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越南籍新移民女性在臺灣中文學習之經驗探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越南籍新移民女性在臺灣中文學習之經驗探究"

Copied!
1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指導教授:陳易芬 博士. 越南籍新移民女性在臺灣 中文學習之經驗探究. 研究生:黃柔理 撰. 中華民國一○四年七月.

(2) 謝辭 就讀碩士在職專班二年的研究所生涯,即將畫上句點,心中的感動無以言 喻,內心的感謝更是滿載。 本論文能順利完成,最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陳易芬老師。從論文寫作格 式到論文內容思考的方向,易芬老師都給予我專業的教導與建議。尤其在百忙 中,依然仔細地批閱我的論文,也在 e-mail 的書信往返中,給予我論文耐心又 費心的指導。我要特別感謝易芬老師在我就讀研二上學期時,指導並鼓勵我口頭 發表了兩篇論文,讓我對於自己的研究寫作逐漸建立了自信。在論文寫作期間, 易芬老師也持續地給我鼓勵,特別是在計劃口考後,情緒顯得煩躁不安,易芬老 師也給予我安定的力量,教導我如何面對繁雜的工作與課業,有效地運用時間, 讓我可以在國小繁忙的教學與輔導工作以及研究所在職進修的雙重壓力下,順利 完成論文,真的非常由衷的感謝易芬老師。 我也要非常感恩兩位大師級的口委教授,翁福元教授及李麗日教授。兩位教 授在新移民女性的研究領域上,都極具專業學識,在論文口考時,給予我論文架 構的匡正及邏輯觀念的啟迪,對於我的論文研究,也建議了一些實質上可以再思 考的論點。兩位口委教授深中肯綮的提問與建議,更讓我茅塞頓開,有了更明確 的修改方向,使得本論文可以更臻完備,在此獻上我最誠摯的感謝。 在研究所修業期間,感謝諮心所師長們專業的知識傳授;感謝韓楷檉主任擔 任班導,給予我們修業時的關懷;感謝宥均老師的行政協助;感謝惠來國小同仁 們的加油打氣;感謝夜諮心同學們兩年來的熱情陪伴;感謝玉燕同學協助擔任我 口考時的紀錄;更要感謝四位研究參與者,因為有妳們的分享,這份論文才有了 生命力,也才可以順利的完成。 我要感謝一直不斷叮嚀我不要太勞累的家人;感謝體貼的先生在這段就讀研 究所期間,無怨無悔地擔任接送我上下課的司機,並在課餘及假日,陪著我在咖 啡廳撰寫我研究所的報告及論文;感謝我貼心的兒子,不時的體諒我的疲累,常 I.

(3) 搞笑地為我加油及打氣!你們的支持,是我勇往直前的動力! 最後我要謝謝所有幫助過我,關懷過我的朋友,因為有你們,生命變得無限 的美好。再次感謝大家的祝福及鼓勵,我會繼續往前邁進! 黃柔理 謹謝. II.

(4) 越南籍新移民女性在臺灣中文學習之經驗探究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究新移民女性在臺灣中文學習的經驗。本研究係採用多元 個案之質性研究的方法,以預擬的訪談大綱進行半結構訪談。透過人脈,邀請四 位越南籍新移民女性為研究對象,訪談結果包含受訪者中文學習的動機、影響中 文學習的因素、參加中文學習課程後的影響,以及在臺灣參加中文學習課程的經 驗。 本研究發現,新移民女性嫁來臺灣後,大都是先適應環境及努力融入夫家的 生活。之後,才在家人的同意和支持下,開始學習中文。中文學習有助於增進新 移民女性在臺灣獨立生活的能力、增進和家人的溝通互動、瞭解孩子們在學校的 課業內容並強化其自我效能與信心。 訪談結果顯示,新移民女性學習中文的動機,主要有以下三個:(1)為 能取得臺灣身分證;(2)為了指導孩子的課業;及(3)欲融入臺灣社會。 影響中文學習的因素,積極的因素主要來自於家人的支持與鼓勵以及中文學 習課程的良好互動;消極的因素則有下列五個: (1)中文學習時間與工作時間難 以兼顧;(2)家人反對或孩子無人照料; (3)中文識字及中文書寫難度高,學習 產生挫折; (4)開設中文學習課程的地點離家太遠;及(5)上課時,聊天的時間 過多,不利中文學習的進度。 參加中文學習課程後的影響,則有:(1)中文學習有助於環境的適應;(2) 增加與家人及孩子的情感互動;及(3)學習中文後,增進對自己的自我效能與自 信。 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四個建議: (1)開設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課程 專班; (2)以中文能力分級認證取代部分職業證照考試之學歷資格要求;(3)舉 辦親子共學中文活動或課程;及(4)設立新移民專屬諮商輔導中心,以協助輔導 新移民女性各種心理困擾。本研究期望研究結果,能提供政府相關新移民輔導單 III.

(5) 位在協助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時及後續研究的參考。. 關鍵字: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多元個案質性研究. IV.

(6) A Study on Vietnam Female Immigrants’ Chinese Learning Experience in Taiwa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four Vietnam female immigrants’ Chinese learning experience in Taiwan.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multi-case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and uses the pre-designed semi-structured outlines to conduct the interview. After the interviews, the transcripts are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are discovered.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research includes the motives of learning Chinese,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learning Chinese, the influence after learning Chinese and their experience of attending the Chinese-learning classes. It is found that the Vietnam female immigrants, when immigrating to Taiwan, first of all, adapted themselves to the environment and accustomed to their husbands’ family, and then started to learn Chinese under the approval and support of their families. Learning Chinese assists these four Vietnam female immigrants to live an independent life, to increase the communicative interaction with their families, and thus, to strengthen their self-efficacy and confidence.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e motivations of learning Chinese are to: (1) apply for Taiwanese ID cards; (2) supervise and instruct their children’s schoolwork; and (3) improve their Chinese ability for better social inclusion in Taiwan. The positive affecting factors are support and encouragement from their families and good interaction in Chinese-learning classes. The negative affecting factors are (1) night Chinese-learning class schedule overlapping with their job’s duty time; (2) disapproval of their families or lack of child-caring assistance ; (3) frustrations on Chinese literacy and writing; (4) Chinese-learning class being remote from their dwellings and, (5) excessive chatting time in Chinese-learning class disturbing their V.

(7) Chinese learning progress. There are several influences after learning Chinese: (1) It facilitates them to better adapt to Taiwanese society; (2) It increases the interactive affection with their children and; (3) It establishes their confidence and self-efficac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as follows: (1) to design the female-immigrant-oriented Chinese learning curriculum; (2) to replace some diploma requests of specific professional tests with Chinese proficiency certificate; (3) to hold mother-kid Chinese co-learning activities or classes and, (4) to set up the immigrants’ counseling center to help solve their mental problems. We expect to provide the results to the government and to the female immigrants’ organizations as reference and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female immigrants’ Chinese learning in Taiwan.. Keywords: female immigrant, Chinese learning, multi-case qualitative research. VI.

(8)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7.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新移民女性中文能力的重要性-----------------------------9. 第二節. 新移民女性中文能力與家庭互動的關係--------------------13. 第三節. 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動機及自我效能相關研究--------------16. 第四節. 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管道--------------------------------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25 第二節. 研究對象----------------------------------------------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31. 第四節. 研究程序----------------------------------------------3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39. 第六節. 研究嚴謹度--------------------------------------------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45 第一節. 受訪者背景--------------------------------------------45. 第二節. 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的動機------------------------------53. 第三節. 影響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的因素--------------------------56. 第四節. 中文學習對新移民女性的影響----------------------------65. 第五節. 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的心得------------------------------70. 第六節 綜合討論----------------------------------------------76 VII.

(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論--------------------------------------------------85 第二節 建議--------------------------------------------------89 第三節 研究省思----------------------------------------------92. 參考文獻 ------------------------------------------------------100 中文部分------------------------------------------------------100 西文部分------------------------------------------------------105. 附錄 附錄一 研究邀請函--------------------------------------------107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108 附錄三 訪談大綱----------------------------------------------109 附錄四 實地札記----------------------------------------------110 附錄五 彰化縣成人基本教育研習班及外籍配偶識字班實施計畫------111 附錄六. 外籍與大陸配偶及其家庭之輔導與服務措施----------------114. 附錄七 教育部發展新移民文化計畫 -----------------------------119 附錄八 外籍配偶子女教育輔導措施------------------------------121 附錄九. 各縣市外裔外籍配偶人數按國籍分------------------------122. 附錄十. 103學年度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123. VIII.

(10) 表次 表3-1. 外籍配偶人數統計表 (2014年12月) ----------------------------28. 表3-2. 受訪者基本資料----------------------------------------------29. 表3-3. 與受訪者聯繫及訪談時程表------------------------------------31. 表3-4. 受訪者資料編碼說明------------------------------------------39. 表3-5. 訪談資料主題歸類方式說明------------------------------------40. IX.

