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東方身體文化的覺醒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東方身體文化的覺醒"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東方身體文化的覺醒. 東方身體文化的覺醒 蔡麗華、陳怡靜 摘要 隨著生活健康與身體保健的意識影響,人們開始意識到「身體」的重要 性,體適能、有氧運動、瑜珈、太極拳、太極導引、藝術治療等課程也開始 流行;傳統西方「奧林匹克」之身體文化中,講求更快、更遠、更高的教育 目標,在此多元需求的世紀中,面臨了分化和挑戰。 舞蹈藝術界,在 90 年吹起「東方身體風潮」,此風潮中,國內外的一些 舞蹈先進們,紛紛從太極拳、氣功、瑜珈、冥想等修練方法中得著靈感和啟 發;除此之外,2001 年 9 月舉行的「亞洲東方人體文化研討會」中,劉峻驤 教授提出了「東方人體文化」學門,正式將東方人體文化引進台灣,與學術 界對話。 由以上諸多現象中,可知「東方身體文化」正在打破國內傳統以來,以 西方體系為主的「身體教育」 ,包括舞者身體教育;研究者本著對「身體探索」 之興趣,對於此一覺醒和趨勢十分關切,於是著手進行「東方身體文化」的 相關研究。此篇「東方身體文化的覺醒」 ,提出了東西方身體觀的相異衝突與 相同交會之處,並以「東方人體文研討會」和「東方身體風潮」作為進一步 探討其「內涵」與「表現」的依據。. 壹、緒論 2001 亞洲東方人體文化研討會,於 9 月在北體舉行,中國藝術研究院東 方人體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劉峻驤,在會中提出了「東方人體文化」學門,正 式將東方人體文化引進台灣學術界。他認為: 「東方人體文化和西方人體文化 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強調『內心、內外一致』,而後者則注重『張揚個性』 及『表現自我』 。」 ;早在學術界開始重視身體文化之前,舞蹈藝術界,在 90 年已吹起了「東方身體風潮」 ,此風潮中,國內外的一些舞蹈先進們,也紛紛 從太極拳、氣功、瑜珈、冥想等東方修練方法中得著靈感和啟發,例如:後 現代舞蹈家,黛伯拉 黑(Deborah Hay) ,從太極拳的練習中,領悟到身體從 未有過的流動。舞蹈家林懷民、蔡麗華等人,則分別以太極導引為出發,創 25.

(2) 體育學系(所)刊第三期. 作出<水月>與<異色聯想>之舞蹈品。<表演藝術雜誌>也在多期報導 中,提出相關評論與訪談記錄,來介紹此一新風潮。以上事件與現象,皆點 明了「東方身體」的觀念,在現今台灣受到重視與肯定。. 貳、東西方「身體觀」的衝突與交會 「身體」在東、西方思想上,分別呈現如何的風貌?相異衝突與相同交 會處又在何處?以下分四個重點,針對以上兩個問題,進行討論: 一、身體觀的提出 波蘭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Grotowski)認為身體可分為「日常的身體」 與「古老的身體」 ;前者因語言(文化、社會)的歧異而差異甚大;後者又可 稱為「脊椎體」(reptile body)或動物體(animal body)具有人類皆同的普 遍。作為一現代人,日常的身體和古老的身體必須同時活著、對立、互補, 才可達到圓滿之境(a totality , a fullness);而日常的身體必須加以鍛鍊,使 之不成為能量循環的障礙;同時,動物的身體必須加以導引,以免陷入能量 之流而無法自拔。 (鍾明德,民 90) 。由其身體理論可知,東西方因語言(文 化、社會)的歧異使得「日常的身體」呈現極大差異,在差異中各自彰顯其 特色;然而「古老的身體」中特性,諸如害怕會顫抖、寒冷會屈身等自然身 體反應,卻具有世界共通性的「肢體語言」 ,此乃通過身體,可以跨越語文鴻 溝的道理。 體育學家陳定雄(民 67)在<體育思想>中,列舉出多位西方哲人對身 體教育的看法和理念。例如:希臘荷馬(Homer,850 B.C)相信「神」所喜 愛的是強壯而又高度技術的優勝者,因為人類在此狀況下才能生存。洛克 (Locke 1623-1704)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則說:「教育的秘訣在身心的交 互訓練。」、「健全的心靈寓於健全的身體是世界上一種愉快境界之簡短而完 全的描述。」。康門紐斯(Comenius 1592-1676)說:「首先,必須注意我們 靈魂,使其達到最高境界,其次,才注意到身體,使其成為靈魂的適當寓所」 。 盧梭(Rousseau 1712-1788)卻持相反看法,他在<愛彌兒>中一再強調: 「自 然意圖是先壯其身,再鍛其魂。」又說: 「健康、敏捷之身是自然人最重要的 條件,------為了學習思考,人應令四肢、感覺、內臟器官活動起來,因為這 些都是智慧的工具。」 。大教育家斐絲塔洛齊(Pestalozzi 1764-1827)則認為: 「智慧之運用及道德之表現以健康的身體為後盾,體育足以解放心靈對身體 之 約 束 , 足 以 培 養 身 體 表 現 思 想 之 能 力 。 」。 韻 律 體 操 之 父 達 克 羅 茲 26.

