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利亞亦保留了其與伊朗的結盟並與之合作發展武器工業。21

參、敘利亞與中東和平進程

敘利亞自 1970 年代以來即接受「以土地換取和平」的解決方式,到了 80 年代 , 與以 色列之間的權 力失衡 , 導致 敘利 亞的「光榮 的解決方 式」(an honourable settlement)為以色列所排除在外。阿薩德於是採取了在以色列未承 諾自所有佔領土地全面撤退前,拒絕與以色列談判的方式。此外阿薩德亦阻止約 旦以及巴勒斯坦人越過敘利亞與以色列單獨媾和的作法。22

阿薩德在波灣戰後加入美國所倡導的和平進程乃是因應大環境變化所做的 戰略調整。在權力的失衡遠較 80 年代嚴重而選項又極為有限的情況下,缺乏蘇 聯的支持,敘利亞即難以採取挑起戰爭的威脅或在和平方案中缺席的方式以杯葛 和會。在波灣戰爭中,以色列的戰略地位對美國中東利益而言重要性相對降低。

加入中東和平進程有利敘利亞保障在波灣戰爭期間加入反伊拉克同盟的「投資」, 並取得與美國並肩作戰的利益。波灣戰爭讓敘利亞重回阿拉伯世界,並削弱了巴 解與約旦在阿拉伯世界的影響力,這使得阿薩德不用擔心其他國家與以色列單獨 媾和所可能造成對敘利亞的孤立。23

參加和平進程對阿薩德而言,並非放棄其要求以色列自 1967 年的佔領地撤 退「光榮和平」(an honoirable peace)目標,而是針對新條件下的策略改變。

如果敘利亞的利益遭到忽視,那將沒有真正的和平(real peace),但若持續以 武力抗爭,並以政治方式擾亂和平解決,敘利亞將被永遠孤立排除在外。阿薩德 認為波灣戰爭結束後,他有絕佳的機會透過外交方式來達成他的目標,聯合國的 功能在波灣戰爭期間明顯提昇,而美國在「世界新秩序」下的利益有利於敘利亞 呼應以聯合國決議案為基礎要求以色列自佔領區撤退,雖然以色列在軍事方面仍 佔絕對優勢,但若透過「國際合法性」(international legitimacy)的呼籲,並參

21 Ibid., pp. 84-85.

22 Anoushiravan Ehteshami and Raymond A. Hinnebusch, Syria and Iran: Middle Powers in a Penetrated Regional System, p. 157.

23 Ibid., p. 15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與美國和平解決以維持敘利亞在反伊戰爭中的效應,敘利亞似乎不見得在和平進 程中會處於不利的地位。敘國副總統哈旦曾言:「決定參與和平進程乃因波灣戰 後解決衝突的國際動力,以及美國承諾以聯合國安理會第 242 號與第 338 號決議 案來進行全面解決」。24

阿薩德的戰略是尋找簽訂可接受協議的機會,但亦保留拒絕以色列非全面撤 退協議的選擇權,而後者將可能有遭受國際孤立或被刻意忽略的風險。

一、波斯灣戰後以阿和談的大好契機

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美國為避免制裁侵略者戰爭被阿拉伯激進份子宣傳 成為反伊斯蘭與反阿拉伯戰爭,因此即曾針對長期以來以阿衝突思考解決之道,

並構建了內涵以色列退出佔領區及黎巴嫩而敘利亞退出黎巴嫩原則的全面解決 方法。25

約旦與巴解支持伊拉克的選擇,使其戰後不僅失去了海灣國家的支持,亦與 美國交惡,從而在中東和平進程中處於不利的地位。對於堅持以武力解決以阿衝 突的強硬派而言,伊拉克的戰敗,無疑使其理想破滅。對海灣阿拉伯國家而言,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顯示其主要威脅並非以色列,加上美國以行動為其擊退侵略者,

因此不便拂逆美國推動中東和談的要求。

在波灣危機期間,美蘇兩大超強聯手合作改變了冷戰時期的雙方對抗的 遊戲規則,阿拉伯國家難以再挾蘇聯之力,以升高衝突或杯葛的方式阻撓以阿和 談。而美國領導的多國聯軍勝利之後,在中東地區的聲勢如日中天,得以在以阿 衝突中扮演關鍵的角色。

26

對以色列而言,在波斯灣危機中,以色列對美國的戰略價值毫無發揮餘地,

甚至是伊拉克用以阻止阿拉伯國家加入多國聯軍,並將戰爭轉換為阿拉伯世界對 抗帝國主義的宣傳工具,這多多少少影響了美國中東戰略的調整。伊拉克以飛毛 腿飛彈對以色列的攻擊,使得自由黨(Likud)以「大以色列主義」擴大戰略縱

24 Ibid., p. 158.

25 Robert Rabil, “The Ineffective Role of the US in the US-Israeli-Syrian Relationship”, The Middle East Journal, Vol. 55, No. 3(Summer 2001), p. 418.

