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Pamela中情色禮物的弔詭性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Pamela中情色禮物的弔詭性"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Pamela 中情色禮物的弔詭性. 125. Pamela 中情色禮物的弔詭性 鄭冠榮 * 摘. 要. 禮物在十八世紀英國意涵為何?有別於現代性認為禮物只是一種純 粹的良辰美意,英國十八世紀禮物文化牽動了階級、性別、個人認同, 社會權威和財產等諸多概念的變遷,哲學家 John Locke 提出的天賦人權 (natural rights) 概念之一就是國家或教會提供教育機會給窮人,教育被現 為一種禮物的給予,窮人在獲得知識後應適當的回報,交換 (exchange) 顯而易見。禮物所引觸的互動和交換的關係,有別於市場經濟勞資雙方 的關係,所以統治者藉由禮物達到與被給予者之間的情感聯結會更鞏固 其統治的利益。然而教育本身充滿了弔詭,亦即受教育者不一定會依循 既定的互動交換模式與國家社會產生互動的關係。再者,禮物的給予者 與被給予者會因時代的變動而產生不一樣的互動,兩造的權力義務關係 不是默契,而是一種不對等關係。 本文就依循十八世紀禮物概念來檢視 Pamela 小說中 Mr. B 和女 主角 Pamela 的互動,還有 Pamela 與其他角色的關係,以便更清楚地 映照出 S. Richardson 的小說是否如其所言是作為教導年輕女孩如何在 權力世界中保護自己的行為手冊 (conduct manual)?亦或是小說的文本 性 (textuality) 不言自喻的挑戰了十八世紀禮物概念? Pamela 在豆蔻之年進入 Mr. B 家不久就獲得老太太的首肯可以閱 讀與書寫。相對之下,Mr. B 給予華服金錢則可視為父權系統給予其依 *. 聖約翰科技大學應英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2) 126. 知識之禮:再探禮物文化. 賴者之禮物,促使依賴者因此奉獻其勞力、服務、貨物、敬仰,從此父 權與依賴者產生了感情聯結 (affective attachment)。Pamela 在正式成為 女主人後,在宅第打賞眾僕人的舉止也可視為一種禮物給予的行為,此 均涉及了階級、性別、自我認同、社會意識和財產等概念的變動。 Mr. B 伊始用華服收買攏絡 Pamela,一便一親芳澤,在多次不對等 的對峙後,階級藩籬被打破。Pamela 也給 Mr. B 一件她編織已久的背 心;衣服做為身體的隱喻,使其互贈之衣物蒙上情色之意。情色禮物 (amatory gift) 中的情慾顛霞了市場經濟中實質利益的交換,但也符合了 情慾自我利益的追求。Pamela 或多或少契合了英國十八世紀的禮物文化, 但文學作品不是行為手冊,Pamela 的背心使其進入了上流社會的系統, 的禮物對 Pamela 而言是更牢靠的掌控,而讀者也讀出了書寫 Pamela 做為少女禮物的深層意涵。. 關鍵詞:情色禮物、交換、行為手冊、天賦人權、文本性.

(3) Pamela 中情色禮物的弔詭性. 127. The Paradox of Amatory Gift in Pamela Kuan-jung Cheng * Abstract What were the specific implications of gift in the 18th century England? In distinction to the pure gift proposed by some modernists, the 18th century gift culture involved class, gender, self-identity, social power, private property, etc. One of the ideas inherent in John Locke’s Natural Rights was that education should be given fairly by the government to the poor as a gift. In so doing, the ruling class would solidify their interests; however, the ruled and educated were not necessarily in line with the government, that is, they might challenge the authority. There was always an asymmet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This paper will examine the 18th century gift culture in terms of characterization of Pamela and Mr. B, the entanglement of their relationships in their lopsided interactions, the description of paternalism, of patronage, of Pamela’s rebel words, of female’s self-consciousness, of servants’ collective disobedience, etc. to reflect upon Richardson’s exclamation that the novel was, in place of the then popular manual conduct, to guide young innocent females to protect themselves. Or, the textuality of Pamela has brought the 18th gift culture into question?. *.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chair of Department of Applied English, St. John’s University..

(4) 128. 知識之禮:再探禮物文化. Pamela was at a tender age when she served at Mr. B’s mansion, but she was allowed to read and write by the old lady. Differently, Mr. B gave Pamela luxurious clothes as a gift as a signal of his paternalism in exchange of her obedience, devotion, deference, and body. Among these give-aways, there was a pair of stockings that made Pamela blush. In return, Pamela gave Mr. B a waistcoat upon which she had spent time and effort. Clothes as a metonymy of body parts had been an18th century cultural practices. Stockings and waistcoat therefore have strong implication of eroticism, which is self-interest and upsets the materialism of market economy. The waistcoat had ushered Pamela into the upper class, and the novel as a gift at once reflected Richardson’s thought to wield a more valid control over young female’s emerging self-conscious, and readers are able to read between the lines with insights.. Keywords: amatory gift, exchange, conduct manual, natural rights, textuality.

