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全國工業類科學生技藝競賽汽車修護職種選手訓練策略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全國工業類科學生技藝競賽汽車修護職種選手訓練策略之研究"

Copied!
15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景峰 博士 全國工業類科學生技藝競賽汽車修護職種選 手訓練策略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Contestant Training Strategy of Automobile Mechanic Students in National Industrial Technical Contest. 研究生:巫文德 撰. 中華民國. 101 年 8 月.

(2)

(3) 摘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選手訓練策略對競賽成績影響之情形,並分析指導老 師及參賽選手其不同的背景變項對工科技藝競賽成績之影響。 經由文獻探討及國內學者之相關研究,發展出「選手訓練策略」調查問 卷,針對 100 學年度工科技藝競賽之參賽選手及指導老師做為研究對象,正 式問卷以普查方式,對「汽車修護」職種之 67 位指導老師以及 73 位參賽選 手,共發出 130 份問卷,有效問卷回收 101 份,有效回收率 77.7%。問卷回 收彙整後,以描述性統計、單一樣本 t 檢定、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及雪費(Scheffe's)法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論為以下五點: 一、工科技藝競賽之競賽總成績為筆試成績及術科成績之加總。 二、汽車修護職種之訓練策略中,以「環境激勵策略」最為重要。 三、大部分指導老師以年齡 30~50 歲,且年資 6 年以下之教師為主。 四、利用其他教師來進行共同訓練的選手,能提高獲獎機率。 五、歸納獲勝因素為「環境激勵策略」、 「認知策略」 、 「技能策略」及「教師 共同訓練」。 本研究之結論為:想要在工科技藝競賽上獲得優異的成績表現,指導老 師在技能訓練方式,必須能統整出一系列有效且完整的訓練計畫,並且適時 的運用激勵策略來引起選手的學習意願及學習動機,來提升專業能力的學習 成效。在訓練選手的方式上,可以利用團隊合作的模式來進行培訓,正所謂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如此一來,選手就可以吸取每位教師專 精或擅長領域的技能,來達到技能學習的成效。. 關鍵字:工科技藝競賽、訓練策略、汽車修護. I.

(4) II.

(5)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contestant training strategy on the performance, and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instructors’ and contestants’ different background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dustrial technical contest. This research developed “contestants training strategy” questionnaires from literature exploration and related researches done by the scholars in the country. The research respondents were the contestants and instructors of Year 100 Industrial technical Contest. 130 official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67 instructors and 73 contestants of “automobile mechanic,” 101 of which were returned that the effective return rate was 77.7%.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single t-sample test, independent t-sample test, ANOVA, and Scheffe’s method. There are five results of the study: I. The total score of Industrial Technical Contest was the sum of paper test score and skill test score. II. In the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automobile mechanic, “environment encouragement strategy” was the most important. III. Most instructors were between 30 to 50 years old who have less than 6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s. IV. Co-training the contestants with other teachers can increase the possibility of getting award. V. The winning factors were “environment encouragement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skill strategy,” and “teacher co-training.”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is that in order to hav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industrial technical contest, the instructors should have a series of effective III.

(6) and complete training program while training. Also, adequate encouragement strategy can initiate the learning will and motivation of the contestants to increase learning effect. In contestant training method, a team work mode can be used as there is a saying that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In this way, the contestants can absorb the specialty and skillful field of each instructor to attain skill learning effect.. Keywords: Industrial technical Contest, training strategy, automobile mechanic. IV.

(7) 謝誌 本論文感謝指導教授李景峰博士之指導與督促,以及在論文的撰寫過程 中,多次給予指正和建議。記得好幾次為了論文的內容,和老師討論到幾乎 半夜,有一次還超過半夜 12 點;可以見得,為了學生的論文,老師的付出 是無怨無悔的。除了論文的指導外,學生受益最多的是,從老師身上學到與 人相處、待人接物及人際溝通的智慧;學生永遠記得老師說過“一個銅板敲 不響“的道理,運用這個道理是可以避免許多人際關係之間的衝突。是故, 不論在論文的指導或是生活、課堂上的教導,皆令學生感受到獲益良多,在 此對老師謹致上最誠摯的敬意及感謝。 另外,感謝本論文口試委員莊教授謙本、許教授全守、邱教授盛乾、宋 教授若光,利用深入淺出的方式,提點本論文不足之處,使得本論文可以更 加完善。尤其是宋若光教授,每當學生在論文上遭遇瓶頸時,總是能夠適時 的給予建議,令學生得以繼續論文的寫作,萬分感激!!! 兩年的研究所時光眨眼即逝,在這段日子裡,認識了許多知心好友,有 大家的陪伴與鼓勵,是支持我繼續撐下去的動力,更懷念與麗雲姊、曉珍一 起奮鬥、同甘共苦的日子。感謝學校同仁的鼓勵與體諒,讓我可以沒有後顧 之憂,努力完成學業。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以及親愛的老婆,在我失意、煩心的時候,總是 能夠給我鼓勵和關懷,沒有你們的支持和陪伴,我想求學這條路我會走的很 辛苦。僅以本論文獻給最敬愛的師長、家人及朋友,謝謝大家。. 巫文德 僅誌 2012 年 8 月. V.

(8) VI.

(9) 目錄 摘要…………. ............................................................................................ I Abstract…………………………………………………………………….III 謝誌…….. ................................................................................................. V 目錄………………………………………………………………………..Ⅶ 表目錄….. ................................................................................................ IX 圖目錄….. ................................................................................................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四節 研究對象.............................................................................. 7 第五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技藝競賽內涵分析 .............................................................. 9 第二節 技能學習之相關理論 ........................................................ 22 第三節 訓練策略之理論基礎 ........................................................ 46 第四節 「汽車修護」職種之探討................................................. 62 第五節 汽車專業能力之訓練策略................................................. 68 第六節 小結 ................................................................................... 7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7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7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7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1 第四節 研究實施............................................................................ 86 VII.

(10) 第五節 資料分析............................................................................ 86 第六節 資料處理............................................................................ 88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 89. 第一節 研究結果分析 .................................................................... 89 第二節 研究結果討論 ...................................................................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結論 ................................................................................. 121 第二節 建議 ................................................................................. 123 參考文獻.. .............................................................................................. 125 附錄一. 選手訓練策略問卷(指導老師) ............................................... 137. 附錄二. 選手訓練策略問卷(參賽選手) ............................................... 139. 附錄三. 專家之問卷修正 ..................................................................... 141. VIII.

(11) 表目錄 表 1-1. 96~100 學年度各職種參賽人數…………………………………..3. 表 2-1. 國際技能競賽職類及代號 ......................................................... 12. 表 2-2. 全國技能競賽職類及代號 ......................................................... 14. 表 2-3. 技藝優良學生甄選及保送入學加分標準 .................................. 16. 表 2-4.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參賽類別及職種.......................................... 18. 表 2-5. 100 學年度工科賽競賽職種 ...................................................... 20. 表 2-6. 認知發展理論的四個階段 ......................................................... 34. 表 2-7. 十種激勵、指引學生行為的動機狀態...................................... 38. 表 2-8. 問題解決步驟之定義................................................................. 57. 表 2-9. 動力機械群汽車科課程架構表 ................................................. 64. 表 2-10 工科技藝競賽「汽車修護」職種競賽之專業及實習科目 ....... 65 表 2-11 近五年工科技藝競賽學、術科試題分析 .................................. 67 表 3-1. 專家會議名單 ............................................................................ 80. 表 3-2. 問卷內容構面、題號及題數 ..................................................... 85. 表 3-3. 選手訓練策略信度分析摘要表 ................................................. 87. 表 3-4. 問卷項目分析決斷值................................................................. 87. 表 4-1. 100 學年度工科技藝競賽錄取名額表....................................... 90. 表 4-2. 汽車專業能力訓練策略 ............................................................. 91. 表 4-3. 指導老師訓練方式分析表 ......................................................... 94. 表 4-4. 指導老師訓練策略單一樣本 t 檢定(檢定值=3)分析表............. 95. 表 4-5. 指導老師背景描述..................................................................... 97. 表 4-6. 參賽選手背景描述................................................................... 100. 表 4-7. 『學科成績』低分、中間、高分組之人數分析表 ................ 101. 表 4-8. 訓練策略之變異數同質性檢定(學科成績) ............................. 101. IX.

(12) 表 4-9. 訓練策略之變異數分析(學科成績) ......................................... 102. 表 4-10 訓練策略之 Scheffe’s 法事後比較(學科成績) ........................ 103 表 4-11 『術科成績』低分、中間、高分組之人數分析表................. 103 表 4-12 訓練策略之變異數同質性檢定(術科成績) ............................. 104 表 4-13 訓練策略之變異數分析(術科成績) ......................................... 105 表 4-14 訓練策略之 Scheffe’法事後比較(術科成績)........................... 106 表 4-15 『總成績』低分、中間、高分組之人數分析表 .................... 107 表 4-16 訓練策略之變異數同質性檢定(總成績) ................................. 107 表 4-17 訓練策略之變異數分析(總成績)............................................. 108 表 4-18 訓練策略之 Scheffe’s 法事後比較(總成績) ............................ 109 表 4-19 獨立樣本 t 檢定 ........................................................................110 表 4-20 答題策略統計量分析表 ............................................................110 表 4-21 獨立樣本 t 檢定 ........................................................................111 表 4-22 訓練方式統計量分析表 ............................................................113. X.

