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冷戰後日本安全觀之變遷-以日本防衛計畫大綱為主要研究對象-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冷戰後日本安全觀之變遷-以日本防衛計畫大綱為主要研究對象-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7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國際事務學院 日本研究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石原忠浩 博士. 冷戰後日本安全觀之變遷 -以日本防衛計畫大綱為主要研究對象<1991-2016>. The transition of Japan's security view in the Post-Cold War -Main concern of Japanese National Defense Program Guideline-. <1991-2016>. 研究生:武卓奇 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七月.

(2) 謝辭. 首先我想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石原忠浩教授這兩年來的照顧。初次見到石 原老師的人可能會覺得老師看起來有點嚴肅,他的課程會不會很難過之類的。 老師的課程的確相對來說比較重,但卻也很紮實。碩一時,幾乎每個禮拜都要 看一本書(中、日文皆有),每次上課時還需要用日文做簡報。多虧這樣,我覺得 自己的日文表達能力有大幅上升(也許是大學太混…)。. 除了石原老師外,我也非常感謝擔任我的口試委員的林賢參老師與柯玉枝老 師。儘管我的論文仍顯稚幼,但兩位老師依舊非常認真地給予了我很多寶貴的 意見,讓我能補強自己的論文。除此之外,慶應大學的清水唯一朗就授與神保 謙教授,還有大阪大學的北村亘教授,這三位老師也給予了我許多的啟發,非 常感謝三位老師。. 除了老師們,我也非常感謝系上的大家。在行政層面上,受到了雅琦助教與 佳蓉助教許多的照顧,非常感謝她們。另一方面,系上的同學們也常給予我幫 助,與他們進行學術討論或是閒聊也帶給了我許多啟發(還有八卦)。非常開心能 夠加入這個大家族。. 而最感謝的,自然是一路來支持我的家人。感謝我的父母提供環境讓我能夠 好好學習,還有祖母在我學習的途中也常給予關心。不免俗套的還是要說一句 「家人就是最強的後盾」。不論是在求學還是人生的道路上,我得益於許多人。 也希望終有一天,自己能夠成為某些人的助力。.

(3) 冷戰後日本安全觀之變遷 摘要. 近年來,日本的防衛政策發生了許多重大的變化。如日本政府認可了「集團 自衛權」的行使權、美日兩國修訂了新版的「美日防衛合作指針」以及日本國 會通過了新的「安保法案」 ,這些變化勢必將帶給亞太地區不小的影響。在此之 中,2013 年,日本政府所制定的新「防衛計畫大綱」更顯示出了日本安全觀在 面對快速變化的國際情勢之下,不停地求新求變以確保國家安全的意圖。. 「防衛計畫大綱」是為日本防衛政策的最高指導方針,具有非常高的重要性。 故本論文將以防衛計畫大綱作為基礎材料,對日本冷戰後的安全觀變遷進行研 究。防衛計畫大綱至今(2016)共有五個版本,從第一版(1976 年)到最新的第五版 (2013),橫跨了冷戰與後冷戰時代,其中各版的內容更是發生了許多變化。如冷 戰時代,日本的主要威脅是來自於蘇聯的全面入侵。而到了後冷戰時代,防衛 政策的重心則是開始創造能夠對應「複合事態」的新體制。. 本論文將基於「新古典現實主義」與「歷史制度論」兩大理論的角度,對防 衛計畫大綱展開分析。並特別著重於「政策的繼承性」 、 「國內政治勢力的演變」、 「中日關係發展」以及「亞太地區安全形勢」等等議題。在探究日本安全觀變 遷的同時,試圖理解日本防衛政策所具有的特殊性。. 關鍵詞:日本、防衛計畫大綱、安全觀、防衛政策、美日同盟、中日關係、 亞太安全。.

(4) The transition of Japan's security view in the Post-Cold War Abstract. Japan's defense policy changes significantly in recent years. New cabinet decision of the right of collective self-defense, new Guidelines for US-Japan Defense Cooperation and new national security bill. Definitely, those changes will impact Asia-Pacific Security. In those transitions, new Japanese National Defense Program Guideline(NDPG) will be a relevant reference to see why and how does Japanese security view get changed.. This research will use NDPG as basic materials to find out the transition of Japan's security view in the Post-Cold War. NDPG has five editions for now. Form first edition(1976) to fifth edition(2013), NDPG can tell us what 's the difference of Japan 's security between Cold War and Post-Cold War.. This research based on “Neoclassical Realism” and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to analyze NDPG. Furthermore, we will concern of “Succession of policy”,” transition of domestic political power”,”China-Japan relations”and” Asia-Pacific Security”and so forth.. Key words:Japan, National Defense Program Guideline, security view, defence policy, U.S.-Japan Security Alliance, China-Japan relations, Asia-Pacific Security..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二戰後日本的安全保障--------------------------------- 26 第一節 日本防衛方針的轉變------------------------------------- 26 第二節 日本防衛政策的演變------------------------------------- 38 第三節 周邊國家安全觀的改變----------------------------------- 52. 第三章 防衛計畫大綱與相關文獻之分析------------------------ 67 第一節 防衛計畫大綱之質性與量化分析-------------------------- 68 第二節 防衛計畫大綱與懇談會報告等文獻之關聯性---------------- 84 第三節 防衛計畫大綱與美日防衛合作指針等文獻之關聯性---------- 92. 第四章 影響日本安全觀的東亞因素---------------------------- 104 第一節 國防文獻與中國國防政策之分析-------------------------- 108 第二節 東亞地區中可能成為衝突之主要因素---------------------- 116 第三節 國際安全對話與亞太關係-------------------------------- 128. 第五章 結論--------------------------------------------------- 139 參考文獻------------------------------------------------------ 152 附錄----------------------------------------------------------- 163.

(6) 圖目錄 圖 1-1 本文研究架構----------------------------------------------- 3 圖 1-2 日本防衛政策的三面相--------------------------------------- 7 圖 1-3 日本防衛政策的變遷----------------------------------------- 8 圖 1-4 Richard J. Samuels 對日本防衛政策的分類------------------- 16 圖 1-5 本文之分析架構-------------------------------------------- 24 圖 2-1 日本附近海域圖-------------------------------------------- 40 圖 2-2 五零至七零年代圍繞著朝鮮半島的六國關係-------------------- 62 圖 2-3 七零至九零年代圍繞著朝鮮半島的六國關係-------------------- 63 圖 2-4 後冷戰時代圍繞著朝鮮半島的六國關係------------------------ 64 圖 3-1 1976 年大綱之量化分析------------------------------------- 72 圖 3-2 1995 年大綱之量化分析------------------------------------- 75 圖 3-3 2004 年大綱之量化分析------------------------------------- 77 圖 3-4 2010 年大綱之量化分析------------------------------------- 79 圖 3-5 2013 年大綱之量化分析------------------------------------- 83 圖 4-1 中日兩國所扮演之國際角色--------------------------------- 107 圖 4-2 中國海軍新型船艦數量之推移------------------------------- 111 圖 4-3 中國空軍兵力結構比變化----------------------------------- 112 圖 4-4 自衛隊針對中國飛機的緊急起飛次數------------------------- 118 圖 4-5 永暑島填海造陸的現況------------------------------------- 122 圖 4-6 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 124 圖 4-7 中國在東海及附近海域之動態------------------------------- 125 圖 4-8 與那國島的地理位置--------------------------------------- 127.

(7) 表目錄 表 1-1 吉田主義與福田主義之比較---------------------------------- 13 表 1-2 本研究所使用之主要文獻資料-------------------------------- 21 表 2-1 防衛大綱與防衛力整備計畫制定年份-------------------------- 42 表 2-2 和平安全法制整備法案-------------------------------------- 49 表 2-3 冷戰後 QDR 重要內容比較一覽表------------------------------ 55 表 3-1 防衛計畫大綱與懇談會報告書之時序關係---------------------- 84 表 3-2 周邊事態所適用之領域及機能項目---------------------------- 96 表 3-3 無縫接軌的美日同盟之主要合作領域及項目-------------------- 97 表 3-4 制度變遷的類型------------------------------------------- 102 表 3-5 各防衛計畫大綱之主要內容與其安全關之變遷----------------- 103 表 4-1 國際體系中的四種角色------------------------------------- 105 表 4-2 中國海軍戰略的變遷--------------------------------------- 109 表 4-3 中國各軍種之主要發展目標--------------------------------- 110.