(5) Pamela 中情色禮物的弔詭性. 129. Pamela 中情色禮物的弔詭性. The best portion of a good man’s life is his little nameless, unremembered acts of kindness and of love. William Wordsworth, “Tintern Abbey”. 禮物做為語言之外的另類符號,一如人際之間語言媒介使用般的繁 複,在往來互動之際性別,階級,權勢,慾望,社會背景等,均被勾勒 彰顯。然而禮物除了在此種循環系統中被展現之外,在它原始的意義中 是否蘊含了有別於現代經濟系統對禮物的概念,亦即禮物包含了致贈, 回贈,交換或是債務等行為 (Given Time 12)?禮物本質需透過一往一返 之間才得呈現?還是這是交換 (exchange) 行為,而非禮物本質?若禮物是 屬於情色的物件,則它的本質必須透過交換的互動方式才能突顯? 若是, 則本質從不存在,如果交換行為未被啟動。 這一首北歐古老詩中 Scandinavian Edda: “I never found a man so generous/ and so liberal in feeding his guest/ That ‘to receive would not be received’….. That to receive in return was disagreeable to / him” (Zionkowski 3) 此詩表達出的送禮者與受禮者的關係就是給予者不接受.

(6) 130. 知識之禮:再探禮物文化. 回贈,若有互動就是受禮者一旦表示其回贈之情,送禮者會顯示其不快。 M. Mauss 研究其它古老的社會習俗中,發現送禮者與受禮者之間存 在著 Hau 的關係,即使到後來的誇富宴 (potlatch),兩造互動仍有類似北 歐詩中的味道。但是 Mauss 也指出類似誇富宴的舉動,在一方摧毀財富 之時並未完全是一種無利益 (disinterested) 的心態。事實上,在此種浪 費式的消耗 (wasteful expenditure) 中,長老與其族人的階層關係得到確 立,因為給予是展現其優越性的方式 (To give is to show one’s superiority.) (The Gift 72)。Derrida 對禮物的觀點則是以一種解構的方式來試圖將禮物 被束縛在互贈,交換的系統中加以解放出來。Derrida 指明 gift 在德文中 有毒藥和禮物的雙重意思。 到底有沒有無需回贈的禮物?M. Douglas 引述 Mauss 的觀點,認為 沒有無需回贈的禮物 (no free gift)。 1 但 R. Titmuss 認為有一種純粹的 禮物關係就是血統 (pure-gift relationship is the anonymous gift of blood)。 Mr. B 繼承家業,只因他身上流著該家族的血液,此種繼承根據 Titmuss 的認定是一種純粹的禮物關係。Titmuss 似乎認定血統的繼承是封閉且 內在的,因此它變得純粹,但 Titmuss 所認定的純粹也只是一種字義上 的意思,Mr. B 認為他對Pamela 的情感最大的障礙來自於,門不當,戶 不對,血統是他考慮要素之一,但純粹血統易脆又容易滅亡,易言之, 階級的差異性橫亙期間。然而,小說後來的結局證明血統最終畢竟不是 問題,階級要打破,血統更要融合,如此何來純粹之有?. 1. 人類學家 M. Mauss, Levi-Strauss, M. Douglas 等均認為不論原始社會或現 代社會均沒有免費禮物的事實。針對此點,Derrida 則認為禮物在給與收之際, 若是維持昔日贈與的關係則禮物的意義則不存在,見 J. Derrida 的 The Gift of Death。.

(7) Pamela 中情色禮物的弔詭性. 131. 社會學家 E. Durkheim 指出即使誇富宴如 G. Bataille 所認定是一 種講求消耗 (expenditure) 的舉止,但 Durkheim 認為誇富宴是一種簡單 的系統: “that every gift has to be returned in some specified way sets up a perpetual cycle of exchange within and between generations” (xi)。禮物做為 複雜的社會「物件」以一種不斷流動的狀態存在 (in a state of flux),但其 中有一個特點:送禮的自動性基本涵蓋著自由自在且不存利益之心的想 法,然而它同時又帶有限制 (restricted) 和自肥 (self-interested) 的意 涵。 所以吾人提問:甚麼樣的律法,迫使接收到禮物後,收受者有義務 要回贈?禮物中蘊藏何種力量促使收受者要回贈? Samuel Richardson 在 Pamela 或稱 Virtue Rewarded 中,宣稱此書 信體 (epistolary) 的小說旨在指導那些離家在外在豪門宅第中服務的俊 俏女孩如何避開使她們墮落的陷阱。Pamela 蘊含著流行於當時行為手冊 (conduct manual) 指導窮家女性的意義,同時也揭示了進退得宜的窮家女 性們可以藉此交換 (exchange) 得到豐饒的物質報酬,提升自身的社會地 位,甚至獲得愛情。但在此交換過程中除了 Pamela 和 Mr. B 的糾葛外, 其中更牽涉到禮物 (gift) 的概念,父權 (paternalism) 和與其息息相關的 贊助 (patronage) 的機制,此機制正是運作禮物關係最佳的展示點。在時 代變動中,統治階層,尤其是王公貴族利用禮物做為攏絡手段與依存者 產生情感的連結 (affective attachment),也因禮物不是薪資報酬,所以禮 物經濟 (gift economy),有別於一般的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 運作。 Richardson 欲藉由 Pamela 來指導懵懂渾沌的少女如何在充滿威脅 與誘惑的貴族宅第中保持美德的原意正呼應了 John Locke 天賦人權.

