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

Copied!
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歷史教育第19 期 1 2012 年 12 月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

與情意教學—以「印度古

文明」單元為例

劉慧蘭

∗∗ 本研究的終極關懷是冀望學生能在歷史課堂中感受到學習 歷史的迷人之處與其價值。因此筆者嘗試以「創造思考與情意 教學」為課程設計的取向,進行小規模的行動研究,為國中的 歷 史 教 學 找 尋 一 種 有 別 於 傳 統 講 述 法 的 新 方 案 。 在 設 計 教 案 前,筆者分析了學生認為「歷史科即背科」此一迷思如何產生, 這也涉及歷史教學在現實中的困境,因此筆者試圖從中思索突 破、改善之道。從這些省思出發,筆者進一步參酌 Williams「認 知與情意互動的教學模式」(Cognitive-Affective Interaction Model, CAIM)理論中所提出的教學策略,以九年級課程中的「印度古 文明」此一小單元為實驗範疇,設計教學活動、學習單,並進 行實作。課程結束後,筆者再根據學生的學習單內容以及課堂 表現進行評量的分析與討論,發現此一教學活動成效有三:1.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2.文本、評量的多元化激發學生創造力;

此研究源起於本人於 2011 年參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主持的「創造思考 與情意教學教材教法研究」計畫,特此感謝陳豐祥、陳惠芬等教授的邀約與指 導。 ∗∗ 新北市鷺江國中歷史教師

(2)

3.情意教學目標的落實。上述結論也證明了採用「創造思考與 情意教學」的教學取向,在改變學生對歷史科的迷思方面,有 一定的成效。最後,筆者檢討了此次課程設計中可再改進之處, 期能為日後想嘗試此一方案的現場教師提出更好的建議。

(3)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以「印度古文明」單元為例 3

一、前言

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與價值之一,即培養學生思考探究的能 力,並具備「將心比心」的人文關懷。然而,在目前臺灣的歷史 教學現場中,存在著許多現實的限制,如教科書的敘寫方式過於 單調、教學時數有限、評量多侷限於選擇題等,導致學生難以體 會這樣的學科意義,甚至產生歷史科就是「背科」的迷思,令人 感嘆。在此種困境下,如何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覺得有趣, 而且啟發其思考能力,甚至觸動他們的內心,即為本研究的終極 關懷。筆者嘗試以印度古文明此一主題為例,參酌 Williams「認

知與情意互動的教學模式」(Cognitive-Affective Interaction Model,

CAIM)理論中所提出的教學策略,設計教案並實作,期能透過此 一教學的新嘗試,改變學生的迷思,也為即將來臨的十二年國教 進行「暖身」。

二、學生對歷史科的迷思與改善之道

從事歷史教學的生涯中,很難不聽到某些對於「學歷史」的 誤解和偏見,諸如:「學歷史就是背起來」、「學歷史沒有用」、「歷 史 都 是 以 前 的 事 了 , 為 什 麼 還 要 學 ? 」、「 為 什 麼 要 學 別 國 的 歷 史?」等等。這些說法,除了來自學生之外,有些甚至是來自其 他科的同事,或是社會上從事其他職業的人士。這些話讓熱愛歷 史的我感到無比的鬱悶和遺憾,但同時也不斷地激起我思考反駁 之道。 其實上述的這些問題,無一不指向歷史教育的核心,那就是 學習歷史的目的究竟何在?知道過去發生的事,意義是什麼?其

(4)

實古今中外許多學者都對此提出了一家之言,而歷史能培養的能 力也相當多元,在林慈淑教授於2010 年出版的《歷史,要教什麼? —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一書中,1已經做了一番詳盡的整理 與剖析。其中,培養學生思考探究的能力,並且因此具備「將心 比心」的人文關懷,則是許多學者公認的價值。 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使得學生無法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有 這樣的體會呢?個人認為原因有三: 1.與教科書的書寫方式有關: 雖然臺灣目前的教科書採取「一綱多本」的民間競爭模式, 但與他國相較,課文主要採取平鋪直述的書寫方式,雖然有圖片 與地圖的輔助,但在閱讀上仍顯得單調乏味,並且侷限於知識層 面的傳遞,缺乏高層次思考或情意方面的引導設計。 2.與教師的教學過程有關: 倘若教科書已缺乏引導思考的功能,而教師又僅就課文內容 加 以 解 釋 , 那 麼 想 引 起 學 生 興 趣 或 是 讓 學 生 覺 得 「 學 歷 史 有 意 義」,恐怕是不容易的。但若要教師加以發揮,卻又有時間的壓力。 因為目前臺灣在國中社會領域的規定時數一週僅3~4 節課,歷史 課大多只能分配到 1~2 節不等,而培養思考能力與情意的教學活 動常是需要較長時間的,在趕進度的壓力下,即使導致現場教師 有心想設計更多變化的教學歷程,也常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的感嘆。但在此種現實環境下,學生學歷史的過程中似乎就少了 許多趣味與創造性,甚至也可能少了許多深思或省思的機會。 3.與評量方式有關: 由於臺灣目前社會領域在學校內與升學的評量方式僅限於選

1 林慈淑,《歷史,要教什麼?—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10)。

(5)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以「印度古文明」單元為例 5 擇題,而選擇題所能評量學生的大多仍以記憶、理解能力為主, 要培養學生分析或是評鑑、創造等較高認知歷程向度的能力是較 為困難的,因此學生容易在「考卷的迷霧」中產生「學歷史=背 歷史」的誤解及迷思,而忽略了歷史科有其更重要的價值。 換言之,學生的刻板印象其來有自,客觀地說,也是「歷史」 造成的。因此,與其責怪學生的膚淺,或是感嘆學生的無情,不 如還是想辦法改變學生的認知,感動學生的內心,才是根本解決 之道。基於此種反省,個人在近年來的教學上,逐漸做了許多新 嘗試,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數內,還是能培養學生思考的能 力,並且加重情意教學的成分。在這條摸索的路上,個人有幸在 2011 年參與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所主持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 教材教法研究」計畫,嘗試以相關的教學策略研發單元教案,因 此才能有此次的成果與諸位分享。 筆者在參加計畫後,進而接觸到 Williams 的「認知與情意互

動的教學模式」(Cognitive-Affective Interaction Model, CAIM)理 論,發現其提供的策略對於教學發想頗具參考價值。Williams 強 調透過現行學校的課程內容,經由教師的各種教學方法,來激發 學生四種認知和四種情意的發展,包括:流暢的思考、獨創的思 考、變通的思考、精密的思考、冒險性、挑戰性、好奇心、想像 力。特別是在教學方法方面,他提供了 18 種創造思考教學策略, 包括:矛盾法、歸因法、類比法、辨別法、激發法、變異法、習 慣改變法、重組法、探索的技術、容忍曖昧法、直觀表達法、發 展調適法、創造者與創造過程分析法、情境評鑑法、創造性閱讀 技術、創造性傾聽技術、創造性寫作技術以及視覺化技術。2當然,

