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無政府主義與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王詩琅之思想前景與文藝活動關係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無政府主義與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王詩琅之思想前景與文藝活動關係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老師:張. 文. 薰. 立. 教授. 政 治 大. ‧ 國. 學. 無政府主義與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 ‧. ──王詩琅之思想前景與文藝活動關係研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鄒易儒.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v.

(2) 摘. 要. 本論文以日治時期的台灣新文學作家王詩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書寫風格 與同時代左翼作家有所區隔的王詩琅,其早年參與的無政府主義運動與挫敗經 驗,對其後來的文藝活動可能投射的影跡,進而體現台灣新文學於發展過程中與 社會運動交互作用的時代意義。 本論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針對向來較少受到討論的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歷 程進行考察。首先概述自十九世紀初期以來起源於歐洲的無政府主義思想內蘊, 而後則凝縮日本無政府主義運動龐雜而曲折的發展過程,關注其中與台灣無政府 主義運動有所連結之概念、人物與組織,進而以范本梁之後、在台灣島內實際活. 政 治 大. 動運作的無政府主義團體為論述焦點,包括「台灣黑色青年聯盟」、稻垣藤兵衛. 立. 所發起的「孤魂聯盟」 、張維賢與其所屬劇團以及「台灣勞動互助社」 ,探析其組. ‧ 國. 學. 織宗旨及活動歷程,並兼論與無政府主義思想特質相關之《明日》雜誌。梳理台 灣無政府主義運動的發展歷程,從而連繫其與日本無政府主義運動之間的往來聯. ‧. 繫與思想承繼,以呈顯王詩琅等運動從事者所曾受容的無政府主義理念與精神。 在具體掌握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的發展脈絡後,本論文的第二部分則著眼於. Nat. sit. y. 日治時期王詩琅的文藝活動之再閱讀與詮釋。首先將王詩琅於戰後的回憶自述、. al. er. io. 訪談紀錄等生平記事與其戰前的生命經驗進行相互對照與整理,重探在王詩琅回 顧其生命歷程時被遺落的無政府主義運動經驗,再現與其早年文學閱讀密不可分. n. v i n C h、〈沒落〉、〈十字路〉三篇小說而論,分析王詩 的思想意識之形成。再就〈夜雨〉 engchi U 琅小說獨有的見證歷史之特質。王詩琅藉由小說中不同的人物類型及「遠近凝 視」 、 「今昔對照」等敘事手法,照見日治時期社會運動所具有的複雜指涉,而對 於曾經歷運動挫敗的王詩琅來說,此一書寫行為則可能具有拋開過往運動敗北的 束縛之特殊意涵。最後則針對王詩琅鮮少受到關注的文藝評論進行分析,觀照無 政府主義的實踐經驗於其文藝評論中所留有的轉化再生之跡,以及王詩琅對於台 灣新文學不同發展階段的關注視角之變移。  考察「黑色青年」王詩琅曾有的無政府主義思想與實踐,結合其於日治時期 小我歷史的重構、小說書寫的指涉與文學意識的表述,在探究台灣無政府主義運 動之於作家個人的複雜意義之外,或能藉此重新觀照日治時期深受社會運動所羈 絆的台灣新文學作家的一種典型,而有助於理解日治時期的社會精神內涵。.

(3)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前行研究回顧………………………………………………………………6. 一、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之前行研究………………………………………………6 二、王詩琅及其文學作品之前行研究………………………………………………7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10. 治 政 二、研究方法………………………………………………………………………10 大 立 第四節 論文章節提要……………………………………………………………12. 一、研究範疇………………………………………………………………………10. ‧ 國. 學. 無政府主義的思想與實踐………………………………………………14. 第一節. 無政府主義學說概述……………………………………………………14. ‧. 第二章. Nat. sit. y. 一、施蒂納與無政府個人主義……………………………………………………15. er. io. 二、蒲魯東與無政府互助主義……………………………………………………17 三、巴枯寧與無政府集產主義……………………………………………………18. n. al. Ch. i n U. v. 四、克魯泡特金與無政府共產主義………………………………………………21 第二節. engchi. 日本的無政府主義運動…………………………………………………23. 一、幸德秋水與直接行動論………………………………………………………23 二、大杉榮與《勞動運動》………………………………………………………26 三、「黑色青年連盟」與「全國勞動組合自由聯合會」………………………31. 第三章. 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之發展歷程………………………………………34. 第一節. 關於「台灣黑色青年聯盟」……………………………………………35. 一、「台灣黑聯」的成立經緯……………………………………………………35 二、「台灣黑聯」與日本無政府主義運動──從小澤一的經驗談起…………39 三、「台灣黑聯」的思想脈絡與受容承繼………………………………………42. i.

(4) 第二節. 世界語與無政府主義……………………………………………………46. 一、在台灣的世界語推廣與學習…………………………………………………48 二、稻垣藤兵衛與「孤魂聯盟」…………………………………………………51 三、張維賢及其所屬劇團…………………………………………………………53 第三節. 「台灣勞動互助社」與《明日》………………………………………56. 一、關於「台灣勞動互助社」──「自由聯合」的具體實踐…………………56 二、關於《明日》──發禁概況與刊物定位……………………………………62 三、作為無政府主義誌的《明日》………………………………………………66. 第四章 「黑色青年」王詩琅的文藝活動...………………………………………………………72. 政 治 大 一、文學閱讀與思想啟發的交織並行……………………………………………75 立. 第一節. 再探王詩琅之生平記事…………………………………………………72. ‧ 國. 學. 二、運動實踐與書寫動能的重層共構……………………………………………78 三、以文字為見證的文化人生……………………………………………………80 第二節. 環繞著社會運動的解縛式文學──王詩琅小說之分析………………83. ‧. 一、文本之外的「歷史」 ,文本之內的「當下」…………………………………84. y. Nat. 二、照看社會運動的方式──遠近凝視與今昔對照……………………………86. io. 黑色意識的轉化與再生──王詩琅文藝評論之分析…………………93. n. al. er. 第三節. sit. 三、書寫「自己」,觀照「自己」…………………………………………………91. i n U. v. 一、〈新文學小論──就革命文學而言〉──無政府主義精神之展延…………94. Ch. engchi. 二、〈柴霍甫與其作品〉──追尋知識分子的敗北黯影…………………………97 三、〈一個試評──以「台灣新文學」為中心〉──「漢文陣」與「在地性」 的深刻訴求…………………………………………………………………………101. 第五章. 結論………………………………………………………………………106. 參考文獻……………………………………………………………………………110. 附錄. 日文引文與中文翻譯對照表………………………………………………116. ii.

(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近年來在台灣文學研究場域中,「殖民現代性」、「全球化」、「都市空間」等 具抽象性文化意涵的理論與觀點的盛行,使王詩琅創作於一九三○年代的〈沒落〉 〈十字路〉等,以台北都市為舞台的短篇小說受到注目,並成為研究分析對象。 戰後因長年任職於文獻會、對於日治時期文物資料的保存整理、日治時期文藝活 動之回想座談等具有重要貢獻,同時身為《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以下略稱. 政 治 大 一九三○年代,而在今日讀者、研究者面前展現了都會青年作家的側面。但值得 立. 為《警察沿革誌》)中譯者的王詩琅,1因為見證並記實了台北都市邁向現代化的. 注意的是,在霓虹燈、咖啡廳、喫茶店等空間進入台灣文學研究場域之前,王詩. ‧ 國. 學. 琅多被冠以「黑色青年」稱號,2而此一稱號不僅與都會的五光十色相悖,更標 誌著文獻保存者王詩琅青年時期的政治取向──無政府主義。「黑色青年」作為. ‧. 王詩琅獨有的思想標識,其所表記的是日治時期的新文學作家王詩琅曾有過無政. sit. y. Nat. 府主義運動的特殊經驗,以及由此一經驗促成其轉入新文學領域的契機,從而形 塑出有別於其他作家的書寫特質。. io. n. al. er. 無政府主義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等並列於十九世紀末萌芽盛行於西歐的左. i n U. v. 翼思潮中,同樣對於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貪婪與霸權抱持著絕決的反抗姿態,. Ch. engchi. 卻在基本理念與實行手段上迥異,因此不能一以視之。而也因為無政府主義運動 的活動方式多零碎且隱密,在國家權力打壓下能留存至今的書面資料極少,因此 對於無政府主義思想、運動與台灣文學關係的研究不是付之闕如,就是與共產主 義、社會主義甚至台灣民族運動併合,被一概視為反殖民大旗下的分支。 王詩琅以〈夜雨〉 、 〈沒落〉等小說創作在台灣新文學運動中嶄露頭角時,並 非初試啼聲的文藝生手,而是擁有組織經驗、並已歷經逮捕入獄的社會運動者。 1. 王詩琅所翻譯的部分係為《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三) 》 「第一章 文化運動」 (台北:南天書 局有限公司,1995 年,復刻版),並將其出版為《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台北:稻鄉 出版社,1988 年 5 月)。 2 以筆者管見,張恆豪最先於其所發表的〈黑色青年的悲劇──王詩琅及其小說意識〉 ( 《現代文 學》復刊第 13 期,1981 年 2 月),以「黑色青年」指涉王詩琅於日治時期所具有的無政府主義 運動經驗及其思想傾向。而後則有徐曙的〈「黑色青年」王詩琅〉( 《暖流》第 1 卷第 5 號,1982 年 5 月),茅漢的〈黑色青年與臺灣文學〉( 《文季》第 1 卷第 4 號,1983 年 11 月)等文章持續 沿用此一稱號。 1.