(8) 132. 知識之禮:再探禮物文化. (natural rights) 的訴求和對窮人紓困的想法,依 Locke 的概念,人的權 利既然是天賦,則窮人的權利自不能一時被輕忽,而保障或提升窮人權 利的方式就是國家將教育以一種禮物的方式給予窮人。 Pamela 伊始就受到 Mr. B 母親的照顧,除了學習女紅之外,老女 主人也允許 Pamela 可以閱讀和書寫,旋即女主人過世,Pamela 收到管 家轉贈的 4 基尼 (guinea),後來少主人 Mr. B 贈送 Pamela 各式各樣華 麗的衣物,讓 Pamela 頗感錯愕 (astonished),但 Pamela 在寫信之餘, 也為其少主編織背心 (waistcoat) 以便回報少主的恩情。此種互贈很顯然 的是處於一種不平衡的狀態。Aristotle 在其《倫理》第四卷中提到兩造 者處於不平等的狀態時則雙方友誼難以維持。Pamela 與 Mr. B 一來門 不當戶不對,殊無友誼可言,二來 Mr. B 在給予 Pamela 各種華服時便 不曾把 Pamela 當朋友看,而是想將她籠絡成他的情婦。不久少主在花 園中強吻 Pamela,似乎認定了 Pamela 接受了衣物做為情色意涵的想法, 但 Pamela 顯然認定少主的行為太過唐突,甚至有失其身份地位,少主 為免事情外洩拿了金幣要封 Pamela 的口,但 Pamela 不為所動,但也 只能以淚洗臉。 Mr. B 從一開始認定 Pamela 是一般鄉下女生,只要用其權威、地 位、金錢便可使其就範,但 Pamela 堅決不掉入此種廉價交換系統。 Pamela 可以賴與 Mr. B 交換的資源正是她捍衛的美德,此種不可交換 的事物,也正是讓 Mr. B 為其迷戀之物,也是他念茲在茲亟欲交換之物, 所以吾人又可以如此提問,女性的美德可以被當成一種禮物嗎?美德, 與情色禮物關係為何?Mr. B 是否認定女性的美德可以用實質有形之物 交換而來?再者,男性所認定的女性美德,既然可以做為交換之物,那.

(9) Pamela 中情色禮物的弔詭性. 133. 美德還是美德嗎?而 Richardson 除了將此小說做為某種行為舉止手冊 外,他是否也在藉由小說來反映或批判 18 世紀的禮物文化概念?最後, 18 世紀的禮物文化與當時的捐獻 (donation) 和慈善 (charity) 的概念有 何相關? 從 Pamela 的觀點,美德既然不是禮物,亦即不可交換之「物」才是 彌足珍貴之物。Pamela 充滿回饋心情及善意的背心不受 Mr. B 的青睞, 顯而易見,Mr. B 並未懷有任何再回贈的想法。如此背心便以一種暫時 性的禮物本質方式存在。然而背心隨著故事發展也落入了交換系統,它 作為純粹禮物的本質就隨之消失,但禮物為了不如此就消失,它便不能 顯得明顯易見,禮物必須隱身 (disappear);弔詭處在於禮物只有處於被 取消的時刻才會現身。Mr. B 幾次問管家 Pamela 何時才會完成背心時, 他是不屑此衣物,但不屑的同時他也看到了 Pamela 織背心的意義; Pamela 何嘗不是有類似心思! J. Derrida 寫道, 「所謂禮物不應是有回贈,交換或欠債的相對情形 產生,若是他人必須回贈我先前給予他的東西,禮物就不存在,不管此 回贈的動作經過了多久以後才進行」(Time and Counterfeit 12)。一旦受贈 者感覺到需回贈的必要,給予者感到滿足,則禮物的本質可說在兩邊上 均不存在,易言之,當禮物一進入交換系統,禮物本質就被取消,但為 了不被取消 (annulled),禮物就不能顯得明顯易見 (apparent);禮物必須 隱身 (disappear)。弔詭處在於禮物只有在處於被取消時才會現身,而且 禮物也只有在被摧毀時才能顯現禮物本身。吾人可以如此解釋 Derrida 看似詰屈聱牙的哲學話語,原來禮物在 Mauss 的系統中從 Derrida 的觀 點中都不是禮物,易言之,Mauss 與其說在談禮物本身,不如說是在談.

(10) 134. 知識之禮:再探禮物文化. 交換 (exchange) 的論述。禮物在 Mauss 的論述消失不見,因此 Derrida 特別回到禮物本身,並且將 present 做了雙重的解釋,一為禮物,二為 在場性,禮物一旦被給予,若要企求回贈的想法太明顯時則禮物的意義 頓時便消失無蹤,因此禮物的不能交換性必須相對於既定的交換循環系 統中才能被彰顯。 本文就從上述的幾個提問切入 Pamela 的文本分析,Pamela 做為文 本與 18 世紀英國盛行描繪未婚女性的行為手冊 (conduct manual) 做為 一對照,是否 Pamela 呼應了或批判了行為手冊被視為一種給予女性的 禮物的現象,再者,小說中 Mr. B 與 Pamela 之間因不同層次慾望產生 的糾葛又可以進一步被檢視 (28)。過世女主人給予 4 基尼 (12),Mr. B (42) 給予管家信中質疑 Pamela 在宅第中的作用為何,Pamela 拒絕當 Mr. B 的情婦,眾僕人對 Pamela 的同情 (49-50),三番兩次躲在 Pamela 房中, 欲對 Pamela 霸王硬上弓的身體暴力行為,Pamela 對 Mr. B 突如其來 攻擊的昏厥 (32, 64),Mr. B 打算給 Pamela 父親 50 先令來證明其真誠 愛意的舉止,被囚困於農莊 (106-243),Mr. B 和 Pamela 兩人透過書信 交談 (117),牧師 Williams 被 Mr. B 運用權勢逮捕入獄 (167),Pamela 身處危難中對 Mr. B 在狩獵時遇險的關心 (179),Mr. B 開出優渥物質 條件、房舍、年金、零用錢等,Mr. B 情書中表現出對 Pamela 的真情 意 (246-47),Pamela 給予窮人、僕人賞賜 (464-66) 的片段,叫 Mr. B 為 master,婚後 Mr. B 對 Pamela 各種行為舉止的要求 (368-72),Cady Davers 的橫加干涉阻撓,Mr. B 對其姊行徑厭惡並提及貴族均被教育所 誤 (generally educated wrong) (443), Pamela 成為女主人後的行為舉止等。 這些眾多的來來去去均與交換 (exchange) 有關,無論是精神上的或物質.

