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離去、留下與相遇─ 一位資優教育教師的敘說旅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離去、留下與相遇─ 一位資優教育教師的敘說旅程"

Copied!
18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臺灣師範⼤學特殊教育學系 碩⼠論⽂. 離去、留下與相遇— ⼀位資優教育教師的敘說旅程 The Leaving, the Staying, and the Encounter: The Narrative Journey of a Gifted Education Teacher. 指導教授:陳昭儀 教授 研究⽣:戴⼼翊 撰. 中華民國⼀百零五年七⽉ .

(2) 謝誌 當⼀棵樹在森林裡倒下,沒有⼈看⾒或聽⾒,那這件事實 是否依然存在? 當⼀個男⼈所說出的真⼼話,沒有任何⼥⼈聽⾒,那麼這 句話仍然是錯的嗎? 關於謝誌,其實我最想感謝的人,應該會是翻閱這篇論文的你。. 真的很難去一一細數,在這整個歷程中想要去感謝的人。尤其這是 一篇關於生命故事的論文,所有在字裡行間出現的角色,都在我的心中 佔有重要的地位。而文字中沒有提到的那些人,無論是我記得的或是不 記得的,其實也都可能是我現在之所以為我,必要的條件之一。而我的 任務就是在往後的生活中,盡力讓我們匯流之後的旅途,呈現出美好的 景色。. 所有一切都是我們共有的,因為我便是所有交織的意念所形塑出來 的化合物,無論內含的元素份量多寡,都有其存在的價值。. 但這些生命的匯流或集合,原本只收納於文字之中、在網路及書庫 靜待著。唯有藉由你的閱讀,才能讓我的生命故事能夠再一次被看見、 被重新詮釋;更或者,它們能夠藉由你的眼睛和心,再次擁有生命或能 量。. 我無從得知這些文字的流向,但你的閱讀,就是它們存在的證明, 以及繼續流動的機會。. 我現在所做的一切,就是我所有的感謝。. 而你現在所做的一切,也讓我深深感謝。. 戴心翊. 2016年8月16日 .

(3) 離去、留下與相遇— ⼀位資優教育教師的敘說旅程 摘要 這是⼀篇採⽤敘事的⽅式的論⽂,透過⽣命故事的⾃我敘說,去探 究我⾃⼰資優教師⽣涯的歷程。 故事分成三個主題:離去、留下,以及相遇;以及三個不同的⾓⾊: 我、⾝為資優教師的我,以及資優教師。 這些主題是影響我⽣命最深刻的三件事情,我希望能在第三章敘說 這些經驗。藉由與我的家⼈、朋友以及夥伴的種種故事,來架構出我⾃ ⼰的⽣命樣貌。 ⽽這三個主題,也是我作為⼀名資優教師時,感受最深刻、甚⾄會 改變資優班經營模式的重要事件。在第四章,我嘗試去表達⾃⼰在離開 舊學校的不捨、⾯對新學校的徬徨及拉扯,以及當⾃⼰必須要擔負起責 任時的⼼情。並利⽤這些故事,去陳述⽼師這個⾓⾊和我⾃⼰結合的歷 程。 在我的資優教師⽣涯中,有⼀些彼此影響的重要他⼈。我會在第五 章將他們的故事,和我⾃⼰的相互映照。並嘗試藉由我與他們的交會, 去敘說出資優教師在離去、留下以及相遇時的共同樣貌。例如新進教師 ⼼中的那座孤島、留下的教師在變與不變間的感受,以及離去的教師們, 他們帶⾛或是留下了些什麼。 最後,藉著對整個論⽂⽂本的反思,希望透過從現在的我去看過去 我的⽅式,能更清楚看⾒⾃⼰的成⾧、教師的成⾧,以及兩個⾓⾊結合 的歷程。並嘗試去呈現資優教師現場所可能有的際遇以及需求。 關鍵字:資優教育教師、教師⽣涯、⽣命故事、⾃我敘說 I.

(4) The Leaving, the Staying, and the Encounter: The Narrative Journey of A Gifted Education Teacher Abstract This is a method of narrative. Through the life story of self-narrative, to explore the history of my own career as a gifted education teacher. The story is divided into three themes: the leaving, the staying, and the encounter; and three different roles: I, as a gifted education teacher me, and gifted education teachers. These three topics are the most profound influence in my life, that I want to narrate these experiences in the third chapter. By the stories of me with my family, friends and partners of , to structure the appearance of my own life. These three topics are the most profound, important events that I feel as a gifted teacher, and even change the model in gifted class. In the fourth chapter, I try to express my sadness at leaving the old school, the hesitate when faced with the job of new school, and the mood when it is necessary to assume responsibility. And use these stories to state the combined course of the teachers’ role and myself. In my career of gifted education teacher, I have some important others that influence each other, I will use their stories to mutual mapping with my own story in the fifth chapter. And I try to be this writer, to narrate jointly funded appearance gifted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leaving, the staying ,and the encounter. For example, the lonely island in those new teachers’ hearts, the feeling of these staying teachers between changed and II.

(5) unchanged, and something that the leaving teachers might take away or leave over. On the last, by reflection on the entire text of the method, I hope that by looking back at my old self, I can more clearly see my growth, the growth of me as a teacher, and the progress of combining the two roles.. Keywords: Gifted education teacher, Teaching Career, Life story, Self narrative . III.

(6) IV.

(7) 第⼀章 從⼗六分之⼀的故事說起 。。。。。。。。。。。。。。。1 第⼀節 為了記憶⽽書寫 。。。。。。。。。。。。。。。。。。1 第⼆節 為了遺忘⽽書寫 。。。。。。。。。。。。。。。。。。 11 第三節 為了前⾏⽽書寫 。。。。。。。。。。。。。。。。。。 15 第⼆章 故事們以及說故事的⼈們 。。。。。。。。。。。。。。。19 第⼀節 為何說故事 。。。。。。。。。。。。。。。。。。。。 20 第⼆節 故事裡的⼈們 。。。。。。。。。。。。。。。。。。。 24 第三節 故事怎麼說 。。。。。。。。。。。。。。。。。。。。 30 寫在中間 。。。。。。。。。。。。。。。。。。。。。。。。。39 第三章 我是我—我的離去、留下,以及相遇 。。。。。。。。。。41 第⼀節 關於離去 。。。。。。。。。。。。。。。。。。。。。 42 第⼆節 關於留下 。。。。。。。。。。。。。。。。。。。。。 52 第三節 關於相遇 。。。。。。。。。。。。。。。。。。。。。 61 第四節 那個仍然住在⼼裡的孩⼦ 。。。。。。。。。。。。。。 75 第四章 我是⽼師,我的離去、留下與相遇 。。。。。。。。。。。77 第⼀節 我的離去,她的留下 。。。。。。。。。。。。。。。。 80 第⼆節 我的相遇,她的留下 。。。。。。。。。。。。。。。。 89 V.

(8) 第三節 那些離去,我的留下 。。。。。。。。。。。。。。。103 第四節 我的留下,她的相遇 。。。。。。。。。。。。。。。119 第五節 當成為⼀種無法適應的標的 。。。。。。。。。。。。125 第五章 我們的相遇、留下,以及離去 。。。。。。。。。。。。127 第⼀節 我們的相遇 。。。。。。。。。。。。。。。。。。。128 第⼆節 我們的留下 。。。。。。。。。。。。。。。。。。。136 第三節 我們的離去 。。。。。。。。。。。。。。。。。。。 143 第四節 我們的離去、留下與相遇 。。。。。。。。。。。。。 146 第六章 住在故事裡的那些 。。。。。。。。。。。。。。。。。158 參考⽂獻 。。。。。。。。。。。。。。。。。。。。。。。。。169 附錄⼀ 台北市國⼩⼀般能⼒資優資源班99-103學年度教師名冊 。。172 附錄⼆ 研究參與者與基本資料 。。。。。。。。。。。。。。。179. VI.

(9) 第一章 從十六分之一的故事說起. 第一節 為了記憶而書寫. 如果書寫是⼀種⾃我療癒的歷程, 可能是因為寫下後再也 不會忘記⽽能稍稍安⼼。 <第⼆個⼗六分之⼀的故事> 很難猜測閱讀這篇故事的你,現在帶著什麼樣的心情?也許是基於 職責?好比我的指導教授、或是口委們。抑或是人情?例如被我強迫閱 讀、希望能從中得到些建議的好友之一。是因為有研究上的需要或是單 純被關鍵字吸引?那我衷心期待這樣不期的相遇,會是一段美好的意 外。. 縱使無法得知你閱讀本文的心情和狀態,卻非常知道此刻敲著鍵盤, 看著一個又一個字浮現出來的我,正坐在圖書館裡,扮演著和自己對話 的考古學家。一面想果斷將那些埋藏兩年多的情景挖掘、檢視;一面卻 又帶著些許疼惜與畏懼,在擦去掩蓋傷痛的灰塵時猶豫。. 三年多前?. 由於很難臆測讀者們閱讀的時空背景,一般論文寫作的建議是任何 有關時間的描述都應該用絕對時間表示(葉乃嘉,2008)。但對人而言, 時間的建構,是回到人本身「當下的現在」所想得到的記憶、視界、期 望所建構出來的(陳若吟、黎建球、Bernard Li、Ruo-Yin Chen,2009)。 因此,此時閱讀到這些文字的你,是和正撰寫著論文第一章的我相遇著。 這時候的我,視界大多來自於自身的「過去之事」,即便接下來所想要. 1.