(11) X.

(12) 圖次 圖3-1. 整體研究程序圖----------------------------------------------36. 圖3-2. 準備階段流程圖----------------------------------------------37. 圖3-3. 發展過程流程圖----------------------------------------------38. 圖3-4. 研究報告撰寫流程圖------------------------------------------38. XI.

(13)

(14)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究越南籍新移民女性在臺灣中文學習的經驗。研究者透過 文獻的研讀、實際的訪談、逐字稿資料的整理,以及研究結果的分析來探討此四 位越南籍新移民女性在臺灣學習中文的經驗。研究內容包含受訪者中文學習的動 機、影響其中文學習的因素、參加中文學習課程後,對生活所產生的改變,以及 在臺灣參加中文學習課程的心得與經驗,並針對訪談結果提出討論與建議。 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則是 本研究的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新移民女性及新移民子女是近年來臺灣的新興族群。跨文化生活的適應、與 臺灣家人的語言溝通,以及新移民子女的教養等,都是新移民女性來到臺灣後所 需面臨的問題。在本節中,研究者首先探究新移民女性來到臺灣的背景,接著說 明研究者對於新移民女性在臺灣中文學習經驗的研究動機。. 一、 研究背景 本研究的背景包括(一)國際人口遷移與移民;(二)跨國婚姻影響台灣人口結 構;(三)新移民女性面臨跨文化的適應問題;(四)新移民女性的生活困境,以及 (五)新移民的學習議題研究。以下將針對上述之研究背景做探討。 (一) 國際人口遷移與移民 全球化及國際人口遷移是二十世紀以來影響世界各國人口結構改變的主要 潮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基於早期的殖民關係,許多移民湧入英國和歐洲許多 國家,柏林圍牆拆除、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及香港97大限後,中國大陸門戶大開, 更使得大量的亞洲人往世界各地遷移。國際移民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是改 1.

(15) 善經濟條件、逃離戰爭、政治或宗教的迫害、天災或是為子女尋求更好的教育環 境等。臺灣也因為受到全球化及世界人口遷移的影響,在二十世紀後,湧入了大 量的大陸及外籍配偶新移民女性。 (二) 跨國婚姻影響台灣人口結構 自從1987年臺灣政府解嚴後,兩岸民間便經由開放探親、觀光、通商以及通 信,而有了較頻繁的接觸,進而有更緊密的兩岸通婚現象。接著在1994年政府宣 布南向政策以後,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便透過婚姻仲介,藉由跨國婚姻的方式, 大量進入臺灣。根據陳建甫(2003)針對東南亞籍與臺灣籍跨國婚姻現象進行的 研究,其研究發現東南亞籍與臺灣籍的跨國婚姻中,其中有女性外籍配偶多於男 性外籍配偶、相當多臺灣老夫配東南亞少妻,以及臺灣男性配偶社經地位偏低等 現象;新移民女性及其子女人數也已逐漸成為繼閩南、客家、1949年遷臺中國籍, 以及原住民之後,臺灣的第五大新興族裔。 根據2015年內政部移民署的統計,外籍配偶人數已快速成長至103年底49.8 萬人(附錄九)。另根據教育部統計處2015年的統計,103學年度新移民子女就讀 國中、小學生數逾35萬8千人(附錄十)。由於新移民女性及新移民子女人數的快 速成長,台灣的人口結構及家庭結構也有了大幅度的轉變,新移民家庭已成為臺 灣社會的一個重要議題。近年來台灣也因跨國婚姻而成為多元族群與文化的社 會。 (三) 新移民女性面臨跨文化的適應問題 新移民女性跨國來到臺灣,由於接觸到與原生國不同的文化,便常因為文化 的差異而容易有被歧視或被誤解的情形。心理學家指出,文化對人類行為的塑造 和理解上具有絕對的影響力,如果行為脫離其所隸屬的文化背景(如移民),而表 現在另一個不同文化的社會時,這些行為往往會被誤解甚至遭受排擠,漸漸演變 成被該社會隔離而造成弱勢的一個族群(施建彬,2003)。根據 Huang & Mathers (2001)的研究,在移民的歷程中,文化的隔閡是必然的,新移民面對遷入社會 2.

(16) 的環境與文化不熟悉,因此面臨的挑戰與衝擊,使移民者婚姻生活極具挑戰性, 在生活適應上有徬徨及無助的心理歷程,因而易陷入困頓與孤寂之中;初期的文 化衝擊,包括語言、氣候與飲食等文化。也因此跨文化的適應問題也是新移民女 性必須面對的挑戰之一。 對於跨文化的適應,相關研究(沈佳憶、林啟超,2011;楊深坑,2008)認為, 跨文化適應是一種持續或連續的動態過程,當個人與一個全新的、不熟悉的或改 變的文化中進行互動時,將會與此環境重新建立並維持相對穩定、互惠及有用的 關係;而新移民女性常常感到孤獨,受到歧視等不平等的待遇,主要就是因為在 跨文化交流中,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認知上的差距,加上臺灣人民對「跨 國婚姻」的負面刻板印象,以及先生和夫家的自我中心主義,習慣以自己的價值 觀去衡量對方,造成新移民女性對跨文化的不適應症。語言溝通的障礙症加容易 加重跨文化不適應的問題。 (四)新移民女性的生活困境 在台灣新移民家庭中,新移民在嫁作台灣媳婦後,常因語言的隔閡、文化的 差異、以及價值觀念的不同,面臨許多生活適應、家庭經營及子女教養等方面的 問題。根據王碧霜、 黃淑玲(2009) 的研究認為,新移民女性在臺灣生活的困 境,主要有五個層面:語言障礙、人際關係、文化差異、健康問題、子女教養問 題等。其中,新移民女性最常因語言的隔閡與溝通問題,影響到人際互動的關係。 蔡榮貴、周立勳和楊淑朱( 2004 )的調查發現,有高達六成的新移民女性有 子女教養的困擾,尤其是語文溝通上的障礙常使得課業教導產生困難;語文的障 礙,特別是不識中文的問題,使得新移民女性無力教導孩子課業,也無法精確檢 視學校老師所指定的課業等聯絡事項。根據研究者在2014年的一篇訪談研究,也 發現新移民女性由於看不懂中文字,使其在擔任母職時遭遇到許多的困難,在教 養子女時也容易感到力不從心;甚至會對於自己的母職勝任能力感到懷疑並因此 產生挫敗感。語言溝通上的障礙,也影響到與學校老師的書面溝通及主動向社會 3.

(17) 相關資源求助的能力等問題(黃柔理、陳易芬,2014)。 有些已來到臺灣近二十年的新移民女性,其子女也多已步入青春期。面對孩 子一年年的成長,然而新移民女性卻仍不識中文的問題,除了可能影響到親子的 信任關係,也可能影響到新移民女性與未來的生活逐漸產生脫節,並影響到其對 自我實現的期許與身心健康。 (五) 新移民女性的學習議題研究 根據吳芳茜、李麗日(2009)的研究,針對新移民議題出版之書籍或論文研 究數量雖然可觀,但大多數研究資料中,多偏重在論述新移民子女學習之探討, 對於新移民女性本身的心態及價值觀等相關的書目及研究,所占篇數極為少數; 以新移民女性的學習議題進行探討之研究,多為量化研究;學界亦多將焦點置於 新移民子女,而非新移民女性本身,針對她們學習議題進行質性研究者亦為少 數。 吳芳茜、李麗日(2009)的研究也指出,欠缺學習經驗的新移民,其弱勢處 境容易造成惡性循環,並連帶產生許多負面影響,如溝通不良、人際孤立、親職 效能偏低等狀況。王碧霜、黃淑玲(2009)則提到關於識字或學習額外技能可以幫 助新移民女性更容易適應臺灣的生活,也能幫助她們提高教養子女的能力。因此, 新移民女性的學習議題確實值得更多的關注及探討,尤其是在增進其中文能力方 面,中文能力的增進可以有助於減少新移民女性在臺灣所面臨的語言與不識中文 所衍生的生活適應、人際互動及子女教養等困境。. 小結 基於以上的研究背景,如何幫助新移民女性學習中文,藉由中文能力的增能, 協助新移民女性解決生活所面臨的困境,值得探究。新移民女性在新移民家庭中 扮演著多重的角色,不論是教養子女的母職角色、婚姻關係中的妻子角色、抑或 是自我實現的期盼,都應該可以透過中文能力的提升,增加其往未來理想生活邁 進的信心。因此,本研究將探究新移民女性在臺灣中文學習的經驗,希望可以協 4.

