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冷戰後中共之拉丁美洲區域戰略:雙邊與多邊途徑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冷戰後中共之拉丁美洲區域戰略:雙邊與多邊途徑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 邱坤玄 博士. 政 治 大. 學. ‧ 國. 立 冷戰後中共之拉丁美洲區域戰略: 雙邊與多邊途徑分析. ‧. Communist China’s Regional Strategy toward. Nat. io. sit. y. Latin America after the Cold War:. 研究生. er. n.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Analysis al v i n Ch engchi U. 楊建平. 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十二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目. 次.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政 治 大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立. 3.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2. 第四節 研究範疇與研究限制. 23. ‧ 國. 學.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24. ‧. 第貳章 拉丁美洲區域整合現狀. 拉丁美洲第二波區域整合. 第三節. 21 世紀之拉丁美洲區域整合. 第四節. 小結. n. al. Ch. er. 第二節. io. 拉丁美洲第一波區域整合. sit. y. Nat. 第一節. n U engchi. iv. 29 36 40 46. 第參章 中共參與拉丁美洲區域經濟整合 第一節. 中國與拉丁美洲貿易及投資發展. 49. 第二節. 中國企業在拉丁美洲. 59. 第三節. 中國與拉美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情形. 71. 第四節. 小結. 76. i.

(4) 第肆章 中共參與拉丁美洲區域政治整合 第一節. 中共建政至 1970 年代中拉關係之發展. 79. 第二節. 1980 年代至 1990 年代中拉關係之發展. 87. 第三節. 21 世紀中拉關係發展. 92. 第四節. 小結. 103. 第伍章 中共參與拉丁美洲區域安全整合. 第二節 第三節. 105 108. 中國經由軍售及科技合作強化與拉美國家安全合作關係. 學. 第四節. 政 治 大 中國與拉丁美洲軍事交流與合作 立 拉丁美洲區域安全整合歷程. ‧ 國. 第一節. 小結. 121. y. 123. 第二節. 中共參與拉丁美洲區域政治整合之評估. 128. 第三節. 中共參與拉丁美洲區域安全整合之評估. 第四節. 小結. io. n. al. Ch. engchi U. er. 中共參與拉丁美洲區域經濟整合之評估. Nat. 第一節. sit. ‧. 第陸章 中共參與拉丁美洲區域整合之評估. 113. v ni. 133 136. 第柒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37.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 140. 參考文獻. 143. 附錄. 181. 作者就讀東亞所博士班期間發表文章. 203. ii.

(5) 圖. 目. 次. 圖 1-1. 本文研究架構 (一). 25. 圖 1-2. 本文的研究架構 (二). 25. 圖 2.1. 拉丁美洲地區國外直接投資流入情形(1990-2013). 38. 圖 2.2. 亞太及拉美地區貿易占本地區之貿易比例(1928-2010). 圖 2.3. 2010 年拉美與亞洲主要國家貿易量比例圖. 圖 3.1. 中國大陸與拉丁美洲地區貿易額(1990-1999). 50. 圖 3.2. 中國大陸與拉丁美洲地區貿易額(1990-2013). 51. 圖 3.3. 2014 年中國大陸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地區分布情況. 圖 3.4. 2003-2014 年中國大陸對拉丁美洲地區直接投資.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44. 55. er. io. sit. y. Nat. al. v i n Ch 中、美兩國占拉丁美洲進出口比例(2000-2010) engchi U n. 圖 6.1. 43. iii. 56 127.

(6) 表. 目. 次. 表 1.1. 國際經濟整合形式. 表 1.2. 國際政治經濟學之兩大典範. 11. 表 1.3. 「拉美經委會」自 2010 年起發表之中拉關係研究報告. 16. 表 1.4. 美國國會針對中國與拉丁美洲關係舉行聽證會一覽表. 表 2.1. 拉美地區吸收國外直接投資及占全球比例(2005-2014). 表 3.1. 中國大陸對拉丁美洲地區商品貿易統計表(2001-2014). 52. 表 3.2. 中國大陸對拉美地區國家進出口排名(2000 及 2013). 53. 表 3.3. 中國大陸與拉美主要貿易夥伴國雙邊貿易情形(2014). 表 3.4. 中國大陸對拉美主要國家直接投資存量(2003-2014). 立. 6. 政 治 大. 學. ‧. ‧ 國. Nat. 39. 54. er. io. sit. y. 18. al. 57. 表 3.6. 中國大陸在拉美直接投資--礦產領域(1992-2014). 62. 表 3.7. 中資企業在中美洲地區基礎建設工程承包情形. 71. 表 3.8. 中國大陸與拉丁美洲簽署之自由貿易協定. 72. 表 3.9. 中國與智利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後雙方貿易情形. 73. 表 3.10 中國與秘魯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後雙方貿易情形. 74. 表 3.11 中國與哥斯大黎加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後雙方貿易情形. 75. n. 表 3.5. v i n Ch 中國大陸在拉美直接投資--石油領域 e n g c h i U (1994-2014). iv. 61.

(7) 表 4.1. 1970 年代中共與拉美地區各國建交一覽表. 85. 表 4.2. 1980 年代中共與拉美地區各國建交一覽表. 88. 表 4.3. 1990 年代拉美國家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投票情形. 90. 表 4.4. 1990 年代中共重要領導人出訪拉丁美洲一覽表. 92. 表 4.5. 中共國家主席自 21 世紀起出訪拉丁美洲一覽表. 94. 表 4.7. 中共與拉丁美洲區域及次區域組織關係. 96. 表 4.8. 中共重要領導人出席拉美舉辦之多邊組織高峰會議. 97. 表 4.9. 中拉論壇相關會議一覽表 (2015). 95. 99. Nat. 表 4.10 中國大陸拉丁美洲研究機構一覽表. 101. er. io. sit. y. ‧. ‧ 國. 學. 表 4.6. 治 政 中共與拉丁美洲地區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國家一覽表 大 立. al 中共軍方高層領導人訪問拉丁美洲一覽表(1960-1999) 109 iv. 表 5.2. n U engchi 中共軍方高層首長訪問拉丁美洲一覽表(2001-2015). 110. 表 5.3. 中共解放軍海軍艦隊訪問拉美地區一覽表(1997-2015) 112. 表 5.4. 中共與拉丁美洲國家太空合作情形. 118. 表 6.1. 中國大陸對拉美地區國家進出口排名(2000 及 2013). 124. 表 6.2. 中國大陸對中美洲地區國家直接投資存量(2003-2014). 125. 表 6.3. 中國大陸與拉丁美洲雙邊貿易額成長比較(2010-2014). 126. n. 表 5.1. Ch. v.

(8) 附. 錄. 目. 次. 附錄一. 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地區國家名稱對照表. 183. 附錄二. 中國大陸與拉美地區貿易額及所占比例(1994-2014). 184. 附錄三. 中國大陸對拉美國家直接投資流量表(2003-2014). 186. 附錄四. 中國對拉丁美洲國家直接投資存量表(2003-2014). 附錄五. 國機集團子公司在南美洲基礎建設工程承包項目. 附錄六. 中國電建子公司在拉丁美洲基建工程承包項目. 192. 附錄七. 中國中鐵及鐵建在拉美地區基建工程承包項目. 194. 附錄八. 中國交建子公司中國港灣在拉美基建工程承包項目 195. 附錄九. 葛洲壩集團在拉美基礎建設工程承包項目. 立. 政 治 大. 學. ‧. ‧ 國. 188. Nat. er. io. sit. y. 190. al. 196. 附錄十一. 中共重要領導人出訪拉丁美洲一覽表(1981-2015). 198. 附錄十二. 拉丁美洲孔子學院一覽表. 200. n. 附錄十. v i n Ch 中國建築等中資企業在拉美基建工程承包項目 engchi U. vi. 197.

(9) 拉丁美洲區域組織外文對照表 外文縮寫. 中文譯名. 英文(西班牙文)全名. American Service-Members' Protection Act (Ley de Protección para los Miembros de las 美軍保護法 Fuerzas Armadas de los Estados Unidos) ACN (CAN). Andean Community of Nations (Comunidad Andina). 安第斯國家共同體. ACS (AEC). Association of Caribbean States (Asociación de Estados del Caribe). 加勒比海國家協會. AIIB.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Banco Asiático de Infraestructura e Inversión). 政 治 大. ‧ sit. y. n. al. er. Bolivarian Alliance for the People of Our America (Alianza Bolivariana para los Pueblos de Nuestra América). io. AP. 玻利瓦美洲替代 方案. Bolivarian Alternative for the Americas (Alternativa Bolivariana para las Americas). Nat. ALBA. 學. ALBA.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 銀行. ‧ 國. 立. Ch. engchi U. v ni. 美洲玻利瓦聯盟. Andean Pact (Pacto Andino). 安地斯協定. Alliance of the Pacific (Alianza del Pacífico). 太平洋聯盟. Bank of the South (Banco del Sur). 南方銀行. vii.

