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行為與親子關係:跨文化比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行為與親子關係:跨文化比較"

Copied!
16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碩士論文. 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行為與親子關係: 跨文化比較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parents’ parenting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 cross cultural perspective. 指導教授:周麗端博士 研 究 生:黃涵郁 中華民國一〇四年六月.

(2) 謝誌 因緣際會讓原本不在計劃中的規劃影響了對自己的安排,多年前第一次踏進系上參加研究 所推甄的場景、第一堂課的衝擊以及很多的震撼都還記憶猶新。不可否認的是,研究所的生活帶 給沒有在臺灣唸大學的我很多的體驗和感受,從不適應到接受,從調適到改變。一路上的跌跌撞 撞點滴在心頭,總覺得自己還有非常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學習,期望這個結束是另一個學習階段的 開始。 花了好長一段時間終於堅持走到這一步。首先最要感謝周老師,無論多晚多累多忙碌,百 忙之中總是打起精神耐著性子指導提點我,給我非常非常多的溫暖、鼓勵和最大的支持,謝謝老 師;終於,磨娘精們可以不再磨娘。感謝潘老師和柯老師給的建議和鼓勵、感謝協助專家效度諮 詢的專家們以及感謝協助問卷發放的學校、每一位接觸過的朋友以及所有一路上支持、鼓勵和關 心我的人。 感謝我的救命仙丹小英姊姊,謝謝妳的一切。感謝周家研究室的夥伴和同學們:給了我很 多幫助和建議的李豪、一起水深火熱走到這的明翰、一直給我鼓勵和支持的俞均、淑媺、珮秀、 怡文、嘉峰、從文。另外也要感謝,明潔、戎容學姊,非常想念和你們相處的日子。更要感謝協 助發放問卷的每一位朋友:Mr. Tank、怡君、Alley、同學們、朋友的朋友們以及很多協助轉發的 朋友們,非常感謝你(妳)們的幫忙。 最後,感謝我的父母、家人們、我的精神支柱喬瑀姪女和蘇桑,給我無限的支持與鼓勵, 無條件承受我的焦慮、壓力和情緒。感謝 TAS 上司們和同事們為我加油、關心以及協助,並在 工作職場上給我很大的空間和體諒。再次感謝每一位曾經幫助過我的人,誠摯謝謝你(妳)們的 參與,圓滿了我的論文。. ii.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從文化背景差異的條件下,探究美加籍高中生知覺父母的教養行為與其親子關係。研 究以便利取樣的方式,抽取在臺灣外僑學校以及在美國本土學校的高中生進行問卷調查,共計發 出 324 份問卷,回收 264 份問卷,將漏答過多以及不符合本研究對象條件等無效問卷剔除後,得 有效問卷 200 份。研究工具包含三大部分:「父母的教養行為量表」、「與父母親親子關係量表」 及「個人基本資料」三部分。研究結果以統計軟體 PASW Statistic V22(SPSS 22)進行分析,使 用的統計方法包括:描述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相依樣本 t 檢定、相關係數、同時迴歸分析, 來進行統計考驗。分析結果如下: 一、 美加籍華人與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知覺父母教養行為為何? (一)美加籍華人和美加籍美加人父母均最常一致性教養、嚴厲教養最低,正向教養行為均不高 (二)美加籍華人母親監督、一致性教養以及整體正向教養行為均顯著高於父親 (三)美加籍美加人母親監督教養以及整體正向教養行為均顯著高於父親. 二、 美加籍華人與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知覺與其父母親子關係為何? (一)美加籍華人和美加籍美加人學生與父親的情感傳達較好、訊息交換較差,整體親子關係尚 有進步空間 (二)美加籍華人和美加籍美加人學生與母親的情感傳達較好、問題解決較差,整體親子關係尚 有進步空間 (三)美加籍華人與母親的訊息交換以及整體親子關係均顯著較與父親的好 (四)美加籍美加人與母親的訊息交換、情感傳達以及整體親子關係均顯著較與父親的好. iii.

(4) 三、 學生知覺父母的教養行為,是否與族群、生活環境有關聯? (一)美加籍華人學生知覺母親嚴厲教養頻率顯著高於美加籍美加人 (二)在臺灣,美加籍華人學生知覺父親監督、嚴厲教養以及母親監督、嚴厲教養均顯著高於美 加籍美加人 (三)在臺灣,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知覺母親引導教養顯著高於美加籍華人 (四)在美國,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知覺母親監督教養顯著高於美加籍華人 (五)在美國的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知覺母親整體正向教養行為以及父母的監督、嚴厲教養均顯著 高於在臺灣的美加籍美加人. 四、 學生知覺與其父母的親子關係,是否與族群、生活環境有關聯? (一)在臺灣,美加籍美加人知覺與母親的情感傳達和問題解決以及整體親子關係均顯著較美加 籍華人好. 五、 學生之族群、生活環境、父母教養行為是否可解釋與父母的親子關係? (一)父親監督、引導教養的頻率越高,學生知覺與父親的訊息交換、情感傳達以及整體親子關 係越好 (二)父親嚴厲教養的頻率越高,學生知覺與父親的問題解決越差 (三)母親引導教養的頻率越高,學生知覺與母親的情感傳達、問題解決以及整體親子關係越好. 關鍵字:高中生、教養行為、親子關係、跨文化、族群. iv.

(5) Abstract The thesis is about American Canadian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parents’ parenting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 cross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study is to examine parents’ parenting behavior and child-parent relationships of Chinese American, Chinese Canadian and American, Canadian students in Taiwan and America. A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nd convenience sampling are used in this study. Out of 324 copies of questionnaires distributed, 264 copies are collected and 200 of which are effective samples. The instruments of the study include “parental behavior scale”, “relationship scale” and “general information.” The result data is analyzed with SPSS 22. Statistic methods includ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for independent and dependent sample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analysis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How do Chinese American, Chinese Canadian and American, Canadian students perceive their parents’ parenting?. (1) Chinese American, Chinese Canadian and American, Canadian students perceive that parents’ consistency parenting is high; both of harsh corporal punishment parenting and positive parenting are low. (2) Chinese American and Chinese Canadian moms’ monitoring, consistency and positive parenting ar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dad’s. (3) American and Canadian moms have significantly better monitoring and positive parenting than dads.. v.

(6) 2.. How do Chinese American, Chinese Canadian and American, Canadian students perceive thei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1) Chinese American, Chinese Canadian and American, Canadian students perceive that with dad’s emotional expression is high, cognitive interchange is low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is needed to be improved. (2) Chinese American, Chinese Canadian and American, Canadian students perceive that with mom’s emotional expression is high, problem solving is low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need to be improved. (3) Chinese American and Chinese Canadian moms have significantly better cognitive interchange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than dads. (4) American and Canadian moms have significantly better cognitive interchange,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than dads.. 3.. Do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ir parents’ parenting relates to ethnicity and living environment?. (1) Chinese American and Chinese Canadian moms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harsh corporal punishment parenting than American and Canadian. (2) In Taiwan, both of Chinese American and Chinese Canadian moms and dads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monitoring, harsh corporal punishment parenting than American and Canadian. (3) In Taiwan, American and Canadian moms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ductive parenting than Chinese American and Chinese Canadian. (4) In the U.S., American and Canadian moms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monitoring parenting than Chinese American and Chinese Canadian.. vi.

(7) (5) American and Canadian moms in the U.S.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positive parenting than American and Canadian moms in Taiwan. (6) American and Canadian parents in the U.S.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monitoring, harsh corporal punishment parenting than American and Canadian parents in Taiwan.. 4.. Do students’ perception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relate to ethnicity and living environment?. (1) In Taiwan, American and Canadian moms have significantly better cognitive interchange,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than Chinese American and Chinese Canadian.. 5.. Do students’ ethnicity,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arenting provide significantly predictions fo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1) Dads have higher monitoring and inductive parenting; students perceive better cognitive interchange,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with dad. (2) Dads have higher harsh corporal punishment parenting; students perceive worse problem solving with dad. (3) Moms have higher inductive parenting; students perceive better emotional expression, problem solving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with mom.. Key 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 parental behavio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 cross cultural, ethnicity. vii.

