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邁向未來:大學生用心、心理資本與心理健康之關係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邁向未來:大學生用心、心理資本與心理健康之關係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心理與輔導組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余民寧. 立. 博士. 政 治 大. 邁向未來:大學生用心、心理資本. ‧ 國. 學. 與心理健康之關係.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研 究 生:陳柏霖. v. 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 七月.

(2) 謝 辭 人生難得今已得,生命中有許多因緣聚會,成就學位的完成!四年來在政大,使我盡 情享受追求知識的喜悅,李園的一步一景映入我的心漣,井塘博士生研究室的溫馨與舒適 讓我領略教育學院之美。感謝愛我與教我的每個人,有您們真好! 感謝余老師提供許多學理或統計的資料,豐厚我追求知識的樂趣,並提供擔任研究助 理的機會,以資深的研究經驗,指導如何在研究上更加精進;尤其老師發揮教育愛的精神, 包容、體諒,傾聽我的看法,使我更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意見。同時,余老師在追求靈 性生活的分享,使我感受到生命中充滿光和熱,有充足的能量,迎接未來。 感謝詹老師提供擔任 TA、RA 的機會,尤其在活動課程中的學習,獲益良多,而在論. 治 政 大 文的指引上,許多論文背後較深層的意義,也值得我持續再深思與建構。感謝學志老師在 立 論文主題大方向的建議,有助於使論文的前後概念一致,並給予許多的建議。感謝佩雲老. ‧ 國. 學. 師長久來的教導與指導,不斷的打氣與鼓勵,尤其在論文方向與量表編製,提供許多寶貴. ‧. 的經驗,協助我將量表編製的更完整,更能測得學生的實際情況。感謝李新民老師不遲辛. sit. y. Nat. 勞,遠從高雄北上,在論文上給予極度細膩的字句斟酌,大幅提升論文的流暢性與可看性。. io. al. er. 這些年在政大,感謝吳靜吉老師帶著幽默詼諧的語氣,提供我人生與學術思考的方 向、馬信行老師在時間數列分析的教導、秦夢群老師的耳提面命、王鍾和老師在學校輔導. n. iv n C 豐厚的經驗分享、馮朝霖老師在大學入門美學的分享、葉玉珠老師在正向心理與高層次思 hengchi U 考提供的啟發、陳幼慧老師在通識教育改革的啟發、邱美秀老師在教育資料庫與混合方法. 的教導、王素芸老師豐厚的教學經驗、林顯達老師的關心與鼓勵,師大廖遠光老師在後設 分析的教導,皆是培養畢業後邁入教學現場或研究現場的豐厚資本,同時感謝湯主任在行 政事務的協助。系辦的闕助教、王先生,常是我行政事務請益與求助的對象,兩位對我的 照顧與協助,減少我許多的困擾,讓我同時可以扮演好學生與助理的角色。 在問卷施測的過程,感謝劉佩怡老師、黛瓊學姊、金堂學長、倩亨學姊、曉芳學姊、 姿伶學姊、雅崎學姊、馥屏學姊、宗聖學長、雨臻學姊的鼓勵與打氣,使得本研究的問卷 調查,得以順利完成。以慧、思如、玉樺、怡伶、珮純、宥儒、炫臻、倩惠、琦雯、家欣、 晉銓、各大專院校的系所助教、行政人員協助將網路問卷轉寄給學生或朋友,邀請大學生.