(8)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背景 2014 年 7 月 1 日,日本內閣通過閣議,認可行使「集團自衛權」的相關規定。 1. 隔年 4 月 27 日,於紐約舉辦的美日二加二會議更是大幅度修改了美日防衛合作. 指針,積極深化兩方的合作空間。2同年 9 月 19 日,日本參議院通過了「和平安 全法制整備法案」(平和安全法制整備法)和「國際和平支援法」(国際平和支援法) 兩大法案,其中和平安全法制整備法案更包括了重要影響事態安全確保法(原周邊 事態安全確保法)、武力攻擊事態法以及其他八條與日本安全保障息息相關之重要 法律。3雖然美日同盟與安保法制的強化具有對積極向海洋發展的中國不小的嚇阻 力,但由於日本特別的歷史脈絡也使這一連串的改變飽受國內外的批評。.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成長,中國已成為世界軍事支出第二高之國家。2015 年, 中國人代會公布的國防預算的金額約為 8869 億元人民幣,比起前年多了百分之 十點一。4迄至該年,中國國防費用的支出已經是第五年維持百分比兩位數的增加。 無論是美日同盟的合作緊密化還是中國日漸強大的國防力量,兩者都勢必將互相 影響並對東亞甚至是世界情勢投下更多無法預測的要素,而在這波濤洶湧的權力 遊戲之中,台灣又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1. 2. 3. 4. Huffington Post,2014, 《集団的自衛権の行使を容認する閣議決定》 ,New York:Huffington Post: http://www.huffingtonpost.jp/2014/07/01/right-of-collective-self-defense_n_5549648.html,2016/6/6。 中央社,2015,《談亞太安保 美日 2 加 2 會議登場》 ,台北:中央社: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504270469-1.aspx,2016/6/6。 內閣官房,2015,《平和安全法制等の整備について》, http://www.cas.go.jp/jp/gaiyou/jimu/housei_seibi.html,2016/6/6。 BBC 中文網,2016, 《軍事智庫:中國近五年武器出口成長倍增》 ,倫敦:BBC: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6/02/160222_china_weapon_export,2016/6/6。 1.

(9) 二、研究動機 當我們要界定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之間的關係時,不只實力,意圖的分析也 成為了一門很重要的學問。正如同日本防衛計畫大綱中所言:「防衛力係指我國 安全保障之最後擔保,對造成我國之直接威脅等等事由進行事前防範,並將造成 威脅之情況加以排除,使足以表現我國之意圖與能力者即為防衛力。」5由上述可 知,「安全保障」的相對詞即為「威脅」,也就是說為了理解一國的「安全觀」, 了解其所面對的「內外威脅」非常重要。6而現代國家大多會出版關於本國國防的 白皮書或之類的文件,一方面為了增加透明性以實行全民監督,另一方面透過白 皮書等等的公關活動,國家向國民宣揚本國的核心利益,使國民理解國家目前所 遇到的挑戰與危險,以使政策推行更加順利。而為了理解日本的安全觀,針對「防 衛計畫大綱」的分析自然是必不可少。. 而為了解析日本的國家意圖,對其「安全觀」的變遷進行研究,則是絕對有所 必要的。為了探討其安全觀之變遷,本研究將以防衛政策的歷史演進作為中心展 開研究。台灣的日本相關研究之數量可謂龐大,其中質量優秀者更是不在話下, 但是在政治主題上以白皮書為主要研究對象者仍然算是小眾。故本研究特此選擇 以「日本防衛計畫大綱」為主要分析對象,並佐以「美日防衛合作指針」與「安 全保障與防衛力懇談會報告」等等文獻。此外本研究還將參照日本國會質詢等等 內容,企求能夠完成客觀公正、具有研究意義並兼具質化以及量化方法之論文。. 5. 6. 防衛省,2014,《平成 26 年度以降に係る防衛計画の大綱》: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14/html/nk100000.html,2016/6/23。 。 本文將「安全觀」定義為,國家對於其所認定的內外威脅所提出之戰略方針。 2.

(10) 三、研究論點與假說. 圖 1-1 本文研究架構 基於伊斯頓(David Easton)之系統理論作成(System Theory)7. 上圖 1-1 為本研究之架構圖。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國防政策會受到國內因素 和國際因素的影響,日本自然也不能排除在外。而本研究認為「防衛政策的形成」 可以用上圖表示。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輸入進了決策過程後,經過了黑盒子(black box)的處理,產出了能力(軍備增強與法律規定等等)與意圖(防衛計畫大綱等等文 件)兩大項結果,兩者皆視為防衛政策的變遷。國內社會與國際社會因為上述兩者 改變而受到刺激,進而反饋到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中,形成如圖 1-1 的循環系統。. 7. 大衛.伊斯頓著,王浦劬譯,1992, 《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 ,臺北:桂冠,頁 33。 3.

(11) 以下就上頁圖中重要項目進行個別說明:. (一)國際因素. 對日本而言,最主要的國際因素是為美國的壓力。1989 年冷戰結束,西方認 為民主陣營獲得了勝利。知名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更是大膽預 測高舉資本主義旗幟的西方民主陣營已經獲得了歷史性的勝利,從今以後世界將 遵守西方世界的準則及行事方法,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歷史終結論。8但實際上恐 怖分子出現與伊斯蘭國的崛起一再重創了福山的論點。伴隨著美國經濟的衰退, 美國希望其在全世界的盟友負擔起更多的國防責任,以減輕其支出。日本身為美 國在東亞中最重要的盟友之一,自然必須擔負起更多的防衛支出及業務。. 後冷戰時期,歐洲地區與其他地區相比,呈現出較為和平的狀態。但東亞地區 卻是暗濤洶湧,儼然將成為 21 世紀的「火藥庫」 。北韓將發展核武視為延續國家 命脈的重要政策,但此舉嚴重打破東亞軍事平衡,因而遭到各國的反對,也讓一 直都對核武器感到恐懼的日本蒙上了極大的陰影。同時,中國崛起也深刻地影響 了本區的權力平衡。美國欲壓縮自身軍事費用支出的同時,中國的軍事預算則是 連年升高,並試圖從過去的「人民戰爭」轉型到「現代化戰爭」模式。中國對南 沙群島一帶進行填海造陸,加強該區的控制。其強硬的做法也引起了鄰近國家的 疑心與反感。雖然在日本的安全觀中,中國對日本發動全面性侵略的可能性幾乎 為零,但局部戰爭發生的可能性卻依舊存在。近年來日本強調「奪島作戰」的重 要性,其目的在於應對釣魚台列島可能發生的局部武裝衝突。9. 8 9. 法蘭西斯.福山,1993,《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 ,臺北:時報文化,頁 64。 林利民,2013,《釣魚島問題、4 通りの可能性》,中国網日本語版(チャイナネット) , http://japanese.china.org.cn/jp/txt/2013-01/26/content_27800999.htm,2015/12/18。 4.

(12) 2013 年的防衛白書指出,中國近年來的海上軍事活動主要有五大目的:. 第一,中國大陸為了防衛其領土與領海,故希望盡可能阻止敵人在中國附近海 域展開行動。這一項主張與所謂的反介入/區域封鎖戰略似乎有所關連。 (Anti-Access/Area Denial;簡稱 A2AD) 第二,為了嚇阻、阻止台灣獨立或是外國勢力介入該問題,中國需要持續完善 軍事能力。 第三,中國大陸在其主張擁有主權的島嶼附近,透過各式各樣的行動以展現實 力。減弱其他國家對於這些島嶼的實際支配,並同時強化自己在東海與南海各島 嶼的主權掌握。 第四,透過海上活動以獲取更大的海洋利益,並且維持和保護它。中國大陸已 對東海、南海等區域進行石油及天然氣的探勘。 第五,保護本國的海上輸送線(Sea Lane)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經濟規模與國 內資源的需求快速成長。進出口以及石油運輸路線的安全議題更是備受重視。10. 而平成 27 年(2015)防衛白書則更進一步指出,2015 年美國政府發表的新一期 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中,強調應促成和平、具有規範的「國際 秩序」 。另一方面,美國與東南亞諸國在建立互信關係的同時,也提供了這些國 家在軍事層面上的技術、物質援助。11後冷戰時期,東亞地區尤其是南海一帶成 為了潛在的衝突因子。而這些要素又會對日本的安全觀及防衛政策造成什麼樣的 影響,則是本研究的重點。. 10. 11. 石原忠浩,2013, 〈從 2013 日本【防衛白書】看日本對中國大陸的認識〉 , 《戰略安全研析》 ,第 99 期:頁 28。 防衛省,2014,《日本の防衛―防衛白書平成 26 年版》,圖表 I-0-2-1,2015/12/18。 5.

(13) (二)國內因素 後冷戰時期,隨著戰敗的記憶遠去、中國崛起、恐怖主義興起與自衛隊的形象 改善,日本國民的安全觀也逐漸發生改變。安倍晉三等等新一代日本政治人物, 沒有經歷過戰時或戰後最艱難的時代,相較於上一代政治人物較保守的立場,新 一代對於日本的安全保障有著更為開放的想法。保守本流與傍流之間的差異日漸 模糊,社會黨的「反自衛隊」與「護憲」路線也逐漸式微。12外在威脅逐漸增強 的同時,日本國民的危機意識也逐漸提高。敗戰使日本國民對於軍隊(自衛隊)及 戰爭抱持著很高的厭惡感。但每逢災難發生,自衛隊往往也是第一個挺進災區進 行救難的組織,自衛隊的形象提升,也有助於國民支持防衛政策變革的進展。. (三)決策產出 防衛政策的產出則是分為「能力」以及「意圖」。能力即是指政策制定或軍備 增強,如安保法制的修正案或是日本主要防衛方針從「基盤防衛力構想」改為「動 態防衛力構想」 ,這些都是透過實際的行為來確立及強化其防衛能力的做法。13而 意圖則是指,透過防衛計畫大綱等等正式或非正式文件來表達國家的威脅認知及 核心利益。本文將兼重能力以及意圖,以理解日本安全觀的變遷。. (四)回饋 不論是能力或是意圖都會影響國內社會以及國際社會,而對國內社會與國際社 會造成的影響將回饋到國內外因素上,形成如圖 1-1 的循環體系。而本文的研究 重心為,「國內外因素」如何使日本在「能力」與「意圖」層面上發生改變,也. 12. 本流派於日文中代表主流派,傍流派則是非主流派。本流派通常係指堅守「吉田主義」的輕軍 備、重經濟路線的派系。而傍流則是主張「自主防衛」與「再軍備」的派系。 13 傳統防衛觀念以權力平衡觀點出發,追求能夠擁有勝過敵人的優勢武力,但這樣的做法容易導 致安全困境,進而使國際安保環境惡化。基盤防衛力構想主張僅需配備「必要程度」內的武裝, 目的在於嚇阻及處理小規模的衝突,這樣的方針也符合冷戰時期日本的政治、社會脈絡。 6.