(6) 〈沒落〉 、 〈十字路〉中襯以台北都市繁華享樂背景的左翼運動敗北者,其悔恨墮 落的心境,若僅從台灣的殖民現代性體驗、或一九三○年代台灣資本快速累積更 替而導致的貧富不均等社會性結構因素來理解,固然能詮釋物質化都市中人性的 空虛,卻可能導致源於無政府主義思想本身特質的脈絡被稀釋。另一方面,活躍 於日治時期的文藝相關人士如連溫卿、楊守愚、張維賢等,也曾與無政府主義運 動產生關連。本研究擬以王詩琅的運動經歷與文藝活動為分析對象,試釐清書寫 風格與同時代左翼作家有所區隔的王詩琅,其早年參與的無政府主義運動與挫敗 經驗,對其後來的文藝活動可能投射的影跡;並期望能拋磚引玉,為台灣文學與 左翼運動的關係之研究,提供另一可行的視角。 王詩琅(1908-1984)出身自艋舺「德豐號」和服商行之富裕家庭。一九一. 治 政 大 因而兼有漢文、日語的書寫能力。一九二三年自公學校畢業後,王詩琅遵循父命 立 接掌家中事業,卻也為此中斷其進學之路。王詩琅因而與三五好友共組「勵學. 八年進入老松公學校就讀之前,曾於秀才王采甫所設的私塾接受傳統漢學教育,. ‧ 國. 學. 會」,在自學求知的道路上彼此砥礪切磋。由王詩琅所領導的勵學會,自創立以 來即受到官警的高度矚目與干涉,然而王詩琅無懼於來自權威體制的阻撓,在其. ‧. 一路堅持之下,讀書會活動甚且因旨趣相同而與文化協會匯流聚合,日益壯大其. y. Nat. 聲勢陣容。活動時間長達三、四年之久的「勵學會」,可謂是王詩琅涉足無政府. sit. 主義運動之前,啟發其思維意識的重要存在,同時亦是其反抗權威體制的試行場. n. al. er. io. 域。儘管在勵學會時期,已與台灣文化協會的成員有所往來互動,王詩琅最終仍. i n U. v. 選擇與台灣文化協會迥然不同的途徑以實踐其改革社會之理想。一九二七年初,. Ch. engchi. 文化協會在連溫卿等共產主義者的主導下,一改歷來的組織方針與路線,而以共 產主義思想帶領文協成員致力於無產階級的啟蒙運動;然而,稍早之前,王詩琅 已與小澤一等人共組「台灣黑色青年聯盟」(以下略稱為「台灣黑聯」),展開台 灣本地的無政府主義運動,為日治時期的左翼社會運動注入一股嶄新的勢力。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台灣黑聯」網羅了島內各地的知識青年,共同為無政 府主義的理想而獻身,但在殖民當局未曾鬆懈的高度警備下,官警隨即於一九二 七年一月展開一連的檢舉逮捕行動。在此一全島性的大規模搜捕行動中,王詩琅 因擔負促成組織成立的關鍵角色,而被判處一年六個月的懲役刑期。一九二九 年,自獄中歸返的王詩琅,雖然失去無政府主義運動的實踐空間,無政府主義的 精神卻彷彿未曾自其身上褪去一般,轉而於《伍人報》 、 《洪水報》 、 《明日》等左 翼系雜誌中登場,發表文藝評論與新詩創作,藉由文字表述延續既有之無政府主. 2.

(7) 義精神;另一方面,或可將王詩琅於此際的文字表述視為一種新生轉機的開啟, 作為其日後從事小說創作的書寫過渡,從而為台灣新文學運動投下另一種變數。 因獻身於無政府主義運動而幾度身繫囹圄的敗北挫折,使王詩琅不僅必須放 棄社會改革的遠大理想,甚而喪失鬥志自沈於都市的聲色娛樂之中。這迥異於左 翼青年鬥士的頹廢面貌,甚至可能是王詩琅對於過往深信不已的運動本身所進行 的沉痛控訴。在其友人廖毓文的細膩描摹下,亦可窺見王詩琅參與無政府主義運 動前後的巨大差異:. 無政府主義者,是採取革命的破壞主義、為其實現理想的手段、是社會主 義中最激烈的一派。讀者諸賢!那時候的錦江先生的鬪志是如何剛強呢?. 治 政 大 變成不堪爭鬥的廢兵了。 立 錦江先生自失了思想的根據、又因過度的勉強、雙眼陷於極度的近視、一 但這是過去十年前的事、現在的錦江先生、受了時代的墮力所牽引、已經. ‧ 國. 學. 時非常悲觀、終跑上自暴自棄之路、夜夜出入於咖啡館與酒場之中。這樣、 頹廢的生活。3. ‧. y. Nat. 在頹廢自厭與虛妄逃避的意識沈潛之後,王詩琅以漢文作家之姿,踏入台灣新文. sit. 學發展的「本格化時期」 ,4陸續於《第一線》 、 《台灣文藝》 、 《台灣新文學》發表. n. al. er. io. 其小說創作以及文藝評論。在此期間,王詩琅以社會運動為敘事軸線,描寫知識. i n U. v. 分子或運動從事者的系列之作──〈夜雨〉、〈沒落〉、〈十字路〉,或許正是由於. Ch. engchi. 經歷過無政府主義運動的的昂揚奮起與敗北幻滅,於王詩琅的筆下遂綻放出看似 苦澀不已,實則內蘊豐厚而耐人尋味的文采風貌,進而開拓出有別於其他新文學 作家的書寫向度,在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過程中據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綜觀王詩琅於日治時期的生命折變與文藝活動,可謂是與台灣的社會運動及 新文學發展緊密交扣,而在此之間,無政府主義的實踐經驗及精神理念,是否已 逐漸在時間長流的沖刷之下消散無蹤,又或者僅僅是以不同的變貌投影於其文藝 活動之中,當有其值得深入探尋之意義。儘管「黑色青年」所具有的指涉意涵, 或有可能始終留存於王詩琅日治時期的生命歷程,直至今日,卻由於種種研究條 件的限制──相關史料的蒐羅不易、重構思想脈絡的耗時費工、以及王詩琅於戰 3. 廖毓文, 〈同好者的面影(二) 〉, 《台灣新文學》第 1 卷第 4 號,1936 年 5 月 4 日,頁 90-91。 王詩琅, 〈台灣新文學運動史料〉 , 《台灣文學重建的問題》 (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 年), 頁 89-93。 4. 3.

