. 可以處理接收的資料 3. 減少文件之延誤 李雨蒼(民 86)也指出 EDI 作業方式與傳統作業方式的基本差異在於 EDI 交 易的作業方式只要開始輸入一次,即可交由電腦應用系統處理,並經由網路座內 外部轉移資料。此種作業方式節省人工的重新輸入,減少可能的輸入錯誤與時間 延遲;因此,整個交易系統可以自動化,而大為提高效率與生產力。 鄭順德(民 88)更明確指出使用電子資料交換之企業,除了期望立即消除重 複電腦作業之有形直接利益外,另長期潛在的間接利益更形重要,其利益說明如 下: 1. 縮短訂購-接單-交貨-付款之交易循環:在 EDI 訂購交易中,無論定 購、接單及付款程序都可以快速完成,整個商務營運循環得以縮短。 2. 降低庫存部位:由於定購-交貨期間的縮短,公司可以安全的降低庫存 部位;另外,由於更快速、準確的資訊,可增加掌控度而降低安全庫存。 其結果是使得訂購作業變為少量而多次之訂購。 3. 改善商務夥伴關係:EDI 作業不像其他電腦系統具有增加人員距離及降 低人際關係之特性。EDI 及電子商務的參與機構需要大量的協商,已達 到資訊共享與合作,因而改善了純交易的商務夥伴關係。 4. 提升客戶服務:準確及快速的資料傳輸,縮短了客戶訂購流程時間,並 可與客戶合作,取得客戶庫存資訊,主動提醒客戶訂購低於安全庫存之 貨品。運送過程之 EDI 資訊可避免客戶等待時間,讓客戶遇先得知貨物 到達資訊,即早計畫準備,提昇作業效率。 5. 擴大客戶層面:通常大型製造商及零售商會向 EDI 協會成員訂購貨物, 故對新產品或新供應之業務擴展有莫大的助益;更重要的是,有些公司 將終止無法提供 EDI 作業之廠商的往來業務。固提昇資訊服務是維持與 拓展客戶層面之必要工作,以確保公司競爭力及業務興盛。 6. 若使用 EDI 傳送發票及付款資料,可以改善公司之現金流量控管,提昇 公司現金部位掌控及增強營運資金運用的能力。另從 EDI 系統可容易取 得歷史資料,以建立市場趨勢研究,達到支援規劃之目的。

(20)

根據 Jose' A.D. Machuca and Rafeal P.Barajas(2004)的文獻之中,將 EDI 的效益做出的整理如下: 1. 能使資訊的正確性更有把握,且減少職員犯錯的機會 2. 可加快訂購速度,減少成本,並且排除人工作業疏失後費時的重新輸入 3. 促進公司與顧客和供應商之間的合諧關係 4. 可藉由降低甚至消除訂購前置時間達到減少存貨成本和存貨運送成本的目 的 5. 使程式和程序標準化,讓資料在控制上便的更簡易 6. 公司能藉助 EDI 所提供的產能來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員工配置 7. 自動化的工作任務,使公司有餘力將人力分配到其他剩餘工作上 8. EDI 較便利省時的優勢,較能彈性的滿足顧客不同程度的需求,從而增加銷 售量 9. EDI 快速的傳送能力能使公司在競爭上獲得一席之地 10. 減少傳統資料傳輸上必須用到的大量紙張,因此可減少此方面的成本開銷及 其他相關問題 綜合上述討論,電子資料交換是希望在企業間的商業往來能透過電腦資訊作 業,在人力介入程度最少的情形下,根據原先已設定的標準格式,自動傳輸資料、 處理資料,由於它可以提供買賣雙方在統一的文件作業平台上進行交易,並對效 率及正確性的提升有顯著的效益,因此被企業普遍應用在報價、採購、存貨管理、 資金流通的業務方面之運作。 2.2.4 EDI 的應用障礙與風險 EDI 對於節省商業資料交換的時間及效率,具有顯著的功效,但實施 EDI 應 具備的條件,反而形成應用 EDI 的障礙。由於 EDI 面臨傳輸成本偏高、不同的交 換對象,會有不同的傳輸協定與格式、需要自行建置為務機制、開發與建置時間 長及缺發容錯機制等的瓶頸,形成 EDI 無法普遍應用的主要原因。 蔡如惠(民 87)指出,設置 EDI 資訊服務網必須耗費極大之成本,因此組織 在有限資源下,除了必須考慮方案設置之成本,同時亦須考慮未來在實際運作時, 在管理與維護的人力、物力的成本。 吳進榮(民 90)如今網際網路盛行下,網路上資料交換在現今已是稀鬆平常, 簡單的如電子郵件的傳遞,公司內的電腦文件共享都算是一種 EDI 的形式。但這 樣的交換還不夠,理想中的 EDI 系統希望能夠直接從客戶的內部需求到供應商的 內部生產流程完全連接起來,免去了重重的人為因素,使資訊的傳送更加便捷, 也能夠減少雙方的公司成本。EDI 系統是用於交換公司企業間的電腦對電腦的標 準文件。數年前這樣的科技並沒有太高的採用率。傳統上,EDI 需要優先的安排 與專線或加值網路(VAN)。通常都是相當昂貴且複雜的,尤其是對中小企業而言。

(21)