2 各種策略的具體定義,請見陳龍安,《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心理 出版社,1998),頁 59-61。但本研究採用到的,將在下文中以註腳加以說明。

(6)

這些五花八門的教學策略,不一定都適合運用在歷史課,但若挑 選其中某些策略加以發想,卻不失為一帖靈感的良藥。 事實上,關於創造思考教學,國內外已有許多學者提出其建 議的教學模式,3而且臺灣很早就有教育學者積極在國中小各學科 積極推動,4在碩博士論文方面也可見不少行動研究的成果,只可 惜在歷史教學方面,似乎所見不多,目前僅見陳淑芬〈創造思考 的歷史教學理論與實際—以國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國共關係演變 之教材為例〉,5期刊文獻方面則有黃綉媛〈建立卓越的歷史教學新 典範:創造思考、合作學習、網路互動與教學支援系統〉及陳淑芬 〈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理論〉兩篇文章,6都很值得參考。不過,歷 史教學以創造思考為題的專文不多,並不代表沒有相關的研究, 畢竟不同教學策略的背後也常有其共通的教育關懷。例如,個人 認為林慈淑教授關於〈年齡、知識或觀念—試探兒童對多元歷 史記述的反應〉的研究,7使用「一段歷史兩個故事」的設計策略, 就與 Williams 所提的「矛盾法」有異曲同工之處。「矛盾法」的 定義是指「發現一般觀念未並完全正確;發現各種自相對立的陳 述或現象」,而這點與歷史教學所重視的批判思考能力正好不謀

3 詳見陳龍安,《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一書。 4 如:陳龍安,《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及陳英豪編,《創造思考與情意的教 學》(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4)書中所舉的教學示例,可惜多以國小 課程為主。 5 陳淑芬,〈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理論與實際—以國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國共關係 演變之教材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6 黃綉媛,〈建立卓越的歷史教學新典範:創造思考、合作學習、網路互動與教學 支援系統〉,《中學教育學報》,7(臺北,2000.06),頁 121-139;陳淑芬,〈創造 思考的歷史教學理論〉,《歷史教育》,11(臺北,2007.12),頁 1-44。 7 林慈淑,〈年齡、知識或觀念—試探兒童對多元歷史記述的反應〉,收入氏著 《歷史,要教什麼?—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頁 383-428。

(7)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以「印度古文明」單元為例 7 而合。個人也認為教師選擇不同觀點的資料,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是很棒的教學策略。但本次研究因侷限於單一單元主題,且時間 有限,因此無法使用此一策略,頗感遺憾。 簡言之,本次的研究以「印度古文明」為主題,在不同的子 題中,彈性運用若干策略,再結合個人相當重視的「人文關懷」 的元素(這點是在Williams 的理論中比較不明顯的),冀望能在潛 在課程中讓學生感受歷史課的價值所在,進而改變學生對歷史科 的迷思。

三、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活動設計

(一)設計理念

倘使上文所提及的三個問題確是阻礙歷史課培養思考與情意 能力的因素,那麼在實際設計教學活動時,首先必須思考的就是 如何對症下藥。個人的解決之道如下: 1.在教材方面:必須跳脫教科書的限制,另行蒐集有趣或能引導思 考的文本資料作為上課教材,製作成學習單。換言之,煮一頓好 料理,若光靠課本就像只有白飯,倘使在平常就能留心相關的時 事、史料或生活化的題材,學生才比較有可能嘗到各種層次的味 道。 2.在教學策略方面:不侷限於講述課文內容,而是運用不同的策 略。但不論是希望學生比較、探究、開放性思考、欣賞或是省思, 個人認為要有「好問題」引導才是關鍵,否則即使有「好材料」 也是枉然。如果課堂上發問、討論的時間有限,不妨將某些問題 當作作業,讓學生可以有較長時間完成,也可以較不擔誤教學進

(8)

度。在這次的嘗試中,個人將使用到 Williams 的歸因法、8類比 法、9激發法、10習慣改變法、11探索的技術、12容忍曖昧法、13創 造性閱讀技術。14 3.在評量方面:以學習單作為本單元的一次評量成績。學生必須回 答學習單上的各類思考性及情意層面的問題,包括簡答、申論 等,而評量的準則包含他是否能理解文本資料、是否能舉出合適 的例子、推理是否具合理性,或是否具備將心比心的省思能力 等,這些都是平常選擇題無法測知的。

(二)教案設計

單元 及 主題 名稱 古文明的誕生 主題三、印度古文明 班級 九年3 班 九年4 班 人 數30+32=62 人 教材 來源 翰林版國中社會三上第二 篇第一章 時間 60 分鐘(一節又 15 分鐘) 教材 研究 1.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文明 2.阿利安人的入侵與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建立 3.佛教的建立與孔雀王朝對佛教的傳播

8 定義:發現事物的屬性;指出約定俗成的象徵或意義;發現特質並予以歸類。 9 定義:比較類似的各種情況;發現事物間的相似處;將某事物與另一事物做適 當的比喻。 10 定義:多方面追求各項事物的新意義;引發探索知識的動機;探索並發現新知 識或新發明。 11 定義:確定習慣思想的作用;改變功能固著的觀念及方式,增進對事物的敏感 性。 12 定義:探求前人處理事物的方式(歷史研究法);確立新事物的地位與意義(描 述研究法);建立實驗的情境,並觀察結果(實驗研究法)。 13 定義:提供各種困擾、懸疑或具有挑戰性的情境,讓學生思考;提出各種開放 而不一定有固定結局的情境,鼓勵學生擴散思考。 14 定義:培養運用從閱讀中所獲得知識的心智能力;學習從閱讀中產生新觀念。

(9)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以「印度古文明」單元為例 9 4.笈多王朝與印度教的興盛 5.古印度文明在數學的成就 學生 起點 知識 分析 1.學生在國小六年級下學期社會科的第一單元「放眼世界看文化」第 一課「宗教與人類生活」、第二課「穿越時空看文化」中,已學過 世界各主要宗教及主要古文明,因此對佛教與印度文化已有初步了 解。 2.學生在國中八年級上學期的社會第二篇「中國的歷史」第 2 章~第 4章中,已學過佛教於何時傳入中國、如何在中國興盛以及中國化 的過程。 3.學生在國中八年級下學期的社會第二篇「世界風情」第 3 章「東南 亞與南亞」中,已學過印度的地理位置、氣候、人口與社會問題、 經濟發展等,因此對於印度的種姓制度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教學 方法 講述法、問答法、閱讀資料(自製學習單) 教學 資源 1.翰林版國中社會第五冊備課用書(2009 年版) 2.翰林版高中社會第三冊備課用書(2007 年版) 3.聯合新聞網:「賤民閃開—火燒印度 6 歲女,種族偏見難除」 (2008.5.1) 4.聯合報:「印度首位女議長 賤民出身」(2009.6.4) 5.維基百科 能力 指標15 2-4-3 認識世界歷史(如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活動與政治興 革等)的發展過程。 2-4-4 了解今昔臺灣、中國、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4-3-2 認識人類社會中的主要宗教與信仰。 4-4-3 了解文化(包含道德、藝術與宗教等)如何影響人類的價值與 行為。 4-4-5 探索生命與死亡的意義。 9-1-2 察覺並尊重不同文化間的歧異性。

