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覃子豪與戰後初期臺灣現代詩象徵主義系譜的建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覃子豪與戰後初期臺灣現代詩象徵主義系譜的建制"

Copied!
13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覃子豪與戰後初期臺灣現代詩 象徵主義系譜的建制 Chin Tzu-hao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ymbolism Genealogy in Early Postwar Modern Taiwanese Poetry. 指導教授: 解昆樺 Kun-Hua Hsieh 研 究 生: 白哲維 Che-Wei Pai. 中華民國一○七年七月.

(2)

(3) 誌謝辭 藍星詩社在臺灣現代詩壇被稱為「四大詩社」之一,在臺灣現代詩史上具有 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在詩社本身的鬆散組成及詩人早逝等因素,覃子豪曾經在很 長一段時間在現代詩史研究和教科書典律上受到忽視,到近年來才有所改善。但 覃子豪在 1950 年代臺灣現代詩發展過程中,與紀弦等人同樣發揮很大的影響力。 因此我試圖整理前人研究成果,並針對較少被提到的覃子豪象徵主義詩論詩作探 析。 拙作《覃子豪與戰後初期臺灣現代詩象徵主義系譜的建制》的完成,首先感 謝父母在我求學過程中,鼓勵我堅持下去,在龐大的文字量中持續摸索前進。其 次是我的指導教授解昆樺老師,他橫跨多種文類,並在創作和理論中皆有所長, 保有對文藝及研究的熱情。在指導過程中,針對論文格式、章節編排、內容撰寫, 一一給予修正意見,在老師的堅持大方向原則下,讓我的論文逐步深化,得以順 利完成。 口試委員陳啟佑(渡也) 、徐培晃兩位老師,在口試過程中提供不少寶貴意見, 讓我盡量修訂補充尚未完整之處,並刪減較龐雜的部分,使論文版面簡潔。渡也 老師從大學到研究所的授課,也啟發了我一些現代詩的觀念。在此由衷感謝三位 老師,在學術研究路上的提點和照顧。 我也感謝系辦曾麗雯助理,在畢業論文行政流程上的幫忙和提醒。最後感謝 我任教服務的學校,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餘,還能給予在職進修的空間。其他師 長、朋友們在學習路上的協助與鼓勵,在此一併致謝。.

(4) 摘要 覃子豪、紀弦、鍾鼎文在戰後臺灣的現代詩人中並稱為「詩壇三老」 。覃子豪 求學階段,受到中國前輩詩人與評論家如李金髮、周作人、穆木天等人的作品, 以及西方 19 世紀詩人如波特萊爾、魏爾倫、馬拉美、梵樂希、藍波等人詩作的影 響,因而習得象徵主義寫作風格與創作方法,吸收象徵主義理論精華,再經由自 己精進練習與創新,覃子豪遂成為臺灣現代詩壇象徵主義的擁護者與推動者。覃 子豪一方面吸收西方文藝理論,一方面避免完全的橫的移植,發展出適合臺灣現 代詩壇的象徵主義詩論。覃子豪理解象徵主義在各國傳播的過程中,各地民族情 性、社會因素與文學傳統會與理論原始面貌交互影響,才能讓西方理論在臺灣扎 根。覃子豪為了釐清現代詩的內涵與本質,以及解說象徵主義的發展,曾在 1950 年代後期與紀弦、蘇雪林、門外漢、言曦等人在報刊上論戰。除了理論的釐清, 覃子豪在 1950 年代擔任中華文藝函授學校詩歌班主任一職,指導學生寫詩,積極 推動現代詩在臺灣的扎根工作。覃子豪在臺灣十多年的時間,出版《海洋詩抄》、 《向日葵》、《畫廊》三部詩集,呈現其詩風的變化,與自身詩論的實踐,在臺灣 現代詩壇播下了種子,影響學習現代詩的後生晚輩。 覃子豪早逝後,受到教科書現代詩課目編選、意識形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在臺灣現代詩史的場域和話語權中,覃子豪詩作及詩論曾一度有被邊緣化的危 機,覃子豪引介的象徵主義在臺灣亦漸少被討論。幸好這十多年來,陸續有專家 學者重新檢視與討論 1950 年代臺灣現代詩史相關資料和詩人詩作,覃子豪的名字 再度受到討論。不過,目前的研究成果多是覃子豪和紀弦、蘇雪林等人的論戰過 程,以及覃子豪部分詩作。在覃子豪介紹象徵主義詩論、引介西方象徵主義詩人 作品、覃子豪與門外漢、言曦的論戰、覃子豪在現代詩的教學與傳播等討論尚有 不足。筆者試圖爬梳 1950 年代臺灣現代詩壇發展情形;象徵主義的源流與在臺灣 的發展;覃子豪對象徵主義的接受態度與理解方式,及他對現代詩的教學與傳播; 整理 1950 年代覃子豪所參與三次現代詩論戰的過程;以他在中國大陸時期與隨國 民政府來臺到去世時的詩作為證;略舉藍星詩社幾位詩人作品,與覃子豪象徵主 義詩論及詩作對照簡析,以中立的角度重新看待 1950 年代臺灣現代詩史。. 關鍵詞:覃子豪、象徵、象徵主義、紀弦、現代詩論戰、藍星詩社. i.

(5) Abstract Chin Tzu-Hao, Chi Hsien, and Chung Ting-Wen are called “the Three Patriarchs of the Poetry World” among modern poets in post-war Taiwan. During his school years, Chin Tzu-Hao was influenced by works of Chinese predecessors and critics such as Li Chin-Fa, Chou Tso-Jen, Mu Mu-Tien and others, as well as by the poems of 19th century Western poets like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Paul Verlaine, Stéphane Mallarmé, Paul Valéry and Arthur Rimbaud, etc., thus acquiring the symbolist writing style and creative method, to absorb the essence of symbolist theory. Through his hard-work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Chin Tzu-Hao became the supporter and promoter of symbolism in Taiwan’s modern poetry world. On the one hand, Chin Tzu-Hao absorbed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nd on other hand he avoided complete horizontal transplanting, so as to develop a symbolist theory of poetry suitable for the modern poetry world in Taiwan. Chin Tzu-Hao understoo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symbolism’s dissemination in various countries, the national sentiments, social factors and literary traditions would interact with original features of the theory, so that the Western theory could take root in Taiwa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modern poetry and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of symbolism, Chin Tzu-Hao once fought in the press with Chi Hsien, Su Hsueh-Lin, Layman and Yen Hsi, etc. in the late 1950s. In addition to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theory, Chin Tzu-Hao served as the head teacher of the poetry class at the Chinese Literary and Artistic Correspondence School in the 1950s, guiding students to write poems,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poetry in Taiwan. Within more than 10 years in Taiwan, Chin Tzu-Hao published three poetry collections, “Poetry of the Sea”, “Sunflower” and “Gallery”, showing the change in his poetic style, and the practice of his own poetic theory, sowing the seeds in the modern poetry world of Taiwan, to affect the later generations that learn modern poetry. After the early passing of Chin Tzu-Hao,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the subject selection of modern poetry textbooks and ideology, in the field of Taiwan’s modern poetry history and speech power, Chin Tzu-Hao’s poems and poetic theory once faced the threat of marginalization, and the symbolism introduced by Chin Tzu-Hao was also less often discussed in Taiwan. Fortunately, over the past decade or so,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repeatedly reviewed and discussed the relevant materials, poets and poems of modern poetry history in Taiwan in the 1950s, and the name of Chin Tzu-Hao has been brought up again. However, the current research results are mostly the process of debates among Chin Tzu-Hao, Chi Hsien, Su Hsueh-Lin and others, as well as some. ii.

(6) poems by Chin Tzu-Hao.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introduction of symbolism’s poetic theory by Chin Tzu-Hao, the introduction of symbolist works by Western poets, the debates among Chin Tzu-Hao, Layman and Yen Hsi, and the discussion of Chin Tzu-Hao in the teaching and dissemination of modern poetry, etc. The author tries to sort 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poetry world in Taiwan in the 1950s; the origin of symbolism and its development in Taiwan; Chin Tzu-Hao’s attitude of acceptance and way of understanding towards symbolism, and his teaching and dissemination of modern poetry; the process of Chin Tzu-Hao’s participation thrice in the debates of modern poetry in the 1950s; his poems from the period when he was in mainland China and his arrival to Taiwan with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until his passing as proof; and to briefly cite a few examples of works of poets of the Blue Star Poetry Society to give a concise analysis and contrast with Chin Tzu-Hao’s poetic theory of symbolism and poems, using a neutral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modern poetry in the 1950s. Keywords: Chin Tzu-Hao, symbol, symbolism, Chi Hsien, modern poetry debate, BlueStar Poetry Society. iii.

