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敘利亞對美國外交政策之研究(1970—2000)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敘利亞對美國外交政策之研究(1970—2000)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6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登科.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敘利亞對美國外交政策之研究(1970—2000).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林岳賢 撰. 中華民國 102 年 1 月.

(2) 謝辭 終於寫完了,此刻之心情難以言喻。自 2001 年 9 月研究所入學 迄今,超過 11 年的時間,儘管業已脫離學生生活 8 年的時間,但拖 延至今方將論文完成,實在汗顏。本文開始之寫作,始於 2004 年, 原請周煦老師指導,後因開始工作因素拖延至 2005 年,周煦老師退 休赴美,遂改請李登科老師指導,於 2007 年 8 月通過論文口試。. 政 治 大 域專業背景知識之養成,亦或是在論文方面的指導;其次感謝口試委 立. 本文之完成,首先感謝李登科老師的指導,無論是在校時相關區. ‧ 國. 學. 員王高成院長與林長寬老師在口試時的提點;另外亦要感謝周煦老師, 老師的著作激發了我選擇敘利亞作為寫作題目之動機與興趣,同時在. ‧. 研究相關主題時留下之參考書籍資料,亦使我獲益良多。. y. Nat. io. sit. 感謝我父母無私的奉獻,從小到大,提供我衣食無憂的環境得以. er. 順利完成學業,並且從未干涉我在學業或人生道路上之選擇;感謝祖. n. a. v. l C 父對我的疼愛與教導,很遺憾他在我 2007 年n8i 月通過論文口試前過. hengchi U. 世,未能見我完成研究所學業;感謝我內人欣怡與兩女汶鍹、汶 鐛在 家庭生活上給我的慰藉,儘管我常因工作忽略家人之感受,並且對家 庭生活幾無貢獻;感謝母校的老師、張廖、定天以及其他大學和研究 所同學,在生活以及學業上之幫助;感謝這幾年在工作上指導我的長 輩以及伴我成長,包容我的團隊弟兄,讓我得以從繁雜、沈重的工作 中獲得一點成就。. i.

(3) 摘要 中東地區的戰略位置與油源係該區於國際政治上之重要性所在,自二次世界 戰後以色列建國,本區即紛爭不斷,以阿衝突因此成為世界關注焦點。敘利亞身 為區域中型強權,論國力,不及埃及、伊朗與伊拉克等強國,論財力與油源,則 不及沙烏地阿拉伯等產油國家,惟其地理位置所處,使之成為對以作戰之前線國 家,承擔以國強大軍事優勢的主要壓力。 阿薩德自 1970 年取得敘利亞政權後,即以阿拉威族少數族裔身份建立獨裁. 政 治 大 權力移轉予其次子巴夏爾。阿薩德深知儘管美國定會於以阿衝突中偏袒以國,但 立 統治,透過巴斯黨、政府與軍隊勢力鞏固權力基礎,直至 2000 年渠逝世前方將. ‧ 國. 學. 唯有美國方能限制以色列,對美政策因而構成敘國外交政策上之重要課題,尤其 是冷戰結束後。. ‧. 對美國而言,中東地區之和平穩定為其重要利益所在。冷戰時期,美國於該 區之戰略目標在於阻止蘇聯滲透,冷戰結束後,以阿和平為美國在該區所推動之. y. Nat. io. sit. 主要工作,美國深知,以阿和平在沒有敘利亞參與下是永遠無法達成的,此外,. n. al. er. 在恐怖主義、反武擴等議題上,敘國亦是美國所關切之重要目標。. i n U. v. 地理位置讓以色列成為敘國生存與軍事壓力的主要來源,阿薩德則利用外交. Ch. engchi. 政策與國際局勢之調整,爭取其他阿拉伯國家支援,並利用在以阿和平的關鍵地 位上,改善對美關係,以維持敘國生存並追求國家利益。 本文將分析敘國之意識型態、政治結構、地理位置以及阿薩德之理性決策在 因應國際體系之轉變、區域衝突與「以阿和平」等事件中,對美政策之沿革與如 何影響美敘關係之發展。. 關鍵詞:敘利亞、阿薩德、阿拉威、巴斯黨、黎巴嫩、巴勒斯坦、和平進程. ii.

(4)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壹、. 研究動機‧‧‧‧‧‧‧‧‧‧‧‧‧‧‧ 1. 貳、. 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研究限制‧‧‧‧‧‧‧ 4. 壹、. 研究方法‧‧‧‧‧‧‧‧‧‧‧‧‧‧‧ 4. 貳、. 研究範圍‧‧‧‧‧‧‧‧‧‧‧‧‧‧‧ 5. 參、. 研究限制‧‧‧‧‧‧‧‧‧‧‧‧‧‧‧ 5. ‧ 國. 第四節. 文獻探討‧‧‧‧‧‧‧‧‧‧‧‧‧‧‧ 6. 學. 第三節. 立. 政 治 大. 論文架構‧‧‧‧‧‧‧‧‧‧‧ ‧‧‧‧8. 第二節. y. sit. 自然地理‧‧‧‧‧‧‧‧‧‧‧‧‧‧‧12. a. n. 參、. io. 貳、. 政治體制‧‧‧‧‧‧‧‧‧‧‧‧‧‧‧10. er. 壹、. 敘利亞的政治、自然地理與經濟現況‧‧‧10. Nat. 第一節. ‧. 第二章 近代敘利亞之由來‧‧‧‧‧‧‧‧‧‧‧‧‧‧10. v. l C 經濟概況‧‧‧‧‧‧‧‧‧‧‧‧‧‧‧13 ni. hengchi U. 敘利亞簡史‧‧‧‧‧‧‧‧‧‧‧‧‧‧14. 壹、. 法國的託管統治‧‧‧‧‧‧‧‧‧‧‧‧15. 貳、. 獨立建國後的發展‧‧‧‧‧‧‧‧‧‧‧16. 參、. 席塞克利時代‧‧‧‧‧‧‧‧‧‧‧‧‧17. 肆、. 親蘇的路線‧‧‧‧‧‧‧‧‧‧‧‧‧‧18. 第三節. 國內政治菁英的鬥爭與巴斯黨的崛起‧‧‧20. 壹、. 傳統政治菁英的統治‧‧‧‧‧‧‧‧‧‧20. 貳、. 巴斯黨的崛起‧‧‧‧‧‧‧‧‧‧‧‧‧21. 參、. 阿薩德主政下敘利亞‧‧‧‧‧‧‧‧‧‧27. iii.

(5) 第四節. 小結‧‧‧‧‧‧‧‧‧‧‧‧‧‧‧‧‧33. 第三章 敘利亞外交政策的根源‧‧‧‧‧‧‧‧‧‧‧‧35 第一節. 歷史根源與意識型態‧‧‧‧‧‧‧‧‧ 35. 壹、. 泛敘利亞主義的形成與內涵‧‧‧‧‧‧‧35. 貳、. 泛敘利亞主義的嘗試‧‧‧‧‧‧‧‧‧‧36. 參、. 泛阿拉伯主義與泛敘利亞主義‧‧‧‧‧‧38. 第二節. 地緣政治‧‧‧‧‧‧‧‧‧‧‧‧‧‧‧40. 第三節. 角色概念:敘利亞為中心的阿拉伯主義‧‧41. 第四節. 阿薩德的戰略思想:理性的行為者‧‧‧‧42. 貳、. 政 治 大 透過合理的工具達成目標‧‧‧‧‧‧‧‧43 立. 參、. 運用謀略處理國際的威脅與機會‧‧‧‧‧44. 肆、. 阿薩德的戰略實踐‧‧‧‧‧‧‧‧‧‧‧45. 學. y. 政策決定過程與國內政治:菁英政治運作‧49. io. sit. 貳、. 國家結構有利外交政策的達成‧‧‧‧‧‧47. Nat. 壹、. 外交政策的運作‧‧‧‧‧‧‧‧‧‧‧‧47. ‧. 第五節. 設定有限目標並擇適當工具爭取國家利益‧42. ‧ 國. 壹、. 外交政策中利益團體的角色‧‧‧‧‧‧‧50. 肆、. l C 大量政治控制以及公眾意見‧‧‧‧‧‧‧51 ni. er. 參、. n. a. hengchi U. v. 第四章 冷戰時期美敘關係發展與敘對美政策‧‧‧‧‧‧53 第一節. 杜魯門與艾森豪政府時期‧‧‧‧‧‧‧‧53. 第二節. 強森政府與 1967 年六日戰爭‧‧‧‧‧‧ 55. 第三節. 尼克森政府時期‧‧‧‧‧‧‧‧‧‧‧‧56. 壹、. 1970 年黑色九月事件—約旦內戰‧‧‧‧‧57. 貳、. 第四次以阿戰爭‧‧‧‧‧‧‧‧‧‧‧‧61. 參、. 以、敘軍事隔離協定的達成‧‧‧‧‧‧‧66. 肆、. 季辛吉的戰略與敘利亞的立場‧‧‧‧‧‧68. 第四節. 卡特政府時期‧‧‧‧‧‧‧‧‧‧‧‧‧73. iv.