雖然 EDI 具有消除紙張作業、加速溝通、減少成本的好處,但往往他們無法負擔 昂貴的專線、軟體與顧問費用,也就因此打消採用 EDI 的念頭。唯有在 EDI 充分 的採用之後,才能獲得充分的好處。 EDI 的應用障礙,歸納以上討論,可以發現由於系統整合的高費用成本,即 使使用 EDI 具有許多效益,仍然令許多中小企業只敢觀望,不敢輕易採用。除了 費用的考量之外,Rawlings(1998)指出電子資料的交換,因為資料交換皆是自動 發生,因此訊息的組成很重要,包括訊息由何處發出、何時由何部電腦收到,若 是傳送過程中資料被竄改了或資料是詐欺行為的發出該如何處理等,皆為 EDI 的風險來源。Rathasingham(1998)整理 EDI 特定的風險,將其分為外部風險 (external)、內部風險(internal)及一般風險(general)等三種,分類如表 2-1: 表 2-1 EDI 風險分類 (Rathasingham,1998) 分類 EDI 特定風險 外部風險 (1) 不連線風險:因 EDI 依賴第三者之加值型網路提供郵箱使 用,任一方之斷線皆會造成不連線 (2) 法定責任風險:電子文件的法定效用在 EDI 的過程中並未被 正式規定,缺乏法定效力 (3) 無法服務:因欸電腦或網路問題,導致 EDI 無法進行 (4) 不可靠的第三者軟體:企業間之 EDI 資料可能意外或故意地 揭露於網路上或是 EDI 的信箱儲存系統中 內部風險 (1) 無法傳遞或延遲傳遞:EDI 的訊息可能意外或故意地被遺失 或延遲 (2) 資料、表格或軟體不正確:未經授權入侵主機、硬體當機、 中介軟體失效或軟體錯誤或不合適的 EDI 傳譯軟體 (3) 不正確或不完整的交易:EDI 授權使用者可能發出一個未經 核可或錯誤的訊息 (4) 交易內容的階露:敏感性的資訊可能會有意或無意地揭露 (5) 軟體或檔案的修改:未經授權的資料、檔案或軟體的修改會 違反資料的完整 (6) 出處不明或無授權之交易:第三者可能偽裝成交易之任一方 去傳遞一個未經授權的資料 (7) 缺乏正式交易協議:交易協議不具法力效力,同時也是每日 工作之指導原則,規定發生錯誤時的處理程序 (8) 本地機器當機:自己的機器當機造成時間的浪費 (9) 不正確的資料備份過程及系統:造成接下來的處理程序執行 的困難

(22)

一般風險 (1) 資料保存:資料的遺失比起當機或不連線所造成的損失更大 (2) 稽核:減少了紙張的紀錄去核閱交易資料,必須改變傳統的 控制方式及依賴第三者 (3) 送收端拒絕動作:若有重要性的合約或商業文件要傳送時, 傳送或接收遭到拒絕時是非常重大的事情 事實上,EDI 的技術經過了 20 年的發展,已臻於成熟的階段,但遺憾的是 科技技術的進步,並沒有有效地降低建置成本及使用風險,即使 EDI 的應用加值 網路延伸 EDI 的功能,但基於成本的考量,仍然成為許多企業使用 EDI 的障礙。 因此,便延伸出了其他可彌補 EDI 缺點的方式,例如 XML。即使如此,EDI 對企 業與企業、企業內部、企業與子公司、分公司、關係企業間的往來,具有節省商 業資料交換的時間與效率,已經深受大部分企業所肯定,所存在的障礙與風險, 在現今科技進步快速的時代下,已經能夠漸漸用許多方式彌補其缺失,因此 EDI 仍然為企業資訊化所必須仰賴的重要方式。 2.2.5 其他與 EDI 有關之文獻回顧

在過去與 EDI 相關之文獻,大部分是在探討 EDI 系統的延伸、EDI 系統應用 在物流供應鏈管理對於企業之顯著影響、以及企業利用 EDI 系統或電子網路平台 前後之績效評估。

Stefan Klein(1997)根據偶發性理論(contingency model)以及資訊化物流 (information logistics)為基礎,整合出一套用來評估 EDI 效應的綜合架構。 在這個架構中,特別強調組織內部與組織間的關係,除此之外,並在文末指出 EDI 對於新興商業活動之發展將相當具有潛力。

Maltz & Srivastava (1997) 指出製造商與零售商間之 EDI 建置有助製造商 從中獲利,同時零售商也由研發或製造商所提供的資訊獲利,而這樣的合作方式, 就是依存在一個以 EDI 為基礎的彈性行銷及製造技術。

Bas H.P.J. Vermeer(2000)綜合一些研究 EDI 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研究,並 且實際進行不同程度的資料理想程度的個案研究,結果顯示,資料品質對於供應 鏈業者的 EDI 實施結果,應是具有密切的關聯的。Vermeer 還指出,EDI 的特色 就在於節省資料傳輸時間之餘,也同時降低資料的錯誤率,然而若 EDI 系統不夠 完善,資料的建構無法完整,帶來的負面效應可能會難以想像。

Sangjae Lee, Kidong Lee,and In Won Kong (2005)的研究中,認為即使 EDI 已經大大的轉變企業交易的方式,但是要使之發揮其助益,仍然需要適當的 控制才能克服一些潛在性的風險以及曝光性。然而,EDI 的控制雖被重視,但是 卻鮮少有研究證實這些控制的效率。因此,他們討論出一個稱作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的模式,作為分析 EDI 控制的工具。在這個 DEA 模式中,

(23)

