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976 年 10 月 29 日,第一部防衛計畫大綱通過國防會議與內閣會議,至此,防 衛計畫大綱成為了日本政府表達自身利益的重要媒介之一。從最早的「昭和 52 年度以後之防衛計畫大綱」(因為制定年份又可稱為 51 大綱或 1976 年大綱),經 歷了平成 07、16、22 年大綱(1995、2004 與 2010),直到現行的平成 25 年大綱(2013)。

各大綱的間隔時間也有越來越短傾向,從 51 大綱到 07 大綱隔了整整 19 年,而之 後每次大綱修正的間隔時間也越來越短,從 9 年到 6 年到,最近一次僅僅只有 3 年,愈短的間隔時間也反映出了日本安全觀的激烈變化。本小節將對防衛計畫大 綱進行質性與量化兼具的分析,並試探討日本安全觀的發展過程。

102 Judith Goldstein,2005,《觀念與外交政策:信念、制度與政治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頁 12。

69

(一)1976 年大綱之質性分析

隨著日本經濟在 6、70 年代的成長,以及美國經濟持續衰退,日本被要求擔負 起更多的國防責任,更多的國防責任也意味著更多的防衛支出。但過度高漲的防 衛支出卻違背了日本的民意,也使當時主導「第四次防衛力整備計畫」的中曾根 康弘防衛長官下台。傳統的防衛力整備計畫在施行上遇到了一些困難。第一,防 衛預算高漲,但防衛力整備計畫難以對國民說明國家的防衛方針。第二,防衛力 整備計畫把重心都放在武器裝備上,與後方部門的協調卻是十分的不足。第三,

防衛力整備計畫以數字為代號,可能給人一成不變的感覺。為了要解決財政與組 織上的問題,具有政治主導色彩的「昭和 52 年度以後之防衛計畫大綱」應運而 生(又稱 51 大綱或 1976 年大綱,本章採西元年份稱呼以利讀者理解時序)。103

首先,1976 年大綱的第一小節為「目的與旨趣」,顧名思義即為解釋該文件的 主旨。第二小節為「國際情勢」,對於當時的美蘇冷戰對立進行了陳述。第三小 節為「防衛的構想」,說明日本主要的防衛方針。第四小節為「防衛的態勢」,基 於前項方針,提出更加具體的防衛政策。第五小節為「陸上、海上以及航空自衛 隊的體制」,說明陸上、海上以及航空自衛隊的組織構成與主要任務。第六小節 為「防衛力整備實施上的方針以及留意事項」。

第三小節-防衛的構想中,1976 年大綱表示透過美日同盟體制以及保有「適切 規模」的自衛能力,日本的基本防衛構想在於「事前防止侵略的發生」 (侵略を 未然に防止する),也就是透過與美國的同盟來得取強大的「嚇阻力」與「防止力」。 而適切規模一詞雖然在字面上看起來是一個具有彈性的用語,實際上所指的即為

103 田村重信、杉之尾宜生,2004,《教科書.日本の安全保障》,東京:芙蓉書房,頁 69。

70

「基盤防衛力」一詞。與對應他國軍事能力大小而調整的「所要防衛力」相反,

基盤防衛力僅保持一定程度(甚至可以說是最低限度)的防衛能力。104

第四小節-防衛的態勢一節中,大綱列出了以下六項態勢,分別為:警戒的 態勢、針對間接侵略或軍事性不法行為的對應態勢、針對直接侵略的對應態勢、

指揮通信以及後方支援的態勢、教育訓練的態勢與災害救援的態勢。此六大態勢 反映出了日本當時防衛政策的主要方向,如何統整指揮體系、加強預警系統與後 方支援能力。實際上,至今以上三點仍舊是日本防衛政策的核心目的,只是擴大 到了美日防衛合作甚至是多國合作之上。

第五小節-陸上、海上以及航空自衛隊的體制一節中,可以看出許多地緣政治 學上的考量。如「針對我國的地理特性,採取均衡配置的師團…得以於重要海灣、

主要海峽實施警戒、防備與掃除水雷。」等等記述。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知三 點。第一,日本的防衛思想中心為「基盤防衛力」,恪守防衛支出不超過 GNP 百 分之一的原則,為此,美日同盟不可或缺。第二,前方作戰能力與後方支援能力 的協調性是歷代防衛計畫大綱的重點。第三,此時自衛隊的主要扮演著「守門員」

的角色,防範可能來自於蘇聯的潛艇、轟戰機甚至是陸面部隊,並對來犯之敵人 進行早期預警與迎擊動作。此時自衛隊的主要目標為對應本國區域附近、小規模 的武裝衝突。

104 防衛廳,1976,《日本の防衛―防衛白書昭和 51 年版》,東京:防衛廳,第二章:

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1976/w1976_02.html,2016/7/14。

71

(二)1976 年大綱之量化分析

而除了以上的分析,筆者還使用了立命館大學産業社會學部樋口耕一教授所開 發的 Kh-coder。透過該程式的運算,可以對研究文本進行共現網絡(Co-occurrence network;共起ネットワーク)等等的研究途徑。本文將採用上述的「共現網絡」以 對防衛計畫大綱進行二次分析。(共現網絡是為分析關鍵字之間的關聯性,以進一 步理解文章的研究方法)

