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品德教育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品德教育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

Copied!
2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美術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趙惠玲 博士. 品德教育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Character Education into Visual Arts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研究生:呂佳桑. 中華民國 102 年 7 月 I.

(2) i.

(3) 摘. 要. 本研究以「品德教育」為主題融入課程,並依據美國波士頓大學教育學 家 Kevin Ryan 研究品德教育教學方法歸納的教學模式「6E 教學方法」運用 於教學課程及活動中,引導學生認知與體會。以「動畫」為本次視覺藝術教 學主題,藉由課程的設計使學生思辨影像媒體傳遞的訊息,了解動畫產業的 詳細分工,並以動畫原理進行短片製作,在分組討論劇本時內化品德價值內 涵及演出同時體會分工互助的合作精神,規畫並重視覺藝術與品德教育內涵 的課程內容。 本研究對象為桃園縣○○國民中學九年級學生,以教學行動研究來實踐, 經由課程研發、試探教學、專家檢核與修正後之前後測與正式課程實施,並 以質化、量化資料分析統計,獲得以下研究成果: 一、依據文獻探討並透過試探性教學、專家效度檢核修正後研發出以「動畫」 為視覺藝術教學題材,同時運用品德 6E 教學方法將「品德教育」融入視覺 藝術課程。 二、 「大導演是國中生」課程能讓學生以動畫的製作原理與過程,在創作的過 程中體驗了解品德教育與正向價值的意涵,潛移默化中達成課程目標。 三、 「大導演是國中生」課程能夠提升學生覺知並感受生活中的「品德教育」。 最後依據研究觀察與省思提出實施課程相關建議,以作為相關學者、教 師研究及實施的參考。. 關鍵詞:品德教育 character education、6E 教學方法 the six E’s character education、視覺藝術教育 visual art education、動畫 animation ii.

(4) Abstract “Character education” is the major aim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try to arouse the cognition and feelings of the students by using "the six 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which was inducted by Kevin Ryan, the educationist of Boston University in America. Through the teaching design of visual arts focusing on the subject of animation, the students deliberate on the messages of mass media conveyed, and the principle of animation to devise a film. The value of ideological moral and the spirit of cooperation during the group discussion and performance can be also revealed the most essential content of the character and visual art education. This study aims to practice the research programs by developing and exploring the teaching programs for the 9th grade students in ○○ junior high school at Taoyuan County. Through analyzing both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of checklists and pre-post tests, this study purposes its conclusions as the followings. First, the teaching design of visual arts on the subject of anim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and proved by documental references, those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validity adjusting as well as "the six 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during the teaching programs and activities. Second, the "Juvenile Director" course achieves the goal of the moral education, the value of ideological moral and the spirit of cooperation during the sectoral specialization, the principle of animation to devise a film involved in the character and visual art education.. iii.

(5) Third, the "Juvenile Director" course is able to arise the cognition and feeling from students involved in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Finally, the significant of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derived from this study could be as references of associated researchers and educators.. Key words: character education, the six E’s character education, visual arts education, animation. iv.

(6) 謝. 誌. 在研究所求學過程中,有幸得到教授們的指導、支持、鼓勵及幫助, 使得這份論文在關心與協助之下產出,有家人與同仁們的支持與協助, 同事們的加油與打氣,才能讓我在繁重的行政工作、教學與研究中順利 完成。在此向所有提攜的大家,致上我最深切的感激: 論文撰寫過程首先要感謝指導老師趙惠玲教授耐心與細心的指導 叮嚀,給予精闢的見解與思維的梳理,讓我在每次討論之後豁然開朗, 受益良多。感謝口試委員林仁傑教授校閱論文中的疏漏之處並給予建言; 以及江學瀅教授,口試中從不同角度給予明確的建議與研究方法的指導, 兩位教授更擔任本次課程內容效度檢核專家,仔細釐清校閱並給與建言 提升本次研究之信度。 謝謝麗蓉主任、玉芳組長、美青老師在教學與行政繁忙的業務中, 抽空協助研究效度檢核,給予品德教育、教學研究與視覺藝術專業上的 建議,使課程更加完備。也感謝協助本研究的學生們,你們給予的肯定 與回饋,以及展現的成果,都是我繼續向前的動力。還有芊嬅老師爽快 答應英文翻譯的協助;感謝康功你的勉勵與關心,才能如期一起完成學 業。更要感謝燦陽大哥在修課兩年間,義務讓我搭便車平安返家。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一直是我最有力的後盾與支持。爸爸媽媽和爺 爺在我這段做研究的期間,為我的早出晚歸、生活作息不定而擔憂掛念, 給予關心與鼓勵;姐姐與弟妹們也給予我不同的建議與協助,因為有你 們,我才能在學習的生涯中更上一層樓!學業的完成充滿喜悅與榮耀, 期許自己能學以致用,帶給學生不同的「視界」!. 佳桑 謹致 102 年 7 月 i.

(7)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品德教育相關理論之探討 ............................................................. 13 第二節 視覺藝術內涵與品德教育相關性之探討 ..................................... 22 第三節 視覺藝術之動畫探討 ..................................................................... 27 第四節 相關研究之探討 .............................................................................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4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4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4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9 第五節 課程計劃與發展 ............................................................................. 58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6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3. ii.

(8) 第一節 「大導演是國中生」課程研發歷程 ............................................. 63 第二節 「大導演是國中生」課程實施歷程 ............................................. 79 第三節 「大導演是國中生」課程前、後測結果分析 ............................. 93 第四節 「大導演是國中生」學習單成果分析 ....................................... 101 第五節 「大導演是國中生」課程回饋反映結果分析 ............................110 第六節 「大導演是國中生」課程省思 ................................................... 12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1 第一節 結論 ............................................................................................... 131 第二節 建議 ............................................................................................... 135. 參考文獻 ...........................................................................................................139 中文部分 ......................................................................................................139 外文部分 ......................................................................................................145 網頁資料 ......................................................................................................147. 附錄 ....................................................................................................................149 附錄一 前後測題目 ....................................................................................149 附錄二 教學活動 ........................................................................................150 附錄三 學習單 ............................................................................................165 附錄四 學生自我評量回饋表 ....................................................................169 附錄五 內容效度評量表 ............................................................................171. iii.

(9) 表 次 表 2-1 101 年各縣市品德教育核心價值分類統計 ......................................... 15 表 2-2. 品德教育融入國中階段視覺藝術相關論文分析 ................................ 36. 表 2-3. 以動畫為教學主題的視覺藝術研究 .................................................... 38. 表 3-1. 行動研究法的特質說明 ........................................................................ 42. 表 3-2. 專家個人資料介紹表 ............................................................................ 49. 表 3-3. 動畫選用時機與原因 ............................................................................ 51. 表 3-4. 質化資料編碼說明表 ............................................................................ 61. 表 4-1. 教學「前、後測題目設計」修正過程表…………………….…….…67. 表 4-2 「破解動畫的密碼」教學活動修正過程表…………………….…….69 表 4-3 「叫我莎士比亞」教學活動修正過程表…………………….….……..71 表 4-4 「拍攝技巧面面觀」教學活動修正過程表……………………..……..72 表 4-5 「我的動畫 MTV」教學活動修正過程表………………………………72 表 4-6 「校園動畫金馬獎」教學活動修正過程表…………………………….73 表 4-7 「破解動畫的密碼」學習單修正過程表……………………………….74 表 4-8 「動畫 MTV 劇本創作」學習單修正過程表…………………….…….75 表 4-9 「學生自我評量回饋單」第一部份修正過程表……………………….76 表 4-10 「學生自我評量回饋單」第二部份修正過程表……………….…….77 表 4-11 學生分享的正向價值與品德意涵………………………...……….…101. iv.

(10) 表 4-12 學生品德融入動畫劇本及作品截圖(第一組)……………………..104 表 4-13 學生品德融入動畫劇本及作品截圖(第二組)……………………..105 表 4-14 學生品德融入動畫劇本及作品截圖(第三組)……………………..106 表 4-15 學生品德融入動畫劇本及作品截圖(第四組)……………………..107 表 4-16 學生品德融入動畫劇本及作品截圖(第五組)……………………..108 表 4-17 學生品德融入動畫劇本及作品截圖(第六組)……………………..109 表 4-18 課程學習成效回饋反應百分比(一)…………………………….….111 表 4-19 課程學習成效回饋反應百分比(二)………………………....…….112 表 4-20 課程學習成效回饋反應百分比(三)…………………………….….112 表 4-21 課程學習成效回饋反應百分比(四)………………………………..113 表 4-22 課程學習成效回饋反應百分比(五)……………….…….…………..114 表 4-23 學習單成效回饋反應百分比…………………………………………116 表 4-24 小組創作情況回饋反應百分比…………………………...………….118 表 4-25 自我學習態度情況回饋反應百分比……………………...…….……119 表 4-26 學習單元項目回饋反應百分比………………………………....…….120 表 4-27 課程滿意度回饋百分比………………………………...…….………122 表 4-28 學生喜歡課程活動回饋反應百分比(一)…………….……………122 表 4-29 教材教法項目回饋反應百分比(二)……………….………….……123. v.

