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登山健行者的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對幸福感之影響~以宜蘭縣冬山鄉仁山植物園區步道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登山健行者的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對幸福感之影響~以宜蘭縣冬山鄉仁山植物園區步道為例"

Copied!
15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共分六節,分別為:第一節闡述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 的;第三節提出研究問題;第四節建立研究假設;第五節界定研究範圍與限制;第 六節是名詞操作型定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面對時代快速演進與社會變遷,台灣在過去數十年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 在經歷了科技快速而高度發達的變革,生活型態也因此受到牽動,人們的幸福指數 也隨這經濟景氣而波動。然而,物質文明極度發達,當人們常時間工作或居住在繁 忙、吵雜、緊張、污染、壅塞的環境中,常使人感到厭煩、焦慮與壓力,甚至崩潰, 唯有透過休閒參與體驗的方式,對於紓解活壓力與消除焦慮才有所助益(Caltabino, 1994)。 台灣因為高山丘陵交錯,地形地貌多樣且豐富,比全球許多面積超過百萬平方 公里的國家還具有更豐富的山岳資源,高山密度之高,位居世界第一,成為發展登 山健行活動的絕佳場所。因此,登山活動非常適合在台灣發展,不論是體能的挑戰、 特殊登山活動主題的培養,都有很好的登山環境(李秋芳,2002)。而台灣擁有豐 富的天然資源及優越的地理環境,給予國人多樣的戶外遊憩場所,其中,登山健行 活動因同時兼具休閒及健身之功能,使其成為國人最常參與的活動之一(曾柏瑋, 2003;蘇群超,1998)。加上 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 中亦明確標示 永續發展的目標,林務局透過社區林業計畫的推動,期能建立社區居民與林務單位彼 此溝通學習的平台,以凝聚「國家森林是屬於全體國民所共有」的共識,結合社區民 眾力量,共同營造美麗新故鄉(黃裕星,2002),因此,2003年起宜蘭縣政府及羅東林 務局更積極以自然素材與生態工法為原則整建轄區各步道,其中宜蘭縣冬山鄉中山村 仁山植物園區內有八條兼具休閒、生活、自然、鄉土的區域型短程型健行步道最具代 表性。根據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的評估調查報告書所推估,仁山植物園外縣 市遊客人次及宜蘭縣縣民到訪人次量,總計每年約107萬人次(陳耀光,2008)。隨 著週休二日休假型態的改變,登山活動的風氣也隨之蓬勃,越來越多人參與各種類 型的登山健行活動,使登山健行活動已然成為熱門且普遍的休閒活動。另外,內政.

(2) 2. 部(2003)針對台灣地區國民休閒生活調查摘要分析亦顯示,目前國內從事登山健 行活動人口,每年約達五百萬人次以上,所成立之登山健行團體亦多達376個,以體 驗戶外山林環境活動,例如:攀岩溯溪、征服百岳等。而交通部觀光局在民國九十 六年,針對國人旅遊狀況進行調查,從報告的結果可得知,國人平日旅遊時較喜歡 的遊憩活動中「露營、登山、森林步道健行」佔15.5%,排名第五(交通部觀光局, 2007)。以台灣的天然地理環境,再加上周休二日的實施及全國步道系統的建置, 再加上各縣市政府積極整建其轄區登山健行步道,可以想像登山健行在台灣各地風 行的盛況。 就休閒行為而言,涉入程度為影響休閒體驗的重要成份(Havitz & Dimanche, 1990)。鄭秀蘭(2000)指出登郊山森林的頻率,以固定爬山族群為主(佔 69%), 上山的目的為呼吸新鮮空氣、運動。Argyle(1996)、Heady 與 Wearing(1992)認 為人們可經由休閒活動的參與中獲得許多益處,休閒效益對於個人休閒活動參與和 生活品質的促進,扮演重要的角色。此外,登山健行活動具有體驗自然與冒險刺激 的誘因,在工作繁忙或課業壓力下使人更迫切想要脫離日常的生活環境,到自然界 去尋求暫時解脫,藉此調劑身心,恢復疲勞。登山健行屬於有氧運動的一種,對於 促進心肺功能有很大的助益(田文政,1992;黃文俊,1999;余玥林,2004);透 過登山活動參與,可增進人際互動機會、發展友誼(陳昭明,1989;徐嘉君,1999), 亦可減輕壓力、提高自尊心、消除焦慮(Seiger & Hesson, 1990)。總而言之,登山 健行是尋求讓身心得到調適的最佳健康療法。同時,研究指出持續參與某特定休閒 活動者所獲得的效益都高於無持續參與者(羅明葵,2001;林宜蔓,2004)。休閒 是現代人生活很重要的部份,這些體驗不僅可以提升休閒品質,並可提升個人之幸 福感。透過登山健行在大自然中享受超然寧靜的樂趣,因腦內啡的增加,可改善心 。Godbey(1994)即指出, 理狀態與平衡情緒,進而產生幸福感(曾煥華譯,1989) 休 閒對 個 人 之 幸福 有 明 顯 助 益 , 且 休 閒 活 動 是幸 福 感 的 最佳 預 測 因 子 ( Argyle, 1987) 。郭淑菁(2003)指出山友投入的程度越高,在心理及生理層面所獲得的滿意 度亦越高。陳嘉雯(2005)、吳科驊(2005)、許惠玲(2007)也指出持續涉入會正 面影響幸福感。 Harvests與Demarche(1990)指出持續涉入休閒是一種無法觀察的動機、焦慮 或是興趣的狀態,來面對遊憩活動或是有關產品。在運動方面,持續涉入被稱之為.

(3) 3. 一種正在進行中與熱衷於身體性活動有關,而個人持續涉入於運動是根深蒂固的、 有著強烈興趣、對運動著迷、並將運動視為是一種嗜好(Venkartaman, 1990) 。Loesch 與Wheeler( 1982)也提出休閒的潛在利益為休閒幸福感、創造力的表現、自我成長、 自我實現、自我認定、社會的認定、自主、需求滿足、獲得試驗的機會。而運動對 幸福感的影響最主要來自生理上效果,如腦內啡(endorphin)與其他神經傳導物質 的釋放,以及隨之而來的放鬆感;但也有些心理效應,如調節激發、從例行活動中 得到休息、從成功的操作中獲得自尊等等。當一個運動的參與者覺得自己擁有不可 思議的力及控制感,不再知覺到環境中其他的事,身體似乎是自主運動的高度表現, 也會帶給個人高度的幸福感(Browne & Mahoney, 1984)。Berger與McInman(1993) 回顧過去幸福感的文獻得知,健身運動調節了人們生活目標與渴望之間的關係,並 透過主觀的認知心理需求的滿意度,使人們在規律且持續性的活動中,讓心理如同 生理一樣,因運動的實施而獲得相當大的效益;然而,從運動類型的觀點而言,雖 然激烈運動仍有其心理效益存在,但是其對心理上幸福感的影響卻不及緩和運動, 因此,在改善或提昇心理上幸福感的前題下,健身運動類型以緩和運動為主,如慢 跑、登山、游泳等,選擇自己所喜好的運動,並體會健身運動所帶來的運動樂趣(黃 建人,2003) 。 根據上述,本研究之主要藉由登山健行活動來探討登山健行者休閒涉入與休閒 效益對幸福感的關係,探討登山健行者之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間是否有顯著相 關、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間是否有顯著相關、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間是否有顯著相 關;以及探討登山健行者之休閒涉入、休閒效益是否能有效的預測幸福感,為本研 究動機,另外,再根據本研究結果提供政府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經由研究動機,本研究擬達成之六個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了解登山健行者之個人基本資料、參與現況、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的 特性及現況。 二、比較不同個人基本資料、參與現況之登山健行者之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 感上的差異情形。.

(4) 4. 三、探討登山健行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相關情形。 四、探討登山健行者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相關情形。 五、探討登山健行者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情形。 六、探討登山健行者休閒涉入、休閒效益是否可以預測其幸福感。.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將針對下列八個問題加以探討,分述如下: 一、探討登山健行者在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的現況情形? 二、不同個人基本資料、登山健行特性的登山健行者在休閒涉入上是否有差異存在? 三、不同個人基本資料、登山健行特性的登山健行者在休閒效益上是否有差異存在? 四、不同個人基本資料、登山健行特性的登山健行者在幸福感上是否有差異存在? 五、登山健行者休閒涉入及休閒效益是否有顯著相關存在? 六、登山健行者休閒涉入及幸福感是否有顯著相關存在? 七、登山健行者休閒效益及幸福感是否有顯著相關存在? 八、登山健行者的休閒涉入、休閒效益是否能有效預測其幸福感?.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依據所提出的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提出以下七個研究假設: 一、登山健行者之個人基本資料、登山健行特性不同,其休閒涉入程度亦不同。 二、登山健行者之個人基本資料、登山健行特性不同,其休閒效益程度亦不同。 三、登山健行者之個人基本資料、登山健行特性不同,其幸福感程度亦不同。 四、登山健行者之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具有顯著相關。 五、登山健行者之休閒涉入與幸福感具有顯著相關。 六、登山健行者之休閒效益與幸福感具有顯著相關。 七、登山健行者之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對幸福感具有顯著預測力。.

