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清代澎湖詩中的神話傳說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清代澎湖詩中的神話傳說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0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一〇六學年度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高莉芬特聘教授. 清代澎湖詩中的神話傳說研究. 研究生:蔡安欣 中華民國一〇七年六月. DOI:10.6814/THE.NCCU.CHI.003.2018.A08.

(2) 摘要 本論文從神話學、人文地理學與文學地理學的角度,探討清代澎湖詩中豐富 的神話傳說,分析神話傳說與澎湖地理空間的聯結與意義。 清代是澎湖詩創作最多的時期,而創作者大多俱有遊宦的身份,要渡海來澎 進行教化。在這樣的背景下,遊宦者運用神話傳說進行創作,並非單純用典,反 而是用自身熟悉的神話體系來認識海洋與澎湖,在集體無意識中展露對神聖空間 的追尋,甚至以神話傳說改換澎湖的樣貌,並含有政治意識於內。 澎湖詩中的神話傳說呈現了澎湖重要且特有的地理位置,在遊宦者的書寫中, 將澎湖島嶼神聖化為一神山仙境,座落於渾沌的原水之中,俱有海獸神靈的守護。 島上的特異美景、風土、職業也一一被神化,呼應澎湖為「蓬萊」的特質。然而, 在書寫神聖美好的同時,遊宦者也否定了神話傳說。澎湖的實際景色之中,其實 充滿風災、鹹雨、貧苦,人民難以為生,在遊宦者眼中,亟待教化治理,他們運 用神話傳說描寫這樣的「異域」 ,也帶著獵奇遊賞的眼光看待澎湖,描寫所謂「美 好」的景致。而詩中也蘊含著政治意圖,尤其是八景詩與書寫師泉井的詩作中, 欲展露對澎湖此一新納版圖的掌握,以及治理澎湖的正當性與神聖性。 在治理成功後,遊宦者重又以神山仙島比擬澎湖,只是此時的「蓬萊」已被 重塑為儒教下的「樂土」,展現清廷的太平治世,遊宦者改換了神話傳說原有的 內涵,強調政治使命的達成,也運用神山神話,繼續追尋心目中永恆的理想世界。 神聖空間的追尋與重詮,即為澎湖詩中神話傳說的特質,遊宦者所運用的神 話傳說,與澎湖的洲島空間、地理風土密不可分,在神異或神聖化澎湖及其海域 的同時,也與在地傳說、氣候、物產緊密結合,被「在地化」而展露了清代澎湖 的特殊時空及詩人的政治意識。. 關鍵字:澎湖古典詩、空間、神話傳說、遊宦、馴化. DOI:10.6814/THE.NCCU.CHI.003.2018.A08.

(3)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3 第 一 節 研 究 背 景 、 問 題 與 目 的 ......................................................................................... 3 一、研究背景 ............................................................................................................................................ 3 二、研究問題與目的 ............................................................................................................................. 5 第 二 節 研 究 範 圍 與 概 念 義 界 .............................................................................................. 8 一、清代澎湖詩的範圍 ......................................................................................................................... 8 二、神話傳說的定義 .......................................................................................................................... 11 三、綜合定義 ......................................................................................................................................... 13 第 三 節 研 究 材 料 與 方 法 .................................................................................................... 13 一、研究材料 ......................................................................................................................................... 13 二、研究方法 ......................................................................................................................................... 14 第 四 節 前 人 研 究 成 果 回 顧 ............................................................................................... 16 一、澎湖古典詩與澎湖文學之研究 ............................................................................................. 17 二、清代臺灣古典詩之研究 ............................................................................................................ 24 三、澎湖及海洋的神話與傳說之研究 ........................................................................................ 29. 第二章 澎湖與澎湖詩詩人 ...................................................................................... 37 第 一 節 澎 湖 詩 的 時 空 背 景 ............................................................................................... 37 一、清領澎湖的歷史背景 ................................................................................................................. 37 二、澎湖地理環境的特殊性 ............................................................................................................ 41 第 二 節 澎 湖 詩 詩 人 的 創 作 心 態 ...................................................................................... 46 一、澎湖詩詩人組成 .......................................................................................................................... 47 二、創作心態:遊與宦 ...................................................................................................................... 51 第 三 節 清 代 方 志 、 類 書 中 的 澎 湖 傳 說 ........................................................................ 56 一、澎湖海戰傳說 ............................................................................................................................... 57 二、黑水溝傳說 .................................................................................................................................... 59 三、澎島傳說 ......................................................................................................................................... 62 四、澎湖傳說與澎湖詩 ...................................................................................................................... 63 第 四 節 詩 人 運 用 神 話 傳 說 的 類 型 ................................................................................. 64 一、遠古時空的錯置:創世與日月神話 ................................................................................... 66 0. DOI:10.6814/THE.NCCU.CHI.003.2018.A08.

(4) 二、神異的海島想像:神山與仙鄉傳說 ................................................................................... 68 三、神秘多變的海洋景象:神靈神獸、水府異物與海洋傳說 ........................................ 72 四、澎湖歷史的神化:歷史傳說 .................................................................................................. 75. 第三章 現實地理與神話空間 .................................................................................. 78 第 一 節 海 洋 的 挑 戰 : 現 實 與 想 像 的 碰 撞 ................................................................... 78 一、汪洋遠隔:原水的渾沌 ............................................................................................................ 78 二、黑水翻騰:弱水的無序 ............................................................................................................ 81 三、海濤洶湧:海獸的阻撓 ............................................................................................................ 84 四、颶風侵襲:神靈的熛怒 ............................................................................................................ 88 第 二 節 仙 境 的 建 構 : 現 實 與 想 像 的 交 融 ................................................................... 92 一、海中島嶼:仙島的想像 ............................................................................................................ 92 二、澎島風情:仙境的神聖 ............................................................................................................ 97 三、島上異事:奇秘的傳說 .......................................................................................................... 100 第 三 節 地 景 的 神 化 : 想 像 對 現 實 的 昇 華 ................................................................. 106 一、八景詩:風景的神異 ............................................................................................................... 107 二、師泉井:海戰的神蹟 ............................................................................................................... 116 第 四 節 樂 土 的 重 塑 : 現 實 與 想 像 的 變 奏 ................................................................. 120 一、醜化鄭氏:鯨鱷的降服 .......................................................................................................... 120 二、澎島實境:仙島的破滅 .......................................................................................................... 124 三、教化澎湖:蓬萊的轉化 .......................................................................................................... 127. 第四章 神話傳說的功能 ......................................................................................... 132 第 一 節 抒 情 言 志 的 載 體 .................................................................................................. 132 一、抒發驚異之情 ............................................................................................................................. 132 二、傳達渡海之志 ............................................................................................................................. 136 第 二 節 認 識 異 域 的 方 式 .................................................................................................. 140 一、體驗與命名 .................................................................................................................................. 140 二、獵奇與遊賞 .................................................................................................................................. 145 第三節. 馴 化 版 圖 的 手 段 .................................................................................................. 150. 一、海不揚波:馴化海洋 ............................................................................................................... 150 二、塑造地景:馴化澎島 ............................................................................................................... 155 第四節. 追 尋 理 想 的 通 道 .................................................................................................. 160. 一、跨越「門檻」:渡海的重生心境 ......................................................................................... 160 1. DOI:10.6814/THE.NCCU.CHI.003.2018.A08.

(5) 二、再現「理想」:治彭而追尋永恆 ......................................................................................... 164. 第五章 結論 ................................................................................................................. 169 附表一:涉及神話傳說內容之清代澎湖詩作者資料表 ................................. 174 附表二:清代方志中的澎湖島嶼數量表 ............................................................. 182 參考文獻 .......................................................................................................................... 183. 2. DOI:10.6814/THE.NCCU.CHI.003.2018.A08.

(6) 清代澎湖詩中的神話傳說研究 蔡安欣.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將從「研究背景、問題與目的」 、 「研究範圍與概念義界」 、 「研究材料與 方法」 、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四部分,提出本論文所欲探討的主題,清楚定義何 為「清代澎湖詩」與「神話傳說」,以劃定本文研究範圍與概念。而研究材料與 方法亦會加以說明,並從前人研究回顧中,了解本文可補充、可加以延伸的論題。. 第一節 研究背景、問題與目的 一、研究背景 「漁翁之島」1澎湖,因其地理位置的獨特,自明代以來便成為重要的防守 陣地和戰略要點,反較臺灣更早受到官方的治理。 《臺灣詩乘》云: 「臺灣之名始 於明季,而澎湖見於隋代。」2自隋代開始,澎湖便已有軍士和居民生活其間。3最 早在澎湖設立管理機構的是元代的巡檢司,4代表官方已初步認識到澎湖軍事地 位的重要性。澎湖後又經荷蘭、明鄭與清代的佔領和統治,對島上的物產資源、 職司分派多有開拓。 澎湖的重要性在於其地點位置的關鍵性。許多方志中,不斷強調澎湖為「臺 灣之門戶」5,清人林豪在其編撰的《澎湖廳志》中認為: 「既入版圖,凡台灣有. 1. 洪瑞全: 〈海峽的十字路口——澎湖〉 , 《文訊》 (1991 年第 68 期) ,頁 23, 「曾經有『島夷』 、 『西 瀛』 、 『亶州』 、 『彭湖』以及『平湖』等神秘而美麗的稱呼。在十六世紀西歐葡萄牙人路過時取名 為『pescadores』,意謂『漁翁之島』。」 2 清.連橫:《臺灣詩乘》(臺北:龍文出版社,2009 年),卷 1,頁 2。 3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卷 95,頁 4377,「《海防考》:隋 開皇中,嘗遣虎賁陳棱略彭湖地。其嶼屹立巨浸中,環島三十有六,如排衙。居民以苫茅為廬舍, 推年大者為長,以畋漁為業。地宜牧,牛羊散食山谷間,各口耳為記。」 4 元.汪大淵:《島夷志略》(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頁 13,〈彭湖〉,「至元間立巡檢司, 以周歲額辦鹽課中統錢鈔一十錠二十五兩,別無科差。」元朝有兩個「至元」年號,一為元初元 世祖,二為元末元順帝,據徐曉望考察應指元初至元年間。見徐曉望:〈元代琉球及台灣、澎湖 相關史實考〉,《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 年第 4 期),頁 54-56。 5 如郁永河《裨海記遊》、周于仁《澎湖志略》、金鋐《康熙福建通志臺灣府》、高拱乾《臺灣府 志》、王禮《臺灣縣志》等方志。 3. DOI:10.6814/THE.NCCU.CHI.003.2018.A08.