(14) 就是安全觀的變遷。另一方面,如下圖 1-2 所示,日本的防衛政策主要有三大面 相。第一為本土防衛,是指日本自衛隊的主要目標在於守衛日本本土。而第二個 面向為地域安全,日本發現如果僅僅只是防衛本土,無法保證其生存條件,遂而 將其防衛政策的範圍擴及東亞地區。而第三個面向為國際協調,肇因於海灣戰爭 中,日本雖資助聯合國軍大量資金,但因沒有派出人員協助聯軍行動,而飽受批 評。本次事件也促使日本反思自衛隊參加聯合國行動之可能性。. 本土防衛 地域安全 國際協調 圖 1-2. 日本防衛政策的三面相 由筆者繪製. 而基於以上三大要素,我們可以將日本防衛觀的變遷與防衛計畫大綱的改訂做 上連結,並以圖 1-3 表示。首先,第一個時期為 1950 年警察預備隊創隊以來至 1996 年防衛計畫大綱發布前,日本的防衛政策主要為本土防衛。14其主要目標為 14. 首相官邸,1995,《平成 8 年度以降に係る防衛計画の大綱》: http://www.kantei.go.jp/jp/singi/ampobouei/sankou/951128taikou.html,2016/6/7。 7.

(15) 如果日本受到蘇聯的侵略時,能夠有一定的自衛能力對抗入侵。而 1995 年到 2004 年,雖然過去主要的假想敵蘇聯已經垮台(但俄羅斯強大的遠東武力依舊受到日本 的關注),但是新的威脅(中國崛起、北韓核武危機等等)應運而生。15日本意識到 如果要保護本國的安全,周圍區域的安定必不可少,日本遂將其防衛政策擴及至 東亞地區。而從 2004 年開始,此時期的日本揭開了反恐戰爭序幕。16日本基於聯 合國主義參與維和行動,主要負責和平構築、和平維持與後方支援等等。日本並 不直接從事作戰行動,但這也衍生出「即使友軍受到襲擊,因為受到襲擊的不是 自己的部隊,所以自衛隊也只能袖手旁觀的詭異狀態」。此點也成為日本防衛政 策上的重要議題之一,上列的三者也象徵著日本「安全觀」的核心三要素。. 圖 1-3 日本防衛政策的變遷 由筆者繪製. 15. 16. 首相官邸,2004,《平成 17 年度以降に係る防衛計画の大綱》: http://www.kantei.go.jp/jp/kakugikettei/2004/1210taikou.html,2016/6/7。 自衛省,2013,《平成 26 年度以降に係る防衛計画の大綱》: http://www.mod.go.jp/j/approach/agenda/guideline/2014/pdf/20131217_e2.pdf,2016/6/7。 8.

(16) 而基於以上的論點,本文提出三大假說:. (一)日本安全觀具有承先啟後的性質. 歷史制度主義主張, 「反饋」(feedback)會影響政策的演化進程,持續性的獲益(正 反饋)將強化政策的理論基礎,並使其更難以被改變,而負反饋則會造成相反的情 17. 況發生。 日本於二戰後,透過美日同盟減少了自身軍費的支出(搭便車),促成了 經濟的快速成長。這也產生了正反饋,使美日同盟與日本的繁榮做上了連結,進 而導致美日同盟等等觀點潛移默化地成為了日本安全觀的原則。同時,歷史制度 主義者認為,不同權力集團之間的衝突導致制度的產生,制度就象徵著權力的分 配。18戰後,保守本流長期把持政權,使其政策主張得以貫徹。結果導致後來即 使保守傍流取得政權,也難以對既有的防衛路線進行大更改,如中曾根康弘試圖 提高防衛支出,但最後卻是不了了之。其他如安倍晉三等等對於防衛政策改革較 為積極者,對於行之有年的方針多也只能採取「漸進式」的改革。. (二)保守本流與傍流在安全觀上的接近. 過去,保守本流與傍流在防衛政策的主張上大相逕庭。後冷戰時代,二者的之 間的分界線卻越來越模糊,美日同盟已然成為日本安全觀的核心之一。也因為美 日同盟不可動搖的地位,「自主防衛論」成為了一種不受歡迎的論調。今日,本 流與傍流似乎已經「合流」,兩者在安全觀上的巨大矛盾已不復見。. 17. 18. David Paul. 2000. Evolution and Path Dependence in Economic Ideas: Past and Present.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P32-37. Walter. Korpi. 2001.“Contentious Institutions: An Augmented Rational-Action Analysis of the Origins and Path Dependency of Welfare State Institutions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Rationality and Society Vol. 13 (2): 235-83. 9.

(17) (三)中日在國際角色上的變遷是影響日本安全觀的最大因素之一. 相較於某些認為日本安全觀的改變是受到國內軍國主義復甦所影響的看法,19 本文將基於新古典現實主義的角度來分析日本安全觀之變遷。依據著名國際關係 學者漢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的理論,當一個國家的國力增強時(特別是軍 事力量),其對手國為了對應上述狀況,基本上有三種選擇。第一是增強自身的力 量,第二是拉攏其他國家,增強自己的同盟實力,第三是拉攏對手國的同盟以降 低對手國的同盟實力。20隨著中國有著更多的實力及行動空間,是否也意味著日 本為保持其生存,勢必得選擇如以上三個選擇一樣較強硬且針對性之方案。 近年來,中國逐步開始發展遠洋海軍能力、網絡戰備能力甚至是太空戰能力。 同時,中國在軍備上的增強以及領土問題上的強硬態度,也勢必導致日本倍感威 脅,而導致日本勢必需要增強本國的軍事力量並強化美日同盟,以增加本國的生 存條件。日本在實力上的增強與手段上的強硬,又將減少了中國可以採取的選擇 與手段,兩者的互動導致了「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的發生。除了客觀條件 影響了安全觀的發展之外,主觀的條件,如歷史問題與國民情感等等都對兩國的 安全觀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在甲午戰爭敗於日本、二次大戰則是慘勝,戰爭 的經驗寄存在了中國人民的記憶之中。而為了「揮別」過去失敗的歷史,中國需 要證明自己的崛起,而證明的方法即為超越「日本」甚至是「美國」。人民日報 甚至提出了一篇叫做「知恥雪恥,從甲午戰爭的廢墟上崛起」的文章。該文認為 振興中華為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而以「甲午戰爭」為例,無異是認為在中國崛 起的路上,日本將成為絆腳石。21. 19. 20 21. 中國新聞網,2016, 《日媒:中國不用擔心日本解禁安保一情況例外》 ,北京:中國新聞社: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6/04-01/7820819.shtml,2016/6/7。 倪世雄、包宗和主編,2014, 《當代國際關係理論》 ,臺北:五南出版社,頁 244。 中國新聞網,2014, 《知恥雪恥從甲午戰爭的廢墟上崛起》 ,北京:中國新聞社: http://big5.chinanews.com/mil/2014/04-13/6057751.shtml,2016/5/12。 10.

(18) 四、研究目的與章節安排. 本研究之目的與章節安排如以下三者所述:. (一)本文第二章將統整二戰後到後冷戰時代日本安全觀之變遷。第二章第一節 著重於防衛方針的轉變。第二節則是防衛政策的演變。第三節則是周邊情 勢的改變。本章將透過對於歷史脈絡的理解,展開後續研究,並作為驗證 假說的基礎。. (二)本文第三章將對防衛計畫大綱、防衛白書及其他文獻資料進行質化與量化 研究方法兼併之分析與比較,並以「國內外因素」的角度出發,進行客觀 的統整與解釋。本章第一節將分析防衛計畫大綱以釐清日本冷戰後安全觀 之變遷。第二節則是探究防衛計畫大綱與懇談會報告書之關聯性。第三節 則是探討防衛計畫大綱與美日防衛合作指針之關聯性。並透過以上的分析 以驗證假說一與假說二的論點。. (三)本文第四章將探討日本安全觀中,東亞因素扮演著怎麼樣的角色。本章將 著重於「國際因素」。本章第一節將分析中國國防白書,以理解中國安全 觀的變遷,以及其對於日本安全觀的影響。第二節則是統整東亞地區中可 能成為衝突要因的海洋問題,並對現今的島鏈戰略進行再評價。第三節則 是以安全保障對話為出發點,探討在東協區域論壇、香格里拉對話與中日 韓領導人會議之中,各國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而這些會議又對日本的安 全觀產生了怎麼樣的影響。並基於以上的內容,對假說三進行驗證。. 11.