(8) 目錄 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父母教養行為 ....................................................................................................................................11. 第二節. 親子關係 ............................................................................................................................................19. 第三節. 影響父母教養行為的因素 ................................................................................................................25. 第四節. 影響親子關係的因素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0.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6. 第五節. 實施程序 ............................................................................................................................................55. 第六節. 資料處理 ............................................................................................................................................5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8. 第一節. 樣本描述 ............................................................................................................................................58. 第二節. 父母教養行為分析 ............................................................................................................................66. 第三節. 親子關係分析 ....................................................................................................................................77. 第四節. 影響親子關係之分析 ........................................................................................................................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viii.

(9) 第一節. 結論 ....................................................................................................................................................97. 第二節. 建議 ..................................................................................................................................................105.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09. 參考文獻 ..............................................................................................................................................................110 附錄一 教養行為量表使用同意信 ....................................................................................................................117 附錄二 家人關係量表使用同意信 ....................................................................................................................118 附錄三 專家效度問卷 ........................................................................................................................................119 附錄四 專家學者名單 ........................................................................................................................................135 附錄五 正式問卷 ................................................................................................................................................136 附錄六 教養行為的項目分析 ............................................................................................................................146 附錄七 親子關係的項目分析 ............................................................................................................................148. ix.

(10) 表目錄 表 2-1-1 父母教養行為研究的內涵與向度 ...................................................................................... 18 表 2-2-1 親子關係研究的內涵與向度 ................................................................................................ 24 表 3-3-1 正式施測問卷回收情形 ....................................................................................................... 45 表 3-4-1 問卷各量表之信度係數 ....................................................................................................... 54 表 4-1-1 整體樣本之年級、性別與手足數描述 ............................................................................... 60 表 4-1-2 整體樣本之族群與居住地描述 ........................................................................................... 61 表 4-1-3 樣本在父親教養行為量表之得分分佈情形 ....................................................................... 62 表 4-1-4 樣本在母親教養行為量表之得分分佈情形 ....................................................................... 63 表 4-1-5 樣本在與父親親子關係量表之得分分佈情形 ................................................................... 64 表 4-1-6 樣本在與母親親子關係量表之得分分佈情形 ................................................................... 65 表 4-2-1 不同族群之學生知覺父親教養行為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68 表 4-2-2 不同族群之學生知覺母親教養行為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68 表 4-2-3 在臺灣的不同族群學生知覺父親教養行為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70 表 4-2-4 在臺灣的不同族群學生知覺母親教養行為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70 表 4-2-5 在美國的不同族群學生知覺父親教養行為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71 表 4-2-6 在美國的不同族群學生知覺母親教養行為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71 表 4-2-7 不同生活環境的美加籍華人學生知覺父親教養行為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73 表 4-2-8 不同生活環境的美加籍華人學生知覺母親教養行為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73 表 4-2-9 不同生活環境的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知覺父親教養行為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74 表 4-2-10 不同生活環境的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知覺母親教養行為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74. 表 4-2-11 美加籍華人學生知覺父母教養行為之相依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76 表 4-2-12 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知覺父母教養行為之相依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76 表 4-3-1 不同族群學生知覺與父親的親子關係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78. x.

(11) 表 4-3-2 不同族群學生知覺與母親的親子關係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78 表 4-3-3 在臺灣的不同族群學生知覺與父親的親子關係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80 表 4-3-4 在臺灣的不同族群學生知覺與母親的親子關係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80 表 4-3-5 在美國的不同族群學生知覺與父親的親子關係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81 表 4-3-6 在美國的不同族群學生知覺與母親的親子關係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81 表 4-3-7 不同生活環境的美加籍華人學生知覺與父親親子關係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83 表 4-3-8 不同生活環境的美加籍華人學生知覺與母親親子關係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83 表 4-3-9 不同生活環境的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知覺與父親親子關係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84 表 4-3-10 不同生活環境的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知覺與母親親子關係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84. 表 4-3-11 美加籍華人學生知覺與其父母親子關係之相依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86 表 4-3-12 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知覺與其父母親子關係之相依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86 表 4-4-1 背景變項、父親教養行為各面向和母親教養行為各面向之相關係數矩陣 ................... 88 表 4-4-2 與父親親子關係各面向的多元迴歸分析 ........................................................................... 93 表 4-4-3 與母親親子關係各面向的多元迴歸分析 ........................................................................... 94 表 4-4-4 本研究假設與各檢定結果對照 ........................................................................................... 95. 圖目錄 圖 3-1- 1 研究架構 ............................................................................................................................ 41. xi.

(12) 第一章 緒論 家,是社會化的起點。父母,是子女人生中的首位導師。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受原生家 庭背景、社會、教育、文化、師長及朋友等影響下成為獨立個體,其間歷經不斷的調整與適 應,以符合社會變遷、形式與結構的改變。過往有許多研究結果指出父母的教養對子女的發 展,無論是對學業、行為、情緒、氣質等方面的表現皆呈現有顯著的影響力。華人父母總會 希望子女能夠順利而為子女的未來設想周全,如同研究者順應著父母的安排,於高中畢業後 出國念書,並在學成畢業回臺灣後進入外僑學校工作。因為這些經驗讓研究者透過自身,感 受到了東西方文化的衝擊,在學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中展現出多元樣貌。.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順應父母的安排,於高中畢業後出國念書因而有了五年的留學經驗,並於學成畢 業回臺灣後因緣際會進入了外僑學校工作。研究者原先在臺灣生長的經歷;加上到美國唸書 後受到多元文化的衝擊與不同的生活環境影響,讓研究者原本俱有的文化思維受到西方自由 開放的薰陶,內心仍保有華人的文化傳統價值觀,但在思想與行為上已有很大的寬容與接受 度。對於東西方文化下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差異,從很顯然的不適應、調適、到接受甚至 改變。最能夠顯見的是在對父母的情感表達上,原來的成長經歷和生活環境是讓人不善於表 達的,在接觸到了新的生活、文化和人事物,漸漸的能夠把情感文字化甚至是直接言語和行 動化。在外求學期間的感受及外僑學校的體驗,這樣的經驗中,研究者也看見了東西方父母 在教養子女上的多元面貌。看見了華人父母在教養上的難為、子女對於華人和西方價值觀的 矛盾與衝突,以及不一致的、嚴厲的教養行為造成親子關係的失調。例如:華人父母會跟子 女溝通也會表達關愛,但同時較嚴肅的要求子女聽話、乖巧、有禮貌、也訂定了許多規範, 華人父母漸漸的與在西方文化及教育薰陶下的子女產生衝突;且工作忙碌的華人父母,較容 1.

(13) 易以物質來彌補填滿沒時間經營的親子關係。同時也看見了美國人父母對子女過份寬容的教 養行為,造成了親子關係的失衡。例如:只希望子女能夠快樂學習,於是高度配合子女能夠 擁有自主學習的選擇權,加上對子女過度的讚美與尊重,造就出自視甚高的子女;然而,多 數美國人父母就算忙碌也通常會有固定的時間陪伴子女,例如睡前時間,以培養和維持子女 間的關係。不過並非所有東西方父母與子女的情況皆如同研究者所看見的。 另外,研究者在外求學期間曾經撰寫過一篇有關於東西方父母教養態度的小型專題報告, 透過訪談初步瞭解東西方文化下的父母在教養上的感受與體悟。多年後,希望藉由本研究更 聚焦的探討,再次從文化的背景脈絡下去探討父母的教養行為以及親子關係。父母透過對子 女的教養,扮演著在子女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角色;青少年子女身心發展正處於成年前期角 色發展的轉換階段,故此時的親子關係被視為個人或家庭生命週期中的關鍵時期(周玉慧、 吳齊殷,2001;吳明燁,2009) ,因此本研究的對象設定為九到十二年級的高中學生。本研究 旨在探討美加籍華人與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的父母教養行為和親子關係。. 壹、從文化背景差異看父母教養行為 家庭是傳遞文化精神的主要場所。文化的影響是藉由父母傳遞給子女的認知理念、行為 習慣和溝通模式,而達到延續的目的(葉光輝、黃宗堅、邱雅沂,2006) 。文化是自古以來長 期累積的,同時也呈現出一個社會現象及其所代表的價值觀。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及歷史傳 統代表意義的不同,華人較重視道德倫理與家庭,而西方較重視個人。東西方文化亦存在了 許多的差異,例如:整體性和個體性的差異、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社會禮儀與習俗的 差異等。 在華人文化社會,父母在教導子女時採取較主導的角色,希望子女能夠乖巧、聽話、尊 重長輩和懂得長幼有序(楊國樞,1992) 。華人父母認為子女需要受到較多照顧和保護,求好 心切的對子女抱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擅長幫子女做好決定、選擇或是直接告 2.