15 指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3 年所頒訂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 習領域」中的「分段能力指標」。(2008 年雖已頒布 97 新課綱,但因自 100 學 年度的七年級開始實施,故九年級的課程仍使用舊課綱。)

(10)

單元目標 具體目標 教 學 目 標 1.使學生了解 印度古文明 的發展、主 要特色與重 要成就。 2.使學生體會 古印度文化 與當代社會 的關聯性, 引導學生對 於印度文明 有情感上的 體會與省思 。 3.藉由史料與 問題引導學 生進行創造 性的思考。 1-1 學生能認識古印度河城市文明的興衰。 1-2 學生能認識阿利安人入侵印度後所傳入的婆羅門教 與種姓制度,及其歷史背景。 1-3 學生能了解佛教出現的背景、在印度的興衰與其對 外傳播的過程。 1-4 學生能了解笈多王朝的興起以及其與印度教興盛的 關聯。 1-5 學生能知道古印度文明在數學上的成就。 2-1 學生能體會當代印度社會受宗教文化影響極深的特 色。 2-2 學生能藉由釋迦牟尼的事蹟體會宗教對生死課題的 思考,並探索自己的答案。 2-3 學生能感受生活週遭受印度文化影響之處。 2-4 學生能藉由當代對於印度社會的新聞報導,體會種 姓制度的影響之深,並對自己所處的社會有所省思。 3-1 學生能藉由史料對印度古城的消失做一綜合性的推 想與判斷。 3-2 學生能藉由史料建構印度宗教的特色。 3-3學生能藉由史料發現印度種姓制度的特色,並思考 其設計的背後目的,進而與其他文明做比較。 教學 目標 教學活動 教具 時間 評鑑 創造思考 教學策略 2-3 一、引起動機 教師可使用以下提問: 看過電影《阿凡達》嗎?知道 電影中的主角長什麼樣子?其實 導 演 的 靈 感 是 來 自 印 度 教 的 神 祇。【教師以ppt 介紹印度教主神之 10 分 發表 ◎激發法

(11)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以「印度古文明」單元為例 11 一「毗濕奴」:維持宇宙秩序的護 持神,最常見的形象為藍皮膚、座 騎為巨鳥。】 知道卡通的主角「犬夜叉」 嗎?其實「夜叉」原本也是印度的 神之一。【教師以ppt 介紹印度教神 祇之一「夜叉」:吃鬼的半神。】 ppt 2-1 同學們對印度了解多少?知 道為什麼印度人要把牛當成聖獸 嗎?【展示ppt:牛在印度大馬路 上走的旅遊照片,並公布答案:因 為牠是印度教主神「濕婆」的座 騎。】 知道印度的國旗長怎樣嗎? 【以ppt 展示印度國旗及國徽的圖 案】是否發現有何共通處?知道為 什麼嗎?【答案:都有法輪圖案, 是佛教教徽;印度國徽則是古印度 孔雀王朝阿育王在佛教聖地所立 石柱的柱頭。】 ◎歸因法 知道印度女性為什麼額頭中 間都要點硃砂嗎?那原是印度教 祈福的一種方式,額頭中間代表生 命的源頭,點硃砂代表一種保護。 ◎激發法 藉由以上這些訊息,你是否發 現印度文明深受何種元素的影響? 【教師藉由現象的引導讓學生自己 發現:宗教在印度文明中的重要 性。】 ◎歸因法

(12)

二、教學主軸 (一)消失的古城 1-1 3-1 1.教師介紹印度古城的地理位置, 並介紹此城市的規劃,引導學生 思考這反映當時的何種事實? 2.資料閱讀一:歷史小偵探:摩亨 約達羅古城為什麼消失? ppt 學習單 2 分 5 分 發表 學習單 發表 ◎激發法 ◎容忍曖 昧法 請學生閱讀印度史詩中關於該 城遭「天火襲擊」的傳說記載, 並參考考古發現,對於摩亨約達 羅一城於西元前1750 年突然消 失的原因,做出你自己的推斷。 【資料見學習單】 ◎創造的 閱讀技 巧 (二)阿利安人來了之後 1-2 3-2 1.教師講述阿利安人入侵印度後所 傳入的婆羅門教,以 ppt 介紹幾 位重要的神祇。 2.教師以神話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婆 羅門教的特色。 板書 ppt 5 分 ※資料閱讀二:從印度神話看古印 度的宗教觀 請閱讀印度神話中濕婆神與雪 山神女的愛情故事後,回答問 題:【文本見學習單】 學習單 10 分 ◎ 創 造 的 閱 讀 技 巧 (1)從這個印度的神話故事中, 可以發現哪些屬於印度宗教 觀 的 特 色 ? 請 至 少 舉 出 兩 項。 (2)根據你對印度地理環境的了 ◎探索法

(13)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以「印度古文明」單元為例 13 解,請推測故事中的雪山指 的是哪一座山? (3)這個故事中提到了許多神祇 ,你知道哪幾位是印度教的 三大主神嗎? (4)根據故事內容,請寫出你觀 察到的濕婆神性格如何? 1-2 3-3 3.教師藉由婆羅門教的宗教經典和 法典,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種姓制 度 的 特 徵 , 並 思 考 其 形 成 的 目 的,進而與巴比倫人的《漢摩拉 比法典》(在本單元的主題一已 學過)做比較。 ※資料閱讀三:從史料看古印度的 種姓制度 資料一:《吠陀經》 學習單 10 分 ◎ 創 造 的 閱 讀 技 巧 資料二:《摩奴法典》 )動動腦: (1)請你根據以上資料,判斷四 者的身分高低。 發表 學習單 ◎歸因法 ◎類比法 天神(梵天)用嘴吐出婆羅門,用手製 成剎帝利,用腿製成吠舍,用腳製成首 陀羅。 剎帝利辱罵婆羅門,罰款100帕那(銀 錢單位)。吠舍辱罵婆羅門,罰款150 到200帕那。首陀羅辱罵婆羅門,用 滾燙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

(14)

