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教育改革不斷,從國民教育到九年一貫以及剛上路的十二年國教,均期望能 拓展學生多元視野;在九年一貫中推動各項重大議題,十二年國教中亦推行「服 務學習」等各項志工服務,以培養學生服務及關懷的熱忱。「品德教育」是人類 道德倫理生活秩序的重心,縱然未明列在臺灣學校課綱中,卻隱含在各項議題之 中,給予領域科目教師極大發揮空間融入於課程之中。本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 發展設計視覺藝術教學內容,將品德教育意涵深化於教學中。第一章緒論共分為 四小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為研 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為名詞釋義,各節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以下針對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敘述如下:

一、研究背景

現今多元開放的社會環境,瀰漫一片追逐私利、公義不彰的氣氛,網路媒體 的多方渲染,呈現出許多脫序且不良的示範:政治亂象叢生、離經叛道的社會事 件大肆報導。縱有揚善的報導,比例與篇幅相較之下仍是大幅的落差,已對社會 秩序及良善風氣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導正及宣導需花費更多心力及時間,但成效 卻有限。在充斥大量負面訊息的環境下,若家庭教育功能不彰,尚在學習階段的 學生們如何能有正向的價值判斷呢?

2003 年《天下雜誌》所做的全國國中小老師、家長分層比率抽樣進行問卷 調查,九成九以上的教師及家長認同品格教育的重要性;有八成以上的家長及教 師認為台灣的品格教育比十年前差,甚至五成以上覺得差很多;家長及教師皆認 同孩子的價值觀受到家長的影響最大,其次為同學朋友、電視媒體,接下來才是

老師,可見教師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力逐漸式微,家庭教育的影響仍然是非常重 要的。

2007 年再次針對國中小學童的家長進行調查,九成九的家長認同品格教育 的重要性。超過九成的父母認為,以目前的狀況學校需要將品格教育列入正式課 程。教改九年一貫後,國小「生活與倫理」改為「生活」課,國中「公民與道德」

改為「公民」課,使得九年一貫課程被形容為缺「德」教育。「德育」重返教學 現場,顯然成為家長的需要,並且認同家長為品德教育的關鍵核心,提升孩子品 德教育最重要的是「家長以身作則,認真要求孩子」、「學校老師要做好榜樣,並 多方啟發學生」、「將品格教育列入學校正式課程,有系統的引導學生」,其中學 校教育的比例逐漸提升,可見家長認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能提升孩子的品格教 育,教師及課程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另外在天下雜誌 2003、2007 調查中,九成九的家長認同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並認為孩子最需要培養的前三項為:對自己負責任的自律精神、為別人著想的同 理心和挫折忍受力。家長認為在家中教導孩子品格和生活規範最大的困境分別為:

(1)電視及媒體的不良示範、(2)社會亂象干擾、(3)政治人物不良示範、(4)

小孩不聽等,其中「政治人物不良示範」比例從 19%提升至 35.05%。社會上對 品格教育最具不良影響的前五項為:政治人物、新聞媒體、電視節目、網路、演 藝人員,其中「政治人物」的不良率大幅上升。2012 年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貪 瀆案、南投縣長工程舞弊案、官員校長酒駕違規以及偶像藝人 Makiyo 與友人痛 毆運將等,對青少年來說,公眾人物的典範錯置,容易造成孩子們的價值觀混淆。

依據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統計室統計「少年刑事案件統計分析」,若以 少年犯的基本資料來看,執行裁判確定有罪者 1,580 人中,國中教育程度在少年 案件裁判有罪者佔了五成,更需要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的重視。高震峰(2001)

認為兒童及青少年是人類個體一生中身心發展與改變最大的階段之一,不論是在

年均有其不同於成人的特質。身心發展正值劇烈變化的青少年在此時面臨了青春 期的各種危機與挑戰,網路及線上遊戲發達,高科技產品手機、電腦普及和逐日 擴大的功能,結交朋友、接觸新事物的機會增加,但是對於價值觀的確認及行為 認同與表現仍是混淆有待建構。青少年又容易受到同儕與朋友的影響,為了迎合 與尋求同儕認同,「勇」於嘗試各項挑戰與新奇事物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響。

在品德教育部分,教育部積極規劃推動品德教育、友善校園等系列議題計畫,

於98年進行第二期「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期程為98-102年)辦理「品德教育推 廣與深耕學校」三年計畫,經費挹注學校推動多元化品德教育活動,藉由各項演 講研習、教師、學生增能活動,進行典範學習,品德向下扎根系列活動。使品德 教育從學校深耕,進而推廣落實於家庭與社區生活中;從政策到學校行政,藉由 各項活動的推動讓學生認識「品德教育」進一步內化並實踐之。但研究者認為,

活動進行時的感動與觸發,活動結束後環境及場景的轉移,是否能夠延續下去?