(8) 後回溯此一經驗的推辭迴避,而逐漸隱沒於近年來以議題性取向為主的論述底 層。由於王詩琅所居的艋舺係為台北地區開拓歷史最早的河港市街,在其小說之 中不乏有以島都台北為舞台背景,而王詩琅對於都市風景的動靜構成與空間分配 亦往往有著信手拈來卻細膩至極的敘事描寫。因此在近來的研究之中,聚焦於王 詩琅小說的都市書寫,展開以殖民現代性、現代化為議題的考察,似乎已逐漸成 為一種研究的趨勢。然而,「黑色青年」王詩琅的小說創作,一旦跳脫了外層歷 史脈絡的掩覆,除卻作為殖民地社會歷史見證的可能性之後,對於作家個人而 言,其文本內部尚留有什麼樣的深層指涉?小說的成立與王詩琅的無政府主義運 動經驗,二者之間又存有什麼樣的潛在聯繫?其敘事的內裡核心,在「反抗殖民」 與「社會關懷」的表層論述之外,又留有哪些殊異特質可供與共產主義者楊逵等. 治 政 大 日》等雜誌所發表的文藝評論,是否有足以作為觀照台灣新文學發展動向的思想 立 表述,其中又承載了哪些值得深究的文學意識?作為「黑色青年」的王詩琅,無 人的文學書寫相互對照?甚且在王詩琅日治時期僅有的五篇小說之外,其於《明. ‧ 國. 學. 論是其無政府主義的意識形成、思想實踐乃至於文藝活動等不同面向,以及此間 的交互影響與聯屬,當是有待後續研究進行整合探討之主題。. ‧. 事實上,在台灣文學的範疇中,和王詩琅一樣為無政府主義運動而獻身者,. y. Nat. 並不算少。與王詩琅同為「台灣黑聯」成員的吳松谷,因與組織創立關涉甚深而. sit. 在檢舉事件中被判刑入獄。一年的懲役期滿之後,其以逸松為筆名,陸續於《先. n. al. er. io. 發部隊》、《第一線》與《台灣新文學》發表評論、新詩及散文之作,5亦曾加入. i n U. v. 喧騰一時的鄉土文學論戰,以〈呈石輝先生〉一文投稿至《台灣新民報》,聲援. Ch. engchi. 白話文派的廖毓文等人。6王詩琅的摯友張維賢,在致力於演劇工作的同時,曾 參與由稻垣藤兵衛所發起的無政府主義組織「孤魂聯盟」 。一九二八年之後,張 維賢為鑽研演劇藝術而前赴東京,從而展開與日本無政府主義者之間的互動聯 繫,接受無政府主義思想的洗禮。7 在文化意識高昂的彰化地方,因「台灣黑聯」檢舉事件而遭到拘留審訊的作 家,則有吳慶堂及楊守愚。根據呂興忠的研究,吳慶堂雖未列名於無政府主義運 動的官方檢舉名單之中,但的確曾因「台灣黑聯」與「台灣勞動互助社」而兩度 5. 中島利郎, 《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小事典》(東京:綠蔭書房,2005 年 6 月),頁 30。 吳松谷, 〈呈石輝先生〉 , 《台灣新民報》第 998 號,1933 年 11 月 29 日。參見陳培豐, 〈由敘事、 對話的文體分裂現象來觀察鄉土文學〉 ,收入陳芳明主編, 《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台灣文學藝術 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 年 7 月) ,頁 195。 7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 《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三)》 ,頁 892;轉引自王乃信等譯,《台灣社 會運動史》第四冊(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6 年) ,頁 24-25。 6. 4.

(9) 被捕入獄。8自一九三○年代起,吳慶堂以繪聲為筆名,於《台灣文藝》與《台 灣新文學》等刊物,發表新詩與小說創作,甚且於戰爭時期跨足通俗文學的場域, 以新詩創作活躍於《風月報》上,並與林荊南共同發刊漢文純文學雜誌《南國文 藝》 。9在古典漢詩與新文學領域裡均有可觀創作成果的楊守愚,其與王詩琅雖然 皆為堅持漢文書寫的作家,但楊守愚創作量豐富、小說取材亦極為多元,與王詩 琅在書寫特質上有不少殊異之處。儘管如此,王詩琅在觸及社會運動的小說之 中,其敘事型態卻與楊守愚有著若干的相似與巧合。楊守愚於〈決裂〉所描寫的 人物是信奉共產主義、加入「社會科學研究會」與「農民組合」的朱榮,其所面 臨的難境則是來自於理想性的運動實踐,以及由妻子一角導引而出的現實面家庭 生活,二者之間的扞格抵觸。10於此之後,王詩琅的〈沒落〉則以投身共產主義. 治 政 大 具體形象。 王詩琅與楊守愚對於社會運動的書寫視角,與同一時期楊逵賦予社 立 會運動積極性的意涵進而形塑出樂觀明朗的文風,顯然存有極大的差異。由是, 運動的耀源為主角,勾勒出敗北知識分子在運動理想與家庭現實之間依違擺盪的 11. ‧ 國. 學. 共有無政府主義運動經驗的王詩琅與楊守愚,以及致力於共產主義運動的楊逵, 三者之間文學表現的共相與殊相,雖然並非本論文的關注焦點,但亦是後續值得. ‧. 探究的主題。. y. Nat. 以上述及的新文學作家與演劇工作者,如王詩琅的經歷所象徵的,都是在無. sit. 政府主義運動瓦解前後,挾帶著此一殊異經驗,涉入新文學運動、通俗文學以及. n. al. er. io. 演劇運動等不同場域。爾後,無政府主義的精神是否仍映照於其各自的文藝活動. i n U. v. 中,思想實踐的經驗對於其自身的創作歷程又有著什麼樣的影響作用?這群無政. Ch. engchi. 府主義運動的從事者,或曾為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與文化共同勾勒出值得矚目的 發展軌跡,然而,在既有的台灣文學、歷史研究中,卻受限於台灣無政府主義運 動的考察未足,其發展歷程及思想內涵向來是鮮少受到討論的一環,從而亦難以 無政府主義作為觀照此一社群的研究視角。由是,本論文擬在確切掌握台灣無政 府主義運動發展脈絡的前提下,嘗試以王詩琅為主要的考察對象,就其自一九二 ○年代後期以來的思想實踐、小說創作、與文藝評論等不同面向,進行脈絡化的 整理與分析,關注三者之間的相互融攝,以及其各自賦有的指涉意義。從而析論 8. 呂興忠, 〈台灣苦旅──日據時期的台灣無政府主義群像〉, 《彰中學報》第 23 期,2001 年 4 月,頁 219-235;呂興忠編, 《繪聲的世界:吳慶堂作品集》 (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 年)。 9 參見柳書琴, 〈文化遺產與知識鬥爭──戰爭期漢文現代文學雜誌《南國文藝》的創刊〉 ,收入 施懿琳等著, 《彰化文學大論述》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 11 月) ,頁 203-239。 10 楊守愚, 〈決裂〉, 《台灣新民報》第 396-399 號,1932 年 1 月 1、9、16、23 日。 11 王詩琅, 〈沒落〉, 《台灣文藝》第 2 卷第 8 號,1935 年 8 月。 5.

(10) 王詩琅由無政府主義運動轉身投入文藝創作的生命歷程之折變,以及此間可能涵 藏無政府主義精神的延續或轉化,究明向來少為人所關注之無政府主義在台灣新 文學所留下之軌跡,或能為其他新文學作家、演劇工作者等日治時期之文化文藝 活動,提供後續研究以共產主義、社會主義乃至無政府主義等左翼思潮為分析向 度的可能參照。. 第二節. 前行研究回顧. 一、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之前行研究. 政 治 大 程與思想特質,無論是在歷史或文學研究的範疇中,顯然皆是較少受到關注的一 立. 相較於共產主義運動已累積定量的研究成果,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的發展過. 方,而葉瓊霞的《王詩琅研究》即為早期論及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的少數論著之. ‧ 國. 學. 一。12其以王詩琅為論述對象,進行歷時性的考察與全面性的回顧,區分王詩琅 的生命歷程為四個階段,分別是社會運動(1923-1931)、文學活動(1932-36)、. ‧. 新聞工作(1937-1948) 、以及台灣史工作(1949-1984) 。葉瓊霞在論及王詩琅的. sit. y. Nat. 社會運動經驗時,結合《警察沿革誌》的記述與《台灣民報》中以無產青年之動 向為題的零星報導,以極為有限的史料,對於一九二○年代後期無政府主義運動. io. n. al. er. 的發展、殖民當局的相應對策與強勢彈壓,進行初步的整理與分析。葉瓊霞以新. i n U. v. 聞報導擴充既有史料的研究取徑,以及善用官方視角與民辦報刊進行對照辯證的. Ch. engchi. 論述模式,為無政府主義運動的重構提示了後續研究可供深入探查的方向。 然而,於此之後,以楊守愚、張維賢、甚且是王詩琅等具有無政府主義運動 經驗的文化人為考察對象時,多數的研究者似乎仍受限於史料蒐集的繁瑣困難, 而傾向於沿用《警察沿革誌》的相關記述與單一視角,鮮見有參照葉瓊霞所提示 的取徑進行深化探究者。以黃頌顯於二○○八年底所出版的《台灣文化協會的思 想與運動(1921-1931)》為例,13其以台灣文化協會的發展經緯為論述主軸,探 究由各式思潮所引領的社會運動。黃頌顯雖以專章討論「無政府主義思想及其運 動」,卻未有超出《警察沿革誌》以外的史料探析或觀察向度。稍早之前,由吳. 12. 葉瓊霞, 〈王詩琅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年)。 黃頌顯, 《台灣文化協會的思想與運動(1921-1931)》 (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8 年 12 月) , 頁 213-242。 13. 6.

