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之海洋環境教育內涵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之海洋環境教育內涵探討"

Copied!
16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之海洋環境教育內涵探討 The Study of Content for Marin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National Museum of Marine Science & Technology. 研 究 生:張伊寧 指導老師:蔡慧敏 博士. 中華民國一Ο五年一月.

(2) 謝 誌 「感謝台灣這片土地豐富了我的生活,完整了我的生命。」 這篇論文的完成,是對自己的期許,期待自己能夠成為小時候曾經想像中的,那樣 的人。曾經在無數個夜晚想過,身邊出現的這些幫助我、鼓勵我、陪伴我的人,我到底 何德何能得到這麼多人無私的幫助,讓我打從心裡感受到這段生命的每一份溫暖,並且 化作人生的滋潤自我的養份與力量。 最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蔡慧敏老師,在這段艱辛的道路中,總是主動給予我溫暖 與肯定。因為您的鼓勵,讓我總有勇氣面對自己的不足與錯誤,在這段路上讓我湧出無 盡力量,面對自己。 謝謝永龍老師,在我選擇人生方向的時刻進入我的生命,讓我一步一步更深刻的成 為了小時候憧憬的人。謝謝口委老師張子超老師,一路上成為了指導我的明燈,總是在 我慌亂的時候給予我肯定與建議。謝謝陳麗淑主任,從實習到論文口試,一直給予我很 大的支持與幫助,並且成為了我的榜樣,熱愛這美麗的海洋。 感謝運志博士,在忙碌的工作中給予我的關懷與幫助,在茫然的寫作過程中,就像 是大海中的燈塔給予我一道明確的方向。感謝海科館的所有館員、慶陽公司,從我實習 開始到論文結束,每一次給予我的配合與幫忙,每一次的溫暖都讓我不知如何表達我的 感激。感謝佩青與雅涵在我發放問卷的時候給予的無數幫忙,感謝你們在那忙碌的日子 辛苦的陪伴;感謝每一個接受問卷及訪談的受訪者,感謝你們願意在百忙之中撥出時間 與我分享想法。 感謝溫暖的環教所,研究室的大家每天都苦哈哈的陪伴、前進。「你到底寫到哪裡 了,這樣龜速前進對嗎?」「你說怎麼辦啦,我陷入了一個思考的漩渦出不來了。」謝 謝東東和玟旭,成為了每日陪伴我的夥伴,慢慢的前進,成為一個安心的所在。 我覺得學習好難,但我每日都很實在的面對自己。 「啊!我怎麼沒有想到這點呢?」 「明天一定要突破這個盲點。」感謝學習讓我成為了更謙卑的人,讓我成為我更喜歡的 人,並且用力的活著。「幸好我成為了這樣子的人啊!」 我希望我能夠成為我家人的驕傲,那麼全力相信我、支持我的家人,我希望能夠把 這份榮耀與你們一同分享。我們隔了很遠,但彼此一直思念著、相信我們都會成為更好 的人。「太好了,我不再去經歷這一切了。好可惜,我不再去經歷這一切了。」 張伊寧. i. 2016.01.18.

(3) 摘 要 近幾年,台灣在努力推動海洋教育的情況之下,社會開始關注海洋的相關議題。台 灣 2001 年首次公佈「海洋白皮書」 ,教育部亦於 2007 年公佈「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 , 並於 2008 年公布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課程綱要。台灣的海洋教育著重在中小學教育的 執行,期望透過有系統的正規教育將海洋教育向下紮根。因此,為了提升國民科學知識 水準與精神生活層次,海洋科技博物館便在引頸期盼的情況下於 2014 年正式開館。. 本研究期望能夠採用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 2005)提出的「海洋素養(ocean literacy)」結合北美環境教育學會(NAAEE,2011)提出的「環境素養(environmental literacy)」的概念探討遊客自導式參觀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主題館的海洋環境教育內涵。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科館)主題館現行海洋環 境教育的內涵,並且探討未來改善之方針,以期建構未來更完整、更符合國際趨勢之海 洋環境教育。研究結論如下:. 一、 導覽解說有助於提升自導式參觀遊客之海洋環境知識及海洋環境意向,一般 有經過導覽解說的遊客對於主題館的印象也較好。 二、 海洋環境知識、海洋環境意向、綜合能力以及負責任的環境行為之間有相互 影響之正向關係。 三、 海洋環境廳為此調查中參觀狀況及滿意狀況最高之展廳,參觀海洋環境廳亦 有助於海洋環境知識得分的提升。 四、 未來可再加強主題館內海洋科學、科技與環境教育之間的連結,加強以「永 續海洋」為目標之海洋探索與海洋科技。 五、 主題館內一些展項設計在與環境教育議題的結合上,仍有一些不足及改善空 間,因此非常仰賴解說人員激發遊客「永續海洋」之概念,以彌補展項設計 的不足與限制。 六、 海洋科學的趣味、海洋永續科技之概念,在某程度上仰賴館內導覽解說人員 體現其海洋環境教育之內涵。 七、 海科館之海洋教育目標乃以「永續海洋」為最終目標,博物館結合科學、環 境與海洋之教育亦是博物館發展特色與優勢。. i.

(4) 八、 為了提升自導式參觀遊客的學習成效,海科館加強解說導覽人員的解說能力 及人員數量。 九、 發展更多元之針對自導式參觀遊客可選擇之課程及活動。 十、 積極建立與外部夥伴連結之系統,進行成果交流及資源共享,共同推廣海洋 環境教育之推展。. 關鍵字:海洋教育、海洋環境教育、海洋素養、環境素養、海科館. ii.

(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efforts of marine education, our society pays more attention on marine issues. Taiwan first enacted Maritime Policy in 2001, then Maritime Education Policy in 2007 and announced marine education outline in 2008. Moreover, marine education in Taiwan pays more attention 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hich puts effort on formal education system. Therefore, National Museum of Marine Science & Technology(NMMST) operates from 2014 for increasing science literacy and values of people..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 the content about marin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self-guided tourists in NMMST, through the ocean literacy framework by NOAA(2005) and environmental literacy framework by NAAEE(2011).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ontent about marin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NMMST halls, and also its improvement strategy.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a). Guided tours improves the results of Marine Knowledge and Marine Dispositions, it makes positive impression after guiding.. (b). There are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Marine Knowledge, Marine Dispositions, Competencies and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c). Marine Environment Hall becames the hall where the most tourists visited and satisfied. Besides, it helps improve the score of Marine Knowledge of this research by visiting Marine Environment Hall.. (d). Strengthen the link between marine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NMMST halls, set ‘Sustainable Ocean’ as the goal of ocean exploration and marine science & technology.. (e). There are some exhibition design which is lack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NMMST halls, therefore it rely on the interpreter to reconnect the link of exhibition with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 The increasing of interest in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elf-guided tourists are relied on interpreters.. iii.

(6) (g). ‘Marine Sustainable’ is the goal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NMMST, and assimilating science, marine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has became its point and features.. (h). In order to promoting the learning effect of self-guided tourists, NMMST has increas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interpretation and interpreters.. (i). Devoloping multivariate courses and activeties for self-guided tourists.. (j). Devoloping communicating system with external resourses, which experiences exchange and resourses exchange helps to improve the achievement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Keywords: marine education, marin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cean literacy, environmental literacy, National Museum of Marine Science & Technology. iv.

(7) 目錄. 緒論........................................................................................................................ 1. 第一章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一、海洋教育................................................................................................................ 4 二、海洋環境教育........................................................................................................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4.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4 二、研究範圍的限制.................................................................................................... 5 三、研究者限制............................................................................................................ 5 文獻探討................................................................................................................ 6. 第二章 第一節. 海洋教育............................................................................................................ 6. 一、海洋教育的定義與目標........................................................................................ 6 二、海洋教育的內涵.................................................................................................... 7 三、國際間海洋教育趨勢.......................................................................................... 11 四、台灣海洋教育現況.............................................................................................. 13 五、海洋相關博物館教育之推廣現況...................................................................... 15 第二節. 海洋素養.......................................................................................................... 16. 一、海洋素養的定義.................................................................................................. 16 二、美國海洋素養源起.............................................................................................. 17 三、美國海洋素養內涵.............................................................................................. 18 第三節. 環境教育與環境素養...................................................................................... 23. 一、環境教育的源起.................................................................................................. 23 二、環境教育的定義與目標...................................................................................... 23 三、環境素養的定義.................................................................................................. 26 四、北美環境教育評量模式...................................................................................... 26 第四節. 海洋環境教育的意義...................................................................................... 31. 一、從海洋教育看海洋環境教育.............................................................................. 31 二、從環境教育看海洋環境教育.............................................................................. 33 三、環境教育與海洋教育關係.................................................................................. 34. v.

