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落入T婆陷阱?女同志親密關係中的自殺威脅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落入T婆陷阱?女同志親密關係中的自殺威脅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落入 T 婆陷阱?. 政 治 大 女同志親密關係中的自殺威脅. 立. ‧ 國. 學. Trapped in the dichotomy of Butch and Femme Suicide. ‧. threat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of lesbians.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老師:王增勇 博士. 研究生:凃沛璇. 中. 華. 民. 國. 一. 零. 撰. 九. 年. 一. 月. DOI:10.6814/NCCU202000198.

(2) 謝誌 「垂死病中驚坐起,今天還沒寫論文。」本來以為寫到謝誌應該就能好好放鬆 了,結果仍然半夜驚醒,掛懷於心,因此告誡自己不必再拖,盡速下筆。 2017 年秋天,我離開了工作的岡位,一路到台北求學,從不適應研究所的課程 到漸入佳境。不只完成這本論文需要感謝多人幫助,研究所兩年多的生涯,更是仰賴 多人的幫忙才得以登出研究所。尤其是恩師王老師,多虧了王老師的指導,讓我從只 看操作層面,到一整個研究背後的學理運作,讓我能夠可以從根出發的改變思維,也 提供研究助理的機會給我,讓我不用過度擔憂經濟問題,有更多的時間能夠專注投入 研究論文。. 治 政 費補助,超爽;另則是到熱線朝聖,也在裡面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根本就是個傳統 大 立 保守的人士。這兩年半研究所的成長,最重要的就是讓我找到了價值感的所在,讓自 研究所的要求讓我完成了大學時期沒法完成的遺憾,一則是海外實習,還有公. ‧ 國. 學. 己成為一位更有專業的人。感謝綺綺的協助、廟公志南學長的解籤、雅崩的建議以及 提供關鍵文獻的姿佳。讓我能夠更快速的抓到技巧的撰寫論文,少走了很多冤枉路。. ‧. 感謝我的家人,給我很大的空間探索自我,擔心我錢不夠用,總是會給我支持。感謝. sit. y. Nat. 我的受訪者,願意將自己的生命經驗分享給我,促成此份論文。. 最後,人家都說寫論文拚的是毅力。此言不假,感謝慧紜,每天一早就到各個. io. n. al. er. 地方圖書館報到,從國家圖書館、中正圖書館、綜院圖書館、達賢圖書館、東海圖書. Ch. i n U. v. 館到活動室,一路寫到晚上,全年無休,也鞭策我要不斷的往前,不然畢業可能遙遙. engchi. 無期。遙想曾經因為不眠不休維持同一姿勢的撰寫,連拿件衣服都會閃到腰,有夠恐 怖。工作時期想著要快回到學生生涯,進入研究所後這種全天候待命又沒有什麼錢的 生活,反而想出來繼續工作了。還好研究所時有一群跟我一樣熱愛密室逃脫的朋友, 一月一密室,著實紓壓了不少。謝謝曾經幫助過我的每一個人,族繁不及備載,在下 無比感激。 最後我也要感謝自己,總是瘋狂又衝動的做出很多決定。每天就算做十個白日 夢,也都會至少有幾個達成。從今而後,要繼續瘋狂下去。. 指南山附近. 我家 沛璇筆. i. DOI:10.6814/NCCU202000198.

(3) 摘要 本研究探討在女同志親密關係中當自殺成為一種「控制」時,究竟如何發生以 及身為倖存者的看法與因應。爰此,本研究透過半結構式訪談,訪談 8 名遭逢自殺威 脅的女同志,利用解釋性互動論分析五步驟分析資料。研究發現有四,第一,女同志 伴侶關係在父權體下的不安感,讓自殺威脅成為控制恐懼的手段,實際性的自殺行為 與並行的自殺工具會召喚出倖存者的自殺認知,而催生出倖存者可能面臨的風險:於 無法解除風險之下,將會落入威脅者控制目的。而脫離循環的倖存者,亦有可能因自 殺威脅手段的轉換,再次進入威脅循環之中。第二,本研究使用 Stark 高壓控管理論 來檢視 T 婆文化造成的「T 婆陷阱」,讓威脅者用來達成以控制為目的的手段。典型的. 治 政 並且為順從的樣貌;婆陷阱展現在順從 T 以及證明自身對 大 T 的忠貞,以減緩 T 所擁有 立 的男性焦慮,而延長了脫離循環的時間。掉入 T 婆陷阱裡的人為受 T 婆文化影響的倖. T 陷阱呈現在與男性競爭的焦慮、未達到 T 的期待以及不夠陽剛,讓倖存者成為照顧者. ‧ 國. 學. 存者以及學習 T 婆文化者,而受 T 婆文化影響較少、曾實踐自殺行為的 T 婆可能會在 陷阱之外。第三,女同志倖存者的因應策略在私領域的部分,包含順從威脅者、轉換. ‧. 成照顧者的身分;在公領域的部分,透過特定身分使用資源進入到公領域,因信任公. sit. y. Nat. 領域而求助自殺防治系統。然而,倖存者曾因在求助警政系統時遭到性別不友善對待, 不得不退守至私領域。倖存者公私領域的抉擇背後,非正式資源占了重要的因素。非. io. n. al. er. 正式資源相對稀少的同志會傾向與走入公領域尋求協助,非正式資源較多的同志反而. Ch. i n U. v. 傾向是因為擁有優勢,於留在私領域解決,而有家族協助成為受訪者真正能脫離循環. engchi. 關係的關鍵之一。第四,為願意走到公領域的倖存者仍會優先選擇衛政體系而非家庭 暴力防治系統,顯現在自殺威脅仍被視作公共衛生議題,尚未被定義成暴力。本文研 究建議有三,第一為給體制與工作者的建議,第二個給無法擺脫自殺循環的你,第三 個為給自殺倖存者親友的建議。本文研究限制分別為研究對象的限制與資料蒐集與分 析的限制。. 關鍵字:女同志、親密關係暴力、自殺威脅. ii. DOI:10.6814/NCCU202000198.

(4) Abstract This study’s main research questions were as follows: When does suicide become a tool for control? And how do lesbians (survivors) deal with the threat of suicide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Using Denzin’s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 methodology, I conduct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8 lesbian participants who suffered suicide threats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The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uicide threats form a “loop” and that lesbian relationships are filled with anxiety under patriarchy. Suicide threats become a tool to control fear. Survivors' past suicidal experiences are accompanied by suicide threats, and survivors are thus forced to deal with the risks posed by suicide threats. In situations where risks cannot be removed, the control purpose of the threats will be achieved. Survivors who have withdrawn from the loop may also re-enter it due to the conversion of suicide threats. Second, this study used Stark’s coercive control theory to examine the "Trap " caused by the Butch and Femme dichotomy, which is used for control. Typical butch traps include anxiety about competing with men, failing to meet butch expectations, and not being masculine. As a result, butch survivors turn into caregivers and become submissive. Femme traps include obeying the Butch and proving one’s loyalty to the Butch to reduce the Butch's anxiety regarding competition with men. These traps thus extend the time it takes to escape the loop. Those who fall into the Butch and Femme traps are survivors affected by the Butch and Femme identities and learners of Butch and Femme culture. Butches and Femmes who are less affected by Butch and Femme culture and have committed suicide may be outside the trap. Third, private sphere coping strategies for lesbian survivors include obedience to threats and conversion to caregivers. Survivors use resources to enter the public sphere through specific identities, and ask the suicide prevention system for help because they trust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ublic sphere (such as consultants). However, many survivors must return to the private sphere because they undergo LGBT-unfriendly experiences when seeking help with the police system. Informal resourc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how survivors decide to use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s. The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indicate that survivors with relatively few informal resources tend to seek assistance in the public sphere while survivors with more informal resources tend to prefer to stay in the private sphere because of their advantages. In addition, having family assistance is one of the keys to escaping the loop. Fourth, survivors willing to go into the public domain still prefer public health systems to domestic violence prevention system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suicide threats remain a public health issue and have not been defined as violence. This article has three suggestions: first, for the system and workers; second, for survivors who have been unable to escape the loop of suicide; and third, for relatives and friends of suicide survivors. This study’s limitations are divided into research object limitations and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limitations..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Keywords: lesbian, intimate relationship violence, suicide threat. iii. DOI:10.6814/NCCU202000198.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女同志親密關係的特殊性......................................................................................................................... 8 第二節 女同志親密暴力特殊性 .......................................................................................................................... 11 第三節 台灣社會制度因應自殺威脅的處理流程......................................................................................... 1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17 第一節. 為什麼選擇解釋性互動論 ................................................................................................................. 17. 第二節. 研究步驟 ................................................................................................................................................... 19. 第三節. 政 治 大 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 立........................................................................................................................... 22. ‧ 國. 第五節. 學. 第四節 研究嚴謹度 .................................................................................................................................................... 24 研究倫理 ................................................................................................................................................... 25. 第四章 揭開染紅的帷幕 ............................................................................................................................................... 28. ‧. 第一節 濺血之前......................................................................................................................................................... 28. y. Nat. 第二節 自殺是別人的事 .......................................................................................................................................... 29. sit. 第三節 我的家人、愛人都曾經自殺 .................................................................................................................. 40. er. io. 第四節 我自己會自殺 ............................................................................................................................................... 47. al. n. v i n C h ........................................................................................................ 第一節 難以抹滅的互動時刻:自殺威脅 53 engchi U 第二節 親密關係與優先權 ..................................................................................................................................... 56. 第五章 當生命成控制籌碼 .......................................................................................................................................... 53. 第三節 風險:檢驗受訪者們的個人苦惱 ........................................................................................................ 75 第四節 成為一種自殺循環 ..................................................................................................................................... 77 第六章 威脅背後的 T 婆陷阱 ..................................................................................................................................... 78 第一節 父權體制下的 T 婆文化 ........................................................................................................................... 78 第二節 與男性競爭下的 T 陷阱 ........................................................................................................................... 79 第三節 順從與忠貞的婆陷阱 ................................................................................................................................ 82 第四節 跳脫:T 婆陷阱之外 ................................................................................................................................. 85 第七章 鑲嵌於台灣社會的因應過程 ....................................................................................................................... 87 第一節 私領域策略 .................................................................................................................................................... 87 第二節 台灣社會制度下的公領域策略 ............................................................................................................. 94. iv. DOI:10.6814/NCCU202000198.