(10) 敘說的故事,不見得完全是屬於自己的;卻是由於自己經驗的種種,讓 這一切有了開端與動機。. Dewey(1997)曾提過:「經驗的連續性原則,意謂著每一種經驗 都從過去的事物吸納了某些東西,同時也藉由某種方式修改了未來經驗 的性質」。兩年前所發生的種種,促使我必須要在此時強迫將自己框進 圖書館的小小座位中,一字一字的敲打鍵盤。嘗試用過去經歷的情緒, 以及現在的視界,去構思接下來你會看到的故事走向。而可以預期的是, 隨著這個故事的發展,結合自我的探究,也應該會影響未來的我看待此 刻的一切。既然這整個歷程相互連續、影響,那麼交代故事的起源,自 然有其重要性。. 一個生命的起源要從何時開始計算?是終於懷胎足月,帶著悲痛及 恐懼脫離母體,和世界真正接觸的那一刻?還是當他和她的基因,因著 愛與慾望在狹小的空間相遇,且再也無法分開的瞬間?. 一個故事要什麼時候才算存在?是在事件發生的當下就已然成為故 事?還是當有人開始說、開始聽、甚至化為文字的那一刻?. 對我來說,如果要給這整篇故事一個明確的誕生日,那所謂的三年 前-- 二零一三年六月二十二日,可能就會是最早的起點。早到在當時, 我並沒有想像到這個故事會有繼續下去,或甚至呱呱落地的一天。而縱 使現在我想說的話,並不完全跟那時一致,但那些被記錄下來的情緒, 其實並沒有隨著文字的產出而解放,反而在每一次的回首閱讀當中,提 醒著自己還有未竟的功課。. 那是個一段關於離別的故事。. 2.

(11) ⼗六分之⼀的故事 寫於⼆零⼀三年六⽉⼆⼗⼆⽇ 今年台北市的資優教育教師開了16個缺。北市資優教育教 師也不過140個⼈,這16個缺已經超過了⼀成。 所以有⼗分之⼀的我們消失了,還不包含決定要留職停薪、 默默更換職位的那些,但我卻不知道他們是哪些⼈。   其實很想知道他們是誰,因為⼀定會有我看過、打過 招呼、甚⾄聊過天的⼈。   今年的畢業學⽣曾經問過我:「我們為了學校想了那麼多、 做了那麼多,以後有誰會記得這是我們開始的?」 我回答: 「我知道⼀定會有⼈記得,但如果你真的需要⼀個確切的 答案,那麼我現在告訴你,我⼀定會記得,我會記得,⽽且我 會負責把你們的故事告訴學弟妹們,會把你們的名字和做的事, 記錄在這些被你們創造的歷史上。」 我就是這麼堅定的說出這些話,因為希望他們的努⼒都可 以被看⾒、聲⾳都可以被聽⾒。引領他們⾛向另⼀個世界的我, 必須第⼀個承擔代表世界去回應他們的任務。   3.

(12) 但現在我⾃⼰⾝邊消失了16個⼈,卻連這些⼈叫什麼名 字都不知道。 不應該是這樣的,如果這個城市裡,這個領域的我們就只 有140個夥伴,那麼我們或你們應該要想辦法記得,到底誰正 在、或曾在這個領域努⼒過。我們應該要想辦法記得這16個⼈ 的名字,把他們可能曾經有的願景、期待、開⼼、傷⼼都記錄 下來。然後我們帶著夢想和遺憾轉⾝繼續前進。 因為就在今天,我們深刻知道,沒有⼈會願意幫我們記得 這些。連理應最了解這個城市的我們到底發⽣些什麼的「那些 ⼈」,都只說了「沒有研究」。 然後那些⼈會再次的告訴新來的我們說:「你們只要做好 ⾃⼰的事情就好了。」或是像今天⼀樣,在說出來前踩了煞⾞ 的那句: 「你們不做後⾯還有很多⼈等著做。」   我們還要這樣被對待多久?     其實跟學⽣⼀樣,在我們之中少了任何⼀個,都該被 視為⼤事。16個⼈不僅僅代表著⼀個「剛好今年⽐較多」的數 字,他們應該是要被記得的名字、被記錄下的故事。⽽我們是 最該記得他們的⼈,除了因為他們是夥伴。還因為在旅程中有 時必須提醒⾃⼰,我們是帶著哪些⼈曾經但未竟的夢想在繼續 前進。   所以,我要在這邊講這個故事,這第16分之⼀的故事。 4.

(13) 有⼀個很好的朋友,是少數我會在⼼中默默的覺得:「這 個⼈不管做些什麼,我都相信她會做的很好」的⼈。(也就是 ⽐我認真⼀百倍的那種⼈) 有段時間我連打給她兩三次要約吃飯,得到的回應不外乎 是: 「我很忙耶!」 「那天?我要帶學⽣去⽐賽。」 「那天?我們家⾧辦了⼀個活動我⾮去不可。」 最後約成的契機,竟是順便幫忙她處理學⽣的事情。   有⼀天,她帶著疲憊告訴我:「我真的覺得我好忙,但我 不知道到底忙這些要做什麼?還越來越累,我不想⼀輩⼦做這 些事情。」   到了最近這⼀次⾒⾯,她告訴我, 「那16個缺當中有⼀個是我的,以後我不會再回來了。」 我問她:「你為什麼要⾛?」 她反問我: 「你為什麼要留?這還有什麼好留戀的嗎?⼈家有珍 惜你做的嗎?」   我知道去留是⼀個選擇問題,是⼀種「⽣涯規劃」。 但阿⾥巴巴的創辦者⾺雲也說過,會離職的員⼯只有兩個原因: 「錢,給的不夠」和「⼼,委屈了」。   會挑這條路的都不會是為了第⼀件事,所以會離開也 通常是為了第⼆件事。   於是今天早上在和「那些⼈」開會之前,我衝到了她的學 校,對她說:「如果可以的話,我想留下你所有的資料。」 5.

(14)   然後我看著她⼀本⼀本、⼀件⼀件的說著「這是我上 什麼課會⽤到的」、「這個你可以拿來這麼⽤」、⼀⾯細數, ⼀⾯將她櫃⼦裡的東西放到我的腳邊:「你都可以拿去沒關係, 反正我以後⽤不到了。」 ⽽在我慢慢把所有的東西搬上⾞的同時,⼼情也隨著⾞⼦ ⼀樣越來越沈重。   其中⼀個我們,就在眼前⼀⽚⼀⽚的,卸下她與我們之間 的聯繫。那些東西對我來說,⼀點都不是很開⼼以後可以拿來 ⽤的資料,⽽是⼀段即將被放棄的⼈⽣。   有些⼈是留不住的,所以我只能努⼒的⽤各種⽅式去 記得,然後想盡辦法留住她的痕跡。   在說也許是這輩⼦最後⼀次的再⾒之前,我問她:「為 什麼你都不把不滿說出來?」   她之所以是她,是因為相同的答案我也曾經從同⼀張 ⼝中聽過,雖然是在⾯對不同的問題上: 「我只說話給那些真⼼想聽的⼈聽。」 然後我帶著複雜的⼼情來到「那些⼈」的會議現場,再次 體會到她的那句「我只想說話給想聽的⼈聽」。也再次確認了, 那些⼈其實沒有愛我們,因為除了終於遮掩不住的厭惡之外, 他們並沒有像他們⼝中所說的「我們是夥伴」⼀樣,關⼼我們 之中到底是誰要離開、為什麼要離開。   難道不該關⼼嗎?如果真的是夥伴的話。 6.

(15)   這16個⼈不只是數字⽽已,也根本無關其中哪些是退休、 哪些是增班、哪些是不適任的教師終於離開的⽐例問題。⽽是 有⼀些⼈,我們根本⼀個都不該讓他們⾛。   當任何⼀個我們,都需要經過五年以上慢慢成熟、⼗ 年以上慢慢得⼼應⼿,那麼所有在這個歷程中努⼒的⼈,都根 本不應該輕易的放⼿。到底是誰可以有資格覺得,因為我們開 始不聽話了,所以某些⼈的離開⼀點損失都沒有? 也許真的是我們該努⼒愛⾃⼰的時候了。   我教我的學⽣要對世界反饋;我教我的學⽣不要盲從書 櫃;我教我的學⽣不要輕易服從權威,我教我的學⽣要努⼒讓 ⾃⼰的聲⾳被聽⾒。所以我也必須做同樣的事情、堅持同樣的 信念,只因想給的不只是話語,還有⼀個他們可以追逐的⾝影。   我會因為這樣⽽繼續堅持當⼀隻烏鴉,哪怕今天只有 喜鵲會被善待與餵⾷。     可是在⼀切繼續之前,我真的好想知道,其他的⼗六 分之⼀故事。 這篇文章寫於一次會議之後,會上有台北市所有資優班的教師代表、 資優中心主任以及教育局特教科的公務長官。那並不是場愉快的會議, 其中包含有老師對現行政策的抱怨、提醒上位者必須注意這麼多師資變 動所代表的警訊,以及長官對資優教育教師們反彈聲浪的負面評價。. 諸如這樣開了會,嘗試說明教學現場的立場及看法,得到的回應不 如預期是很正常,畢竟每個角色帶來不同的角度,即便是教師們自己也 7.