(18) 助新移民女性,克服中文學習的困難,持續保有學習中文的動力,並能以中文學 習為起步,以終身學習為目標,協助她們往未來自我實現的道路邁進。. 二、 研究動機 本研究動機源自於研究者曾輔導過的一位國小新移民子女個案,在與個案之 新移民母親對談後,引起研究者想要探討新移民女性在台灣子女教養的經驗。接 續此前導性研究的結果,研究者發現中文對新移民女性來說,是很重要的能力, 因此便使研究者又再進一步欲探討新移民女性在台灣中文學習的經驗。以下將詳 細說明本研究的動機。 (一) 輔導新移民子女個案 研究者為現職國小教師並擔任兼任輔導老師的職務,在學校也因此有機會接 觸及輔導了幾位新移民家庭的子女個案。根據研究者在國小教育現場的觀察,當 新移民子女在學校發生學習或行為上的問題時,大多數的新移民女性,常因為擔 憂語言溝通及看不懂中文字的顧慮,對於和學校老師的聯繫,大多以被動的態度 來回應及面對。 研究者曾在2012年輔導一位由導師轉介至輔導室的新移民五年級男童,這名 男童除了上學經常遲到、作業缺交嚴重及課業明顯落後以外,在人際關係及同儕 相處上都有適應上的問題。為了協助該男童可以跟得上學習的進度,增進其學習 的成效,建立學習成就感,學校導師特別安排他參加放學後免費課後補教教學課 程,希望可以補強男童在課業上的學習落後問題,也期望可以逐步建立男童的學 習成就感與自信。但該男童常常是放學後就「逃」回家,學校老師寫聯絡簿或與 家長聯絡也常常未得到回應,老師打電話給媽媽,媽媽也常未接電話,接電話後 也都只是簡短的以「知道了」來回應,然後掛掉電話。由於該男童在學校之異常 行為,經導師多次勸說輔導後仍未見改善,且有愈來愈嚴重的現象,因此導師將 此生轉介至輔導室,尋求二級輔導。. 5.

(19) (二) 進行個案家訪與新移民女性對談 研究者身為學校兼任輔導老師,接案後立即安排輔導晤談,但因為男童個性 害羞不多話,因此輔導老師便主動前往進行家訪,希望可以找到有利於輔導個案 的線索。在與男童的母親家庭訪談時,觀察到男童的母親是新移民女性,雖然在 言語溝通時彷彿可以聽得懂,但其中文口語表達的能力卻十分有限。在該次家訪 中,男童的母親一直拜託輔導老師幫忙管管她的小孩,自己實在無力管教,孩子 不但不聽從她,也不讓她到學校,她認為孩子是擔心同學會取笑他。看著這位母 親心急地以極為有限的中文表達她的困境,似懂非懂地聽我述說孩子在學校遇到 的困難及可能需要的協助,然後紅著眼眶不停的掉淚。當時的我,可以體會到她 的無助,也能理解她接到老師的電話後,可能沒有足夠的中文溝通能力可以回應 老師的擔憂心情,也懷疑也許是因為不識中文的緣故,因此無法看懂及回應老師 在聯絡簿上所寫的聯絡溝通事項等。 (三) 新移民母親子女教養經驗訪談研究 由於和該新移民子女個案的輔導經驗,讓研究者想要進一步探究新移民女性 在臺灣子女教養的情形。研究者於是開始觀察並尋找合適的研究對象,然而卻因 為受限於新移民女性中文溝通上的表達能力,研究者因此遲遲未能找到合適的研 究訪談對象,一直到2014年4月,研究者才偶然在另一次學校的個案輔導會議中, 邀請到一位中文口語表達能力十分流利的越南籍新移民母親,同意接受我的訪談, 並展開了研究者研究新移民家庭的第一步。 研究者於2014年4月正式訪談一位來臺灣十三年的越南籍母親,並依據訪談 研究結果撰寫成一篇論文並發表於103年度中部五縣市新移民子女教育方式研討 會(黃柔理、陳易芬,2014)。在該次的訪談中,讓研究者印象極為深刻的是受訪 者的母職挫敗經驗。受訪者表示,因為自己不識中文,兩位孩子國小課業的督導 只能交給安親班的老師,自己也無法以中文書寫的方式在聯絡簿上進行親師溝通; 也由於看不懂中文,孩子也因此曾有幾次欺騙她的心痛經驗。她也提到,雖然中 6.

(20) 文口語溝通無礙,但當需要閱讀或書寫相關資訊時,就必須由子女唸給她聽或由 先生代筆;受訪者也擔心未來在孩子漸長後,尤其是在孩子即將就讀國中,邁入 青春期,她擔憂可能會因為不識中文的問題而影響到親子之間的信任關係。研究 者因此於該次訪談中,深刻地感受到「不識中文」將會是新移民女性在孩子未來 成長過程中極大的隱憂,而這感受也引發了研究者想要進一步瞭解及探究新移民 女性在臺灣中文學習的研究動機。 因此本研究的動機即在於希望藉由實際的訪談來瞭解新移民女性學習中文 的經驗,同時,希望可以協助更多新移民女性克服中文學習的困難,並增進其中 文能力。本研究也期望可以將研究結果提供予學術界及新移民相關輔導單位在未 來協助新移民女性學習中文時的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藉由四位越南籍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的訪談,來瞭解新移民女性在台 灣中文學習的經驗。本研究欲達成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 瞭解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的動機。 二、 分析影響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的因素。 三、 探討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後的影響。 四、 瞭解新移民女性參加中文學習課程的感想。 研究者針對以上所述之研究目的,參考相關研究文獻來進行訪談大綱及訪談 問題的設計與撰寫,以期能有效地達到本研究的目的。.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以越南籍新移民女性為研究對象,探討新移民女性來到台灣後,在臺 灣學習中文的經驗,為使研究範圍更為明確,茲將本研究的重要名詞釋義如下: 7.

(21) 一、 新移民女性 新移民女性是指透過各種婚姻仲介管道與臺灣地區男性正式辦理結婚登記 的大陸與各地區非臺灣籍的外籍女子,她們主要來自大陸、港澳、越南、印尼、 泰國、菲律賓、柬埔寨及馬來西亞等國(附錄九)。 本研究以越南籍新移民女性且育有就讀國小以上的子女為研究對象。界定育 有國小以上的子女,主要是希望能藉此了解新移民女性在中文學習後,指導孩子 課業及與親子中文溝通互動的情形。. 二、 中文學習經驗 本研究所指「中文學習」,是指新移民女性曾參加或正在參加國中、國小補 校所辦理的中文學習課程。學習中文的內容涵蓋中文聽、說、讀、寫。除了前往 參加國小補校中文學習的課程以外,在課後練習中文的方式以及如何利用相關學 習資源等也是本研究所探討的範圍。 而經驗係指體驗或觀察某事後,所獲得的經歷。個人可對於經驗賦予意義, 使其具有獨特性。本研究指稱之中文學習經驗,乃指新移民女性曾經實際參與或 正在參與國中、國小補校中文課程的學習經驗,包含對課程授課老師、班級同學、 學習教材及學習環境等的學習感受及心得。. 8.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新移民女性由於文化的差異、語言溝通的障礙及不識中文的困境,來到臺灣 後,隨即面臨了環境適應的問題。隨著孩子的成長,子女教養及溝通互動的問題 也隨之而來,母職的角色亦開始面臨挑戰。由於語言溝通的障礙,中文能力的增 進對於新移民女性來說,確有其必要性,也將影響新移民女性在面對各種生活難 題時的調適與成長。本章將針對新移民女性中文能力與中文學習的議題,分以下 三節來做相關文獻的探討:第一節為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的重要性,第二節探討 新移民女性中文能力與家庭互動的關係,第三節則為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動機及 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第四節為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管道之探究。. 第一節. 新移民女性中文能力的重要性. 新移民女性在語言隔閡、文化差異、子女教養困境、社經地位與家庭資源低 落的多重弱勢下,致使語言發展、學習成就、身心狀況、學校及家庭生活適應等 極易產生困境,語文發展障礙更是造成學習困境之始。語言溝通上及不識中文的 障礙更使得新移民女性無法適切的表達需求,更常是有苦「難言」。藉由中文學 習來提升新移民女性的中文能力,除了可以減低文化的衝擊感,亦將有助於新移 民女性在臺灣的社會適應。在本節中,將就中文學習對於新移民女性的重要性來 進行文獻的探討。. 一、 語言能力是社會適應的基本要求 對移民者來說,語言是與接待社會連接與對話的工具。移民常被期待學習移 民國的語言,有能力使用中文亦是新移民女性在臺灣社會適應的基本要求,也是 她們社會融入(social inclusion)的象徵(莊曉霞、劉弘毅,2012)。在臺灣有 關新移民婦女社會適應的研究中,許雅惠(2009)的研究指出,語言能力被認為 是新移民女性社會適應的重要關鍵,當語言能力到達一定的程度後,新移民婦女 9.

