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五節 研究倫理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懸置精神科的社會工作專業

我了解自己的權力位置,因為我具備精神科社工與自殺防治背景,對於專業知識 的掌握度雖然能夠增加受訪者參與研究的信任度但研究者非使用諮商訪談法,須避免 讓研究者與受訪者的互動關係成為專業衛教關係,更避免以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的框架 下診斷與使用病理觀點來與受訪者對談,阻礙資料蒐集。在實際訪談中,能夠感受有 些受訪者會擔心自己當初處理的方式不太好,在敘述時小心翼翼,我在意識到這個情 況時,會以鼓勵的方式,讓受訪者知道自己已經盡力處理,避免責難,使資料過於單 一。

參、田野筆記

補足研究者來不及錄下的資料,以及研究者與受訪者的訪談互動。撰寫田野筆記 能協助研究者不斷修正研究結果,與受訪者欲呈現的資料,捕捉受訪者的聲音。

第五節 研究倫理

壹、尊重親密關係的多重樣態,不作價值評斷

因研究主題為親密關係中的自殺威脅,考量現代社會親密關係若是有出軌對象,

為避免受訪者在陳述親密關係樣態時會有難以啟齒的狀態,擔心遭受到道德評斷,我 在訪談時並不會對認為親密關係樣貌作價值評斷,而是將受訪者視為創造自我生命主 體的敘說者,尊重任何故事之陳述。

貳、小心潛在的傷害與情緒處理

因此經歷自殺威脅議題敏感性較高,Richardson(1992)指出在民族誌研究是人與 人的真實關係,當我們成為文本的作者時,不管有意無意,都可能讓曾經相信我們的 人造成傷害,特別是針對某族群的意象與汙名(引自嚴祥鸞,1998)。

在我從事本研究時,多次擔心是否會對女同志帶來污名,就像有些人聽到我的研 究主題時,在還沒深刻理解時便拋下女同志關係很可怕的輕率結論,這樣的結論多次 引起我的憤怒,我認為要處理問題並非掩蓋它,而是去理解它。異性戀也有自殺威脅 存在,但我只是因為想多理解女同志族群,而非汙名,我會謹慎思考為女同志族群帶 來正向的利益的部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受訪者個人情緒部分,訪談時受訪者在回憶過往記憶時可能會出現不安、難過 以及創傷的情緒,許多記憶可能在回溯時顯得片段與零碎,研究者本身具有精神科 4 年實務背景。在訪談時會主要以蒐集資料為主,但在訪談結束後會給予情緒支持,且 在研究前皆有告知受訪者所在區域內可運用的心理衛生諮商資源。

除此之外,受訪者可能會想確認處理自殺威脅的「正確」方式,正如本研究所使 用的深度訪談法,其目的不在於解決受訪者的問題,是想了解受訪者如何看待他的世 界,並非影響受訪者看待世界的方法(王仕圖、吳慧敏,2003),研究者會避免給予指導 語去教受訪者該怎麼做,專注於受訪者的後續狀態以免造成受訪者的二度傷害。

參、告知義務並取得同意

研究者在募集研究參與者時,讓參與研究者簽署同意書的本質是在受訪者在獲得 充分的研究資訊下擁有拒絕或同意參與研究的能力(嚴祥鸞,1998),故研究者在公開 招募表單時便會附上知情同意書(詳見附錄一),讓對方知悉後再填寫資料,在實際訪談 時也會再次說明知情同意書的內容。並以對方能理解的方式說明,回答受訪者的疑問,

確認受訪者了解研究內容,並以錄音的方式取得受訪者的口頭同意。雖然受訪者已經 同意參與該研究,但仍有權利隨時退出研究,充分知悉自己的權益。

肆、個人資料保護保密原則

由於訪談內容牽扯到個人隱私,且女同志的社群不大,擔心訪談內容會被他人知悉,會不 斷的與研究者確保資料的保密性,因為田野研究的描述經常充滿細節,挖出人們日常生活被後 不為人知的經驗,雖然有助於研究者了解某個地區或族群的文化,但也可能導致人際網絡的瓦 解(嚴祥鸞,1998)。為保護受訪者,研究者除了向受訪者說明保密義務外並會妥善保管訪談錄 音檔案,確保經彙整和轉譯後的逐字稿符合保密性和匿名性原則,使受訪者之身分不會因為研 究而曝光,確保個人資料受到保護,訪談資料僅限於論文發表,或日後投稿研討會及期刊等學 術目的使用,保障受訪者隱私。

伍、研究關係的建立與界限

在招募訪談者的過程中,越能讓受訪者感受到是同路人,則越能夠取得受訪者的 信任(Rubin & Rubin,2005:92;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2012)。我在招 募女同志受訪者有先天上的優勢,但女性主義強調在訪談關係上應該避免過度浪漫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女人之間的姊妹情誼,應對於訪談的權力關係更進一步複雜化,Reinharz 與 Chase(2002) 認為應區分支持與深入連結的關係,是訪談中的重要元素,但重點是傾聽受訪者的聲 音,且並非建立長期的友誼,甚至受訪者能夠暢談是因為訪談者並非在受訪者生活圈,