(3) 上網填寫,感謝大家的熱心協助,研究路上有大家的幫忙真好!以及生命中許多貴人的相 助! 在指南山下學習期間,感謝偉文老師的點燈,會撰寫用心這個議題,一部份也是來自 碩士論文的延伸!感謝德永老師、嘉成老師、玉靜老師、敏聰老師、淑慎老師、志強校長、 秋鑾學姊、珮秀學姊、嘉杰學長、志恒學長、滿玉學姊、俊儒學長、鈺楠學長、家偉學長、 素菁學姊、碧芳學姊、郁婷學姊、人華、學良、宛芸等的關心與協助,豐厚我的生命與研 究經驗,解決各式各樣的疑難雜症。同時,也感謝勞工大學幸福心理與多元智慧開展課程 的學員,給予我分享的機會,使我在教學過程中,學習將學術語言轉化成日常生活用語。 感謝點子王玉樺,提供許多做研究、帶活動的點子,並時常分享學習的心得;感謝嘉. 政 治 大. 家在統計上或概念上的解惑,以及分享許多有趣的經驗;感謝淑鶯學姊的關心;馨瑩、怡. 立. 伶、珮純、珮晴、兆祥、倍伊、昭鋆、奎宇的打氣與解惑,論文能順利完成,亦是大家熱. ‧ 國. 學. 情提供意見,使我加以嘗試;感謝念湘、偉斌、建志的問候,豐富博班生活的色彩。博班 生涯有大家相互的激勵,是最美好的回憶之一!還有感謝迪嶸,協助架設問卷網站,本研. ‧. 究能如期完成,也是迪嶸超 nice 的協助~. y. Nat. io. sit. 感謝摯友怡姗、騰緯、品諭增添我生活的樂趣,三不五時的見面,談天說地聊趣事,. n. al. er. 促進快樂的因子;感謝好友采翎、新賢、育文、淑瑩、正一的鼓勵與協助,豐富我的生活 與研究色彩。. Ch. engchi. i Un. v. 感恩救世師父的加持,使我有信心走學術研究這條路!同時,感謝我最親愛的爸媽- 陳永智與闕月圓的鼓勵與支持的力量,讓我適性發展,走教育的路! 我知道博士學位的完成,是學術研究開始的起點,我會以更謙卑、用心的態度,繼續 努力~~To Be Continued~~. 2012 大暑.

(4) 邁向未來:大學生用心、心理資本與心理健康之關係. 摘要 面對多變的時代,如何邁向未來,正向心理學所提及的心理特質,可以幫助大學生 達到身、心、靈的安適。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在邁向未來人生中,其「用心」 、 「心理 資本」與「心理健康」之關係。其研究目的之一:瞭解「用心」與「心理資本」能否影 響不同類型的「心理健康」狀態。其研究目的之二:探討「用心」 、 「心理資本」 、 「主觀 幸福感」及「憂鬱」之關係。. 治 政 大 「心理資本量表」 、 「主觀幸福感量表」 、 「臺灣憂鬱症量表」及「社會期許量表」為工具。 立 經描述統計分析、獨立樣本 t 考驗、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區別分析、結構方程式模型,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大專院校學生共 1,540 位為對象,採用「用心評估量表」 、. ‧ 國. 學. 得出研究結果如下:. 大學生在用心的得分上,以「新奇產生」因素得分最高;在心理資本的得分上,以. ‧. 1.. 「希望」因素得分最高;在心理健康狀態的人數分布上,「大眾型」共 425 人,占. y. sit. n. al. er. 不同性別受試在「用心」與「心理資本」有顯著差異。男性大學生在「新奇產生」. io. 2.. Nat. 27.6%。. i Un. v. 與「變通性」的得分顯著高於女性大學生。女性大學生在「復原力」與「樂觀」的. Ch. 得分顯著高於男性大學生。 3.. engchi. 不同年級受試在「心理資本」有顯著差異。大一學生在「希望」的得分顯著高於大 四學生。. 4.. 不同主修領域在「用心」有顯著差異。理工醫農學群的大學生在「新奇產生」上的 得分顯著高於社會科學學群的大學生。. 5.. 「擔任志工的時間越長」與「擔任社團領導者或班級幹部」的大學生在「用心」 、 「心 理資本」及「心理健康」上的得分顯著高於「擔任志工的時間較短」與「未擔任社 團領導者或班級幹部」的大學生。. 6.. 「幽谷型」的學生在自我效能、希望、復原力、樂觀、自我反省、體驗情緒、包容 自我、新奇追求、參與、及新奇產生的得分上,顯著低於「顛峰型」的學生。 II.

(5) 7.. 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扮演用心對憂鬱完全中介的角色。 本研究根據資料分析結果進行討論,並對高等教育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詞:用心、心理資本、心理健康、主觀幸福感、憂鬱.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Un. v.