(11) 圖 次 圖 3-1. 美術教室配置圖 .................................................................................... 46. 圖 3-2. 品德教育 6E 教學方法實施架構 .......................................................... 47. 圖 3-3. 課程架構 ................................................................................................ 59. 圖 4-1. 前測成績圓餅圖 .................................................................................... 95. 圖 4-2. 前、測學習成就比較圖 ........................................................................ 97. 圖 4-3. 前、後測分數進退比例圖 .................................................................... 99. 圖 4-4. 課程學習成效回饋統計 .......................................................................115. 圖 4-5. 學習單整體回饋統計圖 .......................................................................117. 圖 4-6. 小組創作情況回饋統計圖 ...................................................................118. vi.

(12) 第一章 緒論 教育改革不斷,從國民教育到九年一貫以及剛上路的十二年國教,均期望能 拓展學生多元視野;在九年一貫中推動各項重大議題,十二年國教中亦推行「服 務學習」等各項志工服務,以培養學生服務及關懷的熱忱。「品德教育」是人類 道德倫理生活秩序的重心,縱然未明列在臺灣學校課綱中,卻隱含在各項議題之 中,給予領域科目教師極大發揮空間融入於課程之中。本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 發展設計視覺藝術教學內容,將品德教育意涵深化於教學中。第一章緒論共分為 四小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為研 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為名詞釋義,各節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以下針對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敘述如下:. 一、研究背景 現今多元開放的社會環境,瀰漫一片追逐私利、公義不彰的氣氛,網路媒體 的多方渲染,呈現出許多脫序且不良的示範:政治亂象叢生、離經叛道的社會事 件大肆報導。縱有揚善的報導,比例與篇幅相較之下仍是大幅的落差,已對社會 秩序及良善風氣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導正及宣導需花費更多心力及時間,但成效 卻有限。在充斥大量負面訊息的環境下,若家庭教育功能不彰,尚在學習階段的 學生們如何能有正向的價值判斷呢? 2003 年《天下雜誌》所做的全國國中小老師、家長分層比率抽樣進行問卷 調查,九成九以上的教師及家長認同品格教育的重要性;有八成以上的家長及教 師認為台灣的品格教育比十年前差,甚至五成以上覺得差很多;家長及教師皆認 同孩子的價值觀受到家長的影響最大,其次為同學朋友、電視媒體,接下來才是. 1.

(13) 老師,可見教師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力逐漸式微,家庭教育的影響仍然是非常重 要的。 2007 年再次針對國中小學童的家長進行調查,九成九的家長認同品格教育 的重要性。超過九成的父母認為,以目前的狀況學校需要將品格教育列入正式課 程。教改九年一貫後,國小「生活與倫理」改為「生活」課,國中「公民與道德」 改為「公民」課,使得九年一貫課程被形容為缺「德」教育。「德育」重返教學 現場,顯然成為家長的需要,並且認同家長為品德教育的關鍵核心,提升孩子品 德教育最重要的是「家長以身作則,認真要求孩子」 、 「學校老師要做好榜樣,並 多方啟發學生」、「將品格教育列入學校正式課程,有系統的引導學生」,其中學 校教育的比例逐漸提升,可見家長認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能提升孩子的品格教 育,教師及課程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另外在天下雜誌 2003、2007 調查中,九成九的家長認同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並認為孩子最需要培養的前三項為:對自己負責任的自律精神、為別人著想的同 理心和挫折忍受力。家長認為在家中教導孩子品格和生活規範最大的困境分別為: (1)電視及媒體的不良示範、 (2)社會亂象干擾、 (3)政治人物不良示範、 (4) 小孩不聽等,其中「政治人物不良示範」比例從 19%提升至 35.05%。社會上對 品格教育最具不良影響的前五項為:政治人物、新聞媒體、電視節目、網路、演 藝人員,其中「政治人物」的不良率大幅上升。2012 年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貪 瀆案、南投縣長工程舞弊案、官員校長酒駕違規以及偶像藝人 Makiyo 與友人痛 毆運將等,對青少年來說,公眾人物的典範錯置,容易造成孩子們的價值觀混淆。 依據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統計室統計「少年刑事案件統計分析」,若以 少年犯的基本資料來看,執行裁判確定有罪者 1,580 人中,國中教育程度在少年 案件裁判有罪者佔了五成,更需要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的重視。高震峰(2001) 認為兒童及青少年是人類個體一生中身心發展與改變最大的階段之一,不論是在 生理成長、認知發展,以及對同儕、學校、社會、文化等的認同上,兒童與青少 2.

(14) 年均有其不同於成人的特質。身心發展正值劇烈變化的青少年在此時面臨了青春 期的各種危機與挑戰,網路及線上遊戲發達,高科技產品手機、電腦普及和逐日 擴大的功能,結交朋友、接觸新事物的機會增加,但是對於價值觀的確認及行為 認同與表現仍是混淆有待建構。青少年又容易受到同儕與朋友的影響,為了迎合 與尋求同儕認同,「勇」於嘗試各項挑戰與新奇事物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響。 在品德教育部分,教育部積極規劃推動品德教育、友善校園等系列議題計畫, 於98年進行第二期「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期程為98-102年)辦理「品德教育推 廣與深耕學校」三年計畫,經費挹注學校推動多元化品德教育活動,藉由各項演 講研習、教師、學生增能活動,進行典範學習,品德向下扎根系列活動。使品德 教育從學校深耕,進而推廣落實於家庭與社區生活中;從政策到學校行政,藉由 各項活動的推動讓學生認識「品德教育」進一步內化並實踐之。但研究者認為, 活動進行時的感動與觸發,活動結束後環境及場景的轉移,是否能夠延續下去? 還是僅能獲得短暫的影響後就消逝?所以除了活動的觸發或呈現,更需要課程的 延續或引導,才是深化「品德教育」的關鍵。 九年一貫之前,在課程規劃中重視「德、智、體、群、美」,並有「公民與 道德」課程於學校的正式課程之中,但是在現行九年一貫的課程中, 「品德教育」 消失於正式課程中,只能以各種方式融入在各領域科目教學之中。在沒有列入正 式課程的情況下,就算課綱明列課程目標與基本能力,但依附於各科之中,若教 師授課時未提及或融入,即完全消失於課程中。教學現場各領域教師即便自覺「品 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學科中的教學進度以及各大議題的融入,在兼顧教學進 度與班級經營等多重壓力之下,教師對於「品德教育」的推動,經常是心有餘而 力不足。薛春光校長表示不管是「獨立設科」或是「融入各科教學」皆各有優劣。 獨立設科成為正式課程,目前課程時間不足,如果各科教師沒有受過專業訓練, 也搞不清楚自己的價值觀,甚至有偏差的價值觀,使融入式的教學活動走到不對 的方向。他贊成有獨立的時間進行品格教育課程,同時強化融入各科教學(何琦 3.