主要是分析財務以及貿易兩方面的效率控制,模式中使用 8 個代表形式上或自式 化的進入變數,4 個可代表 EDI 執行和表現的輸出變數。實驗結果顯示自動化的 控制在財務面的效率比貿易面優越,而正式化控制是貿易面較財務面更具效率。 作者最後則說明,他們認為這個模式可以提供各個公司作為 EDI 應用控制上的參 考。 探討EDI對於供應鏈產業的助益的文獻甚多,Chip(1993)的研究指出,歐盟 自從以電子化取代手寫的傳統文件處理方式,變動成本估計大約節省 3.5%~15% 的價值;Sterman(1989)的研究中,指出EDI能夠縮短資訊延遲的優點,應該能夠 限制長鞭效應1 (bullwhip effect)的增加,並且減少因為錯誤和延遲的低估所造 成的傷害。Lee et al.(1997b)也認為EDI在供應鏈中各個不同場站、階段所提供 的迅速、正確的資訊傳遞,都對於減少長鞭效應有所幫助。 部分文獻則是探討實施 EDI 所必須面對的障礙,來自許多外在的環境變因。 Benjamin(1990)、Pfeiffer(1992)、Emmelhainz(1993)他們的研究都指出,企業 接受 EDI 的障礙之一為難以量化其成本與效益;Walton 和 Lewis(1995)則指出大 部分企業尚無法完全相信 EDI 是否真能對公司利益有如此大的幫助。Makkay and Malcolm(1996)以及 Chen and Williams(1998)的研究則另外顯示,許多規模比 較小的公司之所以接受 EDI 的使用,事實上是受到供應商或顧客所施加的壓力才 使用的,而這些公司其實並不是真的相信 EDI 能對他們帶來相對應的助益。

Jose' A.D. Machuca and Rafeal P.Barajas(2004)研究 EDI 對於供應鏈存 貨成本和長鞭效應的影響。他們根據前人的研究,以一套模擬方法檢驗 EDI 對於 供應鏈各環節之效應評估。模擬的評估內容包括平均存貨成本、訂購排序、累積 成本、增長狀況以及淨增額存量…等。模擬的結果顯示,EDI 對於供應鏈的評估 項目都能有顯著改善,廣泛的應用 EDI 將對節省成本以及產業的發展有所幫助。 此外,他們也認為這個模擬系統能夠提供給那些對 EDI 的助益抱存些許懷疑的企 業一個參考。文獻中最後雖然提到,在他們的這個研究中並未納入實施 EDI 所需 付出的固定成本,雖然這些成本一般來說是很昂貴的,不過根據等人的研究結果, 他們認為這些昂貴的固定成本是有機會靠著 EDI 系統的網路效應彌補的。

Leonardo and Davis (2006)以其蒐集到的產品資訊做為分析樣本,分析 EDI 實施前後的結果,期望能夠證明 EDI 的實施對於供應鏈管理中的補給部份,能夠 有所幫助。研究結果顯示,EDI 的實行確實能夠以更短的訂購週期、更高的可及 性、較低的購買價格、以及較低的交易成本這些項目,提升供應鏈管理的補給更 大的效率。 1 在啤酒遊戲中,消費者需求變動的幅度很小,然而通過整個系統的放大作用將產生很大的危機。 即首先是大量缺貨,整個系統訂單都不斷增加,庫存逐漸枯竭,未交付訂單不斷增加,好不容易 達到訂貨單大批交貨,不料新收到訂貨數量卻開始驟降,這也就是供應鏈中著名的「長鞭效應 (Bullwhip Effect)」

(24)

2.3 資訊管理平台與其應用

2.3.1 電子化運籌管理 (吳進榮,民 90) 1. 電子化運籌管理之定義 資訊科技使我們的世界快速轉變,網際網路已經移除了地理及實體的界線, 讓不同國家的人可以在網路上互相溝通,也以更便捷的方式獲取資訊。然而,當 我們正視網際網路活動及網路商務時,對於無形產品的交易成本及計費特別受到 重視。而電子化運籌管理的目的便是為了降低資訊流當中的交易成本及利用公用 平台的資訊委外作業使企業物流、供應鏈管理及電子商務能整合在一起。 由於企業新思維皆強調企業整合式的資訊系統,而非部門化、隔離化的,各 功能單位或是工作小組可以獨立處理與管理資訊,彼此又可以暢通地交換資訊, 改善作業效率、輔助決策活動,滿足顧客需求,增強企業競爭力。不過,這些資 訊系統範圍擴及整個企業內外及各類資訊內容與格式,同時涵蓋不同資訊廠商提 供的多種子系統/工具及各自的資訊模型,資訊特徵、系統架構以及商業應用皆 不相同,所以協調並整合以形成一個良好的資訊交換機制,乃企業級資訊系統能 否發揮功效的關鍵因素。而電子化運籌管理的意義即在於如何整合由資料交換而 來的資訊進行企業間之協同作業,並且利用電子資訊運籌管理平台進行整合工 作。 2. 電子化運籌管理之主要內容 電子化運籌管理的主要內容為管理供應鏈中各個合作夥伴之供需關係,而其 基礎為供應鏈中每一事件之資訊,其中包括發生時間、地點及內容,在電子運籌 管理平台將每一個合作夥伴所提供之運籌資訊,依協同作業準則(Collaboration Rules),交易規範準則(Business Rules)及供應鏈流程(Supply Chain Flow)的 條件設定,來決定事件之處理方式,利如供應商必須準時供貨、運程不得延誤、 維持安全存貨水準及提出採購建議等,皆由電子化運籌管理平台擔負日常管理之 任務,當發生異常事件時才經由通知之方式,由承辦人員進行處理,或由電子化 運籌管理平台逕行處理程序事件之處理。因此電子資訊管理平台之誕生,在物流 業中可取代大部分的例常性管理及事務性工作,減少錯誤之發生及增加處理之效 率。 電子化運籌管理平台除了以事件為基礎之事件資訊外,在處理這些資訊時尚 須具備可信賴性、正確性及完整性,而且也必須能夠轉譯由不同供應鏈夥伴所送 來之事件資訊,處理後同時也能提供給不同之供應鏈夥伴,這正是一般企業對企 業間電子商務最為重要之關鍵因素-電子資料交換,由於過去對於企業對企業間 之電子商務存在著一股迷思,即企業利用入口網站之設立來作為企業間之交易平

