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文化引喻

第三節 影視作品

【情節】Adam 深信外星人會到地球來宣揚世界和平,不過那一夥其他人似乎不 這麼認為。

【原文】“If I was an alien,” said Pepper, voicing the opinion of them all, “I wouldn't go round telling people all about mystic cosmic harmony. I’d say,” her voice became hoarse and nasal, like someone hampered by an evil black mask,

“ ‘Thish ish a lasher blashter, sho you do what you’re told, rebel swine.” ’

(頁187)

【謝譯】「如果我是外星人,」裴潑道出大夥的心聲。「我才不會到處去跟大家 提什麼神秘的宇宙和諧。」她裝出沙啞又帶點鼻音的嗓音,就像被邪惡 黑面具罩住的人[4],「『這是光槍,所以跟你說什麼你就照做,卑鄙的 叛徒。』」

[4]指系列電影「星際大戰」(Star Wars)的主要人物達斯・維德(Darth Vadar),又 稱西斯大帝,是科幻電影中最具代表性的邪惡角色,半機器人,出現時一律戴著黑頭 盔,嗓音低沈,呼吸粗重。(頁167)

【馬譯】“如果我是异形,”佩帕说出了所有人的心里话,“我可不会到处去跟 人们讲什么神秘的宇宙和谐。我会说——”她的声音变得沙哑干涩,仿 佛戴上了一副邪恶的黑面具,“这是一把激光枪,你们最好按我说的做,

反抗军猪猡。”(頁162)

原文提及“someone hampered by an evil black mask“、 “lasher blashter”

(laser blaster)、 “rebel”等關鍵字均是在形容知名系列電影《星際大戰》中的 反派達斯・維德(Darth Vadar)的模樣與所持武器。達斯・維德原是安納金・天 行者(Anarkin Skywalker),擁有強大原力與高超武藝的安納金成為絕地組織裡 最傑出的勇士,可惜多年來的複製人戰爭讓安納金疲憊,導致他的原力黑暗面逐 漸強大,之後更投入西斯門下,改名達斯・維德。達斯・維德的一貫形象是身著

全黑披風裝,頭戴黑色頭盔罩住整張臉。《星際大戰》中知名的武器包括 laser sword(光劍)與 blaster(爆能槍)。rebel 是《星際大戰》宇宙中對抗邪惡銀河 帝國的組織,台灣譯為「反抗軍」。作者在此處以間接方式嵌入電影的文化引喻,

《星際大戰》系列電影自1977 年上映後在世界各地廣獲好評,成為叫好又叫座 的科幻電影。原文特地將Pepper 模仿達斯・維德的話以文學方言處理,所有【s】

音均改為【ʃ】音(除最後一個單字 swine),讀來令人莞爾。

謝譯此處增加譯注說明文化引喻來源,並補充達斯・維德的背景;馬譯則省 略譯注僅直譯出原文。然而,這兩種效果都稍嫌成效不彰。經過解說的幽默要想 達到效益其實有其難度,而直譯形同全權仰賴讀者的先備知識,未免過於風險。

至於文學方言的部分,兩位譯者均未多加處理,致使戲謔成分大打折扣。倘若譯 者能夠在此應用語音的變化改寫,將能為譯文增添風趣色彩。此外,馬譯將alien 翻為「異形」應為誤譯,前文在討論Adam 在雜誌上讀到的幽浮,此處應為「外 星人」。筆者建議前半部形容可以適時增加文化線索,在省略譯注的前提下提醒 讀者;後句模仿的語氣則可刻意以不標準的發音呈現。

【試譯】「如果我是外星人」,佩珮道出大夥的心聲,「我才不會到處去宣揚什 麼神秘的宇宙和平。我會說,」佩珮壓低聲音說話,帶有鼻音,彷彿她 的臉被《星際大戰》那個誰的邪惡暗黑頭盔罩住了,「『仄4 雷色爆能 槍,皂我縮的做,豬腦反抗軍。』」