(7) 事、內地舟師東征,皆恃澎湖為進戰退守之地,所關於沿海大局者,正匪淺矣。」 6. 澎湖夾恃在臺灣與大陸之間,進可攻、退可守,是其形勢之關鍵。凡來往於臺. 灣與福建、廈門等地的船隻,即常經澎湖,7或以澎湖為暫時休憩、觀望氣候的 8. 9. 「惟從澎湖來往為正路。」 如此「鎖 重要地點。 蔣毓英《臺灣府志》甚至說道: 鑰」之地,10自然受到清廷的高度重視。 「清廷領台澎後,班兵換防臺灣,都以澎湖為中繼站」11,自清朝接管澎湖 後,行經、遊宦此地的詩人逐漸增多,以澎湖為題材的詩作也大為增加,學者大 致將之分為自然海洋、人文海洋、災難、八景、島上風情等對澎地的書寫。12嘉 慶後在地文人才逐漸崛起,13他們所書寫的澎湖詩,既受到遊宦文人的影響,也 流露出在地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在許多同以澎湖為題材的詩作中,書寫到頗多各式神話和傳 說。如孫元衡「飛廉倏來海若怒,穨飆鼓銳喧鯨鯢」14、劉伯琛「馮夷鎮靜飛廉 藏,黿鼉偃伏虹垂梁。方壺員嶠彷彿見,蛟宮蜃市豈盡言荒唐」15、周凱「澎湖 16 聞說似蓬壺,排列山巒入畫圖」 等詩,在詩中不斷書寫神山、神獸、神靈等神. 話;又如范學洙「一戰海氛風掃盡,鯨穴鮫窟滌腥膻」17、朱仕玠「神畀將軍泉, 至今噴湢㳁」18、陳廷憲「不逢徐福求仙至,那有乘桴訪戴人」19等,詩中的傳說 融合了清廷攻戰澎湖的歷史、神靈助戰的事蹟和對仙鄉的濃厚想像。 神話傳說頻繁地出現在澎湖詩中,展現澎湖特殊的地理風貌,與其他地域有 鮮明的區別。光是將澎湖比擬為神山的詞語,就出現「蓬萊」、「蓬壺」、「蓬 瀛」、「瀛壺」、「仙壺」、「方壺」、「員嶠」、「崦嵫」、「方丈」、「十洲」等多. 6. 清.林豪:《澎湖廳志》(臺北:文建會,2006 年),卷 1,頁 69。 清.朱仕玠:《小琉球漫志》(臺北:中華書局,1557 年),卷 1,頁 9,「常時渡海者,必先見 澎湖島,繼見臺灣山。」 8 清.周凱:《廈門志》(南投:省文獻會,1993 年),卷 4,頁 137,「廈門距臺灣,重洋浩浩七 百里,號曰橫洋;往來船隻,必以澎湖為要津。」 9 清.蔣毓英:《臺灣府志》(臺北:文建會,2004 年),卷 3,頁 148。 10 清.胡建偉:《澎湖紀略》(臺北:文建會,2004 年),卷 2,頁 52。 11 洪瑞全:〈海峽的十字路口——澎湖〉,《文訊》,頁 26。 12 陳愫汎: 《澎湖古典詩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 年) ,頁 294-469,參考 其下編〈主題論〉之分類。 13 葉連鵬:《澎湖文學發展之研究》(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01 年),頁 16。 14 清.范咸,六十七:《重修臺灣府志》(臺北:文建會,2005 年),卷 24,頁 898,孫元衡〈乙 酉三月十七夜渡海遇颶天曉覓澎湖不得回西北帆屢瀕於危作歌以紀其事〉。 15 清.蔣鏞:《澎湖續編》(臺北:文建會,2007 年),卷下,頁 441,劉伯琛〈渡海歌〉。 16 清.蔣鏞:《澎湖續編》,卷下,頁 462,周凱〈澎湖雜詠二十首和陳別駕〉其一。 17 清.蔣鏞:《澎湖續編》,卷下,頁 420,范學洙〈澎湖三十六島歌〉。 18 清.朱仕玠:《小琉球漫志》,卷 1,頁 11,朱仕玠〈澎湖〉。 19 清.蔣鏞:《澎湖續編》,卷下,頁 425,陳廷憲〈澎湖雜詠二十首〉其六。 7. 4. DOI:10.6814/THE.NCCU.CHI.003.2018.A08.

(8) 種稱呼;20而因澎湖海象與氣候艱險,各式各樣的神靈神獸也在澎湖詩中被不斷 書寫,神靈如天吳、飛廉、海若、雷公、電母、風伯、雨師、馮夷、祝融、媽祖、 水仙尊王、陽侯、伏波等,神獸如龍、螭、鳳、鯨、鯢、鱷、罔象、蜃、蛟、鼉、 鼇、龜、虹、鵬、鯤、精衛等;清廷攻克鄭成功、攻佔澎湖的歷史也多次出現在 澎湖詩中,用神話傳說的方式強調某些歷史地景的神異,如施琅在全軍無水可用 的情況下,禱於神靈,使「井湧甘泉」的事跡,21在施琅〈師泉井贊〉22、周凱〈施 將軍井歌〉23、林豪〈詠臺陽古蹟十二首.萬軍井〉24等人的詩作中,都可以看到 相關的書寫。神話傳說在澎湖詩中頻繁地被書寫運用,應是研究澎湖詩作時值得 探討的論題。. 二、研究問題與目的 神話傳說自古便是文學中的重要題材,清代詩人即以澎湖為對象,反覆書寫 神話與傳說,賦予了澎湖地域的神異性。神話傳說不僅僅是文人信手拈來的典故, 25 若從文學原型學派的角度而論,文學創作中的重複意象即蘊含著「原型」 的意. 義,澎湖詩中神話傳說的重複書寫,應反映了清代澎湖詩創作者的集體潛意識, 20. 以上稱呼皆本於澎湖詩中,「蓬萊」見吳性誠〈澎湖九日登高〉其一:「曾聞海外有仙山,無 那蓬萊是此間。」「蓬壺」見陳士榮〈詠鶴〉其一: 「早晚蓬壺應可到,心期未許白鷗盟。」「蓬 瀛」見錢琦〈澎湖〉:「蓬瀛不信人間路,猶認仙源是夢遊。」「瀛壺」見朱仕玠〈由黑水溝夜泛 小洋〉:「便堪瀛壺遊,卻恐銀潢逼。」「仙壺」見錢琦〈金雞曉霞〉:「暖蒸春髓浮元氣,小結仙 壺幻赤城。」「方壺」 、 「員嶠」見劉伯琛〈渡海歌〉 : 「方壺員嶠彷彿見,蛟宮蜃市豈盡言荒唐。」 「崦嵫」見余文儀〈西嶼落霞〉 : 「西嶼丹霞可樂饑,海波摩盪日崦嵫。」 「方丈」見錢琦〈泛海〉: 「況聞蓬萊方丈咫尺塵隔斷,世乏仙骨誰梯航。」 「十洲」見劉家謀〈哀澎民〉其二: 「丱女童男 滿載來,翻疑徐福十洲回。」 21 清.周于仁: 《澎湖志略》 (臺北:文建會,2005 年) , 〈宮廟〉 ,頁 383, 「康熙二十三年六月靖 海侯施琅奉命征鄭克塽,取澎湖;入廟拜謁,見神衣半濕,始知實默佑之。又師苦無水,琅禱於 神,井湧甘泉,數萬師汲之不竭。今井尚存,名曰大井。」 22 清.江日昇: 《臺灣外記》 (南投:文建會,1995 年) ,卷 9,頁 404,施琅〈師泉井贊〉 : 「海島 已無泉,三軍盡斷烟。貞誠虔拜禱,汲引任回旋。」 23 清.蔣鏞:《澎湖續編》,卷下,頁 619,周凱〈施將軍井歌〉:「井渫不食我心測,署東有井光 黝黑。但足兵爨不及民,無乃虛此甘泉力。我聞當日施將軍,駐師告天天如聞。六月炎熇苦赫烈, 井泉迸出如流雲。搜尋遺址媽宮左,井寬丈許石闌妥。可以汲供萬人炊,但見井花開朵朵。灌嬰 誠感出飛泉,耿恭下拜焚香煙,將軍真不讓前賢。又聞避難白鹿洞,金錢豹子聞嘲諷。雲臺大將 圖儀容,從龍虎豹皆麟鳳。即此一井繫人思,千秋萬歲澎民資。澎民鑿井苦難竟,水鹼砂頑石扐 勁。口苦唇焦俟井旁,直比鬱林井司命。此井不絕來源源,十三灣人同稱慶,至今尚姓將軍姓。」 24 清.林豪作,郭哲銘注釋: 《誦清堂詩集注釋》 (臺北:臺灣書房,2008 年) ,卷 7,頁 457,林 豪〈詠臺陽古蹟十二首.萬軍井〉 : 「君不見井底鳴蛙公孫述,源塞泉枯天所疾。一朝時雨興王師, 如川方至滾滾出。澎島海濱甘泉生,一時萬灶皆歡聲。乃知地道不愛寶,由來天意將洗兵。神魚 得水氣自倍,枯鮒涸轍勢已傾。不然颶風變幻誰能爭。」 25 本文「原型」為榮格的心理學概念。榮格認為原型就是神話學中的「母題」,在文學中會成為 不斷重複的創作題材,反映了人類的「集體潛意識」 。參考〔瑞士〕C.G.榮格: 〈集體無意識的概 念〉,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年),頁 99-107。 5. DOI:10.6814/THE.NCCU.CHI.003.2018.A08.