(3) 東方身體文化的覺醒. (Dalcroz1865-1950)說:「身體隨音樂旋律而動時,是一種美麗而調和的樂 器。」。 身體治療師們也提出對身體的不同看法,Louise L.Hayy(1991)提到: 「身 體就像生命中的每一樣事物,是我們內在思想及信念的一面明鏡,身體對我 們說話,只要花時間傾聽,你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對你的每一個思想和語 言做出反應」 。完形動作治療師 Penny Lewis,提出「整體論」認為:一個人不 能以部分來加以區分,也不能被簡單的歸納成某一種個體,身體內外在的組 織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進行轉換與互動, 「自由的舞蹈」可以經驗到整體, 隱約透露出尚未統合的內部訊息。治療師李宗芹(民 85)在<與心共舞>中 說: 「東方文化中以不同於西方的另一種形式呈現身心合一、平衡和寧靜的追 求。東方身體律動方式是以圓為移動。以太極拳為例,除講求氣的運用,柔 的力量外,整個動作的身法、移動路徑都是圓的。」另外她在書中也提到夏 威夷舞蹈中,手部與臀部的環形舞動,無限持續,帶給人們和宇宙合一的感 覺;印度「納塔吉」(Nataraji)舞,藉由身體的不停的旋轉,跳到疲憊之後, 倒下腹部著地,人的身體因此更接近大地,並藉此舞蹈,獲得心靈更新。 綜合以上文獻,研究者發現身體一直是人類欲求探索和理解的問題, 「身 體」與「心靈」的主客之戰,早在西方文化中,展開大量的探討,間接發展 出解剖學、心理學等;然而反觀在東方文化中, 「身心合一」的觀念,很早就 有,身體與心靈乃至於自我與宇宙皆被視為一整體來討論,並且運用到各種 東方身體運動中。在這樣一個極度現代化、西化的世紀,能有回看東方、關 照傳統的現象產生,研究者在此稱之為「覺醒」(Awakening)。 二、西方身心二元論 美國學者 Thomas(1983)的研究指出:由於柏拉圖(Plato,427- 347B.C)的理 性主義及笛卡爾(Descartes,1596-1650)的身心二元論(dualism)主張,使身體與 心靈分離,身體居於心靈之下,因而導致體育與運動之意義與價值無法獲得 學術界肯定。學者松本芳明,在日本第八屆體育史學會氣功專題討論會上, 發表論文指出:近代的體育運動是立基於理性主義及笛卡爾身心二元論以降 的科學觀,這種科學觀強調一切事物都要客觀地、合理地加以研究和控制, 認為科學萬能,且在各種領域都強調自由競爭的理論;於是人的身體與自然 都被當成「物」的對象來研究,因此在體育運動中忽略了其他內涵的運動文 化。同樣在朱文忠(民 82)的研究中表示:競技運動過度激發運動中的競爭性, 人被當成「物」與「運動機器」來研究,人的尊嚴與人性受到輕視;而職業 運動員被視作商品展示與買賣,使其人性價值為經濟價值所取代。 27.