(7)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8 一、研究範圍—戰後初期(1950—1960 年代)…………………………8 二、研究內容 ………………………………………………………………9 三、作品研究 ………………………………………………………………10 第三節 文獻檢討…………………………………………………………………12 一、詩作探討………………………………………………………………12 二、象徵主義及其相關議題專論…………………………………………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16 一、傳統「知人論世」方法………………………………………………16 二、分析歸納象徵主義流變(發展史)……………………………………16 三、建置(制)臺灣現代詩象徵主義系譜………………………………17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處理重點……………………………………………………17 第二章 覃子豪生平與 1950 年代(戰後初期)臺灣現代詩壇發展論述……………19 第一節 覃子豪生平與 1950 年代臺灣文壇 ……………………………………19 第二節 1950 年代現代詩的曙光-《新詩週刊》…………………………………24 第三節 三大詩社的成立…………………………………………………………26 一、現代派…………………………………………………………………26 二、藍星詩社………………………………………………………………32 三、創世紀詩社……………………………………………………………38 第三章 戰後初期臺灣象徵主義系譜的建置(制)…………………………………44 第一節 「象徵」與「象徵主義」…………………………………………………44 第二節 象徵主義從中國到臺灣的發展…………………………………………48 第三節 覃子豪對象徵主義的態度與理解………………………………………54 第四節 覃子豪對象徵主義的詩人詩作介紹……………………………………57 第五節 象徵主義的教學…………………………………………………………66 第四章 1950 年代覃子豪詩論(觀)與現代詩論戰…………………………………70 第一節 覃、紀兩人論戰之前……………………………………………………70 第二節 覃子豪與紀弦之論戰……………………………………………………74 第三節 覃子豪與蘇雪林之論戰…………………………………………………84 第四節 論戰餘緒………………………………………………………………89 第五章 覃子豪及相關詩人詩作探析………………………………………………97 iv.

(8) 第一節 覃子豪詩作探析………………………………………………………97 一、音樂性………………………………………………………………97 二、不定形的自由詩……………………………………………………99 三、感覺交錯……………………………………………………………102 四、謎樣的暗示…………………………………………………………105 第二節 相關詩人詩作簡析……………………………………………………110 第六章 結論…………………………………………………………………………119 參考文獻……………………………………………………………………………123. v.

(9) 圖表目次 表 1……………………………………………………………………………………4 表 2……………………………………………………………………………………5 表 3……………………………………………………………………………………34 圖 1……………………………………………………………………………………19. vi.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近幾年來,詩的星空有幾顆碩大明亮的「將星」殞落了,如鍾鼎文(1914- 2012)、紀弦(1913-2013)、周夢蝶(1920-2014)、余光中(1928—2017)、洛 夫(1928—2018)等人。幾位前行代詩人的逝世,代表著一個現代詩美好時代的 結束。當年隨著國民政府渡海來臺,將中國現代詩種子傳播到美麗寶島生根的前 輩詩人相繼過世或是衰老,但他們的影響力仍然廣大。歷年各出版社編選的年度 詩選、詩選總集、研究專著、碩博士論文、期刊單篇論文,乃至於國高中職教科 書、大學國文選,讀者們都可以欣賞到這些前行代詩人的詩作,領略到他們的創 作想法思維。部分讀者進而學習寫詩,將各家精華融會貫通,以成新的一家之言; 部分讀者鑽研探討詩人詩法、詩觀、詩論,將之整理成一份研究報告,成為現代 詩的討論者、研究者,甚至是學者。 臺灣文學史的寫作以及各種與現代詩相關研究專著、碩博士論文、期刊單篇 論文等,在寫到有關 1950 年代這一段的文學史及臺灣現代詩發展時,所抱持的態 度的轉變,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臺灣文學在歷史洪流的脈絡中,受到特殊的歷史、地理、人文、自然環境影 響,形塑了獨特的多元化風貌。從古典文學到現代文學,各文類的產出繽紛呈現, 現今後現代社會的多元發展,文類之間科際整合頻繁,文類界線漸趨模糊。加上 各式資料文獻不斷更新出土,臺灣文學史無論是史觀或內容都有了長足進步,作 史者不再侷限於官方,而是所有有心大眾。在眾聲喧嘩下,站在不同立場的研究 者互相提出主張,相互激盪出激烈的火花。只是有的時候,有些人似乎為了自己 所信奉的史觀、詩觀、文觀,欲讓自己所信奉的凌駕他人之上,為的是取得新的 主流地位。 1895 乙未割臺到 1945 年為日本統治時期,學者陳芳明認為這是一個「被迫喪 失固有歷史記憶與文化傳統」的時代, 1臺灣人身陷維繫舊有漢文化傳統與日本殖 民同化拉扯之中。在武力抗日失敗之後,知識分子轉向追求自治,並利用文學作 品表達其不願與日治當局合作的思想。有些人選擇「回歸祖國」 ,沒想到太平洋戰 爭席捲而來。接著國共內戰爆發,國民政府失敗撤退來臺,國家在很長的一段時 間呈現流離變動的情形。1986 年賴聲川《暗戀桃花源》以「流離失散的錯置」 、 「時 空跨越界的失落」表達 20 世紀尤其是在 1988 年解嚴前臺灣特殊的歷史時間、社 會空間的境況。2以渡海來臺「詩壇三老」-紀弦、覃子豪、鍾鼎文為首的現代派、 1 2.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 (臺北:麥田出版,2007) ,頁 13-14。 姜翠芬, 〈 《暗戀桃花源》中的錯置與失落〉 , 《中外文學》第 34 卷,第 9 期(臺北:出版,2006),. 1.

(11) 藍星,鐵三角-張默、洛夫、瘂弦為首的創世紀詩社,社團中有隨國民政府來臺 的「外省人」,也有跨越日治與國民政府兩代的「本省人」。雖然,隨國民政府來 臺而在語言上較有優勢的外省人在詩社的組成分子中較多,產出的詩作量相當龐 大;但本省作家也相當努力,試圖跨越語言的障礙,重新熟習漢文寫作,有林亨 泰、陳千武、白萩等人寫下動人的詩篇。由此可知,臺灣在日治到 1950 年代流離 失散、時空跨越的歷史背景下,仍然延續著自古以來詩歌歷史傳統,甚至有著更 豐富的面貌。 只是,在討論到臺灣文學史或把範圍限縮在筆者本論文要討論的臺灣現代 詩,有時候不免納悶,有些研究學者、研究專著、研究論文、期刊,或是所謂的 「專家學者」接受報章媒體的訪問,不免能感覺到一種包含政治態度在內的「意 識形態」瀰漫其中,並且利用著其學術權威、研究產出、作品、訪談、門生等方 式,欲將其意識形態構成主流。戒嚴時期,研究專著上以中華民族為核心,採取 大中華史觀,例如葛賢寧、上官予在 1965 年所編寫的《50 年來的中國詩歌》。書 名中國,指中華民國,各章節內容依時代先後順序排列,多以自由中國(國民政 府)作家為主,貶抑與中共親近的詩人作品。在當時的時空背景,只有自由中國 詩人詩作受到重視,日治時期現代詩及民國初年偏社會主義及後來親近中共的詩 人遭到忽視,臺灣本土詩人及詩作也很少提到,使得現代詩史有很大程度的不完 整。現今臺灣文學研究,強調臺灣主體性,這本是一件美事,生於臺灣,長於臺 灣,本該對自己生長的土地所發展的文學有深刻的了解。只是,有些人又過度貶 抑 1950、1960 年代的反共文學、現代主義,只強調寫實、鄉土的美好,這又不免 矯枉過正。更糟者,利用論述包裝其政治意識,使字裡行間瀰漫政治語言,令人 讀來反感。試問,只強調自己的思想好,卻容不下其他的意見,這跟過去戒嚴時 期有何不同?21 世紀的臺灣,早已是開放、自由的年代,為何有人還活在過去的 框架陰影,還有「受害者」心理?不管是過去或現在,任何刊登出來的論文、任 何發行的專書,都有經過審查,在一定的水準上,言之有物。身為後進,就要用 欣賞的態度去把文章的優點和貢獻弄清楚。這樣,才能知己知彼,對前賢研究好 的地方援為己用;研究有不足或有問題的地方作修正,才能學到知識。若只用「批 判」的心去看,就看不到前賢作家及研究者的作品、論文好在哪裡,學不到知識, 豈不白忙一場?吸收前人經驗,再以謹慎的態度,找尋自己可以去補充或修正的 論點,這不是促成文學史以至於學問可以進步的根本動力嗎? 回到臺灣現代詩壇發展。法國學者布迪厄(Bourdieu)提出「場域」(Field) 的觀念,與中文「文壇」、「詩壇」的「壇」,意思接近。1950 年代臺灣文學,「詩 壇」的認同感及活動力旺盛,在臺灣文壇中屬於相對旺盛的一群。當年以軍人和 教師為組成主體的臺灣現代詩壇,無論富貴或貧苦,都全力以赴投入創作及發表: 他們向雜誌或報紙副刊投稿,自費出版詩集,集資出版詩刊;也因崇尚不同風格. 頁 13-14。. 2.

