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幽默翻譯注定失「笑」?以Good Omens繁體與簡體中文譯本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幽默翻譯注定失「笑」?以Good Omens繁體與簡體中文譯本為例"

Copied!
14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幽默翻譯注定失「笑」? 以 Good Omens 繁體與簡體中文譯本為例. A Good Pun is Its Own Reword: On Traditional and Simplified Translations of Humor in Good Omens. 研究生:盧思綸 Szu-Luen Lu. 指導教授:賴慈芸博士 Dr. Tzu-Yun Lai. 中華民國一〇九年八月 AUGUST 2020.

(2) 謝辭. 感謝賴慈芸教授悉心教導並給予許多精闢具體的建議,協助我突破盲點順. 利完成論文。同樣感謝口試委員胡宗文教授與陳榮彬教授,多謝兩位老師在口 試時給予諸多肯切深刻的指點,促使這本論文更臻完備。 五年前,我站在和平東路上遠望圖書館校區某棟建築物某樓玻璃窗上五個 斗大的字:「翻譯研究所」;三年前,我知道原來那五個大字一直住在博愛樓 五樓,從電腦室的外窗居高臨下眺望芸芸眾生;自此以後,我也像這五個大字 一樣與博愛五樓的一側有了緊密的連結。然而,從遠到近再由近走遠,如今我 要離開博愛樓了,萬分感謝翻譯所三年來的淬煉和所有與我並肩前行的友人。 感謝爸爸、媽媽和姊姊的支持,你們的力量無形而強大、嚴厲卻溫柔,謝 謝你們。感謝我人生的摯友小黃、現在的男友小陳、高中的同窗與碩士生涯的 夥伴,求生兼求學的路上有你們的陪伴讓我倍感幸福。感謝大甲這塊純樸土地 的滋養與媽祖真確無聲的保佑。 感謝小綸,辛苦了。. 2020 年 8 月於可恨又可愛的台北. I.

(3) 摘要 本研究以幽默翻譯為主題,旨在藉由功能理論視角探討奇幻小說 Good Omens 的幽默修辭效果,並分別從文化引喻、諧擬、文學方言及文字遊戲等修辭 技巧辨析翻譯過程的潛在挑戰,深入剖析繁體與簡體譯本的翻譯策略,了解現行 譯本成「笑」如何。本研究除討論譯本得與失之外,另以分析結果為鑑在譯例中 提出試譯。 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多元的幽默修辭可強化小說命題,加深人物形象並連結 讀者經驗;然而現行譯本傾向以直譯作為主要翻譯策略,難以重現幽默效果,無 法連結目的語讀者經驗,以致無法產生共鳴引發笑意。此外,譯本大量添加譯注 將造成讀者閱讀負擔,削弱小說的趣味風格。研究建議適時增譯文化線索與加強 語氣豐富作品生命,並使用在地化改寫建立譯本與讀者連結達到原文幽默修辭的 作用,再靈活運用目的語文化與語言發揮創意補償流失效果。. 關鍵字:幽默翻譯、文化引喻、諧擬、文學方言、文字遊戲. II.

(4)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intends to explore humo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effects in the Traditional and 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antasy novel, Good Omens, through functional approaches. The research analyzed translation texts from various humor rhetoric, such as allusion, parody, literary dialect, and wordplay. It also provides translation advic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utcomes. The study shows that Traditional and 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texts tend to adopt liter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are incapable of relating to the target readers. Thus, they are difficult to recreate the intended humor effects. Moreover, the frequent use of footnotes in the translation texts obviously interrupts reading experience and weaken the functions of humor rhetoric. Therefore, the study based on the results proposes several humo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adding cultural clues, enhancing the tone of characters,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ranslation texts and readers through localization, utilizing target culture and language creatively in the text to compensate lost effects.. Keywords: humor translation, allusion, parody, literary dialect, wordplay. III.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GOOD OMENS 作者與小說簡介 ................................................2 第三節 幽默的由來與史觀 ...................................................................6 第四節 功能翻譯理論 .........................................................................10 第五節 章節安排 .................................................................................1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3 第一節 文學幽默翻譯 .........................................................................13 第二節 影視幽默翻譯 .........................................................................17 第三節 GOOD OMENS 相關研究 .........................................................19 第三章、 文化引喻 .................................................................................22 第一節 聖經引喻 .................................................................................24 第二節 文學經典 .................................................................................35 第三節 影視作品 .................................................................................43 第四節 歷史風俗 .................................................................................48 第五節 小結 .........................................................................................53 第四章、 諧擬 .........................................................................................56 IV.

(6) 第一節 童謠 .........................................................................................58 第二節 名言 .........................................................................................64 第三節 名稱 .........................................................................................67 第四節 小結 .........................................................................................79 第五章、 文學方言 .................................................................................81 第一節 預言體裁 .................................................................................84 第二節 人物對白 .................................................................................91 第三節 小結 .........................................................................................98 第六章、 文字遊戲 ...............................................................................100 第一節 雙關語 ...................................................................................102 第二節 隱藏雙關 ...............................................................................112 第三節 習語 .......................................................................................116 第四節 飛白 .......................................................................................122 第五節 小結 .......................................................................................127 第七章、 結論 .......................................................................................130 第一節 研究成果與限制 ...................................................................130 參考文獻 ................................................................................................134. V.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人們長大以後總有一天會重拾童話書」,《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系列小說作者 C.S.路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如是道。筆者認為成 人世界的童話書即是奇幻小說,奇幻小說建構出有別於現實世界的特殊時空,帶 領身處俗世的讀者徜徉在如夢似幻的魔法世界,又或者是四面楚歌的異次元宇宙; Good Omens 便是這樣一本十足正經又荒誕不羈的奇幻小說,引領讀者進入虛實 交錯,真假綜橫的奇幻天地,令筆者聞之讀之啼笑皆非。書中大量使用文化引喻、 諧擬、文學方言與文字遊戲,將超現實的元素與你我的日常相互交織。只可惜筆 者讀畢 Good Omens 後,再閱讀繁體中文譯本《好預兆》卻發現「笑」果不如預 期。譯者在書中插入許多譯注解釋原文的語言幽默及文化幽默,導致閱讀經驗屢 屢受阻,也使得字裡行間的幽默在對照譯注的一來一往間消失殆盡。換言之,原 文作者企圖以幽默包裝的訊息經過翻譯後,只剩不加修飾的文字,徒留讀者對來 源語文化一知半解的詮釋空間。 幽默係具有豐富內涵的跨領域學問,涉及各式學術研究,如語言學、心理學、 社會學、宗教研究以及翻譯學。早期的幽默翻譯多以文學作品中的雙關語為研究 主體,隨著時間演進,翻譯界先進開始轉向關注文學語境以外的幽默翻譯,隨後 影視翻譯的幽默元素躍升學術主流,近來的幽默翻譯研究則多以廣告、漫畫與電 玩中的笑點為探究目標。 筆者期望以功能理論的視角分析 Good Omens 繁體與簡體中文譯本,了解不 同幽默修辭的目的與效果,藉此探析語言幽默與文化幽默對翻譯的潛在挑戰,以 及現行譯本的幽默翻譯策略與成「笑」如何。本研究除討論譯本得與失之外,另 以分析結果為鑑提出試譯,藉由套用其他翻譯策略展現有別於現行譯本的幽默效 果,實踐翻譯策略的益處。期盼能藉此研究補足翻譯學界鮮少關注的幽默翻譯領 域,為翻譯界略盡綿薄之力。 1.

(8) 本研究分析之繁體中文譯本是木馬文化於 2019 年四刷的版本,書名為《好 預兆》,譯者為謝靜雯。先前於 2008 年,繆思出版社就曾出版《好預兆》一書, 譯者同為謝靜雯;之後木馬文化在 2017 年底再版《好預兆》,2019 年搭配影集 書衣再刷。2018 年,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發行《好兆頭》簡體中文譯本,譯者為 馬驍。Good Omens 早於 1990 年成書,最早的中文版本卻在近二十年後才出現。 倘若今時今日論及 Good Omens 在台成果如何,應亦是影集的名氣大過小說名氣。. 第二節 Good Omens 作者與小說簡介 Good Omens: The Nice and Accurate Prophecies of Agnes Nutter, Witch(以下 均以 Good Omens 簡稱之)出版於 1990 年,係由英國作家泰瑞・普萊契爵士(Sir Terry Pratchett,1948-2015)與尼爾・蓋曼(Neil Gaiman,1960-)共同撰寫的幽 默奇幻小說。 英國暢銷小說家普萊契出生於 1948 年,被譽為是繼莎士比亞之後的奇才。 十五歲就開始寫作生涯的普萊契,早期創作多為科幻及恐怖小說,後期則多以奇 幻小說為主。普萊契寫作風格獨具特色,以喜愛在書中加上幽默註腳聞名。普萊 契自 1983 年出版的《碟形世界》(Discworld)小說系列作聞名遐邇。這套作品 早期多戲仿自劍與魔法小說1(sword-and-sorcery fiction),後期普萊契幾乎捨棄 戲仿,而是以滑稽與諷刺兼具的寫作風格創作。2015 年,賀桂芬於《天下雜誌》 〈天下 Web only〉中報導,普萊契的《碟形世界》系列共 41 本書,創下英國史 上冊數最多、壽命最長以及書店失竊率最高的紀錄。由於普萊契對文壇貢獻卓著, 在 2009 年更獲封騎士爵位。 2007 年,普萊契得知自己罹患阿茲海默症後,開始思考以安樂死的方式離 開人世。為了深入了解安樂死的過程,普萊契更與導演查理・羅素(Charlie Russell). 1. Bainbridge(1982)說明劍與魔法小說為「英雄奇幻小說的次文類,故事主角往往是持劍作戰的 莽夫且懂的使用魔法咒語。這類故事類似於傳統的神話、史詩與傳奇,與當代的超自然及神秘文 學頗有共通之處。」(頁 1084)。 2.