(8) 第五節.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37. 一、海科館籌建沿革與現況...................................................................................... 37 二、海科館定位與功能.............................................................................................. 38 三、展示與教育.......................................................................................................... 41 研究方法.............................................................................................................. 46. 第三章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6. 一、研究架構.............................................................................................................. 46 二、研究流程.............................................................................................................. 49 第二節. 研究設計.......................................................................................................... 50. 一、研究方法.............................................................................................................. 50 二、問卷設計.............................................................................................................. 51 三、問卷抽樣設計與調查過程.................................................................................. 54 四、訪談題綱設計...................................................................................................... 55 五、訪談參與者的選定.............................................................................................. 56 第三節. 研究信效度與預試結果.................................................................................. 57. 一、問卷信效度處理.................................................................................................. 57 二、專家審查結果...................................................................................................... 58 三、預試結果.............................................................................................................. 61 四、專家訪談效度...................................................................................................... 62 五、研究倫理.............................................................................................................. 62 研究結果與討論.................................................................................................. 63. 第四章 第一節. 受測者基本資料及主題館參觀狀況調查...................................................... 63. 第二節. 自導式參觀遊客之海洋環境知識內涵探討.................................................. 67. 一、自導式參觀遊客對於海洋環境知識學習成效調查結果.................................. 67 二、自導式參觀遊客之海洋環境知識內涵分析與討論.......................................... 70 第三節. 自導式參觀遊客之海洋環境意向內涵探討.................................................. 77. 一、自導式參觀遊客對於海洋環境意向學習成效調查結果.................................. 77 二、自導式參觀遊客之海洋環境意向內涵分析與討論.......................................... 81 第四節. 自導式參觀遊客之綜合能力內涵探討.......................................................... 90. 一、自導式參觀遊客對於綜合能力學習成效調查結果.......................................... 90 二、自導式參觀遊客之綜合能力內涵分析與討論.................................................. 91 第五節. 自導式參觀遊客之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內涵探討.......................................... 97. 一、自導式參觀遊客對於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學習成效調查結果.......................... 97 二、自導式參觀遊客之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內涵分析與討論.................................. 98. vi.

(9) 第六節. 海科館的海洋環境教育定位........................................................................ 103. 一、以「海洋永續」為目標的教育推廣................................................................ 103 二、致力於發展結合海洋科技與環境教育的教育思潮........................................ 104 第七節. 主題館推廣海洋環境教育的改善方針........................................................ 107. 一、海洋環境知識.................................................................................................... 107 二、海洋環境意向.................................................................................................... 109 三、綜合能力及負責任的環境行為........................................................................ 111 四、其他相關建議.................................................................................................... 112 結論與建議........................................................................................................ 115. 第五章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5. 一、遊客自導式參觀海科館主題館之海洋環境教育成效.................................... 115 二、海科館主題館之海洋環境教育內涵................................................................ 116 三、海科館推廣海洋環境教育的改善方針............................................................ 11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9. 一、加強以「海洋永續」為目標之海洋探索的展望............................................ 119 二、以「海洋」為中心呈現的海洋環境教育的展望............................................ 120 三、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121 第六章. 文獻參考............................................................................................................ 122. 中文參考文獻................................................................................................................ 122 外文參考文獻................................................................................................................ 126 附件(一)專家效度審查問卷說明.................................................................................... 128 附件(二)專家審查問卷.................................................................................................... 137 附件(三)預試問卷............................................................................................................ 153 附件(四)正式問卷............................................................................................................ 157. vii.

(10) 表目錄. 表 2-1-1. 海洋概念類目表.............................................................................................. 10. 表 2-1-2. 中小學實施海洋教育的內涵.......................................................................... 11. 表 2-5-1. 海科館各主題館展項及特色.......................................................................... 41. 表 2-5-2. 海科館海洋環境教育重要推廣場館.............................................................. 43. 表 3-2-1. 問卷設計架構表.............................................................................................. 53. 表 3-2-2. 訪談大綱設計表.............................................................................................. 55. 表 3-2-3. 受訪者資料表.................................................................................................. 57. 表 3-3-1. 專家領域表...................................................................................................... 57. 表 3-3-2. 海洋環境知識題專家意見表.......................................................................... 58. 表 3-3-3. 海洋環境意向題專家意見表.......................................................................... 61. 表 4-1-1. 性別、年齡及教育程度人數調查結果.......................................................... 63. 表 4-1-2. 各主題館之遊客參觀現況.............................................................................. 64. 表 4-1-3. 各主題館之遊客滿意狀況.............................................................................. 66. 表 4-2-1. 海洋環境教育知識題答對率及平均數表...................................................... 68. 表 4-2-2. 主題館之海洋環境知識程度與各變項分析.................................................. 70. 表 4-3-1. 海洋環境教育環境意向次數分配表.............................................................. 78. 表 4-3-2. 海科館之海洋環境意向程度與各變項分析.................................................. 80. 表 4-4-1. 海洋環境教育綜合能力次數分配表.............................................................. 90. 表 4-4-2. 海科館之綜合能力程度與各變項分析.......................................................... 91. 表 4-5-1. 海洋環境教育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次數分配表.............................................. 97. 表 4-5-2. 海科館之負責任的環境行為程度與各變項分析.......................................... 98. viii.

(11) 圖目錄. 圖 2-2-1. 美國 K-12 年級海洋素養架構概念圖 ........................................................... 18. 圖 2-3-1. NAAEE 的環境素養評量模式圖 ................................................................... 29. 圖 2-4-1. 環境教育和海洋教育的內容部分重疊.......................................................... 34. 圖 2-4-2. 海洋教育是環境教育的一部分...................................................................... 35. 圖 2-5-1. 海科館教育推廣活動分類圖.......................................................................... 38. 圖 2-5-2. 海洋教育園區 1............................................................................................... 40. 圖 2-5-3. 海洋教育園區 2............................................................................................... 40.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47. 圖 3-1-2. 研究流程圖...................................................................................................... 49. 圖 3-2-1. 問卷架構圖...................................................................................................... 52. ix.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欲探討非正規教育中海洋科技博物館一般遊客在自導式參觀下之海洋環境 教育內涵。台灣為一四面環海之海洋國家,然而面對海洋環境變遷及人為破壞的壓力, 對於以海洋永續發展為目標的海洋環境教育之重視已是刻不容緩的。而本研究將探究以 海洋環境教育的觀點,探討一般遊客在自導式參觀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科 館)主題館之海洋環境教育之成效,藉此說明海科館主題館之海洋環境教育的內涵。透 過這個研究,研究者期望能夠採用美國海洋素養(ocean literacy)觀念,並以「環境教 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的概念探討其海洋環境教育之內涵,融合海洋科技博物 館的條件與特色,建構出海洋科技博物館主題館的海洋環境教育內涵。. 本章共分為 4 節,分別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名詞解釋和研究限制 與範圍。.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自人類社會及經濟發展以來,環境危機迫使環境教育應運而生(楊冠政,1997)。 海洋佔地球表面面積約 71%,是整個地球環境中最大且最重要的一環,海洋孕育著無數 生命和能源,無時無刻對氣候和環境進行調節作用,並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海 洋不僅僅與人類的生存條件息息相關,同時也影響人類精神與文化的持續滋長。生物界 的繁榮對於人類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都有莫大益處,人類對海洋的感受、認識、利用和 保護,將影響著地球環境的變化與人類文化的發展,也是地球永續發展的重點。.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UNCED)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 宣言中提出人類活動確實大幅改變了地球的環境,由於發展與環境有高度的相關性,越 來越多國家體認到經濟發展無法不同時考慮環境的因素,因此產生了「永續發展」的思 維及做法。隨後在 1992 年巴西里約召開地球高峰會議並將「永續發展」概念具體化為 五項重要公約,以海洋環境議題為例,其中一項文件「21 世紀議程(Agenda 21)」更 1.

