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能源戰略與外交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能源戰略與外交"

Copied!
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專論 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能源戰略與外交 51. 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能源戰略與外交. 連 弘 宜 (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 摘要 「中國崛起」議題近來已成為全球討論的焦點,各界紛紛以不同的 角度切入來探討此一現象。本文假定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繼而使中 國綜合國力提升,以達到「中國崛起」的目標為前提,進而探討中國經 濟能夠持續穩定發展的根源。無論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如何,但都必須倚 靠充足且穩定的能源供給,方可支撐經濟的持續發展。由於上世紀 90 年代初中國已經成為原油進口國,且隨經濟快速發展,能源的需求快速 地提升,中國開始積極向國際市場購買原油。原油雖屬國際市場上自由 買賣的商品,但其屬性亦屬於戰略物資,且加上其稀有性的特性,故獲 得原油的成本、風險性亦大幅度增加。於是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獲得原油 的方式便開始往多樣化、而購買原油亦不僅限於單一區域。為了達成「中 國崛起」的目標,亦即現階段以經濟持續穩定成長的目標,中國外交亦 為此總體目標服務,積極拓展與全球產油國之間的往來,高階領導人亦 常出訪能源豐富的國家。對於中國而言,除了能獲得充足的能源之外, 最重要的是能將所採購的能源安全運抵中國。經由海上所運送的原油, 以中國現有的實力還不足以確保其安全無虞,而中俄之間的能源合作便 無此顧慮。中俄有共同邊界,俄羅斯經由油管直接將原油輸送至中國境 內,對中國而言,既可確保能源供應穩定,且其安全性亦大幅提升,與 中國由海運所獲得能源的各種條件相比,安全性佳是中俄能源合作所獨 有的特色。.

(2) 52 國際關係學報 第二十四期(2007 年 7 月). 關鍵詞: 中國、俄羅斯、能源、原油、戰略、中國外交、戰略協作伙伴關係. 壹、前言. 中國領導人近幾年來頻頻出訪,除鞏固雙邊邦交的目標外,其中特 別選擇一些能源豐富或具有開發潛力的國家訪問,令外界對中國進行能 源外交的舉動印象深刻。除官方訪問鞏固邦誼外,中國民間石油公司也 頻頻對外採購能源,而且型式頗為多樣化,包括採購現貨市場原油、購 買外國石油公司股份、與外國石油公司共同探勘開採、購買外國油田等 方式。中國隨著經濟持續快速成長,石油消費量亦逐年增加。自 1993 年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原油淨進口國,淨進口原油由 1993 年至 2002 年超 過日本為止,10 年間原油淨進口量增加了 7 倍,對外依存度已接近 30%。 中共當局充分感受到能源缺乏對經濟發展或甚至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故 近年來高層領導人特別重視能源安全,能源戰略成為當前中國外交政策 全力支持的對象。 除需確保石油獲得來源及供應量充足外,運輸安全問題更是重要課 題。目前中國進口石油有將近七成來自中東、海灣地區,除該區域情勢 較為複雜因素外,海路運輸石油需途經麻六甲海峽等多個咽喉要道,若 遭封鎖,則中國大陸的海外石油供給就有陷入停頓的危險。中國的陸上 鄰國俄羅斯及中亞國家哈薩克皆為石油及天然氣儲藏量及出口量豐富的 國家,加上石油經由陸路以管線輸入中國,更增加運輸的安全性,此項 特點是中國自全球輸入能源所未具備的優勢。中國運用「上海合作組織」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Шанхайская Организация Сотрун ичества)將陸上鄰國,也是能源大國的俄羅斯和中亞國家聚集在一起,. 加強擴展制度化的交流管道,除增進彼此關係外,也藉此擴大能源進口。.

(3) 專論 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能源戰略與外交 53. 中俄兩國皆為區域大國,兩國關係具備多面向的發展,兩國自中蘇 邊界談判開始,至蘇聯解體後,其繼承者俄羅斯偕同中國相鄰的前蘇聯 共和國哈薩克、吉爾吉斯及塔吉克共同完成邊界談判,並建立軍事互信 機制,進而轉變為區域安全合作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中俄兩國以 此組織為基礎,逐步加強各領域的合作,並擴大該組織的範圍,讓該組 織日漸展現影響力。除了此區域性國際組織外,中俄兩國關係自蘇聯解 體後亦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雙方由互視友好國家開始,發展到建設性 伙伴關係,再增進至戰略協作伙伴關係。在此機制化制度建立後,近幾 年則是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化及完善此機制,兩國合作範圍更全面、更深 入、更細緻。目前雙方致力於經貿關係的加強,其中能源合作係雙方合 作的重點,雙方也都體認到此項合作對雙方經濟皆有助益,故雙方合作 計畫積極持續地推動。 本文將分為兩大主軸,第一部分論述中俄關係的發展和現況。全面 闡述中俄關係的發展進程、中俄建立戰略協作伙伴關係的歷程、及在機 制下全面開展兩國合作關係的各面向。第二部分論述中俄兩國能源合作 情形。此部分擬再細分兩個重點闡述:一、俄羅斯能源在全球的地位及 重要性。二、中國現今的能源需求及中俄能源合作的現況。. 貳、中俄外交關係發展與現況 一、中俄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係」形成過程 俄國經過 1990 年代初期對外政策向西方傾斜後,在普利馬可夫 (Evgeniy Primakov;Евгений Примаков)外長年代開始展開全方位外 交,相較於前段時期亦可稱為較重視亞洲國家,俄國尤其重視中國在區 域內所扮演的角色。俄中兩國在 1996 年 4 月簽署「中俄聯合聲明」,宣 布決心發展「平等信任的、面向 21 世紀的戰略協作伙伴關係」。 至於何謂「伙伴關係」 , 「基本上是相對於冷戰時期的同盟關係而言, 指兩國或兩個國家集團間以謀求政治、經濟和安全的共同利益為目標, 而不針對第三國的相互合作、平等互利的新型國家關係。伙伴關係是朋.

(4) 54 國際關係學報 第二十四期(2007 年 7 月). 友關係,而非敵我關係。只要不是敵我關係,均可稱為『伙伴關係』」1。 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係」中的「戰略」是指雙方合作的長期性、全局 性和全方位性,至於「協作」一詞即為「合作」之意。因此「中俄『戰 略協作伙伴關係』以其合作的全方位性、戰略性、非排他性及信任程度 較高、對國際問題認知較接近、高層對話、協調機制較完善等特點而有 「戰略協作是一種鬆散的 別於中國與其他大國所建立的『伙伴關係』」2。 戰略合作關係。雙方達成進行戰略合作的政治意向,但沒有法律拘束力。 戰略協作往往是有限的戰略合作,兩國的合作根據具體情況和具體問題 而確定,而非是全面和必須一致的」3。 自蘇聯解體後,中俄關係在俄羅斯對外政策調整及中國在亞洲區域 地區日漸重要下,雙邊關係藉由簽署正式文件而逐步升級。此段期間藉 由兩國元首所簽署 5 份正式文件將兩國關係逐步向上推升,並在文件簽 署後兩國關係進入一個新階段。第一階段(1992 年 12 月至 1994 年 9 月) , 1991 年兩國關係由中蘇關係轉變為中俄關係,1992 年兩國宣布「相互視 為友好國家」 。第二階段(1994 年 9 月至 1996 年 4 月),1994 年兩國宣 布建立「面向 21 世紀的建設性伙伴關係」,雙邊關係更進一步,兩國擴 大在國際領域方面的合作,對國際議題的共識程度加深。第三階段(1996 年 4 月至 2001 年 7 月),1996 年兩國宣布建立「平等信任、面向 21 世 紀的戰略協作伙伴關係」 ,兩國在各個領域內全面開展合作,對具有高度 戰略性的區域及國際議題加強彼此溝通及合作,合作範圍及內容皆大幅 ,2001 年兩國簽署「中俄 擴展。第四階段(2001 年 7 月至 2005 年 7 月) 睦鄰友好合作條約」,該條約總結 10 年來中俄關係發展的主要原則,用 法律型式固定下來,規定兩國今後在各領域中的合作原則及方向,此舉 顯示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係」再往前邁進一步。第五階段(2005 年 7 月至今),2005 年兩國簽署「中俄關於 21 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 , 該聲明對於 21 世紀全球事務,兩國採取共同立場與態度。各國的事情應 1. 王樹春,「冷戰後的中俄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年,頁 27。 同上,頁 27-29。 3 趙華勝,『中俄關係:地位、模式、趨勢』 ,「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院,2004 年第 5 期,頁 41。 2.

(5) 專論 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能源戰略與外交 55. 由各國人民自主決定,世界上事情應以多邊集體為基礎通過對話和協商 決定。國際人權保護應建立在堅定維護各國主權平等和不干涉內政的原 則基礎之上。 〈詳如表一〉. 表一:中俄兩國關係進展階段(1991-2007.06) 兩國. 時. 間. 關係. 簽署文件名. 總統 /外長. 內. 容. 稱. 相互. 1992.12- 關於中俄相 葉里欽. 視為. 1994.9. 兩國關係由中蘇關係轉變. 互關係基礎 (1991-1999) 為中俄關係,兩國宣布「相. 友好. 聯合聲明. 柯茲列夫. 國家. (1992.12). (1992-1996). 互視為友好國家」. 建設. 1994.9-. 宣佈建立. 雙邊關係更進一步,兩國. 性. 1996.4. 「面向 21. 擴大在國際領域方面的合. 伙伴. 世紀的建設. 作,對國際議題的共識程. 關係. 性伙伴關. 度加深。. 係」 (1994.9) 戰略. 1996.4-. 宣佈兩國將 葉里欽. 協作. 2001.7. 發展「平等 (1991-1999) 展合作,對具有高度戰略. 兩國在各個領域內全面開. 伙伴. 信任、面向 普利馬可夫. 性的區域及國際議題加強. 關係. 21 世紀的. 彼此溝通及合作,合作範. (1996-1998). 戰略協作伙 伊凡諾夫 伴關係」. (1998-2004). (1996.4) 普欽 (2000迄今) 伊凡諾夫 (1998-2004). 圍及內容皆大幅擴展。.