(10) CABEI (BCIE). Central American Bank for Economic Integration (Banco Centroamericano de Integración Economica). 中美洲經濟整合 銀行. CACM (MCCA). Central American Common Market (Mercado Común Centro Americano). 中美洲共同市場. CAN. Andean Community (Comunidad Andina). 安第斯國家共同體. CARICOM. Caribbean Community (Comunidad del Caribe). 加勒比海共同體. CARIFTA. Caribb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 (Asociación de Libre Comercio del Caribe). ‧ 國. 加勒比海開發銀行. 南美國防委員會國 防戰略研究中心. sit. io. n. er. del Consejo de Defensa Suramericano). al. ‧. Center for Strategic Defense Studies of the South American Defense Council (Centro de Estudios Estratégicos de Defensa. y. Caribbean Development Bank. Nat. CEED-CDS. 加勒比海自由貿易 協會. 學. CDB. 立. 政 治 大. i n U. v. CELAC. Community of 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States (Comunidad de Estados Latinoamericanos y Caribeños).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 海國家共同體. CFAC. Conference of Central American Armed Forces (Conferencia de las Fuerzas Armadas Centroamericanas). 中美洲武裝部隊會 議. China-CELAC Forum (Foro China-CELAC). 中拉論壇. Ch. engchi. viii.

(11) China Latin America High-Level Defence Forum (Foro de Alto Nivel para la Defensa de China y América). 中拉高級防務論壇. CONDECA. Central American Defense Council (Consejo de Defensa Centroamericana). 中美洲防衛理事會. COPECODECA. Permanent Commission of the Central American Council of Defense (Comisión Permanente para la Defensa Centroamericana). 中美洲防衛常設委 員會. 政 治 大 American Integration Industries 立 (Convenio sobre el Régimen de Industrias Agreement on the Regime for Central. ‧ 國. 學. Centroamericanas de Integración). n. al. Ch. engchi U. sit. 南美防衛理事會. er. io. Council of South American Defense (Consejo Suramericano de Defensa) Contadora Group (Grupo Contadora). 中美洲安全委員會. y. Nat. CSD. Central American Security Commission (Comisión de Seguridad de Centroamérica). ‧. CSC. 中美洲工業政策整 合條約. v ni. 康塔多拉集團. China-LAC Business Summit (Cumbre Empresarial China-LAC). 中國-拉美企業家高 峰會. CAFTA-DR (DR-CAFTA). U.S.-Dominican Republic-Central America Free Trade Agreement (Tratado de Libre Comercio entre República Dominicana, Centroamérica y Estados Unidos de América). 美國-多明尼加-中 美洲自由貿易協定. ECLAC (CEPAL).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Comisión Económica para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 海經濟委員會(拉美 經委會). ix.

(12) Federal Republic of Central America (República Federal de Centro América). 中美洲聯邦. FEALAC (FOCALAE). Forum for East Asia-Latin America Cooperation (Foro de Cooperación América Latina - Asia del Este). 東亞--拉美(合作) 論壇. FMLN. Farabundo Martí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 (Frente Farabundo Marti para la Liberación 馬蒂民族解放陣線 Nacional) Framework Treaty on Democratic Security in Central America (Tratado Marco de Seguridad Democrática en Centroamérica). Sandinista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 (Frente Sandinista de Liberación Nacional). n. al. y 美洲自由貿易區. er. io.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 (Área de Libre Comercio de las Américas). 桑定民族解放陣線. sit. Nat. FTAA (ALCA). Forum on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 FSLN. 中非合作論壇. 學. FOCAC. ‧ 國. 立. 中美洲民主安全框 架協定. 政 治 大. Ch. i n U. v. General Treaty on Central American 中美洲經濟整合總 Economic Integration (Tratado General de Integración Económica 協定. engchi. Centroamericana). GATT.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Acuerdo General sobre Aranceles Aduaneros y Comercio).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G-3. Group of Three (Grupo de los Tres). 三國集團. IADB (JID). Inter American Defense Board (Junta Inter-americana de Defensa). 美洲防衛理事會. x.

(13) IAPF (FIP). Inter-American Peace Force (Fuerza Interamericana de Paz). 美洲和平部隊. IDB (BID).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Banco Interamericano de Desarrollo). 美洲開發銀行. Inter-American Treaty of Reciprocal Assistance (Tratado Interamericano de Asistencia Recíproca). 美洲國家互助條約. Import-substitution 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ización por Sustitución de Importaciones). 進口替代工業化. 立. 政 治 大. ‧ 國. io. Latin America Integration Association. y. 拉美自由貿易協會. sit. Nat. (Asociación a Latinamericana de Integración). iv l C n h e nmarket Latin American regional gchi U n. LAIA (ALADI). Latin America Free Trade Association (Asociación Latinoamericana de Libre Comercio). ‧. LAFTA (ALALC). 拉丁美洲共同市場. 學. Latin American common market (Mercado Común latinoamericano). (Mercado regional latinoamericano). 拉丁美洲統合 (一體化)協會. er. ISI. 拉丁美洲區域市場. Lima Group (Grupo de Lima). 利馬集團. MERCOSUR. Southern Common Market (Mercado Común del Sur). 南方共同市場. MINUSTAH. United Nations Stabilization Mission in Haiti (Misión de Estabilización de las Naciones Unidas en Haití). 聯合國駐海地特派 穩定團. xi.

(14) Military Operations Other Than War. 非戰爭軍事行動. Multilateral Treaty on Free Trade and Central American Economic Integration (Tratado Multilateral de Libre Comercio e Integración Económica Centroamericana). 中美洲自由貿易與 經濟整合多邊協定. NAFTA (TLCAN).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Tratado de Libre Comercio de América del Norte).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OAS (OEA).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 (Organización de los Estados Americanos). 美洲國家組織. Centroamericanos). ‧. Agency for the Prohibition of Nuclear Weapons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Organismo para la Proscripcion de las Armas Nucleares en la America Latina Y El Caribe).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禁止核武器組織. n. al. er. io. sit. Nat. OPANAL. 中美洲國家組織. 學. ‧ 國. ODECA. 政 治 大 Organization of Central American States 立 (Organización de Estados. y. MOOTW. Ch. engchi. Open regionalism (regionalismo abierto). i n U. v. 開放型區域主義. PARLACEN. Centroamerican Parliament (Parlamento Centroamericano). 中美洲議會. PARLASUR. South American Parliament/ (Parlamento Suramericano). 南美議會. PARLATINO. Latin American Parliament (Parlamento Latinoamericano). 拉丁美洲議會. xii.

(15) Rio Group (Grupo de Río). 里約集團. SACF. Sino-Arab Cooperation Forum. 中阿合作論壇. SACN (CSN). Southern American Community of Nations (Comunidad Sudamericana de Naciones). 南美國家共同體. SELA. Latin American and the Caribbean Economic System (Sistema Económico Latinoamericano y del Caribe). 拉丁美洲經濟體系. SICA. Central American Integration System (Sistema de la Integración Centroamericana). ‧ 國. n. Ch. engchi. 國際國防技術展. y. sit. 美洲國家互助條約. er. io. al. 合體(系). ‧. Inter-American Treaty of Reciprocal Assistance (Tratado Interamericano de Asistencia Recíproca). Nat. TIAR. International Defense Technology Salon (Salón Internacional de Tecnología para la Defensa). 中美洲(一體化)統. 學. SITDEF. 立. 政 治 大. i n U. v. TPA (APC). Trade Promotion Agreement (Acuerdo de Promoción Comercial). TPP. 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跨太平洋戰略經濟 Partnership Agreement (Acuerdo Estratégico 夥伴關係協議 Trans-Pacífico de Asociación Económica) Treaty for the Prohibition of Nuclear Weapons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Tratado para la Proscripción de Armas Nucleares en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xiii. 貿易促進協定. 拉丁美洲禁止核武 器條約.

(16) Treaty of Montevideo of 1960 (Tratado de Montevideo 1960). 一九六○年蒙特維 多協定. Treaty of Montevideo of 1980 (Tratado de Montevideo 1980). 一九八○年蒙特維 多協定. Treaty on Security Assistance among CARICOM member states (Tratado sobre Asistencia en Seguridad entre los Estados Miembros de la CARICOM). 加共體安全互助 條約. UNCE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 高峰會議. UNCTA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聯合國貿易及發展 會議 Development. 立. ‧ 國. 學. WIF. West Indies Federation (Federación de las Indias Occidentales). n. Ch. engchi. xiv. y 南美國家聯盟. er. Union of South American Nations (Unión de Naciones Suramericanas). io. USAN (UNASUR). al. 瓜地馬拉民族革命 聯盟. sit. Nat. Guatemalan National Revolutionary Unity (Unidad Revolucionaria Nacional Guatemalteca). ‧. URNG. 政 治 大. i n U. v. 西印度群島聯邦.

(17) 摘 要 拉丁美洲與中國大陸地理位置相距遙遠、文化差異性大。中共建政初期雖然 實行共產國際主義,但因當時國力有限,第三世界或發展中國家對中共重要性之 排序始終為「亞洲、非洲、拉丁美洲」。而拉丁美洲地理上與美國相鄰,中共對 拉丁美洲基本上視為美國之後院,係美國勢力範圍。 冷戰後,中共開始以成為觀察員或成立對話機制方式參與拉美地區多邊組織。 進入 21 世紀後,2008 年,「中國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發布,中拉關. 政 治 大 年,「中拉論壇」成立;2015 立 年元月,「中拉論壇」首届部長级會議在北京舉行。 係提升至戰略高度;2010 年,「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國家共同體」成立;2014. ‧ 國. 學. 中共與拉丁美洲關係發展進入戰略轉型期,邁入「雙邊」與「多邊」並重階段。. ‧. 拉丁美洲、美國、中國相互間關係在進入 21 世紀後有極大轉變。在拉丁美 洲與美國關係方面,隨著 21 世紀初期美國全球戰略重心轉向「反恐」,較無暇. y. Nat. io. sit. 顧及拉丁美洲。而美國在拉丁美洲影響力下降之同時,中國與拉美關係超出預期. n. al. er. 快速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之拉美第二大貿易夥伴國及主要外資來源國,中拉關. Ch. i n U. v. 係之快速發展吸引全球目光, 亦成為國際關係領域研究之新議題。. engchi. 拉丁美洲地區為我與中國主要外交競逐區域,「拉共體」成員國中有 12 國為 我邦交國,超過我邦交國半數,亦超過拉美 33 國之三分之一。在中共與拉丁美 洲關係發展自經貿向政治及安全領域擴大之際,以國際關係相關論點分析中共之 拉丁美洲區域戰略,應有其重要性。. 關鍵詞 拉丁美洲、中拉關係、中拉論壇、區域戰略、拉共體 xv.