(6) 第三節 公私領域下的非正式資源 .................................................................................................................... 102 第四節 倖存者的自我復原 .................................................................................................................................. 105 第八章 殺青之後........................................................................................................................................................... 11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3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16 第四節 研究反思...................................................................................................................................................... 117 參考文獻 .......................................................................................................................................................................... 118 附錄一 ............................................................................................................................................................................... 125 附錄二 ............................................................................................................................................................................... 12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 DOI:10.6814/NCCU202000198.

(7) 圖次. 圖 1:自殺風險個案網絡處理流程圖 .......................................................................16 圖 2:自殺熟悉度 ...................................................................................................28 圖 3:出櫃程度.......................................................................................................51 圖 4: 女同志自殺威脅的循環 ................................................................................55 圖 5:T 婆陷阱圖 ....................................................................................................86 圖 6:同志資源圖 .................................................................................................102 圖 7:個人、非正式資源與社會因素交織下的因應策略 .........................................10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i. DOI:10.6814/NCCU202000198.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壹、從生命的無力經驗開始 我出生在資源缺乏的鄉下,但慶幸的是出生在一個網際網絡發達的世代。隱約知 道自己是同性戀,偶爾可以在鄉下的書店的一角看到描寫同志的青春愛情小說,而些 愛情故事場景通常在女校,身為風雲人物的短髮學姊與剛入學的青澀學妹的愛情故事, 故事中總描繪學姊的溫柔體貼,兩個女生在一起的相知相惜,不須過多言語就能彼此. 政 治 大. 心領神會,不自覺的被觸動。當時並沒有 T 婆的概念,直到上了社群網站,才知道原 1. 來我是 T ,而我該找的對象是婆。. 立. 高中上了女校,交了女朋友,關係中不免遇到許多挫折與徬徨,黏膩的關係讓我. ‧ 國. 學. 失去了與其他同學接觸的機會。在鄉下,對 T 的想像來自複製社會對好男人的期待, 而作為一個好 T,為了作市場區隔凸顯優勢,還必須更懂女生,但「懂女生」這件事. ‧. 隨著幾番激烈爭吵後,我不禁懷疑在了解對方的弱點或罩門下,是否是攻擊人的武器。. sit. y. Nat. 經歷幾段戀情,我與大學的前女友分手後,前女友遇見了現任伴侶2。原本以為是. io. er. 段美麗的邂逅,殊不知卻是夢魘的開始。在交往初期,前女友迅速與伴侶同居,不只 要時時回復伴侶的需求,卻永遠無法讓伴侶滿意,而前女友在親密關係中委曲求全。. al. n. v i n 理智上,他能知悉親密關係暴力的樣貌,但在情感層面卻無法擺脫,永遠在想如 Ch engchi U 何改善關係,在進入此段關係後,幾乎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繫,也因家人無法接受其女 同志身分必須在伴侶關係與原生家庭間做出選擇,我是他僅有少數仍會聯繫的對象。. 知悉他遭受暴力的狀況後,初期我因為心急,希望他可以逃離這段不健康的關係, 卻只換來前女友的「我認為對方需要我」。細問之下才知道伴侶以自殺威脅她留在關 係裡,而當時從事自殺防治業務的我,想要發揮自己的所長,我給予他許多實務上的. 1 2. T-女同志中陽剛形象者,為 Tomboy 縮寫。 前女友的故事有經過本人同意後寫出。 1. DOI:10.6814/NCCU202000198.

(9) 建議,想讓他明白這樣的行為是永無止盡的,試圖減緩他的焦慮與自責感,跟他 說最壞的打算就是分手結果,必要時要報警處理。 自始而終前女友都沒有接受報警這個選項,後來他的伴侶開始在精神科就診,但 效果終究有限;但改變的是,當我發現了太多理智的建議並無效用後,我的態度趨於 和緩,前女友也因為我的態度轉變而願意跟我分享更多,可是聽越多,就越無能為力, 我試著想要改變前女友的認知,但談何容易,她總是拒絕我的提議。 我回想起以前在網路上以及書籍裡所看到的女女之間的美好關係,或許是因為女 同志在社會上被壓迫、忽視的結果,所以女同志社群必須強調兩人關係的「美好」來 當作對抗社會歧視的工具,同時在與異性戀男性競爭下凸顯自己的優勢,但在過度強 調美好的背後,暴力議題也同時被隱身了。我在前女友的身上看到了在伴侶以自殺威. 政 治 大 痛苦與恐懼,我對此感到相當無奈。而我,以一個前女友的身分,卻有默契地與他約 立. 脅而感到被需要的使命感,在他想要繼續經營關係的同時,卻必須乘載著難以言喻的. ‧ 國. 學. 定可以聯繫的時間,意外成為了知道此段暴力關係的間接目擊者,但我能夠給予的, 就僅限於對於他無法輕易離開關係的理解,但除了這個理解,我能給的也不能再多了。. ‧. 貳、在工作場域上依然不得其門而入. sit. y. Nat. er. io. 我在自殺防治領域曾有約四年的經驗,業務負責處理每日各級單位通報至衛生. al. 局的自殺個案,這些個案可能是自殺未遂、有自殺意念或者是自殺遺族,而我的工作. n. v i n Ch 便是透過打電話、家庭訪視後續追蹤個案的情況,工作時經常遇到自殺威脅的緊急狀 engchi U 況,我們經常建議家屬報警處理,但是家屬經常陷入兩難:擔心破壞與自殺威脅者的. 關係、擔心報警後被鄰里發現會被說三道四,報警處理似乎以成為專業網絡的唯一解, 卻很難解決什麼。 有一次接到了一對女同志情侶的自殺通報單,引起了我的注意力,自殺通報單上的問 題欄提到與家人出櫃議題以及與同性伴侶衝突,但對方便馬上以自己很好為由拒絕服 務,無法進一步了解原因以及服務,當時在腦海裡閃過了許多想法和疑問,但. 2. DOI:10.6814/NCCU202000198.

(10) 3. 是因為我的工作的期程很短 ,我郵寄了機構例行性的針對拒訪個案所設計的關 懷小卡,上述寫了我的名字以及正式資源的求助電話,在服務並沒有任何進展之下就 結案了,日後也未曾接獲對方回電。 在衛生體系下,工作視角多為醫療觀點,這件事讓我在正式資源系統裡看見了 女同志親密關係自殺的第一線震撼,雖然我無法確定這兩位女同志伴侶是不是互相威 脅,但讓我不禁好奇在社會處境不被看見的女同志伴侶的自殺行為,但我能給的東西, 除了那封裝著制式關懷卡的平信,卻也不能夠再多了。. 參、研究所實習 在心理衛生領域工作了四年之後,我進入了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就讀,. 政 治 大 所辦的同志親密關係暴力課程裡,看見了現代婦女基金會的統計數據,女同志親密關 立. 選擇了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以下簡稱熱線)作為實習的機構,在親密關係小組內. ‧ 國. 學. 係暴力內的精神暴力為 100%,且以自殺與自殘為大宗,這個數據震撼了當時的我,我 回想起以前在工作上、生命裡的經驗,原以為精神暴力與自殺是特殊案例,卻在這個. ‧. 數據上得到了支持,心想我的題目已經慢慢成形。. 在這三段經驗我皆僅能窺探一二,只是表面卻無法深知其脈絡,於是這個論文. y. Nat. n. al. 第二節 研究背景. Ch. engchi. er. io. 在親密關係內的脈絡是什麼?如何去因應自殺威脅?. sit. 題目漸漸成形,我想了解女同志如何看待親密關係伴侶的自殺威脅?自殺威脅的女同志. i n U. v. 2017 年 5 月 24 日大法官釋字 748 號解釋,「民法未使相同性別二人,得為經營 共同生活之目的,成立具有親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於此範圍內,與憲法保 障人民婚姻自由及人民平等權之意旨有違。」正式鳴響了亞洲同志婚姻的第一槍。但 依據《2017 臺灣同志(LGBTI)人權政策檢視報告》(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18)指 出在檢視同志人權與現行政策後,同志人權議題依然缺乏法律政策規範與保障或是因 執法人員的缺乏多元性別敏感度、反對同志勢力的介入以及法律規範設計不足,使得 同志的權利在台灣依然無法受到妥善的實質保障,顯示同志要在台灣生活受到實質的 保障仍然有一大段挑戰要走。. 3. 在自殺防治追蹤服務中,針對進案的個案服務時程為 3 個月到 6 個月,屬短期危機處遇模式。 3. DOI:10.6814/NCCU202000198.