(11) Pamela 中情色禮物的弔詭性. 135. 上的行為,交換正是禮物文化中最被視為理所當然之處,其一禮物在現 代性的認知中均視其為獨立於市場經濟 (market economy) 運作之外,亦 即禮物的給予者或其象徵意義在於其承載了禮物本身不受權力和社會控 制運作的一種良辰美意 (goodwill),易言之,禮物獨立於市場和權力運 作之外,然而,此種現代性認知是否可以用來解讀 18 世紀的英國社會的 禮物的文化?L. Zionkowki 認為禮物在某種意義上雖然是獨立於市場和 權力運作,然而蘊藏於其中的二分法 (dichotomy) 在在顯示了禮物在加 強權力和創造與揭露社會各個現象的關係上扮演了最關鍵的角色,而這 正是禮物交換在 18 世紀的英國社會因應階級、性別、民族和個人自我、 社會權威、財產等等改變所形成的複雜面貌,牽扯其中的贊助者 (patronage) 更以「垂直友誼」(vertical friendship) 的方式連結贊助者與被贊 助者,其中有提供就業、贊助藝術創作、支持慈善活動、給予族長在政 治和經濟上的利益以便讓族人可同沾其利。此種網絡一旦成形,任何人 很難在這體系之外存活。M. Strathern 指明禮物是對自我的一種禁錮,因 為禮物定義了一個人與他人之間的義務 (obligation) 關係。S. Johnson 對 於贊助關係中禮物串聯成的網絡有所著墨:. 統御和被統御之間存在著一種愉悅的互動,或說贊助系統和 內涵的父權關係的運作有賴於給予者和接收者願意去履行此 中不可言喻的義務,而禮物正是讓當權者得以繼續當權的合 法謀略,接收者要回贈的不只是實質的物品而已,其中還包 括了表現出對給予者的服從或敬意 (deference)。. P. Bourdieu 稱此為象徵資本 (symbolic capital) 的累積,亦即給予者在給.

(12) 136. 知識之禮:再探禮物文化. 予禮物的行為中累積了被認可,榮譽、高貴等特性。準此,禮物必須與 商品和薪資區分開來,也因此給予者對接受者的宰制性更有效率,此舉 或稱感情凝聚 (affective attachment)。 18 世紀興起的制度化慈善行為或機構相較於針對個人需要而給予幫 助的贊助系統就顯得效率不彰。父權系統中禮物的概念也逐漸受到挑戰 (Zionkowski vii)。有識者認為父權系統穩定了社會運作,但仍需對於禮 物的給予有所調整,易言之,資源或權力掌握者不該只運用禮物給予要 求接收者效忠、服從、尊敬。而是要給予窮人或接收者能發展出自身的 神智、勤奮和忠誠,所以他們從此能夠自食其力。 以工作之實來代替禮物概念中接收者對給予者的信賴,也削弱了贊 助系統的影響力;禮物轉換成工作機會的給予,禮物關係變成一種有別 於市場經濟的價值系統 (repository of values)。 禮物的餽贈牽動了給予者與收受者之間一種不言自喻的義務式 (obligatory) 互動 (reciprocity),此互動非束縛關係更遑論是 Mr. B 對 Pamela 的囚禁,然而有趣之點在於當 Pamela 告知自己須逃離 Mrs. Jewkes 的掌控,Pamela 也業已躍上牆頭,卻瞥見正原野上在啃草的兩 隻牛。Pamela 將兩隻母牛誤認成公牛所以只好打消逃跑的念頭。讀者莞 爾之際自也不會忘記 Pamela 在此之前就有逃跑機會但是她留下來的某 個重要目的就是將要送給 Mr. B 的背心繡花完畢,以便完整的送給她的 男主人。第二次的逃脫也並非如 Pamela 告知自己的如何以一種破斧沉 舟的決心進行,在潛意識中,她也不想離開 Mr. B,否則不會錯將母牛 當公牛(讀者不會忘了 Pamela 是鄉下女孩)。 因此,Pamela 諸多具反抗性的語言 (rebel words) 均只是表面意義.

(13) Pamela 中情色禮物的弔詭性. 137. 而已?抗拒是否違反了禮物的意涵?映照 Locke 的堅持: 「任何人均有 其不可剝奪之權利」(There is no Body has any right to but himself) (TTG 187),但此說法在女性身上卻顯得扞格不入。Mary Astell 借用 Pamela 具 反抗性的語言來調侃 Locke,她說 「如果所有男人生而自由平等,為何 女性卻生而被奴役?」(If all Men are born free, how is it that all Women are born slaves? ) (76),很顯然,Pamela 的角色被創造出來挑戰堅如磐石的 父權制度,而其中的階級制度,性別、社會權威、財產,甚至個人認同 等都是父權制度運作缺一不可得要素。 Pamela 的反抗語言之所以令 Mr. B 和 Mrs. Jewkes 難以招架,均 在於她必然對父權的運作了然於胸,否則反抗殊無意義可言。Pamela 一 方面對其父親的教誨謹記在心,另一方面則以此父親的教誨來抗拒另一 個以 Mr. B 為代表的父權,從一個較無經濟能力的父權轉移到一個以世 襲大量產業而富貴的父權,Pamela 因而內化該系統,所以能加以反抗。 Pamela 的反抗之所以明顯在於她身為女性,另方面也因為兩種父權中存 在著顯著的階級差異。 Pamela 父親的第一封回信要 Pamela 不要忘了自己的身分以致行 事乖張邪惡,不要作賤自己來換取父母得以穿金戴銀。要善加堤防她主 子的善意,至於他給的珠寶,潘父要 Pamela 用美德去回報他,若發現 若何不對勁,回家來! Pamela 回信一方面安慰父親說她的少主應不是邪惡之人,因為毀了 她對他沒有任何好處,再說女兒本來就安貧樂道,麵包、水就可以過得 很愉悅。父親對 Pamela 的告誡無非要她不要用貞節去交換物質,並且 提醒她永遠都有一個家可依靠。.

