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柯林頓在 1994 年 1 月在日內瓦與阿薩德會面時表示:「敘利亞是達成全面和平的 關鍵,希望以色列能夠『積極回應』阿薩德的呼籲,而阿薩德呼籲和平的勇氣將 會被記住,和平將使各方共蒙其利,希望以色列的領導者能有足夠勇氣回應和平,

安全新時代與正常和平關係的穩定應該從此展開。」同年 10 月柯林頓造訪大馬 士革與阿薩德進行第二次會面。42

以色列駐美大使及對敘談判首席談判員羅比諾維齊(Itamar Rabinovich)強 調美國將「積極回應」的責任推給以色列,並批評了敘利亞在黎巴嫩的政策。在 臺拉維夫(Tel Aviv)巴士爆炸案的一週後,柯林頓與阿薩德進行第二次會面重 申聯合國安理會第 242 號決議 、第 338 號決議以及土地換取和平是解決以阿衝突 的基礎,且和平必須保證雙方安全並避免任何一方受到突然的攻擊。此次會議顯 示美敘兩國領袖對恐怖攻擊認知的不同,在雙方未就恐怖主義公開討論的同時,

柯林頓亦對阿薩德未譴責在以色列的恐怖攻擊感到遺憾。43

柯林頓政府事實上與其前任相同,強調敘利亞在區域穩定的重要性,並減少 對恐怖主義議題的著墨以有利於和平進程的推展

壹、柯林頓時期的以敘和談

柯林頓時期對以阿問題的處理,係如同中東調停特使羅斯(Dennis Ross)

所言採取三大支柱的政策。首先是盡力促成 1993 年 9 月奧斯陸協定(Oslo Accord)

實施;其次是加強以敘以及以黎和談;最後是塑造整個有利中東和平的環境。因 此美國在以巴和談以及巴人自治協定達成後,持續推動其他雙邊和約的促成。44 一、以約和談

在幾個雙邊和談中,以約和談係爭議性最小且問題較不複雜的雙邊談判。約 旦原先即是阿拉伯世界中與西方關係較為和諧的國家,由於國力不強,因此也無 力以升高緊張局勢或對抗的方式威脅以色列的安全,尤其是在 1970 年黑色九月

42 Robert Rabil, “The Ineffective Role of the US in the US-Israeli-Syrian Relationship”, The Middle East Journal, Vol. 55, No. 3(Summer 2001), p. 427.

43 Ibid., p. 427.

44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中東政策(1989-2000)》,頁 1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事件胡笙國王驅逐境內巴勒斯坦游擊隊後,以約邊境衝突更是大量減少。由於長 期與美國的交好,雷根計畫中亦有以約旦作為處理以阿問題的「約旦選擇」,45然 而最終因以色列對巴人的屠殺以及敘利亞與阿拉伯強硬派勢力的威脅46

1988 年 7 月底年胡笙國王,有鑑於約旦河西岸的暴動逐漸蔓延至東岸,緊 張局勢逐漸升高,有危及其政權之虞,遂宣佈切斷約旦與西岸的行政與法律關 係,

,使得約 旦無法獨自跨出和談的步伐。

47

以約爭議由於僅涉及 1967 年停戰線附近的少部分土地雨水資源的分配,因 此難度不高,約旦早於 1992 年就對以約和約做出了非正式的承諾,惟擔心巴人 以及敘利亞的反彈故不敢單獨對以媾和。1993 年初阿薩德表示以阿談判在不損 害敘利亞的利益前提下不必同步、1993 年 9 月以巴奧斯陸協定、1994 年 7 月 5 日巴人自治政成立後,1994 年 7 月 24 日胡笙國王與以色列總理拉賓在柯林頓調 停下,兩國領袖在 7 月 25 日簽訂「華盛頓宣言」(the Washington Declaration)