(13) 將第 17 章列為專章討論海洋環境的重要性。「21 世紀議程」中也強調將永續發展的觀 念納入各級教育體系(包括基礎、成人、婦女、正式及非正式教育)中,並且應該包括: 將教育導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擴增民眾覺知、以及加強訓練等三大領域(王鑫,1999)。 在 20 年後聯合國再次於巴西里約舉辦「2012 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Rio+20)」,並提 出「我們想要的未來(The Future We Want)」文件,其中也將海洋視為全球關注之主題。 尤其國際論壇將「海洋環境的永續性」 (Sustainability of Marine Environment)列為討論 主題,也正是對這種海洋價值觀的討論和澄清,而國際間對於保育工作的重視和推動, 其中心主題便是資源的永續利用。. 台灣四面環海,與海洋的關係更為密切。教育部的「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開頭即 陳述海洋對台灣的重要性: 「台灣得天獨厚四面環海,本島加上 121 個以上離島與礁岩, 海岸線總長度約 1,566 公里,所轄領海面積約達 17 萬平方公里,為國土面積的 4.72 倍, 與人民生存、文化的形成息息相關」 (教育部,2007) 。因此,海洋教育的首要目標,就 是在普及海洋與地球環境交互作用的基礎知識,感受並認知海洋的重要性,以進一步保 護未來的海洋環境、確保海洋的永續發展。2008 年,教育部將「海洋教育」列為 97 年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重大議題,以落實海洋教育在學校的推動(教育部, 2008)。. 然而,世界其他國家如美國、日本、紐西蘭、澳洲等雖透過正規教育在有限的時間 內,有系統將海洋教育向下紮根,亦加上全民性的非正式教育來輔助,以達到終生教育 的培養(康智凱,2010)。世界主要國家的海洋教育以非正式教育落實,結合海洋博物 館、海洋公園和水族館等,培養全民對海洋的正確態度。以美國為例,美國海洋保育委 員會(Advisory Committee on Protection of the Sea)在 1997 年「海洋安全研討會」 (Oceans and Security Conference)中的建議時指出:「有關國家及國際上的努力應該由環境相關 研究的介紹到各層級學校的課程實施,為了消除對海洋的無知,喚醒海洋環境的意識, 並培養更深層的海洋倫理觀。」並將海洋教育的實施分為兩大類來進行:正式海洋教育 (各中小學、學院及大學的教育)和非正式海洋教育(媒體、網路、大眾水族館或博物 館)。而台灣亦期望透過非正式教育發展全民的海洋教育,其中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便 在 2014 年在全民引頸期盼下正式開館,並且在 2015 年正式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 證。 因此,為了瞭解以「海洋永續」為主要目標的海洋環境教育在博物館中推廣的現況. 2.

(14) 與內涵,本研究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其主題館在規劃及推廣海 洋環境教育之核心價值及特色,藉此說明海科館海洋環境教育的內涵。透過這個研究, 研究者期望能夠採用美國海洋素養觀念,並以「環境教育」的概念探討其主題館之海洋 環境教育內涵,融合海洋科技博物館的條件與特色,建構出海洋科技博物館主題館的海 洋環境教育內涵,以期發展出更完整、更符合未來國際趨勢的海洋環境教育。.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本研究希望透過海洋教育結合環境教育的概念,建構出符合海洋科技博物館主題館 特色之海洋環境教育內涵,也可做為其他非正規教育機構提供海洋環境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 探討遊客自導式參觀海科館主題館之海洋環境教育成效。 二、 瞭解海科館主題館之海洋環境教育內涵。 三、 針對海科館主題館之現行海洋環境教育提出改善方針。. 本研究想探究的研究問題包括: 一、 遊客自導式參觀海科館主題館之海洋環境教育成效為何? 二、 海科館主題館之海洋環境教育內涵為何? 三、 海科館主題館在推廣海洋環境教育上的改善方針為何?. 3.

(1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海洋教育 《美國海洋教育概述》 (1998)界定海洋教育是與海洋(ocean) 、沿海水域(coastal waters)及五大湖(Great Lakes)有關的教育。教育部(2008)曾闡述廣義的海洋 教育是以海洋為主題的一門教育科學,含括海洋休閒、海洋社會、海洋文化、海洋 科學、海洋資源等基本教育素材。而中小學海洋教育目的應以發展「親海、愛海、 知海」的新運動與新文化,達成教育學生親近海洋、熱愛海洋、認識海洋、善用海 洋、珍惜海洋以及具備海洋國際觀特質的國民素養。因此,「海洋教育」是現行有 關海洋課程內容的集合詞,是有關海洋、沿海水域有關的教育。本研究部分論述在 說明整體海洋教育現況,故使用海洋教育一詞。. 二、海洋環境教育 本研究所提出的「海洋環境教育」一詞,意指以「永續海洋」為目標所發展之 海洋教育,以「永續海洋」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的海洋科學教育,內涵包含海洋本體、 海洋與陸地、生物、氣候、以及人類間的相互關係,並且強調探索未知海洋的重要 性。. 三、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本研究所指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是位於基隆市東側的八斗子地區,以海洋科 學與科技為主題之海洋博物館。該館為一座兼具展示、教育、研究、蒐藏、休閒娛 樂功能,以激發遊客「親近海洋、認識海洋、善待海洋」,並使「海洋」得以永續 發展為使命的博物館。. 第四節 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之對象為海洋科技博物館主題館,故在海洋環境教育內涵的探討上是依 據海科館各主題館實施海洋環境教育為主要研究範圍,進行問卷調查及專家訪談,. 4.

(16) 故研究結果不宜推論至其他非正規教育機構、海科館其他場館及相關課程。. 二、研究範圍的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主要為自導式參觀海科館七項主題館(海洋環境廳、水產廳、 海洋文化廳、海洋科學廳、深海展示及影像廳、船舶與海洋工程廳以及區域探索館) 之遊客,故參觀其他場館如兒童廳以及 3D Imax 海洋劇場之遊客,參加相關課程如: 環教課程因研究範圍的限制不在本研究範圍內。. 三、研究者的限制 研究者本身是整個研究最重要的研究工具,舉凡文件分析的深度及廣度、文件 資料的截取、內涵陳述的撰寫,到進行深入訪談、訪談資料的分析等,均不免涉及 研究者主觀的判斷,進而影響到研究的方向及結果。故研究者將採用「資料三角檢 證」及「研究者三角檢證」,以確保研究的效度。. 5.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五節,第一節為海洋教育的定義與發展之演進;第二節為海洋素養內涵; 第三節為環境教育與環境素養介紹;第四節為海洋環境教育意涵;第五節為國立海洋科 技博物館介紹。. 第一節 海洋教育 一、海洋教育的定義與目標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CED)訂定的「21 世紀議程」中, 「海洋環境」被 定義為由「所有海、洋和海岸地區所構成的整體」 (UNCED, 1992) ,該議程特別指 出:海洋環境不但是「地球維生系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人類永續發展 機會所在的珍貴資產。. 國際間的推廣海洋教育的思維,可以追溯到 1988 年聯合國在「西元 2000 年的 挑戰,關於全球海洋科學、訓練與教育(Year 2000 Challenges for Marine Science Training and Education Worldwide)」的報告書(UNESCO, 1988)中,將海洋教育分 類成:以培訓海洋科學專家為主要目的的「海洋科學教育」,以及在制式與非制式 教育體系針對各級學校學生與一般民眾所進行的「普通海洋科學教育」。. 海洋教育是以海洋為主的有關教育的議題,它是指關於海(sea) 、洋(ocean)、 海岸(coast)以及海事(marine) 、河流與湖泊相關的教育;其實施面可以從科學、 經濟、文化、文學、藝術、政治、社會、休閒運動等融入課程學科中的教育(康智 凱,2010) 。羅綸斯、林先釧與李秀卿(2005)認為海洋教育應該著重「人」與「海」 的關係,與環境教育、鄉土教育和人文教育密切相關。海洋教育可視為教育的一種 過程,在這過程中,個體認識海洋的環境,以及組成海洋生物、環境間的交互作用, 以產生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以期能重視與解決目前或未來海洋環境與生態的問 題。 6.