(15) 瑜,2007)。 美術教育的目的並非是為繪畫,其最大的目的是情操的陶冶(李賢文,2000) 。 生活原本就是一種藝術,唯有將藝術與倫理融入生活中,人類才能體現人性中深 善美的境界。黃光男(2008)認為藝術與倫理皆源於人類群體,是人性中美與善 的體現。藝術傳達精神層次的感動,倫理維繫現成世俗情感與社會價值,兩者在 人性中具有互補的意義。除了「美感教育」讓藝術走進學生的生活,美化他們的 生活環境外,能否再加入「品德教育」讓學生的「心」也能夠淨化,讓「藝術」、 「生活」 、 「品德」三方通達,提升生活、心靈的美感。是否有更多元或更深入的 方式將「品德教育」融合在視覺藝術教學中?. 二、研究動機 研究者擔任教職後兼任行政工作,業務上常接觸許多政策的推行及學校特色 的發展,其中以「品德教育」為當下最關切的議題。如何將品德教育進一步融入 與實踐在視覺藝術教育領域,是研究者感興趣及努力的方向。研究者任教學校因 參與「教育部品德教育推廣與深耕學校計畫」,整合各項行政資源與教師,初步 發展學校本位的品德教育活動與課程規劃。 家庭教育是品德教育推動的起點。為了青少年的未來,父母應多關心子女平 日行為並注意生活照顧、品德教育,學校更應隨時加強宣導法治及反毒教育,以 免少年誤涉法網,而不自知(周玉琳,2012)。由於研究者任教學校位於市區的 邊陲地帶,學區位置較一般市區學校為小,多為老舊平房社區房價較低,經濟環 境不佳家庭遷入造成社區人口結構改變,家長社經普遍地位不高,部分家長因工 作繁忙疏於管教。由於家庭功能不彰,學生自然尋求同儕的陪伴與認同,少數學 生有偏差行為或中輟疑慮且缺乏品德、法治等概念。青少年血氣方剛、容易受到 誘惑,又渴望被同儕肯定,討債集團及販毒集團會以金錢等方式引誘犯罪,致使 少年犯罪日趨暴力化,少年涉毒品犯罪人數逐年增加。。 4.

(16) 品德教育是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的責任與期望。研究者認為品德教育的推 動初期可從教育部政策開始,由學校行政單位承接推動,凝結教師共識推展、研 發品德教育課程,教育出具有品德概念的學生,進一步來自學生自覺,了解個人、 團體所需,回歸不同層次的「學生本位」,進行深入的品德教育課程,冀能再加 深加廣學生對於品德教育的內化與實踐。學校是學生品德成長學習的場所。學生 到學校學習知識更要學習品德涵養,學校更需讓營造品德教育的校園整體氛圍與 學習環境,讓學生身處其中進而有效涵養良善品德。 研究者任教學校因「教育部品德教育推廣與深耕學校計畫」為契機,開始有 系統的在校園推動品德教育,整合行政團隊,結合處室資源及融入於各項活動中; 接下來凝聚教師共識,認同品德教育推動的重要性,針對教職員工進行問卷調查, 了解教師眼中學生已經能夠達到哪些品德項目,又有哪些是匱乏的?其中發現老 師認為學生表現較好的項目有「合作」 、 「關懷」 、 「欣賞」 ,比較缺乏的項目為「尊 重」 、 「禮節」 、 「負責」 、 「感恩」 。發展成三個階段從個人開始「尊重負責」 ,進展 到對班級學校「禮節合作」,最後推展至對於社區「關懷感恩」友善的品德心校 園文化。由行政立場發展推動各類融入品德教育的生活教育、社區服務、體育、 藝文、閱讀及環保等,期望能夠寓教於樂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但是熱情總 在活動結束後便逐漸消逝。如何能延續品德教育的影響?如何能加深學生的體認? 此時需要將品德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結合學校行政進行校園總體營造,循環共構 以提升學生品德素養,營造友善校園氛圍。品德教育的推動除了在政策及學校行 政中展現外,更需深化到課程中,才能植入人心影響深遠。 東、西方社會早重視美育,以美的陶冶來促進健全人格的發展,以提升文化 水準(楊深坑,2009) 。林曼麗(2000a)指出藝術教育學具有科際整合的特質, 如史學、美學、藝術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相關學門 也都互為關聯,如何思索、探討藝術教育的理念,並依此理念建立課程理論,設 計研發課程,落地生根藝術教育的學術研究。有鑑於此,研究者希望能夠藉由視 5.

(17) 覺藝術的兼容並蓄教育,結合創意與思考,讓學生在參與課程的教學活動中進一 步了解並思考「品德教育」意涵,唯有發自內心的體會才能有永續的動力去執行 與實踐。. 6.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論文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如下所述:.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在選取可以增進與強化學生品德內涵之課程教材,發展融入品 德教育之視覺藝術課程設計,以學校本位的品德教育核心價值及品德教育6E教 學方法為主軸進行課程研發設計,探討「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學課程的可 行性及面臨的問題,以及學生的學習成效與回饋反映。由於學生暴露在日常生活 中大量影像的負面影響,故本研究以「動畫」為視覺藝術教學主題,引起學生興 趣。同時,透過課程活動中,深入了解並內省自我的品德表現,啟發各種形式對 於核心價值的認同,激發創造力及團隊合作將品德教育內涵轉化為藝術表現,引 導發展正向的價值觀並能傳遞推廣。助益學生品德內涵的提升,厚增視覺藝術課 程的學習價值。. 二、研究問題 針對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研究問題如下: (一)如何發展以「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學的課程? (二)以「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之課程的實施歷程為何? (三)接受以「品德教育」融入之視覺藝術課程後學生的學習成效如何?. 7.

(1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以下說明本研究涵蓋範圍及其中因現況無法突破的限制,分別敘述如下:. 一、研究範圍 研究的範圍將從本行動研究文獻探討、課程實施對象及課程設計概念加以說 明:. (一)文獻探討部分 本研究之文獻探討從品德教育相關理論展開,定義本研究所界定之品德教育 的內涵與品德核心價值內容,進而探討視覺藝術教育的內涵與品德教育的關聯, 並進行相關研究的比較。期望能在「視覺藝術」與「品德教育」之間,發展引導 學生良善品德的教學課程,並能引起學生品德自覺。. (二)課程實施對象 以桃園縣○○國中九年級學生為對象,除依縣府規定設立之體育班外,其餘 7 個班級皆常態分班,共計 8 班。各班男女生比例不一,但分別為男生 131 人, 女生 132 人,總計 263 人。隨機取樣常態編班其中 1 班學生學習成效作為本研究 課程的檢核。. (三)課程設計概念 本研究以「品德教育」為課程融入主題,並依據美國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家 Kevin Ryan 研究檢討品德教育教學方法歸納的教學模式「6E 教學方法」實踐於 教學課程及活動中,引導學生認知與體會。並運用學習單、回饋單統計與檢討與 教師觀察紀錄和學生訪談,了解學生學習成效,提升整體學生品德教育正向發展 與檢核。考量學生生活中最常接觸的媒材以及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故以「動畫」 8.

(20) 為本次視覺藝術教學主題。藉由課程的設計使學生思辨影像媒體傳遞的訊息,了 解動畫產業的詳細分工,並以動畫原理進行短片製作,在分組討論劇本時內化品 德價值內涵及演出同時體會分工互助的合作精神,規畫並重視覺藝術與品德教育 內涵的課程內容。.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礙於時間、環境及研究主題等因素而有若干限制,將從研究範圍、研 究場域及課程實施來敘述:. (一)就研究範圍而言 本研究為教師之行動研究進行地區性的評估,研究結果可能無法推論到其他 地區或學校。課程設計主要針對「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不能包含整體 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內容設計。而且品德教育包含多項核心價值,僅針對部分核 心價值設計課程,無法將所有核心價值全盤融入課程設計中。. (二)課程實施部分 本研究課程係由學校本位課程為基礎延伸,研究結果可能無法推論到其他地 區或學校。僅限於九年級學生進行「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學課程,研究結 果可能無法推論到其他年級學生。學生已有基本繪畫及數位相機攝影概念,並熟 悉電腦的基本操作與使用。由於「品德教育」無法如英文、數學…等其他科目可 以直接以分數評定,需綜合各種評量方式,分別從量化(學習單、回饋單)與質 化(教師觀察紀錄和學生訪談)的分析來判定學生學習成效。. 9.