(6) 56 國際關係學報 第二十四期(2007 年 7 月). 深化. 2001.7-. 中俄睦鄰友 普欽. 該條約總結 10 年來中俄關. 戰略. 2005.7. 好合作條約 (2000-. 係發展的主要原則,用法. (2001.7). 迄今). 律型式固定下來,規定兩. 伙伴. 伊凡諾夫. 國今後在各領域中的合作. 關係. (1998-2004). 原則及方向,此舉顯示中. 拉夫羅夫. 俄「戰略協作伙伴關係」. (2004-迄今). 再往前邁進一步。. 協作. 完 善 2005.7-. 中俄關於. 普欽. 再度闡明對於 21 世紀全球. 戰 略 迄今. 21 世紀國. (2000-. 事務,兩國共同立場與態. 協 作. 際秩序的聯 迄今). 度。國際社會應徹底摒棄. 伙 伴. 合聲明. 拉夫羅夫. 對抗和結盟的思維,不尋. 關係. (2005.7). (2004-迄今). 求對國際事務的壟斷和主 導權,不將國家劃分為領 導型和從屬型。.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二、中俄兩國在「戰略協作伙伴關係」機制下開展全面合作 (一)政治層面:1996 年 4 月兩國宣布建立「平等信任、面向 21 世紀的戰略協作伙伴關係」 ,兩國在各個領域內全面開展合作,對具有高 度戰略性的區域及國際議題加強彼此溝通及合作,合作範圍及內容皆大 幅擴展。兩國建立最高元首定期會晤機制,決定兩國元首每年至少會晤 一次,藉由兩國最高層級會晤為兩國全面交往及各領域合作提供制度性 保障。從 1996 年起至現今,兩國元首已會晤 13 次,加上先前 3 次會晤, 共計 16 次,平均每年一次。〈詳如表二〉另兩國總理層級定期會晤機制 亦自 1996 年 12 月正式啟動,此層級專責研商兩國經濟合作問題。 〈詳如 表三〉.

(7) 專論 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能源戰略與外交 57. 表二:中俄兩國元首互訪表(1991-2007.06) 地. 點 時. 間. 訪問者. 接待者. 內. 容. 北. 京 1992.12. 葉里欽. 江澤民. 兩國元首簽署「關於中俄相互關係基礎 的聯合聲明」 、 「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 減軍事力量和加強軍事領域信任問題 的諒解備忘錄」等 24 個合作文件。. 莫斯科 1994.09. 江澤民. 葉里欽. 兩國元首簽署「中俄聯合聲明」、宣佈 建立「面向 21 世紀的建設性伙伴關係 」 、 「關於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互不將 本國戰略核武器瞄准對方的聯合聲明」 「中俄國界西段協定」等文件。. 莫斯科 1995.05. 江澤民. 葉里欽. 江澤民應邀參加俄羅斯反法西斯戰爭 勝利 50 周年慶典。. 北. 京 1996.04. 葉里欽. 江澤民. 兩國元首簽署「中俄聯合聲明」、宣佈 兩國將發展「平等信任、面向 21 世紀 的戰略協作伙伴關係」。中俄哈吉塔五 國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 信任的協定」等文件。. 莫斯科 1997.04. 江澤民. 葉里欽. 兩國元首簽署「關於世界多極化及建立 國際新秩序」聯合聲明;中俄哈吉塔五 國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 力量的協定」等文件。. 京 1997.11. 葉里欽. 江澤民. 兩國元首簽署「中俄聯合聲明」。. 莫斯科 1998.11. 江澤民. 葉里欽. 兩國元首舉行第一次非正式會晤,簽署. 北. 「關於世紀之交的中俄關係聯合聲 明 」、「 關 於 中 俄 邊 界 問 題 的 聯 合 聲 明」 、 「關於中俄元首非正式會晤的聯合 新聞公報」等文件。.

(8) 58 國際關係學報 第二十四期(2007 年 7 月). 京 1999.12. 北. 葉里欽. 江澤民. 兩國元首簽署「中俄聯合聲明」 、 「聯合 新聞公報」 、 「關於中俄國界線東段的敘 述議定書」 、 「關於中俄國界線西段的敘 述議定書」等文件。. 京 2000.07. 北. 普欽. 江澤民. 兩國元首簽署「中俄北京宣言」 、 「中俄 關於反導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其他 7 個 政府及部門間協議。. 莫斯科 2001.07. 江澤民. 普欽. 兩國元首簽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 」、「中俄元首莫斯科聯合聲明」。. 京 2002.12. 北. 莫斯科 2003.05 京 2004.10. 北. 普欽. 江澤民. 兩國元首簽署「中俄聯合聲明」。. 胡錦濤. 普欽. 兩國元首簽署「中俄聯合聲明」。. 普欽. 胡錦濤. 兩國元首簽署「中俄聯合聲明」 、 「中俄 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等文件。. 莫斯科 2005.07. 胡錦濤. 普欽. 兩國元首簽署「中俄關於 21 世紀國際 秩序的聯合聲明」。互換「中俄國界東 段的補充協定」批准書。. 北京. 2006.03. 普欽. 胡錦濤. 兩國元首簽署「中俄聯合聲明」、出席 中國「俄羅斯年」及中俄經濟工商界高 峰論壇開幕式。. 莫斯科 2007.03. 胡錦濤. 普欽. 兩國元首簽署「中俄聯合聲明」、出席 俄羅斯舉辦「中國年」開幕式。.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註:本表僅列出中俄兩國領導人正式國事訪問。另有關兩國領導人參與國際會議所舉 行的雙邊會晤則未列入。. (二)經濟層面:在蘇聯解體初期,俄國經濟瀕臨崩潰狀態,市場 上各種貨品缺乏,中國當時對外貿條件鬆綁,致使中俄兩國邊境貿易快 速發展。但自 1994 年起因中國國內控制基本建設的增長速度,對俄國生.

(9) 專論 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能源戰略與外交 59. 產材料需求減少;另俄國對邊境易貨貿易採限制性措施及俄國內經濟惡 化,自 1994 年至 1998 年兩國貿易額維持在每年 50-60 億美元。直至新 世紀的 2001 年才突破百億美元。另據中國海關資料,2004 年中俄兩國 貿易突破 200 億美元,實現連續 6 年的持續增長。2004 年 9 月「中俄總 理第九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中指出,雙方努力使雙邊貿易額到 2010 年達到並超過 600 億美元4。 (三)安全層面:1993 年 11 月中俄兩國簽署國防部門軍事技術合 作協定,開展雙邊軍事交流。兩國軍事機構及武裝力量部門逐步建立起 對口合作的關係。隨著兩國在政治方面交往逐步升級,彼此累積的互信 程度增高,此種成果反映在雙方解決兩國邊界問題。1991 年 5 月兩國簽 署「中蘇東段國界協定」 ,1994 年 9 月簽署「中俄西段國界協定」 。1999 年 12 月在前總統葉里欽訪中期間,俄中兩國簽署「關於中俄國界線東段 的敘述議定書」 、 「關於中俄國界線西段的敘述議定書」 。除中國東北部分 三個島嶼5未決外,中俄兩國國界全線確定。中俄邊界僅剩未決部分則由 普欽總統在 2004 年 10 月訪中所簽署「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解決。 此舉所象徵的意義為中俄邊界不僅在地圖上,且在實地劃定兩國邊界, 並以法律型式固定下來。. 表三:中俄兩國總理定期會晤表(1991-2007.06) 地. 點 時. 間. 訪問者. 接待者. 內. 容. 北. 京 1996.04. 葉里欽. 江澤民. 兩國元首宣佈建立「俄中總理定期會晤 機制」。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兩國政 府首腦每年舉行會晤,就雙邊關係的發 展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問題及時交 換意見。. 莫斯科 1996.12 4. 李鵬. 切 爾 諾 成立「俄中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簽. 「中俄總理第九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新華網,2004 年 9 月 24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9/24/content_2017003.htm。 5 即黑瞎子島〈大烏蘇里島〉 、銀龍島〈塔拉馬羅夫島〉 、韭菜通島〈波里紹依島〉 。.