(11) 叡人所撰的〈反政治的政治: 《黑色青年》無政府主義思想的筆記〉 ,14則再度為 後人研究提供了突破既有侷限的可能方向。其就日本「黑色青年連盟」15之機關 誌《黑色青年》予以探討,析論此一刊物所呈顯的無政府主義思想脈絡,以及日 本無政府主義者對於北海道、沖繩、朝鮮和台灣等殖民地問題的關注與思考。吳 叡人的研究雖然並未聚焦於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的發展歷程,卻演示了另一種觀 照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的可行方向,意即是從日本的無政府主義運動出發,返視 其對於台灣方面的可能影響,進而勾勒出台灣與日本的無政府主義運動在思想與 行動上的聯繫圖譜。不論是早期葉瓊霞的學位論文,或是近來吳叡人的研究論 文,二者所採取的研究路徑,都是本論文在進行相關考察時的重要參考對象。. 政 治 大. 二、王詩琅及其文學作品之前行研究. 立. ‧ 國. 學. 近年來以王詩琅為研究對象的論述考察,在學位論文與期刊專論皆已積累有 一定的數量與成果。就學位論文而言,以王詩琅於日治時期的小說創作為研究主. ‧. 題者,大多淺泛地論述其小說所具有的人道主義、社會關懷,以至於無法突出無 政府主義有別於其他社會主義思潮對王詩琅可能具有的特殊意義。16除此之外,. Nat. sit. y. 亦陸續有學位論文著眼於王詩琅戰後的文化貢獻,涵括其於民間文學、兒童文學. er. io. 以及文史研究等不同面向的成就,進行文獻資料的整理與探析。17在期刊專論方. al. 面,絕大多數皆將關注焦點置於王詩琅日治時期的小說作品,從不同的研究視角. n. v i n Ch 探照其小說內涵所具有的歷史指涉,析論其書寫樣式與手法對於殖民地社會下不 engchi U 同人物階層的凝縮投影,以及對於殖民體制的隱微批判。張恆豪的〈黑色青年的 悲劇──王詩琅及其小說意識〉18、施淑的〈書齋、城市與鄉村──日據時代的. 14. 吳叡人,〈反政治的政治:《黑色青年》無政府主義思想的筆記〉,收入黃自進主編,《東亞世 界中的日本政治社會特徵》 (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中心,2008 年 7 月) ,頁 109-135。 15 關於連盟/聯盟的表記方法,日本東京的黑色青年「連盟」係依循其機關雜誌《黑色青年》 上的組織名稱;台灣黑色青年「聯盟」則沿襲自《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三)》之記載。 16 參見連婷如, 〈王詩琅小說研究〉 (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年) ;陳冠 宇,〈王詩琅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 17 參見徐淑雯,〈王詩琅兒童文學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卓英燕,〈王詩琅台灣民間文學作品之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4 年) ;蔡美俐, 〈未竟的志業:日治世代的台灣文學史書寫〉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18 張恆豪, 〈黑色青年的悲劇──王詩琅及其小說意識〉 ,《現代文學》復刊第 13 期,1981 年 2 月,頁 65-91。 7.

(12) 左翼文學運動及小說中的左翼知識分子〉19與陳芳明的〈王詩琅小說與左翼政治 運動〉,20皆為早期此類論題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論述。 張恆豪所發表的〈黑色青年的悲劇──王詩琅及其小說意識〉,雖然並未針 對王詩琅參與無政府主義運動的歷程進行具體考察,卻是少數觸及王詩琅於《明 日》所發表的篇章,觀察其中所呈顯的無政府主義思想之成分,並探究其小說創 作所投影的社會運動之顯像。其聚焦於「黑色青年」所具有的思想指涉,對於本 論文的成立,提供了極具啟發性的論述框架。於此之後,施淑的〈書齋、城市與 鄉村──日據時代的左翼文學運動及小說中的左翼知識分子〉一文,論及日治時 期小說中知識分子之不同形象,及其形成一種書寫題材的可能原因。在探討王詩 琅的小說時,施淑由「涉及知識分子思想和心理變化」的視點出發,指出小說中. 治 政 大 ,則在社會關懷的脈絡 有的敘事特徵。陳芳明的〈王詩琅小說與左翼政治運動〉 立 之下,將王詩琅的五篇小說概分為描述「台灣女性的黯淡命運」與「左翼青年的 所具現的知識分子形象皆為理想幻滅後敗北頹廢的身影,從而成為王詩琅小說獨. ‧ 國. 學. 抑鬱」兩大類型。其著眼於王詩琅文本之中對殖民地社會共相的凝縮再現,進而 將〈沒落〉 、 〈十字路〉以共產主義者為書寫取材的共通性,與一九三○年代共產. ‧. 主義運動的發展歷程交互對照,論述左翼知識分子在運動敗北之後的蒼白無力。. y. Nat. 施淑與陳芳明皆是針對王詩琅小說中的主角人物進行分析與歸納,並關注於知識. n. al. er. io. 的歷史性機能。. sit. 分子所具有的象徵意義,強調以其小說內涵作為觀照日治時期左翼知識分子形象. i n U. v. 近期關於王詩琅的小說研究,則開啟了以殖民現代性、現代化為議題的論述. Ch. engchi. 取向,著眼於小說中都市表象的書寫象徵,及其對於由殖民者所建設的現代化都 市空間的批判。陳建忠的〈差異的文學現代性經驗──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史論 (1895-1945)〉21、陳允元的碩士學位論文〈島都與帝都:二、三○年代台灣小 說的都市圖象〉,22當為此類議題性分析的重要參考論文。陳建忠的研究同時涵 括了新文學與通俗敘事兩大脈絡之下不同類型的小說,探究其各自所表述的現代 性意義,從而在「都市小說、文學新感覺與曖昧現代性」此一命題之中,以王詩 19. 施淑, 〈書齋、城市與鄉村──日據時代的左翼文學運動及小說中的左翼知識分子〉 , 《兩岸文 學論集》(台北:新地出版社,1997 年 6 月),頁 49-83。 20 陳芳明, 〈王詩琅小說與左翼政治運動〉 , 《左翼台灣 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 , (台北:麥田出 版,2007 年,再版),頁 99-120。 21 陳建忠, 〈差異的文學現代性經驗──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史論(1895-1945) 〉 ,收入陳建忠等合 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2007 年) ,頁 15-110。 22 陳允元,〈島都與帝都:二、三○年代台灣小說的都市圖象〉(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 8.

(13) 琅的〈夜雨〉 、 〈沒落〉 、 〈十字路〉為例,論述左翼作家對於現代化都市繁華景象 的描寫,實際上呈現而出的卻是都市文明「壓抑、虛無與頹廢」的一面,而促成 左翼作家此一書寫內涵的主要原因並非是現代化的都市空間本身,而是隱身於繁 榮表象之後的殖民地現實困境。陳建忠深刻地透視了王詩琅都市書寫在表層文字 與內在指涉之間的曖昧斷裂,並立下了以現代性為研究取徑的良好分析範式。陳 允元則在「都市:憂鬱青年的麻醉劑」的論述框架下,析論王詩琅對於都市表象 的描寫始終具有與小說人物的心理狀態相互照應之意義,而非僅是以都市的光影 聲色作為敘事書寫的妝點。儘管陳建忠與陳允元皆非以專章探究王詩琅的都市書 寫,但卻各自在其簡扼的論述之中,精確地扣合了研究議題與文本分析。類似的 研究則尚有:郭侑欣所發表的〈站在島都的十字街頭──試評王詩琅與朱點人小. 治 政 大 化的都市建設以及相應而生的資本主義對於社會底層人物的殘酷壓榨。賴奕倫則 立 於〈日據時期東洋風席捲而來的現代性表現──論王詩琅小說的權力空間辨. 說〉,23以〈沒落〉與〈十字路〉為例,著眼於小說的社會關懷意識,析論現代. ‧ 國. 學. 證〉,24論述日治時期都市空間的現代化與殖民者權力展示的支配性,二者之間 相互辯證的矛盾情結。. ‧. 從殖民現代性、現代化等議題出發,關注王詩琅小說之中的都市書寫,雖然. y. Nat. 為相關研究開拓了極具參考價值的論述,卻也因此僅能著重於其都市景觀的敘事. sit. 斷面,而未能就文本內涵予以整全性的析論與解讀,甚且尚難就此類議題結合王. n. al. er. io. 詩琅同時期的文藝評論,探究其於不同文類之間可能潛藏之相互指涉。再者,囿. i n U. v. 於王詩琅所從事的無政府主義運動其相關資源至今仍不易獲見,既有之研究泰半. Ch. engchi. 是以其小說書寫展開單一面向的分析。因而,若能突破現有的無政府主義運動之 研究侷限,針對王詩琅的無政府主義實踐經驗以及其小說創作、文藝評論進行脈 絡化的整合考察,或能在既有的研究基礎之上,更為細緻地梳理王詩琅於日治時 期的文學意識與創作。. 23. 郭侑欣, 〈站在島都的十字街頭──試評王詩琅與朱點人小說〉 , 《仁德學報》第 3 號,2004 年 10 月,頁 99-111。 24 賴奕倫, 〈日據時期東洋風席捲而來的現代性表現──論王詩琅小說的權力空間辨證〉 , 《台北 師院語文集刊》第 9 號,2004 年 11 月,頁 157-180。 9.

