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領域教科書中的「歷史」困境-以國小臺灣史為例 / 49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會領域教科書中的「歷史」困境-以國小臺灣史為例 / 49"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8),頁 49-52

自由評論 第 49 頁

社會領域教科書中的「歷史」困境

─以國小臺灣史為例

楊恩慈 彰化市三民國民小學校長 「國小高年級社會領域的教科書 為什麼這麼『難』?」這是許多國小 老師、家長和學生的心聲。 進 一 步 詢 問 :「 哪 一 個 部 分 最 難?」得到的答案大多是:「臺灣史!」 國小高年級社會領域教科書裡的 臺灣史到底「難」在哪裡?請看下列 這一段曾經出現在國小高年級社會領 域教科書裡的文字: 明鄭治理臺灣時期,實施屯田制,把 軍隊分散在臺灣各地,並且大量招募 員丁,有系統地開墾臺灣的土地。所 以 , 大陸 沿海 居民 開 始大 量移 入 臺 灣,使得漢人總數超過原住民總數。 這一段課文概略的敘述了鄭氏時 期 臺 灣開 墾的 情形 , 總共 七十 一 個 字,但是裡面包含了下列觀點: (一) 屯田制的意涵 (二) 鄭氏把軍隊分散在臺灣各地 (三) 鄭氏為什麼要把軍隊分散在臺灣 各地 (四) 鄭氏大量招募員丁 (五) 鄭氏如何從大陸招募漢人來臺灣 (六) 大陸沿海居民從鄭氏時期開始大 量移民進入臺灣 (七) 鄭氏時期,漢人的總數超過原住 民的總數 顯而易見的,這段課文中的「概 念容量」很大,而且需要老師詳加解 釋。因此,如果加上詳細解釋的文字, 一定遠遠超過課文的七十一個字。所 謂「概念容量」,指的是文句中包含的 觀點數量和密集程度,而「概念容量」 決定閱讀的難易程度。國小社會領域 教科書中的文字不多,但是概念容量 卻很大 ,學生要理 解 這麼多 抽象概 念,需要借助相關的具體事例,而且 愈多愈好、愈詳細愈好,但是受限於 教科書篇幅,不可能將教科書變成厚 厚一大本,編寫者又必須將大量的概 念塞進每一頁的課文中,使得社會領 域教科書更為難懂。教科書出版商接 受到現場老師對於「課文太難」的抱 怨,所採用的解決方法不是去刪掉一 些概念,或是增加說明的實例,而是 「減少課文字句」。一般人認為,「字 數少」的課文比「字數多」的容易閱 讀,然而,這只是表面上看來降低了 難度,事實上,在概念沒有減少的情 況下,反而使得概念容量變得更高, 增加閱讀的困難度。 既然目前的國小五、六年級的社 會領域 教科書臺灣 史 部分難 學、難 懂、偏向事實堆砌、只能死背記憶,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8),頁 49-52