(1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vi. i n U. v.

(19)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2010 年,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國家共同體(『拉共體』)」(Community of Latin. 政 治 大 Forum)成立, 2015 年元月,「中拉論壇」首届部長级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在 立 開幕式中以「共同譜寫中拉全面合作伙伴關係新篇章」為題致詞; 此為 2015 年 American and Caribbean States, CELAC) 成立。2014 年「中拉論壇」(China-CELAC 1. 2. ‧ 國. 學. 開春中國第一個重要的「主場外交」,中共與拉丁美洲關係發展進入新階段,中拉 關係進入戰略轉型期。3 「中拉論壇」成立與部長级會議召開,顯示中拉關係自「雙. ‧. 邊」朝「多邊」發展;4 中共與拉丁美洲關係發展進入雙邊與多邊並重階段。. y. Nat. io. sit. 拉丁美洲與中國相距遙遠、文化差異性大。5 中共建政初期雖然實行共產國. n. al. er. 際主義,但因當時國力有限,對外僅能關注非洲及周邊亞洲地區;第三世界或發. i n U. v. 展中國家對中國重要性之排序始終為「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亞、非、拉)。. Ch. engchi. 而拉丁美洲地理上與美國相鄰,美國總統門羅(James Monroe) 於 1823 年提出「門 羅主義」(Monroe Doctrine),排除外國勢力進入拉丁美洲。而中共對拉丁美洲基 本上視為美國之後院,係美國勢力範圍。6. 1. 2. 3. 4 5. 6. 2012 年 6 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温家寶在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經濟委員會發表演講,倡 議成立「中拉合作論壇」,為加强中拉整體合作搭建更高平台。參見:「温家寶在聯合國拉丁 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上發表演講」,人民日報,2012 年 6 月 27 日,版 2。 習近平,「共同譜寫中拉全面合作伙伴關係新篇章 習近平在中國-拉共體論壇首届部長级會 議開幕式上的致辭」,人民日報,2015 年 1 月 9 日,版 2。 崔守軍,「中拉關係進入戰略轉型期」,安徽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2015 年 1 月 16 日, <http://ilas.ahu.edu.cn/yanjiu2.asp?id=3222>。 楊建平,「陸著力拉美外交 台須積極應對」,旺報,2015 年 1 月 9 日,版 D3。 本文「拉丁美洲」指西半球除美國及加拿大外,包括加勒比海地區之國家,亦即依「美洲國家組 織」(OEA) 35 個會員國(含古巴)為基準,排除美國及加拿大之外的全體 33 個國家。參見附表 一「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地區國家名稱對照表」。 Robert L. Worden, “China’s Balancing Act: Cancun, the Third World and Latin America,” Asian 1.

(20) 拉丁美洲、美國、中國相互間關係在進入 21 世紀後有極大轉變。在拉丁美 洲與美國關係方面,隨著 21 世紀初期美國全球戰略重心轉向「反恐」,較無暇 顧及拉丁美洲;美國對傳統勢力範圍影響力下降,導致出現如「華盛頓正失去拉 丁美洲嗎?」論點。7 而美國在拉丁美洲影響力下降之同時,中國與拉美關係超出 預期快速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之拉美第二大貿易夥伴國及主要外資來源國,中 拉關係之快速發展吸引全球目光,8 亦成為國際關係領域研究之新議題。 中國自 1990 年代起開始重視多邊主義與多邊外交,此一外交戰略之轉變, 亦影響中共之拉丁美洲區域戰略。自冷戰後,中共開始以成為觀察員或成立對話 機制方式參與拉美地區多邊組織;進入 21 世紀,2008 年發表「中國對拉丁美洲. 治 政 大 國主要外交競逐區域,「拉共體」成員國中有 12 國為我邦交國,超過我邦交國半 立 數。以國際關係相關論點分析中共之拉丁美洲區域戰略,應有其重要性。. 和加勒比政策文件」,9 將中拉關係提升至戰略高度。而拉丁美洲地區為我與中. ‧ 國. 學. 二、研究目的. ‧. 中國大陸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國家國土面積占世界陸地總面積五分之一,. y. Nat. sit. 人口占世界總人口三分之一,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八分之一。10 中共積極. n. al. er. io. 加強與拉丁美洲區域及次區域性組織關係,與拉丁美洲關係發展自經貿向政治及. v. 安全領域擴大。本文自雙邊與多邊途徑分析冷戰後中共之拉丁美洲區域戰略,期 能達到下列研究目的:. Ch. engchi. i n U. (一) 中國大陸現為拉美第二大貿易夥伴及主要外資來源,習近平於 2014 年提出 10 年内將中拉貿易規模提升到 5,000 億美元,對拉美投資存量提升到 2,500 億美元之高水準目標。在中共以「貿易、投資與金融合作」做為推動中拉合. Survey, Vol. 23, No. 5 (May 1983), p. 630. 相關論述參見:Peter Hakim, “Is Washington Losing Latin America?” Foreign Affairs (January/February 2006); Shlomo Ben-Ami, “Is the US Losing Latin America?”Project Syndicate, June 5, 2013; Orion Jones, “Is the US Losing Latin America?,” Project Syndicate, June 10, 2013. 8 Rhys Jenkins, “China's Global Expansion and Latin America,”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Vol. 42, Issue 04 (November 2010), p. 812. 9 此為中國第一份對拉丁美洲正式官方政策文件,亦為繼 2003 年對歐盟及 2006 年對非洲後, 中國政府發佈之第三個對「地區」政策文件。 10 習近平,「共同譜寫中拉全面合作伙伴關係新篇章:習近平在中國-拉共體論壇首屆部長級 會議開幕式上的致詞」,人民日報,2015 年 1 月 9 日,版 2。 7. 2.

(21) 作全面發展之「三大引擎」下,中拉區域經濟關係現況與展望如何? (二) 胡錦濤 10 年國家主席任內,曾五度赴拉丁美洲訪問及出席國際性會議;習 近平 2013 年 3 月正式出任國家主席後,2013 及 2014 年兩度出訪拉丁美洲, 李克強總理亦於 2015 年 5 月訪問拉美。在中共政策重視下,中拉政治交流 合作日趨密切,中共對拉丁美洲之區域政治戰略發展如何? (三) 區域安全合作為當今國際政治之重要議題,中共成立「中拉高級防務論壇」 , 參加聯合國在拉丁美洲維和行動,與拉美國家進行反恐聯合訓練、醫療救 援聯合行動,並為拉美國家軍官開設訓練班隊等,與拉丁美洲區域安全合 作程度逐漸加強。近年來中共與拉美軍事及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情形為何?. 政 治 大 (四) 中共發展與拉丁美洲關係主要係基於經貿利益,但一般而言,經濟合作均有 立. 政治因素考量在其中,特別是中國大陸之政治體制模式。而在中共發展與. ‧ 國. 學. 拉丁美洲關係之政治考量中,「一個中國」政策重要性為何?. ‧. (五) 「中拉論壇」成為中共推動與拉丁美洲地區整體合作核心機制,對中共之拉. n. al. er. io. sit. y. Nat. 丁美洲區域戰略影響及相關發展為何? 對我國與拉美邦交國關係有何影響?. 第二節 文獻回顧 C Un. hengchi. iv. 奈伊(Joseph S. Nye)將「區域」定義為一「國際性區域」,係「數量有限之國家, 基於地緣關係及一定程度相互依賴之連結」。11 學者德班(Olivier Dabene)進一步 將「區域」定義為「由一連串聯結(歷史、經濟、政治及文化的)所產生之互賴,區域 主義則是一種合作政策」。12 區域整合已成為國際政治、經濟的重要現象,而「整合」一詞,13 一般而言 11. 12. 13. Joseph S. Nye, International Regionalism: Readings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68), p. vii. Olivier Debene, The Politics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Latin America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p. 10. “Integration”我國中譯為「整合」或「統合」,中國大陸則譯為「一體化」 。例如我國中譯之 「拉丁美洲統合協會」,中國大陸中譯為「拉丁美洲一體化協會」。 3.

