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 1970 年黑色九月事件—約旦內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以色列軍隊撤回 1949 年埃及與以色列原有邊界,其他各國邊界得在相互 同意下酌予調整「1949 年邊界」。該調整係基於相互間「安全」之理由,

而非以「征服者」姿態為之。

2.耶路撒冷應視為統一城市,其行政措施應顧及猶太、伊斯蘭與基督教的社 會福利,在公民經濟與宗教各方面均應由以色列與約旦管理。12

羅傑斯國務卿同意阿拉伯國家不接受以色列將佔領區做為籌碼的立場;埃及 方面只想盡快結束戰爭;而以色列拒絕接受該計畫;敘利亞則是全面反對,認為 該方案目的在於分化埃及與阿拉伯國家。埃及和以色列最後採用了計畫中的部分 實質方案,以 1970 年停火協議的模式結束戰爭並減少對蘇伊士運河區的傷害。

阿拉伯激進派人士視埃及的作為就如同接受了以色列的生存權,並全面批判 埃及。然而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卻在此時推動了替代方案,因為他並不認同聯合 國 242 號決議,他認為該決議將損害到以色列的國家安全,而以國係美國之戰略 資產,必須確保以色列比依賴蘇聯武器的阿拉伯國家強大,方能讓其認知唯有美 國方能推動和平解決方案,以排除蘇聯在此之影響力。季辛吉向以色列駐美大使 拉賓(Rabin)表達對羅傑斯計畫的批評,以及尼克森在 1972 年努力爭取猶太 族裔支持其在連任的作為,對以色列所傳遞的訊息即—以色列不需認真考慮接受 羅傑斯計畫。13

壹、 1970 年黑色九月事件—約旦內戰

在約旦境內的巴勒斯坦游擊隊組織複雜,為數繁多,數量至少在 10 個以上,

其中主要有三:

1.法塔(Fatah)組織:

以阿拉法特(Arafat)為首,阿拉法特同時兼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 委員會」主席職務,該委員會係類似「巴勒斯坦流亡政府」之組織,阿拉

12 石樂三,〈從華府與紐約會談看中東和談前途〉,頁 67。

13 Alasdair Drysdale and Raymond Hinnebusch, Syria and the Middle East Peace Process(NY: Council of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1991), pp. 177-17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法特目標在於收復失土,並深信阿拉伯國家最關心的是收復巴勒斯坦,因 而獲得阿拉伯人的同情與支持。法塔所獲之經濟援助主要來自於沙烏地阿 拉伯、科威特、利比亞及波斯灣的產油國。阿拉法特反對以任何政治方式 解決中東問題,認為唯有武力才能達成其政治目的。因為反對埃及總統納 塞與約旦國王胡笙接受了美國中東和平建議,因此與兩人反目。

2.巴勒斯坦人民解放陣線(Popular Fro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Palestin,PFLP):

此陣線以哈巴什(Habash)為首,組織與紀律均甚為嚴密,標榜馬列路 線,以恐怖主義為主要手段,堅決的反對以色列、美國以及保守派阿拉伯 政權,哈巴什並在此次約旦內戰中扮演主要角色。

3.賽卡(Saiqa,又名迅雷):

該組織直接隸屬於敘利亞巴斯黨,經常在黎巴嫩與約旦北部活動,並透 過黎巴嫩對以色列進行攻擊,常導致以色列陸、空軍的報復行動,由於 路線不同,對法塔及巴勒斯坦人民解放陣線均採不合作態度。14

在約旦,早期游擊隊能服從胡笙(Hussein)國王的命令,從事配合對敵作 戰任務。1968 年 3 月年以色列曾出動大軍在空軍掩護下對約旦河東岸之卡拉米

(Karameh)之巴勒斯坦游擊隊基地進攻。此次戰役中法塔領袖阿拉法特在沙烏 地阿拉伯軍隊支援下聯合作戰,並使以色列攻勢遭受挫敗,這場戰爭亦是阿拉伯 國家在「六日戰爭」後的首次勝利。

1968 年 11 月以後,游擊隊開始違反其槍口對外的口號,在左傾共產黨與毛 派份子的煽動下,開始有了「國中之國」(A State within A State)的野心,以武 裝動亂的方式危害約旦的秩序以及胡笙的統治,胡笙國王對此種野心與行為當然 無法容忍,不過礙於沙烏地阿拉伯國王以及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勸阻,僅能隱忍不 發。儘管約旦受到阿拉伯國家的制衡而未做出大規模的鎮壓行動,然而游擊隊的 行動卻愈加得寸進尺,內戰因此爆發,內戰爆發的因素相當複雜,大略言之如下:

14 石樂三,〈約旦風暴與中東前途〉,《問題與研究》,第 10 卷,第 1 期(1970 年 11 月),頁 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胡笙一再讓步,然游擊隊卻食髓知味更與約旦黎費(Rifai)總理達成七點 和平協定,要求約旦陸軍除駐守王宮等重要設施外,需全面撤出首都安曼 及其郊區。胡笙聞訊,立即撤換黎費內閣,組成軍人內閣,任命馬加里(Field Marshal Habes al Majali)元帥為軍事總督,砲擊巴游基地,並親自揮軍 北上掃蕩游擊隊的根據地。

2.游擊隊恐怖份子於 9 月 1 日圖謀刺殺胡笙,並奪取政權,該次係胡笙三個 月內第二次遭遇刺殺事件,因此導致胡笙決心一戰。

3.游擊隊挾持飛機,並於約旦境內扣留飛機旅客 54 人,其中有美國公民 38 人,胡笙唯恐美國視其無能,並遭受來自美國壓力,因此採取軍事行動。

4.胡笙接受美國中東和平建議,而巴勒斯坦游擊隊反對以政治方式解決中東 問題。若以阿和談成功,埃及與約旦終將承認以色列,流亡在外的百萬難 民將無返回家園希望,因此巴游以各種方式破壞進行中之中東和平談判。

