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家,是社會化的起點。父母,是子女人生中的首位導師。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受原生家 庭背景、社會、教育、文化、師長及朋友等影響下成為獨立個體,其間歷經不斷的調整與適 應,以符合社會變遷、形式與結構的改變。過往有許多研究結果指出父母的教養對子女的發 展,無論是對學業、行為、情緒、氣質等方面的表現皆呈現有顯著的影響力。華人父母總會 希望子女能夠順利而為子女的未來設想周全,如同研究者順應著父母的安排,於高中畢業後 出國念書,並在學成畢業回臺灣後進入外僑學校工作。因為這些經驗讓研究者透過自身,感 受到了東西方文化的衝擊,在學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中展現出多元樣貌。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順應父母的安排,於高中畢業後出國念書因而有了五年的留學經驗,並於學成畢 業回臺灣後因緣際會進入了外僑學校工作。研究者原先在臺灣生長的經歷;加上到美國唸書 後受到多元文化的衝擊與不同的生活環境影響,讓研究者原本俱有的文化思維受到西方自由 開放的薰陶,內心仍保有華人的文化傳統價值觀,但在思想與行為上已有很大的寬容與接受 度。對於東西方文化下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差異,從很顯然的不適應、調適、到接受甚至 改變。最能夠顯見的是在對父母的情感表達上,原來的成長經歷和生活環境是讓人不善於表 達的,在接觸到了新的生活、文化和人事物,漸漸的能夠把情感文字化甚至是直接言語和行 動化。在外求學期間的感受及外僑學校的體驗,這樣的經驗中,研究者也看見了東西方父母 在教養子女上的多元面貌。看見了華人父母在教養上的難為、子女對於華人和西方價值觀的 矛盾與衝突,以及不一致的、嚴厲的教養行為造成親子關係的失調。例如:華人父母會跟子 女溝通也會表達關愛,但同時較嚴肅的要求子女聽話、乖巧、有禮貌、也訂定了許多規範,

華人父母漸漸的與在西方文化及教育薰陶下的子女產生衝突;且工作忙碌的華人父母,較容

2

易以物質來彌補填滿沒時間經營的親子關係。同時也看見了美國人父母對子女過份寬容的教 養行為,造成了親子關係的失衡。例如:只希望子女能夠快樂學習,於是高度配合子女能夠 擁有自主學習的選擇權,加上對子女過度的讚美與尊重,造就出自視甚高的子女;然而,多 數美國人父母就算忙碌也通常會有固定的時間陪伴子女,例如睡前時間,以培養和維持子女 間的關係。不過並非所有東西方父母與子女的情況皆如同研究者所看見的。

另外,研究者在外求學期間曾經撰寫過一篇有關於東西方父母教養態度的小型專題報告,

透過訪談初步瞭解東西方文化下的父母在教養上的感受與體悟。多年後,希望藉由本研究更 聚焦的探討,再次從文化的背景脈絡下去探討父母的教養行為以及親子關係。父母透過對子 女的教養,扮演著在子女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角色;青少年子女身心發展正處於成年前期角 色發展的轉換階段,故此時的親子關係被視為個人或家庭生命週期中的關鍵時期(周玉慧、

吳齊殷,2001;吳明燁,2009),因此本研究的對象設定為九到十二年級的高中學生。本研究 旨在探討美加籍華人與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的父母教養行為和親子關係。

壹、從文化背景差異看父母教養行為

家庭是傳遞文化精神的主要場所。文化的影響是藉由父母傳遞給子女的認知理念、行為 習慣和溝通模式,而達到延續的目的(葉光輝、黃宗堅、邱雅沂,2006)。文化是自古以來長 期累積的,同時也呈現出一個社會現象及其所代表的價值觀。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及歷史傳 統代表意義的不同,華人較重視道德倫理與家庭,而西方較重視個人。東西方文化亦存在了 許多的差異,例如:整體性和個體性的差異、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社會禮儀與習俗的 差異等。

在華人文化社會,父母在教導子女時採取較主導的角色,希望子女能夠乖巧、聽話、尊 重長輩和懂得長幼有序(楊國樞,1992)。華人父母認為子女需要受到較多照顧和保護,求好 心切的對子女抱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擅長幫子女做好決定、選擇或是直接告

3

訴他們什麼時候應該要做什麼,以讓他們對未來做好準備;因而變得過於掌控子女選擇,忽 視了子女獨立的個體性。高度控制、嚴厲的教養行為一直以來都是華人、華裔父母的標籤,

且多數研究結果發現華人及華裔父母的確比起西方父母來說,對其子女有較高度的控制(Chao, 1983;Chao, 1994;Glenn, 1983;Sigel, 1988);華人父母的愛常是為你設想、鋪路與控制的愛