(18) 教育部(2008)曾闡述廣義的海洋教育是以海洋為主題的一門教育科學,含括 海洋休閒、海洋社會、海洋文化、海洋科學、海洋資源等基本教育素材。而中小學 海洋教育目的應以發展「親海、愛海、知海」的新運動與新文化,培養一般國民的 海洋通識素養為主軸,並兼顧海洋人才培育,達成教育學生親近海洋、熱愛海洋、 認識海洋、善用海洋、珍惜海洋以及具備海洋國際觀特質的國民素養。. 張子超(1998)提出中小學的海洋教育不應該僅止於海洋科學與研究的教育, 其內涵應多加強環境層面的整體思考,尤其加入人文、社會與倫理的內容。吳靖國 (2007)認為,探討海洋教育的目的時,要從「人與海洋的關係」著手來進行思考, 而不是直接將「海洋」視為教育對象,也不是直接讓「海洋」成為教育目的。因此, 「海洋教育」是有關「人與海洋如何適切互動」的教育,經由「教育」的歷程而得 以獲得人與海洋之間的「適切性」。. 海洋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讓學生獲得海洋的相關知識,更應該建立學生對海洋的 正確價值觀,有關海洋資源的使用、海洋環境的保育等,都應該以永續發展為前提 (黃英人,2006),而讓每個人能夠懂得「與海洋共生」(蔡錦玲,2006),藉此強 調出海洋教育必須達成「人與海洋永續發展」的目的;如果進一步融入環境倫理的 觀點,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海洋教育,則更深入的突顯了「永續發展」理念作為 人與海洋適切互動的基礎。也就是說,透過「親海、愛海、知海」等途徑,其目的 必然要能夠促進人與海洋的和諧發展(吳靖國,2009)。. 二、海洋教育的內涵 關於海洋教育的內涵,已有許多學者針對海洋教育應該包含哪些層面提出看法。 透過海洋教育,人們應該學到的內涵為何。本研究依據康智凱(2010)的研究,針 對各學者提出的海洋教育內涵作出以下整理及說明。. 魏明通(1997)指出探討海洋教育的實施目的,可以發現海洋教育的內涵主要 包括「科學教育」與「環境教育」兩個層面。前者是指學生學習有關海洋及其生態. 7.

(19) 的知識;後者則是對於環境意識的覺醒與產生環境保育的行動。. 張子超(1998)提出中小學的海洋教育不應該僅止於海洋科學與研究的教育, 其內涵應多加強環境層面的整體思考,尤其加入人為、社會與倫理的內容。因此, 海洋教育的內涵應包含下面幾個領域: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地質、海洋地球 科學、海洋生物、海洋生態、海洋資源管理、海洋水文、海洋交通、海洋歷史、海 洋與人類文化、環境倫理(人與海洋互動)、海洋與經濟、海洋與休閒等。. 范雪凌(2000)曾於海洋環境教育階層表建構研究時,將海洋環境教育概念分 類為海洋環境資源、海洋環境變遷、海洋生態、海洋資源及環境管理等四個「主領 域」 ,主領域之下又各細分成 12 個「次領域」 ,次領域下又細分若干「綱目」 ,綱目 下則為海洋教育的「內涵相關概念」。. 陳哲聰與沈健全(2003)對於海洋教育的內容中,提及海洋專業人才,為從事 海洋先關產業工作或研究,具有專業知識或技能之人才,將海洋專業知識分類為水 產類、航運類、海洋工程累、海洋科學類、海洋法界、海洋軍事類、海洋儀器類、 海洋科技整合類等。. 吳京(2005)也表示教育必須跟現實的生活面連結,海洋教育要從事實的層面, 除了感受瞭解自然環境的重要性,也要談些人與海的情趣與事跡。因此海洋教育除 了著重自然環境的教育,也要強調人文文化的教育。. 吳靖國與李秀卿(2005)認為海洋教育的內涵包括認知、情意、行動三方面, 「認 知」是指學習有關海洋的知識與概念;「情意」是指獲得情感的抒發及培養對海洋 的關懷與愛護;「行動」是指能對海洋議題進行批判、省思與具體實踐。. 黃英人(2006)依照現行九年一貫可陳七大學習領域的劃分,以科學教育及環 境教育的觀點,將國中小海洋教育相關概念整合分類如下:. (一)海洋科學:包含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地質等海洋基礎科學。. 8.

(20) (二)海洋工學:包含造船、海洋儀器、海洋與海岸工程等。 (三)海洋地形:包含海洋環境中海岸、大陸棚、大陸坡、大陸隆起、海地 平原、海底山丘、海底火山、海脊、群島等地形。 (四)海洋氣候:包含海洋環境中之水循環、氣團、風等耦合的大氣因子。 (五)海洋生態區:包含海洋環境中河口、紅樹林、沿海濕地、潮間帶、海 岸、珊瑚礁、海島、峽灣、海峽、大洋等生態區。 (六)海洋生物資源:包含海洋環境中水生動植物、濱海之動植物、海洋微 生物、及鳥類、哺乳類等親水動物。 (七)海洋能源資源:海洋環境中蘊藏之波浪、洋流、潮汐、溫差等能源。 (八)海洋礦物資源:包含海洋環境中石油、煤、天然氣、地熱等資源。 (九)海洋文化與教育:包含與海洋相關之文化資產、宗教、教育、水下沈 船等。 (十)海洋政策與管理:包含海洋管理、保育之相關法律、政策等海洋事務, 以及其組織、主權問題等。 (十一) 海洋產業:包含與海洋相關之運輸、漁業、採礦、觀光遊憩、生物 科技等。 (十二) 海洋文學:以海洋及其相關為主題撰寫的詩歌、散文或小說等文學 作品。 (十三) 海洋藝術:以海洋及其相關為主題的視覺藝術、音樂、表演等藝術 作品。 (十四) 海洋環境議題:包含海洋污染、海上廢棄物處理等。. 楊玉梅(2006)研究發現,海洋教育內涵包含五大類:海洋概論、海洋生物、 海洋資源與應用、海洋文化及海洋環境教育。學者專家認為以海洋環境教育最為重 要,其次是海洋文化、海洋資源運用、海洋概論與海洋生物、國內外相關網站也認 為海洋環境教育最為重要。. 林筱梅(2007)指出海洋教育並非傳統的海事教育、漁業教育,其內涵是探討 與海洋相關的人、事、地、物的教育活動,與鄉土教育、環境教育息息相關。海洋 教育應由親身體驗中覺察海洋奧秘,有感動才能產生行動。. 9.

(21) 吳靖國(2007)從海洋教育實施的基本主題對象-老師與學生的角度來分析海 洋教育的內涵;教師從事海洋教育,不應該只是海洋的知識架構,對海洋所產生的 認同與感受、對海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海洋生態的愛護與保育等,也都需列入 海洋教育的範疇。因此,在海洋教育的教學歷程中,教師將「海洋內涵」(教材知 識)進一步透過課程設計與教學活動,規劃出認知、情意、行動等學習內容,以導 引學生對所安排的學習內容進行理解、認知與詮釋,並轉化為自身的「海洋意識」, 對將來能關注於「社會海洋」及「人文海洋」的層次。. 吳靖國與李秀卿(2007)首先經由文獻分析初步建構「海洋」概念類目表,並 透過實際摘錄與統整教科書內容初步建構「教育」概念類目表;其次經由問卷調查 與焦點團體討論,對上述之類目表進行檢討與修正;最後經由慎思與統整,完成「海 洋教育內容分析類目表」,表 2-1-1 為摘錄其中關於海洋概念的部分:. 表 2-1-1 海洋概念類目表 主類目. 次類目 生物資源. 海洋資源. 非生物資源 內部生態. 海洋生態. 岩岸生態 海洋氣候 保育政令. 海洋保育. 生物多樣 永續發展 海水利用 漁業利用. 海洋開發. 航運利用 休閒利用 海洋文藝. 海洋文化. 海洋歷史 民間信仰. 資料來源:吳靖國與李秀卿(2007);整理自 康智凱(2010) 10.