(10) 60 國際關係學報 第二十四期(2007 年 7 月). 梅爾金. 署「連雲港核電廠框架合同原則協 議」 、 「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與中國人民 銀行合作協議」等文件。. 北. 京 1997.06. 莫斯科 1998.02. 切 爾 諾 李鵬. 兩國簽署「俄中政府關於建立俄中總理. 梅爾金. 定期會晤機制及其組織原則的協定」 。. 李鵬. 切 爾 諾 出席兩國政府在高速船建造領域進行 梅爾金. 合作、解決政府貸款債務、兩國政府 1998 年加強經貿合作等文件簽字儀式。. 莫斯科 1999.02. 朱鎔基. 普 利 馬 雙方簽署經貿、科技、能源、交通等領 可夫. 北. 京 2000.11. 朱鎔基. 域及兩國有關省州合作等 11 項文件。. 卡 西 亞 雙方一致認為,俄中總理定期會晤機制 諾夫. 對兩國經貿合作的發展已經並將繼續 發揮重要作用。. 聖彼德 2001.09. 朱鎔基. 堡. 卡 西 亞 簽署聯合公報。雙方共同努力加強定期 諾夫. 會晤機制的作用,並擴大兩國在政治、 經貿、科技、人文等領域的互利合作。. 上. 海 2002.08. 卡 西 亞 朱鎔基. 出席「俄中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第六次. 諾夫. 會晤紀要」 、 「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與中 國人民銀行關於邊境地區貿易的銀行 結算協定」 、 「中國工商銀行向俄羅斯對 外貿易銀行提供 2 億美元出口賣方信貸 框架協議」等 3 個文件簽字儀式。. 北. 京 2003.09. 莫斯科 2004.09. 卡 西 亞 溫家寶. 簽署「俄中總理第八次定期會晤聯合公. 諾夫. 報」。. 溫家寶. 弗 拉 德 簽署「俄中總理第九次定期會晤聯合公 科夫. 報」、出席規範俄中貿易秩序的諒解備 忘錄等文件簽字儀式。. 北. 京 2005.11. 弗 拉 德 溫家寶. 簽署「俄中總理第十次定期會晤聯合公.

(11) 專論 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能源戰略與外交 61. 北. 京 2006.11. 科夫. 報」。. 弗 拉 德 溫家寶. 出席中國「俄羅斯年」閉幕式。簽署包. 科夫. 括「鼓勵和保護相互投資協定」等文 件。.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註:本表僅列出中俄兩國總理針對雙邊關係架構下之正式訪問。另有關兩國總理參與 國際會議所舉行的雙邊會晤則未列入。. (四)區域合作層面:1996 年 4 月 26 日中、俄、哈、吉、塔五國 元首在上海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協定」 ,以加強五個 鄰國的邊境合作與 100 公里安全地帶。1997 年 4 月 24 日五國元首在莫 斯科又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從 1998 年起 「上海五國」將注意力轉向地區安全合作,1998 年 7 月「上海五國」元 首在阿拉木圖會晤,首次探討反恐問題。 2001 年 6 月 15 日,中、俄、哈、吉、塔、烏六國元首在上海會議, 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 ,正式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組織,並決定吸 收烏茲別克為該組織第 6 個會員國。2002 年 6 月 6 國領導人在俄羅斯聖 彼得堡峰會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憲章」 ,明確規定上海合作組織的宗旨和 原則、機構設置和運行規則,為該組織的機制化、法制化建設奠定堅實 的基礎。2003 年 8 月上海合作組織首次舉行「聯合─2003」的多邊聯合 反恐軍事演習。2004 年 1 月上海合作組織秘書處在北京正式成立。同年 9 月在吉爾吉斯首都比什凱克舉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理事會 例行會議,會議批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的落實 措施計畫,開啟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經濟合作計畫6。〈詳如表四〉2005 年在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會議最重要的決議是給予印度、巴基斯坦和伊 朗觀察員的地位7。 6. 王樹春, 「冷戰後的中俄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年,頁 65-68。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宣言」(全文),上海合作組織元首會議官方網站,2006 年 4 月 20 日,http://www.scosummit2006.org/zywj/2006-04/20/content_74.htm。 7.

(12) 62 國際關係學報 第二十四期(2007 年 7 月). 上海合作組織 2006 年 6 月在上海舉行會議,發表成立五周年宣言指 出,該組織中心任務是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和非法販運 毒品;並奉行對外開放、不針對第三方和不結盟原則8。胡錦濤在峰會上 提出四項建議:一、加強戰略合作,鞏固睦鄰友好。二、務實深化合作, 帶動全面發展。三、拓展人文交流,拓實社會基礎。四、堅持開放合作, 維護世界和平9。 上海合作組織原係中蘇兩國因關係緩和,欲紓解邊界緊張情勢而逐 步形成的爭端解決機制。其過程歷經中蘇邊境談判,進而建立軍事互信, 再到區域安全合作。而合作的內容則由軍事領域,擴大至執法及安全方 面,再到經貿領域,甚至各方面全方位合作。至於首先切入的議題則為 邊界信心建立措施,接著邊界相互裁軍、進而加強犯罪防制,然後轉入 區域安全合作。該組織也不限於軍事、國防、安全、執法領域,且逐漸 向外交、國際議題協調,對國際議題形成共同立場。 至於該組織的發展則由原先的領袖會晤機制開始,逐步拓展到各部會、 各層面、各議題,而逐漸形成全面合作的態勢。至於軍事領域方面,也 是該組織成立的原始議題,亦由原先各方協議後進行各自操作,亦即各 自負責應遵守或執行的部分,轉向聯合操作,亦即進行聯合軍事演習。 最後則為在鞏固原先的基礎,並達成組織原設定的目標後,開始尋求擴 大會員規模。. 表四:「上海合作組織」發展階段表(1989-2007.06) 發展階段. 時. 間. 簽署文件名稱. 總. 統. 中蘇一對一談 1989.11- 關於將部署在中蘇邊境地區的 戈巴契夫 判. 1991.12. 軍事力量裁減到與兩國正常睦 (1985-1991) 鄰關係相適應的最低水平和在. 8. 「上海合作組織五周年宣言」(全文),上海合作組織元首會議官方網站,2006 年 6 月 15 日,http://www.scosummit2006.org/zxbb/2006-06/15/content_751.htm。 9 「胡錦濤在上合組織元首理事會第六次會議上講話全文」 ,上海合作組織元首會議官 方網站,2006 年 6 月 15 日, http://www.scosummit2006.org/ldrjh/2006-06/15/content_737.htm。.

(13) 專論 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能源戰略與外交 63. 邊境地區保持安寧的協議 (1989.11)。 中 國 與 俄 羅 1991.12- 以中國為一方,以俄哈吉塔組成 葉里欽 斯、哈薩克、 1996.4. 聯合代表團為一方,草簽「關於 (1991-1999). 吉爾吉斯、塔. 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 吉克五國兩邊. 協定」(1995.11)。. 談判 「上海五國」. 1996.4-. 中俄哈吉塔五國元首在上海簽 葉里欽. 合作機制. 2001.6. 署「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 (1991-1999) 域信任協定」(1996.4)。. 普欽. 五國元首在莫斯科簽署「關於在 (2000-迄今) 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 協定」。(1997.4)。 「上海合作組 2001.6. 中、俄、哈、吉、塔、烏六國元 普欽. 織」正式成立. 首在上海會議,簽署「上海合作 (2000-迄今) 組織成立宣言」,正式宣布成立 上海合作組織,並決定吸收烏茲 別克為該組織第 6 個會員國 (2001.7)。. 上海合作組織. 2004-. 2004 年烏茲別克塔什干會議給 普欽. 會員擴增. 迄今. 予蒙古,上海合作組織觀察員地 (2000-迄今) 位。 2005 年哈薩克阿斯塔納會議給 予巴基斯坦、伊朗及印度三國, 上海合作組織觀察員地位。.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五)國際事務協調合作: 1996 年 4 月中俄兩國宣布建立「平等信任、面向 21 世紀的戰略協 作伙伴關係」後,兩國在各個領域內全面開展合作,對具有高度戰略性.

(14) 64 國際關係學報 第二十四期(2007 年 7 月). 的區域及國際議題加強彼此溝通及合作。1997 年 4 月兩國針對國際事務 協調出共同的看法及處理原則,簽署「關於世界多極化及建立國際新秩 序聯合聲明」 。聲明中指出:「雙方主張,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 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及其他公認的國際法原則 應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基礎。各國 有權根據本國國情,獨立自主地選擇其發展道路,別國不應干涉。社會 制度、意識型態、價值觀念的差異不應成為發展正常國家關係的障礙」 10. 。就在西方對「中國崛起」的概念進行熱烈討論之際,俄中雙方於 2005. 年 7 月簽署「中俄關於 21 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 。再度闡明對於 21 世紀全球事務,兩國共同立場與態度。除上述互不干涉內政原則仍保留 外,另指出: 「必須和平解決分歧與爭端,不採取單邊行動,不採取強迫 政策,不以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各國的事情應由各國人民自主決定, 世界上事情應以多邊集體為基礎通過對話和協商決定。國際社會應徹底 摒棄對抗和結盟的思維,不尋求對國際事務的壟斷和主導權,不將國家 。及「人權具有普遍性。各國應尊重『世界人 劃分為領導型和從屬型11」 權宣言』中規定的人權和基本自由,根據本國國情和傳統促進保障和維 護人權,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通過對話與合作解決分歧。國際人 權保護應建立在堅定維護各國主權平等和不干涉內政的原則基礎之上 12. 」 。普欽(Vladimir Putin;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總統 2006 年訪中時再度對俄. 中戰略合作的意涵作出明確的宣示,兩國堅決主張建立真正民主的國際 關係,無論大國小國機會均應平等。俄中樹立了建立開放的國際夥伴關 係的範例,這種關係不是閉關自守的,也不是結盟性質的。俄中戰略合 作是透明的,不針對第三國,對建立更完善的國際秩序有現實的促進作 用13。 10. 「關於世界多極化及建立國際新秩序聯合聲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1997 年 4 月 23 日,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dozys/gjlb/1706/1707/t6801.htm。 11 「關於 21 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5 年 7 月 1 日, 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dozys/gjlb/1706/1707/t201988.htm。 12 13. 同上。 「普亭:俄中戰略合作透明非結盟」 ,聯合報,民 95 年 3 月 20 日,版A13。.