(9) 一同拍攝紀錄片《死亡處方箋》(Choosing to Die),採訪接受安樂死的病患。 結束拍攝紀錄片後,普萊契放棄安樂死,理由並非出於懼怕,而是他期望有生之 年得以見證安樂死在英國合法化。2015 年,普萊契在睡眠中與世長辭,享年 66 歲。 尼爾・蓋曼是出生於英國的猶太裔作家,創作領域涵括奇幻、科幻、恐怖小 說、兒童故事、繪本、漫畫、報紙專欄、歌詞創作,亦參與編寫電影劇本。蓋曼 早期的寫作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過去投稿多次卻處處碰壁。直到 1988 年,蓋曼 以《睡魔》(The Sandman)漫畫系列崛起,獨樹一格的黑色幽默更讓他躋身暢 銷作家之列。蓋曼擅長融合現代都市文明與古老奇幻傳說,交織人性的幽暗與瑰 麗,想像力大膽豐富,筆觸簡練而詼諧。2001 年,蓋曼創作的奇幻長篇小說《美 國眾神》(American Gods)結合美國元素與北歐神話廣獲好評。小說於次年獲得 雨果獎(Hugo Award)、星雲獎(Nebula Award)等最佳長篇小說。蓋曼的作品 多次被搬上大小螢幕,包括《第十四道門》 (Coraline)、《星塵傳奇》 (Stardust)、 《貝武夫:北海的詛咒》(Beowulf)、《奇幻面具》(Mirror Mask)與《美國眾 神》。 1978 年,蓋曼撰寫《別慌!》(Don’t Panic)官方介紹書,介紹道格拉斯・ 亞當斯(Douglas Adams )與其著作《銀河便車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隨後蓋曼心想英國文壇既有亞當斯的科幻小說,又有普萊契的奇 幻小說,就缺幽默、恐怖兼具的小說了。加上蓋曼受到超自然恐怖電影《天魔》 (The Omen)與李梅爾・克朗普頓(Richmal Crompton)的《小威廉2》 (Just William) 系列小說啟發,Good Omens 的故事便在蓋曼心中慢慢成型。1985 年,還是一名 記者的蓋曼與普萊契相約在一家中式餐館進行採訪,當時普萊契即將要出版《碟 形世界》第二冊小說。兩人在採訪過程中相談甚歡,遂開啟了往後共同創作的緣. 2. 該套系列叢書共 39 冊,於 1922 年首次發行,歷時 55 年於 1970 年完結。內容為講述頑皮的 小男孩 William Brown 冒險犯難的故事。 3.

(10) 分。再談到 Good Omens 的初稿,起初蓋曼寫了 5000 多字,並將文稿寄給幾位 朋友徵詢意見。某天,普萊契致電蓋曼,詢問是否要共同撰寫 Good Omens,蓋 曼二話不說一口答應3。 Good Omens 於 1990 年正式出版,隨後更譯入德文、俄文、法文、捷克文等 多種語言,獲得世界奇幻獎(World Fantasy Awards)提名最佳小說,《軌跡》雜 誌(Locus)也提名其為最佳奇幻小說。2012 年,俄羅斯科幻與奇幻文學雜誌將 該書列為特別獎,俄羅斯知名科幻小說網站 FantLab. 更稱 Good Omens 俄文譯 本為最佳翻譯小說。2016 年,蓋曼宣布正在編寫 Good Omens 劇本;2019 年, 同名劇集 Good Omens 在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以下簡 稱 BBC)與亞馬遜(Amazon)線上串流平台 Prime Video 播出。電視劇推出後 在全球獲得極大迴響,卻也引來部分基督團體不滿,要求下架影集。而由於影集 的人氣急速竄升,也連帶提升小說買氣。 小說故事始於創世第七天,開場在伊甸園東門,當時的守門天使 Aziraphale 與蛇 Crawly 正在討論亞當與夏娃出走伊甸園一事,由此奠定小說的基調。此後, 小說正式拉開序幕。惡魔 Crowley(原伊甸園中的蛇 Crawly 改名)與天使 Aziraphale 已在人間工作數世紀。某天,Crowley 奉命將仍在襁褓中的撒旦之子 送往惡魔修道會,接著由黑暗修女負責將撒旦之子與駐英國的美國大使的新生兒 調包,讓小惡魔降生人世間,進而展開故事情節。就這樣世界末日便隨著小惡魔 的成長開始進入倒數計時,待十一年後全人類都將面臨末日大審判。然而,這對 逐漸習慣人類世界的 Aziraphale 與 Crowley 可不是什麼好事,兩人遂決定化身園 丁與保母「參與」敵基督4的成長過程,一面以善惡參半的價值觀教育敵基督,一 面企盼在世界末日當天,也就是星期六,阻止撒旦之子毀滅世界。. 3. 蓋 曼 2014 年 接 受 BBC 採 訪 說 明 與 普 萊 契 相 識 及 合 作 的 過 程 , 資 料 取 自 : https://www.bbc.com/news/magazine-30512620;後於 2015 年,蓋曼於個人網站哀悼普萊契時亦提 及這段往事,資料取自:https://journal.neilgaiman.com/2015/03/terry-pratchett.html。 4 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線上資料庫(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Antichrist”條目,“Antichrist” 首次出現於《欽定版聖經》(King James Version of the Bible,簡稱 KJV)《約翰一書》(1 John) 第二章第十八節,資料取自: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Antichrist(2019);本研究之 4.

(11) 誰料 Aziraphale 與 Crowley 在世界末日前三天,也就是星期三,發現當初調 包出錯,真正的撒旦之子根本不是美國大使家的 Warlock。幸好隨後 Aziraphale 拾獲女巫 Nutter 於 1655 年撰寫的預言書,進而發現敵基督就住在英國一處偏僻 鄉村 Tadfield,名為 Adam。另一方面,女巫獵人 Shadwell 一直伺機而動,並苟 延殘喘地招募年輕獵士加入。剛失業的 Newton 恰巧看見傳單便應徵上了這份工 作。隨後 Newton 竟與女巫後代 Anathema 結盟,共同阻止世界末日。 末日逼近的同時,Adam 與萬惡的地獄犬 Dog 相遇並獲得前所未有的力量。 Adam 的力量之強大,光是在腦中想像就足以改變世界。正因如此,過去 Adam 在雜誌上讀到的陰謀論通通成為現實,譬如失落的亞特蘭提斯重回地面、外星人 前來地球傳遞宇宙和平、西藏人藉由地道穿過地心到達英國。於此同時,天啟四 騎士——War(戰地記者)、Famine(速食業大亨)、Pollution(白衣少年)、 Death 也自各處前來,待 Adam 一聲令下便可啟動世界末日。 星期六轉眼到來,世界各地紛紛陷入混亂,Adam 意識到一旦運用手中的力 量毀滅世界後,他就再也不能待在 Tadfield 與 Wensleydale、Pepper、Brian 一夥 好朋友玩耍。Adam 遂放棄毀滅世界,勸退前來「進諫」的地獄鬼王 Beezlebub; 此時,Adam 的人類父親 Mr. Young 接獲鄰居打小報告氣沖沖地趕來,怒斥 Adam 別惹是生非趕快回家。星期天,所有人都恢復了日常的生活,Crowley 依舊駕著 那台即使燒成火球也安然無事的老賓利車,Aziraphale 則還是老書店的店主。他 們思忖著下一次世界末日應該就是天堂、地獄對上人類的混戰了。 分析 Good Omens 情節與描繪可觀察到以下特色: 1.. 運用大量宗教元素:書中人物多以聖經故事、人物作為底本進行改造, 加之部分情節也改寫自《創世紀》(Genesis),使聖經及宗教文化成為 小說中至關重要的元素。聖經象徵之於西方讀者與聖經象徵之於中文讀 者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如此一來,譯文是否該保留宗教象徵?如何呈現. “Antichrist”中文譯名係根據《台灣聖經公會》線上資料庫之《現代中文修訂版》用詞為「敵基督」 , 資料取自:http://www.bstwn.org/。 5.