(13) 圖目錄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78. 圖 3-2. 研究步驟流程圖......................................................................... 80. 圖 3-3. 問卷概念圖 ................................................................................ 83. XI.

(14) XII.

(15)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瞭解工科技藝競賽汽車修護職種選手之專業能力訓練策 略,利用問卷蒐集參加工科技藝競賽汽車修護職種指導老師之意見,再依專 家學者提出之建議,歸納研究分析後,提出結論與建議,供日後指導老師在 選手訓練方面做為參考。 本章共分為下列五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 待答問題;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研究對象;第五節、名詞釋 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隨著科技的進步,資訊的發達,讓我國之工業快速成長。近年來各國 之汽車工業蓬勃發展,我國也不例外。我國在汽車需求的市場上包括車輛 零件的生產、製造;車輛的銷售、買賣;車輛的保養、維修...等,尤 其在車輛之保養維修上,更需要有這方面專業的技術人才來擔綱。一直以 來職業學校是培育基層技術人員的重要教育場所,而在技職教育體系中, 實用的操作技術一直是教學的重心(邱年鴻,2004)。依據「職業學校法」 第一條規定:「職業學校,依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之規定,以教 授青年職業智能,培養職業道德,養成健全之基層技術人員為宗旨。」(教 育部,2004)。其目的皆務使職業學校學生畢業後,能成為各行業基層人 才,勝任各種工作的要求(陳文亮、陳姿樺,2008)。為達成此目標,故職 業學校教育必須著重於實作與技能之學習,並且讓學生將理論基礎與實務 經驗相結合,也就是技職教育一直所強調的「理論」與「實務」並重的教 育目標(陳文亮、陳姿樺,2008;張自成,2009)。 現階段之高中職學生對於技能之學習,不外乎是想習得「一技之長」 。 各校師長無不希望利用在學的三年時間,傳授學生專業的知識及技能,建 立學生正確之職業態度及職場倫理,以期將來畢業後投入職場工作,能夠 1.

(16) 使學生具有承擔職業的技術能力(邱年鴻,2004;林汝峰,2009)。由此可 知,如何提升學校教師對於技能教學的重視及學生對於技能學習的接受就 顯得格外重要了。高職學生學習技能,是對未來的職業做準備。因此,高 職教育應以「技能」為重點,以配合投入職場就業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所 以,高職一向最注重的就是技術能力的養成,是故,莫不以各種訓練方法 來訓練學生熟練各項技術能力之操作,以達到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邱年 鴻,2004)。 技術為工業升級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為了促進技術的培養與提 升,參與技能競賽是可行的方法之一(錢家興,2003)。許多相關文獻皆指 出,技能競賽的目的在倡導技能價值觀念,激勵職業教育及職業訓練,並 以競賽的方式鼓勵青年人提高技能學習的興趣,讓彼此間有互相觀摩、切 磋與交流的機會(何建霖,2009;邱年鴻,2004;林汝峰,2009;張自成, 2009;許良仲,2010;曾璽佳,2008;錢家興,2003)。另外,邱年鴻(2004) 更指出,在競賽中從各單位選手所運用的工具、設備及工作方法上,吸收 他人優點,提升個人技能層次,間接影響校內其他學生對該科技能學習的 興趣,提高學校整體技能水準。並藉此瞭解各職業教育單位,技能教學是 否真正有效落實。職業學校應配合推動技藝競賽以增進教學效果,藉此落 實、加速推動技藝競賽之發展,並引導學生對實用技能學習的興趣,以奠 定自己的職業技術能力,使職業學校教育目標能具體落實,同時,也讓產 業界藉由競賽對職業學校所培育之基層技術人力的實況,有更深入的了解 (陳文亮、陳姿樺,2008)。 黃璿芳(2010)認為,以目前多元入學的方式,在99學年度四技二專各 入學管道分別有推薦甄選、技優保送、技優甄審、日間部聯合登記分發、 科技校院辦理高職繁星計畫聯合推薦甄選、四技進修部二專夜間部聯合登 記分發,各校單獨招生等七種管道。其中技優保送入學、技優甄審入學及 科技校院辦理高職繁星計畫聯合推薦甄選等三種管道,適用對象為技藝競 賽優良學生,而在推薦甄選方面,對技優學生亦有加分之效果。李靜沂 2.

(17) (2010)表示,取得甄審及保送資格,使得技藝優良的學生未來可經由此管 道進入更高學府就讀,對學生來說更是一大誘因;對學校來說,則是教學 成果的展現。因此,透過技藝競賽可以讓各校學生有同臺競技的機會,更 可讓技藝表現優良的學生,可以藉由競賽機會獲得拔擢,同時對於學生的 升學進路能給予協助與幫助的功能(黃璿芳,2010)。. 貳、研究動機 隨著每年工業類科學生技藝競賽之舉辦,統計96學年度~100學年度之 參賽人數,如表1-1所示。發現從97學年度之後參賽人數每年皆增加,至 100學年度共增加了109人。由此可看出,各職業學校對技藝競賽之重視程 度。由於研究者任教於職業學校汽車科,對於每年舉辦之工業類科學生技 藝競賽,在選手訓練部分皆有參與,於是希望藉此能統整、歸納出「汽車 修護」職種,經常使用的訓練策略以提供指導老師在訓練選手之用。而邱 年鴻(2004)認為,有效的技能訓練,除了環境與設備之外,最重要的是要 有一套周密的訓練計劃以及善用訓練策略之指導老師。 表 1-1 96~100 學年度各職種參賽人數 編號. 職種. 96 年. 97 年. 98 年. 99 年. 100 年. 1. 應用設計. 27. 29. 33. 36. 38. 2. 冷凍空調. 23. 23. 22. 25. 24. 3. 電腦輔助機械製圖. 47. 49. 52. 52. 54. 4. 機械製圖. 30. 34. 35. 39. 39. 5. 電腦軟體設計. 43. 45. 44. 54. 58. 6. 電腦修護. 70. 75. 83. 89. 94. 7. 化驗. 24. 25. 23. 23. 23. 8. 工業電子. 49. 52. 52. 53. 56. 9. 數位電子. 48. 57. 67. 67. 75. 10. 工業配線. 63. 61. 69. 66. 70. 11. 室內配線. 54. 54. 61. 64. 62. 12. 汽車修護. 66. 71. 69. 70. 73. 13. 鉗工. 67. 58. 65. 65. 61. (續下頁) 3.

(18) 編號. 職種. 96 年. 97 年. 98 年. 99 年. 100 年. 14. 車床. 75. 69. 70. 69. 75. 15. 建築製圖. 25. 19. 22. 27. 24. 16. 板金. 13. 13. 14. 14. 14. 17. 建築. 19. 16. 19. 20. 18. 18. 室內空間設計. 48. 33. 27. 23. 21. 19. 鑄造. 15. 12. 13. 12. 14. 20. 模具. 32. 30. 41. 45. 40. 21. 圖文傳播. 24. 29. 24. 21. 20. 22. 測量. 52. 54. 44. 46. 50. 23. 機電整合. 40. 42. 46. 54. 54. 24. 飛機修護. 12. 10. 8. 14. 12. 966. 960. 1003. 1048. 1069. 總計. 資料來源:修改自海山高工(2011)。100 學年度工業類科學生技藝 競賽大會手冊(頁 39)。新北市:國立海山高工。 『汽車』是一門整合性的科學,包含了電腦、電子、機械...等專 門的領域,故可以說是集眾多大成於一身。在這樣先進的科學技術再伴隨 著每年技藝競賽技術不斷提升之情形下,如何選擇最適合的學生參加競賽 以及學校教師如何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利用學校教學設備與資源達到選 手訓練的成效,並且在比賽中脫穎而出獲得最佳的成績,是研究者所感到 興趣的。 就研究觀點來分析參賽者所經歷的整體過程,研究者認為競賽與考試 競爭十分雷同,可以把有關的因素列入考慮。茲以「人」及「設備」兩方 面來做探討:(一)在「人」的方面,指的是指導老師與參賽學生。指導老 師負責整個從訓練到實際參賽的過程,由於長時間的訓練再加上對於學生 的期望,會讓學生處於精神狀態緊繃的狀況,這樣會造成學生在心理上的 壓力(夏海洵,2011)。以及參賽學生之個人特質、臨場反應、專業知識、 實作技能、抗壓能力、投入程度、學習動機及焦慮程度等因素;(二)「設 備」方面,包括機器設備、儀器工具、訓練方式等因素。其中又以學生個 人特質、臨場反應、抗壓能力、焦慮程度...等,這些為在整個競賽過 4.