(12) 理論而各組詩社。派別、詩社增加,因學說理論的不同,彼此論戰的次數也就增 多。遇到圈外人質疑現代詩,則團結一致炮口向外。詩人對於自己的文化場域, 多有強烈的認同感。31950 年代出現了幾次現代詩論戰,臺灣逐漸形成現代詩特有 的美學原則或是詩論。在詩人們捍衛現代詩園地的同時,一個具有藝術自主的「詩 壇」就此醞釀成形。渡臺「詩壇三老」紀弦、覃子豪、鍾鼎文在此時期扮演著領 導者、火車頭的角色,開拓臺灣現代詩的園地。 1949 年國民政府全面撤退來臺,這些隨著政府、軍隊來臺者,既是遷至異鄉 的「移民」 ,也是改朝易代後的前朝「遺民」 。41949 年蔣介石宣布將「總裁辦公室」 遷至台北草山,意味著國民黨遷移到臺灣海峽東南小島後,再也沒有退路, 「退此 一步,即無死所」 。在此危急存亡之秋,不難想見 1950 年代,政府在思想、政治、 經濟、文藝等方面的嚴格控制,使這段時間被稱為白色恐怖時期。 「反共復國」主 5 導著當時的意識形態,監控人民獨立思考和作家的創作自由。 在這樣不自由的環 境,以及擔心國家局勢朝不保夕的心態下,一種剝離、捨棄的感受在這些遷臺者 心中浮現。有時消極覺得一切俱往;有時流露綿綿鄉愁;有時又想探求人生在世 的目的為何。在此複雜的情緒以及不想被國家機器桎梏的思想激盪下,文學創作 成為其中一部分的宣洩出口。「國家不幸詩家幸」,詩人,面臨新舊時代的衝擊、 多元族群的相處、東西文化的交流,內心會有怎樣的自我凝視和省思?當文化的 根源錯置,心靈惶惑不安,迷惘的人們,詩人如何書寫他們的內心?這絕對無法 用「反共文學」來粗暴的概括 1950 年代的臺灣文學史,尤其是現代詩史。本論文 就是將重心放在現代詩部分來探討。 1950 年代, 「現代」 、 「藍星」 、 「創世紀」三大詩社相繼成立,在詩壇內部以及 對外進行多次論戰,並利用詩刊,提供創作者筆耕的園地,充實了文學史的書寫。 這給了詩壇樹立專業與權威的機會,公開藝術自主的立場,抵禦「文學他律」的 衝擊(指當時官方反共、戰鬥文藝的指導思想) 。6詩壇建立「文學自主」的場域, 搭配詩刊形成自己的生產場域,使遷臺詩人有復出的舞台,省籍詩人能轉換語言, 在詩刊發表詩作,開創了臺灣詩刊百家爭鳴的局面。紀弦在 1956 年創立「現代派」 , 正是臺灣現代詩壇轉捩點。紀弦提出六大信條,其中第二條「新詩乃橫的移植, 而非縱的繼承」,引發各流派間對「西化」、「現代化」的辯論。受到外界的質疑, 詩人紛紛挺身而出,為「新詩大眾化」和「反傳統」等議題迎戰。詩人們為自己 從的創作和理論基礎不斷深化,並宣告「現代詩」的專業性和合理性。我們可以 說,1950 年代詩壇不只是詩派的成立,更是整個臺灣現代詩壇的形成,從文學他 3. 應鳳凰,《五○年代臺灣文學論集》 (高雄:春暉出版,2007) ,頁 3-4。 「移民」:人口在地理上或空間上的流動。包括移入、移出、內徙;從甲地遷移到乙地或外國定 居的人。「遺民」:被遺棄的百姓;改朝易代後的前朝百姓。 「移民」 、「遺民」定義採教育部國語辭 典的釋義。 5 臺灣海峽對岸的中國大陸當年主張文藝為階級鬥爭服務,臺灣官方則以「反共抗俄」為指導方針, 兩者之間其實沒有太大差異,皆是官方企圖主導文藝路線。 6 應鳳凰,《五○年代臺灣文學論集》 (高雄:春暉出版,2007) ,頁 5。 4. 3.

(13) 律走向藝術自主的遊戲規則。這其中或許面臨揮之不去的白色恐怖陰影,但詩人 們仍然筆耕不輟,在國家機器底下堅持創作,筆者將在論文中予以探討。 雖然前行代詩人對於臺灣現代詩壇、現代詩研究貢獻良多,各種詩選、國高 中職及大學教科書大量收錄詩人作品。不過,當我們在檢視這些教材編選內容時, 會發現一些問題。原本編選教科書收錄前行代詩人詩作,無非表彰前行代詩人對 臺灣現代詩壇帶來的影響與貢獻,並且讓學生與讀者欣賞詩人詩作,了解詩人生 平、詩人生活年代、詩作寫作背景、詩作內容賞析。進而引發其興趣,由授課老 師指導學寫現代詩,或是自學習寫現代詩,培養並擴大臺灣現代詩讀者與創作者。 甚至進階進入研究領域,對詩人生平、詩人所處時代背景與文壇景況、詩人在創 作過程詩觀、詩法乃至於詩論的養成,詩人對文壇的影響力、學說詩論的沿革…… 以上這些是中學國文科及大學中文教材及課程有關現代詩的部分。 (當然,這是理 想的情況,課堂實際操作情形會依授課老師、班級學生差異、課程進度安排等因 素影響。) 但是,國文教材不可能只收錄現代詩一種文類。例如每次課綱修訂必定會討 論的文言文、白話文比例,且不管文言或白話,都包含有詩、散文、小說等文類。 以高中職為例,皆是三學年六學期制,現代詩每冊只有一課,一課最多選二首詩, 加上課本外附加的補充教材(如閱讀文選) ,高中職一共只能選 12-24 首現代詩。 但我們都知道,臺灣從日治時期以來的現代詩數量遠遠大過這個數字。加上課堂 現場教學時數、進度以及考試趨勢等壓力,補充文選白話文部分時常略而不提, 現代詩空間更形壓縮。 國高中職國文教材現代詩部分多選錄臺灣四大詩社:「現代詩社」、「藍星詩 社」 、 「創世紀詩社」 、 「笠詩社」詩人作品。此外,民國初年作品則必選徐志摩〈再 別康橋〉。我們可以用翰林高中版 95 課綱《國文》為例,現代詩部分一共收錄九 位作家、十首作品,將其分布在六冊課本之中,以下用一表格呈現其選文情形: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第五冊. 第六冊. 作者. 徐志摩. 鄭愁予. 白萩 紀弦. 瘂弦 洛夫. 余光中. 席慕蓉 瓦歷斯.諾幹. 選文. 再別康 橋. 錯誤 天窗. 雁 狼之獨 步. 坤伶 因為風 的緣故. 白玉苦 瓜. 蒙文課—內蒙 古篇 山是一座學 校—給原住民 兒童. 表 1 翰林版高中國文教材各冊收錄現代詩作家及其作品情形 高職版六冊課本現代詩選文如下:. 4.

(14) 作者 選文.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第五冊. 第六冊. 徐志摩. 鄭愁予. 白萩 紀弦. 余光中. 瘂弦 洛夫. 許悔之. 雁 狼之獨步. 尋李白. 再別康 橋. 錯誤. 上校 絕版 因為風的緣 海誓 故 金龍禪寺 愛的辯證. 表 2 東大版高職國文教材各冊收錄現代詩作家及其作品情形 國文教材收錄四大詩社詩人作品,無非是四大詩社對臺灣現代詩壇有著奠定基 礎、發展現代詩的詩法、詩觀、詩論之功。既然四大詩社作家作品被選入在高中 職國文教材新詩部分占多數,那麼對於四大詩社的介紹及其文學主張,出版編輯 應該會在「教師手冊」及「教師備課用書」部分針對這部分作詳細編寫。可是, 各版本對於四家詩社的介紹卻有輕重之別。以翰林版高中國文「教師手冊」為例, 第三冊 B 本作者參考資料介紹紀弦生平時寫道: 民國 40 年,紀弦與鍾鼎文、葛賢寧三人在《自立晚報》借了副刊的位置, 每周五出刊一次「新詩週刊」。……民國 42 年,紀弦獨資創辦《現代詩》 季刊,45 年 1 月 15 日,宣告成立「現代派」,提出「領導新詩的再革命, 推行新詩的現代化」宣言。他和李莎、方思、林泠、鄭愁予等詩人合作, 提倡「新現代主義」,……在後來爆發的現代詩論戰中,紀弦又得到「跨 越語言的一代」的本土詩人林亨泰的助陣,以日據時期吸收的日本現代詩 潮為涵養,為推動新詩現代化增強力量,也意味著台灣現代詩兩個根球的 融合。 7 到了介紹紀弦文學成就及主張時,再花一段篇幅講述現代派成立及其主張: 民國 四十五年一月十五日,以紀弦 為首的現代派 詩社在臺北正式成立。由 葉泥、鄭愁予、羅行、楊允達、林泠、小英、季紅、林亨泰、紀弦 等九人籌 備現代詩人第一屆年會,加盟者名單第一批共有八十三人,…… 當年二月 現代詩出版,現代派成立專號,在封面上加注了「現代派詩人群共同雜誌」 的字樣。紀弦 的口號是「領導新詩再革命」和「推動新詩現代化」,並公 布了現代派的六大信條:. 7. 翰林版《高中國文教師手冊 3B》 (臺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頁 362~363。. 5.