(25)

台,然而當所有企業接架起了交易平台時,卻不知是那ㄧ家企業必須到別家企業 之入口網站進行交易之動作,在所有入口網站皆強調自主權之下,行成各自為政 的情形。但是以電子資料交換為基礎之企業對企業電子商務來看,所有企業可以 保有既有之作業模式同時也可以經由網際網路來進行與其他供應鏈夥伴之資訊 交換,減少重覆性及無附加價值之輸入作業,而以物流作業及網際網路為基礎之 電子化運籌管理,其基本之實現方式為跨系統之資訊交換,收集不同夥伴所提供 之資訊進行比對處理,經由企業對企業間之夥伴關係之設定,決定物流資訊處理 之方式。 2.3.2 資訊管理平台 資訊管理平台為網際網路的進步與應用發達化之下所出現的一種資訊科技。 其應用相當廣泛,不只是在通關或供應商之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已經有 許多的機構或商業活動利用電子資訊平台處理事務,例如:學校的選課系統、網 路教學平台、網路拍賣網站……等。 1. 資訊管理平台之介紹 Sandor Boyson (2003) 一個基本的資訊管理平台能夠提供不同的使用者作為一個起始點,藉由網路 取得進入許多其他區域的途徑。其最重要的功能便是有效收集貨主與供應商資料 ,使貨主與供應商之間的交易更為方便、有效率。使用者可以透過平台上提供的 管道獲取確切資訊,而這些資訊的獲取則仰賴使用者自身的保障等級。因此,平 台的內容對於使用者來說,是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而私人化的。 利用平台所提供的資訊技術,來自供應鏈的所有企業夥伴可以彼此互相從同 一個平台迅速的獲取所需的資訊。平台也提供服務給供應商和顧客。供應商可以 藉由平台參考其他業者所公開的存貨清單和詳細目錄,並根據這些資訊調整他們 的產品;顧客則可透過平台獲得多元的產品資訊。例如,若有一個顧客想要調查 自己的貨物狀況,他便可以透過平台的網頁,登入自己的帳號,了解自己的貨物 的即時資訊狀況以及詳細的貨物相關資料。 2. 資訊管理平台在物流運籌管理之應用 吳進榮(民90)電子化運籌管理在於增強存貨、運況及訂單之資訊可視度,因 此圍繞這些功能會有不用之應用,由電子化運籌管理平台所提供之庫存及孕況資 訊可視性,將供應鏈之上下游供應鏈關係,由生產層面擴大到物流層面,也造就 了專業物流服務的產生,為擴大物流服務之範圍,由實體運輸配送、倉儲服務及 流通加工到提供電子化運籌資訊,這其中所反應的是貨主與物流業者之間將會愈 形緊密,同時專業分工的態勢也會愈來愈明顯。 吳進榮(民90)運籌管理與電子商務所緊密關聯的是在庫存之控管及運況之 掌握,因此運籌管理著重在運籌鏈中的資訊品質,是否可以讓貨物狀態的轉變自

(26)

動產生資訊並且提供及時的通知,以利異常狀況處理。因此在孕籌管理之核心應 有一管理平台,進行各種層面之管理,包含:處理流程管理(Process Flow Management) 、 例 外 管 理 (Exception Management) 、 工 作 流 程 管 理 (Workflow Management)及協同作業管理(Supply Chain Partner Management);而其作業的 準則在於供應鏈流程(Supply Chain Flow)、經營模式(Business Rules)及協同 作業準則(Collaboration Rules)等;其運作的基礎在於以事件管理為基礎之資 訊,以每一事件之識別資料,結合時間地點之資料,控制運籌鏈中的每一事件的 可靠性、正確性及完整性。 呂錦山、陳李逸(民 92)從貨主觀點,探討定期航商電子商務服務屬性之需 求。經由分析結果顯示,貨主最重視的屬性為「貨櫃追蹤」、「通關查詢」、「船期 查詢」、「電子提單」、「線上詢價」、以及「線上訂艙」等項目。並且建議電子行 銷策略,可根據不同的顧客需求,擬定不同策略。此外,也認為貨主在使用定期 航商電子商務服務時,會考慮到成本法規、安全等其他因素。 楊宜衡(民 92)的論文中,以航運業為例,探討電子化採購交易平台之整合 運用。論文中提到,建立一個以料件分類與編碼原則為基礎之電子化採購交易平 台,除了能解決航運業全球化營運據點採購不易及各地交貨等問題外,尚可提高 採購效率,確保交易正確性,將需求/供給等資訊透過 Internet 即時更新,幫 助企業降低採購處理成本及時間,採購的過程也會被忠實的紀錄,提高透明度。 在他的研究中,實作建立一套 Web-Based 之電子採購平台,並實際運用於跨國營 運模式之航運業上。結果顯示,接受測試的對象在導入系統平台後,平均採購時 間縮短 80%、專職採購人員降低 50%、年度電話及紙張費用減少 66%、採購人員 文書作業減少 89%、價值分析時間增加 25%。解決了以往採購人員與供應商之間 不必要的議價處理與文件往來,而對於論文所探討的航運業範例而言,船上零配 件雜而多變化,不易採購人員快速採購之缺點,證實可透過論文中之採購平台, 達到企業降彽成本、提升效率的目的。論文結論也提到,採購平台雖方便的提供 供應商在網路上報價及退價等機制,但供應商往往會擔心資訊透明化而不願意在 網路上公開價格;此外,也建議電子化在航運業與供應鍊之間的整合,必須考慮 到供應商之間不同的電子化程度,整合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Sandor Boyson(2003)提到資訊科技能夠幫助供應鏈解決很多惱人的問題。 電子資訊交換使得工作程序變得更有效率,資訊誤差減少。當一間公司能夠透過 資訊科技獲取其他屬於供應練之中的公司資料,理論上應該能夠減少資訊的不確 定性。然而,實際上,公司之間的資訊交換並不是那麼容易。許多不同的系統和 標準,網路中公司與其他公司之間戶對戶的關係數量太過龐大而導致難以管理, 且大部分的系統並無法提供與其他系統之間簡易的資訊交換,公司也大多對於資 訊的分享採取保守的態度。此時,資訊管理平台不失為一個好的解決方案。一個 有系統的平台在管理上可勝過煩雜的戶對戶關係,如此一來,平台將可成為一個 值得信任的資訊交換橋樑。而若要成為一個有效能的平台,必須重新審視與其他