(19) 程中最會牽涉到的因素(李景峰、洪翊軒、巫文德、胡曉珍,2011)。因此 各校在對選手的訓練策略上是否會造成競賽成績的影響是值得研究的主 題。 基於上述之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主要以文獻探討之資料經由整理歸納 後,配合技藝競賽教學的相關理論,並依此發展成問卷,以問卷調查方式 來進行技藝競賽選手的各項訓練策略對技藝競賽成績之影響。.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下列四項: 一、探討工科技藝競賽現況。 二、瞭解汽車修護職種選手的訓練策略。 三、調查汽車修護職種指導老師背景及選手訓練現況。 四、探討汽車修護職種選手訓練策略對技藝競賽成績之獲勝因素。 貳、待答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論文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目前全國工業類科學生技藝競賽之辦理現況? 二、在汽車修護職種可運用之訓練策略有哪些? 1、指導老師執行訓練策略的現況? 2、參賽選手對訓練策略的接受度狀況? 三、描述指導老師背景及選手訓練現況? 四、探討選手訓練策略對技藝競賽成績之獲勝因素? 1、選手訓練策略與「學科成績」是否有顯著差異? 2、選手訓練策略與「術科成績」是否有顯著差異? 3、選手訓練策略與「總成績」是否有顯著差異? 4、指導老師與參賽選手在「訓練策略」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5、指導老師與參賽選手在「訓練方式」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5.

(20) 6、能提高技藝競賽成績之選手訓練策略有哪些?.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範圍: 一、以臺灣地區各縣市設有工業類科之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含實用技 能學程、建教合作班及綜合高中專門學程)及附設進修學校(含夜間 部)應屆畢(結)業學生,參加全國高級中等學校 100 學年度工業類科 學生技藝競賽汽車修護職種之參賽選手及指導老師為研究對象。 二、針對全國高級中等學校 100 學年度工業類科學生技藝競賽汽車修護 職種之參賽選手,以指導老師在訓練策略與競賽成績之表現為本研 究之範圍。.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限制: 一、本研究係以問卷調查方式為主,故問卷在填答上受試者能不受環境 因素及個人情緒之影響,依實際體認作答,提供意見。 二、本研究受限於人力、物力、時間等因素,僅以參與全國高級中等學 校 100 學年度工業類科學生技藝競賽汽車修護職種之參賽選手及 指導老師為研究對象,以指導老師的訓練策略與競賽成績表現來探 討汽車修護職種選手之獲勝因素,是否適用於動力機械群汽車修護 以外之競賽職種,於本研究中並未做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 三、本研究僅針對汽車修護職種指導老師之訓練策略進行探討,其他如 教師及選手個人特質、智慧及其他影響因素,都可能影響指導老師 的教學方式或訓練策略,於本研究中並未做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 6.

(21) 第四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係以臺灣地區各縣市高中職學校,參加全國高級中等學校 100 學 年度工業類科學生技藝競賽汽車修護職種之參賽選手及指導老師為研究對 象。以普查作為問卷施測調查之方法。. 第五節 名詞釋義 有關本研究之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壹、動力機械群(power machinery cluster) 係指車輛工程類、農業機械類、重機類、生物機電類及航太工程類等相 關科別或系所(林建山,2003)。本研究係以我國高級職業學校為主,包含之 科別有汽車科、重機科、農業機械科、飛機修護科等相關科系。. 貳、技藝競賽(technical contest) 技藝競賽係指為了瞭解職業教育或職業訓練的成效,並且提升技能水 準,由相關單位舉辦技能性競賽,並對技能優良者開表揚,此種競賽方式不 僅可以彼此互相切磋技能,亦可引起社會對技能教育之重視(楊朝祥,1984)。 本研究中所指之技藝競賽為「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工業類科學生技藝競賽」。. 參、技能競賽(skills competition) 技能競賽是一種結合教育、社會、經濟等多元目標與功能之社會活動, 經由公平、公正、公開的競賽,以評鑑職業教育及職業訓練之成果,使青年 技術人力能有相互觀摩、切磋與交流之機會,並激勵不斷鑽研更高深技能之 興趣,以提高技術水準(陳昆城,2006;賴昶傑,2007)。我國一般將「國際 技能競賽」及「全國技能競賽」稱為技能競賽,以便和「全國高級中等學校 工業類科學生技藝競賽」做區別。. 7.

(22) 肆、競賽選手(contestant) 各單位經由公開方式辦理選拔,選出學、術科成績優異之學生,參與技 能訓練,並代表學校或單位參加全國或高中職工科技藝競賽之學生(邱年 鴻,2004;蔡武光,2011)。本研究係指全國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就讀職業 類科及學程之三年級在校生,參加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工業類科學生技藝競賽 「汽車修護」職種之參賽學生。. 伍、專業能力(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係指專業人員為執行專業工作所應具備能力,可應用在各學科領域中的 特殊能力,其包含知識、技能與態度(王梅玲,2001)。本研究係指汽車修護 人員從事相關之裝配、操作、保養及基本修護等技術服務工作之能力。. 陸、訓練方式(training method) 是指在多個技能訓練面(包括訓練動機、目標設定、技能操作)等多個訓 練技能之總稱。訓練教師選擇合適因人、地制宜的有效技能全方位訓練措施 (邱年鴻,2004)。本研究係指為競賽選手所擬定不同的技能培訓方式。. 柒、訓練策略(training strategy) 指導老師在其整個訓練的過程中,為提升參賽選手之整體競爭力,選擇 兩種以上有效的訓練方式所進行的訓練措施(陳燕芬,2009)。本研究係為指 導老師針對參賽選手為提高競賽成績或整體表現,所擬定之一系列訓練措 施。. 8.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為達成研究目的,藉由文獻探討技藝競賽選手的專業能力訓練策略對競 賽成績之影響關係,以期能夠對研究主題做更深入的瞭解,並為研究架構建 立基礎。本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技藝競賽內涵分析;第二節、技能學習 之相關理論;第三節、訓練策略之理論基礎;第四節、汽車修護職種之探討; 第五節、汽車專業能力之訓練策略;第六節、小結。. 第一節 技藝競賽內涵分析 我國辦理全國技藝競賽的目的是在瞭解職業訓練與教育的成效,又能提 升各職種的技能水準,同時透過競賽來提升訓練與教育單位的競爭性,且對 優勝者與得獎最多的單位給予表揚的機會。如此一來,不但可以相互切磋技 能外,也可以喚起社會大眾對技術人員的重視(宋嘉銘、蕭美鈴,2004)。而 技藝競賽主旨在建立技能價值觀念,鼓勵青年參加並相互切磋與觀摩,提高 技術人員的技能水準;並藉由競賽的方式,促進社會大眾的重視及參與,檢 討職業教育與職業訓練的教學成果(邱年鴻,2004;張自成,2009;盧一誠, 2003;錢家興,2003)。技術職業學校之教育主旨在於培養我國基礎技術人 才,因此,技術職業教育主要的特色在於技能的培養(李靜沂,2010);所以, 技藝競賽的推行,一方面引導學校師生對實用技能教學的重視,另一方面也 引導學生對實用技能學習的興趣,並藉以奠定自己的職業技術能力,而使職 業學校教育目標更為落實(何建霖,2009)。 壹、技藝競賽之源起 「競賽」是為了達成某一特定事項的一種過程,也是啟發人類潛能的一 種手段(錢家興,2003),亦是引起學習動機強而有力的因素,政府機關及各 級學校都會舉辦各種不同型態的競賽活動,以藉此鼓勵學生學習,豐富學生 知識技能(陳文亮、陳姿樺,2010)。 早在民國45年,美國的顧問們一再建議國際合作總署供經費,舉辦全省 9.