(14) 訴他們什麼時候應該要做什麼,以讓他們對未來做好準備;因而變得過於掌控子女選擇,忽 視了子女獨立的個體性。高度控制、嚴厲的教養行為一直以來都是華人、華裔父母的標籤, 且多數研究結果發現華人及華裔父母的確比起西方父母來說,對其子女有較高度的控制(Chao, 1983;Chao, 1994;Glenn, 1983;Sigel, 1988) ;華人父母的愛常是為你設想、鋪路與控制的愛 (李美枝,1998) 。然而,近年來社會變遷且資訊交流頻仍,傳統文化思維逐漸受到西方自由 開放思想的薰陶及挑戰,或許父母在管教子女的態度與行為上已不再只專注於某一特定的教 養方式,而是呈現了多元的面貌。 在西方社會,多數國家強調獨立的個人主義,西方父母對子女所持的教養觀比較自由, 在教導子女的同時,以愛為出發點去支持子女、尊重其子女的獨特性及重視子女的自尊 (Steinberg, Elmen & Mounts,1989;Steinberg, Mounts, Lamborn & Dornbusch, 1991)。較強調 子女的天賦才能,鼓勵子女按著性向朝著興趣發展,即使當子女真正感興趣的事屬社會中的 非主流領域,依然會協助讓子女具備技能、好習慣以及自信並且鼓勵他們勇敢追求;因此, 通常會以一致性的教養方式準則去引導孩子,給予子女較大程度的選擇權以及給予較大的自 由發展空間讓子女探索,但也因為太讓子女自由的發揮,可能較華人和華裔父母來得督導不 周。多數西方父母要求子女需自行負責任,因而不會過度保護和照顧子女,因此子女雖有較 高自由選擇的意志,但也同時較需要提早負擔和準備獨自面對自己的未來和生活。 家庭教育中,父母教養子女是一個不斷捏緊鬆手的過程,若是父母捏得太緊或放得太鬆, 現實問題又會馬上出現。在社會變遷之下,人類的價值觀、知識體系、認知、生活態度、社 會行為模式等,都在快速改變並且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研究者透過自身的經驗,看見東方 與西方家庭的多元面貌,因此本研究欲從文化背景脈絡下,檢視美加籍華人與美加籍美加人 的子女對於父母教養行為的知覺。. 3.

(15) 貳、從文化背景差異看親子關係 在華人文化社會,強調以家族主義為主要觀念,以整個家庭為一個群體來作為關係的呈 現。在家庭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相對應的稱謂和變動的角色;親子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但父 母與子女之間因為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呈現出上對下的關係型態。因此,華人父母在要求子 女的同時也較容易忽略子女真實想法、感受、回應及情感的需求,也因為主導性,易造成親 子間的衝突。華人在表達情感上的方式是較為含蓄間接的,屬於工具性的情感(李美枝,1998) , 華人父母回應子女時因不擅長直接表達而總是透過委婉的方式來達到目的,父母與子女之間 表達親密的方式以非口語表達為主,例如無微不至的照顧、較偏愛透過聊天軟體電子書面方 式或贈送物品的方式來間接的表示對彼此的愛。近年來受少子女化的影響,加上現代的父母 都擔心子女輸在起跑點上,而給予子女非常多的關注,因此家庭變得越來越以孩童為中心(趙 蕙玲,2011),而親子之間關係界限的分明已不若以往傳統社會這麼的明顯。 在西方社會,信仰因素和個人主義觀念盛行之下,父母與子女皆為獨立的個體。少了華 人那繁雜稱謂的束縛與限制,西方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發展較像是類平輩的關係,父母像 是孩子的朋友,彼此互相尊重;除了給予子女溫暖的支持外也相當重視子女的回應、反應及 情感需求。西方人在表達情感上的方式是較為直接的,屬於表達性的情感(李美枝,1998), 例如父母與子女之間傾向直接用說的或使用肢體語言來表達,也會透過贈送物品的方式來表 達對彼此的愛。雖然親子之間保持著一定程度的親密,但也因西方文化強調人是獨立個體的, 而對於親子之間的情感,會存有著一定程度的界限。 綜觀上述,東方和西方文化差異下,造就了不同樣貌的群體。華人的家族主義之於西方 的個人主義;華人較習慣以整個家庭做為一個群體關係來考量,而西方人則視家庭中每個人 都是獨立的。無論身處何種環境和文化背景,人都會隨著時空歷程的轉換而有不同的身份,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亦是如此。在家庭中的人際關係是我們所擁有最長時間也最為親密的一段 關係,而又以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最為緊密。因此本研究旨在文化背景差異條件下,探究 4.

(16) 美加籍華人與美加籍美加人的親子關係。. 參、從父母教養行為看親子關係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與社會化的環境之一,父母為提供此場所的第一重要他人,而家庭 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即是透過親子之間的互動來達成。父母親與其子女之間的關係是互相影響、 雙向的人際互動歷程;父母透過對子女的教養來建構他們所想要對子女傳達的價值觀(陳富 美,2007) 。隨著社會的變遷,子女漸漸受到除了家庭環境以外因素的影響,而會選擇性的接 受或拒絕父母所提供的教養環境。在傳達彼此訊息、認知和想法時,有些親子之間的傳承出 現了文化反哺的現象(周曉虹,1999) ;透過此新型文化傳承的模式,親方透過子方學習或接 收社會轉變和科技進步隨之帶來的新興資訊;而此現象尤其又是以居住在城市中的移民家庭 最為明顯。 華人和西方的父母愛子女的心是相同的,所有的父母都會為自己的子女好而願意為他們 付出一切。近幾年來出現了幾個新的代名詞:「虎媽、虎爸」1代表著對子女高要求的父母, 以及「直升機父母」2代表著對子女過度保護的父母。「直升機父母」的教養方式往往會讓子 女產生挫折容忍度低、依賴心強、無法自我負責、課業壓力大等現象(趙蕙玲,2011) 。現代 父母認為愛孩子就是讓他們發展得更好,為子女做了很多事,但也因父母常常過度期待子女 的成就,卻又沒有時間陪伴子女,而導致親子之間的疏離。 「虎媽」的代表:華裔教授蔡美兒, 在所撰寫《虎媽的戰歌》3的書中提出的教養態度,引發了東西方對教養的論戰。「虎媽」對. 1. 「虎媽」 :華人文化中極端教養方式的類型之一的統稱代名詞。見《虎媽的戰歌》 。. 2. 「直升機父母」 :指過份照顧、保護、和介入子女生活的父母。好比直升機般, 時刻在孩子的頭上盤旋,偵察. 孩子的行蹤,監視孩子的一舉一動,指揮孩子的生活。. 3 《虎媽的戰歌》 :由耶魯大學美籍華裔教授 Amy Chua 蔡美兒 2011 年出版的《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5.