(9) 俱有能被深刻解讀的含義。 「蓬萊神山神話自戰國以來即廣泛流傳,在宗教、文學中反覆做為仙境樂園 的符號,至明清而不絕,實是人類集體潛意識心理的投射。」26詩人們將澎湖想 像為蓬萊仙島,實與澎湖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澎湖本具有海上「三山」的實際 27 地理特質, 再加上各式神靈、神獸、歷史傳說點染其中,呈現詩人對海洋的想. 像、28澎海的美麗與危險,29以及澎湖自身的風土物產,如玳瑁、海翁、珊瑚、文 石等。詩人運用神話傳說來認識澎湖,將澎湖此一地理「空間」轉換為心理上的 「地方」30,賦予了澎湖新的意義。在文學地理學的關照下,31神話傳說之於澎湖 詩即富有特殊性,也牽涉到詩人們的書寫動機,以及他們如何運用,並顯露何種 深層的含義。 澎湖詩詩人所運用的神話傳說具有有各式各樣的類型,如張琮描寫西嶼景致 為「神工煉石裁為錦,天女凌虛散作花」32便提及了女媧的創世神話;胡建偉渡 海時則云: 「渾淪囊括地軸逸,洗濯星辰浴日月。」33以宇宙和日月的相關神話描 寫黑水溝的深廣神異;蔣鏞吟詠澎湖時云: 「曾聞海外有仙山,無那蓬萊是此間」 34. ,透過神山神話構築澎島的美好風情;劉伯琛「馮夷鎮靜飛廉藏,黿鼉偃伏虹. 垂梁」35的詩句,敘述澎湖海中的神靈與神獸;張璽形容澎湖海域藏有「珊瑚網 下鮫人窟,蚌蛤珠胎夜月中」36,以「鮫人」神化了澎湖風土;周凱詩中「鯨鯢 殄盡春風暖,戈鏃耕餘夏雨涼」37,將鄭成功當作妖物鯨鯢,讚揚清朝戰勝鄭成 功的歷史傳說;林豪則書寫施琅來澎時的神異傳說:「澎島海濱甘泉生,一時萬. 26. 高莉芬: 《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 (臺北:里仁書局,2007 年) ,頁 10。 清.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 ,卷 95,頁 4377, 「又海中舊有三山之目,彭湖其一耳。東則海 壇,西則南澳,皆並為險要。」 28 陳思穎:《清代臺灣詩之海洋書寫研究(1683-1840)》(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11 年),頁 377。 29 劉萱萱:《海洋、歷史與風土——台灣古典詩中的澎湖書寫(1661-1945)》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 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頁 43。 30 〔美〕提姆.克雷斯威爾著,徐苔玲、王志弘譯: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 (臺北:群學出 版,2006 年),頁 19,「當人將意義投注於局部空間,然後以某種方式(命名是一種方式)依附 其上,空間就成了地方。」 31 池永歆:〈清初詩文所描述的台灣地理景觀(上)——以《諸羅縣志》阮蔡文詩為例〉,《鵝湖 月刊》 (1999 年第 286 期) ,頁 39, 「文學作品中關於人類空間感、地方感、鄉土愛與地理景觀的 描述,均是提供地理學者研究的題材。此一研究稱為文學地理學。」 32 清.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文建會,2004 年),卷 10,〈藝文志〉,頁 513,張琮〈臺灣 八詠.西嶼落霞〉。 33 清.胡建偉:《澎湖紀略》,卷 12,頁 301,胡建偉〈渡海紀行〉。 34 清.蔣鏞:《澎湖續編》,卷下,頁 431,吳性誠〈澎湖九日登高六首〉其一。 35 清.蔣鏞:《澎湖續編》,卷下,頁 441,劉伯琛〈渡海歌〉。 36 清.蔣鏞:《澎湖續編》,卷下,頁 423,張璽〈澎湖暮春課士〉。 37 清.蔣鏞:《澎湖續編》,卷下,頁 466,周凱〈留別八首和徐幼眉大令見贈韻〉其二。 27. 6. DOI:10.6814/THE.NCCU.CHI.003.2018.A08.

(10) . 灶皆歡聲。」38 就內容而言,這些澎湖詩中所呈現的神話傳說,與澎湖地區流傳的八仙過海、 澎湖出皇帝、風水傳說、蔡進士等傳說39相關之處甚少,它們主要承襲大陸遠古 的神話傳說系統,以及關於清廷攻澎的歷史傳說。澎湖詩中具體有哪些類型的神 話傳說?是筆者首先要了解的部分。 就作者而言,澎湖詩中書寫神話傳說者以遊宦澎湖、臺灣的文人佔了大多數, 40. 這樣的身份應與神話傳說的書寫有關,詩人要藉神話傳說呈現什麼樣的思想意. 涵?就澎湖的現實地理而言,除了其戰略、航海位置的重要性外,若考察澎湖的 地理環境,如《澎湖志略》中所云:「澎當大海之中,凡島嶼、村落,隱隱水面 41 如浮萍一、二點,若有若無;問渡者鮮有不望洋而驚嘆。」 澎湖四面環海,抵. 達不易,清人需渡過無比危險的黑水溝,42才能抵達澎湖。43而澎湖因土地貧瘠, 又有風災鹹雨為患,44因此沒有農田之利,幸好魚產豐富,尚能靠海為生。45澎湖 向來難以抵達、災患頻生、以「貧」著稱,46與豐饒的臺灣、大陸大不相同,但 47. 詩人卻不斷書寫此處的美好或神異,如「蓬萊有客披星採,五色霞光載滿舟」 、 「地轉海鹹生淡水,天回風颶起奔雷」48等詩,為什麼詩人渡海或抵達、治理澎 湖時,不斷地將澎湖與神話傳說中的神山仙鄉或歷史傳說聯結?詩人運用神話與 傳說,使澎湖的現實地理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澎湖詩中的神話傳說,展現了與海洋文學49相似的特點: 「以神話傳說為主題 38. 清.林豪作,郭哲銘注釋:《誦清堂詩集注釋》,卷 7,頁 457,林豪〈詠臺陽古蹟十二首.萬 軍井〉。 39 參考姜佩君:《澎湖民間傳說》 (臺北:聖環圖書,1998 年);金榮華:《澎湖縣民間故事》 (臺 北:口傳文學會,2000 年)。 40 詳見附表一:涉及神話傳說內容之清代澎湖詩作者資料表。 41 清.周于仁:《澎湖志略》,〈輿圖〉,頁 373。 42 清.郁永河: 《裨海紀遊》 (臺北:中華書局,1959 年) ,卷上,頁 5, 「澎湖黑水溝最險,自北 流南,不知源出何所。水黑如墨,勢又稍窪,廣約百里,湍流汛駛;舟師至此,喘喘屏息,懼或 順流而南,不知所之。」 43 清.鄭兼才:《續修臺灣縣志》(臺北:文建會,2007 年),卷 1,頁 120,「按黑水溝有二:其 在澎湖之西者,廣可八十餘里,為澎廈分界處,水黑如墨,名曰大洋。其在澎湖之東者,廣亦八 十餘里,則為台、澎分界處,名曰小洋。」 44 清.林豪:《澎湖廳志》 ,卷 11, 〈舊事〉 ,頁 477,引蔡氏廷蘭曰: 「颶風鼓浪,海水噴沫,漫 空潑野,被園穀,草木盡腐,俗名『鹹雨』,惟澎湖有之。」 45 清.王禮、陳文達:《臺灣縣志》(臺北:文建會,2005 年),卷 1,頁 121,「澎湖之人無田可 耕、無山可樵,以海為田、以漁為利,以舟楫網罟為生活。」 46 清.林豪:《澎湖廳志》,卷 11,頁 494,「閩海四島:金門、廈門、海壇、澎湖,舊有富貴貧 賤之分。謂廈門富,金門貴,而澎湖獨以貧稱也。」 47 清.王必昌: 《重修臺灣縣志》 (臺北:文建會,2005 年) ,卷 14,頁 648,周芬斗〈金雞曉霞〉。 48 清.范咸、六十七:《重修臺灣府志》,卷 24,頁 932,陳昂〈詠偽鄭遺事〉。 49 張如安、錢張帆: 〈中國古代海洋文學導論〉 , 《寧波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2 年第 2 期), 頁 47-48,定義「海洋文學」為: 「海洋文學無非是通過海洋以及與海洋相關的一切活動(本文所 說的「海洋」的範圍是包括了海洋島嶼、沿海地區以及與海相接的水域),來表達作者蘊藏其中. 7. DOI:10.6814/THE.NCCU.CHI.003.2018.A08.