(2)你認為此種制度的背後存在 何種目的? (3)看了《摩奴法典》的法條後 ,來和《漢摩拉比法典》做 個比較吧!(相同點、相異 點) 1-3 2-2 (三)眾生平等 1.教師提問學生覺得種姓制度如何 ?再引出佛教的出現背景。 2.教師講述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的經 過,著重他對人世間生老病死的 體悟,以及探索生命答案的過程。 3.教師以敦煌壁畫上「割肉餵鷹」 的佛典故事,引導學生思考佛教 與婆羅門教的不同之處,並與中 國 史 的 佛 教 在 中 國 的 盛 行 做 連 結。 4.教師提問學生佛教何時傳入中國 ?再講述佛教在孔雀王朝時阿育 王大力提倡的經過(包括派高僧 向外宏揚佛法),並舉生活中的實 例使學生體會東亞及東南亞受佛 教影響之大,如:日本的許多古 蹟為佛寺、泰國的國教為佛教、 「四面佛」其實原是婆羅門教神 祇之一「梵天」。韓國歷史劇中也 有和尚、佛寺等。最後請學生舉 出佛教影響中國或臺灣社會的例 子。 板書 板書 5 分 5 分 發表 ◎激發法 ◎歸因法 ◎激發法

(15)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以「印度古文明」單元為例 15 1-4 (四)笈多王朝與印度教 1.教師介紹笈多王朝的興起,以及 其與印度教興盛的關聯。 2.教師以印度教主神毗濕奴為例, 說 明 其 如 何 融 合 婆 羅 門 教 與 佛 教。【毗濕奴本為古印度婆羅門教 的神祇,後來成為印度教的三大 主神之一,傳說有十個化身,而 其中之一即佛陀。】 板書 5 分 1-5 (五)印度的數學成就 教師簡述印度在數學觀念上發明 「零」的成就,並以「阿拉伯數字」 與羅馬數字比較,提問學生哪一種 書寫上較方便且有效率?使學生 體會阿拉伯數字為何成為世界公 用數字寫法的原因。 2 分 發表 2-2 三、作業:(教師說明作業內容) 1.在了解印度人對於生死的看法 後,請你也說說自己對於生死或 死後靈魂去處的想法。 1 分 學習單 ◎ 容 忍 曖 昧法 2-4 2.種姓制度給我們的省思【資料見 學習單】 資料一:〈賤民閃開

火燒 印度6 歲女,種族偏見難除〉 (聯合新聞網,2008.5.1) 資料二:印度的賤民(2008 年 的印度水災)

(16)

(維基百科:「種姓制度」條) 資料三:〈印度首位女議長 賤 民出身〉 (《聯合報》,2009.6.4) )動動腦: (1)這三則新聞的主題都與何 者 相 關 ? 看 完 以 後 我 覺 得…… (2)我們的社會是否也有受傳 統文化觀念影響很深的現 象呢?請從生活週遭舉一 個你最有感觸的例子,並 說 說 你 對 這 個 現 象 的 想 法。 發表 學習單 ◎ 習 慣 改 變法 ◎類比法

四、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的評量分析

針對此次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活動的學習評量,以下擬根據 學生在學習單上的回答狀況進行分類、歸納,然後分析其得失利 弊,並提出檢討與建議。

(一)創造思考的部份

1.關於印度古城的消失 在學習單主題一的部分,學生必須根據傳說及考古資料推想 摩亨約達羅古城為何消失的原因,且結合資料說明理由。在這個 思考過程中,學生必須發揮他的想像力,以及邏輯推理的能力(雖 然是比較簡單的)。學生的答案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說法一為隕石撞地球。這一類的說法也是最多的,試舉幾個

(17)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以「印度古文明」單元為例 17 學生的回答如下: ● 有可能是隕石墜落。從南邊天空一道火炬沖天而起……這段 可推知,有東西從天空墜落,會讓空氣劇烈燃燒,應為隕石 墜落,隕石墜落快、狠、準,波及範圍廣大,才會讓整座城 消失殆盡。 ● 隕石。像集中了一萬個太陽的強光→隕石通過大氣層燃燒的 樣子。核輻射後留下的「玻璃」物質→有可能是隕石上的輻 射造成。 ● 「南邊……兩半」可能是現代人所說的「流星」,又或者是 來自外太空的「隕石」撞上了地球,隕石與大氣層摩擦而形 成火球,沒有一定的解答。 ● 有可能是隕石撞擊地球而成。當時隕石通過大氣層時燃燒而 發出強光,居民們來不及撤離,「天火」燒燬所有生命及文 明。 ● 層層煙火像光柱一樣地聳立著,我覺得應該是隕石,因為幾 千年前怎麼可能有核輻射,所以是天災。 ● 我覺得可能是隕石吧!上文說……很大,在掉落前沒燒光, 就像火球一樣,我曾經看過「隕石浩劫」,隕石像火球一樣 大掉下來,會地球滅亡。 但有兩位學生有不同看法,一位表示可能為多道閃電造成: ● 我覺得可能是同時有多道閃電擊中城內,文中寫到的強光和 南方天空的火柱擊中人體造成的燒灼、天火等,都可以作為 證據。 另一位學生則表示可能是「外星人造成」: ● 英雄阿瓦斯可能是外星人,才會有那勇氣去操縱飛馬那去投

(18)

擲三個城市,也才會所有生命都燒燬,因為外星人有超能力。 事實上,目前學界對於古城的消失並無定論,仍是眾說紛紜, 甚至也確實存在「外星人」之說。因此不論學生的回答如何,只 要他們可以根據資料線索做出合理的推測,可說就已經達到創造 思考的目的。而從上述這些多元的答案,不但可以展現學生的創 意,也可以看出學生的思考過程,同時更替這段史前史增加了不 少趣味。而這個活動的潛在課程,則是為了讓學生體會考古學家 或歷史學家在詮釋或重建古代史時,也是必須有幾分證據說幾分 話。 2.關於古印度的宗教觀 在學習單主題二的部分,透過閱讀濕婆神與雪山神女的愛情 故事,學生大多能從中看出「轉世輪迴」與其中「因果」的特色; 在觀察濕婆神的性格時,學生的回答也很多元,如:易怒、暴躁、 個性不好、個性時好時壞、專情、有毅力、得罪他很恐怖…等, 可說有各種相當有趣的答案。 學習單主題三透過《吠陀經》、《摩奴法典》兩種史料引導學 生「自行發現」古印度種姓制度階級色彩濃厚的特色,並思考此 制度背後的目的,取代直接照課本說明種姓制度的講述方式。這 個部分學生也多能達到教師所期望的分析能力。尤其是法律的規 定,學生大多都能在閱讀時就敏銳察覺到因身分不同而在懲罰上 造成的顯著差異,並且印象深刻;也能透過與《漢摩拉比法典》 的比較,很快發現兩者的相似處。 3.關於生死觀的思考 作業第一題是希望學生透過對古印度宗教觀的學習後,說說 自己的生死觀或是對死後靈魂去處的看法。這個部分可說是開放 性思考,但其實也有情意的成分。根據學生的答案,可發現絕大