(6) Head for Future: Relationships among Mindfulness,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Abstract Facing a changeful time how to head for the future, the relate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Positive Psychology can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reach the comfort in their physical, mental, and spiritual well-bei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hips among mindfulness,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政 治 大 capital can effect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tatus or not. The 立. The first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whether mindfulness and psychological. ‧ 國. psychological capital,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depression.. 學. second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mindfulness,. ‧. This study adopts a survey, comprising “Mindfulness assessment scale”, “Psychological. y. Nat. capital scale”,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Taiwan Depression scale”, and “Social. er. io. sit. desirability Scale” of five questionnaire scales. Participants were 1,540 colleges’ students in Taiwan. The collected data a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al. n. iv n C MANOVA,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equation modeling. h estructural ngchi U And the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Novelty producing” factor was the highest score on “mindfulness”; while “hope” factor gets the highest score on “psychological capital” ; and “popular type” has 425 persons, occupies 27.6%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distribution.. 2.. “Different genders” of the testing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mindfulness” and “psychological capital”. For male college students, their testing scores on “novelty producing” and “flexibility” categories are higher than female students’; on the other hand, female students’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females’ on “resilience”and “optimistic” categories. IV.

(7) 3.. “Different grades” of the testing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sychological capital”; however freshman students’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senior students’ on “hope” category.. 4.. “Different major field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mindfulness”; however students majoring in science, medical and agriculture fields were higher than other students’ on “novelty producing” category.. 5.. Students as volunteers, club or class leaders get higher scores on “mindfulness”,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mental health “.. 6.. “Languishing type” students score much lower than “flourishing type” students on self-efficiency, hope, resilience optimism, soul searching, experience emotional, self. 政 治 大 “subjective well-being. tolerance, novelty seeking, engagement, novelty producing, and flexibility. 7.. 立.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 國. 學. “mindfulness “to “depression”.. ” play full mediator role for. This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data analyses and discussion, and finally provides. ‧. sugges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sit. y. Nat. er. al. n. depression. io. Keywords: mindfulness, psychological capital, mental health, subjective well-being,. Ch. engchi. V. i Un. v.

(8)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三章. 用心 .......................................................................................................................13 心理資本 ...............................................................................................................32 心理健康 ...............................................................................................................47 用心、心理資本及心理健康之影響 ...................................................................73 用心、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及憂鬱之關係 ...................................................78. 政 治 大 研究架構 ...............................................................................................................93 立 研究對象 ...............................................................................................................95. 研究方法 ..................................................................................................................93. ‧ 國. y. sit. n. al. er. io. 第五章. 用心現況之分析 .................................................................................................125 心理資本現況之分析 .........................................................................................133 心理健康狀態類型之分析 .................................................................................140 研究一 .................................................................................................................147 研究二 .................................................................................................................153 綜合討論 .............................................................................................................164. Nat.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研究結果 ................................................................................................................125. ‧. 第四章. 學.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研究工具 ...............................................................................................................98 第四節 研究程序 .............................................................................................................120. Ch. engchi. i Un. v. 結論與建議 ............................................................................................................167. 第一節 結論 .....................................................................................................................167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71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71 參考文獻 ................................................................................................................................177 中文部分 ............................................................................................................................177 英文部分 ............................................................................................................................187 附錄 ........................................................................................................................................215 附錄一 用心評估量表 .....................................................................................................215 附錄二 心理資本量表 .....................................................................................................217 VI.

(9) 主觀幸福感量表 .................................................................................................218 憂鬱量表 .............................................................................................................219 社會期許量表 .....................................................................................................220 正式問卷 .............................................................................................................221 相關矩陣 .............................................................................................................225. 立. 政 治 大. 學 ‧. ‧ 國 io. sit. y. Nat. n. al. er. 附錄三 附錄四 附錄五 附錄六 附錄七. Ch. engchi. VII. i Un. v.