(12) 幽默修辭包裝聖經元素?西方宗教經典的改寫對於中文讀者的意義如 何?在在考驗著譯者的功力,更影響讀者如何解讀小說的旨趣與詮釋。 2.. 呈現英國本土文化與英式幽默:兩位作者均為土生土長的英國人,撰寫 此虛實夾雜的小說時也插入豐富的英國本土文化,譬如打趣描述英國稅 單的模樣、意有所指地提到英國中產階級心目中的度假勝地或是倫敦最 壅塞的高速公路等。作者一再透過小說與來源語讀者建立的關係乃是雙 方共有的文化經驗,如何在重現或創造藉由幽默展現的共同文化經驗的 同時保留原文特色也成為翻譯棘手的難題。除此之外,作者呈現的英式 幽默擅長利用反諷與自嘲來展現「自己人」才理解的趣味,向來在世界 上有著難以為外人理解的美名。因此,英式幽默能否轉化為台式笑點也 值得探究。. 3.. 適時利用地域方言刻畫人物:書中特定角色的蘇格蘭口音對英國讀者來 說也別具意義,如此的方言刻板印象「外人」難以從字裡行間「學習」 與「覺察」。為此,譯文是否要保留方言特色凸顯的幽默效果?抑或是 採取轉化改寫的方式?皆為譯者取捨的考量。. 4.. 小說顯露濃厚時代感:Good Omens 成書至今三十載,無論是書中援用 的影視作品、文化潮流、社會事件皆散發濃厚的時代感,除卻語言與文 化差距外,時空背景也成為讀者與作品間難以忽視的鴻溝,幽默翻譯是 否應呈現時代感抑或是配合當代語言處理皆成關鍵。. 第三節 幽默的由來與史觀 根據岳曉東《幽默心理學:思考與研究》,「幽默」一詞的史義有別於現今 的詮釋,首見於楚國屈原的作品《九章・懷沙》:「眴兮杳杳,孔靜幽默」,意 指「寂靜無聲狀」(2012,頁 3);耳後唐朝詩人李白在〈鳴皋歌送岑徵君〉中. 6.

(13) 亦使用「幽默」二字5:「魂獨處此幽默兮,愀空山而愁人」,並將其代指為「山 林間的清寂之地」。然而,根據《教育百科》之「幽默」詞條之釋義6,「幽默」 乃指「事情、言行滑稽有趣或意味深長」。事實上韓崢在〈林語堂幽默理論研究〉 (2013)中指出,「幽默」係由林語堂引介入中文世界,「1923 年 5 月 23 日, 林語堂發表了《徵譯散文並提倡幽默》和《幽默雜話》,從此『幽默』邁出了艱 難的第一步」(頁 15)。林語堂一方面以音作譯將 humor 定為「幽默7」,一方 面又意識到幽默之難以界定,並道「原以為幽默之為何物無從説起,與其說的不 明白,不如簡直不說,並且相信別說了為妙」(1923;2013,頁 15)。儘管如 此,有賴幽默大師林語堂的貢獻,中文世界方能開啟關於幽默的探討。 回溯 Humor 一詞的歷史,最早係從古北方法語(Old North French)的 humour 演變而來,其拉丁語詞源 umor 意為「身體體液」。Humor 為西方醫學界的生理 學術語,原指「動植物體內的液體」及「人體中任一種體液」8。古希臘羅馬的醫 學理論家當時提出體液學說(Humourism),主張人體係由血液(blood)、黏液 (phlegm)、黃膽汁(yellow bile)與黑膽汁(black bile)所組成。這四種體液 (humor)間的比例造就人類的脾氣與性情,倘若體液失衡則會產生疾病。然而, 該詞義隨著時間演進逐漸發生語意轉變。由於十五世紀文藝復興運動興盛,人們 愈發重視身體受體液比例的影響,進而轉向強調體液生成的精神特質,隨後則演 變為特指荒謬、滑稽等氣質。大約在十六世紀末,幽默走入蓬勃發展的劇場,成 為美學形式的表現手法之一(岳曉東,2012)。 一如幽默語義的變遷,解讀幽默的視角與研究的領域也隨時間演進出現轉變。 Cristina Larkin-Galiñanes 於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Humor(2017). 5. 台大開放式課程線上網站之「幽默社會學」課程講義,資料取自:http://ocw.aca.ntu.edu.tw/ntuocw/ocw/cou/102S101/2。 6 資料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B9%BD%E9%BB%98。 7 岳曉東(2012)認為,儘管隨後他人主張將原語譯為「油滑」或「語妙」,但均不及「幽默」 來得更廣為人知。 8 出 自 《 大 英 百 科 全 書 》 線 上 資 料 庫 “Humor: ancient physiology” 條 目 , 資 料 來 源 :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humor-ancient-physiology。 7.

(14) 爬梳西方世界關於幽默的史觀指出,Plato 與 Aristotle 最早對於幽默的概念—— 「笑」(laughter)或喜劇(comedy)抱持懷疑警戒的態度,主張笑是愚蠢粗鄙的 行為,有悖上層階級道德良善的特質,喜劇更是下層階級的消遣,唯有道德低落 與社會位階低下的人才會為其所吸引。然而,與其說兩位哲人厭惡笑的行為,更 應該說他們認為應以理性(Reason)限制笑的行為,且嘲笑他人是自以為優越的 荒謬表現。承接自前人傾向貶抑的觀點,中世紀教會亦大力打壓笑的行為(頁 6) 。 進入文藝復興時期後,思想家轉趨關注伴隨笑所呈現的其他因素。Larkin-Galiñan 轉引 René Decartes(1649)的觀點,說明 Decartes 洞悉笑背後的生理表現,並提 出笑是一種社會控制的工具。Thomas Hobbes 綜合前述思想,提出人類目睹他人 的醜態會心生優越,進而確立最早的幽默理論——優越論(Superiority Theory) (1650; Attardo, 2017)。Henri Bergson 呼應 Decartes 的論述,將笑的行為與社 會群體連結,提出嘲笑或笑均是以群體為單位,且已演變為社交互動(social gesture)的方式(1900; Attardo, 2017)。Billig 表示十八、十九世紀為幽默理論 的黃金年代,然而儘管幽默廣為學術界或普羅大眾所接受,其蘊含的社會標誌以 及意味愚昧的意涵仍舊存在(2005; Attardo, 2017)。時至今日,相關研究也由哲 學領域逐步轉為心理學或社會學,且多專注在幽默的實證性研究,強調幽默的社 會作用。 根據《史丹佛線上百科全書》(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線上資 料庫“Philosophy of Humor”篇目9,除了優越論外,幽默另有兩大理論,分別是 釋放論(Relief/Release Theory)與不一致論(Incongruity Theory)。釋放論具有 明確的心理及生理學含義,認為笑可以釋放社會約束加之於人體的緊張與壓抑。 Sigmund Freud(1960; Attardo, 2017)認為幽默、機智(wit)、喜感(comic)三 種不同精神能量可轉化為笑,而笑可進一步區分為「有意」(intentional)及「無 意」(unintentional)。Herbert Spencer 則將笑視為對壓抑神經的一種放鬆,提出在. 9. 資料取自: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humor/。 8.

(15) 笑的過程中都有「過剩的精力」會「溢出」(1911; Attardo, 2017)。有別於優越 論關注笑的意涵與社會標誌,釋放論的學者更重視幽默對人類情緒或生活的影響, 與其鑽研笑的社交性,釋放論更深入探究幽默的功能。 不一致理論於十八世紀出現,挑戰過去的優越論與釋放論。優越論指笑的成 因係來自優越感,釋放論認為笑是釋放緊繃神經的行為,不一致論則認為笑的產 生是對於不協調事物的認知,也就是意識到某情況違背人類常理或期待。 Immanuel Kant(1790; Attardo, 2017)指出幽默來自於「從期待到期待落空的突 然轉換」。G.W.F Hegel 與 Arthur Schopenhauer 認為,任何一個本質和現象對比, 或任何一個目的和手段對比,如果出現矛盾和不相稱的情況,而導致這種現象的 自我否定,這樣的情況就會變得可笑(1844; Attardo, 2017)。換言之,笑是突然 感覺到某一概念的期望和現實的結果不相符所產生的行為。不一致論佔居當代幽 默理論研究的主導地位,為對幽默和笑的相關研究中最具影響力的一派理論。隨 後又由不一致論衍伸出不一致—解決論(Incongruity-Resolution Theory)的二階 段模式。首先接收者遇到了不和諧,也就是笑話的妙語,發現對原文的期待與結 尾不相符,接著接收者找到一條認知規則,這條規則使笑話的妙語緊跟著笑話的 主體部分,並使不和諧的部分顯得和諧一致。 儘管林語堂起初對幽默之界定未置可否,卻也受到上述三大理論的影響而發 展出一套個人的幽默觀(韓崢,2013)。喬麗婷(2014)歸納林語堂的幽默觀表 示,林語堂認為幽默係「以獨立自由的思想為基礎」能夠矯正性格缺陷、恢復人 類自由,而且幽默是以「超越與寬容為的胸懷為原則」並「以自然閒適的情愫為 歸宿」,展現幽默悲天憫人又開闊遠大的面向。 由於 Good Omens 中的幽默修辭多以製造反差營造荒謬、幽默氛圍,故本研 究於譯例探討過程中將以不一致論或不一致-解決論作為詮釋幽默產生的主要 依據,並進一步辨析作者如何以文化引喻、戲仿、文學方言與文字遊戲等為讀者 堆疊期望,或安排希望幻滅以達到幽默效果。. 9.