(17) 兩個女兒採取嚴厲的教養,以威脅利誘的方式逼女兒練琴,且訂下家規:不準在朋友家過夜、 不準打電動、不準選擇自己想要的課外活動、不準拿低於 A 的成績等(蔡美兒,2011),雖 然多數達到蔡美兒為女兒設立的目的,但也因此造成親子之間的對峙。蔡美兒的女兒曾經以 憎恨這個家的激烈言語和砸摔杯子的發洩行為,來向母親表達過抗議;也因此,造成親子關 係的緊張。青少年子女對於父母的高壓式懲罰容易感到敵意及負面的感受,因而容易引起親 子衝突(Aquilino, 2001)。由此可知,教養深深影響著親子關係。 親子之間的互動隨著新形態的教養模式和父母類型的出現,已與過去不同。華人父母不 再抱持著養兒防老的觀念,而「孝子、孝女」的說法也不再新鮮。西方父母對於本該獨立自 主離家生活卻依然「啃老」的子女也不知該如何是好。少子女化的關係,每一位子女都是父 母掌中寶,家中的主角地位已由父母換作是子女,親子之間的關係已與過往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究竟在文化背景差異下,父母的教養行為是否對親子關係有影響? 研究者的經驗為本研究提供了契機;因此,本研究欲從文化背景差異的條件下,探究高 中生知覺父母的教養行為與親子關係。分析以華人文化、西方文化為主要背景,學生知覺父 母的教養行為及與其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希望藉由對學生及家長的關注,帶給未來擁有相 似情況的學生及父母有更多思考的面向與空間,而得以作為借鏡並提供建議以幫助需要的家 庭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 書中比較了東西方教育的差異,並記錄自己教養兩個兒女的回憶錄,描述其權威式、勤管嚴教的教養哲學,在 美國引起軒然大波。一出版即登上 Amazon 暢銷榜首,一個月後被 Times 雜誌選為封面故事。蔡美兒因為屬虎, 所以自稱「虎媽」 ,就像老虎一樣強悍。書的開頭就寫著「虎媽家規」 :不準在朋友家過夜、不準打電動、不準 選擇自己想要的課外活動、不準拿低於 A 的成績等。此反映出西方對華人家庭父母嚴厲教養的震撼。 6.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為:從文化背景差異的條件下,探究高中生知覺父母的教養行為與親子關係。 一、 探討美加籍華人與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父母的教養行為。 二、 探討美加籍華人與美加籍美加人學生與父母的親子關係。 三、 探討學生知覺父母的教養行為,與族群(美加籍華人與美加籍美加人)、生活環境之間的 關係。 四、 探討學生知覺與父母的親子關係,與族群(美加籍華人與美加籍美加人)、生活環境之間 的關係。 五、 探究學生之父母教養行為、與父母的親子關係以及族群、生活環境的關聯。.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欲從文化背景差異的條件下,探究高中生知覺父母的教養行為與親子關係。並回 答下列問題: 一、 美加籍華人與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知覺父母的教養行為為何? 二、 美加籍華人與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知覺與父母的親子關係為何? 三、 學生知覺父母的教養行為,是否與族群(美加籍華人與美加籍美加人) 、生活環境有關聯? 四、 學生知覺與父母的親子關係,是否與族群(美加籍華人與美加籍美加人)、生活環境有關 聯? 五、 學生之族群、生活環境、父母教養行為是否可解釋與父母的親子關係?. 7.

(1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壹、 高中生 本研究所指的研究對象,為在臺灣設立的外僑學校以及在美國本土設立的學校之九、十、 十一、十二年級學生中的美加籍華人以及美加籍美加人學生。. 貳、 族群 文化是自古以來長期累積的,同時也呈現出一個社會現象及其所代表的價值觀,因此東 西方文化確實存在了許多的差異和持有不同的觀點。 本研究所指之族群為:美加籍華人與美加籍美加人;在本研究的所有敘述中,華人指的 就是美加籍華人,西方、美加指的都是美加籍美加人。此外,美加籍華人指的是具有華人後 裔血統的美國籍或加拿大籍的華人,美加籍美加人指的是具有美國籍或加拿大籍的西方族群 裔的美國人或加拿大人。亦即:家庭中以華人文化為主要背景(父母皆為華人) 、以西方文化 為主要背景(父母皆為美國人或加拿大人)。. 參、 生活環境 本研究的生活環境指的是問卷填答者的居住地,分為在臺灣以及在美國。可分為在臺灣 的美加籍華人、在美國的美加籍華人,以及在臺灣的美加籍美加人、在美國的美加籍美加人。. 8.

(20) 肆、 教養行為 本研究所指之教養行為,是指父母在家庭訓練或教導子女時所使用的社會化方式、實際 展現的行動與作法。包括的內涵有:監督教養(monitoring)、一致性教養(consistency)、引 導教養(inductive)及嚴厲教養(harsh corporal punishment) (吳齊殷,1999,2000;吳齊殷、 周玉慧,2001)。意義如下: 1.. 監督教養:父母對子女日常生活的行蹤和行為掌握與了解的程度。在量表中得分越高, 代表子女知覺父母對其日常生活的行蹤和行為掌握與了解的程度越高。. 2.. 一致性教養:父母在為子女建立生活準則與規範後,會確實執行該準則與規範,且不會 前後矛盾或任意更改。在量表中得分越高,代表子女知覺父母在執行一致性教養的頻率 越多。. 3.. 引導教養:父母對子女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會適時和適度採用說道理或討論的方式 來施行教養。在量表中得分越高,代表子女知覺父母在引導教養的頻率越多。. 4.. 嚴厲教養:父母採取對子女身體上或心理上有傷害的教養方式。在量表中得分越高,代 表子女知覺父母對其採取嚴厲教養的頻率越多。 本量表採用李特克式(Likert)4 點量表方式來計分,由高至低為 4 至 1 分,反向題目則. 反向計分。得分越高,表示父親、母親實施該教養行為的頻率越多,反之越少。. 伍、 親子關係 本研究所指之親子關係,為父母與子女之間彼此互動和交流訊息以互相了解,所形成的 一持續動態發展的人際關係。包括的內涵有:訊息交換(cognitive interchange)、情感傳達 (emotional expression) 、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 (黃宗堅、周玉慧、謝雨生,2004) 。意 義如下: 9.

(21) 1.. 訊息交換:子女如何傳達訊息、認知、想法給父母。. 2.. 情感傳達:子女如何與父母分享與呈現其感覺與情緒。. 3.. 問題解決:當子女與父母發生衝突時會採取的因應策略。 本量表採用李特克式(Likert)4 點量表方式計分,由高至低為 4 至 1 分,反向題目則反. 向計分。得分越高,代表子女與父親、母親之間在該部分的親子關係越好。. 10.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的第一節與第二節將探討過往的相關研究對父母教養行為和親子關係所呈現出的定 義與內涵。第三節與第四節將探討影響父母教養行為和親子關係的相關因素。. 第一節 父母教養行為 壹、教養行為之定義 由於各個專家學者不同的論點、主張及說法,而出現了許多的用詞如: 「父母教養方式」、 「父母教養行為」、「父母教養態度」、「父母管教方式」、「父母管教行為」、「父母管教態度」 等,帶有表達父母對子女在教養上的態度與行為之意涵的名詞。本研究旨在探討子女知覺父 母在教養時所對其展現的行為,因此使用「父母教養行為」一詞。 父母為子女的主要照顧者,負擔教養子女的責任。楊國樞(1986)指出父母的管教包含 了態度與行為兩個層次,其中管教行為層次是指父母教導子女時所展現的行動與作法。李文 傑及吳齊殷(2004)認為教養行為是偏向於外在可見、可感覺的事實,即父母實際上如何管 教子女。許婷婷及林惠雅(2011)則認為在家庭系統理論的親子次系統中,父母教養行為是 親方對子方所展現的外顯行為面向。而國外學者認為父母的管教方式包含了父母的態度行為 及非口語的情感表達,而教養則為子女與父母之間關係的反應(Chao,2001;Darling & Steinberg, 1993)。 綜觀上述,本研究所指之教養行為,是指父母在家庭訓練或教導子女時所使用的社會化 方式、實際展現的行動與作法。. 11.

(23) 貳、教養行為之內涵 從過往研究可發現,父母的教養行為一直以來都是重要的議題。也因為研究的定位及探 討方向上的差異,過往國內外的學者對於父母教養行為的定義、內涵和向度都有不同之處; 而這些向度也反映出社會文化脈絡影響著父母教養行為的形成與發展。 過往對於教養行為內涵的研究較以歐美本位為觀點,未考慮其他文化的教養觀。Baumrind (1971)在長期研究中產階級白人家庭實證資料後,基於「支持」與「控制」兩個向度去定 義教養方式並在長期研究中產階級白人家庭實證資料後,以單一向度「父母的權威傾向」 ,將 教養方式分類歸納為:「民主權威式」、「專制權威式」和「寬容放任式」的三種教養方式。 Maccoby and Martin(1983)將 Baumrind 的研究做了延伸,提出「要求」 (demanding)和「回 應」(responsive),而往後研究也常以此兩向度做延伸引用(王鍾和,1993;吳明燁,2009; 陳富美,2005;葉光輝,2000a;關秉寅,2009;Maccoby & Martin ,1983;Sessa, Avenevoli, Steinberg, & Morris, 2001)。「回應」,指的是父母以溫暖的方式表達對於子女需求的理解與 支持,也被稱為父母的支持行為(parental support),包括褒獎讚美、擁抱或陪伴等;「要求」, 則指父母訓練子女促其達成目標或保護子女免其受到傷害的行為,有時被視為父母的控制行 為,包括監督、處罰、限制權益或說理溝通等(吳明燁,2009;Aquilino & Supple, 2001)。 Maccoby and Martin(1983)再以此兩向度交互組合成四種管教方式:專制權威(authoritarian)、 開明權威(authoritative) 、寬鬆放任(indulgent) 、忽視冷漠(neglect),往後也常被拿來作為 父母管教行為類型的分類依據(陳富美,2005, 2007;Buri, 1991;Kim, Wang, Orozco-Lapray, Shen, Murtuza, 2013;Maccoby & Martin ,1983;Steinberg, Lamborn, Dornbusch, & Darling, 1992)。. 12.