(22) 羅綸新(2007)現以文件分析法分析國內外海洋教育網站,再以得德懷術問 卷調查法諮詢十五位專家,確認中小學實施海洋教育的內涵,結果如表 2-1-2 所 示:. 表 2-1-2 中小學實施海洋教育的內涵 主類目 海洋概論. 次類目(括號內為次類目之下再細分的次次類目) 海洋地形(板塊學說、海底地形、海岸地形) 海水(海水成分、洋流、海浪、潮汐、海平面) 脊椎動物(魚類、爬蟲類、哺乳動物). 海洋生物. 無脊椎動物(海面動物、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 皮動物) 海中植物(水生植物、海濱植物). 海洋資源與應用. 海洋運輸(船舶、海運與海港) 海洋產業(漁業、生技產業) 海洋文藝(海洋的故事、原住民與移民、海洋的藝術). 海洋文化. 海洋習俗(民間信仰、船民習俗、食魚文化) 海洋休閒(觀光、親水活動). 海洋環境教育. 環境倫理(生命中心倫理、生態中心倫理、生物多樣性) 海洋保育)海洋污染、海洋保護). 資料來源:羅綸新(2007);整理自 康智凱(2010). 三、國際間海洋教育趨勢 1982 年聯合國制定有「海洋憲章」之稱的《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內容規範締約國之間涉及海洋事務的 權利義務關係及解決紛爭的方法。自此,海洋開發利用有了基本的國際規範,全球 海洋的發展也開啟了一個新紀元。. 1992 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UNCED)訂定了五項重要文件,其中的. 11.

(23) 「21 世紀議程(Agenda 21)第十七章」 ,更將海洋列為專章討論。在 20 年後的 2012 年聯合國再次於巴西里約舉辦「2012 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Rio+20)」 ,並提出「我 們想要的未來(The Future We Want)」文件,其中也將海洋視為全球關注之主題。 時至今日,世界各國仍持續關心海洋議題,日本、美國、歐洲等優質海洋教育,都 值得我們借鏡。. 美國海洋保育委員會(Advisory Committee on Protection of the Sea)在 1997 年 5 月舉辦「海洋安全研討會」 (Ocean and Security Conference)中的建議時指出: 「有 關國家及國際上的努力應該由環境相關研究的介紹到各層級學校的課程實施,為了 消除對海洋的無知,喚醒海洋環境的意識,並培養更深層的海洋倫理觀。透過正式 教育及各類創造性的溝通管道,如藝術、音樂、多媒體等來傳達關於海洋環境上新 的科學知識給大眾。」該委員會將海洋教育的實施分為兩大類來進行:正式海洋教 育(Formal marine education)和非正式海洋教育(Informal marine education) 。前者 為各中小學、學院及大學的教育;後者則發生在媒體、網路、大眾水族館或博物館、 及各項相關公私立的機構與組織。. 以美國為例,2004 年美國海洋政策委員會(U.S. Commission on Ocean Policy) 發表二十一世紀的海洋藍圖(An Ocean Blueprint-For the 21th Century) ,希望經由教 育的努力促進海洋終生教育。而此一邁向 21 世紀之「海洋藍圖」 ,除了強調以科學 為基礎之海洋知識,更呼籲跨領域整合式的「海、陸、大氣的交互連結」探討,以 及「以生態系統為基礎」、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 以達到合宜的海洋管理制度,並強化「對海洋環境負責任的行為」與「國際責任」 以達到全球海洋永續發展的目標(周漢強、蔡慧敏,2015)。. 英國海洋教育政策發展中,以歐盟海洋政策報告書為依據,旨在喚醒歐洲人對 於海洋遺產的重視、正式海洋在生活上的重要性,以及海洋發揮無限的潛力,提供 人們生活福利與經濟機會。歐盟海洋政策報告書強調身為歐洲海洋的國民,應有下 列體認(引述自許明欽、李坤崇、羅綸新,2008):. 12.

(24) (一) 體驗人海洋是一個多麼脆弱的生態系統; (二) 身分自覺:「航海歐洲的公民」(Citizens of a Maritime Europe); (三) 領悟諸多的日常活動以及與海洋密不可分的職業都是與海洋息息相 關的; (四) 瞭解人類活動如何威脅海洋生態; (五) 瞭解現正進行中的海洋保育工作及努力成果; (六) 傳遞當今科技紀錄海洋活動之意義; (七) 瞭解生活的品質與海洋環境密不可分; (八) 體認海洋佔據人類生活極大的重要性,以及帶給人類莫大的經濟效益 與福利。. 而身為歐盟會員的英國,在推動海洋教育的政策上,除了仰賴學校教育外,也 積極從民間團體及社會教育機構著手進行。英國推動海洋教育的相關組織主要包含 有政府單位、學校教育機構、民間團體、博物館或水族館、媒體及網路等六個組織。.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亦在 2014 年提出「一星球、一地球」 (One Planet, One Ocean) 之概念,強調海洋與地球一體之概念,促進聯合國系統下與海洋相關的科研、文化、 與教育訓練系統及非政府組織共同推動海洋的守護與教育訓練(周漢強、蔡慧敏, 2015)。. 四、台灣海洋教育現況 在台灣,「海洋教育」一詞最早出現於《臺灣晚報》的社論「海洋發展與海洋 教育」一文中,當時的「海洋教育」指的是培訓海洋專業人才的活動(臺灣晚報, 1959),例如謝君韜(1971)在中央日報發表的《當前海洋教育與海洋開發問題》, 提及的海洋教育僅限於專業人才的培育,可見此時的「海洋教育」為少數人所接受 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在於滿足職業之需求。. 直至 2001 年,行政院首次公佈「海洋白皮書」 ,宣示台灣為「海洋國家」 、以 「海洋立國」(行政院研考會,2001);2004 年發布「國家海洋政策綱領」,作為台. 13.

(25) 灣整體國家海洋政策指導方針;為貫徹綱領精神及目標策略,教育部因應擬定「四 年教育施政主軸」 ,並將海洋教育納入行動方案,並於 2006 年公佈「海洋政策白皮 書」,透過各項政策之規劃,全面推動海洋發展(行政院研考會,2006)。. 台灣於 2007 年公佈「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教育部,2007),並於 2008 年將 「海洋教育」列為 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綱之重大議題,以落實海洋教育在 學校的推動。教育部(2008)亦提出海洋教育應亦「親海、愛海、知海」的目標, 涵養學生的海洋素養。未來台灣也將在 2016 年將海洋教育列為十二年國教課綱之 重大議題。. 國內也有許多學者針對海洋教育的內涵提出有別於傳統的海洋教育的看法,張 子超(1998)提出中小學的海洋教育不應該儘止於海洋科學與研究的教育,其內涵 應多加強環境層面的整體思考。如果進一步融入環境倫理的觀點,從生態系統的角 度來看海洋教育,則更深入的突顯了「永續發展」理念作為人與海洋適切互動的基 礎。也就是說,透過「親海、愛海、知海」等途徑,其目的必然要能夠促進人與海 洋的和諧發展(吳靖國,2009)。. 在「海洋教育課程綱要」中指出,中小學海洋教育應以發展「親海、愛海、知 海」的新運動與新文化,培養一般國民的海洋通識素養為主軸,其實施方式可藉由 海洋飲食、生態旅遊及休閒活動開始進行,讓學生親近海洋、感受海洋。透過親近 海洋,引發學生探討海洋社會科學、海洋文化、海洋科學、海洋資源的動機,進而 培養學生探索海洋領域、解決海洋問題的能力,形塑對海洋友善的態度與價值觀(引 述許明欽、李坤崇、羅綸新,2008)。具體目標包含下列:. (一)參與並規劃水域休閒活動與水域生態旅遊; (二)瞭解海洋相關產業與經濟活動; (三)欣賞並創作海洋文學與藝術; (四)熟悉海洋科學的基礎知識; (五)知悉海洋資源之應用,促進海洋環境的永續發展; (六)瞭解海洋與經濟發展、國家安全、全球環境的關係;. 14.