(14)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一、研究範疇. 自一九二○年代後期以來,王詩琅始終以其對於文學、歷史的強烈使命感, 投入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的書寫開拓,以及戰後兒童文學與民間文學的重編改 寫、歷史文獻的編纂研究等,從而活躍於戰爭前後的台灣文化界。本論文則擬以 王詩琅於日治時期所參與的無政府主義運動,及其於運動瓦解之際所展開的文藝 評論、小說創作為關注範疇之所在。一九三七年之後,王詩琅曾兩度前往大陸上 海等地就職,至戰爭結束後始返回台灣,其滯留大陸所從事的工作內容及實際活. 政 治 大 創作,因而其赴大陸之後的生命經驗將留待他日另文探討之。本論文在此主要聚 立 動,由於目前尚無足夠的資料可供分析,亦未見有王詩琅於此期間所發表的文藝. 焦於王詩琅日治時期的階段性生命歷程,關注其至一九三七年前赴大陸為止,無. ‧ 國. 學. 政府主義的思想實踐與文藝活動,以及二者之間相互涵攝的複雜意涵。 為釐析此一研究論題,對於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的具體考察,當為本論文開. ‧. 展後續論述時不可或缺的前行基礎。在台灣的無政府主義運動的方面,根據《警. sit. y. Nat. 察沿革誌》之紀錄,其運動的開展係受到日本與中國的無政府主義運動所影響。 然而,本論文既以王詩琅為考察對象,在重構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的發展脈絡. io. n. al. er. 時,亦將聚焦與王詩琅關涉甚深的日本無政府主義運動,探究王詩琅及其所參與. i n U. v. 的無政府組織,與日本方面的思想承繼以及具體的往來聯繫。重探台灣無政府主. Ch. engchi. 義運動的發展歷程,將有助於解明王詩琅於此一運動之中所佔有的重要席位,並 可藉由探究無政府主義運動的思想脈絡,返視王詩琅等運動從事者所受容的無政 府主義理念與精神。進而關注王詩琅於殖民地社會之下的文思活動,以其早期的 思想形成與閱讀經驗、無政府主義運動的具體實踐,以及一九三七年之前的文藝 活動等多重向度,作為本論文探查研究之主題。. 二、研究方法. 在日期時期的台灣新文學作家中, 「黑色青年」王詩琅所具有無政府主義的 運動經驗及精神理念,使其無論在小說創作或文藝評論,皆能開展出於有別於其. 10.

(15) 他作家的書寫內涵,從而確立其於台灣新文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由是,本 論文擬從台灣的無政府主義運動以及王詩琅於日治時期的文藝活動,此兩部分著 手進行相關考察。 在重構台灣的無政府主義運動歷程時,首先面臨到的問題即是相關史料之闕 如。僅憑目前既有之《警察沿革誌)》為主的史料記述,配合《台灣民報》、《台 灣日日新報》的零星報導,將難以進一步呈顯日本、台灣無政府主義者的思想受 容與互動聯絡。因此,適切地掌握日本無政府主義運動的發展歷史,結合其中與 台灣方面密切相關的思維概念與組織行動,當能作為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的重要 參照。進而運用日本無政府主義組織所發行的機關刊物,舉凡戰前的《自由聯合》、 《自由聯合新聞》、 《黑色青年》與戰後的《リベルテール》25皆曾對於台灣的無. 治 政 大 台灣無政府主義者有所關連之記事,皆為本論文重探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的重要 立 依據。如此一來,方能針對台灣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形成與承繼、活動方式與組織, 政府主義組織多所關注,並輔以戰後日本無政府主義者的回溯自傳,援引其中與. ‧ 國. 學. 以及日、台之間的往來聯繫,進行較之以往更為細緻的梳理與考察。 本論文的第二部分,則著眼於王詩琅日治時期的文藝活動。在具體掌握台灣. ‧. 無政府主義運動的發展脈絡後,針對王詩琅的生平記事,以及代表性的小說創. y. Nat. 作、文藝評論等,進行再閱讀與詮釋。首先就若干王詩琅的生平記事,包括其戰. sit. 後的自述、訪談紀錄等與戰前的歷史事實,予以整理並相互對照,探析無政府主. n. al. er. io. 義運動的經驗於其生命歷程之中可能形成的影響。進而著眼於其小說創作的書寫. i n U. v. 特質,及小說敘事與個人經驗之間的重影投射,論述此間的敘事框架、人物類型. Ch. engchi. 以及內在指涉。最後則就王詩琅鮮少受到關注的文藝評論進行分析,歷時性地探 察王詩琅對於台灣新文學不同發展階段的關注焦點之變移,以及在其文字表述之 中無政府主義精神的可能變貌。以「黑色青年」王詩琅的無政府主義思想與實踐 作為研究討論的向度,結合其於日治時期小我歷史的重構、小說書寫的指涉,與 文學意識的表述,在探究無政府主義之於作家個人的複雜意義之外,或能有助於 理解日治時期的社會精神內涵,藉此重新觀照日治時期深受社會運動所羈絆的新 文學作家的一種典型。. 25. 日本無政府主義團體「全國勞動組合自由聯合會」之附屬組織「自由聯合新聞社」,於 1926 年 6 月創刊《自由聯合》 ,自 1928 年 9 月起改題為《自由聯合新聞》,發行至 1934 年 10 月為止; 《黑色青年》為東京的「黑色青年連盟」於 1926 年 4 月創刊,1931 年 2 月終刊,共發行 24 號; 無政府主義誌《リベルテール》則是由戰前即致力於無政府主義運動的三浦精一、萩原晉太郎等 人,於 1969 年 12 月所發行的月刊雜誌,發行至 1991 年 4 月為止,共 195 號。 11.

(16) 第四節. 論文章節提要. 本論文以無政府主義青年王詩琅為考察對象,旨在探討其思想特質的形成與 參與社會運動的經歷,以及無政府主義的精神理念在其轉向文藝活動之後仍否映 照於作品中,而形成獨特的書寫風格與文學意識。論文共計有五章,以下則分述 各章所欲探究之論題: 第二章「無政府主義的思想與實踐」 ,首先探究作為思想學說的無政府主義, 概述無政府主義自十九世紀初期以來的思想形成與內蘊,從無政府主義的四位重 要理論家施蒂納、蒲魯東、巴枯寧與克魯泡特金著手,分別就其學說內涵、實踐 方法、對未來社會的理想圖景等主要面向之異同,進行整理與歸納。而後則以日. 政 治 大. 本無政府主義運動為論述焦點,嘗試凝縮日本無政府主義運動龐雜而曲折的發展. 立. 歷程,關注其中與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有所連結之概念、人物與組織。在對於無. ‧ 國. 學. 政府主義的思想內涵以及作為參照對象的日本無政府主義運動有所了解之後,方 能更為確切地展開對於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的脈絡化考察。. ‧. 第三章「台灣的無政府主義運動發展」,以《警察沿革誌》所記述的無政府 主義運動為論述脈絡的開端,而以范本梁之後、在台灣島內實際活動運作的無政. Nat. sit. y. 府主義團體為關注焦點,逐一針對其組織宗旨、活動歷程等面向,依循時間發展. er. io. 的先後順序進行史料的梳理與分析。於第一節中首先論及「台灣黑聯」的成立經. al. 緯與思想內涵,並透過該組織所發行的宣傳手冊,連繫其與日本無政府主義者之. n. v i n Ch 間的往來互動與思想受容。第二節則關注與無政府主義的內在意識相互呼應的 engchi U 「世界語」 ,並據此針對稻垣藤兵衛與「孤魂聯盟」 、張維賢及其所屬劇團進行考 察,釐清其人及其組織所具有的思想意識。第三節則論述「台灣勞動互助社」組 織成立的本末始終,以及其組織運作所依循的無政府主義理念,並探究「台灣勞 動互助社」與無政府主義誌《明日》之間的鏈結關係。進而回歸《明日》本身進 行細緻地考察,剖析其思想內涵與文學質素,揭示其於台灣文學史上的特殊位置。 第四章「『黑色青年』王詩琅的文藝活動」 ,將逐一析論王詩琅的作家生平、 小說創作與文藝評論。嘗試重構在王詩琅回顧其生命歷程時被遺落的無政府主義 運動經驗,再現與其早年文學閱讀密不可分的思想意識之形成,觀照其運動實 踐、文學閱讀與思維形塑三者之間的交融互涉,如何積累為其一九三○年代從事 文藝創作的內涵質素。進而再就王詩琅的小說創作而論,以〈夜雨〉 、 〈沒落〉 、 〈十 字路〉三篇小說為主,分析王詩琅如何透過其筆下的人物類型及敘事手法,賦予 12.