(24) 性工科學生的技藝競賽,因為舉行技藝競賽可激發青年奮發上進的精神與榮 譽感,提高其技術水準,更能喚起社會的注意,瞭解工業學校實施單位行業 訓練以來不僅注意知識的傳授,更著重技能的培養,希望有更多的青年投入 生產的行列,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效力(工業教育三十年,1983)。 由安後暐(1998)文獻指出,臺灣在光復初期,因為當時的工職學校畢業 生過於注重理論,且希望從事教職員工作,於是發生了工業界不歡迎工職學 校畢業生之情況。故當時教育廳為加強示範職校的發展與提升畢業生的就業 率,除了推行建教合作以加強學校與產業界間之聯繫外,並舉辦技藝競賽, 以達到宣傳的目的。 技藝競賽的構想是由省教育廳、師大工教系、安全署教育組及賓州大學 顧問團等諸方會商設計而成的。希望藉此讓外面業界瞭解各校之實施成效, 並激勵工職學生對技藝訓練的興趣,同時亦希望社會大眾對於職校畢業生之 技藝水準有深刻之認識,故於民國46年後每年均辦理示範工職技藝競賽,由 8所示範工職學校推派代表3~7人參加。為此教育廳訂定「技藝競賽實施辦 法」,並計劃每年度選擇一些科目舉辦競賽,藉此增進訓練之效果,加深社 會各界人士對技藝競賽之認識(安後暐,1998)。 當時的教育廳長劉真(1958)認為,辦理技藝競賽有下列三個意義:(一) 瞭解學生是否真正學習到應俱備之技能,順便請業界人士來觀摩,以改變過 去對職業教育的看法,讓工業界之公司機構自行來聘請僱用畢業生;(二)配 合政府所施行之經建計劃都是以工業建設為主,經由技藝競賽之舉辦,讓職 校學生畢業後能符合工業界所需之人才標準;(三)藉由競賽之機會,各校相 互觀摩比較,做為以後教學成效改進之依據,並促進各校加強平時的實習訓 練,提高學生的技能水準,以矯正過去偏重理論的觀念。 由此可知,藉由技藝競賽的舉辦,不但能夠鼓勵學生公開競賽,加強學 習的態度及榮譽感,與此同時更能邀請各界公司機構參觀,以達到宣傳職業 學校除了注重基礎理論知識教導之外,更重視實務技能學習之培養,以達到 職業學校的教育目標(蔡武光,2011)。 10.

(25) 貳、技藝競賽之種類 技藝競賽是讓參賽選手藉由比賽的過程中實際地透過技能的操作,進而 提供彼此間之相互切磋、觀摩與經驗交流的機會,以提升技術水準,增進國 家經濟發展(盧一誠、謝省民,2003)。透過技能競賽的舉辦,鼓勵技職學生 操作、創造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與國際技能競賽接軌(國立教育資料館, 2003)。技藝競賽的推行,是為了增進學校師生對於技能訓練的重視,也令 學生透過此競賽產生技能學習的興趣,並且透過選手訓練的培訓,奠定選手 的技能知識,使職業學校的教育目標更為落實。 技能競賽具備有兩項基本意義:(一)觀摩與切磋技能;(二)聯誼與陶冶 品格。在一個轉型的工業社會裡,舉辦技能競賽,具有多元化的功能與意義 (錢家興,2003)。茲值我國致力發展技術密集工業及服務業之際,對技術人 力『量』與『質』之需求均感日益殷切。除應積極推展職業教育與職業訓練, 擴大辦理技能檢定外,亦應全面舉辦技能競賽,以擴大影響,蔚成風氣,促 進全國各界對技術教育與訓練之重視,使青年踴躍參加職業教育與職業訓 練,成為國家經濟、社會建設主要力量(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部辦公室, 2011a)。目前我國最普遍為大家所聞之技藝競賽分為三類,國際技能競賽、 全國技能競賽及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技藝競賽(李靜沂,2010;許良仲,2010; 曾璽佳,2008)。. 一、國際技能競賽 國際技能競賽(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Training Competition,IVTC) 又稱國際青年技能奧林匹克(The International Youth Skill Olympic)(楊萬 和 2000)。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部辦公室(2011b)指出,國際技能競賽 (WorldSkills Competition)旨在增進各國青年技術人員之相互觀摩、瞭解 與切磋,加強國際間職業訓練與職業教育資訊與經驗之交流,進而促進 各國職業訓練與職業教育之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工業普受摧毀,殘破不堪,各國於戰後 11.

(26) 均積極圖謀恢復。西班牙雖未直接波及,然亦間接受到此項嚴重影響。 因此西班牙當局為促使全國青年認識工作技能之意義、提高技術水準, 乃於 1947 年由其職業青年團體發起舉辦全國技能競賽大會,是為技能 競賽之肇始。自西班牙舉辦其本國技能競賽之後,歐洲其他國家相繼響 應,西班牙於 1950 年邀請其鄰國葡萄牙與會,兩國各派選手十二名參 加十二職類之競賽,國際技能競賽自此正式展開(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 部辦公室,2011c)。 國際技能競賽每 2 年舉辦一次,由各會員國分別申請主辦,迄今已 舉辦 40 屆,目前正式之競賽職類有 41 種,如表 2-1 所示。我國自 1970 年起參加該組織,自第 20 屆國際技能競賽大會起,每屆均派選手參加, 成績表現優異,深獲國際間之重視。因此 1993 年第 32 屆國際技能競賽 由我國主辦,於民國 82 年 7 月 19 日至 8 月 2 日在臺北舉行,競賽過程 順利,大會圓滿成功(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部辦公室,2011b)。 表 2-1 國際技能競賽職類及代號 編號 1 3. 5. 7 9 11 13. 競賽職類及代號. 編號. 1.綜合機械. 2. (Polymechanics/Automation) 3.集體創作. 4. (Manufacturing Team Challenge) 5.CAD 機械製圖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sign—CAD) 7.CNC 銑床. 6. 8. (CNC Milling) 9.資訊技術(軟體應用). 10. (IT/Software Applications) 11.木模. 12. (Pattern Making) 13.汽車板金(打型板金). 14. (Autobody Repair). 競賽職類及代號 2.模具 (Mould making) 4.機電整合 (Mechatronics) 6.CNC 車床 (CNC Turning) 8.冷作(金屬結構製作) (Construction Metal Work) 10.銲接 (Welding) 12.建築舖面 (Wall and Floor Tiling) 14.板金 (Sheet Metal Technology). (續下頁). 12.

(27) 編號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31 33 35 37 39 41. 競賽職類及代號. 編號. 15.配管與暖氣. 16. (Plumbing and Heating) 17.網頁設計. 18. (Web Design) 19.工業控制(工業配線). 20. (Industrial Control) 22.油漆裝潢(油漆) (Painting and Decorating). 22. 24.家具木工. 24. (Cabinetmaking) 27.珠寶金銀細工. 26. (Jewellery) 29.美髮(男女美髮). 28. (Ladies/Mens Hairdressing) 31.服裝製作. 30. (Fashion Technology) 33.汽車技術. 32. (Automobile Technology) 35.餐飲服務. 34. (Restaurant Service) 37.造園景觀. 36. (Landscape Gardening) 39.資訊與網路技術. 38. (IT PC/Network Support) 41.麵包製作. 40. (Bakery) 45.機器人. 競賽職類及代號 16.電子(工業電子) (Electronics) 18.電氣裝配(室內配線)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20.砌磚 (Bricklaying) 23.粉刷 (Plastering and systems) 25.門窗木工. Drywall. (Joinery) 28.花藝 (Floristry) 30.美容 (Beauty Therapy) 32.西點製作 (Confectioner/pastry Cook) 34.西餐烹飪 (Cooking) 36.汽車噴漆 (Car Painting) 38.冷凍空調 (Refrigeration) 40.圖文傳播設計技術 (Graphic Design Technology) 42.機具控制 (Mechanocal Device Control). (Mobile Robotics).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 41 屆全國技能競賽計畫。取自 http://www.labor.gov.tw/management/sitemap_upload_file/G1_337310_.pdf 二、全國技能競賽 全國技能競賽緣起於民國 57 年,由當時的工業職業協會所舉辦。 民國 70 年我國內政部職業訓練局成立,其目的即是舉辦臺灣地區之全 13.

(28) 國技能競賽以及參加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技能競賽(盧一誠,2003;賴 昶傑,2007)。全國技能競賽每年辦理一次,由國際技能競賽中華民國 委員會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部辦公室主辦(洪嘉穗,2004),同時全國 技能競賽因肩負著選拔優秀選手代表國家參加國際技能競賽的任務,因 此參賽者的年齡限制在 21 歲以下,俾符合國際技能競賽組織的規定。 截至目前為止,我國之全國技能競賽已辦理了 41 屆,為因應經濟快速 發展對技術人才之需求,競賽職類亦由最初的 14 職類,增加至 45 個職 類(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部辦公室,2011d),如表 2-2 所示。 表 2-2 全國技能競賽職類及代號 編號 1. 競賽職類及代號. 編號. 1.綜合機械. 2. (Polymechanics/Automation) 3.集體創作. 3. (Manufacturing Team Challenge) 5.CAD 機械製圖. 4. 5.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sign—CAD). 6. 7. 9 11 13 15 17. 競賽職類及代號 2.模具 (Mould making) 4.機電整合 (Mechatronics) 6.CNC 車床 (CNC Turning) 8.冷作(金屬結構製作). 7.CNC 銑床. 8. (CNC Milling) 9.資訊技術(軟體應用). 10. (IT/Software Applications) 11.木模. 12. (Pattern Making) 13.汽車板金(打型板金). 14. (Autobody Repair) 15.配管與暖氣. 16. (Plumbing and Heating) 17.網頁設計. 18. (Web Design). (Construction Metal Work) 10.銲接 (Welding) 12.建築舖面 (Wall and Floor Tiling) 14.板金 (Sheet Metal echnology) 16.電子(工業電子) (Electronics) 18.電氣裝配(室內配線)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續下頁). 14.