下頁圖 3-1 為去除了「副詞」與「部分形容詞」(去除い形容詞,保留な形容詞) 等等詞類之後,由 Kh-coder 運算所得出的結果。從圖 3-1 可以看出 1976 年大綱的 關鍵字與各個關鍵字之間的關聯性,具有直接關聯性的詞語由實線連結彼此,而 虛線則代表了間接的關聯性。如圖 3-1 右方的美(米)蘇(ソ)兩字,象徵著美國與蘇 聯,兩詞自然具有非常高的相關性,常會搭配一起使用,所以兩者的距離近,且 由實線所連結。105

以下說明主要關鍵字之間的關聯性。首先,「迅速」與「領域」兩詞在第五小 節第一項第一小項中同時被使用,表達了對於本國領域內的侵略需要迅速反應的 意圖。而迅速與領域的右下方,「部隊」與其關聯詞表達了三大目的,第一,部 隊右上方的「早期」、「任務」、「海域」、「艦艇」與「機動」等等詞彙反映出了對 於早期事態需要盡快利用機動艦艇預警的意圖。第二,「重要」、「防空」、「空域」

與「對空」則是對應到了大綱第五小節第一項第三小項,於重要區域部屬地對空 部隊的意圖。第三,下方的「政治」、「國內」與「災害」三詞反映出了救災活動

105 礙於文章的長度,各大綱詳細的關鍵字群組解說編於本文附錄。如想得到更詳細的程式資訊,

請參考樋口耕一教授之 Kh Coder 官方網站:http://khc.sourceforge.net/。前述的網站有詳細的操 作方式與分析事例等等資料可供參考。

72

有助於國內的自衛隊聲望,有助於獲得更多政治的籌碼。另一邊,「蘇」、「兩國」、

「中心」、「東西」與「他方」五個詞語表達了雖然世界依舊是由美蘇兩國為中心,

展開了東西陣營的對抗,但另一方面(他方),如中國等等的新興地區強權也影響 了世界的走向。通過這樣的網絡圖分析,我們能夠比較不同時代的防衛大綱的關 鍵字,而其他的網絡圖也將在接下來的各個小節進行說明與比較。

圖 3-1 1976 年大綱之量化分析 筆者使用 Kh-coder 自行分析

73

(三)1995 年大綱之質性分析

時值後冷戰時期的開端,冷戰的結束雖然讓劍拔弩張的東西陣營緩和下來,但 隨之而來的「權力真空」導致了世界各地發生了民族性、宗教性與地域性的衝突。

當然,日本無法置身於事外,甚至可以說日本可能成為下一場國際衝突的主角之 一。正如约翰·伊肯伯瑞(John Ikenberry)所言,制度的變遷有賴於危機的發生。1991 年的波灣戰爭激發了日本對於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意識。除此之外,1994 年 6 月,

美國前總統卡特前往平壤並與北韓政府簽訂了《朝核問題框架協定》,以期中止 北韓繼續開發核武。抑或是隔年 7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於台灣海峽試射飛彈以表 達對台美的不滿。等等的事態都反映出日本舊有的安全制度需要變革,安全觀需 要改變,日本需要新的做法以因應新的國際態勢。

1995 年 11 月 28 日(平成 7 年),「平成 8 年度以後之防衛計畫大綱」(又稱 07 大 綱或 1995 年大綱)通過安全保障會議與內閣會議的審議,取代了過去的 1976 大綱。

以下將分析 1995 年大綱,並比較 1995 年大綱與 1976 年大綱之不同。

首先,1995 年大綱的第一節為「策畫的旨趣」,本節提到距離前一大綱已過了 二十年,為了因應兩極構造消失所造成的國際情勢變化,日本需要新的防衛方針。

特別是各種國際議題的重要性逐漸提高,日本無法再將這些問題視為「對岸的火 災」。(彼岸の火事)

而第二節則是「國際情勢」,本節的重心主要有三項,第一,東西的軍事對峙 瓦解,發生世界規模的軍事衝突的可能性較低。但各種領土、宗教與民族問題依 舊存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與彈道飛彈(ballistic missile)

74

等等武器的擴散也使國際情勢更加不明朗。第二,隨著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緊密,

不只應該要積極推動各項合作,更應加強聯合國的功用,以期能促進世界局勢的 穩定。第三,除了以對應大規模入侵為主要目的,而進行防衛能力的重整。同時 也要努力確保能夠對應地域紛爭等等的多樣化事態。

1995 年大綱的重點有三項。第一,大綱的第三節提及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擴散、

地區紛爭、人口老年化、自然災害應變等等議題,日本的安全觀也從過去的「國 家」層級,開始涵蓋到了「個人」與「國際」層級。第二,第四節提到,必須要 設立統合幕僚會議,以聯合各機關處理安全危機。此一概念可以說是「國家安全 保障會議」的起始點。經過 20 年後,國家安全保障會議終於在 2013 年通過立法。

第三,「日本安全保障與防衛力應有的姿態」 (防衛計畫大綱基於該文作成)一文 具有強烈的國際主義,甚至被認為有降低美日同盟重要性的意圖。但 1995 年大 綱依舊將美日安保體制列為日本防衛政策的核心之一,其理由將在第本章第二節 說明。

(四)1995 年大綱之量化分析

筆者以相同的研究設定對 1995 年大綱進行了共現網絡分析,下頁圖 3-2 即為其 結果。本小節將對本圖進行分析並與 1976 年大綱的共現網絡分析圖進行比較。

75

圖 3-2 1995 年大綱之量化分析 筆者使用 Kh-coder 自行分析

首先,圖 3-2 的右方,「各種」「規模」「災害」「多樣」與「事態」這五個詞彙,

首先,圖 3-2 的右方,「各種」「規模」「災害」「多樣」與「事態」這五個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