(11) . 的創作是中國古代海洋文學創作的一大特徵。」50澎湖詩的寫作雖非以神話傳說 為主題,但詩人卻也在有意無意間援用了與海洋相關的神話傳說。詩人渡海時面 對海洋的美麗與廣大未知,便有「遠看孤嶼間,疑自赤城起」51、 「十洲遍歷橫洋 52 險,百谷同歸弱水沈」 的情懷與感嘆;而當詩人帶著以清朝為中心的治澎使命. 來創作時,詩中便運用神話傳說表達清廷的盛世之治,如「自從歸入版圖後,穿 胸儋耳咸循良」53、「海國太平真樂土,安居漁佃即仙洲」54等詩句。澎湖詩中的 神話傳說具有什麼樣的功能,為什麼能被詩人不斷書寫、運用?這些都是本研究 所欲探討的論題。 澎湖詩中的神話與傳說如何聯結澎湖的地理環境?神話傳說又對澎湖地理 有什麼樣的改動?澎湖詩中的神話與傳說,蘊含了許多值得深究的問題。這些詩 作不單呈現各個詩人對澎湖地域的認識,也透過神話傳說集體創作,反映清代遊 宦詩人的深層意識。本文希望釐清澎湖古典詩的創作背景、詩人思想和寫作特色, 並透過詩作中對澎湖現實地理的神異想像,探討神話與傳說在澎湖詩中被不斷書 寫的深層意義,藉此重新認識澎湖詩的價值,以及古老的神話與傳說如何被再現 與重詮。.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概念義界 一、清代澎湖詩的範圍. 55 56 澎湖的古地名為「平湖」 或「彭湖」 。《澎湖廳志》中記載了澎湖的名稱. 由來:「澎湖,一名『澎瀛』,猶言澎海也。或謂之『西瀛』,以臺灣別號東瀛, 澎在臺西,故稱西瀛也。大抵因港外奔濤澎湃,港內澄淨如湖,故得此名。」57澎 湖乃因其地理特色而得名,因港外海波洶湧故稱「澎」 ,港內波濤平靜故稱「湖」, 的複雜情感、人生理想以及海洋意識。」 50 趙君堯:《天問.驚世:中國古代海洋文學》(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年),頁 13。 51 清.高拱乾:《臺灣府志》,卷 10,頁 495,齊體物〈臺灣八景.西嶼落霞〉。 52 清.范咸、六十七:《重修臺灣府志》,卷 24,頁 909,孫元衡〈黑水溝〉。 53 清.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文建會 2007 年),卷 26,頁 1158,錢琦〈泛海〉。 54 清.胡建偉:《澎湖紀略》,卷 12,頁 307,胡建偉〈十三澳詩.林投澳〉。 55 宋.樓鑰: 《攻媿集》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卷 88,頁 14, 「(亁道七年)四月起知泉州, 到郡……,郡實瀕海,中有大沙洲數萬畝,號平湖。忽為島夷號毗舍邪者奄至,畫刈所種。」 56 宋.趙汝適:《諸蕃志》(南投:省文建會,1996 年),卷上,頁 38,〈毗舍耶〉,「泉有海島曰 彭湖。」 57 清.林豪:《澎湖廳志》,卷 11,頁 493。. 8. DOI:10.6814/THE.NCCU.CHI.003.2018.A08.

(12) . 又稱澎瀛、西瀛。瀛有「海」義,58「澎瀛」強調在澎湖位處海中的特質,而「西 瀛」則指明澎湖和臺灣的相對位置。 澎湖島嶼繁多,清以前即有澎湖「島分三十有六,巨細相間,坡隴相望,乃 有七澳居其間,各得其名」59的說法,在清代方志中記載的數量也並不統一,有 36 嶼、45 嶼、49 嶼、50 嶼、55 嶼、62 嶼多種說法。60在清代澎湖詩中,仍承襲 傳統,多以三十六嶼代稱澎湖。清人渡海必經澎湖,航程有二,一為廈澎海道, 二為臺澎海道:「台廈往來,橫流而渡,號曰橫洋。自台抵澎為小洋,自澎抵廈 為大洋,故亦稱重洋。」61澎湖的島嶼特性,和它周圍的海洋是密不可分的,因 此「澎湖」應包含澎湖島群以及其周遭的海域。 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國沿海島嶼自古繁多,然而「若其最險要而紆回則莫如 彭湖」62,偏偏澎湖又是清人來往大陸與臺灣之間的要地,在海波翻湧之間,清 人勢必得以澎湖群島作為中繼停泊之所,63澎湖詩作便有許多以海中神靈、神獸 為題材的書寫,如「黑水之溝黑逾墨,蛟鯨宮闕龍伯國」64、 「事急矣划水求仙, 65 披髮執箸虗搖船」 等詩句,值得研究者注意。. 就風土氣候而言,澎湖也與內陸或臺灣多有不同,66澎湖地勢平坦多風,67物 產貧瘠、68鹹雨為災,69尤其當遊宦詩人渡海行經臺澎時,自然對兩地多有比較: 「臺、澎皆稱海疆,而臺之民華,澎之民貧,臺之民氣浮而動,澎之民情樸而靜, 豈非以臺盡膏腴而澎皆磽瘠,地勢使然,習而成性歟?」70澎湖身為要地,然而 卻沒有豐饒的資源,與臺灣的氣候風土相異,朱仕玠〈澎湖〉詩中,即透過澎地 71 , 荒僻,對比了施琅禱井得泉事蹟的神異; 周凱的〈澎湖雜詠二十首和陳別駕〉. 58. 南朝梁.顧野王著: 《大廣益會玉篇》 (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卷 19,頁 90, 「瀛,海也。」 元.汪大淵:《島夷志略》,頁 13,〈彭湖〉。 60 詳見附表二:清代方志中澎湖的島嶼數量表。 61 清.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卷 2,頁 135。 62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 95,頁 4377。 63 清.周于仁:《澎湖志略》,〈泊岸〉,頁 387,「徑趨臺、廈不入澎湖者,南風泊船必於八罩, 北風泊船必於西嶼頭;入澎湖泊船,必於媽宮澳步岸。」 64 清.胡建偉:《澎湖紀略》,卷 12,頁 301,胡建偉〈渡海紀行〉。 65 清.清.范咸、六十七:《重修臺灣府志》,卷 24,頁 910,孫元衡〈颶風歌〉。 66 清.胡建偉:《澎湖紀略》,卷 1,頁 42,「澎湖僻處東南,居大海之中,地勢最下。其氣候不 特與燕、齊、秦、晉、吳、楚諸省懸殊,即與閩中內郡亦覺迥別。」 67 清.王禮、陳文達:《臺灣縣志》,卷 1,頁 127,「有時台則天清氣朗,而澎則風聲凜烈。」 68 清.胡建偉:《澎湖紀略》,卷 7,頁 184,「惟澎湖一區,孤懸海中,土瘠民勞,善心易生。」 69 清.丁卲儀:《東瀛識略》(臺北:中華書局,1957 年),頁 81,「颱必挾大雨同至,雨乃地氣 蒸騰而下,味皆淡;獨澎湖有鹽雨,物被淋濡,無不枯萎;田土須再灌數次,方可種植。或謂四 圍皆海故,然環海島嶼不止澎湖,全臺亦孤峙海中,未聞有鹽雨也。」 70 清.林豪:《澎湖廳志》,卷 9,頁 421。 71 清.朱仕玠: 《小琉球漫誌》 ,卷 1,頁 11,朱仕玠〈澎湖〉 : 「澎湖一窮島,外海稱險隘。東南 控制靜,內地安棲息。山童草木荒,潮涸鹽鹵塞。地潟不宜稼,耙犁安所力。波濤狎床幃,蛟鼉 輕蜥蝪。肆其虓闞性,溟漲猶偪仄。粟米自東來,未能飽饑膈。修鱗與團介,炰膾無不得。天兵 59. 9. DOI:10.6814/THE.NCCU.CHI.003.2018.A08.