(15) 1.我們是有所揚棄並發揚光大地包容了自波特萊爾以降一切新興詩 派之精神與要素的現代派之一群。 2.我們認為新詩乃是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這是一個總的看法, 一個基本的出發點,無論是理論的建立或創作的實踐。 3.詩的新大陸之探險,詩的處女地之開拓。新的內容之表現、新的形 式之創造、新的工具之發見、新的手法之發明。 4.知性之強調。 5.追求詩的純粹性。 6.愛國、反共、擁護自由與民主。(頁 369) 在這之後,又附了覃子豪在 1957 年質疑紀弦,引發的「現代主義論戰」內容。翰 林版教師手冊在介紹紀弦的現代主義部分篇幅不可謂不少。 至於藍星、創世紀、以及後起的笠詩社,翰林版第三冊教學備課用書用表格 作簡介(備 3B,9-1),第五冊收錄余光中〈白玉苦瓜〉,教師手冊第五冊B本介紹 到藍星詩社時,只寫了余光中於民國四十三年,與覃子豪、鍾鼎文、夏菁、鄧雨 平共創藍星詩社,並主張「縱的繼承」與「抒情」的傳統,與現代詩社之間頗有 幾番論戰。(5B,頁 443)至於「橫的移植」與「縱的繼承」比較並未解釋。教師 手冊第四冊A本選錄瘂弦、洛夫,在創世紀詩社介紹方面也只是大概提及民國 43 年成立,以及一些雜文趣事而已。翰林版只有介紹余光中、瘂弦、洛夫各自的文 學成就,而未像現代詩社這樣有一個較為完整整理的篇幅。教科書上一方面推崇 渡臺「詩壇三老」紀弦、覃子豪、鍾鼎文對臺灣現代詩壇有貢獻,一方面卻只把 介紹重心落在紀弦身上,在現行教材和教師教學配套上無法對覃子豪和鍾鼎文有 更深入的了解。畢竟單一作家的主張並不能概括一個流派當時代的主流思想,這 樣的編排會有偏重某一流派之嫌。其他版本也多少有這個問題。當年紀弦與覃子 豪的「現代詩論戰」打得火熱,只詳列紀弦的主張,對覃子豪與藍星詩社的論點 只簡單帶過,覃子豪與藍星詩社同仁對抗蘇雪林等人的「象徵主義論戰」幾乎被 忽視。另外,在現代詩論戰期間,現代派和藍星詩社同仁的聲音也被埋沒,例如 當時尚屬於現代派的林亨泰在論戰中也提出了他的看法,是紀弦在論戰中少有的 後盾,可說是外省和本土詩人的聯合發聲,但手冊並未列入。這樣對 1950 年代後 期現代詩論戰只有片斷的了解,也減低了現代詩論戰對臺灣現代詩壇帶來的影 響,減低了覃子豪對臺灣現代詩壇付出的心血努力,使得現行教科書提供給學生 的,只是片斷的知識,用以偏概全的態度認識現代詩發展。 8 8. 目前最新的 99 課綱(99 年修訂,高中國文科到 101 學年才上路) ,翰林版有作一些修改。第一 冊增加卞之琳〈斷章〉 ;第二冊鄭愁予詩作〈天窗〉換成〈客來小城〉 ;第四冊洛夫抽換成余光中〈藕 神祠〉;第五冊全部換成本土詩人詩作,分別為吳晟〈馬鞍藤〉 、向陽〈秋分〉、 〈小寒〉;第六冊瓦 歷斯.諾幹詩作換成〈霧社(1892-1931) 〉選二首。修改方向大致上是增加民國初年及本土詩人作 品,使民初、外省、本土、多元族群作家都有人被選入課本之中,以求選錄作家的平衡。至於選錄 的詩作內容好壞,是否適合高中職階段學生學習,是否有比被抽換掉的詩家詩作好,因不在本文核. 6.

(16) 在現代詩論戰中,筆者在前面提到,許多研究及教科書都將重點放在紀弦。 但是「一個巴掌拍不響」 ,沒有人與紀弦論戰,以及後來引發的一連串有關現代詩 的探討、詩論、論戰,現代詩怎能在 1950 年代「百花齊放」。在這之中,與紀弦 並為「詩壇三老」的覃子豪,扮演了關鍵角色,讓現代詩壇得以壯大,詩論及詩 作不斷湧現。覃子豪與紀弦兩人的論戰,使「現代詩運動」在 1950 年代中期熱烈 展開,持續到 1960 年代。這股風潮,大致可整理成三個現象: (一) 「現代詩論戰」 各自陣營的針鋒相對; (二)各詩刊論戰之餘,又勤於翻譯外國詩作與理論,引進 新的技巧; (三)詩人除了理論的闡揚和吸收,還努力於藝術實踐,對於新的技巧 不僅模仿,也能創新和實驗。 9 覃子豪先生在大學時期即與一群同學組成詩社,彼此切磋詩藝,吸收各國新 的表現技巧。終其一生,覃子豪持續創作,翻譯外國詩作及詩論,並將其引進臺 灣。為了推廣現代詩,他接下文藝函授學校詩歌班教職,教導後生晚輩習寫詩句, 在批閱過程中指導學生如何精進,並大量引介新的詩論、新的技巧,開拓學生們 的眼界。為了維護現代詩,覃子豪積極的參與論戰,反覆辯說,既與詩友們對話, 也和對現代詩有質疑者澄清。他與態度近於咄咄逼人的紀弦不同,他熱情穩健、 態度堅定的提出見解,認為詩的本質在於抒情。覃子豪和紀弦詩學雖然南轅北轍, 產生過激烈的論戰。但兩人都以雄健的靈魂,為了現代詩園地奮鬥。兩位大老的 論戰,覃子豪針對紀弦及所屬現代派詩論進行修正。他質疑紀弦「橫的移植」理 論,若全為移植,那自己將植根何處?只標榜西洋的詩派,是否和中國自古以來 特殊社會生活契合?質疑之外,覃子豪也提出六點「正確原則」 ,包括「重視實質 及表現的完美;考慮讀者的感受力及其理解的極度;尋求思想的根源」等,其實 並不違背現代主義精神。他不反對傳統精神,卻反對傳統因襲作風。覃子豪在生 命的不同階段,吸收現代詩的技巧和理論,自身實踐又積極推廣,求真、求新、 求變。他擔任數個函授學校現代詩教職與班主任十年,認真批閱學生詩作,指導 學生寫作技巧和傳授詩學理論;遠赴菲律賓教授現代詩,影響當地華人現代詩創 作。覃子豪實際參與現代詩推廣與培育工作,桃李滿天下,為他贏得「詩的播種 者」美名。本論文將彙集過去前人研究成果,整理爬梳覃子豪詩論,以及他所參 與的現代詩論戰過程,對這段史實及研究做一檢討回顧。 覃子豪先生渡海來臺,出版《海洋詩抄》、《向日葵》、《畫廊》等詩集,在他 生命的後期,其詩風越趨精熟。其中他融合象徵主義比喻、聯想、暗示的手法, 運用象徵主義色彩和音樂的豐富性創作。經過現代詩論戰,他將詩論靈活運用在 自身詩作之中,向那些批評者證明自己的能耐,也證明現代詩不是無病呻吟或是 譁眾取寵,是有堅實的基礎。覃子豪讓象徵主義在 1950 到 1960 年代的臺灣文學 場域佔有一席之地,他在詩論中大量舉述法國象徵主義詩人馬拉美、阿波里奈爾、 心範圍,尚待研究教材者討論。 9 同註 8,頁 34。詩人引介外國詩作,並不限於歐美,如覃子豪曾引介印度詩人奈都夫人詩作。因 此引用時略作修正,將「歐美」改為「外國」 。. 7.