(24) 但實際上,Baumrind 對教養態度的三種分類,是主要基於對西方文化下的歐美裔父母所 設定的,應還有其他影響更大的因素,且仍有許多父母的教養行為無法被歸在特定一類(陳 富美,2007;Chao, 2001)。基於不同文化內涵與歷史傳承的影響下,應考慮相同概念使用在 不同群體的合適性以及不同文化對於教養方式解讀的不同。因此,以各個概念及測量面向做 區分,比較是跨情境的,其意義與影響力或許比較能夠跨社會文化的(關秉寅,2009)。 有鑑於此,多數學者以不同層次及向度的父母教養行為,重新檢視父母在不同向度下所 展現出的教養行為。Steinberg 與多數的學者,以接受、投入、溫暖與責任、心理與行為控制、 監督、嚴格、自主等面向,來測量父母是否對子女有回應、照顧和參與的表現,父母對子女 行為的管教,以及父母賦予子女能夠自主的程度(Lamborn, Mounts, Steinberg, & Dornbusch, 1991;Sessa, Avenevoli, Steinberg, & Morris, 2001;Steinberg, Elmen, & Mounts, 1989)。Barber, Olsen, & Shagel(1994)將父母的教養行為分為積極、消極與監督三種,積極的教養行為是指 父母是否會適時讚揚子女,並與子女共同建立生活公約;消極的教養行為是指父母會對子女 大聲怒罵或是體罰子女;監督的教養行為則是指父母對子女行蹤的掌握。歐陽儀及吳麗娟 (1998)將外婆與母親的教養行為分成接納、心理自主、堅定控制。接納是指信任、關愛、 陪伴與溝通;心理自主是指允許子女有獨立自主空間及不強迫子女遵守規範與干涉子女的事 務;堅定控制指的是拒絕、過度保護、嚴厲懲罰或獨裁。吳齊殷(2000)認為合宜的教養方 式是:為人父母知道要如何去關心子女心情與感覺,隨時注意子女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強調對子女的關愛、包容與接納,鼓勵子女適當合宜的行為表現,幫助子女解決他們所面臨 的各項問題,並且獎勵他們的每一項優良成就;且適宜的教養行為能促進產生有效的教養行 為,包括表達關愛、引導以及適度懲罰。若將上述所描述的合宜的適當教養都反其道而行,. 13.

(25) 就成了不當教養的實施4。吳齊殷(2000)與周玉慧及吳齊殷(2001)就以父母的不當教養方 式,來說明教養行為對親子互動與青少年行為的影響。不當教養行為包含了缺乏監督、不一 致教養、嚴厲教養、非引導式教養。缺乏監督是指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子女行蹤和行為掌握與 了解的程度低;不一致教養是指,父母在教養實施上常常做一套說一套;嚴厲教養是指,父 母常採取對子女身體或心理上有傷害的教養行為;非引導式教養是指,父母施行教養不常用 和子女說道理或討論的方式。關秉寅(2009)則以明確常規要求、嚴厲管教、支持回應來說 明青少年知覺母親的教養方式,明確常規要求包括了對子女生活作息、金錢、言行、服裝、 功課、健康的要求;嚴厲管教包括了體罰、打罵、嚴格、不准回嘴的管教;支持回應包括了 對子女接納、關心等。 綜上,依過往研究的教養行為內涵,可從監督、溫暖關愛、回應、要求、接納、控制、 自主、一致性、嚴厲、嚴格、理性約束等向度來觀察父母對子女的教養行為(表 2-1-1)。本 研究認為吳齊殷(1999,2000)與吳齊殷及周玉慧(2001)所歸納出的監督教養(monitoring)、 一致性教養(consistency)、引導教養(inductive)及嚴厲教養(harsh corporal punishment), 最能夠涵蓋上述內涵,說明如下: 監督:父母對子女的行蹤與行為掌握與了解的程度,包括了控制(陳富美,2005;歐陽 儀、吳麗娟,1998;Barber, et al, 1994;Baumrind, 1971;Sessa, et al., 2001)、自主(歐陽儀、 吳麗娟,1998;Chao, 2001;Steinberg, et al., 1989;Steinberg, et al., 1992)、監督(吳齊殷,. 4. 吳齊殷(1999)在「青少年藥物濫用之起因:一個社會學習模型」報告中對教養的測量,以及吳齊殷、周玉. 慧(2001)在「母親對青少年子女行為的管束」的行為測量,皆是以不當教養測量為指標。然而,不當教養測 量的其實就是教養方式,只是採取負向角度加以命名。 14.

(26) 2000;周玉慧、吳齊殷,2001;Kim, et al., 2013;Steinberg et al., 1992)、理性約束(李芊蒂、 吳齊殷、關秉寅,2005;Kim, et al., 2013)。 一致性:父母為子女建立準則規範並會確實執行該準則規範,包括了一致性(吳齊殷, 2000;周玉慧、吳齊殷,2001)、理性約束(李芊蒂、吳齊殷、關秉寅,2005)、明確常規 要求(關秉寅,2009)。 引導:父母對子女行為表現會以適時採用說道理或討論的方式來教導,包括了為子女設 立規範且支持配合回應子女的需求(王鍾和,1993;葉光輝,2000a;Maccoby & Martin ,1983)、 調節配合的回應(吳明燁,2009)、接納(歐陽儀、吳麗娟,1998)、引導(吳齊殷,2000; 周玉慧、吳齊殷,2001)、理性約束(李芊蒂、吳齊殷、關秉寅,2005)、支持與回應(關 秉寅,2009)。 嚴厲:父母對子女採取對身體或心理上有害的方式來教導,包括了嚴厲(吳齊殷,2000; 李芊蒂、吳齊殷、關秉寅,2005;周玉慧、吳齊殷,2001;關秉寅,2009;Kim, et al., 2013)、 嚴格(Chao, 2001;Steinberg, et al., 1992)、高壓體罰的要求(吳明燁,2009)。 因此,以綜上所歸納之監督、一致性、引導、嚴厲等教養面向,來探討父母對子女的教 養行為;採用吳齊殷(1999,2000)與吳齊殷及周玉慧(2001)所提出的父母教養行為的意 涵,分別敘述如下:. 一、 監督教養(monitoring) 意指父母對子女日常生活的行蹤和行為掌握與了解的程度。獨立自主在西方工業社會中 是重要的教養內涵(楊國樞,1981) 。監督教養可以輔助父母了解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為,. 15.

(27) 父母在給予子女自主權的同時,也採取監督教養的行為,使親子之間能夠維持一個界線(吳 齊殷、周玉慧,2001)。. 二、 一致性教養(consistency) 意指父母在為子女建立生活準則與規範後,會確實執行該準則與規範,且不會前後矛盾 或任意更改。前後一致的教養有助於強化該行為準則(吳齊殷,2000) 。父母為子女設定明確 的行為標準並且能執行對這些標準的要求,是民主權威型教養的特色之一(關秉寅,2009)。. 三、 引導教養(inductive) 意指父母對子女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會適時和適度採用說道理或討論的方式來施行 教養(吳齊殷,2000) 。對於子女的行為教導若要達到正面的效果,採互惠性、引導式及以子 女為中心的教養效果最好。因此,當父母在實際教化子女時,對由子女所引發的不同意見, 要能夠採取配合或引導的反應方式(葉光輝,1995,2000b)。若父母採取溫情引導的教養行 為,例如適時提供愛、關懷、讚美與聆聽,使子女在情感上有慰藉,則父母更能了解子女在 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許婷婷,2010) 。當父母為子女設立標準,必要時會以命令的方式來要 求子女服從或是給予懲罰的同時,會說明父母規定或懲罰的理由,並且回應或支持子女的要 求(關秉寅,2009) 。當父母採取引導性的教養方式,會在訂定規則時會跟子女討論、溝通及 說理(趙蕙玲,2011) 。因此,父母在教導子女時,花時間傾聽子女的意見與想法,尊重子女 自身的決定或給予彈性的空間;採取漸次引導的方式,能夠慢慢的滿足子女獨立自主的需求。. 16.