(15) 專論 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能源戰略與外交 65. (六)擴大全方位合作: 中國官方新華社下屬的「瞭望」周刊在 2006 年 3 月普欽總統訪中後 刊文指出,中俄發展戰略協作伙伴關係,建設互信基礎,有三大問題待 解決。第一,中俄政治關係「上熱下冷」 。近年來兩國高層交往頻繁,但 民間來往卻不多,相互了解不夠。尤其是隨著國際形勢及兩國國力消長 變化,部分俄羅斯人開始擔心中國強大後,會對俄羅斯構成戰略威脅, 也擔心中國強大後,會對俄羅斯構成戰略威脅,也擔心中國經濟、人口 擴張,還害怕中國未來會奪回歷史上被迫失去的領土。第二,中俄經貿 合作水準與雙方的政治關係不相稱,也不符合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 展的要求。例如雙邊貿易額雖然去年已達到 291 億美元,但距 2010 年所 設定 600 到 800 億美元的目標,還有很大的距離。第三,中俄現有油氣 合作一些大型項目落實困難。例如雙方一致同意增加陸路石油貿易,預 計使俄羅斯通過鐵路向中國輸出石油總量,在 2005 年達到 1000 萬噸。 但根據俄國 2006 年初公布的數據,2005 年俄國未完成鐵路輸送原油計 畫,預定 700 萬噸原油只出口 518 萬噸14。 為解決中俄兩國政治關係「上熱下冷」問題,雙方關係發展朝向「擴 大」合作領域、「深化」合作實質、 「著重」民間交流的方向邁進。兩國 商定 2006 年為中國「俄羅斯年」,2007 年則為俄羅斯「中國年」。兩國 元首就舉辦中國「俄羅斯年」和俄羅斯「中國年」的協議已被載入 2004 年 10 月 14 日在北京簽署的「中俄聯合聲明」和「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 約」實施綱要(2005 年至 2008 年)。這些活動是前所未有的大型綜合項 目,涵蓋雙邊關係的各個領域,並負有大力推動中俄合作發展的使命。 兩國皆成立組委會負責規劃中國“俄羅斯年"和俄羅斯“中國年" 活動。俄羅斯和中國組委會分別下設 8 個專題組:(1)政治關係;(2) 地區聯繫;(3)文化;(4)經濟和貿易;(5)大眾傳媒;(6)教育、衛 生和體育;(7)軍事合作; (8)科學和技術。俄羅斯聯邦各部門、地區 執行機構及各相關組織 2005 年已經開始並將繼續就在中國「俄羅斯年」 框架下舉辦活動提出建議,每兩個對應專題組應就這些建議的實施問題 14. 「中俄夥伴關係存在三大問題」 ,聯合報,民 95 年 3 月 23 日,版A13。.

(16) 66 國際關係學報 第二十四期(2007 年 7 月). 進行協商15。兩國從政治、經貿、安全、區域合作層面,擴大至幾乎涵 蓋全方位的協調與合作。 俄國著名研究中國問題學者,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國際關係系東方 學教研室主任沃斯克列先斯基(Aleksei Voskresenskiy;Алексей Воскресе нский)對俄中現今交流表達看法,他指稱俄中兩國近年來合作愈來愈密. 切,但兩國關係並非完全是「晴空萬里」 。兩國之間的了解有待進一步增 強。 「俄羅斯年」將成為兩國關係潤滑劑,把俄中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 的合作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俄中互辦「國家年」活動,使得俄中雙方 高層互訪、官方合作和民間交流得以同時進行,為增進兩國全面了解對 方提供了契機。俄羅斯與中國都面臨著新型的國際關係和地區關係環 境,兩國應該成為友好伙伴,相互取長補短,以提高彼此的綜合國力。 俄中兩國保持合作,能進一步增強雙方在國際舞台的地位和影響力16。. 參、俄羅斯在世界能源的重要性 一、世界能源的分布情形 從全球石油儲量分布情形來看,中東地區的石油探明儲量占世界石 油探明總儲量的 61.7%。在中南美地區,委內瑞拉的石油探明儲量占該 地區約 3/4 強,占世界石油探明總儲量的 6.5%。在歐洲與歐亞大陸地區, 探明儲量較為豐富為俄羅斯及哈薩克,分別占世界的 6.1%及 3.3%。在 非洲,利比亞和奈及利亞所占比例最大,分別占世界探明儲量的 3.3%和 3%。北美以美國最多,占世界的 2.5%。在亞太地區,中國居首,占全 球 1.4%17。2004 年全球石油探明儲量與上一年度基本持平,探明儲量增 15. 「關於中國『俄羅斯年』和俄羅斯『中國年』」 ,俄羅斯新聞網,2006 年 3 月 14 日, http://2006.rusnews.cn/eluosinian2006/guanyueluosinian2006/20060314/41414486.html。 16 「俄羅斯人看中國『俄羅斯年』 」,新華網,2006 年 3 月 22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2006russia/2006-03/22/content_4332146.htm。 17 中關村國際環保產業促進中心編著,「誰能驅動中國─世界能源危機與中國方略」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頁 17-20。.

(17) 專論 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能源戰略與外交 67. 長較為顯著的是俄羅斯,增長 1.54%。同時俄羅斯也成為石油輸出國組 織〈OPEC〉國家以外的最大石油供應國18。 2004 年世界石油消費量達到 8075.7 萬桶/日,超過當年世界石油產 量近 50 萬桶/日。亞太地區成為石油消費增長最快的地區,其中,中國 的石油消費量增長近 90 萬桶/日。2004 年世界石油貿易量為 4811 萬桶/ 日。美國石油進口總量占世界石油進口總量的 26.8%;日本占 10.8%; 中國大陸占 7%。中東地區石油出口總量為 9.752 億噸,占世界總量的 41%;俄羅斯出口量為 3.189 億噸,占世界總量的 13.4%19。 中東和歐洲及歐亞大陸地區是世界上天然氣儲量最為豐富的地區, 分別占世界天然氣探明儲量的 40.6%和 35.7%。其中,俄羅斯的天然氣 探明儲量居首位,占世界天然氣總探明儲量的 26.7%。俄羅斯和美國是 天然氣最大兩個生產國,分別占世界天然氣總產量的 21.9%和 20.2%20。 從剩餘可開採儲量來看,世界石油剩餘可開採儲量有近 2/3 分布在 中東地區,天然氣儲量主要分布在俄羅斯和中東地區,這兩個地區的儲 量占世界的 70%以上,其中俄羅斯的儲量占世界的近 1/3。就產量而言, 中東的石油產量約占世界的 1/3,沙烏地阿拉伯、美國和俄羅斯三國的 產量約占世界的 1/3;天然氣產量以美國和俄羅斯為主,這兩個地區的 產量接近世界的 60%21。 產量的多少除了與當地資源的豐富程度有關外,還受開採能力、市 場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北美地區石油天然氣剩餘可開採儲量在世界總量 中份額很少,但其石油產量占世界的 30%;中東地區儘管天然氣儲量豐 富,擁有的儲量為世界總量的 1/3 以上,但因市場有限,天然氣產量還 18. 「The Brookings Foreign Policy Studies: Energy Security Series-The Russian Federation」 ,美國智庫布魯京斯研究所(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出版, 2006 年 10 月, http://www3.brookings.edu/fp/research/energy/2006russia.pdf。 19 BP “2004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p.4. http://www.bp.com; 「OPEC Share of World Crude Oil Reserve(2005)」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官方網站, http://www.opec.org/home/PowerPoint/Reserves/OPEC%20share.htm。 20 2005 年俄羅斯出口天然氣 2000 億立方公尺,石油 2 億 5000 多萬噸,分居世界第一、 二位。 「中俄簽定 15 項合作文件」 ,聯合報,民 95 年 3 月 22 日,版A13。 21 中關村國際環保產業促進中心編著, 「誰能驅動中國─世界能源危機與中國方略」 ,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頁 23-24。.

(18) 68 國際關係學報 第二十四期(2007 年 7 月). 不到世界總量的 10%22。 各地區常規能源儲採比差別巨大。按 2001 年產量水平,世界石油、 天然氣的儲採比分別為 40.3 和 61.9 年。中東地區石油的儲採比達到 86.8 年、中南美 38.8 年、非洲 27.4 年、俄羅斯 21.1 年、亞太 15.6 年、北美 13.5 年;天然氣儲採比最高地區亦為中東地區,其儲採比高於 100 年。 而非洲、俄羅斯和中南美的儲採比分別為 90.2 年、78.5 年和 71.6 年,北 美地區則為 10 年23。. 二、俄羅斯與歐洲及亞太能源安全 2006 年 7 月八大工業國高峰會(G8)首度在俄羅斯舉行,能源問題被 視為此次會議的焦點。俄羅斯將能源安全作為主要議題,主要在突出擁 有豐富油氣資源的俄羅斯能源大國地位。此次會議八國集團領導人探討 如何建立穩定、安全和可持續的國際能源供求體系。八國集團會議的公 報做出增進能源領域的透明度和公平競爭,改善能源投資環境和市場准 入,並建立保障全球能源穩定供應的體制等承諾24。胡錦濤亦受邀訪俄, 並出席八國集團與開發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議。日本在此次會議中提出 希望和俄羅斯簽署有關建設遠東輸油管的雙邊協定(即泰納線二期工 程,起自斯科沃洛基諾終至納霍德卡,詳見後述),但俄國認為此管線是 純商業專案,俄國政府不應為該專案的落實提供國家擔保。普京對此事 發表看法指出,亞太地區需要增加能源進口渠道,俄國不擔心生產的石 油沒銷路,且籌建該油管所需資金並不複雜。25 同年 10 月 20 日歐盟各國領袖齊聚於芬蘭,歐盟輪值主席芬蘭總理 范哈能(Matti Vanhanen)指出,高峰會除討論歐盟面臨瓶頸的創新政策 外,也將討論能源議題,因為「這兩項議題對歐盟的競爭力與成長極為. 22. 同上,頁 24。 同上。 24 「『八國集團』主席聲明」(Заявление Председателя «Группы Восьмы») ,俄羅斯 克里姆林宮官方網站,2006 年 7 月 17 日, http://www.kremlin.ru/interdocs/2006/07/17/1426_type72067_108926.shtml?type=72067。 25 「胡錦濤抵俄 會布希、普亭」 ,聯合報,民 95 年 7 月 17 日,版A13。 23.