(17) 小說創作見證歷史的可能,以及此一書寫行為對於曾經歷運動挫敗的王詩琅可能 具有的特殊意涵。最後則就王詩琅的文藝評論進行析論,觀照無政府主義運動的 實踐經驗,於其文藝評論之中留有的轉化再生之跡,以及在台灣文學發展的不同 階段下,王詩琅對於文學本質的定義轉變。  第五章「結論」,對於前文論述進行全面性的回顧,總結日治時期無政府主 義運動的發展過程與思想內涵,概述王詩琅與殖民地社會運動、新文學發展密不 可分的生命歷程,整合提出無政府主義精神於王詩琅的思維意識與文藝創作所留 有之影跡。盼能以此一研究視角,為王詩琅的生命經驗與台灣新文學的發展,提 供更為多元的觀照向度。.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3. i n U. v.

(18) 第二章 無政府主義的思想與實踐. 前言. 本章在此擬由無政府主義的兩個面向著手,首先探究作為思想學說的無政府 主義──以此一學說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論理為軸線,概述無政府主義自十九世紀 初期以來的思想形成與內蘊。而後則論及作為政治實踐的無政府主義──以日本 無政府主義運動為考察之對象,關注其中與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有所連結的概 念、人物與組織,嘗試凝縮日本無政府主義運動複雜而曲折的發展歷程,並以此. 政 治 大 無政府主義運動有所掌握之後,方能更為確切地展開對於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的 立. 為後文論述開展之脈絡。在對於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內涵以及作為參照對象的日本. 脈絡化考察。. ‧ 國. 學. 無政府主義學說概述. ‧. 第一節. y. Nat. sit. 無政府主義(Anarchism),或音譯為「安那其主義」,是對於國家存在的合. er. io. 理性與合法性之根本否定,其反對政府、法律、宗教、家庭等一切可能阻礙個人. al. n. v i n Ch 展,伴隨著十八世紀末期法國大革命為解放個人自由而戰,工業資本主義勃興後 engchi U. 追求絕對自由的社會制度與組織。自十九世紀初期以來,無政府主義學說的發. 對國家體制的鞏固、對個人的異化壓迫,以及科學主義的興盛賦予人類對自我理. 性的肯定、對未來社會的無限憧憬,在此種種歷史條件之下,形成其龐雜而多元 的思想體系。26無政府主義者屢屢從「自由」與「平等」兩大概念出發,探究獨 立個人與集體社會的群我關係,並反對以國家為首的一切壓迫性權威,嘗試藉由 各種社會改革途徑的提出,實現「有秩序而無國家的理想社會」。無政府主義學 說因而同時具有作為個人思維的啟蒙意義,以及作為社會改革的實踐行動等既抽 象而又具體的複數機能。由是,本節擬從無政府主義的四位重要理論家著手,分 別就其學說內蘊、實踐方法、對未來社會的理想圖景等主要面向之異同,進行整 理與歸納,概述無政府主義學說自形而上的理論性思想,轉化為具有行動力的政 26. 王遠義, 〈無政府主義概念史的分析〉 , 《台大歷史學報》第 33 期,2004 年 6 月,頁 403-406。 14.

(19) 治論述之歷程。. 一、施蒂納與無政府個人主義. 由德國思想家施蒂納(Max Stirner,1806-1856)所著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一書,開啟了無政府個人主義學說之先聲,而成為無政府主義思潮的代表作之 一。施蒂納學說的核心基礎是「真正的利己主義者(唯一者)」 ,27其由個人=自 我=唯一者的立場出發,從而在該書的序言即宣示了如下之言:. 我的事業並不是神的事,不是人的事,也不是真、善、正義和自由等等,. 政 治 大. 而僅僅只是我自己的事,我的事業並非是普通的,而是唯一的,就如同我. 立. 是唯一的那樣。對我來說,我是高於一切的!28. ‧ 國. 學. 在上述的引文中,施蒂納對於「我」以外的一切觀念作了哲學式的否定,強調個. ‧. 人意志的至高無上,也因而被視為是極端的個人主義精神哲學。施蒂納認為一切 事物的正當性皆取決於「我」,因而無須顧及他人的損益,甚或是任何約定俗成. Nat. sit. y. 的道德規範以及明文訂定的制度法律。29換言之,個人擁有決定一切事物的所有. er. io. 權力,得以依憑自我意志行事而不受任何限制,自由正因為其無所設限才得以稱. al. 之為「自由」。施蒂納指出「只有在我的自由即是我的權利的情況下,我的自由. n. v i n Ch 方會變得完全。由於這種權利我就不再僅僅是一個自由者,而變成了一個所有 engchi U 者。」 這樣的觀點使其學說具有利己主義的內涵,同時亦體現出其以個人意志 30. 為基礎,訴求絕對性「權利」與「自由」的思想邏輯。 對施蒂納而言,宗教、道德、法律、國家、民族等等外在制度與意識的形塑, 都企圖藉由建立各種非個人的普遍性抽象秩序,迫使個人屈從其中,權利與自由 也因而無法獲得完整實現。施蒂納認為個人意志與國家體制的統治意志是兩股永 遠無法並存的力量,「國家總是限制個人、束縛個人和使其服從,使個人臣服於. 27. 白浩,《無政府主義精神與 20 世紀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年 5 月) , 頁 6。 28 麥克斯‧施蒂納著,金海民譯, 《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年),頁 5。 29. 同上註 28,頁 204。. 30. 同上註 28,頁 179。 15.

(20) 任何一種普遍的東西作為它的目標」,31國家體制的存在與個人意志的自由形成 了難以彌合的尖銳衝突。然而,施蒂納雖然反對一切國家政府和權威體制,但並 ‧‧ 不主張藉由革命行動進行改造,不只因為「革命並非是反對一切現存的制度,而 ‧‧ ‧‧ 是反對這種現存的制度、反對一種特定的狀況。革命廢除這個統治者,而不是廢 ‧‧ 除一切統治者」。32施蒂納並且認為歷來的革命行動仍是受限於特定的意識形態 所主導: ‧‧ ‧‧ 在革命中,就世界歷史的角度而言,並非是個人在行動,而是人民在行動: ‧‧ 民族、主權民族欲圖包圍一切。一個想像的自我,一個觀念,就像民族那 樣積極地登場。這就是說個人作為這一觀念的工具而呈獻出自己並且作為. 政 治 大. 「市民」而行動。33(強調標記為原文既有). 立. 在如上引文中,參與革命的「人民」 、 「民族」受到某種集體意識的驅使而凝聚集. ‧ 國. 學. 結,與主張自由意志的「個人」截然不同,施蒂納因而提出以利己主義者聯盟取 代對個人形成壓迫的既有國家體制。對施蒂納而言,此一聯盟並非是人類以往社. ‧. 群模式的變革改良,而僅僅是作為一種生存的策略,「我們在其他人那裡尋求的. y. Nat. 只是我們可以作為我們的所有物使用的手段和機構!」施蒂納甚而否定任何平等. sit. 概念,認為「沒有人是我的平等者,如同一切其他存在那樣,我把他看作是我的. n. al. er. io. 所有物」,34而以依循個人意志、追求各自的自由與利益作為利己主義者聯盟的. i n U. v. 成立宗旨。關於聯盟的構想與性質,可謂是施蒂納對於其個人主義唯心論說的極. Ch. engchi. 致推衍,同時亦是對於絕對自由的終極追求。儘管施蒂納的利己主義聯盟充斥著 極端的個人主義色彩,其思想學說也並未形成具有影響力的社會思潮,但其所提 出的絕對自由之訴求,對於此後的無政府主義者卻具有不容忽視的啟蒙意義。蒲 魯東、巴枯寧與克魯泡特金即是在施蒂納所提出個人主義的理論基礎上,為無政 府主義學說增添了社會性與現實性,卻也因而導致此一學說在個人的絕對自由與 社會的群體平等之間相互矛盾與衝突。. 31 32 33 34. 麥克斯‧施蒂納著,金海民譯, 《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頁 210-211。 同上註 31,頁 118。 同上註 31,頁 119。 同上註 31,頁 343。 16.