(14) 138. 知識之禮:再探禮物文化. 第一次禮物的移轉就是 4 基尼,從剛過世的女主人,經由 Pamela 拜託車伕 John 轉交給父親,此種物質禮物的轉移也正映照了 Pamela 從一父權到另一父權的面相,易言之,轉交的錢是否為禮物?若是,則對 照之下 Pamela 也是在象徵層次上以一種禮物的形式被送到大富人家幫 傭,然而轉交的錢並未被父親使用,而是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而 Pamela 也非以幫傭的姿態出現,而是被允許做女紅,讀書寫信。若轉交之錢是 一小部分遺產的「繼承」 ,則 Pamela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被宣告了與 Mr. B 不可分割的關係。另一方面,也可視此筆錢是一種封建制度中的贊助 (patronage) 行為,讓被贊助者得到經濟、工作,甚至政治上的利益,贊 助的背後絕對是父權的思維。然而在此被贊助者是女性 Pamela,她隨即 將錢轉交給父親,父親也將其用碎布包起藏起。受贊助者在此過程中均 享受到經濟、工作、甚或政治上的利益,殊為明顯。另外,Pamela 除了 偶而出現鄉下俚語外, 2 她通曉聖經詩句,還能改編詩句內容來抒發情感, 表明受囚禁欺負的狀況,感謝上蒼的恩寵 (317-22) 等。做為一個出身窮 困人家的女孩,Pamela 能言善道,甚至聰黠到能改編詩歌,若說詩是貴 族受教育的專利語言,則尋常人家萬萬不可能有機會接受詩的教育,準 此,Pamela 的身分已有了高貴人家的成份;再者,聖經做為貶抑女性, 父權的文本,在此被 Pamela 挑戰顛覆,因為連牧師 Williams 都折服於 對 Pamela 對聖經的熟稔,這也包括了 Mr. B。總而言之,聖經,父親 對其美德的強調,Mr. B 一而再再而三的贈送華服,珠寶,都使 Pamela 暴露在父權之下,她既被建構卻同時也採取了抗拒之姿,如此的姿態勾. 2. Pamela 一書甫有出版時,批評多集中在小說中鄉下粗鄙語言的使用,為因 應輿論批評,Richardson 著手將 Pamela 的語言改成一個淑女的樣子。.

(15) Pamela 中情色禮物的弔詭性. 139. 勒出 Pamela 的個人主體性嗎?Levi-Strauss認為早期原始社會的交流中, 女人被視為一種交換的事物 (trafficking means) 是凝聚不同部落社會的 重要行為。女人是一種禮物,Pamela 從鄉下到貴族宅第的轉移某種程度 呼應了禮物的移轉。然而人可以被當成禮物嗎?雖然在 Locke 大聲呼籲 人權有不可被剝奪的的權力中女人不被認可,女人難道就被動的接受父 權的建構,被當成一個被放逐邊緣發不出自己聲音的副官 (subaltern)? Pamela 的抗拒雖說被動而且也呼應了父親對她的呼喚(在她與 Mr. B 婚後丈夫對其行為舉止的要求,Pamela 打賞眾僕人的行為) ,但是她 以捍衛貞節之態展開抗拒 Mr. B 不斷的威脅利誘卻顯現出她女性主體的 可能性。Pamela 的抗拒的動力 (dynamics) 來自於何種可能?教育,一 言以蔽之。如前所述,在贊助制度的建作下,被贊助者接收到的贊助均 可視為禮物,而因為受贊助者有義務 (obligation) 回報贊助者的贊助, 從此形成了一綿密的互動網絡。但其中最特別的禮物當屬教育,因為給 予窮人教育機會正是提供了窮人知識,並且使其有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的機會,此種與贊助系統的脫鉤也正意味著窮人有獨立自主的能耐,而 獨立自主也更意味著贊助制度綿密互動有了不可預期的結果。易言之, 受教育者不一定會依循既定的互動交換模式,與贊助者或是國家社會產 生預期的互動關係。 Pamela 小說中所形構的 18 世紀的英國社會無疑是 Locke 人權概 念、贊助、教育、市場經濟,階級差異,女性脆弱主體,封建工業革命 所帶起的中產階級等等過渡時期的縮影。Pamela 的反抗語言既然標示出 她深受父權的建構,也以否定之姿彰顯出她既穩定又飄渺的主體,但 Pamela 的教育來自何處?.