(5)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以仁山植物園園區步道之登山健行者為研究範圍及對象,但受限於 人力、時間與地點等主觀因素而產生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分為研究地點及研究對象來加以說明: (一)研究地點:本研究選定的研究地點為宜蘭縣冬山鄉仁山植物園區為研究樣本 之範圍,園區還依沿線特色規劃八條主要步 道,包括仁山步道、櫻木花道、 葉 子步道、賞鳥步道、觀蝶步道、登峰步道、桐林花道及仁山自然步道。每 條步道各有特色。面積廣達 102 公頃,從海拔 50 到 500 公尺,涵蓋稜線、溪溝 及山坡等地形。. (二)研究對象:本研究對象為於問卷調查期間於仁山植物園區步道登山健行者。.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限制可分為研究工具、研究地點與時間及研究推論等三方面: (一)研究工具:本研究之研究工具為 Likert Scale 五點計分評量法之封閉性問卷, 有誘使受試者與問卷尺度妥協之缺點,研究者亦無法瞭解問卷上尺度以外的 資訊,以及受試者填寫的真實性,僅能假設受試者均依實際體驗填寫。 (二)研究地點與時間:本研究對象為登山健行者,但由於無法大量普查所有登山 客,因此,僅選定宜蘭縣冬山鄉之仁山植物園區步道作為調查地點;同時, 未配合本研究進行時間,僅於 98 年 6 月 15 日至 7 月 15 日為研究調查期間。 (三)研究推論:根據上述研究範圍可知,本研究問卷調查所得知休閒涉入、休閒 效益與幸福感之結果與該地點與活動型態有密切相關,因此無法推論至其他 地點或其他型態之活動。. 第六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本節針對「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幸福感」、「登山健行者」等相關重要名 詞界定如下:.

(6) 6. 一、休閒涉入 休閒涉入係指參與登山健行活動的過程中,個人參與活動之一種心理狀態與關 心程度。以參與登山健行活動而言,當個人喜愛該項活動,從持續參與過程中得到 愉悅、滿足,並且察覺到活動的重要性,休閒涉入因此開始。本研究中是以受試者 在休閒涉入量表的得分表為之,休閒涉入量表共包含三個因素構面:吸引力、中心 性及自我表現。登山健行是指在森林、山野中或平地上的步道所進行的走路運動, 從事健身、休閒、探知之活動,為前往仁山植物園區步道從事登山健行者。. 二、休閒效益 休閒效益係指參與登山健行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參與者個人改善身體或滿 足個人需求的現象。本研究是以受試者在休閒效益量表的得分表為之,休閒效益量 表共包含三個因素構面:心理效益、生理效益及社交效益。. 三、幸福感 幸福感係指個人對於整體生活的認知性評價、正向情感而在精神上和感覺,而 使個人的生活獲得滿足。本研究中是以受試者在幸福感量表的得分表為之,幸福感 量表包含四個因素構面:生活滿意、自我肯定、人際關係及身心健康。. 四、登山健行者 登山健行是指在森林、山野中或平地上的步道所進行的走路運動,從事健身、 休閒、探知之活動,為前往仁山植物園區步道從事登山健行者。.

(7)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依據本研究目的,文獻回顧包含五節,分別為:第一節探討休閒涉入;第二節 探討休閒效益;第三節探討幸福感;第四節探討登山健行活動之相關文獻;第五節 探討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休閒涉入之研究. 本節將休閒涉入之研究分為涉入的定義、休閒涉入的定義、休閒涉入的衡量及 休閒涉入相關研究等四個部分來做探討。. 一、 涉入的定義 最初的「涉入」概念出現在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研究中,由 Sherif 與 Cantril(1947) 以「社會判斷理論」為基礎而提出涉入的概念,以用來衡量個人的態度。在社會判 斷理論方面,相關學者認為涉入的產生源自於社會環境交互作用過程中所形成或學 習的態度,而此態度會指導個人的行為表現(謝宗恆、侯錦雄、郭彰仁,2005)。 Laurent 與 Kapferer(1985)指出,涉入的概念雖然已被廣泛地應用在衡量消費 者的態度和行為上,儘管涉入的重要性也已被眾多學者所肯定,但由於其應用的層 面很廣,因此其定義也因為各學者研究的主題不同,而一直還保留在眾說紛紜的階 段。理論上,涉入是一個與個體差異有關的變數,而在實務上, 涉入已經廣泛地被 應用在各個不同的研究領域,所以導致至今有關涉入的定義和衡量仍然分歧,沒有 一個完整且明確的定義是能夠放諸四海皆準的。由此可知,涉入是一種適用於多種 領域的概念,包含政治、消費者行為、行銷、廣告。各個領域的相關學者均以其對 某特定領域的專業而對『涉入』下不同的定義,可被運用的層面相當廣,是一個多 角化的觀念。茲就各家學者對「涉入」的定義與看法彙整如表 2-1-1。.

(8) 8. 表 2-1-1 相關研究之涉入的定義 研究者 SHERIF與CANTRIL(1947). 觀念性定義 一個人對某一事件的「自我涉入」越深, 其能接受相 反意見的空間越小; 而且, 對於與自己相同的意見, 自我涉入深的人不但會接受, 甚至會將它擴大解釋。. KRUGMAN與HERBERT (1965) 「涉入」是代表著因果及激勵,消費者會因不同的涉 入程度,而在一連串的購買及溝通行為中,產生顯著 的差異。 MITCHELL(1981). 一種心理狀態變數,指個人被特殊情境或刺激所激發 的驅力或關心程度。. ENGEL與B LACKWELL (1982) 從個人基本目的、價值觀、和自我意識的角度出發, 反應決策對個人的攸關程度。 ANTIL (1984). 在某種情境下,經由某種刺激所引發個人感受重要及 興趣的程度。. ROTHSCHILD (1984). 涉入為對一項活動或者產品,感到興趣、刺激或覺醒 的一種狀態。. SLAMA與TASHCHIAN (1985) 涉入代表一個人對於某活動或相關產品所投入的程度 ZAICHKOWSKY(1985). 個人基於本身的需求、價值觀和興趣, 而對某項事物 所感覺到的攸關程度。. CELSI 與O LSON(1988). 個人在特定時間及特定情境下,對事物與其自身攸關 性的感受程度。. ANDREWS, DURVASULA與 AKHTER (1990) 黃俊英與賴文彬(1990). 個人內心的擾動狀態,其具有強度、方向性及持續性 等屬性,決定個人如何回應外來的刺激。 涉入是以個人的認知狀態來定義的構念,具有兩大特 性,分別為1.個人內變異性2.時間與空間的情境性。. 林靈宏(1993). 涉入是個人在特定的情境之下,由特定的刺激所引起 的興趣。. ENGEL與B LACKWELL(1995). 涉入是激發個人解決衍生問題的行為。. HAHHA與WOZNIAK (2001). 消費者對購買產品的個人關心程度。. 林衢良(2004). 涉入的本質在於消費者個人對其自身攸關性的知覺程 度。.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9. 綜觀以上學者們定義中得知,涉入偏向為一種心理之狀態,其強度會受到某件 事物與個人需求、價值觀及所欲達成的目標在特定情境下的相關程度所影響,當相 關性愈強,認知到的自我攸關程度愈高,涉入程度亦隨之加深,進而產生一連串關 心該事物的後續行為。涉入的運用則從個人普及到各種領域中,而McIntyre(1989) 提出涉入的概念可適用於休閒遊憩領域,他指出當人們由參與的過程得到愉悅,將 活動視為有自我意含、重要的且為休閒生活的中心時,參與者對活動的涉入就逐漸 產生。. 二、休閒涉入的定義 涉入的發展是由社會評斷理論而來,而涉入的概念起先用於意指個人攸關之事 物。更具體來說,涉入是一種態度(attitude)的概念,是個體透過與環境交互作用所 發展或學習所產生的,而這樣的態度所代表的是一種決定(determination),攸關到什 麼是重要的,有意義的或是有關聯的,也因此被使用在個人對其本身或是他人的的 評斷上,更其次地使用在行為決策的過程當中(Wiely, Shaw, & Havitz, 2000)。在1960 年代中期,涉入的概念被某些消費者行為的研究者所採納,其目的在於幫助預測消 費者行為和消費模式。但一些實證性研究的結果,卻指出許多消費者僅只是「低涉 入」的行為狀態(Wiely et al., 2000),因此,這些用以解釋消費者行為的架構卻遭受 到質疑(Havitz & Dimanche, 1997)。但是相對地,整合這些涉入的觀念於休閒的研究 裡,卻潛在地產生一些新的瞭解且助於解釋休閒行為裡特定的觀念。在1970年末期, 研究者開始探究如何將涉入的概念應用在運動和休閒當中,其中建議到這類型的應 用可以助於解釋活動參與其情感與認知的意義上(Wiely et al., 2000)。 涉入於1980年代起亦被應用於休閒、遊憩領域的研究當中。研究主題包括休閒 與遊憩涉入的定義、涉入構面的建立、不同休閒活動的涉入程度、不同涉入程度參 與者之遊憩行為及涉入理論在休閒服務事業的運用等等。Wiley等人(2000)認為涉入 的概念可以對休閒遊憩領域的研究帶來一層新的認識,因為要瞭解參與者的活動參 與行為,是可以透過活動本身所帶給參與者的意義或關連性來瞭解,並且針對活動 所帶來的情感依附或意義,可以進一步地解釋參與者的休閒決策以及決策的過程。 活動涉入的概念始於1988年,Selin與Howard 整合自我涉入(ego involvement)與休閒 相關研究後,方在休閒界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和興趣(郭淑菁,2003)。Selin與Howard.