(16) 會有各種不同的聲音。但真正促成我在當天晚上就熬夜寫下「十六分之 一的故事」的理由,則是這樣的一段話:. 關於資優教育教師們離開資優⼯作的理由,並沒有任何實 證研究可以證明,我們也不要去過分揣測是導因於什麼樣的理 由。 在那一兩年間,身為資優班老師的我,從大環境中種種政策及決策 所感受到的氛圍,大略是箝制、不被理解、不受尊重。特教新課綱、從 資優受評學校傳出的耳語、教師課稅後特教老師的配套措施協商、校本 資優的實施以及資優學生鑑定方式的調整等都算促成的因素之一。自己 曾經在研究所作業中有這樣的紀錄:. ⼆零⼀三的資優教育年會,隱藏在四⼗週年慶祝氣氛背後 的,是對現況的失落。郭靜姿⽼師以「資優教育的⿊暗期」形 容此時的景況,眾⼈回應以熱烈但⼼酸的掌聲。我不⼩⼼在最 後的座談開了⼝,其中提到了特教新課綱對資優教育的箝制, 是現場教師們痛苦的來源之⼀。沒有想到的是,有教授在會後 忽然叫住我,問說:「新課綱的原始⽬的,是希望特教及普教 能夠擁有共通的語⾔,讓彼此能相互理解,對你們現場教師真 的影響那麼⼤嗎?」當時回應出⼝的,是我們從這措施中體察 到⼤環境對我們的不信任;但沒說出⼝的,卻是我們其實從⼼ 中開始質疑起了⽬前教育政策的根本思維。 各行各業都會有屬於自己的辛酸,但一份工作有沒有價值,有時並 不來自於薪水的高低,而在於自己有沒有受到尊重,無論是專業上或人 格上的。當會議中現場教師嘗試分享自己的心情與體會時,卻被「沒有. 8.

(17) 實證研究佐證」而忽視,促成了我當時深沈的傷心以及怒氣,亦促成了 「十六分之一的故事」誕生。. 資優教育教師的價值為何?Albert(1994)追蹤過傑出的資優男孩 及其家人,他的研究指出,從發展的觀點來看,要達到卓越成就,除了 家庭成員外,親近的良師和家人是兩大助力來源。陳昭儀(1998)針對 237名國中資優生進行的良師典範研究也發現,良師對於資優生的影響 不只是在課業及學習方面的教導,情意方面的引導也令資優生印象深刻。 若資優教育教師對資優生的影響深遠。而資優教育教師的服務年資、資 優教育教學年資與提供給學生的教學模式數量是呈現正相關(Rash、 Patricia King、April D,2000)。那麼任何一名正在成長中的資優教育教 師,做了離開的選擇,都不應該被輕率的看待。. 但文獻們是怎麼看待資優教育教師呢?. 在傳統的教育研究中,教師常被視為教育政策的基層執行者和學校 教育目標的實踐者,人們對於教師的故事或意見並不重視(蔡敦浩、劉 育中、王慧蘭 2011)但教師並不僅僅是專業知識或政策目標的載具,不 僅僅是「資優教育的師資培訓有待改善」(吳武典,2006)、亦不僅僅 是「強化師資、多元培訓」這樣目標導向的「發展策略」(教育部, 2008)。而是在我們思考資優教育的時候,是不是亦應該讓與資優切身 的親、師、生都被細膩的討論—我們應該在怎樣的氛圍、場域中,貢獻 出我們的專業,以及我們的人生?. 資優是我們的專業、工作,但更是我們的人生。. 也因此,當現在,我們一起閱讀完剛剛的文字後,在我心中繚繞著 的,仍是當時遺憾、憤怒與傷感的重現。. 9.

(18) 當然,就詮釋的觀點來說,此時此刻的你,和三年前的我,我們兩 者的世界剛剛經由文本而有了交接。但身為讀者的你,和身為作者的我, 即便現在面對的是同一篇文,很有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感受。畢竟對讀者 而言,詮釋活動在於理解文本的時候,必須在內心重現對此文本世界的 全貌。重現不僅僅是指複誦而已,而是了解自身在閱讀文本之後,自己 在這樣處境中的感受,並從這樣的感受出發,理解自己在閱讀文本之後 自己的情緒、感受是如何(陳若吟、黎建球、Bernard Li、Ruo-Yin Chen, 2009)。. 但文字的魔力在於,對我而言,這些曾在腦中流轉、千絲萬縷的思 緒;或是因著人事互動而產生的記憶,將之化作文字時,總好像必須再 度經過「反芻」的程序—咀嚼、消化、再咀嚼、再消化。而這樣千錘百 鍊的結果,會導致所有已經用文字面貌現身的意念,更容易被自己的心 靈所吸收。. 因為想要記得,所以書寫。. 而三年前暫時被文字收藏的意念及故事,此刻正要開始延續。 . 10.

(19) 第二節 為了遺忘而書寫. 我早已想寫⼀點⽂字,來記念幾個青年的作家。這並⾮為 了別的,只因為兩年以來,悲憤總時時來襲擊我的⼼,⾄今沒 有停⽌,我很想借此算是竦⾝⼀搖,將悲哀擺脫,給⾃⼰輕鬆 ⼀下,照直說,就是我倒要將他們忘卻了。 <魯迅 為了忘卻的記憶> 你可能會在心中產生了一個疑惑,書寫不就是為了將許多在腦中縈 繞的意念化為文本,以求成為一個固定的詮釋呢?為何還會說「為了遺 忘而書寫」?. 老實說,這樣子和你一起回顧了過去的文字、過去的情境,雖然已 經是兩年前的情緒,但再次專注的和自己的文字相對,落筆時那憤怒、 傷感以及遺憾交織的激動,卻仍然如炙陽、狂風及激浪同時作用於礁石 一般,劃下一道道深刻的痕跡,教人難以親近觸碰。. 雖然當時的自己,在數週後寫下後續的故事時,已經開始期待自己 能傳遞一些正向的意念:. 可以的話,請跟著我們⼀起祝福離開的16個⼈,歡迎即將 到來的16個⼈。 然後我們⼀起告訴新來的這些⼈,這是⼀個有著怎樣信念 的環境跟群體,離開的⼈有怎樣的不捨,⽽留下的⼈有怎樣的 堅持。 不要只告訴他們,這環境有多險惡、那些⼈不愛我們。因 為我們還沒有放棄,下任何結論都還太早。 要告訴他們: 11.

(20) 「我們會記得我們所有⼈,所以請放⼼跟著我們⼀起,在 這個世界留下痕跡。」 <摘⾃ 第三個⼗六分之⼀的故事> 但 ,若真的直接由三年多前的我來著手寫下後續的故事,嘗試給 予這些新進教師們一些想法,主題應該還是會圍繞著那些選擇離開資優 教育教師工作的人們,藉由記錄他們離開的種種理由及心情,來提醒新 進老師們,這個團體曾經想要珍惜的一切;但更真實的企圖是,用來反 映我心中的不捨以及感傷。. 不捨有些老師的「選擇離去」,也不捨要面對離別的其他老師與學 生。. 不過,如同Bateson認為的,所謂「連續性」的產生,正是因為人們 對混亂生活的調適與即興演出,每一次的調適其實也都是一種學習。隨 著時間腳步的推進,以及兩年來看著這些資優生力軍的努力與遭遇,甚 至也有一些合作的機會;看著自己指導過的實習生留下了像這樣的文 字:. 我⼀直在找機會讓他們知道,他們的努⼒世界看得⾒,也 值得除了我以外的⼈肯定。想跟你們⼀起經歷陪著你們⾧⼤, 應該說跟著你們⼀起成⾧。有時侯帶著你們追尋你們的夢想, 其實也是想幫⾃⼰圓好多夢。 當心中對於新進夥伴們的期待與認同日益增加,對於離去的夥伴所 可能存有的遺憾與無奈,自己的執著也日漸淡化。縱使現在各種情緒雖 然仍會在意念中交雜,卻已不會完全任由負面情緒擺佈。反而會覺得, 若我真的要嘗試敘說一段關於資優班內資優教育教師的生命故事,那麼 離開的人固然重要,留下來的、新加入的人也同樣重要。. 12.

(21) 人生本來就隨時面臨著離別跟相遇,資優班何嘗不是一直在面對這 樣的無常?由於自己對這樣的離合有所感觸,便嘗試利用台北市資優中 心網頁上的「台北市資優班實施現況」,將五年來台北市國小一般能力 資賦優異班的教師做一個名冊(附錄一),發現資優教育教師的變動其 實是一種常態,台北市設有一般能力資優班的學校共有三十七所,從一 零一學年度到一零三學年度的三年中,教師沒有變動的只有六所;從九 九學年度到一零三學年度的五年中,教師沒有變化的更是只有三所。另 外,近五年中每年教師均有變動的學校有六所;五年中有三年以上教師 和前一年不同的學校有七所。. 這樣的變動對資優班的經營有無影響?在「臺灣國民中小學資優資 源班運作基本模式之探究」這篇研究指出:教師異動是對學校資優教育 甚具影響力的因素,不論是資深教師退休或異動,抑或新教師加入,都 可能使學校面臨變異,甚至轉型(陳偉仁、黃楷茹、陳美芳、陳長益 2013)。若我們去思考普通班導師的角色亦會發現,由於無論是家長或 學校,均會期待導師帶班至少能一次帶完兩年,不希望在年段途中換 人。而以資優班學生的個管老師常常是一帶四年、至少兩年,且資優班 的課程規劃常跟資優老師本身專長有關的現況來說,台北市的資優班學 生在四年的資優班經歷中,幾乎都會遇到個管老師非預期的變動,或是 某一個領域的課程要由不同的老師授課。. 也就是說,在剛開始構思論文的方向時,會覺得與其僅僅去探討那 些離去的人,他們因為怎樣的理由而做出選擇;探討那些留下的人,到 底感受到了什麼、承受了什麼;亦或是看看那些初相遇的新進教師們, 到底面臨些什麼、擔憂什麼。不如嘗試由我自己來現身,將視框聚焦於 「資優班」這個場域,去看看在師資變動的歷程當中,資優班離開的人、 留下的人、以及因新進而初相遇的人,到底怎麼交互影響著資優班本身 13.