(27)

公司之間商議的程序。 3. 國內近年來物流業與海運業之 e 化狀況 貿易全球化自由化的發展趨勢,跨國經貿活動日益頻繁,貿易市場的開放為 國內物流運籌業者帶來更多商機,但也引發與國際同步的競爭壓力。綜觀國際產 業情勢,國外大型物流運籌業者藉由策略聯盟與購併所提供多樣化的整合性服務 與具競爭力之價格,同時引進電子商務應用,提供資訊及時性及透通性,帶來低 營運成本、高效率服務,其種種優勢已嚴重擠壓國內物流運籌業的生存空間。因 此,國內物流運籌產業的格局,已不能只侷限於台灣本島,更需在供應鍊尋求整 合,並運用資訊科技技術,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服務模式。 經濟部商業司自 92 年度起推動「全球商業鏈整合及物流運籌 e 計畫」,主要 目的在於輔導國內物流業者建立資訊化、電子化能力,透過輔導建立國內物流協 同共用平台、促成物流聯盟成形、協助提升企業間電子化能力,使我國物流產業 「提高資訊交換效率」、「提高貨物能見度」、「提高物流服務附加價值」、「降低企 業營運成本」,以強化國內物流服務業之服務效能及水準。兩年來具體執行成果 包括完成輔導 35 個受輔導案例,帶動 1006 家物流業者導入 e 化應用。受輔導的 廠商類型,包括物流公司、資訊業者、船公司、航空公司、航運承攬業者、海運 承攬業者、倉儲業者、運輸服務業者……等與物流運籌有關之公司。 這份計劃的結果,使得許多公司在 e 化後針對與公司營運效率有重要關聯的 「關鍵績效指標」在輔導前後大部分都能獲得顯著的改善,此「關鍵績效指標」 則根據公司類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經由筆者大致整理如下頁表 2.2 所示(未包 括全部): 表 2 .2 不同物流企業類型 e 化之關鍵績效指標 企業類型 關鍵績效指標 進出口報關業 (1) CSI 交易量 (2) 承攬夥伴貨況查詢 (3) 貨運派送作業自動化與電子化 (4) 體系夥伴對帳流程自動化與電子化 航空貨運承攬業 (1) 貨物送達訊息時間 (2) 進出口提單作業時間 (3) 進出口報單作業時間 (4) 電話使用量 (5) 同行結帳錯誤率 (6) 線上訂位使用數 (7) 全球貨況追蹤作業效率 (8) CSI 費用

(28)

(9) 中轉運輸成本 (10) 客訴案件 (11) 逾期到貨件數 (12) 縮短詢問、確認報價時間 (13) 迅速通知客戶報價費率改變 海運承攬運送業 (1) 貨況追蹤回覆成本 (2) 貨物送達訊息時間 (3) 進出口提單作業時間 (4) 進出口報單作業時間 (5) 全球貨況追蹤作業效率 (6) 報單繕打錯誤率 (7) 文件製作報單 (8) 貨櫃車空車率 (9) 訂單失誤率 (10) 訂單前置處理平均時數 (11) 縮短詢問、確認報價時間 (12) 迅速通知客戶報價費率改變 (13) 即時反應貨物追蹤週期 物流中心 (1) 準時達交率 (2) 訂單前置處理時間 (3) 貨櫃車空車率 航空、海運貨物集散業 (1) 掌握貨況動態 (2) 資料錯誤率 (3) 貨物異常處理時間降低 (4) 耗材成本 資訊服務業 (1) 作業流程 (2) 人工傳真作業時間減少 (3) 傳送效率

(29)