(19) 五、文獻回顧與理論. 本節將對日本安保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回顧與參考,以作為本論文的研究基礎。 本節主要分為三大項,第一項為「日本安全保障研究之理論」。第二項為「我國 的日本安全保障研究」。第三項為「本研究使用之理論基礎」。. (一) 日本安全保障研究之理論. 美國著名日本研究學者凱特.考爾德(Kent Eyring Calder)將日本的對外政策產生 過程定義為「反應型模組(reactive model)」 。蓋戰後日本的首相缺乏強大的決策權, 而自民黨內複雜的派閥政治又時常左右政策的產出,日本的外交經常處於一種被 動的狀態,通常是接受到了外壓,才會做出反應。22日本長期以來採取了所謂的 「吉田主義」(Yoshida Doctrine),吉田主義又被稱為「重商的現實主義」。藉著在 日美軍所提供的防衛能力,日本透過「搭便車」(Free Ride)的行為,在不須負擔大 量軍費的情況下,集中資源重建國家及發展經濟,也造就了 「高度經濟成長時期」 。 冷戰期間,日本的主要的政策方針為「輕武裝」、「重經濟」與「對美協調」。但 隨著時代的演進,對於吉田主義的批評日漸增加,而也出現了所謂的「福田主義」 (Fukuda Doctrine)模式的嘗試。福田主義主張擴大自主防衛的能力並積極與東南亞 國家展開合作,從吉田主義到福田主義,日本的外交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種變化, 第一,從對美依存到自主外交的嘗試,第二,國內因素的複雜化與重要化,第三, 從重視物質因素到重視觀念因素。23兩者的差異可以用表 1-1 做簡單之比較。. 22. 23. Kent E. Calder. 1988. “Review: Japanese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Formation: Explaining the Reactive State.” World Politics 40: 517-541. 須藤季夫,2007, 《国家の対外行動》 ,東京大學出版社,頁 162。 12.

(20) 表 1-1 吉田主義與福田主義之比較. 吉田主義 三原則. 特徵. 福田主義. 1.輕武裝 2.經濟第一 3.政經分離. 1.不成為軍事大國 2.與東南亞國家構築堅定關係 3.成為印尼與東協的溝通橋梁. 1.重視美國 2.重視經濟因素. 1.重視亞洲 2.重視政治因素. 資料來源:須藤季夫, 《国家の対外行動》 ,頁 194。. 從福田主義開始,日本的外交政策愈來愈重視政治要素。過去的對美協調多是 基於國益上的考量(特別是經濟),但後冷戰時代的日本,其在價值觀上,也逐漸 靠近美國(西方)。不論是麻生太郎提倡的「自由及繁榮的弧」(自由と繁栄の弧) 還是安倍晉三的「價值觀外交」(価値観外交),皆是主張親美保守與普世價值的 外交方針。. 如圖 1-1 所示,本文分析上主要使用的兩大要素分別為國內要素與國際要素。 而為對應此兩大層級,本文將在國際層級上採用新古典現實主義,而在國家層級 上則是採用歷史制度論。不論是為了探究國際因素對日本安全觀的影響,還是國 內因素對其的影響,我們都必須先了解戰後日本安全觀的發展沿革。二戰後日本 在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eneral Headquarters,以下略稱為 GHQ)的監督下解散國內軍 隊,並通過了和平憲法。但由於 1949 年共產中國的出現和韓戰的爆發,讓美國 意識到「東亞需要更多力量來圍堵共產勢力」,而當時最有潛力成為東亞安全基 石的便是日本。在日本國內需要更多警備力量以預防大規模暴動的前提下(特別是 由左翼組織策動的活動),1950 年 7 月 18 日,警察預備隊成立,而此一組織也就 是現在自衛隊之前身。. 13.

(21) 冷戰後因為蘇聯的瓦解,來自於北方的威脅性也迅速降低。但是,東亞地區依 舊充滿著不確定的因素。由於北韓核武危機的發生,其促使了日本修改防衛計畫 大綱,更進一步使美日之間也修訂了美日防衛合作指針。24美國自創國以來,便 將其利益核心置於歐洲和南美洲。儘管美國將太平洋視為其勢力範圍,但除了二 戰以外,東亞這一塊區域並無可以直接與美國對抗的強權。隨著中國的崛起,美 國為圍堵日益頻繁的中國海上活動,需要增強在東亞的灘頭堡,而此一重擔自然 而然地落在了日本的身上。. 上述內容可以說是忠實地反應出了權力平衡及地緣政治學等等傳統現實主義 觀點。但如果對於日本在東亞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單純地考慮其權力的運作,而 忽視歷史脈絡、文化差異與領導者的政治取向等等重要的變數,可能會讓我們對 於日本外交及防衛政策上的認識缺乏全面性。根據杭亭頓的學說,日本位於東亞 的邊陲,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更重要的是日本並不屬於儒家文化圈,而是具有 獨樹一格的文化。25這也使日本陷入難題,是要選擇向以中國為首的「儒家文化 圈」靠攏,還是選擇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文化圈」靠攏。而以目前的日本來說, 後者「與美國並肩作戰」的選項,可能更適合日本領導者與國民的喜好。. 筆者認為在討論東亞的中美日關係時,只依照新現實主義的「扈從」與「抗衡」 概念是十分不足的。誠如杭亭頓所言,日本與中國的確存在文化上的歧異,但此 歧異是否影響了兩者合作還有待研究。雖然杭亭頓將韓國與越南併入儒家文化圈, 但兩國皆有許多去中國化並進行本土化之政策。兩國雖與中國在文化上有所近似, 但是否如其所言與中國同樣屬於儒家文化,蓋非本研究宗旨,暫不深究。. 24. 25. 林賢參,2008, 〈美日同盟與中共安全關係下之台海安全情勢〉 ,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頁 5。 杭亭頓著、黃裕美譯,1997,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臺北:聯經出版社,頁 180。 14.

(22) (二)我國的日本安全保障研究. 我國對於日本安全保障的研究,主要以政策分析為主,歷史陳述為輔,以日本 防衛白書為基礎展開研究的論文並不在少數。如林正義博士的「日本 2006 年防 衛白皮書-對中國軍事發展的疑慮」26、林賢參教授的「2008 年版日本防衛白皮 書分析」27、石原忠浩教授的「從 2013 日本防衛白書看日本對中國大陸的認識」 28. 29. 與何思慎教授的「評日本 2014 年版防衛白皮書」 等等。上述的研究皆對該期. 的防衛白書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有趣的是,上述的研究皆著重於中日關係的分析, 也可以看得出中日關係的發展的確成為了影響日本安全觀的重要因素。. 在楊鈞池教授的「從和平國家邁向正常國家」一書中,以日本的決策模式、宇 宙基本法、海洋基本法、危機處理體制以及日本國內政治光譜等等議題展開研究。 該書認為進入 21 世紀後, 「海洋立國」此一概念非常受到日本各界的重視,如日 本國際論壇(日本国際フォーラム)多次舉辦「海洋國家研討會」。此外,日本將防 衛的中心從北方移向西南,並加強沖繩等等島嶼駐軍的投射能力,也反映了日本 對於海洋權益的關注。. 30. 另一方面,該書也對日本國內各派勢力對於防衛政策的態度進行說明,其中引 用了著名美國學者 Richard J. Samuels 所提出的理論。該理論認為可以透過追隨或 遠離美國以及支不支持使用武力這兩項參數來區分日本防衛政策的政治光譜。. 26. 27 28. 29. 30. 林正義,2006,〈日本 2006 年防衛白皮書-對中國軍事發展的疑慮〉, 《戰略安全研析》 ,第 17 期,頁 14。 林賢參,2008,〈2008 年版日本防衛白皮書分析〉 ,《戰略安全研析》,第 42 期,頁 28。 石原忠浩,2013,〈從 2013 日本防衛白書看日本對中國大陸的認識〉, 《戰略安全研析論》,第 99 期,頁 24。 何思慎,2014,〈評日本 2014 年版防衛白皮書〉 ,《海峽評論》 : http://www.haixia-info.com/articles/6800.html,2016/6/6。 楊鈞池,2012,《從和平國家邁向正常國家》 ,台北:翰蘆圖書,頁 159。 15.

(23) 如下圖 1-4 所示,可以區分為「正常國家論者」 、 「中等國家國際主義論者」 、 「新 自主論者」與「和平主義者」。透過這些理論,我們也能夠更加明白日本防衛政 策所帶有的特殊性質。. 圖 1-4 Richard J. Samuels 對日本防衛政策的分類31 資料來源:楊鈞池,《從和平國家邁向正常國家》,頁 182。. 誠如本項開頭所言,我國關於日本安全保障的研究並不在少數,但多數都是基 於「防衛白書」或「政策個案」展開研究,將「防衛計畫大綱」作為基礎材料的 研究較為少見。另一方面,這些研究的時間範疇也多集中於某一事件發生前後或 一年度內的變化。「防衛計畫大綱」作為日本的國防方針,具有非常高的指針性 與重要性。故本論文希望使用「防衛計畫大綱」此一素材作為研究材料,同時將 研究的時間定為 1991 年至 2016 年的後冷戰時期,並希望能從「防衛計畫大綱」 中得出後冷戰時代的日本安全觀究竟產生了什麼樣的改變,此為本研究的主要宗 旨與價值。 31. Richard J. Samuels. 2007. Securing Japan: Tokyo 's Grand Strategy and Future of East Asia.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112. 16.