(16) 140. 知識之禮:再探禮物文化. 如前所述,Pamela 自幼接受庭訓,閱讀聖經,以及後來在 Mr. B 宅 第中被允許閱讀書寫等等均可視為教育的經驗,然而觀照 Locke 對教育 的概念,Pamela 是透過自我學習而變得有能力書寫甚至引經據點的來捍 衛自己的貞節。如此,Pamela 的知識,自我的認知與她對外在世界的看 法並非來自於國家社會給予教育機會的結果,亦即教育作為禮物給與一 般人的想法並未涵蓋女性。 Richardson 雖未明指 Pamela 後來在貴族宅第中閱讀何種書籍,但 Pamela 所書寫的大量信件中的語言文字顯現了她做為女性脆弱主體一 種微弱卻堅定的反抗語言。一方面有機會接受教育的人們指的是男人, 女人遭受第一重的忽略與壓迫,另方面不論庭訓,聖經及後來的自我閱 讀均都與父權運作有關。所以 Pamela 遭受了第二重的壓迫,Pamela 的 能寫善道正說明了她的主體鑲嵌了父權的符號系統,所以她的反抗語言 更顯得是階級性的問題,Pamela 對 Mr. B 說若你不是有錢有勢,我非 低賤,你不會如此悔辱我 (If you was not rich and great, and I poor and little, you would not insult me so in my Misery!) (69)。 18 世紀英國女性普遍以閱讀小說來做為知識增長的方法,或是一種 自我教育方式,因應中產階級的出現及閱讀人口的增加,小說以幾何數 量出現,Richardson 有鑑於小說是虛構,以及大多數小說是汙染女性的 心靈的讀物,他便著手去改變言情小說中可恨的敗德敘述 (correct the risky immoralities of scandal fiction and seduction narrative) (xxi)。依此邏輯, Pamela 閒暇之餘,其閱讀物絕不可能是言情小說,而是經文之類的文本。 既然 Pamela 被父權完整的包覆建構,她理應複製父權的思維、行為舉 止,何來反抗語言?原來反抗之可能須先取決於對父權的認知甚至認同,.

(17) Pamela 中情色禮物的弔詭性. 141. 就如 Pamela 對其父親的告誡,對 Mr. B 看似不妥協,卻以背心為由而 不斷留在 Mr. B 宅第中的自我矛盾行為。簡言之,反抗非革命,反抗之 所以有可能即在對於原來的體系中有所內化,反抗才能彰顯。黑格爾 (F. Hegel) 的辯證法正是最佳註腳。然而 Pamela 的反抗中有摻雜了性別的 議題,亦即父親的建構雖不在話下,但身為一單獨在外的年輕女性, Pamela 必須面對的還包括自己朦朧或是潛意識內的慾望,換言之, Pamela 為 Mr. B 所編織的背心正是反抗父親所代表的父權,反抗自身 的意識認知的轉喻 (metonymy) 之物。身體的慾望一如潛伏的暗流不斷 的在意識層面的底層奔騰翻攪,不斷衝擊代表理性的意識世界。T. Keymer 在引言中更指明了 Pamela 內心狀況, 「她無法察覺和描寫她內 心最深處的騷動的狀況已經推翻了 Pamela 她自稱的坦白」 。 傳統上 18 世紀的英國文學對身體的描繪仍承襲 16 世紀的思維用衣 服來替代身體部位的指涉。不可諱言,衣服材料、顏色、式樣可具體的 顯現出該穿著者的身分及社會地位,但另方面,當身體的描繪仍處在宗 教及當時的社會管制之下時,衣服一直是身體的隱喻。準此,Pamela 為 Mr. B 編織的背心象徵了 Pamela 內在與其少主的親密關係。對照兩造 互送衣服的行為,Mr. B 顯然有更複雜的動機。Pamela 承認收到長襪時 她 “inwardly ashamed to take the stockers” (19)。此事似乎預告了 Pamela 在不久之後將蛻變成上流社會的淑女,但隨著故事的演變,Mr. B 不是 要 Pamela 成為淑女,而是他的私人情婦,沒有長襪,預告了 Pamela 為 淑女的可能,有了長襪洩露了 Mr. B 的身體慾望,淑女妓女頓時有了劃 分;但 Pamela 的背心也是兩人修成正果後才有禮物交換的意義。若長 襪背心指向了身體較私密的部分則用它們做親密卻又各自蘊涵不同情色.

(18) 142. 知識之禮:再探禮物文化. 程度,或可說這情色禮物充滿了弔詭性,何以如此? 禮物在 Mauss、Levi-Strauss、Bataille、Bordieu、Derrida 等人眼中 均涵蓋了一定程度的交換默契,即給予者即使以如 Bataille 所說的是以 消耗 (expenditure) 不求回贈的方式給予,收受者仍然也會以不同形式方 式展開另一種消耗方式來回應對方。 3 此種一來一往的互動關係中從來 都不是一種對等或價值相當之物的交換。市場經濟以貨幣交換物品取決 於買賣雙方的同意,而市場機制的影響正是雙方同意的重要基礎,但禮 物從來就不受市場影響,而是雙方的感受。 Mr. B 在餽贈衣物給 Pamela 中的長襪也許隱含了少主內在對 Pamela 身體的渴望,也許他並未察覺長襪洩露了他的慾望,但 Pamela 收到時臉紅耳赤,則令人頗為側目。但後來少主幾次強吻 Pamela 和躲 在衣櫃中突襲 Pamela 的橋段中很顯然長襪的訊息預先透露了 Mr. B 的慾望。相對之下,Pamela 的背心因涵蓋了性別、階級、反抗意識,女 性自我壓抑又渴望認同父權等因素便顯得複雜性十足。 前面提及 Pamela 在宅第中被給予閱讀及書寫的機會,身分雖為僕 人,但她的機會加上她的閱讀使其身分及位置介於主人及僕人之間,或 是較像 18 世紀的女家庭教師 (govern-ness),平常陪孩子念書,孩子不在 時,則做一些僕人的工作。 4 Pamela 的閒暇也幾乎都在閱讀、寫信、做 3. Emerson 在〈禮物〉一文中提出了一種可獨立於交換系統之外的禮物就是 鮮花。Emerson 的理論是任何不具實用性的事物,當它們被當成禮物贈送出 去時,即是禮物真正意義的彰顯。另外,Emerson 也提及若是贈送之物是收 受者多餘,不能再用得到的東西時,此種事物也可稱之為禮物,因此過多 (excess) 的概念便在其中。見 Emerson 的 “Gift”。 4. Mr. B 繼承了家業後,他不只一次的要管家 Mrs. Jervis 轉告 Pamela 不可 花太多時間寫信(26),但 Pamela 仍利用少主不注意時大量的寫信、寫日記。.