(22) 意味著單一個體(如國家)往上一層級結合之一種過程。在經濟學中,國際經濟整 合是「若干單一國家經濟體在制度上結合成更大的經濟集團或共同體」 ;14 而對 政治學而言,「整合」是不同國家放棄獨立制定與主權有關政策的希望和能力之 過程,並在整合過程中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15 政治學上將「整合」描述為有別 於國家間合作之狀態,係將國家之職權賦予跨國間所建立之超國家機制組織,同 時具有超國家之法律規範,歐洲為當今整合之典範。16 「區域整合」可定義為:政 治單位(次國家、國家或超國家)之間,透過行為者分享共同理念、設定目標,並 訂定方法達成,對建立一個區域有所貢獻之增加互動層級的歷史過程。17 本文試從經濟、政治學、國際關係學及國際政治經濟學等不同學科面向綱. 政 治 大. 要式說明目前常見有關區域合作研究之相關理論。. 立. 一、常見理論. ‧ 國. 學. (一) 經濟學面向. ‧. 經濟整合為區域整合基礎,由經濟學理論瞭解區域整合為重要研究途徑。從. sit. y. Nat. 經濟學角度分析區域經濟整合的效益、形式,奠定對區域整合整體研究之基礎。. er. io. 1. 新 古 典 經 濟 學 及 新經濟理論. al. n. v i n C關 新古典經濟學派對於有 域 經 濟 整 合 之 論 述,主 要 為「貿易創造」 h區 engchi U. (Trade Creation)和「貿易轉移」(Trade Diversion)理 論。新 古 典 經 濟 學 家 維. 納 (Jacob Viner)於 1950 年提出在成員國間實行自由貿易,而對成員國外國家保 持一致關稅之保護貿易,這種自由和保護貿易相結合的格局(關稅同盟),會產生 「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兩種不同效應。18「貿易創造」指關稅障礙取消後,. 14 15. 16. 17. 18. Peter Robso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p. 1. Leon N. Lindberg, “Political Integration as a Multidimensional Phenomenon Requiring Multivariate Measureme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24, No. 4 (1970), p. 649. 朱景鵬,「區域主義、區域整合與兩岸整合問題之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 42 卷第 8 期 (1999 年 8 月),頁 85。 Olivier Debene, The Politics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Latin America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pp. 10-11. Jacob Viner, The Customs Union Issue (New York: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1950). 4.

(23) 促使成員國間貿易自由化,使國內成本高產品為成員國成本低產品所取代,貿易 量因而增加,導致區域內整體經濟利益上升,在成員國間產生「正向效果」。「貿 易轉移」則指成員國間關稅去除後,生產成本降低,導致原本自非成員國進口之 產品轉從成員國進口,使貿易方向發生轉變,對非成員國造成「負向效果」。 除新 古 典 經 濟 學 對 經濟整合之「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靜態效益分析 外,新經濟理論認為經濟整合亦將有競爭效果、規模經濟效果及投資效果等三項 動態效益,達到促進經濟成長之目的。而在規模經濟之外,亦可享受規模政治(the politics of scale)之優勢。19 學者金德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在「關稅同盟」內貨物自由流通所產生. 政 治 大. 「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基礎上,提出更高整合層級「共同市場」內資本自. 立. 由流動所產生之「投資創造」(Investment Creation)和「投資轉移」(Investment. ‧ 國. 學. Diversion)概念。20 而區域經濟整合為成員國所產生之貿易和投資轉移效應,將 激發非成員之政治經濟意願和壓力,產生骨牌效應,使加速推動建立或加入現有. ‧. 區域貿易協定,導致區域貿易協定之快速發展。. Nat. sit. y. 區域貿易協定是世界貿易組織最惠國待遇原則之例外,促進成員國間貿易. er. io. 自由化,但對非成員國有排他性,可能會形成「對內自由、對外保護」之貿易. al. 壁壘。但區域貿易協定之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世界貿易組織推動貿易. n. v i n Ch 自由化之功能。 而早期的區域貿易協定只具傳統商品貿易之經貿功能,涵蓋 engchi U 面較窄;現已演進為包括服務貿易、智慧財產權、勞工與環保等領域,議題涵 21. 蓋內容擴大,並進一步推廣至經濟合作等領域。區域貿易協定產生之效益,除 提升經濟成長外亦擴及政治效應,增進成員國間外交對話管道及友好關係,通 過經濟合作以促進政治聯繫,獲得政治及安全上之利益。. 19. 20. 21. 羅至美,檢視區域經濟整合的效益:德國、法國、英國的歐盟經驗。臺北:五南出版社, 2013,頁 26-27。 Charles P. Kindleberger,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Vol. 1, Issue 1 (Winter 1966), pp. 65 and 71-72. 劉大年、杜巧霞等主持,「全球 FTA/RTA 整合發展趨勢及我國因應策略」,經濟部國貿局九 十三年度委託研究計畫,頁 25。 5.

(24) 2. 經濟整合形式 經濟學家巴拉薩(Bela A. Balassa)認為取消關稅壁壘在區域內實行自由貿易 之區域經濟整合,可使世界經濟福利增加。而國際經濟整合形式依整合程度之差 異,可區分為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s, FTAs)、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 盟、完全經濟整合五個發展階段。22 (參見表 1.1) 表 1.1. 成員國間消除關稅及 貿易配額 共同對外關稅. 立. 生產要素自由移動. 國際經濟整合形式 自由 貿易區. 關稅 同盟. 共同 市場. 經濟 同盟. 完全經 濟整合. 是. 是. 是. 是. 是. 政否 治是 大是 否 否 是. 是. 是. 是. 是. 否. 否. 是. 是. 經濟政策完全整合. 否. 否. 否. 否. 是. ‧. ‧ 國. 否. 學. 協調的經濟政策. 資料來源:Miroslav N. Jovanovic,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2), p. 10. Table 1.1.. n. al. er. io. sit. y. Nat. (二) 政治學面向. i n U. v.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均著重經濟整合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與福祉得失的「結果」 ,. Ch. engchi. 而政治學則從權力、利益、國家中心等概念,分析涉及到主權讓渡的區域整合為 何可以產生,以及其運作方式等互動的過程。23 整合理論源於「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發展過程中形成聯邦主義 (Federalism)、新功能主義及交流(Communications)等學派。在區域整合研究 中,影響較大者為新功能主義及政府間主義(Intergovernmentalism)。 功能主義提倡「由下而上」之整合策略,主張國家間合作應從如經濟、技術、 社會福利等低爭議性之功能性議題開始著手,其立論為「互賴」會持續擴張及人. 22 23. Bela A. Balass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Homewood : Richard D. Irwin, 1961), p. 2. 羅至美,檢視區域經濟整合的效益:德國、法國、英國的歐盟經驗,頁 29。 6.

(25) 民會改變對國家的忠誠。24 核心論述有二:一是梅傳尼(David Mitrany)的「分枝 說」(Doctrine of ramification),強調合作的擴張性,國家間某一專業領域合作會 促成另一專業領域的合作,最終會如枝葉不斷往外擴散,滲透到政治領域;25 二 是「忠誠移轉」(loyalty transferring),當各國因技術部門合作及政府無法單獨處 理某些跨國性議題時,跨國性功能組織取而代之,人民因而會將其忠誠移轉至跨 國性組織。 新功能主義分析途徑從功能主義的立論出發,同時考量功能性整合的侷限性, 而對功能主義做出修正,其主要論點為:把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分開,分為「高 階政治」和「福利政治」。在福利政治領域中,各國人民間有較多共同利益,比. 政 治 大. 較容易完成較高程度的整合。不同於功能主義之國際合作主張,新功能主義強調 經濟整合應以區域為範圍。. 26. 立. ‧ 國. 學. 新功能主義認為政治力是整合過程中重要因素,主張在整合過程中政府領導 人和社會菁英要扮演積極角色。新功能主義學派基於歐盟整合經驗而提出「擴散. Nat. io. er. 整合對其有利時,外部因素便會協助推動整合的成功。. y. 新功能主義學派並提出「外部因素」論點,認為第三國如果認為該地區的政治. sit. 27. ‧. 效應」概念,說明初期之經濟整合會不斷擴大範圍,進而擴散到政治層次的整合。. al. 與功能主義提倡「由下而上」之整合策略相反,聯邦主義者之整合觀點為「由. n. v i n Ch 上而下」,主張整合應從政治著手,從政治的統一帶動經濟、社會與人們認知的 engchi U 整合。聯邦主義認為僅靠政府間組織的功能合作,並不能夠達到整合,而要使各 成員國間真正的相互依存,應該建立超國家的憲政體制。28 交流學派則傳承自新 功能主義論述,提出參與整合國家政治菁英、利益團體與輿論對於整合的態度和 立場是影響整合的關鍵因素,強調各國人民與社會團體交流互動之重要性。. 24. 25. 26. 27 28. Paul Taylor, “Functionalism: The Approach of David Mitrany,” A. J. R. Groom and Paul Taylor eds., Framework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New York: St. Martins, 1990), pp. 123-138. David Mitrany, A Working Peace System: An Argument for the Functional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Chicago: Quadrangle Books, 1996), p. 97. Ernst B. Haas, Beyond the Nation-State: 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pp. 47-49. Ernst Haas, Beyond the Nation-State: 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p. 29. Reginald J. Harrison, Europe in Question: Theory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 44-45. 7.