(24) (三) 本研究使用之理論基礎. 隨著蘇聯的瓦解,新現實主義受到了挑戰,許多國際關係學者開始尋找新的方 式以解釋舊有理論無法說明之現象。新古典現實主義嘗試接合新現實主義之結構 體系觀點以及古典現實主義注重領導人認知與國內政治觀點。注重非結構因素 (non-structural factors)與概念因素(ideational factors)的強調是其特點,新古典現實主 32. 義可以說是一種二元認識論的現實主義。 如學者傑克.史奈德(Jack Snyder) 對 「國家擴張的可能性」進行了著重於國內因素的分析。史奈德認為以下三種因素 對於國家是否採取對外擴張手段尤以重要。第一,國內的集團。尤其是官僚組織, 為了穩固及擴大其利益而向國民灌輸「戰略神話」(定義、宣傳國家的核心利益)。 第二,國內菁英的互動關係,特別注意政治家為了保護雙方利益所進行的滾木立 法(Logrolling)。第三,國內經濟因素與工業化程度。33新古典現實主義在研究分析 上重視政治家個人意圖與認知、國內政治與經濟結構以及歷史背景。筆者認為其 符合研究東亞國際關係之性質,故採用新古典現實主義作為本研究在國際層級之 主要理論基礎。. 而在國家層級的分析上,本文將採用新制度論中的「歷史制度論」,新制度論 主要可以分成三大學派,社會學制度論、歷史制度論與理性選擇制度論。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西方世界經歷了一連串的困境,使許多學者對於當時作為學術典範 的「行為科學」提出了質疑的聲音,新制度論也在此時被提出。新制度論不僅對 過去舊制度主義無法解釋的政治行為提出解決方法,更架接了政治科學在理論及 實證上的關係,新制度論具有後實證主義色彩,對於行為科學一味強調價值中立. 32 33. 張亞中、左正東主編,2013, 《國際關係總論》 ,台北:揚智文化,頁 49。 Jack.Snyder. 1991. Myths of Empire: 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Ambitio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7.

(25) 的立場提出了反論,認為行為科學只在乎研究手段的科學化,但此舉卻使政治研 究與一般人的生活越來越遠。34. 社會學制度論以規範、法律、道德、符號及意義框架為主要研究。社會學制度 論認為,人類的生活建立在過去基礎之上,組織的行為反映出歷史性的價值。制 度具有累積性質,而這些結構可能隨著時間而改變,但依舊有脈絡可循。35而理 性選擇制度論則是具有強烈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色彩,認為個體是擁有絕對理性 的「經濟人」,制度界定、約束了政治行為者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時所採用的 策略。遵守制度並非由於道德或是義務,而是經過理性考量後選擇符合自身的利 益的制度,此即是「結果性邏輯」。制度形塑了個人選擇,同時個體為了自身利 益會創造出新的制度,亦即政治制度是政治行為者們為增進自身利益而制定的一 套規則。36歷史制度論結合社會學制度論強調「個體行為鑲嵌(embedded)在制度中」 的宏觀(macro)視野,以及理性選擇制度論著重「個體利益極大化」的微觀(micro) 視野。以中觀 (meso)的角度解析歷史,著重於解釋同一時序上獨立發生的事件彼 此之間的關係,及其所產生特定的政治結果,並特別注意「路徑依賴」現象。37本 文在國家層級上的分析採用歷史制度論,企求透過歷史研究途徑釐清冷戰後日本 防衛政策之變遷,同時注重行為者其個人理念與決策的選擇取向之間的關係。. 本文將以上述兩大理論作為基礎展開論述,且注重行為者的互動關係、歷史脈 絡以及國家意圖等等因素。新現實主義試圖將國際體系解釋為理性的互動結構, 但實際上國際體系中最主要的行為者-國家並非總是依循著「理性」做出決定。 34 35. 36 37. 胡至沛,2001,〈新制度主義的檢視與反思〉 ,《中國行政評論》 ,第 11 卷,第一期,頁 146。 B. Guy Peters. 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London and New York: Wellington House. Chapter 1.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1989. 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21. 余宜娟之書評,2001, 〈結構、歷史與行為:歷史制度主義對政治科學的重構,作者: 何俊志〉, 《政治科學季評》 ,第 30 期,頁 14。 18.

(26) 國家通常會對「國益」進行定義,而定義也會因為國內的政治及經濟因素而改 變。國家對這些利益的追求,有時並不符合新現實主義中「絕對理性」的概念。 另外組織也可能因為資訊收集不當或是團體迷思等等原因而造成「決策失靈」的 狀況產生,更甚者國家可能會因為過往的經驗(歷史)或是不符合最大利益的目的 (意圖)而產生出不理性的抉擇。惟有透過對他國或是本國在意圖與實力上的各項 研究,並且放下過多的偏見,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斷。. 除了以上的觀點,本文還將參考國際關係學者沃爾特(Stephen M. Walt)的威脅評 估的四項標準。該四項標準包含綜合國力、地緣鄰近性、進攻性力量與進攻性意 圖。38. (一)綜合國力:測定一個國家的總體力量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最基本的指標 有人口、天然資源、國土面積、工業能力與軍隊實力等等。以下列舉學者格 曼(F. Clifford German)的模型:. X G = N ( L + P + I + M ). N 代表了核武的有無,L 是國土的使用情況,P 是勞動力的使用,I 是資源 的使用。除了人口、軍力與資源等等較常見的指標,格曼的模型還加入了士 氣與鐵路鋪設率(交通)等等要素。39. 38 39. Stephen M. Walt, 1990. The Origins of Alliance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22. Charles S. Taber, 1989.Power in World Politics. Boulder & London :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P45. 19.

(27) (二)地緣鄰近性:地理條件限制了武力的投射,縱使有百萬大軍,如果無法抵達 目的地,亦是無用。如曾經試圖侵略日本的元軍,雖然蒙古鐵騎橫掃了半個 歐亞大陸,但其遠征日本的艦隊遇上了神風(かみかぜ),因而全軍覆沒,即使 是蒙古大軍也只能望洋興嘆。. (三)進攻性力量:除了軍隊的絕對數量,一個國家是否能夠有效打擊敵方領土內 目標甚至進一步進行佔領動作也是評估的標準之一,如攻擊型的航空母艦、 海軍陸戰隊、裝甲部隊與各型飛彈(攔截用除外)等等武器依情況可能被視為進 攻性力量。另一方面,如飛彈防禦系統(Missile defense systems)等等武器就其 屬性應該歸類於防衛性武力,但飛彈防禦系統也常被視為核戰略的一環,絕 對的攔截能力也就意味著不需要害怕敵人的核反擊。但究竟一項武器的性質 是偏向攻擊抑或是防衛,有時候並沒有辦法簡單地歸納出來。. (四)進攻性意圖:相較於墨西哥與加拿大,美國具有壓倒性的軍事能力,但是墨 西哥與加拿大並不會害怕美國侵略或是兼併自己。這樣的互信基礎可能建立 在很多因素上,譬如侵略不合乎成本、顧及國際觀感、雙邊(多邊)經濟合作的 發展、歷史演變與歷程或是文化宗教面上的近似性等等理由都可能降低彼此 的敵意,從而降低進攻某國的意圖。. 本文使用之理論如上所述,而本文所使用的主要分析文獻則如表 1-2 所列。本 文第三章第一節將以防衛計畫大綱為主,防衛白書為輔展開分析。第三章第二節 則以安全保障與防衛力懇談會報告書為主要分析對象。第三章第三節則以美日防 衛合作指針與相關報告書為主要分析對象,並輔以日本國會紀錄。第四章第一節 則是以中國國防白書為主要分析對象。. 20.

(28) 表 1-2 本研究所使用之主要文獻資料 文獻. 內容. 標的. 立場. 防衛計畫大綱. 為日本防衛政策之大 原則,所有防衛政策 皆由此大綱作為基礎 制訂。. 日本政府 日本人民 諸外國. 日本政府. 詳細介紹日本防衛政 策,增加國民對於國 防衛白書. 日本人民. 際關係與日本防衛的 現況之理解,以增加 政府行政正當性。. 財務省 國會. 日本政府. 制訂日本與美國在各 項防衛行動上的準 針與相關報告書 則,並加強合作關係。. 兩國政府 兩國人民 諸外國. 日本政府 美國政府. 為日本內閣對國家防 衛政策最重要之見 力懇談會報告書 解。. 日本政府. 日本中堅份子 日本政治家. 國會紀錄. 主要為日本防衛政策 相關官員與議員之答 辯。. 日本人民 日本政府. 日本議會 日本政府. 國防白書. 中國所出版之國防白 皮書,內容較為簡 單,只對國內國防狀 況進行概述。. 中國人民 諸外國. 中國政府. 美日防衛合作指. 安全保障與防衛. 21.

(29) 六、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 參考既有中、外文書籍、論文、期刊以收集資訊,並運用學生之日文領域專長 取得日本第一手資料。透過分析文獻、理解、並以客觀立場詮釋研究內容。以下 試舉兩例:. 例一,根據楊鈞池教授著書《從「和平國家」邁向「正常國家」》第四章第二 節,可得知「有事三法案」的設置使美日同盟在反恐戰爭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 透過反恐戰爭,日本使其正常國家化政策(集團自衛權、武器出口三原則)得以 順利施行。. 例二,根據何思慎教授於《戰略安全研析》上的文章,歐巴馬的「再平衡」政 策著重於中美合作,日本對於中國若採取挑釁態勢將危害東亞安全,連帶損害美 國在西太平洋的利益。將以上資料做連結,可得知在小泉-布希時代,日本透過反 恐戰爭加強與美方合作,以換取國家正常化籌碼。而在安倍-歐巴馬時代,安倍如 果採取激化中日對立的防衛政策的話,則可能危害歐巴馬的再平衡政策,並導致 美方對其做法產生疑問。40. 40. 何思慎,2013,〈安倍內閣對美政策研析〉 ,《戰略安全研析》,第 94 期,頁 25。 22.