(4) 體育學系(所)刊第三期. 從以上體育史及哲學的考察中,皆歸結出,西方近代以來的體育運動, 深受「理性主義」及「身心二元論」思潮的影嚮,這也是當代台灣體育運動 界所面臨的問題來源之一。然而應如何思考身體在體育中的地位與角色?研究 者以為,除了從西方的觀點來探究運動的現象與本質之外,還有一條新穎的 思路,即是重新認識東方的身體觀。 三、東方身體氣論觀 李申(民 82)表示:氣是東方特有的身體思想,亦是中國古代學術中最 基本的哲學範疇。林德宏、張相輪(民 84)提出:氣功是跨越傳統民族思想 與現代科學文化的歷史概念。它包含著古代人對「自然進化」 、 「生命原理」、 「身心關係」和「藥物化學」方面之概念。曹建之<氣功導論>一書中則以 氣的「精、氣、神」結構和人體的「氣化結構」作為探討東方氣論觀的重點。 胡孚琛在<道家和道教形、氣、神三重結構的人體>一文中表示: 「道家的養 生方術是從『煉形、行氣和存神』三個方面著手的。道教內丹養生學以『煉 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作為修煉的關鍵,這說明金丹大道本與天地 造化同途,氣功是古代道家和道教學者,數千年來探究宇宙自然法則和人體 科學的智慧結晶。」 劉長林在<說氣>一文中談到: 「中國傳統看重自我的觀念和向內的思維 方式,促使古人特別重視心性意念的作用和修煉,較早地注意到心與身關係, 在整體觀的指示下,將調身、調息、調心三者統一起來考慮,------就是中國 最早的氣功。」其中又以<抱朴子.至理>的氣化觀點: 「人在氣中,氣在人 中」 ,與現代科學相互比較,發現氣具有物質、功能和信息三合一的特質,人 體內的整體聯繫以及人體與宇宙的聯繫可通過「氣」而實現。 東方身體文化中,諸如氣功的機制與效用近年來透過大陸、日本、歐美 及台灣等地以科學方法研究「氣」 ,得到肯定;以上文獻,皆說明了傳統氣論 的身體觀是如何的延伸、發展、應用於內丹派、內家拳、氣功等修身法,同 時,就在氣論與氣功相互交叉印證下,中國傳統身體文化得以流傳至今,立 於不滅之地。 四、東西方身體觀的交會 湯淺泰雅於<『氣之身體觀』在東亞哲學與科學中的探討及其與西洋的 比較>」一文中指出:氣是在中國傳統,形而上學思考模式之下的產物,而 「氣」是展現身心與萬物的依據。該文以禪宗的思想為主軸,道、儒、醫家 等為輔,探討「氣之身體觀」 ,其中心內容歸結於「身心一如」的「身體思維」 , 他並將「氣之身體觀」與西洋科學、哲學思想相比較,發現它與梅洛龐帝 28.