(26) 相對聯邦主義強調超國家的角色,政府間主義視主權國家為國際政治的主要 行為體,擁有合法及有效權力來執行國家的對外政策,尤對外整合攸關政府間的 合作,需要透過政府間的談判妥協得以達成。國際整合應從較不具爭議性的「低 階政治」如經濟整合開始,且不預設整合的最終目的,同時避免一開始就觸碰國 家主權等「高階政治」,才可能逐步累積合作基礎,務實地推動後續整合。29. (三) 國際關係面向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國際間外交主要特徵為雙邊主義,國際聯盟與聯合國兩個. 政 治 大 多邊規範與制度對管理廣泛的地區和全球問題的作用日益增加,多邊主義為國際 立 制度安排的核心特徵。 現實主義者認為國際制度的建立和維持主要憑藉為權. 國際組織為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多邊主義之具體表現。在當前國際體系中,. 30. ‧ 國. 學. 力,自由主義者則認為制度一旦建立,其約束力適用於所有國家,加強多邊主義 可遏制強權之單邊行為。31. ‧ sit. y. Nat. 1. 多邊主義. al. er. io. 多邊主義係在國際制度框架中進行研究,進入 20 世紀 90 年代,研究多邊主. v i n Ch Keohane)及魯基(John Gerard Ruggie)。 e n g基歐漢將多邊主義定義為「三個或更多 chi U n. 義的專著陸續問世,最具代表性者為新自由制度主義代表人物基歐漢(Robert O. 32. 國家之集團間,相互協調國家政策之實踐」,33 此定義僅注重國家數量要在三個. 29. 30. 31. 32. 33. Robert O. Keohane & Stanley Hoffmann, eds., The New European Community: Decision making and Institution Change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1), pp. 10-17. 有關政府間主義理論,參見 Andrew Moravcsik, “Preference and Power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A Liberal Intergovernmentalist Approach,’’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Vol. 31, No. 4 (1993), pp. 472524. 邱坤玄,「中國在周邊地區的多邊外交理論與實踐」,遠景季刊,第 11 卷第 4 期 (2010 年 10 月),頁 3。 秦亞青,「多邊主義研究:理論與方法」,世界經濟與政治 (北京),2001 年第 10 期 (2001 年 10 月),頁 12。 基歐漢於 1990 年撰「多邊主義:一種研究議程」(Multilateralism: an agenda for research),魯 基於 1993 年主編「多邊主義的重要作用:一種制度形式的理論與實踐」(Multilateralism Matters: 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ternational Form)。 Keohane, Robert O., “Multilateralism: An Agenda for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45, No. 4 (Autumn 1990), p. 731. 8.

(27) 或更多之「形式」要件。魯基對於多邊主義的概念作出更周延的界定,認為多邊 主義為「依據普遍(generalized)行為原則,協調三個或更多國家之間關係的制度形 式(institutional form)」,34 此定義除了國家數量之形式要件外,最重要的是國家 間必須遵循「普遍行為原則」之「實質」要件。 進入 21 世紀,中國大陸學界對多邊主義研究有快速進展。35 中國大陸學 者秦亞青認為多邊主義有兩種基本意義:其一,多邊主義可以用來表述一個主 權國家的外交行為取向,即從個體國家角度考慮它的對外行為方式,也就是所 謂的多邊外交,這種多邊主義強調作為國家的一種對外戰略,以個別國家角度 表述其對外政策取向,為「單位層次」的多邊主義,可稱為「戰略性多邊主. 治 政 大 多邊制度結構,考慮制度性因素對國家間互動產生的影響,為「體系層次」的 立 多邊主義,可以稱為「制度性多邊主義」。 錢文榮將多邊主義涵義歸納為國. 義」;其二,多邊主義可以是一種國際互動方式,從地區或全球之整體角度強調. 36. ‧ 國. 學. 家的外交政策理念(或指導思想)及外交政策工具,多邊主義之政策理念與單邊 主義、孤立主義理念相對立,在外交政策上則與多邊外交基本上同義。37 李少. ‧. 軍認為,在方法論上,多邊主義有個體主義及整體主義兩個視角;在個體主義. sit. y. Nat. 視角下,多邊主義被認為是國家的個體行為,是一種外交方式,多邊外交帶有. io. er. 工具屬性,也是對國家利益及其實現方式進行權衡的結果;而在整體主義視角 下,從參與合作之行為體主體觀察,多邊外交係指一種現狀,即形成國際機制. al. n. 或論壇。38. 34. 35. 36. 37. 38. Ch. engchi. i n U. v. John Gerard Ruggie, “Multilateralism: 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in John Gerard Ruggie ed., Multilateralism Matters: 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stitutional For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p. 11. 2001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舉辦「多邊主義和多邊外交理論高級研討會 」,探討當代世界的多邊主義理論和多邊外交實踐,此為中國國際關係學界首次以多邊主義 外交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活動,亦係中國學者首次系統地研討多邊主義與中國外交的關係,世 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01 年第 10 期以「多邊主義與多邊外交」專題刊登研討會成果;2005 年,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舉辦之首届中國國際問題論壇亦以「多邊主義與中國外交」為 主題,探討多邊主義的理論與方法、多邊主義的歷史演變、多邊主義與東亞地區合作、多邊 主義視野下的中國外交等議題,討論要點以「多邊主義與中國外交」為題,發表於教學與研 究,2005 年第 8 期(2005 年 8 月),頁 5-29。 秦亞青,「多邊主義研究:理論與方法」,世界經濟與政治 (北京),2001 年第 10 期(2001 年 10 月),頁 9。 錢文榮,「關於多邊主義、多邊外交的幾點理論和政策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01 年第 10 期(2001 年 10 月),頁 15。 徐堅、張睿壯、李少軍等,「多邊主義與中國外交」,教學與研究(北京),2005 年第 8 期(2005 年 8 月),頁 6-7。 9.

(28) 綜合上述學者論點,多邊主義具有制度性、工具性及價值性意義,可用以 表述一國之外交政策理念及工具在外交政策理念方面,可展現普遍、平等、互 惠之多邊合作價值,有相當之理想主義色彩;在外交政策工具方面,則為陳述 一國之外交行為取向之多邊外交。 2. 自由主義與現實主義 多數自由主義者為樂觀之自由主義者,其核心理念為經濟相互依賴、國際 制度及民主和平論,認為貿易為和平之工具,友好國家間之雙邊經濟交流,將 創造共享利益,經濟相互依賴程度越大,將更能避免衝突及維持和平。國際制 度可以協助國家間之溝通,增加政府信任度及約束彼此之承諾。如此可緩和國 際無政府狀態之不利影響。. 立. 政 治 大. 大部分現實主義者為悲觀現實主義者,與「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理. ‧ 國. 學. 論主要大國可提供和平與穩定之觀點不同,奧根斯基 (A.F.K. Organski) 於 1958 年提出「權力轉移理論」(Power Transition Theory),39 認為當後來之修正主義者. ‧. 在國際體系中趕上先前之領導者,崛起強權因為不滿現狀,要對現霸權地位加以. Nat. io. sit. y. 挑戰,試圖取代沒落中霸權,因而會發生戰爭。40. n. al. er. 在國際社會無政府狀態下,國家為一理性主體,此為新自由制度主義及新現. i n U. v. 實主義共同論點。新自由制度主義認為國家在國際交往中重視絕對利益,合作是. Ch. engchi. 國際關係的本質特徵,國際建制提供彼此可以接受的原則。例如中國參加全球及 地區性組織,可增加中美間接觸、溝通、瞭解及信任,降低誤解可能性。由於成 為國際制度成員對中國有好處,其採取威脅現況可能性將減少。41 新現實主義認 為國家在國際交往中重視相對利益,國家透過國際制度進行合作係基於策略考量, 國際制度為追求國家利益的工具。. 39. 40. 41. 奧根斯基(A.F.K. Organski) 在 1958 年於「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一書中首度提出「權力轉 移理論」觀點。「中國威脅論」之主要理論依據即為「權力轉移理論」,認為中國國內生產總值 (GDP)快速成長,相對使其有能力擴充軍力,中國目標為「擴張」,將造成安全困境之緊張。 Steve Chan, China, the U.S., and the Power-Transition Theory: A Critique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p. 2. Aaron L. Friedberg, “The Fu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 Is Conflict Inevitabl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0, No. 2 (Fall 2005), pp. 12-16. 10.

(29) (四) 國際政治經濟學面向 國際政治經濟學(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IPE)分析國際政治與經濟相 互作用與影響。雖然政治框架決定經濟利益分配,但國際政策決策過程中政治 與經濟因素相互影響,國際經濟優勢為實現某種國際政治目標的手段,國際政 治優勢更為獲取經濟利益所不可或缺。42 而 1990 年代冷戰结束和經濟全球化 加速發展,使國際政治經濟學向「全球政治經濟學」(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GPE)方向轉變。43 1. 國際政治經濟學之主要典範. 政 治 大 義傳統,而重商主義與現實主義有明顯之重疊。 現實主義者認為市場的發展 立 在國家與市場關係中,國際政治經濟學有不同觀點,自由主義承襲理想主 44. 不平衡亦非萬能,需要國家干預,國家是國際事務的主角,市場經濟力量應為. ‧ 國. 學. 國家整體目標和利益服務。而自由主義者則肯定市場的自發調節力量,視國家 為壓制市場與個人的消極力量,認為市場及個人力量是國際政治經濟關係運行. ‧. 的核心動力,應儘量降低國家對市場之干預。45 (參見表 1.2). y. Nat. sit. io. 新自由主義. n. al. 國際政治經濟學之兩大典範. 主要國際成員. er. 表 1.2. i n U. v. 新現實主義. 國家、公司、個人及國際組織. 國家. 政治與經濟活動目標. 全球利益. 國家利益. 政治與經濟關係. 經濟應該引導政治. 政治決定經濟. 國家之間關係. 合作與互惠. 衝突. Ch. engchi. 資料來源: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2003 年,頁 262。 42. 43. 44 45. 張亞中、苗繼德,「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 。台北:揚智文 化,2003,頁 144-146。 相關論述可參閱:Benjamin J. Cohen e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Critical Concepts in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I) (London: Routledge, 2011), p. 1, Andre Broome, Issues and Actors in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4), pp. 2-13, Robert O'Brien & Marc Williams,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Evolution and Dynamics, 4th edition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p. 24.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 。台北:五南圖書,2003 年,頁 262。 賴榮偉,美中台三角關係發展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 文,2013,頁 23-31。 11.