(21)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以下將本論文提及的重要名詞「品德教育」、「品德教育6E教學方法」以 及「教育部品德教育推廣與深耕學校計畫」作一界定與釋義。. 一、品德教育 Character一詞,原自古希臘字Arete,特指「品格之德」。張翡珊(2011) 指出從國外的文獻中,有許多關於Character及Moral的探討,經由翻譯後而 有品格與道德不同稱呼。進一步認為「品德」(Character/Morality character) 涵蓋品格與道德兩層面,著重品德核心價值的教育,有完善正確的認知,且 能實踐於生活中。李琪明(2003,2008,2009)認為處於當代民主、自由與 開放社會下之品德教育(Moral character education)意涵,係指學校教導學 生,期望學生成為知善(心智習慣)、樂善(心靈習慣)與行善(行動習慣) 等具道德教養與成熟之人,並使之能擁有良善之道德生活。且「品格」易狹 隘指稱個人修養操守,而忽略公共領域的道德基礎,傾向譯為品德教育。政 府官方文件皆以「品德教育」稱之,綜合以上學者意見,於本研究中以「品 德教育」一詞包含「品格教育」、「道德教育」的概念總稱。. 二、品德教育6E教學方法 美國新品格教育的 6E 教學方法,由美國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家 Kevin Ryan 研 究檢討品德教育教學方法歸納的教學模式提供教師參考,並在教育部品德教育推 廣與深耕學校計畫中積極推廣至各級學校中。6E 係指典範學習(Example)、啟 發思辨(Explanation)、勸勉激勵(Exhortation)、環境形塑(Environment)、 體驗反思(Experience)與正向期許(Expectation) (Chiarelott, Davidman, & Ryan, 2007; Ryan,2002;Ryan & Bohlin,1999;周慧菁,2004;王金國,2007;汪 開容,2011;張翡珊,2011;教育部,2010,2011,2012)。本研究運用此教學 方法在課程內容設計以及教學活動中,以顯性及隱性的多元方式呈現。 10.

(22) 三、視覺藝術教育 林曼麗(2000a)認為視覺藝術的學習,必須由「內容」、「技術形式」、 「覺知與創造力」。所以在「內容」部分,激發並豐富創造者的思想、意象、意 涵與情感;在「技術形式」上,對於材料技法的精熟與運用;最後「覺知與創造 力」需培養及深化視覺形式與特質,如何將抽象的意念、意象、思想、情感轉換 成視覺的構造。在編選教材手上,不僅含括現行的藝術基本學習要項部分,亦考 慮各地區學生的能力、需要、興趣、生活經驗及各校人力與物力資源、文化特色 等條件,設計最合適之教學步驟、教學活動內容、教學策略並落實多元評量以達 成教學目標。. 四、動畫 動畫英文 Animation,牽引出這名詞的深度及廣度。其字源 Anima 的拉丁語 是指靈魂,而 Animare 進而延伸為賦予生命的驅動力,也因此 Aanimate 表示 「使……活起來的」。所以動畫一詞的嚴謹界定應該是指「將不具生命、無法活 動的東西,變成有生命或是動態的東西」。這樣質量的變化需要想像力的加持, 也因此動晝中的表現手法常出現誇大、變異、奇幻的元素(李道明,1997;陳怡 菁,2009)。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動畫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的藝術特徵,但是受到 時代變遷、民族特色、文化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動畫的風格也不盡相同,不同的 國家、不同的民族所創作的作品必然具有自己的特色,也是動畫的魅力所在(薛 揚,2011)。. 11.

(23) 12.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針對研究主題「品德教育」議題與視覺藝術教育的關聯,作為文獻 回溯與探討,以發展出「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的理論基礎。第 一節針對品德教育相關理論之探討;第二節進行視覺藝術內涵與品德教育相關性 之探討,第三節則提出以「動畫」做為視覺藝術教學主題進行探討;並在第四節 彙整相關研究之探討。. 第一節. 品德教育相關理論之探討. 「品德教育」 、 「品格教育」與「道德教育」三個名詞經常混淆使用,於此定 義本研究「品德教育」內涵,並針對「品德核心價值」進行分析探討。. 一、品德教育的內涵 學校中施行品德教育主要在於協助學生了解、欣賞、以及表現出好的行為。 Character品格或人格一詞,源自古希臘字「Arete」 ,意為「德行」或「卓越」 ,在 哲學脈絡中特指「品格之德」。廣義而言,是指各種不同能力的卓越(李奉儒, 2004)。品格教育、道德教育、品德教育常被視為同義詞,這些都是學校努力企 圖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品格教育」與「品德教育」兩個名詞,學者用法不一, 也常被交互使用,主要為學者將Character education轉譯的結果。部分學者(如: 吳清山、林天佑,2006;黃德祥、謝龍臥,2004)譯為「品格教育」,也有學者 (如:李琪明,2007、2008、2009;陳淑美)翻成「品德教育」。王金國(2009) 基於對原作者的尊重,將「品格教育」與「品德教育」視為同義。 Character education 若指美國傳統年代所推動者,可譯為品格教育或傳統品 德教育;若針對美國當代新興者,則傾向譯為品德教育,因為期在美國推動的意 涵,是結合道德教育與德行倫理學,而非回復人格教育層面,且「品格」易狹隘 指稱個人修養操守,而忽略公共領域的道德基礎(李琪明,2008,2009)。 Ryan, 13.

(25) Cooper , & Tauer(2008)認為品德教育是由家庭、學校、宗教、社會共同努力培 育,幫助學生知善、樂善、行善,並在這過程中培養勇氣、尊重和負責。並認為 Moral education 與 Character education 同義。品德可視為兼含個人「性格」和「德 行」,「性格」是各人與眾不同的特性,意指強烈的個人特質,如勇氣或毅力; 「德行」則是合乎道德倫理規範的行為舉止(黃政傑,2008)。張翡珊(2011) 進一步認為「品德」(Character/Morality character)涵蓋品格與道德兩層面,著 重品德核心價值的教育,有完善正確的認知,且能實踐於生活中。由於政府官方 文件皆以「品德教育」稱之,綜合以上學者意見,以「品德教育」一詞包含「品 格教育」、「道德教育」的概念總稱。 李琪明(2004,2008)提出新興品德教育乃因反應美國社會與教育環境之需 求,並受到倫理思潮中「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的影響,為有別於美國自 建國以來即推動的「道德教育或品德教育」,故以新興品德教育或當代品德教育 稱之。新品德教育強調多元、民主、活潑、及以學校為本位之教學方法,與傳統 品德教育較為標準化與單一化之教學方式加以區隔。李琪明(2005)歸納出美國 品德教育具有「實用、多元、民主」等三大特色,即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學 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品德包含三個相互關連且具影響之層面:一是道德認知層面,包含對於道德 議題之意識與察覺、理解道德價值、具有角色取替能力、有道德推理能力、能慎 思與做決定、以及自我知識統整等內涵;二是道德情感層面,包括具有良心、自 尊、同情、珍愛善價值、自我控制與謙遜等重點;三是道德行動層面,包括實踐 德行之能力、擁有實踐之意願、以及進而養成習慣等內涵。品德教育是期望學生 成為知善(心智習慣)、樂善(心靈習慣)與行善(行動習慣)等具道德教養與 成熟之人,並使之能擁有良善之道德生活(Chiarelott, et al,2007;李琪明2003, 2008)。 黃政傑(2008)亦認為品德教育是教育者對「品德」這個面向的教育,教導 14.

(26) 學習者道德核心價值和行為準則,強調的是真善美之「善」,期望學生知善、納 善、行善及樂善,能夠明辨是非、實行善念,進而變成自然習性且樂在其中。國 民中學實施品德教育是為了協助學生成為道德成熟的個體,透過學校教育,使學 生發展出兼具道德認知、道德情感與道德習慣的良好品德。. 二、品德核心價值分析 教育部委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辦理「品德教育核心價值與行為準則調查研究計 畫」,統指各校推動品德教育之核心價值內容並蒐集各校校訓,瞭解各校品德核 心價值之行為準則建立情形及學校推動品德教育現況(含:課程、師資及學生認 知、態度與行為)。各級學校品德核心價值概況,前10項依序為尊重生命、孝親 尊長、負責盡責、誠實信用、團隊合作、自主自律、主動積極、謙虛有禮、關懷 行善及愛護環境等核心價值(傅木龍、陳雅筑,2011)。 依據教育部品德教育資源網中統計「101 年度各縣市制定品德核心價值、行 為準則及建置相關網站」分析各縣市品德核心價值項目,各縣市依名稱不同總計 有 90 項品德核心項目,研究者依據屬性分類如下表 2-1: 表 2-1 101 年各縣市品德教育核心價值分類統計 次. 核心. 次. 序. 價值. 數. 1. 誠信. 22. 核心價值細項. 備註. 誠信、誠實、信任、誠實信用、 「誠實負責」重覆計於「負責」 信賴、信實、誠實負責. 2. 3. 負責. 正義. 19. 18. 負責、責任、負責進取、負責. 「誠實負責」重覆計於「誠信」. 盡職、誠實負責. 「負責進取」重覆計於「進取」. 正義、公平、公平正義、正念、 正直、公義、平等. 4. 尊重. 18. 尊重、尊重生命. 5. 感恩. 18. 感恩、感恩包容、賞識感恩. 「感恩包容」重覆計於「寬恕」. 6. 關懷. 18. 關懷、關懷行善、同情. 「關懷行善」重覆計於「友善」. 7. 合作. 16. 合作、團隊合作、合群. 8. 自律. 15. 自律、自省、自主自律、反省、 15.

