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品德教育相關理論之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品德教育相關理論之探討

「品德教育」、「品格教育」與「道德教育」三個名詞經常混淆使用,於此定 義本研究「品德教育」內涵,並針對「品德核心價值」進行分析探討。

一、品德教育的內涵

學校中施行品德教育主要在於協助學生了解、欣賞、以及表現出好的行為。

Character品格或人格一詞,源自古希臘字「Arete」,意為「德行」或「卓越」,在 哲學脈絡中特指「品格之德」。廣義而言,是指各種不同能力的卓越(李奉儒,

2004)。品格教育、道德教育、品德教育常被視為同義詞,這些都是學校努力企 圖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品格教育」與「品德教育」兩個名詞,學者用法不一,

也常被交互使用,主要為學者將Character education轉譯的結果。部分學者(如:

吳清山、林天佑,2006;黃德祥、謝龍臥,2004)譯為「品格教育」,也有學者

(如:李琪明,2007、2008、2009;陳淑美)翻成「品德教育」。王金國(2009)

基於對原作者的尊重,將「品格教育」與「品德教育」視為同義。

Character education 若指美國傳統年代所推動者,可譯為品格教育或傳統品 德教育;若針對美國當代新興者,則傾向譯為品德教育,因為期在美國推動的意 涵,是結合道德教育與德行倫理學,而非回復人格教育層面,且「品格」易狹隘 指稱個人修養操守,而忽略公共領域的道德基礎(李琪明,2008,2009)。 Ryan,

Cooper , & Tauer(2008)認為品德教育是由家庭、學校、宗教、社會共同努力培 育,幫助學生知善、樂善、行善,並在這過程中培養勇氣、尊重和負責。並認為 Moral education 與 Character education 同義。品德可視為兼含個人「性格」和「德 行」,「性格」是各人與眾不同的特性,意指強烈的個人特質,如勇氣或毅力;

「德行」則是合乎道德倫理規範的行為舉止(黃政傑,2008)。張翡珊(2011)

進一步認為「品德」(Character/Morality character)涵蓋品格與道德兩層面,著 重品德核心價值的教育,有完善正確的認知,且能實踐於生活中。由於政府官方 文件皆以「品德教育」稱之,綜合以上學者意見,以「品德教育」一詞包含「品 格教育」、「道德教育」的概念總稱。

李琪明(2004,2008)提出新興品德教育乃因反應美國社會與教育環境之需 求,並受到倫理思潮中「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的影響,為有別於美國自 建國以來即推動的「道德教育或品德教育」,故以新興品德教育或當代品德教育 稱之。新品德教育強調多元、民主、活潑、及以學校為本位之教學方法,與傳統 品德教育較為標準化與單一化之教學方式加以區隔。李琪明(2005)歸納出美國 品德教育具有「實用、多元、民主」等三大特色,即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學 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品德包含三個相互關連且具影響之層面:一是道德認知層面,包含對於道德 議題之意識與察覺、理解道德價值、具有角色取替能力、有道德推理能力、能慎 思與做決定、以及自我知識統整等內涵;二是道德情感層面,包括具有良心、自 尊、同情、珍愛善價值、自我控制與謙遜等重點;三是道德行動層面,包括實踐 德行之能力、擁有實踐之意願、以及進而養成習慣等內涵。品德教育是期望學生 成為知善(心智習慣)、樂善(心靈習慣)與行善(行動習慣)等具道德教養與 成熟之人,並使之能擁有良善之道德生活(Chiarelott, et al,2007;李琪明2003,

2008)。

學習者道德核心價值和行為準則,強調的是真善美之「善」,期望學生知善、納

自我反省、自主

引導。Ryan & Cooper(2001)亦指出在美國的情況:大多數美國人,不分宗教,

階級,或種族背景,都廣泛支持一定的道德價值觀,例如尊重,堅持與正義,誠 信,責任,關懷,慈悲,並有在逆境中的勇氣。

張翡珊(2011)整理國內外專家學者提出之品德教育核心價值,歸納出三個 主要關注層面:人與自己、人與他人(涵蓋一人與多人)、人與物(涵蓋自然界 萬物並具環保概念)的關係。與九年一貫課程所欲培養學生具備有:人本情懷、

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等基本理念是相互融合的。但是理念如何與校園倫理 銜接,李琪明(2009)指出在「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中,期望當代品德教 育奠基於我國校園所熟悉的倫理核心價值,以利銜接與轉化;並擷取傳統與他國 經驗轉化的「新德目教學」。該教學彰顯三個重點:

一、核心價值不再由上而下行政管理方式產生,而是一種強調參與和審議 民主歷程的學校本位品德教育。

二、當代品德教育宜兼重倫理核心價值,及思辨、推理、論辯、行動等道 德判斷與實踐歷程。

三、倫理核心價值的教學需以多元創新的方式推動,並且留意價值間的關 聯、兩難與衝突,以適應現代生活特性。

九年一貫基本理念中並提及在人本情懷中要了解自我、尊重與欣賞他人及不 同文化等。在民主素養方面:包括自我表達、獨立思考、與人溝通、包容異己、

團隊合作、社會服務、負責守法等。課程目標與基本能力中也提到需引導學生達 成:培養欣賞、表現、審美及創作能力;發展尊重他人、關懷社會、增進團隊合 作(教育部,2003)。

