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泛阿拉伯主義與泛敘利亞主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決的承諾,並建立阿拉伯國家。7 月,代表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和外約旦 的人士在大馬士革召開會議,通過決議提出四點要求:

(一)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敘利亞,應獲承認為主權國家,並以費沙爾為王。

(二)「塞克斯皮可協定」與「巴爾福宣言」應予作廢。

(三)拒絕接受委任統治,但會接受美國或英國之協助。

(四)拒絕接受法國任何形式的協助。12

1920 年在義大利聖萊姆會議(San Remo)決定將鄂圖曼帝國的阿拉伯屬地 劃為甲級委任統治地,法國以委任統治名義取得敘利亞和黎巴嫩的統治權,英國 則取得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的統治權。同年 6 月費沙爾自歐洲返回,由於意識到英 法兩國無意讓敘利亞獨立,故其接受了法國總理克里蒙梭(G. Clemenceau)在處 理行政、財政和技術方面的協助。13然而激進的敘利亞國會卻否決了這項安排並 逕行宣告費沙爾為統治「擴張敘利亞」(Expand Syria)的國王。隨後法軍開抵大 馬士革,並於 7 月 25 日攻下大馬士革,控制了敘利亞,費沙爾被迫出亡英國,

而後在英國安排下出任伊拉克國王。149 月 1 日法國扶植的大黎巴嫩(Greater Lebanon)在法國總督古饒(Henri Gouraud)宣告下成立15

參、泛阿拉伯主義與泛敘利亞主義

。大敘利亞王國的夢想 一度閃現,隨即消逝。

泛阿拉伯主義係 1940 年成立之敘利亞巴斯黨力倡之意識型態,泛阿拉伯主 義謂波斯邊境迄大西洋所有說阿拉伯語之阿拉伯人,因共同語言、宗教、歷史、

文化,應結合成一政治實體,再創歷史光輝,以共同對抗外在敵人。基本上,泛 阿拉伯主義係迎合遜尼派阿拉伯人的願望,在 1956 年至 1963 年聲勢最高時,幾 乎成為阿拉伯世界的民間信仰。16

12 周煦,《敘利亞史:以阿和平的關鍵國》,頁 111-112。

13 Daniel Pipes, Greater Syria: the History of an Ambition, pp. 25-26.

14 Andrew Rathmell, Secret War in the Middle East: The Covert Struggle for Syria, 1949-1961, p. 12.

15 周煦,《敘利亞史:以阿和平的關鍵國》,頁 111-112。

16 朱張碧珠,《泛敘利亞主義—歷史與政治之分析》,頁 17-1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主張泛阿拉伯主義者,對於泛敘利亞主義看法分歧。部分人士認為泛阿拉伯 與泛敘利亞兩種觀念是可調和的,部分則認為不然。贊同泛敘利亞的泛阿拉伯主 義者認為,泛敘利亞理念一旦實踐,可與其他地區的阿拉伯國家組成聯合,實踐 泛阿拉伯主義;不認同者泛敘利亞主義的泛阿拉伯主義者則認為,一旦泛敘利亞 理想實現,國家間的領域與利益衝突,將成為泛阿拉伯主義的障礙。對於「阿拉 伯範圍之定義」,主張泛阿拉伯主義的基督徒認為,僅限於肥沃月灣講阿拉伯語 者,遜尼派人士則任為包括所有使用阿拉伯語的地區,甚至認為泛阿拉伯為泛伊 斯蘭之先行步驟17

泛阿拉伯主義與泛敘利亞主義的相似點:

一、 皆以敘利亞為緣起之心臟地區。

二、 皆拒絕接受敘利亞目前現有之疆界。

三、 大馬士革應成為更廣大、更強有力國家的首都。

四、 兩者皆主張以武力對抗猶太人,並反對以色列的存在。

兩者相異之處:

一、 泛敘利亞主義傾向採取極端手段消除國家間的疆界。泛阿拉伯主義則主張 各國保留獨立之自然結合。

二、 純粹的泛敘利亞主義人是認為阿拉伯事務牽涉太多阿拉伯國家之參與,實 不明智。其認為以阿衝突係敘內部問題,與非敘人實不相關,非敘人沒必 要捲入巴勒斯坦紛爭;泛阿拉伯主義者認為阿拉伯世界,每一個國家均在 對抗以色列上扮演重要角色。

三、 對於務實泛敘利亞主義者主張大敘利亞建立後,可接受大阿拉伯國的思想,

泛阿拉伯主義者相當歡迎,然而對於無意協助促成大阿拉伯國的泛敘利亞 主義者,泛阿拉伯主義者則極為反感。

四、 泛敘利亞主義強調血統關係,黎巴嫩問題專家希惕(Philip K. Hitti)曾言敘 利亞人之為阿拉伯人,僅止於語言、文化相同,而不及於血統之因素。因

17 同上註,頁 18-1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此,泛敘利亞主義認為基於血緣關係的大敘利亞統一較易達成。18

第二節 地緣政治

理性的外交政策不應只來自於「歷史的挫折感」,其必須接受地緣政治的現 實去構建「權力平衡」的基礎,地緣政治決定了敘利亞的外在環境的威脅與可能 的機會,它同時也決定了潛在的國家權力。有限的人力與天然資源,加上戰略縱 深不足,讓敘利亞難以威嚇可能的侵略者,因此其決策者必須尋求外援以支持其 外交方針,並防衛自身國家。從另一角度來看,敘利亞處於中東心臟位置,與許 多國家相鄰,加上位處於對抗以色列的前線國家,這讓阿薩德在鄰近的阿拉伯國 家中得以透過對以衝突爭取領導者的角色,並取得其他阿拉伯國家的經濟與政治 援助。基於安全、地緣政治與野心的考量,敘利亞自然而然地在爭取里凡特區域 (Levant,即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巴勒斯坦)19的利益中與以色列競爭。20

