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研究者於本課程行動研究結束後,從課堂實施之過程及學生反應回饋所得之 感想,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作為日後相關學者及教師研究及實施之參考。

一、 「品德教育」融入以「動畫」為視覺藝術課程的教學方式成效佳,

可運用於其他議題的融入。

本次在融入「品德教育」議題之中,運用動畫對於各項題材的包容力以及動 畫可承載的教育理念,長期致力於品格教育的卓火土認為,透過故事、影片等讓 人產生「感動」,進而讓孩子願意改變,是推動品格教育最有效的一種方式(李 佩芬,2010)。加上大眾對動畫的喜好,更容易接受動畫中傳遞的觀念。先和學 生討論動畫不止是娛樂而已,它可以兼容各項議題兼容並蓄、寓教於樂,在以動 畫為例進行討論時,學生能舉一反三從中又發現到其他議題,如:環境、人權、

種族...等不同議題。蘇錦皆(2011)表示在課程內涵中強化動態影像的學習,

提高學生視覺素養,以免學生的價值觀受到日常生活中大量影像的負面影響。在 適當的課程組構之下,引導教學時學生幾乎都能從動畫中認同「品德教育/正向 價值」。所以不只是「品德教育」,也可以嘗試融入其他議題,加深教學的深度與 廣度。

二、善用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在教學引導啟發後,透過體驗反思內化課 程。

本次課程運用品德教育 6E 教學法,其中「體驗反思」的部分,嘗試以小組 合作進行作品創作,讓學生在討論、拍攝的過程中體驗「分工合作」,並且藉由 討論具有正向價值的劇本中讓學生思考品德教育的意涵,可以了解學生們在過程 中對於正向價值的詮釋與內化。在成績評量部分,讓學生進行小組互評,學生在

課堂中觀賞將品德教育或正向價值融入劇情的動畫 MTV 成果,藉由「評分」學 生們必須要更仔細去觀看同學們的作品,判斷評估影像中的正向意涵。傅佩榮

(2004)擔心品德教育難免流於空洞而不著邊際,未來落實在人生中能否奏效也 是未定之數,但是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但是使用動畫典範讓學生們 能夠從中啟發思辨,在小組共同創作中體驗反思,運用多元評量的方式讓學生們 在活動中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內化品德意涵。制定再多的規範,不如學生能夠 自我判斷,善用教學方法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品德意涵,提升學生的覺知與判斷 力,才能在生活中落實永續推動品德教育。

三、可跨領域與電腦教師合作,結合教師專長。

本研究課程中學生運用攝影紀錄方式,創作的影像作品必須使用電腦進行後 製將相片串聯起來,並結合音樂與字幕。在教學過程中,研究者以電腦實際示範 操作方式介紹,但是由於教室設備不足,無法讓每一位學生進行操作練習,所以 在後製的部分並非每一位學生都能完成。由於橫跨不同領域,在教學準備上也倍 增難度。建議電腦後製部分可與電腦教師合作教學,進行 movie maker 軟體教學,

甚至可運用不同的自由軟體;並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夠操作練習,提升學生資訊及 影音剪輯能力。

四、時間分配可再調整。

本研究課程共 5 個單元,在「破解動畫的密碼」課程時間安排太短延長一節 課,「校園動畫金馬獎」與後測結合延遲下課時間,總計約 9 節課。其中在「動 畫 MTV」中給予學生創作時間計 3 堂課,扣除引導與補充課程時間,學生實際 創作時間約 2 節課且不包含後製時間,部分學生必須利用課餘時間進行拍攝。所 以學生在訪談及回饋單中皆表示可以延長創作時間,建議未來執行課程時可以適 當延長創作時間,以提升創作品質。

五、品德教育非一蹴可及,宜在平時融入課程教學與班級經營中。

本次教學活動獲致豐富的教學成果與學生回饋,但研究者在進行本次行動研 究之前,在教學中除了視覺藝術專業教學外,十分注重教室班級氣氛經營及教師 身教,也就是 6E 教學法中的環境形塑與典範學習。由於學生次文化盛行,容易 受到同儕相互影響有些偏差的外顯行為,如:不當的發語詞、取笑他人缺點等。

有些行為一開始雖無傷大雅,但是卻會造成後續一連串效應,教師應該適時的提 醒與糾正,不以責罵的方式而是舉例引導學生思維;提高敏銳度依據不同班級特 質觀察學生調整教學方法,甚至可以運用同儕的力量導正。但是都需要長時間的 默契與班級經營才能逐漸獲致成果。

教學現場有著許多變因與挑戰,沒有絕對的方法與步驟。以行動研究之精神,

教師在教學現場未來仍需持續關注學生的平時表現,適時給予學生引導或班級機 會教育,藉由長期的環境與教學的營造將品德教育潛移默化至學生生活當中,讓 品德教育內化至學生內心,進而外顯於行為表現。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玫、黃仁清(2009)。視覺藝術統整課程知行動研究:以關懷教育出發之議題 設計。萬竅,10,51-84。

王其敏(2005)。視覺思維與創意教學研究。臺北市:揚智文化。

王金國(2007)。品格教育的實施策略與活動設計。教育研究月刊,162,79-87。

王金國(2009)。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一位品格教育行動者的省思。研習資訊。