5.巴游叛亂的目的在於奪取約旦或黎巴嫩的政權,取得政權之後,方能擴大 對阿拉伯溫和派國家鬥爭並與阿拉伯極端派國家合流,全力消滅以色列,

並爭取外交地位達成其軍事政治目的。

6.約旦與巴游之間,過去曾簽訂多次停火協定,其中固然有許多係游擊隊所 破壞,然而約旦勤王軍隊中亦有主戰份子。阿拉法特僅能約束部分成員,

但對於馬列主義的極端派游擊隊卻無法控制;胡笙亦是如此,陸軍中的主 戰份子對游擊隊之蠻橫已無法忍受,故主張若胡笙無法掌握國內局勢,壓 制游擊隊氣焰,勤王軍隊將單獨發動攻勢。15

阿拉伯國家對於約旦內戰,則是一面倒的支持巴勒斯坦游擊隊,經常提供 經濟援助予約旦的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利比亞三國中,科威特與利比亞兩國 先後宣布終止對約旦的援助,利比亞更宣布將派遣軍隊至約旦協助巴游對約旦作 戰。伊拉克政府則宣布駐約旦的一萬二千名軍隊歸巴勒斯坦游擊隊指揮,以抵抗 約旦軍隊。約旦面臨伊拉克之嚴重威脅,遂要求美、俄、英、法四國進行外交干

15 同上註,頁 22-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涉。埃及則指控伊拉克故意破壞約旦與巴勒斯坦游擊隊之間的停火協議,意圖使 局勢惡化。

敘利亞的態度最初尚不及伊拉克激烈,僅表示不能坐視約旦鎮壓游擊隊,直 到約旦政府完全控制安曼,並逼近北部之巴勒斯坦游擊隊根據地之後,敘利亞擔 心游擊隊遭到約旦政府軍完全消滅,方於 9 月 19 日、9 月 21 日兩度入侵約境。

敘軍規模約有兩個裝甲旅,以正規軍佐以賽卡游擊隊進攻,並將坦克及車上人員 以游擊隊旗幟服裝掩護。胡笙鑑於情勢危急,一再要求美、英、法、俄循外交途 徑干涉,並調派重兵與敘軍決戰,終在約旦空軍武力掩護下擊退敵軍,恢復國內 秩序。16

約旦的黑色九月危機似乎印證了季辛吉的觀點,這場危機加速了以阿衝突中 革命武力象徵的巴勒斯坦游擊隊與約旦親西方獨裁政體的對抗,當敘利亞武裝部 隊對巴游馳援時,胡笙國王遂向美國求援,華盛頓見蘇聯的代理人挑戰親西方的 約旦政權,這不啻是對美國承諾的挑戰。巴斯黨係基於對巴勒斯坦反對運動的承 諾與泛阿拉伯主義革命的立場干涉約旦內戰,並無視於蘇聯的約束;季辛吉則視 蘇聯無意盡到在和解(Détente)下的義務並限制其附庸國家。儘管第六艦隊已 部署到這個區域,但事實上美國仍未做好干預的準備,於是遂向以國詢問由其代 美國干涉的可能性。美以的威脅讓胡笙國王得以大力鎮壓巴游份子,並嚇阻敘國 的國防部長阿薩德以空中武力馳援敘國武裝部隊,該場危機最後以納塞過世以及 阿薩德發動軍事政變驅逐激進份子做終17。以色列在此場危機所提供的援助則讓 美國一解對以色列不接受羅傑斯計畫的不滿。18

約旦經此浩劫後元氣大傷,美國決定給予緊急救濟,以補償約旦戰時武器的 損失,尼克森總統並下令提供 5 百萬美元捐助約旦平民的死傷,並表示:「我們

16 同上註,頁 24。

17 敘軍兵敗約旦後,國防部長兼空軍總司令阿薩德於 1973 年 10 月 19 日及 11 月 14 日發動兩次 政變,罷黜阿塔西(Attasi)總統,並逮捕阿塔西及賈迪德(Jadid)。見 石樂三,〈中東局勢之 回顧與展望〉,《問題與研究》,第 10 卷,第 4 期(1971 年 1 月),頁 41。

18 Alasdair Drysdale and Raymond Hinnebusch, Syria and the Middle East Peace Process, p. 17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將考慮約旦所有抵禦外來干涉所需要的協助」。19

該場危機給予美國的經驗即是,唯有美國武力支援下的以色列方能維護美國 在此區域的利益,並減少蘇聯的影響力。但若敘利亞未在此危機中撤軍,抑或以 色列當真進行干涉,此次結果定將大不同。美國不遺餘力的將埃及中立化,並淡 化蘇聯在此區域的影響力,但她除了透過核戰邊緣的手段外,實際上缺乏常駐兵 力去干涉甚至對抗敘利亞,她也鮮少詢問區域專家的意見並透過外交方式解決危 機,此次約旦內戰的發生,使其更相信要讓中東區域穩定必須武力作為基礎。季 辛吉認為唯有讓阿拉伯國家徹底失敗並絕望,方能讓其與蘇聯決裂並接受以色列 的生存權,美國因此無視於埃及沙達特(Sadat)在 1971 年驅逐蘇聯顧問的外 交弦外之音,

戰後胡笙的國際地位提昇,但約 旦在阿拉伯國家內卻更顯孤立,華府對胡笙國王的信心大增,並承諾除提供以色

戰後胡笙的國際地位提昇,但約 旦在阿拉伯國家內卻更顯孤立,華府對胡笙國王的信心大增,並承諾除提供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