因此研究者有義務提出研究的目的以及關係的界線(Reinharz,1992;DeVault,1999;瞿海 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2012)。

上述的文獻將作為我的重要提醒,訪談時必須要小心處理與受訪者關係的界線,

避免過度浪漫化女同志間的互相支持情誼,重點是傾聽受訪者的聲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自殺是別人的事

一、活在同志友善生活圈的個性「婆」

2007 年,性別教育平等法11通過的第三年。內內就讀的國中管教甚嚴,

會予以異性戀學生的戀情懲處,卻因為拒絕承認同志情慾的存在,為同志撐 開一條生路。

學校比較偏向不能接受男女交往,我們學校校規有禁止男女交往,如果抓 到就要其中一個轉學。…那男男女女他們比較不太承認同志存在,所以也 不會對這件事情進行懲處。(LST-01 內內:2)

在學校不承認同志情慾的管理思維下,內內與校園內許多 T 朋友的結識,

開啟了女同志的自我認同,並開始與女生交往。出生於單親家庭的內內,與 媽媽的關係緊密,在一次失戀的情況下,因哭泣被媽媽發現,向媽媽出了櫃。

我那時候在車上哭,然後反正就跟我媽說,然後我媽只是說快樂就好,喜 歡男生,喜歡女生都沒差。(LST-01 內內:2)

媽媽知悉後並沒有反對內內的性傾向,僅說快樂就好,交往的對象不論 是男生或是女生沒關係,內內順利的度過了許多同志都擔心害怕的家人關卡;

隨著年紀的增長,出社會之後,從事百貨相關產業,到職第一天,內內就會 向同事們坦承自己的女同志身分,沒有任何猶豫。

我都很坦然的,第一天就說我是女同志…他們也都覺得蠻正常的…不會有 什麼特別大反應。(LST-01 內內:2)

在內內的生活圈中,同志認同並沒有帶給內內太多的掙扎。他並沒有刻 意的參與實體同志社群,像是特別尋找性別友善的環境,而是透過在生活圈的

11 性平教育平等法:因葉永鋕事件,2004 年通過。根據現行的《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立法意旨,是為 了要促進性別地位的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 環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現身,自然而然的被包覆在同志友善的生活圈,活在一個對同志越來越友善的 社會。

(這個社會)越來越開明,就是能夠接納不一樣的人,然後知道這些人是 真實存在的。我覺得現在有慢慢在進步。(LST-01 內內:2)

內內在同志身份認同上,不論是在面對同學、家人或是同事,在出櫃後 並沒有太多的阻礙,在性別議題的資訊取得,也會即時更新並保持接受新知 的心態。內內不認為傳統陽剛打扮、刻意隱藏自己女性特質的前女友們屬於 T。T 是女同志,既然是女同志,便會接受自己是女性的身分。刻意展現陽剛 且隱匿女性特質則是屬於女跨男。(但在 T 婆文化的歷史上,這樣的特質歸類 仍容易被視作為古典 T 的特質)。

其實我交的很多都是跨12。他們比較認為自己是男生,不太表現自己的女 性特質,我現在這一任才真的有知道自己是女生,然後可以接受自己,打 扮得像女人,頭髮留長一點的。(LST-01 內內:2)

這樣的分野是內內與願意展現陰柔特質的 T 交往後,才開始出現的。亦 即 T 婆文化的角色是不斷變動的過程,會依據交往對象的不同來調整親密關 係中的角色期待。面臨自殺威脅事件前的內內,交往對象都是近似於跨的 T,

不只在外顯的性別氣質,在角色分工也有差異,以下是內內對於跨的看法。

跨會有一種自己是男生的感覺,所以他會覺得做什麼事情是我的責任,我 應該的。可是 T 不會這樣講,他會覺得我們都是女生,我們大家互相。

(LST-01 內內:2)。

我認為內內所稱的跨與 T 的差異並非性別認同的差異,而是思維上的差 異。跨複製了傳統異性戀男性的思維,在交往關係中同時複製了傳統的男女

12 跨:跨性別。性別認同與他們的生理性別不同,在此段指的是女跨男,亦即生理性別為女,但自我認 同為男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交往的角色分工,扮演男性的那方必須有負起「責任」;相較於 T 應該意識 到自己是位女性,在女女的親密關係中是平等狀態,並不需要受傳統思維所 束縛。既然角色的分野不明顯,為了維持一段健康的關係,則必須是互相體 諒、包容以及適時、視情況的分工合作。不過,內內雖然心中有 T 跟跨的分 野,但補充道:「他是什麼樣的人都可以,我沒有什麼關係。我喜歡是他不 是她的性別,主要是喜歡他這個人的。」(LST-01 內內:2),內內並沒有因為 展現陽剛特質與否影響愛情,只要喜歡了這個人,角色認同並不是很重要。

遭遇這場自殺威脅前的內內,是生活在同志友善生活圈,因交往對象的

遭遇這場自殺威脅前的內內,是生活在同志友善生活圈,因交往對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