(17) 魏爾倫、藍波(韓波) 、梵樂希、葉慈等人的主張,還寫成《法蘭西詩選》、《世界 名詩欣賞》等書來介紹這些詩人,大力將象徵主義手法灌溉在臺灣,是象徵主義 在臺灣的傳燈人。不過覃子豪也不會刻意標榜自己是象徵主義詩人,認為臺灣現 代詩接受外來影響複雜,是兼容並蓄而非偏向某一流派。他認為象徵主義在各國 發展形式不同,必然與各地的民族情性、社會因素與文學傳統融合,主義和主義 之間相互啟發,原始的面貌必然會發生變化。 10 覃子豪認為吸收新的主義,應避免盲目模擬,誤以為「曖昧」為「含蓄」 , 「生 澀」為「新鮮」 , 「暗晦」為「深刻」 ,這是偽詩。在覃子豪有關象徵主義的詩論中, 對 1920 到 1930 年代中國象徵詩派先行者如李金髮等人做評述,認為在那個時代 的詩人們,有直接將外國理論技巧直接套用的傾向,作品語言晦澀,生硬難懂, 以至於受到一些評論家的批評。覃子豪強調不能在別人的流派中完成自己,須擷 取古今中外詩藝精華,做綜合性的創造。11當李金髮詩作受到蘇雪林等人質疑為咒 語時,覃子豪在臺灣扛起象徵主義大旗,維護象徵主義又提出正確方法,他以梵 樂希為例,強調兼容並蓄才是成為好詩人的方法。 覃子豪就他自己對象徵主義的見解,寫成多篇有關象徵派、象徵主義或象徵 主義詩人為題的論文,例如〈論象徵派與中國新詩〉、〈簡論馬拉美、徐志摩、李 金髮及其他〉 、 〈象徵派與現代主義〉 、 〈與象徵主義有關〉 、 〈象徵派及其作品簡介〉 、 〈象徵主義及其作品之研究〉、〈關於凡爾哈崙〉、〈關於保羅.梵樂希〉等,這些 文章分別收錄於《詩的表現方法》、《詩的解剖》、《論現代詩》、《世界名詩欣賞》 等書中,12成為我們欲了解象徵主義內涵及覃子豪象徵主義詩論的最好資料。筆者 擬將象徵主義在中國以及臺灣流傳發展過程做介紹,集中於覃子豪的詩論,說明 他的折衷不是保守,而是兼容並蓄,為移植到臺灣的象徵主義注入中文現代詩創 作法則,加強對現實生活的體驗,而非盲目模仿外國現代詩。最後,重新定位藍 星詩社在 1950 年代臺灣現代詩壇的貢獻,為覃子豪找回他在臺灣現代詩場域的位 置,他在臺灣象徵主義系譜上的定位與傳承。.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一、研究範圍—戰後初期(1950—1960 年代) 筆者研究以覃子豪詩學詩論為中心,旁及覃氏渡海來臺後臺灣現代詩場域發 展情況。因此將探討時間鎖定在覃子豪來臺後活躍的年代,直到他在 1963 年過世 10 11 12. 陳義芝,《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 (臺北:九歌出版,2006) ,頁 68。 同註 10,頁 69。 同註 10,頁 69。. 8.

(18) 為止。另外,把 1950 到 1960 年之間的詩壇單獨考察,這時期的詩壇風潮演變, 正好形成一個大致完整的段落,呈現此一領域從「藝術他律」(heteronomous)到 「藝術自主」 (antonomous)的轉變過程。一般認為 1950 年代初期主要流行反共和 抒情詩歌。中期「現代派」、「藍星」、「創世紀」三大詩社相繼成立,經過幾次論 戰,給了臺灣現代詩壇樹立專業與權威的機會,不再是官方反共戰鬥文藝的附庸。 詩人為自己的創作和理論奮戰,向大眾宣告「現代詩」在此時此地的專業性和合 理性。臺灣自 1950 年代開始,現代詩有了較大的變動和成長,本論文將討論範圍 設定在 1950 年代臺灣現代詩壇發展時,爬梳各詩社之間的位置關係,以及國家機 器參與運作文學機制如文藝獎、文藝機構對文化生產場域的影響。再利用現代詩 論戰在內的幾個焦點議題,歸納現代詩人標舉的詩學觀點。期間雖不免官方影響, 得喊喊反共口號,但也同時顯露對「現代」的傾心、對藝術技巧的注重和學習外 國文學的興趣。 13 此外,現代詩人無論是彼此論戰,或是共同對抗外人質疑,使他們的理論獲 得錘鍊和修正,為 1950 年代末到 1960 年代現代主義詩潮走上高潮的基礎。由當 時這些詩人們的詩論和作品,展現出特定的思想內涵或藝術風格,即現代工業文 明環境中人的孤寂、疏離和異化,以及探究生死、愛恨等人類生存抽象問題的文 學。 14其實臺灣當時的「現代」,離西方工業文明尚有一段距離,但當時的歷史時 空背景導致孤寂、疏離和異化等現象出現,加以先前所提大時代動盪下的「移民」 、 「遺民」的放逐心緒,呈現臺灣 1950 到 1960 年代的文學發展潮流。. 二、研究內容. (一)象徵主義詩論研究 中華文化自古以來, 「詩」是我們豐盛的文化寶藏之一,我們從詩看到先人的 喜、怒、哀、樂,我們既成的不只是蘊藏豐富的文化遺產,還有世世代代求新求 變、求變不同的精神。15詩歌傳承歷史紀錄,梳理代代相承的龐大體系,究其內涵 特質,實有許多角度和面向可以切入。 覃子豪教導學生寫詩,大多主張從中國傳統詩歌、世界詩,與中國過去的新 詩三方面學起。他重視象徵,因為象徵是古典詩早已有之的美學技法。古典詩人 運用象徵使詩含蓄、濃縮、強烈,提升詩的複雜性、統一性及情感的強度,與象. 13 14 15. 朱雙一,《台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 (臺北:人間出版,2011) ,頁 261。 同註 13,頁 265。 閔秋英,〈台灣放逐詩歌與詩學 1895~1987 年〉 (彰化:國立彰化師大國文所,2010) ,頁 20。. 9.

(19) 徵主義的詩論相通。16覃子豪以多篇論文扣緊象徵主義發展書寫,又參與現代詩論 戰中有關象徵主義部分,對於象徵主義成就的論見、技法的剖析、名家的介紹, 洋洋灑灑,論述篇幅廣大而完整。他翻譯魏爾崙、波特萊爾、凡爾哈崙、梵樂希、 里爾克、韓波、古爾蒙、葉慈等人詩句,期望讀者理解象徵主義的用心,無庸置 疑。覃子豪 1957 年發表的〈新詩向何處去?〉提出六項原則真對當時詩壇的時弊 而發,每一項原則他都舉一位象徵主義詩人的論點佐證。由此可知,他真的是臺 灣現代主義詩壇象徵主義的傳燈人。因此筆者將以下列三點對象徵主義做介紹:. (二)象徵與象徵主義 本論文以西方象徵主義為主,並參以修辭學對「象徵」的定義,西方象徵繪 畫藝術,古典詩歌從《詩經》以來,象徵手法的運用,傳統象徵與象徵主義的比 較,來對於象徵與象徵主義有一簡要的認識。. (三)象徵主義在中國大陸 自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外國新思想、新學派、新主義、新技巧接踵而來。 因此有必要簡單整理爬梳象徵主義在民初中國的流傳發展情形,才能往下與象徵 主義在臺灣發展的情形相綰合。. (四)象徵主義在臺灣 最後,以覃子豪渡海來臺後,他所提倡的象徵主義詩論,象徵派詩人的介紹, 覃氏自身詩作,與他擔任文藝函授學校詩歌班教職所批改的學生文章,一窺象徵 主義在臺灣的發展,和覃子豪建制的象徵主義系譜。. 三、作品研究. (一)主題內涵. 16. 陳義芝,《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 (臺北:九歌出版,2006) ,頁 70。. 10.

(20) 布迪厄將文學場域定義為一個權力的角逐場,作家在場域裡「佔位」 ,呈現彼 此角力的動態關係。文學或文化場域的形成,是各種「位置」和「佔位」關係建 構的結果。 「位置」可代表不同的文類如詩、散文、小說;也可以代表某個學說、流派、 社團、刊物。創造或佔有這些「位置」的,是氣質不同,持有「文化資本」也不 同的作家群。各位置之間的互動和角力,個別作家和團體之間的關係,共同建立 並發展了「文學生產場域」 ,建立這個場域中的遊戲規則。文學生產場域,不能只 注意生產作品的作家,還要注意生產作品之「意義與價值」的評論家、出版家、 報刊編輯以及形成整體價值觀的其他因素。 17 1950 年代作家群是戰後剛到臺灣,或是剛從日文轉換為中文,或是剛起步寫 作的第一個十年,其文學表現形式和技巧正開始起步;政府國家機器積極介入文 學表現,強調「政治正確」的反共、戰鬥文藝。本論文在討論 1950 年代臺灣現代 詩壇發展時,將討論運作「文學他律」的國家機器與提倡「藝術自主」的交互作 用過程,臺灣現代詩作家們如何利用文學期刊拓展他們的園地。檢視這一階段官 方文藝政策,以及作家群如何突破,發展出自己的文學風格。文章不以文本做分 析,而是以文學場域內「作家角色與活動」來探討,藉此呈現 1950 年代文學場域 的運作過程。 在這十年發展的歷程中,覃子豪和紀弦在臺灣現代詩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 位。兩人的論戰,等於是在現代詩的場域裡,爭取誰是這個場域內主導權的位置, 各自主張對現代詩話語權的正當性。覃紀雙方因屬不同詩派而像是對立關係,其 實從場域和位置的關係來看,他們握有的「文化資本」同樣雄厚。兩人都有留學 日本的經驗,會寫詩也能譯詩,主編過文學期刊,皆受過中國新詩運動的洗禮, 經歷過 1920 到 1930 年代現代詩潮。兩人做為詩社領導人的角色類似,就各自的 文化場域「位置攫取」策略來看,他們都是爭取詩壇主導權的位置上。18因此,兩 人論戰的過程和內容絕對有探悉的必要。 覃子豪渡海來臺,在他生命的後期,其詩風越趨精熟。其中他融合象徵主義 比喻、聯想、暗示的手法,運用象徵主義色彩和音樂的豐富性創作。經過現代詩 論戰,他將詩論靈活運用在自身詩作之中,向那些批評者證明自己的能耐,也證 明現代詩不是無病呻吟或是譁眾取寵,是有堅實的基礎。覃子豪讓象徵主義在 1950 到 1960 年代的臺灣文學場域佔有一席之地,他在詩論中大量舉述法國象徵主義詩 人馬拉美、阿波里奈爾、魏爾倫、藍波(韓波)、梵樂希、葉慈等人的主張,還寫 成《法蘭西詩選》一書來介紹這些詩人,大力將象徵主義手法灌溉在臺灣,是象 徵主義在臺灣的傳燈人。筆者欲將覃子豪詩論、作品做介紹,建制臺灣象徵主義 現代詩的系譜。. 17 18. 應鳳凰,《五○年代臺灣文學論集》 (高雄:春暉出版,2007) ,頁 10—11。 同註 17,頁 15—16。. 11.