(19)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以「印度古文明」單元為例 19 多數的學生深受佛教觀念的影響,如:靈魂轉世、投胎、因果報 應、十八層地獄等,是這些學生對死後世界的認知。試舉學生答 案如下: ● 靈魂轉世,喝孟婆湯,過奈何橋。 ● 我覺得我們死後會變成鬼魂到處跑,有一個神會問你要不要 投胎,如果要投胎,神就會幫你順利投胎。 ● 我只有以前的觀念,人死後,如果在人間有行善,就會在天 堂,變成星星,相反的,在人間做壞事,就會下地獄,如果 更壞,就會下十九層地獄了。 ● 死後只是為了前往另一個地方旅行,結束後再從那回到世上 某一個地方,和不同人相處。 只有少數學生有不同想法,有一位認為靈魂會消失,另有一 位表示: ● 人死後會前往一個「原來的世界」,就像作夢醒來一樣,只 是靈魂回歸原本的形態而已。 還有一位的想法則表示不確定: ● 我覺得有一半信一半不信,有時候會覺得自己的前世到底是 怎樣自己,不過有時候會懷疑是不是根本沒有什麼靈魂的去 處。 事實上,這一題也沒有標準答案,但不少學生都能在這個部 分試著釐清並描述自己的想法。藉由這個思索的過程,也是想讓 學生明瞭很多人生的課題是超越時空的,讓學生能對古印度的宗 教關懷有設身處地的領悟,也對印度宗教影響中國文化有更深的 體會。

(20)

(二)情意教學的部分

在關於佛教的子題及作業二的部分有達到原先的期望,尤其 是在作業的部分效果很顯著。分別說明如下: 1.關於「眾生平等」 這個部分以講述釋迦牟尼出家悟道的過程以及佛典中「割肉 餵鷹」的故事為題材,使學生對於佛教的精神有情感上的理解。 實際教學過程中,藉由「畫面式」的講故事過程(如:釋迦牟尼 所觀察到的人生苦難),以及學習單上敦煌壁畫上「割肉餵鷹」畫 面的再現,再加上教師的提問,可明顯感受到學生在聆聽時的專 注;而在回饋單上,學生也表示「割肉餵鷹」的故事讓他們印象 深刻,有一位學生還表示:「更深刻體會佛教的精神:仁慈之心及 犧牲自我,奉獻(給)別人」。 2.種姓制度的省思 作業二請學生閱讀三則新聞報導,分別是〈賤民閃開—火 燒印度 6 歲女,種族偏見難除〉(聯合新聞網,2008.5.1)、2008 年的印度水災(維基百科)、〈印度首位女議長 賤民出身〉(《聯合 報》,2009.6.4),請學生寫下自己的感想。這幾則新聞都是有關當 代印度社會仍深受種姓制度影響的最佳例證,希望學生能藉此瞭 解並能從情感上感受到此種種姓觀念所造成的不幸(尤其著眼於 賤民的遭遇),而學生幾乎絕大多數都能達到教師的期望。若將他 們的答案分類,大多數的學生屬於將心比心型,對於此種現象在 感想中出現如下字眼:可惡、殘忍、可悲、可憐、不公平、沒得 選擇……等。茲舉學生回答為例: ● 現在什麼時代了,還在種族歧視,真是太可惡了!! ● 很殘忍!而且人人都該有平等權,因相愛而生下的孩子沒有

(21)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以「印度古文明」單元為例 21 錯,不需要受處罰。 ● 真可悲,生下來就是個賤民,他根本沒做什麼,就要因為這 制度而當一輩子的賤民,不公平啊! ● 應該大家都平等,因為人無法選擇要出生在有錢 or 貧苦人 家。 ● 不需要區分種姓,同樣都是人類為什麼要分階級?該要和平 相處,沒有人能去選擇他人的命運。 第二類的學生甚至延伸到從社會整體來看此種制度,認為「有 才者會被埋沒」、「國家不會強盛」,甚至是一種「不文明」的表現: ● 還好種姓制度在現今社會中,不像以前那麼普遍,否則賢能 的人很容易因為種姓制度,而被忽略。 ● 還好印度社會是逐漸進步的,不然對於有能力卻受階級限制 的印度人是多麼不公平。 ● 雖然這制度可保有上位者的優良血統,可是這對下位者實在 是重大的侮辱與歧視,也代表就算下位者有才華也不能受到 重視,那國家也強盛不起來。 ● 應該要以教育改正這種觀念,不要成為文明社會上的一個污 點。 第三類的學生則想到民主社會的好處,甚至感恩生在臺灣真 好: ● 生活在台灣已經很不錯了,因為台灣是個民主的社會,沒有 分社會階級的區分,希望印度可以把種姓制度的觀念去除 掉,讓社會變得更和諧。 ● 民主比較好,這樣對出生的小孩很不公平,賤民也是人,不 可以歧視他們。

(22)

這些回答皆可印證學生在情意學習上的收穫。 3.關於傳統文化的省思 作業二的第 2 小題,請學生思考臺灣的社會是否也有受傳統 文 化 觀 念 影 響 很 深 的 現 象 , 並 從 生 活 週 遭 舉 一 個 最 有 感 觸 的 例 子,說說對這個現象的想法。這個作業是希望學生透過對種姓制 度對印度社會的影響,反思臺灣社會是否也有類似的情形。結果 相當令人驚喜!由於本課程與輔導課的性別平等課程在同一時期 進行教學,無意中竟產生了加乘效果。大多數學生舉的例子都與 性別不平等有關,例如:重男輕女、生男生比較好、男主外女主 內……等觀念仍然存在於週遭,他們甚至舉出自己或親人、朋友 的親身經歷,來印證此現象。此外,其他例子也很多樣化,如: 讀書才有前途、門當戶對、民間迷信、族群偏見……等,足以證 明學生能夠藉此作業察覺傳統文化對當代社會影響力之大。以下 分別舉學生回答為例: (1)性別不平等 ● 親戚生了兩個小孩,一男一女,奶奶比較疼愛男孩。重男輕 女的觀念雖然已經輕了些,也立法要求兩性平等,但是這種 觀念似乎還是有深深的影響,令人嘆息。 ● 雖然我是男的,可是我阿祖真的對我比妹妹好,她還常常塞 錢給我,讓我很難為。 ● 阿嬤比較疼堂哥,堂哥要什麼就給什麼,但對我就是不同。 ● 朋友在她家中,媽媽要她什麼都讓弟弟。 ● 我不了解古人到底在想什麼,為什麼生男就開心的到處講, 生女就丟棄or 賣掉當佣人,都是自己的骨肉差別卻那麼大。 像我阿祖每次都跟我媽抱怨,要我自己洗自己的衣服,但我