(16) 第四節 功能翻譯理論 根據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2009),翻譯功能理論學 派(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將翻譯視為跨文化的溝通活動,強調理解文 本類型在語境中的功能與目的,並以文本使用者的環境及文化背景為依歸進行翻 譯活動(頁 115)。一般界定功能學派是在七〇至八〇年代於德國興起,但 Nord (1997)認為自古以來譯者便清楚不同情境需要不同的翻譯(頁 4)。 回溯功能派的代表人物包括 Katharina Reiss、Hans Vermeer 與 Christiane Nord。 Reiss 從對等的概念出發,關注的重點並非字或句的對等,而是有系統地評估翻 譯作為溝通媒介的功能。Reiss(1971)借用德國心理學家 Charlotte Bühler 對語 言的三種分類,將文本分為資訊類(informative text)、表述類(expressive text) 與呼籲類(operative text),並提出各文本類型的翻譯策略(Munday, 2008)。 Reiss 說明,如報導或工具書等資訊類文本旨在傳遞資訊,翻譯時應如實陳述訊 息概念;表達類文本意在彰顯內容的美感,譯者應先辨析作者的創意巧思,並以 藝術的形式翻譯;操作類文本如廣告則企圖讓目的語讀者產生與來源語讀者相同 的反應並採取行動,翻譯時應以改編為主。有賴 Reiss 以有別於語言學傳統的角 度切入討論翻譯,翻譯研究才能從「字斟句酌」的層面,轉向更全面地以文本類 型為目的來探討翻譯活動。 Vermeer 承先啟後提出目的論(Skopos theory)開啟以目的為依歸的論述。 目的論主張所有行為背後均有其目標,且目標會決定行為的展現,而翻譯作為一 種行為,故有其目標也受其所決定(Reiss and Vermeer, 1984),也就是說譯文務 必滿足其功能(functional adequacy)(Munday, 2008:122)。Nord 在《譯有所為 - 功 能 翻 譯 理 論 闡 釋 》 (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2005)中指出,對 Vermeer 來說原文只是「提供訊息」, 其中的訊息未必全然為目標或受讀者所接收,因此可發現原文在目的論中的地位. 10.

(17) 會低於在對等理論中的地位(頁 15)。Nord 進而指出,目的論的優勢在於同一 份文本可以用許多不同方式翻譯,以配合不同的目的(頁 124)。 耳後 Nord(1997)結合功能理論與目的論的概念提出文本分析理論,主張 以文本分析來決定文本功能與目的,並依據前者決定翻譯策略。Nord 首先將翻 譯過程分為文獻性翻譯(documentary translation)和工具性翻譯(instrumental translation)。文獻性翻譯係以記錄原文與原文讀者在原語文化情境下所進行的交 流(Nord, 2005:47),翻譯時須保留原文特色,故整體呈現較為異化,可通過字 對字的翻譯(word-for-word translation)、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註釋翻譯 (philological translation)實踐。工具性翻譯則是以原文為模型、目的語為工具, 在原文作者與譯文讀者間建立新的交流,需合乎受眾的語言文化習慣,故風格較 為歸化(Nord, 2005:47)。倘若譯文與原文功能相符則為等效翻譯(equifunctional translation);如兩者功能不相符則為異效翻譯(heterofunctional translation)。Nord (1989)討論功能理論在文學翻譯中的應用時指出,翻譯文學文本需注意翻譯委 託背景,如創作者、意圖、受眾、媒介、時間、地點、動機;並進行原文文本分 析,了解翻譯可行性、原文特色、翻譯要求(brief)等策略(頁 105-9)。而譯 者進行文本分析之餘,亦須斟酌主題、內容、先備知識、文本組成、非語言元素、 詞彙述說、句法結構、音節特色等語外因素(Munday, 2008:128)。 本論文旨在探究以翻譯呈現幽默效果,企以語言建立原文與譯文讀者間的連 結,也就是說譯本應順應目的語境受眾的語言習慣,以利發揮幽默功能的目的實 踐等效翻譯,故依據 Nord 分類應屬工具性翻譯。而儘管 Good Omens 為表述類 文本,但筆者以引發受眾笑意為目的也為文本增添呼籲色彩,因此改編也是翻譯 策略的考量之一。筆者以文本分析的方式展開討論,將闡明翻譯背景與原文文本 分析之外,更將綜合原文的語言與文化特色等語外因素進行探討,研究現行譯本 與潛在策略是否以及如何實踐幽默效果的目的。. 11.

(18) 第五節 章節安排 本文第一章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並介紹研究來源語文本背景及研究文本的 翻譯困難與中譯本呈現,並闡述幽默的由來與史觀,概述幽默的史義變遷與理論 演進,最後爬梳功能翻譯理論的演變,說明研究文本分析之依歸。第二章為文獻 回顧,爬梳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中的幽默翻譯研究,了解當前翻譯幽默辭令的策 略為何,並分析過往 Good Omens 的相關研究,藉以呈現前人論述與此研究的差 異。第三至五章為論文主體,除分析現行譯本之翻譯策略之外,筆者亦於每則譯 例末了提供建議譯文,以利實踐研究成果之幽默效果呈現。第三章辨析小說中的 文化引喻修辭,並將其細分為聖經引喻、文學經典、影視娛樂與歷史風俗等進行 探討;第四章說明原文的諧擬修辭,探討譯者翻譯策略;第五章討論以文學方言 作為幽默修辭所營造的氛圍及翻譯方法;第六章以文字遊戲的不同辭令,如雙關 語、隱藏雙關、習語與飛白修辭等為例,分析作者設計與譯者策略。筆者將於第 七章總結研究主體的分析結果並提出未來研究應用。. 12.

(1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首先回顧文學作品中的幽默翻譯相關文獻,探討呈現幽默效果的潛在策 略;接著爬梳影視作品中的翻譯策略,了解不同領域中的幽默翻譯原則與方法; 最後列舉前人關於 Good Omens 的相關研究,除了解小說的文學背景外亦辨析本 研究與前人探討的相異之處。. 第一節. 文學幽默翻譯. 張南峰(1990)根據自身翻譯《好的,首相》(Yes, Prime Minister)一書經 驗,以Eugene Nida與金隄提出的對等理論與Peter Newmark的溝通翻譯作為大致 分析標準,提出文化差異與雙關語是翻譯的兩大挑戰。譯界雖常視雙關語為不可 譯,但張南峰強調只要譯者敢於改動原文,往往能製造出起碼是近似於雙關語的 語言幽默。然,譯者亦應注意不要「硬翻」,導致上文不接下文或索然無味,譯 者可以適時添加譯注向讀者解釋清楚文化隔閡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須注意譯注通 常較為枯燥,不宜加得過多,此時便可考慮在正文中以活潑生動的方法加以解釋。 張南峰認為,換例亦是處理策略之一,譬如以中文讀者熟悉的西方事物代替中文 讀者陌生的西方事物;除此之外,譯者自行「添樑加柱」也未嘗不可,適時發揮 個人風格呈現原文風趣特質(頁14)。不過張南峰並未多加著墨譯者自行發揮的 界線,且礙於期刊文章篇幅,張南峰未能多加列舉相關譯例。但張南峰於文末再 度強調喜劇語言技巧的翻譯原則,認為譯者應首先將重點放在整體的效果對等上。 李信儀(2013)切入文學幽默翻譯的視角則有所不同。在〈幽默翻譯與幽默 策略探討:以《頑童流浪記》(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為例〉論文中, 李信儀援用 Patrick Zabalbeascoa(1996)所提出之六種笑話分類方式,研究五個 中譯本的幽默效果,探討不同類型的笑話所採用的翻譯策略。李信儀發現直譯難 以傳達作者欲表達的效果,因此譯者多以意譯處理幽默風格語句。然而,若笑話 涉及文化及歷史背景,使用意譯的效果仍然有限,因此譯者傾向提供註釋,讓讀 13.

(20) 者理解原文幽默之處。然而,李信儀僅列舉三種笑話類型的譯例,未能全面探討 六種分類的潛在翻譯策略。此外,李信儀主張譯注能夠使讀者獲得額外背景知識, 卻忽略補充笑點運作的邏輯與製造「笑」果是兩件事,增加譯註的確能有效達到 教育目的,卻不一定能讓讀者產生笑意。換句話說,倘若來源語文本旁徵博引, 譯者卻僅一味插入譯注,不僅會讓笑料大打折扣,更會對可讀性造成影響。再者, 假使李信儀能依據分析結果補充建議譯法,將能使論文探討更臻完備。 同屬幽默作品翻譯分析,高士翔(2013)則是關注幽默修辭中的文字遊戲與 謎語翻譯。高士翔依據 Dirk Delabastita(1996)、Ritva Leppihalme(1997)、Walter Nash(1985)的雙關語分類,將《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小說中出現的 文字遊戲分為:同形同音異義詞(homonymy)、同音異義詞(homophony)、同 形異音異義詞(homography)、同源詞(paronym)、互文雙關(intertextual pun)、 合音詞(portmanteaux)等類別,再套用 Delabastita 八種雙關語分析策略與效果 評估現行譯本,並提出建議譯法。高士翔發現以形、音、義三個標準評估來說, 大多雙關語與謎語皆不可譯。而非雙關語(pun to non-pun)及零雙關語(pun to zero)則為普遍的翻譯策略。不過高士翔認為譯注有助於讀者辨識及體會文字遊 戲的趣味,卻未加以說明譯注的增加時機,也誤將認知邏輯與產生幽默效果當作 同一件事。至於謎語翻譯方面,由於謎語係由富含變形的語言結構與意義,因此 台灣譯者多以零翻譯策略呈現,導致讀者難以一嚐解謎樂趣。為克服雙關語與謎 語對譯者帶來的挑戰,高士翔提出三大補償策略:增譯、添加譯註、將原文或翻 譯補充於括號內。除此之外,雙關語翻譯還可斟酌使用意譯的方式,但礙於謎語 的語言結構多變,因此意譯不大適用於處理謎語翻譯。 戲劇亦是文學的體裁之一,其主要的作用並非傳遞資訊,如闡述理論或報告 事實,而是使觀眾產生某種反應或感受。喜劇(comedy)以誇張的手法、巧妙的 結構、詼諧的語言呈現,便是企圖引發觀眾的笑意與省思,內容通常帶有諷刺及 機智的社會批判。張南峰(1987)以「作用大致對等」的原則及表演性為依歸, 辨析王爾德兩齣喜劇:《溫德美夫人的扇子》(Lady Windermere's Fan: A Play 14.