(5) 東方身體文化的覺醒. (M.Merleau-Ponty)所主張之「生命體」(Lived body),亦即「體現」觀頗為相 近。梅洛龐帝曾說: 「知覺天賦是人類身體的『生成之理』 ,能感通外在世界 或藝術作品(物),而使得身體(我)與物的交感中,形成不同於傳統一元論,或 主張物我、主客對立的二元論。」 。他又再文集<可見與不可見>(1968)中 強調要達到物我合一、互為主體後的另一種身體真實世界,必須不斷地感通 藝術(物體)的本質,也唯有藉此萌發靈感的藝術創作,可以傳遞這種心理真 實(Psychological reality)。吳士宏(民 90)在「感通創作的心理現象」一文中, 進一步的肯定梅氏論點,他認為:舞蹈語彙或美學(aestheticreality) ,透過此 「感通」作用,才能具有深厚的內涵,同時又不會削弱創作的主體性。由以 上得知,東方傳統的一元論或西方的二元論可以經由身體的體驗、感知、心 靈的感通,以及藝術的表現,得到交會和解釋。 國內身心學者劉美珠(民 88),在<提供體育教師另一思考方向>一文 中提到: 「雖然現在西方提出了身心統合的『身心學』 ,嘗試發展出一系列引 導現代人重新體認身體的論點、方法和技巧,但從其歷史發展來看,深受東 方哲學思想的影響。東方雖然沒有明確而有系統的理論,但許多傳統鍛鍊身 體的方法皆被西方學者重新詮釋,而列入身心統合的最佳良方。」她更清楚 的點出,傳統鍛鍊身體的方法包括:中國的「氣功、靜功、自發功、太極、 養生法」;日本的「合氣道、劍道、禪坐」;印度的「瑜珈、靜坐」。在 90 年 東方人體文化研討會中,劉美珠將東方文化思維對西方身心學發展的支持, 提 出 以 下 五 點 : ( 一 ) 、 無 常 與 改 變 (Changing) ( 二 ) 、 身 體 的 小 宇 宙 觀 (Microcosm) (三)、流動的身體觀:氣的概念 (Chi wave and flowing) (四)、存 在當下 (Being in the moment) (五)、圓融、沉穩、平衡與和諧 (Roundness、 Groundness、Balance and Harmony)。以上文獻皆點明了,當代在東西方身體 觀念之匯通處,於是研究者又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多「殊途 同歸」的路徑?研究者取身心學家所言作結:東方與西方的神秘交流處,其 實就在人類的身體。而此指的身體,可與前面羅托斯基(Grotowski)提出的 「古老的身體」相互呼應。. 參、東方身體文化 此章節將以「東方人體文化」研討會與舞蹈界興起之「東方身體風潮」 作為論述「內涵」與「表現」的依據:. 29.

(6) 體育學系(所)刊第三期. 一、「東方人體文化」之內涵 「東方人體文化」此一名詞與學門,由劉峻驤提出,其指的是:以中國 為中心,包括印度、日本、韓國的東方國家所創作豐富的人體文化。東方人 體文化強調內心、內外一致, 「內心」有兩層的意義,一是尊禮、一是表現內 斂的情感,且東方人體文化可說是內修性與外練性緊密結合的一種具有高度 理性精神又極富魅力的神秘意蘊文化。 以先秦諸子儒、道兩家為例:孔子整理原始禮樂開始其禮、仁、義、知 的學術體系。老莊以張揚原始時代的「小國寡民」,「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相害之心」的生殖文化精神從而提出的超 世、順世、遊世的人生智慧,這些都是直接造就形成以內修性命為旨歸的東 方人體文化特點。(劉峻驤,民 90)劉教授將近十年研究中華原始藝術的結 果,製作成「東方人體文化體系圖」,首次發表於研討會中,如圖:. 30.

(7) 東方身體文化的覺醒. 此圖參考距今 6000 年大溪文化湯家崗類型彩陶盤的八角星紋圖,以原始 藝術為源,並以宋儒周敦頤<太極圖說>為流,相互結合而創作。外圓虛線 代表人類知識的界線,中心四方與兩圓間的五角星,象徵東方人體文化的理 念基礎,即是「三論二說一圖」 。根據劉教授的說法,三論指的是「天人合一 論、知行合一論、元氣環通論」,二說是「陰陽說、經絡說」,一圖是「太極 圖」 。這樣的理論也包括了心理、生理、以及哲理的意涵。最後他還結合理念, 創作了「九脈連環修身法」,作為理論與身體經驗的實際結合。 綜合多年劉教授對東方人體文化之研究心得,可知中國的身體觀離不開 道家、醫家等的思想範疇,而其內涵,是全面開展,包羅萬象的,從性到命、 由身到心、從個人到宇宙都能關注到;身體的表現也在此全面的關注下,發 展出特色,例如: 「求圓占中、子午陰陽、仿生超越、象形取意」以及「數術 的身體觀」 。李建民(民 90) ;此外對於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至大無 外和至小無內」的無限情境,李志明(民 90)在會中發表的<中國武術之天 人合一觀>,有進一步描述:中國傳統道家思想有「人身小太極,宇宙大太 極」的觀念,佛教亦有「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的思維,這種觀己身可 以體天地之情,如同「袍丁解牛」 ,可以從生活中體會生命之理,而中國人「天 人合一」或印度人「梵我如一」的境界,皆可以透過武術,以及藉由身體的 體驗,進入宇宙的大世界。 二、「東方身體風潮」之舞蹈表現。 「東方身體風潮」是相對於西方而言,它的肇端是對台灣舞壇長久以來 以西方為師之傳統的反動。 (陳雅萍,52 期表藝) 。此一風潮又名「新東方肢 體觀」或「東方身體觀」 ,這裡指的是包含了:企圖擺脫西方舞蹈觀念及技法 的影響,改由東方傳統身心律動哲學、技法、藝術觀點著手,重新尋找完全 屬於個人的、當代之肢體美學的舞蹈。(王凌莉,民 89) 吳士宏(民 90)在<為什麼是東方身體觀>一文中,針對台灣這股「東 方身體風潮」進行反省,並提出一些問題: (一)在追尋這種身體風潮的歷程 中,創作體驗的美學與身體觀的意義如何建構?(二)如何避免建構出另一 種主體虛化或霸權化的危機?他列出了反省模式,如下表:. 31.