(19) Pamela 中情色禮物的弔詭性. 143. 女紅,因此編織背心也是 Pamela 的正職工作之一。只是她為何要為少 主編織背心,小說並未交代,合理的觀點是 Pamela 處於禮物交換循環 系統中,她覺得有義務回贈禮物品,但讀者對其父親諄諄之言中回報少 主的是美德,而非背心自是印象深刻。另方面 Pamela 對少主的慾望正 也可從背心的編織窺見端倪。背心的弔詭性在於它如同教育作為禮物一 樣,窮人接受了國家社會的教育後卻不一定對給予者等同的回報,甚至 還以挑戰之姿質疑國家社會的體制、運作方式。少主一而再,再而三欲 霸王硬上弓卻遭受 Pamela 嚴峻拒絕,但是 Pamela 的拒絕或反抗全部 都在背心編織上消弭於無形。Pamela 女性身體的慾望不只背叛了自己的 意志,也攪亂了 Mr. B 所代表的社會權威,一種新的女性藉由有限度的 釋放自身的慾望來證明自身的存在。Richardson 所要表達的新女性似乎 與他的原意有很大的矛盾,但是時代不斷的變遷,幅度之大在工業革命 狂飈後更令人不得不正視女性做為另一種人類的事實,而且是充滿壓抑 慾望的人類。 Mr. B 急欲得知 Pamela 的信件及日記內容,以便更能掌控 Pamela, 在 Mr. B 對 Pamela 思維不感興趣或一無所知的期間,Mr. B 其實是把 Pamela 當成玩物對待,Mr. B 甚至指控 Pamela 的信揭露了豪門宅第的 秘密 (28),此種對女性的無知對應到了 Pamela 在 Mr. B 突襲下的兩度 昏厥。Pamela 在極度驚嚇下,眼前一黑,從此人事不知,再度悠悠醒轉 時 Mrs. Jervis 和 Mr. Jewkes 都說沒事。Mr. B 色慾薰心到了匪夷所思 的地步,加上管家的內應,對 Pamela 可說予取予求、手到擒來,所以 Pamela 昏厥之後,Mr. B 忽然神智清醒、良心發現,未對 Pamela 有任 何不軌?另方面 Pamela 對充滿慾望的父權以兩度昏厥來作為拒絕認知.

(20) 144. 知識之禮:再探禮物文化. 的姿態?若是如 Mr. B 的姊姊 Davers 一再追問 Pamel a 是否跟他弟弟 睡了一樣,Pamela 堅不吐實,雖然在 Davers 咄咄逼人之下 Pamela 承 認業已與 Mr. B 成婚,Pamela 的身體應已知 Mr. B 是否已與她有了肌 膚之親的事實。讀者讀到的訊息是 Mr. B 並未對 Pamela 不軌,而故事 後來的發展也旨在鋪陳 Mr. B 早已愛上了 Pamela,基於尊敬的心情 Mr. B 因此未有任何越軌之舉。如此觀之,Pamela 是對具暴力脅迫的慾望父 權無所認知,但對理性的父權如 Mr. B 終於透過書、日記理解 Pamela 一樣,有所傾心,就如背心所象徵的意義:既貼近父權卻又能適當展現 Pamela 自身的女性自我。 在 Mr. B 與 Pamela 的不斷對衝突中,宅第中的僕人起心動念開始 同情 Pamela,Mr. B 也察覺到下人們聯合起來反對他對 Pamela 的所做 所為,下層人們開始了對貴族統治的反擊 (65)。衝突中,Pamela 求去, Mr. B 放下身段表明愛意而且願意照顧 Pamela 家人,事情演變果如 Mr. B 所承諾,他以贊助之姿給了 Pamela 父親房舍、金錢。簡言之,Mr. B 與 Pamela 的關係包含了禮物的意義,但卻都不是慈善之道。 在多重密集的禮物交換及贊助的行使後,Pamela 從一具反抗意識的 女性從而內化父權價值,慢慢變成一個具父權概念的女性,Pamela 因此 不再是一個來自鄉下的單純姑娘,此時她已不是一個女人。內化的父權 後來更以慈善之姿進行。慈善以一種組織方式遂行其給予孤苦伶仃,貧 病交迫,無家可歸之人食物,衣服,避風遮雨,接受者能回報給慈善施 捨者之物就是認同,感恩,因此接受者便被制度所包含 (contained)。 所謂包含之意在於施捨者因為受惠者不能也不會質疑,挑戰,反抗 慈善行為及慈善的施行者而各自在其生活方式上遂行其日常行為,無暇.