(6) 壹、. 美俄聯合聲明‧‧‧‧‧‧‧‧‧‧‧‧‧75. 貳、. 沙達特訪以‧‧‧‧‧‧‧‧‧‧‧‧‧‧76. 參、. 大衛營協定‧‧‧‧‧‧‧‧‧‧‧‧‧‧78. 肆、. 激進派阿拉伯國家的反撲‧‧‧‧‧‧‧‧79. 第五節. 雷根政府時期‧‧‧‧‧‧‧‧‧‧‧‧‧82. 壹、. 黎巴嫩內戰與以色列入侵‧‧‧‧‧‧‧‧82. 貳、. 雷根政府與敘利亞的黎巴嫩政策‧‧‧‧‧94. 參、. 巴勒維政府垮台與兩伊戰爭‧‧‧‧‧‧‧99. 第五章 冷戰後美敘關係發展與敘對美政策‧‧‧‧‧‧ 109 壹、. 政 治 大 黎巴嫩內戰與塔伊夫協定‧‧‧‧‧‧‧ 111 立. 貳、. 戰後的區域安全安排與權力平衡‧‧‧‧ 116. 參、. 敘利亞與中東和平進程‧‧‧‧‧‧‧‧ 119. 肆、. 小結‧‧‧‧‧‧‧‧‧‧‧‧‧‧‧‧ 124. 第一節. y. sit. 柯林頓時期的以敘和談‧‧‧‧‧‧‧‧ 127. io. er. 敘利亞與恐怖主義‧‧‧‧‧‧‧‧‧‧ 134. a. n. 貳、. ‧. ‧ 國. 學. 壹、. 柯林頓時期‧‧‧‧‧‧‧‧‧‧‧‧‧ 126. Nat. 第二節. 布希政府時期‧‧‧‧‧‧‧‧‧‧‧‧ 110. v. l C 第六章 結論‧‧‧‧‧‧‧‧‧‧‧‧‧‧‧‧‧‧‧ 144 ni. hengchi U. 參考文獻‧‧‧‧‧‧‧‧‧‧‧‧‧‧‧‧‧‧‧‧‧ 153. v.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壹、研究動機 敘利亞在阿薩德(Hafiz al-Asad)主政的三十年間(1970-2000),透過對區域 重要事務的參與以及其於阿拉伯世界中的影響力,成為中東地區中主要的行為者. 政 治 大 佔人口數 12%,而遜尼 派(Sunni)則占敘利亞人口的 74% ,兩者比例相差懸殊; 立 之一。對內,阿薩德所屬的阿拉威(Alwais)族 1在敘利亞國內屬於少數族群,僅 2. ‧ 國. 學. 就地理位置而言,敘利亞位於以色列之東北,在四次以阿戰爭中,均屬前線國家, 負責了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作戰的重要任務,而周邊區域政治局勢的不穩定與軍. ‧. 備競賽,使得阿薩德不得不構建以發展軍事實力為基礎來穩定其政權並達成外交. sit. y. Nat. 目標的戰略。以武力為後盾、加上宗教與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號召,敘利亞得以在. al. er. io. 阿拉伯世界中,取得發言權並在區域事務參與中發揮其影響力。. v. n. 中東地區由於地理位置關鍵與石油資源的豐沛,成為美國及國際政治所關注. Ch. engchi. i n U. 的重要地區,該區的和平與油源供給的穩定係美國的重大國家利益所在 3。然而,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本地區新興獨立國家的領土劃分並未符合當地族群、宗教 的分佈以及人民的期望,加諸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建國,因而使得本地區「巴 爾幹化」 (Balkanized) 4,領土、宗教紛爭不斷。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強的介入 激化了中東地區的衝突與對立,區域內國家各自為尋求美蘇兩強的援助,而加入 1. 2 3 4. 阿拉威(Alawities)創立於西元 9 世紀晚期,又稱努賽爾派(Nusayriyah) ,是回教中的一個 小型異端教派,對正統教派懷有敵意而秘密發展,與什葉派(Shiite)相同奉阿里(Ali)為神, 但多數什葉派人不認為阿拉威人為什葉派一支。周煦, 《敘利亞史:以阿和平的關鍵國》 (台北, 三民出版社,民國 92 年) , 頁 84-85。 美國國務院網站:http://www.state.gov/r/pa/ei/bgn/3580.htm 周煦, 《冷戰後美國的中東政策》(台北: 五南,民國 90 年),頁 7。 Adam M. Garfinkle, “The Forces Behind Syrian Politics, ” in Michael Curtis ed., The Middle East Reader(New Burnswick: Transaction, INC., 1986), p.206. 1.

(8) 雙方陣營或與之合縱連橫,兩強的對抗因此延伸至此地區,再加上宗教派系、種 族、利益與領土的糾葛,在在都使本區的衝突不斷,局勢更為複雜。 蘇聯瓦解使得冷戰終結,敘利亞無法再如同冷戰時期一般,獲得蘇聯在軍事 以及經濟層面的援助 5,以色列對敘利亞軍事優勢因此更加強大。敘利亞不得不 將其反美的外交政策作相當程度的調整,其壓力的來源除了來自於一向是敘利亞 重要資金來源的溫和派阿拉伯國家外 6,以及若持續與美國對抗,經濟層面將不 利於國外資金與技術的取得,還有面對以色列強大軍事壓力的考量。在以阿衝突 議題上,敘利亞雖不能使美國從偏袒以色列的一方的態度轉向至阿拉伯國家,但. 政 治 大 會,甚至在特殊議題上透過美國向以色列施壓。 立. 與美國關係的改善,將能減少在對以問題上處於較不利地位的程度或取得更多機. 對美國而言,儘管已在中東議題上與溫和派阿拉伯國家保持一定之友好合作. ‧ 國. 學. 關係,然而對於激進派阿拉伯國家的態度以及影響力,卻無法置之不理,或單以. ‧. 壓制或對抗的方式為之。對激進派阿拉伯國家以及回教激進主義一味地以忽視或. y. Nat. 採取強硬外交政策,儘管能在國家與國家上的對抗獲致優勢,將目標國壓制或孤. er. io. sit. 立,然而在國力差距懸殊下,激進回教國家如: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 等國與恐怖組織合作所採取的恐怖攻擊,除令美國防不勝防外,對美國人民的生. al. n. v i n 命財產與美國的國家利益,亦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害。對以色列的偏袒政策係回 Ch engchi U. 教世界反美情節的根源,阿拉伯激進派以恐怖行動來表達並宣洩對美國中東政策 偏袒以色列的不滿,並對親美的溫和派阿拉伯國家提出抨擊,要求阿拉伯世界的 人民推翻親美、親西方的政權,除對美國的國家安全造成威脅,亦對親美的溫和 派阿拉伯國家政權穩定形成了相當的壓力。 敘利亞身為激進派阿拉伯國家重要的成員,許多美國在中東區域的重要事務, 敘利亞均有相當程度之介入,儘管美國曾試圖將其孤立或排除其影響力,但成果 卻極為有限。在美國的認知上,敘利亞自 1979 年以來即是美國支持恐怖主義國 5. 6. Anoushisavan, Etheshami and Raymond A. Hinnebusch, Syria and Iran: Middle Powers in a Penetrated Regional System(London: Routeledge, 1997), 81. Ibid., 80. 2.

(9) 家名單上的一員,也是違反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的主要國家之一。然而,由於 敘利亞本身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影響力與地位,使得美國在黎巴嫩內戰、波灣戰爭、 以巴問題等一些重要問題上也不得不與之溝通甚至是合作。 美敘關係在阿薩德主政的三十年期間(1970-2000),在歷經了一連串重要的 國際事件發展後,雙方對彼此的認知與相互關係上亦做了相當幅度的調整,其內 涵不完全是全面對抗或合作,端賴於不同議題中自身國家利益得失來調整。對敘 利亞而言,與美國維持溝通管道與互動、提升自身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地位以及實 質的國力,係國家利益之所在;對美國而言,中東地區的穩定是其重大國家利益. 政 治 大 處理,亦有相當助益。在對抗恐怖主義的議題上,若透過外交談判或透過正常交 立 之一,與敘利亞關係之改善,甚至合作,對美國在以阿衝突與中東和平進程上的. 往,減少敘利亞對恐怖主義的支持,或是對恐怖主義份子加以限制,將使美國的. ‧ 國. 學. 反恐運動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 貳、研究目的. sit. y. Nat. 國內外針對敘利亞與美國關係之研究,往往附之於中東區域性爭端的篇幅中,. al. er. io. 或僅針對特定事件來剖析雙方關係的發展。近年來中東地區的紛擾不斷,加上. v. n. 911 事件後,美國挾其國力之強大,與世界各國普遍對恐怖攻擊大加譴責的氛圍. Ch. engchi. i n U. 下,進行一連串的全球性反恐行動,肅清其所謂恐怖份子的庇護者。美國繼 2001 年進攻阿富汗,摧毀神學士政權後,再度於 2003 年 3 月以伊拉克發展大規模毀 滅性武器、支持恐怖組織、違反人道..等理由,進攻伊拉克,消滅海珊政權,並 對同為阿拉伯社會主義復興黨(Arab Socialist Resurrection Party,又稱巴斯黨, Ba'ath)執政之敘利亞提出警告,要求敘利亞配合美國,不得包庇任何須為他們 任內作為負責的伊拉克社會復興黨員或軍事官員。 美國在中東的首要敵對政權瓦解後,是否美國政府會再營造一個假想敵,並 遂行其強硬的單邊政策?抑或,敘利亞會否成為下一個伊拉克?這都並非筆者能 力所及所能夠做的預測。選擇美敘關係作為研究,目的在於藉其雙邊關係之發展. 3.

(10) 過程,瞭解在處理不同議題上或面對不同的國際局勢下,美敘雙方所採取的外交 政策,對雙邊關係以及對區域的影響。筆者希望藉著拙作,可讓國內學術界對於 敘美關係發展與敘利亞外交政策能夠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本論文之研究目的可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敘利亞在阿薩德主政期間(1970-2000),與美國關係之發展。 第二、影響敘利亞對美政策的重要因素為何?. 政 治 大 及其最終結果為何? 立. 第三、在重要國際事件與議題上,敘利亞與美國各自對彼此的立場為何?以. 第四、在阿薩德主政下敘利亞如何運用有限資源以達成戰略目標?.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參、研究方法. ‧. 第二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研究限制. 本文將採「文獻分析法」與「歷史研究法」 一、文獻分析法(Document. Ch. engchi. Analysis). i n U. v. 文獻分析法是一種資料蒐集的技術,蒐集與論文研究範圍相關的專書、學術 性期刊、政府出版品和論文,加以整理和分析。此外,可信度高的網際網路資料, 如官方網站、學校網站和相關的研究單位網站,也一併納入文獻蒐集範圍。 二、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 Method) 歷史研究法是從歷史發展紀錄來探究真相和因果關係的研究法。當研究涉及 歷史轉變,欲探究其因果關係時,必須以歷史研究法,對各種影響轉變的事件加 以歸納和分析。 4.