(22) 的文化、促成了怎樣的變遷、一起說出了怎樣的資優班故事?描繪出怎 樣的理念跟圖像?. 那時,這篇故事對我的主要意義,除了嘗試將這三年來縈繞心頭的 窒礙做個再整理;也希望經過沈澱及反芻後,原有的遺憾、傷心與憤怒 能夠慢慢昇華,並轉化為下一個故事誕生的新力量。. 有時候,書寫終於能讓我們將某些心頭的執念放下,若文字已經擔 負起記憶這項工作,那麼心就可以慢慢接觸、擁抱新的情緒,期待那會 是溫暖的相遇。. 為了遺忘而書寫,為了放下而書寫,為了繼續往前進而書寫。 . 14.

(23) 第三節 為了前行而書寫. 什麼都不會永遠消失,這個世界有種痛苦的進步,渴望著 我們留下⼀些什麼,還依然夢想著前進。 <我想念我⾃⼰>. 暫停一下,喘口氣。. 從第一節到現在,我們用了五千多個字交流相會。對你來說,閱讀 至此,只是轉瞬之間的事;對正打著字的我來說,已是好幾個小時的時 光;但這些文字的背後,卻是記錄著三年多來的心境,從發生時的感傷 與無奈,到轉折後的沈澱與省思。. 然後我們終於要一起繼續前行。. 之前提到,若要嘗試敘說一段關於資優班內資優教育教師的生命故 事,那麼離開的人固然重要,留下來的、新加入的人也同樣重要。我曾 以「想要敘寫一段資優班中,離去、留下以及新進的教師們,所交織而 成的故事」這個主題和指導教授陳昭儀老師討論。昭儀老師並沒有直接 告訴我這樣的想法是好還是不好,只拋給我了幾個問題:「你到底要說 誰的故事?」、「若你真的說完了這個故事,那你要表達的到底是什 麼?」、「你為什麼要說這個故事?」前兩個問題我自己回答了什麼不 是很有印象,真正讓我脫口而出但又震懾住自己的,是第三個問題的答 案:. 因為我也曾經是個新進的⼈、留下的⼈,也曾是個離去的 ⼈。. 15.

(24) 在呂格爾的敘事理論中可以看到,敘事源自於人類面對自身存在之 掛念,並包含身處環境所給予之影響,詮釋自身生命是離不開人之為人 所面臨到一切的感受、理解與表詮(陳若吟、黎建球、Bernard Li、RuoYin Chen,2009)。發生在台北市國小資優界的師資變動,是個屬於全 市且常態的問題;師資異動對每個資優班都會是個課題;在會議上,對 師資流動量大有想法的不僅是我,也不只有我聽到了長官的回應。但卻 只有我出現了這樣的感受,這感受強烈到我自認必須將其寫下,使其成 為故事、使其成為文本。. 我想寫的故事,其實也是我自己的故事。. 只要不是創班的資優班老師,一定都會有跟任職的資優班「相遇」 的經驗。這個相遇包含了和已經存在的老師、學生及家長們。而我進入 現在任職的資優班時更特別了些,因為之前兩個資優班老師同時退休的 關係,我和另外一名搭檔同時成為資優班的「新進教師」。而在幾無前 人的經驗傳承以及專長興趣跟過往資優班走向都不搭的狀況下,整個班 級的課程、風格及文化等於在我們兩位老師的手中直接中斷、扭轉。親、 師、生的彼此習慣及調整花費了不少時間。傷神,有時也傷身;其實, 也曾經傷心。. 而在我終於經歷了摸索、適應、熟悉到甚至開始冒險的資優班生涯 的六年後,和我一起奮鬥的搭檔因為年紀及健康問題辦了退休。她是離 開的人,而我是留下的人。當時曾經有家長問我:「希望接手的老師有 什麼樣的條件?」但同樣會思考這樣的問題,對於最後產出的結果,我 跟家長一樣,只能有所期待,卻無法掌控什麼。由於台北市的資優班教 師甄試幾乎都是採取聯招,並依據排名高低進行志願選填的關係,學校 端其實是沒有自主選擇老師的權利。家長及學生會出現的惶惶不安,當 然也會是我的。而新進教師和我們相遇之後,除了接手退休老師任教的 16.

(25) 領域以外,也勢必要跟我們現有的班級文化融合。我又該怎麼跟他說明 我們班級經營的理念與文化,在離去老師的意念,以及新進教師的自主 權中找到我們的平衡點呢?諸如這些種種,曾經讓「留下」的我苦惱許 久,也是到目前為止,偶爾會用以檢視自己班級經營的角度之一。. 而我生命中的兩次離去,第一次發生在從特殊學校甄試來現在任職 的資優班時;另一次則是因為請半年育嬰假的關係,必須要暫時離開工 作崗位。兩次的考慮都曾讓我躊躇萬分,兩次的決定也讓我對原來的夥 伴懷有歉意。. 我想說一些故事。. 我聽過、我經歷過,故事存在我的意念之中。而我是處在現場的資 優教育教師,亦在此同時,是個說故事的研究者。這樣的雙重身分讓我 自覺必須利用這樣的機會說些什麼。不只是因為過去第一線人員從事研 究的比率低落,僅佔一成左右(彭瓊慧、郭靜姿,2001)。也因為教育 研究不應只著重教師的實踐,也必須正視教師的聲音(Goodson、Ivor, 2005)。你必須了解我們的生命,才能了解我們是什麼。. 因此,在整理過自己的所有思緒之後。我發現,與其去收集其他老 師的故事,傳遞他們所交織出來的樣貌,不如直接由我自己現身。我怎 麼成為現在的自己、我怎麼成為現在的老師,這些只有我才能說的故事, 即便不能成為其他人的參考,也可以在探索的過程中再次找到自己因何 而感、為何而寫的理由。並且,藉著在我教學生涯中重要的人、事,也 能夠映照出我自己,還可能有一點點的我們。. 所以,我想要開始的旅程是:. 一邊回顧並檢視自己在面對「離去」、「留下」、以及「相遇」時 的歷程,作為自己生命的再現。. 17.

(26) 一邊收集「離去的」、「留下的」、以及「初相遇的」資優教育教 師們,他們所擁有的生命經歷。. 期待離去、留下以及相遇這樣的時間流,能夠串起師資異動的數年 間,於資優班場域中所交織出的絮絮低語。. 而最後,在我和他人的生命故事共同匯流時,這個故事也應該會讓 我自身的面貌變得更加清晰。. 誠摯的邀請你,在未來的書寫中,繼續和我一起前行。 . 18.

(27) 第二章 故事們以及說故事的人們. 很高興,你還在。. 在這趟旅程中,我們會一起看見別人的故事,也會看見我自己的。 因此,當我們將第一章節的情緒和意念打包成行囊,正式上路之前,我 想先請你認識我。. 我既是你的引路者,也是我自己的。我不會知道確切的路徑在哪裡, 只能依著心去覺察路上何時該前進、何時該轉彎、何時該停留。而既然 你必須通過我的視框及眼光,去觀賞這一路上的景色;那麼除了上路的 動機之外,你還必須更了解我、我怎麼踏上說故事之路、還有我打算怎 麼繼續這段探尋之旅。. 19.

(28) 第一節 為何說故事. 劇場不是⽬的,⽽是道路。 Grotowski. 猶記得大學時代,知名作家、企業家林偉賢曾經應邀蒞校演講,不 求上進的我受女友之「拖」而一同前去聆聽。其間演講者發給每個人一 小片紙,並要我們寫下自己的成功目標。印象中放眼所及皆是「當個好 老師」、「環遊世界」、「成為一名教授」等遠大目標。只有我在不情 願的分享給其他人時,得到的儘是疑惑的眼光:. 我希望能夠對所有相遇的⼈說出⼀句話或⼀個故事,⽽這 些話能對他們有幫助。 故事在我的生命當中,一直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母親曾形容童 年時期的我好動程度猶如脫韁的野馬,每次出門彷彿要用盡全身的精力 去盡情跑跳,無法拉回。只有在書店進入閱讀故事的情境時,才能安靜 的與文字、角色、對話相伴。就如同心理學家Csikzentmihalyi(1990)所 說:「當人們沉浸於某種活動時,會因為全心地投入活動中,而忘卻周 遭現實空間的環境,並且自我會暫時撤離知覺,對時間的存在效應產生 了扭曲感,進入渾然忘我的狀態」。我就是能在故事與故事間的心流中 度過數個小時而不自知,用「廢寢忘食」來形容那種狀態,是絕對不為 過的。. 但一直到年齡漸長之後才發覺,我閱讀故事的方式和大部分人不太 一樣,這促成了我在閱讀和理解上的優勢,但也是極大的劣勢。若說敘 20.