缺乏天然地理上的屏障讓敘利亞在難以抵抗外來威脅,敘利亞獨立後有很長 的一段時間係埃及與伊拉克競逐的目標。伊拉克是敘利亞來自東方的主要威脅,

敘利亞與伊拉克是唯二與兩個有糾紛或敵意的非阿拉伯國家接壤的阿拉伯國 家,21土耳其掌握了敘利亞所依賴的幼發拉底河(Ephrates)上游,並與敘國有 領土糾紛;以色列則佔領了戈蘭高地,並透過該地與黎巴嫩不斷對敘利亞施壓。

在對以鬥爭中,敘利亞幾次戰爭均付出了相當慘痛的代價,因此,敘利亞必須避 免被孤立,並透過自身國力的加強與結盟去維持與以色列間的權力平衡。22

18 Daniel Pipes, Greater Syria: the History of an Ambition, pp. 45-48.

19 Levantine States 里凡特國家即法國統治時代的阿勒坡、大馬士革、大黎巴嫩、拉塔其亞(Latakia)

與德魯士區域。見 Andrew Rathmell, Secret War in the Middle East: The Covert Struggle for Syria, 1949-1961(New York: I.B.Tauris Publishers, 1995), p. 8.

20 Anoushiravan Ehteshami and Raymond A. Hinnebusch, Syria and Iran: Middle Powers in a Penetrated Regional System, p. 58.

21 敘利亞相鄰以色列及土耳其,與兩國均有領土糾紛;伊拉克相鄰土耳其及伊朗,與土耳其有

糾紛,並與伊朗開啟了兩伊戰爭。

22 Anoushiravan Ehteshami and Raymond A. Hinnebusch, Syria and Iran: Middle Powers in a Penetrated Regional System, pp. 58-5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角色概念:敘利亞為中心的阿拉伯主義

敘利亞國家認同的形成來自於地緣政治的現實與修正主義。由於敘利亞地處 阿拉伯東部的中心位置,且該地並沒有在歷史上單獨成為一個國家,因此國家的 認同建構在一個更大的阿拉伯國家,而非目前帝國主義所劃分的敘利亞。克服阿 拉伯世界的分裂係巴斯黨主要歷史任務。在實踐理想的過程中,敘利亞並非是一 個國家,而是一個促進阿拉伯世界統一的過渡基地,同時也是阿拉伯主義者情感 的中心。

事實上,敘利亞的領導者並無意願也無足夠權力去克服西方國家所劃分出來 的分裂的阿拉伯疆界,阿拉伯主義的意識型態與現實外交政策的執行因此漸行漸 遠,數十年來的國家認同加上對泛阿拉伯主義實踐的失敗,逐漸侵蝕了阿拉伯主 義者的抱負。

此外,由於區域政治現實,敘利亞人也逐漸不再視區域環境為「古敘利亞」。 敘利亞人視敘利亞為阿拉伯世界的心臟,敘利亞的角色與任務即在與以色列的鬥 爭中保護阿拉伯國家。23

敘利亞認為其對以政策首要之務,在於終結阿拉伯國家間的鬥爭,避免衝突 損耗阿拉伯世界的團結,在此前提下,敘國在兩伊戰爭中協助了伊朗,在黎巴嫩 與巴解發生衝突,阿薩德所定義的敘利亞利益與其他阿拉伯國家相同,就是成立 一個大阿拉伯國家,沒有阿拉伯國家的團結,這個目標就不可能達成,敘利亞的 在此基礎上,敘利亞的領導者認為其有權利去定義阿拉 伯的國家利益,同時也視敘利亞為與以色列戰爭的前線國家。在此思想架構下,

對敘利亞有利的,也對阿拉伯有利。就如敘利亞專家西爾(Patrick Seale)所言 的,敘利亞透過大敘利亞(Greater Syria)與大以色列(Great Israel)的鬥爭來 獲得她的影響力。對大部分的敘利亞人民和領導者而言,泛敘利亞與泛阿拉伯主 一兩者之間並未有衝突,而敘利亞亦是未來大阿拉伯國的一部分。

23 Ibid., p. 5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國家利益與角色概念就是以敘利亞為中心的阿拉伯主義。24

自 1990 年代起敘利亞人的國家認同逐漸偏向「單一敘利亞」,長期肩負阿拉 伯主義的主要任務讓敘利亞付出極大的成本,敘利亞自身國家利益優先這種意識 逐漸升高。

第四節 阿薩德的戰略思想:理性的行為者

擁有絕對的總統獨裁,阿薩德的戰略無疑是外交政策中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其挑戰主要係源自於敘利亞有限資源所造成的歷史經驗,以及角色扮演的修正主 義與地理上的脆弱。考量到所處的環境與歷史,敘利亞在渠取得權力前是強國的 犧牲品,阿薩德執政後敘國轉為中東地區一個主要的行為者,並透過區域事務的 參與,使敘利亞得以躍升國際舞台。敘利亞的外交決策,由於權力的集中,使得 決策者鮮少受到國內的限制,得以理性的追求其外交目標,其理性外交的實踐見 諸於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