(10) 10. 在其研究中指出這種對休閒活動所產生心理學上的依戀(attachment),可由「自我涉 入(ego involvement)」一詞來解釋。所謂的「自我涉入」是一種存在個人與遊憩活動 之間的認同狀態,透過其活動可由達成愉悅(enjoyment)和自我表現(self-expression) 的程度來描述。除此之外,自我涉入也可被描述為一種安適(being)的心理狀態。而 在其提出的「自我涉入理論(Ego Involvement Theory)」,自我涉入由五個心理構面 所組成:(一)中心性(centrality)、(二)重要性(importance)、(三)愉悅(pleasure)、(四) 興趣(interest)與(五)自我表現(self-expression)。休閒等領域之學者便藉此以解釋遊客 對休閒、遊憩及觀光等活動之持久涉入(enduring involvement)(McIntyre, 1989)、 情感依附(affective attachment)及承諾(commitment)(McIntyre & Pigram, 1992)。 Selin與Howard(1988)定義休閒涉入(leisure involvement)為自我涉入存在個體 與休閒活動之間,為參與休閒活動所獲得的愉悅與自我表現之程度。Ellis與Witt(1989) 定義休閒涉入是指個體參與休閒活動時對行動與意識的感受程度,當人們投入喜好 的休閒活動時,會感受到興奮、狂熱、不易受干擾、自由及專注等心理狀態。Havitz 與Dimanche(1990)依據Rothschild(1984)對於涉入的定義,將涉入的概念從消費 者行為的角度而轉換成休閒遊憩的看法,他們將「休閒涉入」定義為「介於個體和 遊憩活動、觀光目的地、或有關的裝備之間的一種動機、激勵或興趣的心理狀態, 在某一時間點上此狀態會表現在重要性、愉悅價值、象徵價值、風險的可能性和遭 遇風險的結果等五個元素的知覺上」。此定義也提供了一個完整的衡量涉入的概念, 並且也被廣泛地應用在休閒遊憩的研究當中。綜合來看,涉入的概念可以分為Stone (1984)偏向於行為的涉入以及Rothschild(1984)偏向於心理的涉入,並且透過行 為面與心理面之間彼此的作用,產生了不同的涉入類型。在休閒遊憩研究方面,大 部分的學者以Havitz與Dimanche所提出的活動涉入定義為基準,定義涉入為個體與 遊憩活動、遊憩地點、或是相關遊憩設備及產品間無法觀察的刺激、興趣之覺醒的 心理狀態,並可以藉由特定的刺激或是情境影響,並具有可驅動行為的特性。 Iwasaki與Havitz(2004)以Pritchard, Havitz與Howard(1999)的概念為基礎, 驗證休閒涉入、心理承諾及行為忠誠度之間的關係(圖2-1-1)。他們在研究中將心 理承諾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為承諾的構成因素,也是Pritchard等人所提的資訊過 程、識別過程以及意願過程,而第二部份分為抗拒改變的心意,並且透過SEM的檢 驗後發現彼此之間存在著正向的影響關係。.

(11) 11. 心理承諾 承諾的構 成因素. 休閒涉入 .28. 圖 2-1-1. 抗拒改變 .83. 行為忠誠度 .44. 休閒涉入、心理承諾與行為忠誠度關係圖. 資料來源:Iwasaki, Y., & Havitz, M. E.(2004). Examin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isure involvement, psychological commitment, and loyalty to a recreation agenc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6 (1), 45-72.. 類似探討因果關係的研究還有 Gunter 與 Gunter(1980)以參與和非參與來探 討個人對情境涉入程度的高低,並指出休閒涉入應同時包含行為、認知及心理情感 等成分。Backman 與 Cormpton(1991)主要針對發展忠誠度的過程來探討其前後的 相關因素,研究結果發現先有涉入行為的產生,才會有產生忠誠度的可能,且涉入 性可有效的預測忠誠度。而在比較休閒活動的涉入程度差異方面,Dimanch, Havitz 與 Howard(1993)將消費者可能的涉入行為類型做為市場區隔指標,以制定有效的 行銷方案。而再進一步應用在休閒管理及行銷領域方面,Suh, Lee, Park 與 Shin (1997)針對韓國旅館業中,探討顧客的涉入程度對其所認知的服務品質所造成的 影響。 由以上所述可以歸納出休閒涉入就是個人參與所喜愛休閒活動的一種心理狀 態與關心程度。以參與休閒活動而言,當個人喜愛該項活動,從持續參與過程中得 到愉悅、滿足,並且察覺到活動的重要性,休閒涉入因此開始。. 三、休閒涉入的衡量 早期學者將「涉入」視為單構面的概念,僅就單一指標來考慮個體的程度,以 認知、自我關連或自我概念單獨衡量個體的涉入程度(方怡堯,2002) 。而日後的部 分學者則認為單一一個指標並不足以用來描述及測量「涉入性」 (Laurent & Kapferer, 1985;Rothschild, 1984)。換言之,「涉入性」是具有多重意義且會被數個因素所預測 的。涉入性具有多重構面(multidimensions)本質的概念是在 1985 年由 Laurent 與 Kapferer 學者在其研究中所提出來的,且此概念應用在休閒活動中時是格外適用且 受歡迎的(Dimanche et al, 1993) 。Laurent 與 Kapferer 在 1985 所發展出的 CIP 量表,.

(12) 12. 分別由以下五個構面所組成:(1)重要性(importance)、(2)愉悅價值(pleasure value)、 (3) 象 徵 價 值 (symbolic) 、 (4) 風 險 結 果 (risk consequences) 和 (5) 風 險 可 能 性 (risk probability)。另外,McIntyre(1989)也提出衡量持久涉入 EI(Enduring Involvement)量 表,分別以重要性(importance)、愉悅性(pleasure)、自我表現(self expression)及中心 性(centrality)為構面。 McIntyre 與 Pigram(1992)就利用 Little(1976)以及 Bryan(1977)所描述的 遊憩專業化的觀點,提出了在發展遊憩專業化的過程中,是由認知、情感與行為等 三個系統所組成而來,並且三者之間環環相扣,組成了一個相互依賴的三環圖(圖 2-1-2),而其中的「感情系統」(affective system)在此即為「持續性涉入」,並 根據研究者本身過去的研究發現,重要性以及愉悅感等兩個向度,常惠聚合成為同 一個因素,進而將其合併成為一個向度,定名為「吸引力」(attraction),而由「吸 引力」、「自我表現」(self-expression)以及「中心性」(centrality)等三個向度 所組合成的遊憩涉入之概念,就被廣泛地運用在遊憩相關的領域當中(Kyle & Chick, 2002; Kyle, Graefe, Manning, & Bacon, J.,2003)。 技術. 情境屬性. 知識. 認知系統. 個人系統 情感系統. 行為系統. 過去經驗. 持續性涉入. 熟悉程度. 重要性 圖 2-1-2. 愉悅感. 中心性. 自我表現. 遊憩專業化組成之三環圖. 資料來源:McIntyre, N., & Pigram, J. J.(1992).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reexamined: The case of vehicle-based campers. Leisure Sciences, 14 (1), 3-15..

(13) 13. Kim, Scott與Crompton(1997)更進一步將休閒涉入分為行為涉入及社會心理涉 入,藉以了解其研究中,休閒涉入、承諾以及未來行為意向三者之間的關係,其中 指出若為高涉入者,則願意花較多的時間去參與相關的活動。並將休閒涉入定義為 社會心理涉入為存在個人和遊憩活動間的狀態,透過活動達到愉快的感受和自我表 現的程度。 休閒領域中,國外在活動涉入的測量上,其衡量構面仍是以吸引力、中心性以 及自我表現等三個構面為主(Havitz & Demanche,1997; Kyle et al., 2003, 2004; Wiley et al., 2000)。 (一)吸引力(attraction) 個體將某一種刺激連結到某種特定情境的程度,亦即這一種活動對於個人而言 具有重要性及意義。若個人其他的生活會與某一個活動有關,則此活動便具有中心 性,某一特定休閒活動中心性也可以說是個人全面的生活型態(Kyle et al., 2003)。 (二)中心性(centrality) 個體的生活型態或社會網路對其所參與的休閒活動之間的結合及所佔的中心 地位。Havitz, Dimanche 與 Bogal(1994)認為中心性顯示參加者的生活型態是否會 因為遊憩活動的參與而明顯的被衝擊,及其社會網路(social network)以此為活動中 心的程度。 (三)自我表現(self expression) 自我表現被假設為較具符號及象徵意義的,是個體追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進而參 與認同此活動而足以代表自我即可被說服他人參與活動的印象。. 根據 Kyle 與 Chick (2002)的論述,此三個構面所代表的意涵分別如下: (一) 吸引力(attraction) 意指參與者或消費者對於活動或產品的重要性或興趣,並且包含了參與者或消 費者參與之後或使用後所得到的愉悅感。 (二)自我表現(self-expression) 等同於象徵價值,是一種藉由參與或購買的行為,來傳達個人的本身。 (三)生活型態的中心性(centrality to lifestyle) 涵蓋的範圍圍繞著活動與其社交圈本身(如家庭或朋友),並在參與者的生活當 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