(29) 述、描寫及對話是故事的三個寫作基本架構(江曉華,1990),敘述指 的是人的經歷、言行和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描寫是將人、事、環境做 具體、逼真的摹寫;而對話則是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那我的閱讀 比重大約會是所有的對話、部分的敘述,以及非常少量的描寫。. 也就是說,我的閱讀專注在「人」、「情緒」及「人與人的互動」 上,但對於用以塑造時代背景、環境或氛圍的修辭文字幾乎省略無感。 與其說我在閱讀故事,不如說我在閱讀一個又一個的人,怎麼因為他的 環境、價值觀、遭遇、互動間,而產出不同的想法、情緒、言語以及行 動。. 正因如此,我的閱讀速度極快,且能輕易的掌握角色間的關係、情 感以及因人的互動而推衍的脈絡。即便是像紅樓夢那樣人物眾多,關係 複雜的故事,對於我來說亦非難事。但弱點會在於文字上的修辭、美感, 以及對於景物等的描寫能力等。. 這種閱讀人的方式,讓我對個人、個人眼中的世界,以及每個人就 自己角度所「詮釋」出的真實相當看重。因此,雖然實證主義這個典範 仍然影響整個學術界,但我就是很難打從心裡相信以人為本的領域,可 以被單一的規準或法則形塑。就如同Kelly(1995)以「人即科學家」 (made-the-scientist)的理念創見了「個人建構心理學」(Personal construct psycholog),每個人所經歷的社會或行為,都建構了我們自己 心中的真實;而即便是不同的人,面對了相同的經驗,還是會因為他個 人的價值觀或理論,衍生出不同的方式,來「建構他的經驗或真實」。 當個人的感受和群體所呈現出來的數字趨勢相左,難道我們就該質疑這 個人的感受不為真嗎?若能夠選擇的話,我會更傾向往個人靠攏一點點, 不只是因為對於少數的尊重,而是因為想要更貼近人的溫度。. 21.

(30) 因此,進入研究所之後,我幾乎沒有太多遲疑,質性研究所代表的 派典以及知識論觀點太叫人著迷,是個絕對想要擁抱的領域;但其背後 的理論及可實行的方法多元,像一把大傘,能夠容納許多不同的方法(陳 向明 2004),卻也讓我花了些時間體會迷路與徬徨的眼花撩亂。. 不過,在修習陳昭儀老師所開設的「資優教育名著選讀」課程時, 我再次尋回了說故事的快樂。雖然主軸是閱讀的分享,但在實際運作中, 我們幾個同學都會嘗試藉由文本中的記錄去貼近自己的生命經驗。而在 分享彼此故事的歷程中,讓自己的生命經驗能夠再去探究他人與社會, 並與之匯流。林美珠(2000)提過,人們在故事中給予生命經驗意義, 故事同時也提供一個人經驗的凝結與連續,並在我們與他們的溝通中佔 有核心的角色。這門課讓我看到敘事經驗的可貴、看到不同角度的視框 及他們所看到的世界,以及在所有主觀及不中立間,所交織而出的美好 畫面。. 只是,真正在選擇研究方向與方法時,我仍然帶些反骨的,曾想要 從紮根理論著手。心中抱的大志向,是讓許多人的意念及故事,去串成 一個可能的理論。昭儀老師乍聽到我的選擇時卻說:「這看起來不太像 你會走的路。」的確,在歷經幾個月的思考及翻閱文獻後,我還是必須 承認,每個人還是有他適合做或喜歡做的事情。在幻想的時候或許可以 騙騙自己,但真的要花時間精力動筆的時候,還是得先找到自己生命中 的「最愛」。. 不少教學書籍或推薦文章都會下這樣引人注目的標題:「如果一生 只能去一次東京,不能錯過的餐廳...」、或是「如果一輩子只能買一棟 房子,最好的選擇會是.....」。回過頭來,當我也以這個角度思考着自 己的研究:「如果一輩子我只寫這篇研究,我想用什麼方式去呈現我眼. 22.

(31) 中的世界?」答案其實一直昭然若揭着,只是人總是喜歡繞一些圈、走 些冤枉路,去堅定自己原本所重視的信念與目標。. 我還是想說故事。. 不僅僅是對故事的喜好而已,而是對我來說,每個人心中的故事都 有其價值存在。如同後現代主義所認為,真實是被發明的,由知者的語 言理論建構出真實,每個語言用自己獨特方式過濾建構出經驗世界(蔡 敦浩、劉育中、王慧蘭,2011)。我想知道,資優班老師們在面對夥伴 的變動時,會用什麼樣的語言、情緒來詮釋他眼中的真實、敘說出怎樣 的故事。當一個又一個老師用他自己的樣貌去敘說他自己的故事,每一 個故事所呈現出來的「多元真實」(Multiple realities),是否能夠幫助 我們更加看見資優場域中因師資變動所可能產生的樣貌。對我來說,敘 說不僅僅是種方法論、資料來源,或是思考模式,還是一個又一個的人, 是有溫度的生命文字。. 我想聽故事,我想說故事。. 23.

(32) 第二節 故事裡的人們. 一、我. 你必須成為⾃⼰,才能找到與這個世界對話的管道。 <Julianne Moore> 我想說故事。我自己的故事。. 我其實是很少用「我」來說故事的,尤其是化為文字的時候。高中 時期,我的文章喜歡用「你」,尤以論說文為甚:「你並不會知道,這 樣的關心到底是種愛孩子的表現,或是滿足自己有在愛孩子的想像。」 類似這種語句常常出現,國文老師曾經嘗試要把這些「你」都改成 「我」,例如在文章評語提醒,或是直接在文中打圈修正,但都以失敗 告終。. 長大後,這個情形更加嚴重。無論是寫給自己的簡單記錄,或是研 究所的心得報告,我仍然避免使用「我」這個字。我的文字中可以有 「你」、「他」、「我們」,但就鮮少會出現「我」。理由到現在我還 沒有辦法說的非常清楚,但這也是為什麼一開始曾經不打算用敘事,甚 至剛開始思考敘事的方式時,會想要以他人的故事為主的重要原因。. 但每個人總是要跨過屬於自己的關卡。就像我之前所提到的,師資 異動這樣常態的議題,為什麼會對我產生意義,甚至必須要寫這麼長的 文字去敘說它?那麼我自己以及我的故事就不可能藏身於外,我也曾經 是個新進的人、留下的人,也曾是個離去的人。我自己身上的故事,也 就是我想要寫的故事,我必須要在這個故事中現身。. 24.

(33) 在我的生命經驗當中,每件事情都有其意義,某些「特殊」的事件 是被我所賦予。自然我也必須透過敘說,將這些經驗意義化,每個經驗 都是獨一無二,但每個經驗都有連貫的脈絡。只有將過去的類似經驗累 積的結果,和現在的主要經驗連結起來,我們所說的「意義」這種關連 結構才會出現(Tuner V,1986)。. 呂格爾認為,自我必然與他者(社會)彼此辯證性地交往着。因此 自我確定的過程中,脫離不了與他者(社會)的關係(引自翁開誠, 2002)。我藉由自己的故事,看到自己的價值選取與實踐行動。也經由 我自己的真實,看到我與這些故事之間的聯繫。透過回顧自己過去的生 活事件以及經驗,與現在的自己串連,與其他的故事串連。. 還有,與眾多面向的我串連。. 在第一章中,憤怒的想用文字發洩的,是我;書寫時,帶著一些傷 感,想記錄些什麼的,亦是我;轉化後,期待自己能夠傳遞些正向力量 的,仍是我。不管是正向或負向,離開、留下或是相遇時的自己,每一 個我,都需要被自己認回來,如此,才算一個完整的我(周志建, 2012)。. 最後或許,我可以從中找到我自己的價值,以及故事本身的意義。. 25.

(34) 二、他們. ⼼翊的缺點在於,他關⼼別⼈的程度,⽐關⼼⾃⼰的要多 很多。 <⼤學導師王瓊珠教授> 我想說故事。別人的故事。. 我記得很多的故事,很多別人的故事。當你喜歡聽故事的時候,你 自然會把耳朵打開,聽人說話。然後,別人就會自然的對你說很多話, 告訴你他們的故事。我常常被很多人的故事牽引,為很多人的故事感動。 有時候,會為了讓故事有好的延續而暗自祈禱;有時則甚至會親身採取 行動。. 曾因為學校的行政不公,嘗試寫文、或尋找法律上的協助。. 曾有個女孩被前男友在網路散播不實訊息,協助找到源頭,揪出主 謀。. 曾因為他、她或他們的故事,我花費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去查資 料、去思考、去說、去寫。. 但大多時候,我就只是聽着、聊着、記着。. 如果不是心中對某些人的的離去有所感觸,我不會想要動筆寫下這 些故事。他們的故事對我來說,重要性不亞於自己的故事。許育光 (2000)提到敘說研究探索的主題有兩種,分別是「他人文本」與「自 我文本」,在「他人文本」有一類是「從自己的主體脈絡出發來探究客 體,探究客體的歷程本身也反應了認識主體的過程,研究歷程架構在研 究者與客體間的循環對話」。藉由聽他們的故事,以及去檢視「聽他們 故事的我」到底有怎麼樣的對話,亦是協助我踏上認識自己的道路。. 26.