自由評論 第 50 頁 為 什 麼教 科書 的編 寫 者不 願意 改 變 呢? 原因之一是:兒童學習歷史本來 就有相當的困難。英國學者 Coltham 歸納出兒童在學習歷史時經常會遭遇 以下的困難:第一個困難始自研究歷 史時必須依靠證據,但是證據不等於 過去本身,且證據多為殘缺不全,甚 至是含有偏見的史料,學生既無法直 接經驗所研討的對象-過去,也很難 真正理解研究中所使用的史料往往片 面或偏頗;第二個困難來自現存資料 呈 現 的絕 大多 數是 成 人的 活動 和 經 歷,譬如各種機心狡詐、權力鬥爭, 以及深奧難懂的法令制度等,以兒童 的生活經驗而言,他們實不足以去了 解這些成人世界中的種種,也不可能 奢望他們可以精確解釋那些複雜的過 程轉折;第三個困難是歷史學科用以 描繪觀念的語彙往往極為抽象,如權 力、正義、寬容、理性、國家、賦稅、 革命等語詞,對兒童而言,這些都不 是簡單而易於掌握的概念;第四個困 難是源於時間因素和歷史學經常使用 的長時段(the vast scale)思考,由於 個 人 日常 生活 中所 體 驗的 瞬間 時 間 感,和利用時間緯度去連綴歷史上的 各個事件,乃是極不相同的兩件事, 兒童實不易瞭解事件之間其實本無邏 輯關係可言,端賴史家建構出其中的 次序和意義,至於因果、動機行為涉 及的多重複雜關係,一般童稚的心靈 也 很 難達 到完 全的 認 知( 引自 林 慈 淑,2010:222-223)。但是,Coltham 相信透過適當的教材及教學法,依然 可以引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進而 刺激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 關於國小五、六年級的學生是否 具有學習歷史的能力?國外也有相關 的研究證明國小五、六年級的學生是 可以學習歷史的。Vukelich & Thornton (1990)認為,十一歲是兒童歷史時 間概念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孩童開 始了解歷史日期的真正涵義;到了十 二歲,他們已能夠將年代日期與適當 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配合起來(引自葉 素菱,2006:5)。英國歷史教育學者 Shemilt(1990)已藉由實驗教學及學 童歷史認知發展的研究,確定中學以 前的學 生在接受 抽象 性思考的 訓練 上,並無困難(引自林慈淑,2003: 16) 原因之二是:臺灣的國小社會領 域教科書習慣用「編年體」的方式處 理臺灣史,而且臺灣的國小社會領域 教科書是以「百科全書」的觀點來編 寫的,在有限的篇幅中要處理臺灣各 時期的歷史事實、社會文化發展,當 然就只能用類似字典那種「堆砌概念」 的「說明文體」來撰寫課文。Welton (2002/2004)引述一個研究指出:兒 童在學習歷史的時候,不要快速瀏覽 較長時間段的編年史,反之,要集中 考察某一歷史時期並對這一階段做出 詳盡的描述,更好的方式是讓學生涉 獵那些詳細的敘述事件;避免寬泛、 籠統的論述,要盡力關注歷史的細節 內容,亦即要集中關注敘述性事件, 在這樣的敘述性事件中,一個人(或 由幾個人組成的小團體)在一個特殊 的地點、特殊的時間和特殊的情境下 處理一個特殊的問題,在這一方面, 最為有用的是那些建立在第一手資料 基礎上的小說化日誌(fictionalized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8),頁 49-52

自由評論 第 51 頁 diary)。因此,在成功的向學生講授歷 史的過程中,兩個關鍵點是時間和細 節化。(吳玉軍等譯,2004)換言之, 要讓學生能夠成功的學習歷史,首先 國小五、六年級的社會領域教科書就 必須改變目前「塞滿臺灣各時期歷史 內容」、「以說明文的形式撰寫臺灣史 課文」的方式,而改以「傳記體」詳 細敘述歷史事件及情境細節,讓學生 從探討某一時期的特殊人物、特殊歷 史事件的過程中,思索這些過去的歷 史事件發生的因果為何?這些歷史人 物是如何面對他的人生問題?用什麼 方法解決?最後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最 後 , 我 們 回 到 一 個 根 本 的 問 題:為什麼要讓兒童學歷史? 在西方的觀點中,歷史被視為培 養政治智慧的重要知識,也是一個社 會裡共享的價值。透過歷史教育,培 養出對於國家的認同感,成為愛家愛 國的好公民。而身為臺灣人,從小學 習臺灣史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的,因此 在教育部頒布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 貫課程綱要」中,將臺灣史相關的學 習列入社會領域第三學習階段(國小 五、六年級)的能力指標中。因此, 發生在臺灣、與臺灣有關的歷史,從 史前時期到現代,都是國小五、六年 級的教科書應該處理的範圍。因為要 藉由歷史培養「共同記憶」,所以著重 在臺灣史方面「歷史事實」認識,但 是,也因為著重於「歷史事實」,讓歷 史學習被貼上了「記憶」、「背誦」的 標籤,讓許多受過正規學校教育的人 覺得「學歷史根本沒有用」。 另一派歷史教育的觀點是,讓兒 童學習歷史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識歷史 意義、了解歷史價值、給予兒童發展 歷史思考的機會,因此理解歷史事實 和鍛鍊思考、獲得知識和探究觀念無 法二分(林慈淑,2010)。也就是讓學 生在學習「歷史事實」的同時,也要 思考這些歷史事實是「如何被說」、「為 什麼這樣說」、「是否可以這樣說」,藉 以學習「歷史學」的方法。因為著重 於「歷史學的方法」,所以如何判讀及 理解史料、如何建構歷史意識成為教 學的重點,但是,也因為這種「歷史 學的方 法」牽涉到 教 師的歷 史學素 養,也很難用紙筆評量,在目前國小 五、六年級的社會領域教科書中幾乎 是付之闕如。 然而,記憶大量歷史事實、學會 歷史學的思考方法,充其量不過就是 成為一位「歷史學者」,對於絕大部分 不想成為歷史學者的普羅大眾而言, 學歷史到底有什麼用呢? 臺灣大學歷史系呂世浩教授提出 中國古人讀歷史的方法。這種方法, 重視的 不是記憶、 不 是歷史 學的方 法,而是讓每個人「透過一件又一件 史事的 鍛鍊,一位 又 一位人 物的分 析,來一步步鍛鍊自己的思辨。最後 不僅歷史知識會有所增加,連處世智 慧也會不斷提高。」(呂世浩,2014: 27),因此,在閱讀歷史文本的時候, 「好好想一想,如果你身處對方的位 置時,你會如何決定?作什麼樣的決 定?把 一切都想清 楚 後,再 把書打 開,看看這個人物是怎麼做的,他最 後作了什麼樣決定?他的決定帶來的