(11) 正如上述所言,儘管台灣 2007 年同志親密關係暴力納入了家庭暴力防治法修訂 條則,並於第三條 【家庭成員定義】中提及: 本法所定家庭成員,包括現有或曾有同 居關係、家長家屬或家屬間關係者。同志親密關係保障列入國家法律保護,政策實行 多年,衛生福利部針對 2009 年至 2011 年家庭暴力資料庫的隨機抽樣進行分析,發現同 志伴侶暴力開案服務案件也僅個位數,在臺灣的研究也顯示,同志伴侶暴力被害人不 願求助的原因包括:擔心求助後被迫出櫃4、求助後需要放棄此段親密關係、呈現同志 的暴力樣貌怕加深社會對同志的負面形象、對求助體系不熟悉或認為政府缺乏服務同 志親密關係暴力的資源、現行網絡人員缺乏性別敏感度等因素,致使同志親密關係暴 力被害人向正式社會支持求助的比例不高(潘淑滿、游美貴,2016;羅燦煐,2011)。 國內有不少質獻探討同志親密關係的樣貌以及求助歷程,開始從「同志」親密. 政 治 大 「同志」的親密關係樣貌與「異性戀」的異同。女同志親密關係暴力的論文已有基礎, 立 關係暴力樣貌開始區隔為「男同志」與「女同志」的親密暴力樣態,而非僅是了解. ‧ 國. 學. 已有探討親密關係樣貌碩士論文(溫筱雯,2008;林佳宜,2008;莊富雅,2008;林彥 慈,2012;黃毓廷,2016;陳玫蓁,2016);探討女同志親密暴力之歸因的碩士論文(黃. ‧. 思純,2016);台灣同志倡議組織發表的同志親密暴力求助行為現況調查的期刊論文(呂 欣潔,2011;李姿佳;2012;李姿佳、彭治鏐、呂欣潔 2013);加入女同志 T/婆角色扮. y. Nat. sit. 演探討親密關係暴力與工作者觀點的同志親密關係暴力期刊(潘淑滿、楊榮宗、林津如,. al. er. io. 2012);使用自填問卷調查法及焦點團體訪談法探討同志伴侶暴力及其求助行為的期刊. v. n. (潘淑滿、游美貴,2016),但文獻多圍繞在身為同志難以求助的研究結論,同志們的實. Ch. engchi. 際樣貌被扁平化,忽略了同志生為人的複雜性。. i n U. 現代婦女基金會對 2014 年至 2015 年服務期間的同志個案做研究,顯現女同志的 暴力多展現於精神暴力,而以傷害自己的暴力方式威脅對方為主要類型,「實際有自 殘行為者」、「實際或威脅自殺」兩項目之總和比例占了 41.7%,為精神暴力之大宗 (黃傳馨、李姿佳、潘淑滿,2017)。奠基於「實際有自殘行為者」、「實際或威脅自殺」 在女同志親密關係暴力的高比例,既然自殺威脅行為存在於女同志親密關係中,以現 行台灣家庭暴力防治常用(TIPVDA)台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中的第七題:「他是 否有向你說過:『要分手、要離婚、或要聲請保護令的話…就一起死』等話。」此題 的填答是提醒工作者了解加害人的言語精神威脅,是如何令被害人心生畏懼和不安。 4. 出櫃:同志向他人表明自己的同志身分,出櫃可分為個人、家庭與社會三個面向,. 4. DOI:10.6814/NCCU202000198.

(12) 此題隱含著加害人自殺威脅的脈絡,其評估的工作重點是了解被害人的恐懼,但研究 者認為在女同志的親密關係暴力裡,僅討論被害人的恐懼是不足的,應該再進一步討 論這個恐懼背後的控制意涵。以及女同志是如何解讀自殺威脅這件事,女同志圈 T 婆 文化與社會制度都是需要被考量的因素,就如張娟芬(2001)描寫的如果對 T/婆毫無認識 的話,就幾乎喪失了描述女同志的能力,但目前國內研究對此討論仍然不足。 欲探討恐懼背後的控制意涵,高壓控管便是一種具有參考價值的觀點,高壓控 管批評傳統家暴防治基調切割了受暴者的經驗,忽略了有目的性且連續性反覆出現的 控制行為(Stark,2007),台灣在 2015 年將〈家庭暴力防治法〉定義修正為「家庭成員 間實施身體、精神或經濟上之騷擾、控制、脅迫或其他不法侵害之行為。」代表台灣 的家暴防治體系正式看見了「高壓控管」並且納入法定的家暴防治範疇(鄭詩穎,2015)。. 政 治 大 相當弔詭的是,自殺威脅同樣是自殺,在自殺防治業務裡卻無法看見系統化的 立. 故研究者認為有必要將高壓控管觀點納入自殺威脅脈絡內考量。. ‧ 國. 學. 對同志以及其身邊的人的關注;女同志親密關係裡的自殺事件雖然在研究者從事自殺 防治業務時被看見,卻是因為通報紀錄內提及個案為女同志並有同性伴侶才知悉,因. ‧. 為在自殺的基本資料的報表統計上僅有性別(而且僅限男女,未見跨性別欄位)、教育程 度、工作型態、居住狀況、婚姻狀況,並未有列有性傾向的欄位,雖然研究者知道有. y. Nat. sit. 女同志自殺的狀況,但在登打報表時,因未有相對應的選項,整體統計數據報告並無. er. io. 法呈現女同志的自殺概況,雖然提供了避免同志們出櫃的保護傘,但也成為一層難以. al. n. v i n Ch 國外文獻也主要著墨在同志性傾向與自殺間的相關,並未見同志親密關係內因 engchi U. 更進一步服務的薄膜。. 應伴侶自殺的相關研究,而在國內文獻裡,柯慧貞(2006)針對全國大學生同志的「壓力 來源與心理健康」進行調查,在比較異性戀組與同志組的二組大學生發現,同志組的 憂鬱與自殺意念均高於異性戀組,且同志學生的自殺傾向比異性戀學生高出三倍,原 因來自於同志學生不願接受自己性傾向的焦慮,在談戀愛時,容易對於偷偷摸摸發展 同志感情感到自責、矛盾,也因擔心因同志戀情曝光而因外界壓力必須和戀人分手感 到無奈與憂鬱,此研究結論也僅停留在探討性傾向與自殺的相關性。 在國內重要自殺防治的網站,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自殺防治中心的網站5宣導, 針對自殺防治的策略分為七大項:兒童青少年、婦女、老人、職場、軍人、精神疾病、. 5.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自殺防治中心 ttp://tspc.tw/tspc/portal/index/為台灣自殺防治業務主要網站 5. DOI:10.6814/NCCU202000198.