(30) 吉爾平(Robert Gilpin)認為,現代世界中國家及市場的存在與相互作用創造 了「政治經濟」 ;46 而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之研究應包含經濟民族主義(economic nationalism)、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三種意識形態。47 亦即在傳統自由主義及現 實主義兩大典範外,將馬克思主義並列為第三大典範。 經濟民族主義(或如過去所稱「重商主義」)強調實力在市場發展中的作用,以 及國際經濟關係的對立性質;認為在一個充滿國家間競爭的世界,相對獲益比相 互獲益更為重要;強調經濟因素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並把國家間為了經濟資源 而進行的鬥爭,視為國際體系本身內的一般性質。經濟自由主義則相信,根據比. 政 治 大 擴展的經濟互賴關係,為國家體系和平與合作奠定基礎。國家間貿易及擴大相互 立 較利益原理形成之國際分工,有益於促進市場自然發展與國家間協調一致;逐漸. 依存關係的互惠互利,有助鞏固合作關係;自由主義的國際經濟將對國際政治施. ‧ 國. 學. 加溫和影響,並對維持國際現狀提供保證。48 而較深度之經濟整合(如關稅同盟. ‧. 及共同市場),可降低成員國間之戰爭可能性。49. sit. y. Nat. 吉爾平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及政治整合理論亦為解釋整合之經濟途徑,50 因為馬克思主義正確地把生產和物質財富分配的經濟問題,放在政治生活的中心. io. n. al. er. 或者接近中心的位置;既注重市場經濟對財富分配的國內影響,也注重它的國際. Ch. i n U. v. 影響;它強調既從國內,又從國際水準上分析國際分工的結構和性質。馬克思主. engchi. 義關於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注重國際政治變化,在解釋國際體系的動力時強調 經濟和技術發展的作用。51. . Rob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p. 9. 47 Rob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 25 48 吉爾平(Robert Gilpin)著,楊宇光等譯,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新北市:桂冠圖書,1994 年,頁 12、35-36。 49 Vincent Vicard, “Trade, Conflict,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Explaining the Heterogeneity of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 56, No. 1 (2012), p. 54. 50 Robert Gilpin,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p. 346. 51 吉爾平著,楊宇光等譯,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頁 56。 46. 12.

(31) 2. 結構主義與依賴理論 1950 年代發展之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理論由阿根廷經濟學家普利畢許 (Raul Prebisch)提出,普利畢許認為由於科技不均衡發展,導致世界經濟區分為工 業化「中心」國家及致力於初級生產之「邊陲」國家。52 其理論核心為:對工業和初 級產品需求之差異,造成初級產品輸出國貿易條件的長期惡化;亦即,低度發展 國家出口初級產品至已開發國家的價格,較自已開發國家進口工業產品價格相差 越來越大。解決辦法為國際經濟改革和建立在進口替代基礎上的發展戰略,低度 發展國家應當迅速工業化,自己生產以前從比較發達國家進口的產品。53 普利畢 許在經濟學領域之成就,被尊稱為「拉丁美洲的凱因斯」。54. 政 治 大. 普利畢許於 1950 年擔任聯合國「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經濟委員會(『拉美經. 立. 委會』)」(Econ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ECLAC)秘書. ‧ 國. 學. 長,隨後出任「聯合國貿易及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 UNCTAD)秘書長。55 普利畢許認為要修正以出口原物料初級產品. ‧. 為主的拉美「邊陲」國家與工業化「中心」國家在對外貿易之不均衡,唯一方法 為「進口替代」(Import-substitution)。56 在普利畢許長年主持「拉美經委會」下,. y. Nat. al. er. io. 1950 至 1960 年代拉丁美洲區域整合之發展策略。. sit. 結構主義之「進口替代工業化」(Import-substitution Industrialization, ISI)主張成為. n. v i n Ch 1960 年代末及 1970 年代,依賴理論(Dependence e n g c h i U Theory)取代結構主義,成 為對第三世界不發達之最重要解釋。依賴理論對低度發展國家的問題做更激進的 分析和解決方案,基本上是對結構主義的進口替代戰略明顯失敗之反應。依賴理 論研究者認為,結構主義以進口替代戰略實現工業化之主張,未能使低度發展國. 52. 53 54. 55. 56. Raúl Prebisch, “Commercial Policy in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49, No. 2 (May 1959), p. 251-273. 吉爾平著,楊宇光等譯,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頁 308-310。 “Raúl Prebisch Latin America's Keynes,” The Economist, March 5, 2009, <http://www.economist.com/node/13226316>. 聯合國「拉美經委會」成立於 1948 年,普利畢許自 1950 年起擔任第二任秘書長至 1963 年, 時間長達 13 年,為「拉美經委會」成立迄今任期最長之秘書長。「聯合國貿易及發展會議」於 1964 年成立,普利畢許擔任首任秘書長至 1969 年。普利畢許之經濟理念亦被稱為「拉丁美 洲經濟委員會學派」。 Raúl Prebisch, “Commercial Policy in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 253. 13.

(32) 家實現持久經濟增長,因為低度發展國家傳統之社會經濟條件依然如故。57 依賴 理論主要學者如巴西經濟學家桑多斯(Theotonio Dos Santos)、社會學家卡多索 (Fernando Henrique Cardoso),智利社會學家法雷圖(Enzo Faletto)均為知名拉丁美 洲學者,依賴理論一時在拉丁美洲蔚為風氣。58 雖然依賴理論因研究取向不同而 發展出不同之學派,1970 年代出現之「世界體系理論」(World System Theory)亦有 不同之論點,但依賴理論將世界分為「中心」及「邊陲」兩種國家,世界體系論 將世界分「核心」、「邊陲」及「半邊陲」三種國家,以及已開發「核心」國家 對發展中的「邊陲」國家的「支配—依賴」關係,均源自於結構主義。 從上述概要研究現況觀之,區域整合的內容涉及經濟學、政治學、國際關係. 治 政 大 在共同接受的制度框架下解決。多邊合作具有國家間協商及所隱藏的國家主權表 立 現,與國家安全與國家利益密切相關。因此,經濟與市場雖居於區域整合研究重 學、國際政治經濟學等領域。冷戰後全球及地區性公共問題範圍日益擴大,必須. ‧ 國. 學. 點,但結合政治與經濟、市場與國家、利益與權力是研究區域整合必然的方向。. ‧. 二、對於中拉關係之研究. y. Nat. er. io. sit. (一) 共產主義觀點. 由於中共建政初期與拉丁美洲關係並不密切,國際關係領域對中拉關係未予. n. al. Ch. i n U. v. 關注,相關學術研究文獻較少。1960 至 1970 年代之少數英文研究文獻,如「中. engchi. 共之拉丁美洲政策」(Communist China’s Latin American Policy)、「中共與拉丁美 洲:1959-1967」(Communist China and Latin America, 1959-1967)及「北京與拉丁 美洲共黨」(Peking and the Latin American Communists)等,59 主要係著重中國共 產黨與拉丁美洲共產黨關係之研究。. 57 58. 59. 同註 49。 新依賴理論-「依賴發展論」(Theory of dependent development)代表人物巴西社會學家卡多索 (Fernando Henrique Cardoso),曾當選兩任巴西總統(1995-2002)。 參見:Joseph J. Lee, “Communist China’s Latin American Policy,” Asian Survey, Vol. 4, No. 11 (November 1964), pp. 1123-1134; Johnson Cecil, “China and Latin American: New Ties and Tactic,” Problems of Communism, Vol. 21, No. 4 (Jul.-Aug. 1972), pp. 53-66; Ernest Halperin, “Peking and the Latin American Communist,” The China Quarterly, Vol. 2 (Jan.-Mar. 1967), pp. 111-154. 14.

