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故事們以及說故事的人們

第三節 故事怎麼說

研究者無法直接進⼊另⼀個⼈的經驗,我們所處理的是某 種模糊性質的經驗再現。

Riessman(1993)

壹、故事的收集

你會用什麼東西,來記錄自己的旅程?

有些人喜歡用照片,記錄曾出現在眼前的世界,和他自己在世界裡 的樣貌。

有些人用文字、用繪畫,眼睛曾看的、心曾想的,都在小冊子裡。

有些人掛起了張世界地圖,用安放上的小旗子、小徽章當做自己的 足印。

而在世界不同的角落,那些小賣店裡一個個重要景點的縮小玩意 兒,有時會在某個人的櫃子裡相聚。

Polkinghorne(1988)認為,「敘說」一詞通常指向三種範疇:第一,

編造故事的過程(the process of making story);第二,故事的認知基模(the cognitive scheme of the story);第三,編造故事過程的成品(the result of process),亦即故事、寓言或是歷史。意即,敘說探究不只是像詮釋學 一樣,只關注「說了什麼」,還在乎「故事是如何被說」的。事件在被 敘說、成為故事的時候,不僅僅是牽涉到個人,也涉及了個人與他人、

與過去經驗、與社會文化連結的互動歷程。

因此,在收集故事的旅程中,除了故事及個人本身,我仍然需要其 他的資料,來協助自己了解他們所處的環境以及脈絡。而故事也會觸發 我的省思,這些省思會幫助我,成為用以檢視自己的養分之一。

因此,我在旅程中收集,並一併打包的有:

一、回憶

回憶在腦海中雖然不見得是正確的,而是經過詮釋之後的結果。但 在敘事的觀點中,記憶的真實度不見得是重點,個人內在給予的詮釋,

及怎麼影響自己的選擇,才會是關鍵。因此,我會挖掘自己在心中所記 錄的點點滴滴,藉著文字嘗試再現它們,以呈現自己的所見、所思。

二、過去的紀錄

多年來,自己因為一直有寫下隨筆的習慣,這些年無論是人生、職 場的心得或感想,都大致有保存了上百篇的文字。有些存在於筆記本裡,

有些存在於自己的部落格中。有關於自己的、別人的;有關於際遇的,

也有關於教育的。這些文字其實便是我生命中的紀錄,有些回憶已然模 糊,有些在此時此刻已經有不同的看法或詮釋。但也藉著探訪這些文字,

能夠讓我和過去的自己對話,再次看見歷程中的轉變和脈絡。我也會利 用這些資料來反思自己的人生,到底怎麼跟我的教師生涯相映照。而身 邊的人事物,又是怎麼影響著我。

三、訪談

訪談是獲得故事最直接的方法,藉由每個人的敘說,我才有可能走

究者的倫理,藉著匿名及遵守保密原則的方式保護他們的隱私;在旅程 之中,保持與他們的聯繫,以便確認自己是否有將他們的意念盡責的傳 遞,並誠實且尊重所有的敘事者;並在旅程之後,提供我整趟旅程的記 錄,與他們分享。

四、研究省思與筆記

在整個研究旅程中,我將會記錄自己針對論文的想法、困惑,同時 也將利用書寫,記錄自己研究的心情與感受。而在訪談的前後,我也會 記錄自己的心情,以及之後的省思或感觸。

而在自己工作的資優班場域,也可能會出現許多牽動我心情及想法 的事件。希望自己在這段期間,能隨時保持開放且敏感的心靈,時時記 錄下,並和我的研究對話,找出自己可以注意或修正的方向。

貳、經驗的再呈現

在維根斯坦(Wittgenstein)的眼中,世界乃是由語言所再現的:語 言描繪了一個世界,就像藍圖或地圖那樣,每一句表述(proposition)

都代表一小塊世界的圖像—一件事實。我們居處的真實都是通過語言而 再現的。無論是我的經驗,或是他人的經驗,都需經過語言才能成為真 實的文本。而敘說亦是一個不斷探究、敘說、分析、確認的循環。所以 在研究中,我選擇利用Riessman(1993)「經驗的再呈現」五層次,作為架 構,並作為我處理所有故事,並化為文本的歷程。

一、關注經驗(attending to experience)