(35) 每個人的故事都有其獨特之處,來自於他的生命和觸發;但也都有 共通之處,來自於這個時代跟這個社會。倪鳴香(2004)認為每一個生 命敘說都有既定的參照系統,而這些參照系統都是根植於敘說者所處在 的文化當中,因此生命敘說訪談,很自然的可以成為理解歷史社會文化 特質的入口。我想知道別人的離去,他們帶著什麼心情、怎麼選擇,怎 麼看待離去之後,資優班的變化?我想知道別人的留下,他們懷抱著什 麼?掙扎著什麼?取捨些什麼?我想知道別人的相遇,他們期待些什麼? 遭遇了什麼?在環境跟自己的拉鋸間剩下些什麼?. 當然,在這整篇故事中,所謂的「他們」,必須有所取捨。以立意 取樣的觀點來說,我想看的是:. 在我自己服務的學校中,有離開我而去的人,亦有新進而和我相遇 的人,我想要記錄他們的故事,並和我自己的「留下」對話。因此,曾 經和我搭檔過但現已退休的陳老師,以及現在跟我一起努力著的吳老師, 都能夠和我一起反思這段路途。. 而在我從初任到熟悉的教師生涯中,也有些重要的人,曾經在我心 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有令我深深仰慕、帶我離開孤島的前輩,也有現在 一起努力的夥伴,以及被我所影響過的後輩們。他們可能有些已經退休、 轉任,有些正努力在過去和未來間調適著,有些則是還在摸索著這個環 境。這些離去、留下、相遇的人,會在資優的場域中各自表達出什麼, 又共同表達出什麼呢?. 因此,除了你和我之外,被我邀請同行的人,還有四位已經離開資 優教師工作的老師們(L1~L4)。包含了兩位已經退休的,以及轉任其 他職位的老師們。他們有的是在專案時認識,被我仰慕著的前輩、我之 前的搭檔、第一次邀請我參與跨校交流,帶我走出孤島的學長,以及雖 然比我晚進到這個領域、也必我早離開,卻仍然堅持自己教育理念的學 27.

(36) 弟。藉著跟他們說聲感謝,以及傾聽他們的故事,期待能夠讓我了解自 己承繼了些什麼,以及從他們身上反思我的際遇、選擇。. 還有兩名仍然在資優教師工作崗位上努力著的夥伴們(S1~S2), 他們和我一樣,都在這幾年當中面臨著搭檔的離去。他們如何看待這樣 的變化、如何在堅持與改變之間尋覓自己的平衡點,都讓我再次的去回 顧自己在這幾年的遲疑與堅定。藉著跟他們彼此分享這幾年的故事,彼 此加油打氣,想趁此時告訴他們:「很開心你們還在。」而或許,也可 以藉此看到我們彼此共同的心情。. 然後是四位在這幾年才踏入台北市資優工作的新進教師們(N1~ N4),他們有的人不斷的在留下與離去間擺盪、有的人已經選擇離開, 而有的人仍會繼續跟我們一起努力。其中包含了因為見習或實習而相遇 過的、常常和我討論問題的朋友、以及我自己現在的搭檔。藉著探問他 們的近況,了解被我影響過的人們,怎麼面對他們自己的資優教師道路, 並希望能在這樣的對談中,也回顧自己在初任的幾年中,有著怎樣的心 態、或遭遇著哪些故事。. 這十個人是我心中覺得、在自己的資優班教師生涯中,影響過我的、 或被我影響過的人(詳見附錄二)。藉著再次的見面、感謝以及相互鼓 勵,期待能夠勾勒出一些不同際遇的人們,可能有的共同或獨特的身影。. 最後,我希望他們的離去、留下,與相遇,可以和我自己的故事相 互映照。. 我們有些相同,也有些不同;我們都保留了一些彼此,然後成為我 們。. 28.

(37) 三、我們. 不能不忽略的是,即便所有的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說了故事,最後 的文本仍然會透由我及我的語言所產出。Gadamer認為:「語言就是人 的存在的真正媒介」(引自蔡敦浩、劉育中、王慧蘭,2011)。通過語 言,能夠再現不在眼前之物,可以穿越時空抵達過去及未來。也由於這 樣,語言得以構成人類互相溝通與共同生活的可能性。但通過語言,事 件在「敘說」及成為「文本」之間,仍然有可能再被解構。身為故事引 路人的我,自當負起責任,在旅途中時時檢視並作反思。. 而且,身為一名教師,亦希望能夠藉由資優教育教師們的生命故事, 作為了解資優工作的重要媒介。傳統的教育研究中,教師常被視為是教 育政策的基層執行者或學校教育目標的實踐者,人們對教師的故事或意 見並不重視(蔡敦浩、劉育中、王慧蘭,2011)。但教師們的生命經驗、 專業及社會因素之間,其實會出現許多複雜的互動關係。藉由敘說,我 們或許能夠一探在師資異動時,教師為了資優班經營的延續,所交會而 成的生命樣貌。. 通過這些語言,或許能再現一些我的,或他人的生命經驗。 但重 點不見得僅僅是每個人的故事有沒有被真實呈現,也不是知識與真實的 符合一致。而是希望將一些藏匿在我們心中的事物,嘗試勾勒、描繪, 並說出。. 藉由語言、敘事、以及文本,我們真實存在,而我們的感受也真實 存在。. 29.

(38) 第三節 故事怎麼說. 研究者無法直接進⼊另⼀個⼈的經驗,我們所處理的是某 種模糊性質的經驗再現。 Riessman(1993) 壹、故事的收集. 你會用什麼東西,來記錄自己的旅程?. 有些人喜歡用照片,記錄曾出現在眼前的世界,和他自己在世界裡 的樣貌。. 有些人用文字、用繪畫,眼睛曾看的、心曾想的,都在小冊子裡。. 有些人掛起了張世界地圖,用安放上的小旗子、小徽章當做自己的 足印。. 而在世界不同的角落,那些小賣店裡一個個重要景點的縮小玩意 兒,有時會在某個人的櫃子裡相聚。. Polkinghorne(1988)認為,「敘說」一詞通常指向三種範疇:第一, 編造故事的過程(the process of making story);第二,故事的認知基模(the cognitive scheme of the story);第三,編造故事過程的成品(the result of process),亦即故事、寓言或是歷史。意即,敘說探究不只是像詮釋學 一樣,只關注「說了什麼」,還在乎「故事是如何被說」的。事件在被 敘說、成為故事的時候,不僅僅是牽涉到個人,也涉及了個人與他人、 與過去經驗、與社會文化連結的互動歷程。. 30.

(39) 因此,在收集故事的旅程中,除了故事及個人本身,我仍然需要其 他的資料,來協助自己了解他們所處的環境以及脈絡。而故事也會觸發 我的省思,這些省思會幫助我,成為用以檢視自己的養分之一。. 因此,我在旅程中收集,並一併打包的有:. 一、回憶. 回憶在腦海中雖然不見得是正確的,而是經過詮釋之後的結果。但 在敘事的觀點中,記憶的真實度不見得是重點,個人內在給予的詮釋, 及怎麼影響自己的選擇,才會是關鍵。因此,我會挖掘自己在心中所記 錄的點點滴滴,藉著文字嘗試再現它們,以呈現自己的所見、所思。. 二、過去的紀錄. 多年來,自己因為一直有寫下隨筆的習慣,這些年無論是人生、職 場的心得或感想,都大致有保存了上百篇的文字。有些存在於筆記本裡, 有些存在於自己的部落格中。有關於自己的、別人的;有關於際遇的, 也有關於教育的。這些文字其實便是我生命中的紀錄,有些回憶已然模 糊,有些在此時此刻已經有不同的看法或詮釋。但也藉著探訪這些文字, 能夠讓我和過去的自己對話,再次看見歷程中的轉變和脈絡。我也會利 用這些資料來反思自己的人生,到底怎麼跟我的教師生涯相映照。而身 邊的人事物,又是怎麼影響著我。. 三、訪談. 訪談是獲得故事最直接的方法,藉由每個人的敘說,我才有可能走 進他們的世界中,獲得接觸及相對的機會。當然,我會恪守身為一個研 31.

(40) 究者的倫理,藉著匿名及遵守保密原則的方式保護他們的隱私;在旅程 之中,保持與他們的聯繫,以便確認自己是否有將他們的意念盡責的傳 遞,並誠實且尊重所有的敘事者;並在旅程之後,提供我整趟旅程的記 錄,與他們分享。. 四、研究省思與筆記. 在整個研究旅程中,我將會記錄自己針對論文的想法、困惑,同時 也將利用書寫,記錄自己研究的心情與感受。而在訪談的前後,我也會 記錄自己的心情,以及之後的省思或感觸。. 而在自己工作的資優班場域,也可能會出現許多牽動我心情及想法 的事件。希望自己在這段期間,能隨時保持開放且敏感的心靈,時時記 錄下,並和我的研究對話,找出自己可以注意或修正的方向。. 貳、經驗的再呈現. 在維根斯坦(Wittgenstein)的眼中,世界乃是由語言所再現的:語 言描繪了一個世界,就像藍圖或地圖那樣,每一句表述(proposition) 都代表一小塊世界的圖像—一件事實。我們居處的真實都是通過語言而 再現的。無論是我的經驗,或是他人的經驗,都需經過語言才能成為真 實的文本。而敘說亦是一個不斷探究、敘說、分析、確認的循環。所以 在研究中,我選擇利用Riessman(1993)「經驗的再呈現」五層次,作為架 構,並作為我處理所有故事,並化為文本的歷程。. 一、關注經驗(attending to experience). 32.