(30) (二)實地訪談法. 透過訪問學者和相關人員以取得第一手資料,對於任何研究都有極大的幫助。 防衛政策牽涉範圍極廣,並一定程度地表現出日本的政治生態。訪問對象設定為 日本防衛政策之研究者或直接、間接的政策行為者。後者的訪問難度較高,訪談 主要還是會集中在和前者的與會之中,實地訪談法不只可以驗證研究內容,更可 增加本研究之參考價值。 (三)Kh Coder 透過日本學者樋口耕一所開發之文本分析軟體「Kh Coder」,我們能對上述之 文獻進行各項較接近量化研究方法之分析法,如共現網絡(Co-occurrence network; 共起ネットワーク)等等。41. 41. 樋口耕一,2016,《KH Coder》 :http://khc.sourceforge.net/,2016/6/7。 23.

(31) 七、分析架構 本研究主要將從日本防衛計畫大綱著手,以理解其在冷戰後之變化,並同時分 析日本東亞安全觀之變遷狀況。另一方面,透過防衛白書與國會記錄探討日本政 府與其人民之防衛政策關係,另著以美日防衛指針研究美日防衛合作關係,最後 在著以國防白書分析日中防衛政策之關係,以企求可以得到一日本安全觀之全像 圖。. 圖 1-5 本文之分析架構 筆者自行繪製 24.

(32) 八、研究限制. 本研究是為對日本安全觀以及其防衛政策變遷之研究,因為防衛政策在部分上 乃是國家機密,在於能力上的改變可能無法完全掌握。另一方面,意圖分析上, 雖然能透過質化與量化兼併的研究方法得到較為公正的研究內容。但惟人之意圖 可能快速改變,領導者對於國家的定義又顯不同,且筆者無法對以上研究中之所 有行為者進行訪問(即使訪問也未必有用),僅能做出大致上的分析。而關於研究 上的時空限制,本研究將研究時間訂為冷結束後的 1991 至 2016 年初。另,如果 不進行地理上的研究限制,將使本研究之涵蓋範圍過大,本研究將研究範圍主要 限制於「東亞」,也就是日本的周邊地區。否則安全觀此一議題內容似乎過大, 如果要研究日本安全觀的全部面貌,則在單一論文中難以完成(又或將導致內容過 淺)。故將主要的研究範疇限制在「中美日」關係之議題上,並希以客觀之角度對 此一時期的日本東亞安全觀之變遷,以筆者最大的努力,做出客觀公正之研究。. 25.

(33) 第二章. 二戰後日本的安全保障. 本章將對應本研究之假說一與目的一,統整二戰後到後冷戰時代之初的日本防 衛政策演變,並陳述政治家對於防衛政策的影響,以理解日本安全觀之變遷。防 衛計畫大綱顯示出了日本政府對於未來可能遇到之威脅與挑戰(安全觀)所提出的 對策方針,同時這些方針也反映在日本的防衛政策之上。基於上述前提,研究防 衛計畫大綱之前,了解日本防衛及外交政策的走向與國內外政治的發展沿革勢必 成為必要條件。本章共分為三個小節,第一小節主要著重於防衛方針的轉變,第 二小節為防衛政策的演變,而第三小節為周邊國家安全觀的改變,第四小節則是 本章總結。. 一、日本防衛方針的轉變 本節將對二戰後日本防衛方針的轉變及其形成的原因進行敘述,而方針主要是 著眼在國內外政治上的互動與角力。本節將分為四小節個別敘述,第一小節說明 從警察預備隊到自衛隊的發展緣起,第二小節說明美日同盟的形成,第三小節說 明從一國和平主義邁向積極和平主義的步伐,第四小節說明民主黨時期的防衛方 針。. (一)從警察預備隊到自衛隊.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Potsdam Declaration)並向同盟國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此告一段落。9 月 2 日,日美兩國於美國海軍戰列艦密斯里號. 26.

(34) 上簽署降伏文書(Japanese Instrument of Surrender)。同年 12 月陸軍省與海軍省解散, 改組為第一復員省以及第二復員省。正如其名,復員省負責海內外陸海軍的退伍 及相關安置工作。從明治時代到二次大戰終結,總計擁有 80 多年歷史的日本帝 國陸海軍就此閉幕。美軍進駐日本並負擔起了治安維持的責任,而 GHQ 則成為 了日本實質上最高統治者。42. 正當世界慶祝戰爭結束的同時,曾經的戰友成為了敵人,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 義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開始了新一場的意識形態戰爭。日本曾經的 殖民地-朝鮮半島被硬生生地割裂成了兩個國家,共產的北韓以及資本的南韓。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十八度線對大韓民國發動總攻擊。同月 27 號,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 83 號決議,呼籲北韓將武裝部隊撤回的同時,組織聯 合國軍(美國為首)前往支援南韓,誓言要將北韓驅逐回三十八度線以北。. 而距離朝鮮半島最近的美軍部隊是駐紮在日本的第八軍第 1 騎兵師團、第 7、 第 24 及第 25 步兵師團,四個師團都將出發支援南韓,到時留在日本的只會剩下 少數的管理及行政單位。對於百廢待舉而且治安堪慮的日本來說,這樣的狀況令 人擔心。為此,1950 年 7 月 8 日,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 命令日本組成 75000 人的警察預備隊,而「75000」此一個數字的根據是來自於為 了維持治安,除了警察官以外所需要的必要人員數目。43另外也對當時隸屬於運 輸省的海上保安廳進行約 8000 人的增員。根據警察預備隊令第二條與第三條, 警察預備隊的活動雖然限制在「警察官」的活動範圍內,但卻直接受日本內閣總 理大臣的指揮,至此,日本開始了再軍備的第一階段。. 42 43. 福永文夫,2014,《日本占領史 1945-1952》,東京:中公新書,第一章。 田村重信、杉之尾宜生,2004, 《教科書.日本の安全保障》,東京:芙蓉書房,頁 16。 27.

(35) 1951 年 9 月,隨著舊金山條約以及美日安全保障條約的簽訂,日本進入了再軍 備的第二階段。重新取回主權後,日本國內出現了防衛政策改革的呼聲,在各方 審慎的討論之下,1952 年 7 月 31 日,國會通過並公布「保安廳法案」 。根據本法, 合併警察預備隊及海上保安廳中的海上警備隊並改組「保安廳」。與警察預備隊 有所不同的是,雖然保安廳也是依據內閣總理大臣的命令出動,但命令須要於發 布後的二十日內申請國會追認。另一方面,有些遭到公職追放的舊陸軍將校希望 能將保安廳改造成軍隊一般的組織,但遭到吉田首相的嚴正拒絕。保安廳的最高 長官並非軍人,而是國務大臣,確立了軍隊國家化的原則。另一方面,吉田首相 在 1953 年 6 月對保安廳的幹部做出了以下的訓示:「雖然我們現在無法進行大規 模的再軍備,但仍應盡快透過自身的力量來保護國家與國民。為此,新的軍隊必 須要從新的想法出發,新軍隊必須要能夠保護國家的獨立與安全,並且是為了國 民而存在的軍隊。」44由此也能夠發現,雖然在事實上自衛隊及其前身的組織之 性質十分接近軍隊,而政治家也不反對這點。但自衛隊的存在卻與憲法第九條產 生了重大的矛盾,直至今日。. 1954 年 3 月,日本國會通過防衛廳設置法與自衛隊法兩項法案。同年 7 月 1 日,防衛廳成立,以陸、海與空三大自衛隊為主的新系統正式開始。防衛廳於 2007 年 1 月 9 日正式升格為防衛省,自衛隊的最高統帥為內閣總理大臣,並由國務大 臣擔任防衛大臣,其下設置副大臣、大臣政務官(2 人)以及事務次官等。除了陸 上、海上及航空自衛隊以外,防衛省所屬機關還有情報本部、防衛大學校、防衛 研究所與防衛醫科大學校等等組織。自衛隊人數約 14 萬,船艦 137 艘(46 萬 7 千 噸),戰機 410 架。45. 44 45. 田村重信、杉之尾宜生,2004,頁 21。 防衛省,2014,《日本の防衛―防衛白書平成 26 年版》,圖表 I-0-2-1,2016/6/23。 28.

