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跨越兩文化疆界:再發現狄更斯與科學Crossing the Boundary of the Two Cultures: Rediscovering Dickens and Science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跨越兩文化疆界:再發現狄更斯與科學Crossing the Boundary of the Two Cultures: Rediscovering Dickens and Science"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編號:NSC 89-2411-H-110-036

執行期限:89 年 8 月 1 日至 90 年 7 月 31 日

主持人:賴淑芳 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計畫參與人員:吳宗明 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研究生 一、中文摘要 歷經兩個世紀的「兩種文化」的辯論 (The Two Cultures Debates)引發人們探 討如何跨越文學與科學這兩種學科的鴻 溝,將兩種文化融合,讓學文學的人與學 科學的人彼此互相溝通。受此跨文化趨勢 的影響,許多文學評論家在詮釋作品時, 更積極嘗試將科學視為重要文化元素來考 慮。學術界研究維多利亞時期的文學與科 學的互動關係已蔚為一股風潮,研究狄更 斯的學者相紛紛探討他的晚期小說反映出 某些科學的主題,並見提出他的小說與生 物學家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及物理學家 們提出的熱力學兩大定律的相關性。現代 讀者、傳記作家似乎頗接受這些推論,相 信科學思想其實也是小說結構的一部份。 然而現代批評家們,所通用的研究方法浮 現諸多問題,結論更有待修正。他們往往 忽視史料和證據,往往從狄更斯所主編的 週刊「家常話」和「歲歲年年」,引出幾 篇科學文章來支持他們的論點,不免以篇 蓋全,因主觀性過度誤導致與史不符的謬 誤,所以在二十世紀末已開始受到批評家 的質疑。 本計畫溯本清源,修正及彌補過去在 跨文化主題研究方面的不足,重新探討「狄 更斯與科學」(Dickens and Science)這主 題,先有系統地探究實證 (evidence),進 而用所得的資訊詮釋作品,進一步了解小 說家的智識層面。有別於過去學者們運用 間接證據的方法,本研究計畫集中焦點在 提供並分析幾方面的實證資料,有系統地 探討及分析狄更斯所確切接觸的科學新發 現和發明─如「進化論」(evolution) 及 宇宙觀(cosmology)─,調查他與支持達爾 文的人士如赫胥黎 (T. H. Huxley) 和不 支持他的科學家如歐文 (Richard Owen) 交往的史料文件,進而探討狄更斯與他們 思想上的同質或異質性,並嘗試解讀他對 轟動一時達爾文進化論的爭論未公然論及 的潛在因素,及他對當時天文學界對宇宙 的結構的議題的思索(speculations about “the plurality of the worlds”);有系 統地探討小說家與當代幾位重要科學包含 家物理學家法拉地(Michael Faraday)和數 學家和機械學家巴貝居(Charles Babbage) 天文學家惠爾(William Whewell)等的交誼 互動;考察並分析他對當時科學界的大 事,如一八五一年在倫敦舉行的科學及工 業萬國博覽會 (The Great Exhibition), 種種感性或理性的回應。本研究縱覽他的 書信、演說、藏書、所編輯的期刊,和一 些歷史性的、傳記性的、有據可考的資料, 最後再由此探討小說家與科學界種種互動 關係對他的創作,有那些直接或間接、潛 在或顯現的影響。本計畫同時探索十九世 紀文學及科學史,並研究狄更斯的小說世 界,分析兩文化的互動對他的想像力及創 造力的關係。本計畫與進行中的維多利亞 時期文學及科學史、十九世紀雜誌期刊研 究計畫交流,在相關學術會議及學術期刊 發表成果。 關鍵詞:狄更斯、兩種文化、維多利亞時 期文學及科學史、達爾文、一八五一年

(2)

Abstract

The debate about the two cultures of literature and science has inspired the study of their relation and interaction. For a century, modern critics have deliberately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Victorian science and literature, and some recent and influential commentators have pioneered the study of Dickens and Science. It is now accepted that Dickens‘s novels embody some knowledge of his contemporary scientific discoveries such as Darwinism. Yet critics often select their evidence from his novels or journalism to support their preconceived conclusions, The subject “Dickens and Science” has yet to be dealt with in a way that allows for precise and demonstrable discussion.

The project studies Dickens in relation to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general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his time, and to investigate how science could possibly bear on the form of the novels.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 discover factual evidence, not only from references or allusions to science in his fictions, but also from his actual friendships or contacts with some leading scientists of his time seen in his letters, speeches, library collections, articles edited for his journals and other documents. For the first time, materials about Dickens’s interest in or reaction to scientific issues such as evolution, the design and creation of the universe, debates about the formation of the world, and scientific events such as the Great

Exhibition of 1851, have been analysized systematicall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neglected materials to understanding Dickens’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been emphasized. Basing on both fictional and factual evidence, the study is a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practice to explore both abstract and general patterns of similarity and contiguity in different areas of a novelist’s cultural experience parallel to his written works. Some missing links between Dickens and his contemporaries and scientific events in the fields of astronomy, chemistry, physics and some natural science will be discovered. Altogether, the study allows us to look at Dickens as a man of his time and to rediscover the novelist in the dynamic intellectual culture. Some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roject have been submitted to a conference and journals.