(14) 14. 由 Laurent 與 Kapferer(1985)理論延伸,McIntyre 與 Pigram(1992)整合過 去 的 研 究 , 認 為 休 閒 遊 憩 的 架 構 應 包 含 吸 引 力 ( attraction) 、 自 我 表 現 ( self expression)、生活形態中心( centrality of lifestyle)以及過去參與的歷史 (prior participation history)。其中吸引力應包含重要性(importance)及愉悅(pleasure)。 其中,愉悅程度並不能就代表高度涉入性,除非這一個活動對個人而言是重要及有 意義的。自我表現在 Laurent 與 Kapferer 研究中被假設為較具符號及象徵意義的, 指的是自我代表或自己可用來說服他人參與活動的印象。某一特定休閒活動的中心 性也可以說是個人全面的生活形態(Kyle et al., 2003),若個人其他的生活會與某 一個活動有關,則此活動便具有中心性。這些構面呈現出活動涉入性中有所區別的 概念,且組成個人參與某一活動的概況。它們提供較深層的概念或是在個人生活中, 某一活動所具有的意義(Wiley et al., 2000)。因在其研究結果中顯示,某一遊憩活 動帶給人們的愉悅程度並不足以代表人們對於此活動的活動涉入程度,除非此遊憩 活動對於人們也是有意義及富有重要性的。在回顧相關文獻之後,McIntyre 與 Pigram 二學者對於遊憩活動所做的涉入相關研究為整合先前學者的諸多看法在遊憩架構下 所發展出的理論。 在休閒遊憩的研究領域方面,有相當多的學者是採取上述 Laurent 與 Kapferer 的涉入構面來探討休閒遊憩行為。McIntyre(1989)則討論遊憩架構下的持久性涉 入組成,是由重要性(importance)、愉悅(enjoyment)、自我表現(self expression) 以及生活形態中心(centrality of lifestyle)等四個成分所建構。另外,相當多的學者 指出在休閒遊憩架構下應用涉入概念時,應該同時包含行為與心理情感成分的度量 (Gunter & Gunter, 1980; Kim et al., 1997)。張良漢(2006)建構登山健行者活動涉 入與地方依戀影響模式之研究中,將登山健行活動涉分為吸引力、中心性及自我表 現來探討。 根據上述的文獻,本研究參考 Havitz 與 Demanche(1997)、Kyle 等人(2003, 2004) 及 Wiley 等人(2000)及張良漢(2006)提出的研究構面,將登山健行者的休 閒涉入的情形分成吸引力、中心性以及自我表現等三個構面來衡量。. 四、休閒涉入的相關研究 活動涉入可被視為參與者對於自己所參與之活動的一種想法或態度, 透過這 種態度與休閒活動之間彼此相結合時,參與者可以找出與自己本身最息息相關的關.

(15) 15. 連性,而此種具有高低不同程度的關連性對於參與者在行為的影響上也會有所不同。 Celsi 與 Olson(1988)就曾發現對網球活動擁有越高涉入程度的參與者,所能 想到跟活動或裝備有關的事物比例或數量,都遠比低涉入程度的參與者還要多;這 與 Havitz 與 Dimanche(1990)認為參與者對活動、觀光目的地或裝備的涉入輪廓, 會對參與者本身在覺知群組(awareness set)當中,所能選擇的數量呈正比的觀點 是相同的,同時他們也認為參與者的涉入輪廓,對於辨別遊憩地點、觀光目的地或 裝備上,會產生明顯的正向關係。 McIntyre(1989)在分析 347 名海岸露營遊客之持久涉入程度的研究上,提出 吸引力(attraction)、自我表現(self-expression)與生活中心(centrality)三個構面為測量 持續涉入最適合的變項。除此之外,亦發現露營者對其生活型態的中心性(centrality) 構面,是用來分辨其專業化程度的最好變項;而更推論出,中心性的衡量可適度預 測露營者對其遊憩環境的選擇。 Madrigal, Havitz 與 Howard(1992)之調查研究,針對 70 對美國西部奧勒岡州 已婚夫婦在其家庭假期中的涉入情形,研究結果發現,愉悅重要構面與象徵價值構 面皆與人口統計變項中的教育程度和年齡呈顯著正相關,但與家中小孩則呈顯著負 相關。 Siegenthaler 與 Lam ( 1992 ) 曾 以 美 國 新 墨 西 哥 州 的 United States Tennis Association/Volvo Tennis League 的會員為研究對象(n = 331),探討參與網球活動的 遊憩者,其涉入程度與承諾之間的關係,研究结果發現兩者的關係呈現顯著的正相 關(r =.69)。 Kim, Scott 與 Crompton(1997)在驗證涉入、承諾與未來參加賞鳥旅遊的意圖 之間的關係時,發現涉入當中的吸引力構面(r =.45)與象徵價值構面(r =.36)會與承諾 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並且涉入程度以及承諾程度較高的賞鳥參與者,會經常參 與賞鳥旅遊,同時也會花費較多的金錢在賞鳥活動上,甚至會經常閱讀相關的書籍 資料,並且會擁有自己的裝備用來辨認鳥的種類,由此可見,涉入程度對於承諾而 言,是有正向的影響存在。 Iwasaki 與 Havitz(1998)嘗試推論休閒涉入各向度與心理承諾各構面之間的關 係,他們認為資訊複雜性(informational complexity)會受到吸引力(attraction)及生活形 態中心性(centrality to lifestyle)的影響,也就是說參與者對於自己所參與的活動認知 結構愈複雜,個人就會認為此活動對自己來說,是很重要且愉悅,並且認為此活動.

(16) 16. 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再者其認為身份地位涉入(position involvement) 會同時受到休閒涉入的三個構面的影響,主要原因在於個人在活動參與的過程當 中,所從事的消費行為往往會與自己本身的形象做連結,通常參與者會針對特定的 品牌做消費,並且個人在活動參與的過程中所獲得到的愉悅感等等,經由涉入位置 中的重要價值與自我形象的結合,來滿足自己的期望與需求,並進一步地發現活動 在自己的生活當中,所佔有的地位,另外在自由選擇(volitional choice)構面方面,他 們認為這會受到吸引力的影響,因為當某一活動是可以讓參與者感到重要且愉悅 時,參與者往往會有極高的自由選擇意願來選擇參與的活動。 本研究彙整與登山健行休閒涉入之相關的國內研究報告,如表 2-1-2 所示: 表 2-1-2 登山健行者休閒涉入之相關研究 作者(年代) 郭淑菁. 研究對象 登山社員. 研究結果 1. 年齡、教育程度與家庭生命週期在整體生活滿意度. (2003). 上有顯著差異。 2. 社會心理涉入中的重要愉悅構面、休閒滿意度、其 他生活層面滿意度與整體生活滿意度及正向情緒 間皆呈顯著正相關。 3. 預測整體生活滿意度及正、負向情緒的迴歸模式, 其可解釋變異量依序為 41.1%、25.6%及 11.3%。. 陳嘉雯(2005) 國內登山客. 持續涉入會正面影響休閒效益。. 張良漢、蘇士 台中市大坑登. 1. 高活動涉入類群的登山健行者在地方依戀上有達. 博與王偉琴 山步道之登山 (2006). 健行者. 顯著差異。 2. 活動涉入與地方依戀二者之間具有正相關且活動 涉入部分可以預測地方依戀。. 吳科驊. 台 南 縣 中 興 林 1.. 以 36-50 歲族群最多,女性多於男性,且大多數. (2006). 場登山健.行遊. 居住在台南縣。. 客. 2.. 參與登山健行遊客,在「參與動機」 、 「持續涉入」 構面會受到不同婚姻狀況、年齡、教育程度的影 響。. 3.. 登山遊客「參與動機」與「持續涉入」有正相關 存在。 (續下表).

(17) 17. 表 2-1-2. 登山健行者休閒涉入之相關研究(續) 研究對象. 作者(年代) 林玥君. 嘉義蘭潭區域. (2007). 研究結果 1.. 步道之民眾. 民眾對步道之活動涉入會影響其對步道之場所依 戀。. 2.. 民眾對步道之場所依戀會影響其對步道之知覺擁 擠。. 3.. 民眾對步道之活動涉入會影響其對步道之知覺擁 擠。. 許惠玲. 以 65 歲以上. 高齡者參與登山健行其休閒涉入會影響休閒效益及幸. (2007). 之登山健行高. 福感,其中又以心理涉入影響較行為涉入影響更大。. 齡者. 而休閒效益也會影響幸福感。. 楊雅婷. 大社觀音山風. 登山健行者多為鄰近居民,利用週間早晨登山健行,. (2007). 景區步道之登. 因不同社經背景與登山健行活動特徵對於休閒涉入與. 山健行者. 地方依戀之關係具有顯著性差異存在,登山健行者對 於休閒涉入與地方依戀呈現顯著正相關且休閒涉入可 以預測地方依戀。.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前所探討之休閒涉入的定義,參與登山健行活動的過程中,個人參與活動之 一種心理狀態與關心程度。參與者在參與登山健行活動過程中及參與後,受到許多 個人背景特性因素的影響,相關的研究中將影響因素分為,分述如下: (一) 性別 劉盈足(2005)調查彰化縣 14 間鄉公所 478 位公務人員之休閒涉入與滿意度之 間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在休閒涉入上有顯著差異。而郭淑菁(2003) 、吳 科驊(2005)研究指出,男性在休閒涉入上高於女性。 (二) 年齡 方怡堯(2002) 、吳科驊(2005)研究指出,年齡愈高涉入愈深。張曉琪(2007) 、 曾冠宇(2007) 、蔣佳潔(2008)等學者研究結果發現年齡不同,在其休閒涉入上有 顯著差異。.