(23) 便可以和接待社會做某種程度的連接與對話,可能衝擊到離她們最近的婚姻關係 與家庭系統,以及社區的生活與人際互動網絡。在國外有關美國留學生的研究顯 示,亞洲人比歐洲人更難適應在美國求學的新環境,其社會資本大量仰賴來自同 一國家或區域的人,主要原因就是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其中最大的困難便是語言 溝通的問題,影響其對於文化的學習及社會的適應(Poyrazil et al., 2004)。 台灣的多種族特性形成了語言使用的複雜性。新移民的語言學習過程,不僅 涉及中文的聽、說、讀、寫能力,更面臨生活中多種語言共存的困難。例如,新 移民的夫家普遍使用臺語或客家語,有些甚至是原住民族語,這迫使她們需要同 時懂得兩種第二語言:一種是與社會大眾溝通的中文,另一種是與家人溝通的其 他方言,倍增語言學習的複雜與困難度;一旦無法進入異國文化的生活邏輯,日 常生活就很難突破孤立無援之苦,進而成為家庭與社會中的「他者」或「邊緣人」 (黃儀娟,2000;翁毓秀,2006)。研究者2014年在一份越南籍新移民女性的訪 談研究結果中亦有相同的發現,新移民女性在臺灣首先必須克服語言溝通上的問 題,甚至必須同時學習國、台語,以便能及早融入夫家的生活,例如:婆媳溝通 與子女教養等(黃柔理、陳易芬,2014)。 王碧霜、黃淑玲(2009)也提到關於中文識字等語言能力,可以幫助新移民女 性更容易適應臺灣的生活;新移民女性展現高度的學習動力,為的就是能儘早適 應臺灣的生活。周芳怡( 2005 )從其研究訪談中發現,大多數新移民婦女來台半 年內就能以國語或台語進行口語溝通,學習的方式主要是透過夫妻、家人之間的 對話,還有電視廣播等大眾媒體,認識世界的管道大都是透過生活經驗和重要他 人,只求了解家人要她知道的事物和價值,很需要學習機會來加強閱讀和書寫能 力。 為了幫助新移民女性在新文化與新環境中順利的生活,語言的學習是必要且 重要的一項技能(匡敏惠,2010)。吳芳茜、李麗日(2009)針對台中縣新移民女 性學習經驗之研究發現,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相較於大陸籍,在語言背景上乃屬 10.

(24) 於弱勢,在中英文程度普遍不高的情形下,往往會使其適應更為艱難;新移民勢 必要透過學習,以獲得良好的教育,並將本地語言及文化內化,才能真正融入台 灣社會並發揮自身潛能。. 二、 中文識字能力對新移民女性的影響 在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的相關研究中,內政部曾於 2004 年的「外籍及大陸 配偶生活狀況調查計畫」中,實際訪查新移民女性的生活輔導需求,在接受訪問 的 101,615 人中,有 69.4%的新移民女性將「語言訓練,識字教育」列為希望接 受訓練課程的第一選擇(陳心怡,2007)。 中文識字對於新移民女性會產生什麼影響,相關研究指出(吳美雲,2001; 林月鳳、周慧玲,2007;邱琡雯,2005),不僅藉由識字教育習得了在中文上聽、 說、讀、寫的能力,還能夠產生自信與尊榮感,增強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並能 提高教養子女的能力。新移民女性來到台灣以後,因為語言隔閡而感受到的權力 變動,在初期階段,因為語言隔閡,所以權力感受降低,然而在察覺困擾後做出 上「中文識字班」的行動,繼而有了重新找回自信、增強表達能力、更多自我覺 知、與更有動力的個人層次的賦權(individual being empowered),以及去批 判並改變既有系統的解放權力(emancipation)(Inglis, 1997)。 邱琡雯(2002)的研究指出,識字是外籍配偶賦權的重要起步。作為接待社 會的臺灣,提供外籍配偶一個常態穩定的識字權,不僅會強化外籍配偶自身的賦 權,也延伸至外籍配偶對子女教育的參與,長久之後,更會影響到外籍配偶對在 地社會的回饋與互動。邱琡雯(2003)與夏曉鵑(2005)皆指出新移民女性因語 言溝通的障礙,必須仰賴夫家協助,且不易接觸外界資源,造成新移民女性在家 庭中擁有較少權力,無法達到夫妻平權。 陳燕禎(2008)的研究發現,語言是新移民女性在臺生活適應上的最大壓力, 語言的障礙影響與夫家的相處,也無法向外尋求支持網絡而失去與外界溝通的能 力。因此,中文能力的習得將有助於增進新移民母親的自我尊榮感及減少生活溝 11.

(25) 通上無法被理解的壓力。 善牧基金會於 2010 年「新移民家庭國小子女課業指導狀況」調查,調查結 果發現 71 位受訪新移民女性,有 79 %新移民女性覺得在指導孩子的課業上有困 難。針對新移民女性調查顯示,新移民女性認為在指導孩子課業上有困難,最主 要的原因是「看不懂作業裡出的題目」、其次為「看得懂作業題目但不知如何教 導」(張舒涵,2010)。莫蔾藜、賴佩玲(2004)的研究也提到,雖然新移民女 性能說國語或方言,但能清楚具體表達意見的並不多,所以其子女入學後,當有 生活或課業上的問題要請教她們時,新移民女性常因為本身的中文能力受限,而 無法順利協助或讓子女充分的理解。身為教師的研究者認為,語文的障礙,不但 使得新移民女性無力教導孩子課業,也產生親師溝通的困難或影響親子間的互動 關係。 在識字方面的相關國外研究指出,美國移民人口的低教育程度比率是最高的, 百分之七十五移民是功能性文盲,此種教育不足再加上語言技能的匱乏,使得移 民族群就業能力降低,只能從事以時計薪的工作(Romanwoski, 2002)。在臺灣的 新移民女性的家庭多屬於社會中的弱勢家庭,就長遠的觀點著眼,功能性文盲, 此種教育不足再加上語言技能的匱乏,將使得新移民女性在未來也可能面臨到不 識字可能導致的就業及社會問題。. 小結 教育部每年九月於學校開學時,都會函令各縣市教育局調查跨國婚姻子女的 學習情形,調查的內容包括學生的父母國籍、家庭的經濟狀況、學習概況及學校 的輔導辦法等,可惜的是,校內輔導機制並未能實際去瞭解這一族群學生的特有 現象,並給予其所需要的輔導支持;新移民子女因其父母教育程度都不高,且母 親為新移民女性,大多不會讀、寫中文,在聯絡簿的簽閱、親師溝通與孩子課業 的督促方面,是難以有適切的幫助的(匡敏惠, 2010)。. 12.

(26) 研究者也曾於去年四月實際訪談一位越南籍母親,發現她只在越南學習一個 月的中文,便嫁到台灣來,受訪者國語台語雖溝通無礙,但由於未能有機會學習 中文讀寫,因此無法督導其就讀國小孩子們的課業,也因為不識中文的緣故,很 難在課業上做到精確的督導,大都只能選擇相信孩子;在教養子女方面,也只能 以口語的方式來要求,也無法以書寫的方式與學校老師進行聯絡及溝通,對此讓 她感到十分的無奈及擔憂。當需要寫聯絡簿和老師連絡時,也必須由丈夫或子女 代寫。身為教師的我,對此也深感憂心,擔心容易逐漸養成孩子的投機心理以及 影響到親子的互動關係(黃柔理、陳易芬,2014)。 就如上述的研究指出,識字是外籍配偶賦權的重要起步。提供外籍配偶一個 常態穩定的識字權,會強化新移民女性自身的賦權,也延伸至新移民女性對子女 教育的參與,長久之後,更會影響到新移民女性對在地社會的回饋與互動。因此, 如何真正落實新移民女性中文識字教育,提升其中文能力,尤其是讀寫教育,研 究者認為值得新移民相關輔導及教學研究單位的思考與重視。. 第二節. 新移民女性中文能力與家庭互動的關係. 新移民女性在臺灣家庭中扮演妻子、媳婦及母親的角色,中文能力在家庭中 也密切地影響了她們與家人間的語言交流及親子間的互動與溝通。新移民女性對 於孩子從小的語言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母親和孩子親密的互動,也可以帶給新 移民女性極大的溫暖與在異國安定的力量。本節將就家庭語言的重要性以及新移 民女性中文能力與家庭互動的關係來做相關的文獻探討。. 一、 家庭語言的重要性 家庭語言的交流形態會影響子女的語言發展。幼兒語言能力不足的問題從幼 稚園開始就產生,王瑞壎(2004)在對於外籍與大陸配偶就讀幼稚園子女的研究就 發現,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適應與學習的共通性問題來自語文,有些幼兒的口語 13.