(11) 肆、研究範圍 以下從研究對象與時間兩方面來界定本論文的研究範圍: (一)研究主體 本文以敘利亞外交政策的要素以及與美國之間雙邊關係發展來作為研究,主 要行為者是敘利亞與美國兩國,次要行為者則包括中東地區的國家如埃及、以色 列、伊朗等。對於雙邊關係的發展狀況,除了一般兩國交往之外,另外也就特定 議題上雙方的互動來作分析,以有助瞭解雙邊關係的發展以及敘利亞對美政策的 延續與轉變,並找出影響美敘關係的重要元素。阿薩德於敘利亞主政逾三十年,. 政 治 大. 其個人的外交風格,實為構成敘國外交政策的主軸,因此亦是本文研究的範圍之. 立. 一。. ‧ 國. 學. (二)時間界定. 本文將研究時間範圍設定在 1970 年-2000 年,1970 年阿薩德(Hafiz al-Asad). ‧. 透過軍事政變取得政權,並於 1971 年獲得支持當選為總統,一任七年,連任四. sit. y. Nat. 次,在敘利亞維持了逾三十年的獨裁統治,直至 2000 年 6 月 10 日阿薩德驟逝,. al. n. 伍、研究限制. er. io. 由其次子巴夏爾(Bashar al-Asad)接班。. Ch. engchi. i n U. v. (一)國內對於討論敘利亞外交政策或敘利亞與美國關係上著作有限,而國外資 料討論此方面之著作雖多,然而多著重於特殊國際事件之探討,少有全面 與連貫之分析。 (二)敘國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並非筆者所長,因此在第一手資料取得與閱讀 上,無法就敘國發行之官方文字著作做為材料,僅能就第二手或英文資料 來分析。 (三)敘利亞為一專制獨裁國家,其國內言論、出版自由均受相當限制,加上現 主政者為阿薩德之子巴夏爾,因此部分牽涉到阿薩德與巴斯黨高層的史料 或出版品,恐有失真之虞。 5.

(12) 第三節 文獻探討. 中文專書: 一、周煦所著之「敘利亞史:以阿和平的關鍵國」 ,本書前半部對敘利亞的歷史, 有相當詳盡的介紹,後半部著重於外交政策的分析,說明敘利亞四個外交政 策的根源:恢復故土的歷史根源、地緣政治的因素、以敘利亞為中心的阿拉 伯主義和阿薩德的理性外交,並藉由敘利亞的以色列、黎巴嫩、巴勒斯坦政 策,來說明阿薩德在不同議題下外交政策的應用、立場,讓讀者得以在最短. 政 治 大. 的時間內,對敘利亞的文化、歷史以及其外交政策方針,得到全盤之瞭解。. 立. 二、朱張碧珠所著之「泛敘利亞主義:歷史與政治之分析」,本書對泛敘利亞主. ‧ 國. 學. 義(Pan-Syrianism)的由來,以及與泛阿拉伯主義(Pan-Arabism)做了詳細 之比較,此兩種主義對敘利亞的外交政策以及目標的制訂,有著很大的影響. ‧. 力,作者並透過實證來說明敘利亞在泛敘利亞主義思維下許多區域議題上的. y. Nat. er. io. 英文專書:. sit. 態度與立場。. al. n. v i n 一 、艾德司哈米(Anoushiravan (Raymond A. Hinnebusch) C Ehteshami) h e n g c與辛布區 hi U 所著之「敘利亞與伊朗:透視區域體系中的中型強權」(Syria and Iran: Middle powers in penetrated regional system),本 書對敘利亞的外交政策 有明確的描述,作者認為在外在的威脅之下,阿薩德的戰略目標是受到限制 的,然而阿薩德以務實與理性的方式來設定並達成戰略目標。在其獨裁的政 治制度下,阿薩德得以忽略國內公眾意見對外交事務上的影響,專注於國家 利益的所在。透過對外在威脅的誇大,阿薩德維繫住了大眾對他的支持,他 最成功的地方在於使民眾接受一個限縮的(reduced)阿拉伯民族主義目 標—與以色列達成一個光榮的和平。敘利亞追求的目標,在於嚇阻的能力、 收復失土,以及對區域事務的影響力,這些都是屬於慣例上的國家利益。作 6.

(13) 者認為國內權力的鞏固,無疑讓阿薩德在外交事務上得以獲得更多自主性與 彈性,得以用理性行為者的態度來掌控外在環境的權力平衡。 二 、德萊斯得雷(Alasdair Drysdale)與辛布區(Raymond A. Hinnebusch) 所著之「敘利亞與中東和平進程」(Syria and the Middle East Peace Process),本文詳實描述了阿薩德政權、其區域戰略目標、敘以關係、敘 利亞與美蘇兩大超強的關係,以及敘利亞於和平進程中之角色。其中美敘關 係上的描述,作者以各個時期美國總統在任期間來作為美敘關係上時間點的 區分,以排序的方式將雙方重要議題以及高層官員的互動詳實說明。作者認. 政 治 大 中東地區所推行的帝國主義,以及其對敘利亞領土的劃分未依歷史、文化、 立. 為敘利亞對西方有著歷史的敵意,這乃是來自於西方國家二次世界大戰前在. 種族、宗教加以考慮。英法相繼撤出中東地區後,美國扶植猶太復國主義者. ‧ 國. 學. (Zionist)建立以色列,並在隨後的以阿衝突中,給予以國相當之軍事與經濟. ‧. 援助,對阿拉伯國家造成莫大的損害。另外敘國視圍堵蘇聯的巴格達公約組. y. Nat. 織與中部公約組織均是帝國主義的工具,而美國中情局與英國情報組織在敘. er. io. sit. 利亞所進行顛覆與滲透,亦是敘國仇美的因素之一。波灣戰爭後,敘利亞與 美國關係有相當程度之改善,儘管阿薩德政府的人權記錄會讓美國方面與之. al. n. v i n 保持一定之距離。然而國際現實面的存在,對於美國亟欲處理的以阿和平進 Ch engchi U 程以及黎巴嫩內戰問題上,敘利亞佔有一定之份量與影響力,美敘雙方均對 雙方關係之改善有其需要性。 三 、馬歐司(Moshe Ma’oz)所著之「敘利亞與以色列:從戰爭到調停」 (Syria. and Israel: From War to Peacemaking)本書著重在以敘關係的發展上,主 要行為者為以色列與敘利亞,本書對阿薩德的戰略有清楚的描述。第四次以 阿戰爭後,埃及違背阿拉伯國家的共識,率先與以色列簽訂和平條約,基於 埃及在阿拉伯國家中的地位以及國力,這造成了以阿雙方的權力平衡嚴重失 衡,並且讓敘利亞承受了極大的壓力。為此,阿薩德一面向美國表達希望在 聯合國第 338 號決議的基礎之上解決以敘問題,要求以色列從 1967 年戰爭 7.

(14) 佔領的土地上撤退,另外也試圖由美國向以色列施壓,然而,這並不符合美 國在季辛吉主導下的以阿政策,季辛吉認為唯有在以色列的強大的軍事優勢 之下,才能確保美國的利益與中東地區的穩定。在以阿爭端上,阿薩德也意 識到相較於美國對以色列的偏袒以及援助,敘利亞需要有另一超強—蘇聯的 支援,因此繼續維持敘利亞與蘇聯的戰略合作與永久友好,以獲得蘇聯在軍 事以及經濟上的援助。蘇聯方面,埃及與以色列在美國支持下簽訂兩次西奈 協議後,亦有加強與敘利亞的關係之必要。. 第四節 論文架構 治. 立. 政. 大. ‧ 國. 學. 研究組織架構. 第一章為緒論。內容包括論文寫作的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方法與限制、. ‧. 文獻探討以及論文架構。. y. Nat. sit. 第二章為近代敘利亞之由來。第一節說明敘利亞所處的政治、地理與經濟概. n. al. er. io. 況;第二節為敘利亞簡史;第三節為巴斯黨的崛起以及其與傳統政治菁英的鬥爭, 亦將敘述阿薩德統治下的敘利亞政治情勢。. Ch. engchi. i n U. v. 第三章為敘利亞外交政策的根源。在第一節歷史根源與意識型態中,將會提 到歷史挫折與意識型態對敘利亞外交政策的影響,其間亦將比較與分析泛敘利亞 主義(Pan-Syrianism)、泛阿拉伯主義(Pan-Arabism)之內涵及其影響。第二節 為地緣政治對敘利亞的影響。第三節為敘利亞將自身當作「阿拉伯中心」的概念 對其外交政策的影響。第四節分析阿薩德理性決策謀略的運用,以及個人在外交 政策上的運作風格。第五節說明敘利亞外交政策運作過程中,領導菁英運作的模 式、政策的制訂過程以及利益團體可能的影響。 第四章為冷戰期間美敘關係的發展。在時間界定上係從 1946 年敘利亞獨立 建國開始,惟內容將著重在分析 1970 年阿薩德執政之後的美敘關係。在段落安 8.

(15) 排上,由於阿薩德執政逾 30 年,加上美國對敘利亞政策的轉變除因國際大環境 及美國中東大戰略的影響外,美國總統與國務卿對美敘關係的發展的態度,亦是 影響美敘關係的主要因素,故將以美國總統任期作為時間分割點。重點著重於透 過區域重大事件來分析美敘關係的發展。第一節係杜魯門與艾森豪時期。第二節 為強森政府時期。第三節為尼克森政府時期,分析重點在於 1970 年約旦內戰的 爆發、第四次以阿戰爭以及 1974 年的「以敘隔軍協定」 。第四節為卡特政府時期, 分析重點在於 1977 年的美俄聯合聲明、同年沙達特訪以的影響、「大衛營協定」 的簽署與「阿拉伯抗拒陣線」對大衛營協定的反撲。第五節為雷根時期,分析事. 政 治 大 斷,局勢持續變化,而美國之介入主要從雷根時代開始,故將其放在此節分析, 立 件為黎巴嫩內戰的影響,由於黎巴嫩內戰過程複雜,且自 1975 年開始即內戰不. 此外本節亦將分析兩伊戰爭期間,敘利亞向伊朗靠攏的外交政策對區域及美敘關. ‧ 國. 學. 係的影響。. ‧. 第五章為冷戰結束後美敘關係的發展。段落將分割為布希政府時期與柯林頓. y. Nat. 政府時期。布希時期將著重在敘利亞於冷戰結束後對美政策的轉變,以及波斯灣. er. io. sit. 戰爭中美敘關係的轉折。柯林頓時代將著重於敘利亞在和平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另外本節亦將探討敘利亞與恐怖組織的關係以及其對美敘關係的影響。. al. n. v i n 第六章是結論部分。將前面幾章做一簡明摘要,並做一總結。 Ch engchi U. 9.

