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黎巴嫩內戰與塔伊夫協定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主要的阿拉伯國家合作,並分享共同目標是極為重要的。」5

在 1991 年之前,美國政府對敘利亞的印象主要有三:一、強硬的親蘇聯國 家。二、強烈反對以色列生存的國家。三、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四、人權記錄 惡劣的國家。6

壹、黎巴嫩內戰與塔伊夫協定

美敘關係在布希政府時代開始有明顯的改善,布希與阿薩德均指 示兩國外交官在雙方共同利益的領域上加強溝通與對話,美國駐敘利亞大使德傑 瑞強(Edward Djerejian)在恢復華府與大馬士革雙方的信任上即扮演了重要角 色。自雷根政府末期華府即逐漸調整其對促進黎巴嫩穩定的傳統外交政策,這讓 敘利亞取得了一個與美國尋求在黎巴嫩共同利益的機會。首先,華府與敘利亞共 同協商雙方可以接受並可接任艾明‧賈梅耶(Amin Gemayel)的總統候選人,

儘管最終仍告失敗,但布希政府取得了敘利亞對塔伊夫協定(Taif Accord)的支持,

並緩和黎巴嫩的內戰情勢,華府除回報敘利亞反對奧翁(Aoun)將軍將敘利亞 勢力排除在外的作為外,亦協助親敘利亞的賀拉威(Elias Hrawi)政府取得合法 地位。

1984 年美國及其領導的多國部隊任務宣告失敗,美國黯然退出黎巴嫩;1985 年以色列軍隊退離利塔尼河以北的區域,敘利亞再度取得了主導黎巴嫩局勢的優 勢地位,但內戰並未因此告終,基督教與回教內部的民兵派系之間仍是衝突不 斷。

一、敘利亞進軍西貝魯特

1987 年西貝魯特地區回教敵對派系戰事日益激烈,外國人質遭挾持事件不 斷發生,3 名貝魯特美國大學教授遭恐怖份子綁架,黎國總理卡拉米(Rashid Karami)要求敘利亞派遣和平部隊進駐西貝魯特,以協助穩定局勢。大馬士革 遂從貝卡山谷派遣 7 千名部隊進駐該區,此係第二次敘國軍隊進駐貝魯特,上一

5 Ibid., p. 418-419.

6 Meredith Reid Sarkees and Stephen Zunes, “Disenchantment with the ‘New World Order’: Syria’s Relat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p. 35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次是在 1976 年 7 月。敘軍第二次進駐貝魯特係基於以下因素:7

1、援救其所扶持的回教什葉派阿瑪爾民兵(Amal)。阿瑪爾民兵在德魯士 與黎國共黨民兵攻擊下,幾近潰滅,為拯救其盟友,敘利亞須有所作為。

2、設法營救遭挾持的西方人質。由於恐怖份子在黎巴嫩綁架外國人質的事 件頻傳,加上敘利亞被指控為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故大馬士革有意增 加其於貝魯特的勢力以拯救人質,改善與西方國家的關係。

3、防止美國以武力強勢援救人質。貝魯特三名美國大學教授遭綁後,五角 大廈遂下令要求艦隊在地中海集結準備隨時採取攻擊行動援救人質。為 避免此種情勢發生,阿薩德遂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對西貝魯特的混亂局 勢採取軍事干預。