26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中東政策(1989-2000)》,頁 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深以強化國家安全的政策,在飛彈準確度、射程與殺傷力日益精進的狀況下遭受 了嚴苛的考驗。27

敘利亞與埃及、沙烏地阿拉伯聯合加入美國領導的多國聯軍,使得其戰後阿 拉伯強國與海灣國家可望支持美國推動的中東和平進程。相對於巴解與約旦因為 錯誤的選擇而處於不利的地位,敘利亞的「政治正確」為其再與美國的關係發展 以及在中東和平進程中累積了一定的籌碼,並使得美國轉而重視「以敘和談」的 推動。在以敘、以黎、以約及以黎雙邊談判部分,敘利亞除掌握自身的部分與以 黎談判外,其與約旦、巴解在阿拉伯世界地位與對美關係一消一長的狀況下,也 進一步增加了其對以約、以黎談判的影響力。

二、馬德里中東和會與雙邊談判

1991 年 10 月 30 日,中東和會在馬德里舉行,主辦國係美國與蘇聯,層次 為部長級,參與者有以色列、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埃及與歐洲共同市場,巴 勒斯坦人則以約旦—巴勒斯坦代表團的成員參加,海灣國家合作理事會與聯合國 以觀察員身份參加。美蘇兩國表示將在聯合國安理會第 242 號與第 338 號決議的 基礎上協助達成公正、永久、與全面的和平解決(peaceful settlement),而和 會並無權迫使當事國接受解決方案,或否決當事國達成的協議權力。28

美國國務卿貝克(James Baker)表示美國所扮演的是公正的中介者,在談 判各方同意時,美國會參與談判,也會提供鼓勵、忠告、建議、提議與觀點,以 協助和平進程,但謀和的主要責任係在當事國身上,並非美國。29

會中敘利亞外長夏拉強調敘利亞在聯合國決議的基礎上尋求「公平且全面和 平」的誠意,並嚴厲抨擊以色列對阿拉伯人的侵略;指責以色列的屯墾政策;以 及拒絕歸還敘利亞的戈蘭高地。他並宣佈不參加中東地區性問題的多邊談判。

在雙邊談判上,由於以色列拒絕交出戈蘭高地,敘利亞因此拒提和平方案。30

27 同上註,頁 68。

28 同上註,頁 78。

29 同上註,頁 79-80。

30 同上註,頁 8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雙邊直接談判於 1991 年 12 月開始,幾個雙邊談判包括了以敘、以約、以黎及以 巴談判。1992 年 3 月敘利亞提出承認以色列以及達成和平協定的正面立場,但 條件是以色列必須自整個戈蘭高地及其他佔領區撤離,但夏米爾(Yitzhak Shamir)的強硬政府拒絕同意敘利亞的條件。31

1992 年 6 月,以色列大選結果堅持「大以色列主義」的自由黨大敗結束了 自 1977 年以來的執政,改由勞工黨(Labor Party)拉賓(Yitzhak Robin)任總 理組成中間偏左的內閣推動其「返地謀和」的政策。7 月拉賓在會見貝克與埃及 總統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時,兩人告知拉賓應以處理以敘談判優先,因 為一旦以敘談判有所進展,將可帶動以阿的全面和談,而美國亦曾向敘利亞承諾 在戈蘭高地的議題上推動正面的進展。

1992 年 8 月以敘談判恢復時,以色列表示願意是用安理會第 242 號決議與 敘利亞談判,準備將戈蘭高地列為雙方討論和平安全問題的一部份,此舉明顯改 善了雙方談判的氣氛。敘利亞表示願以收回「全部戈蘭高地」交換與以色列的全 面和平,並承認以色列的合理安全利益應予考慮,同意在以巴問題解決前先達成 以敘和平協定,以敘和平與以色列自戈蘭高地分階段撤軍平行進行,敘利亞並以 書面方式表達立場。32隨後儘管兩國領袖相繼表達和解聲明,但部分爭議仍然存 在,在戈蘭高地撤軍部分,以色列的立場是部分撤軍,而非全面撤軍;在「和平」

意涵部分,大馬士革所提係和平協定,而不提和約,並拒絕雙邊關係在短期之內 正常化,亦未言明承認以色列以及其生存權;在以黎協定部分敘利亞堅持需與以 敘談判同步,卻又持續縱容黎境恐怖份子危及以色列的安全。33

三、敘利亞在和平進程中的目標

阿薩德長期以來堅持透過有條件的國際和會來解決以阿衝突,並由阿拉伯國 家組成一個聯合代表團,以防止分化,由聯合國支持,並以聯合國安理會第 242 號與第 338 號決議作為基礎,對以色列施壓,要求美蘇打破僵局迫使以色列接受

31 同上註,頁 81-82。

32 同上註,頁 84。

33 同上註,頁 8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全面撤退的條件。然而在權力極度失衡的狀況下,阿薩德首先做出了讓步:敘利 亞在以色列未承諾依照聯合國決議全面撤退下,接受了無條件的雙邊會談。34 由於阿薩德取得了美國保證聯合國安理會第 242 號與第 338 號決議案是和平 進程的法律基礎的承諾,敘利亞因此堅持所有談判應該在馬德里架構(Madrid framework)下舉行,以防其他國家私下與以色列媾和損害了阿拉伯國家在合法 權益下的利益。阿薩德認為馬德里和會至少是名義上是國際和會,同時也有美國、

蘇聯、歐洲國家的參與,而聯合國也未被排除在外。35

由於蘇聯所能給予以色列的壓力以大不如前,而美國願意對以色列施壓的程 度又不如阿薩德所想像,因此會前阿薩德即不斷要求美國做出以色列將會全面撤 退的承諾,但不管是布希總統抑或國務卿貝克均未清楚做出以色列將會歸還戈蘭 高地的保證,僅表示美國將會如同前幾任總統遵守對聯合國決議的承諾。布希表

由於蘇聯所能給予以色列的壓力以大不如前,而美國願意對以色列施壓的程 度又不如阿薩德所想像,因此會前阿薩德即不斷要求美國做出以色列將會全面撤 退的承諾,但不管是布希總統抑或國務卿貝克均未清楚做出以色列將會歸還戈蘭 高地的保證,僅表示美國將會如同前幾任總統遵守對聯合國決議的承諾。布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