(29) 編號 19. 21. 23 25 27 29 31 33 35. 37. 競賽職類及代號. 編號. 19.工業控制(工業配線). 20. (Industrial Control) 22.油漆裝潢(油漆). 22. (Painting and Decorating) 24.家具木工. 24. (Cabinetmaking) 27.珠寶金銀細工. 26. (Jewellery) 29.美髮(男女美髮). 28. (Ladies/Mens Hairdressing) 31.服裝製作. 30. (Fashion Technology) 33.汽車技術. 32. (Automobile Technology) 35.餐飲服務. 34. (Restaurant Service) 37.造園景觀. 36. (Landscape Gardening) 39.資訊與網路技術 (IT PC/Network Support). 41. (Bakery) 45.機器人. 43. (Mobile Robotics) 72.國服. 45. 75.應用電子(視聽電子). 20.砌磚 (Bricklaying) 23.粉刷 (Plastering and systems) 25.門窗木工. Drywall. (Joinery) 28.花藝 (Floristry) 30.美容 (Beauty Therapy) 32.西點製作 (Confectioner/pastry Cook) 34.西餐烹飪 (Cooking) 36.汽車噴漆 (Car Painting) 38.冷凍空調 (Refrigeration) 40.圖文傳播設計技術. 38. (Graphic Design Technology) 42.機具控制. 40. (Mechanocal Device Control). 42. 71.中餐烹飪. 44. 74.鑄造. 41.麵包製作 39. 競賽職類及代號.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 41 屆全國技能競賽計畫。取自 http://www.labor.gov.tw/management/sitemap_upload_file/G1_337310_.pdf 參加全國技能競賽獲得前三名之選手,除獲頒獎金、獎牌及獎狀 外,並可依中等以上學校技藝技能優良學生甄審及保送入學辦法,參加 四技二專技優保送入學或技優甄選入學,俾成為理論與技術兼備之技術 15.

(30) 人才。並依據技術士技能檢定證照辦法規定,參加全國技能競賽成績及 格者,三年內參加同職類乙級或丙級技能檢定時,得免試術科測驗(行 政院勞工委員會,2010)。茲將技藝優良學生甄選及保送入學加分標準 列於表 2-3。 表 2-3 技藝優良學生甄選及保送入學加分標準 競賽名稱. 競賽優勝名次. 增加甄審實得總分 百分比. 第 1 名~第 3 名. 55%. 優勝. 50%. 入選. 45%. 第1名. 40%. 第2名. 35%. 第3名. 30%. 國際技能競賽. 國際技能競賽國手選拔. 全國技能競賽.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技藝 競賽. 第 4 名、第 5 名. 25%. 第 1 名~第 3 名. 30%. 第 4 名~第 15 名. 25%. 第 16 名~第 30 名. 20%. 第 31 名~第 50 名. 15%. 第 51 名以上. 10%.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第 40 屆全國技能競賽暨第 41 屆國際技能 競賽國手選拔賽計畫。取自 http://www.labor.gov.tw/management/sitemap_upload_file/G1_21 7607_.pdf 三、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技藝競賽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技藝競賽早期名為臺灣區職業科學生技藝 競賽,於民國 43 年由工業類科率先辦理,由於成效良好,於是家事類、 16.

(31) 農業類、商業類及海事類也紛紛辦理(林琴珠、吳榕峰,2002)。全國高 級中等學校學生技藝競賽為各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一年一度的盛會,各 校藉由選拔出來的參賽選手在此競賽活動中共聚一堂、相互切磋技能, 從學校方面來看,可以藉此競賽打響學校的知名度及促進校際間的溝通 交流;從教師方面來看,在教學上可以藉由此次競賽促進教材與教法準 備更充實有效,在技能上更使技能訓練的方式得到改善與精進;從學生 方面來看,藉由此競賽之競爭,激發出學生學習的動機與意願,進而促 使在技能操作上更為熟練使得技術水準節節升高(張宗憲、林炎旦, 2000)。 我國中等學校技藝競賽的存在,不但造就了無數頂尖基層的技術人 才,更重要的是它對職業教育的影響無遠弗屆。該競賽最早由臺灣省教 育廳主辦,之後再由臺灣省教育廳、臺北市及高雄市教育局等三個單位 輪流主辦。競賽職種逐年在擴增,參賽學校與選手也逐年增加,由於此 競賽可以彰顯各校技能成效,使得各校莫不傾力參賽,更使得職業學校 的技能學習深受影響(林琴珠、吳榕峰,2002)。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技藝競賽辦理截至 99 學年度止,參賽職種 共分為工業、海事水產、家事、商業、農業五大類,總計 57 個職種, 兩千多名選手參加(蔡武光,2011)。茲將該競賽之參賽類別及職種列於 下表 2-4。. 17.

(32) 表 2-4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參賽類別及職種 類別. 職種 01 應用設計. 02 冷凍空調. 03 電腦輔助機械製圖. 04 機械製圖. 05 電腦軟體設計. 06 電腦修護. 07 化驗. 08 工業電子. 09 數位電子. 10 工業配線. 11 室內配線. 12 汽車修護. 13 鉗工. 14 車床. 15 建築製圖. 16 板金. 17 建築. 18 室內空間設計. 19 鑄造. 20 模具. 21 圖文傳播. 22 測量. 23 機電整合. 24 飛機修護. 02 漁業. 03 水產食品. 04 水產養殖. 工業類. 海事水 01 輪機 產類. 05 航運管理. 06 航海. 01 烹飪. 02 手工藝. 03 服裝製作. 04 服裝設計. 05 室內設計. 06 美顏. 07 教具製作. 08 美髮. 01 商業廣告. 02 網頁設計. 03 程式設計. 04 文書處理. 商業類 05 電腦繪圖. 06 會計資訊. 07 商業簡報. 08 餐飲服務. 家事類. 09 中餐烹飪. 10 烘焙. 01 農場經營. 02 園藝. 03 造園景觀. 04 畜產保健. 06 農業機械. 07 食品加工. 08 森林. 農業類 05 生物產業機電 09 食品檢驗分析. 資料來源:蔡武光(2011)。工科技藝競賽指導教師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碩 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綜合上述,我國較廣為人知的技藝競賽有國際技能競賽、全國技能競賽 及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技藝競賽三類。其中國際技能競賽為每兩年舉辦一次, 而全國技能競賽每一年舉辦一次,並且肩負著國手選拔的任務,藉以推派優 秀的選手參加國際技能競賽,所以在參賽者的年齡上有一定的限制。全國高 18.

(33) 級中等學校技藝競賽藉由一年一度的辦理,讓參賽選手有機會跟他校學生做 進一步之交流及切磋技能,進而從中學習他人優秀之處,反省自己不足的地 方,促使在技能操作上更為熟練而提高技術水準。. 參、技藝競賽的作用與目的 技藝競賽是國內培育未來基礎人才的搖籃,是極富教育意義的活動。而 參賽選手亦能從中藉此獲獎成名、技優保送及證照取得等多項榮譽,使得各 校教師卯足全力推選、培訓最適合參賽之學生(陳文亮、陳姿樺,2010)。舉 辦此競賽之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實務操作之技能,未來順利進入職場工作, 以及提升學 生的成 就感(Andriessen, Phalet, & Lens, 2006; Crumption & Gregory, 2011; Meece & Kurtz-Costes, 2001; Nieswandt & Shanahan, 2007; Simons, Dewitte, & Lens, 2004)。 依據教育中部辦公室第三科公告指出,辦理「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各類科 學生技藝競賽」之目的為:(一)為增進教學效率,培養學生迅速、準確、安 全之工作習慣與精益求精之精神。(二)鼓勵學生公開競賽,提高其學習興趣 及榮譽感。(三)倡導校際間師生相互觀摩砥礪,促進職業教育之改進與發展。 故我國辦理技藝競賽在於瞭解職業教育與訓練之成效,又能提升各職種的技 能水準,同時透過競賽來提升訓練與教育單位的競爭性,且對優勝者與得獎 最多的單位給予表揚的機會。藉由競賽過程孕育職業榮譽感,促使社會大眾 重視職業教育及技能訓練,進而提升各行各業技術人員的社會地位,建立正 確的職業道德觀念,促進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也希望藉此觀摩學習,不僅 可以提升選手個人技術水準,誘導更多優秀的年青人能投入學習技術的行 列;同時也激勵職業教育及職業訓練朝向培育更多樣化、且具高水準的技術 人力,加強國家在知識經濟領域中的國際競爭力(張自成,2009)。另外邱年 鴻(2004)認為,技能水準想要提升,除了職校課程內的教育訓練外,透過有 計劃性的訓練或是參加技藝競賽,都是讓技能水準提升的方式之一。 綜合上述,藉由技藝競賽來觀摩學習以提升技術水準,促使職業教育之 改進與發展;也利用技能之相互切磋來倡導技能價值觀念,鼓勵青年人提高 19.