(27) 表達能力不佳,常常令老師覺得挫折;另一方面也由於父親不關心幼兒的學習問 題,而母親又不太會說中文,孩子回家後無法指導其學習。 家庭環境中語言刺激的多寡也對子女語言能力有一定程度之影響;如果父母 親忙於生計,缺乏有組織的家庭活動,彼此互動較少,不易產生對話與語言的糾 正及教學等回饋,孩子可能於入學前便已學到了若干不當的語型,此種語言交流 的方式,會影響子女閱讀準備度以及智力的發展(林生傳,2005;吳武典,1976)。 鍾鳳嬌、王國川(2004)調查新移民子女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發現 七歲前的新移民兒童與一般兒童在語詞概念上較為落後,可能是因為家庭互動刺 激或硬體環境刺激都較貧乏,而影響孩子語文的發展。 Kellaghan et al.(1993/1996)認為,家庭中的成員可關心並幫助兒童正確 及有效的使用語言,如糾正不當用法或提醒使用正確的字詞與片語來與人溝通, 此外,也可利用晚餐時間或家庭成員共同使用的語言來溝通與學習,這是家庭語 言環境最強調之處。吳宜錞(2005)以新竹縣「外籍配偶子女」為研究對象發現, 家庭學習環境互動的豐富性會影響其子女的國語文能力,環境互動的內涵包括親 子溝通、父母參與、學習資源、父母管教等。. 二、 新移民女性中文能力與家庭互動的關係 母親對於兒童能若能給予語言的交流,是家庭文化的一面,亦將會深切影響 到子女的語言發展及社會化的過程(陳怡華,2001)。在臺灣新移民家庭中,新 移民女性經常被認為是孩子語言的主要教學者,其子女的語言能力以及學業成就 經常受到母親國語能力之影響(張淑猜,2004;陳清花,2004)。吳俊憲(2006) 的研究指出,新移民子女受到母親中文程度的影響,使其在語言學習方面產生較 多弱勢,且課業輔導需依賴父親、家中其他成員或安親班。 由於中文能力的不足,在教導及協助子女閱讀課外讀物方面確有實質上的困 難,更難以在家中和孩子共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等行為。張芳全、王平坤(2012) 認為,家庭閱讀習慣包括父母會參與回家作業;父母會從事親子陪讀;父母喜歡 14.

(28) 買書或到圖書館借書;每星期都有閱讀課外書的習慣等。研究者認為,對於新移 民女性而言,家庭閱讀文化的形塑,也有賴於及早協助新移民女性學習中文並提 高其中文的能力,才有達成的可能。 張芳全、王瀚(2014)的研究指出,新移民女性對臺灣教育、文字的不瞭解, 以致於無法全然地與學校教師溝通及深切瞭解子女的感受,在幫助其子女解決內 心、課業、生活及交友的問題時也因此產生困難。新移民女性因為語文能力不足, 無法輔導子女的課業,易使得新移民子女在語言學習上與一般同學有所差異,容 易因語言腔調而遭受到同學的恥笑,也有可能因此而造成其自信心不足,學業成 績落後等問題(王貞云等,2012;黃森泉、張雯燕,2003)。 鐘重發(2004)認為,新移民子女的父母大多屬於經濟、文化的弱勢,社會地 位不高、教育程度較低,遇到問題時也常因為語言問題而不會主動尋求社會支援, 以致無法妥善利用資源,給予孩子更好的發展和學習環境。語文發展障礙更是造 成學習困境之始,而家庭文化教育資源不足則讓語言學習失去助力。當家庭文化 資本愈豐富,亦即家庭文化資本愈多,其子女學業成就或教育成就會愈好(黃毅 志,1996 ,2002 ;Luyten, Peschar & Coe, 2008 ; Sirin, 2005)。根據太 平國中校長蕭國倉(2014)的觀察,新移民女性對於孩子學校的活動宣導與相關文 宣配合事項,受限於語言能力,大都由子女口語轉述、老師主動打電話告知或主 動參加學校活動,否則大多無法靠自行閱讀宣導內容而獲得足夠的資訊。 研究者在實際教學現場也確實發現到東南亞新移民家庭的子女在言語的表 達上比較被動與害羞,對於發表意見亦容易感到比較沒有自信,通常是老師問, 才會回答,也因為擔心會回答錯誤,回答都十分的簡短。這也許也和家庭中,因 為新移民女性語言能力的問題,缺少足夠的家庭語言刺激及語言溝通的互動。若 新移民子女覺得母親欠缺中文讀寫能力而因此減少親子互動的機會,那麼更易使 新移民女性在家庭中感到孤寂,也將會造成新移民女性極大的母職挫敗感,間接 影響其心理的健康。 15.

(29) 小結 家庭中所使用的語言乃家人溝通互動很重要的工具,不論是以言語的方式或 以文字的方式來呈現。對於陪伴未來子女的成長,父母親都具有很重要的示範作 用與影響,而在新移民家庭中,新移民女性因為是孩子主要的語言教導者,因此 其中文能力的增進,將有助於母職的勝任感。 新移民女性在家庭中經常扮演著陪伴及教導孩子的角色,但不懂中文的實際 困境將影響其陪伴子女閱讀課外讀物,也難以參與學校家庭作業的指導,此對於 提升家庭閱讀的文化環境將是一大阻礙。因此研究者認為協助新移民女性學習中 文,進而提昇新移民女性閱讀的能力,將可進一步提升家庭的文化環境。因此, 綜上所述,鼓勵新移民女性學習中文以及提升其中文能力對於新移民家庭的語言 溝通與互動將有極大的助益。本研究也將針對新移民女性在學習中文後,在家庭 互動中所產生的影響來做探討。. 第三節. 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動機及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新移民女性的中文能力有助於新移民女性在台灣的社會適應與家庭互動。在 前兩節的文獻探究中,我們探討了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的重要性以及新移民女性 中文能力與家庭互動影響,然而由於語言學習乃持續不斷努力學習的過程,除了 要有語言的學習動機以外,也須具備學習中文的信心,亦即足夠的自我效能感來 維持其中文學習的動能。因此,在本節中,首先將探討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的動 機,接續探討中文學習與自我效能的關係。. 一、 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動機研究 張春興(1994)認為,學習動機之形成有內在因素及外在因素,前者起因於個 體的內在需求,後者則是由外在因素所引起;受外在誘因影響而學習的學生,無 法產生自發性學習,一旦誘因降低或消失,學習動機便會跟著減弱或消失;而內 16.

(30) 在動機乃是個體因應內在動力與需求,從事各項感興趣的活動,即使在沒有誘因 及酬賞的情況下,仍然會自主性地投入學習活動。 在有關新移民學習動機的研究中,Wendy(2004)曾以俄籍移民為對象,訪 談他(她)們學習美語的經驗,結果發現新移民學習的動機來自於三點:想更融入 美國社會、參與更有意義的人際交流、增強獨立自主的權能。在國內的研究中, 徐文濤(2005)抽測台北縣新移民,發現在學習動機方面以中文識字的動機為最 強,葉淑慧(2004)針對竹北新移民進行質性研究的結果,也發現新移民女性學 習動機最多來自於想認識國字。 許雅惠(2009)的研究,調查新移民學習的上課目標依序為:學中文、矯正發 音、提高程度、想上網、看報紙、以後取得文憑、教小孩或教育孩子、找工作才 不會被騙、會認菜單、想學當翻譯、學習溝通、認識朋友聊天、不想依賴他人、 學習臺灣社會概況以及提升社會地位與感受等。其中大多數的目標均與提升中文 能力有極大的相關,也可以說是新移民女性想要學習中文的動機。 如同張春興(1994)所提出,內在因素乃是個體因應內在動力與需求,即使在 沒有外在誘因及酬賞的情況下,仍然會自主性地投入學習的活動。本研究便希望 可以藉由深入訪談,探究新移民女性在中文學習方面的內在因素,透過內在因素 的鼓舞,使其學習中文的動機變得更為主動與積極。. 二、 自我效能研究 在自我效能的研究文獻中,Bandura(1997)將自我效能定義為個人對於完成 某項作為所具有的信心程度。Bandura 認為自我效能強的人能積極主動完成預定 的目標。自我效能也是學習的基本動機,對於預測一個人參與活動的情緒反應、 努力、堅持等行為有很大的影響,自我效能強的人能積極主動完成預定目標;想 要有效學習成長就必需要有足夠的自我效能(Zimmerman & Kitsantas,2005)。 對新移民女性來說,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也有助於中文的學習,因此以下將探討 Bandura 對於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方式。 17.