(10) 圖目次 圖 2-2-1 競爭優勢的資本 ......................................................................................................34 圖 2-2-2 心理資本的四大構面 ..............................................................................................36 圖 2-3-2 四向度的心理健康狀態模式 ..................................................................................62 圖 2-3-3 正向與負向的心理健康 ..........................................................................................63 圖 2-3-4 連結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和正向身體健康與身體疾病 ......................................64 圖 2-3-5 九向度的心理健康狀態模式 ..................................................................................68 圖 2-3-6 目標追求與心理健康模式 ......................................................................................72 圖 2-5-1 正向表現關係圖 ......................................................................................................79. 政 治 大. 圖 3-1-1 研究一研究架構圖 ..................................................................................................93. 立. 圖 3-1-2 研究二研究架構圖 ..................................................................................................94. ‧ 國. 學. 圖 3-3-1 用心評估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之路徑關係圖(預試) ................................102 圖 3-3-2 用心評估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之路徑關係圖(正式) ................................103. ‧. 圖 3-3-3 心理資本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之路徑關係圖(正式) ................................108. y. Nat. 圖 3-3-4 主觀幸福感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之路徑關係圖(預試) ............................ 112. io. sit. 圖 3-3-5 主觀幸福感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之路徑關係圖(正式) ............................ 113. n. al. er. 圖 3-3-6 臺灣憂鬱症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之路徑關係圖 ............................................ 117. Ch. i Un. v. 圖 4-3-1 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分佈之比例 ........................................................................142. engchi. 圖 4-4-1 大學生心理健康各組區別分數的座標圖 ............................................................150 圖 4-5-1 用心、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與憂鬱關係 ........................................................155 圖 4-5-2 用心、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與憂鬱之結構方程式的路徑模式 ....................160. VIII.

(11) 表目次 表 2-1-1 情緒與認知層面的用心與不用心分析表............................................................ 23 表 2-2-1 心理資本各因素的組成內容................................................................................ 37 表 2-3-1 健康構念四個模式對健康的界定........................................................................ 49 表 2-3-1 主觀幸福感向度描述一覽表................................................................................ 55 表 2-3-2 六類型的心理健康狀態一覽表............................................................................ 65 表 3-2-1 預試樣本分布(N = 239)................................................................................... 96 表 3-2-2 正式樣本分布(N = 1540)................................................................................. 97 表 3-2-3 大專校院日間部大學生總人數與百分比............................................................ 98 表 3-2-4 日間部大學生各領域類別總人數與百分比........................................................ 98. 政 治 大. 表 3-3-1 用心評估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的適配度指標評鑑摘要.................................. 101. 立. 表 3-3-2 用心評估量表觀察變項之t值、個別信度指標及潛在變項的組合信度與平均變. ‧ 國. 學. 異抽取量 ............................................................................................................................ 104 表 3-3-3 心理資本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的適配度指標評鑑摘要.................................. 107. ‧. 表 3-3-4 心理資本量表觀察變項之個別信度指標及潛在變項的組合信度與平均變異抽. sit. y. Nat. 取量 .................................................................................................................................... 109. io. er. 表 3-3-5 主觀幸福感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的適配度指標評鑑摘要.............................. 112 表 3-3-6 主觀幸福感量表觀察變項之t值、個別信度指標及潛在變項的組合信度與平均. al. n. iv n C 變異抽取量 ........................................................................................................................ 114 hengchi U. 表 3-3-7 臺灣憂鬱症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的適配度指標評鑑摘要.............................. 116 表 3-3-8 臺灣憂鬱症量表觀察變項之t值、個別信度指標及潛在變項的組合信度與平均 變異抽取量 ........................................................................................................................ 118 表 4-1-1 大學生在用心評估量表平均得分的描述統計(N = 1540)........................... 125 表 4-1-2 不同性別在用心量表的差異考驗結果(N = 1540)....................................... 126 表 4-1-3 不同主修領域投入組在用心之單變項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摘要表(N = 1540) ................................................................................................................................ 127 表 4-1-4 不同主修領域受試在用心量表的平均數與標準差(N = 1540)................... 127 表 4-1-5 擔任志工不同的頻率在心理資本之單變項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摘要表(N = 1479) ................................................................................................................................ 129 IX.