桃園縣為宣示全面推動品格教育的決心,發表「品格教育白皮書」,以「宏 觀開闊、溫柔敦厚、典和子為品格教育願景,並訂定出桃園縣 12 項品格教育核 心價值:誠信、負責、欣賞、尊重、孝敬、感恩、勤儉、正義、禮節、合作、關

懷、謙恭(桃園縣政府教育處,2013)。學校層級課程之品德核心價級的品德核 心價值應彰顯在課程計畫與活動中,學校課程計畫亦應有效連結學校、地方和國 家層級的品德核心價值;各學年的課程計畫應具體彰顯品德核心價值如何融入其 中,各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應負責評鑑品德教育的實施成效。而教師教學時需要提 供學習榜樣、經由解釋與認知、鼓勵與勸勉,讓學生認同品德行為,並設計適當 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進行體驗活動,使學生能從知善、樂善,以致行善(鄭淵全,

2009)。

故本研究所使用的品德核心價值是回歸到社區學子及學校本位,研究者學校 參與「教育部品德教育推廣與深耕學校計畫」,因此從品德教育主要推行者-行政 人員與教師凝聚共識,針對教職員工進行問卷調查,了解教師眼中觀察學生已經 能夠達到哪些品德項目,又有哪些是匱乏的?其中發現老師認為學生表現較好的 項目有「合作」、「關懷」、「欣賞」,比較缺乏的項目為「尊重」、「禮節」、「負責」、

「感恩」。發展成三個階段從個人開始「尊重負責」,進展到對班級學校「禮節合 作」,最後推展至對於社區「關懷感恩」友善的品德心校園文化。本研究依據上 述學校本位之品德核心價值進行課程規畫與研發。

三、品德教育教學策略

張翡珊(2011)指出品德教育的實施必須透過生活化的方式與以實踐,必須 注意學校整體氣氛及教師班級教學:學校藉由環境規劃、活動安排,結合家長、

社區營造學習文化;教師透過課程教學、班級佈置及建立關懷尊重的學習氣氛,

並在課程上設計體驗活動,讓學生能從實際的體驗中觸發心靈獲得啟發。另外透 過閱讀、榜樣的學習與生活的體驗學習,使學生逐步培養良善的美德,從引導鍾 進而成為一種習慣。品格涉及到我們的整個生活--想法、感覺、待人處事,並不 只是學習如善良和誠實( Ryan & Bohlin,1999)。

美國新品格教育的 6E 教學策略(The six E’s character education),由美國 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家 Kevin Ryan 研究檢討品德教育教學方法歸納的教學模式提

供教師參考,6E1係指典範學習(Example)、啟發思辨(Explanation)、勸勉激 勵(Exhortation)、環境形塑(Environment)、體驗反思(Experience)與正向 期許(Expectation)(Chiarelott et al,2007; Ryan,2002;Ryan & Bohlin,1999;

周慧菁,2004;王金國,2007;汪開容,2011;張翡珊,2011;教育部,2010,

2011,2012)。以下分別敘述之:

(一)典範學習(Example):

或稱「榜樣」,此是達到品德教育最直接、最明顯的方法之一。品德教育應 強調教師「身教」之重要,教師本身要成為道德示範,並在課堂上介紹歷史文學 或現實生活中值得學習的榜樣。老師、管理人員、教練能表現出出良好的生活習 慣,讓學生可以採納並付諸實踐在自己的生活中。並運用教師的專業關係與教師,

家長,學生反映的美德,希望能激勵學生。

(二)啟發思辨(Explanation):

為了增強學生具體理解美德和道德生活,教師需要啟發思辨。我們需要解釋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它們是重要的。不是灌輸學生規則和法規,

而是引起學生興趣和他們進行道德談話。孩子們透過模仿和練習而成為習慣。為 了使他們更加成熟,教師說明在生活中的美德是很重要的部分( Ryan & Bohlin,

1999)。適合學生年齡的定義、課堂討論、影片剪輯和角色扮演都是有用的說明 方式,更多的情境我們可以使美德更好。品德教育不是灌輸學生道德規則,必須 兼採和學生真誠的道德「對話」,啟發學生對品德的思考,使學生更加了解品德 教育的本質與精神。並且要注意「對話」並不等同於「訓話」。

(三)勸勉激勵(Exhortation):

情感上激勵學生的良善動機,鼓勵他們 表現出良善行為。喜愛良善的學生難免會有受挫或面對選擇出現徬徨的時候,品

1 2007 年在 Lenses on Teaching: Developing Perspectives on Classroom Life, Fourth Edition.一書中,

僅提出 5E:典範學習(Example)、啟發思辨(Explanation)、勸勉激勵(Exhortation)、環境 形塑/校風(Ethos)、體驗反思(Experience),在本研究中仍保留第 6E-正向期許(Expectation)

在教學中的價值與運用。

德教育可以發揮規勸引導之功效,從情感上激勵學生喜愛良善的動機,鼓勵他們 發揮道德勇氣。

(四)環境形塑(Environment)或稱校風或倫理環境(Ethos or ethical environment):

我們不能只是引用條文規則去獲得學生的信任與承諾。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實 現其最高的道德潛力,整個學校社區的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建立良好關係

( Ryan & Bohlin,1999)。教師要營造一個讓學生感受到彼此尊重、合作、重倫 理的環境。良善的環境會影響學生的經驗,班級與學校皆可視為小型社會,所以

( Ryan & Bohlin,1999)。教師要營造一個讓學生感受到彼此尊重、合作、重倫 理的環境。良善的環境會影響學生的經驗,班級與學校皆可視為小型社會,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