(16) 第二章 近代敘利亞之由來. 敘利亞一詞源自閃語之Siryon,為地理名稱,在舊約聖經申命記中,其所指 即赫蒙山(Mount Hermon)。古希臘人稱地中海至幼發拉底河(Euphrates) 之間的地區為Coele Syria,西元前 3 世紀賽琉西人(the Selencides)以敘利亞 稱西南亞之地。羅馬人則以敘利亞稱羅馬帝國境內近東小亞細亞與埃及之間的地 區。西元 7 世紀,阿拉伯人征服該地後,給予其新名稱:Ash-Sham(北方之意). 政 治 大. 或Bilad ash-Sham(Sham國)或Barr ash-Sham (Sham土地)。然而近代歐. 立. 洲人仍喜沿用古代歐洲人之稱呼,1825 年基督教新教傳教士首先引用Suriya一詞. ‧ 國. 學. 至阿拉伯世界,此後即廣為流傳。 1. ‧. 第一節 敘利亞的政治、自然地理與經濟現況. n. al. er. io. sit. y. Nat 壹、政治體制. Ch. engchi. i n U. v. 依據 1971 年阿薩德所推動制定之新憲法,敘利亞政體屬於總統制,總統必 須是回教徒,由公民直選產生,任期七年。採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以人 民大會(People's Assembly)為最高立法機關,設議員二百五十席,每四年改 選一次,但總統有權解散國會而重新選舉,對國會之決議案亦有否決權,惟國會 亦可以其三分之二票數通過,推翻總統之否決權;行政權屬內閣,設有三十四名 閣員,總理與閣員均由總統任命;司法權則隸屬各級人民法庭。 2. 1. 2. Daniel Pipes, Greater Syria: the History of an Ambiti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 13-14。 〈敘利亞阿拉伯共和國國情分析報告〉,中華民國輸出入銀行網站。 http://www.eximbank.com.tw/ 10.

(17) 執政黨為阿拉伯社會主義復興黨(Arab Socialist Resurrection Party),又 名巴斯黨(Ba’th)自 1963 年 3 月 8 日軍事政變上臺執政至今,因此該日又訂為 革命節,國慶日係 4 月 17 日(1946 年英法軍隊從敘撤軍日)。現任總統為巴夏 爾(Bashar al-Asad),於 2000 年 7 月就任繼承其父親阿薩德之職位;現任總 理為阿塔利(Muhammed Naji Atare),2003 年 3 月就任,外長毛藍(Walid Al-Moualiem)於 2006 年 2 月就任,之前擔任過敘利亞駐美大使。其他政黨尚有 敘利亞阿拉伯社會主義黨(Syrian Arab Socialist Party)、阿拉伯社會主義聯盟 (Arab Socialist Union)、敘利亞共產黨(Syrian Communist Party)、民主社. 政 治 大. 會主義聯盟(Democratic Socialist Union Party)等政黨。 3. 立. 1967 年第三次以阿戰爭(又名六日戰爭)爆發,敘利亞慘敗並失去戈蘭高. ‧ 國. 學. 地,國內人 民紛紛歸咎於巴斯黨的執政,而巴斯黨亦引發內部激烈的衝突,阿薩 德於 1970 年以國防部長之位發動軍事政變,取得政權。1971 年阿薩德再透過選. ‧. 舉成為敘利亞總統,開啟其 30 年的專制統治。41998 年阿薩德調整部份巴斯黨人. Nat. sit. y. 事,強化黨之絕對領導,並適度開放民主,釋放部份在押之政治犯,採取措施嚴. n. al. er. io. 治貪污。2000 年 6 月 10 日阿薩德去世,敘利亞執政之巴斯黨領導階層於 2000. i n U. v. 年 6 月 11 日召開臨時會議,並修改憲法通過總統候選人之最低年齡由 40 歲降低. Ch. engchi. 至 34 歲,為 34 歲之巴夏爾接任總統鋪路,國會亦在 6 月 27 日召開特別會議, 以鼓掌方式通過提名巴夏爾為總統候選人,並於 7 月 10 日舉行公民複決投票, 巴夏爾當選為總統 5。 巴夏爾總統執政以來,對內緩步推行經濟改革,逐步實行對外開放,適度開 放民主,加強復興黨組織建設並適當放寬對參加政黨活動的限制。對外仍堅持以 聯合國 242、338 號決議及「土地換和平」(Land for Peace)為原則,要求公 3. 4. 5. 〈敘利亞國家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大使館網站, http://sy.chineseembassy.org/chn/,2006 年 2 月 14 日。 Alasdair Drysdale and Raymond Hinnebusch, Syria and the Middle East Peace Process(NY: Council of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1991), p. 22. 〈敘利亞國情簡介〉 ,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mofa.gov.tw/,2007 年 4 月 11 日。 11.

(18) 正解決中東問題,在巴勒斯坦議題上支持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之獨立巴勒斯坦 國,並收回所有被以色列佔據的領土,其中包括敘利亞的戈蘭高地。. 貳、自然地理 敘利亞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東岸。北鄰土耳其,西瀕地中海並與黎巴嫩接 壤,東鄰伊拉克,南接約旦,西南與巴勒斯坦、以色列相連。陸地邊界線全長為 2,253 公里,海岸線長 193 公里。 6 敘利亞面積 18 萬 5,170 平方公里,其中包括 1,295 平方公里以色列佔領區,. 治 政 行政區劃分為首都大馬士革與 13 個省份,總人口數約 大 1,860 萬人,超過 100 萬 立 的城市主要有六個:大馬士革(Damascus)388 萬,佔總人口 22.7%;阿勒坡 ‧ 國. 學. (Aleppo)372 萬,佔總人口 21.7%,位於北部,是敘第二大城市,重要的工. ‧. 商業中心;霍姆斯(Homs)149 萬,佔總人口 8.7%;哈馬(Hama)133 萬, 佔總人口 7.8%;哈塞克(al-Hasakeh)126 萬,佔總人口 7.4%;伊德利布(Edleb). y. Nat. io. sit. 112 萬,佔總人口 6.5%。大部分人口居住於幼發拉底河兩旁以及海岸山脈與沙. n. al. er. 漠之間的平原 ,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 100 人,15 歲以上人口識字率男性為 88%,女性為 74%。 7. Ch. engchi. i n U. v. 人種血統部分,90%係閃族血統,庫德族(Kurds)則占 9%,其他尚有切 爾克斯人(Circassians)、土庫曼人(Turkomans)。以宗教劃分,人口之中 有 74%回教遜尼派(Sunni Muslims) 、阿拉威族(Alawis)12%、德魯 士族(Druze) 3%、10%為基督教,其他尚有少數回教其他宗派以及猶太教(Jews),90%的 回教徒中,含 50 萬巴勒斯坦人以及 10 萬的伊拉克難民。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 受過教育的敘利亞人亦能以英語、法語溝通,其中英語比較普遍,庫德族人則說. 6. 〈敘利亞的自然地理〉,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大使館網站, http://sy.chineseembassy.org/chn/,2006 年 2 月 14 日。 7 ‘Background Note: Syria’,美國國務院網站,http://www.state.gov/,2006 年 10 月。 12.

(19) 庫德語約佔 9%的人口比例,他們主要居住在敘利亞的東北邊,城市中亦有許多 庫德社區。 8 根據地形特徵,敘利亞全境可分為四個地區:(一)西部沿海地區:屬於山 地與地中海之間的狹長地帶。(二)山區:包括從北到南綿延於地中海海岸的山 地和高地。(三)內陸區或平原區:位於山區以東,包括大馬士革、霍姆斯、哈 馬、阿勒坡和哈塞克等平原。(四)沙漠區:位於與伊拉克和約旦交界的東部和 東南部沙漠平原。沙漠地區面積 4.24 萬平方公里,佔國土總面積的 23%。. 政 治 大 流經敘境內為 600 公里。國內最長的河流是哈布爾河(Khabur River)及其支流, 立. 境內最大的國際河流是幼發拉底河(Euphrates River),發源於土耳其,. 全長 405 公里。最大的湖泊為阿薩德湖(即幼發拉底河水壩水庫 Euphrates Dam),. ‧ 國. 學. 面積為 674 平方公里。. ‧. 敘境內山脈均南北走向。主要山脈有伊斯肯德倫山、阿拉維山、東黎巴嫩山. Nat. sit. y. 等。最高山峰為敘黎邊界南端的謝赫山(Shayhk Mountain) 高達 2,814 公尺,. er. io. 山頂終年積雪。戈蘭高地(Golan Heights)平均海拔 946 公尺。. al. n. v i n Ch 敘利亞東部沿海地區屬地中海式氣候。冬季濕潤多雨,夏季炎熱乾燥,春秋 engchi U. 為兩個短短的過渡季。東部山區冬季降雨雪,沙漠地區冬季雨量稀少,夏季乾旱、 炎熱。大馬士革平均溫度為攝氏 l7℃左右,最冷月份為 1 月,日均溫度 2-12℃, 最熱月份為 8 月,日均最低和最高溫度為 18-37℃。 時區為東 2 區。實行夏時 制。度量衡為公制。. 參、經濟概況. 8. Ibid. 13.

(20) 2005 年財政收入 63 億 9,200 萬美元,支出 76 億 1,300 萬美元。天然資源 有石油與天然氣、磷酸鹽(磷肥)、瀝青、岩鹽、大理石、石膏、鐵礦、銘、錳 礦;農業生產以棉、小麥、大麥、甜菜、水果與蔬菜為主,可耕地約佔總面積的 32%;工業方面有礦業、製造業(紡織與食品加工)、建築業、石油工業。出口 總值約 63 億 4,400 萬美元(2005 年),出口品包括了包括石油相關產物、紡織、 磷肥、蔬果、棉,主要出口市場有義大利、德國、法國、沙烏地阿拉伯、黎巴嫩 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進口總值約 59 億 7,300 萬美元(2005 年),主要進口品 有機械設備、金屬製品、紡織品、汽車零件、食品與水泥,主要進口國有德國、. 政 治 大 輸入 2,610 萬美元。 國內勞動人口約 610 萬人,男子平均年齡為 68.47 歲;女 立 法國、義大利、法國、美國與日本。我國 2006 年對該國輸出 1 億 3,138 萬美元, 9. 性為 71.02 歲。就產業分佈來看 39.7%為服務業、26%農業、34.3%工業與商. ‧ 國. 學. 業,經濟成長率 2.45%。. 敘利亞簡史. n. er. io. al. sit. y. ‧. Nat. 第二節. Ch. engchi. i n U. v. 西元前二、三千年時,敘利亞已存在著一些獨立的奴隸制城邦國家,當時的 居民主要是閃族(Semites)。 10考古學家認為敘利亞是古代人類居住的中心之 一,在 1975 年對敘利亞北部的伊柏拉(Ebla)考古發現一個西元前 2500 年至 2400 年從紅海北邊至土耳其,東到美索布達米亞(Mesopotamia)的閃族帝國, 據估計伊柏拉城當時約有 26 萬人口,使用語言係最古老的閃語。11在這裡有古代 著名的商業國—敘利亞和菲尼基(Phoenician),造船和航海技術也很有名。西. 9. 〈敘利亞國情簡介〉 ,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 Semite 這個詞來自於諾亞(Noah)的兒子閃(Shem) ,閃族據傳為其後裔。見 Philip K. Hitti, Syria: A Short History(New York: Collier Books, 1959), p. 37. 11 Background Note: Syria,美國國務院網站。 10. 14.