(28) 四、 嚴厲教養(harsh corporal punishment) 意指父母採取對子女身體上或心理上有傷害的教養方式。可從,當子女做錯事情,父母 會失控地大聲咆哮、會毆打、會用皮帶或類似的東西鞭打或是將子女趕出去或鎖在門外等, 幾個測量題目的面向來觀察(吳齊殷,1999) 。當父母與子女間有衝突或意見不合時,無法採 取雙向溝通,而是父母要求子女一定得順從、沒有理由或原因、且喜以懲罰的方式來處理; 在子女不順從或認同時,父母習慣以帶批評、責罵或威脅恐嚇等言語攻擊或甚至肢體攻擊的 方式來應對(葉光輝,2000b)。. 17.

(29) 表 2-1-1 父母教養行為研究的內涵與向度 研究內涵. 研究者/年代. 向度(概念). 王鍾和(1993). 子女知覺父母管教:專制權威、開明權 威、寬鬆放任、忽視冷漠 歐陽儀及吳麗娟(1998) 兒童知覺母親行為之代間傳遞. 要求 反應 接納、心理自主、堅定控制. 葉光輝(2000a) 父母對青少年子女的教養 吳齊殷(2000) 父親與母親不當教養實施 周玉慧及吳齊殷(2001) 父母教養青少年子女的方式-不當教養. 回應(情感、溝通、了解)、要求(控制、教導、期望) 缺乏監督、不一致教養、嚴厲教養、非引導式教養 缺乏監督、不一致教養、嚴厲教養、非引導式教養. 陳富美(2005). 回應(情感、溝通、了解) 要求(控制、導向、期望) 溫情教養(warmth) 理性約束教養(inductive reasoning)【監督教養(monitoring)、 一致性教養(consistency)、引導教養(inductive reasoning)】 嚴厲教養(harsh corporal punishment) 回應(父母陪伴、自我犧牲、調節配合、自我節制) 要求(民主溝通、高壓體罰、限制權益) 明確常規要求、嚴厲管教、支持回應 支持(support)、控制(control). 李芊蒂、吳齊殷及關秉 寅(2005). 父母對國小高年級子女的教養行為:民主 關懷、獨斷專權、寬鬆溺愛、忽視冷漠 母親對青少年子女的教養行為. 吳明燁(2009). 父母對青少年子女的教養行為. 關秉寅(2009) Baumrind (1971). 青少年所知覺之父母教養 民主權威式、專制權威式、寬容放任式. Maccoby & Martin (1983). 父母教養行為:專制權威、民主權威、寬 鬆放任、忽視冷漠. Steinberg, Elmen, & Mounts (1989) Lamborn, Mounts, Steinberg, & Dornbusch (1991) Steinberg, Lamborn, Dornbusch, & Darling (1992). 子女知覺父母教養. Barber, Olsen, & Shagel (1994). 父 母教 養行 為: Psychological control 、 Behavioral control. Sessa, Avenevoli, Steinberg, & Morris (2001). 父母教養行為. Chao (2001). 父 母 教 養 : Permissive 、 Authoritarian 、 Neglect、Authoritative. Kim, Wang, Orozco-Lapray, Shen, &Murtuza (2013). 父 母 教 養 : 支 持 型 (support) 、 輕 鬆 型 (easygoing)、嚴厲型(harsh)、老虎型(tiger). 父母教養行為 父母教養: Permissive、Authoritarian、 Neglect、Authoritative. 18. 回應(parental responsiveness):為子女設的行為規範 要求(parental demandingness):以溫暖、支持、配合的方式 回應子女需求 接受(acceptance)、心理自主(psychological autonomy)、行為 控制(behavioral control) 接受/投入(acceptance/ involvement) 嚴格/監督(strictness/supervision) 接受/投入(acceptance/ involvement) 嚴格/監督(strictness/supervision) 自主(autonomy granting) 心 理 控 製 / 心 理 自 主 (psychologic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nomy) 嚴控制/鬆控制(firm control/ lax control) 敵意/心理控製(hostility/psychological control) 溫暖與責任(warmth and responsiveness) 結構/要求(structure/demandingness) 投入/接受(involvement/acceptance) 嚴格/監督(strictness/supervision) 自主(autonomy granting) 正 向 教 養 歸 因 : 溫 暖 父 母 (parental warmth 、 民 主 教 養 (democratic parenting)、監督父母(parental monitoring)、理 性約束(inductive reasoning) 負向教養歸因:敵意父母(parental hostility) 、 心理管控 (psychological control)、苛刻教養(punitive parenting)、羞愧 (shaming).

(30) 第二節 親子關係 壹、 親子關係之定義 親子關係是指在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互動所構成的一種動態人際關係(黃春枝,1986) ,包 含了情感性、結構性與權威性等特性。當兩個人有互動關係,雙方會在行為、情感和思想上 有所牽連且表現出一些特定的表徵(李美枝,1998) 。蔡漢賢(2000)對親子關係是定義為, 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態度與親子之間在心理上的交互互動關係的反應。李文傑及吳齊殷(2004) 視親子關係為父母與子女間不斷互動下所產生的一種感知、一種無形的相互連結。周玉慧、 吳明燁及黃朗文(2010)指出親子互動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發展過程。吳欣璇及金瑞之(2011) 認為親子關係是人類關係的本質,代表父母與子女間在情感和互動行為上彼此互相影響的一 種關係;親子互動是雙向且循環的關係,也是建構親子關係的重要歷程。親子關係是動態、 互動雙向的模式,會隨著子女的發展歷程而改變。因此,親子關係為父母與子女間彼此互動 和交流訊息以互相了解,從管教方式、態度、行為、觀念等方面的交流與溝通,包含了心理 及行為層面,涵蓋關愛、情感、溝通等向度。 縱上所述,本研究所指之親子關係,為父母與子女之間彼此互動和交流訊息以互相了解, 所形成的一持續動態發展的人際關係。. 貳、親子關係之內涵 過往國內外的學者因為研究的定位及探討方向的差異,對於親子關係的定義以及測量的 向度都有不同之處。親子關係的內涵非常廣泛,無論從生物或心理角度切入,親子關係皆為 個體最根本的基礎和最重要的核心關係。研究者從過往相關研究中,歸納出以下幾種探討親 子關係的觀點與面向。以家庭系統觀點討論家人互動關係(黃宗堅、周玉慧、謝雨生,2004; Olson, 2000)、以情感表達展現親子之間的權力關係(李美枝,1998)、以親子間互相對待的 19.

(31) 態度與方式來探討親子關係(葉光輝、黃宗堅、邱雅沂,2006;羅國英,2001;Epstein, 1993; Roe & Siegelman, 1963) 、以子女知覺與感受來探討親子關係(李玉珍、黃文三、沈碩彬,2009; 張高賓,2004)。 以家庭系統理論的觀點來探究,親子關係是家人關係中的一個次級系統;是以一種多元 整合的思維,讓系統中的個別成員有機會呈現彼此的快樂與希望、無奈與悲傷。而黃宗堅、 周玉慧及謝雨生(2004)綜合過往研究觀點,提出家人關係可以從代與代界限、家庭規則、 權力結構、溝通模式、情感表達、問題解決與自我分化程度等向度來檢驗。最後歸納出訊息 交換、情感傳達、問題解決等三個內涵,訊息交換涵蓋了表達形式、權力結構、溝通過程的 概念;情感傳達涵蓋了情感表達形式的概念;問題解決涵蓋了解決問題的方式、問題發生時 尋求外援的概念。Olson(2000)則提出決定家人關係最重要的三個向度,包括了凝聚力、調 適力及溝通。凝聚力為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維繫;調適力為家庭在角色關係與關係規則的改 變;溝通力則包含了有同理心的傾聽彼此、能分享彼此關係的感覺、有清楚與一致性的語言 與非語言訊息等。並且以凝聚力及調適力的強弱,來呈現家庭中問題解決能力的高低,將家 庭的運作功能區分成十六種型態以及歸納成平衡、中距、極端三類型;而家庭功能以向度不 至於過高或過低的平衡類型最佳、最有利。 以情感表達展現親子之間的權力關係,李美枝(1998)認為情感至少包含了喜歡與愛兩 種型態;並指出華人文化中的親子關係不外乎由「情」與「權」構成,分別對應溫暖-支持與 控制-衝突。以情感、相對權力與社會影響歷程來反映人際關係的實際狀況或感覺狀況的適合 度。再以喜歡、親近感與權力來建構親子關係的內涵,以順從、認同、內化與利他來建構親 子關係的功能。. 20.