(13) 物質濫用,除了在青少年的自殺危險因子內將性傾向納入考量外。並未見針對成年性 少數的所發展出防治的策略,自殺防治策略的缺乏多元文化意識是造成在自殺防治系 統內無法看見女同志自殺的原因之一。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國內著墨女同志自殺者研究甚少,更遑論女同志自殺者的 伴侶,描繪自殺者伴侶的詞彙僅有自殺遺族,國外學者 Andriessen(2009)指出自殺遺族 的定義為「因為重要他人自殺死亡而這個失落改變了自殺遺族者的人生。」;Jordan 與 McIntosh(2011)則將自殺者遺族的定義為:「因為他人的自殺經驗到高程度的心理、 生理以及社會方面的痛苦的人,且持續一段時間」,兩項定義皆是限於經歷他人自殺 死亡事件,承受痛苦的那群人;在國內自殺防治策略裡,李明濱(2009)將自殺者遺族列 為國內自殺防治服務對象之一,其引用美國自殺學會創辦人 Edwin Shneidman,使用. 政 治 大 人,所以「倖存者」的定義很廣,可以是自殺者的家人、朋友,甚至於只是和他有接 立 「倖存者」的名稱來稱呼自殺者的親友。指因為自殺死亡事件,而遭受痛苦及悲傷之. ‧ 國. 學. 觸的人們,研究者認為此論述反映了國內自殺防治的目標僅是「避免死亡」,而當 「無法避免死亡時」,那些受自殺身亡事件影響的人的憤怒、悲傷與痛苦才有可能被. ‧. 看見,才有「資格」成為被服務的對象;換句話說,當自殺未完成時,身邊的人的恐 懼與憤怒是被忽視的,這也是在自殺防治系統內未曾看見女同志伴侶如何因應伴侶的. sit. y. Nat. 自殺行為的主因。. er. io. 研究者認為經歷他人自殺死亡當然是痛苦的,但並非要對方死亡,才會經歷痛. al. v i n Ch 顧者感到擔憂而緊張(林杏真,2002;Ross e n g& cMckay,1979);反映了儘管只是自傷行 hi U n. 苦,在相關的自傷6研究也曾指出自傷不但對個體本身有害,而重複發生也讓在身旁照. 為,並非死亡事件,也會影響身邊親密的人。. 因此,既然我們在自殺系統內看不見女同志,女同志親密關係暴力內自殺威脅 的高比例,我們對於此現象只知表面但不知其背後內涵,自殺威脅是如何發生的?台灣 的制度在缺乏多元性別敏感度之下,女同志是如何因應伴侶的自殺威脅的行為?而在缺 乏社會性別優勢的女同志親密關係,T/婆文化又是如何影響女同志的經驗詮釋?是本研 究想要探討的重點。. 6. 這裡的自傷指的是不以死亡為目的的自我傷害行為。 6. DOI:10.6814/NCCU202000198.

(1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欲探討女同志親密關係裡的自殺威脅倖存者(以下簡稱倖存者),自殺威脅 行為經常在女同志親密關係中,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伴侶的生活,倖存者正在經歷一段 尚未受重視的悲傷過程。 本研究以下不同層面的期待:在個人層面,可以供同樣在遭受相同情境的女同 志理解,我們每個人的困境會有相似性,在關係的處境方面,我們不是孤獨的;在社 會層面,讓社會大眾理解進而包容,女同志自殺威脅倖存者可能會是大家身邊的人, 或許親密或許疏離,但透過看見與理解,漸漸形成女同志自殺威脅倖存者在社會上的 支持系統;並藉此影響社會制度的修訂,增加相關助人者的多元文化敏感度。. 治 政 大 以男性使用其社會性別優勢來禁錮女性,研究者認為雖女同志親密關係雖然沒有社會 立 性別的優勢,但女同志內的 T 婆角色許有其相似脈絡可以遵循;再者,自殺威脅行為 研究者將其暫時命名為「倖存者」,並以 Stark(2007)高壓控管概念來看,Stark. ‧ 國. 學. 處於家庭暴力防治系統與自殺防治網絡的兩不管地帶,這樣的灰色地帶如何影響倖存 者的因應模式,皆為本研究探討的問題,綜上所述,本研究之問題為:. ‧ sit. y. Nat. 一、女同志親密關係自殺威脅發生的脈絡?. io. er. 二、女同志的 T 婆文化如何影響倖存者的經驗詮釋? 三、女同志倖存者的因應策略為何?. n. al. Ch. i n U. 四、台灣社會制度如何影響女同志倖存者的因應策略?. engchi. v. 7. DOI:10.6814/NCCU202000198.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欲探討女同志親密關係裡的自殺威脅,自殺威脅在親密關係暴力的議題 浮現,女同志親密關係暴力之論文已有基礎,本章旨在透過國內外現有的文獻探討, 對女同志在面對伴侶自殺威脅時的看法與因應模式進行理解。本章先從由理解女同志 親密關係的特殊性談起,再者,因本研究自殺威脅行為之立基點從親密關係暴力中的 精神暴力出發,故於第二節探討女同志親密關係暴力的特殊性、以高壓控管、交織性 作為理論基礎,探討女同志在親密關係面對伴侶自殺威脅的詮釋。最後,將探討台灣 因應自殺威脅的處理流程。. 第一節. 政 治 大 女同志親密關係的特殊性 立. ‧ 國. 學. 在研究之前,如果將與女同志情侶一同工作,我們就必須了解女同志的性傾向 壓迫以及女性在社會脈絡發展的脈絡(Ski Hunter ,2012)。簡家欣(1996)指出因社會性別. ‧. 因素,女性在社會上已處於劣勢,同志身分讓女同志的社會處境更加嚴峻,父權體制 和異性戀霸權是互相鞏固的現況。從此兩方面來看,社會層面的脈絡會影響女同志的. y. Nat. sit. 自我價值觀,性傾向的汙名感不一定來自被歧視的親身經歷,身邊的人談論同性戀的. n. al. er. io. 態度,也能從中感受到社會的不友善(劉安真,2001)。此兩種弱勢身分,進而影響與伴. i n U. v. 侶的互動。因此,更容易承受來自於社會觀感、評斷以及汙名的壓力(溫筱雯,2008; 成令方,2004)。. Ch. engchi. 謝文宜(2008)提出在女同志的社會處境的汙名與歧視下,女同志選擇低調經營伴 侶關係,使女同志關係在社會上被視而不見;但另一方面女性情誼是受社會鼓勵的, 女同志伴侶關係在否認下多能隱瞞,反而成為保護傘(鄭美里,1996)。雖然低調經營避 開了不必要的麻煩,許多女同志因為無法與親朋好友分享自己的愛情,僅能沉溺在兩 人世界;簡家欣(1996)也指出有別於異性戀能將圓滿的感情狀態視為一種成就,女同志 卻只能把感情目標定成不被社會親朋好友排斥,上述研究皆證明社會處境對女同志關 係的不利,容易引發女同志不安全感與恐懼,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擔心與男性競 爭的優勢會消失殆盡,更容易引發嫉妒、吃醋、佔有慾較強等情緒(謝文宜,2008)。. 8. DOI:10.6814/NCCU202000198.

(16) 壹、T 婆/不分文化 在女同志親密關係,更可以說是如果我們對 T/婆毫無認識的話,描述女同志樣 貌時便缺漏了一塊(張娟芬,2001)。在文獻裡,提到 T/婆文化大約分成兩派:一種是六 十年代就存在的古典 T/婆模式,便是以異性戀的男女的角色來定義,複製 T 等於陽剛, 婆等於陰柔的模式(鄭美里,1997)。另一種是八十年代女性主義運動的興起後,T/婆才 有新的定義,T 不再只能陽剛,婆不再只能陰柔,T/婆的分野並不會使女同志受到僵化 規則的束縛,反而已成為個人風格;也強調除了 T/婆外,有所謂的「不分」,包含不 T 不婆、又 T 又婆、不分偏 T、不分偏婆,強調女同志的主體經驗與實踐,破除二元對 立的分法(張娟芬,2001),桑梓蘭(2014)則讚賞簡佳欣(1996)將大學校園內的 T/婆歸類, 解構了古典 T/婆模式的角色扮演,將女同志的性別議題更往前推進一步。. 政 治 大 所訪談的對象背景皆為住在都會區、擁有高文化資本、資訊流通受女性主義風潮下發 立. 但是古典 T/婆模式並非隨著時代的演進而完全消失,吳美枝(2002)曾批評張娟芬. ‧ 國. 學. 展出自我風格與認同之女同志,但以遠離都會區的宜蘭、勞工階級未受女性主義薰陶 的 T/婆,仍舊複製陽剛與陰柔的相處模式;蘇淑冠 (2005)針對西門町女同志次文化. ‧. 的研究也說明了西門町女同志雖屬年輕的一群,但相對較低的教育程度與階級位置卻 使得他們認同 T/婆性別角色。除了世代之外,階級差異影響了 T 婆/不分認同的方式。. y. Nat. sit. 從這兩派來細部看 T/婆文化,首先,在張娟芬(2001)在其著作中<愛的自由式-. er. io. 女同志故事書>內生動的描寫 T/婆的特性:T 與男人不同的是在心態上有很強烈的利他. al. v i n Ch 婆的特性,因為婆不容易第一眼就被認為是同性戀,故在與 e n g c h i U T 的交往中經常受到「婆 n. 精神,但卻是很女性化、小女人又很紳士的服務,透過服務伴侶來獲取 T 優越感;而. 總有一天會跑去喜歡男人」的論述壓迫,在親密關係中必須要不斷證明自己愛女人,. 就如在拯救高塔上的公主,必須披荊斬棘才能夠證明對 T 的愛,這除了反映了 T 的不 安感,也代表了比起男人,婆對 T 更有耐性,會願意去了解 T,婆對男人的暴力行為 深感威脅和厭惡,但對 T 的暴烈行為卻能夠以同樣身為女人的位置來理解。 再來,我們依據另一派吳美枝(2002)所描寫的 T/婆特性來看,裡面描述了一群 T 帶著婆到 KTV 唱歌,T 彼此敬酒、打鬧,而婆就在一旁幫 T 點歌,呈現小女人姿態, 在外就必須給 T 面子的文化,T 必須透過強化陽剛的形象來鞏固自己的優越感、掌握 性的主動權,但卻只允許單向的性愛(T 能碰婆,婆卻不能碰 T);婆被鼓勵屈服溫順, 不自覺複製了傳統異性戀男女性別的框架;在蘇淑冠(2005)針對西門町女同志次文. 9. DOI:10.6814/NCCU202000198.