(21) 元前二千年這裡就開始使用楔形文字。西元前二千年時,敘利亞被埃及和赫堤 (Hitti)人統治,後埃及和赫堤勢力漸衰, 12敘利亞和菲尼基趁機恢復獨立,並 逐漸發展起來,西元前 12 世紀到前 8 世紀為其興盛時代。西元前 8 世紀末,本 區被亞述帝國(Assyria)征服。西元前 7 世紀末,敘利亞變成新巴比倫(Babylon) 王朝的一個省份。西元前 6 世紀時,敘利亞又被波斯人(Persians)征服。西元 前 330 年,馬其頓(Mocedonia)佔領敘利亞。西元前 312 年至西元前 64 年, 敘利亞為西流庫斯(Seleucus)王國的中心。西元前 64 年,被羅馬帝國征服, 並成為羅馬的省份之一。 13西元 4 世紀,敘利亞成為拜占庭帝國省份之一。. 政 治 大 斯蘭教紀元 15 年) 阿拉伯烏瑪阿里發(Caliph Umar)軍隊征服敘利亞,敘利 立 大馬士革建於西元前 2500 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西元 638 年(伊. 亞歸入阿拉伯帝國版圖。隨後烏瑪雅王朝(Omayyad Empire,中國唐代歷史上. ‧ 國. 學. 稱白衣大食,西元 661 年至 750 年),將其設為首都,建立了東至西班牙,西至. ‧. 印度的龐大帝國。西元 11 世紀,敘利亞遭到歐洲十字軍的入侵。13 世紀末,十. y. Nat. 字軍退敗後,敘利亞又被埃及馬木魯克(Mamluke)王朝統治了三個世紀並成為. er. io. sit. 帝國行省的省會。西元 1400 年蒙古的征服者帖木兒(Tamerlane)將大馬士革 徹底的破壞,並將大部分的工匠帶至撒馬爾汗(Samarkand),大馬士革的重. al. n. v i n 建一直延續到 1516 年,1517 C 年大馬士革為鄂圖曼土耳其所佔領,接下來 400 年 hengchi U 除了在 1832 至 1840 年由埃及的伊伯拉欣(Ibrahim)短暫佔領外,大馬士革一. 直是由鄂圖曼土耳其所統治。 14. 壹、法國的託管統治 1920 年的敘利亞阿拉伯王國是由哈希邁家族(Hashemite family)的費沙爾 (Amir Faysal)所建立,1916 至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敘利亞人民雖 協助英法軍隊將土耳其勢力趕出敘利亞,但兩國違反承諾,拒絕給予敘利亞獨立 12. 13 14. 赫堤帝國西元前 1200 年被來自愛琴海的入侵者消滅。見 Philip K. Hitti, Syria: A Short History,p. 44. 西元前 64 年龐貝(Pompey)征服敘利亞。見 Philip K. Hitti, Syria: A Short History,p. 73. Background Note: Syria’,美國國務院網站。 15.

(22) 地位,敘人民再度奮起反抗。不久後法國軍隊攻入並佔領敘利亞,該王國隨之瓦 解,在敘利亞人民的反抗中,國聯將敘利亞置於法國的託管統治之下。151936 年, 在敘利亞民族解放運動的威懾下,法國政府被迫與敘利亞簽訂「法敘友好同盟條 約」(Treaty of Friendship and Alliance between France and Syria), 16承認 敘利亞是獨立國家,並規定法國需在 3 年內取消敘利亞的託管統治地位,敘利亞 亦可以組建軍隊,但法仍保留對敘軍隊的控制權及其他一系列之政經特權。敘議 會很快批准了該條約,但法方則遲遲不予批准。1939 年法國當局正式照會敘政 府,和約將不提交法國會討論,法國同時任命了新的高級專員。第二次世界大戰. 政 治 大. 時期,法國當局取消了敘利亞憲法,恢復殖民主義制度,並宣佈敘利亞處於軍管 狀態。. 立. 1940 年 6 月,法國向德國投降,敘利亞遂落入維琪政府(Vichy Government). ‧ 國. 學. 的統治。1941 年,德國大舉進攻蘇聯, 1941 年 7 月英國與「解放法國」(Free. ‧. France)的軍隊重新佔領敘利亞和黎巴嫩,1941 年 9 月 27 日,自由法國總司令. y. Nat. 賈德魯(Catoux)將軍以盟國名義宣佈敘利亞獨立和結束法國的託管統治。171943. er. io. sit. 年 8 月,敘利亞經過選舉成立了自已的政府,庫瓦特利(Shukri al-Quwatli)為敘 利亞共和國第一任總統,但英、法仍不肯撤軍。在敘人民的堅決反抗和國際壓力. al. n. v i n 下,英、法方在 1946 年 4 月 17 C 日方被迫撤軍,敘利亞終於成功獨立,故敘國把 hengchi U 英法撤軍日定為國慶日。 18. 貳、獨立建國後的發展 自 1946 年 4 月 17 日獨立以來,敘利亞的政情即因不斷地政變而處於不穩定 的狀態,1949 年 3 月 30 日年陸軍上校柴穆(Husni Zaim)因個人野心利用部分 軍人對文人政府的不滿,推翻了原先的庫瓦特利政府,由於柴穆事前未完善準備,. 15 16. 17 18. 朱張碧珠,《泛敘利亞主義—歷史與政治之分析》 (台北,三民出版社,民國 82 年) ,頁 46。 Andrew Rathmell, Secret War in the Middle East: The Covert Struggle for Syria, 1949-1961(New York: I.B.Tauris Publishers, 1995), p. 8. 周煦, 《敘利亞史:以阿和平的關鍵國》(台北,三民出版社,民國 92 年)頁 113-116。 〈敘利亞的歷史概況〉,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大使館網站。 16.

(23) 以致於他政變後無法說服其他政治領袖加入他的政府。 19柴穆先後出任總理、總 統,成立反對大敘利亞計畫(泛敘利亞主義)的政府,並推動一連串激進的改革, 包括將選舉權給予有受過初等教育的婦女、向企業徵收 15%的稅收、實施新貿 易法及同意美國塔普林公司(Tapline)鋪設油管線等。在對外政策方面,則是 疏遠與約旦的關係,並力謀強化與埃及、法國之雙邊關係。 20 同年 8 月 14 日陸軍第一旅的上校指揮官希納威(Sami al-Hinnawi)發動政 變,推翻柴穆政權,並將柴穆及其總理巴拉茲(Muhsin Barazi)處死,21敘利亞 專家西奧(Patrick Seale)認為希納威係受伊拉克的哈希邁家族支持才發動軍事. 政 治 大 (Hashim al-Attassi)出任總統,阿塔西是一位聲譽甚隆的民族主義派領袖。選 立 政變推翻柴穆政權,而哈希邁家族背後則有倫敦方面的支持。 22新政權由阿塔西. 舉法案通過後,11 月敘利亞舉行大選,人民黨(People’s Party)獲得國會大多. ‧ 國. 學. 數席次,並籌組政府,該黨傾向與伊拉克聯合, 23而當時主要反對黨敘利亞民族. ‧. 主義黨(Syrian Nationalist Party)亦不表反對,一時之間,與伊拉克之聯合似. y. Nat. 將達成,惟此時又爆發了第三次政變。 24. er. io. sit. 12 月 19 日席塞克利(Adib al-Shishakli)上校,一位曾參與巴勒斯坦戰役 的忠誠人民黨員,推翻了希納威政權,並宣稱希納威聯合外國勢力,陰謀破壞共. n. al. i n 和政體,軍中凡支持敘利亞與伊拉克聯合者皆予拔除。 Ch engchi U. v. 參、席塞克利時代. 席塞克利上台後,儘管允許人民選出總統,但實權仍由其掌控,後因部分國 會議員公開反對軍隊干政,因而導致陸軍發動政變,總統被迫辭職,並建立軍人 獨裁政權。新政府頒佈了許多禁令,1952 年獨裁政府宣布除了由該政權所成立 的新政黨外,所有政黨皆屬非法。1953 年政府頒佈新憲,席塞克利被選為總統, 19 20 21 22 23 24. Andrew Rathmell, Secret War in the Middle East: The Covert Struggle for Syria, 1949-1961, p. 25. 周煦, 《敘利亞史:以阿和平的關鍵國》,頁 117。 Andrew Rathmell, Secret War in the Middle East: The Covert Struggle for Syria, 1949-1961, p. 50. Ibid., p. 54. Ibid., p. 55 周煦, 《敘利亞史:以阿和平的關鍵國》 ,頁 118-119;Andrew Rathmell, Secret War in the Middle East: The Covert Struggle for Syria, 1949-1961, p. 22. 17.