(21) (二)藝術辭采 劉勰《文心雕龍.情采》:「精者要約,匱者亦鮮;博者該贍,蕪者亦繁;辯 者昭皙,淺者亦露;奧者腹隱,詭者亦典。」不同特色的作品各有其精華所在, 動人的詩篇是作家們運用了適切的「辭采」將內心的情志表達出來,此即文學研 究中的「藝術技巧」。因此,在介紹覃子豪的詩作時,其藝術辭采仍不容忽視。. 第三節 文獻檢討 西方文學對於「場域」、「象徵」、「象徵主義」等理論術語著墨甚多,本論文 一者因為對 1950 年代的臺灣文學尤其是現代詩領域做探討,必定會對當時的文學 生產場域做研究,因此會利用「場域」觀念來爬梳 1950 年代臺灣現代詩史。再者, 覃子豪象徵主義詩論是本論文的重心,必定會針對這個部分作完整的探析。 目前與本論文〈覃子豪與戰後初期臺灣現代詩象徵主義系譜的建制〉直接與 間接相關的資料,分散於各文學研究及詩人詩作和專論中,學術學位論文也有分 別討論 1950 年代臺灣現代詩發展及覃子豪詩論詩作者。茲將與本論文相關的密切 性,以詩史、詩學、詩作等方向,作一簡要介紹。. 一、詩作探討. (一)覃子豪詩作 詩人專集是個人情志的抒發,任何一位文學家的創作,不論以何文類呈現, 都是要表達內在思維和情感。詩人專集為詩人的詩思、詩想,詩人藉著書寫記錄 個人心緒與生活時代的風貌。19藉由對覃子豪詩作的賞析,我們可以了解覃子豪在 各時期詩風的變化,看到覃氏各時期吸收新的理論後,如何應用在他自身的詩作 上。覃子豪詩作大多收錄在《覃子豪全集I》內,但年代已久,市面上已絕版,各 圖書館的館藏亦不多,且多泛黃,紙質脆弱。覃子豪透過藍星詩社發行的單行本 更是難尋的珍品。2005 年向明、劉正偉編,《新詩播種者—覃子豪詩文選》,選錄 覃子豪各時期詩作和重要詩論,以及其他詩人、詩評家的論述、紀念文章,可做 為認識覃子豪的入門。可作調整的是,選錄詩作可附寫作發表時間。國立台灣文. 19. 閔秋英,〈台灣放逐詩歌與詩學 1895~1987 年〉 (彰化:國立彰化師大國文所,2010) ,頁 25。. 12.

(22) 學館在 2008 年出版《台灣詩人選集》系列,第一本就是劉正偉主編《台灣詩人選 集-覃子豪集》 。本書單純收錄覃子豪詩作,故收錄詩數量較前一本多,亦附上寫 作發表時間。. (二)相關詩人詩作 在此挑選幾位詩人為代表,介紹他們的詩作,指出他們詩作中受到象徵主義 影響或與象徵主義相關的部分。這些詩人,有些是藍星詩社成員,有些不是。藉 由詩作探析,對這些詩人有初步的認識,進而有興趣廣泛閱讀其詩作。. 二、象徵主義及其相關議題專論. (一)覃子豪詩論 覃子豪詩論,多寫在《論現代詩》、《詩的表現方法》、《詩的解剖》、《世界名 詩欣賞》等書中。在有關 1950 年代現場詩論戰、象徵主義詩論、對象徵主義詩人 的介紹,是本論文架構的直接資料。 《世界名詩欣賞》先簡單介紹如何欣賞現代詩, 接著介紹美國和英國的詩人及詩作,再來介紹浪漫派和象徵派詩人和詩作技巧研 究。其中〈象徵派詩欣賞及其技巧研究〉詳細說明象徵主義及其表現技巧,並介 紹六位外國象徵主義詩人及其詩作。第六位印度詩人奈都夫人更是在臺灣較少被 引介的詩人,但覃子豪認為印度同屬東方亞洲國家,且都經歷過被殖民等民族苦 痛的歷史,其詩作主題必有相似之處。這在 1950 年代乃至現今 21 世紀,都是非 常開放的思想,透露出覃子豪不限西方文藝、海納千川的包容。《詩的表現方法》 分為兩篇,第一篇介紹覃子豪在與紀弦論戰時提到的抒情詩與現代詩的創作方 法。第二篇先介紹詩的形式,接著以浪漫派、象徵派、意象派的表現方法說明, 最後附上幾篇對 1950 年代當時幾位後輩詩人及其詩集的評介。《詩的表現方法》 展現出覃子豪以教學者和評論者的角度,對現代詩的創作、形式作說明。 《論現代 詩》也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詩的藝術」 ,一樣從教學者的角度出發,說明現代 詩應該包含那些要素。第二部分「詩的演變」 ,則收錄覃子豪在各報章雜誌,特別 是幾次現代詩論戰期間發表的評論,由這部分可知覃子豪在 1950 年代現代詩論戰 過程中的思想及論點。特別的是在最後兩篇收錄他在中國大陸時期寫的論戰文 章,使我們見識到覃子豪對現代詩思想主張的脈絡。 《詩的解剖》則是覃子豪整理 他在中華文藝函授學校擔任詩歌班主任時,批閱學生詩作的文章。覃子豪以「象 徵」 、 「比喻」 、 「暗示」 、 「聯想」四個原則批閱學生作品,以「立意」 、 「內容」 、 「結. 13.

(23) 構」、「句法」、「節奏」、「形象和意境」、「修改的意見」七個項目分析、修正學生 詩作。覃子豪會附上自己修正後的詩,並寫下自己為何這樣改寫,讓學生明白如 何讓詩句更簡潔凝鍊,覃子豪所舉的例子皆是用心評論、修改,展現覃子豪的教 學熱忱,與希望現代詩越來越進步的心情。覃子豪的詩論原文,筆者多引用覃子 豪本人論著,減少轉引可能造成文字上的誤差。另外,《覃子豪全集 II》亦收錄覃 子豪其他原先散見於各報章雜誌的短篇評論,以《未名集》統一編輯。《未名集》 收錄 53 篇覃子豪在中國大陸及臺灣時期散見於各報刊而未結集的詩論、西洋詩的 研究與評介、詩集序文、詩評。 《未名集》可作為上述四本書的補充,例如〈海的 歌者談詩創作〉、〈金色面具之自剖〉可做為覃子豪詩集《海洋詩抄》、《畫廊》的 寫作背景;〈中國新詩的方向〉、〈臺灣十年來的新詩〉整理了五四運動到 1950 年 代,現代詩創作理論的演進。. (二)其他各家論著 在研究 1950 年代臺灣現代詩壇場域及象徵主義詩論,除覃子豪本人直接相關 的資料外,與覃子豪同時代的作家如紀弦等人的詩論,以及後來研究者研究論著, 從文學專集觀察個別作品,以詩美學或歷史、社會等角度來梳理作家特色、時代 發展。茲整理列舉如下: 1. 國立台灣文學館,《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08—覃子豪》、《台灣現當代 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09—紀弦》 2004 年起,國立台灣文學館委託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展開「台灣現 當代作家評論資料目錄」編纂計畫,建立 310 位臺灣現當代重要作家的評論資料 條目,有系統地整理臺灣文學研究的成果,迄今累積十餘萬筆資料。 《台灣現當代 作家研究資料彙編》基於此一基礎,分階段邀請專家學者編纂個別作家之研究資 料彙編,呈現源源不絕的臺灣文學長河,2010 至今已出版 100 冊,亦即完成 100 位作家之研究資料整理。此系列出版後,立即成為臺灣文學研究者必備的參考資 料。每本介紹一位作家,依圖片集、生平及作品、研究綜述、重要文章評論選刊 編輯。其中「重要文章評論選刊」選錄作家自述及自評,以及其他作家、評論者 對此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論述和看法,是這系列最重要的部分。筆者選擇覃子豪 和紀弦,作為整理撰寫現代詩論戰和覃子豪詩論的參考。稍可惜的是限於篇幅或 是授權因素,有些評論文字只有節錄,或是未收錄。若之後此一系列有再版機會, 會有更多更完整的資料。 2. 陳義芝,《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陳大為與鍾怡雯主編,《20 世紀台. 14.