(36) (二)GHQ 的佔領與美日同盟形成. 隨著戰爭的結束,對於其責任歸屬的追究也如火如荼地展開。除了東京大審以 外,1946 年 1 月 6 日,GHQ 向日本政府提出「不適任公務員之公職撤去意見書」。 日本政府根據此一意見書,發布政令第 109 號,剝奪戰爭犯罪者、戰爭協力者、 大日本武德會、大政翼贊會與護國同志會等等關係者應服公職之權利,也就是所 謂的「公職追放」。雖然此舉試圖清除日本的舊有保守統治階級,但實際上執行 效果有限,舊金山和約生效後本法即被廢除。如石橋湛山、鳩山一郎與岸信介等 等重量級政治人物都曾經是公職追放的對象。另一方面,GHQ 也在日本進行了許 多社會實驗,而首要目標即是解散日本國內的財閥以及封建地主。GHQ 認為是日 本的獨佔性經濟體系(財閥)與貧富不均(寄生地主制)導致了日本的軍國主義化,遂 著手財閥解體、農地改革與勞工權益改革等等民主化政策。. 1945 年 10 月 10 日,「治安維持法」廢止,共產黨第一次能夠作為合法政黨進 行活動,戰前沉寂一時的勞工活動在 GHQ 的政策下復活並蓬勃發展。但是冷戰 的爆發使 GHQ 對於日本國內日漸蓬勃的勞工運動產生不信任感,懷疑這些勞工 運動的背後是否有共產黨甚至是蘇聯的指使。在規定戰後美國對日政策的「投降 後美國初期對日方針」(降伏後ニ於ケル米国ノ初期ノ對日方針)一文的第二部第 二款有著這樣的記述:「為了修正日本在政治傾向上的封建及權威主義……即使 是訴諸武力也在所不惜。」46由此可以看出 GHQ 即使是造成一定程度的社會紛亂 也要進行改革的決心。但 GHQ 同時也考慮到了日本的特殊性「天皇制」以及從 社會基層進行改革的可能性。特別是當日本的左翼團體高舉著人民的旗幟開始各 46. 田中明彦研究室,2008, 《降伏後ニ於ケル米国ノ初期ノ対日方針》,東京:東京大学東洋文化 研究所: https://www.dpj.or.jp/article/manifesto2009http://www.ioc.u-tokyo.ac.jp/~worldjpn/documents/texts/JPUS/ 19450906.O2J.html,2016/6/23。 29.

(37) 項活動時,究竟這些「人民」所主張的是歐美溫和的市民改革還是共產主義式的 激進革命,使 GHQ 不得不重新檢視佔領政策,而其中得利的則是保守派政治人 物。471950 年 9 月,日本內閣通過決議,政府機關、媒體、教育機構與大型企業 應解雇共產黨員及其支持者,也是所謂的「赤色清除」(Red Purge;赤狩り)。48. 戰後日本於 1946 年 4 月 10 日舉辦首次眾議院議員選舉,婦女也具有選舉權。 該次選舉中,自由黨獲得 141 席,進步黨獲得 94 席,社會黨獲得 93 席,共產黨 則是 5 席,並由自由黨與進步黨兩黨聯合組成第一次吉田內閣。但在隔年的眾議 院選舉中,日本社會黨奪得 143 席,並由社會黨的片山哲擔任內閣總理大臣進行 組閣。但隨著在 1950 年社會黨發生左右派分裂後,社會黨一直處於不穩定的狀 況。直到 1955 年 10 月 13 日社會黨舉辦黨大會,才再次統一社會黨勢力。但社會 黨勢力的增強也導致了保守力量的集結。同年 11 月,自由民主黨成立,至此五 五年體制揭開序幕,自民黨展開了為期 38 年的一黨獨大統治,也確立了自民黨 -親美保守與社會黨-反美革新的兩大主要政治路線。. 1952 年 4 月 28 日,以西方諸國為主要談判對象的「舊金山和約」正式生效, GHQ 為期六年八個月的佔領統治終告結束,日本重新獲得主權。但是佔領軍並沒 有隨著佔領結束而撤退,而是成為了「駐軍」。與舊金山和約同時生效的是「美 日安保條約」與「美日行政協定」。根據日本國憲法第九條,日本放棄軍隊的持 有權與戰爭發動權。但是面對中國的赤化、南北韓的對立與全世界共產勢力的逐 漸擴大,完全失去自衛能力的日本,無異將成為共產勢力最好的攻擊目標。因此 由美軍提供主要的防衛力與嚇阻力,並輔以自衛隊的協助,這樣的美主日輔的反 47. 48. 五十嵐武士、尹健次、天川晃、中村政則,2005,《戦後改革とその遺産》,東京:岩波書店, 頁 32。 国立国会図書館,2012, 《共産主義者等の公職からの排除に関する件》 ,東京:国会図書館: http://rnavi.ndl.go.jp/politics/entry/bib01056.php。 30.

(38) 共陣線對於戰後百廢待舉、急需復原的日本來說是最不容易影響其財政支出的做 法,而美日行政協定則是保證了安保條約的施行以及駐日美軍的「治外法權」 。 「舊 金山和約」 、 「美日安保條約」與「美日行政協定」三者,形成了所謂的「舊金山 體制」,使戰後的日本得以在美國的保護傘下,專心發展經濟。49. (三)從一國和平主義到積極和平主義. 一國和平主義的意思是,堅守憲法第九條,盡可能不被捲入國際紛爭,並以日 本的和平為最主要之目標。戰後,日本各派對於安全觀有著截然不同的認識與理 念,革新派(左派)堅守憲法第九條,主張「非武裝中立」才是日本最好的安全保 障方針。保守派(右派)則是認為可以在一定限度下擴大武裝,而保守派之中又可 簡單分為主流派(本流)與非主流派(傍流)兩大派別。主流派為實用主義者,另一派 的非本流派則是修正主義者。實用主義者是由以吉田茂為首的吉田學校組成,其 中的成員有池田勇人、佐藤榮作、大平正芳、宮澤喜一等人。實用主義一派可以 說是小日本主義與國際主義的融合,該派認為經濟發展與技術能力是國家安全保 障最重要的基礎。在確保前述兩者能夠達成的同時,應盡可能減少軍事支出。吉 田一派認為經濟投資的重要程度遠遠高於軍備投資,而對於日本來說最大的威脅 則是被美國所捨棄,因為這意味著日本將失去利用美國市場及技術的機會,而且 無法再透過搭便車(free ride)的方式節省軍事費用。而非本流派則以石橋湛山、鳩 山一郎、岸信介與中曾根康弘等人為主力,主張日本應積極再軍備化、自主防衛、 修正憲法與發展武器產業。50. 49 50. 林明德,2011,《日本近代史》 ,台北:三民書局,頁 311。 橋本五郎,2006, 《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 ,東京:一藝社,頁 132。 31.

(39) 雖然在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初期,傍流 (非本流派)一度控制了內閣,但因為 安保鬥爭的發生,使保守本流再一次奪回了政權,並一定程度壓制了修正主義者 的主張。保守本流以「憲法第九條」 、 「專守防衛」與「美日安全保障條約」作為 日本安全保障方針的主軸。並在此之上加入了「和平主義」 、 「非核三原則」 、 「武 器輸出原則」與「防衛支出不得高於 GNP 的百分之一」等等原則來制約自身武 力的成長。確立了日本戰後對外政策的主要路線:「非核,輕武裝,經濟大國」, 也就是所謂的「吉田主義」 。51而吉田主義的擁護者們透過「一國和平主義」貫徹 了經濟至上與輕武裝的理念。. 但傍流派一直沒有放棄對本流派的挑戰,80 年代中期,中曾根康弘為首的傍 流派掌權,積極推動防衛費的提高與武器系統國產化。相對於本流派的「專守防 衛」 ,傍流派主張「自主防衛」 ,並試圖將防衛預算提升到 GNP 的百分之二點六, 當然這樣的舉動並沒有得到吉田主義擁護者們的青睞。1987 年,防衛預算僅以 GNP 的百分之一點零零七,象徵性的超過戰後以來的百分之一原則。52可見限制 防衛費用的支出已經成為日本的共識之一,當然,傍流派並未因此放棄。53冷戰 時期,日本最大的假想敵無異是蘇聯,但自 1985 年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巴 契夫(Mihail Sergeyevich Gorbachov)擔任蘇聯總書記以來,美蘇間的關係大幅度地 和緩。1989 年,美蘇雙方宣布冷戰結束,但戈巴契夫過快的改革與親西方的態度 加快了蘇聯的瓦解。終於在 1991 年 12 月 25 日,也就是聖誕節當天,蘇聯正式宣 布解體。1989 年 5 月,戈巴契夫宣布將減少東亞地區的蘇聯駐軍,而該區的蘇軍 數量的確也有減少的跡象。根據海上自衛隊的報告,1987 年一整年度被目擊到的 51. 52. Richard J. Samuels,中西真雄美譯,2009,《日本防衛の大戦略》 ,東京:日本経済新聞出版社, 頁 52。 真田尚剛,2010,〈戦後防衛政策と防衛費〉,《21 世紀社会デザイン研》,第 9 期,東京: 立教大学大学院,頁 40。. 53. Richard J. Samuels,2009,頁 88。 32.

