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影響親子關係的因素

本節將分三個部分來探討:第一部分與父母的親子關係、第二部分影響與父母親子關係 因素之背景變項:族群、生活環境、第三部分教養行為與親子關係。

壹、 與父母的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會有父母間性別差異存在(李玉珍、黃文三、沈碩彬,2009;周玉慧、吳明燁、

黃朗文,2010;Shek, 2008)。若從建立在心事分享及因之產生的溫暖感覺上的心理親近度來 看家庭中的人際關係,則母親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親近度大於父親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親近度(李 美枝,1998)。研究也發現在溝通的型態中呈現出母親與子女之間溝通的流暢度高於父親與子 女之間的溝通流暢度,而此溝通型態也進而影響了親子之間的關係。以下將與父親、與母親 的親子關係分開探討:

父親在家中扮演的角色常是提供家庭經濟資源的工具性角色,通常會在休閒的時間陪伴 家人。研究發現在溝通型態的呈現上,父親與子女之間及母親與子女之間的溝通流暢度呈現 出差異。其原因可能由於父親主外的工作型態加上性別特質因素,使得父親與子女之間較容 易產生距離感以致於溝通可能會較不流暢。此舉也可能增加父親的威嚴而產生了在子女面前 教化的力量及父親對於親職參與的頻繁度,間接影響了與其伴侶分享教養態度及參與家庭生 活的機會。若父親在子女在幼兒養育階段的時期缺位的話,對其與其伴侶、家庭生活和親子 關係都會造成影響,甚至是負面衝突與降低滿意度(Broderick, 1993)。在家中,父親的角色 以工具性為主,和子女之間的情感連結比較不這麼緊密,相對的衝突感也會較低;而父親的 職責通常出現在子女有較嚴重的行為問題時,但此時的管教與處理也常會影響日後父親與子 女之間的關係。研究指出子女在幼兒養育階段的時期,父親有感受到像是被排除在家庭生活 外的感覺,但若父親對親子活動的參與度越高,其也較易感受到較高的參與感(Henwood &

32

Procter, 2003;Schober, 2012)。因此父親與子女之間的連結也會影響整個家庭。

女性在家庭或工作的角色上常被要求承擔較多責任,在子女嬰幼兒與兒童時期擔任主要 的照顧者,也最常提供關懷與慰藉,負責子女的日常照顧、生活管教或是課業指導等。在多 數的家庭中,母親為同時負責處理多種事物和應付多種局面,例如掌控子女的作息時間、教 養和計劃整個家庭活動(Henwood & Procter, 2003; Schober, 2012),因此母親通常是照護子女 及整個家庭生活的最主要人物。母親對子女溫暖、接納、涉入日常生活的瞭解都比父親要來 得多,且母親花較多的時間與女兒相處(周玉慧、吳明燁、黃朗文,2010; Kimberly et al., 2009)。

在溝通型態的呈現上,母親與子女之間的溝通流暢度較高(李美枝,1998)。原因可能由於母 親的關懷、呵護和期望,可能會變成子女眼中的囉唆或嘮叨,而造成母親較沒有父親這麼威 嚴以致於彼此之間溝通較流暢。母親與子女之間的情感連結較為緊密與強健,且和子女之間 的關係較多元。母親對於父親在整個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及父子之間的關係有極大的影響力,

特別是當孩子還在幼年時期時(Schober, 2012)。周玉慧及吳齊殷(2001)在有關教養方式、

親子互動與青少年行為的研究中發現,母親若是採取缺乏監督、嚴厲、非引導式或不一致的 教養行為,則子女可能會因此出現對母親發脾氣或批評指責的負向溝通。

本研究所指之親子關係,為父母與子女之間彼此互動和交流訊息以互相了解,所形成的 一持續動態發展的人際關係。因此根據本章第二節從過往研究對親子關係內涵所做的歸納,

本研究透過對訊息交換、情感傳達、問題解決等面向的測量,探討子女的知覺與感受呈現出 與父母的親子關係,並透過測量的結果,呈現出與父親、母親在該部分的親子關係,以分析 學生知覺與其父親的親子關係、母親的親子關係之差異情形。

33

貳、 背景變項與父母的親子關係

以下分別從族群及生活環境的觀點,敘述與親子關係的關聯:

一、族群

將華人與西方的家庭做比較時,常以父子軸和夫妻軸作為起點(楊國樞,1986)。從了解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社會風俗習慣,去瞭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是由於 各自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不同而產生的,在社會的發展、歷史的沈澱中形成一種永久性的文 化現象(左光渲,2013)。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居住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不 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來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異,提高文化適應性,對於現代人來說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義。以下分別敘述美加籍華人、美加籍美加人與親子關係的關聯:

(一) 美加籍華人

華人文化主要的人倫關係是以父子倫為主軸的親屬關係文化體系,因此華人傳統家庭有:

建立在男系制度或父傳子的制度上、重男輕女、對兒子的期望特別高及財產共有等特點。華 人家庭主要是以親情為主的家族主義,非常重視家庭觀念、家庭倫理和集體的利益,而反對 極端個人主義及英雄主義(黃光國,1995)。華人的親子關係是以孝道角色為規範中心,親 子因血緣而生的情感也是很重要的成分,因此在討論情感連結時很難脫離傳統的角色規範(利 翠珊,2000)。華人社會結構的根基在家庭,重視宗親關係。血緣關係親合力強,在家庭中,

子女年幼時依賴父母,而父母為家庭做出很多個人犧牲也同時對子女的要求很多很高要求服 從。華裔父母生活重心是孩子,比如在買房字時考量的是所在區域學校學區的排名決定是否 要居住的因素(左光渲,2013)。因此,華人文化視個人為家族中的一份子,在家庭中每個人 都有自己相對應角色,親子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這樣的關係是沒有選擇的、也無法輕易切 斷任何連結。因此,華人文化是以維護親子關係的關係取向為主,考量的是親子之間的角色

34

義務。也因為受傳統上對下的上下階級觀念的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是緊密連結的,卻又是 地位分明的。華人文化講求孝敬父母、尊師重道,也如同「囝仔人,有耳無嘴」的俚語,從 小就學習聆聽和順服,做好自己的角色。

因情感表達受角色規範的限制,讓親子之間的親密減少了。因此,親子之間較少將內心 情感直接傳達給彼此的現象,但並不是因為缺乏情感,只是華人傳統文化對於情感傳達的方 式較為隱晦。華人的溝通模式採取比較間接及非口語的型態;重視家庭的權力層級及家庭間 的和諧關係多於家庭成員個人的心理需求(黃宗堅、謝雨生、周玉慧,2004),大部份的父母 都認為自己對子女有頗多的關愛與扶持,但子女對父母在情感的傳達上卻呈現了較多冷漠和 隱晦的現象。子女不能或不知道怎麼向父母傾述心事,展現真實自我,長期下來,親子之間 的關係產生了界限與隔閡。

(二) 美加籍美加人

西方家庭和教會有著密切的關係,宗教信仰曾是道德教育的根據。西方文化中,基督教 為家庭的起源。基督教對家庭的思想是從「上帝創造人設立家庭」為主軸,拉出夫妻、親子、

家人關係。西方文化中主要的人倫關係是以夫妻倫為主軸。西方文化中的家庭特色有:夫妻 本為一體、婚姻與家庭是神美好的計畫、神才是一家之主及夫妻關係應先於其他家人關係等

(黃迺毓,2001)。

西方父母認為,賦予子女生命就擁有撫養的天職,沒有未來向子女索取回報的想法。因 此子女一旦成年就應該要離開父母而獨立生活,父母與子女之間是自由、平等且友愛的(左 光渲,2013)。西方文化重視個體利益,追求人權且崇尚自由,認為家庭的成立是起源於自 然生理的血緣關係,並且視家庭為個人的束縛。因而提倡家庭成員應互相尊重對方意願,且 家庭聯繫也不可太緊密而要適當保有自我空間。西方的親子關係,強調個人獨立以及親子關 係間的協調與共識。因此,西方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較像是朋友。然而,親子之間的關係

35

若缺少了情感的聯繫,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距離感,而導致親密度不甚緊密。

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是由於各自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不同而產生,因而華人與西方在親 子之間的關係上亦呈現差異,且由於不同族群之學生知覺與父親的親子關係、與母親的親子 關係有所差異。因此本研究透過對訊息交換、情感傳達、問題解決等面向的測量,探討美加 籍華人與美加籍美加人的親子關係,透過測量結果的呈現,以分析不同族群的學生知覺與父/

母的親子關係。並探討子女的知覺與感受呈現出與父親的親子關係、母親的親子關係,透過 測量的結果,呈現出與父親、母親在該部分的親子關係,以分析學生知覺與其父親的親子關 係、母親的親子關係之差異情形。

二、生活環境

在與不同於原先生活環境背景下生活的家庭而言,所遇到的挑戰除了必須面對原有文化 和新生活所帶來的適應上的問題(Phinney, Romero, Nava & Huang, 2001),父母還必須面對 青少年子女從新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所學習並帶回的一些新的價值、知識和行為。這樣的新思 想、觀念或行為確實會帶給子女和父母在關係上的改變。原有文化和新社會文化所帶來的挑

在與不同於原先生活環境背景下生活的家庭而言,所遇到的挑戰除了必須面對原有文化 和新生活所帶來的適應上的問題(Phinney, Romero, Nava & Huang, 2001),父母還必須面對 青少年子女從新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所學習並帶回的一些新的價值、知識和行為。這樣的新思 想、觀念或行為確實會帶給子女和父母在關係上的改變。原有文化和新社會文化所帶來的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