(23)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以「印度古文明」單元為例 23 不懂,為什麼我哥就不用洗自己的衣服!?這樣讓人很不開 心。 ● 生小孩頭胎要男生。現在是兩性平等的社會,不管生男 or 女都很好。 ● 生男孩子比生女孩子有用(男尊女卑)。如果,沒了媽媽, 哪來的兒子呢?我認為男生與女生是平等的! ● 重男輕女,新婚夫妻都會有一種壓力,壓力的來源大多都是 來自老一輩的人,因為老一輩的人希望生男的,這樣子才可 以傳宗接代。我覺得生男、生女都不錯,只是要盡量生,因 為台灣的出生率已經跌到0.8%了,希望未來的出生率可以 提高。 ● 在朋友家看到阿嬤在唸他媽媽怎一直跑出門。 ● 這樣女生的才華就被埋沒了!!不公平~ ● 我覺得並不是只有男生才能在外工作,而女生要在家裡整理 家務事,人人都是平等的,不需要區分。 ● 臺灣的女生為什麼一定要嫁到男生的家,女生自己也可以有 能力賺錢養活自己,這代表著女生與男生的差異。 (2)讀書才有前途 ● 不讀書就沒前途。或許讀書將來最容易賺錢,其實有個一技 之長或對於自己的興趣變成專業也是前途光明的。 (3)門當戶對 ● 千金小姐不一定要跟有錢家少爺結婚,只要彼此相愛。 (4)宗教觀∕民間迷信 ● 我的阿嬤宗教觀念很深,她來我們家,常常就說我們不要睡 這個方向,這樣不好,而且隨時隨地都會念佛經,我覺得宗

(24)

教可以信,但不要太迷信,不過現在的人也沒有影響很深 了,只有老一輩的人。 (5)族群偏見 ● 我媽討厭原住民,還叫我以後娶老婆不要是原住民,她覺得 他們又黑又髒,又愛喝酒、吃檳榔……。我覺得並不是每一 個原住民都像這樣,因為每個人都有個人特色!! 根據上述學生在學習單上的回答狀況分析,顯示本次的教材 教法確已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對學生而言,則是一次有趣且有 效的學習活動。茲列舉成果如下: 1.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在引起動機方面,藉由電影《阿凡達》人物形象的靈感來源、 卡通主角「犬夜叉」的名稱由來、印度人為何把牛當成聖獸、印 度國旗和國徽圖案的典故、印度女性何以有額頭中間點硃砂的文 化,以及印度最大城市孟買一地名的由來等生活化的題材,幾乎 所有學生都表示能夠引起他們對印度的興趣。特別是對於電影《阿 凡達》主角和坐騎的靈感原來是來自於印度教神祇這一點,學生 反應最熱烈,甚至有學生直接在回饋單上表示「從電影阿凡達中 來認識印度很有趣」,還有一位作業每次都缺交的學生,也在回饋 單上一直重複提到「原來阿凡達不是亂畫的」。 在回饋單上,學生寫到讓他們表示:「結合時事和故事讓我覺 得有趣,印象深刻。」並建議:「這次的上課方式結合印度古文明 的各種小故事,我很喜歡,希望往後還有機會用類似的方式上課。」 而表示希望老師以後還可以這樣進行的不只一位學生。 在此課程結束很久後,有位學生突然又和我討論起印度古城 到底是怎麼消失的,而在其他課程進行到宗教主題時,學生甚至 還提起印度古神話中的相關神祇,都足以證明學生對於這次的教

(25)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以「印度古文明」單元為例 25 學活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文本、評量的多元化激發學生創造力 本次的教學活動所設計的學習單與個人平常的講義有相當大 的不同,完全是以短文配合思考性的題目作為主軸,因此學生必 須藉由史料或新聞報導去思考問題,並且試著用文字表達自己的 想法與情感,因此可以培養閱讀能力、邏輯思考與寫作等能力, 是以往的講義比較達不到的學習效果。 此外,這樣的過程也讓教師更能了解學生真正的想法,感覺 更有互動。在學習單上,教師可對於學生有創意的想法給予及時 的肯定,如學生回答古城消失與外星人有關時,我的回饋是:「說 不定有可能喔!真的有此一說!」又如學生認為死後靈魂會「回 歸原本的型態」,我的回饋則是:「很特別的想法!說不定真是如 此!」又如學生對於種姓制度與傳統文化影響現代社會的省思, 也能直接在學習單上給予個別的肯定。透過與老師的互動,學生 的印象也更深。再者,也可以針對學生的思考過程給予不同的程 度的評價,達到多元評量的效果,例如上文中提到認為古城消失 是因「同時有多道閃電」,我的回應是:「那為何『同時有多道閃 電』呢?這樣就會毀滅一座城市,合理嗎?」同時酌予減分,引 導學生思考其邏輯不周密之處。 3.情意教學目標的落實 在回饋單上,約有一半的學生表示這一課給他們的收穫是對 種姓制度的影響印象深刻。有人表示讓他「大為震驚」,也有人表 示「上完課後發現印度的宗教及種姓制度對他們的影響超乎在民 主國家生長的我的想像」、「我學到了雖然臺灣是民主國家,但還 是有很多仍然是不平等制度的國家。」;也有一些學生都提到印度 的宗教深入生活、人心,如:「由具體的實例或完整的史料,可以

(26)

讓我更清楚地了解印度文化,例如:宗教及傳統制度到現在對印 度的影響仍然很大,從牛的崇高地位及高種姓的人的優越感可見 一般。」可見教學結果相當符合情意學習的設計目標。 本次教學活動的實驗,雖已獲得若干成果,但仍有不少缺失 需 要 改 善 , 未 來 如 有 歷 史 教 師 有 意 進 行 創 造 思 考 與 情 意 教 學 活 動,或擬進行相關主題的教學研究,筆者根據此次行動研究的心 得與經驗,僅提出數項建議以供參考。 1.教學時間方面 原本的教學時間設想為60 分鐘,但實際進行時可能需要用到 更長的時間,如:問答的過程,如此不免造成教學進度上的壓力。 因此建議使用於有第八節課的班級或九年級有 2 節課的學校,或 者依據教學實際情況挑選某些部分實施即可。 2.教學策略方面 教 學 簡 報 雖 然 有 許 多 彩 色 圖 片 , 但 學 習 單 多 以 文 字 資 料 為 主,因此有不少時間必須花在閱讀上,顯得在教學方法與媒材方 面似乎仍不夠多樣化。因此,未來若再次實施,最後一部份的時 事報導可能會更換為影片,例如觀賞《貧民百萬富翁》15 分鐘片 段 , 選 擇 印 度 貧 民 窟 的 悲 慘 生 活 及 印 度 教 與 伊 斯 蘭 教 衝 突 的 部 分,引導學生思考該段影片中所呈現的社會問題,使學生更能直 接透過影像與情節對於印度人民的命運感同身受。 其次,大多數主題多採問答或是自行閱讀回答的方式,其實 某些主題可以改採討論的方式進行,例如古城的消失、或是古印 度的神話故事等,可以給學生看 5 分鐘資料,再與旁邊的同學討 論5 分鐘,最後進行發表,或許更能達到培養「創造性」的目標。 當然,前提是時間必須充裕的情況下。