(26) (七)瞭解海洋科技與國防、產業發展的關係; (八)建立海洋意識與積極關心國家海洋發展。. 五、海洋相關博物館教育之推廣與現況 海洋教育除了在正規教育下有系統的進行,也應積極落實在非正式教育中。全 國第一次國家海洋政策高峰會議-國家海洋政策研討會中提及,民國六十七年行政 院開始研擬教育部社教機構及縣市文化中心的興建計畫,其中一項即是海洋博物館 的籌建,藉以提升大眾之科學知識水準與精神生活內容。建館的主要目標包括教育 性、學術性、娛樂性、國際性等。. 台灣目前興建與發展的海洋相關博物館包含以下各項(李坤燕,2002):. (一)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館址位於屏東線車城鄉,展示主題包括台灣水域、珊瑚王國及世界水域等。 引入與開發許多先進的水族維生與飼養技術,對台灣產業具有極重要的指標效 應。海生館亦劃設海洋資源培育區,作為海洋生物培育、收集、展示及研究之 用。. (二)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位於基隆八斗子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經過二十多年的籌備,終於在 2014 年正式開館。主題館展示包含:海洋環境廳、水產廳、海洋文化廳、海洋科學 廳、深海展示與影像廳、船舶與海洋工程廳、兒童廳、區域探索館與 3D Imax 影像廳等。海洋科技博物館的籌建,不但成為國內重要的海洋科技教育基地, 且配合基隆市政府的發展計畫,帶動周邊企業、教育單位、研究機構等,積極 建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城」。. 隸屬於教育部的海洋博物館中,以海洋生物博物館及海洋科技博物館所肩負的 責任最重,其他博物館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台灣事 前文化博物館,雖然不是直接與海洋教育相關,但部分展示與科學教育活動都和海 15.

(27) 洋教育有關,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趙世民,2009)。. 與海洋教育有關的其他公立機構不屬於教育部的機構,但這些公立單位也有很 好的研究、科學教育、展示規劃部門-農委會漁業署、金門國家公園、東沙國家公 園、墾丁國家公園、國立台灣博物館、國立台東海洋生物展覽館、澎湖水族館、臺 東自然史教育館、宜蘭自然史教育館、台南左鎮自然史教育館、特有生物保護中心、 墾丁國家公園自然資源展示館、各縣市政府農漁局、各地的水產試驗所(趙世民, 2009)。. 台灣的海洋相關博物館以及其他海洋教育館的籌建,是以教育研究為首要目標, 因此在教育功能方面可補足學校教育的不足,並且提供各級學校戶外教學與民眾終 身學習的場所。在學術研究方面,以博物館的資源為基礎,充實與博物館發展相關 及基礎海洋科學研究,對國家海洋科技的發展,以及國際間的資訊與成果的交流, 將有深遠的影響(李坤燕,2002)。. 第二節 海洋素養 一、海洋素養的定義 素養(literacy)一詞依據韋氏國際字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所界定是閱讀與書寫,也就是指能識字和書寫的人就是有素養的人。隨 著文化的進步,素養的涵養也漸漸擴大,包括受過良好的教育,且具有廣泛的知識。 因此素養被運用到學術的各個領域,譬如科學素養、藝術素養和電腦素養等(Roth, 1992;楊冠政,1993)。. 美國於 Ocean Literacy Network(2008)上定義海洋素養為一種「你對海洋影響 到你以及你會對海洋造成哪些影響的瞭解。」亦即一種人類於海洋彼此相互影響之 認識。因此,具有海洋素養的人能夠以有意義的方式來與他人傳達有關海洋的只能, 且能夠對於有關海洋與其資源做出有根據且負責任的決定。. 16.

(28) 二、美國海洋素養源起 美國在 1996 年宣布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後,當時的海洋科學與海洋教育協會的 成員發現在所有基礎教育(K-12)的課程內容,海洋相關內容非常少,並且時常在 教學過程中被忽略,因此提議制定「海洋教育的標準」(周漢強、蔡慧敏,2015)。 隨後 2004 年美國海洋政策委員會(U.S. Commission on Ocean Policy)發表 21 世紀 的海洋藍圖(An Ocean Blueprint-For the 21th Century) ,希望經由教育的努力促進海 洋終生教育,使美國國民更具有海洋意識。對於海洋人才的培養,美國更注重從小 基礎教育的扎根工作,透過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的結合,從幼稚園到 12 年級(K-12) 的正式課程中,搭配全民性的非正式課程(如博物館、動物園等設施)來輔助,以 完成終身教育的培養。. 2005 年美國國家海洋教育家協會(National Marine Educators Association /NMEA)發表「海洋素養(Ocean Literacy) :海洋科學的基本原則與基礎觀念」 (Cava et al., 2005)一文,指出海洋素養是海洋與人彼此相互影響之認識。其主導發展之 Ocean Literacy network 網路平台,結合全國地理會、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等政 府及民間組織,如:國家海洋教育家協會、卓越海洋科技教育研究中心(COSEE) 等,共同推廣海洋教育,推廣 Ocean Literacy network 網路平台,期望培養具有海洋 素養之公民。. 隨後,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推出了更新版本的「海洋素養」及 K-12 年級相關海洋素養指引等(NOAA, 2013),有系統的在幼稚園至 12 年級的教育中將海洋素養扎根。根據「海洋素養: 海洋科學的基本原則與基礎概念(Ocean Literacy: The Essential Principles and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Ocean Sciences, 2005;引述自許明欽、李坤崇、羅綸新譯, 2008)」提出的七個面向:. (一)地球擁有一個具有多種特色的大海洋; (二)海洋及其中的生物形塑出地球的特色; (三)海洋對於氣候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四)地球因海洋的緣故而能為人類所居住; 17.

(29) (五)生物與生態系統因為海洋而能得以維持多樣化; (六)海洋與人類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性; (七)海洋有許多內容尚未被探索或開發。. 圖 2-2-1. 美國 K-12 年級海洋素養架構概念圖(NOAA, 2005). 三、美國海洋素養內涵 「海洋素養」七大面向分別以海洋主體、海洋與陸地、生物、氣候、與人類間 的相互關係以及海洋的未來探索為主軸,發展其海洋教育課程。根據「海洋素養: 海洋科學的基本原則與基礎概念」一文,將海洋素養七大面向細分為以下概念。本 研究參照許明欽、李坤崇、羅綸新(2008)翻譯之資料,作出以下說明:. (一)地球擁有一個具有多種特色的大海洋 1. 海洋是我們的星球「地球」最主要的自然特色-它涵蓋了將近 70%的 地球表面。海洋具有許多海洋盆地,例如: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 大西洋、南大西洋、印度洋、北極圈。 2. 海洋盆地的規模、輪廓與特性(如:島嶼、海溝、中洋脊、中央裂谷), 會因為地殼變動的緣故而變化。地球最高的頂峰、最深的峽谷與最廣. 18.

(30) 闊平坦的平原皆位於海洋之中。 3. 整個海洋中有個緊密關連的循環系統,此系統是由風、洋流、地球轉 動(柯氏力)、太陽,與水比重之差異性而產生動力。海洋盆地的輪 廓與鄰近陸地會影響此循環的路徑。 4. 海平面是指對於陸地而言的平均高度,潮流會造成海平面的差異。海 平面的改變就如同構造板塊導致海洋盆地的容量與陸地高度改變一 樣。海平面會因陸地上的冰帽產生消長而改變;也會因著海水的熱脹 冷縮而產生變化。 5. 大部分地球的水(97%)皆於海洋之中,海水具有獨特的性質:它含 鹽份、其凝固點較淡水略低、其密度略高、導電度相當高且略呈鹼性。 海水的鹽份是來自腐蝕的土地、火山噴發物、海底的化學反應與大氣 沈澱物。 6. 海洋是水循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且其與地球上的儲水處透過蒸散與 沈澱的過程皆有所連接。 7. 海洋連接主要的湖泊、流域與水路,因為地球上的主要流域皆流向海 洋;河川溪流運送養份、鹽份、沉積物與污染物至流域中再流到海口 而至海洋中。 8. 雖然海洋很大,但它與其資源皆是有限的。. (二)海洋及其中的生物型塑出地球的特色 1. 許多地球物質與地質循環是發源於海洋中。許多暴露在陸地的沈積岩 是於海洋中形成。海洋生物在許多矽質岩與碳酸岩中可發現其遺跡。 2. 海平面隨時間遷移變化而擴展或縮減大陸棚、創造或破壞內陸海洋, 並塑造出陸地的外觀。 3. 崩壞作用-岩石、土壤與其他生物或非生物性的地球物質之磨損-發 生於海岸線(如風力或浪潮)、河流中的水流與海洋搬運沉積物。 4. 沙由許多微小的動物、植物、石頭與礦物所構成。大部分的海岸是由 陸地的侵蝕作用產生,由河流運送至海岸;但沙土也可因海浪沖刷而 產生。沙土會被波浪與沿岸流隨著季節而分散。 5. 地殼變動、海平面的改變與波浪的力量會影響海岸的自然結構與地 19.