(21) About a Good Woman)與《認真為上》(The Importance of Being Honest)共六種 譯本中的幽默辭令翻譯。張南峰分別從對原文的理解、戲劇語言的運用、文化差 距的問題、王爾德語言技巧的處理等面向討論中譯本的表現。從張南峰的觀點來 看,由於語言與文化的差異,譯者與作者所擁有的資源勢必有所不同,此時譯者 只能竭盡所能利用目的語的規則進行創作,以求重現作者的語言技巧(頁 203)。 再者,即便是相同的語言技巧與內容,對於不同的接收者依舊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接收者與來源語的隔閡越大,譯者越需要透過解釋、替代、刪減等方法縮小文化 差距。儘管如此,譯者還是受限於語言與文化的束縛,而有無法適當呈現原文效 果的時候。對此,張南峰建議譯者在不違背原文風格、人物性格及情節連貫性的 前提下,適當添加自創的妙語(頁 151)。 除此之外,依據張南峰的分類方式也關注到除了語言技巧與文化指涉之外, 幽默翻譯仍需注意風格呈現與語域拿捏,而非只是針對鮮明的語言技巧與文化幽 默下苦功。張南峰並主張促使譯本的演出效果與原文大致對等便可重現原文劇本 中的文學價值與娛樂價值。 同樣以王爾德喜劇為目標文本,鐘麗芬(2007)比較余光中與張南峰翻譯之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並將原文中的語言技巧歸納為警句(epigram)、 仿諧(parody)、似非而是的言論(paradox)、譬喻句(figurative language)、 文化聯想(allusion)及文字遊戲(word play),並依照可說性(speakability)和 可演性(performability)評析兩譯本的表現效果。鐘麗芬建議翻譯警句應留心譯 文結構,盡力配合王爾德一貫的對仗格式為佳,倘若原文出現仿諧修辭,譯者可 嘗試改寫近似的中文諺語以符合相應效果。此外,突如其來的轉折處為似非而是 的言論最鮮明的特色,翻譯時應以可說性與可演性為原則盡力表達之。鐘麗芬的 研究也同樣強調文化聯想首重理解背景知識,譯者應適時補充相關脈絡,消滅妨 礙來源語讀者理解的絆腳石。鐘麗芬主張務實的文字遊戲譯法是譯者自行創造新 的文字遊戲,不過翻譯過程應小心謹慎,避免扭曲原文意涵。 從喜劇文學的翻譯研究可發現,表演效果為翻譯過程中的最高指導原則。表 15.

(22) 演效果意味著首先讓接收者易於理解情節或是方便表演者傳達,再來才是著墨機 智辭令的表現策略。而分門別類文本中的幽默修辭類型,也方便研究者針對不同 笑料產生的邏輯討論潛在的翻譯策略。另一值得注意的翻譯策略是自行發揮,張 南峰與鐘麗芬均認同譯者根據原文增加抑或是自行創作幽默辭令,這也說明以幽 默翻譯為目的的翻譯行為較為彈性,可容許譯者在不扭曲原文訊息的前提下,加 強譯文因語言或文化隔閡遭削弱的幽默成分。 綜合上述文學翻譯可發現,問對問題與解答問題同樣重要,研究者均意識到 幽默文學中的翻譯問題,並設法提出解決之道以利目的語讀者進入文本的世界。 前人研究印證了André Lefevere在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text(1992)中提出的見解,也就是翻譯活動並非在真 空環境中進行,而是兩種語言在不同的文學傳統語境下產生碰撞。而譯者周旋在 不同的文學傳統中勢必要保持其目的進行適度改寫,因此不可能是中立客觀的 (頁86)。而觀察文學語境中的翻譯活動亦可以Lefevere所說的過程(process)、 譯本(product)與接受度(reception)檢視之(頁12);其中翻譯活動面臨的四 大制約因素,依重要次序分別為意識形態(ideology)、詩學(poetics)、論域 (universe of discourse10)與語言(language)將由始至終影響翻譯的表現(頁867)。譯者須盡量使譯文不與目的語意識形態相衝突,並配合該語境的詩學規範 以便讀者接受;而面對原文中各式各樣的文化概念所形成的論域,譯者也應尋找 近似概念或以其他方式詮釋,最後才是處理語言結構所造成的翻譯難題。除此之 外,Lefevere也一再強調改寫文本無可避免的時代感,除了制約因素對文學翻譯 造成的改寫必要之外,文本時代與翻譯語境的隔閡也是造成改寫的原因之一,因 此文學作品勢必要經歷反覆的翻譯改寫才能夠昂揚於時代的洪流。. 10. 該詞彙係作者借用邏輯學之概念,闡明學術探討必有其討論範圍與對象,而此範圍或對象的 全體則稱為「論域」。關於論域之說明係根據《中華百科全書》線上資料庫之釋義,資料取自: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main-s.asp?id=10447。 16.

(23) 第二節. 影視幽默翻譯. 除了文學作品中的幽默翻譯之外,近來影視作品的字幕翻譯研究亦牽涉大量 關於幽默翻譯的探討。影視作品的主要傳遞媒介與文學作品不同,另有畫面及聲 音等效果,然,語言同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訊息媒介。故,筆者期望透過爬梳相 關字幕翻譯研究,深入了解語言部分的幽默處理策略,以期開闊研究的辨析視角。 盧珮文在〈從「語用對等」角度探討情劇喜劇幽默成分的翻譯——以《六人 行》(Friends)字幕英翻中為例〉(2008)中提出,幽默字幕翻譯的目的是要有 效傳遞幽默訊息,翻譯此類文本應以語用對等(pragmatic equivalence)為目標。 研究者應用語用標記理論(pragmatic markedness theory)檢視原文和譯文的標記 性強弱是否一致,以判斷譯文否達到語用對等的效能。此外,研究將《六人行》 字幕英進中的翻譯分為「言語幽默」和「情境幽默」兩個部分。盧珮文提出,譯 文「不正確」、「不口語」、「不易懂」、「不一致」都會導致「不好笑」的結 果,因此關於幽默成分的字幕翻譯,除了要遵循精簡的大原則外,譯文還必須要 正確、自然、易懂,必要時還需要「再創幽默」。 朱育萱在〈從影集《六人行》(Friends)第十季探討幽默之字幕翻譯策略與 實例〉(2009)以 Nida 的對等理論與 Newmark 的溝通翻譯理論為依據,探討字 幕翻譯工作者在處理幽默元素時可能面臨到的難題及影響翻譯決策的主因。朱育 萱將劇集中的幽默分為:普遍性幽默(universal humor) 、語際幽默(intra-linguistic humor)、語外幽默(extra-linguistic humor)三個類別,並提出譯者可採取直譯 法(transliteration)、增詞法(amplification)、歸化法(domestication)、改寫法 (paraphrasing)來達到功能對等的原則。此外,譯者應以自然、口語的字幕傳達 幽默訊息,讓中文母語閱聽者產生與英文母語觀眾相同的感受。 沈渭菊(2017)在〈影視字幕翻譯策略語言與文化幽默接受——基於情景戲 劇《生活大爆炸》的接受研究〉中嘗試以接受美學的視角探究觀眾對言語文化幽. 17.

(24) 默字幕的接受度。沈渭菊採用不同於上述的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展開研 究。研究者先讓受試者觀看第一季中含有直譯、顯化、官方對等(official equivalence)與文內註釋(noted within the texts)四種策略的五個片段,並經由 統計了解觀眾為劇中言語文化幽默的接受情況,並分析譯者採用的翻譯策略是否 有效傳達言語中的文化幽默。沈渭菊發現觀眾對《生活大爆炸》的言語文化幽默 接受度偏低,且翻譯策略亦沒有完全等效地傳遞原語中的文化幽默。 陳繪茹在〈戲仿效果的翻譯——以英國喜劇《脫線一籮筐》為例〉(2013) 探討喜劇團體蒙帝巨蟒(Monty Python)的電影作品《脫線一籮筐》。研究使用 Basil Hatim與Ian Mason的語域分析作為主要理論,藉由語場、語式、語旨檢視片 中的戲仿效果應如何達到最佳溝通效果。研究發現語域分析理論能幫助譯者充分 掌握語場、語式、語旨所造成的語言差異,進而達到最好的翻譯效果,凸出作品 中的戲仿風格與潛在寓意。 游鈞雅在〈創譯於配音翻譯上之應用:以《探險活寶》為例〉(2013)中爬 梳創譯(transcreation)的蹤跡並深入配音翻譯的創譯行為,了解其由來、流程、 架構與翻譯策略。研究者定義創譯具有翻譯、創意、跨文化三元素,且創譯更具 主動性,較能贏得注意力且可有效傳達原文精神。研究者認為創譯與翻譯研究在 目標讀者、跨文化、對等效果、介入原文與目的導向上均有一定的共通性,期盼 這項頗具特色的翻譯策略能夠走進學術研究。筆者透過該研究發現創譯文本適時 使用多元語言、體現當地文化與增譯等方式來製造幽默效果吸引觀眾,十分有益 於本研究參考,以利提供能連結台灣讀者的建議譯文。然而,由於該研究為配音 翻譯,有了聲音效果作為輔助勢必如虎添翼,然而,本研究為小說文本,筆者務 必思考如何在無法傳遞聲效的情況下製造幽默氛圍。 總結影視幽默翻譯研究,筆者認為覺察幽默之處為譯者處理作品的首要任務, 而翻譯策略則需視情況靈活變動。在影視幽默翻譯中,除了新穎的創譯譯法之外, 大多不見譯者自行發揮創意額外添加笑點。然而,影視作品與文學作品的幽默呈 現也有本質上的差異,在情境劇中更動單一元素興許不會影響後續劇情,然而在 18.