(19) 專論 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能源戰略與外交 69. 重要」。范哈能已表達,歐盟需要俄羅斯的能源,而俄羅斯的能源也需 要歐盟市場,歐盟領袖在與普欽會晤時,以一致立場強調雙方在能源上 相互依賴的重要性。 俄羅斯現今已超越沙烏地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26。同時提 供了歐盟地區四分之一石油與天然氣的消費量,根據專家評估未來十年 內,這個比率將會急劇地升高。對於歐盟領袖們的要求,普欽認為能源 合作必須植基於能源市場的可預測性,還有供需的相互依賴27。對於普 欽的說法,執委會主席巴羅索(Jose Manuel Barroso)表示,雙方需要更多 的互信,「互信需要透明、法治、互惠與一視同仁,還有市場開放等條 件」。但是就目前歐俄的關係,想要達到高度的互信似乎是不可能的。 歐盟執委會正推動一項計畫,預計於 2020 年時歐盟的能源消費要減少百 分之二十28。. 26. 根據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2006 年 8 月公布的數據顯示,俄羅斯已取代沙烏地阿拉 伯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自 2002 年起,該組織所公布的數據就不時顯示,俄國 石油總產量偶爾會超過沙國,高居全球第一。沙國一向被視為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國, 俄國位居第二。俄國油產量能搶占世界第一,是因沙國受到石油輸出國組織產量限制 之因素。沙國可隨時啟動備用產能以提高產量,如果真要重新爭取世界最大產油國地 位,應可輕易辦到。但近幾年俄國把石油業大部分重新收歸國有,並且進行現代化, 產能不斷提高,俄沙兩國在未來石油生產量方面將有激烈的競爭。參閱「最大產油國 俄 取代沙」,聯合報,民 95 年 8 月 25 日,版A17。 27 「與芬蘭總理范哈能及歐盟執委會主席巴羅索有關俄羅斯與歐盟非正式峰會成果聯 合記者會」 ( Совместная пресс-конференция с Премьер-министром Финляндии Ма тти Ванханеном и Председателем Европейской Комиссии Жозе Мануэлом Дурау Б. ,俄羅斯克里 аррозу по итогам неформального саммита Россия-Европейский союз) 姆林宮官方網站,2006 年 10 月 20 日, http://www.kremlin.ru/sdocs/appears.shtml?day=20&month=10&year=2006&prefix=%2Fin cludes%2Fappears%2F&value_from=%2Fincludes%2Fappears%2F2006%2F10%2F20&val ue_to=%2Fincludes%2Fappears%2F2006%2F10%2F20&date=20.10.2006&type=63380&d ayRequired=no&day_enable=true&Submit.x=7&Submit.y=8。 28 「SAVING 20% BY 2020; Saving 20% by 2020: European Commission unveils its Action Plan on Energy Efficiency」 ,歐盟官方網站,2006 年 10 月 19 日, http://europa.eu/rapid/pressReleasesAction.do?reference=MEMO/06/387&format=HTML& aged=1&language=EN&guiLanguage=en; http://europa.eu/rapid/pressReleasesAction.do?reference=IP/06/1434&format=HTML&aged =1&language=EN&guiLanguage=en。.

(20) 70 國際關係學報 第二十四期(2007 年 7 月). 三、俄羅斯提升能源外交的力度 俄羅斯近來積極地同世界上幾個主要天然氣生產和出口國加強聯繫 與合作。市場分析人士猜測,俄羅斯可能試圖組建一個類似歐佩克(OPEC) 的天然氣輸出國組織,以壟斷和控制國際市場天然氣的價格和供應。 海灣國家卡達的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抵俄羅斯訪問,普欽在會晤卡達 代表團時親自答應將要對卡達進行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訪問,並在 2007 年 2 月成行,兩國商定有關經貿及天然氣等項目合作協議29。卡達是排 在俄羅斯和伊朗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天然氣儲藏國,同時也是世界上重要 的液化氣生產和出口國。 2006 年 8 月份,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已經同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國 家石油天然氣公司簽訂了正式的合作協議。雙方決定成立共同的能源協 調中心以及常設性的聯合工作小組。雙方還決定在向第三國出售天然氣 的問題上要彼此互動合作30。俄羅斯和阿爾及利亞是歐洲天然氣市場的 兩個最大的供應商,因此兩家結成聯盟可以控制歐洲天然氣市場百分之 四十的份額。 俄羅斯市場分析人士說,繼阿爾及利亞之後,如果俄羅斯能夠同卡 達也在天然氣領域結成聯盟的話,那意味著克里姆林宮的能源超級大國 戰略又向前推進了一步,由俄羅斯所主導的針對歐洲和亞洲的能源包圍 圈已經基本形成。 與此同時,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也絲毫不放過壟斷獨立國協地區 天然氣的供應和銷售的任何機會。天然氣工業公司通常以較低的價格全 盤收購烏茲別克、土庫曼及哈薩克斯坦等國開採的天然氣,然後再轉手 高價出口到歐洲市場。因為天然氣市場是同已經擁有的輸送管道直接聯 繫在一起的。所以這是獨立國協的這幾個國家不得不仰賴俄羅斯的重要 29. 「俄羅斯-卡達談判成果記者會」(Пресс-конференция по итогам российско-ката ,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官方網站,2007 年 2 月 12 日, рских переговоров). http://www.kremlin.ru/appears/2007/02/12/2147_type63377type63380_118239.shtml。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和阿爾及利亞國營石油天然氣公司簽署相互諒解備忘錄」 (« ,俄羅斯天 Газпром» и «СОНАТРАК» Подписали Меморандум о Взаимопонимании) 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官方網站,2006 年 8 月 4 日, http://www.gazprom.ru/news/2006/08/041825_20601.shtml。 30.

(21) 專論 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能源戰略與外交 71. 因素之一。因為這些國家沒有天然氣輸送管道,而建設管道需要巨大投 資也需要時間。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卻控制著蘇聯地區絕大多數的天 然氣管道輸送網絡。它擁有自己的管道,同樣也就擁有了自己的客戶。 俄羅斯的能源政策已引發美國的反彈,2006 年 5 月上旬美國副總統 錢尼(Dick Cheney)在立陶宛舉行的東歐領導人會議時表示俄羅斯用具大 的能源資源進行政治勒索。錢尼指出, 「克里姆林宮把天然氣管道近乎完 全控制作為一種政治武器。俄羅斯政府的行動結果適得其反,並可能開 始影響與其他國家的關係。用石油和天然氣做為恫嚇或者勒索的工具, 不管是通過對能源供應的操縱,還是對能源運輸的壟斷,都不會給合法 利益帶來任何好處。沒有人能夠證明這些破壞鄰國領土完整的行動是正 確的」。「俄羅斯不必為穩定的強大的鄰國感到憂心,這些鄰國只會讓俄 羅斯有好處31」。 能源蘊藏量豐富的國家隨高油價而來權力,且日益以一種直接的方 式向外界展現,形成所謂的「油管權力」 。跨國油管一個多世紀前即已存 在,但在油價平穩和供應充沛的時候,這些油管的戰略重要性並不明顯。 最早興建於 1950 年代初期的超級油輪,可讓產油國將原油運往世界任何 地點,也讓消費者不再受制於單一油源。目前全球約三分之二的原油交 易是透過油輪運送。但在能源市場越來越緊繃、能源基礎設施面臨恐怖 攻擊威脅,及能源遭政治利用的時候,油管扮演重要的角色。俄羅斯則 在滿足經濟需要與扮演能源強權之間求取平衡 32。但俄羅斯在爭取中亞 國家石油、天然氣管道過境方面仍獲得勝利,今(2007)年 5 月 13 日俄羅 斯和中亞國家哈薩克和土庫曼達成協議,將更新翻修現有的土庫曼-哈 薩克-俄羅斯天然氣輸送管線,並增建一條平行的天然氣輸送管。另外, 烏茲別克也與上述俄、哈、土三國簽署另一項協議,同意俄羅斯翻修中 亞地區的石油天然氣運輸管線33。. 31. 「Vice President's Remarks at the 2006 Vilnius Conference」 ,美國白宮官方網站,2006 年 5 月 4 日,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6/05/20060504-1.html。 32 「油管=權力 產油國競築超長油管」,聯合報,民 95 年 5 月 15 日,版A14。 33 「爭中亞油氣 俄羅斯打敗美歐」,中國時報,民 96 年 5 月 14 日,版A14。.