(18) 18. (三) 婚姻狀況 吳科驊(2005)、劉盈足(2005)、張曉琪(2007)、蔣佳潔(2008)等學者結果 發現在涉入構面會受到婚姻狀況的影響。 (四) 教育程度 吳科驊(2005) 、劉盈足(2005) 、張曉琪(2007) 、曾冠宇(2007) 、蔣佳潔(2008) 等學者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教育程度之受訪者在休閒涉入上有顯著差異。 (五) 職業 吳科驊(2005)結果發現不同職業的遊客在休閒涉入上沒有顯著差異存在。方 怡堯(2002)、張曉琪(2007)、曾冠宇(2007)等學者研究指出,職業不同,在其 休閒涉入上有顯著差異。 (六) 個人月收入 吳科驊(2005)結果發現不同月收入的遊客在休閒涉入上沒有顯著差異存在。 另外,劉盈足(2005)、張曉琪(2007)、曾冠宇(2007)等學者研究結果發現個人 所得不同之受訪者在休閒涉入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五、小結: 綜合歸納上述文獻中後,本研究將休閒涉入定義參與登山健行活動的過程中, 個人參與活動之一種心理狀態與關心程度。以參與登山健行活動而言,當個人喜愛 該項活動,從持續參與過程中得到愉悅、滿足,並且察覺到活動的重要性,休閒涉 入因此開始。 本研究中之休閒涉入係指參與者對登山健行活動的涉入程度,本研究之研究對 象為登山健行者,在休閒涉入的衡量上係參考Havitz與Demanche(1997) 、Kyle等人 (2003)及 Wiley等人(2000)及張良漢(2006)等量表加以編製而成。此外,由 相關文獻歸納後可發現,個人背景變項特性與休閒涉入皆有某些關聯存在,本研究 考量登山健行者之背景特性後,以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職業、個人 月收入及登山健行特性(包括同伴、次數、花費時間、主要時段、主要時日、主要 動機及阻礙原因)等來加以探討其與休閒涉入間之關係。.

(19) 19. 第二節. 休閒效益之研究. 本節將休閒效益之研究分為休閒效益的定義、休閒效益的衡量、登山健行的休 閒效益及休閒效益的相關研究等四個部分來做探討。. 一、休閒效益的定義 「休閒效益」(Benefits of leisure)一詞的意義十分複雜廣泛,有以生理學、心 理學、社會學及經濟學等不同的觀點來做探討,也有從功能、教育、需求及遊憩體 驗的角度來研究(林欣慧,2002;洪煌佳,2002;陳中雲,2001)。休閒效益是一種 主觀的個人經驗感受,是休閒行為過程中及後,可以幫助個人改善身心狀況或滿足 需求的個人主觀感受的因子統稱( 陳中雲,2001;Driver, Brown, & Peterson, 1991 )。 Tinsley 與 Tinsley(1986)也指出,個人的休閒效益主要是受到活動經驗之主 觀感受影響,而不是活動的本身,因此個人的心理需求滿足程度成為影響休閒效益 感受的主要因素。Ajzen(1991)指出,休閒效益即為休閒目標之達成,包括參與休 閒能達成之目標,以及參與者相信休閒能幫助他們達成的目標,而且後者的重要性 更甚於前者。基於這項特點,休閒效益常常無法經由直接觀察而得知。Mannel 與 Stynes(1991)將休閒效益整合為一系統模式(詳如圖 2-2-1),他們認為人們在參 與休閒時,會受到環境、活動、時間、心境等因素的刺激,而產生生理、心理、環 境、經濟、社會之影響,而這些影響經由人們的評價之後,就產生了休閒效益。Bammel 與 Burrus-Bammel(1992)認為參與休閒運動所獲得的休閒效益,包含有生理的利 益、社交的利益、放鬆的利益、教育的利益、心理的利益及美學的利益。Driver( 1997) 強調效益對人或實質環境中,是需求獲得正向的改變,包含人際關係、體適能、預 防社會問題、或穩定社群等。 所謂的休閒效益,則是參與休閒活動後主觀感覺所得到的生理、心理與社交等 方面的改善。無論是目標的達成,或者是獲得,休閒效益都必須透過休閒活動參與 者在活動參與的過程中,獲得不同休閒的體驗與感受,這些主觀的感受與體驗在經 過個人主觀的評價程後, 進而對個人產生不同的影響,這些影響就是所謂的休閒效 益。由此得知,休閒效益是一種相當主觀的個人感受,其是透過參與休閒活動的過 程中,可以幫助參與者改善個人身心狀態,或滿足個人需求的現象(高俊雄,1995)。.

(20) 20. 政策與管理資訊之需求. 環境. 活動. 時間. 心境 輸入或刺激. 產出過程. 生理的. 經濟的. 環境的. 社會的. 心理的 輸出或影響. 評價過程 效益 價值. 社會價值 圖 2-2-1. 休閒效益模式. 資料來源:Mannel, R.C., Stynes, D. J.(1991). A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 L. Driver, P . J .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16 , 461-473.. 此外, 一般人參與休閒活動的動機、態度、偏好、期望,主要受到個人特質、 社會背景以及居住工作、休閒環境所影響,會直接受到休閒參與經驗的影響, 然而 休閒參與的好壞又會影響參與休閒的利益。依據高俊雄、溫景財、黃煥業(1997) 的一般休閒模式,如圖 2-2-2 所示。.

(21) 21. 居住/工作/ 生活. 休閒環境. 滿意. 個人. 個人. 選擇參. 休閒. 休閒. 休閒. 特質. 參與. 與的活. 參與. 利益. 滿意. 休閒. 動. 體驗. 個人. 動機. 訓練. 社會. 態度. 工作. 滿意. 背景. 圖 2-2-2. 休閒參與的一般模式. 資料來源:高俊雄、溫景財、黃煥業(1997)。休閒行為分析在運動員非訓練時間應用之探討。 國. 立體育學院論叢 ,7(2),39-58。. 根據韋氏大字典對於休閒效益的定義,包括外在及內在之價值,外在價值如工 作之餘所從事之活動,可以恢復精神,內在價值為參與休閒活動滿足其體驗及效益 (引自林宜蔓,2004) 。由此可瞭解到人們參與休閒活動的目的之一,即在於獲得 休閒利益。陳中雲(2001)指出在探討到有關「休閒效益」的構面時,它所包含的 範疇應該包括了參與休閒遊憩活動的過程中以及參與休閒遊憩活動之後,可以幫助 個人改善身心狀況或滿足需求的個人主觀感受。也是一個人在從事活動的過程中, 對活動有所體驗,並且對個人或社會產生有益的影響(林欣慧,2002) 。洪煌佳(2002) 認為休閒效益在個人方面可說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滿足體驗,如活動結束後感覺很 好,與朋友在一起感覺像與家人一樣親密和精神充沛等。張少熙(2003)也認為休 閒運動效益被視為休閒運動者在參與過程中,其休閒運動需求與渴望獲得滿足而產 生的利益,對個人與社會層面均達到改善的效果。黃雅鈴、陳惠美(2005)研究指 出社會大眾認為休閒運動效益主要在於學習成長、強健體魄、社會肯定及心靈復原; 情感方面則會引發參與者輕鬆自在語歡心愉快之正面情緒;行為傾向方面,願意推.

(22) 22. 薦他人參與、願意獨自長時間參與,甚至排除參與的阻礙。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之主張,本研究將休閒效益定義為:參與登山健行活動 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參與者個人改善身體或滿足個人需求的現象。. 二、休閒效益的衡量 休閒效益是指透過休閒活動的進行,個人主觀評價所產生的一種體驗效益,因 此休閒效益也可說是一種主觀的概念,由於休閒效益(benefits of leisure)一詞的意 義與範圍相當的廣泛,故從個人、團體、社會與實質環境乃至教育學、心理學、社 會學及經濟學等觀點來討論外,亦有透過休閒需求、功能及經驗的角度來探究。雖 然這些研究的角度各有不同,然而觀點卻也有相似之處,茲將相關研究文獻列舉如 后: Bammel 與 Burrus-Bammel(1982)為最早提出休閒效益六大面向觀念的學者。 休閒活動參與者可以透過休閒參與的經驗中獲得不同的體驗效益,包括(引自涂淑芳 譯,1996): (一)生理效益 保持定期運動或體能,可保持體適能水準、改善體適能、減少心肺血管之疾病。 (二)心理效益 參與不同的休閒活動可得到肯定及認同的機會及價值,也可藉由情境角色轉換 獲得成就感;對於心靈受創者也有醫療的功效(舒緩、調適及恢復) 。 (三)社交效益 休閒活動具有「社交潤滑劑」功效,志同道合,能分享相同嗜好的成人藉由休 閒活動參與, 更容易培養珍貴的友情、親情。 (四)放鬆效益 休閒活動使人遠離環境、解除憂慮、精力恢復,參與耗用體力的活動,使參與 者達到絕對放鬆的目的,以保持個人身、心及精神各方面的平衡發展。 (五)教育效益 休閒提供多元的興趣領域,藉由正式或非正式參與,滿足個人求知慾、創作慾, 並提高個人知識領域。 (六)美學效益 從休閒活動中學習美的欣賞, 獲得心靈、情感及靈性的充實及滿足, 並可確.