Keywords: The Two Cultures; Dickens;

Victorian Literature and Science; Darwin; Evolution; The Great Exhibition of 1851

二、緣由與目的

「兩種文化」的辯論 (The Two Cultures Debates) 已歷經兩個世紀:在十九世紀有 科 學 家 T. H. Huxley 和 作 家 Matthew Arnold 爭論科學教育與古典文學何者重 要;1 在二十世紀有科學家兼小說家的 C. 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T. H. Huxley 於 1880 年 10 月 1 日在伯明罕 Sir Josiah Mason‘s Science College 的創校典禮,發表了 一場名為「科學與文化」(“Science and Culture”) 的 演講。演講中他強調科學教育在通識教育中的重要 性,Matthew Arnold 立即針對 Huxley 這番話,寫了

(3)

Snow 和文學教授 F. R. Leavis 針對文學界 與科學界渭徑分明、兩方的人互不瞭解的 疏離現象進行一番論戰。2 此後,如何跨越 這兩種學科的鴻溝,讓學文學的人知曉科 學界的新發現,讓學科學的人俱備文學的 素養,彼此互相溝通,將兩種文化融合, 共屬同一文化,始終是知識份子極關注的 重要課題。受此趨勢影響,許多文學評論 家從此不再將文學與科學視為完全對立相 反的兩門學科,在詮釋作品時,更積極嘗 試將科學視為重要文化元素來考慮。近年 來,學術界研究維多利亞時期的文學與科 學的互動關係,尤其蔚為一股風潮。 Charles Dicken 是維多利亞時代最具 代表性及影響力的作家。研究他的學者 中,Ann Wilkinson 和 William Axton 首倡 探討科學對 Dickens 小說的影響。3

隨後,

「文學與科學」(“Literature and Science“)一文,儼然 代表文學界與科學家界打筆仗,辯駁 Huxley 說古典 教育不一定必要的說法,堅持古典文學的必要性, 意將文學定義為無所不包,認為廣義的文學幾與知 識同義,知識份子需同時習曉文學、伽利略、牛頓、 達爾文。 2 C. P. Snow 於 1959 年在劍橋大學的演講「兩種文 化及科學革命」(“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批評文學界及科學界之間的鴻溝,彼 此有敵意和互不嘗試了解的狀況。Snow 的演說引來 素以冷嘲熱諷著名的學院派評論家 F. R. Leavis 尖 銳的反彈,再度引爆兩種文化論戰。就這樣兩種文 化的論戰從十九世紀延續下來,隨科學日益專業 化,兩種文化之間的鴻溝日深。即使在二十世紀中 有身兼科學家及科幻小說家的 Aldous Huxley,試圖 在文學與科學一文中消鴻溝,為兩種文化的論戰作 結,還有許多文人科學家們不斷嘗試整合二學科, 如大量科幻和奇幻小說的創作,蓬勃發展。 3

William F. Axton, "Religious and Scientific Imagery in Bleak House," Nineteenth- Century Fiction

當代英美文學界著名的批評家,對此跨文 化主題,紛紛更進一步多方探討。這一派 批評家們將文學研究帶領至一嶄新的領 域,發現許多新題材,現代讀者似乎頗接 受這類跨文化研究,顯少質疑這樣推論出 來的結論,甚至是傳記作家 Peter Ackroyd 也在他的Dickens (1990) 宣佈種種科學思 想其實也是 Dickens 小說結構的一部份 (part of the “very form“ of the novels)。 然而,研究文與科學的互動關係的現 代批評家們,所通用的研究方法浮現諸多 問題,所得的結論更有待修正。他們往往 忽視史料和證據,在小說中偶拾幾些暗喻 (allusions),就逕自引申至科學上艱奧 的、連科學家們都尚未普遍理解接受的理 論,或者只挑選部份適用支持其理論的證 據,卻忽略其它反證 (drive evidence to fit their theories), 淪為以篇蓋全, 主觀性過度誤導致與史不符的謬誤界結 論。欲評估 Dickens 俱有當時物理學界的 新發現的概念,用藝術的形式表現了科學 的思想這項論點,需溯本清源。 三、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計畫集中焦點在 Dickens 當代 幾位重要科學家、他們的新發現和發明和 當時科學界的大事有否感性或理性的回 應。並將有系統地探討他與當代科學家的 交誼互動,他確切接觸的科學新知、研究 發明或科學活動,從他書信、演說、藏書、 編輯的期刊,和一些歷史性的、傳記性的、 有據可考的資料,最後再由此探討小說家 與科學界種種互動關係對他的創作,是否 有直接或間接、潛在或顯現的影響。本研 究有別於過去研究這主題的學者們運用間

22 (1968): 349-59; Ann Y. Wilkinson, "Bleak House: From Faraday to Judgment Day," ELH 34 (1967): 225-47.