(17) 化的研究內則認為從訪談西門町 T/婆中,從透過性愛位置,主動/被動,吃掉/被吃掉的 語言用語, T/婆在性方面仍有上下權力關係 隨著社群網站的流行,網路世代7中的 T 婆/不分成為台灣女同志社交的主要互動 工具,並且成為台灣年輕女同志的最主要社群互動的認同範疇(胡郁盈,2018),上述可 以發現,近 20 年來的文獻不斷討論女同志的 T 婆/不分角色,仍是理解女同志間的重要 視角,對於年輕、都會區、高文化資本、取得同志資訊較容易的女同志,T/婆僅是自 我認同的一種方式,並沒有固定的角色模板。然而,對於勞工階級、位處資訊不發達 地區,或是不被女性主義影響的女同志,仍有可能複製 T 等於陽剛,婆等於陰柔的角 色扮演模式,研究者認同 T/婆是認識女同志文化的第一步,但並非二元分化 T/婆,T/ 婆可能複製陽剛/陰柔模式,也可能不是,且女同志社群中也有不分的認同,應該用更. 政 治 大. 彈性的視角看見女同志身分與認同的多元展現。. 立. ‧ 國. 學. 貳、融合. 溫筱雯(2008)指出女同志親密關係有融合之特色,融合的概念是一種關係狀態,. ‧. 在交往關係中兩人成為無差異的一體。此概念表現在女同志相處之行為上,例如快速 的進入同居關係、同樣生活作息。在潘淑滿(2012)研究中某位受訪者以 「築巢的動物」. y. Nat. sit. 形容女同志普遍的同居現象,但過度融合的議題一直存在女同志間,造就女同志關係. al. er. io. 中的互相依賴,並期待彼此間有高度期待,但在一個同樣身為女人,應該懂女人的過. v. n. 度期待下,忽略了不同個體的差異。一旦期望落空,便會容易對伴侶產生身為女人卻. Ch. 不懂女人的質疑(謝文宜,2009)。. engchi. i n U. 參、小結 本章節理解女同志的伴侶特殊性,反應出女女親密關係的不安感。而在女同志 的 T 婆文化的論述中更是把女同志的實際相處推向一個高峰。讓倖存者從自己的生活 經驗出發,獲得發聲和正視自己生命突發事件的機會,並將這些存在於生命突發事件 中的觀感或苦惱推進公共場域,和公共政策互動,了解撞擊或反應出哪些脈絡,將會 是本研究的重要貢獻。. 網路世代:依胡郁盈 2018 研究定義:在網際網路開始在台灣蓬勃發展的 1990 年代中期成長,或是青少 年時期就開始接觸網路的稱為網路世代。 7. 10. DOI:10.6814/NCCU202000198.

(18) 第二節 女同志親密暴力特殊性 壹、女同志親密關係暴力 無論在父權家庭或異性戀文化,女同志伴侶關係皆是不被承認的關係,經驗到 多重壓迫下,卻又缺乏資源與支持。黃思純(2016)針對女同志親密關係暴力歸因做研究, 研究結果暴力的歸因主要來自對關係的不安全感、為取得或引起對方回應,暴力很容 易成為情緒宣洩的管道與控制親密關係的手段(溫筱雯,2008;Coleman, 1994) Dutton 與 Goodman(2005)認為強制控制才是親密關係暴力的核心,暴力只是執 行工具,讓加害人得以在關係中取得更多權力才是其主要的目的;French & Raven (1993)認為加害者為了讓被害人可以順利接受控制,會透過威脅、監控等,來使被. 治 政 大 性戀關係中的精神暴力明顯高於肢體暴力,溫筱雯(2008)研究指出親密關係暴力存在女 立 同志之間的精神暴力的形式,呈現一種較為細緻而具傷害性的樣態。因本研究欲探討 害人順服或降低其抵抗;Lockhart, L, White ,B. W. Causby,V, Isaac, A (1994)研究指出女同. ‧ 國. 學. 的是在精神暴力下的自殺威脅行為,但精神暴力並非在各國都受到關注,而所謂「精 神暴力」的定義依各國也有所不同,如使用威脅方式讓受害人心生恐懼、貶低受害人. ‧. 的自尊、隔離或孤立受害人以達到操控受害人及影響受害人的情緒等(Kamp,1998)。綜. y. sit. io. (一)曾經以粗俗或是不堪的言語辱罵你或是貶抑你. n. al. Ch. (二)曾故意做出讓您驚嚇或恐懼的事. engchi. er. 現包含了:. Nat. 合國內潘淑滿(2016)同志親密暴力以及同志伴侶親密暴力自助手冊(2012)精神暴力的展. i n U. v. (三)曾威脅傷害您或所關心的人、寵物或實際損壞你的財產 (四)曾孤立您以及不讓您與朋友見面 (五)曾隨時都要知道您的行蹤,您必須時常報備自己身在何處,以監控你的行蹤 (六)曾限制或約束您的行為; (七)曾疏忽您或以冷漠對待您 (八)曾因您與其他男性說話而感到生氣 (九)常常懷疑您不忠或有外遇 (十)侵犯你的隱私,如未經你的同意便閱讀你的信件 (十一) 過度的嫉妒與佔有 (十二) 去您的學校或工作場所騷擾 11. DOI:10.6814/NCCU202000198.

(19) (十三) 以自殺或自殘威脅你繼續維持親密關係 (十四) 威脅公開您的性傾向. 雖然精神暴力展現的樣貌不同,但最大公約數便在於使人「心生畏懼」以達到 特定目的,而自殺威脅的定義與其不謀而合;以此邏輯,精神暴力可展現在不同的樣 貌上,同樣的,自殺威脅展現的樣態有許多方式,威脅的目的僅限於繼續維持伴侶關 係實在過於簡化,但既然女同志關係內的自殺威脅如此常見,綜觀國內女同志親密關 係暴力論文的分析僅將自殺威脅列為暴力樣貌之一,並未深入探討脈絡;謝文宜(2016) 在其研究中發現同志在面對情感歸屬的失落時,有受訪者在無法訴說的負面情緒當中, 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作為出口,其中女同志佔的比例高於男同志,在上段文獻可看到. 政 治 大 一半來說的看法又是什麼?奠基於相關研究不足,故本研究將深入探討。 立. 女同志自殺威脅的一點蹤跡,若是受訪者在分手後選擇自我傷害,對於其已分手的另. ‧ 國. 學. 貳、女同志對於暴力的認知與求助. ‧. 我們無法完全理解加害人在加諸傷害時的動機,有時候加害者會在暴力施展時. y. Nat. 有明確的目的與動機,以及搭配言語威脅等來使被害人就範,曾提到女同志抗拒「親. io. sit. 密暴力」一詞,「暴力」彷若代表著對伴侶關係的否定,在國內潘淑滿(2012)研究中的. n. al. er. 女同志受訪者發現儘管都曾在伴侶關係中都遭遇暴力,但大部分的受訪者對於暴力的. i n U. v. 認知是僅是「衝突」,不會輕易的定義伴侶的行為是「暴力」,反映了女同志對於暴. Ch. engchi. 力的模糊認知是未展開求助行為的源頭。. 求助行為是人們在因應壓力的一種因應策略,在求助之前必須要對問題有意識 跟覺知。求助意願到決定求助的過程,猶豫是否求助的原因很多元,不只牽扯到個人、 人際間與社會文化的因素,在懷疑自己是否已盡全力解決問題之下、意識到自己無力 單獨解決問題、當暴力已對自己造成負面影響,身心狀況不佳以及希望離開此段暴力 關係,皆會影響求助的決定。而選擇求助正式或非正式資源,奠基在求助者的受暴嚴 重程度以及希望問題解決導向或是情緒解決導向的不同而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廖珮君 2018;林宜詩,2014)。 簡家欣(1996)便指出女同志的社交的偏好是透過人際網路在私領域進行,因此國 家較難以干預,國內同志暴力的研究指出同志大多仍傾向非正式資源求助而不願意向. 12. DOI:10.6814/NCCU202000198.