(23) 23. 認個人價值觀念。 Verduin 與 McEwen(1984)提出可從休閒參與經驗中獲得六項體驗效益: (一)社交的效益(Social benefits) 休閒參與的時候,能與擁有相同嗜好的朋友及家人相聚,分享珍貴的情誼與樂 趣,並藉此達到社交效益。 (二)放鬆的效益(Relaxation benefits) 根據研究約有 50%-80%之各類疾病皆導因於心理壓力太大,休閒活動對於減輕 心理壓力,消除疲勞有非常大的助益。 (三)教育的效益(Education benefits) 休閒活動提供藝術、人文科學等不同興趣的體驗,可從中學習到新的事物,讓 人浸淫在吸收新知識、充實生活、提高個人生活的品質並有機會接觸社會、甚 至宗教、文化等其他領域之事務。 (四)心理的效益(Psychological benefits) 每個人都有被肯定、認同的慾望,休閒活動提供機會讓每個參與者均能從中獲 得有形或無形被肯定的機會,因此獲得成就感亦是其效益之一,對於情緒的緩 衝及恢復心態的調適有所助益。 (五)美學的效益(Aesthetic benefits) 藝術活動是休閒活動的一種,因此藝術活動中所具有審美意識與美學價值即成 為休閒效益所在。 (六)生理的效益(Physiological benefits) 從事休閒活動如慢跑、游泳、打網球等運動,能避免因缺乏運動而發胖或罹患 與心臟血管有關的疾病,定期的肢體活動能確保身體的健康。 Tinsley 與 Tinsley(1986)所提出的休閒經驗因果模式觀點(如圖 2-2-3 所示) 認為,個人參與高挑戰性的休閒活動,能夠獲得較佳的心理滿足。可以發現,個人 心理的需求滿足在休閒經驗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Tinsley 與 Tinsley 指出個人的心 理需求滿足程度會影響休閒經驗的效益。Tinsley 與 Tinsley 更進一步說明,當心理 的需求獲得最優的滿足時,就能達到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生活滿意感以及最優的 個人成長;然而,若心理的需求滿足適量或不足夠時,這時生活滿意、生、心理健 康以及個人成長只能達到維持或毫無個人成長可言。.

(24) 24. 身體健康. 休閒 經驗. 生活滿意. 心理. 個人成長. 心靈健康. 圖 2-2-3. 休閒經驗因果模式. 資料來源:Tinsley, E. A., & Tinsley, D. J.(1986). A theory of the attributes, benefits, 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 8(1), 1-45.. 高俊雄(1995)認為休閒效益是指可以改善身心狀態和滿足需求的內容很多, 簡單而言,一個人參與休閒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改善其身心狀態、滿足需求的內容, 稱之為休閒效益,並將其整理歸納為三個構面分別為:各因素的指標,以及因素之 間的關係,如圖2-2-4所示: 紓解生活壓力 均衡生活體驗. 豐富生活體驗 掌握精神情緒. 維持健康體能 運用心思智慧 健全生活內涵. 增進親子關係 促進社會交流 關心生活環境. 欣賞真善美 提升生活品質 肯定自我能力 實踐自我理想. 圖 2-2-4. 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 資料來源: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 戶外遊憩研究 ,8(1),15-28。.

(25) 25. (一)均衡生活體驗:紓解生活壓力、豐富生活體驗、調劑精神情緒。 (二)健全生活內涵:維持健康體適能、啟發心思智慧、增進家庭親子關係、促進 社會交友關係、關懷生活品質。 (三)提升生命品質:欣賞創造真善美、肯定自我能力、實踐自我理想。. 柴松林(1996) 提出休閒效益包含滿足生理、心理、社會需求三種效益: (一)滿足生理需求:休息是娛樂, 解放工作勞苦之疲累,經由娛樂紓解壓力與心 理緊張。 (二)滿足心理需求:調劑生活節奏,豐富生活內容,促進個人知識、能力、品味 及道德水準的成長,使人的素質和生產力同時提昇。 (三)滿足社會需求:對人的關懷,對社區與環境的關愛,對人類歷史與未來命運 的責任。 Arai 與 Pedlar(1997)透過休閒參與的形式,探討居民參與健康社區經驗的關 係中發現:休閒有利於學習與發展新的技能、較能夠勇於發言、能夠平衡身心與恢 復精神、增強團體成就與改善能力,以及協助社區發展等五項效益,茲分述如下: (一)學習與發展新的技能:學習的機會、美好的經驗、新的知識。 (二)較能夠勇於發言:感到有自信、勇於表達自我。 (三)平衡身心與恢復精神:感受到有樂趣的經驗、調劑生活壓力。 (四)增強團體成就與改善能力:體驗團體工作的成就感、提升自我決策的能力、 增強工作效率。 (五)社區發展:提供分享個人經驗的機會、充實個人知識。 Cordes 與 Ibrahim(1999)以四個方面探討休閒效益,認為透過休閒活動的參 與,能夠獲得生理、情感、心理,以及社會的效益。茲分述如下: (一)生理效益:維持或提昇體適能。 (二)情感效益:增加自我滿足感、休閒態度形成及價值觀確認。 (三)心理效益:滿足自我實現需求、舒暢心靈感受、豐富學習領域、調劑精神、 反應個人價值、領導力、創造力、挑戰性及獨立性的體驗、親人團聚、遠離 壓力、享受自然。.

(26) 26. (四)社會效益:滿意社會的生活、促進團結和諧、發展友誼及親情、提高社會地 位、提昇生活品質。 Driver(1997)、Driver 與 Bruns(1999)從休閒效益途徑(benefits approach to leisure,BAL)的觀點,認為休閒效益有三種形式,即改善情境、維持情境需求以 及獲得心理滿足,茲分述如下: (一)改善目前情境:休閒經驗可為個人帶來許多效益。如身心獲得健康、藉由體 能性活動改善心肺能力、情感抒發、壓力解除、從大自然中學習認識環境、 增進人際互動、提昇休閒技能、並獲得較佳的社會適應經驗以及自我發展等。 (二)維持情境需求:維持透過休閒改善後的情境,避免不好的情境發生。如維持 友誼、健康、穩定社群;避免不好的社會問題發生,如青少年犯罪問題或觀 光等其它事情對實質環境所造成的衝擊。 (三)獲得心理滿足:得一種特殊的心理滿足經驗。如美好的技能檢定、活動結束 後感覺良好或心理壓力獲得釋放等的有關經驗。這種情境僅僅對於個人而 言,並非包含團體或實質環境。 Bright(2000)針對休閒效益是建構人類生活方式的全方面觀點中指出,休閒 對於人類生活的效益包括心理效益、生理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環境效 益,資分述如下: (一)心理效益:提升自我概念、表現自我價值、提供高峰經驗。 (二)生理效益:心血管的健康、疾病的控制、心理與生理的復健。 (三)社會效益:促進社會穩定、家庭團結、文化認同。 (四)經濟效益:提供工作機會、增加收入、減少社會健康照顧的成本 (五)環境效益:環境的維護與保存。 陳中雲(2001)歸納國內、外學者的觀點,針對個人休閒經驗,認為休閒效益 可分為心理效益、生理效益、社交效益及教育效益等四個層面,分述如下: (一)心理效益:包含肯定自我、獲得成就感, 自我滿足、自我實現、消除緊張、 抒解壓力、愉悅心情、增添樂趣、發洩情緒、舒暢身心、欣賞創造真善美及 獲得特殊體驗等。 (二)生理效益:包含維持體能、保持健康, 獲得休息、消除疲憊改善控制疾病、.

(27) 27. 調劑精神及恢復精力等。 (三)教育效益:包含增進行為技能、拓展知識領域、刺激心智、激發創意、激發 個人潛力、培養多元興趣及促進活動技巧。 (四)社交效益:包含增進家人感情、促進朋友情誼及拓展社交圈等效益。 林欣慧(2002)認為休閒效益是一個人在從事活動的過程中,對活動有所體驗, 並且對個人或社會產生有益的影響。她將休閒效益歸納為: (一)生理效益:包含維護健康與鍛鍊機能的生理效益。 (二)心理效益:包含休閒、輕鬆、娛樂、求新的心理效益。 (三)社交效益:包含增進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環境的關係等社交效益。 洪煌佳(2002)將休閒效益整理為生理效益、心理效益及社交效益三個面向, 具有三十個項目如下: (一)生理效益:包含維持體能、活力充沛、增進活動技巧、得到適度休息、消除 疲勞、激發潛力、考驗自己的活動能力及宣洩多餘體力等。 (二)心理效益:包含抒解生活壓力、放鬆心情、創造性思考、發洩情緒與舒暢身 心、獲得成就感、心情愉快與增添生活樂趣、平衡精神情緒、培養挑戰性、 培養獨立性、得到滿足感及啟發心思和智慧等。 (三)社交效益:包含了解週遭事物、促進和諧關係、結交朋友、體貼別人、了解 同伴的感受、同伴分享想法、和同伴之間相處得更親近、得到同伴的支持、 支持同伴的想法、得到別人的信任同伴等效益。 劉紀瑄(2002)採用質化研究取向,探討國中生休閒覺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現 象發現,受訪者透過休閒參與的過程,能夠同時獲得生理、心理、社交及情感等四 個休閒效益,茲分述如下: (一)生理效益:促進與維持身體健康。 (二)心理效益:釋放心理的壓力,使壓力獲得紓解與調適,心胸更寬廣。 (三)社交效益:可以結交新的朋友,滿足被同儕團體認同的社交需求。 (四)情感效益:獲得正面的情緒體驗,情感需求也獲得滿足,並且有利於休閒參 與持續進行。 李詩鎮(2003)探討探索活動的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的研究中發現,探索 活動參與者所認知的休閒效益,主要包括社交效益、心理效益、教育效益、生理效.