26(1)

,27-35。

李玉美(2009)。視覺藝術。載於趙綺芳主編,藝術與人文第四階段教學參考手 冊(頁 14-75)。臺北市:藝術館。

李奉儒(2004)。道德教育的再轉向或新保守?對於品格教育的一些質疑與期待。

品格教育學術研討會報告書(38-60頁)。臺中市:東海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暨 教育研究所。

李佩芬(2010)。親子天下—教出品格力關鍵問答。天下雜誌,47,42-45。

李佳璇(2010)。動畫教材應用於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關懷為核心價值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李美蓉(1996)。視覺藝術概論。臺北市:雄獅。

李浩躍(2010)。動畫造型設計。北京:中國青年。

李琪明(2003)。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51,153-174。

李琪明(2004)。品德本位校園文化之營造—美國推動經驗與啟示。臺灣教育,

625,30-38。

李琪明(2005)。我國學校道德教育之變革與方向—兼論美國品德教育之啟示。

現代教育論壇-學校如何落實道德教育報告書(7-28頁)。嘉義縣:國立中正 大學課程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

李琪明(2006)。將品德帶進教室,把民主融入校園。教師天地,142,22-30。

李琪明(2008)。國中小品德校園文化營造實徵研究。師大學報,53(3),153-178。

李琪明(2009)。臺灣品德教育之反思與前瞻。學生輔導,107,6-20

李賢文(1990)。化身千百位美術老師。載於林曼麗著,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

(頁 6-7)。臺北市:雄獅。

李鐵、張波、趙巍、張海力(2010)。動畫製片。上海:東華大學

吳明漢(2009)。不同媒體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解讀品格故事核心價值之探討。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臺南。

汪開容(2011)。品格教育融入國中藝術與人文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用藝術教 出同理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進修學院美術系教學碩士學 位班,彰化。

何琦瑜(2004)。品格,大不如前。載於何琦瑜、鄭一青等人(合著),品格決勝 負-未來人才的祕密(22-29 頁)。臺北市:天下雜誌。

何琦瑜(2007)。教與罰的掙扎。載於何琦瑜等人(合著),教出品格力-零體罰 時代,孩子怎麼管教?(80-88 頁)。臺北市:天下雜誌。

余為政(1997)。動畫的製作過程。載於黃玉珊,余為政編,動畫電影探索(頁 273-277)。臺北市:遠流。

周玉琳(2012 年 12 月 31 日)。少年刑事案件統計分析。取自 http://www.moj.gov.tw/

public/Attachment/27231152326.pdf

吳祖勝(2009)。序文。載於趙綺芳主編,藝術與人文第四階段教學參考手冊。

臺北市:藝術館。

於瑾(2006)。動畫製作流程。浙江:浙江大學。

周慧菁(2004)。品格要怎麼教?。載於何琦瑜、鄭一青等人(合著),品格決勝 負-未來人才的祕密(46-55 頁)。臺北市:天下雜誌。

林文寶(1996)。兒童文學的特性。載於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合 著),兒童文學(12-27 頁)。臺北市:五南。

林文寶(2012 年 6 月 12 日)。為孩子選繪本不用太計較好壞。網易親子。取自 http://baby.163.com/

林文寶(2013 年 5 月 30 日)。尊重孩子選擇 陪伴孩子閱讀。南方日報。取自 http://www.wenming.cn/

林佳玫(2011)。品格教育融入國中藝文領域創意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林曼麗(2000a)。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市:雄獅。

林曼麗(2000b)。藝術‧人文‧新契機一視覺藝術教育課程理念之思考。美育,

113,71-80。

邱莉燕(1997)。動畫的類型和材料。載於黃玉珊,余為政編,動畫電影探索(頁 265-272)。臺北市:遠流。

段豔琳(2006)。品格教育融入國中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高震峰(2001)。流行文化對視覺藝術教育的衝擊與意義一從趴趴熊的例子談起。

現代教育論壇一藝術教育與流行行文化論文集(59-66頁)。臺北市:臺北市

立師範學院。

高震峰(2002)。藝術與人文建構式教學取向:超廣度與超深度。載於戴維揚主 編,新課程建構式教學理論與實踐(311-343 頁)。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2011)。美夢成真:迪士尼經典動畫藝術。臺 北市:樂暘藝術經紀。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臺北市:

教育部。

教育部(2011)。100 學年度教育部補助辦理品德教育推廣與深耕學校計畫遴選 作業說明。100 年品德教育推廣與深學校分享暨種子團隊培訓活動研習資料

(376-378 頁)。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教育部(2012)。101 學年度教育部補助辦理品德教育推廣與深耕學校計畫遴選 作業說明。101 年品德教育推廣與深學校分享暨種子團隊培訓活動研習資料

(543-546 頁)。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郭禎祥(2001)。跨文化瞭解和文化差異性在課程設計之考量。統整藝術教育及 人文素養的學習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05-126頁)。臺北市:國立 台灣藝術教育館藝術館。

張佳蓉(2010)。以孔子談學習與品德修養為主題的經典教學研究─以鐵山國小

張佳蓉(2010)。以孔子談學習與品德修養為主題的經典教學研究─以鐵山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