(25) 小說創作中則須考慮是否會改變前後文情節。不過影視幽默與文學幽默皆須通順 流暢,倘若譯文翻譯腔濃厚十分生硬,即使帶有幽默元素也難以令讀者消化。. 第三節. Good Omens 相關研究. Erla Filipía Haraldsdóttir(2014)提出 Religion in Good Omens: A Study of the Usage and Effect of Religion in the Comedic Fantasy Novel Good Omens 研究,剖析 該喜劇小說中的聖經相關段落,說明聖經引喻之於小說題旨的作用。Haraldsdóttir 認為,Good Omens 以喜劇手法詮釋《啟示錄》的道德意涵與符號遂增進小說發 揮的空間,藉由質疑天堂與地獄的差別引發讀者思考倫理與神學問題,更為《啟 示錄》帶來新的命題,堪稱是奇幻小說的絕佳之作,啟發世人探討自由意志、命 運等諸多哲學問題。筆者藉由該研究認識 Good Omens 的文學道義,體會文本 牽涉的概念與探討的主題,如此將對裨益筆者研究翻譯問題之餘檢視篇章段落間 的一致性與含義,而不淪於劃地自限在字句的拿捏上。 Amy Lea Clemons(2017)在 Adapting Revelation: Good Omens as Comic Corrective 期刊文章中主張,Good Omens 有別於其他改寫《啟示錄》創作作品, 從文類(genre)與小說立場(attitude)為角度切入,說明 Good Omens 顛覆過去 以啟示為題旨的作品由來已久的慣例,從小說由世界末日的倒數揭開序幕,直至 最後以開放結局收尾,而不見毀滅的畫面甚至是跡象,可見小說捨棄《啟示錄》 改寫作品習於依照預示的慣例(frame of rejection)。雖說該文與翻譯研究並無直 接關係,但是深入了解文本的文學內涵及特性將有助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考量原文 背景的作用,深刻傳達原作潛在的訊息。 Kok(2012)在 The Boundaries of Imagination, Important Aspects of Fantasy Translation 中列舉四部奇幻小說進行部分章節荷蘭語翻譯,旨在說明現代科幻/ 奇幻小說的翻譯挑戰。Kok 自譯 A Hunger Like Fire、American Gods、Good Omens、 The Dresden Files: Storm Front and Fool Moon 四本小說等部分章節,並簡單說明. 19.

(26) 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儘管研究者討論範圍達四本小說之多,但以 Good Omens 段落的討論來說,內容既不涉及文字遊戲,也無戲仿修辭或特殊文化引喻,其探 討不僅未能深入辨析翻譯困難,反而較著重在文學內涵的闡述。然而,Kok 在研 究前半部亦提出引人省思的論述,他表示現代奇幻小說中的設定(setting)將決 定讀者是否能「進入」小說的世界,故事設定為角色及情節奠立基石,以利人物 的形象與互動栩栩如生。此外書中牽涉的文化背景亦是譯者不可或缺的知識,尤 其是與預言相關的奇幻小說更是棘手,譯者需瞭解隱含意義才能傳遞作者透過原 文所呈現的特定文化。 Khoza ( 2016 ) 發 表 The translation of Humor in Neil Gaiman and Terry Pratchett’s Good Omens,以 López(2002)提出之五種認知框架(cognitive frame) , 探討作者如何利用特定詞彙與語域引發讀者的期待感,再透過破壞或扭曲這份期 待感進而產生或形塑幽默語境。認知框架係源自於框架語義學(frame semantics) , 該理論認為人類是參照經驗、信仰或慣例的結構背景來理解詞彙的意義,也就是 說結構背景(框架)是構成理解意義的先決條件。該研究中將法、德譯例分入不 同框架,再說明作作者透過諷刺、雙關或混淆框架表現所製造的幽默。Khoza 對 照原文、法文與德文譯本時發現文化並非翻譯過程中的主要挑戰,討論的框架也 屬於普遍的語境,因此翻譯對白時並沒有出現太大的問題。不過語言幽默則是翻 譯 Good Omens 的一大挑戰,特別是德文譯本。以所選的雙關為例,倘若採用直 譯的手法則會完全抹去原文值得玩味的地方。儘管 Khoza 的研究仔細將不同場 景代入相應框架,卻鮮少著墨框架與語境之間的關係,導致分類依據稍嫌模稜兩 可;再者,Khoza 係以語言學框架的角度切入幽默翻譯策略,反倒忽略書中其他 的雙關類型、諧擬、習語等表現技巧,使得幽默翻譯的探討範疇縮水不少。不過 從 Khoza 的研究也可以發現,由於探討的譯本語言皆屬於印歐語系,且源同為西 方國家文化,因此文化指涉對於譯者而言並非一大難事,這與本研究觀察到的現 象截然不同。. 20.

(27) Emilia Salomaa(2017)探討 Good Omens 瑞典文譯本處理文字遊戲與文化 引喻時的在地化翻譯策略,並指出瑞典譯本 65.4%在地化譯例為再創。Salomaa 首先統計譯本中的文字遊戲與文化引喻特色共 159 條譯例,並將各例再細分為同 音異義詞、同形異義詞、文化引喻名稱、文化引喻、雙關名稱、諧擬體裁、操縱 套語(manipulated idioms),進而分析各類的再創與保留比例。研究者後於文章 主體簡要討論各類譯例以佐證瑞典文譯本的在地化譯例已再創策略為主。該研究 並未說明在地化翻譯策略的背景,亦未討論 159 條譯例歸類為在地化的標準;此 外,量化譯例的不同策略佔比意義不明,加之在地化策略與再創的概念類似,倘 若研究能著重在地化譯例的保留處理,將可提供讀者了解如何拿捏譯文傳遞訊息 與保留效果的界線。 回顧上述 Good Omens 相關研究,Good Omens 中不可或缺的外部參考為聖 經,而以此為基礎改寫的作品將很大程度涉及文化先備知識,簡言之,進行 Good Omens 的翻譯研究與語言轉換工作之餘,文化背景將成為譯者不得不克服的難 關。此外,相關文獻闡明構成文本要素的重要外部參考,更揭露 Good Omens 的 文學命題,大大裨益譯者與研究者秉持小說題旨進行翻譯與分析。回溯 Good Omens 翻譯研究,本研究以幽默為中心題旨,研究英中翻譯,並利用文本分析之 研究方法,與前人研究多有不同,加上中西方語言的差異甚大,在文化隔閡上亦 是十分顯著,因此分析譯例時切入的視角更是有別於以往。從譯例的分類來說, 本研究涵蓋的範圍廣泛,從文化幽默逐漸轉向語言幽默,納入文化引喻、諧擬、 文學方言與文字遊戲等幽默修辭,並又各自細分為不同類別。然,有賴眾多的前 人研究,從文學幽默作品、影視娛樂的幽默翻譯探討及 Good Omens 相關文獻, 筆者方能於巨人肩上欣賞研究文本所描摹的美景。. 21.