(27)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以「印度古文明」單元為例 27 3.作業設計方面 檢討之後,個人認為生死觀的作業可以再更深入,未來將改 為先請學生比較印度人的生死觀與之前所學的埃及人有何不同, 再請他們說說自己的想法,應更能達到歷史思考的目的。 此外,由於作業設計多為開放性,雖然學生的回饋很令人欣 慰,但也因此批改進度緩慢,無法在短時間內給予回饋,只好將 分數算在其他單元的成績。建議可依實際授課情況再做份量的調 整。

五、結語

臺灣即將在民國 103 年起正式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 「免試入學」取代目前以「基本學力測驗」做為升學依據的考試 制度。這對於現場教師來說,可說是危機也是轉機:危機是或許 學生會因為不須考試而採取消極的學習態度,導致教師必須面臨 更多的挑戰;轉機則是,教師在教學上可以有更多自主的空間, 不必被進度追著跑,而是思考如何設計教學才能以「學科真正的 價值」而非「分數」來吸引學生的興趣。試想,如果學生不是因 為要準備考試,而是因為真心認為學歷史是有趣並且有意義的而 學習,那不正是一位歷史老師成功之處嗎?然而,教師如何選擇 有效能的教學策略將比以往顯得更加的重要。 此外,與免試入學相應的配套措施,則是九年級將舉行「會 考」,做為升學的比序項目之一,以及高中端補救教學的依據。根 據 101 年 4 月教育部所公布的會考形式,國、英、數均包含了非 選擇題的形式,可見打破傳統侷限於選擇題的單一形式,已經是 未來的趨勢。換言之,未來的社會科會考亦有可能增加非選題, 以測出學生更高層次的能力。如此一來,學校教師勢必要在平時

(28)

的 評 量 方 式 上 就 有 所 改 變 , 培 養 學 生 面 對 非 選 題 所 需 具 有 的 閱 讀、分析,甚至評鑑、創造的能力,方能因應此挑戰。 針對上述兩方面即將來臨的變革,正是目前的七年級學生所 要面臨的命運。在此種教改浪潮下,現場教師必須思考如何調整 自己的教學,屆時才不會措手不及。就這點來說,本研究可說已 經對這兩種挑戰做了初步的回應:在教學策略或是評量方式上都 做了改變。而實施之後,也證實「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的設計 取向確實是歷史教學可嘗試的方向,在此提供給歷史教師們做為 參考。

附錄

印度古文明學習單 班級 座號 姓名 一、歷史小偵探:摩亨約達羅古城為什麼消失? 請閱讀以下印度史詩中關於該城遭「天火襲擊」的傳說記載, 並參考考古發現,對於摩亨約達羅一城於西元前 1750 年突然消 失的原因,做出你自己的推斷。

(29)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以「印度古文明」單元為例 29

)

動動腦:請說出你的推想,且必須結合上述資料說明理由。

1.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約成書於西元前5~3世紀間): (1)「英雄阿斯瓦決定親自搭上飛馬那(空中戰車)……操縱雷 電的庫魯斯以神仙都害怕的武器,向這三個都市投擲下去。 像集中了一萬個太陽光似的強光,層層煙火像光柱一樣地聳 立著,那神秘的武器,鐵鑄石箭像死神的魔爪,把都市居民 抓成一把灰燼。人的屍體因燒灼而變得面目全非……。」 (2)「南邊天空一道火柱沖天而起,比太陽更耀眼的火把天割成 兩半,空氣劇烈燃燒,高溫使池塘裡的水沸騰起來,……房 子、街道、水渠和所有的生命,都被這突然其來的天火燒燬 了……。」 2.考古學家發現: (1)遺址中有核輻射後留下的「玻璃」物質。這種玻璃化現象, 只有在物質瞬間高溫溶化後急速冷卻才造成。至今人們只在 熱核武器爆炸現場,如日本廣島原爆區,發現過這種物質。 (2)從遺址出土的骸骨發現,居民們用雙手掩臉,在驚恐萬分的 狀態下死去。

(30)

二、從印度神話看古印度的宗教觀 請閱讀印度神話中濕婆神與雪山神女的愛情故事後,回答問題: 濕婆的第一任妻子是薩蒂,薩蒂因為不滿其父達剎對濕婆的侮 辱而投火自盡(寡婦殉夫一詞即來自薩蒂的名字)。濕婆得悉自己 的妻子為了達剎羞辱他而自殺,心如刀割,傷痛欲絕的濕婆於是殺 死其丈人達剎,將之斬首,並縱火焚燒天界,於火中跳舞,打算毀 滅世界。毗溼奴為了保護世界,於是施展法術與濕婆鬥法,並將薩 蒂的遺體切割成五十塊,散落於三界之中,此時梵天亦出面為之講 和,濕婆覺得心灰意冷,決定入喜瑪拉雅山中隱居,與世隔絕。 時過一萬年,死去的薩蒂轉世成雪山神女(即雪山神的女兒)。 雪山神女轉世後仍然熱戀濕婆,並為了引起後者的注意而遷居到其 修行地吉娑羅山上。但濕婆一心修行,對她不理不睬。其實這一結 合還有更重要的實際目的,那就是希望濕婆能生出剷除妖魔的孩 子,以消滅強大的阿修羅多羅伽。多羅伽虔敬地崇拜梵天,因此被 梵天授予了無敵的力量(根據《濕婆往世書》,梵天賜福給多羅伽, 許諾他只能被濕婆的兒子打敗,而濕婆並沒有兒子)。甚至連大神 毗濕奴都沒拿他辦法,毗濕奴曾與多羅伽大戰了兩萬年,也無法將 之消滅。眾神只好希望雪山神女能為濕婆生一個兒子,於是派愛神 伽摩去撮合他們。結果濕婆因修行被打擾而發怒,額頭上第三隻眼 睛突然張開,發出可以毀滅宇宙間一切的神火,把愛神燒成灰燼, 可是伽摩卻未因此而死亡,只是他以後都要做一個無形無貌的神 祇,因此愛神伽摩被印度人稱為「無形」。 愛神的行動失敗後,雪山神女為感動濕婆,立志進行艱苦的修 行。濕婆得知此事便變成一個婆羅門前去試探雪山神女,在她面前 拚命詆毀自己的本尊。但雪山神女全部駁斥了這些謊言。濕婆終於