(21) 二、蒲魯東與無政府互助主義. 被譽為「無政府主義之父」的法國哲學、經濟學家蒲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1809-1856) ,於一八四○年發表的《什麼是所有權》一書中,率先使 用「無政府主義」一詞,宣稱「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無政府主義者」,並標舉以 「無政府狀態」作為其社會改造的方向。35此後蒲魯東陸續發表《社會問題的解 決》 、 《一個革命者的告白》 、 《貧困的哲學》等書,建立其思想學說的基本理論與 體系。36 蒲魯東於《什麼是所有權》中提出「財產即是竊盜」 、 「自由即是平等」兩大 概念。其從勞動經濟的立場出發,論述「在社會中能帶來勞動上的不平等的唯一. 政 治 大. 因素,就是佔用權──所有權」,37因為「所有權就是收益權,即是一種可以不. 立. 勞動而生產的能力,可是不勞動而生產就是無中生有」,38蒲魯東以此支持其所. ‧ 國. 學. 提出的「財產即是竊盜」之論點,從而批判國家與資本主義社會對於勞動者的剝 削,主張公平合理地分配社會的財富。蒲魯東駁斥資本主義的私有制違反了平等. ‧. 原則,但他同時認為共產主義的公有制是對於個人獨立性的抹殺,因而其所嚮往 的第三種社會形式「即共產制和私有制的綜合,我們把他叫做自由」。39其對於. Nat. al. er. io. sit. y. 自由有如下之定義:. n. 自由就是平等,因為自由只能存在於社會狀態中;如果沒有平等,就沒有 社會。. Ch. engchi. i n U. v. 自由就是無政府狀態,因為它不容許有意志的統治,而只容許有法律,即 必要性的權力。40. 在蒲魯東的闡釋之下,對於「自由」的界定同時包含了平等的要素,較之於施蒂 納更為強調個人自由所具有的社會性意義,個人也因而和社會群體有了緊密的聯 ‧‧‧‧‧ 繫。而在其所謂「無政府狀態就是沒有主人、沒有元首」 (強調記號為原文既有) 35. 蒲魯東著,孫署冰譯, 《什麼是所有權》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年) ,頁 283、288;白浩, 《無政府主義精神與 20 世紀中國文學》 ,頁 9。 36 湯庭芬, 《無政府主義思潮史話》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年),頁 11。 37 蒲魯東著,孫署冰譯,《什麼是所有權》,頁 146。 38 同上註 37,頁 176。 39 同上註 37,頁 292。 40 同上註 39。 17.

(22) 的社會模式中,也由於其所界定的「自由」具有自我犧牲以成就社會平等的本質, 因此得以確保無政府狀態在不受權威的控制下,亦能受到社會平等的制衡而不陷 至失序混亂的危境之中。41 一八四八年,蒲魯東從社會經濟改革的角度提出「互助主義」,作為其「第 三種社會形式」的具體實踐途徑,從而使其無政府主義的理論系統更為完善兼 備,而有「無政府互助主義」之稱。42蒲魯東所勾勒的理想社會之藍圖係仰賴個 人道德的自我完善以及獨立判斷的能力,此兩項條件的充分發展將使得人類在排 除權威統治之後,依循「自由即平等」的概念,採行以互助主義為原則的經濟型 態,自然而然地形成「無政府狀態」的理想社會秩序。互助主義是基於參與者的 自主意願所形成的自由聯邦,以實際的物品取代貨幣,經由專門的銀行進行等價. 治 政 大 自由的生產、換取商品,擺脫貨幣的奴役與剝削,實踐「僅僅限於在生產工具上 立 和交換的等值性上維持平等的自由聯合──自由──是唯一可能的、唯一合乎正 交換,同時發放無息貸款,使勞動生產者能在不受商業資本家的剝削與壓榨之下. ‧ 國. 學. 義的和唯一真實的社會形式」。43蒲魯東提出以互助精神與自由意願為要件的聯 邦制社會,使無政府主義學說的發展在追求個人的絕對自由之外,逐漸具有作為. ‧. 社會改革方法的可能性,從而擴展了無政府主義者對於未來社會的想像視野;另. y. Nat. 一方面,卻也呈顯出無政府主義思想在個人自由與社會平等之間的權衡折衷,必. n. er. io. a. sit. 然存有其學說內在的悖論矛盾。. 三、巴枯寧與無政府集產主義 l. Ch. engchi. i n U. v. 俄國革命家巴枯寧(Michael Bakunin,1814-1876)承繼了施蒂納和蒲魯東 對於個人絕對自由的訴求,以及反對一切權威的思想要領,進而成為不折不扣的 無政府主義運動從事者與宣傳者,對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美等地的社會主 義運動具有深刻的影響力。巴枯寧甚而在成立於一八六四年的第一國際組織中與 馬克思分庭抗禮,因此享有「無政府主義第一次形成有組織的國際運動時的傑出 領袖」之讚譽。44 41. 蒲魯東著,孫署冰譯,《什麼是所有權》,頁 294。 白浩,《無政府主義精神與 20 世紀中國文學》,頁 9-10。 43 王遠義, 〈無政府主義概念史的分析〉,頁 411;引文出自蒲魯東著,孫署冰譯, 《什麼是所有 權》,頁 296-297。 44 G.D.H 柯爾著,何瑞豐譯, 《社會主義思想史》第二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年) ,頁 214。 42. 18.

(23) 巴枯寧於一八四○年代留學歐洲之際,於巴黎結識馬克思與蒲魯東,因深受 蒲魯東的無政府主義學說所啟發,而尊稱其為「我們共同的偉大的和真正的導 師」。45從而在蒲魯東所建立的學說基礎上,更進一步地鼓吹個人自由與階級平 等,其主張:. 我是自由的崇拜者,因為我認為只有藉助於自由,思想、人格、幸福才有 得到完全發展的可能。但我所崇拜的自由,絕不像我們的自由──有限 的,形式上的,嚴格地為國家所規定出來的;後一種自由無非是一種永恆 的赤裸裸的說謊,在現實中它是代表以普遍的奴隸制度為基礎的少數人的 特權。我的自由不像盧梭學派及類似這一學派的其他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學. 治 政 大 偽善的……但有權稱得上這個偉大的名字的,只有一種自由,它保障全部 立 體力、智力和隱蔽在每個機體中的道義力量的充分發展──這種自由,對 派所宣傳的個人主義的自私自利的自由,這種自由經常是虛假的,經常是. ‧ 國. 學. 它來說,沒有其他界限……每個人的自由不為全體人員的自由所限制;這 是經過普遍聯合的自由,這是在普遍平等之下的自由,這是戰勝粗暴勢力. ‧. 的自由,這是戰勝權力的自由……我所理解的正是這種推翻所有天堂人間. y. Nat. 偶像的自由,最終它組織團結人類的新社會,並在各種各樣教堂和不同國. n. er. io. al. sit. 家的廢墟上改造它。46. i n U. v. 在上述引文中,巴枯寧首先否定個人主義的利己式自由,其所追求的是「每個人. Ch. engchi. 的自由不為全體人員的自由所限制」的絕對自由,同時又是「在普遍平等之下」 具有社會性意義的自由。巴枯寧在此承繼的是蒲魯東「自由即是平等」的概念, 卻也因而延續了此一命題之中個人自由與社會平等的相對性矛盾。此外,巴枯寧 揭示了國家所賦予的自由僅是包裹著自由之名的空虛表象,並由此開展其對於國 家權威的反抗論述。其認為國家不論以何種政治形式存在,都必然是建立在對個 人自由的控制與局限,從而主張無產階級者應「廢除和消滅起監護作用的中央集 權的國家,使它在政治、司法、官僚機構和財政方面破產」。47巴枯寧並且認為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國家法律所確立的繼承權是形成財產私有制的基礎,同時. 45. 白浩,《無政府主義精神與 20 世紀中國文學》,頁 9。 轉引自李顯榮,《巴枯寧評傳》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年),頁 125-126。 47 轉引自孟慶澍,《無政府主義與五四新文化──圍繞《新青年》同人所作的考察》(開封:河 南大學出版社,2006 年 6 月),頁 6。 46. 19.