(31) (一) 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論 Bandura 將自我效能定義為個人對於完成某項作為所具有的信心程度,以學 習中文為例,即代表個人對於可以學會中文的信心程度。Bandura 認為自我效能 強的人能積極主動完成預定目標。依據 Bandura(1997)的看法,個人自我效能感 的高低,受到個人對行事成功或失敗的解讀,以及對於自我表現檢視的個人偏好 的影響。Bandura(1997)提出,改變個人自我效能感可以透過下列四種方式: 1. 透過練習,增進個人的精熟經驗,可以增強個人對即將面對事物之信 心。 2. 從觀察與自身環境條件相似之人的作為,轉換成個人的經驗以及重新嘗 試的動力。 3. 透過重要他人之遊說、鼓勵,激發個人勇於嘗試學習的動機。 4. 個人的人格特質、健康狀況,會影響個人的學習行為表現,因此增進個人 的生理、心理及情緒的健康都有助於提高自我效能感。 以上四種方式對於學習語言來說,極具有參考的價值。因為任何語言的學 習都需要足夠的練習、觀察學習同儕的學習態度與行為、重要他人的鼓勵與激發, 以及個人的特質等因素,都確實有助於改變自我效能感,提升語言的學習動機。 (二) 新移民女性自我效能研究 林慧卿(2006)針對台中縣市識字班的外籍女性配偶,其母職自我效能與社會 支持之相關研究,結果發現其研究樣本在學習中文後,對自己的母職自我效能表 現有良好的自信,整體母職自我效能量表,平均數高於中位數;且來台時間越長 的外籍女性配偶,其自我效能感也較佳;中文程度越高者,母職效能感也越高, 其子女在學習、常規、人際以及整體學校生活適應上,均高於中文程度較低者; 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增進學習的動機,在學習中找到成就感,也因此可以有助 於移民女性獲得自信及參與事物的權力。. 18.

(32) 小結 綜上所述,Bandura認為自我效能感可透過練習、重要他人之遊說、鼓勵, 激發個人勇於嘗試學習的動機,因此,新移民女性在學習中文時,練習的方式、 家人、同學及老師的鼓勵對於提昇其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也值得探究。另外,新移 民女性在家庭中扮演母職角色時,由於中文能力的限制,也會影響到其自我效能 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有助於新移民女性在學習中找到成就感,進而擁有自 信,提高其參與事物的能力。因此,新移民女性透過中文學習,展現其自信與自 我效能感的方式,也是本研究欲探究的內容。. 第四節. 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管道. 國內有許多學習管道提供外籍配偶進修,推動的單位為成人基本教育班,國 中小(含補校),高職推廣教育班,家庭教育中心,社區大學、社教館所、社教 站、民間團體,以及新移民學習中心共六種單位。包括提供分級識字教育、研發 新移民教育雙邊教材、提供家庭教育學習活動及親子閱讀活動、普及並深化新移 民學習管道、提供東南亞非華人華語文學習管道、建立新移民相關師資人才庫, 以及進行跨國婚姻家庭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等。 另外,國中小補校也是提供新移民女性可以進一步取得學歷的管道之一。以 下研究者將探討與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相關的管道及活動:成人識字班、國小附 設補校及國民中學附設補校、親子共學中文活動等來做相關的探討。. 一、 成人識字班 政府辦理成人基本識字課程通常由社區大學所開辦的識字班課程或是由各 國中小附設補校所辦理的成人基本教育識字班識字課程,提供完全免費的學習課 程。目的在培養失學國民及新移民具有聽、說、讀、寫、算能力,以充實基本生 活知能,增進其語文溝通能力,擴展人際關係,融入社會環境,提升生活品質。 19.

(33) 參加對象以未具國民小學畢業程度之國民或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及提供招 生名額百分之五為身心障礙成人保障名額,以保障其參與機會。上課內容主要以 中文的聽、說、讀、寫等識字課程為主;輔以融入生活知能、在地特色、歷史文 化、音樂、美術、資訊教育、親職教育、家庭教育等課程。. 二、 國中小補校教育 (一) 國民小學附設補校 國民小學補校,附設在國民小學。國小補校分為初級部與高級部,初級部相 當於國小前三年,修業年限為六個月至一年;高級部相當於國小後三年,修業年 限為一年六個月至二年(胡夢鯨、吳宗雄、蕭佳純,2003)。參加對象以年滿十 二足歲以上未完成國民小學教育之民眾,未具國民小學畢業程度之國民或外籍配 偶與大陸配偶及提供招生名額百分之五為身心障礙成人保障名額,以保障其參與 機會。 國小補校課程上課時間大都安排在每週一、二、三、四,晚上 7:00~9:00, 每天 3 節課,課程內容:國語、數學、社會(生活常識)及選修科目,修業期限為 三年(初級部一年、高級部二年),三年畢業並發給學歷證書,可直升國中補校。 上課內容主要以中文的聽、說、讀、寫等識字課程為主;輔以融入生活知能、在 地特色、歷史文化、音樂、美術、資訊教育、親職教育、家庭教育等課程。書籍 教材費、學雜費全免。 根據柯菊華、陳麗幀(2008)的研究,國小附設補校原本設立的目的,是為 幫助早期失學民眾就學之需要,消除文盲。近年來由於新移民人數增加,以及內 政部最新修訂國籍法之規定,新移民必需累積上課時數達 72 小時以上,才可申 請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民,並取得我國之國民身分證,因此國小附設補校上課學生 人數增加,而且外籍學生人數已經比本籍學生人數還多。. 20.

(34) (二) 國民中學附設補校 國中補習教育,附設在國民中學。國中補校相當於國中,修業年限不得少於 三年。國民中學補習學校入學資格為年滿 15 歲以上且具備下列資格之一者,均 可報名就讀: 1. 國民小學(或國民學校)畢業或持有畢業證書或同等學力資格者。 2. 外籍結婚來台領有居留證或身份證 3. 教育主管單位認證之國小學歷證件 4. 國民小學自學進修學力鑑定考試及格證明者,亦可登記入學。 國中補校課程特色重視學科基本能力培養,兼顧生活化及實用性,選修課程 多元化:開設電腦、實用美語、生活才藝、書法、體能、舞蹈。. 三、 親子共學中文教育活動 根據張素真、吳雪華(2014)在南投縣桐林國小辦理的「新移民多元文化暨親 子共學」教育活動歷程之研究中,該校針對新移民家庭舉辦親子共學活動,課程 共20週,教授內容以拼音為主。該篇論文發表研究中,記錄了孩子們和新移民母 親共學中文拼音及認字後的感想。 在張素真、吳雪華(2014)所發表的多元文化暨親子共學研究中,從新移民子 女與新移民母親的親子共學心得與老師的回饋中可發現:孩子們感覺到母親因為 學習中文而感到快樂,雖然母親工作後很累,依然會很認真的學習。對於母親因 為學習拼音後可以看得懂他們學校的功課而覺得母親很厲害。也可以從孩子的描 述中發現,新移民母親因為學習中文的緣故,增加了親子共同做功課及唸書的時 間,孩子也覺得母親因為認識字,比較不會被取笑。在親子的關係中,學習中文 促進了親子互動的正向發展,母親的認真學習及態度無形中也是孩子的好榜樣。 親子共學除了學習中文時的快樂心情,新移民女性也因為親子共學活動而增 加不少的自信,可以陪孩子做功課,可以看得懂報紙,也因為認識字,可以不用 凡事都依賴先生。其中也因為可以和其他學習的姊妹交流,感覺不再孤獨。對於 21.

(35) 親子共學課程,新移民母親給予正向的肯定與被重視的感覺。. 四、 國中小附設補校所面臨的困境 許瑞顯(2012)承辦終身教育業務 13 年並擔任三重國小補校教師,對補校現 況提出看法,認為近年來在各補校普遍都有招生不足的狀況;不論是本國籍失學 民眾或新住民學員,其人數都已越來越少;本國籍學員方面,因義務教育普及和 補校教育的蓬勃,早年失學者人數已被消化得差不多了,來源自然減少;新住民 方面更因政府政策、經濟需求和家庭狀況等因素,出席率和持續率每況愈下。 許雅惠(2009)曾選擇以一所中文夜間補校做為研究場域,觀察新移民婦女的 同鄉網絡關係,超過150位新移民婦女每周一至周四,晚間六點半到九點半,以 每班約20人方式,一起學習中文。受訪成員表示,來學校的主要目標是要專心學 習,上課時間與同學互動有限,下課後大家都要趕快回家,課前課後婦女們都有 工作或家庭要照顧等因素,成員來去匆匆,因此同學間發展出來的關係深度,相 對比較表面化。 根據許雅惠(2009)多次與成員聊天並觀察夜補校上課情境,理解到教師因有 其教學目標與進度要達成,不適宜在課堂上提供太多互動,以避免場面失控式的 討論,損害其他同學學習權益;另外,雖然國內有許多補校提供外籍配偶繼續進 修,不過由於補校中文課程大都開設在晚上,致使許多新移民女性因為家庭、照 顧小孩及工作的因素無法出席,影響新移民女性前往學習的意願,這也是值得探 究的問題。 許瑞顯(2012)對於補校教育有必要做轉型提出他的看法,認為現今對於補 校教育的推行,非常有必要做轉型;需考慮學校場地環境、師資及課程內容的安 排、經費運用限制及管理業務人力等因素,但是因為在推行補校課程方面,大部 分學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也更增添補校教育轉型的難度。 胡夢鯨等(2003)的研究也提出,由於在體制上,國中小附設補校是屬於附 設性質,所以國中小附設補校並沒有專屬的人員編制與專門師資授課,也沒有適 22.