(24) 並隨後解除政黨禁令,在 10 月的全國大選中,由於在野政黨全面杯葛選舉,執 政黨因而大獲全勝。 25 在另一方面,新政權所面臨的經濟危機在 1950 年敘、黎關稅同盟破裂後更 行嚴重。由於黎巴嫩希望追求一個自由市場的機制,而敘利亞卻採取報復性的關 稅政策,黎國遂關閉邊境,不讓敘國物品出口,因而造成敘國經濟雪上加霜。此 外黎國使館給予敘國政治犯政治庇護亦係兩國另項衝突所在。 在對以關係上,由於以色列將其水管工程從胡勒湖(Huleh)沼澤區延伸至 約旦河流域上游之兩國非軍事區域地帶,以致兩國屢次發生爭執,聯合國多次出. 政 治 大 不只加深了敘利亞反西方的立場,亦使敘利亞被迫加強軍備。國防預算逐年遞增, 立 面調解,但都無法獲致雙方滿意的方案。英、美、法三國不斷供應以色列軍備,. 加上席塞克利在國內推動長期的灌溉工程,經濟短期因而難以復甦。. ‧ 國. 學. 席塞克利的政權由於國內各黨派對於國家未來的走向意見紛歧而不穩。主張. ‧. 與伊拉克聯合者和親埃及議員平分秋色,政府難以決斷。1953 至 54 年間,國內. y. Nat. 開始了一連串的罷工與學生示威,局勢持續動盪,隨後北方大城阿勒坡駐軍叛變,. er. io. sit. 迫使席塞克利辭職下台,1955 年中,原先為柴穆所推翻的庫瓦特利總統從埃及 返回,並再次當選總統。 26. n. al. 肆、親蘇的路線. Ch. engchi. i n U. v. 庫瓦特利上台象徵著親埃及勢力的獲勝,透過與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的和解, 敘利亞追求一個理想的阿拉伯國家聯合,然與以色列的敵對、土耳其的領土糾葛, 以及伊拉克、黎巴嫩的背離,敘利亞因此陷入一個孤立的狀態。庫瓦特利的外交 政策是中立開放的,他歡迎一切對敘利亞不附帶任何條件的援助。1955 年伊拉 克、土耳其與西方世界簽訂「巴格達公約」,為了安全理由以及對西方國家偏袒 以色列不滿,敘利亞採取了親埃及、反西方以及親蘇的政策,甚至於 1958 年 2 月 21 日與埃及合併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United Arab Republic)。伊拉 25 26. 周煦, 《敘利亞史:以阿和平的關鍵國》,頁 118-119 同上註,頁 121。 18.

(25) 克 為 與 阿 拉 伯 聯 合 共 和 國 對 抗 則 是 與 約 旦 成 立 了 「 阿 拉 伯 聯 邦 」 ( Arab Fedreation)與之較勁。敘利亞在此時期開啟了與共黨國家密切交往的時代,無 論在貿易伙伴、技術設備的支援國,都以共黨國家占多數。 27 為了對抗巴格達公約以及西方勢力的圍堵政策,蘇聯提供大量武器武裝敘利 亞與埃及。281955 年 11 月敘利亞與蘇聯同意將雙方外交使節層級提升至大使級, 並簽訂多項貨物交換協定,1956 年蘇聯外長訪問大馬士革,敘利亞隨後與中共 建立外交關係。 1955 年 12 月 11 日以色列突襲敘利亞的基地,並導致敘國軍民大量傷亡,. 政 治 大 利亞於 1956 年開始實施全國徵兵制隨時備戰。同年 10 月 30 日以色列進攻埃及 立 聯合國安理會對以色列的行為提出譴責。為因應來自以色列的強大軍事壓力,敘. 西奈半島,英、法聯合軍事干預蘇伊士運河區,敘利亞為協助埃及,炸毀了境內. ‧ 國. 學. 伊拉克的石油管線,並聲言若不立即停止戰事,則不予修復。聯合國與國際輿論. ‧. 的壓力後迫使以色列從加薩與西奈半島撤軍,埃及納塞將軍(Jamal Abd-al. y. Nat. Nasser)成功抵擋以軍亦是以軍撤退的一項主要因素,此戰讓納塞一戰成名,. er. io. sit. 更讓他成為埃及英雄以及阿拉伯世界抵抗西方勢力與帝國主義的象徵。 29 蘇聯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一度威脅將以派遣自願軍的方式協助埃及,其外長. al. n. v i n 亦到訪敘利亞與埃及兩國。對蘇聯而言,其中東之戰略不在於廣佈其意識型態, Ch engchi U 而在於結交共同利益的朋友,從此角度而言,敘利亞與蘇聯同是反西方的國家。 美國在艾森豪主義下為圍堵共黨勢力入侵所提供的經濟、軍事援助,顯然對敘利 亞完全無效,1957 年艾森豪主義即遭到敘利亞政府公然的拒絕,庫瓦特利總統 在訪問巴基斯坦與蘇丹時,即曾表示阿拉伯國家應採取絕對中立的態度,他同時 也猛烈的批評美國積極推動的「巴格達公約」。 1950 年美、英、法曾協議將對中東任何一國破壞邊界的行為作出立即行動, 然而本協議卻從未實踐;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所言美國將善待以阿雙方的承諾也未 27 28 29. 同上註。頁 121-122。 Andrew Rathmell, Secret War in the Middle East: The Covert Struggle for Syria, 1949-1961, p. 20. 周煦, 《敘利亞史:以阿和平的關鍵國》,頁 123。 19.

(26) 曾付諸實現。1957 年 8 月 13 日,大馬士革查獲美國陰謀推翻敘國政府,美敘關 係陷入空前低潮,另一方面,敘利亞亦指責土耳其軍隊在邊境不當集結,蘇聯亦 立刻出面聲援敘利亞之主張。 1961 年 9 月 28 日,以前敘利亞副總統庫斯巴瑞(Kusbari)為首的軍人集 團發動軍事政變,宣佈敘利亞脫離阿聯,成立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The Syrian Arab Republic)。1963 年 2 月 8 日,巴斯黨發動軍事政變取得政權。. 第三節 國內政治菁英的鬥爭與巴斯黨的崛起. 立. 政 治 大. 壹、傳統政治菁英的統治. ‧ 國. 學. 巴斯黨自 1940 年代末期成立至 1960 年代初期,敘利亞的政治一直環繞在兩. ‧. 派菁英之鬥爭,一係以地主階層與來自阿勒坡、大馬士革的商人家族為主的傳統. y. Nat. 菁英;另一派是有政治抱負急於改革與推動現代化的中產階級,他們反對傳統統. er. io. sit. 治階級在權力上的腐化。在雙方權力鬥爭過程中,新的團體不斷加入,傳統政治 菁英的優勢逐漸受到挑戰,並為巴斯黨、其他中產階級團體以及軍隊所瓦解。 30. al. n. v i n 傳統的「五十個家族」是敘利亞傳統政治菁英的核心,屬於回教遜尼派的地 Ch engchi U. 主階層與商人家庭透過半封建的方式掌握敘利亞的政治優勢,渠等除在經濟層面 上享有利益外,在各領域也獨占鼇頭,其財富與權力的累積的基礎在於大量的土 地所有權,311950 年代末期,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口掌握了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 農耕地,卻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沒有土地。資源分配的不公讓廣大的貧苦階層相當 不滿。1963 年,鄉村的地主階級成了國會的最大勢力,貧苦階層土地改革的希 望破滅,地主階級封殺了要求其釋出土地的改革法案,因為土地的重新分配將徹. 30. Alasdair Drysdale and Raymond Hinnebusch, Syria and the Middle East Peace Process(NY: Council of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1991), p. 12. 31 Andrew Rathmell, Secret War in the Middle East: The Covert Struggle for Syria, 1949-1961(New York: I.B.Tauris Publishers, 1995), p. 9. 20.

(27) 底侵蝕其權力基礎。 32 此外傳統政治菁英亦無意推動解決敘利亞自獨立以來的急迫問題,他們僅在 泛阿拉伯主義及與他國合併上的議題有少許興趣,至於經濟與基礎建設的發展, 他們則是興趣缺缺。彼等也不希望擴大政治參與並致力解決貧富差距問題以及進 行土地改革。城市鄉村的隔閡與教派間的對立讓敘利亞成為中東地區最貧困的國 家之一。由於政治中心的脆弱與不同團體對權力的競逐,敘利亞從 1940 年代起 到 1963 年的政治狀態一直處於不穩狀態,軍事政變層出不窮,亦讓敘國成為中 東地區政局最動盪的國家,國內局勢的不穩定始於 1948-49 年對以戰爭的失敗,. 政 治 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強權對中東地區的強勢劃分,違背了中東地區人民 立. 人民開始質疑傳統菁英的統治能力。. 對建立一個大阿拉伯國家的希望,亦讓敘利亞陷入了爭端與對抗的漩渦之中,. ‧ 國. 學. 1950 年代埃及與伊拉克極力競逐將敘國納為其勢力範圍,並分別透過敘國內親. ‧. 埃及與伊拉克的激進派系顛覆敘國。冷戰的氛圍亦於此時進入中東地區,並成為. y. Nat. 對敘國事務的外在干涉因素,此外敘國本身在區域、教派、階級與意識型態的激. n. al. er. io. 貳、巴斯黨的崛起. sit. 烈對抗亦是其政治穩定的最大障礙。 33. Ch. engchi. i n U. v. 巴斯黨即於上述的政治環境下脫穎而出,作為一個活動力強、組織完備以及 大力倡導改革與現代化的政黨,巴斯黨在各方面均以傳統菁英階層為競爭者。對 傳統菁英的領導能力失望、認為其政策失敗且敘利亞必須結構改革的人而言,巴 斯黨的社會與經濟計畫提供了他們希望。巴斯黨乃是畢業於巴黎大學的阿夫拉克 (Michel Aflaq)與畢塔爾(Salah al-Din Bitar)於 1947 年所創立的政黨, 34其 中心思想係「團結、自由、社會主義」 (Unity, Free, Socilism) 。巴斯黨認為阿拉 伯人數百年來的慘痛遭遇,乃根源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與殖民帝國的統治以及本 32 33 34. Alasdair Drysdale and Raymond Hinnebusch, Syria and the Middle East Peace Process,p. 13. Ibid., pp. 13-14. 畢塔爾在失勢離開敘利亞後於 1980 年在巴黎被刺身亡,見朱張碧珠, 《泛敘利亞主義—歷史 與政治之分析》 ,頁 89。 21.