結束兩國交戰狀態,相互承認生存權與主權,並發展睦鄰合作關係。10 月 23 日 兩國在柯林頓見證下在以約邊界阿卡巴港(Aquba)附近完成和約簽訂。

亦即宣佈放棄對該地主權的主張,此舉大大降低了以約和談的複雜度。波 灣戰爭期間,由於與伊拉克的良好關係以及對局勢的誤判,使得約旦與其財政主 要來源的海灣國家與美國交惡,因此在以阿談判中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

48

二、以敘談判

1993 年 2 月 21 日美國國務卿克里斯多福(Warren Christopher)訪敘與敘 國外長夏拉會談時,夏拉表示和平解決以阿衝突至為重要,敘國不會將巴人返回 故居與和談恢復相提並論。阿薩德亦釋出積極的善意,希望能在美國的支持下達 成「以敘和約」,1993 年初阿薩德表示以軍「逐步撤離」以及以阿談判不必同步 的觀念,亦即阿薩德不反對個別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達成和約,但前提係該和約

45 約旦選擇的假設即約旦王室的地位足以力抗巴解之反對,且不致引起阿拉伯世界的指責。見

李建旺,黎巴嫩內戰:社會、地區關係、國家關係,頁 111。

46 1980 年敘利亞曾藉口約旦支持敘國境內穆斯林兄弟會暴動,陳兵敘約邊界。

47 周煦 ,《冷戰後美國的中東政策(1989-2000)》,頁 41。

48 同上註,頁 103-10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需符合以阿衝突的「全面解決」,且不得危害敘利亞的利益。49

為了對新上任的柯林頓政府釋出善意,且證明敘國並非以阿和平絆腳石,敘 利亞一改阻止個別國家與以色列簽訂和約的戰略,希望取得美國的支持。奧斯陸 以巴協定的達成與以約談判的進展,對敘利亞造成了相當的壓力,因為最終與以 色列簽訂和約之國,必將獨立承受以色列的強大壓力。對於以色列要求與敘利亞 秘密談判且不能干涉以約和談,阿薩德則表示不能接受。

在以色列的談判戰略中,拉賓的原先優先項目係以巴談判而非以敘談判,由 於以巴華府談判未有進展,故拉賓接受美國建議於 1993 年 8 月改尋求以敘談判 的推動。惟以國外長裴瑞斯(Shimon Peres)認為,以巴談判應優先於以敘談 判,因為敘利亞的條件必為以色列在戈蘭高地的全面撤退,以色列若接受該等條 件,必為以巴談判建立危險的先例。裴瑞斯所主張的談判順序係以以巴談判優先、

以約談判居次,最後才是以敘談判。拉賓則欲藉以敘談判的成功,迫使巴人做大 幅讓步,然而他亦擔心哈瑪斯等極端強硬派因此取代了巴解的地位,如此不僅將 危害到以色列的安全,亦將影響到以巴談判甚至其他雙邊談判的進行,因此最終 拉賓採取的是與各方雙邊談判併進,再視有望達成協議者居先。50

1993 年 10 月開始,柯林頓政府開始積極致力以敘問題的解決,在接見敘國 外長夏拉之後,11 月中旬與拉賓會談,並與阿薩德電話聯繫,派遣了克里斯多 福與羅斯赴以敘兩國為兩國復談奠立基礎。為了向敘利亞釋出善意,美國於 12 月同意將三架美製客機由科威特轉交與敘利亞。51而阿薩德亦對美國及以色列釋 出善意,首先承諾讓美國調查人員尋訪 1982 年以軍入侵黎巴嫩之後,失蹤以軍 的下落,其次阿薩德允許敘境約一千名猶太人出境。52

1994 年 1 月 16 日柯林頓與阿薩德在日內瓦舉行高峰會,阿薩德除重申與以 色列尋求真正和平,以換取以色列執行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外,亦首次提到雙邊真

49 同上註,頁 104。

50 同上註,頁 95。

51 同上註,頁 105。

52 同上註,頁 1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正而持久的和平關係,並希望與美國共同努力結束以阿衝突,達成全面和平的解 決,以讓中東人民在安定與安全的新世紀中發展經濟。他亦表明以做好簽訂和約 的準備。53