第三章 資訊管理平台之研究

3.1

關貿網路

本文參考關貿網路股份有限公司網站之內容,就其網站內容所提供之平台資 源,作關貿網路通關作業之平台研究。 3.1.1 關貿網路之發展背景與業務特性 1. 公司背景: 關貿網路股份有限公司之成立背景,可以追溯自我國發展六年國建時期。 財政部為革新官務,加速貨物通關,參酌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等先進 國家通關自動化成功經驗,規劃六年國建之「貨物通關全面自動化方案」政 策,該方案之初期目標為貨物通關全面自動化,進而以推動國際貿易無紙化 為長期目標。該方案於民國七十九年十一月九日經由行政院正式核定,成立 「財政部貨物通關自動化規劃推行小組」,負責執行行政院所核定之「通關自 動化」政策,並建置第一個國家級 EDI 通關資訊交換網路-關貿網路(「T/V」), 以配合關稅總局共同推動六年國建之貨物通關自動化業務。民國八十五年七 月一日,由財政部及民間股東共同出資新台幣十五億元,成立「關貿網路股 份有限公司」,繼續加強通關自動化服務,並積極開拓網路資源,研發尖端技 術,擴展營業範圍,提供全方位加值網路服務。並依據財政部於民國八十五 年十月三十一日與本公司簽訂之「業務暨資產承受契約」,由關貿網路股份有 限公司合法承受原通關小組既有之全部資產、業務及基於通關業務之一切權 利義務關係。 2. 公司特性: (1) 關貿網路設立具政策性目的,具有受託行使公權力之基礎: 關貿網路原係為我國進出口通關自動化,增強國際競爭能力而設, 在「通關自動化」所扮演之角色,除係為配合執行公權力所成立之官、 民股合資公司外,更兼具續行配合「通關自動化」政策執行公權力。 (2) 執行業務受主管機關指導並配合政策: 「關貿網路公司」設立後,除繼續推展通關自動化業務外,並致力 於通關加值服務、網際網路報關服務、貿易電子化服務、簽審單一窗口 服務及運籌服務,提供資料「一處輸入、全程使用」之服務目標。不但 促使我國邁入全面通關自動化的時代,達到減免通關文件,縮短通關時 間,提升通關效率之成果外;並為貿易便捷化立下了穩固的基礎,達成 增進國家總體經濟利益,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成效。關貿網路是海關 之前哨站,介於業者與海關之中間平台角色,提供完整的通關服務單一

(30)

窗口,專職擔任通關貿易系統交換平台機制之建置、營運、維護、服務 及加值服務,在政府挑戰 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即明列貿易便捷化、 無障礙通關為關貿網路 2008 年需達成之目標。 (3) 產業特性: 我國是以貿易為發展主軸之國家,通關自動化系統係屬國家重要之 基礎建設,其考量之重點,在於能否迅速便捷與具備之功能完整性。所 以我國政府於六年國建計畫中,即規劃推行貨物通關自動化,希望藉由 通關自動化來大幅提昇通關作業的效率,促進整體國家之經濟成長。關 貿網路係為國家基礎建設,需具安全、保密性、及可信賴性,透過資訊 的確實保密,才有代位執行公權力的資格與實質能力。須擁有通關網路 經營許可執照,並依海關所制定之標準,須具備「報單回應訊息作業」、 「稅費扣繳訊息作業」、「出口代收費用作業」、「空運進口艙單作業」、「空 運出口艙單作業」、「海運出口放行清表作業」、「海運進口艙單作業」、「海 運出口貨櫃管控系統」八項作業之能力。由於通關網路業務每個環結牽 涉之系統作業皆不同,相互依存串聯,作業內容非但涉及公益,更關係 海關公權力之行使,故採取單一窗口方式辦理有其必要。 (4) 通關自動化之成效: 政府推動通關自動化之前,全賴人工方式辦理,由於所涉之流程及 手續十分複雜,故造成貨主及業者之相當不便;在政府推動通關自動化 政策後,已全面涵蓋相關連線業者(包括進出口商、運輸業、倉儲業、 報關業及銀行等)及相關機關(包括海關、國貿局、商檢局、衛生署、 環保署、紡拓會等),不僅節省人力物力,亦降低人工作業,避免人為錯 誤之效。根據統計指出,貨物通關全面自動化作業專案實施至今,連線 比率已高達 99%以上,空運通關作業平均時間縮短為 0.216 小時,海運 通關作業平均時間縮短為 2.049 小時,且免審免驗貨物之平均通關時間 更已低於十分鐘。 (5) 未來發展之方向: 關貿網路除繼續擔任介於通關業者與海關之中間橋樑任務,提供網 路資訊服務,目前積極與國際連線,如與美國海關 AMS(Automated Manifest System)系統連線、及透過亞太地區通關及貿易網路公司聯盟 (PAA)組織,進行跨國通關貿易資訊交換,協助在台企業全球運籌電子化, 能與國際接軌,並推動PAA積極參與 APEC 及 AFACT 組織,以達成政府 挑戰 2008 國家發展計畫中與國際接軌之任務。 3. 經營理念與目標: 關貿網路股份有限公司經營通關網路服務,建置資料交換與資料加值處 理的網路平台,使所有通關的服務業者,都能藉此平台,串接相互之間所需

(31)

之資訊,完成通關程序。其經營理念為配合政府政策、以客為尊之永續經營、 以及高安全、高品質與高效益的服務;公司設置之目標由近期到遠期依序為: (1)先期目標:完成進出口通關自動化系統;(2)近期目標:減免通關文件; (3)中期目標:減免貿易管理文件;(4)遠程目標:減免國際貿易文件;(5): 簡化通關程序,促進國際貿易,達到配合全球運籌電子化。 4. 公司業務介紹: (1) 通關網路:包括自由貿易港區服務網、海運、空運、貨主查詢。 A. 自由貿易港區服務網 關貿網路的自由貿易港區服務網是目前唯一符合港區關務作業規 範之單一入口服務網,可協助自由貿易港區之管理機關、港區貨棧、 港區事業、報關承攬業者、港區門哨、拖車公司和區外事業等進行 資訊交換,便利通報作業,以利海關查核控管和事後稽核。關於關 貿之自由貿易港區服務之關係圖,可以圖 3.1 表示: 圖 3.1 關貿網路自由貿易港區服務關係圖 關貿的自由港區服務,還可細分為以下 6 項服務: I. 運送單管理:e-Pass運送單管理服務,可協助區外和港區事業 快速進出自由貿易港區門哨,可協助港區管理機關建置便利通 報及控管機制,除能滿足管理機關管制需求,兼可達成貨物暢 流的效益。 II. 通關通報:e-Clearance通關通報服務,可協助進駐自由貿易 港區事業和報關業者,向海關通報或申報通關,貨物可快速取 得核准進出自由貿易港區,達到便捷貨物流通的目標。 III.通關准單:e-Permit 通關准單服務,可協助運輸業者(船公司、