(34) 技能學習的興趣。由此可知,技藝競賽在職業學校教育中已佔有相當重要之 一席之地,更甚之,已是不可或缺的地位了。 肆、工科技藝競賽之沿革及辦理現況 我國高級中等學校間的競賽,稱之為「高中職技藝競賽」,例如工科技 藝競賽、商科技藝競賽等,本研究是以工科技藝競賽為主。第一屆全省性工 科學生的技藝競賽是在民國 46 年的 12 月舉行,由臺北市高工主辦,僅機工 一個職種而已,參加的學校共 8 所,學生代表 30 餘人;第二屆則在民國 47 年 11 月舉行,由臺南高工主辦,有機工和電工兩個職種,參加學校仍為 8 所,學生代表 40 餘人,以後競賽職種逐年增加,規模也愈來愈大(工業教育 系,1983)。直到現在 100 學年度學生工科技藝競賽職種已增至 24 種,參賽 學生人數更高達 1,069 人(海山高工,2011),成為高級中等學校工科學生技 藝競賽一年一度的盛會。茲將 100 學年度工科賽競賽職種列於表 2-5。 表 2-5 100 學年度工科賽競賽職種 編號 職種名稱. 編號. 職種名稱. 應用設計 鉗工 01 13 冷凍空調 車床 02 14 電腦輔助機械製圖 建築製圖 03 15 機械製圖 板金 04 16 電腦軟體設計 建築 05 17 電腦修護 室內空間設計 06 18 化驗 鑄造 07 19 工業電子 模具 08 20 數位電子 圖文傳播 09 21 工業配線 測量 10 22 室內配線 機電整合 11 23 汽車修護 飛機修護 12 24 資料來源:修改自海山高工(2011)。100 學年度工業類科學生技 藝競賽大會手冊(頁 39)。新北市:國立海山高工。 而教育部辦理工科技藝競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鼓勵學生重視技能實 習,促進校際間相互觀摩切磋,以提高技術水準因應國家經濟建設發展之需 20.

(35) 要(Weeks, Filion, & Luna, 1997),最終能達成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教育目標。 於是希望透過研究,統整各校間的訓練方法與經驗,期盼能建立起有效的訓 練方式,讓技藝競賽真正達到觀摩與提升技術水準的目標。 目前的高職學生除了可以參加高級中等學校工業類科的學生技藝競賽 外,亦可以參加全國技能競賽與國際技能競賽。全國技能競賽與國際技能競 賽有年齡上的限制,須要符合資格才得以參加。以高職汽車科學生來說,在 全國技能競賽報名參賽職種為「汽車技術」,競賽出題範圍為會使用手工具 及特殊工具與儀器設備,來從事總重量 3.5 公噸以下小型汽車之引擎(含汽油 引檠及柴油引擎)、傳動、底盤及電系,各系統之量測、檢查、保養、修理、 故障排除及調整工作,並需具備汽車原理等相關知識及查閱中英文技術資料 之能力。並且,須先以分區(北、中、南)賽方式進行,各分區賽之前 3 名且 成績達 60 分以上者,使得參加全國技能競賽;而在全國技能競賽獲得前 3 名之選手且年齡未逾國際技能競賽組織規定者,均可報名參加國手選拔(行 政院勞工委員會中部辦公室,2011e) ,以獲得代表國家出賽參加國際技能競 賽。 為了與全國技能競賽有所區別,高級中等學校工業類科的學生技藝競 賽,有特別規定僅具備下列身分者之一,才能參賽以維護高職學生的權利: (一)是設有工業類科之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含實用技能學程、建教合作班、 重點產業專班、綜合高中專門學程)應屆畢業(結)業生,不含延修生;(二)是 設有工業類科之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附設進修學校(含夜間部)應屆畢業(結) 業學生(中正高工,2010)。該規定並沒有指出每所學校一定要派選手參賽, 係採自由報名方式參加,不過,各校的選手選拔方式必須要以公開方式辦理 初賽,賽後送到大會備查(中正高工,2010)。競賽內涵出題範圍以高職工業 類科前五學期的課程為度,分別以學科與術科實作來進行一天半的競賽,整 個比賽的程序分為預賽與決賽,預賽係由各校自行辦理;決賽是每年輪流由 不同的主辦學校來籌畫與舉行,決賽的總成績計分方式是採學科與術科實作 的比例計分(中正高工,2010),各職種會因各自的屬性不同而稍有差異。 21.

(36)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技藝競賽獎勵方式如下:(一)每一職種入圍優勝 學生及指導老師由大會頒給獎狀一紙。(二)獲各類科各職種前三名學生,均 能獲得保送升讀大專校院相對應之科系,並免再參加甄試入學測驗及統一入 學測驗;獲得優勝學生可參加甄審入學大專校院。(三)各競賽職種名稱與全 國技能競賽職種相同者前三名優勝學生,得入圍參加全國技能競賽。(四)本 技藝競賽優勝學生術科測驗成績前三名,得依技術士技能檢定及發證辦法規 定,自得名次之日起三年內參加同職類丙級技能檢定者,得免試術科測驗(教 育部中部辦公室,2011)。 綜合上述,工科技藝競賽由於每年參賽人數逐年增加,可以見得各職業 學校對其之重視程度。教育部也希望藉由此競賽之辦理,能夠鼓勵學生重視 技能學習;並且對於各職種表現優異之學生給予保送升學、甄審加分或丙級 檢定免術科等獎勵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意願。. 第二節 技能學習之相關理論 壹、技能學習的基礎理論 一、動作技能學習理論 (一)「動作」與「技能」的意義 彭震球(1991)表示, 「動作」係自然發生的,較少來自學習;而「技 能」則需經過多次的練習,甚至經由專門的訓練,才能達到純熟精確 的地步。 張春興與林清山(1989)指出, 「技能」是經過心智及四肢協調產生 的動作行為,當動作分的愈細,就愈容易被觀察、模仿及學習。技能 是屬於學得的能力,而此等能力又是以動作為基礎表現出高度的熟 練、準確、精密、變化等特徵;而技能學習則是動作和學習透過刺激、 反應聯結後的一串連鎖歷程。馬啟偉與張力為(1996)認為,技能(skill) 依其性質和特點可區分為動作技能(或運動技能)(motor skill)與智力技 能(mental skill)兩種: 22.

(37) 1、動作技能(motor skill):指在學習活動、體育活動、生產勞動中 的行為操作。如書寫、體操、操縱生產工具等。又稱為運動技 能或簡稱為技能,是指有目標導向的動作形式分類,例如跑、 投、擲、騎車、寫字等,可以透過練習和經驗來增進(Burton & Rodgerson,2001)。就動作技能的學習而言,其目的在於瞭解個 體從出生到老年的身體動作的行為之發展。個體必須有身體感 覺統合的能力,例如眼手或眼腳要協調等。故只要是控制隨意 肌活動的學習,就可說是動作技能之學習(邱年鴻,2004)。 2、智力技能(mental skill):指藉助於內部言語在頭腦中所進行的認 知活動,其中主要是思維活動的操作方式。如記憶、想像、思 維等心智操作。. 動作是技能的基礎,當技能的學習達到純熟的地步後,由每個動 作順序所構成的技能,將會變成固定的習慣,而個體對動作的交替變 化有時會不自覺,變成只是多步驟的動作而已(胡嘉欣,2010)。換言 之,技能是動作經驗的累積,它會隨著練習的次數而增強。透過感官 知覺的控制,調和肢體的動作,進而產生一連串快速、精確、流暢的 連鎖結合,也就是把動作做有系統性的組合,其目的在於有效地完成 特定的工作或作業。因此技能是經由自己的意志控制肌肉活動,進而 表現出需要且有所目的的動作(邱年鴻,2004)。 (二)技能學習的意義 由國內外對於技能學習的相關研究中,Schmidt(1988)對於技能學 習在定義時有四個概念:. 23.

(38) 1、技能學習是獲得技術活動能力的過程。 2、技能學習是練習與經驗的結果。 3、技能學習不能由觀察而得到,其過程是由內在行為的改變 而獲得。 4、技能學習成效與有效技術行為是有相關。 張春興與林清山(1989)提到,技能學習主要是將一連串的動作經 由練習而構成適當的配合。彭震球(1991)認為,技能學習是個體心智 與動作結合的歷程,動作的學習,是多個反應的連鎖化,而技能的學 習,則又是多個動作的連鎖化,所以技能的學習較動作的學習要複雜 的多。邱年鴻(2004)表示,技能學習是指未具有技術能力,以及技術 能力未達某程度的人,經由在設定的環境中進行一連串教育或訓練活 動,而得到或增進操作能力的過程。而何建霖(2009)及林汝峰(2009) 表示,所謂技能學習就是學習某一種技能,透過使手眼以及各種感官 協調一致的練習,最後達到精熟程度所經歷的歷程。柯寶鵬(2006)認 為,技能學習的形成,是由陌生到熟練的一系列歷程,模仿、反覆練 習、內化都是必經的過程,透過模仿而瞭解技能的步驟及學習的技 巧,透過反覆練習增進精確度及提高認知上的瞭解,以減少錯誤。 Schmidt 與 Lee(1999)指出,模仿是技能學習中一個重要的學習歷程, 學習者經由示範的過程中,可以觀察出有效的行為訊息。陳元和(2004) 在其研究中指出,教師正確的動作示範演練與學習者有效率的模仿與 學習,都有助於動作技能的學習與練習。由此可知,「技能學習」是 指透過全身感官的配合,加上自我心智的理解與進行一連串的動作模 仿或訓練,最後達到某項技能獲得的一種過程;由經驗及練習可使得 技術學習得到有效的反應。 是故,當教師在做技能領域之教授時,要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狀 況、能力與教材難易度等,採取有效的技能教學策略,並隨時觀察學 生的學習情況,適時地調整教學策略來幫助學生在技能上的學習和獲 24.