(32) 以親子間互相對待的態度與互動的方式來探討親子關係,Epstein(1993)則將產生及解 決問題的因應效能與能力,反應在溝通、角色功能、情感反應、情感投入等的行為控制向度 上,以用來區分家庭解決問題的類型。羅國英(2001)以五種親子關係指標:知心感、負向 情緒、親子衝突知覺、自主感缺乏、對教養行為的抱怨,來探討親子互動過程中青少年知覺 衝突的轉變歷程;知心感指的是青少年從父母那得到正面支持、理解、分享的程度,負向情 緒指的是青少年對父母產生的焦慮、不安、生氣、無奈的程度,親子衝突知覺指的是青少年 對父母常見的管教行為表現出不悅或反抗的程度,自主感缺乏指的是青少年在親子互動中感 受到限制束縛的程度,對教養行為的抱怨指的是青少年對父母不當或過當教養的描述。葉光 輝、黃宗堅及邱雅沂(2006)則以交換訊息、表達情感、處理衝突、教化子女,顯現出家庭 中關係的溝通與互動。 以子女知覺與感受來探討親子關係,張高賓(2004)以關愛督導、權威限制、敵意、忽 略等四個向度來探討親子關係,並以較少關愛督導、權威限制、敵意、忽略來分析學童知覺 的親子關係。李玉珍、黃文三及沈碩彬(2009)以溝通尊重、親近感、欣賞信任、友誼交往, 來探討學童子職角色知覺與親子關係;溝通尊重是指親子間的溝通,父母能尊重親子之間的 意見、想法的溝通討論;親近感是指親子間的包容認同,父母給子女溫暖、安全、接納等被 愛的感覺;欣賞信任是指親子間能彼此欣賞、信賴;友誼交往是指親子間能平等互動,父母 不以權威壓迫子女。 綜上,依過往研究的親子關係與家人關係內涵,可從親子間的情感傳達方式、權力關係、 溝通的方式、問題解決等向度來觀察親子關係(表 2-2-1)。本研究認為黃宗堅、周玉慧及謝 雨生(2004)透過深度訪談與過往文獻觀點整合的結果後,釐清家人關係關鍵向度與內涵, 所發展出家人關係的概念,涵蓋的層面非常廣泛,相當明確且深具意義, 其共有三個概念: 訊息交換、情感傳達、問題解決;而各個概念底下又細分了幾個次概念:訊息交換(表達形 21.

(33) 式、權力關係、溝通過程) 、情感傳達(表露性、接納性、覺察性)以及問題解決(方式、策 略、結果、外援) ;上述的概念和底下的各個次概念最能夠涵蓋過往研究的親子關係與家人關 係內涵。說明如下: 訊息交換:親子之間如何傳達與交換訊息,包括了表達形式(黃宗堅、周玉慧、謝雨生, 2004;葉光輝、黃宗堅、邱雅沂,2006) 、情與權的角色關係表達喜歡、親近感與權力(Roe & Siegelman, 1963;李玉珍、黃文三、沈碩彬,2009;李美枝,1998;羅國英,2001)。 情感傳達:親子之間如何分享與呈現感覺與情緒,包括了情感表達形式(黃宗堅、周玉 慧、謝雨生,2004;葉光輝、黃宗堅、邱雅沂,2006) 、溝通(李玉珍、黃文三、沈碩彬,2009; Olson, 2000)、子女從父母得到支持與分享程度或對父母產生焦慮與生氣的程度(羅國英, 2001)。 問題解決:親子之間發生衝突會採取的因應策略,包括了解決問題與處理衝突的方式(黃 宗堅、周玉慧、謝雨生,2004;葉光輝、黃宗堅、邱雅沂,2006) 、凝聚力與調適力的強弱呈 現家中問題解決能力的高低(Olson, 2000)、家庭解決問題的類型(Epstein, 1993)。 因此,以綜上所歸那之訊息交換、情感傳達、問題解決等面向,來探討呈現出子女與父 母的親子關係,採用黃宗堅、周玉慧及謝雨生(2004)所發展出的家人關係之中的親子關係 的意涵,分別敘述如下:. 一、 訊息交換 意指子女如何傳達訊息、認知、想法給父母。以社會交換論的觀點,親子互動的內容不 外乎由正面與負面的社會交換組成(周玉慧、吳齊殷,2001) ,正面交換包含了物質支援、親 密情感傳達、溫暖陪伴、意見提供等;而負面交換則包含了干涉、批評、不體貼、粗暴對待 22.

(34) 等(Hobfoll, Shoham & Ritter, 1991;Nelson, 1990) 。不同家庭成員之間以說教、命令、打罵、 嘮叨或說理、就事論事、自省、站在對方立場著想等途徑等等的方式,來傳達其訊息、認知、 想法,並且透過這些傳達方式,成員去解讀家庭事實與家庭決策(黃宗堅、周玉慧、謝雨生, 2004) 。所指之「訊息交換」可以分成「表達形式」 、 「權力關係」 、 「溝通過程」等三個次概念。 研究結果發現,訊息交換有兩種呈現的方式:理性直接,包含了較多的親子之間的溝通且有 所回饋;而爭執迂迴,則是呈現出親子之間的溝通有較多的隱瞞、批評、父母採用威權脅迫 的方式等。. 二、 情感傳達 意指子女如何與父母分享與呈現其感覺與情緒。過往有研究者在分析親子關係時,將之 分為身體互動及心理互動的兩個向度,分別指親子間身體互動的頻率意即溝通和接觸程度; 而心理互動的內容意即溫暖、親密和認同感(Gongla & Thompson,1987)。王鍾和(1993) 指出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促進親子情感親密性、相互支持和彼此尊重的自我要求,且有助於 子女的正常發展。家庭成員之間主觀的經驗,在傳達給彼此的過程中,呈現出敵意、爭吵、 壓抑、包容、不苛責、幽默、鼓勵等感覺。就算是會產生情緒衝突的負向情緒發洩,家庭成 員也可以將心事說給家人聽,並獲得溝通與處理(黃宗堅、周玉慧、謝雨生,2004) 。親子之 間情感的傳達,透過分享來感受並接納彼此的情緒、感覺和觀念。所指之「情感傳達」根據 內容差異情形可以分成, 「表露性」 、 「接納性」 、 「覺察性」等三個次概念。研究結果發現,情 感傳達可以是冷漠、逃避、間接、不知怎麼表達的的;也可以是溫暖關懷、暢所欲言、分享 支持、關愛對方的。. 23.