筆者將主要句子增譯為「彷彿她的臉被《星際大戰》那個誰的邪惡暗黑頭盔 罩住了」,企圖以電影為線索指引讀者按圖索驥找出答案。文學方言的句子則刻 意以錯誤發音:「仄 4 雷色爆能槍,皂我縮的做」來描摹原文的文學方言。而

“rebel swine”倘若照謝譯轉為「卑鄙的」一般的形容詞則稍嫌可惜,而馬譯翻

「猪猡」又不夠有力道,因此譯者改譯為「豬腦」,既可以符合“swine”的形象,

又能夠發揮羞辱人的作用。

譯例8

【情節】Aziraphale 暫時借用 Madame Tracey 的肉體要趕往世界末日發生現場,

但 Shadwell 因為深信 Aziraphale 是惡魔而大聲嚷嚷著。為了阻止末日 發生,Aziraphale 試圖勸服 Shadwell。

【原文】“No,” said Madame Tracy, in the voice of the demon. “Now, I know what you’re thinking, Sergeant Shadwell. You’re thinking that any second now this head is going to go round and round, and I’m going to start vomiting pea soup. Well, I’m not. I’m not a demon. And I’d like you to listen to what I have to say.”(頁351)

【謝譯】「不是,」崔西夫人以那個惡魔的聲音說,「嗯,薛德威爾中士,我知 道你腦袋在想些什麼。你在想,現在這顆頭隨時就要轉到背後,我還會 開始吐出青豆湯[70]。唉,我不會,我不是惡魔,我要你好好聽一下我 想說的話。」

[70]典出驚悚片《大法師》(The Exorcist, 1973),片中遭惡魔附身的小女孩頭會三百 六十度打轉,也會吐出綠色汁液。(頁303)

【馬譯】“不。 ”特蕾西夫人用恶魔的声音说,“好吧,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沙德维尔中士。你在想这个脑袋随时可能一圈圈旋转,然后开始吐豌豆 浓汤,就像《驱魔人》里那样。好吧,我不会。我不是恶魔。另外,我 希望你仔细听听我要说的话。 ”(頁297)

此段落文化引喻係援引自經典恐怖電影《大法師》(The Exorcist),該部電 影在1973 年於各地上映後造成全球轟動,至今仍被視為此類型影片的翹楚。電 影描述一名被惡靈附身的女孩,她的母親試盡各種方法都無法治癒女兒,最後只 好請牧師為女孩進行驅魔。時至今日,電影中許多經典畫面仍是影迷津津樂道的 片段,其中包括遭附身的女孩向後倒成「倒立蜘蛛」的模樣以雙手「走」下樓梯、

頭顱360 度向後轉,或是將一口青色汁液往牧師臉上吐。除此之外,電影與小說 的重疊包括附身的設定,此段為Aziraphale 附身在 Madame Tracy 身上與 Shadwell 溝通,這與電影中的女孩遭附身雷同。作者刻意借Aziraphale 之口影射《大法師》,

【試譯】「不,」崔西夫人用惡魔的聲音說,「殺無赦中士,我知道你在想什麼。

你覺得我的頭隨時都會 360 度旋轉,還會開始把剛喝過的湯往你臉上 吐,接著成倒立蜘蛛模樣下樓梯。唉,我不會,我不是惡魔,而你也不 是大法師。我希望你能仔細聽我要說的話。」

由於《大法師》在台灣亦相當知名,因此筆者建議此處捨棄譯注,將電影相 關資訊另作處理插入譯文。筆者首先回顧電影片段,確認以原文為核心的描述符 合畫面;此外,建議譯文除如實呈現頭顱旋轉與嘔吐描摹,另增譯「接著成倒立 蜘蛛模樣『走』下樓梯」作為文化線索,觸發目的語讀者對電影的記憶。筆者另 在「我不是惡魔」後句加入「你也不是大法師」作為點題,形同以自然的方式帶 出文化引喻的指涉。最後,筆者另將“Shadwell”以類似音譯的方式,翻為「殺 無赦」,既符合其形象也帶有趣味性。

譯例9

【情節】Greaser 向 Pigbog 解釋自己為何對《聖經》如此熟稔,順便炫耀自己曾 登上犯罪電視節目。

【原文】“Why?” Greaser had never thought of Pigbog as being a Bible trivia freak.