(27) 自我反省、自主 9. 孝順. 14. 孝順、孝悌、孝敬、孝親尊長. 10. 寬恕. 12. 寬恕、包容、容忍(接納)、. 「感恩包容」重覆計於「感恩」. 接納、接納包容、感恩包容 11. 12. 禮節. 友善. 11. 10. 禮節、有禮貌、謙虛有禮、謙. 「謙虛有禮」重覆計於「謙恭」. 恭(禮貌)、禮貌. 「謙恭(禮貌)」重覆計於「謙恭」. 友善、友愛、善良、善念、愛. 「關懷行善」重覆計於「關懷」. 心滿分、關懷行善 13. 勤儉. 9. 勤儉、勤奮、勤勞、勤勞上進、 「勤勞/勤學」重覆計於「勤學」 勤勞/勤學. 14. 勇敢. 8. 勇敢、勇氣. 15. 公德. 7. 公德、公德心. 16. 服務. 7. 服務、助人、回饋(奉獻)、 熱心公益. 17. 守法. 5. 守法、守秩序. 18. 謙恭. 4. 謙恭、謙虛有禮、謙恭(禮貌) 「謙虛有禮」重覆計於「禮節」 「謙恭(禮貌)」重覆計於「禮節」. 19. 欣賞. 3. 欣賞、審美. 20. 勤學. 3. 勤學、勤勞/勤學、勤讀書. 21. 愛護. 2. 愛護環境. 「勤勞/勤學」重覆計於「勤儉」. 環境 22. 清潔. 2. 清潔、愛整潔. 23. 進取. 2. 進取、負責進取. 24. 其他. 1. 有恆、自信、珍惜、健康、理 想、堅毅、慎思、認真、熱誠、 樂觀、獨立. 備註:順序依統計次數大小優先,其次依筆劃少者優先定之 藉由上述資料可知,品德教育核心價值相當多元,因所處地域、人種、國情不同, 著重的項目就有所差異。甚至同一縣市,不同地區也會因社群組成、學校規模等 因素,亦有所不同。縣市之間有不同的核心價值,但是仍可以發現有普遍縣市認 同且共同執行的項目:誠信、負責、正義、尊重、感恩、關懷、合作、自律、孝 順、寬恕、禮節、友善……等,可以作為社會所希望學生們能達到核心項目。我 們可以用「做好一件事情」來培養許多美德,例如:恆心、關懷,負責……等(Ryan, K., & Bohlin, K. E.,1999)。所以品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需要適當的 16.

(28) 引導。Ryan & Cooper(2001)亦指出在美國的情況:大多數美國人,不分宗教, 階級,或種族背景,都廣泛支持一定的道德價值觀,例如尊重,堅持與正義,誠 信,責任,關懷,慈悲,並有在逆境中的勇氣。 張翡珊(2011)整理國內外專家學者提出之品德教育核心價值,歸納出三個 主要關注層面:人與自己、人與他人(涵蓋一人與多人)、人與物(涵蓋自然界 萬物並具環保概念)的關係。與九年一貫課程所欲培養學生具備有:人本情懷、 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等基本理念是相互融合的。但是理念如何與校園倫理 銜接,李琪明(2009)指出在「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中,期望當代品德教 育奠基於我國校園所熟悉的倫理核心價值,以利銜接與轉化;並擷取傳統與他國 經驗轉化的「新德目教學」。該教學彰顯三個重點: 一、核心價值不再由上而下行政管理方式產生,而是一種強調參與和審議 民主歷程的學校本位品德教育。 二、當代品德教育宜兼重倫理核心價值,及思辨、推理、論辯、行動等道 德判斷與實踐歷程。 三、倫理核心價值的教學需以多元創新的方式推動,並且留意價值間的關 聯、兩難與衝突,以適應現代生活特性。 九年一貫基本理念中並提及在人本情懷中要了解自我、尊重與欣賞他人及不 同文化等。在民主素養方面:包括自我表達、獨立思考、與人溝通、包容異己、 團隊合作、社會服務、負責守法等。課程目標與基本能力中也提到需引導學生達 成:培養欣賞、表現、審美及創作能力;發展尊重他人、關懷社會、增進團隊合 作(教育部,2003)。 桃園縣為宣示全面推動品格教育的決心,發表「品格教育白皮書」,以「宏 觀開闊、溫柔敦厚、典和子為品格教育願景,並訂定出桃園縣 12 項品格教育核 心價值:誠信、負責、欣賞、尊重、孝敬、感恩、勤儉、正義、禮節、合作、關 17.

(29) 懷、謙恭(桃園縣政府教育處,2013)。學校層級課程之品德核心價級的品德核 心價值應彰顯在課程計畫與活動中,學校課程計畫亦應有效連結學校、地方和國 家層級的品德核心價值;各學年的課程計畫應具體彰顯品德核心價值如何融入其 中,各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應負責評鑑品德教育的實施成效。而教師教學時需要提 供學習榜樣、經由解釋與認知、鼓勵與勸勉,讓學生認同品德行為,並設計適當 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進行體驗活動,使學生能從知善、樂善,以致行善(鄭淵全, 2009)。 故本研究所使用的品德核心價值是回歸到社區學子及學校本位,研究者學校 參與「教育部品德教育推廣與深耕學校計畫」 ,因此從品德教育主要推行者-行政 人員與教師凝聚共識,針對教職員工進行問卷調查,了解教師眼中觀察學生已經 能夠達到哪些品德項目,又有哪些是匱乏的?其中發現老師認為學生表現較好的 項目有「合作」 、 「關懷」 、 「欣賞」 ,比較缺乏的項目為「尊重」 、 「禮節」 、 「負責」、 「感恩」 。發展成三個階段從個人開始「尊重負責」 ,進展到對班級學校「禮節合 作」,最後推展至對於社區「關懷感恩」友善的品德心校園文化。本研究依據上 述學校本位之品德核心價值進行課程規畫與研發。. 三、品德教育教學策略 張翡珊(2011)指出品德教育的實施必須透過生活化的方式與以實踐,必須 注意學校整體氣氛及教師班級教學:學校藉由環境規劃、活動安排,結合家長、 社區營造學習文化;教師透過課程教學、班級佈置及建立關懷尊重的學習氣氛, 並在課程上設計體驗活動,讓學生能從實際的體驗中觸發心靈獲得啟發。另外透 過閱讀、榜樣的學習與生活的體驗學習,使學生逐步培養良善的美德,從引導鍾 進而成為一種習慣。品格涉及到我們的整個生活--想法、感覺、待人處事,並不 只是學習如善良和誠實( Ryan & Bohlin,1999)。 美國新品格教育的 6E 教學策略(The six E’s character education),由美國 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家 Kevin Ryan 研究檢討品德教育教學方法歸納的教學模式提 18.

(30) 供教師參考,6E1係指典範學習(Example)、啟發思辨(Explanation)、勸勉激 勵(Exhortation)、環境形塑(Environment)、體驗反思(Experience)與正向 期許(Expectation)(Chiarelott et al,2007; Ryan,2002;Ryan & Bohlin,1999; 周慧菁,2004;王金國,2007;汪開容,2011;張翡珊,2011;教育部,2010, 2011,2012)。以下分別敘述之:. (一)典範學習(Example): 或稱「榜樣」,此是達到品德教育最直接、最明顯的方法之一。品德教育應 強調教師「身教」之重要,教師本身要成為道德示範,並在課堂上介紹歷史文學 或現實生活中值得學習的榜樣。老師、管理人員、教練能表現出出良好的生活習 慣,讓學生可以採納並付諸實踐在自己的生活中。並運用教師的專業關係與教師, 家長,學生反映的美德,希望能激勵學生。. (二)啟發思辨(Explanation): 為了增強學生具體理解美德和道德生活,教師需要啟發思辨。我們需要解釋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它們是重要的。不是灌輸學生規則和法規, 而是引起學生興趣和他們進行道德談話。孩子們透過模仿和練習而成為習慣。為 了使他們更加成熟,教師說明在生活中的美德是很重要的部分( Ryan & Bohlin, 1999)。適合學生年齡的定義、課堂討論、影片剪輯和角色扮演都是有用的說明 方式,更多的情境我們可以使美德更好。品德教育不是灌輸學生道德規則,必須 兼採和學生真誠的道德「對話」,啟發學生對品德的思考,使學生更加了解品德 教育的本質與精神。並且要注意「對話」並不等同於「訓話」。. (三)勸勉激勵(Exhortation):情感上激勵學生的良善動機,鼓勵他們 表現出良善行為。喜愛良善的學生難免會有受挫或面對選擇出現徬徨的時候,品. 1. 2007 年在 Lenses on Teaching: Developing Perspectives on Classroom Life, Fourth Edition.一書中, 僅提出 5E:典範學習(Example)、啟發思辨(Explanation)、勸勉激勵(Exhortation)、環境 形塑/校風(Ethos)、體驗反思(Experience),在本研究中仍保留第 6E-正向期許(Expectation) 在教學中的價值與運用。 19.