還是僅能獲得短暫的影響後就消逝?所以除了活動的觸發或呈現,更需要課程的 延續或引導,才是深化「品德教育」的關鍵。

九年一貫之前,在課程規劃中重視「德、智、體、群、美」,並有「公民與 道德」課程於學校的正式課程之中,但是在現行九年一貫的課程中,「品德教育」

消失於正式課程中,只能以各種方式融入在各領域科目教學之中。在沒有列入正 式課程的情況下,就算課綱明列課程目標與基本能力,但依附於各科之中,若教 師授課時未提及或融入,即完全消失於課程中。教學現場各領域教師即便自覺「品 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學科中的教學進度以及各大議題的融入,在兼顧教學進 度與班級經營等多重壓力之下,教師對於「品德教育」的推動,經常是心有餘而 力不足。薛春光校長表示不管是「獨立設科」或是「融入各科教學」皆各有優劣。

獨立設科成為正式課程,目前課程時間不足,如果各科教師沒有受過專業訓練,

也搞不清楚自己的價值觀,甚至有偏差的價值觀,使融入式的教學活動走到不對 的方向。他贊成有獨立的時間進行品格教育課程,同時強化融入各科教學(何琦

瑜,2007)。

美術教育的目的並非是為繪畫,其最大的目的是情操的陶冶(李賢文,2000)。 生活原本就是一種藝術,唯有將藝術與倫理融入生活中,人類才能體現人性中深 善美的境界。黃光男(2008)認為藝術與倫理皆源於人類群體,是人性中美與善 的體現。藝術傳達精神層次的感動,倫理維繫現成世俗情感與社會價值,兩者在 人性中具有互補的意義。除了「美感教育」讓藝術走進學生的生活,美化他們的 生活環境外,能否再加入「品德教育」讓學生的「心」也能夠淨化,讓「藝術」、

「生活」、「品德」三方通達,提升生活、心靈的美感。是否有更多元或更深入的 方式將「品德教育」融合在視覺藝術教學中?

二、研究動機

研究者擔任教職後兼任行政工作,業務上常接觸許多政策的推行及學校特色 的發展,其中以「品德教育」為當下最關切的議題。如何將品德教育進一步融入 與實踐在視覺藝術教育領域,是研究者感興趣及努力的方向。研究者任教學校因 參與「教育部品德教育推廣與深耕學校計畫」,整合各項行政資源與教師,初步 發展學校本位的品德教育活動與課程規劃。

家庭教育是品德教育推動的起點。為了青少年的未來,父母應多關心子女平 日行為並注意生活照顧、品德教育,學校更應隨時加強宣導法治及反毒教育,以 免少年誤涉法網,而不自知(周玉琳,2012)。由於研究者任教學校位於市區的 邊陲地帶,學區位置較一般市區學校為小,多為老舊平房社區房價較低,經濟環 境不佳家庭遷入造成社區人口結構改變,家長社經普遍地位不高,部分家長因工 作繁忙疏於管教。由於家庭功能不彰,學生自然尋求同儕的陪伴與認同,少數學 生有偏差行為或中輟疑慮且缺乏品德、法治等概念。青少年血氣方剛、容易受到 誘惑,又渴望被同儕肯定,討債集團及販毒集團會以金錢等方式引誘犯罪,致使 少年犯罪日趨暴力化,少年涉毒品犯罪人數逐年增加。。

品德教育是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的責任與期望。研究者認為品德教育的推 動初期可從教育部政策開始,由學校行政單位承接推動,凝結教師共識推展、研 發品德教育課程,教育出具有品德概念的學生,進一步來自學生自覺,了解個人、

團體所需,回歸不同層次的「學生本位」,進行深入的品德教育課程,冀能再加 深加廣學生對於品德教育的內化與實踐。學校是學生品德成長學習的場所。學生 到學校學習知識更要學習品德涵養,學校更需讓營造品德教育的校園整體氛圍與 學習環境,讓學生身處其中進而有效涵養良善品德。

研究者任教學校因「教育部品德教育推廣與深耕學校計畫」為契機,開始有 系統的在校園推動品德教育,整合行政團隊,結合處室資源及融入於各項活動中;

接下來凝聚教師共識,認同品德教育推動的重要性,針對教職員工進行問卷調查,

了解教師眼中學生已經能夠達到哪些品德項目,又有哪些是匱乏的?其中發現老 師認為學生表現較好的項目有「合作」、「關懷」、「欣賞」,比較缺乏的項目為「尊

了解教師眼中學生已經能夠達到哪些品德項目,又有哪些是匱乏的?其中發現老 師認為學生表現較好的項目有「合作」、「關懷」、「欣賞」,比較缺乏的項目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