(22) 72 國際關係學報 第二十四期(2007 年 7 月). 肆、中俄能源合作及能源交易在雙邊經貿關係重要性 一、中國能源現況與對外能源戰略 中國隨著經濟持續快速成長,石油消費量亦逐年增加。1993 年中國 已經成為原油淨進口國,淨進口原油由 1993 年至 2002 年超過日本為止, 10 年間原油淨進口量增加了 7 倍,對外依存度已接近 30%。2002 年消 費量達到 2.457 億噸,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僅次於 美國34。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EA〉預測分析:2010 年、2015 年中國原 油產量將只能分別達到 1.75 億噸、1.85 億噸,這兩個時期原油缺口將分 別為 1.37 億噸和 1.97 億噸。2015 年中國原油供給將有 50%以上依賴進 口35。 關於石油進口〈進口依存度〉與石油安全的關係,存在兩種說法。 其一為當一國石油進口量占國內消費量的 30%時就會產生安全問題;其 二是當一國的石油進口量超過 5000 萬噸時,國際石油市場的行情變化就 會影響到該國的國民經濟運行;而當一國的石油進口量超過 8000 萬噸 後,就必須運用外交、經濟、軍事手段來保護石油供應安全。對中國而 言,2000 年石油進口量已超過 5000 萬噸,2003 年石油日進量已占到國 內消費量的 32%。中國至少到 2003 年已經面臨能源安全問題,需要把 此問題放在國家安全層次上來處理36。 目前,中國進口石油有將近 70%來自中東、海灣地區,但這一地區 的安全形勢變化多端。此外,石油需要海路運輸,且途經麻六甲海峽等 多個咽喉要道,一旦遭遇戰亂或強權國家封鎖,中國的海外石油供給就 有陷入停頓的危險。中國大陸能源安全的確保,不僅僅是保證國外石油 占有量和供應量的問題,也不完全是能源來源多元化的問題,能源輸送 的安全性更加重大而緊迫。中俄、中哈陸上相連,輸送便捷,不僅可以 34. BP “2004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p.37. http://www.bp.com。 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3”. http://www.iea.org。 36 中關村國際環保產業促進中心編著, 「誰能驅動中國─世界能源危機與中國方略」 ,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頁 159。 35.

(23) 專論 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能源戰略與外交 73. 降低物流成本,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輸送的安全系數。中國將會利用各種 機會在整個歐亞大陸地區及整個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深化該地區國家 的能源合作,推動建設石油、天然氣管網連成一片,並促進此區域經濟 一體化和地區間的政治穩定。. 二、中俄能源合作 蘇聯解體後,中俄兩國經濟合作的目光逐步集中在能源領域。1994 年中俄兩國討論修建從俄國西伯利亞到中國東北地區石油管道,兩國簽 署協議,表示將就俄國向中國鋪設輸油管線的能源合作問題進行探討。 此後,在兩國關係順利發展的基礎上,雙方通過九年的討論、協商與談 判,簽訂一系列推動項目進展的政府間與公司間協議。2001 年 7 月中國 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和俄羅斯管道運輸公司、俄羅斯尤科斯石油公司簽署 協議,就一些實質性問題達成共識。協議規定該管道自俄羅斯伊爾庫次 克州(Irkytskaya Oblasti;Иркутская область)的安加爾斯克(Angarsk; 〉。 Ангарск)經中國滿州里入境,終點為大慶〈此為所謂《安大線》 2002 年 12 月兩國元首簽署的〈中俄聯合聲明〉中宣布, 「考慮到能 源合作對雙方的重大意義,兩國元首認為,保證已達成協議的中俄原油 管道和天然氣管道合作項目按期實施,並協調落實有前景的能源項目, 對確保油氣的長期穩定供應至關重要。」 就中俄兩國對石油輸出及管道問題達成協議即將進入執行階段,日 本的態度突轉趨積極。2003 年 1 及 5 月日本小泉首相兩度訪問俄國,強 烈要求俄國修建一條從安加爾斯克至俄國太平洋海岸的納霍德卡 (Nakhodka;Находка)的輸油管道,並表示日方每日將從俄國進口 100 萬桶石油,日俄就聯合鋪設一條從安加爾斯克至納霍德卡〈此為所謂《安 納線》〉的輸油管道問題達成協議。2003 年上半年日本派出主管經濟、 能源政策的官員、外相、前首相等官員密集訪俄,以優惠的條件〈如增 加對俄投資、大規模經濟技術合作、提供資金協助俄國開發東西伯利亞 新油田、提供低利貸款支援東西伯利亞油田的開發、提供石油開採技術.

(24) 74 國際關係學報 第二十四期(2007 年 7 月). 等〉遊說俄國對通往日本海沿岸「安納線」優先動工37。 除了日本突然積極參與中俄石油交易打亂原本中俄間供油協議外, 俄國環保團體的反對、俄國國內政治的變化、俄國對在東亞地區自身國 家利益的重新評估等因素,亦導致中日管線之爭懸而未決的原因。2001 年 9 月俄國環保團體已表達強烈反對在貝加爾湖附近鋪設石油管道,強 調地震將使石油管道破裂,貝加爾湖生態將受到極嚴重的破壞。11 月普 欽總統主持俄聯邦安全會議商討俄遠東經濟問題,會議初步決議修改「安 大線」 ,將油道出口終點置於俄國境內〈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參崴》或 「安納線」出口納霍德卡〉。 俄國高層態度出現改變跡象後,俄國政府部門及國營企業除「安大 線」案外,亦提出不同的方案。2002 年底俄羅斯石油運輸公司提出「安 納線」管道方案,引發「安大線」和「安納線」之爭。2003 年 3 月俄國 能源部提出將「安大線」和「安納線」合併為一條線,以「安納線」為 主,建一條支線通往中國大慶。7 月俄國自然資源部以環保理由對「安 大線」方案提出異議;11 月該部副部長表示, 「安大線」方案已被否決。 如果單從經濟利益來看, 「安大線」較「安納線」具有距離短、建設 費用低;經過地區地勢平緩;兩國對此管道施工已完成評估;中俄雙方 已對供油數量及價格達成協議等優勢,修建「安大線」似較符合俄羅斯 經濟利益。但支持「安納線」的人則認為,該管道由日本人出資興建, 俄羅斯不用負擔任何費用。此方案將可活絡遠東經濟,創造更多就業機 會,擴大能源出口市場,亦避免管道終點在中國境內而受制於中國,這 對更符合俄國地緣和安全利益38。 2004 年 3 月俄羅斯國營石油運輸公司另提一新方案,擺脫「安大線」 與「安納線」之爭,這次管道起點是原起點安加爾斯克北方的泰舍特 (Taishet;Тайшет),主線穿越貝加爾湖以北地區,到達納霍德卡,在 中途修建一條支線通往中國。泰納線的確立,從最大程度上保證了俄羅 斯的國家利益,把石油市場從中國擴大至整個東北亞地區和美國,而且 37 38. 倪建民主編, 「國家能源安全報告」 ,北京:人民出版社,頁 126-127。 王樹春編著, 「冷戰後的中俄關係」 ,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年,頁 231-233。.

(25) 專論 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能源戰略與外交 75. 將帶動管線周邊的經濟發展。中國雖未如願獲得「安大線」,但獲「泰 納線」的供油量並不少於「安大線」,且俄國還允許中國參與油氣開發, 對中國而言並無損失39。 俄羅斯對中國的石油供應正在穩步增加。俄國駐北京大使拉佐夫 (Sergei Razov;Сергей Разов)2006 年 3 月普欽訪中前夕宣佈,俄準 備在當年度通過鐵路向中國供應 1500 萬噸原油,這一數字比去年上漲了 25%。2005 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原油超過 1200 萬噸,佔中國進口總 數的 9.2%左右。除了石油供應,天然氣領域也是中俄雙方的重要合作 點。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已經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簽署了 戰略合作協議框架,雙方在聯合參與開採東西伯利亞和遠東油氣資源方 面的合作進展得很順利,同時,雙方還超出俄羅斯向中國一般供氣的範 圍,在建設中國天然氣地下儲氣庫方面也進行合作40。 2006 年 3 月下旬普欽抵中國訪問41,和胡錦濤共同簽署的《中俄聯 合聲明》強調,中俄在能源領域的合作是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重要 組成部分,對進一步深化雙邊經濟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在能源領域,中 俄雙方均採取多元化戰略,兩國的能源主管部門和公司將繼續積極推動 從俄羅斯向中國出口原油、天然氣的管道項目。雙方支持兩國企業投資 開發油氣資源和挖掘中國和俄羅斯的能源潛力,以及開展其他形式的互 利合作,包括在石油天然氣加工、石化及動力機械製造等方面的合作42。 普欽訪中期間,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分別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 39. 史寶華, 「俄遠東石油管線敲定泰納線,安大線出局焉知非福」 ,京華時報,2005 年 1 月 5 日。 40 賴顥寧,「中俄開始泰納線支線務實談判,普京訪華繼續協商」,新京報,2006 年 3 月 17 日。 41 普京訪中期間除與胡錦濤會談外,雙方共同出席涉及政治、外交、能源、金融等領 域的 15 項合作文件的簽字儀式。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分別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 份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俄羅斯管道運輸公司簽署三份合作文件。其他重要文件包 括:中俄聯合聲明、中俄關於預防和消除緊急情況合作協定、中俄外交部 2006 年磋商 計畫、中俄經濟特區管理署合作備忘錄、中俄關於相互使用中國鐵路和俄羅斯鐵路噸 位集裝箱運輸進出口貨物協議、中俄金融監管局關於反洗錢和反恐融資合作與信息交 流協議等。「中俄簽定 15 項合作文件」,聯合報,民 95 年 3 月 22 日,版A13。 42 「中俄聯合聲明:反對任何形式台獨」,聯合報,民 95 年 3 月 22 日,版A13。.