(28) 地極端保守的統治階級所造成的,渠等以復興往日光榮為任。此種論述獲得許多 阿拉伯人認同。35其動力論(Dynamism) 、樂觀與行動派的形象與當時敘利亞保 守毫無生氣的傳統政治團體有極大的對比,其對改革的承諾也吸引了許多民眾的 支持,巴斯黨的思想於當時激勵了整個世代,36亦對 1950 年代阿拉伯世界的政治 思想帶來了相當的衝擊,儘管其論點並不見容於當時保守的阿拉伯政治風氣。 37 一、三個核心意識型態 巴斯黨的意識型態核心,即建立一統的阿拉伯國家(The Arabs form a Nation),對巴斯黨人而言,阿拉伯世界在政治、經濟、文化與軍事是不可分割. 政 治 大 意識的崛起而消失。泛阿拉伯主義乃是巴斯黨存在的意義以及主要訴求,巴斯黨 立. 的,即使某些部分有所差異,但這此係偶然且不重要的,這些差異將隨著阿拉伯. 在敘利亞這個缺乏正統並且自視為阿拉伯心臟(Beating Heart)的國家崛起並. ‧ 國. 學. 非偶然。 38. ‧. 第二個中心思想—自由是與團結緊密連結的。沒有自由,阿拉伯人就無法團. y. Nat. 結成為一個國家,而沒有團結的國家,阿拉伯人就無法享有自由。對巴斯黨人而. er. io. sit. 言,自由是在外交、經濟、文化各層面的自由,更深一層的含意即個人要脫出社 會與智力限制的羈絆。巴斯黨人自視為改革的先鋒,要將腐化、貪污以及落後一. al. n. v i n 掃而空,他們認為自己與傳統為帝國主義服務並維持自身統治利益的政黨團體不 Ch engchi U 同,其承諾是推翻現有錯誤的架構,含括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層面。 39. 巴斯黨的第三個元素即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巴斯黨對社會正義的承諾,同 時亦被視為阿拉伯國家主義不可或缺的元素,社會主義是巴斯黨人摧毀傳統地主、 商人家族菁英在政治與經濟優勢,以及追求平等與社會統合的工具。在黨章的第 27、28 條中,該黨主張重新分配財富並保障工作權,必須由國家來控制工業、. 35 36. 37 38 39. Alasdair Drysdale and Raymond Hinnebusch, Syria and the Middle East Peace Process, pp. 14-15. Patrick Seale, Asad on Syria: the Struggle for the Middle East(London: I.B. Tauris & Co Ltd Press, 1988), p. 30. 周煦, 《敘利亞史:以阿和平的關鍵國》,頁 123。 Alasdair Drysdale and Raymond Hinnebusch, Syria and the Middle East Peace Process, p. 15. Ibid., p. 15. 22.

(29) 自然資源、運輸工具,由工人參與工廠的管理並分享利潤,保障工資與工作條件, 免費的教育與醫療服務,力行土地改革並改善農民生活。 1953 年巴斯黨與豪藍尼(Akram Hawrani)以哈瑪(Hamah)為基地並擁 有廣大農民支持的阿拉伯社會黨(Arab Socialist Party)結合後, 40進一步強化 了在社會主義的方面與對農民的承諾,這同時也讓巴斯黨取得了鄉村與偏遠地區 農民對巴斯黨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哈瑪附近。 41 二、黨內權力結構的轉變 儘管巴斯黨拓展迅速並展現其活動力,然在理想與現實間仍存有落差,理論. 政 治 大 傳統政治菁英鞏固其權力與利益的工具。1963 年前巴斯黨從未在選舉中取得勝 立. 上,巴斯黨承諾透過民主程序來取得政權,惟一旦民主機制開始運行,它竟成了. 利,1954 年的國會選舉,巴斯黨僅取得 142 席中的 22 席。部分巴斯黨人認為,. ‧ 國. 學. 透過民主機制無法落實巴斯黨在土地與社會改革方面的主張,為此,他們尋求取. ‧. 得權力的捷徑,並尋找與軍隊勢力合作的機會,豪藍尼因此嘗試從軍隊中募集新. y. Nat. 血,以強化巴斯黨實力。在經歷一連串的鬥爭之後,巴斯黨內部的權力遂逐漸從. er. io. sit. 黨內先進與文人手中轉移到具強烈意識型態的軍人階層。 42. 敘國獨立後對軍隊的擴張與進入軍事院校的門檻降低,偏遠地區與少數族群. al. n. v i n 的青年大量加入軍隊,將 1950 C年代末期以來敘利亞的軍官組成產生質變。城市 hengchi U 的富有敘利亞人則尋求非軍職的職業,甚至透過金錢以免服兵役;偏遠內地的人 士與少數族裔則透過加入軍隊,取得國家與政黨權力。 43 來自偏遠地區並逐漸掌權的軍人階層不滿城市中產階級領袖將注意力置於 阿拉伯一統並忽視敘利亞偏遠地區的發展,因而產生了雙方意識型態的對立,此 種衝突於 1950 年代之後隨著宗教、階級、世代等因素的差異更加嚴重。. 40. 41 42 43. Andrew Rathmell, Secret War in the Middle East: The Covert Struggle for Syria, 1949-1961(New York: I.B.Tauris Publishers, 1995), p. 10. Alasdair Drysdale and Raymond Hinnebusch, Syria and the Middle East Peace Process, pp. 15-16. Ibid., pp. 16-17. 朱張碧珠,《泛敘利亞主義—歷史與政治之分析》 ,頁 68。 23.

(30) 獨立建國之後,巴斯黨的發展因為教育普及與偏遠地區的發展而快速擴張。 在成員募集方面,鄉村與少數民族新成員的加入比例遠多於城市中產階級,然巴 斯黨直到 1963 年為止都未將成員組成變化反映在領導階層的結構上。成立之始, 巴斯黨吸引了大量少數民族的加入,尤其是阿拉威人與德魯士人,他們在政黨草 創之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為了在全國各地建立分支,巴斯黨在內地、偏遠 地區所招募的新成員遠多過其他以大馬士革或阿勒坡等大城市為基地的政黨,其 對國家主義的熱情也吸引了許多阿拉威地區的居民加入,此區位於敘國西北,即 法國在 1939 年割讓給土耳其的亞歷山德勒(Alexandretta)旁邊。44. 政 治 大 相處,希望透過融合的方式促進國家的一統,在黨章的 15 條中即明確規定反對 立. 巴斯黨明確的反對宗教、部落與區域主義,並強調所有公民族群之間的和平. 任何形式的宗教、社群、區域、部落派系。對巴斯黨人而言,宗派與部落主義的. ‧ 國. 學. 對立是阿拉伯社會中最大的危機,身為這些衝突的主要犧牲者,敘利亞的少數族. ‧. 裔理所當然的支持巴斯黨在這方面的主張。而另一少數族裔加入巴斯黨的因素即. y. Nat. 巴斯黨所倡導的思想一旦普及,其宗教信仰將不會讓他們在與其他人競爭時受到. er. io. sit. 不公平的待遇。而少數族裔的大力支持,亦在此時埋下了巴斯黨在未來與廣大回 教遜尼派勢力衝突的根源,巴斯黨因此被視為是一個以阿拉威為主的少數族裔把. al. n. 持之政黨。. 45. Ch. engchi. i n U. v. 巴斯黨與少數族裔的連結與合作在軍隊中亦可明見。在軍隊的組成份子之中, 宗教派系人數的組成比例與實際宗教人口比例顯有落差。法國殖民時代,為了平 衡廣大遜尼派人士的力量,軍隊的主幹即由少數族裔人士擔任。此外,由於 1950 年代以來敘利亞軍事政變不斷,遜尼派軍官亦有相當耗損,少數族裔的軍官因此 得以脫穎而出,並逐漸掌握軍隊的勢力。因族裔、宗教之間的對抗與政治的分歧 日趨嚴重,為解決相關政治上的難題,並打擊共黨在國內的崛起,敘利亞於 1958 年與埃及合併成「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後因認為埃及權力分配不公以及不符原. 44 45. 同上註,頁 91。 Alasdair Drysdale and Raymond Hinnebusch, Syria and the Middle East Peace Process, pp. 17-18. 24.

(31) 先期待,敘利亞遂於 1961 年脫離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部分統一時期所推展的社 會改革,也由於商人與地主階級的反對而宣告失敗,傳統菁英的權力更加鞏固, 大部分的土地改革及國有化政策都遭推翻。 46 三、新巴斯黨的奪權(Neo-Ba’th) 與埃及的合併、巴斯黨高層接受納塞指令解散巴斯黨、以及阿聯的解散加速 了巴斯黨的分裂。許多年輕巴斯黨人因此對泛阿拉伯主義開始失望,並對這個政 黨的生存意義與領導先進產生了懷疑,他們因而轉向馬克斯主義,並密謀取得權 力的捷徑。此外,在阿聯時期,部分巴斯黨軍官及成立了秘密的軍事委員會,發. 政 治 大 馬利族人(Isma’ili) ,這個組織隨後在偏遠省分與少數族裔中募集了大量的成員, 立 起這個組織的 5 個軍官之中,有 3 人係少數族裔,其中包括了阿薩德與兩個伊斯. 這些軍官與其他的年輕、激進巴斯黨人結合,在阿聯建立之後持續的運作,形成. ‧ 國. 學. 所謂「新巴斯黨」,他們與納塞主義者及其他國家主義軍官在 1963 年合作取得. ‧. 了政權。. y. Nat. 敘利亞脫離阿聯至巴斯黨透過政變取得權力這段期間,由於外部環境的變化,. er. io. sit. 加上自身的鬥爭,巴斯黨面臨了相當的困境。在層出不窮的政變中,軍人成為野 心政客取得權力的工具,隨著政治發展與社會流動迅速,階級之間的差異不再顯. al. n. v i n 著,軍隊不再是一個專業組織,服從與遵守紀律亦不再重要,彼此充滿了不信任 Ch engchi U 感,宗教、部族、親屬與同鄉關係成為人際關係主軸,巴斯黨在軍事委員會的軍. 官無法拒絕這些關係所能提供的「便利性與安全性」,這些關係因而成為鞏固其 聯盟以取得權力的基礎。宗教、親屬、同鄉等情誼所提供的連結讓巴斯黨人在軍 隊紀律淪喪的時期取得了遠比其他政黨或組織更大的優勢。 47 1963 年獲得權力之後的巴斯黨與以往大不相同,原先的領導階層並未在此 次政變中扮演任何角色,在黨內的身份也僅具象徵意義,最後甚至成為黨內鬥爭 的犧牲品。1963 年後的巴斯黨是一個全新的政黨,不管在黨內領導階層、主張、. 46 47. Ibid., pp. 18-19. Ibid., pp. 19-20. 25.