(28) 28. 益四類,茲分述如下: (一)社交效益:和同伴之間的相處、溝通、和分享。 (二)心理效益:放鬆心情、抒解生活壓力、發洩情緒,以及心情愉快。 (三)教育效益:獲得成就感、培養獨立性、考驗活動能力與人際間的信賴。 (四)生理效益:可以讓身體獲得適度的休息、消除疲勞。 回顧以上有關休閒效益之文獻後,參與休閒活動可為活動參與者帶來不同層面 與不同程度的效益,約由三至六項不等,休閒效益的概念可區分為個人效益及社會 效益兩大向度,個人效益乃是對個人有直接影響的休閒效益,如生理效益、心理效 益及社交效益等;而社會效益的範疇超越個人效益,係對於社會大環境有益的休閒 效益, 如經濟效益、社會福利效益及環境效益等。茲將各學者對休閒效益之構面與 內涵整理如表2-2-1所示。 表 2-2-1 休閒效益內涵摘要表 構面 生理效益. 內含. 研究者(年代). 改善身體狀況、疾病控制、 BAMMEL與BURRUS-BAMMEL(1982/1996); 促 進 與 維 持 健 康 ; 調 劑 精 VERDUIN與MC EWEN(1984);MANNELL與 神、消除疲勞、宣洩多餘體. STYNES(1991);WANKEL與B ERGER(1991);. 力獲得休息;鍛鍊機能增強. 柴松林(1996);CORDES與I BRAHIM(1999);. 心肺適能/肌力 、促進柔軟. PARRY與SHAW(1999);BRIGHT(2000);. 度、強化骨骼;體重管理. 陳中雲(2001);林欣慧(2002);洪煌佳 (2002);劉紀瑄(2003);李詩鎮(2003). 心理效益. 提升自我概念/自尊、表現自 BAMMEL與BURRUS-BAMMEL(1982/1996) ; 我價值/成就;增強認知/知. VERDUIN與MC EWEN(1984);MANNELL與. 識;減緩憂鬱、紓解壓力、 STYNES(1991);ISO-AHOLA (1994/1997); 發洩情緒 ;增進親密感/安. CORDES與I BRAHIM(1999);柴松林(1996);. 全感;休息、調劑生活;娛. PARRY與SHAW(1999);BRIGHT(2000);. 樂、高峰體驗;開闊心胸. 陳中雲(2001);林欣慧(2002);洪煌佳 (2002);劉紀瑄(2002);李詩鎮(2003) (續下表).

(29) 29. 表 2-2-1. 休閒效益內涵摘要表(續). 構面 社交效益. 內含. 研究者(年代). 與家人朋友相聚;增進人際 BAMMEL與 URRUS-BAMMEL(1982/1996); 關係;強化人與環境關懷; VERDUIN與MCEWEN(1984);MANNELL與 促進社會穩定 、文化/團體. STYNES(1991);柴松林(1996);CORDES. 認同. 與IBRAHIM(1999);BRIGHT(2000);陳 中雲(2001);林欣慧(2002);洪煌佳 (2002);劉紀瑄(2003);李詩鎮(2003). 教育效益. 經濟效益. 提升藝術人文體驗、培養興 BAMMEL與 URRUS-BAMMEL(1982/1996); 趣;拓展知識領域、促進技. VERDUIN與MCEWEN(1984);陳中雲. 巧;啟發創意、激發潛力. (2001);李詩鎮(2003). 提供工作機會;增加收入; MANNELL與S TYNES(1991);BRIGHT(2000) 減少社會健康照顧的成本. 環境效益. 環境的維護與保存. 放鬆效益. 遠離壓力、解除憂鬱、恢復 BAMMEL與 URRUS-BAMMEL(1982/1996) ; 精力. 美學效益. VERDUIN與MCEWEN(1984). 使心靈、情感與靈性充實滿 BAMME 與 BURRUS-BAMMEL(1982/1996) ; 足. 情感效益. MANNELL與S TYNES(1991);BRIGHT(2000). VERDUIN與MC EWEN(1984). 產 生 正 向 情 緒 、 心 理 幸 福 ISO-AHOLA(1994/1997);CORDES 與IBRAHIM 感、生活滿意;利於休閒參. (1999);PARRY與S HAW(1999);劉紀瑄. 與持續進行. (200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登山健行的休閒效益 國內外早有許多研究證實運動對身體及心理的正面功能。有規律地從事適當的 運動,是使身體潛能得以充分發揮的最佳途徑(陳麗華,1991)。登山健行的主要目 的以健行為首,對山區多樣化的路程,有曲折、有斜坡、有凹凸不平等各種不同的.

(30) 30. 變化,給登山健行者提供良好的訓練環境。除心情外,對消耗熱量具有良好的效果, 尤其國內山區的步道小徑,更是不可多得的健身場所。身心在這種環境下,對心肺 功能更有助益(田文政,1992)。 從休閒效益之文獻回顧,本研究將登山健行的休閒效益分為生理效益、心理效 益與社交效益分述如下: (一)生理效益 登山健行的活動本質是一種能促進心肺功能、達到攝取、消耗多量氧氣的有氧 運動。登山健行具有消除疲勞、減緩肌肉老化的功效,走路所用的肌肉包括大臀肌、 大腿四頭肌、小腿腓腸肌或比目魚肌等,這些肌肉就佔了全身肌肉的一半以上,因 此單純的走路運動可以鍛鍊身體的許多肌肉,防止老化(曾煥華譯,1989)。走路 對於強化腹肌及脊柱也有效果,可改善腰痛、下背痛與肩部疼痛。Seiger 與 Hesson (1990)指出健行促使新鮮血液及氧氣到達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並且帶走其所製造 的化學廢物,減輕壓力所造成的肌肉緊繃,使身心舒暢,並有效降低身心上的緊張, 改善不容易入睡的習慣。Kathryn(1997)提到輕快地步行會促進血脂肪的改善、增 加最大氧氣攝取量及降低在某一設定工作負荷下運動的最大心跳率(引自黃文俊, 1999)。方進隆(1997)提到規律地步行可以產生週邊系統適應效果,像增加肌肉 氧化能力、排除乳酸能立即使用脂肪的能力。在增加能量消耗並使用較多脂肪做為 能量來源後,體重較易控制,體脂肪、膽固醇及高血壓亦會降低,這對健康促進便 有很大的益處(引自黃文俊,1999)。 山野森林中植物所散發的芬多精登山健行者可藉由此獨特的療效治療疾病,森 林植物的葉、幹、花會散發芬多精的揮發性物質,用以殺死空氣中的細菌、黴菌, 並可以控制人類病源菌,對於漫步於森林內的人們,有助於刺激自律神經、安定性 情,促進內分泌,調整感覺系統及集中精神、醒腦等作用。並由分泌而調整感覺系 統,使頭腦清醒,運動能力提高(邱志賢、洪淑美,1991;林務局,2001)。 (二)心理效益 Seiger 與 Hesson(1990)認為健走具有下列心理效益: 1.減輕壓力:健走能促使新鮮血液與氧氣到達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並且帶走其所製 造的化學廢氣,減輕壓力所造成的肌肉緊繃,使身心舒暢。 2.提高自尊心:健走有助於建立自律能力,進而產生自我實現和個人價值,最後建.

(31) 31. 立自信心。 3.增進創造力及做決定:健走可以改進創造力及做決定的能力,因為健走活動增加 了提供腦部的氧氣。 4.消除焦慮與沮喪:持續不斷的從事健走能產生自我控制感,一旦自我控制感被建 立後,也可用來代替負面的行為,這會有助於焦慮及沮喪的消除。 5.增加幸福感:健走可以增加腦內啡,此物質會促使降低疼痛感並提供幸福感,但 有時也可能造成運動成癮的情形。 6.改善睡眠習慣:健走可以有效降低身心上的緊張,同時也能使人更容易入眠。 7.欣賞大自然:在戶外健走可讓人更接近去欣賞大自然,能夠看到日落日出、聽到 鳥叫蟲鳴、感覺微風及欣賞花草。 登 山健行 隊於開 發本能 、 提高自 尊心 具有相當效 果 。 美 國著名 的 Outward Bound School 利用健行、登山、泛舟、攀岩、雪地野營、野外求生(生存考驗)等 活動。來開發輕少年本能、培養獨立自主的人格(沐桂新,1995)。透過走路刺激 腳底的穴道,可以恢復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平衡,改善心理疾病(增換華譯, 1989)。另外,Bell(1997)認為登山步道除了提供一般性的運動與休閒的線性空 間以外,還能串連景觀點,使活動者能體驗原野景觀,更能當成地理教育、自然教 育的場所(引自李素馨、蘇超群,1999)。在森林山野中健行,能藉由自然景觀的 出及刺激物觸發都市中所缺乏的體驗,透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美感經驗, 進而激發出優美的性靈,如同論語雍也篇所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林文鎮 (1991)則稱森林為美學的最佳寶庫及訓練場。 透過登山健行活動的參與,可以使人放鬆心情、緩和精神壓力,而改善情緒、 降低焦慮、憂慮與不安,進而達到平衡、建立自我認同、自我滿足等效果。 (三)社交效益 在登山健行活動的參與過程中,透過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也可以提供參與者人 際間互動的機會,進而達到擴展社交圈,發展並促進友誼的目的。此外,在登山健 行的過程中,透過相互支援、鼓勵的互動,可以發展出共同親密的社會關係,獲得 歸屬感;也可以從活動的表現過程中,感受到他人對自己能力表現的認同,達到休 閒活動的社交效益效果。陳昭明(1989)指出登山健行活動中同伴同甘共苦、相互 扶持,可發揮團隊精神,因而容易凝結成濃厚之友誼。Seiger與Hesson(1990)認.