(31)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以「印度古文明」單元為例 31 被打動了,於是與雪山神女結婚,不久生下了戰神室建陀(即鳩摩 羅)和象頭神群主。室建陀率領天兵天將消滅了多羅伽。但因雪山 神女為象頭神辦出生喜宴時忘了邀請土星神娑尼而被後者燒掉了 頭顱。梵天許諾說,雪山神女在林中看到的第一個動物的腦袋將長 到她兒子脖子上。雪山神女看到了大象,於是兒子就長了一個象 頭。另一說法則是,象頭神因為觸怒了父親濕婆,被濕婆親自斬掉 了頭。但濕婆為了安慰雪山神女不使她過於憂傷,很快又給兒子安 上了一個象頭。 雪山神女與濕婆的愛情故事出現於許多《往世書》中,並且是 古印度大詩人迦梨陀娑的長詩《鳩摩羅出世》的主題。 【資料參考來源:維基百科】 )動動腦: 1. 從這個印度的神話故事中,可以發現哪些屬於印度宗教觀的特色? 請至少舉出兩項。 2. 根據你對印度地理環境的了解,請推測故事中的雪山指的是哪一座 山? 3. 這個故事中提到了許多神祇,你知道哪幾位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 嗎? 4. 根據故事內容,請寫出你觀察到的濕婆神性格如何?

(32)

三、從史料看古印度的種姓制度 資料一:《吠陀經》--婆羅門教的原始典籍,「吠陀」一詞原意 是「知識」或「智慧」。 天神(梵天)用嘴吐出婆羅門,用手製成剎帝利,用腿製成吠舍, 用腳製成首陀羅。 資料二:《摩奴法典》—古印度婆羅門教法律的彙編,是婆羅門 教祭司根據《吠陀經》與傳統習慣編輯而成的。 *剎帝利辱罵婆羅門,罰款100帕那(銀錢單位)。吠舍辱罵婆羅 門,罰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羅辱罵婆羅門,用滾燙的油灌入 他的口中和耳中。 *婆羅門污辱剎帝利,罰款50帕那。婆羅門污辱吠舍,罰款25帕 那。婆羅門污辱首陀羅,罰款12帕那。高級種姓的人,如果殺 死一個首陀羅,僅用牲畜扺償。 )動動腦: 1. 請你根據以上資料,判斷四者的身分高低,並依順序填入下面的格 子中: (祭司)→ (貴族與武士)→ (平民)→ (奴隸) 2. 你認為此種制度的背後存在何種目的? 3. 看了《摩奴法典》的法條後,來和《漢摩拉比法典》做個比較吧! 相同點: 不同點:

(33)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以「印度古文明」單元為例 33 四、從一則敦煌壁畫的佛典故事談起 還記得中國史曾經教過的敦煌壁畫嗎?在第 275 窟的壁畫中 有一個〈尸毗王割 肉餵鷹〉 的故事, 是釋迦牟尼在世時 講述的一則故事, 後來被廣泛記載在 佛教經典中。圖中 的左側是尸毗王端 坐,讓侍者在腿上 割肉,右側是侍者 手持天秤,尸毗王和鴿子各在一端盤上。 1. 聽完老師講述這則故事後,你認為這可以反映佛教與婆羅門教的哪 一不同之處? 2. 敦煌壁畫上有佛教經典的故事,你認為可以反映何種現象?

(34)

五、作業: 1. 在了解印度人對於生死的看法後,請你也說說自己對於生死或死後 靈魂去處的想法。 2. 請閱讀以下兩則新聞報導後回答下列問題: 資料一:〈賤民閃開

火燒印度6 歲女,種族偏見難除〉(資料 來源:聯合新聞網,2008.5.1) 印度一名22歲的男子30日將一名6歲女童丟入火燼中,導致她性命 垂危,理由僅是女孩在他擁有的田野裡便溺。由於犯案男子辛哈屬高 種姓階級,受害女孩則屬最低層的賤民,媒體認為此案證明種姓偏見 在印度仍根深蒂固,尤其是鄉下地區。 資料二:印度的賤民(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儘管自印度獨立以後,廢除了種姓制度,印度憲法明文規定不准 階級歧視,但是種姓制度對今天的印度社會特別是印度農村仍然保留 著巨大的影響。種姓層級最高的婆羅門不及人口的4%,卻佔有七成的 司法權及接近半數的國會席次。 就算在天災時,賤民亦飽受歧視,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在2008 年8月,印度比哈爾邦的阿拉里亞發生水災,然而由於阿拉里亞為賤民 的集中地,災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協助,令大量災民死於水災當 中。

(35)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以「印度古文明」單元為例

35

資料三:〈印度首位女議長 賤民出身〉(資料來源:《聯合報》,

2009.6.4

) 印度國會

3

日推出印度獨立至今的第一位女性國會議長。新科議長 梅拉.庫瑪(

Meira Kumar

)出身印度種姓制度下,社會最低階層的賤 民階級。印度總理辛哈表示,這是印度的「歷史性盛事」。

印度國會下議院的

543

名議員以口頭表決方式,無異議通過庫瑪接 任議長的人事案。辛哈表示:「這是印度首次出現來自賤民階級的女性 國會議長。」庫瑪曾經

5

度當選國會議員,曾任職業外交官,

1985

年從 政,在今年

4

月到

5

月的國會大選中,順利當選東部比哈省的國會議員。 她表示,她有幸獲得執政黨國大黨提名出任國會議長,這是印度的「歷 史性時刻」,也是她個人深感「任重道遠的一刻」。

印度總人口

11

億,賤民約

2

5,000

萬人,傳統種姓制度認為這些 賤民骯髒汙穢,不能碰觸。雖然印度憲法明文禁止階級歧視,大城市 的階級隔閡已逐漸減少,部分偏遠地區則仍沿襲舊制。 動動腦:

1.

這三則新聞的主題都與何者相關? 看完以後 我覺得

2.

我們的社會是否也有受傳統文化觀念影響很深的現象呢?請從生 活週遭舉一個你最有感觸的例子,並說說你對這個現象的想法。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育部國教署 2022 年補助全臺 86 所高級中等學校辦理戶外教學,鼓勵學校推 動戶外教育,提供真實情境的體驗,奠定素養導向的教學本質。國教署於

於 2016 年 12 月發布的《推動 STEM 教育-發揮創意潛能》報告,強調加強學生綜合和應用 不同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

• 學校可依據 課程發展議會的指引,按其辦學宗旨及使命,並因應 校情、學生需要和社會期望等,發展具校本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製作了一系列網上教學資源供教師參考,鼓勵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

電子學習 教學 教學 教學 教學 聲情教學 聲情教學 聲情教學 聲情教學.. 策略 策略

在整個學與教過程中,教師按不同因素(如課程和學習目標、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等)運 用適切的學與教策略 [

鑒於課程發展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實踐一日千里,加上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多 年來透過不同途徑,蒐集各界對歷史課程及教學等方面的意見,課程發展議會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