(28) 第三章、 文化引喻 文化引喻(Allusion)的拉丁字源為 alludere,本身具有「玩味」之意,係由 ad+ludere 組成,意為游藝、娛樂與指涉(Scott, 1965)。根據《企鵝字典:文學 術語與文學理論》(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and Literary Theory) (1992)指出,文化引喻為「間接指涉其他文學、藝術作品、人物或事件或某個 人或某件事」(頁 27)。文化引喻可吸引讀者分享特定經驗,藉由雙方的連結性 豐富閱讀體驗並加深作品內涵。此外,作者援用文化引喻時亦傾向呈現既有的文 學傳統或約定俗成的默契,透過彼此的共識表達意旨。一般來說,文化引喻的來 源可分為人物或事件、作者自身背景引喻、引述與摹仿引述;其目的不外乎強化 主題、營造幽默氛圍與效果、加強人物特色與釐清對話關係(Leppihalme, 1997) 。 Allusion 一詞根據其指涉主體及目的可譯為不同中文詞彙,本研究均以「文化引 喻」作為定譯,描述該修辭援用來源語文化說明、形容主體的特質,引發讀者思 考主體與外部指涉的呼應關係。 單憑文化引喻一詞即可窺見文化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當文化引喻與翻 譯領域重疊便衍生出許多專門研究。早前翻譯研究多關注語言這單一面向,直至 1980 年代轉趨著重文化作為主體對文本的影響,以及翻譯作為主體進行的跨文 化活動。由此也開啟翻譯學界對翻譯的跨領域探討,提出翻譯涉足文學歷史、語 言、符號學、心理學、哲學等諸多領域(Bassnett-Mcguire, 1980;Snell-Hornby, 1988)。然而文化系統有組織地形塑作品也對跨文化活動帶來艱鉅挑戰。學界一 方面鑽研語外現象是否存在於目的語文化,另一方面則分析語內表述的效果如何 影響讀者接受度。換言之,語言不再獨霸翻譯研究的至高地位,而是結合文化、 情境與文本等面向,成為研究者詮釋翻譯活動與文本的多元標準。 文化引喻係奠基於作者與讀者間的共識或經驗,因此譯者如何橋接譯本與目 的語讀者,以及建立或彌補原作與目的語讀者間不存在的連結均是難題。Cultural Bump: 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of Allusions 借用 Carol M. Archer(頁. 22.

(29) 170)的文化顛簸(Cultural Bump)一詞說明文化引喻之於譯入語讀者的影響 (1997:4),並指出譯者察覺到文化引喻勢必得先分析其作用,方能進一步思考 翻譯表現。而文化引喻大致可從宏觀與微觀兩個面相切入。宏觀分析乃是探討文 本整體的結構與詮釋,如文本敘事和詩學結構;微觀分析則專注在詞彙語意分析 和文本風格。Leppihalme 歸納文化引喻的來源並區分為(一)名稱引喻(Proper name)與(二)語句引喻(Key phrase)兩項探討依據(頁 66)。名稱引喻即是 在文中間接引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姓名,此外,聖經人物也是名稱引喻中常見的指 涉對象。然而,名稱引喻的效果也會隨時間的推進弱化,說明名稱引喻有其賞味 期限。語句引喻則是將外部文本的概念、語句間接置入文中。《聖經》作為西方 世界的宗教經典,無疑是英文作品最常見的語句引喻來源。而在《聖經》文本之 外,語句引喻也可見影視作品、琅琅上口的廣告標語、諺語甚至是作者自身的背 景的身影。論及名稱引喻及語句引喻的翻譯策略則有所不同。名稱引喻的翻譯方 式大致可分為保留、替換與省略,而由於語句引喻更大程度涉及語序與聯想概念, 難以歸納出統一翻譯策略,也進而有更多樣化的處理方式。譬如直譯並提供譯注 說明、在文中增加外文本指引、省略語句引喻或採取意譯。 本章將依序以聖經故事、文學作品、影視娛樂與社會歷史等來源背景,探討 Good Omens 文化引喻的呈現方式、文化特色及翻譯策略。第一節《聖經》故事 的文化引喻可細分為人物、內容和版本。聖經人物與聖經內容的引喻在書中均是 用於角色名稱的設定,而聖經版本則是討論不同誤植《聖經》的引喻應用。第二 節將可見西方今昔名著的引喻如何強化角色特性與文本內涵,第三、四節則將討 論作者如何以影視作品及英國、西方的社會風俗連結讀者。筆者將於第五節綜合 文化引喻在小說中的應用與效果、譯者如何處理文化引喻還有譯者可多方思索的 翻譯策略。筆者於每一則譯例分析的末了均提供建議譯文,期盼藉由不同翻譯策 略的對照展現幽默翻譯的潛在策略及其效果。. 23.

(30) 第一節 聖經引喻 譯例 1 【說明】此段為天使 Aziraphale、惡魔 Crowley、鬼王 Beezlebub 在小說開頭的登 場說明。 【原文】 DRAMATIS PERSONAE. Supernatural Beings. Aziraphale. (An Angel, and part-time rare book dealer). Crowley. (An Angel who did not so much Fall as Saunter Vaguely Downwards). Crawly. serpent. Beezlebub. (A Likewise Fallen Angel and Prince of Hell). 【謝譯】 出場人物. 超自然存在體. 阿茲拉斐爾. (天使,兼職的善本書商). 克羅里. (這名天使比較不是一口氣墮落,而是隱約漫步往 下走). 克蠕力. 蛇. 別西卜. (同為墮落天使,也是地獄魔王). 【馬譯】 剧中人物. 超自然生灵. 亚茨拉斐尔. 天使兼珍本书商. 克鲁利. 一个不能说堕落,更像是慢慢悠悠往下溜达的天使. 克蠕戾. 蛇. 别西卜. 也是堕天使,地狱王子. 24.

(31) 此譯例係書中部分角色的文化引喻使用探討。首先,Aziraphale 為書中主人 公之一,他個性溫和善良,對上帝忠心耿耿,且從不說髒話。他奉天堂之命待在 人間作善,他在人間的偽裝是一名經營珍本的書商。儘管 Aziraphale 是上帝的忠 僕,卻與惡魔 Crowley 攜手在人間維持善與惡的平衡。Crowley 原先是伊甸園裡 的一條蛇,誘惑了夏娃之後逐漸墮落成為惡魔,成為撒但在人間的爪牙。Crowley 在人間的工作是對人類循循「惡」誘,他的性格狡猾奸詐又愛開玩笑,是小說中 鮮明的反派角色。Beezlebub 只出現在小說末了,是奉撒但之命前來要求 Adam 啟動世界末日。Beezlebub 在書中代表唯命是從又稍微倚老賣老的鬼王,其特殊 說話方式不止凸顯其蒼蠅王的形象,也為人物增添幽默色彩。 上述討論的書中人物名稱均其來有自,藉由故事情節與人物性格皆可窺見作 者安插文化引喻的痕跡。首先,根據 The Annotated Pratchett File, V.9(Breebaart, 2016), Aziraphale 的命名靈感來自西方信仰中著名天使的名稱,包括 Mikhail (米迦勒)、Gabriel(加百列)、Raphael(拉斐爾)、Azrael(亞茲拉爾),除 此之外,Aziraphale 與東正教烏列爾(Uriel)天使的形象亦十分相似。天使長 Mikhail 為《聖經》中的天使長,首次出現在《但以理書》(Daniel)第十章,其 形象正義凜然,毅然果斷協助受到阻撓刁難的其他天使;另有一說認為 Mikhail 是耶穌降世前與升天後使用的名稱。Gabriel 是第二位具名出現在《聖經》中的天 使,常「侍立在上帝面前」,曾兩次出現在《但以理書》,顯靈向世人傳遞上帝 的意旨。Raphael 為猶太教信仰中的天使長,出現在次經11《多比傳12》(Book of Tobit)中,協助主人公多比雅趕走惡魔。Azrael 為伊斯蘭教與猶太教中的死亡天 使(Angel of Death),手持記有人類生死命運的長卷。Uriel 是東正教的天使, 希伯來文意為「神之光明」(God is the light)。祂在聖像中常以手持火焰劍的模 樣出現,這與 Aziraphale 在書中的設定如出一轍。. 11. 次經係指由基督教教派視為正典的文獻,數量根據不同教派略有不同。 〈多比傳〉成書於西元前 200 年,係以宗教小說形式撰寫的智慧文學(wisdom literature),講 述虔敬的以色列人多比如何秉持對神的忠心克服困難。 12. 25.

(32) 從 Arizaphale 的名稱可以觀察到上述天使知名的特色,Arizaphale 即是結合 【l】尾音、取 Azrael 第一音節拼音、中間結合 Mikhail 與 Uriel 部分音節。此一 文化引喻挪天使之名於小說人物之上,不僅喚起讀者與作者的共同經驗,更藉由 這層關係加強角色在書中的形象。 Crowley 的名稱背景屬名稱引喻。書中描述 Crowley 本是伊甸園的一條蛇, 先是誘惑了夏娃後又加入撒但陣營。作者提及此蛇以 serpent 稱呼之,呼應《創 世紀》的用詞,而在情節方面也與《創世紀》相同。然而,還只是一條蛇時則叫 Crawly,該詞作形容詞為描述蠕動爬行的模樣,符合蛇的意象。英文讀者也輕易 就能察覺無論是 Crawly 或 Crowley 發音均為【krɑː.li】,也就是說這條蛇的兩種 名稱不過是換湯不換藥,也為讀者帶來趣味。 Beezlebub 一名首次出現是在《列王記下》(2 Books of Kings)第一章第二 節,可作“Beezlebul”或“Baalzebub”。其希伯來文英譯為“Lord of the flies”, 即「蒼蠅王」。傳說 Beezlebub 原為熾天使13(Seraph),但在《創世紀》的戰爭 中墮落成為惡魔。“Beezlebub”也曾出現在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的《失 樂園》(Paradise Lost)中,是書中最強大的墮天使(the Fallen Angel),在地獄 中的存在僅次於撒但(Satan)。 綜合上述可發現作者大量援用《創世紀》作為發想,使用文化引喻強化角色 定位與形象,透過外部世界建立的淵遠流長的共同經驗,看似簡化的細節背景實 則是增強了不少,並以此再發揮其他創意。作者使用的名稱引喻即是奠基在堅實 的宗教文化上,而這就是作者與讀者間隱形而存在的連結。 小說開頭以“DRAMATIS PERSONAE”列出所有角色名稱,極具趣味性。 Dramatis personae(主要角色列表)多用於戲劇劇本,作者的用法等同將後續故 事情節當作戲劇看待。然而,dramatis personae 也有助於讀者先大致摸清楚故事. 13. 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線上資料庫,熾天使乃是擁有二至三雙翅膀的天使,在基督教天使位 階中屬於最高的等級,協助神捍衛其寶座。資料取自: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seraph。 26.