(24) 灣文學專題 I:文學思潮與論戰》 前者是作者博士論文的改寫擴充,結合理論、運動、文學創作,分析台灣新 詩發展以來,在詩學影響上的流變。從日治時期到 21 世紀,大致以十年為分期標 準,舉一至二位當時期作家為例,介紹各階段現代主義發展情形。後者也是以臺 灣文學史的「歷時性發展」脈絡為編輯架構,以十年為分期標準收錄各研究者對 各時期文學思潮與論戰的介紹及評論。兩本書都是後續研究者或是對臺灣文學史 有興趣者認識臺灣文學從日治時期到 21 世紀發展演變的入門。 3. 應鳳凰,《五○年代臺灣文學論集》、陳康芬,《斷裂與生成—台灣五○年代的 反共/戰鬥文藝》 前者是作者相關論文的結集改寫,後者是國立台灣文學館《台灣文學史長編》 系列之一,都是以 1950 年代的臺灣政治社會環境與文壇發展情形為研究對象,並 且利用「場域」理論,說明 1950 年代臺灣官方文藝思想如何掌握權力乃至衰退的 過程,以及當時代的文人如何在官方文藝思想下生存,進而在現代詩、小說、報 章雜誌專欄找出突破點,以求自身創作自由。 《五○年代臺灣文學論集》研究重點 包含現代詩、小說、官方文藝思想、報章雜誌專欄,研究範圍較廣; 《斷裂與生成— 台灣五○年代的反共/戰鬥文藝》審視反共文學與文學體制在 1950 年代的發展全 貌,以及對當時臺灣文學環境所產生的生態發展影響,並附帶介紹軍中文藝與作 家的概況,側重反共/戰鬥文藝的發展情形。筆者分別參考前者對 1950 年代現代 詩壇與後者對 1950 年代政治社會環境與官方文藝思想的介紹。 4. 陳政彥,《跨越時代的青春之歌—五、六○年代台灣現代詩運動》 國立台灣文學館《台灣文學史長編》系列之一,以介紹四大詩社:現代派、 藍星、創世紀、笠為主。與一般以詩社分別敘事的方法不同,本書以現代詩運動 發展的時間來討論,以五到六年分期,依序是醞釀期、革命期、成熟期、轉折期, 交代不同階段的現代詩源於什麼樣的社會背景而改變,其次說明詩壇中所影響現 代詩的轉折事件及其影響。在每一時期最後舉幾位詩人做例子,簡析他們的詩作 在所處時期的風格。. (三)相關學位論文 目前已有陳義芝、陳政彥、蔡明諺、劉正偉等學者力矯時弊,以宏觀角度剖 析 1950 年代臺灣現代詩的發展,針對此時期各詩社之間的論戰及主張來做研究論. 15.

(25) 述。陳政彥博士論文〈戰後臺灣現代詩論戰史研究〉是目前對臺灣 1950 年代現代 詩論戰做最完整介紹、分析的論著。陳政彥談的是 1950 年代整體現代詩壇內部與 其他文類論戰的過程。筆者談到 1950 年代現代詩論戰時則將範圍鎖定在覃子豪所 提出的觀點,整理探析覃子豪如何回應各方勢力的批評,以及他的象徵主義詩論。 陳政彥也討論了 1960 至 1990 年代各階段現代詩論戰的內容,並論及中國大陸的 臺灣詩學研究情形,橫跨的時間、空間都是非常巨大的。蔡明諺博士論文〈一九 五 0 年代台灣現代詩的淵源與發展〉企圖心強,以文學史的角度分析臺灣現代詩 在 1950 年代形成淵源與發展走向。在三大詩社介紹中除了幾位我們熟悉的詩人 外,也介紹了方思等較少被提及的詩人。劉正偉碩士論文〈覃子豪詩研究〉針對 覃子豪的詩作介紹和分析,開啟了近十多年來重新認識 1950 年代臺灣現代詩特別 是覃子豪及藍星詩社的浪潮;博士論文〈早期藍星詩社(1954-1971)研究〉更 上層樓,整理爬梳藍星詩社的發展過程,蒐集已不好尋找的藍星詩社刊物。蔡艷 紅〈覃子豪詩藝研究〉也是以覃子豪為研究主題,但側重在文本修辭、篇章結構, 對於覃子豪所處時代現代詩壇著墨不多,且排版影響閱讀。 不過,覃子豪詩作、詩論、評述作品甚多,應該需要加以整合介紹,將 1950 年代臺灣文壇、覃子豪生平、象徵及象徵主義理論及流變、現代詩相關論戰、覃 子豪及其象徵主義詩人系譜詩作、詩論作一完整爬梳,使 1950 年代現代詩發展撥 開雲霧,有積極而清楚的認識。. 第四節 研究方法. 一、傳統「知人論世」方法 時代的不同風氣會影響詩人,造成集體意識,但是不同詩人或者由於詩觀詩 學的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不同,乃至風格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作品。所以 傳統的「知人論世」方法一窺詩人學養及風格的形塑,還是研究分析此時代特質 詩人及作品的必要的方法。在「知人論世」方法下,掌握覃子豪生平,及對其個 人詩作與詩學作爬梳,以詩人生活的世代為經,詩人生平為緯,探討相關的其人、 其時、其事。. 二、分析歸納象徵主義流變(發展史) 先簡介中國大陸時期的象徵主義發展與西方象徵主義藝術,再介紹臺灣象徵 主義發展情形,下接覃子豪對象徵主義的認識,覃子豪對外國象徵主義詩人的引. 16.

(26) 介,最後提出覃子豪在現代詩教學的傳播方法與貢獻,補足目前學界較少論及的 部分。. 三、建置(制)臺灣現代詩象徵主義系譜 這是目前學界少有提及的部分。以覃子豪所著象徵主義相關論述為主,以《世 界名詩欣賞》為核心,證明覃子豪在象徵主義引介和翻譯上的貢獻,並把介紹觸 角延伸至亞洲象徵主義詩人,而非只有西方詩人作品。又舉覃子豪《詩的解剖》 中的教學方法和示範為例,說明覃子豪所建立的象徵主義系譜。.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處理重點 本論文將要處理的議題分成六章,整理如下: 第一章 緒論 介紹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與內容、文獻檢討、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處理重 點。 第二章 覃子豪生平與 1950 年代(戰後初期)臺灣現代詩壇發展論述 介紹覃子豪生平、1950 年代臺灣文壇背景,以及《新詩週刊》和三大詩社(現 代派、藍星詩社、創世紀詩社)的發展,和這些刊物及其代表人物如何突破 1950 年代反共文藝與戰鬥文藝的現象。 第三章 戰後初期臺灣象徵主義系譜的建置(制)與傳播 分別敘述大陸時期和臺灣的象徵主義發展情形。再者,敘述覃子豪對象徵主 義的認識、如何引介外國象徵主義詩人詩作,最後敘述他在現代詩教學的影響。 第四章 1950 年代覃子豪詩論(觀)與現代詩論戰 將重點放在 1950 年代覃子豪與古典詩人、現代派、蘇雪林等人就現代詩進行 的論戰,試圖將 1950 年代各家對現代詩論戰及覃子豪與藍星詩社同仁的觀點整 理,旁及余光中和言曦的「新詩閒話論戰」。 第五章 覃子豪及藍星詩人詩作探析 將覃子豪的現代詩創作依其生平分為「大陸時期」與「臺灣時期」做介紹, 重點放在覃子豪臺灣時期各階段詩風的演變。最後舉幾位藍星詩社詩人及其詩作 為例,讓讀者有基本認識,進而閱讀藍星詩人作品。. 17.

(27) 第六章 結論 綜合以上各章論述,重申覃子豪對臺灣現代詩壇的貢獻,及其在教科書典律 中應有的位置。. 18.

(28) 第二章 覃子豪生平與 1950 年代(戰後初期)臺灣現代詩壇 發展論述 第一節 覃子豪生平與 1950 年代臺灣文壇 覃子豪(1912—1963) ,原名覃基,譜名天才,四川省廣漢縣人。詩人與民國 同時出生和成長,有十名兄弟姐妹,除長姐於三歲夭折外,覃子豪居長,帶領其 他八位弟妹成長。 1 覃子豪讀中學時就喜歡寫作、編刊物,自己設計刊頭、插畫、刻印,從現代 的角度來講,可說是一人出版社模式的先行者。就讀高中期間,嘗試投稿至成都 當地報刊,磨練寫作水準,為將來的創作奠定基礎。1932 年進入北平(今北京) 中法大學就讀。覃子豪先入中法大學孔德學院(社會科學院,亦稱文學分院)高 中部補習法文,再考入大學部,開始接觸西洋文學。求學期間,認識賈芝 (1913—2016)、周麟、朱顏(朱錫侯,1914—2000)、沈毅,五人共組詩社,名 為「泉社」,共同出版《剪影集》,收錄五人各兩首詩作,做為五人大學時期的青 春回憶。在中法大學就讀時,覃子豪大量閱讀徐志摩(1895—1931)、穆木天 (1900—1971)等人詩作。他也閱讀國外詩人拜倫(Lord Byron,1788—1824)、 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象徵主義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馬拉美(Stephane Mallarme,1842~1898)、魏爾倫(Paul Veriaine, 1844~1896) 、藍波(或譯韓波,Athur Rimbaud,1854~1891) 、梵樂希(Paul Valery, 1871~1945)等人作品,從中汲取文學精華,並提升寫作技巧。. 圖 1「泉社」5 人合影,左起朱顏、賈芝、沈毅、覃子豪、周麟 1935 年,覃子豪與詩友李華飛(1914—1998)同赴日本留學,進入東京中央 1. 覃子豪父母及兄弟姊妹,詳見向明、劉正偉編《詩的播種者—覃子豪詩文選》 (臺北:爾雅出版 社,2005 年),頁 7—8。. 19.