4、恢復和平談判。敘利亞希望透過優勢力量的展現,恢復黎巴嫩和平談判,

並促成新的和平協議。

由於敘國進軍之目標係西貝魯特,該地已遭回教民兵所控制,故以色列並未 有太大反應。由於敘國已事先知會華府該項行動,因此美國對敘利亞此次行動表 示歡迎之意,認為此舉有如敘利亞 1976 年出兵終止黎巴嫩內戰行動,舒茲國務 卿表示:「倘若敘利亞行動能恢復貝魯特秩序,那將是一項積極的進展。」8 在敘利亞與伊朗關係方面,由於敘利亞事前知會了沙烏地阿拉伯,但未告知 伊朗該項行動,因此德黑蘭方面一開始即表達了相當不滿。敘軍進駐西貝魯特之 後,即下令驅逐該地的民兵組織,並擊斃了若干真主黨民兵,此舉引起伊朗的強 烈抨擊。由於伊朗在兩伊戰爭中有所進展並佔領了伊拉克巴斯拉以南的土地,此 舉已構成了「侵略阿拉伯領土的行為」,因此敘利亞與利比亞屢次聲明,儘管與 伊拉克關係不睦,但亦不能忍受阿拉伯領土遭佔領,敘伊關係因此趨於疏遠。9 二、「兩個政府」的危機

7 石樂三,〈敘利亞進軍貝城與黎巴嫩未來局勢〉,《問題與研究》,第 26 卷,第 8 期(1987 年 5 月)頁 34-36。

8 同上註,頁 36-37。

9 同上註,頁 40-4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88 年黎巴嫩總統艾明‧賈梅耶任期屆滿,敘利亞極力推舉親敘的前總統 法郎吉葉回任,然而由於法郎吉葉的親敘作風,引起了基督教強硬派的抵制,總 統選舉因為人數不足而一再流會,賈梅耶於是將其政權移交給馬龍派的黎國陸軍 總司令奧翁(Michel Aoun)將軍,由奧翁出任總理並組臨時政府。就黎國憲法 體制而言,黎巴嫩的政權理應移交給遜尼派的霍斯(Selim Hoss)總理,因此賈 梅耶此舉不僅違背了 1943 年的「全國公約」(National Convenant),亦引起了 敘利亞與回教民兵極大的不滿。

奧翁主要的支持者係伊拉克。有鑑於黎巴嫩局勢複雜,敘利亞、伊朗、巴解、

以色列亦已牽涉其中,伊拉克自然亦希望尋得可趁之機,擴大自身影響力。此外,

兩伊戰後,伊拉克已有餘力將資源投注在黎巴嫩議題上,並望藉助奧翁的勢力打 擊敘利亞與伊朗在黎國的勢力。來自伊拉克的大批軍事武器即成了奧翁對抗敘利 亞支持的霍斯政府的資產。

奧翁喊出「解放戰爭」(Liberation of War)的口號,希望收回黎國的主權並 保障包括回教徒在內的全黎人民福祉,為了達成目標,外來勢力敘利亞必須被驅 逐出黎國。奧翁也希望爭取美國與其他國際勢力的支持,然就美國而言,保持黎 巴嫩各派系穩定的均勢,方是其戰略目標,何況美國業已「默許」由敘利亞主導 黎巴嫩局勢。由於不滿美國將黎巴嫩內戰視為中東問題的一部份,並以黎國為籌 碼,奧翁不惜威脅美國要綁架美國人質,並發動群眾包圍美國駐黎大使館,脅迫 麥卡錫(J. Macarthy)大使向奧翁政府呈遞到任國書並予以正式承認,甚至要 求美國對敘利亞採取行動。針對奧翁政府的行為,美國國務院除譴責其為「基督 教恐怖主義」外,並做出了撤館的決定。10

在尋求西方支援不成後,奧翁與伊拉克轉而希望其他阿拉伯國家能進行干涉,

1989 年 5 月阿拉伯聯盟在摩洛哥首都卡薩布蘭加(Casablanca)召開緊急高峰 會,會中授權沙烏地阿拉伯、摩洛哥與阿爾及利亞三國元首於 6 個月內提出一項 調解計畫。

10 李建旺,黎巴嫩內戰:社會、地區關係、國家關係,頁 142-14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塔伊夫協定(Taif Accord)