(33) 此一時期國內相關研究文獻亦配合「反共」國策,以批判共產主義立場,探 討中共對拉丁美洲的「陰謀」與策略,如「國際共黨與拉丁美洲」、「共匪對拉 丁美洲的陰謀」等;60 而中國大陸對拉美研究則是「出於支持第三世界革命的需 要」,以「揭露美國對拉美的霸權及其對拉美的經濟侵略」與「研究和介紹拉美 人民的反殖反帝鬥爭」為主,61 如「戰後拉丁美洲的反帝反霸反殖鬥爭」 。62 1959 年古巴革命成功,古巴反美鬥爭成為研究重点;1979 年尼加拉瓜「桑定民族解放 陣線」(Sandinista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 FSLN)革命勝利,兩岸如「尼加拉瓜革 命勝利的內外因素及其意義」、「略論桑地諾的反帝鬥爭」及《尼加拉瓜桑定主 義》等,63 均係以意識形態為觀點之研究。 (二) 區域整合觀點. 立. 政 治 大. 「拉美經委會」自 1948 年成立以來即重視區域整合之研究,其 1994 年發表. ‧ 國. 學. 之「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之開放性區域主義」(Open regionalism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為拉美區域整合轉型重要文獻;64 進入 21 世紀後,持續發表. ‧. 如 「 拉 丁 美 洲 之 整 合 — 趨 勢 與 挑 戰 」 (Integration in Latin America: Trends and Challenges)等研究報告。65 而美洲開發銀行成立目標之一即為促進區域合作與整. y. Nat. n. er. io. al. sit. 合,亦進行區域整合相關之研究。66. 60. 61. 62. 63. 64. 65. 66. Ch. i n U. v. 王建勛,國際共黨與拉丁美洲,初版。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 65 年。符節合,「共匪對拉丁美洲的陰謀」,問題與研究,第四卷,第五期(民國 54 年 2 月), 頁 290-294。 江時學等,「辛勤耕耘 碩果累累:拉美所 45 年科研成果巡禮」,拉丁美洲研究(北京),第 28 卷第 4 期(2006 年 8 月),頁 26。 蘇振興、徐世澄,「戰後拉丁美洲的反帝反霸反殖鬥爭」,拉丁美洲叢刊(北京),1982 年第 5 期,頁 21-23。 蔡樹立,「尼加拉瓜革命勝利的內外因素及其意義」,湖北大學學報,第 6 期(1986),頁 1019;曾昭耀,「略論桑地諾的反帝鬥爭」,中國拉丁美洲研究會,拉丁美洲史論文集。北京: 東方出版社,1986,第 1 版,頁 241-260;楊建平,尼加拉瓜桑定主義。台北:台灣商務印 書館,1989 年。 ECLAC, Open regionalism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Economic integration as a contribution to changing productions patterns with social equity (Santiago, Chile: ECLAC, 1994). Renato Baumann, Integration in Latin America—Trends and Challenges (Brazil: ECLAC, 2008); ECLAC, Regional integration: towards an inclusive value chain strategy (Santiago, Chile: ECLAC, 2014). 參見:美洲開發銀行(IDB),檢閱時間 2015 年 11 月 30 日,<http://www.iadb.org/en/aboutus/about-the-inter-american-development-bank,5995.html>; Pablo Guerrero, Krista Lucenti & Sebastian Galarza, Trade Logistic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Latin America & the Caribbean, IDB Working Paper (Washington: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2009). <http://idbdocs.iadb.org/wsdocs/getdocument.aspx?docnum=35031936>.. engchi. 15.

(34) 美洲開發銀行及「拉美經委會」重視 21 世紀以來拉丁美洲與中國關係之發 展,美洲開發銀行於 2004 年舉辦「中國興起:對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是機會與 挑戰」(The Emergence of China: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研討會,並於 2010 年發表「騰飛的十年--中國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地區經貿關係的發展及評析」(Ten Years After the Take-off Taking Stock of China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Economic Relations)等報告;67 而「拉美經委會」 自 2010 年起,開始發表以中拉關係為題之研究報告(參見表 1.3)。美洲開發銀行 及「拉美經委會」之研究,均從國際貿易觀點分析中國與拉美日益擴大之經貿關 係,認為中國自拉美大幅增加原物料進口及擴大直接投資,對拉美經濟發展有利, 對中國在拉美之經貿與直接投資前景持正面及樂觀看法。. 治 政 大 表 1.3 「拉美經委會」自 2010 年起發表之中國與拉美關係研究報告 立. 2010 2010. y. sit. er. al. n. 2011. io. 2012. Nat. 2013.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and China: towards a new era in economic cooperation First Forum of China and the Community of 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States (CELAC): Exploring opportunities for cooperation on trade and investment Chi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China-Latin America cross-council taskforce China and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Building a strategic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hip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Ushering in a new era in the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hip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for the new challenges of the global economy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toward a strategic relationship. ‧. 2015. ‧ 國. 2015. 研 究 報 告 名 稱. 學. 時間. Ch. engchi. i n U. v. 資料來源: 綜整自“Public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ECLAC), <http://www.cepal.org/en/publications>.. 67. 美洲開發銀行,騰飛的十年--中國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經貿關係的發展及評析 (成都: 第四屆中國拉美企業家高峰論壇,2010)。美洲開發銀行並於 2012 年與亞洲開發銀行共同發 表“Shaping the Future of the Asia-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Relationship”(Philippines: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12). 16.

(35) 華人學者對區域整合研究大多關注於亞太地區,或目前成功之例證—歐盟, 甚至於海峽兩岸未來可能之整合研究建議,對於拉丁美洲地區之相關研究文獻較 少。國內研究文獻著重在區域經濟整合過程及影響因素之一般性探討,68 特別在 大家較熟悉之北美自由貿易區及中美洲共同市場。69 中國大陸學者相關研究重 點亦在拉丁美洲區域主義之發展歷程及影響因素。70 (三) 現實主義觀點 20 世紀期間中拉關係相關發展未至引起美國關注程度,「中國因素」在美國 對拉丁美洲政策鮮少顧及,中拉關係亦未成為中美關係之議題。71 但由於拉丁美 洲與美國地理位置之鄰近性,西半球安全為美國之「核心利益」,「美國因素」. 政 治 大. 為任何區域外國家對拉丁美洲政策之主要考量。. 立. 中拉關係大幅提升後,引起美國政府及智庫關注;美國國會於 2005 年至 2008. ‧ 國. 學. 年間,就中國與拉美關係為主題舉行三次聽證會;2015 年 9 月,美國眾議院外. ‧. 交委員會以「中國在拉丁美洲之進展」(China’s Advance in LAC )為題再次舉行聽 證會(參見表 1.4)。聽證會中對中國在拉美影響力提升之憂慮,主要論點係來自現. Nat. sit. y. 實主義觀點。如美國國會亞洲問題研究專家鄧凱麗(Kerry Dumbaugh)等認為目前. er. io. 中國在拉美利益雖主要源於經濟,係基於中國快速經濟發展所需大量原物料及能. al. 源需求,但中國在拉美利益涵蓋政治及外交層面,孤立台灣亦為中國之目標,可. n. v i n Ch 能會對美國長期利益有影響,未來將威脅到美國對拉美地區之影響力; 美國國 engchi U 防部助理部長莫拉(Frank O. Mora)認為中國對拉丁美洲貿易及投資雖大幅成長, 68. 69. 70. 71. 72. 72. 王建勛,「拉丁美洲經濟區域整合之演變與發展」,問題與研究,第 30 卷,第 12 期(民國 80 年 12 月),頁 1-14;向駿,「影響拉美經濟一體化因素之研究」,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第 30 卷,第 6 期(2013 年 12 月),頁 1-8;柯玉枝,「拉丁美洲經濟整合現況及 發展:分進合擊或東西割裂」,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第四屆發展研究年會論文,2012 年 10 月 21 日。 蔡東杰,「區域整合研究:以北美自由貿易區為例」,向駿主編,拉丁美洲研究。台北:五南 圖書公司,2001 年,頁 167-182;陳雅鴻,「拉丁美洲統合運動的解析:以中美洲共同市場 為例」,新世紀智庫論壇,第 13 期(2001 年 3 月 30 日),頁 49-51。 馬孆,「影響拉美區域主義發展的因素及區域主義的特點」,拉丁美洲研究(北京),2001 年第 3 期(2001 年 6 月),頁 33 至 37。王萍,「拉美開放的地區主義與中國」,拉丁美洲研究(北 京),2002 年第 5 期(2002 年 10 月),頁 21-26。 朱鴻博,「中美拉三邊關係互動與中國之拉美政策」,拉丁美洲研究(北京),第 32 卷第 4 期 (2010 年 8 月),頁 62。 Kerry Dumbaugh, “China’s Growing Interest in Latin America,”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April 20, 2005. Order Code RS22119, <http://fas.org/sgp/crs/row/RS22119.pdf>. 17.

(36) 但所占比例相對較低,拉美對中國非重要或主要利益地區,中拉關係未來發展有 限。73 表 1.4 時間 2005 年 9 月 20 日. 美國國會針對中國與拉丁美洲關係舉行聽證會一覽表 聽證會負責單位. 聽證會主題. 參議院外交委員會 「挑戰或機遇? 中國在拉丁美洲之角色」 西半球、和平工作 (Challenge or Opportunity? China’s Role in Latin America). 團及毒品小組. 2005 年 4月6日 2008 年. 「中國在西半球之影響力」 眾議院國際關係委 員會西半球小組. 立. 月 10 日. (The New Challenge: China’s influence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眾議院外交委員會. 學. 2015 年 9. 治 政「新挑戰:中國在西半球之影響力」 大. ‧ 國. 6 月 11 日. (China’s influence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中國在拉丁美洲之進展」 (China’s Advance in LAC). ‧. 資料來源: 綜整自: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網站,<https://beta.congress.gov/>。. io. sit. y. Nat. n. al. er. 近年來以現實主義觀點探討中國對拉美影響力及可能挑戰美國在拉美地位. i n U. v. 及利益之研究逐漸增多,如「中國擴張進入西半球:對拉美及美國之涵義」(China’s. Ch. engchi. Expansion into the Western Hemisphere: Implication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等;74 而關注中拉軍事交流與合作如「在山姆大叔後院:中國在拉美之軍 事影響力」(IN UNCLE SAM’S BACKYARD: China’s Military Influence in Latin America)等之研究亦增加。75 雖然一般論者認為中國勢力進入西半球,目前尚不 致對美國在地區領導權造成威脅,但如中拉問題研究專家埃利斯(R. Evan Ellis)等. 73. 74 75. Frank O. Mora,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Latin America: From Indifference to Engagement,” Asian Affairs: A American Review, 24: 1(24 March 2010), pp. 52-53. Riordan Roett & Guadalupe Paz eds., China’s Expansion into the Western Hemisphere: Implication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08). Loro Horta, “IN UNCLE SAM’S BACKYARD: China’s Military Influence in Latin America,” Military Review, Vol. 88, Issue 5 (Sep-Oct, 2008), pp. 47-55; Cynthia Watson, “China’s use of military instrument in Latin America: Not yet Biggest Stick,”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66, No. 2(Spring-Summer 2013), pp. 101-111. 18.