(4)

接證據的方法,並彌補他們倚賴過多的臆 測 的 不 足 。 本 計 畫 探 討 了 以 下 主 題 : Dickens and the Evolutionists: Owen, Darwin and Huxley; Dickens and the Great Exhibition (1851) ; Dickens in Relation to Some Scientists。本計畫期主 持人已深入調查 Dickens 與支持 Darwin 的 重要代表人士如 T. H. Huxley 和不支持他 的科學家如 Richard Owen 的是否有任何形 式的互動,除了透過調查 Dickens 與這些 科 學 家 的 有 所 交 往 的 史 料 (包 含 借 調 Imperial Collegeof London 現存 Hxley 的 Manuscript,尤其他信文提到 Dickens 但除 Desmond 的 Huxley 的傳記外,以前完 全被忽視),參考他的所主編的期刊所採用 的科學性文章對進化及上帝創造世人的觀 點,研究 Dickens 與進化論相關的了解他 對進化論相關思想從未發言探討的潛在原 因。這範籌將較現今批評家將所有的焦點 只 集 中 在 Darwin 身 上 並 多 靠 臆 測 (speculation)還要客觀。成果已在學術會 議發表並投稿到相關期刊。 四、計畫成果自評

發 表 論 文 ”Dickens before and after Darwin” 在「研究方法論」會議上;另有 兩篇論文“Dickens and the Evolutionists: Owen, Darwin and Huxley” 及 “Dickens and the Great Exhibition (1851)” 投稿 至國外期刊待審。

五、參考文獻

The Letters of Charles Dickens. The Nonesuch Edition. Ed. Walter Dexter. 3 vols. London: Nonesuch, 1938.

The Speeches of Charles Dickens: A Complete Edition. Ed. K. J. Fielding. Hertfordshire: Harvester-Wheatsheaf, 1988.

The Letters of Charles Dickens. The Pilgrim Edition. 11 vol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5-98.

All the Year Round. Ed. Charles Dickens. London, 1859-70.

Household Words. Ed. Charles Dickens. 19 vols. London: Bradbury & Evans, 1850-58.

Ackroyd, Peter. Dickens. 1990. London: Minerva, 1991.

Axton, William F. "Religious and Scientific Imagery in Bleak House." Nineteenth-Century Fiction 22 (1968): 349-59.

Beer, Gavin de. Introduction. Vestige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reation. 1844. New ed. New York: Humanities, 1969. 26-34.

Beer, Gillian. Open Fields: Science in Cultural Encounter.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6.

---. Darwin's Plots: Evolutionary Narrative in Darwin, George Eliot, and Nineteenth-Century Fiction. 1983. London: Ark Paperbacks, 1985.

Bennett, J. A. Science at the Great Exhibition. Cambridge: Whipple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1983.

Briggs, Asa. Victorian People. London: Longman, 1965.

---. The Age of Improvement, 1783-1867. 1959. 2nd ed. London: Longman, 1999.

Carey, John. The Faber Book of Science.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95.

Desmond, Adrian, and James Moore. Darwin. 1991. London: Penguin, 1992.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 16 vols.

Ed. Charles Coulston Gillispie. New York: Scribner's, 1970-80.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22 vols. Eds. Leslie Stephen and Sidney Lee. 22 vols. London: Smith, 1901.

House, Humphry. The Dickens World.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1. Huxley, Aldous. "Literature and Science"

(1963), Literature and Science; and, Science, Liberty and Peace. London: Chatto, 1970. 6-23.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

(5)

5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跨越兩文化疆界:再發現狄更斯與科學

※※※※※※※※※※※※※※※※※※※※※※※※※※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89-2411-H-110-036

執行期間:

89 年

8 月

1 日至

90 年

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賴淑芳 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計畫參與人員:吳宗明 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研究生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執行單位: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90 年

10 月

28 日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 我們自2017年7月試行邀請學 生家中的長者及社區耆英與學 生一同做早操(八段錦),由活

第一學習階段 學習範疇六:了解世界與認識資訊年代- 33 驗及觀點. 欣賞世界上存在著的不同

中國白話文學由新文學運動肇始,作家即努力求新求變。第二次世

使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優 點,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 尊崇,及培養學生對其他民 族、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及 生活方式,採取一個積極的

  此外, 圖書館亦陸續引進英美文學、外語學習與研究等 相關資料庫,如 19 世紀以前出版的經典文學名著 Literature Online, 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 與 Naxos

宋代文化的繁榮與當時人們從文化角度吸收佛教的養分,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