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七章 鑲嵌於台灣社會的因應過程

第三節 公私領域下的非正式資源

Randall & Parker,1999)。而同志因為多了一層櫃子,我根據受訪者們的出櫃程度與非 正式資源交疊,能夠使用的資源在交疊後限縮如下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母親出面處理、有較多的金錢支持、朋友們幫忙;反之,非正式資源薄弱的同志較會 求助公領域協助,呼應了楊喬羽、沈瓊桃(2018)研究結果指出家庭接納對於同性戀及雙 性戀者之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同性戀及雙性戀者更加需要家人的接納與支持來 維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隨著同志的出櫃程度越高,能夠使用的非正式資源越多。資源並非固定不變,只 要同志願意出櫃,能夠使用的資源就越多,因此,出櫃並非完全是危機。從阿凱的故 事中能夠發現,同志們在遭逢自殺威脅危機後,在警政系統受挫之後,在走投無路之 下,被家人逼問下選擇坦承,都看見家族成為協助同志離開關係的重要支持;

與廖珮君(2018)的研究裡,且受訪者大多求助非正式支持系統,求助最多的前三個 對象依序為同志朋友、異性戀朋友與兄弟姊妹有所不同。處理自殺威脅事件的倖存者 的關鍵因素已經慢慢走到家族的協助。從本研究中更能夠看見家族在知悉危機後,並 沒有指責阿凱的同志身分問題,反倒是優先處理危機。事後告訴阿凱不管是與男生或 是女生在一起,只要不要再跟這個人在一起,為同志畏懼家人反對給出一顆定心丸,

出櫃不單只是危機,在某些情況下,它仍然是一種轉機。

壹、社會因素

一、自殺迷思:威脅與死亡的距離有多遠?

讓內內留在私領域的慣見因素,是目前衛政亟欲打破的自殺迷思:威脅要死 的人並不會死。以台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26的網站裡欲破解的迷思:談論自殺 的人並不會真的去做,但事實上,認真談到自殺的人是真的會去做。就如內內的故 事中,在封鎖對方三天後便接到對方身亡的訊息,因此失聲了半年。雖然自殺迷思 能夠有效減緩倖存者擔心威脅者死亡的焦慮,能夠安心的封鎖對方,但是也可能會 帶來最可怕的後果—死亡,透過自殺致命工具的升級致使倖存者落入罪惡感的牢籠。

二、 同志汙名:

同志汙名同志們在處理自殺威脅事件時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便是在自殺威 脅循環圖中所招喚出的出櫃風險。倖存者在處理自殺威脅時所面對的出櫃風險,

不只會讓倖存者因為擔心身分曝光而順從對方;同時反映著阻擋向外求助的機

26

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網站:自殺迷思與事實。https://tspc-health.gov.taipei/cp.aspx?n=DDB1E34AD8DCC5F8&s=E7EE0B9F7928BD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圖 7 裡可以看見倖存者的各種因應的樣貌。在私領域的等待自殺威脅者放棄的 順從、落入 T 陷阱後轉換而成的照顧者姿態、精準判斷對方自殺風險的不順從、或是 使用自己家族的資源逃離的私領域策略;抑或是因同志的身分,導致必須先向公領域 現身後受挫才轉往私人的人際網路求助;或是具有學生身分,因此得以使用學校的諮 商資源,進入到公領域系統,都是倖存者會採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