(13) . 則描述澎地百姓生活的樣貌,呈現對「澎湖聞說似蓬壺」72傳聞的破滅。 連橫《臺灣通史》云:「臺灣之為瀛洲為東鯷,澎湖之為方壺,其說固有可 信。」73臺灣、澎湖雖同為海島、被清人以神山神話加以想像,然而澎湖地域的 特殊性,使得神話傳說在澎湖詩書寫中也有其獨特的深層意涵,因此本文將擇取 與「澎湖」相關的詩作作為研究範圍。 本文所指稱的澎湖詩,不限定作者是否為澎地人,參照陳愫汎《澎湖古典詩 研究》對澎湖詩的定義: 「集古今之詩,刺其有繫澎湖者,名曰『澎湖古典詩』 。」 74. 依據詩作內容為主,舉凡以澎湖的人、事、物為主來書寫,或因澎湖而有所感. 發的詩作,即為澎湖詩,且因主要研究目標與澎湖的「地理空間」相關,因此, 若澎湖本地人書寫澎湖以外其他地區的詩作,便非本文討論範圍。 清代澎湖詩的創作數量遠勝前代,75在時代方面具有代表意義,而運用神話 與傳說的澎湖詩的數量也在此時最多,甚至影響到日治時期詩人的創作,如久保 天隨「遠水無波浮暝色,依稀三十六蓬壺」76、陳少白「十里波濤水倒流,媽宮 77. 78. 聞是蛟龍府」 、楊爾材「古說渡飛仙,蓬萊弱水是」 等詩,其中所書寫的蓬壺、 蛟龍、蓬萊、弱水,皆在清代澎湖詩中曾經出現。79因此,本文將澎湖詩的時代 範圍界定在清代,即清朝治理澎湖的時期,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攻克澎 湖起,80至光緒二十一年(1895)乙未割臺。期間最早提及神話與傳說的詩作即 為施琅所寫的〈師泉井贊〉,最晚則將清末日治時期人士洪棄生(1866-1928)與 施梅樵(1870-1949)相關於澎湖的詩作列入。此二人的生長時代跨度大,不易判 昔東下,萬艘暍荷戟。神畀將軍泉,至今噴湢㳁(大兵平臺時,師駐澎湖,掘井數處,鹹苦不可 食。將軍施琅拜空默禱,甘泉一夕湧出,萬軍歡呼,而臺灣遂克)。東臨望臺疆,時見山尻脊。 西飈會有期,便掛如雲席。」 72 清.蔣鏞:《澎湖續編》,卷下,頁 462,周凱〈澎湖雜詠二十首和陳別駕〉其一。 73 清.連橫:《臺灣通史》(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5 年),卷 1,頁 2。 74 陳愫汎:《澎湖古典詩研究》,頁 3。 75 如明代的澎湖詩詩人僅施德政、李楊、南居益、王忠孝與鄭經等人,流傳的詩作總數共 12 首。 參考陳愫汎:《澎湖古典詩研究》,頁 74-93。 76 〔日〕久保天隨:《澎湖遊草》(不詳:不詳,193-年),頁 2,〈晚自白沙島歸馬公港〉。 77 日治.臺灣新報社:《臺灣新報》(臺北:莊東方文化書局,1997 年),366 號,1897 年 11 月 28 日,「文苑」欄,陳少白〈澎湖島〉。 78 日治.楊爾材:《近樗吟草》(臺北:龍文出版社,2006 年),卷 1,頁 10,〈歸鄉舟中作〉。 79 「蓬壺」見范咸〈三月二十五日渡海紀所見〉:「歸將畫蓬壺,游仙足解嘲。」「蛟龍」見錢琦 〈澎湖文石歌〉:「茫茫元氣虛空鼓,長波汗漫蛟龍舞。」「蓬萊」見吳性誠〈澎湖九日登高〉其 一: 「曾聞海外有仙山,無那蓬萊是此間。」 「弱水」見范咸〈二十六日晚泊澎湖〉 : 「傳聞弱水近, 東去不復返。」 80 施琅攻克澎湖的時間,在大部分的方志中皆為康熙二十二年,而郁永河《裨海記遊》卷上記載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克澎湖事,卷下卻有「康熙二十三年六月,王師攻克澎湖」的記載,應為 誤記。後周于仁《澎湖志略》也有同樣情形:「康熙二十三年六月,靖海侯施琅奉命征鄭克塽, 取澎湖。」. 10. DOI:10.6814/THE.NCCU.CHI.003.2018.A08.

(14) . 別其詩作的寫作時間,然他們皆為彰化鹿港人,洪棄生以抗日為名,81施梅樵亦 在日治後以遺民自居,82二人對清廷有著強烈的族群認同。他們的詩作不僅與澎 湖相關,也涉及神話與傳說,因此納入本文討論的範圍。. 二、神話傳說的定義. 日本民族學家大林太郎曾說:「有多少個學者研究這個問題,就有多少個神 話定義。」83自「神話」 (Myth)一詞由日本傳入中國以來,許多學者皆提出對神 話的看法和定義。如魯迅認為神話是以神為中心的敘事,是解釋自然萬物的方式, 84. 又如茅盾、謝六逸、林惠祥、黃石等學者,受英國人類學派理論影響,從民俗. 學的角度,以「神」為主建構中國神話。85而若從袁珂的角度來看待,他認為神 話包含了神話、傳說、歷史、仙話、怪異、童話性質的民間傳說、佛經中的神話 人物和神話故事、節日、法術、寶物、風習和地方風物的神話傳說、少數民族的 86 神話傳說等等敘事, 在時間和內容上擴展了神話的範圍,屬於廣義神話。. 李豐楙《仙境與遊歷:神仙世界的想像》一書中云:. 中國在神話學的研究受限於神話出現時間的定位問題,即如何確定其時間 的久遠與事件的神聖,以此斷限神話、傳說或故事等階段。這樣的研究取 向是狹義化的,將使神話素材的使用陷於殘缺不全,忽略了神話本身在不 同時代仍具有持續性。87. 對本研究而言,清代澎湖詩作者並沒有嚴格區分神話與傳說,故採納袁珂、李豐 楙所認定的廣義神話較為適切,使澎湖詩中諸如「媧皇斷鼇足,元氣洩混茫」88、 81. 張加佳: 〈論洪棄生儒家思想〉 , 《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 (2012 年第 10 期) ,頁 21-22, 「日治 後因亡國之哀痛,無心功名仕進,不穿西服,不講日語,拒絕薙髮,反對其子接受日式教育。」 82 余美玲:〈鹿港詩人施梅樵詩歌探析〉,《國文學誌》(2004 年第 8 期),頁 276。 83 〔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水譯:《神話學入門》(天津: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 年),頁 31。 84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風雲時代,1990 年),頁 17,「昔者初民,見天地萬物,變異 不常,其諸現象,又出於人力所能以上,則自造眾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神話大 抵以一『神格』為中樞,又推演為敘說,而於所敘說之神、之事,又從而信仰敬畏之,於是歌頌 其威靈,致美於壇廟,久而愈進,文物遂繁。」 85 呂微:〈「神話」概念的內容規定性與形式規定性〉,《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 年第 11 期),頁 1-13。 86 袁珂: 〈從狹義的神話到廣義的神話〉 ,袁珂: 《袁珂神話論集》 (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年),頁 68。 87 李豐楙:《仙境與遊歷:神仙世界的想像》(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頁 108。 88 清.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卷 26,頁 1158,錢琦〈泛海〉。. 11. DOI:10.6814/THE.NCCU.CHI.003.2018.A08.

(15) . 「地靈何處不仙洲,且看文章點石頭」89、「珊瑚網下鮫人窟,蚌蛤珠胎夜月中」 90. 等上古神話、仙話、傳說都能包含在研究之內。陳器文認為傳說亦會受到神話. 的浸染,91亦將神話傳說視為同源而出;王孝廉認為神話「並非固定不變的靜態 92 存在,相反的,它是呈現一種流動和變化的狀態」 ,正因為這樣的變動特性,. 使得有些神話在流傳過程中,會演變為傳說存在,「神話傳說」兩者具有緊密的 關係。 然而,若將一切神話與傳說皆納入「神話」的概念中,可能會造成許多神話 傳說難以歸類的狀況。清代澎湖詩中的神話與傳說,所吟詠的動機目的也不太相 同,針對景觀物象,詩人多用神話表達,如「前有一溝湧赤水,長鯨噓吸成長虹」 93. ;針對歷史詠懷,詩人則多引傳說,如「澎島海濱甘泉生,一時萬灶皆歡聲」94。 神話有被傳說化而混同的傾向,但神話與傳說絕非相同的概念,95參考楊利. 慧的定義如下:96 神話. 傳說. 定. 神話是有關神祇、始祖、文化英雄. 民間傳說是與一定的歷史人物、歷. 義. 或神聖動物及其活動的敘事. 史事件和地方古蹟、自然風物、社. (narrative) ,它解釋宇宙、人類(包 會習俗等有關的口頭敘事形式。 括神祇與特定族群)和文化的最初 起源,以及現時世間秩序的最初奠 定。 綜上所述,本文所稱神話,是以具有神聖性的主角或行為為主的敘事,時間通常 在遠古以前;傳說則俱有可考的人物、年代或地點,和當地風物相關。而神話有 發展為傳說的可能,兩著的性質相近,皆為傳述者所接受、信以為真的故事。不 可忽略的是,清代澎湖詩中的神話與傳說,多以片段意象或典故的方式出現,缺 乏完整的敘事。. 89. 清.胡建偉:《澎湖紀略》,卷 12,頁 303,胡建偉〈文石〉其一。 清.蔣鏞:《澎湖續編》,卷下,頁 423,張璽〈澎湖暮春課士〉。 91 陳器文: 《玄武神話、傳說與信仰》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2013 年) ,頁 2, 「所有的文體 形式,莫不取源於神話,浸漸而有民間故事、傳說,乃至今日的小說,這是敘事文學發展的必經 過程。」 92 王孝廉: 〈民族的形成及族神〉 ,王孝廉: 《中國神話世界》 (臺北,洪葉文化,2006 年) ,頁 29。 93 清.連橫:《臺灣詩乘》,卷 2,頁 108,吳玉麟〈渡海歌〉。 94 清.林豪作,郭哲銘注釋:《誦清堂詩集注釋》,卷 7,頁 457,林豪〈詠臺陽古蹟十二首.萬 軍井〉。 95 傅錫壬: 《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 (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 年) ,頁 27, 「神話有被傳說化, 歷史化解釋的傾向,而絕非神話變為傳說或歷史。」 96 楊利慧:《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大出版社,2009 年),頁 5。 90. 12. DOI:10.6814/THE.NCCU.CHI.003.2018.A08.