(41) 藉由在意識流裡關注傾聽,並從所有在腦海中浮現的影像、聲音、 情景中,區別出某些現象,並嘗試給予意義。無論是我自己的生命經驗, 或是其他人的生命經驗,我們都會各自賦予自己的某些經驗意義,並選 擇將之敘說、分享,並進入文本。經由關注,我們會選擇什麼現象具有 意義、什麼情緒、情境、感官經驗必須被敘說和記錄。這是再現的第一 層級。. 由於我感受到自己對於離去、留下與相遇這三個生命歷程的關注, 影響了我在資優教師工作中的種種感受與選擇。因此在這個層級裡,我 大致將自己的視框限制在關注自己、以及資優教師在相遇、留下、以及 離去時的故事。並不是其他部分的故事不重要,而是我希望可以藉著這 些文字,能夠真誠的看到自己的內心。. 二、敘說經驗(telling about experience). 敘說經驗就是將存在腦海中的經驗,化為語言,條理化後並加以演 出。在敘說中,可能會因為個人需求、聽者或情境的不同,而在敘說上 會有不同的語氣、比重、文句或表達方式。 我怎麼說「我的故事」讓 你看見、他們怎麼說「他們的故事」讓我看見、我怎麼說「我們的故事」 讓你看見。藉由我們描述生命歷程中的環境、角色、情節、過程或結局, 希望能將我們的生命故事帶入真實、進入敘說空間內而呈現給你。藉由 這些故事,不只是生命經驗,連我們自身,都將會再次被塑造、被呈現、 被認識。. 而如同你所能看見的,我會嘗試藉著「對你說話」這樣的形式,去 呈現出我自己生命的一些歷程及體悟。這些故事不見得按照時間軸出現, 而是以主題的形式,藉由故事以及故事對我的影響,慢慢的架構出我的 樣貌。. 33.

(42) 而其他人的故事敘說,參考林本炫(2007)所提:「如果是採敘事 分析法,則通常不但不可以有訪談大綱(指半結構訪談那樣的訪談大 綱),而且不鼓勵追問。」在我與他們的對話當中,通常只以「請你聊 一下自己這幾年在資優班教師生涯中的經歷及感想。」 作為開頭,並 依據他們在我心中的身分別(離去、留下、相遇)或是個別的經歷,做 進一步的追問,例如:「你在這幾年夥伴的更動當中,感受到了哪些變 化呢?」、「你覺得環境給資優老師太大的期待,這個環境指的是什 麼?」等。. 三、轉錄經驗(transcribing experience). 無論是使用錄音、錄影來記錄敘說的故事,都已經是「選擇過後的 資料」。而無論是哪種錄製形式,到最後我們都必須以某種文本去呈現 它。因此我將在這個旅程中,與他們進行的對話,都化為逐字稿,並按 照個人身分以及文字的順序做開放編碼。以L10024這個編碼來說,L指 的是「離去」這個身分的編碼,1代表是第一個參與者,而0024指的是 第24段話。. 四、分析經驗(analyzing experience). 在這個層級中,研究者要找出故事與故事間,在轉捩點、主情節間 的相似性,並嘗試將之分析、總結。分析者決定這些片段後,選擇出他 所要的形式、次序以及呈現風格,並決定如何呈現一個新的、混和性的 故事。將個人的生命經驗拼貼、組合,用以後設出故事的意涵、以及價 值。. 無論是我的,還是他們的故事,我都專注在離去、留下、與相遇的 視框中,因此我會萃取出我的生命歷程,以及他們的訪談逐字稿當中,. 34.

(43) 關於這三個框架的故事以及話語。並且找出在這三個框架之下,能夠和 我自己相互對應,共融出的主題。. 我會在第五章的「我們」當中嘗試利用這樣的方式,去結合我,和 其他敘說者的故事。. 五、閱讀經驗(reading experience). 完成所有的故事之後,我希望能在第三章,呈現我自己的人生經歷; 第四章則利用我的教師經驗,與自己的人生相互對應。並在第五章加入 我的重要他人,與我彼此相互映照,並藉此利用大家的聲音,去表達我 在這個歷程中的感受與思考。但這個再呈現的歷程並不是到「我」而結 束。. 讀到這裡的你,亦要有心理準備,你在閱讀的同時,也正在汲取你 的文化來做理解跟詮釋。文本雖然是固著的,但意義卻是流動的。經驗 的再呈現,不僅僅是只將已然過去的經驗,藉由敘說、文本再現你的眼 前。而是在你閱讀之後,你心中所產生的情境、你建構的解釋,這一切 的種種才是再呈現的終點。. 我們說給你聽,你也說給自己聽。. 35.

(44) 36.

(45) 37.

(46) 38.

(47) 寫在中間. 如果你對剛剛所經過的那紙空白有任何疑慮,我想在這邊先停下來, 聊一聊。. 以一篇制式的論文製造過程來說,前面我們已經一起經過了研究動 機、目的以及研究方法這些階段,這些就像是論文的準備工作。而接續 在此之後的任何動作前,會有一場「論文計畫口試」。指導教授、口委 們在此時會給予一些建議及修正,讓研究生在真正的研究進行及後續的 撰寫時,有個依循或參考。. 而對於我來說,委員認可之後,才是真正卡關的開始,而這一卡, 就是整整八個月。. 這八個月中,最大的敵人不是生活、不是工作,而是我自己的心。. 就像之前提到過的,我非常非常不習慣在文字或聊天當中放入 「我」。我習慣藉由別人的故事,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或是藉由一些對 現實情況的陳述,來說明自己的看法。彷彿透過一個介質,我可以安全 的表達我,但又不致於被人完全的看清。我從高中開始發覺自己有這樣 的習慣,無論是哪一種文體的作文,文字當中的「你」比「我」要多出 很多。我喜歡在文字中對人說話,卻不喜歡成為話語中的主要人物。. 我不知道多少次把寫到一半的第三章放著,又回到這裡,打算用另 一種方式對你敘說我的故事。想以一種舒適但安全的距離,對你呈現我 自己。我在進與退、起點與困境中不斷的敲擊著。每一次的退回,其實 都是下一次前進的準備,我也在等待那不知道還會出現多少少次的失敗, 才能夠讓我正視,這是一篇自我敘事,我無法隱沒在別人的故事身後, 假裝謹慎的掩飾所有的不安。我只能為自己說故事,說自己的故事。. 39.

(48) 我退無可退的,必須要跟你一起進入我的故事當中。. 要再開始了。. 希望這次,我們能夠一起,到最後。 . 40.

(49) 第三章 我是我—我的離去、留下,以及相遇. 記憶像洋蔥層層交疊, 每剝掉⼀層,就讓⼈流眼淚; 唯有去除⼀件⼜⼀件的武裝, ⽣命才會吐真⾔。 <羅莉.奈爾森.史⽪曼>. 你喜歡拼圖嗎?. 整理出屬於邊框、屬於角落的那幾片,建構起那框架我的空間及時. 間;按照顏色,將所有的拼圖分成堆,回憶不單純只是現實,更重要的, 是我的認知;從最主要的景物開始拼起,我的輪廓慢慢浮現,而無論之 前對主題有多熟悉,總會在拼放之間,找到從沒注意的細節。. 有些塊拼圖你總是會一再的拿起,熟悉,但一時半刻還找不到. 歸屬;有些空白你現在還無法填滿,等待,希望這只是暫時的缺憾;拼 錯的時候你總是會知道,無論是明眼的不協調,或是從指尖傳來的窒礙 感。而無論你多艱辛的完成了多少片,我們都很難不去注意那些缺漏的 不完美,彷彿這一切的價值,被那消失的空白所決定著了。. 你喜歡拼圖嗎?. 繼續之前,可以先跟我一起,拼出我嗎?. 41.

(50) 第一節 關於離去. ⼈世間最公平的事情, 就是所有的相聚都會有分離的⼀天。 <⾃⼰的筆記>. 一、淡出. 我的⽇⼦跟你的⽇⼦⼀樣,時⽽堅定不移,時⽽遊移不定 我從這個城市離開到那個城市,我從這些⼈變成那些⼈。 <陳昇> 很有趣的事情是,當開始認真的回顧過去時,現實中也不斷的發生 一些事情,逼使你除了回憶以外,還必須去認真的檢驗、定義你的現在 與過去。好像不這樣低頭細看某些曾經掠過眼前的零碎片段,就很難真 正的抬頭向前。. 數週之前,臉書上出現了一個完全沒有共同好友的交友邀請,後來 有機會聊了起來,才發現是十多年前管理BBS站的期間,曾經聊過、接 觸過一段時間的朋友。只是因著自己的習慣,在站台關閉後的這麼多年 來,從來也沒有打算去重新接起那些斷開的連結。. 忽然聊到了她當時對我的感覺,一句「我覺得你只是有技巧的冷漠 而已。」讓我無比的驚訝。驚訝的並非想否認這一種特質,而是原來早 在我還沒有真的認知到這樣的自己前,已經被人這樣的看穿過。. 我其實好像很少主動的離開些什麼,地點也是、人也是。. 42.