(8) 體育學系(所)刊第三期. 台灣舞蹈創作的「東方身體觀」探索與反省模式 創作主體:三個危機層次交互影響 層次(一):現象-主體詮釋論的危機 層次(二):資源-主體創造論的危機 層次(三):身體觀-主體體驗論的危機. 創作主體對危機的自覺:三種作品流派 流派(甲):以現象-主體詮釋為自覺方向的作品,可能解除主題 先行的危機。 流派(乙):以資源-主體創造為自覺方向的作品,可能解除形式 先行的危機。 流派(丙):以身體-主體體驗為自覺方向的作品,可能解除氣理 先行的危機。. 尋找「身體觀」的新認同:三大方向 方向(A):尋找日本、尋找西方 方向(B):尋找中國、尋找台灣、尋找東方 方向(C):尋找本身、尋找邊陲、尋找超越. 主體身體「觀」:建構意義與解構權利 研究者認為這樣的一個檢討模式頗具新意,然而如何劃分流派?其指之 危機是否只是見人見智的看法?這一連串的問題與創作者的身體觀有直接的 關係,而創作者的身體觀又關係到其對東方身體文化的體認與經驗,體認與 經驗是非常個人的,如何納入系統歸類?而藝術貴在創作,誰又願意被貼標 籤或區隔開來分析討論?藝術評論往往在討論的同時,遭受到種種指責與批 評,此現象也說明了,身體依賴經驗感受的特性,以及量化、格式化和語言 化的困難度。 <表演藝術>第 51 期中,林亞婷以<倒吃甘蔗,漸入佳境>一文,報導 了太古踏的《生之曼陀羅》 、光環的《奧林匹克》及雲門的《流浪者之歌》等 作品,作為東方身體風潮之例證;其文中對舞作的描述為下:林懷民在九四 32.