(31) 德教育可以發揮規勸引導之功效,從情感上激勵學生喜愛良善的動機,鼓勵他們 發揮道德勇氣。. (四)環境形塑(Environment)或稱校風或倫理環境(Ethos or ethical environment): 我們不能只是引用條文規則去獲得學生的信任與承諾。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實 現其最高的道德潛力,整個學校社區的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建立良好關係 ( Ryan & Bohlin,1999) 。教師要營造一個讓學生感受到彼此尊重、合作、重倫 理的環境。良善的環境會影響學生的經驗,班級與學校皆可視為小型社會,所以 品德教育強調「境教」的重要,除了環境的建制外,更要營造學校關懷氣氛,以 形塑學生品德(李琪明,2004)。. (五)體驗反思(Experience): 「做中學」乃品德教育之有效途徑。品德教育核心價值概念 (如負責、關懷… 等) 是抽象的名詞,學校或教師應安排機會,讓學生藉由實際參與來體驗這些品 格內涵,讓抽象的概念變成日常中、實際接觸的事件。讓他們有機會今身體驗自 己對別人或社會有貢獻結合道德思考與行動,體驗真實生活領悟生活內涵,以觸 動省思深化品德教育意涵,使學生將品德教育實踐於生活中。隨著時間和經驗的 傳承,提升學生道德經驗。我們可以用「做好一件事情」的過程當中來培養許多 美德;也可以從同儕中學習,從錯誤、失敗、失望…...這樣的負面經驗更需要教 師協助學生理解,並從失敗中學習(Ryan & Bohlin,1999)。. (六)正向期許(Expectation)或稱(Expectation of excellence,又 譯追求卓越): 在品德方面,鼓勵學生為自己設定合理良善、優質的目標,同時盡力去完成。 期許學生能終生奉行:知善、行善並止於至善。教師的任務是挖掘學生潛力和指 引正確的方向。教師需要積極地和多一些指導學生,以卓越的目標、期望、標準, 20.

(32) 值得為之努力的方向實現行動(Ryan & Bohlin,1999)。 Baumrind(2005)認為尊重學生並提供學生豐富的機會去發展民主法治的技 能,經由互動式的討論與擬定自己的行為規範。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思考,經過典 範學習、啟發思辨、體驗反思,勸勉激勵,正向期許等方式教導學生(Ryan & Bohlin, 1999)。品德可以他們自己的能力、時間,用有成效及令人滿意的方式去達成。 6E教學法包含了身教、境教外顯的典範形塑以及認知、情義、行動內化的學習 反思,更提出了回歸學生本位概念的「自我期許」,鼓勵學生自我設定目標盡力 完成,依照各人不同的特質與能力範圍內實踐。教師須以身作則對個別學生的觀 察與適時引導,並提供多元的學習體驗以營造友善校園的氛圍。本研究以6E教 學法為課程的主要教學策略,探討品德教育融入國中視覺藝術的教學成效以提升 學生的品德素質。. 21.

(33) 第二節 視覺藝術內涵與品德教育相關性之探討 李美蓉(1996)表示藝術能夠表現情感與理念,或是來勸導人們。經常出現 於神權發達或君主獨裁時期。當學習文化認同和學習公民精神時,藝術和文化是 強而有力的輔助工具和倡導者。藝術和文化的獨特性在於,它們能幫助人們發展 技能並鼓勵跨文化的理解。用在青少年身上時最為有效,此時藝術和文化可以諮 商直接涉入的青少年並給與青少年做決定的空間。擁有權利和社會地位的成年人 在青少年生活的重要性—教師、父母、青少年相關工作者—經由他們,青少年得 以學習並發展他們的價值(郭禎祥,2001)。. 一、視覺藝術教育的內涵 王其敏(2005)認為視覺藝術,以形象思維的方式表現人的觀念與思想,是 藉由視覺要素「形」與「色」,傳遞意念與情感的一種活動與形式表現;視覺藝 術的範圍極為廣闊,而視覺藝術的呈現也因科技的進步與媒介的複雜而顯現其多 元性。藝術是人類文化的結晶,更是生活和完整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環。藝術以其 專門的術語,傳達無可言喻的訊息,提供非語文的溝通形式,提升人們直覺、推 理、聯想與想像的創意思考能力,使人們分享源自生活的思想與情感,從中獲得 知識並建立價值觀。所有的人都需要學習藝術的語言,以領會生命的意義和各族 群文化的情趣(李玉美,2009)。 前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館長吳祖勝(2009)指出藝術教育是昇化人類性靈內 涵重要的憑藉,而國民美感素養的提升、內化是藝術教育最終的目的。配合教育 部政策,對於藝術教育之研究、發展與輔導,推動學校藝術教育扎根工作,推展 美感教育,使藝術普及每一個人的生活中。 台灣在資訊化、多元化、疏離化、高齡化的社會變遷之下,急需提倡以人為 本,以生活為內涵的藝術教育,且藝術教育的實施宜以學生為教育的主體。藝術 22.

(34) 教育的目的在於培育美善合一的人,為有效達成藝術教育,有賴於實施能啟發學 生人文素養的啟發式教育;教學的實施學生有不同的發展目標、進程與成果;而 教學者可依據教學目標採多元評量,兼重歷程與結果的評量,使學習者獲得成就 感與潛能的啟發以及人格健全的發展(黃壬來,2008)。 李玉美(2009)指出「藝術與人文」即為「藝術學習與人文素養,是經由藝 術陶冶,涵育人文素養的藝術學習課程。」以培養學生藝術知能,鼓勵其積極參 與藝文活動,提升藝術鑑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啟發藝術潛能與人格健全發展 為目的。. 二、視覺藝術中的品德教育脈絡 東西方藝術教育中,是否已有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育的脈絡呢?西方中 世紀時期,社會中的文藝活動式微,教會勢力為藝術活動最重要的贊助者,修道 院成為碩果僅存的藝術活動傳承機構。由於當時普羅大眾的基本知識能力降低, 利用「圖解化聖經」引導人們信仰上帝,成為藝術表現的重心(趙惠玲,2005)。 西方於十九世紀,源自於席勒的美術教育論,歌德的全人思想教育論,主張「教 養」不應該被放置在知性教育之下,更不是一部分特權階級的專利品,主張藝術 教育的功能是將人類內在自我實現力與自我表現能力結合,「教養」應該是人格 教育的一環(林曼麗,2000)。十九世紀藝術教育隨著公立學校制度確立而普及 化,形成「能寫字就能畫畫」的觀念,為使學生能習得基本的繪圖能力,藝術學 習的過程被切割成小單元以方便教學,此時提供男、女學童的藝術教育內涵不同, 前者重視幾何結構學習,強調理性;後者則追求高雅修養,以在未來教育兒女(趙 惠玲,2005)。 心理學家 Howard Gardner 所發展出來的多元智力理論,主張每個人有八大 智能,包括數學、邏輯、語言、音樂、空間推理、生理知覺、動作能力與自然興. 23.