(21) Pamela 中情色禮物的弔詭性. 145. 他顧。再者,施捨者也能以因慈善行為而交換他們認為來自於神的眷顧 及恩典。 Pamela 說服 Mr. B 去找尋孤苦無依的 Miss Edwin,初見面被小女 孩天真善良的個性,漂亮的外表大受吸引,心中便有認養她的想法。稍 後她與夫婿參加禮拜,步出教堂,進入馬車後,隨即被一群窮人包圍要 求施捨,Pamela 告知 John 並要他轉告眾人不要在此時此地乞討 (Several poor people begged my charity… Don’t importune me now) (488), 她會另外安排施捨金錢,進行她的慈善活動。臨去之前,Pamela 將身上 大約 30 先令施捨給大聲嚷嚷的窮人 (Their clamorous player, for charity) (488)。就 18 世紀小說而言,此種轉喻 (metonymy) 常見於故事架構中, 簡而言之,Pamela 複製了父權的意義行為。 美德虛無飄渺卻又價值連城,在 Pamela 堅持的貞節的過程中,Mr. B 使用了各種父權賦予他的暴力、強迫、突襲、威脅、咒罵、利誘、驅 趕,囚禁都更突顯 Pamela 美德所對映的世界是龐大繁雜,堅固卻又脆 弱。代表天意的牧師 Williams 也被 Mr. B 藉口囚禁,兩人的世界已經 世俗化 (secularized) 到可將象徵神秘天意的宗教排除在外,可見彼此的 關係是物質的,而在背心的象徵意義上更是肉體的。當 Pamela 一直在 抗拒 Mr. B 的逼迫、追求,她的背心卻不斷地傳遞出正面且願意與 Mr. B 在一起的訊息。人的身體透露了與意識世界相反的意思,而弔詭的是 人因此突顯了主體,但此主體卻又早已被父權鐫刻 (inscribed)。所以背 心作為禮物,乍看之下似乎與禮物所隱含的在給予者與收受者的義務關 係不相干,更與市場經濟運作法則毫無關係,但是 Pamela 的背心在給 予她經濟物質循環系統之外的力量同時,也業已將其拉扯回到既定安穩.

(22) 146. 知識之禮:再探禮物文化. 的符號世界中,使 Pamela 擁有物質、財富、名聲、社會地位。依此, 背心的力量超乎讀者想像。 Richardson 的小說 Pamela 對 18 世紀受壓迫的女性發出了微弱卻 清晰的聲音,但是,女性的美德與她們的身體卻又在父權虎視眈眈之下 顯得脆弱。Pamela 中對於年輕女性身體慾望的委婉描繪如 Mr. B 對 Pamela 諸多身體的接觸,撫摸胸部,甚至往身體下半部游走,均使小說 產生了極大的情色意味。如觀,Richardson 的 Pamela 的確反映了 18 世紀禮物文化的面貌,易言之,小說加強了對女性慾望的認知與控制。 此種貼近於行為手冊的小說文本作為對 18 世紀的女性的禮物而言變成 一種不得不參與的交換循環系統。.

(23) Pamela 中情色禮物的弔詭性. 147. 引用書目 Astell, Mary. Some Reflections upon Marriage, Occasioned by the Duke and Dutchess of Mazarine's Case. London: John Nutt, 1700. Bataille, Georges. The Accursed Share, two volumes. New York: Urzone, 1988. Bourdieu, Pierre.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Derrida, Jacques. The Gift of Death. London: Routledge, 2010. Douglas, Mary. Risk and Blame: Essays in Cultural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1992. Durkheim, Emile. Sociology and Philosophy. Trans. D.F. Pocock. London: Free Press, 1974. Emerson, Ralph Waldo. “Gifts.” Essays: Second Series, 1844. Johnson, Samuel. “On Lay Patronage in the Church Of Scotland.”. The. Works of Samuel Johnson, Volume 5, 1747. Keymer, Thomas. Introduction. Pamela by Samuel Richards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Levi-Strauss, Claude. 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Ed. Rodney Needham. Trans. J. H. Bell, J. R. von Sturmer, and Rodney Needham. Boston: Beacon Press, 1969. Mauss, Marcel. “The Gift.” Techniques Technology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Berghahn Books, 2006. Richardson, Samuel. Pamela. Taipei: Bookman, 2011. Strathern, Marilyn. The Gender of the Gift: Problems with Women and Problems with Society in Melansi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4) 148. 知識之禮:再探禮物文化. Press, 1988. Titmuss, Richard. The Gift Relationship: From Human Blood to Social Policy. New York: The New Press, 1970. Wordsworth, William. Tintern Abbey.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Vol. II. New York: Norton & Company, 2006. Zionkowski, Linda. The Culture of the Gift in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London: Macmillan, 2008..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培養美感和欣賞、創作能力 開放學習材料,重視經典閱讀 加強品德情意教育

•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 Teaching )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

檢視教科書的 學習材料及活 動,拼音教學 與朗讀訓練同 步施行。. 透過試教及觀 課,觀察學生

語文是思想感情的載體,而思想感情是語文的內容。中國

要讀書,就是提醒我們要了解和重視前人研究的成果。要有心得,則

給予幼稚園彈性,讓其聘請有經驗的在職合格幼稚園教師、持有非幼兒教育學位的

制定校本的「就學政策」 ,以便教職員能按程序及早協助經常遲到/缺課 的學生。(詳情可參閱教育局通告第 1/2009

分析 分析 分析(Analysis) 分析 分析 組織 組織 組織 組織/重整 重整 重整 重整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