(31) 形。. (三)海洋對於天氣與氣候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1. 海洋藉由支配地球能量、水與碳的系統而控制天氣與氣候。 2. 海洋吸收了許多到達地球的太陽輻射,藉由蒸散作用而得以降溫。高 溫是透過大氣循環作用而降低,當熱氣在大氣中以水蒸氣型態是放出 來,它會凝結而形成雨水。水的凝結作用由溫暖的海水蒸發而產生颶 風與龍捲風的能量。 3. 聖嬰現象、南方震盪(ENSO)造成了全球氣候型態的重大改變,因 它改變了太平洋上熱氣蒸散至大氣中的方式。 4. 多數落在陸地上的雨水是由熱帶海洋所蒸發凝結而來的。 5. 海洋支配地球的碳循環。地球上半數最主要的生產力是在海洋的日照 層中產生,且海洋吸收了約略一般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6. 海洋無論是過去或現在將持續在氣候變化上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因其 吸收、儲存且搬移熱氣、碳與水。 7. 海洋循環的變化在最近 50, 000 年之中,在氣候上產生了巨大且急劇 的轉變。. (四)地球因海洋的緣故而能為人類所居住 1. 大氣中大部分氧氣是在海洋中行光合作用所產生的。 2. 最原始的生命發源自海洋,最古來的生命遺跡是於海洋中發現。. (五)生物與生態系統因為海洋而能維持多樣化 1. 海洋生物的體型由最細微的病毒到地球最大的動物-鯨魚皆生存於 其中。 2. 微生物是海洋中佔最多數的生物,其為海洋中最重要的初級生產者。 它們不僅數量最多,在生長速度與生命循環也是海洋中最迅速的物 種。 3. 有些較大的物種只在海洋中被發現。較大物種的生物在海洋中比陸地. 20.

(32) 更具多樣性。 4. 海洋生物提供許多獨特的生命循環與生物間關聯性的範例 (如:共生、 掠食者與獵物的動力學與能量轉換)。 5. 海洋是三度空間,尤其表面至海底的水域,提供了浩瀚且多樣的生活 空間與棲息地。地球上大多數的生活空間存於海洋中。 6. 海洋棲息地是由環境基因來界定。由於無生命因素的互相影響(如: 鹽度、溫度、氧氣、pH 值、壓力、基質與循環作用),海洋生物並非 呈現平均的分布。部分海洋區域比地球任何地方能供給更多樣與豐富 的生命,然而多數的海洋被視為荒漠。 7. 深海生態系統由陽光與行光合作用生物中產生獨立的能量。深海溫泉 區、海底溫泉與沼氣冷泉依靠化學能量與化合有機體來供給生命維 持。 8. 潮流、波浪與掠食造成沿岸的生態呈現垂直分布。 9. 對於許多海洋與水生物種而言,海口提供了重要且富生產力的繁殖地 區。. (六)海洋與人類是息息相關的 1. 海洋影響每個人的生活,它提供了淡水(大部分的雨水皆來自海洋) 以及近乎整個地球所需的氧氣。它緩和了地球的氣候,並影響天氣與 人類健康。 2. 我們由海洋中獲取食物、藥物、海洋與能量等資源,此外,它提供人 類工作,有助於國家的經濟,也是運輸貨物與人類的重要管道,在國 家安全上也扮演重要角色。 3. 海洋是靈感、娛樂與返老還童的來源,它也是許多文化遺產的重要元 素。 4. 全球由許多人口是居住在沿海地帶。 5. 人類以不同的方式影響海洋。法律、規則與資源管理影響進出海洋的 物質;人類的建設與活動導致污染(如:點源、非點源與噪音污染), 以及自然的變化(如:海灘、海岸與溪流的改變) ,此外,人類殺害 了許多海洋中的脊椎動物。 21.

(33) 6. 沿海地區容易受到自然的危害(如:海嘯、颶風、龍捲風、海平面變 化與暴潮)。 7. 每個人皆有責任保護海洋。海洋維繫地球生命的繁衍,而人類也應以 能維繫海洋生存的方式來生活。. (七)海洋仍有許多不為人知的部分 1.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且是尚未被探索的地區-目前僅有不到 5%的海洋 被探索過。它是後代探索家與研究者的新領域,他們將可在此發現許 多調查與研究的機會。 2. 瞭解海洋並不僅只於好奇心而已。為瞭解海洋系統與進程,探索、調 查與研究是必要的。 3. 過去 40 年間,海洋資源的使用是更受人矚目的,因此未來海洋資源 能否持續,需依靠我們對於這些資源、其可能性與限度的瞭解。 4. 新技術、感應器與工具能拓展我們探索海洋的能力。海洋學家日益依 賴衛星、漂網漁船、浮筒、海底觀測所與無人駕駛的潛水艙。 5. 數理模式的使用現在是海洋科學的基本部分。此模式能幫助我們瞭解 海洋的複雜性及其地球氣候的交互作用。它能處理觀測的數據並幫忙 描述系統中的交互作用。 6. 海洋探索是跨學科領域的。它需要生物學家、化學家、氣象學家、程 式設計家、工程師、地理學家與新思維的緊密合作。. 「海洋素養」為目前美國海洋教育最重要的參考內容,學校及非正規教育團體 皆積極參與與推動「海洋素養」為目標的海洋教育(周漢強、蔡慧敏,2015) 。 「海 洋素養」主要強調了解海洋與人類之間的相互影響,擁有海洋素養的人,應具備「了 解海洋的基本原則與基礎觀念、能夠以有意義的方式溝通海洋相關內容、對於海洋 與海洋的資源能夠做出有根據且負責任的決定」。. 美國海洋教育著重在海洋科學教育的推廣,以「海洋」本體為教育主軸,其教 育目標在於強調海洋本體、海洋與陸地、與生物、與氣候、以及與人類間的相互關 係,並將探索未知海洋當作承先啟後的關鍵(周漢強、蔡慧敏,2015)。因此本研 22.

(34) 究以「海洋為本體」為教育目標的美國海洋素養內涵與環境教育結合,期望能夠勾 勒出更完整的海洋環境教育架構,以符合現代海洋教育、環境教育的目標與需求。. 第三節 環境教育與環境素養 一、環境教育的源起 環境的危機與問題使世人開始關注環境問題,因而引發環境教育。卡遜女士的 《寂靜的春天》(Carson, 1962)描述殺蟲劑 DDT 對空氣、水的污染即野生動物的 逼害,將美國原有重視土地資源保育的觀念擴大為空氣、水和土壤的保育,這些自 然資源在美國急速成長的經濟下,飽受摧殘,這便是美國環境運動(Environmental Movement)的起始(楊冠政,1992)。. 為了解決環境危機,各國政府即國際組織最初均強調訓練與再訓練專家及技術 人員,以迎合迫切的專家人員的需求。但是,各國逐漸發現環境問題設計社會大眾 各階層人士的行為,非環境專家所能解決,除非人人對環境具有正確的認識,方能 有效解決環境問題(UNESCO, 1980)。. 1975 年,在貝爾格勒的國際環境教育會議中,制定貝爾格勒憲章(Belgrade Charter) , 對環境教育的本質與目標,以及環境教育的指導原則均有明確的決議,作為各國推 行環境教育的準則。而在 1977 年 10 月聯合國在蘇俄的伯利西(Tbilisi)召開國際 政府環境教育會議,共有六十八個國家、三十個國際組織和三百餘位專家出席會議。 伯利西會議的目的在於制定行動建議,提供各國及國際機構改進與發展環境教育, 會中提出四十一項建議,其內容主要為環境教育之任務、課程、教法、推行之策略、 各國合作之辦法,為世界各國環境教育建造起完整的架構。. 二、環境教育的定義與目標 世界第一次政府間的環境教育國際會議,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與 聯合國環境計畫(UNEP)合辦,在 1977 年 10 月在蘇聯的伯利西(Tbilisi)舉辦,. 23.