(26) 76 國際關係學報 第二十四期(2007 年 7 月). 股份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俄羅斯管道運輸公司簽署三份合作文件。 這些文件包括俄國在太平洋沿岸的原油運輸管線系統泰納線,俄國於 2006 年夏天開建泰舍特—納霍德卡〈泰納線〉的太平洋輸油管道一期工 程,即從西伯利亞中部的泰舍特到靠近中國大陸東北邊境僅 60 公里的斯 科沃洛基諾(Skovorodino;Сковородино),並根據之前約定,率先開 通中國支線。泰納線一期工程管線 2400 公里,計劃於 2008 年 8 月 30 日完工,其年輸油能力達到 3000 萬噸,大幅突破目前鐵路運輸原油的運 量侷限 43。目前中俄兩國還沒有相關的能源管線,一切石油交易都得依 靠不堪重負的鐵路系統。泰納線與中國支線開通,不但可大幅提生交易 量,而且有助於中國能源進口的多元化。 2007 年 3 月拉佐夫大使談及胡錦濤訪俄及俄中雙邊關係時表示,俄 羅斯準備向中國每年供應約 300 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俄羅斯天然氣公 司計畫修建兩條通往中國的天然氣管道,2011 年起向中國出口天然氣。 西線管道將運送西伯利亞開採的天然氣,由俄羅斯聯邦的阿爾泰共和國 出境,進入中國新疆,最終與中國西氣東輸管道連接。東線管道則將薩 哈林(庫頁島)開採的天然氣,經俄國遠東地區輸送到中國東北44。. 伍、結論 俄國經過 1990 年代初期對外政策向西方傾斜後,在普利馬可夫 (Evgeniy Primakov;Евгений Примаков)外長年代開始展開全方位外 交,開始比較重視亞洲國家,俄國尤其重視中國在區域內所扮演的角色。 中俄兩國在 1996 年 4 月簽署「中俄聯合聲明」,宣布決心發展「平等信 任的、面向 21 世紀的戰略協作伙伴關係」。此制度化機制建立後,兩國 在各個領域內全面開展合作,對具有高度戰略性的區域及國際議題加強. 43. 李雁爭, 「12 年世紀談判終於落地,泰納線啟動中國支線」 ,上海證券報,2006 年 3 月 22 日。 44 「胡錦濤 26 日訪俄羅斯」,聯合報,民 96 年 3 月 21 日,版A13。.

(27) 專論 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能源戰略與外交 77. 彼此溝通及合作,合作範圍及內容皆大幅擴展。2001 年 7 月兩國簽署「中 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該條約總結 10 年來中俄關係發展的主要原則, 用法律型式固定下來,規定兩國今後在各領域中的合作原則及方向,此 舉顯示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係」再往前邁進一步。2005 年 7 月,兩國 簽署「中俄關於 21 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 。相較於 1996 年兩國建立 戰略協作伙伴關係時, 「對具有高度戰略性的區域及國際議題加強彼此溝 通及合作」,該聲明指出:對於 21 世紀全球事務,兩國採取共同立場與 態度,兩國對於國際事務的看法日漸趨同。其中對國際關係基本原則, 例如: 「各國的事情應由各國人民自主決定,世界上事情應以多邊集體為 基礎通過對話和協商決定;國際人權保護應建立在堅定維護各國主權平 等和不干涉內政的原則基礎之上。」等議題則有相同的觀點及主張。 中俄兩國關係在此制度化機制下全面開展,從最高層級領導人定期 會晤,至主管經濟事務為主的總理級會談,再到共組區域安全組織「上 海合作組織」為主體統合有關安全事務相關的邊界安全、反恐、走私販 毒等國防部長級和執法單位首長的定期會晤機制及全方位的合作事項, 最後則是中俄兩國相互舉辦對方年,全面性進行民間交流來增進兩國人 民的相互了解。 經貿合作成為中俄兩國關係再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中又以 能源為兩國經貿合作的重點。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不論是儲量或外銷 量均位於世界前列,中國因經濟快速發展亦需要大量能源。目前中國大 陸進口石油有將近七成來自中東、海灣地區,中國有感於該區域安全情 勢較為複雜,且美國與該區域大多數產油國家關係良好,加上海路運輸 石油需途經麻六甲海峽等多個咽喉要道,不僅運輸成本高,而且從戰略 安全上看,還很可能受制於人。 中國的經濟發展能否不受制於能源瓶頸,關鍵是取決於中國石油戰 略多元化的實現。而中國石油戰略多元化對外而言,主要就是實現中國 大陸石油進口結構的調整。俄羅斯不僅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與中國 鄰近且近來雙邊關係日臻友好,石油價格又相對便宜。俄羅斯位於西伯 利亞及遠東地區的原油著眼於亞太市場,主要是用來出口。泰納線一期.

(28) 78 國際關係學報 第二十四期(2007 年 7 月). 工程已動工,與其銜接的中俄支線石油管道亦預計與泰納線同時完工, 並完成銜接啟動輸送作業。該中俄支線的建成將有助於中國石油戰略多 元化的實現。此外,中俄兩國目前正擬議建立東西兩條輸氣管(分別由 俄羅斯西伯利亞進入中國新疆及俄羅斯薩哈林進入中國東北),亦在緊 鑼密鼓地規劃中。最重要的是中俄兩國能源合作已提升至戰略層次,在 近兩年中俄領導人互訪所簽署的聯合聲明中都提出能源合作的重要性, 兩國將全力推動使兩國經貿合作更上一個台階。 最後,中國能源安全的確保需考慮以下幾個因素:保證國外石油占 有量和供應量、能源來源多元化、能源輸送的安全性。中國的陸上鄰國 俄羅斯及中亞國家哈薩克可滿足以上諸條件,向俄羅斯採購石油除可獲 得穩定的油源,亦可分散對其他地區,尤其是中東國家的石油依賴程度。 特別是最後一項「能源輸送安全性」更是除俄羅斯和中亞國家外,全球 其他地區所無法提供的優勢條件。中國與俄羅斯和中亞國家不僅加強經 濟及能源方面的合作,更可藉由上海合作組織將該區域內國家在此框架 內發展各種合作,不斷擴大深化彼此政經關係,積極促進此區域經濟一 體化和區域間的政治穩定及社會安全。中國除可獲得及經濟發展所亟需 的能源外,更可深化和俄羅斯及中亞諸國,甚至包括軍事合作在內的各 種層面的關係。中國和俄羅斯的能源外交可達成自身的經濟目的是顯而 易見的,另外對俄羅斯和中亞國家進行能源外交所獲致的戰略利益可能 較經濟利益更為可觀。 (收稿:2007 年 6 月 30 日,修正:2007 年 7 月 27 日,接受:2007 年 8 月 8 日).

(29) 專論 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能源戰略與外交 79. 參考文獻 中文 專書: 中關村國際環保產業促進中心編著, 「誰能驅動中國─世界能源危機與中 國方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 王樹春,「冷戰後的中俄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年。 吳玉山,「俄羅斯轉型(1992-1999)」,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 89 年。 倪建民主編, 「國家能源安全報告」 ,北京:人民出版社,頁 126-127。 潘德禮主編, 「俄羅斯十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年。 許濤、季志業主編,「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 ,北京:中國 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 葉自成,「俄羅斯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畢英賢主編, 「俄羅斯」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 84 年。 期刊: , 王定士, 『普欽對外政策走向對台海安全的意涵』 , 「俄羅斯學報第四期」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2005 年。 趙華勝,『中俄關係:地位、模式、趨勢』,「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2004 年第 5 期。 網站資料: 「中俄總理第九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新華網,2004 年 9 月 24。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宣言」(全文),上海合作組織元首會議官方 網站,2006 年 4 月 20 日, http://www.scosummit2006.org/zywj/2006-04/20/content_74.htm。 「上海合作組織五周年宣言」(全文),上海合作組織元首會議官方網站, 2006 年 6 月 15 日, http://www.scosummit2006.org/zxbb/2006-06/15/content_751.htm。 「胡錦濤在上合組織元首理事會第六次會議上講話全文」 ,上海合作組織 元首會議官方網站,2006 年 6 月 15 日, http://www.scosummit2006.org/ldrjh/2006-06/15/content_737.htm。 「關於世界多極化及建立國際新秩序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 部,1997 年 4 月 23 日,.

(30) 80 國際關係學報 第二十四期(2007 年 7 月). 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dozys/gjlb/1706/1707/t6801.htm。 「關於 21 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5 年 7 月 1 日, 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dozys/gjlb/1706/1707/t201988.ht m。 「關於中國『俄羅斯年』和俄羅斯『中國年』」 ,俄羅斯新聞網,2006 年 3 月 14 日, http://2006.rusnews.cn/eluosinian2006/guanyueluosinian2006/20060314/ 41414486.html。 「俄羅斯人看中國『俄羅斯年』」,新華網,2006 年 3 月 22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2006russia/2006-03/22/content_4332146.htm。. 俄文 專書: Arin, Oleg, Rossiya v strategicheskom kapkane(俄羅斯在戰略的夾縫中), Moscow: Flinta, 1999。 Brutents, Karen, and Konstantin Sarkisov, O vneshnepoliticheskoy kontseptsii rossii v Aziatsko-Tikhookeanskom regione(論俄國在亞太地 區的外交概念), Moscow: Apreli-85, 1995。 Gorbachev, Mikhail, Perestroika i novoe myshlenie dlya nashey strany i dlya vsego mira(改造和新思維對我國及全世界), Moscow: Progress, 1987。 Kosolapov, Nikolai, Rossiya v sisteme mezhdunarodnyhk otnosheniy blizhayshego desyatiletiya(近十年來在國際關係體系中的俄羅斯), Moscow: IMEMO, 1995。 Plyais, Yakov, Evolyutsiya vneshney politiki novoy Rossii「新俄羅斯對外政 策概念」, Obozrevateli/Oberver, №5, 1997。 Plyais, Yakov, Osnovniye naprableniya, aktooalniye problemi i perspyektivi vnyeshnepolitichyeskoypraktiki Rossiyskoy Federatsii「俄國對外政策的 基本方向、迫切問題及前景」, Obozrevateli/Observer, №10, 1997。 Sorokin, Konstantin, Geopolitika sovremennosti i giostrategiya Rossii(俄國 現代地緣政治及地緣戰略), Moscow: Rossiyskaya politicheskaya entsklopednya(俄國政治導論), 1996。 Timmerman, Khaints, Vneshnyaya politika: poiski hovoy idyentichnosti「外 交政策:尋找新的共同點」, Mirovaya ekonomika i mezhdunarodnye.