(36) 用於成人的課程內容和教材規劃;目前國中小附設補校所面臨的問題,包括:1. 偏遠地區招生不足,以致於無法開班;2.國小附設補校畢業生,不但未到國中附 設補校繼續升學,反而回到國小附設補校上課;3.補校學生中輟,流失問題嚴重。. 小結 綜合上述文獻,研究者想要瞭解的是,新移民女性參加國小補校成人識字班 或國中小補校課程,影響其學習中文的因素,例如:和同鄉同儕的互動與信任關 係、課程難度、作業難度、和老師的關係等,本研究也將藉由訪談來深入瞭解。 另一方面,對於新移民女性的相關輔導措施,是否在課程中落實中文分級識 字教育,本研究也將藉由訪談瞭解實際現況。研究者在整理外籍與大陸配偶及其 家庭之輔導與服務措施(詳見附錄六)時,發現政府對於新移民家庭的照顧及措 施從許多面向來說,均有極為詳盡的規劃,然在鼓勵外籍配偶進入國中小補校就 讀,以取得正式學歷的措施,是否有落實上的困難,也值得再探究。 而關於親子共學教育活動,從上述孩子們和母親們的共學心得及感想可以瞭 解到,孩子們喜歡媽媽學中文,覺得媽媽很快樂也很厲害,此種情感上的互動, 無形中也可以鼓舞母親的學習。另一方面,有了孩子的陪伴,新移民母親也可以 比較沒有後顧之憂的上課,同時在與同鄉姊妹的學習互動中,也可讓新移民子女 接觸到來自於母親原生國的朋友,增加其接觸母親原生國母語的機會等。對此, 研究者也將在訪談中探討有關於親子共學中文的學習方式是否對新移民女性學 習中文有實質上的助益,以及探討未來開設此類親子共學課程的可行性。. 23.

(37) 24.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的方法與過程。本研究是採質性研究的多元個案研究為 研究方法,以預擬的訪談大綱進行半結構的訪談。以下各節將依序說明本研究方 法的選擇、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程序、資料的整理與分析及研究的嚴謹度。.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本研究為能透過不同研究對象的經驗述說,使研究者得以更近距離的參與探 索其中文學習經歷,實際瞭解新移民女性在學習中文時的個人體驗與感受,且希 望能將她們學習的經驗、意識與感受加以分析與整理,以呈現不同新移民女性個 別中文學習的面貌,因此本研究選擇以多元個案研究之半結構質性訪談法來進 行。. 一、 多元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是對一個場域、單一個體、文件資料儲存庫或某一特定事件作 巨細靡遺的檢視(黃光雄主譯,2001)。個案研究應尋找資訊豐富的關鍵資訊提供 者、場域、或事件來進行研究,因為這些樣本能提供研究者豐富的資訊與知識, 並協助研究者達成深入研究整體的目標(王文科、王智弘,2006)。本研究藉由訪 談四位越南籍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的經驗,因此採用多元個案研究法來進行探究。 多元個案研究(multi-case studies)定義為,當研究者同時研究兩個以上的主體、 場域或多組資料時,我們稱他們在進行「多元個案研究」(黃光雄主譯,2001)。 本研究期望以多元個案研究的形式來訪談四位越南籍新移民女性在臺灣中文學 習的經驗並進行多位個案訪談內容的資料分析與比較。. 二、 半結構質性訪談法 在新移民女性的質性研究中,研究者通常會採用訪談的方式,以深入了解新 移民女性的個人經驗與生命歷程;當研究者將訪談對象所闡述的內容整理成書面 25.

(39) 文字之後,每一個文本(text)代表的就是每一個新移民女性的真實故事,這些 故事反映了她們的價值觀及生活經驗;透過這些故事文本的閱讀,我們可以進一 步的了解彼此的經驗和關係,進而破除一些不當的刻板觀念(王碧霜、 黃淑玲, 2009)。潘慧玲(2004)認為,選擇研究方法時應該思索的是:質與量的差別不在 於典範之爭,而是方法、技術上的差別,問題在於你做研究時,背後的典範是什 麼? 要去思考我們怎樣去看待世界。因此,質性訪談之基本原則,乃提供一個架 構,在訪談期間,受訪者以他們自己的語彙盡情表達他們所瞭解的;質性訪談的 目的在接近受訪者的內部觀照(吳芝儀譯,2008) 。本研究選擇質性研究的方法, 欲致力於理解每個細節,真實呈現受訪者中文學習的觀點與感受並期望受訪者發 聲(giving voices),表達她們中文學習經驗真正的想法及心聲。 根據潘淑滿(2003)闡釋,半結構訪談法又稱為引導式的訪談,訪談的方式 介於結構式訪談法與非結構式訪談法,其訪談內容與問題一部分在訪談之前就已 經規劃設定,另一部分則依照訪談過程中,受訪者在參與過程的臨場反應,適時 調整或是隨機加入訪談內容。本研究以半結構訪談的方式,希望能將訪談大綱依 據研究目的撰寫後,條列並向受訪者說明,藉此掌握訪談的內容不至於偏離,也 可以讓新移民女性受訪者先行做問題的準備。研究者也將在正式訪談時依據受訪 者的回答及互動情境來決定是否繼續深入細節問題,以尋求更深入的線索。. 三、 訪談的進行 深度訪談技巧是否純熟得宜,對質性研究而言相當關鍵。研究者在訪談中需 保持高度的敏感度及耐性、仔細傾聽、訪談過程不宜做評論、真誠積極專注的眼 神、適切的回應,對沉默的允許等都需要特別留意。潘淑滿(2003)建議,研究 者在訪談前應先對受訪者的文化背景有充分的認知,並獲得受訪者之信任。因此 研究者在進行訪談邀請前,即以電話或Line多次非正式訪談及參與新移民相關活 動的方式,也到實地觀察及探訪,以了解受訪者的生活方式及特質,也可以和受 訪者先行建立初步的信任關係。 26.

(40) 另外,在進行正式訪談之前,研究者參考相關文獻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及確認 訪談的方向,再根據本研究目的,設計及研擬訪談大綱。然而,雖然有訪談大綱 做為訪談依據,但實際訪談時仍會根據受訪者的回答來作彈性的調整,也會視訪 談者的回答意願來詢問。另外由於跨文化訪談具有相當複雜的互動性及考慮到文 化差異及語言溝通的複雜性,因此研究者也需隨時提高敏覺力,放慢說話速度, 耐心解說問題並耐心等待受訪者的回答,才能真實的深入暸解新移民女性的觀 點。 由於受訪者不熟識中文字的緣故,研究者為尊重受訪者,於提出訪談邀請後, 當面與受訪者一一說明大綱書面內容並提供訪談大綱予受訪者,讓受訪者帶回參 閱及準備。訪談前兩天研究者再次以電話聯絡受訪者,確認受訪者對於訪談問題 的理解,之後開始進行正式訪談。訪談使我們在短時間之內,進入他人的內心世 界,開啟其內部觀照,因而詢問者要以尊重和真誠來詢問(吳芝儀譯,2008) 。也 因此訪談者有責任清晰地說明訪談的目的、研究的內容是什麼、這些資訊的重要 性、訪談將如何進行,並適時提供增強與回饋(感謝與讚賞),使受訪者感覺到訪 談過程是極有價值的。 訪談地點由受訪者決定,主要是以受訪者覺得方便,離家近或離工作地點近, 覺得舒適及安全的環境為主。正式訪談將由研究者獨自進行,每位受訪者訪談 1-2 次,每次訪談時間約為 1 至 1.5 個小時,訪談後,視研究需要再進行補訪。 所有訪談都是以中文進行,雖然受訪者具有中文聽說能力,然在考量中文仍是其 第二語言,所以在訪談過程中,訪談者盡力的將問題口語化,避免艱深文字,並 放慢說話速度,以尊重和真誠的態度來詢問。 訪談時在徵詢受訪者的同意下全程錄音,另輔以實地札記的紀錄,觀察受訪 者的反應及表情。訪談結束後儘快將錄音內容謄寫成逐字稿並進行內容分析及資 料的編碼處理。最後由研究者藉由多次仔細、反覆的閱讀逐字稿資料內容並參考 相關文獻來分析與受訪者訪談內容相關的研究主題及結果。 27.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研究者首先尋找辦理新移民中文識字班的相關單位,並考量到地緣的因素, 因此到中部若干新移民相關輔導單位,包含台中市社會局、台中市山、海、屯等 分區的新移民中心,經過幾次的電話詢問,最後以電話聯繫到中部某新移民中心。 研究者經由實地探訪並向該中心負責人說明研究目的後,最後經由該新移民中心 理事長的推薦,邀請了該中心幾位曾在國中小補校學過中文的新移民女性成員做 為我的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選擇以越南籍新移民女性為訪談對象,雖然新移民外籍配偶人數 以大陸籍配偶為最多數,然而研究者考量大陸籍配偶在中文學習上並未有如東南 亞國家外籍配偶在語言溝通上及中文學習上的困難,因此本研究選擇以非大陸籍, 在臺灣外籍配偶人數占次位的越南籍新移民女性(91,004人)作為本研究的對象, 大陸港澳及東南亞各國新移民女性人數統計如表3-1外籍配偶人數統計表(內政 部移民署,2015)。 表3-1. 外籍配偶人數統計表 (2014年12月). (單位: 人). 國籍. 越南. 印尼. 泰國. 菲律賓. 柬埔寨. 大陸. 港澳. 總計. 91,004. 28,287. 8,467. 8,021. 4.282. 323,358. 13,670. 合計 總計. 161,340(東南亞籍). 337,028(大陸港澳). 498,368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2015). 本研究對象的選取須符合以下的標準: (1) 越南籍新移民女性並育有就讀國小以上的子女; (2) 須具備中文基本聽、說能力溝通無礙者; (3) 須曾有參與中文學習課程的經驗者; (4) 須有意願接受訪談並樂於分享中文學習經驗者。 為了能使正式訪談時,互動的情境更為自然及順暢,研究者先以電話、Line、 及親自見面的方式與本研究對象進行非正式的訪談,以增進彼此的信任與瞭解。 28.