“’Cos, well, you remember that bit of bother in Brighton?”

“Oh, yeah. You was on Crimewatch,” said Greaser, with a trace of envy.(頁 316)

【謝譯】「為啥?」飆仔從沒想過豬沼會是聖經智力問答迷。

「因為——嗯,你記得在布賴頓發生的麻煩事嗎?」

「噢,記得啊,你那時還上了『犯罪觀察[46]』。」飆仔帶著一絲嫉妒 說。

[46] Crimewatch,英國電視節目,重建犯罪案件,希望社會大眾能提供資訊以協助破 解重大懸案。(頁273)

【馬譯】“为什么?”暴走族没想到猪粪会是个《圣经》怪人。

“因为,哦,你还记得在布赖顿码头的那间小麻烦吗?”

“哦,当然,你上了BBC 的《案件观察》节目。”暴走族有点嫉妒地 说。(頁268)

《犯罪觀察》(Crimewatch,原 Crimewatch UK)為 BBC 於 1984 年製播的 電視節目,旨在重溯未解懸案,期盼民眾了解案情及細節資訊後能夠提供線索,

加速解決案件,該電視節目已於2017 年停播。節目重現的事件多為社會刑案,

事實上英國警方也確實因《犯罪觀察》而破獲重大案件。作者在此使用英國著名 的案件節目作為文化引喻,勢必能夠召喚讀者對節目的共感,且營造不良份子閱 讀《聖經》的反差。除文化引喻之外,綽號“Greaser”其實也大有來頭。Greaser 為1950 到 1960 年代的美國次文化,多指勞工或低下階級的青年,並以“grease”

(抹油、油膩)代指這群人總是抹上濃厚髮膠的油頭標誌。Greaser 一詞帶有貶 義,最早是指美國西班牙裔與義大利裔工人,後來則多指小混混、流氓。1970 年 代該次文化傳入英國,當時 greaser 都喜愛成群結隊騎重機、機車。在此基礎上 作者更塑造Greaser 說話不拘泥文法的特色,最後一句“You was on Crimewatch”

顯然並非正確文法。

謝譯僅以意譯翻出節目名稱並無不可,畢竟節目名稱相當清楚是與犯罪有關,

不過相較之下,馬譯就較為完整,讓讀者了解此節目並非作者憑空捏造,而是貨 真價實的英國節目。至於文法的部分,兩譯本均自動調整為正確語法,稍嫌可惜。

筆者認為,原文與英國讀者的強烈連結在譯文中難以再現,除非譯者將譯文轉換 為中文讀者熟悉的電視節目;而中文語法並不若英文明顯,譯者勢必利用其他特 色凸顯Greaser 的人物設定。

【試譯】「…為……為啥…?」七逃囝仔沒想過豬寶是聖經狂,對書中細節瞭若 指掌。

「這個嘛⋯⋯你記得在布萊頓惹上的麻煩事吧?」

「ㄐ⋯機⋯記⋯⋯得啊,你⋯你還⋯商⋯⋯上⋯⋯ㄧㄥ⋯英國……⋯社⋯ㄏ ㄨㄟ⋯會⋯⋯ㄉㄤ⋯檔案。」七逃囝仔帶著一絲羨慕的語氣說道。

筆者將“Greaser”譯為「七逃囝仔」對於台灣讀者來說較熟悉,且七逃囝仔 將自己取為「七逃囝仔」的荒謬感也表露無遺。再者,筆者將七逃囝仔的說話方

式改為口吃,這與「七逃囝仔」的形象也是天差地遠,期盼透過反差引發讀者笑 意。至於犯罪節目則套用台灣知名的刑案節目《台灣社會檔案》,並改為《英國 社會檔案》,希望能夠符合文化引喻的使用邏輯。

第四節 歷史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