(20) 正式資源求助。廖珮君(2018)研究的受訪者大多求助非正式支持系統,求助最多的對象 為朋友與兄弟姊妹。原因除了將申請保護令、求助正式單位與離開親密關係畫上等號 外,擔心求助後會激怒相對人、認為暴力尚在控制範圍內故不願意求助、因為很愛對 方,還有來自結構上的不友善,受暴者仍不知道家暴法保障同志,擔心求助後會被出 櫃,以及台灣系統尚未具有足夠的多元性別敏感度,同志擔心會造成二度傷害,而造 成低求助率的原因(廖珮君,2018;李姿佳、彭治鏐、呂欣潔,2013;林佳宜,2008), 在後者的擔憂上,性傾向仍然是影響同志求助的主要原因;選擇進入正式支持系統中 求助的同志,求助最大宗為心理諮商與治療、為同志團體以及醫院(廖珮君,2018),從 正式系統求助對象可看見受暴者欲優先處理自己受暴的情緒、且在意性別友善的求助 環境。. 政 治 大 參、T/婆文化在女同志親密關係暴力的角色 立. ‧ 國. 學. 正如上一節研究者所整理的 T/婆文化,既然了解 T/婆文化是了解女同志的第一 步,在女同志親密關係暴力便無法完全排 T/婆文化的討論,對不夠理解女同志文化的. ‧. 社會大眾而言,因為 T 經常被賦予陽剛的形象,故 T 容易跟施暴者畫上等號,這是在 女同志親密關係暴力內常見的迷思,但國內現有的女同志親密關係暴力文獻皆已指出. y. Nat. sit. T/婆不是複製異性戀的互動,是在陰柔和陽剛交織後形成多元化的女同志認同,因此,. er. io. 打人的並非絕對是 T,被打也不必然是婆。婆也可能是施暴者,T 也可能是受暴者,或. al. v i n C h 打巴掌是婆經常選用的肢體暴力,而 婆角色在親密關係暴力的扮演的描述: T 的自殘卻 engchi U n. 是雙方其實並沒有 T/婆認同(林彥慈,2012;林佳宜,2008)。潘淑滿(2012)首次提出 T. 包含各種方式,例如:吞服安眠藥、割睕、打牆壁、喝農藥。此篇文獻欲推翻 T 非總 是施暴者,婆並不總是是受暴者的論調。卻又把 T 塞進自殘,婆塞進打巴掌的二元對 立的論述。我認為 T 婆文化仍是談論女同志的重要座標,故本研究將 T/婆角色列入討 論的範圍。. 肆、高壓控管理論 「高壓控管」(coercive control)是 Stark 在 2007 年所提出的論點,批判家暴防治所 的觀點無法看見與處理受暴婦女在日常生活中經驗的壓迫,家暴保護令僅能保障受害 人短期的人身安全。比起激烈的衝突暴力事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顯得重要,若僅 針對典型的肢體暴力來判斷是否介入服務,結果將會是大部分的受暴婦女會被排除在 13. DOI:10.6814/NCCU202000198.

(21) 體系之外。此論述基礎來自於國家忽略高壓控管關係具有反覆出現、以剝奪受害者自 主性為目的等關鍵特質,使得服務體系傾向著重於每個事件間,亦即點與點之間的服 務,忽略控管其實是線性或是一整面的過程,因此誤解受暴婦女能在此事件間隙中有 離開關係的機會,進而錯失服務;在親密關係中,施暴者可以獲得關於他們的伴侶的 日常生活的任何資訊。以這些資訊作為基礎,能讓他們選擇和實施最有效的權力策略, 施暴者終極目標影響選擇策略以及權力如何實施戰略(Stark,2007;Kimberly A., Jennifer L,2017))。 「高壓控管」的論點是從男人讓女人陷入受暴困境的視角,以異性戀的觀點出 發,討論男性處在「性別優勢」群體,是如何利用對男性有利的社會性別期待,以各 種形式與手段,致使女性陷入受暴關係並難以逃脫(Stark, 2007;引自鄭詩穎,2015)。. 政 治 大 者的深層認識,不斷地嘗試找出對受害者最有效果的策略實施高壓控管,使得受害者 立 雖然高壓控管出發點在於以異性戀觀點來分析其行為模式,相對人利用對受害. ‧ 國. 學. 持續地處於受迫情境中。自殺威脅同樣具有此特質,故以 Stark(2007)提出「性別陷阱」、 「優先權」來套用於女同志親密關係暴力,擴增此理論的適用對象。. ‧. (1)性別陷阱: Stark 針對下列的現象,以性別陷阱命名,施暴者有意識地運用父 權社會中既存的傳統性別角色,進而合理化對女性的控制,包括使用社會賦予女性的. y. Nat. sit. 家庭責任、女性應「以家庭為前提」的信念、性別刻板印象等來讓受暴者難以逃脫;. er. io. 儘管在兩位相同性別的女同志關係並不在傳統性別對異性戀的規範內,但女同志內的. al. v i n Ch (2)優先權:Stark 指出控制手段的主要是為了奪取受害者的主體性,實現相對人對 engchi U n. T 婆文化也牽扯到一種次文化的期待,是否會產生 T 婆陷阱的存在?. 受害者有「優先權」的信念,用來解釋控制行為延續,即便親密關係結束,加害人認. 為其對受害人有優先權,控制手段就難以終止。而加害者的手段與社會制度相輔相成 讓女同志陷入牢籠與社會排除,也是本研究的探討項目之一。 正如前述提及,此理論假設用男性如何讓女性陷於離不開的牢籠,目前國內並 未有論文使用此觀點來解釋女同志親密關係暴力的行為,但研究者認為此理論所提及 的高壓控管策略與自殺威脅有相似之處,故使用此觀點來檢視。. 14. DOI:10.6814/NCCU202000198.

(22) 第三節 台灣社會制度因應自殺威脅的處理流程 正如研究者前述所言,目前未有關切倖存者的相關研究,現有文獻主要重點放 在同志的自殺因子,例如:King, M, Semlyen, J, T,S. See, K, Helen, O, David, P, Dmitri ,N, Irwin(2008)探討同志與異性戀者相比,自殺行為、精神障礙和藥物濫用和依賴的風險更 高以及針對女性的自殺防治,例如:產後憂鬱症、受社會性別壓迫(自殺防治中心的網 站,2018)。國內楊喬羽、沈瓊桃(2018)量化研究中發現同性戀和雙性戀者有中度或重度 情緒困擾的比例明顯高於異性戀者,在自殺意念的部分也顯著高於異性戀者,性少數 者可能因為自我懷疑或外界歧視產生心理健康問題,且有較高之自殺風險。此研究幫 助窺探出性少數的自殺意念者的社會處境,檢視性少數自殺者的情緒困擾,但此研究. 政 治 大. 的自殺意念定義為自殺想法與自殺計畫,尚無自殺威脅的分類,因此也無從得知自殺 威脅倖存者的想法與處境。. 立. 國內吳秀琴(2008)研究自殺未遂之女性憂鬱症患者,在自殺事件發生後,其伴侶. ‧ 國. 學. 的生活經驗產生了何種影響,男性伴侶面對太太患有憂鬱症的自殺未遂行為的反應多 為驚嚇、隱忍,並試圖順著對對方的心意,影響伴侶關係。但僅反應了自殺為伴侶帶. ‧. 來的效果,並沒有因應策略。雖然本研究中的自殺威脅者並非完全與憂鬱症畫上等號,. sit. y. Nat. 加上本研究的倖存者為女同志,其因應的方式或許與已婚異性戀男性有細緻上的區別,. io. er. 可作為本研究的參考。. 接下來談論國內針對自殺威脅的防治流程是如何建制的,圖 1 為衛福部(2017)的. n. al. Ch. i n U. v. 自殺防治網絡流程,可以得知國內處理自殺威脅的流程是通報警察、消防來處理,在. engchi. 衛福部(2018)自殺防治工作人員手冊裡也規定警察機關在遇有自殺風險個案通報事件時 ,應與消防人員就現場情狀專業判斷,依據精神衛生法第 32 條第 1 項之規定:「精神 病人有傷害他人或自己或有傷害之虞」為要件,因此必須協助護送醫療機構就醫來確 保自殺威脅者的生命安全;至於如果沒有管束就無法救護生命者,得依「警察職權行 使法」第 19 條規定辦理,在危險結束時終止管束的行為。並且應該立即以適當方法通 知或交由其家屬、其他關係人、適當之機關(構)或人員保護,管束時間最長不得逾 24 小時。在發生自殺威脅事件後,警察會依自殺高風險通報表格傳真至地方政府衛生局, 衛生局在派案視情況而定做開案訪視與個案管理的動作。 然而,在這樣的建制流程之下,研究者看到報警能夠處理的事情僅能片面的, 即時的阻斷自殺事件,但警員離開後,倖存者能做的是什麼? 15. DOI:10.6814/NCCU202000198.

(2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1:自殺風險個案網絡處理流程圖. (引自衛生福利部,2017). 16. DOI:10.6814/NCCU202000198.