(35) 共同擬定伯利西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Tbilisi) 。伯利西宣言中將環境教育定義為: 「環境教育是一種教育過程,在這過程中,個人和社會認識他們的環境,以及組成 環境的生物、物理和社會文化成分間的交互作用,得到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並能 個別地或集體地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UNESCO, 1977)。. 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也曾對環境教育做以下定義: 「環境教育是認知價值和澄清概念 的過程,藉以發展瞭解和讚賞介於人類、文化和其生物、物理環境間相互關係所必 須的技能和態度。環境教育也需應用在有關環境品質問題的決策及自我定位的行為 規範。」(楊冠政,1997)。. 美國在 1970 年實施的環境教育法案(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中稱: 「環境教育是教育過程,它涉及人與自然以及人造環境的關係,包括人口、污染、 資源分配與枯竭,保育、運輸、技術、城市和鄉村的計畫與整個人類環境的關係。」 (楊冠政,1977). 根據 1977 年伯利西政府間國際環境教育會議中曾制定下列環境教育目標 (Goal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UNESC, 1980):. (一) 培養意識及關切在都市和鄉間有關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與生態的 相互關係。 (二) 為每個人提供機會去獲得保護環境及改進環境所需要的知識、價值觀、 態度、承諾和技能。 (三) 為個人、群體和社會整體創造出對環境的新行為。. 環境教育的目標分類如下(UNESCO, 1977;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2003):. (一)覺知(awareness)-協助社會團體和個人獲得對整體環境及其相關問 題的覺知和敏感性。. 24.

(36) (二)知識(knowledge)-協助社會團體和個人得到對環境及其問題多樣的 經驗與基本的瞭解。 (三)態度(attitude)-協助社會團體和個人獲得一種關切環境的價值觀和 情感,並有主動參與環境保護及改善環境的意願。 (四)技能(skills)-協助社會團體和個人獲得辨別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 (五)參與(participation)-協助社會團體和個人有機會積極參與各階層的 環境問題的解決。. 環境教育包含三部分,即(一)關於環境的教育(Education about the Environment) ,從學習中發掘大自然,認識環境; (二)從環境中教育(Education from the Environment) ,利用周遭環境作為教育的素材; (三)為環境而教育(Edu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 ,強調對環境的關切,這也是環境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及其終極目 的。環境教育除了在認知(Cognitive)層面學習新的知識以外,同時也應顧及情意 領域(Affective)以發展新的態度和價值觀,兼顧個人及群體(邱文彥、薛憲文、 周儒、楊芳玲、郭照榮,1993)。. 環境教育即是科際整合,結合各種不同領域的研究與學習,亦採用融入(infusion) 的方式,將環境概念、活動即範例整合到現有的課程中(周儒譯,2003)。環境教 育最終的目的,是在藉由教育的過程,培育人對整體環境的正確認知與態度,養成 基本知識、技能,進而體認關切環境的變遷,發揮為維護環境的行動(范雪凌, 2000)。. 環境教育即是價值教育(value education),是當代人文主義思想在教育上的表 現(楊冠政,1992)。環境問題的產生,多數是由於個人或社會價值與環境品質維 持間之衝突,因此價值教育可以培育個人對環境的態度和價值,能獨立自主,慎謀 能斷,做一個明確的價值決策者。而貝爾格勒(Belgrade)國際環境會議曾宣示: 「環 境教育不僅是提供學生知識,而且要培養環境的態度和價值,這些將反映在對環境 的覺醒並接受責任,以行動解決問題。. 25.

(37) 三、環境素養的定義 環境素養(environmental literacy)一詞最先為 Roth 所創用。在 1968 年,Roth 寫了一篇文章反映當時媒體對環境的評論。當時媒體認為環境污染是那些環境盲 (environmental illiterates)所造成的。Roth 提出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辨識有環 境素養的公民(Roth, 1992;楊冠政,1993)。. 美國環境素養委員會(Environmental Literacy Council, ELC)將環境素養定義 為:對自然世界的系統以及生命及非生命間的相互作用關係有基本的了解;對環境 的議題有敏感度,並有能力對環境問題相關的科學佐證、不確定性、經濟、美學及 道德等考量有所理解及選擇(蔡慧敏,2002)。. Roth(1974)認為環境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能主動的合理 使用環境,一發展人類高品質的生活;能瞭解人類無法與其他生物分離而完全獨立, 而與環境的其他成分互相關聯(Roth,1992;楊冠政,1993)。. 四、北美環境教育學會環境素養評量模式 從 1970 年代開始,許多學者對環境素養的內涵做出不同的詮釋,環境素養是 隨社會與環境發展而與時俱進的概念。北美環境教育學會(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AAEE, 1997)為全國執行環境素養評量時, 提出了北美環境教育卓越計畫所發展的環境素養架構,評量所收集的數據將協助環 境教育領域建立環境素養的基本資料。北美環境教育卓越計畫發展當時提出了七個 組成環境素養架構的因素:. (一) 生態的知識:論述主要生態概念的知識,包含自然系統如何運作及社 會系統與橫台系統相互運作的知識。 (二) 社會政治的知識:不同文化的新年、政治系統與環境價值彼此關係及 從生態的觀點來看人類文化活動(例如:宗教、經濟、政治、社會和 其他)如何影響環境的知識。 (三) 環境議題的知識:人類與環境互動所引起的環境問題/議題結果的知. 26.

(38) 識及環境議題解決替代方案的知識。 (四) 情意:個人的內在影響因子(包括環境議題/問題個人內在反思及判 斷有正當的行動理由)。 (五) 認知的技能:有能力去分析、整合、評估有關環境問題/議題的資訊 及評估環境議題基礎面及個人價值。這個範圍也包括選擇適合環境行 動策略的能力和設計、堅定及實施行動計畫。 (六) 負責環境行為的決定因素:包括控制觀及個人的責任感。 (七) 負責的環境行為:包括解決環境議題/問題的參與及行動。負責任的 環境行動策略包含說服、消費者行動、生態管理、政治行動及法律行 動。. 2011 年,北美環境教育學會(NAAEE)為 PISA(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國際學生評量計畫)於 2015 年舉辦的環境素養調查提出環境 素養模式,此模式將環境素養氛圍以下幾個面向(蔡慧敏,2012):. (一)知識(knowledge) 1. 自然於生態環境系統 2. 社會、文化與政治系統 3. 環境議題 4. 多種環境議題解決方案 5. 市民參與與行動策略. (二)環境意向(Disposition) 1. 敏感度 2. 對於環境的態度與關懷 3. 個人的責任感 4. 控制觀/自我效能 5. 動機與行為意圖.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Our environmental policy is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chools, to maintain a management system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our activities, to adopt

Our environmental policy is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chools, to enhance our staff’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by encouraging them to participate in

Our environmental policy is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chools, to enhance our staff’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by encouraging them to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Our environmental policy is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chools, to enhance our staff’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by encouraging them to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Tailor-making Assessment items based on texts suitable for your students may help bridge them with the tasks that they meet with. in the public

• Centre for Food Safety, Food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 Department – Report of study on sodium content in local foods. • Centre for Food Safety, Food and Environment

位在宜蘭火車站南側的幾米公園,原本是廢棄的鐵路局

Therefore, this study proposes to unify the implementation schedule of the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hrough adopting “Road Safety Education Week” in th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