(12) 表 4-1-6 擔任志工不同的頻率受試在用心量表的平均數與標準差(N = 1479)....... 130 表 4-1-7 是否擔任領導者或班級幹部在用心量表的差異考驗結果(N = 1479)........ 131 表 4-2-1 大學生在心理資本量表平均得分的描述統計(N = 1540)........................... 133 表 4-2-2 不同性別在心理資本量表的差異考驗結果(N = 1540)............................... 134 表 4-2-3 不同年級投入組在心理資本之單變項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摘要表(N = 1540) ................................................................................................................................ 134 表 4-2-4 不同年級受試在心理資本量表的平均數與標準差(N = 1540)................... 135 表 4-2-5 擔任志工不同頻率投入組在心理資本之單變項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摘要表 (N = 1479) ..................................................................................................................... 136 表 4-2-6 擔任志工頻率受試者在心理資本量表的平均數與標準差(N = 1479)....... 137. 政 治 大. 表 4-2-7 是否擔任社團領導者或班級幹部在心理資本量表的差異考驗結果(N = 1479). 立. ............................................................................................................................................ 138. ‧ 國. 學. 表 4-3-1 不同類型的心理健康狀態之分佈(N = 1540)............................................... 142 表 4-3-2 臺灣憂鬱症量表試題閾限參數值與決斷值對照表.......................................... 143. ‧. 表 4-3-3 不同背景變項對心理健康狀態類型之差異考驗分析表(N = 1540)........... 145. sit. y. Nat. 表 4-4-1 大學生不同心理健康類型之區別函數顯著性考驗........................................... 148. io. er. 表 4-4-2 大學生不同心理健康類型之分類函數摘要表.................................................. 149 表 4-4-3 大學生心理健康各組重心函數表...................................................................... 149. n. al. Ch. i Un. v. 表 4-4-4 大學生心理健康得分之分類正確率交叉表....................................................... 150. engchi. 表 4-4-5 用心、心理資本對心理健康的差異考驗結果(N = 1540)........................... 151 表 4-5-1 用心、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及憂鬱之相關係數矩陣.................................. 156 表 4-5-2 結構方程式模型的適配度指標評鑑摘要.......................................................... 156 表 4-5-3 用心、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及憂鬱各向度之參數估計.............................. 157 表 4-5-4 觀察變項之個別指標信度及組合信度與平均變異抽取量.............................. 158 表 4-5-5 各潛在變項彼此間影響關係之標準化效果量................................................... 158 表 4-5-6 用心對憂鬱的影響之相關係數矩陣................................................................... 159 表 4-5-7 各潛在變項彼此間影響關係之標準化效果量................................................... 160. X.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成研究緣起、研究動機與目的及名詞解釋等三部分,以下分別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緣起 當高等教育追求邁向卓越發展之際,現行大專院校所擬定的辦法或方案,強調的是: 如何提升學生適應未來應具備的職場競爭力、生活能力,因此各項評量學生能力的指標, 如就業力、競爭力等,成為高等教育評鑑的項目之一。然而,此一能力導向的評鑑方式, 將造成高等教育過度強調學生的外在能力。其實,教育應該強調的是學生本體之內在覺. 政 治 大 生主觀幸福感的心理指標,對當下覺察、不批判與從中用心感受、嘗試新的可能,才能使 立 知,藉由學習的歷程,改變內在心理或情緒狀態,以孕育出正向的心理特質。尤其增強學. ‧ 國. 學. 個體擁有較佳的心理資本,提升無形資產,擺脫身體的痛苦或情緒的苦惱,才是安身立命 所需,亦能邁向正向的未來。. ‧. 當代大學生,身處在一個平均學歷最高的年代,也是學歷貶值最嚴重的年代(李雪莉,. y. Nat. 2008)。依據行政院主計處(2011 年)的人力資源調查結果,大專及以上程度者失業率平. er. io. sit. 均佔 5.18%,其中,大學及以上程度者失業率佔 5.79%,是所有教育程度失業比率最高的。 文憑高是否就業機會即會增多,從上述數據其結果來看,仍有待討論。黃韞臻與林淑惠. n. al. Ch. i Un. v. (2009,2010)調查國內大專生生活痛苦指數,結果發現學生感到最痛苦的前三大構面來. engchi. 源,分別為政府作為、未來發展及社會情境。而曾文志(2007c)發現,大約有二成左右 的大學生不滿意自己的生活,負向情意比正向情意來得多;甚至,學生大多為成績而學習, 較傾向追求外在目標(曾文志,2010a) 。由於學生的痛苦指數與精神壓力與日遽增,學生 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間,不應只是在專業與博雅知識的獲取,而心靈的刺激與拓展,見識的 廣博與洞見更為重要(鄭金謀,2007) ,如同 Pink 於《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A whole new mind) 一書中提到,需具備高感性(high concept)(意指:結合看似不相干的概念,轉化為新事 物的能力)與高體會(high touch) (意指:懂得為自己與他人尋找喜樂,與在繁瑣俗務間 發掘意義與目的之能力)的力量(Pink, 2006) ,這與本研究所要探討的用心與心理資本的 概念有不謀而合之處。另外,美國大專院校,包括知名的州立大學與長春藤學校,在不同 1.