(24)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為什麼選擇解釋性互動論 本研究採取批判典範,批判典範關心的是社會的整體結構的事務,通常為了發掘 社會的深層結構(齊力,2003)。研究的起點來自於倖存者的聲音不被社會所聽見,目前 也無以倖存者為主體的研究,當研究者對於研究對象欠缺了解時,採取質性研究是最 可能的研究取徑,目的在於讓研究者開始理解受訪者,並進一步對團體作較整體性的 認識。批判典範強調研究者的知識生產應該要試圖改變權力不平等關係,因此在探討 社會現象之前,研究者應該要有清楚的公平正義價值觀與改變社會權力不平等的政治. 政 治 大 改革的基石,終而達成社會改革的目標。 立. 立場,並重視研究者與受訪者的對話,並從個人式歸因發展出結構性分析,發展社會. 研究者在實務工作經驗中深感社會工作處遇雖然強調人與環境間的交流,卻經常. ‧ 國. 學. 將人與環境間的交互關係簡化成是非題,例如在過去在面對倖存者會給予報警的建議,. ‧. 但卻忽略了人在選擇報警的猶豫與風險,例如:與自殺威脅者的關係破碎、自殺行為 變本加厲等,缺乏進入研究對象的生活世界的情況;而且過度強調因果模型,試圖找. Nat. sit. y. 出一個解答,但研究者認為因果關係並非會是自殺威脅倖存者必然會知道的答案,也. er. io. 並非是最重要的答案,反而自殺威脅的脈絡才是從自殺威脅倖存者視角出發的問法。. al. 解釋性互動論便是屬於批判典範的傳記研究,研究者認為倖存者的聲音仍未被聽. n. v i n Ch 見,期待本研究能夠成為倖存者發聲的管道,之所以選擇 e n g c h i U Denzin(2000) 解釋性互動論回 答研究問題,理由在於解釋性互動論適合用於檢驗個人苦惱以及因應此問題而生的公. 共政策、制度之間的關聯性與個人與社會政策間的交互關係,而正如 Mills 所言,一個 解釋的學者必須瞭解鉅視的歷史如何影響個人的內在生命與外在生涯。因此,研究者 必需把微觀的個人苦惱,扣連到社會與公共議題。所謂的苦惱牽涉到的乃是他的自我, 以及他直接身歷其境的有限社會生活,使他的價值觀受到了威脅(Denzin,1989;葉大 華,2003)。 運用「解釋性互動論」方法,可以直接呈現生活體驗所構成的世界,引領讀者進 入世界,期望從個人故事中看見背後的公共政策,以利進一步提出想法與批判。不只 如此,解釋性互動論將努力捕捉受訪者的聲音、情緒與行動,其焦點乃是主顯節。亦 即受訪者們深刻的生命經驗,在主要的主顯節中,改變以及震撼當事人的生命,而改 17. DOI:10.6814/NCCU202000198.

(25) 變了當事人的一生的經驗。這些經驗徹底改變或塑造了個人的自我概念,以及他對自 身經驗所賦予的意義。透過紀錄主顯節的經驗,人的性格也被彰顯出來,除此之外, 解釋8方法也能對評估研究提供貢獻, 尤其是對於這些有別於主流的族群,因為決策者、 社福人員以及許多專業人士都有先入為主的預設,而這些預設往往都受到經驗事實的 扭曲,利用解釋的方法有助於釐清各方的預設(Denzin,2000)。 國內使用解釋性互動論的論文並不多,以下以謝文中(2010)、葉大華(2003)與王美 懿(2009)三篇作為例,並說明本研究採取解釋性互動論的原因。謝文中(2010)研究五位 經歷過八八水災的原住民,使用解釋性互動論捕捉他們的生命故事與在八八水災中經 歷到的改變以及和防救災體系碰撞的經驗,試圖解構原有專業人員對八八水災的原住 民不知感恩、好吃懶作的偏見,並檢視防救災體系跟每一個研究對象經歷災變經驗之. 政 治 大 經存在的邊陲社會環境與缺乏跨文化理解的對待的情形,這些情形在八八災變中再次 立 間的落差,呈現沒有被呈現的聲音互動和相互檢視,也發現在八八水災前原住民就已. ‧ 國. 學. 顯現,從生命經驗進而檢視公共政策,對於政府的災害體系體出建議。 葉大華(2003)使用解釋性互動論來研究邊緣青少年的工作世界,理由在於其認為社. ‧. 會工作的生態系統觀點處遇模式缺乏對個案的整體性的了解,反而是將個案的問題快 速的分類並問題化,葉大華(2003)透過捕捉五位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並因家庭暴力、. y. Nat. sit. 性侵害、吸毒等特殊生命經驗而接觸到社會福利機構服務的青少年,透過直接進入邊. er. io. 緣青少年的生活環境與了解特殊生命經驗與工作史,找出這些無法在原生家庭獲取支. al. v i n Ch 需求,並檢視現行政府的建教合作政策,建議體制在針對邊緣青少年的支持性就業政 engchi U n. 持與資源的邊緣青少年們,如何能夠建立自己社會資本的管道來面對主流勞動市場的. 策,需顧及邊緣青少年個人的特殊生命經驗,在配套措施上強化支持性的諮商輔導功 能,使邊緣青少年的聲音被聽見。. 王美懿(2009) 研究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的「加害人」,解構了原有政府單位與 專業人為對家暴加害人的罪犯、病患標籤,認為他們的苦惱就是沒有人願意聽他們講 話,透過捕捉六位男性家庭暴力處遇計畫加害人的苦惱與重要生命經驗、檢視家暴加 害人處遇計畫的目的以及實施方法,反思社會工作者在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中的 專業角色定位與處遇視框。 這三者皆從社會制度與專業人員對於研究主體先入為主的負面預設,試圖解構原 有的偏見,但因為缺乏研究主體的聲音,研究者們實際進入受訪者的生活場所,透過 8. 解釋意指賦予資料意義的動作,解釋者便是為資料闡述意義的人。 18. DOI:10.6814/NCCU202000198.

(26) 捕捉受訪者生命經驗,找出主顯節,並呈現出受訪者的生活世界,將生命經驗放入制 度上檢視,找出其落差的經驗並提出建議。本研究受到自殺威脅的女同志在性少數加 上受自殺威脅者的雙重身分,受到自殺威脅者不只被社會制度認為是無立即性危險、 不需要立即處理的群體,且在面對親密愛人的自殺時,難以立即做出決定,容易被貼 上不願求助的標籤,在社會工作中的「不願求助」往往隱含著貶抑,研究者使用解釋 互動論有助於釐清並糾正各利益團體先入為主且扭曲事實的預設。再者,女同志的親 密關係屬私人領域,但在自殺威脅行為出現後,便成為其伴侶的私人苦惱,其因應方 式便會與公共政策產生交互關係,而自殺威脅事件對於女同志來說,無疑是在親密關 係內的重大事件,屬於主顯節之一,這將是研究者紀錄與分析的重點,研究者將會捕 捉受訪者生命經驗,以便解釋與評估相關的問題、政策或方案,同時強調任何的評估. 政 治 大. 都必須從相關當事人的觀點出發,因此,研究者選擇使用解釋性互動論作為本研究方. 立. 法。. ‧ 國. 學 ‧. 第二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將使用解釋性互動論,以下為 Denzin(2000)規劃研究問題階段與研究五步. sit. n. al. er. io. 壹、規劃研究問題. y. Nat. 驟。. i n U. v. 研究者從自己的傳記經驗出發以利找出欲研究的問題,探討問題如何影響著許多. Ch. engchi. 人,並以此試圖詢問這些經驗如何發生,以我的問題意識為例,自殺威脅經驗影響著 多人的生命,在試問此經驗如何發生時,我必須走進人們在互動中表達暴力的情境中 來回答問題。回答問題有四種方法:第一種是將個人帶入研究的實驗室,其次是研究者 走入當事人的聚集場所,第三種是探討研究者本身的互動經驗,最後,檢視個人對自 己或別人的相關經驗如何發生所提出的說明(Denzin,2000)。 本研究雖無具體實驗室能夠邀請受訪者進行研究,但研究者可以走入當事人的聚集 場所,既然研究者的研究對象為女同志,實際進入女同志虛擬社群便是找尋女同志樣 本最快的方法,在虛擬社群則以 PTT 拉版9為場域,帳號的研究者於 2010 開始參與版上 9. -PTT(台大批踢踢實業坊)自 2000 年 發展至今,有超過 100 萬的註冊人數,在台灣是本土最大的線上. 平台,也不再僅限縮以 學術為大宗之討論網站全國最大 BBS 站(吳克洋,2016),LESBIAN 版,簡稱拉 版,是 PTT 專屬女同志的版,為女同志主要出沒的虛擬社群之一。 19. DOI:10.6814/NCCU202000198.