(39) 得。黃美皇(2007)的研究指出,在技能教學活動中,較需要幫助學生 將練習由小的程序組合而成大的程序,並鼓勵學生能夠藉由模仿與運 用,練習與付出,在不斷的練習過程中,熟悉的運用技能增強原理, 在旁指導鼓勵並做適當的回饋,幫助學生從中學習熟練的技能並達成 教學目標。Parson(1998)與 Rink(1998)皆認為,對於剛接觸動作技能 的初學者,教師不應該給予過多的技能知識與細節,只要能夠適時的 提示技能練習與動作的重點,其餘可以讓學生自己練習,以減少學生 的負擔。因此,瞭解動作技能並掌握動作的關鍵與焦點,才是讓學生 對技能學習能夠充分吸收的重點。 對於上述動作技能學習理論,研究者整理國內外學者的見解,歸 納如下: 1、技能必須由基礎動作慢慢訓練,是一種由熟練而複雜的動作 行為。 2、技能是循序漸進的,透過有效的訓練或練習就能達到所需要 的動作目的。 3、技能學習的過程中,若透過有效的模仿學習,能促進動作技 能的精熟。 4、教師在技能教學活動過程中,必需有效地提示動作技能的重 點,才能幫助學生達到技能的熟練。 5、掌握動作技能的重點與否,是達成技能學習成效的關鍵。 二、回饋理論 技能表現係指人透過學習後在外顯上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而技能學 習中的所有動作都會受身體支配的影響,所以在操作時,個人不但對自 己的動作能夠支配外,且在做完動作後,也會憑著自己的感官去察覺這 些動作的後果,像這種立即動作的察覺情況,在學習理論上稱為回饋作 用(feedback function)。換言之,回饋可提供和正確動作比較的訊息,以 修正錯誤的動作,增強正確的動作,使目前的行為與目標一致(陳偉瑀, 25.

(40) 2000)。就性質上而論,此作用對學習者而言,會產生一個新的刺激, 根據理論此新刺激會引起另一個反應,來使學習者本身修正該動作,進 而使技能的技術更精進(宋嘉銘、蕭美鈴,2004)。 Schmidt(1988)指出,回饋反應於動作表現之中或之後,即學習者透 過自身感官接受後,所能獲得的該動作的實行狀況或動作本身即能提供 動作結果訊息者,稱為內在回饋(Intrinsic Feedback);而由外部提供訊息 者 , 且 通 常 是 在 動 作 表 現 之 後 才 提 供 , 稱 為 外 在 回 饋 (Extrinsic Feedback)。學生在技能的表現與學習過程中,將獲致學生本身內部所提 供之內在回饋及本身以外所提供的外在回饋(陳建順,2006)。外在回饋 可分為表現的獲知(knowledge of performance,簡稱 KP)及結果的獲知 (knowledge of result,簡稱 KR)兩類。強調學習者對動作表現歷程有所 瞭解,藉以幫助學習者清楚知道動作是如何進行的,故表現獲得回饋著 重的是歷程。Salmoni(1984)認為,結果的獲知提供學習者如何糾正錯 誤,在學習歷程中引導學習者下次試作如何表現,故對動作技能學習初 期而言是很重要的。而結果獲知注重的是結果,亦可用來評量學習者動 作結果的達成程度,是對某特定之動作所產生結果的獲得程度(陳建 順,2006)。外在回饋是重要的,且在教學上經常被使用,因為,在教 導動作技能時,利用外在回饋能夠提升動作技能的學習(Fishman & Tobey,1978)。例如,使用影像或媒體的教學來增強動作技能學習的有效 回饋。 近年來,在商業、工業和競技運動界,突然大量運用表現回饋做為 一 種 提 昇 表 現 的 手 段 (Latham. &. Seijts,1999;Tauer. &. Harackiewicz,1999)。針對表現來提供回饋(feedback)對運動者有多方面 的益 處, 其 中最 重要 的兩 項 功能 是引 發 動機 和指 導 。動 機性 回饋 (motivational feedback)主要是要讓表現者知道哪裡出錯,並且做為後續 的表現提供基準。例如:當某位籃球控球後衛知道自己的失誤次數是助 攻次數的兩倍時,可能會激勵他改善自己的控球能力。回饋的第二種功 26.

(41) 能是:對表現產生有效果的增強作用,進而誘發正面或負面的感受。例 如:表現不佳的回饋會使個人不滿意自己的表現,進而引發改善表現的 動機,接下來的回饋若顯示表現已進步了,應該相對地具有提昇自我滿 足感的正面作用。指導性回饋(instructional feedback)可提供以下資訊: (1)應該表現的特定行為、(2)應該達到的熟練程度與(3)表現者現在技術 與動作的熟練程度(季力康、卓俊伶、洪聰敏、高三福、黃英哲、黃崇 儒、廖主民、盧俊宏譯,2008)。近來學者的研究建議,回饋的準確性 就是在對動作技能學習的表現或結果提出精確的評論。同時也指出,錯 誤的回饋對於學習者在學習上是有害的(侯麗惠,2006)。根據(侯麗惠, 2006)研究結果表示,運用不同教學回饋策略對動作技能的學習,在學 習成效上是有明顯的進步。可見在動作技能的學習上,利用回饋策略可 以有效的提升學習成效。鐘敏華(1994)研究指出,教學過程中,教導學 生學習時,若能適時提供動作或技能表現相關的回饋訊息,可增進學生 在動作技能方面的表現。對於高度複雜的技能,結果獲得的指導功能尤 其重要。此處與我們在針對選手訓練時,有異曲同功之妙。 綜合上述,動作是技能的基礎,技能是動作經驗的累積,會隨著練 習的次數而增強。而技能學習透過一連串反覆的練習或模仿,加上自我 心智的理解與全身感官配合,最後達到某項技能的獲得。技能學習過程 中,會因自己察覺而修正錯誤的動作,並且增強正確的動作來達到目標 行為,此即回饋。在技能學習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利用和學生的互動, 從中依據動作表現或技能學習結果來提供訊息回饋,學生即根據此訊息 對後續的行為表現做出合適的修正或反應,來增加學習成效以達成學習 目標(陳建順,2006)。由此可知,回饋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技能學習成效。. 貳、學習動機相關理論 做任何事情都有動機,技能的練習亦是如此,本小節針對學習動機與技 能練習間的關係來討論。. 27.

(42) 一、學習的意義 學習(learning)是心理學中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而學校教育的基本 工作即在協助學生有效的學習。近期的心理學家普遍將學習界定為: 「學 習是 因經 驗而 使個 體在 行 為表 現(behavior performance)或 行為 潛能 (behavior potentiality)上產生相當持久改變的一種歷程」(林生傳,2007; 林清山譯,1997)。換言之,學習就是經由經驗或練習而獲得的相當持 久性行為改變的歷程。由於它的複雜性,我們不妨對此定義加以說明; 學習是(1)新行為的獲得(acquisition);(2)經驗或練習而非成熟的結果, 成熟是遺傳基因活動的達成;(3)相當持久的,不是因疲倦或藥物刺激而 引起的短暫改變;(4)與表現(performance)有別,表現是學習加上動機而 表露的外顯行為,因此學習不一定有表現的存在(溫世頌,2007)。 二、學習的相關理論 歷來心理學家對學習歷程和學習結果的看法,有許多不同的見解, 因而形成許多不同的學習理論,其中以聯結論(association theory)或行為 主義的學習觀,和認知論(cognitive theory)的學習觀,為較大的理論派別 (林生傳,2007)。茲就以此做為理論探討。 (一)行為主義學派 行為學派的心理學家認為,行為是後天學習而來的,並非遺傳; 重視外在刺激(stimulus)與行為反應(response)的外顯行為;行為的決 定因素是環境與刺激情境,認為學習是「刺激」與「反應」之間所建 立起的一種新聯結或新關係的歷程。由於行為學派心理學家係以刺激 與反應的聯結來說明學習的現象,因此,他們的學習觀或學習理論就 被稱為刺激反應聯結論,或簡稱聯結論。著名的代表人物有俄國的生 理學家巴夫洛夫(Pavlov)、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Thorndike)及美 國心理學家斯金納(Skinner)。 由於對如何形成刺激—反應而產生新聯結的解釋不同,故行為學 派的學習理論又可分為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學習和操作制 28.