(42) 在與研究對象約定說明時間並個別當面進行一對一研究目的及研究內容的說明 後,研究者最後從六位越南籍新移民女性當中,選擇其中四位符合本研究對象選 取標準且願意接受研究者正式訪談的受訪者。六位中另兩位,因為孩子均就讀幼 稚園,且中文口語表達能力有限,因此未能符合本研究之研究對象資格。 研究者將本研究對象四位越南籍新移民女性以化名的方式Anne、Betty、 Cindy、Dora來代稱。資料編碼另各以A、B、C、D的字母來代表Anne、Betty、Cindy 及Dora。以下為參與本研究四位受訪者之基本資料,如表3-2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表3-2.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受訪者. 年齡. 化名(代號) Anne(A). 40. 在越南. 來臺灣的. 就學狀況. 時間. 國中一年級. 19年. 同住的家人. 就業狀況. 獨子(高三). 打零工. 與先生分居 Betty(B). 33. 高中畢業. 11年. 先生. 移民中心. 大女兒(四年級). 幹事. 小兒子(三年級) Cindy(C). 42. 大學一年級. 18年. 女兒(高三). 服務業. 小女兒(三歲) 離婚 Dora(D). 34. 國小四年級. 13年. 先生. 工廠作業. 大兒子(六年級). 員. 二兒子(四年級). 在正式訪談前,由於研究對象大多工作及家庭忙碌的因素,可以面對面接觸 談話的時間有限,因此研究者改以電話及Line的通訊方式和她們保持聯繫。另外, 由於考量到此四位受訪者需兼顧家庭及工作的因素,正式訪談時間由受訪者決定, 同時地點的選擇也考量到儘量以鄰近受訪者的住家或工作地點為主。訪談後,研 究者亦經常和受訪者保持聯繫。另外,研究者也在撰寫研究報告後,對於需要再 次釐清的訪談資料內容,以電話的方式進行訪談問題的補訪及確認。下表是研究 29.

(43) 者與本研究對象的聯繫及訪談時程紀錄。如表3-3與受訪者聯繫及訪談時程表。 表3-3. 與受訪者聯繫及訪談時程表. 受訪者. A. B. C. 日期. 訪談時間. 訪談形式. 訪談地點. 2015.03.18. 25分. 非正式的訪談. XXX中心辦公室. 2015.03.23. 10分. Line. 2015.04.09. 15分. 電話聯繫. 2015.04.10. 50分. 正式訪談. 2015.06.27. 20分. 電話聯繫. 2015.07.11. 20分. 電話聯繫. 2015.02.06. 25分. 非正式的訪談. 2015.02.13. 10分. Line. 2015.03.18. 20分. 非正式的訪談. 2015.04.10. 15分. 電話聯繫. 2015.04.11. 80分. 正式訪談. 2015.07.11. 20分. 電話聯繫. 2015.02.06. 30分. 非正式的訪談. 2015.02.23. 15分. Line. 2015.03.15. 20分. 電話聯繫. 2015.03.17. D. 次數統計. 6次 XXX中心會議室. XXX中心辦公室 XXX中心辦公室. 6次. B受訪者家中 XXX中心辦公室. e-mail. 2015.03.18. 50分. 非正式的訪談. 2015.04.13. 20分. 電話聯繫. 2015.04.14. 100分. 正式訪談. 2015.05.05. 25分. 電話聯繫. 2015.06.06. 50分. 非正式的訪談. 2015.07.13. 20分. 電話聯繫. 2015.03.17. 30分. 非正式的訪談. XXX中心辦公室. 2015.04.12. 70分. 家庭訪談. D受訪者家中. 2015.04.18. 15分. Line. 2015.04.19. 120分. 正式訪談. XX麵包店. 2015.06.12. 50分. 非正式的訪談. XXX學習中心. 30. XXX中心辦公室. 10次. XXX咖啡廳 XXX學習中心. 5次.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包括研究者本身、訪談大綱及訪談紀錄工具。質性研究中, 研究者本身即為研究工具,因此研究者本身的專業度,對人、事、物觀察之靈敏 度、資料整理的精確度和研究的嚴謹度都對研究的質量至關重要。訪談大綱則有 助於研究資料的獲得,可以導引研究者及受訪者問題的回答方向,聚焦在研究的 者提。訪談紀錄工具則有助於呈現資料的真實性及可靠性。以下將就研究者、訪 談大綱及研究紀錄工具,來分別加以說明。. 一、 研究者 研究者本身為現職國小老師,從事教職十餘年來,除了從事教學工作以外, 亦主動擔任認輔老師,多年來從未間斷。由於對於學生的熱心關愛及無怨的付出, 受到學校同仁們及家長們的肯定,因此研究者於2010年接受學校輔導主任的邀請, 擔任輔導室兼任輔導老師。在從事輔導工作期間,除了與個案進行例行性的晤談 以外,亦經常視需要進行家訪並接受家長的諮詢,以共同尋求最有效的輔導處 遇。 在研究者多次與家長們晤談的經驗中,除了增加我對於人生不同面向的思考 以外,對於不同個案的家庭背景也多了一份同理、關懷與包容。也由於長期與個 案及家長們晤談的經驗,研究者可以很快地進入訪談的情境並對受訪者有更細膩 及敏銳的觀察,也能清楚地釐清各類訪談情境須注意的要點。 基於研究者本身對於輔導的專業需求,因此除了不斷閱讀親職方面及兒童心 理方面的書籍以外,亦於2011年利用星期假日前往靜宜大學修習輔導課程一年, 完成輔導二十學分班的進修課程,接著於2013年考取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 用心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在工作之餘,繼續增強自己的專業輔導知能,朝更專 業的助人工作領域邁進。. 31.

(45) 在碩士班修業期間,除了修習相關輔導及心理類的專業科目以外,也於研一 下學期選修「質性研究」的課程。在陳易芬教授的教學及引導下,學習質性研究 的具體方法和注意事項、學習如何與研究對象建立關係、如何觀察、記錄實地札 記、研究主題的訂定、研究法的確立、研究對象的選擇、訪談大綱的擬定、訪談 的技巧以及文件分析、資料詮釋、訪談的實施、逐字稿的繕打與分析,也瞭解到 研究倫理的重要性。在碩士班學習及訓練的課程中,不斷利用機會進行實作及演 練,也因此奠定了研究者在質性研究方面的基礎。 研究者在陳易芬指導教授的鼓勵之下,將質性研究課程期末作業:訪談一位 越南籍新移民母親在臺灣的子女教養經驗,重新整理分析,撰寫成一篇論文,並 發表於103年度中部五縣市新移民子女教育方式研討會(黃柔理、陳易芬,2014)。 這篇論文是研究者跨文化的前導性研究,在訪談及撰寫期間,除了閱讀參考文獻、 不斷進行反思以外,對於新移民女性在臺灣的處境也因為論文的撰寫,而有了更 進一步的理解,也對於新移民家庭多了一份關懷與使命感,這篇前導性研究論文 的發表,也是研究者跨入新移民女性學術研究領域的第一步。 由於研究者個人誠摯溫暖的特質,使得研究者很容易可以在短時間內與人建 立關係。研究者除了勇於實踐自己的助人理念、亦喜於觀察社會現象、更對於在 臺灣的弱勢族群有一份強烈的使命感,希望可以協助推動社會中之多元價值,傾 聽不同年齡、不同身分、不同職業等群體之「生命故事」,研究者更希望能透過 研究結果的分享,開闢出更多助人的途徑與方法。 由於幾次與新移民個案家庭跨文化訪談的經驗,增進了研究者在跨文化訪談 方面的體會及反思。研究者也秉持著一貫開放的態度來進行探索研究,同時配合 現有文獻及官方民間統計數據作對照、澄清,輔以省思札記對自身心態、資料分 析進行省思,以期能建構出更為真實及客觀的情境及研究。.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3.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