(16) . 三、綜合定義. 綜合以上對「清代澎湖詩」和「神話與傳說」的闡釋,本論題「清代澎湖詩 中的神話與傳說」,即指清統澎湖期間,以澎湖為題材的詩作中,凡書寫到神話 與傳說者,即在本文探討的範圍之內。. 第三節 研究材料與方法 一、研究材料. 本研究的主要材料為清代澎湖古典詩,將從清代方志、 《全臺詩》 、網站「臺 灣漢詩數位典藏資料庫」與清人著作四方面來搜檢詩作。以上材料不限地域,只 要輯錄澎湖詩者,即為本研究之材料。檢索清代方志概略如下: 方志. 年代. 金鋐《康熙福建通志臺灣府》 康熙二十三年(1684) 蔣毓英《臺灣府志》. 康熙二十三年(1684). 林謙光《臺灣紀略(附澎湖)》 康熙二十四年(1685) 高拱乾《臺灣府志》. 康熙二十四年(1685). 周元文《臺灣府志》. 康熙五十一年(1712). 王禮、陳文達《臺灣縣志》. 康熙五十九年(1720). 李丕煜《鳳山縣志》. 康熙五十九年(1720). 尹士俍《臺灣志略》. 乾隆三年(1738).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 乾隆五年(1740). 周于仁《澎湖志略》. 乾隆八年(1743). 范咸、六十七《重修臺灣府志》 乾隆九年(1744)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 乾隆十六年(1751).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 乾隆二十九年(1764). 朱仕玠《小琉球漫志》. 乾隆三十年(1765).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 乾隆二十五—二十九年(1760-1764). 胡建偉《澎湖紀略》. 乾隆三十四年(1769). 奉敕傳《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乾隆五十三年(1788). 鄭兼才《續修臺灣縣志》. 嘉慶十二年(1807). 13. DOI:10.6814/THE.NCCU.CHI.003.2018.A08.

(17) . 蔣鏞《澎湖續編》. 道光十二年(1832). 周凱《廈門志》. 道光十二年(1832). 林焜煌纂,林豪續修《金門志》 光緒八年(1882) 林豪《澎湖廳志》. 光緒二十年(1894). 連橫《臺灣通史》. 民國七年(1918). 而《全臺詩》與網站「臺灣漢詩數位典藏資料庫」 ,亦有少數軼散澎湖詩作, 如孫元衡〈澎湖〉(七十二嶼稱澎湖)、楊浚〈澎湖弔古歌〉(河山半壁足千古) 和洪繻〈函江阻風觀潮行〉(航海歷盡三千里)等詩,都是方志中所缺錄的。除 了以上三個主要的材料來源外,亦會從文人著作中再檢索詩作,如孫元衡《赤嵌 集》 、六十七《使署閒情》 、蔡廷蘭《海南雜著》 、劉家謀《海音詩》與《觀海集》、 洪棄生《寄鶴齋詩集》 、連橫《臺灣詩乘》 、林豪《誦清堂詩集》等詩文集,都足 資參考。鑑於清代澎湖詩的來源資料繁多,若在引用「詩句」時一一加註,恐會 造成閱讀不便,是以本文僅會在引用完整段落的詩作後加註,而所引用的材料版 本也會統一在「參考文獻」中呈現。 本文研究的次要材料,則是有關於澎湖詩中所呈現神話傳說、歷史事跡和地 理風土的文獻。因上古神話傳說散入各類文獻中,因此舉凡上古文獻至明清文獻, 只要涉及與澎湖詩中的神話傳說相關者,如史學類《尚書》 、 《史記》 、 《漢書》 、 《水 經注》等,哲學類《莊子》 、 《淮南子》 、 《列子》等,文學類《楚辭》 、 《搜神記》 、 《神異經》 、 《拾遺記》等,或如雜書類編無法分類者如《山海經》 、 《初學記》 、 《太 平廣記》 、 《太平御覽》等,皆為本研究之素材。而涉及澎湖歷史事跡和地理風土 的文獻,因澎湖開發時代較晚,多為明清時期的筆記雜編,呈現當時作者或搜羅 他人經歷,或行經澎湖時的見聞,如《廣東新語》 、 《天妃顯聖錄》 、 《臺灣外記》、 《臺灣雜記》 、 《裨海記遊》 、 《平臺紀略》 、 《東征集》 、 《臺海使槎錄》 、 《臺海見聞 錄》、《東槎紀略》、《東瀛識略》、《斯未信齋雜錄》、《東瀛紀事》、《臺陽見聞錄》 等等史地類著作。 完整定義本研究論題後,才能精確地在文獻中尋找資源;主要材料與次要材 料相輔相成,應能對澎湖詩中的神話傳說有更詳盡的了解。.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運用文獻分析法,檢索清代澎湖詩中的神話傳說、列出詩作的時代. 14. DOI:10.6814/THE.NCCU.CHI.003.2018.A08.

(18) . 順序,並分析其詩人創作的背景和神話傳說的類型,從中析出與神話傳說相關的, 並在詩中一再重複的關鍵詞,分析、歸納其內涵與對詩人的意義。 神話學也是本研究重要的理論視角。神話學本身融合了宗教學、歷史學、心 理學、民俗學、人類學等多樣的學科領域,能探究澎湖詩中神話傳說的類型與深 層含義。而其中,本文主要會運用到的是榮格的集體無意識與原型概念。榮格認 為「藝術實踐本身就是一種心理活動」97,這種心理活動可為兩類:一類為內傾 的,以作者為主體的創作;一類為外傾的,材料為詩人的主宰,有「自主情結 (autonomous complex)」,作品自有生命力,只是等待詩人來完成它。有自主情 結的作品,便具有超過作者意識範圍之外的象徵性:. 我認為我們要加以分析的作品不僅具有象徵性,而且其產生的根源不在詩 人的個體無意識,而在無意識的神話領域中,這個神話領域中的原始意象 乃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我把這個領域稱為「集體無意識」,以區別於個體 無意識。98 集體無意識是人類記憶中「從原始時代流傳下來的潛能」99,影響作品材料能夠 產生「自主情結」,自有其自古至今的象徵意義。其中神話領域中的意象,更能 體現這點,當神話意象不斷在文學、藝術作品中反覆出現時,便是「原型」。藝 術創造的過程,便是對某一原型意象的無意識的激活。100清代澎湖詩中特別的是, 詩人們書寫諸多神話的原型意象,承襲遠古神話思維的同時,這些「原型」卻也 被「激活」 ,也產生對詩人的意義,並被重新詮釋。本文若能借榮格理論的視角, 探究澎湖詩中的神話原型,相信能更深入分析澎湖詩中具有多樣神話傳說的內 涵。 澎湖詩中神話傳說的意象鋪排,既能反映創作者的思維,也承繼文學的原型, 是以人文地理學與文學地理學,亦是本文會運用到的研究視角。人文地理學重視 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101地理環境會影響一地的空間、文化與精神,102而人對地 97. 〔瑞士〕C.G.榮格: 〈分析心理學與詩的關係〉 ,葉舒憲: 《神話——原型批評》 (陝西:陝西師 範大學出版社,2011 年),頁 85。 98 〔瑞士〕C.G.榮格:〈分析心理學與詩的關係〉,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頁 95。 99 〔瑞士〕C.G.榮格:〈分析心理學與詩的關係〉,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頁 95。 100 〔瑞士〕C.G.榮格:〈分析心理學與詩的關係〉,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頁 96-97。 101 何金鑄:《人文地理學》(臺北:自印,1987 年),〈自序〉,「人文地理學的內涵在闡明『人』 與『地』的關係。」 102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修訂本)》(臺北:臺灣商務,1993 年),〈弁言〉,頁 2,「各地文化 精神之不同。究其根源,最先還是由於自然環境有分別,而影響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響 到文化精神。」. 15. DOI:10.6814/THE.NCCU.CHI.003.2018.A08.

(19) . 理的認識除了客觀環境外,亦包含自我主體的感受和價值觀。103當遊宦詩人行經、 治理澎湖此一地理區域時,便會與澎地相互激盪,而產生各式創作,如澎湖是一 海中島嶼,土地磽薄,林豪便詩云:「山童薪似桂,土薄海為田。蛋女波中出, 鮫人水底眠。」104澎湖人的入海捕撈為生的行為自然引發詩人的聯想與創作。而 在文學地理學中,文學文本的產生,實與現實環境有一定的關聯,或如澎湖詩中 的神話傳說,如精衛填海、神山仙島、海獸神靈等,無一不與海洋有關,實與澎 湖的地理空間有一定的關聯,如楊義《文學地理學會通》中提及:. 中國人文思維在地理維度上的優勢,具有極強的滲透性,令人頗有無所弗 屆之感。這種滲透性既瀰漫於上面所述的經史藕合,又促成了神話與史地 的藕合。神話思維本是天馬行空,鯤鵬翱翔,無所拘束,但中國神話卻沾 泥帶水,富有地理因緣。105. 中國文學的特點即是經史與文學不分,其中也融混了多樣神話,在文學地理學的 視閾下,文學便可透過神話反映出神話空間或是現實地理。「文學對於地理學的 意義不在於作家就一個地點如何描述,文學本身的肌理亦顯示社會如何為空間所 106 結構。」 文學與地理環境的互動,反映出的更是作者或是社會群體觀看、描述. 該空間的方式。本文希望透過人文地理學與文學地理學的視野,聯結「作者」、 「詩作」與「地理」的關係,使三者能相互參照,並在對於澎湖詩中神話傳說的 研究中,一方面了解作者創作的背景,一方面闡發詩人運用神話傳說展現何種澎 湖地理環境。 透過上述研究方法,期能探討清代澎湖詩中神話傳說的創作背景、反映的神 話或現實地理,以及神話傳說對詩人的意義。. 第四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本文以清代澎湖古典詩的研究為主,梳理有關「澎湖古典詩與澎湖文學」之 103. 〔美〕段義孚著,潘桂成譯: 《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 (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年) ,頁 7-16,作者提出「經驗」一詞,認為人「經驗」某空間時,實包含感覺與思想於其中,乃是一種 人和環境的互動。 104 清.林豪作,郭哲銘注釋:《誦清堂詩集注釋》,卷 8,頁 504,林豪〈將之澎湖書別〉其二。 105 楊義:《文學地理學會通》(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年),頁 13。 106 林淑慧:〈跨界行旅的文化脈絡——資料庫於臺灣旅遊文學史研究的應用〉,《國際文化研究》 (2010 年第 2 期),頁 119。. 16. DOI:10.6814/THE.NCCU.CHI.003.2018.A08.