(9) 東方身體文化的覺醒. 年底推出心靈之作《流浪者之歌》 ,悠遠的喬治亞民歌和漫天撒下的金黃色穀 粒是這場心路旅程的絕佳背景。隨著舞蹈的進行,身體逐漸與其語言脫離。 「形」 、 「身」 、 「心」之間並非絕對地對立。 《流浪者之歌》舞者們將瀑布般流 瀉的穀粒奮力地撒向天空,全身的精力傳達的正是心靈的狂喜。扒穀的舞者 專心致志地將滿台的穀粒靶成螺旋形,每一絲心力都放在那單純而徐緩的動 作上,不再是表演而是行動、經歷。唯有如此,取自日本禪園的紀沙儀式才 能被賦予厚實的內涵。 陳雅萍(民 86)在<尋找東方>一文中,總論十年來台灣舞壇的東方身 體觀,其中專訪林秀偉、劉紹爐與陶馥蘭三位「東方身體觀」編舞家。根據 其訪談紀錄與實際工作經驗,研究者整理於下: 林秀偉的舞蹈經常圍繞著母性生殖與宇宙動能的神祕關連,來探索身體 與自然之關係。因此胎體、獸體(人體中所蘊含動物性的本能)、與原始性就 成了她許多作品的基本要素。她創作發表的獨舞《女蝸》即是從女蝸創生伏 議的傳說為起點,描述萬物的誕生與人類的起源。作品《世紀末神話》中允 指揉眼的身體表現,成了「太古踏舞團」重要的身體語言之一「胎體」 ,並藉 由冥想,引發身體緩慢地收縮、舒展、孺動、滾動等動作。其舞蹈理念受日 本舞蹈家永子與高麗影響很大,永子與高麗的舞蹈通常以一種高度緩慢而凝 聚的身體狀態來喚起觀眾對事物的感覺與記憶。 舞蹈家陶馥蘭嘗試許多東方身體律動方式,包括中國的氣功、太極、日 本的舞踏及印度的瑜珈,透過這些身體律動方式,幫助她找到不同於西方現 代舞技法的舞蹈方式。 「冥想」則是她完成創作的媒介,透過冥想讓身心結合, 肢體語言也在冥想的過程中構逐而成;她將這樣的肢體觀稱為「止觀釋肢體 觀」。經過長時間的聚累,她對東方肢體的探索並不局限於純肢體律動的探 究,舞蹈成為傳達哲理思想的手段,藉著身體呈顯觀想後的肢體美學,作品 《大地的母親一蓋雅》傳達這種想法, 《靈魂的圖像》則在舞台上展現她潛修 東方身體的成果。即便面對新世紀和速度競爭的社會特性,她仍然不急不緩, 因為她相信,身體律動要經歷冥想的過程,而冥想需要的是時間。 舞蹈家劉紹爐重視「氣」,他從太極與氣功中得到啟發,強調「氣身心」 的舞蹈觀。六、七年來,劉紹爐努力將此的身體觀運用在「嬰兒油」肢體表 現上,並陸續發表他藉著嬰兒油,探索東方人以氣帶動身體的律動方式。他 表示:氣、身、心是一種整體的感覺,如果只是談其中某個部分,就很難說 得清楚;在訓練舞者方面,使用「呼吸導引鬆筋法」 ,靠呼吸放鬆身體,會增 強敏銳度,對舞蹈的基本要素如時間、空間、力量的掌握,以及跟別人的默 契也會跟著增強。舞蹈要具備的重要法則,就是「安靜、敏銳」,唯有抽離 33.

(10) 體育學系(所)刊第三期. 情緒,舞蹈的本質才會更清楚,如此才能讓觀眾看到創作者要表達的東西, 間接對它產生情感。 由以上對四種舞蹈創作理念的描述中可得知,東方對待身體的思考方 式,諸如: 「純淨心靈」 、 「捨」 、 「單純徐緩」 、 「精氣神」 、 「冥想調息」 、 「鬆靜」、 「自然」等概念已在舞蹈肢體表現中展開新的生命。. 肆、結論 總結以上兩章節,研究者做出以下結論: 一、身體探索的矛盾與無限歷程 葛羅托斯基曾說: 「活生生的東西是無法用概念來掌握的,定義只存在腦 中。」儘管許多身體工作者,曾提出對身體的種種看法,肯定了藉由概念和 方法,人們可以喚醒身體(awakening)知覺的事實;然而他們卻又再三拒絕 將真實的「身體」變成一種「概念」 ;於是身體探索的矛盾就此展開,然而矛 盾並不能阻止身體探索的工作,於是葛羅托斯基,又建構了「藝乘」(art as vehicle)的方法,即是透過藝術這條路,可以除去我執,以完整的面對生活。 在此方法下,藝術成了一種生活與存在的方式,並且透過藝術可以免去身體 概念化的危險。 多恩(John Donne)曾在<初期狀況的祈禱>中感嘆到: 「為何我的心靈 對於罪惡不能像身體對於疾病一樣,具有焦慮、預感、變化、抗體,以及懷 疑?」以他的說法,即人的心思若轉向內在,則我們將會發現就連身體也難 以理解心思的去向。栗山茂久也曾表示:在所有探索身體真相的過程中,我 們有如盲人摸象,並隨時可能掉入羅生門般的陷阱。不同敘述中的真相之間 有極大的差異,有時令人不得不對真相這個概念本身感到懷疑。研究者認為: 儘管中西各方學術,如此用心不懈的找尋身體的真相,然而我們必須卑微的 承認,人的真相是難以得知的;於是這樣一個艱難又無止境的探索與爭論將 會帶領人們走向各種不同的境界,對於東方身體文化的探索也同樣是無止盡 的。 二、東方身體文化的再思考 吳士宏(民 90)在<評論、再評論、過度評論>說:「舞蹈身體不可言 說的特性,在古老中華文化的道家或禪宗的思想中早有淵源,但這並不表示, 台灣的舞蹈創作者可以比西方人更容易掌握其精髓。」古名伸(民 86)「從 誠實健康出發」一文也提出相同的論點,她說: 「東方這標籤是一個迷思,應 34.