(32)

航空公司)傳送預定進儲位置通知、卸貨准單及貨櫃(物)清單 給提供貨物儲存之港區事業及港區貨棧,貨物可快速取得核准 進出自由貿易港區,達到便捷貨物流通的目標。

IV. 貨櫃(物)動態管理和即時監控服務:e-Cargo Monitor 貨櫃 (物)動態管理和即時監控服務,可協助港區事業和港區貨棧自 主管理掌控貨櫃(物)動態,協助港區管理機關和海關建置業者 通報及控管機制,除能滿足管理機關管控需求,海關可節省監 管人力,更可達成全程貨物監控的運籌效益。 V. 貨櫃(物)帳冊管理服務:e-Account貨櫃(物)帳冊管理服務, 可協助從事簡易加工、貨棧及轉口之港區事業集中控管貨櫃 (物)帳冊,並可提供海關遠端稽核控管,有效管理自由貿易港 區貨物的進出帳冊資訊,達到自主管理的目標。 VI. 倉儲通關服務:e-Warehouse 倉儲通關服務,可協助進駐自由 貿易港區事業和港區貨棧業者,向海關申報貨物進出倉棧訊息, 貨物可快速取得核准進出自由貿易港區,達到便捷貨物流通的 目標。 B. 海運:於基隆、台中、高雄三個關稅局,針對海運貨櫃(物)之通 關流程,以電子資訊化之網路方式進行各項相關作業。 C. 空運:與航空公司之間建立網路連線,進行「收單→分類估價→ 驗貨→徵稅→放行」之通關步驟。 D. 貨主查詢:利用電子資訊化之優勢,提供貨主利用電子資訊平台 以方便即時查詢貨品通關相關訊息。 (2) 政府專案: 關貿網路與政府單位建立合作機制,設立某些專案讓民眾能在使用 關貿網路時更為方便,包括地政資訊服務可節省來往地政事務所之時 間與勞力、電子報稅服務、保險服務。 (3) 電子商務: 關貿網路提供從需求鏈到供應鏈之電子交易服務,以利企業利用關 貿網路提升各項作業之運作效率。 (4) 資訊安全: 電子資訊平台具有透明化的特徵,然而此特徵往往成為公司企業考 量公司資訊公開過度之考量,有鑑於此,關貿網路也特別針對資訊安全 的問題進行防護工作。防護的範圍涵蓋了對入侵攻擊事件的即時監控、 線上緊急應變處理及長期網路威脅分析與防範建議。協助企業面對日益 嚴重的網路安全威脅,即時監控網路入侵、攻擊、電腦病毒、蠕蟲、網 路釣魚和間諜軟體等威脅事件,適時的進行事件應變處理,並提供安全 事件處置狀況及統計報表,讓企業處於高度安全的網路防護環境,免除

(33)

資訊安全威脅的後顧之憂,安心致力於本身業務的開拓與發展,提昇企 業整體的競爭力。 (5) 全球運籌: 全球運籌已經成為電子物流資訊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關貿網路在全 球運籌服務的發展中,應用範圍包括電子市集採購平台、企業運籌平台、 供應鏈管理平台、RFID 履歷平台、RFID 封條(RF 貨況追踪平台)、櫃 場管理系統、倉儲管理系統等等,以配合並提供企業主於運籌時之所 需。 3.1.2 關貿網路之通關作業平台 關貿網路股份有限公司所設立的官方網站,即為一整合多項關貿通關作業服 務有關之平台與部分與關貿網路合作之平台,提供任何有與關貿網路合作且審核 身分通過之使用者,透過此整合平台網站,在網路上進行通關作業。使用者在關 貿網路的通關作業平台上,可進行各項屬於自己的需求,包括通關的相關業務, 以及關貿網路官方網站上所提供的各項加值服務。 3.1.3 關貿網路通關作業平台與使用者需求 關貿網路的使用者包括報關業者、海關、與政府機構。各使用者對於平台的 需求與平台所提供的服務可整理如下。 1. 報關業者 (航商、貨主、承攬業者、報關行) (1) 需求:通關作業之迅速即時、資訊正確、值得信賴的通關服務 (2) 平台提供服務項目: A. 通關作業:通關通報、通關准單、倉儲通關服務、海運通 關、空運通關、貨主查詢 B. 各項加值服務:各項查詢系統 C. 電子商務 2. 海關 (1) 需求:對於通關資料之安全保密能力 (2) 平台提供服務項目: A. 管理監控作業:運送單管理、貨櫃(物)動態管理和即時監 控服務、貨櫃(物)帳冊管理服務 B. 資訊安全 3. 政府機構 (1) 需求:與關貿合作,實施對於民眾有益處之專案 (2) 平台提供服務項目:政府專案

(34)