(43) 約(operate conditioning) 學習兩種(林生傳,2007)。 1、古典制約學習理論 古典制約又稱反射學習(respondent learning), 「制約」是一種最 基本的「學習」歷程(溫世頌,2007)。俄國生理學家巴夫洛夫(Pavlov) 為了進行消化系統的研究,以狗為實驗對象,發現了生理學上難以 解釋的生理現象,因而提出了「古典制約」學習理論(林生傳,2007)。 他認為〝古典制約〞主要是由中樞神經系統高級部份實現的,是大 腦皮層上暫時神經聯繫的接通。無條件刺激和條件刺激分別在大腦 皮層上形成兩個興奮點,其中無條件刺激所引發的興奮點比較強, 條件刺激的興奮點較弱。這兩個興奮點經過多次結合後,兩興奮點 實現暫時的功能接通,使到條件刺激單獨作用所引發的興奮可以引 發無條件刺激的反應皮膚區的相應反應。因此構成巴夫洛夫的觀 點:『所有學習都是連繫的形成,而連繫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維知 識』、『我們的培育、學習各種的訓練,一切可能的習慣,都是成 長系列的條件反射』。 在古典制約學習的歷程中,有一些基本的學習現象。茲分述如 下(林生傳,2007): (1)消弱(extinction) 條件反應的形成後,反複單獨呈現制約刺激,而不給予非 制約刺激,則條件反射逐漸減弱,直至最後消失。 (2)自然恢復(spontaneous recovery) 消弱與遺忘相似,但巴夫洛夫認為條件反射的消弱並不等 於遺忘,經過適當的休息後,這種反應又會重現,稱之為自然 恢復。 (3)類化(generalization) 狗的條件反射學習後,類似刺激制約(鈴聲)的其它聲音也 可以引發狗的唾液分泌,這種現象稱為類化。而一般人有「一 29.

(44) 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現象,這就是類化的現象。 (4)辨別(discrimination) 除了刺激制約(鈴聲)之外,其他聲音均不給予食物,經過 多次反復實驗後,狗會選擇鈴聲才引起唾液分泌,這種現象稱 之為辨別。 (5)高層次制約學習(higher-order conditioning) 古典制約學習完成後,如果將另一新的刺激與原來的制約 刺激配對出現多次後,新的刺激也可以引發個體原來的制約反 應,這種現象稱為高層次制約學習。例如,小孩只要聽到父母 的責罵就會感到害怕,如果父母在每次責罵之前,先提出一張 紙警告,經多次配對出現後,小孩往後只要看到一張紙警告, 也會產生害怕的反應,這就是高層次制約學習的現象。 巴夫洛夫對「古典制約」學習研究的重要貢獻,受到了普遍的 承認和尊敬,他把比較精確而客觀的方法和術語,引進學習研究之 中,以條件反應概念為心理學提供了行為的基本元素,也提供了行 為可以操作的具體單元,有助於學習心理學的研究,擺脫了內省和 唯心的束縛,替後來發展的行為學派,奠好了重要的基礎(施良方, 1996)。 2、操作制約學習理論 操作制約為另一種學習歷程。桑代克(Thorndike)以貓做為實驗 的對象,建立了他的學習理論,對斯金納(Skinner)操作制約理論的 建立,影響頗大。桑代克將飢餓的貓置於特別設計的迷籠中,籠外 置有可見的食物。餓貓為了逃出迷籠以獲取籠外的食物,必須抓到 門閂或有某些正確反應。用動物進行控制實驗後,表示透過重複的 試 誤 學 習 , 感 官 印 象 或 刺 激 (Stimulus) 和 後 續 的 行 為 或 反 應 (Response)之間的某些聯結,即為刺激-反應理論(S-R theory)。透過 實驗的觀察,桑代克認為動物的基本學習方式是試誤學習。所以主 30.

(45) 張學習的過程是一種漸進的嘗試錯誤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關 的錯誤反應逐漸減少,而正確的反應最終形成。根據他的這一理 論,人們稱他的學習論述為「試誤學習」理論(施良方,1996)。另 外他還提出了學習三律:練習律、準備律、效果律。當反應後獲得 滿足效果者,反應將被強化,此原則為「效果律」。其中效果律是 桑代克學習理論的重心,除了做為操作制約學習理論之基本原則 外,還提出了兩個附屬原則,一為「練習律」,指刺激與反應間的 聯結隨練習次數的增加而加強。另一為「準備律」,指刺激與反應 間的聯結隨個體本身的準備狀態而異,個體在準備反應的狀態下聽 其反應,則感到滿足,滿足後,自會使其繼續反應(林生傳,2007)。 1930 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Skinner)嘗試以白鼠和鴿子等 動物為實驗對象,以桑代克的理論作為基礎,建立了關於增強、懲 罰與消弱的詳細的操作制約理論。並且認為「學習」即反應概率的 變化; 「理論」是對所觀察到的事實的解釋; 「學習理論」所要做的, 是指出引起反應概率變化的條件。所以,研究行為的目的,是要形 成一種分析各種環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決定和預測有機體的行 為(施良方,1996)。斯金納的實驗和學說最早是在 1938 年出版的「有 機體 的行 為: 一種 實驗 分析(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 :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一書中發表的,該書主要是通過對白鼠和 鴿子的觀察,經驗性的描述學習的法則,從而為操作性條件作用原 理奠定了基礎(王文科,2001)。斯金納透過實驗的觀察發現,操作 行為是個體主動對環境操弄的行為或反應。以白鼠的學習為例,白 鼠發現壓桿就能獲得食物,故每當要取食時,白鼠就會自動去壓 桿。由此可知,壓桿已成為操作行為,是成為取得食物的工具,因 此又稱為工具行為,操作制約也被稱為工具制約。食物因壓桿而出 現,並使壓桿次數因而增加,此時,食物被稱為增強物(reinforcer) (溫 世頌,2007)。故從此實驗中他發現了強化作用是產生學習的主因, 31.

(46) 強化分為正增強與負增強。前者是個體表現正確行為後,給予正增 強物,因而對該反應產生強化作用;後者是指個體表現適當行為之 後,中止或取消其所厭惡的刺激,因而對該反應產生強化作用。於 是,操作行為便會因增強而習得,這就是操作制約的基本歷程。 斯金納認為操作制約是人類學習的主要歷程,經由操作制約歷 程習得的行為稱為「操作行為」。所以,人類的行為都是經由事後 的增強而習得的,而且酬賞或增強是學習歷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其 操作制約的原理為:學習者最初在某一特殊環境中的反應是隨機 的,但經過某些操作反應之後,因受到選擇性增強而較其他反應佔 優勢。亦即操作反應的形成,有賴於酬賞的增強。也就是說當個體 產生了一個行為結果,而我們給予適當的正增強物,將會使這個行 為結果出現的次數增加或是強化了這個行為結果,此為正增強。例 如,當學生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時,便給予獎學金。反之,要讓個 體產生一個理想的行為結果,就移去令個體厭惡或不愉快的刺激以 增加該行為的發生率。例如,媽媽老是抱怨子女在家都不幫忙做家 事,而一直在子女面前嘮叨,於是子女就幫忙做家事,結果媽媽的 嘮叨也因而停止,此為負增強。 古典制約與操作制約的共同點是,它們都在安排刺激以獲得目 標行為,古典制約是刺激呈現在行為之前,操作制約是刺激(增強 物)呈現在行為之後。也就是說,古典制約模式學習,反應(行為) 是由刺激所引起的,所以個體是被動的,屬於反應式學習;而操作 制約模式學習,刺激(增強物)是附隨在行為之後,因此個體是主動 的,屬於操作式學習(溫世頌,2007)。由此可知,適當的利用增強 物,將會使理想的行為結果出現的頻率增加,學習就會有完成的機 會。 (二)認知學派 認知心理學家探討學習的角度恰好與行為主義者相反。他們認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業訓練局臺南職 業訓練中心、國立 臺中高級工業職業 學校附設高級工業

第二十六條之一 參加全國技能競賽青少年組之選手來源,為教育部

➢ 第49屆全國賽試題方向與規範,將依據國際技能競賽 (WSC)汽車技術(Automobile Technology)之技術規範 (Technical Descriptions)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幼 獅職業訓練場(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業訓練局青年職業訓練中心)、臺 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39 資訊與網路技術 1 林家諄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第 51 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 24 日於立陶宛舉辦,總共有 76 個國家、368 名學 生參與競賽。台灣代表隊由國內大學 10 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歷經初

職業 教師 輔導員 神職人員 社會工作者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