(32) 32. 為參與登山健行活動,除了能與同好討論相同興趣之事物,更可在生活、工作等方 面亦有所交流,許多健走者也表示,規律的健走有助於他們處理人際關係、他人的 期望、金錢問題及其他他們所關心的事物。蕭雅方(1998)也提到登山健行除可滿 足人類回歸自然的本性,在這過程中本身就是一種學習,除可培養體力與意志力, 也可養成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徐嘉君(1999)也提到登山活動參與者,主要是感 受到登山本身的樂趣及來自個人登山夥伴等參考群體的重視及影響之行為。 綜合以上有關於登山健行活動之效益,發現登山健行活動確實能夠提供個人豐 富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交效益,無怪乎現今台灣的登山健行活動,乃發展的越來越 蓬勃,確實有其原因可尋。而本研究即以登山健行者為本研究的對象,進行分析登 山健行者之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關係。. 四、休閒效益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係探討登山健行者之休閒效益之關係。故此先將國內學者的相關實證研 究,整理如表 2-2-2: 表 2-2-2 登山健行者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 作者(年代). 研究對象. 洪煌佳(2002) 國中生. 研究結果 1. 2. 3. 4.. 林欣慧(2002) 登山健行者. 1. 2. 3. 4.. 5.. 實施突破休閒活動對參與者有顯著的休閒效益感受。 實施突破休閒活動顯著提昇參與者的休閒效益成效。 實施突破休閒活動對男生與女生的休閒效益感受無 顯著差異。 實施突破休閒活動對高、低刺激尋求動機參與者的休 閒效益感受顯無著差異 背景變項僅有年齡對休閒效益之體驗有部份影響。 背景變項中年齡、學歷、健行速度、健行頻率等變項 對解說成效之體驗有部份影響。 解說成效變項之線性組合與休閒效益變項之線性組 合之間有中度正相關。 解說方式對休閒效益之體驗有影響。人員解說組其休 閒效益顯著高於自行前往組- 非人員解說、以及完全 未使用解說之自行前往組- 未使用解說。 解說方式對解說成效之體驗有影響。人員解說組其解 說成效高於使用非人員解說之自行前往組- 非人員 解說 。 (續下表).

(33) 33. 表 2-2-2. 登山健行者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續). 作者(年代). 研究對象. 馬上鈞(2002) 郊山登山者. 研究結果. 4.. 登山健行者之休閒效益頗高,而生活壓力略微偏低。 不同背景變項登山健行者之休閒效益沒有顯著差異。 不同教育程度登山健行者之生活壓力有顯著差異。 登山健行者休閒效益與生活壓力具有典型相關。. 陳嘉雯(2005) 國內登山客. 1. 2. 3.. 休閒效益會正面影響幸福感; 而休閒效益為持續涉入與幸福感之中介影響變項; 散客與團客模式有差異,且團客涉入程度高出散客. 吳科驊(2006) 台 南 縣 中 興林場登 山健.行遊 客. 1. 參與登山健行遊客,在「休閒效益」構面會受到不同 婚姻狀況、年齡、教育程度與個人月收入的影響。 2. 登山遊客「持續涉入」與「休閒效益」有正相關存在。 3. 登山遊客「休閒效益」與「幸福感」有正相關存在。. 黃威涵(2007) 新 竹 市 十 八尖山登 山者. 1. 不同性別、年齡、職業、收入及運動習慣之新竹市十 八尖山登山者於休閒效益各因素間均有顯著差異。 2. 不同性別、年齡、職業、收入及運動習慣之新竹市十 八尖山登山者於生活壓力各因素間均有顯著差異。 3. 休閒效益與生活壓力間,有負面影響。 4. 新竹市十八尖山登山者之「個人內在」壓力對「休閒 效益」有顯著的預測。. 許吉雄(2008) 臺 北 市 天 母古道使 用者. 1. 男性使用者在滿意度的放鬆、生理層面較女性使用者 高。平日使用者在滿意度的放鬆、美感層面較假日使用 者高。 「41~50 歲」使用者在滿意度的放鬆層面較「20 歲 以下」使用者高;「31~40 歲」在生理層面也較「20 歲以 下」使用者高。 2. 「國中」 、 「國小」教育程度的使用者在滿意度的心理 與社會層面較「研究所」教育程度使用者高;在放鬆層 面則「國中」高於「高中職」 ;生理層面「國小」高於「高 中職」 。收入在「25001 元~45000 元」的使用者在滿意度 的心理與社會層面高於「80001 元以上」的使用者。 3. 居住在「士林區」的使用者在滿意度的放鬆層面較「其 他」地區高;生理層面則「士林區」、「北投區」的使用 者較「其他」地區高。 4. 參與頻率「每週五次以上」之使用者在滿意度的心理 與社會、放鬆、生理及美感等四個層面均高於「每週 1 次」的使用者。.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 2. 3..

(34) 34. 由前所探討之休閒效益的定義,由本研究可歸納界定為休閒效益是參與者在參 與登山健行活動過程中及參與後,所獲得身心改善或滿足需求的主觀感受,受到許 多個人背景特性因素的影響,相關的研究中將影響因素分為,分述如下: (一) 性別 陳中雲(2001)、林欣慧(2002)、馬上鈞(2002)、吳科驊(2005)研究指 出,不同性別在休閒效益並沒有顯著差異存在。國內也有研究指出,男性在休閒效 益上顯著高於女生(李鐵生,1996;鐘瓊珠,1997)。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女性在 休閒效益上顯著高於男生(蘇美玲,1998) (二) 年齡 馬上鈞(2002)研究發現在休閒效益上,不同年齡並無明顯差異。陳中雲(2001) 、 吳科驊(2005)研究指出年長者在休閒效益上顯著高於年輕者。 (三) 婚姻狀況 陳中雲(2001)、林欣慧(2002)、馬上鈞(2002)研究發現在休閒效益上,不 同婚姻狀況並無明顯差異。也有研究指出,已婚者在休閒效益上高於未婚者(蘇美 玲,1998;吳科驊,2005) (四) 教育程度 陳中雲( 2001)、林宜蔓(2004)研究顯示不同教育程度在休閒效益方面皆沒有 顯著差異。吳科驊(2005)研究指出不同教育程度之受訪者在休閒效益上有顯著差 異。 (五) 職業 陳中雲(2001)、林欣慧(2002)、洪煌佳(2001)、林宜蔓(2004)、吳科 驊(2005)等學者研究者指出不同職業在休閒效益上沒有特別差異存在。 (六) 個人月收入 林宜蔓(2004)研究中發現,收入較高者在休閒效益上顯著高於沒有收入者。 吳科驊(2005)研究則發現,收入較低者在休閒效益上顯著高於高收入者。. 五、小結 綜合上述相關文獻,休閒效益是一個人在從事活動的過程中,對活動有所體驗, 並且對個人或社會產生有益的影響(林欣慧,2002)。本研究中所指休閒效益係登.

(35) 35. 山健行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參與者個人改善身體或滿足個人需求的現象。 本研究中之休閒效益係指參與者對登山健行活動的涉入程度,本研究之研究對 、陳嘉雯(2005)所編 象為登山健行者,在休閒效益的衡量上係參考馬上鈞(2002) 製之休閒效益量表修訂而成等量表加以編製而成。包含社交效益、生理效益及心理 效益來加以衡量路跑運動參與者的休閒效益。在相關研究文獻中,可發現不同休閒 活動項目及不同參與對象,皆有不同的休閒效益產生,然而,登山健行者之休閒效 益究竟為何?實有進一步加以探討之必要。 此外,由相關文獻歸納後可發現,個人背景變項特性與休閒效益皆有某些關聯 存在,本研究考量登山健行者之背景特性後,以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 職業、個人月收入及登山健行特性(包括同伴、次數、花費時間、主要時段、主要 時日、主要動機及阻礙原因)等來加以探討其與休閒效益間之關係,期對此部分有 更多的瞭解與發現。.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如未確實遵循資通系統 設置或運作涉及之資通 安全相關法令,可能使 資通系統受影響而導致 資通安全事件,或影響 他人合法權益或機關執

為降低藥品安全性與有效性試驗的成本與其耗費的時間,

要如何安排課後的休閒活動呢?我們 可以依照自己的個性和興趣,做適當 的選擇,並且考量天候、時間,做適

 而良好的健康體適能是指人的心臟、血 管、肺臟及肌肉組織等都能充分發揮有 效的機能,以勝任日常工作,並有餘力

The Cogni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Meatless Day” from Pupils~A Case of PinTung County Fang Liao Junior

當長者於午休時躺在床上,將三軸感測器設於長者腰 間,並在床的附近放置 IP Camera 以便在長者起床時 可拍攝到臉;當長者在午休時未告知護理人員情況下

缺乏生活經驗 欠缺個人體會 寫作趣味欠奉 發揮空間不足

避免不一致 的行為處理方法, 包括…. 不同人/同一人在不同時間對同樣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