(24) 亦是造成階級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從而構思以集產主義取代現有的財產私有制, 實現階級平等的理想社會。48 所謂的集產主義,是以個人的自主意願為前提,組成小規模的自治體,在不 受任何權力的限制與監督下,由參與全體共同決定財產的集中管理與支配,按勞 動時間的比例平均分配應得之報酬,確保勞動者對於其生產成果的擁有權,進而 依循聯合原則,形成更大規模的複數聯合體。49 巴枯寧為建構其所追求的集產 主義式無政府,主張立即廢除國家,甚而提出「一天之內消滅國家」50的激進言 論,可見其對於理想社會的急迫渴切。但巴枯寧卻反對彼時馬克思等人藉由無產 階級政黨遂行階級鬥爭,以無產階級專政作為理想社會的實踐途徑。對巴枯寧而 言,其所鄙斥的是任何形式的國家與政權,因而對於無產階級專政有如下的批評:. 另一個無產階級要服從新的統治、新的國家。51. 學. ‧ 國. 治 政 大 按他們的解釋,人民國家不是別的,而是, 「上升為統治階層的無產階級」 。 立 請問,如果無產階級將成為統治階級,它將統治誰呢?就是說,將來還有 ‧. 一八六四年九月成立於倫敦的第一國際,匯聚了巴枯寧等無政府主義者、馬克思. y. Nat. 主義者,以及其他不同思想流派的擁護者。一八七二年第一國際於海牙所召開的. sit. 代表大會上,由於巴枯寧與馬克思之間對於革命策略各有主張,因而在兩派之間. n. al. er. io. 引發激烈的齟齬衝突,馬克思主義者在取得主導優勢後,決議將巴枯寧及其追隨. i n U. v. 者予以開除。由上述的引文可知,巴枯寧對於無產階級專政的絕決批駁,是造成. Ch. engchi. 其與馬克思主義者之間絕對性斷裂的主因,而第一國際的分裂也就勢在必行。 巴枯寧主張以直接行動取代馬克思主義者的無產階級專政,號召深受資本主 義與國家體制壓迫的勞動者、農民,以及社會邊緣的流氓無產者,直接地與壓迫 者衝撞抗爭,具體的行動則是以自發性的工會罷工與暴動為主。巴枯寧認為「大 革命之成功與否端視於人民的反叛本能被激發、釋放多少而定」。52然而,歷史 的長河見證了巴枯寧行動策略的極端性與空幻,其所設想的集產主義式無政府社 會最終亦未獲得實現。值得一提的是,巴枯寧雖然著作繁多,卻因欠缺體系化的. 48 49 50 51 52. 李顯榮, 《巴枯寧評傳》,頁 130。 王遠義, 〈無政府主義概念史的分析〉,頁 416。 轉引自李顯榮,《巴枯寧評傳》 ,頁 132。 轉引自白浩,《無政府主義精神與 20 世紀中國文學》,頁 13。 王遠義, 〈無政府主義概念史的分析〉,頁 415。 20.

(25) 論述系統而未有具代表性的無政府主義學說論著,53但由巴枯寧所鼓吹的直接行 動,對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美無政府工團主義54 的理論發展,甚而是日 本、中國的無政府主義運動,皆具有不容忽視的深刻啟發。. 四、克魯泡特金與無政府共產主義. 著名的俄國地理學家克魯泡特金(Peter Kropotkin,1842-1921),是巴枯寧 的積極追隨者,同時亦是無政府共產主義的理論創建者。不同於巴枯寧在革命實 踐上的能動性,克魯泡特金則是以理論著述與宣傳煽動見長。55透過《法國大革 命》、《麵包與自由》、《互助論》、《一個反抗者的話》、《近世科學與無政府主義》. 政 治 大. 等重要論著,逐步使其無政府共產主義的學說理論更為完善與系統化,從而成為. 立. 十九世紀末期以來無政府主義思潮中獲得廣泛回響的主要論述。. ‧ 國. 學. 克魯泡特金提出「互助論」作為無政府共產主義的理論基石,嘗試在達爾文 的進化論之上立說,其透過經驗法則的歸納賦予互助論濃厚的「科學性」色彩。 56. ‧. 克魯泡特金在《互助論》一書中,以達爾文所提出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為基礎,指出促使物種進化的動能,除了如達爾文所言,是來自於動物為了抗衡. Nat. sit. y. 大自然殘酷淘汰的力量,以及為獲取更有利的生存條件而與不同物種之間的競爭. er. io. 行為;在競爭行為的另一面,所體現的其實是相同物種之間,為求生存而彼此聯. al. 合相互支援,透過互助合作的形式以面對不同物種的競爭與自然力量的淘選。因. n. v i n Ch 而「競爭」與「互助」實為生物動態演化過程中,一體兩面的共同存在,互助不 engchi U 僅作為包含人類在內所有物種的既有本能,同時亦是人類進化歷程中不可忽視的 推進動能之一。克魯泡特金認為以適者生存的競爭論解釋人類社會的演進是對於 競爭關係的過度合理化,並據此批判以英國哲學家斯賓賽為首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者。其進一步指出「使人類的道德向前發展,互助乃是不可少的原動力,互爭乃 是毫無益處的。就在今日的社會中,亦能見到互助的範圍愈加擴大,人類最高的 進化愈加有把握。」57 53. G.D.H 柯爾著,何瑞豐譯,《社會主義思想史》第二卷,頁 213-221。 無政府工團主義(Anarcho-syndicalism),以工人階級為主要的訴求對象,強調工人自治與直 接行動。其主張工人階級應藉由設立地域性的工會組織進行自主管理,並採取罷工等直接行動向 包括國家在內的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抗爭。 55 徐善廣、柳劍平著, 《中國無政府主義史》(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年) ,頁 19。 56 孟慶澍, 《無政府主義與五四新文化──圍繞《新青年》同人所作的考察》 ,頁 4。 57 克魯泡特金著,帕米爾編輯部譯,《互助論──進化的一個要素》(台北:帕米爾書店,1980 54. 21.

(26) 在《麵包與自由》一書中,克魯泡特金所設想的無政府共產主義社會形態則 是對於經濟自由與政治自由的雙重追尋。在經濟制度上,其主張廢除私有財產以 共有制替代之;在政治體制上,消滅國家體政權,建立自由公社和國際性的勞動 組織。58克魯泡特金認為國家政府的存在即是「不公道、壓制、獨佔」的具體象 徵,而「人類的趨勢是在減少政府的干涉以至於零」,59因此其以廢除私有財產 制作為實現理想社會的主要策略,其指出:. 我們以為無論任何社會,只要廢除了私有財產制後,便不得不依著共產的 安那其的方向進行。由安那其生出共產制;由共產制達到安那其。兩者都 是近代社會中的主要傾向的表現:即是對平等的追求。60. 治 政 大 在如上的引文之中,私有財產制的廢除不僅可獲得經濟上的自由,同時也能改革 立 現有社會的階級區分,在無政府的狀態下創造整體社會的平等。克魯泡特金斥責 ‧ 國. 學. 一切形式的財產私有制,認為「凡是能夠使人(不管是金融家、工業主或地主) 壟斷他人勞力的產物的一切東西都應該充公」 ,包括自然資源、土地、礦山、工. ‧. 廠等生產工具,食物、衣飾、住宅等消費品在內,皆應一概視之為公共財產。61. y. Nat. 對克魯泡特金而言,廢除私有財產之後,一切的生產機關亦將隨之收歸公. sit. 有,形成生產、消費、交易三者合一的共產經濟制度,以及相應於此一制度的社. n. al. er. io. 會型式。克魯泡特金認為「將來的革命對於人類的大貢獻只是使任何形式的工錢. i n U. v. 制度不能繼續存在,實行共產主義,共產主義便是消滅工錢制度的利器,這是唯. Ch. engchi. 一解決的方法」,62克魯泡特金並據此批評巴枯寧的集產主義並未廢除資本主義 萬惡之源的「工錢制度」,僅僅是藉由不同形式的組織來主導分配勞動者的應得 報酬,與原來資本主義社會中握有支配權力的國家體制、資產階級等並無二致, 而缺乏實質上的改良與變革。63因此,克魯泡特金主張在財產共有的基礎上,共 享勞動生產的成果,並且奉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準則,與此同時,人類 與生俱來的理性思維及道德的自我完善亦會促使人類在互助的過程中逐漸克服 年),頁 347-348。 58 李怡, 《近代中國無政府主義思潮與中國傳統文化》 (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年), 頁 90。 59 克魯泡特金著,巴克譯, 《麵包與自由》 (台北:帕米爾書店,1981 年),頁 40。 60 同上註 59,頁 31。 61 同上註 59,頁 57、62-63。 62 同上註 59,頁 75。 63 同上註 59,頁 238。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表演藝術:1.認識 世界傳統舞蹈類 型實際學習體驗 原民舞蹈與文化 2.實際體驗舞台 與劇場藝術魅 力。3.透過街頭 藝術、國際藝術 節的介紹,體驗

本案件為乳癌標準化化學藥物治療與個人化化學治 療處方手術前化學治療療效比較之國內多中心研 究,於 2008 年 8 月 1 日由

教育成為一種具有政治的 文化行動,這種文化行動 意圖讓那些身處文化邊陲 與經濟不利地位的學生都

面向東南亞,尋求區域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如今當我們面對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數學」研究時,尤其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

中國白話文學由新文學運動肇始,作家即努力求新求變。第二次世

你是否同意,及至 200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的改革開放改善了與 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關係,解釋你 的觀點。. 建議答題方向

文學賞析能力:形式、節奏的感 悟、從詩歌與政治的關係了解詩 歌的怨刺作用,探討深層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