(20) . 研究、「清代臺灣古典詩」之研究和「澎湖及海洋的神話與傳說」之研究,整理 為三個部分和綜合評述,祈能將與本文相關的前人研究成果清晰呈現。. 一、澎湖古典詩與澎湖文學之研究. 澎湖古典詩的研究,較早以個人為對象討論澎湖詩的內容特色。此時期對澎 湖詩作或文學的關注度十分低落,而後出現對澎湖八景詩的研究後,學者才逐漸 對澎湖古典詩有較深入的了解與探討。1999 年,葉連鵬針對澎湖文學專門討論, 建立起澎湖自身的文學架構。此後探討澎湖詩作、澎湖詩人、澎湖詩社與澎湖文 學的研究更為豐富。其中以澎湖詩作的研究與本文所要探討的清代澎湖詩範圍最 為相關,因此將做較大篇幅的介紹討論。. (一)澎湖詩作研究. 107 對澎湖詩作的研究,從莊東的〈摭談澎湖八景與詩〉 開始,解釋澎湖八景. 的地理景觀來源,整理八景集詩和單景吟詠者,並說明舊八景的沒落,莊東注意 到澎湖詩中的八景書寫,然而並未對詩作有更深入的分析。 將澎湖的詩作當作史料,進行對歷史的辨析的研究中,如方豪〈趙孟頫一首 有關臺灣澎湖的詩〉108,推測趙孟頫〈送吳禮部奉言詣澎湖〉的「吳禮部」是元 世祖禮部員外郎吳志斗。蔡丁進〈唐朝時的澎湖——論施肩吾〈島夷行〉一詩〉 109. ,認為施肩吾雖書寫〈島夷行〉,但其人到過澎湖的可能性不大,但卻也因此. 得知,至少唐末就已有漢人到達澎湖。吳培基、賴阿蕊〈唐施肩吾〈島夷行〉詩 與泉州、澎湖、合浦的關聯〉110,探討施肩吾〈島夷行〉與泉州水居的少數民族、 合浦採珠工作的關聯,也因兩地特色與澎湖相近而被誤認為施肩吾到過澎湖的描 寫,其實「島夷」並無實際指稱的地方。 111 對澎湖詩以主題方式的研究中,如陳耀明〈明清以降澎湖之敘事詩初探〉 ,. 分析澎湖敘事詩中有歌頌明朝征倭、盧若騰詠史作品、施琅攻佔澎湖、周于仁治 107. 莊東:〈摭談澎湖八景與詩〉,《臺灣文獻》1976 年第 26 卷第 4 期與第 27 卷第 1 期合刊,頁 298-302。 108 方豪:〈趙孟頫一首有關臺灣澎湖的詩〉,《大陸雜誌》,1977 年第 1 期,頁 1-3。 109 蔡丁進: 〈唐朝時的澎湖——論施肩吾〈島夷行〉一詩〉 ,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當代澎湖建設 與史蹟》(澎湖:澎縣文化,1997 年),頁 308-342。 110. 吳培基、賴阿蕊:〈唐施肩吾〈島夷行〉詩與泉州、澎湖、合浦的關聯〉,《硓𥑮石》,2011 年. 第 63 期,頁 55-92。 111. 陳耀明:〈明清以降澎湖之敘事詩初探〉,《硓𥑮石》,2002 年第 28 期,頁 78-101。 17. DOI:10.6814/THE.NCCU.CHI.003.2018.A08.

(21) . 澎情懷、海防同知渡海詩作或展現澎湖地理環境的詩作等,主要將詩作作為史料 或展現澎地風土的資料,以時代、人物為主來討論。 吳青霞〈道光十二年(1832)澎湖一場生命的交會——以周凱、蔡廷蘭等賑 災詩為討論中心〉112以賑災詩為主,從中看見澎湖土地貧瘠、風災鹹雨為患的慘 況,以及官方居高臨下救濟或澎地人親近、體恤百姓的不同賑災視角。胡巨川〈澎 湖遊子返鄉詩〉113,主要探討日治時期如楊爾材、許君山、陳月樵、蔡旨禪等人 寫作返鄉詩的原因和內容。2010 年吳青霞〈從戰爭看澎湖文化地景的形成與變 遷:以古典詩為觀察文本〉114,從四大戰役115查看澎湖詩中的古蹟與,歷史建築, 將懷古詩視作一種戰爭詩來探討,詩中如紅毛城的廢墟書寫、萬軍井的傳說事跡、 孤拔紀念碑和媽宮城的改換,可以見到受當時政權的影響,澎湖軍事、經濟、政 治的重心合併或轉移,以及地景的毀壞或再造,詩人書寫關於戰爭的記憶,反映 出地景背後的權力關係。 劉萱萱〈澎湖二崁聚落褒歌研究——兼論與澎湖古典詩比較〉116首次比較澎 地的歌曲「褒歌」與澎湖古典詩,兩者皆從農作物看澎湖貧脊的農地生活,吟詠 與海洋有關的澎湖風俗物產和美景。褒歌帶有在地視角書寫海洋的親近,呈現男 強女弱的傳統特質,而澎湖古典詩則以外地視角書寫澎海的危險,並展現澎地女 子的堅韌。雖然作者未作更進一步的分析,但這樣的比較中,更可以理解澎湖詩 及澎湖詩作者的寫作特點。 117 劉萱萱《海洋、歷史與風土——台灣古典詩中的澎湖書寫(1661-1945)》 ,. 認為臺灣古典詩中以澎湖為題材者,展現了海洋、歷史與風土三種面向。在海洋 方面,詩中呈現澎湖海洋的危險與澎湖海景之美,同時承載了詩人的壯志豪情或 歸鄉情懷;在歷史方面,以詩傳史的功能更加彰顯,記敘了許多澎湖戰事或武將 文人,相關古蹟也吟詠於詩中,留下重要的事跡史料以及眷緬之情;風土方面, 詩中包含澎地物產、民情風俗和災難書寫,呈現澎地殊異於大陸的物產、貧瘠危 112. 吳青霞: 〈道光十二年(1832)澎湖一場生命的交會——以周凱、蔡廷蘭等賑災詩為討論中心〉,. 《硓𥑮石》,2005 年第 40 期,頁 88-101。 113. 胡巨川:〈澎湖遊子返鄉詩〉,《硓𥑮石》,2005 年第 39 期,頁 83-103。. 114. 吳青霞: 〈從戰爭看澎湖文化地景的形成與變遷:以古典詩為觀察文本〉 , 《臺灣古典文學研究 集刊》,2010 年第 4 期,頁 57-82。 115 文中「四大戰役」為:1622-1624 年明荷戰役、1683 年鄭清戰役、1884 年清法戰役、1985 年日 清戰役。 116. 劉萱萱: 〈澎湖二崁聚落褒歌研究——兼論與澎湖古典詩比較〉 , 《硓𥑮石》 ,2011 年第 62 期,. 頁 83-115。 劉萱萱: 《海洋、歷史與風土——台灣古典詩中的澎湖書寫(1661-1945)》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 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117. 18. DOI:10.6814/THE.NCCU.CHI.003.2018.A08.

(22) . 難交加的現實狀況。作者主要從廣泛的視角來認識澎湖,突破前人小範圍的澎湖 詩作主題研究,以大量詩作反映出清代澎湖的樣貌與特色,並以神話傳說作為分 析詩作的方法,尚未具體分析澎湖詩作中的神話傳說。綜其論述,清人詩中對海 洋、歷史、風土的記述,以表層的詩作內容理解為主,並未深刻探究清人寫作的 深層動機。 對澎湖詩作研究貢獻最著者,應為陳愫汎。她最早的研究為〈清代方志對澎 湖景觀的書寫——以傳統漢詩為研究對象〉118,其中研究方志中澎湖景觀詩的作 者與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臺澎作者題材多為景觀書寫,場景清新溫馨,又以八 景詩為多,而流寓人士的內容較寬廣,寫景多著墨於歷洋驚險,且更有個人抒情 之作。這些科舉士子多用相同的字詞描寫相同的場景,成為澎湖景觀詩的特色。 澎湖景觀詩表現了澎湖的自然風景與人文風情,呈現澎湖或美麗或貧瘠的形勢、 環境,也記錄了澎湖多災的氣候、澎民純樸的社會生活。此文從方志中的漢詩出 發,首先分析作者寫作特色的不同,再描繪清人所認識的澎湖景觀,進而也認識 澎湖地理和澎地人的生活。雖作者尚未論及神話傳說的部分,然而卻清楚梳理澎 湖景觀詩的特色與作者創作面向的不同,對本研究有許多寶貴的啓發。 陳愫汎〈清代詩中「西嶼落霞」的書寫〉119,則專門針對澎湖八景之「西嶼 落霞」,觀察流寓人士創作時,常以中原文化為參照點、移植傳統詞彙典故來描 寫,不同文人帶著不同使命和關照,書寫「西嶼落霞」時也流露出不同的情懷特 點。這些文人的創作動機從清初的異域獵奇,到清中後期多了人文色彩,風格也 偏向閒靜優雅。作者深入分析同一題目中不同時代、不同人物的書寫,以「西嶼 落霞」為主線,呈現清人眼中的澎湖。 120 陳愫汎的碩士論文《澎湖古典詩研究》 ,更拉高了澎湖古典詩的地位,並. 將澎湖古典詩放在臺灣古典詩的脈絡中:「澎湖的古典詩為臺灣古典詩之始,也 是台灣海洋文學之始。」121作者從三個角度梳理澎湖古典詩的發展脈絡:背景論、 作家論與主題論。在背景論中,詳細介紹澎湖的地理位置、氣候、物產等環境特 色,澎湖島嶼數量眾多,地勢低平,鹹雨風災為患,因此土壤貧瘠,農業畜產皆 不興盛,然而因位於交通樞紐,南宋開始便有許多移民、海盜行經往來,後成為 118. 陳愫汎: 〈清代方志對澎湖景觀的書寫——以傳統漢詩為研究對象(上)〉 , 《硓𥑮石》 ,2009 年. 第 55 期,頁 2-13;陳愫汎: 〈清代方志對澎湖景觀的書寫——以傳統漢詩為研究對象(中)〉 《硓 𥑮石》 ,2009 年第 56 期,頁 113-125;陳愫汎: 〈清代方志對澎湖景觀的書寫——以傳統漢詩為研 究對象(下)〉,《硓𥑮石》,2009 年第 57 期,頁 108-122。 119 120 121. 陳愫汎:〈清代詩中「西嶼落霞」的書寫〉,《臺灣文獻》,2009 年第 1 期,頁 47-88。 陳愫汎:《澎湖古典詩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 年。 陳愫汎:《澎湖古典詩研究》,摘要。 19. DOI:10.6814/THE.NCCU.CHI.003.2018.A08.