1989 年 10 月 22 日黎巴嫩國會議員在沙國塔伊夫市(Taif)通過了三國元首 所提有關黎巴嫩權力分享的制度,其目的在於透過權力結構的改革結束黎巴嫩的 內戰,塔伊夫協定除將原先部分總統職權轉移予總理外,基督教與回教國會議員 席次亦由六比五的比例改為雙方均等。除重新分配政治權力外,該協定亦規定解 散民兵派系以及恢復中央政府的權威、選舉新任總統組成全國和解政府、呼籲以 色列自黎南撤軍等,敘利亞駐軍的部分,該問題則由敘黎兩國另以協定解決。11 奧翁對於塔伊夫協定未將敘利亞勢力驅逐出境十分不滿,因此表明拒絕接受 該協定,國會無視於奧翁的反對逕行選出莫瓦德(Rene Mouawad)為新任總統,

惟莫瓦德方當選總統就遭暗殺,黎國國會遂再選出賀拉威為總統,賀拉威為一親 敘人士,與敘利亞保有良好關係。奧翁對此結果表達極度不滿,誓言以武力破壞 不受其承認的黎國憲法架構。

四、波灣戰爭與奧翁的潰敗

在擺脫兩伊戰爭的泥沼後,伊拉克軍事優勢立即展現,並為海珊在阿拉伯世 界中取得了發言權。為了成為納塞之後阿拉伯世界共主,在 1990 年的巴格達阿 拉伯高峰會上,海珊要求阿拉伯各國同意伊拉克的守護神兄弟(Guardian Brother)地位,由伊拉克發起與西方國家和以色列的對抗,並欲藉此取得領導 權遂行其野心 12。伊拉克佔領科威特後,阿薩德擔心海珊會在伊拉克更強大後,

透過與以色列的鬥爭,取得更多權力,並在「以阿衝突」中「消費」敘利亞或在 和平進程中強迫敘利亞接受他們無法接受的條件。13

1990 年 8 月 2 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國為避免使該場爭端成為美國與阿 拉伯世界的衝突,因此決定組成包括阿拉伯國家參與的多國聯軍部隊,敘利亞身 為阿拉伯激進國家之一,具有相當代表意義,因此成為美國極力爭取的指標性國

11 同上註,頁 144-146。

12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中東政策(1989-2000)》,頁 184。

13 Anoushiravan Ehteshami and Raymond A. Hinnebusch, Syria and Iran: Middle Powers in a Penetrated Regional System, p. 8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家。

對敘利亞而言,兩大超強國家對抗的時代已經走入尾聲,全球的權力結構開 始向美國方向傾斜,蘇聯的安全承諾與軍備支援持續縮減,大馬士革正在尋找一 條通往華府的大道,當此之時,波灣危機不啻是敘利亞改善並加強與美國關係的 絕佳機會。與美關係的改善,對敘利亞具多重利益,首先,以色列之所以可以在 中東地區維持戰略優勢,主因是美國所提供政治、軍事與經濟的大量援助所致,

儘管美國偏袒以色列的政策短期間並不會有任何改變,但在國際體系變化的大環 境下,美國的中東政策勢必會有所調整,與美國建立良好管道將有助於以阿問題 的處理,畢竟唯有美國方能限制以色列,或是迫使以色列在以阿問題的處理上做 出部分讓步,這對長期處於以色列軍事壓力下的敘利亞安全是極為重要的。其次,

長期名列美國支持恐怖主義名單以及被視為反美國家的結果,使得敘利亞在爭取 美國投資與科技出口方面受到相當限制,這對於經濟狀況不佳且欲企求改善經濟 並壯大國力的敘利亞而言,是急需解決的難題,而此難題亦有待美敘關係的改善

長期名列美國支持恐怖主義名單以及被視為反美國家的結果,使得敘利亞在爭取 美國投資與科技出口方面受到相當限制,這對於經濟狀況不佳且欲企求改善經濟 並壯大國力的敘利亞而言,是急需解決的難題,而此難題亦有待美敘關係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