藉由在意識流裡關注傾聽,並從所有在腦海中浮現的影像、聲音、

情景中,區別出某些現象,並嘗試給予意義。無論是我自己的生命經驗,

或是其他人的生命經驗,我們都會各自賦予自己的某些經驗意義,並選 擇將之敘說、分享,並進入文本。經由關注,我們會選擇什麼現象具有 意義、什麼情緒、情境、感官經驗必須被敘說和記錄。這是再現的第一 層級。

由於我感受到自己對於離去、留下與相遇這三個生命歷程的關注,

影響了我在資優教師工作中的種種感受與選擇。因此在這個層級裡,我 大致將自己的視框限制在關注自己、以及資優教師在相遇、留下、以及 離去時的故事。並不是其他部分的故事不重要,而是我希望可以藉著這 些文字,能夠真誠的看到自己的內心。

二、敘說經驗(telling about experience)

敘說經驗就是將存在腦海中的經驗,化為語言,條理化後並加以演 出。在敘說中,可能會因為個人需求、聽者或情境的不同,而在敘說上 會有不同的語氣、比重、文句或表達方式。 我怎麼說「我的故事」讓 你看見、他們怎麼說「他們的故事」讓我看見、我怎麼說「我們的故事」

讓你看見。藉由我們描述生命歷程中的環境、角色、情節、過程或結局,

希望能將我們的生命故事帶入真實、進入敘說空間內而呈現給你。藉由 這些故事,不只是生命經驗,連我們自身,都將會再次被塑造、被呈現、

被認識。

而如同你所能看見的,我會嘗試藉著「對你說話」這樣的形式,去 呈現出我自己生命的一些歷程及體悟。這些故事不見得按照時間軸出現,

而是以主題的形式,藉由故事以及故事對我的影響,慢慢的架構出我的 樣貌。

而其他人的故事敘說,參考林本炫(2007)所提:「如果是採敘事 分析法,則通常不但不可以有訪談大綱(指半結構訪談那樣的訪談大 綱),而且不鼓勵追問。」在我與他們的對話當中,通常只以「請你聊 一下自己這幾年在資優班教師生涯中的經歷及感想。」 作為開頭,並 依據他們在我心中的身分別(離去、留下、相遇)或是個別的經歷,做 進一步的追問,例如:「你在這幾年夥伴的更動當中,感受到了哪些變 化呢?」、「你覺得環境給資優老師太大的期待,這個環境指的是什 麼?」等。

三、轉錄經驗(transcribing experience)

無論是使用錄音、錄影來記錄敘說的故事,都已經是「選擇過後的 資料」。而無論是哪種錄製形式,到最後我們都必須以某種文本去呈現 它。因此我將在這個旅程中,與他們進行的對話,都化為逐字稿,並按 照個人身分以及文字的順序做開放編碼。以L10024這個編碼來說,L指 的是「離去」這個身分的編碼,1代表是第一個參與者,而0024指的是 第24段話。

四、分析經驗(analyzing experience)

在這個層級中,研究者要找出故事與故事間,在轉捩點、主情節間 的相似性,並嘗試將之分析、總結。分析者決定這些片段後,選擇出他 所要的形式、次序以及呈現風格,並決定如何呈現一個新的、混和性的 故事。將個人的生命經驗拼貼、組合,用以後設出故事的意涵、以及價 值。

無論是我的,還是他們的故事,我都專注在離去、留下、與相遇的 視框中,因此我會萃取出我的生命歷程,以及他們的訪談逐字稿當中,

關於這三個框架的故事以及話語。並且找出在這三個框架之下,能夠和 我自己相互對應,共融出的主題。

我會在第五章的「我們」當中嘗試利用這樣的方式,去結合我,和 其他敘說者的故事。

五、閱讀經驗(reading experience)

完成所有的故事之後,我希望能在第三章,呈現我自己的人生經歷;

第四章則利用我的教師經驗,與自己的人生相互對應。並在第五章加入 我的重要他人,與我彼此相互映照,並藉此利用大家的聲音,去表達我 在這個歷程中的感受與思考。但這個再呈現的歷程並不是到「我」而結 束。

讀到這裡的你,亦要有心理準備,你在閱讀的同時,也正在汲取你 的文化來做理解跟詮釋。文本雖然是固著的,但意義卻是流動的。經驗 的再呈現,不僅僅是只將已然過去的經驗,藉由敘說、文本再現你的眼 前。而是在你閱讀之後,你心中所產生的情境、你建構的解釋,這一切 的種種才是再呈現的終點。

我們說給你聽,你也說給自己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