(4)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8),頁 49-52

自由評論 第 52 頁 是成功或是失敗?原因何在?然後比 較自己與古人,在選擇方法上有何異 同之處?……更進一步,……當自己 面臨現實中的抉擇時,去設想如果你 是學的那位古人處在這個環境下,他 會如何作出決定?」(呂世浩,2014: 26-28)試想,歷史不就是一個最大的 「生命資料庫」嗎?史書把人類歷史 上那麼多帝王將相、各方菁英豪傑的 人生一一記錄下來,從他們身上,我 們可以看到「這樣做會下場悽慘」、「那 樣做會成功揚名」,不是最好的案例教 學嗎?「歷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 功用就是用來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 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 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歷 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 慧才是有用的。」(呂世浩,2014:34)。 國小五、六年級社會領域教科書 中「臺灣史」部分要突破當前「概念 容量過大」所造成的難學、難懂,以 及只具有「紙筆測驗出題」功能的困 境,進而成為磨利智慧的磨刀石,就 必須揚棄「讓學生在兩年內學會所有 臺灣史事實」的企圖,好好挑選幾位 重要人物,以「史記之筆」將他的生 命細節呈現出來,讓學生有足夠的材 料可以去思索這些人當時如何應對他 的人生 課題,透過 與 歷史人 物的對 話,進而培養自己處世的智慧,這才 是「學歷史的大用」。 參考文獻  呂世浩(2014)。秦始皇―一場歷 史的思辨之旅。臺北市:平安文化。  林慈淑(2010)。歷史,要教什麼? ―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臺北市: 臺灣學生。  葉素菱(2006)。國小社會領域教 科書臺灣史教材之內容分析。國立花 蓮教育 大學國民教 育 研究所 碩士論 文,未出版。  林慈淑(2003)。變遷概念與歷史 學。載於臺灣歷史學會(主編),歷史 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頁 1-18)。 臺北市:稻鄉。  Welton, D. A.(2004)。美國中小 學社會課教學策略(吳玉軍等譯)。北 京市:華夏。(原著出版於 200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中國 歷史 歷史 地理 生活與 社會.

4 月 10 日晚間 9 點 7 分,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的影像成功被人類解析出來,是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

講授石湖墟歷史 (課程原有課題) 中文科老師與歷

2015 年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何亞非在接受採訪時表

校內活動篇 --- 歷史學會活動 歷史就在我們身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