(32) 結構與走向皆不同於過往,「社會主義」取代了「阿拉伯團結」成為政黨的主要 主張,與原先統治者不同的是,新巴斯黨以大量來自鄉村、偏遠省分的阿拉威、 德魯士、伊斯馬利人來統治這個國家,他們透過宗教主義、親屬關係來鞏固權力, 軍隊亦成為以阿拉威人為主幹的意識型態軍團,而 1963 年前的巴斯黨卻是一個 組織不嚴密、貧窮的小型政黨,因此必須透過本次重整來強化未來發展。 對軍隊而言,大量新進成員透過宗教、血緣與同鄉關係加入,紀律、階級觀 念因此稀釋。在巴斯黨內部的發展亦是如此,黨的紀律、規則與程序開始遭到忽 視。軍隊與黨的共同點在於殘酷的對待反對者以建立一個一黨專政的國家,並透. 政 治 大 巴斯黨執政的前三年,年輕激近的新進黨員不滿黨內溫和派先進的領導,不 立. 過親屬、宗教關係來鞏固領導政權,這種作法讓國家付出了相當代價。 48. 斷地以軍事政變的方式來奪取政權,他們主張以社會主義優先,並揚棄泛阿拉伯. ‧ 國. 學. 主義的思想,一步一步地取得黨內、政府與軍隊的領導權。黨內的鬥爭主要環繞. ‧. 在賈迪德(Salah Jadid)、烏蘭 (Muhammad Umran)、海非茲(Amin Al-hafez). y. Nat. 等人以及新舊巴斯黨人之間,儘管內外鬥爭不斷,政府還是推動了社會經濟改革、. er. io. sit. 徵收土地以及將金融、商業與工業國有化等政策,這些措施威脅了傳統政治菁英 在經濟與社會上的優勢,強化了中央政府的統治權,並重新分配社會財富,扭轉. al. n. v i n 原先城市派與鄉村派的權力結構優勢。獨裁政治的推動與平等主義的鼓吹,激起 Ch engchi U. 了傳統商業菁英、與宗教派人士的反彈,於 1964 年在哈瑪(Hamah)發動了大 規模的暴動。 49 巴斯黨的激進派在 1966 年 2 月發動一場由賈迪德與阿薩德領導的血腥政變, 並剷除許多黨內先進之後,正式完全取得政權。鄉村派及阿拉威人逐漸鞏固他們 的權力基礎,渠等組成的領導階層,比以往的先進更有凝聚力。1966 年 9 月一 場德魯士巴斯黨軍官發動的政變失敗之後,黨內鬥爭因同屬於阿拉威的阿薩德與 賈迪德個人衝突與政治主張上的不同而愈趨嚴重。1967 年第三次以阿戰爭,敘. 48 49. Ibid., p. 20. Ibid., p. 20. 26.

(33) 利亞失去戈蘭高地之後,國內對巴斯黨政權的批判聲不斷,賈迪德一派將責任歸 咎於阿薩德所領導的軍方,軍方則對黨內高層所做的政治清算嚴厲反擊。雙方的 爭執點除個人喜惡外亦包括對國家未來的走向,賈迪德主張走強硬的社會經濟改 革路線,並認為巴勒斯坦人應該在敘利亞的支持下與其他阿拉伯國家合作,對以 色列發動全面戰爭。阿薩德則認為賈迪德的政策過於激進魯莽,將導致敘利亞政 治、經濟與軍隊全面的瓦解,儘管與以色列的鬥爭勢在必行, 50但阿薩德認為首 要之務係確保敘利亞在阿拉伯世界中的獨立地位,其次是建立一支強大的專業常 備軍事力量,並終結激進派的派系,防止其誤導國家未來的路線。 51. 政 治 大 1970 年的巴斯黨在國內所受到的支持相當薄弱,若無阿薩德的軍事政變, 立. 參、阿薩德主政下敘利亞. ‧ 國. 學. 可能早已失去政權,阿薩德執政之後,以一連串溫和、務實的政策以及政治、經 濟的自由化擴大國內對其政權的支持。在其初期的統治時期是敘利亞自 1963 年. ‧. 以來對國內管制最少的時刻,一些原先因鬥爭失勢被驅逐到國外的巴斯黨黨內先. sit. y. Nat. 進紛紛受邀返國。. al. er. io. 意識到私人企業對國家經濟的重要性,阿薩德放鬆了對外貿投資的部分管制,. v. n. 給予商人階級更多的空間。為爭取以敘利亞外僑為主的國外投資,他也與大馬士. Ch. engchi. i n U. 革的中產階級合作,一改過去過去巴斯黨政權的經濟管制政策,相關作為贏得商 人及中產階級的支持。 52然而這些措施主要目的係強化政權的統治力而非給予更 多自由。 一、絕對權力的總統獨裁 為累積更多的權力,阿薩德實施中央集權,將權力集中於一身以建立獨裁, 揮棄了過去巴斯黨採用的集體領導制。1971 年 2 月,他透過選舉的方式成為總 統,並開始第一個 7 年的總統任期,渠以獨裁方式執政,並防止對其政權與地位 50. 51 52. 見石樂三,〈中東局勢之回顧與展望〉, 《問題與研究》,第 10 卷,第 4 期(1971 年 1 月)頁 41。 Alasdair Drysdale and Raymond Hinnebusch, Syria and the Middle East Peace Process, p. 21. Ibid., p. 21. 27.

(34) 可能的挑戰者出現。總統職位授予阿薩德任命、解散內閣,以及召開人民大會 (People’s Assembly)的權利,若遇必要時刻非大會會期亦能越過大會制訂法 律,大會幾乎從不曾修改或拒絕總統府所提出的法律,在憲法上亦無任何機構有 權去檢驗或挑戰總統權力。總統得於任何時期發佈緊急命令,所有法官,包括憲 法法庭的法官也係總統任命,獨立的司法機關並不存在。 此外,阿薩德亦控制了所有軍隊高階職位之任命權,此係其掌握政權的主要 工具之一,身為巴斯黨的總書記,以及國家進步陣線(National Progressive Front, NPF)的主席,阿薩德亦有權決定國內政黨是否合法。政府政策主要在執政的巴. 政 治 大 為建立個人崇拜,阿薩德的肖像隨處可見,政府機關、工作場合,公共設施、 立. 斯黨黨內決定,阿薩德於黨內同樣擁有絕對的權力。 53. 學校到處都掛滿了他的肖像,國營的媒體、官方的宣傳管道大力將其塑造成新的. ‧ 國. 學. 「撒拉丁」(Saladin), 54而他亦樂於接受這種比喻。 55. ‧. 阿薩德的人格特質、行事風格無可避免地在敘利亞以及各項政策上發揮了極. y. Nat. 大的影響力。他被形容是一個思想周延、謹慎、務實、聰明、堅強、有耐心與充. er. io. sit. 滿活力的領袖。他在各方面超越了其他的政治菁英並充份地維護敘利亞的利益, 幾乎所有的重大政策均由其決定,他極少與其他的內閣成員當面討論政策,主要. al. n. v i n 僅有幾個安全部門的首長可以直接撥打他的電話與之聯 Ch engchi U. 溝通方式是電話聯繫,. 56. 繫。他的辦公室小且儉樸,他的處事謙虛,與其他獲得權力後的官員大不相同。 他花費許多時間在公務上,極少離開官邸、辦公室或出現在公眾場合以及到國外 旅行,阿薩德總是將其重心放在外交、軍事政策上以構建其國家戰略,身為一個 阿拉伯國家主義者,他亦關注國內局勢發展以及與以色列之間衝突的事務。 57 二、黨國合一的嚴密控制. 53. Ibid, pp. 22-23. 撒拉丁係 12 世紀成功擋下十字軍東征,並於 1187 年成功的攻下耶路撒冷的回教英雄。見周 煦, 《敘利亞史:以阿和平的關鍵國》頁 89-91。 55 朱張碧珠,《泛敘利亞主義—歷史與政治之分析》 ,頁 62。 56 Patrick Seale, Asad on Syria: the Struggle for the Middle East, p. 341. 57 Alasdair Drysdale and Raymond Hinnebusch, Syria and the Middle East Peace Process, pp. 24-25. 54. 28.

(35) 儘管阿薩德透過總統職權建立了獨裁,他亦會試著強化部分機構的功能以增 加其政權的穩定度與合法性。他選擇了幾個巴斯黨所控制的工會、學生、農民、 婦女組織來擴大他的支持度,並透過組織控制民眾。巴斯黨被其當作控制群眾的 主要工具,在革命初始的時候,巴斯黨僅有 1 至 2 千名黨員,權力集中於少數發 動政變的軍官團成員。1970 年代早期,它的成員擴張到 10 萬名,約佔成年人口 的 4%,1980 年黨員成長到 37 萬 5 千人,1990 年則是到達了 60 至 70 萬人。儘 管黨員大幅度增加,但大部分人取得的資格是黨員候選,而非正式黨員,許多高 中職以上學生僅與巴斯黨有極少的聯繫,為了讓青年成為巴斯黨的先鋒,所有 6. 政 治 大 願參加革命青年聯合(Revolutionary Youth Federation)的 12 至 18 歲青年,提 立 至 11 歲的學齡兒童被要求參與每週 2 堂的意識型態課程。巴斯黨同時也贊助自. 供給他們夏令營訓練與各種不同的活動,為成為正式黨員,黨員候選必須持續三. ‧ 國. 學. 年參與每週集會,並且至巴斯黨位於大馬士革附近的機構進行為期 3 週的課程。. ‧. 巴斯黨的影響力深達各鄉村、工廠與公共機關,透過地區與其他分支機構控. y. Nat. 制黨員建構巴斯黨的基礎。在國家的層級上,區域會議把來自不同地區的數百名. er. io. sit. 巴斯黨員聚集在一起討論黨的政策成為領導人與民眾的連結。理論上來說,黨的 主要權力核心是擁有 21 名成員的區域指揮部(Regional Command),其運作. al. n. v i n 類似共黨國家的政治局,它將政府閣員、高階將領以及政黨高層集合在一起討論 Ch engchi U 國內外政策,並有權提名總統,身為巴斯黨的總書記,區域指揮部亦在阿薩德支 配之下。 58 理論上,巴斯黨的政黨運作是以中央集權的方式進行,在實踐上,其黨內的 運作程序與決策常被忽略,黨員大會通常在嚴密的控制下進行,投票的結果僅是 為決策者背書,所有主要的高層職位僅授予給對阿薩德忠誠的下屬,黨紀亦未落 實貫徹。 59. 58. 59. Raymond A. Hinnebusch, Authoritarian Power and State Fromation in Ba’thist Syria: Army, Party, and Peasant(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90), pp. 166-190. Alasdair Drysdale and Raymond Hinnebusch, Syria and the Middle East Peace Process, pp. 25-26.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onsistent with the negative price of systematic volatility risk found by the option pricing studies, we see lower average raw returns, CAPM alphas, and FF-3 alphas with higher

In order to apply for a permit to employ Class B Foreign Worker(s), an Employer shall provide reasonable employment terms and register for such employment demands with local

Should an employer find it necessary to continue the employment of the Class A Foreign Worker(s), the employer shall, within four (4) months prior to the expiration of the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