柯林頓除強調敘利亞在中東全面和平的角色外,亦支持阿薩德所提在全面和 約中解決以色列與黎巴嫩、巴勒斯坦與約旦問題的觀念。柯林頓除將阿薩德置於 中東和平進程的重要地位外,亦希望拉賓能負起同樣責任,在和平安全與撤軍相 互關聯的問題上採取重大決策,美國並鼓勵以色列在與敘利亞談判時,討論自 1992 年以來以國一直避而不談的撤軍問題。

4 月 29 日克里斯多福與拉賓會談時,拉賓轉交克里斯多福一份整套的和平 方案,其要點有五:

1、以色列分五年內撤軍,撤軍行動與敘國關係正常化平行進行。

2、第一階段中,以色列自雙方停火線東北角的三個德魯士村莊撤軍,敘利 亞則與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並互換大使。

3、第二階段,以色列撤離屯墾區居民,雙方開展全面關係正常化。

4、第三階段,以色列完成撤退,但撤退最後界線未定。

5、建立各項安全安排,包括非軍事化、減少軍隊的集中、早期預警站並部 署監督安全安牌的國際部隊。54

由於以色列在該提議中並未承諾撤退至 1967 年前的停戰線,敘國媒體因此 立即拒絕拉賓的提議,阿薩德則向克里斯多福提出五點建議:

1、以色列廢除 1981 年的戈蘭法(the Golan Law),並承認敘利亞對該地的 主權。

2、以色列需自整個戈蘭高地撤退後,敘利亞方與以色列締結和約,但阿薩 德並未提及外交關係。

3、以敘和約為中東全面和約的一部份。

53 同上註,頁 105。

54 同上註,頁 10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安全安排必須對等。

5、以色列撤退後,敘利亞方願與以色列討論諸如外交和經濟關係等構成關 係正常化的問題。55

柯林頓與克里斯多福雖深信敘利亞再與以色列謀和的誠意,但考量到拉賓在 國內反對勢力下的壓力,不願再對其施壓促成其自戈蘭高地全面撤退的承諾,因 此表達了對拉賓「逐步撤退」方案的支持。敘利亞在美國不支持的情況下,藉口 以色列在希伯倫屠殺三十多名巴人而終止與以色列的談判。56

1995 年 11 月 5 日拉賓遇刺身亡,繼任其位置的裴瑞斯持續推動沒有拉賓的 拉賓政策。1996 年以色列自由黨黨魁納坦雅胡(Binyamin Netanyahu)擊敗中 東和平建構者裴瑞斯,並拉攏其他政黨組成聯合政府。6 月 16 日納坦雅胡宣佈 政綱,表示願意與敘利亞及巴勒斯坦當局進行談判,但也重申「拒絕歸還戈蘭高 地」、反對巴人在西岸及加薩走廊建國、整個耶路撒冷係以色列不可分裂之國都 等主張,並一反前政府凍結屯墾區的政策,表示將在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及加 薩走廊擴大屯墾區。此外政綱亦表明,以色列將「不預設條件」地與敘利亞談判,

1995 年 11 月 5 日拉賓遇刺身亡,繼任其位置的裴瑞斯持續推動沒有拉賓的 拉賓政策。1996 年以色列自由黨黨魁納坦雅胡(Binyamin Netanyahu)擊敗中 東和平建構者裴瑞斯,並拉攏其他政黨組成聯合政府。6 月 16 日納坦雅胡宣佈 政綱,表示願意與敘利亞及巴勒斯坦當局進行談判,但也重申「拒絕歸還戈蘭高 地」、反對巴人在西岸及加薩走廊建國、整個耶路撒冷係以色列不可分裂之國都 等主張,並一反前政府凍結屯墾區的政策,表示將在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及加 薩走廊擴大屯墾區。此外政綱亦表明,以色列將「不預設條件」地與敘利亞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