(33) 框架,也就是為讀者做好心理準備,故譯者務必在 dramatis personae 達到相同目 的。 謝譯與馬譯在本書中多以音譯方式處理人物名稱,然而這個作法不僅無法彰 顯角色形象,更是使得文化引喻的作用毫無用武之地,大幅弱化了文本趣味。兩 位譯者為了配合原文的發音音節,將 Arizaphale 翻為「阿茲拉斐爾」與「亚茨拉 斐尔」,在字數上明顯過多。小說中的人物甚多,倘若字數過多容易造成讀者負 擔。兩版本均對 Crawly 做出特殊處理,翻為「克蠕力」與「克蠕戾」,顯見增 強角色爬行與惡劣特質的意圖。兩譯本的「別西卜」均為《聖經》中的譯名。. 【試譯】 登場角色. 超自然靈體. 加百列爾. 天使兼職珍本商. 剋你命. 不能說是一下墮落而是慢慢散步到地獄的天使. 剋蠕力. 蛇. 別西卜. 撒但的麻吉,號稱地獄鬼王,綽號蒼蠅王. 筆者認為了解名稱的文化引喻背景後,譯者應根據角色個性竭力在名稱上 「動手腳」 。筆者捨棄以音譯處理“Aziraphale”,而是拿引喻來源之一的 Gabriel 為人所知的中譯「加百列」為依據做改為「加百列爾」,期盼儘管是微弱的效果 也能喚起讀者的熟悉感。筆者仿效兩譯本將“Crawly”譯名以「蠕」字增強蛇的 意象,並以「剋」描述角色的晦氣,翻為「剋蠕力」。此外,為了維持“Crawly” 與“Crowley”的發音連結,筆者將 Crowley 處理為「剋你命」,延續不祥、邪 惡的形象。試譯同樣以「別西卜」處理“Beezlebub”。不過筆者認為「別西卜」 難以在譯入語語境中喚起共鳴或是發揮笑意,因此筆者建議譯者可在角色說明處 增譯「綽號蒼蠅王」,並於內文均以蒼蠅王處理之。加上 Beezlebub 的說話方式 經過特殊處理後也可呼應其綽號。除了名稱引喻的翻譯之外,角色說明也可當作 27.

(34) 是彌補文化引喻的方式。筆者將 Beezlebub 說明處的“A Likewise Fallen Angel” 換譯為「撒但的麻吉」,企圖以在地化用語替換原文,引發讀者笑意外,也可連 結讀者與譯本的關係。再者,仔細研究 Beezlebub 的角色說明有“Prince of the Hell”,此與《聖經》對其的描述 prince of devil(馬太福音,9:34)差異不大, 筆者建議此處依照《聖經》用法,維持 Beezlebub 與文化來源的相似性,後續則 均以「蒼蠅王」稱之。. 譯例 2 【說明】此段為 Thou-Shalt-Not-Commit-Adultery Pulsifer 與 Dog 在小說開頭的登 場說明。 【原文】 Human. And:. Thou-Shalt-Not-Commit-Adultery Pulsifer Dog (A witchfinder). (Santanical hellhound and cat worrier). 【謝譯】 人類. 以及:. 汝不可姦淫・普西法. 狗狗. (獵巫士). (萬惡的地獄犬,也是怕貓的動物). 【馬譯】 人类. 以及. 不可奸淫・帕西法. 狗狗. 獵巫士. 恶魔地狱犬及恐猫者. Thou-Shalt-Not-Commit-Adultery Pulsifer 在書中的設定是十七世紀英格蘭最 勤奮的獵巫上士,但他在小說中的戲份並不多。此處文化引喻相當滑稽荒謬,人 名通常都相當簡短,但作者刻意把獵巫上士的名稱變成一句話,且為引用自《聖. 28.

(35) 經》,藉此強化獵巫上士(或其父母)對信仰的狂熱。除此之外,“Thou shall not commit adultery”後方搭配姓氏的語感仿若在警告 Pulsifer 切勿犯下姦淫之罪。 Dog 是一隻來自地獄的狂犬,一旦 Dog 與 Adam 相遇,依照 Adam 命名的氣派 程度將決定這隻狗的威力如何,無奈 Adam 見到牠之後竟決定將其取名為 Dog, 這樣平庸無聊的名字自然搞得地獄犬的戰力下降至零,與人間的狗並無二致。 追溯 Thou-Shalt-Not-Commit-Adultery Pulsifer 與 Dog 的名稱皆是來自《聖 經》的內容,應屬語句引喻。《出埃及記》(Exodus)廣為人知的十誡(Ten Commandments)中,第七誡即為“Thou shall not commit adultery”(Exodus KJV, 20:14),《和合本》將其譯為「不可姦淫」(出埃及記,20:14)。熟知《聖經》 的人應是立馬能夠辨認出此文經文。前述關於 Dog 的命名方式與《創世紀》中亞 當命名動物的情節相同。《創世紀》第二章第七節:「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 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而隨後第二章第 十九節:「耶和華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樣走獸、和空中各樣飛鳥、都帶到那人 面前看他叫甚麽、那人怎樣叫各樣的活物、那就是他的名字」。由此可看出作者 安排的情節與《創世紀》相互呼應,作者利用此文化引喻來「說服」讀者「此 Adam 即為彼 Adam」,使得整個故事架構更能帶出讀者的經驗。 謝譯與馬譯在姓名前部分以直譯處理,後半部則為音譯。兩者都以類似文言 文的筆法呈現,而謝譯則是加了「汝」,可說較貼原文。筆者認為此處以直譯處 理即可,同樣用句式表達就可以造成相同的語感與效果。不過,筆者認為不需要 加「汝」,稍嫌多此一舉,既然為人物名稱建議可再簡潔。再看 Dog 的譯名,兩 版本均採意譯,翻為「狗狗」,企圖以疊字營造與地獄相反的形象。而在 Dog 的 描述方面出現“worrier”一詞雙關語,謝譯採直譯「怕貓的動物」稍嫌無趣,雙 關語的巧思也就此流失。馬譯為「恐貓者」就有模仿原文以加“er”結尾形容人 從事某事的特性,同時筆者亦從「恐貓者」嗅得一絲「假正經」的意味,此譯法 相對謝譯較符合效果,更為出色。. 29.

(36) 【試譯】 人類. 以及:. 不可姦淫・帕西法. 狗勾. (獵巫上士). (萬惡地獄犬兼恐貓顫士). 筆者在建議譯文中同樣以直譯處理“Thou shall not commit adultery”,並以 音譯處理“Pulsifer”。在 Dog 的部分,筆者應用時下年輕人對狗寵溺的稱呼語 氣,將其翻為「狗勾」,同樣意在追求可愛的意象,使「狗勾」與「萬惡地獄犬」 間形成強烈的反差。而 cat-worrier 則是以雙關語處理並加上形容,並改之為「恐 貓『顫』士」,以期讀者能透過讀音雙關聯想到「戰士」。. 譯例 3 【情節】Aziraphale 在人間的偽裝是一名珍本書商,他除了搜集各式各樣的預言 書之外,還藏有各種印刷出錯的《聖經》。 【原文】These Bibles included the Unrighteous Bible, so called from a printer's error which caused it to proclaim, in I Corinthians, "Know ye not that the unrighteous shall inherit the Kingdom of God?"; and the Wicked Bible, printed by Barker and Lucas in 1632, in which the word not was omitted from the seventh commandment, making it "Thou shalt commit Adultery." There were the Discharge bible, the Treacle Bible, the Standing Fishes Bible, the Charing Cross Bible and the rest. Aziraphale had them all. Even the very rarest, a Bible published in 1651 by the London publishing firm of Bilton and Scaggs. It had been the first of their three great publishing disasters. The book was commonly known as the Buggre Alle This Bible. The lengthy compositor's error, if such it may be called, occurs in the book of Ezekiel, chapter 48, verse five. (頁 56) 【謝譯】這些聖經包括「不義聖經」,之所以這麼稱呼,是因為印刷工人出了錯, 讓〈哥林多前書〉這樣聲明:「你們豈不知不義的人能承受神國嗎」。 巴克與魯卡思在一六三二年印行的「邪惡聖經」,第七誡漏了「不」字, 變成了「可姦淫」。還有「釋放聖經」、「靈藥聖經」、「站立的魚聖 經」、「查令十字聖經」等等,阿茲拉斐爾全部都有。他甚至還有最罕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NETs can contribute to the continuing discussion in Hong Kong about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English by joining local teachers in inter-school staff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This glossary provides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ose English term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enriched Technology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Secondary

The differential mode of association: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behaviors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troduction to Leadership: Concept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classroom management skill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good teaching practices in both reading and

The present paper offers a general discussion of the various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Vimalakiirtinirde'sa and the relevant records found in the catalogues of canonical

This glossary aims to provid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ose English term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Business,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udies at secondary le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