(35) 趣,每一項能力都需要給予機會去發展,甚至繼續探索其他可能的智能2。Gardner 提出藝術可以協助發展其他學科觸及的智能(Gardner,2006) 。可見藝術可以串 聯不同的能力,整合發展提升自身的能力。 中國古代藝術活動制度上溯至周朝,殷商時期重禮及祭祀,不過在出土的殷 墟卜辭中,並未發現帶有道德倫理意義的文字,故西周初期周公「制禮作樂」, 始將禮樂教化發展成美感教育的性質。並以禮、樂、詩對統治階級貴族子弟進行 人格陶冶的美感教育,使他們能夠走向中、和、袛、庸、孝、友等人格修養之境 地。詩、禮、樂成為先秦時期美育主要環結,在當時教育體系中,扮演完美人格 催化劑的功能觀念已普遍存在(黃冬富,2003)。此時期雖未強調視覺藝術的運 用,但是可顯見藝術教育可以涵養陶冶人格的功能。 到了漢代,強調以畫「成教化、助人倫」 , 「尚方畫工」是在宮中供使的一般 畫工,也是日後畫院的先聲;東漢靈帝光和年間設置的「鴻都門學」是中國第一 所宮廷藝能專科學校,培養具有文化知識的繪畫創作者。漢代繪畫著重歷史故事 的擬寫,繪畫創作者需博聞專識才能因應時代所需;士大夫畫家漸起,也開啟繪 畫賞鑑之風(趙惠玲,2003)。北宋中後期的文人畫,主要著眼於畫家的人品學 養與作品格調的關聯,也流行一種對藝術心理學的興趣,對於畫家對自然的解釋, 延伸至今即為對「歲寒三友」松、竹、梅及「四君子」梅、蘭、竹、菊各有不同 的人品氣節崇高象徵;元朝時提出「寫意」並與墨暈技巧相關聯,使「風格」形 成重要層面,至明末董其昌時期將兩種層面整併,形成文人畫之理論,主導清代 文人畫的繪畫思想(黃冬富,2003)。在視覺藝術中,形成一個注重人品及繪畫 層次的表現。 日據時期,1923 年任職於台北師範學校江間常吉教師認為圖畫教育並非只. 2. Gardner(2008,2011)在最近的著作中,繼續探索可能的第九存在的智能(existential intelligence)。 又稱為 8½ 智能。 24.

(36) 是訓練描寫技術與培養畫家的技能,而是做為國民及社會的一分子達到心身健全 的發展;1935 年台灣《初等圖畫》編纂委員板倉贊治也強調情操的陶冶、人格 的完成,才是圖畫教育的最終目的,繪畫只是為達此目的的手段而已。由此得知 此時期的藝術教育已是立足於情操教育、人格完成的觀點(林曼麗,2000)。 戰後台灣的美術教育在民國五十一年《國民學校法》第一條「注重國民道德 之培養,及身心健康之訓練,並授以生活必需之基本知能技能」。並在民國五十 七年(1968)首次在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強調透過造形活動發展兒童創造性思 考想像能力,培養兒童審美興趣及能力以陶冶情操的人格教育理念。再次提及以 藝術教育陶冶人格教育的理念。林曼麗(2000)更指出二十一世紀美術教育的功 能不再只是培養一個健全人格的個人;美術教育的內容應該含括人類生活的全領 域,藉由美術行為與活動為媒介,提升人類在美術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刺激人與 其生存環境之對談與溝通,進而激發人與環境相互關係之主體性與自覺。 當代視覺藝術教育的內容,將由點的擴展—超越作品中心的藝術主義、技術 主義;至面的擴展—超越個體的成長、人格形式的內在關聯,而致全方位的擴展— 人與環境相互關係的交流,相互確認與自覺(林曼麗,2000)。藝術以不同於其 他學科的方式來幫助人們的思考過程,且幫助人們理解事物如:資訊型態和概念, 形成其他有用的觀點(郭禎祥,2001)。. 三、視覺藝術教學策略 在傳統藝術教學的領或中,各類藝術學門均有其專業的學科知識與技能,因 此以單向方式由藝術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成為藝術教學的主要模式(高 震峰,2002)。學校藝術教育原本即應是為學生連結其文化環境、日常生活與藝 術相關活動的不二環節。台灣中、小學早期的藝術教育,主要僅強調情感陶冶及 實用技能之培養,較未顧及與生活層面的連結(林曼麗,2000b) 藝術教育是含括生活領域及多元文化觀的美術教育,而非單一價值觀的審美 25.

(37) 理論與規範。重新回歸到藝術教育的原點,以「人」為基點出發,整合「環境」 中的元素為教學內容,則媒材的技法將可以轉換為有機的組合,打破原來在教學 活動中所扮演的固定模式。「環境」中的各種元素都可以成為視覺藝術教育的內 容,則「環境」中存在的各種「素材」都可以成為由外而內刺激的最佳媒介。不 論是文化的、歷史的、社會的、生活的、自然的、鄉土的,經過課程的結構與組 織,都可成為有機的教材元素。郭禎祥(2001)則指出藝術整合系統不把藝術推 至邊緣當成點綴,而將藝術放在機構中所有計劃和程序的核心。在此取向中,藝 術藉由喚醒學生的想像力,同時教導學習過程,以學科來激發學生動機。藝術有 益發展文化尊重,學生間與師生間也需要有義意的互動。 林曼麗(2000a)認為視覺藝術的學習,必須由「內容」、「技術形式」、 「覺知與創造力」。所以在「內容」部分,激發並豐富創造者的思想、意象、意 涵與情感;在「技術形式」上,對於材料技法的精熟與運用;最後「覺知與創造 力」需培養及深化視覺形式與特質,如何將抽象的意念、意象、思想、情感轉換 成視覺的構造。張紀盈(2009)認為教材亦應涵蓋音樂與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及 其他綜合形式藝術等的鑑賞貿與創作及其與歷史、文化的關係;評價、反思與價 值觀的建立;實踐和應用生活中的藝術;以及聯絡其他學科等範疇。大部分教師 為培養學生可以帶得走的基本能力,在編選教材手上,不僅含括現行的藝術基本 學習要項部分,亦考慮各地區學生的能力、需要、興趣、生活經驗及各校人力與 物力資源、文化特色等條件,設計最合適之教學步驟、教學活動內容、教學策略 並落實多元評量以達成教學目標。 因此,考慮各地區學生的能力、需要、興趣、生活經驗及各校人力與物力資 源、文化特色等條件,設計最合適之教學步驟、教學活動內容、教學策略並落實 多元評量以達成教學目標。整合品德教育 6E 教學方法,運用藝術的包容力,可 以兼容並蓄融入品德教育等各項議題發揮最大效益。. 26.

(38) 第三節 視覺藝術之動畫探討 動畫發展的歷史很長,從人類有文明以來,透過各種圖象形式紀錄,已顯示 出人類潛意識中有表現物體動作和時間過程的慾望。人類探索動態表現的過程, 從史前的洞窟壁畫中的多腿的野獸,到各式各樣的民間遊戲如皮影戲、走馬燈等, 再到一些活動其中從純藝術的形式逐步淪為民間工藝,那些活動的畫面給人們帶 來了一定的樂趣(黃玉珊,1997;薛揚,2011)。 動畫影片有三個功能:娛樂、教育以及告知。「娛樂」一詞應該包含了從鬧 劇到悲劇以及那些在意圖上較少戲劇性,但是仍然企圖感動觀眾的作品(喬慰萱, 林泰州(譯) ,2000)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動畫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的藝術特徵, 但是受到時代變遷、民族特色、文化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動畫的風格也不盡相同,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所創作的作品必然具有自己的特色,在進入新時代之後, 這種風格的差異則主要體現在動畫家身上。這是動畫繁榮的表現,也是動畫的魅 力所在(薛揚,2011)。. 一、動畫的定義與內涵 「動畫」在台灣普遍被使用是這近數十年的事,但還是有人常將卡通與動畫 混淆。「動畫」一詞源自於日本,對於長期接受日本影像文化的我們,這樣的淵 源其實是有跡可循。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以線條描繪的漫畫式作品 稱作動畫。動畫英文Animation,牽引出這名詞的深度及廣度。其字源Anima的拉 丁語是指靈魂,而Animare進而延伸為賦予生命的驅動力,也因此Animate表示 「使……活起來的」。所以動畫一詞的嚴謹界定應該是指「將不具生命、無法活 動的東西,變成有生命或是動態的東西」。這樣質量的變化需要想像力的加持, 也因此動晝中的表現手法常出現誇大、變異、奇幻的元素(李道明,1997;陳怡 菁,2009)。卡通一詞就相對比較狹隘,是專指多格漫畫轉換成的動畫形式,早 期的動畫多半是由漫畫人物衍生出來的(英文稱之為Cartoon)。 27.