(51) . 即便是大家都喜歡將雙手食指相抵,邊嚷著「絕交」的那個童年時. 期。看著身邊一個個的小圈圈玩著分分合合、一下子生死相搏、轉身後 生死之交的遊戲,自己卻少有這樣子去選擇切斷關係的經歷。或許是很 早就覺察,友誼無法拿來當做爭執時的籌碼,那種明知道會讓對方受傷 的話語,無論如何都難以從自己的嘴中吐出。因此,記憶中並不存有如 隕石般,激烈碰撞後毀滅的關係;大部分的狀況比較像是流星,在相遇 時燦爛,分離之後只餘下些許的惦記。. 我仍然在自己的軌道中打轉著。. 國小、國中、高中甚至大學時期大多都是這樣的模式。在群體中我 了解並保持著自己跟每個人之間的距離,有如同極的磁鐵般,在彼此視 線可及的範圍中相聚。而在每個這樣的群體當中,也一定會有一兩個, 跟我關係最近的人。「我們喜歡的事情很像、觀念也很像,都可以知道 彼此在想些什麼」這樣的話,我從身邊的朋友口中聽過好幾次。但也幾 乎每一次,畢業後的我們,並沒有再互相聯絡下去。. 就好像從人群間淡出了,抽離的不只是感情,日後連回想起也顯得. 模糊。. 其實仍然有些東西留著的,比如說一直收在抽屜裡,那屬於不同時 期,所留下來的名字們。. 畢業紀念冊上,說著友誼長存的那些人,樣貌並不是很清晰。那時 總是,把自己喜歡的貼紙貼在重要朋友的冊子裡,想讓屬於自己的那一 頁多一些繽紛。多年後偶爾會疑惑起,不知道那些被我寄存出去的貼紙 們,有沒有跟我手中的一樣,因為長久的置放而脫膠、在翻閱時脫落。 有沒有人,會跟我一樣,試圖幫它們找到原本的家?. 43.

(52) 名片大小的兩片磁鐵板,夾著被摺疊起來的長條紙。裡面夾著已經 因為濕氣而模糊的字跡,褶痕們也因為長久的收取,而有斷裂的跡象。 打開的時候若有不慎,那些數字跟名字會迸出般的跳落地面,。. 護貝好的通訊小卡,塞滿細小的五號新細明體。原本預定是可以在 錢包中,在鈔票及租書店會員卡的夾擠中頑強的生存。但現在只待在抽 屜的文件之間,提醒我對某些人的記得,以及遺忘。. 名字讓你記起許多的臉,也提醒了你的忘記。提醒了你,模糊的不 只是他們,也還有自己當時的樣子。. 小時候以為的,是自己實在不擅長也不喜歡用電話跟人聯繫感情, 久而久之,缺乏主動性的一方,難免需要擔負起被遺忘的風險。但長大 之後,才慢慢的猜測起,自己是否也在用這樣的方式,一再的忖度自己 在別人心目中的份量。相聚與分離,聯繫與不聯繫,藉著別人來形塑自 己的樣貌,以及量測自己存在的價值。. 「我有沒有好到可以被人珍惜著?我是否擁有足以讓人主動聯絡的 價值?」. 在原生家庭中,我是唯一的孩子,加上父母對於我的生活、教育非 常的注重及關照。. 總是可以待在自己的空間裡等待叫喚的聲音,在餐桌等待的,是已 經準備好的晚餐;. 房間跟家裡永遠存著秩序,固定時間就會被清潔的地板,跟會自動 歸位的書櫃;. 「想吃點心嗎?」 「不用喔。」「我們去買吧,一下子而已」覺 得你需要,因此而一定會在回家路程中,拐彎停留的綠豆湯。. 44.

(53) 照理說我應該要很習慣被珍惜及照顧的角色,但獨生子的優勢,並 非讓我覺得被人珍視是種理所當然。的確我擁有幾乎是全心的照顧及對 待;也的確我十分的開心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但當發覺生命中所擁有的, 可能多來自於一種「命中註定」時,它們也讓我不得不困惑起來。會不 會我所得到的所有,並沒有正確的映照出我的付出?這些疑惑總是會在 幸福感退去時,在你獨處的時候搭上肩,輕聲而不帶著惡意的問著:. 「是因為你?還是因為剛好只有你?才獲得了擁有這些的資格呢?」. 這些細小的疑問聲,並不真的常常帶來很大的困擾。但身邊沒有人 能夠讓我看到何謂「差異」,再加上父母對我的期待好似一組不太合身 的板模。卻讓我很久很久,都不很明白、也不懂去看清自己真正的樣貌。 我明確知道自己擁有的特質可以跟很多不同的人相處。但我也常常在相 處後,開始用別人的樣子來形塑自己。「我們很像、你很懂我」並不見 得真的是因為波長相似的共鳴,而可能是我用對父母慣了的順從,轉化 為對朋友的依附。. 我分享著別人的喜怒哀樂,挪移別人的觀念想法,成為我暫時的樣 貌。我們看似共同經歷著生命,但事實上是,大多數時間我隱藏起自己 的猶疑、憤怒、傷心,用自己最正向的樣子,去和一個人共享他的酸甜 苦辣。. 於是我大多數時候是個局部的人,帶著有技巧的冷漠,在相聚的時 候,做著離別時的準備。. 45.

(54) 認識我久一點的人也許會知道,我幾乎不在學校裡吃午餐,就算有 這樣的狀況,也通常不會跟同事們一起吃。很重要的理由是,我不想要 讓自己靠某些人太近。尤其這些人平常在你的周圍,對你三分之一的生 活發生影響。那我認為更有需要給予自己一個空間,以避免在沒有任何 深思熟慮下,跟著一群人盲目的前進。. <抽離> 中午總是要出去⾛⾛覓⾷。 講電話的時候⾮常討厭被⼈聽到。 在深夜裡寫東西⽐較⾃在。 難得拍⼿。 偶爾會找機會⾃⼰⾛⾛逛逛。 講話的時候,會慢慢讓對⽅講更多話。 縱使⾝邊已經有個難得⽽且契合的伴,某些時候我還是必 須要⾃⼰⼀個⼈⾛上⼀段路。縱使⽣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忙碌, 但總是必須找個機會假裝那些不是⾃⼰的事。 從另⼀個⾓度看待⾃⼰的周遭所為,並⾮想要證明⾃⼰存 在與否。只是偶爾總會想要看看被⼈際及⽣活的洪流沖刷過後, 現在的⾃⼰到底有著什麼樣貌? 我站在the wall,看著neon樂團的演出, 整場還是沒有拍⼿。. 46.

(55) 聆聽、陪伴、找⼈聚聚⾛⾛,在群聚中⽣存的是我, 但抽離、旁觀、看著卻不作聲、有情緒卻不表露,也是我 但我很⾼興,到⽬前我還算喜歡能和⾃⼰作伴的那個我。 寫於2008.12.17. 我好像很少主動選擇分離,可能我也沒有真的跟誰在一起。. 二、遠行. 同⼀⽚天空也形成圍牆, 在邊際線兩端聲淚俱下。 我以為真愛是緊追不放, 卻忘了距離是種⼦⼀散再散, 消⾧我的⾃由與你的盼望。 <你是不會當樹嗎>. 深褐色的、帶著皮的滷肉,一碗白飯,習慣是一匙、兩匙、三匙的 舀入滷汁,不管父母「太鹹了」的阻止。. 加入一點點脆瓜、一點點油蔥、甚至一點點小魚乾的肉燥。. 煎好的虱目魚肚旁邊,擺著一副順手煎好的魚腸,你必須在端往餐 桌途中,在父親發現之前,偷偷地先吃掉。是幫忙端菜的祕密獎賞,也 是和母親之間的共同默契。. 菜、肉、湯,餐桌上絕對沒有所謂的「將就」,有的只會有「隨便 弄一弄」但比起現在的自己,還要認真百倍的味道。. 47.

(56) 因為離開了多年,對於家的印象,已經慢慢從自己曾經成長的,轉 變成自己現在所擁有的。現在乍走進童年時期的房間,還是不免要想著, 自己為什麼可以在這麼狹窄的地方,建立起自己的王國這麼多年。但味 道這件事情總是會輕易的將你拉回過去,讓你不得不想起自己曾經獲得 的,還有曾經放下的。. 前幾年忽然醒覺到,自己的年紀已經追過了母親的二分之一了。 什麼叫「長大後時間過的會特別快」,也慢慢的感受到了。. 因為開始必須把時間分送給別人,工作、親人、朋友、伴侶,所以 自己剩下的時間越來越少, 偶爾的猛一醒悟時,已經又不知道流逝了 多少。. 遠行,好似一種粗魯的長大。你自以為帶著大家的祝福跟期待離家, 帶著充沛的能量,踏上自己的旅程。但久而久之,你才明白那也是一種 剝削。你帶走著親人一部分的生命,留下了一份掛心。而遠方的你拼命 的想用給予證明自己,卻總在回頭的時候發現能返還給他們的,所剩無 幾。. 村上龍說過:「我們藉由發掘跟別人的不同來確定自己的存在。」 說真的,我們好像也必須藉著別人的掛心跟懷念來肯定自己的價值。. 妻子有一次,促狹的問著兒子:「你長大以後,要不要永遠跟媽媽 住在一起?要不要把賺的錢都送給媽媽?」. 母親也在旁邊,向我回憶起:「你還記得嗎?小時候你總是會說, 想要買有噴泉的房子送我,還有紅色的跑車。」. 「忘記了。」. 忘記了。是謊言。對不起,我沒做到。才是實話。. 4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gt;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Miroslav Fiedler, Praha, Algebraic connectivity of graphs, Czechoslovak Mathematical Journal 23 (98) 1973,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