(35) 三、 問題解決 意指當子女與父母發生衝突時會採取的因應策略。家人關係,是家庭成員在面對生活問 題時,找尋出最適合的互動型態(劉惠琴,2000) 。家庭成員在面臨衝突與困境時,尋求內在 支援系統和外在的資源來解決問題,模式有效且能維持家庭功能的正常運作(黃宗堅、周玉 慧、謝雨生,2004) 。當親子之間發生衝突或是有意見紛歧時,會去因應和面對並解決所遇到 的問題。所指之「問題解決」依實際互動特徵差異,可以分為「方式」 、 「策略」 、 「結果」 、 「外 援」四個次概念。. 表 2-2-1 親子關係研究的內涵與向度 研究者/年代. 研究內涵. 李美枝(1998). 青少年知覺親子關係. 羅國英(2001) 張高賓(2004) 黃宗堅、周玉慧及 謝雨生(2004). 親子關係與親子衝突的知覺 兒童所知覺的親子互動 父母與子女、子女之手足、 夫妻之間等家庭成員的關 係;子女與父母、手足之間 等家庭成員的關係 家庭溝通互動. 葉光輝、黃宗堅、 邱雅沂(2006) 李玉珍、黃文三及 沈碩彬(2009) Roe& Siegelman(1963) Epstein (1993) Olson (2000). 學童子職角色知覺與親子關 係 親子關係 Parent-Child Relations 家庭中不同的類型運作 家人關係. 向度(概念) 內涵:親近感、喜歡、權力 功能:順從、認同、利他 其他:平等、心事分享、生活依賴 知心感、負向情緒、親子衝突知覺、缺乏自主感、對教養行為的抱怨 關愛督導、權威限制、敵意、忽略 訊息交換(表達形式、權力關係、溝通過程) 情感傳達(表露性、接納性、覺察性) 問題解決(方式、策略、結果、外援) 交換訊息、表達情感、處理衝突、教化子女 溝通尊重、親近感、欣賞信任、友誼交往 愛(loving)、保護(protecting)、寬鬆、命令、拒絕(rejecting)、忽視 (neglecting)、精神獎勵、物質獎勵、精神懲罰、物質懲罰 問題解決能力、溝通模式、角色功能、情感反應、情感投入、行為控制 凝聚力(cohesion) 調適力(adaptability) 溝通(communication). 24.

(36) 第三節 影響父母教養行為的因素 父母的教養方式不是一成不變,會隨著時間、子女年齡、空間或事件等因素而發生改變 (林淑玲,2000) 。研究指出,性別、手足數、家中排行、父母婚姻狀況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 背景會影響父母對子女的教養(陳小娥、蘇建文,1977;Rafferty & Griffin, 2010) 。另外,文 化也是對父母教養行為造成影響的因素之一(林文瑛、王震武,1995; Chao, 1994, 1995, 1996, 2009, 2010, 2011;Martin, 1985;Shek , 1998)。 本節將分兩個部分來探討:第一部分父母教養行為、第二部分影響父母教養行為因素之 背景變項:族群、生活環境。. 壹、 父母教養行為 父親的教養行為與母親的教養行為對子女的影響並不一致(王鍾和,1993)且子女知覺 父母教養有差異(Chen, Liu & Li, 2000)。而 Shek(1995, 1998)對香港華人社會的研究結果 也顯示子女對於父親與母親教養的知覺存在著顯著的差異;父親相較於母親,對子女有較少 的互動及關心,而卻有更多的處罰,類似傳統觀念「嚴父慈母」的概念。因此,本研究透過 子女分別對於父親和母親教養行為的知覺,來探究父親、母親的教養行為面貌。以下將父親 與母親的教養行為分開探討: 華人文化中的父親對於管教子女時較易採取紀律的施行(Gorman, 1998)。Shek(1995) 指出父親對子女的管教有較多的限制及展現較少的關心。吳明燁(1998)指出父親負擔較少 的管教子女的工作且對子女偏好直接的管教行為。父親對兒子的監控行為遠比母親低,此反 映出父親對兒子日常的狀況以及平常的照顧都比母親少(李文傑、吳齊殷,2004) 。近年來, 父親參與子女照顧的教養時間雖然逐漸增加,但仍以扮演著提供家庭經濟資源的主要工具性 角色為主,而較少時間與子女互動或直接參與子女日常的教養。因此,多數父親透過提供物 25.

(37) 質上的需求、直接的保護、提供知識上的協助、展現經濟社會和情緒上的支持,來對子女直 接或間接的照顧以顯現其對子女的教養(Hewlett, 2000)。 華人社會中的母親,扮演主要照顧者、監督的育兒及教養的角色。母親對於子女提供較 多的情感及心理方面的支持,也比較關心子女(Gorman, 1998) ,因此也就負擔較多管教子女 方面的工作(吳明燁,1998) 。母親若對子女太過嚴格或是缺乏關懷及要求時,可能會造成子 女行為的放縱(Olson & Woroby, 1984)。過往研究在探討母親與幼兒教養互動的研究中,發 現母親對子女民主式教養可能會形成「好來好往」的良性互動,對孩子權威專制則可能會形 成「以暴制暴」的負面循環,及對孩子共同施行權威式教養和放縱式教養則可能出現「嘮叨 成習,相應不理」的情況(林惠雅,2000)。 本研究所指之教養行為,是指父母在家庭訓練或教導子女時所使用的社會化方式、實際 展現的行動與作法。因此根據本章第一節從過往研究對教養行為內涵的歸納,本研究透過監 督、一致性、引導、嚴厲等教養的面向,探討子女所知覺的父母教養行為,並透過測量的結 果,呈現出父親、母親實施該教養行為的頻率,以分析學生知覺其父親教養行為、母親教養 行為的差異情形。. 貳、 背景變項與父母教養行為 教養方式對於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有著不同意義。Martin(1985)指出因社會文化建構 方式的不同,且受到文化及環境的影響,父親、母親對子女的管教方式也會有所差異。不同 文化對社會期許及目標達成的標準不同;因此,不同文化背景對父母教養態度會有不同的解 釋(Chao, 2000;Darling & Steinberg, 1993)。在文化差異的背景下,華裔與西方母親對教養 的信念大致是符合各自文化背景所對教養信念的解讀(Chao, 1995);因此,透過文化的背景 脈絡,才能較完整瞭解父母教養態度所帶來的影響力及窺視整個面貌(Chao, 1994, 2000) 。以 下分別從族群及生活環境的觀點,敘述與教養行為的關聯: 26.

(38) 一、族群 (一) 美加籍華人 華人以個人為輕、家族為重的家族主義為主,為了維持家族和諧,教養上偏重懲罰、訓 練子女依循人倫規範,扮演社會要求的角色(楊國樞,1992) 。因此,華人父母對子女是嚴格 的、少讚美的,重視權威的順從;強調家庭為一群體,要為了家族、祖先,對自己負責任; 期待子女尊敬師長、孝順父母,以符合社會的典範。受傳統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父母以服 從及高期待的教養方式來教養子女。並不注重子女的學習需求,而是希望子女能夠符合家庭 及社會的要求和期許(韋政通,1993) 。華人父母運用自己的經驗教導孩子,將社會價值觀作 為教養子女的一個依據與準則,較少考量對子女是否適切。 華人父母的教養行為雖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變動,縱使更願意採用鼓勵、支持等的教養, 但仍然會管教約束子女的行為、監督子女的日常生活作為和行蹤。父母對子女行為的監督, 是使社會控制內化成為子女自我控制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華人父母「為了子女好」且擔心 子女輸在起跑點,從小就監督子女、在日常生活中掌握子女的行蹤、控管子女、為子女鋪路、 過度保護子女、為子女打理好一切、怕子女吃苦受挫、怕子女受傷吃虧等,讓子女能夠依賴 父母的行徑;因此,子女較無法有機會獨立自主甚至做重大的決定(趙蕙玲,2011) 。不過, 近年來,華人父母對子女的教養,也慢慢會在子女能力所及範圍傾向給予子女多一點的自主 權,例如引導子女做決定、放手讓子女在個人領域內和能力範圍內做出選擇等。 在華人父母教育子女的歷程中,因受到傳統教養觀念影響,除了管(guan)與教訓(training) 的概念(Chao, 1994) ,打、罵也一直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林文瑛、王震武,1995) 。相對 於西方父母,華人父母較常使用懲罰或責罵的教養行為,認為管、教訓等控制子女的行為是 教養子女必要的手段,會帶來好的幫助。不過,在華人社會中,管教所傳達的意涵不單只是 約束子女,還帶有照顧與愛、訓練與教導的意味,反映出父母對子女的關愛(Chao, 1994)。 體罰是個複雜的動態歷程,在觀念上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最大,傳統教育觀依然透過文化的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hinese Language Assessment Tools” tailored for NCS students and a longitudinal study, further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measures to support NCS students’

9 The pre-S1 HKAT is conducted in all secondary schools in July every year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newly admitted to S1 in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Language

• Contact with both parents is generally said to be the right of the child, as opposed to the right of the parent. • In other words the child has the right to see and to have a

Arthur Waldron, The Warlord: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Understandings of Violence, Militarism, and Imperialism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The tested way to raise responsible children. Parent-child rela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parenting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

Thu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segments for wine consumers in Taiwan by product, brand decision, and purchasing involvement, and then determine the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