(23) . 明清的防守重地,此期書房、社學、書院皆有發展,帶動澎地的文教,詩社也因 此興起。在作家論中,除了明代與日治後的詩人外,作者列舉清代澎湖詩作者為 例,遊宦詩人中,胡建偉詩作展現各澳風情、開啟澎湖儒學教育;林豪關懷民生、 關心教育,在地文人中辛齊光為澎湖第一位舉人,對澎湖文教有所貢獻;呂成家 詩作典雅清新,善寫澎湖景觀,與吳性誠的唱和之作自然真切;蔡廷蘭則書寫社 會民生,感受澎地生活不易。在主題論中,澎湖詩展現了自然海洋與人文海洋。 自然海洋奇幻多變,蘊含豐富的海洋生物,人文海洋包含詩人渡海的驚危、對海 洋神與神話的想像,以及船務等海上活動的描寫,此外災難書寫與八景詩也是不 可或缺的一環。 陳愫汎《澎湖古典詩研究》中,與本論文最為相關的,便是整理澎湖詩中的 神話傳說與涉海事蹟,諸如鮫人織綃、蓬萊仙山、精衛填海、乘槎傳說、徐福求 仙、田橫義士等,作者以詩作用典的角度,循繹這些「典故」的源流與所呈現的 效果,對澎湖詩中神話傳說的理解頗有見解。然而,第一、尚未綜觀詩人運用神 話傳說的動機,第二、仍將神話傳說視為詩人想像的結果。 陳愫汎除了對澎湖古典詩的探索外,近年刊載的〈澎湖八景詩書寫——從西 122 嶼落霞談起〉 ,則專門對澎湖八景詩重新詮釋,「西嶼落霞」代表臺灣領土的. 最西境,是澎湖收錄於臺灣大八景的景象,作者除了呂成家,悉為遊宦人士,可 見澎地人被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這些遊宦詩人在書寫美景的同時,也展現對故 鄉的懷念,在清末丘逢甲詩中,更展現了愛國情懷。而澎湖詩人呂成家與桐城人 劉伯琛書寫澎湖八景詩,呂成家寫景多從澎湖出發,劉伯琛則帶著外來觀看的視 角,詩作喜用華麗典故。陳愫汎在文末也點出八景詩的弊病:吟詠類似,較乏趣 味。 整體而言,陳愫汎分析澎湖詩的作者身份與詩作,展現清人治澎的政治意識 與澎人詩作中的特色,然而對神話與傳說的部分關注較少,且視之為文學用典的 方式,神話傳說在澎湖詩中的功能,似乎還有更多探討空間。 目前對澎湖詩最新的研究為劉萱萱〈臺灣古典詩中澎湖的海洋與自然書 寫——從清領到日治時期〉123從渡海詩、八景詩和動植物書寫三角度探討臺灣古 典詩中澎湖的海洋自然,這些詩作展現了澎湖海域的重要性、危險性和物產豐富 性,同時也是詩人豪情壯志和近鄉情怯的複雜心態的表現,作者認為因創作者多 122. 陳愫汎:〈澎湖八景詩書寫——從西嶼落霞談起〉,《硓𥑮石》,2013 年第 71 期,頁 76-115。. 123. 劉萱萱: 〈臺灣古典詩中澎湖的海洋與自然書寫——從清領到日治時期(上)〉 , 《硓𥑮石》 ,2014. 年第 75 期,頁 62-80。劉萱萱: 〈臺灣古典詩中澎湖的海洋與自然書寫——從清領到日治時期(下)〉, 《硓𥑮石》,2014 年第 76 期,頁 61-80。. 20. DOI:10.6814/THE.NCCU.CHI.003.2018.A08.

(24) . 為過客,因此相對於臺灣古典詩中豐富的臺灣的物產,反而較少詩作書寫澎湖的 特產,研究者也因此忽略了澎湖海洋詩的價值。此論文精簡地梳理臺灣古典詩中, 關於澎湖海洋的特點、詩人的創作心態,也提升澎湖海洋詩的價值。. (二)澎湖詩人、詩社與澎湖文學研究. 以澎湖詩人為主的研究而言,主要以詩人為主,透過其人詩作彰顯其個人的 生命特質,以及該詩人所處的時代環境。最早有 1970 年吳言〈盧若騰的澎湖詩〉 124. ,引證方志資料與八景出現的時代,辨析〈澎湖〉(海上三山未渺茫)、〈澎湖. 文石歌〉 (茫茫元氣虛空谷) 、 〈金雞曉霞〉 (立石金雞唱曉聲)三首詩,作者並非 明代盧若騰,而是清代巡臺御史錢琦所作。 2001 年後,研究者對日治時期澎湖才女蔡旨禪的研究興起,如葉連鵬: 〈誰 曰釵裙定志弱——澎湖第一才女蔡旨禪的生平與詩作初探〉125,首先介紹蔡旨禪 身為女性在時代下的困境與志向,她拜澎湖宿儒陳錫儒為師,開創「蓮社」,學 佛學畫樣樣皆精,她善寫七言絕句,題材多樣,清新脫俗、蘊含深厚。吳品賢: 126 〈花無才思不如伊——澎湖才女蔡旨禪及其詩作探究〉 ,認為蔡旨禪詩作呈現. 鮮明的堅強女性形象,如言志詩作多,透露自信與女性意識,並有著關懷社會的 胸懷。葉連鵬: 〈詩中之彩——從文學色彩學理論觀蔡旨禪古典詩作之用色意涵〉 127. ,融合文學色彩學分析,認為蔡旨禪詩作使用的色彩字使用頻率相當高,且顏. 色互補、寒暖相兼、或兩色搭配,達到詩中有畫的效果。魏秀玲《蔡旨禪及其《旨 禪詩話集》研究》128,透過詩、畫互補理解蔡旨禪其人和其詩中有畫創作特色。 在詩作方面分為抒情言志、詠物寄懷、說佛參禪、人情酬答等主題探討,並承前 人之說,認為其詩有色彩繽紛和以動植物為喻的特色,表現蔡旨禪不俗的人格、 女性自覺意識,以及出入俗世間的悠游清高特質。 2001 年出現對澎湖儒者陳錫如的研究:胡巨川〈陳錫如的澎湖詩文〉129呈現 澎湖荒年和景色,大多和詩社或學生唱和有關。2005 年友則有對臺灣府學訓導 124. 吳言:〈盧若騰的澎湖詩〉,《中央日報》,民國 59 年 1970 年 10 月 29 日第九版。. 125. 葉連鵬:〈誰曰釵裙定志弱——澎湖第一才女蔡旨禪的生平與詩作初探〉,《硓𥑮石》,2001 年. 第 24 期,頁 2-22。 吳品賢: 〈花無才思不如伊——澎湖才女蔡旨禪及其詩作探究〉 , 《臺灣人文》 ,2001 年第 6 期, 頁 1-32。. 126. 127. 葉連鵬:〈詩中之彩——從文學色彩學理論觀蔡旨禪古典詩作之用色意涵〉,《硓𥑮石》,2002. 年第 28 期,頁 66-77。 128 魏秀玲: 《蔡旨禪及其《旨禪詩話集》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5 年。 129. 胡巨川:〈陳錫如的澎湖詩文〉,《硓𥑮石》,2001 年第 25 期,頁 70-82。 21. DOI:10.6814/THE.NCCU.CHI.003.2018.A0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從小到大都在台中唸書,大學就讀 ○○ 大學國貿系,學習國際貿易方面的專業知識。後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maintained that the ju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emphasized too much on plane geometry and should incorporate existing high school curriculum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 學校在安排學生參加交流 活動時,參觀古代中國建 築遺存,瞭解建築中展現 的各種特色,認識背後的

童話 寓言 故事 童謠 童詩 詩歌 散文 戲劇 小說 古詩文 古詩文 古詩文 古詩文 傳記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