(37) 學者認為對中國在拉美之相關作為應密切注意。 76 美國關切中國與拉丁美洲反 美國家之軍事與安全合作,特別是未來之發展趨勢。 (四) 兩岸對中拉關係相關議題之研究 中國大陸從事拉丁美洲研究最大的智庫為自 1961 年成立的中國社會科學研 究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以拉美地區經濟、政治、國際關係、社會和文化及綜 合理論為研究重點,並出版「拉丁美洲研究」學術刊物。77 由於拉美所長期以來「 以馬列主義理論為指導,以當好中央的 『思想庫』 和『智囊團』為己任」。但 在中國與拉丁美洲關係尚不密切時期,中國對拉美之研究,僅在配合中央「支持 第三世界革命」政策,以及「對拉美政治、經濟、外交、社會、歷史、文化等領. 政 治 大. 域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78 在「介紹」拉美上發揮作用。. 立. 中拉關係自 1990 年代起開始快速發展,除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外,. ‧ 國. 學.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亦成立拉美研究所,北京大學等高等學府先後成立拉丁 美洲研究中心等教學與研究機構。中國大陸對拉美研究在質、量方面有較大進展,. ‧. 對中拉關係之發展發表如「中國與拉美關係 60 年:總結與思考」之研究。79 但. Nat. sit. y. 整體而言,仍著重對拉美地區現狀及問題之探討,以區域整合為例,雖有豐碩研. al. er. io. 究成果,如「走向開放的地區主義:拉丁美洲一體化研究」、「漫漫探索路:拉美. n. 一體化的嘗試」等專著;80 但以拉美區域整合與中國之間關係為研究主題者較少。. 76. 77. 78. 79. 80. Ch. engchi. i n U. v. R. Evan Ellis, The Strategic Dimension of Chinese Engagement with Latin America (Washington D.C.: William J. Perry Center for Hemispheric Defense Studies, 2013) 中國拉丁美洲研究所成立於 1961 年 7 月 4 日,隸屬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1964 年歸 中共中央聯絡部領導,文化大革命期間研究工作中斷,1976 年 4 月全面恢復作,1981 年 1 月起隸屬中國社會科學院。該所自 1979 年起出版「拉丁美洲叢刊」(雙月刊),1986 年改名「拉 丁美洲研究」。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網,檢閱時間 2015 年 10 月 30 日, <http://ilas.cass.cn/cn/bsgk/jgsz.asp>。 江時學等,「辛勤耕耘 碩果累累—拉美所 45 年科研成果巡禮」,拉丁美洲研究(北京),第 28 卷第 4 期(2006 年 8 月),頁 3。 鄭秉文、孫洪波、岳雲霞,「中國與拉美關係 60 年:總結與思考」,拉丁美洲研究(北京),第 31 卷增刊 2 (2009 年 10 月),頁 3-17、79。 王萍,走向開放的地區主義:拉丁美洲一體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方又封、 曹珺,漫漫探索路:拉美一體化的嘗試。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年。其他專著:徐寶華 主编,拉美地區一體進程:拉美國家一體化的理論與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6 年;李明德、宋曉平主编,一體化:西半球區域經濟合作。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1 年;宋曉平主编,西半球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 年。 19.

(38) 我國對拉丁美洲研究方面較為欠缺,政府公部門投入資源極少,相關研究主 要由私立學府推動;81 對拉丁美洲研究之專著較少,學術刊物亦在起步階段。82 近年來學者向駿對 21 世紀初之中國與拉美經貿關係作整體探討,並提出中國與 拉美經貿關係面臨之挑戰;學者鄧中堅則認為儘管中國對拉美的各項活動以獲取 糧食及天然資源為主,然未構成西方所謂的「新殖民主義」經濟關係,83 兩位學 者之研究主要係對中拉經貿領域議題之關注。 由以上所述,雖然有關對中拉關係發展之研究已經受到重視,但國內外對中 拉關係之相關研究,自美國觀點多從現實主義視角,凸顯中國在其「後院」拉美 地區影響力增強後,對美國利益可能造成影響之「威脅」;中國觀點則自合作與. 治 政 大 會」 ,雙方為「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全面合作夥伴關係」;而拉美觀點則多從國 立 際貿易立場分析中國與拉美經貿關係發展對拉美經濟成長之影響。雖然有學者認 互惠之自由主義論點,強調與拉美「經貿上合作共赢」,中國為拉美發展之「機. ‧ 國. 學. 為中國在拉美利益涵蓋「一個中國」之政治及外交層面,但尚未有自雙邊與多邊層 次,對中共與拉丁美洲關係從經濟、政治、安全各領域作整體性探討者。. ‧. 拉丁美洲雖然與亞洲地理位置相距遙遠,文化差異性大,但關係到我國在國. y. Nat. sit. 際社會之生存與發展,對我國有重大外交利益。在國際間已開始重視中共與拉丁. n. al. er. io. 美洲各層面之關係發展,而拉丁美洲之相關研究在國內尚為新議題之際,以國際. i n U. v. 關係理論對中共與拉丁美洲關係演變與發展趨勢予以系統性探討,應有其重要性。. Ch. engchi. 本文自雙邊與多邊途徑分析冷戰後中共之拉丁美洲區域戰略發展,期能補現有文 獻之不足。. 81. 82. 83. 我國各大學成立有關拉丁美研究機構情形如下: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安秀貞拉丁美洲 研究中心(2013)、私立致理科技大學拉丁美洲經貿研究中心(2010),淡江大學曾於 1989 年設 立拉丁美洲研究所,後於 2009 年合併成為「美洲研究所」拉丁美洲研究組。另財團法人遠 景基金會於 2015 年成立拉丁美洲暨非洲研究小組,並推動與拉美國家智庫之交流。 國內有關拉美研究之專著:鄧中堅主編、向駿著,拉丁美洲七講,台北:五南圖書,2013 年;向 駿主編,拉丁美洲研究,台北:五南圖書,2001 年。另致理科技大學拉丁美洲經貿 研究中心自 2010 年起出版「拉丁美洲經貿季刊」。 向駿,「21 世紀初中國與拉美經貿關係之研究」,遠景基金會季刊. 第 14 卷第 1 期(2013 年 1 月),頁 1-40;鄧中堅,「中國對拉丁美洲的資源外交:新殖民主義與南南合作之爭辯」,遠 景季刊,第 16 卷 3 期 (2015 年 7 月),頁 131-180。 20.

(39) 三、本文論點 本文認為中共與拉丁美洲關係發展已跳脫建政初期以意識形態為主階段,冷 戰後中共之拉丁美洲區域戰略係基於其經濟貿易利益、國家核心利益及國際戰略 利益: (一) 經濟貿易利益 拉丁美洲自然資源豐富,石油、鐵礦、銅礦及大豆等初級產品提供中國經濟 成長所需,拉丁美洲六億人口為中國產品之重要外銷市場。中國以「貿易、投資 與金融合作」為推動中拉合作全面發展之「三大引擎」,拉丁美洲已為中國大陸. 政 治 大 領域,雙方在經貿領域之合作日益深化。 立. 對外投資重要地區,中國大陸跨國企業亦活躍在拉美地區,且進入拉美基礎建設. ‧ 國. 學. (二) 國家核心利益. ‧. 中共之核心利益為「一個中國」,拉丁美洲地區 33 個國家中,有 12 個國 家為中共之「非邦交國」,數量超過三分之一,亦占中共在世界非邦交國超過半. y. Nat. sit. 數,「一個中國」政策之政治考量為中共發展與拉丁美洲關係之關鍵因素。另一. n. al. er. io. 方面,西半球地區安全為美國之核心利益,在中美利益遠大於中拉利益前提下,. i n U. 中共將不會、亦無能力挑戰美國在拉美之核心利益。 (三) 國際戰略利益. Ch. engchi. v. 中共綜合國力大幅增強後,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國際影響力日增。中共積極 加強與拉美雙邊與整體合作關係,與主要國家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及成立「中 拉論壇」,並在聯合國、亞太經合會、二十國集團、金磚五國等國際組織和多邊 機制框架内,就重大議題與拉美國家相互協調配合,以凸顯雙方整體合作的戰略 意義與影響。. 2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Later, though, people learned that Copernicus was in fact telling the

Consistent with the negative price of systematic volatility risk found by the option pricing studies, we see lower average raw returns, CAPM alphas, and FF-3 alphas with higher

二次大戰後美蘇冷戰 時期,美國結合主要 工業國,於1949年 成立多邊出口管制 協調委員會(COCOM). 二次大戰後美蘇冷戰

The Tibet controversy involved confrontations of theories and believes in Lasa between a sect of Longshu Buddhism, which derived form India, and zen Buddhism from the China

This shows that, up until the mid to late Tang Dynasty, objects made of glass and crystal still were both called liuli, whereas the term poli was used to refer to

Community industry enhancement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goals of rural community empowerment; conversely, the collapse of communities and

• To enhance teache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in context through the use of various e-learning resources in the primary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