(39) 二、動畫的原理 所謂「視覺暫留」只是一種視覺現象,在其被發現以後遂成為電影發明所依 賴的最重要原理。,這種現象曾被古時候的人們發現過,但最早將這種現象形成 理論的卻是到19世紀時英國生理學家彼得‧馬克‧羅傑特(Peter Mark Roget)。 有人把這種視覺暫留的現象稱為「視覺暫留原理」,而這種理論則成為電影發明 的基石(薛揚,2011)。 傳統動畫製作原理是以單格(single frame)或是停格(stop motion)的方式, 用影片(film),影帶(video)或是電腦軟體等媒介,所拍攝出的活動影像。利 用視覺暫留的原理,在播放時製造連續動作的幻覺(陳怡菁,2009)。所有動畫 都可以被認為是停格動畫。停格動畫就是補捉單獨的動作,將它們連接起來而帶 給觀眾連續動作的印象--不管是透過偶或手繪圖(陳賢錫(譯),2004)。 能夠連續拍攝的設備被發明之後,人們透過研究這些設備拍攝下來的照片可 以發現,這一系列照片上面的動作、位置都十分接近,相鄰的照片間僅有微小的 位置變化,將它們連續放映則可以還原出動態的視覺效果來。有了視覺暫留的理 論基礎,也有了電影的發明作為物質基礎,動畫在略晚於電影之後被創造出來。 美國人斯圖亞特•布萊克頓(Jamas Stuart Blachton)發明了「逐格拍攝法」攝製 了第一批動畫片。而動畫所用的「逐格拍攝法」所拍攝的火容卻是靜態的情景, 是動畫師畫出來的畫面;動畫與實景電影同樣通過連續放映膠片上的畫面,從而 產生出動態的視覺效果,動畫則是以原本靜態畫面產生出動態的效果(薛揚, 2011)。 「逐格紀錄、創造動作幻覺」幾乎足以涵蓋所有的「動畫」作品的共通性以 及特性。嚴格說起來,這種以一秒二十四格的方式去拍攝(記錄)活生生的人與 物的動作的影片,所以動畫師親手在稿紙上畫出影片中人物的每一個動作,每張 圖稿會因動作的變化而稍有不同,每一秒的動畫需要大約二十四張圖稿製作。最 28.

(40) 後進入攝影逐格拍攝完成(陳賢錫(譯),2004;陳怡菁,2009;國立歷史博物 館編輯委員會編輯,2011)。每一格畫面與下一格畫面之間的動作其實也可算是 逐格拍攝的,也都依賴「視覺暫留」的生理現象而產生連續動作的幻覺,都是廣 義的動畫電影(animation film) (李道明,1997)。 綜合上述文獻,本研究將動畫的原理定義為「視覺暫留」、「逐格拍攝」,每 一秒的動畫需要大約二十四張圖稿製作。最後進入攝影逐格拍攝完成。研究者同 時將使用手翻書/翻頁書(Flip book) ,讓學生來翻動頁面,形成簡單的動畫效果, 增加教學互動與學生印象。. 三、動畫的種類與技法 動畫的製作依表現形式可分為三類:一為平面動畫,二為立體動畫,三為互 動式電腦動畫。動畫素材依其不同的特性,表現出不同的質地和韻味,技巧上也 可以混合使用(邱莉燕,1997)。陳怡菁(2009)認為大體上可廣分為五大類: 手繪、拼貼、立體動畫、實驗動畫、電腦動畫。不同的專書上也有不同的分類, 因此針對以下數種動畫種類為主進行技法的介紹: 1.賽璐璐 賽璐珞最常見、最基本的動畫技巧,於 1915 年發明以透明的醋酸纖維製成, 全名叫 celluloid,簡稱 cels,是一種透光良好的透明片,可重疊起來使用。背景 畫一層賽璐珞片,一個人物畫一層,之後一層疊一層成為一張圖,再用攝影機拍 下來視為一格,再進行逐格拍攝的動作。並可噴修、疊影、能刷、透光處理及閃 光等技巧運用。 2.黏土動畫 黏土擁有神祕的親和力,長久以來,卻老是屬於物體動畫的一支。黏土的可 塑性很高,要圓要扁,粗細短長,均可隨心所欲。但是缺點是在強燈連續照射下,. 29.

(41) 容易變形。例:《企鵝家族》、《笑笑羊》等都是屬於黏土動畫。利用黏土塑型, 逐漸改變該物體的動作。 3.偶動畫 偶動畫有海綿偶、木偶、布偶、毛線偶和塑膠偶。十之八九的偶像配有一個 精良的電動馬達,加上一副支撐用的金屬骨架,可像活物一般屈伸活動。關節處 和插座的安排十分靈活、有彈性,可以隨時移動,在固定位置後又能固定得很牢 靠,趾爪角牙以鐵絲製成。在傳統偶戲盛行的地方,偶動畫通常特別受歡迎,配 合光影變化,攝影機的移動,讓原本並無生命的偶或實物可以表演起來,讓影像 多了一份神祕的實體感,也營造出超現實的美感。為世人熟識的代表作品有 1933 年的《大金剛》 ,提姆波頓的《聖誕夜驚魂》 、 《地獄新娘》 ,另外《美國賤隊》即 難得的木偶動畫,木偶師巧妙的操作,讓木偶也能表現出如 007 般靈巧迅捷的動 作。 4.電腦動畫 電腦動畫是近年來主流形式,全球主要電影製片場都已將主力投入於此,是 現今商業市場上最熱門的片型。電腦動畫有別於傳統動畫用的停格技術(Stop Motion),是用 Go Motion 的連續動作。這樣製作出來的動畫平順及流暢,也較 接近真實感。雖然這樣的影像有不少人批評較偏離純樸的手工藝術美感,但數位 技術不斷創新,電腦動畫也能作到仿其他媒材的效果,讓製作成本相對降低許 多。 現在時下所有的動畫不管任何媒材,幾乎都會利用電腦進行後製的動作,所 以我們這裡的電腦動畫指的是利用電腦繪圖所製成的動畫。例:「阿凡達」、「少 年 Pi 的奇幻旅程」 、線上遊戲等各類電玩,都是利用電腦動畫製成,也是現在學 生最常接觸的動畫形式。動畫可以使用的媒材很多,竹內泰人(2011)便運用了 許多生活周遭的媒材與現成物的組合,以拼貼、手繪、黑板等身邊隨手可的的物 30.

(42) 件示範創作,證明了只要了解動畫的原理概念,信手拈來皆可創作屬於自己的動 畫。. 四、動畫製作的期程與分工 動畫與實拍電影(Live acrion)在製作的本質上極為類似,基本上分為三部 分,前製(Pre-production),製作(production)及後製( post-production)。但 是動畫本質的特殊性,使得工作的執行跟實拍電影的製作仍有極大的差異。動畫 製作涉及分工及重複性,於是前製便成為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許多後製的工作 在前製期就需要一併規劃完成(余為政,1997;陳怡菁,2009)。以下針對動畫 製作的分期劃分為初期、中期、後期分別說明:. (一)動畫初期製作 主要分為策畫、劇本、風格設計、分鏡腳本設計,分別詳細說明如下: 1.策畫 首先要決定作品的主題與定位。對於觀眾群進行市場調查,確定影片類型。 動畫基本類型有:文學性動畫、戲劇性動畫、紀實性動畫、抽象性動畫、抒情性 動畫、商業娛樂性動畫、科教動畫片、網路動畫等。總體策畫是一部動畫片成功 的起點,關係到影片的成敗,所以更需要慎重考慮做好各方面的準備(於瑾, 2006)。 2.劇本 人類說故事的時間,可以追溯隨著文明的演變,故事的複雜度也隨著成長。 故事在於解釋圍繞在他們周遭的世界奧秘,因此發展為神話、傳說和宗教。傳講 故事的人,被認為是神祇說話的出口或是引導,地位備極尊榮。這種神喻的傳統, 一代傳過一代,他需要一種特別的才能,就是要能捉住聽眾的心,而道德的傳承.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 launched the!. EduVenture ® learning system, which has been well received by

Boston: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The Nature of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教育局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Education Bureau Exhibition of Student Visual Arts Work 2018/19 初中 Junior Secondary 銀獎 Silver Prize. 青蛙的池塘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HKBUAS Wong Kam Fai Secondary and Primary School.. 教育局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Hong Kong Teachers' Association Lee Heng Kwei Secondary School.. 教育局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Exhibition of Student Visual Arts Work 2020/21 初中 Junior Secondary 嘉許狀 Certificate of Merit..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HKBUAS Wong Kam Fai Secondary and Primary School.. 教育局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