因此,可將關貿網路的使用者與服務整理出如下頁圖 3.2 之關係。 報關行 1.通關通報 2.通關准單 3.倉儲通關服務 4.海、空運通關 5.貨主查詢 1.運送單管理 2.貨櫃(物)動態管理和即時監控服務 3.貨櫃(物)帳冊管理服務 貨主 承攬業者 航商 委託 委託 自行報關 海關 政府機構 圖 3.2 關貿網路平台與使用者之關係圖(本研究整理)

3.2 航網科技

本文參考航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授與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系所之航網 教育版系統平台,對航網所設置之「航網船期平台-物流電子市集」與「四方物 流貨況管理平台」進行實地操作,研究此平台對於海運與物流整合之幫助。 3.2.1 航網科技簡介 航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 2000 年成立,專注研發供應鏈管理及物流運籌電 子化解決方案。航網成立至今時間雖然不過僅僅 8 年左右的時間,但已取得多項 專利,成功建立與許多相關產業之多家指標性客戶之良好關係,除了與部分協同 規劃平台廠商聯繫、與貨主端以及物流業之合作,還與學術界有所合作,提供許 多與平台作業相關的系統讓學術界也有機會了解產業知識與相關資訊。如今航網 仍然致力於妥善管理並建置其國際物流運籌管理平台,並且積極推廣,提升公司 競爭力。 3.2.2 航網船期平台-物流電子市集(ELX)

(35)

以下資訊為以航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給國立交通大學使用之物流電子市 集教育軟體為例,針對此物流資訊管理平台的內容所做的介紹。 3.2.2.1 航網船期平台功能介紹 航網船期平台是一個以提供即時船期資訊為目的,方便貨主、承攬業者、 與航商三者,利用線上詢價、線上訂艙…等功能,在平台上進行貿易活動, 提昇貿易活動的效率。此平台的功能大致可整理如下: (1) 線上詢價: 貨主可在平台上向承攬業者或航商詢價,而承攬業者也可透過平台 向航商詢價。一般的貿易流程,是貨主先向承攬業者表示進行詢價後, 承攬業者再尋找符合貿易條件的航商,各別詢價後,選擇適合的航商告 知貨主。基本上,不論是貨主或承攬業者,都可以在平台上尋找適合的 對象後,進行詢價的工作。 (2) 線上訂艙: 與線上詢價類似,貨主與承攬業者也可以在平台上進行線上訂艙的 動作。一般的貿易流程,為承攬業者幫忙貨主代理訂艙的服務,向航商 訂艙,但貨主也可自行向航商作線上訂艙。 (3) 開櫃查詢: 此功能提供貨主查詢承攬業者的開櫃服務,並且進行併櫃的詢價。 (4) 船期查詢: 平台提供各航線近期的船期資訊,除此之外,也可以透過查詢港口、 企業、開櫃的過程中,得到相關的船期資訊。可參考圖 3.3。 圖 3.3 查詢船期的方法與步驟 (右上角處為直接查詢的部分;左上角 起為船期查詢的一系列步驟) 直接查詢 大阪近期的船期資訊

數據

圖 3.4  航網船期平台與使用者之關係圖(本研究整理)  3.2.3  航網科技-四方物流貨況平台(SIG 4Plus )  航網四方物流貨況管理平台是一套專門為企業與物流運輸業者所設計,以協 助貨物運送人(承攬業者)建立電子化物流資訊及其國外代理或協力廠商共同維 護貨況、共同管理企業全球資訊能見度的一個資訊平台。  系統的名字為四方物流貨況平台,顧名思義,即為一個能夠兼顧到對貨主、 買主、海外代理商、承攬業者不同四者所需要的貨況資訊,以即時且自動的發送 資訊方式通知對方,讓客戶都能夠通過此平台掌握貨況資
圖 3.5  航網四方物流貨況平台與使用者之關係圖(本研究整理)  3.3   航港單一窗口服務平台 MTNet  本文參考「航港單一窗口服務平台」網站之內容,進行平台內容之研究。  3.3.1  航港單一窗口服務平台 MTNet 之發展背景與業務特性  1
表 4.2  企業資訊入口網站之細部評估項目  構成要素  細部內容  細部評估原因(內為舉例說明)  基礎建設層  安全控管  該網站有防火牆;  在網路方面有 IP 存取權限、安全性高 轉接器層  應用程式的整合  各系統間具很強的整合能力,並能與其他系統相互連結、並能連結後端的 各種系統  資訊管理層  1.商業智慧  經由相互連結;  並有資料庫中心支援資料分析 2.資訊探索  具有良好的功能可以自動繪製執表並做決策 3.資訊匯入/匯出 訊息部分之資訊匯入與匯出  4.資訊貯存庫  該系統有提供線上
表 4.4  四平台建置前後之比較分析  平台名稱  關貿網路  航網船期平台 航網四方物流 貨況平台  MTNet  建置前  1.  紙本文件  2.  以 電 話 、 傳 真、郵件聯絡 3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無線射頻識別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系統近年來越來越普及,應用範圍如供

„ 無線射頻識別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系統近年來越來越普及,應用範圍如供

„ 無線射頻識別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系統近年來越來越普及,應用範圍如供

„ 無線射頻識別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系統近年來越來越普及,應用範圍如供

Menou, M.著(2002)。《在國家資訊通訊技術政策中的資訊素養:遺漏的層 面,資訊文化》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培養具有檔案學基礎知識與文化知識,掌握現代資訊技術的基 本技能,能在檔案館、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檔案機構、資

„ 無線射頻識別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系統近年來越來越普及,應用範圍如供

„ 無線射頻識別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系統近年來越來越普及,應用範圍如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