(11) 東方身體文化的覺醒. 該誠實面對自己,從最誠實的角度出發,讓動作發生。」。「健康有機」的身 體是二十世紀末的非常重要的觀念,從我們的吃、生活形態,與環保觀念來 看,是全球的趨勢,因此同樣的觀念下,是很難絕對的劃分東方和西方的, 所以東西方身體觀會產生不謀而合的現象,是非常自然的。因此如何以東方 身體文化出發,融會西方身體文化?又如何以身體經驗出發,匯通理論思想? 成了下一步要努力的工作。從覺醒到發展,亦如從傳統到創新,我們有無止 境的路要走,儘管身體不可言說的特性,與不可標籤和劃分的特性,阻礙於 前,然換一角度思索,這樣一種對身體的討論,不正也是人類熱中於追尋意 義、探求真理的必然過程,應予以鼓勵和肯定。 最後研究者將把劉駿驤教授的肺腑之言: 「東西方人體文化的共榮互補, 是人類自救新生的唯一道路。」 ,獻給每一位熱衷身體創作、探索和身體活動 的人們。. 參考文獻 平珩(民 84)。舞蹈欣賞。台北:三民書局。 吳謙(乾隆千年)。醫宗金鑑。台中;志遠。 吳士宏(民 90)。舞蹈評析與身體觀。台北:五南。 李建民(民 89)。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支源流。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李宗芹(民 85)。與心共舞—舞蹈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張老師。 李立亨(民 89)。我的看舞隨身書。台北:天下。 許天治(民 76)。藝術感通之研究。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栗山茂久(民 89)。身體的語言。台北市;究竟。 張介賓(明) 。類經圖翼。台北;新文豐。 歐建平(民 86)。舞蹈名人錄。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陶馥蘭(民 85)。身體書。台北:萬象圖書。 陳定雄(民 67)。體育思想。台中:書恆。 楊儒賓編(民 82)。中國古代思想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 趙捷、尤廉(民 82)。藝林析技。台北:萬象。 劉峻驤(民 85)。東方人體文化。上海:上海文藝。 劉思量。(民 81)藝術心理學。台北:藝術家。 鍾明德(民 90)。神聖的藝術。台北:揚智。 鐘明德(民 88)。舞道--劉紹爐的舞蹈路徑與方法。台北市:時報。 35.

(1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版面為 A4 單面全彩印刷。桂冠葉及星星圖案以燙金方式印刷。... 附件四

教育成為一種具有政治的 文化行動,這種文化行動 意圖讓那些身處文化邊陲 與經濟不利地位的學生都

直方圖 (histogram) 階梯圖 (stair plots) 羅盤圖 (compass plots).!. of Math., NTNU,

比較項目 長條圖 直方圖 矩形之寬度 無任何意義

校本文化 文化 文化及 文化 及 及文學課程 及 文學課程 文學課程整體規畫 文學課程 整體規畫 整體規畫 整體規畫.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社會 文化 意圖 手法.

遷庇(今山東東平縣西北)、17 代南庚遷奄(今山東曲阜縣東),最 後第 19 代領主盤庚遷黄河北岸,定都於殷(今河南偃師縣西),往後 至商紂時均以此地為國都(

建議多協助學生進 行運用工具實作的 機會,亦可嘗試將 部分概念以圖像化 (如流程圖、太陽 圖等)的形式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