(31) 專論 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能源戰略與外交 81. otnosheniya(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 №2, 1994。 Titarenko, Mikhail, Rossiya i vostochnaya Aziya(俄羅斯與東亞), Moscow: Kuchkogo pole, 1994。 期刊: Abazov, Rafis, Politika Rossii v ATR: smena paradigm「俄國亞太政策:標 準模式的轉變」, Mirovaya ekonomika i mezhdunarodnye otnosheniya (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 №2, 1997, p. 23。 Bunin, Vyacheslav, Podkhodi stran SVA k problyemye obespyecheniya bezopasnosti「東北亞國家對確保安全問題之方法」, Problemy dalnego vostoka(遠東問題), №5, 1993, p. 15。 Denisov, Valeriy, Rossiya v ATR: bezopasnosti i sotroodnichestvo「俄國位居 亞太地區:安全及合作」, Mehdunarodnaya zhizni (國際生活), №4-5, 1995, p. 6。 Fedotov, Vladimir, Rossiya i ATR: problyemi i pyerspektivi「俄羅斯及亞 太:問題及前景」, Mehdunarodnaya zhizni (國際生活), №11-12, 1992, p. 58。 Gabuniya, Georgiy, Ekonomichyeskiye otnosheniya Rossii so stranami ATR 「俄國和亞太國家的經濟關係」, Problemy dalnego vostoka(遠東問題), №2, 1996, pp. 5-7。 Goryushkin, Leonid, Torgovlya vostochnikh ryegionov Rossii so stranami Tikhookyeanskogo bassyeyna:istoriya i sovryemyennost「俄國東部地區 和太平洋盆地國家的貿易:歷史及當代」, Gumanisticheskie nauki v Sibiri(西伯利亞人文科學), №1, 1995, p. 37。 ITAR-TASS, 7 Nov. 1996。 Ivanov, Igor, Vistoopleniye Ivanova na 53-i syessiy Generalnoy Assambley OON「俄羅斯現任外長伊萬諾夫在第五十三屆聯合國大會的演說」, Diplomaticheskiy vestnik (外交公報), №10, Oct. 1998, p.35。 Kontsyeptsiya vnyeshnyey politiki Rossiyskoy Fyedyeratsii「俄國外交政策 概念」, Diplomaticheskiy vestnik (外交公報), №1-2, Jan. 1993, pp. 3, 5-6。 Kozyrev, Andrei, Vistoopleniye Kozreva oochyennimi-myezhdoonarodnikami i predstavityelyami delovikhi politicheskikh kroogov Yaponii「俄羅斯外長柯茲列夫在日本對學者、 企業及政治界人士的演說」, Diplomaticheskiy vestnik (外交公報), №9-10, May 1993, pp. 19-20。 Kulagin, Vladimir, Vostochniy azimoot rocciyskoy vnyeshney politiki「俄國.

(32) 82 國際關係學報 第二十四期(2007 年 7 月). 對外政策的東方成份」, Mehdunarodnaya zhizni (國際生活), №7, 1995, p. 42。 Kyuzadzhyan, Liparit, Bezopasnosti i sotrudnichestvo v Aziatsko-Tikhookianskom regione(亞太區域安全及合作), Moscow: INION, 1995, p. 18。 Lamakin, Viktor, Mirovaya ekonomika(世界經濟), Moscow: Ankil, 1995, p. 32。 Mikheev, Vasiliy, Rossiyskiye Podkhogy k problyemye oochastiya Rossii v asiatsko-tikhookyeanskoy integratsii「俄國參與亞太問題的方法」, Problemy dalnego vostoka(遠東問題), №1, 1997, p. 27。 Mikheev, Vasiliy, Perspektivi razvitiya Primorskogo kraya v kontyekstye gyeostratyegicheskikh i ekonomichyeskikh intyeryesov Rossii「在地緣戰 略及經濟利益下俄國濱海邊區發展之前景」, Problemy dalnego vostoka (遠東問題), №1, 1995, p. 29。 Myasnikov, Vladimir, Interesi Rossii v SVA i perspektivi ispolzovaniya mnogostoronnyego sotroodnichyestvo so stranami ryegiona dlya razvitiya rossiyskogo Dalnyego Vostoka「俄國在東北亞的利益及利用區域內國 家多邊合作以發展遠東之前景」, Problemy dalnego vostoka(遠東問題), №3, 1995, p. 35。 Myasnikov, Vladimir, Rossiya v novom kontsertye gosoodarstv Vostochnoy Azii「俄國在東亞國家新和諧中」, Problemy dalnego vostoka(遠東問 題), №5, 1992, p. 6。 Poslaniye Prezidenta Rossiyskoy Federatsii Federalnomoo Sobraniya Rossiyskoy Federatsii「1994 年總統致國會咨文」, Diplomaticheskiy vestnik (外交公報), Mar. 1994, pp. 4-5。 Poslaniye Prezidenta Rossiyskoy Federatsii Federalnomoo Sobraniya Rossiyskoy Federatsii「1995 年總統致國會咨文」, Diplomaticheskiy vestnik (外交公報), Mar. 1995, pp. 8-9。 Poslaniye Prezidenta Rossiyskoy Federatsii Federalnomoo Sobraniya Rossiyskoy Federatsii「1997 年總統致國會咨文」, Problemy dalnego vostoka(遠東問題), №1, 1997, pp. 5-6。 Primakov, Evgeniy, Na gorizontye-mnogopolyusniy mir「在水平線上—多極 世界」, Mehdunarodnaya zhizni (國際生活), №10, 1996, p. 13。 Problemy globalnoy bezopasnosti(全球安全問題), ed. by Tatiyana Parkhalina, M:INION, 1995, p. 303。 Sergei Solodovnik, Stabilnosti v Azii-prionitet Rossii「亞洲之穩定—俄國之 優先課題」, Mehdunarodnaya zhizni (國際生活), №1, 1992, pp. 85-88。.

(33) 專論 中國對俄羅斯石油能源戰略與外交 83. Simoniya, Nadari, Razmishlyeniya o vneshney politikye Rossii「俄國對外政 策之思考」, Problemy dalnego vostoka(遠東問題), №3, 1993, p. 11。 UNIDO, Pre-Investment Study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ree zone in Primorsky Region—Development Concept of Greater Vladivostok Free Economic Zone, Final Report, Dec. 1991; Mikhail Titarenko, Rossiyskiy dalniy vostok i cevero-vostochnaya Aziya(俄國遠東與東北亞), Moscow, 1998, pp. 157-160。 Yeltsin, Boris, Vistoopleniye Yeltsina v Natsionalinom Sobranii Respoobliki Koreya 「葉利欽在南韓國會的演說」, Diplomaticheskiy vestnik (外 交公報), №23-24, Dec. 1992, p. 39。 Yeltsin, Boris, Vistoopleniye Yeltsina v 9-I narodnom sobranii「葉里欽在第 九次俄羅斯人民代表大會的演說」, Diplomaticheskiy vestnik (外交 公報), №9-10, May 1993, p. 19。 網站資料: Sovet po vneshchnei i oboronnoi politike﹝外交及國防委員會﹞, “Rossiiskaya vneshchnyaya politika pered vzovami XXI veka”﹝面對 21 世紀挑戰的俄國外交政策﹞, www. gov. ru.。 「『八國集團』主席聲明」(Заявление Председателя «Группы Восьмы »),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官方網站,2006 年 7 月 17 日, http://www.kremlin.ru/interdocs/2006/07/17/1426_type72067_108926.sht ml?type=72067。 「與芬蘭總理范哈能及歐盟執委會主席巴羅索有關俄羅斯與歐盟非正式 峰會成果聯合記者會」 ( Совместная пресс-конференция с Премьер -министром Финляндии Матти Ванханеном и Председателем Евро пейской Комиссии Жозе Мануэлом Дурау Баррозу по итогам неф ,俄羅斯克里姆林宮 ормального саммита Россия-Европейский союз). 官方網站,2006 年 10 月 20 日, http://www.kremlin.ru/sdocs/appears.shtml?day=20&month=10&year=20 06&prefix=%2Fincludes%2Fappears%2F&value_from=%2Fincludes%2 Fappears%2F2006%2F10%2F20&value_to=%2Fincludes%2Fappears%2 F2006%2F10%2F20&date=20.10.2006&type=63380&dayRequired=no& day_enable=true&Submit.x=7&Submit.y=8。 「SAVING 20% BY 2020; Saving 20% by 2020: European Commission unveils its Action Plan on Energy Efficiency」,歐盟官方網站,2006 年 10 月 19 日, http://europa.eu/rapid/pressReleasesAction.do?reference=MEMO/06/38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長期以來白俄羅斯之政治、經濟文化深受主要貿易夥伴俄羅斯影 響。2017

由於ICT是屬於發展中的產業,相對應的嶄新工作職務相應而生,2019年8月在俄

美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就是 帶領國家度過南北戰爭難關的總統,你

基督教此時早已是羅馬的國教,在東歐地區中可 以說是最有組織與影響力的宗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

基督教此時早已是羅馬的國教,在東歐地區中可 以說是最有組織與影響力的宗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

俄羅斯政府於 2020 年 7

俄羅斯政府於 2020 年 7

也是金帳汗國與立陶宛公國間的角力。然而,這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