(李美枝,1998)。然而,近年來社會變遷且資訊交流頻仍,傳統文化思維逐漸受到西方自由 開放思想的薰陶及挑戰,或許父母在管教子女的態度與行為上已不再只專注於某一特定的教 養方式,而是呈現了多元的面貌。

在西方社會,多數國家強調獨立的個人主義,西方父母對子女所持的教養觀比較自由,

在教導子女的同時,以愛為出發點去支持子女、尊重其子女的獨特性及重視子女的自尊

(Steinberg, Elmen & Mounts,1989;Steinberg, Mounts, Lamborn & Dornbusch, 1991)。較強調 子女的天賦才能,鼓勵子女按著性向朝著興趣發展,即使當子女真正感興趣的事屬社會中的 非主流領域,依然會協助讓子女具備技能、好習慣以及自信並且鼓勵他們勇敢追求;因此,

通常會以一致性的教養方式準則去引導孩子,給予子女較大程度的選擇權以及給予較大的自 由發展空間讓子女探索,但也因為太讓子女自由的發揮,可能較華人和華裔父母來得督導不 周。多數西方父母要求子女需自行負責任,因而不會過度保護和照顧子女,因此子女雖有較 高自由選擇的意志,但也同時較需要提早負擔和準備獨自面對自己的未來和生活。

家庭教育中,父母教養子女是一個不斷捏緊鬆手的過程,若是父母捏得太緊或放得太鬆,

現實問題又會馬上出現。在社會變遷之下,人類的價值觀、知識體系、認知、生活態度、社 會行為模式等,都在快速改變並且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研究者透過自身的經驗,看見東方 與西方家庭的多元面貌,因此本研究欲從文化背景脈絡下,檢視美加籍華人與美加籍美加人 的子女對於父母教養行為的知覺。

4

貳、從文化背景差異看親子關係

在華人文化社會,強調以家族主義為主要觀念,以整個家庭為一個群體來作為關係的呈 現。在家庭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相對應的稱謂和變動的角色;親子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但父 母與子女之間因為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呈現出上對下的關係型態。因此,華人父母在要求子 女的同時也較容易忽略子女真實想法、感受、回應及情感的需求,也因為主導性,易造成親 子間的衝突。華人在表達情感上的方式是較為含蓄間接的,屬於工具性的情感(李美枝,1998), 華人父母回應子女時因不擅長直接表達而總是透過委婉的方式來達到目的,父母與子女之間 表達親密的方式以非口語表達為主,例如無微不至的照顧、較偏愛透過聊天軟體電子書面方 式或贈送物品的方式來間接的表示對彼此的愛。近年來受少子女化的影響,加上現代的父母 都擔心子女輸在起跑點上,而給予子女非常多的關注,因此家庭變得越來越以孩童為中心(趙 蕙玲,2011),而親子之間關係界限的分明已不若以往傳統社會這麼的明顯。

在西方社會,信仰因素和個人主義觀念盛行之下,父母與子女皆為獨立的個體。少了華 人那繁雜稱謂的束縛與限制,西方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發展較像是類平輩的關係,父母像 是孩子的朋友,彼此互相尊重;除了給予子女溫暖的支持外也相當重視子女的回應、反應及 情感需求。西方人在表達情感上的方式是較為直接的,屬於表達性的情感(李美枝,1998),

例如父母與子女之間傾向直接用說的或使用肢體語言來表達,也會透過贈送物品的方式來表 達對彼此的愛。雖然親子之間保持著一定程度的親密,但也因西方文化強調人是獨立個體的,

而對於親子之間的情感,會存有著一定程度的界限。

綜觀上述,東方和西方文化差異下,造就了不同樣貌的群體。華人的家族主義之於西方 的個人主義;華人較習慣以整個家庭做為一個群體關係來考量,而西方人則視家庭中每個人 都是獨立的。無論身處何種環境和文化背景,人都會隨著時空歷程的轉換而有不同的身份,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亦是如此。在家庭中的人際關係是我們所擁有最長時間也最為親密的一段 關係,而又以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最為緊密。因此本研究旨在文化背景差異條件下,探究

5

美加籍華人與美加籍美加人的親子關係。

參、從父母教養行為看親子關係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與社會化的環境之一,父母為提供此場所的第一重要他人,而家庭 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即是透過親子之間的互動來達成。父母親與其子女之間的關係是互相影響、

雙向的人際互動歷程;父母透過對子女的教養來建構他們所想要對子女傳達的價值觀(陳富

雙向的人際互動歷程;父母透過對子女的教養來建構他們所想要對子女傳達的價值觀(陳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