(27) 討論以及發表文章,與版友建立信任感;研究者以此兩場域為主,採取立意取樣的方 式,但自殺威脅的經驗屬於私密經驗,難以用肉眼辨識出受訪者,故以 Google 表單文 件(附錄一)徵求樣本,以利確保受訪者隱私,在徵求受訪者後以滾雪球方式找尋倖存者 樣本。 在探討研究者本身的對於自殺威脅倖存者的互動經驗後,為因應我三個研究問題, 我的研究取樣為 1.. 須年滿 18 歲以上,自我認同為女同志,主要生活範圍為台灣者。. 2.. 在與女生交往期間主觀曾遭逢自殺威脅者,自殺威脅為個人出現任何關於 自殺的相關事件的以達到特定目的之行為。. 3.. 不限是否已結束此段受自殺威脅的關係。. 政 治 大 在取樣數量的部分,質性研究在選樣方面看重的不是量的多寡,而是質的問題,重 立. ‧ 國. 學. 點是資料的深度與豐富度,因為研究對象所呈現的世界觀和生活觀是具有相同經驗人 群的代言人(Morris,1994;劉香蘭,1999;葉大華,2003)。在深度訪談中,樣本的多. ‧. 寡並非必要的考量,最主要是以其提供的訊息為主,研究者將以新訊息的累積量來判 斷是否終止訪談受訪者 (范麗娟,2004;Bainbridge,1989)。我會依願意接受訪談的倖存. y. Nat. sit. 者來做訪談,若同個受訪者有多段受自殺威脅的經驗,確保資料的深度,並依受訪者. n. al. er. io. 意願作訪談安排,故蒐集的資料是以經驗為主,而非個體數量。. 貳、解構. Ch. engchi. i n U. v. 以批判性的分析現有研究或文獻對於此現象的呈現與分析,其特色在於揭露人們 對先前現象的概念,包含此現象如何被定義與分析,並指出既存的偏見。首先,自殺 威脅並不是被公認的精神暴力的一環,僅有少數文獻,特別是在同志親密關係暴力的 文獻的才有被歸類在精神暴力中,故自殺威脅是否是一種精神暴力是偏見。而精神暴 力本身在親密關係暴力內並對當事人沒有立即性的危機,因而不被重視;其二,自殺 威脅被放於公共衛生議題又因為其自殺威脅目的並非是死亡,而不受重視,但自殺威 脅仍可能對於伴侶受到影響,此兩種偏見皆奠基於背後防治的三級預防要點,著重處 理已出現自殺行為的當事者與受到肢體暴力的受暴者,因而受到忽視。 在探索本身就是詢問者的行為,研究者會把自己的基本概念與問題帶進來,解釋研 究把研究者與被研究者放到研究過程的核心,而進入解釋學循環。研究者透過蒐集與 20. DOI:10.6814/NCCU202000198.

(28) 分析自殺威脅倖存者的經驗與決策,檢視現存的理論是否貼近倖存者的處境,並解構 其背後的社會偏見。. 參、捕捉 在自然現象理捕捉要研究的現象,捕捉必須取得體現該現象的多重個人經驗與歷 史,並找出影響個人生命經驗的主顯節,故研究者必須把個人問題扣緊宏觀的社會議 題與公共政策,個人生命的主顯節,則細緻的說明了這些苦惱。研究者將透過捕捉自 殺威脅倖存者的故事,可對照不同自殺威脅倖存者在不同階段上的故事,找出共通點, 並連結至目前台灣社會制度對於自殺威脅倖存者的影響,把自殺威脅倖存者的故事扣 連回到社會背景中。. 立. 肆、括號現象. 政 治 大. ‧ 國. 學. 嚴肅地檢視現象本身,將現象暫時抽離存在的世界,加以剖析。在解構階段時, 研究者已經指出既有文獻的成見,將成見放置括號之外,盡量使用資料本身提供的詞. ‧. 彙。在此階段,研究者將自殺威脅的現象括號起來,將從自殺威脅倖存者的故事中, 找出關鍵的語句並解釋關鍵語句的定義,最好取得自殺威脅倖存者本身對這些語句的. y. Nat. sit. 解釋,再由檢視這些意義如何揭露現象的本質或特性,提出對現象的暫時定義。研究. er. io. 者將會採用記號學的策略去解讀字詞與符號的定義,將注意力引領到文本的關鍵詞彙. al. v. n. 上,使用隱喻和換喻的方式來表達事物間的類同,關鍵字詞往往有多重意義,存而不. i n C 論,是看待現象的一種方式,不是專注於現象的真假。 hengchi U 伍、建構. 建構的過程包含以發生順序排列出被括號起來的現象要素,再指出要素如何在過 程中互相影響,並重新將現象組合成一個整體,目的在於以故事的內涵重建,好讓研 究者找出反覆的行為模式、經驗與意義,透過建構的過程,才能使解釋脈絡化。. 陸、脈絡化 必須把建構放回自然的社會世界中加以解釋與賦予意義。脈絡化奠基於括號現象 與重新建構,對比不同故事來說明現象階段與形式的變化過程,並指出實際的經驗如 何塑造過程的基本性質,在分析與歸納故事間的差異後,提出整體的說明。 21. DOI:10.6814/NCCU202000198.

(29)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 本研究將使用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收集,深度訪談是希望從受訪者身上得到資料 以解決我們對研究議題的困惑,深度訪談不在於解決受訪者的問題,是想了解受訪者 如何看待他的世界,並非影響受訪者看待世界的方法,當研究者能夠了解受訪者如何 看待世界,便可了解受訪者欲表達的意義(王仕圖、吳慧敏,2003)。 當我融入研究場所時,最重要的便是學習其中的語言與意義,我本身就是女同志 且具備相關精神科知識背景,除了本身具備女同志圈的默會知識,長期出沒於女同志 的 PTT 社群網站,能理解女同志文化語言,研究者會找出場所中關鍵的詞彙與語句, 理解其意義與背後蘊含的故事,並指出如何組織個人經驗;此外,在過往我的工作經. 治 政 大 訪談時能夠迅速作出反應,以利進一步問出談話間的深層意涵(林本炫,2005)。 立 但雖然我具備默會知識與理論觸覺,但要小心不要忽略自認理所當然的事情,適. 驗中建構出研究者的理論觸覺,亦即對於理論的敏感度,理論觸覺可以幫助研究者在. ‧ 國. 學. 時的使用搖紅旗技巧,遇到平淡無奇或看似符合常規的說法時,時時得提醒自身不可 以輕易放過這些段落(林本炫,2005)。. ‧. 訪談因考量地域與經費限制,願意於大台北地區接受訪談的受訪者則採取面對面. sit. y. Nat. 訪談,面訪地點由受訪者自行決定;除此之外,受訪者若受於地域限制或隱私考量但. io. er. 仍願意接受訪談者,則使用網路視訊訪談法。. 本研究採用半結構性訪談,意指我在訪談過程中,使用有目的談話方式,又稱為. n. al. Ch. i n U. v. 引導式訪談,半結構式訪談比起結構式訪談具有以下優點:(1)可以採取較開放的態度,. engchi. 因此,在訪談中經常會有意外的收穫;(2)在訪談過程中受到較少限制時,能用較開放 的態度來反思自己的經驗。(3)當研究者的動機是要深入比較個人生活經驗時(潘淑滿, 2003)。然而,無結構式的訪談雖然仍可達成上述的目的,但若我對於受訪者的背景與 社會脈絡已有一定的了解,則可以採半結構式或結構式的訪談以蒐集特定的事實(陳介 英,2005)。基於本研究問題已有主要探討的焦點,如 T 婆文化、生命的主顯節經驗、 自殺威脅脈絡與因應方式,且為了更深入了解受訪者的生命經驗,讓我與受訪者皆不 需受過多的限制,故半結構性訪談是適合我研究的選擇。 因為採取半結構性訪談,訪談大綱(詳見附錄二)是蒐集資料的重要工具,在進行訪 談時,作為一個提綱挈領的架構與參考,研究者依據研究的目的設計訪談大綱,招募 曾在與女性交往關係中遭自殺威脅的女同志,訪談架構分做三大構面,以個人同志生 22. DOI:10.6814/NCCU20200019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 In your group, discuss what impact the social issues in Learning Activity 1 (and any other socials issues you can think of) have on the world, Hong Kong and you.. Choose the

Recycling Techniques are Available to Address Specific Pavement Distress and/or Pavement Structural Requirement.. Introduction to Asphalt Introduction

This kind of algorithm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solving many oth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cluding symmetric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15, 16, 20–22], symmetric

If necessary, you might like to guide students to read over the notes and discuss the roles and language required of a chairperson or secretary to prepare them for the activity9.

Provide all public sector schools with Wi-Fi coverage to enhance learning through the use of mobile computing devices, in preparation for the launch of the fourth IT in

• Learn strategies to answer different types of questions.. • Manage the use of time

To explore different e-learning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successfully develop the language skills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educational needs (SEN) of students that teachers in the mainstream English classroom need to address and the role of e-learning in helping to address these needs;.. O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