(40) 蘇聯艦艇總計有 141 艘,而 1996 年被目擊的俄羅斯艦艇則只有 9 艘。根據以上資 料,推測當年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的數量與蘇聯時期相比僅剩下百分之五。54一 個敵人倒下了,而另一個敵人則是崛起了,有時候敵人的崛起不是麻煩,而是國 家維持團結的重要因素。美國自創國以來,她的假想敵不停地改變,唯一不變的 是假想敵從未有一天消失。從大英帝國、墨西哥帝國、西班牙帝國、大日本帝國、 蘇維埃聯邦到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比起自由民權,一個實在的,現時具有威 脅性的敵對國家,更能讓共和國的人民團結。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美日關係上, 北韓核武危機與中國的崛起給了美日同盟延續最好的理由。1996 年,美日兩國發 表美日安全保障共同宣言,日本的防衛方針的重心也從本州北方與北海道移動到 了九州與南西諸島,同時削減陸上自衛隊的戰車數量,提高其機動能力,並將預 算移轉給海上自衛隊以及特殊部隊。1996 年與 2011 年版的防衛計畫大綱相比, 戰車的數量整整少了 500 輛(1996 年:900 輛,2011 年:400 輛)。55. 而讓日本從一國和平主義邁向積極和平主義除了美方的壓力與中國的崛起,波 斯灣戰爭也是一大契機。1990 年 8 月 2 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而在入侵發生的稍 後,聯合國譴責伊拉克並通過第 660 號決議。1991 年 1 月 17 日由美國為首的聯 軍開始執行「沙漠風暴」行動。2 月 24 日,美軍由科威特東方進入並迅速解放該 國。日本雖然對聯軍提供了 130 億美元的支援(日本是支援金額最多的國家),但 在戰後日本並沒有出現在科威特的感謝名單上。本次事件也成為日本外交上一大 恥辱,也直接增強了國內對於聯合國行動應該要有更多人員貢獻的輿論。同年 4 月 26 日,日本海上自衛隊前往波斯灣掃雷後。1992 年,國際和平協力法(或稱 PKO 協力法)通過,根據該法第三條規定,協力的活動內容有第一項的「聯合國維和行. 54 55. 本田優,2005,《自衛隊知られざる変容》 ,東京:朝日新聞社,頁 115。 首相官邸,1995, 《平成 8 年度以降に係る防衛計画の大綱》,別表;防衛省,2010, 《平成 23 年度以降に係る防衛計画の大綱》,別表。 33.

(41) 動」 、第二項的「國際人道援助」 、第二項第二款的「選舉監視」與第三項的「國 際和平協力事務」 。56而執行以上業務時,自衛隊得以派遣至國外,此舉不只是加 強了日本對於國際事務的影響力,更使日本從一國和平主義朝向積極和平主義邁 出了一大步。. (四)自由主義與現實主義的拔河-民主黨政權. 2009 年 8 月 31 日,民主黨在第 45 屆眾議員選舉中大獲全勝,480 席的眾議員 席位中,民主黨獲得了過半數的 308 席,遂而完成政權輪替並成為執政黨。集合 了國民希望的民主黨主打與自民黨不同的革新信念,但其僅僅只執政了短短的三 年三個月。在第 46 屆眾議員選舉中只得到了 57 席,其慘敗的結果也反映出了選 民對民主黨高度的期待轉變成了最深的失望。除了民主黨政府過高與過理想化的 選舉公約以外,扭曲國會(ねじれ国会)的產生也使民主黨政府的運作不順。綜觀 民主黨在 2009 年所提出的選舉公約(マニフェスト),我們可以發現其主要的政策 主張集中在社會福利的提升。而對於防衛政策與對外政策上,民主黨採取了自由 主義,與自民黨的現實主義路線呈現了極大的對比。當然,既有而共通的政策上 似乎並沒有太多突破性的見解,如積極處理北韓核武問題、重視國際合作與廢除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這些政策可以說承襲了過去的路 線,明顯的具有路徑依賴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其選舉公約的第七小節「外交」 一節中,有兩個非常有趣的主張,一個是「對等關係的美日同盟」,另一個是「東 亞共同體」(東アジア共同体)。57對於自民黨來說,美日同盟一直都是對外政策的 主軸,譬如強化自衛隊與美軍的聯合行動或高層的決策系統。但是「對等」這一. 56 57. 原法條:国際連合平和維持活動等に対する協力に関する法律。 民主党,2009,《民主党政権政策 Manifesto》 ,東京:民主党本部: https://www.dpj.or.jp/article/manifesto2009,2016/1/7。 34.

(42) 個詞卻不常見。文字的表達勢必涵蓋著訊息發出者的需求、想法甚至是偏見,人 們常常在話語中有意或是無意中透露自己的目的。「想要變得對等」也就意味著 「現在並不對等」。另一方面,東亞共同體並不是一個原創的想法,早在明治維 新的時候就有許多政治家、學者甚至是藝術家提出類似的理論。如岡倉天心的「興 亞論」,強調日本具有啟蒙亞洲其他民族的使命,最後這些理論被軍部所利用, 而成為了「大東亞共榮圈」的理論基礎。58. 1997 年東協十加三與 2005 年的東亞峰會也象徵著東亞區域間合作的加強。但 對於將美日同盟視為圭臬的日本來說,組成一個包含所有東北亞國家的政治聯盟, 完全超脫了既有的政策路線。一個東北亞的跨國政治聯盟是不太可能實現的政治 理想,分裂的台灣海峽與朝鮮半島、領土紛爭與歷史問題都是阻礙區域合作的原 因。那為什麼民主黨會「特別」提出這樣的政策理念呢,我們必須把研究重心移 到民主黨的第一位首相-鳩山由紀夫的個人理念上。. 鳩山由紀夫出生於政治世家,其祖父鳩山一郎是第一位自民黨首相,而其父親 鳩山威一郎曾任外務大臣,家中其他人亦多任黨政要職。根據政治社會化的理論, 一個人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家庭、學校與其他因素的影響下而形成對於政治的 理念與選擇喜好。鳩山由紀夫受到其祖父鳩山一郎的影響,堅信「友愛」與「自 主外交」對於日本政治的重要性,友愛思想也深深地影響了其安全觀。鳩山一郎 在其擔任首相的任內簽定日蘇共同宣言,促使日蘇國交正常化達成,是為日本外 交的一大里程碑。而由紀夫理所當然地繼承了祖父的遺志,持續推動自主外交的 事業,不過這一次的目標不是俄國,而是與日本同樣是為東亞國家的「中國」。 朝日新聞社出版的 1996 年 6 月號「論座」月刊(於 2008 年休刊)曾刊載了鳩山由 58. 鈴村裕輔,2013, 〈東洋の理想における岡倉覚三のアジア論の構造〉 ,《国際日本学》 ,東京: 法政大学,第 10 号,頁 69。 35.

(43) 紀夫的文章,文章名為「我的自由主義友愛革命」(わがリベラル友愛革命),鳩 山由紀夫在該文章中指出:「日本國內的在住外國人比率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非 常的低……以留學生的經驗來說,相較於日本,美國對於留學生等外國人來說是 非常好適應的國家。很多來到日本的留學生,最後變得討厭日本並返回母國。」 以上翻譯自部分段落,另外還有主張應該開放外國人參政權的內容。59. 眾所皆知,鳩山由紀夫的政治理念具有自由主義與革新主義的色彩。而在其理 念下所產生出的便是「友愛外交」,友愛外交特別注重與其他亞洲國家之關係, 該方針下產生出了與過去完全迥異的政策主張。如上所述的「對等的美日同盟」 以及「東亞共同體」,而前兩項政策就形成了一項有趣而不常見的主張-「中美 日等距外交」(日米中正三角形論) 。該政策主要內涵顛覆了過去自民黨親美一面 倒的路線,主張日本應該與美國及中國保持同等距離,但該嘗試的結果並沒有讓 中美日產生出協調的平衡,而是導致了美日關係的惡化。. 2009 年 8 月 27 日,美國紐約時報刊載了鳩山由紀夫題為「日本的新道路」(日 本の新しい道)的論文。該文批判由美國主張的世界經濟體制,並強調以亞洲國家 為主的經濟、安全保障系統的存在必要性。理所當然地該論文也受到了非常多專 家的批評,認為該文帶有反美與反市場主義的色彩,並遠離了國際現實。60而在 9 月 1 日鳩山也招開記者會,對於這些批評進行反駁,闡明自己的立場「並非反美」。 而在這樣詭異的氣氛中,2009 年 11 月 13 日,美國總統歐巴馬乘坐空軍一號與家 人一同訪問日本。當晚歐巴馬與鳩山由紀夫於首相官邸展開會談,會議中歐巴馬 強調: 「美日同盟是平等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是。」而鳩山則是認為: 「同盟 59. 60. 鳩山由紀夫,1996, 〈わがリベラル友愛革命〉, 《論座》 ,東京:朝日新聞社: http://www.the-journal.jp/contents/newsspiral/2009/08/post_356.html,2016/1/7。 伊藤宏,2009,《米紙に寄稿の「鳩山論文」相次ぎ批判 米国内の専門家ら》 ,朝日新聞社: http://www.asahi.com/senkyo2009/news/TKY200908280447.html,2016/1/7。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永續科學學門本(106)年度新核定通過整合 型研究計畫共 20 個團隊,總子計畫共 74 件,補 助經費共為 97,000 千元。計畫之審查主要依據

The main disadvantage of the Derman-Kani tree is the invalid transition probability problem, in which the transition probability may become greater than one or less than zero.

12 日本政府認為 IoT、Big Data 以及人工智慧等破壞式創新技術的出現,目前世界正處於「第四 次工業革命」之重大變革,而究竟 IoT、Big

政府頒佈「Guideline to develop the mental health of workers in the workplace」. 要求雇主必須建立「心理健康發展計畫」(mental health

In our Fudoki myth, the third, sociological, “code” predominates (= the jealous wife/greedy mistress), while the first, alimentary, code is alluded to (= fish, entrails), and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he first row shows the eyespot with white inner ring, black middle ring, and yellow outer ring in Bicyclus anynana.. The second row provides the eyespot with black inner ring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