(29) 大學。覃子豪認識了雷石榆(1911—1996,舞蹈家蔡瑞月丈夫)等人,從事現代 詩和政治運動。1937 年,覃子豪見部分同學因參與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政治活動 遭到監視或逮捕,為了避禍返回中國。在中日戰爭期間,郭沫若(1892—1978) 擔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中將廳長,任覃子豪為報紙編輯,利用詩歌宣傳抗 戰。1938 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文協)於漢口成立。覃子豪在該會刊 物《抗戰文藝》發表詩作,內容大多是抗日、振奮民族精神。隔年出版詩集《自 由的旗》,集結這段期間鼓吹抗戰的詩作。1941 年出版譯作《裴多菲詩》,引介匈 牙利詩人裴多菲(Petőfi Sándor,1823—1849)民族主義詩作,來和自己的《自由 的旗》相呼應,揭示鼓吹愛國、充滿民族精神的作品。1942 年覃子豪與邵秀峰女 士結婚,育有兩名女兒海茵和露露。1944 年 4 月,詩人在福建永安看到畫家薩一 佛(1919—1998)的畫作《永安劫後》43 幅系列作,內容描繪日軍在 1943 年 11 月 4 日轟炸永安過後,軍民含淚重建家園的景象。覃子豪有感而發,寫下《永安 劫後》45 首系列詩作配合畫家的畫,受到美國新聞處的關照,將詩翻譯為英文, 寄回美國發表。2我們可以發現,覃子豪在大學到 1945 年抗戰結束這段時間,詩作 多與抗日、民族精神有關,採用較多的寫實手法。 1946 年起,覃子豪因職務來臺灣,曾於物資調節委員會及臺灣省糧食局任職。 只是 1949 年兩岸分治,覃子豪孤身一人在臺灣,妻子和兩名女兒則留在中國大陸, 直至覃子豪去世,都無法再見面。這段時間因公務繁忙、局勢混亂、妻離子散, 覃子豪創作的腳步暫時停滯,直到 1950 年 8 月出差到花蓮港,看到花蓮港美麗的 景色,才又激發他的詩情,寫下〈追求〉一詩,1951 年完成他有關海洋的詩集《海 洋詩抄》。至此,覃子豪開創了 1950 年代現代詩的黃金時代,個人的象徵主義詩 風也在這段間反覆琢磨,「成一家者言」,與紀弦等人對臺灣現代詩的發展,交出 了亮眼的成績單。 1951 年,鍾鼎文邀約紀弦、葛賢寧等人在《自立晚報》開闢《新詩週刊》版 面,找到了「覃小鬍子」 (覃子豪綽號) ,力邀自中國大陸來臺的作家們重新創作, 在當時的反共緊張氛圍中找到一條新的出路。於是,覃子豪從〈北斗.燈塔〉開 始,展開一系列《海洋詩抄》的創作,受到鍾鼎文的讚賞。 31952 年 4 月(一說 5 月),覃子豪接任 《新詩週刊》主編至 1953 年 9 月 14 日改版止,他不管來稿是 否採用,都會給投稿者回信,鼓勵他們再接再厲。1953 年 10 月,擔任李辰冬主持 之中華文藝函授學校詩歌班教授,培養了詩壇新的生力軍。覃子豪為學生批改作 業,傳授寫作技巧,也被許多文藝團體聘為評選委員,發表自己的理論。藉由創 作、教學、評論,覃子豪帶動了一個文學集團,與紀弦在 1950 年代分庭抗禮。 1954 年 1 月,紀弦發表「六大信條」 ,覃子豪不同意紀弦的說法,特別是「新 詩是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 。覃子豪提出「六原則」反駁紀弦說法,覃、紀兩 人於是掀起論戰。為與紀弦組織的「現代派」對抗,覃子豪與鍾鼎文、鄧禹平、 2 3. 同註 1,頁 16。 古遠清,《消逝的文學風華》 (臺北:九歌出版社,2011 年),頁 145—146。. 20.

(30) 夏菁、余光中、蓉子等人共同創辦「藍星詩社」 ,不要社長,不要組織章程,不刻 意宣傳主義。6 月 17 日,在《公論報》每週提供半版篇幅刊登《藍星週刊》 ,正是 揭起藍星詩社的活動。除《新詩週刊》、《藍星週刊》外,覃子豪還曾主編《藍星 宜蘭版》、《藍星詩選》、《藍星詩頁》、《藍星季刊》等,並擔任中華文藝函授學校 詩歌班主任,擔任中國文藝協會及中國詩人聯誼會理監事,推廣臺灣現代詩教育。4 為了對現代詩理論的不同看法,先後與紀弦、蘇雪林等人進行論戰,讓現代詩在 臺灣有更高的能見度。1953 年覃子豪擔任中華文藝函授學校教授,三個月後升為 詩歌班主任。為了推廣現代詩,覃子豪更積及遠赴南洋菲律賓等地,使海外華人 也能認識現代詩之美,並與臺灣現代詩壇交流。許多當年為函授班的學生,至今 已是臺灣詩壇著名詩人。覃子豪對臺灣現代詩壇培育無數英才,自己又能兼顧理 論與實際創作。1954 年 9 月出版詩集《向日葵》 ,詩風開始了新的嘗試,自言「《向 日葵》是我苦悶的投影,這投影是我尋覓的方向。」1962 年出版《畫廊》 ,是詩人 最後一部作品,大膽實驗,格調低沉,充滿象徵主義甚至神祕主義色彩。除個人 創作外,覃子豪將在《中華文藝》月刊發表的詩論,於 1958 年 1 月結集出版《詩 的解剖》,以「立意」、 「內容」、「結構」、「句法」、「節奏」、「形象」 、「意境」、「修 改」等面向,對他所評閱的詩作和他對現代詩寫作與理論的看法詳加論述。1960 年 11 月,出版《論現代詩》 ,評介瘂弦、黃用、鄭愁予(1933—) 、蓉子(王蓉芷, 1928—)、羅門(1928—2017)、吳望堯(1932—2008)等人詩作。 5這些詩人及其 作品知名度大開,在臺灣現代詩壇佔有一席之地。覃子豪在 1958 年 3 月出版譯詩 《法蘭西詩選》 ,介紹西方象徵主義詩人的作品,可看出覃子豪企圖以東西方詩人 作品、理論,建構出一套體系,因此有「臺灣現代詩之父」、「詩的播種者」、「象 徵主義傳燈人」的美稱。 覃子豪擔任中華文藝函授學校詩歌班教授期間,許多學生在周末晚上到詩人 租屋處進行交流、切磋。覃子豪在課堂課餘認真給這些學生講授創作理論、批改 詩作並作示範。不只是臺灣,只要能將現代詩的火種傳承,也去國外推廣。1962 年覃子豪到菲律賓馬尼拉講授現代詩創作與欣賞,他將現代詩帶給讀者,卻帶不 回自己的健康。1963 年,覃子豪意圖將《藍星季刊》擴大出版,但好友彭邦楨 (1919—2003)發現他臉色蠟黃,經檢查是膽道癌。住院期間,詩壇不分派系皆 來探望、照顧,當年論戰的對手紀弦也來看望。可惜詩人不敵病魔,因膽道癌而 在國慶日當天病逝於臺大醫院,享年五十二歲。鍾鼎文在前一天代擬遺囑,1965 年出版《覃子豪全集》第一輯《詩》 ,1968 年出版第二輯《詩論》 ,1974 年出版第 三輯《譯詩及其他》。可惜當年兩岸關係緊張,無法將遺物送到對岸給他的兒女。 1978 年 6 月 10 日詩人節,吳望堯等人在臺北縣(今新北市)安坑龍泉墓園無 錫公墓,安葬覃子豪,墓碑鐫刻「詩人覃子豪之墓」。1983 年 10 月 20 日,《藍星 詩刊》第 17 期編印「詩人覃子豪逝世二十週年紀念專輯」,並雕塑詩人頭部銅像 4 5. 劉正偉編,《台灣詩人選集—覃子豪集》 (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 年),頁 113。 向明、劉正偉編《詩的播種者—覃子豪詩文選》 (臺北:爾雅出版社,2005 年),頁 20。. 2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erkeley: Publications of the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Projec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Who is this

各位老師,您聽過「臺灣文史教學研習」嗎?國立臺灣圖書館(以

由於現代測繪科技之發展日新月異,地籍測量所用之儀器與方法

夏俊雄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王偉仲 召集人.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臺中市別名「文化城」。清朝之前,為平埔族群巴則海族

唯物主義 階級鬥爭 社會革命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 武術 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五 千年前原始社會時期,起初是人類為求生存而進行獵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