(14) 系所(包括建築、化學、經濟學、法律等)開設或融合用心相關概念的課程,提供學生該 方面的知識與訓練(溫宗堃,2012;Bush, 2011) ,在在說明用心研究或訓練,對於多元的 後現代,除了符合全人教育培養「全人」 (whole person)的理念外,亦與生命教育所強調 「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的內涵有關,有助於學生發展此二類教育理念所追求的心理特質 與能力(溫宗堃,2012)。 上述背景說明,面對社會變遷、職業的變動(未來的職業可能現在尚未出現),外在 目標的學習,高壓力的現代生活,直接或間接促發各種身、心疾病的產生,或增加焦慮、 憂鬱等高風險因子。學生除了具備關鍵能力,還必須擁有其他技能,尤其社會充滿「變」 與「忙」,個體的心理健康與正向心理的培育更是重要。. 治 政 大 學生潛能與創造力等面向,從個體的動機學習至學生能力的培養,反思在大學場域整體運 立. 研究者近年來關切高等教育的發展,無論從學生能力與學習、潛在課程與高等教育、. 作與發展脈絡中,瞭解學生正向心理的培育更是重要。如同 Lopez(2006)指出,正向心. ‧ 國. 學. 理是提升高等教育機構的競爭要素與協助學生從大一至畢業,提升自己的知識涵養、潛能. ‧. 與貢獻之所在;並且,正向心理是促進人類的優勢與條件,引導人們達到最佳效果。在正 向心理的議題中,用心此一議題的興起,備受國內外研究者所關注。用心教育(mindfulness. y. Nat. sit. education)是近來國外各大學(如牛津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等)先後成立中心專門. n. al. er. io. 研究(駐洛杉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2009),說明國外亦開始重視此一議題。其. i Un. v. 次,如同蔡進雄(2006)提到,心理資本是學校領導者及學校組織的無形資產。是故,心. Ch. engchi. 理資本是正向心理的心理技能,學校應培育全體師生同仁心理資本的潛在影響力。 另外,研究者擔任教學助教(teaching assistant)期間,與學生互動及觀察中體悟,學 生對於未來抱有極大的心理資本,然而現實生活中,課業、社團、人際、生活瑣事等問題、 情緒表達是否適合、生理功能的影響等等,有時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思維及行動,因此若 能瞭解學生的用心程度、心理資本表現情況與心理健康的狀態,相關單位(如學生輔導中 心)才能設計學生需求的方案或活動,協助學生融入大學生活圈,以因應未來的求職壓力。 揭開個體接受教育的歷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明確指出,國民中小 學將致力於學生「十大基本能力」的培養,包括「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等,即指出瞭解 自己的身體、情緒,養成自省、自律的習慣、樂觀進取的態度之理念(教育部,1998), 必須融入七大學習領域的生涯發展教育的課程,此一項目與正向心理所探究的議題不謀而 2.

(15) 合。當學習者有正向的情緒,懂得自我調整,才能持續向上發展。上述說明可以瞭解自我 與發展潛能此一課題,即使到了高等教育階段,仍是個體所欲探究的,不分年齡大小,如 何達到 Robinson 與 Aronica(2009)所指出,當個人天資與熱情結合,自己或周遭的人、 事或物指引個體自我啟發、自我定位,並發揮生命的價值,那麼這就是他的天命。 目前現行坊間所出版的專書,無論是宗教家、醫師或教育、心理領域工作者教導如何 增進自己的幸福感、用心、希望、樂觀及復原力,是社會大眾亟欲追求的課題(如江雪齡, 2008;釋聖嚴,2011;Borysenko, 2010) ;尤其在資本主義社會下(capitalism society) ,個 體的物質需求越高,其心理的滿足越難。因此,追求幸福才是不二法門,相關研究證實(林 崇逸,2007;Baumgardner & Crothers, 2009; Diener, Suh, Lucas, & Smith, 1999)財富與幸福. 政 治 大. 之間沒有必然的關係,幸福亦不是有錢人的專利,無論擁有多少資本,追求心理資本,找 到自己的價值,用心即是美好。. 立. 研究者基於上述的背景,在研析正向心理學相關文獻後發現,過去的心理學研究中,. ‧ 國. 學. 太過著重於治療心理疾病與改善負向情緒,如:焦慮、憂鬱、精神分裂症、酗酒等等;幸. ‧. 好,二十一世紀的心理學中,有關幸福感、用心等正向經驗的研究,已經逐漸受到重視(江 雪齡,2008;陸洛,1997;Diener, 1984; Seligman, 2002; 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 y. Nat. sit. Snyder & Lopez, 2007, 2011) 。在管理領域,正向組織行為(positive organization behaviour,. n. al. er. io. POB)的發展亦備受重視(Linley, Harrington, & Garcea, 2009; Luthans, 2002a; 2002b;. i Un. v. 2003),其將組織行為的焦點放在研究人力資源的優點及心理的潛能,使組織成員能夠獲. Ch. engchi. 致有效的績效改進工作狀態(戚樹誠,2008;Linley, Harrington, & Garcea, 2009; Luthans, 2002a; 2002b; 2003)。然而,有效促進或提升用心、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的方法或介入 方案,目前在管理界備受重視。 有正向特質(positive traits)的人在遇到事情時,會傾向正向思考(positive thinking), 而正向思考的習慣會連帶地產生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 ,有正向情緒即可引發正向氛 圍(positive climate) ,有正向氛圍較能使學習者造就正向表現(positive performance) (林 新發,2009)。從上述觀點,套用在教育界,有正向環境的校園,確使教職員工生能收潛 移默化的正向之效。如同 Seligman 與 Csikszentmihalyi(2000)提出所謂的正向研究,包 括正向主觀體驗、正向個人特質及正向機構的科學研究,而 Cameron(2008)所提出正向 概念的內涵:包括聚焦在極端的正向成果、正面前進的方向、及聚焦在善良與幸福論。另 3.

(16) 外,曾文志(2010c)提到,強化學生的保護因子(如正向情緒、正向特質) ,在學校中推 行正向心理學觀點的情緒教育,教導學生發展正向情緒、長處、美德與優勢,並追求真實 的快樂。常雅珍(2010)亦指出,正向心理學之內涵所建構之情意教育課程,融入導師時 間課程,可啟發學生內在的價值觀。對於高等教育現場,正向心理學所探討的議題與價值, 可作為大學教師輔導學生之題材,以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因此,具體而言,正向心理學 強調的是客觀和科學化實證方法,運用個人優勢的長處或特質,以達到正向的預防,幫助 人們達到身、心、靈的安適(江雪齡,2008;李新民,2010;曾文志,2010b)。.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人類如何經由感覺器官接受訊息、儲存訊息及運用訊息的整個. ‧ 國. 學. 心理運作過程,即是訊息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歷程(張春興,1989;鄭麗玉, 2006)。隨著科技文明的發展,智慧生活科技的日益更新,使得每個人在享受科技所帶來. ‧. 的便利之餘,卻也被迫在日常生活處理大量訊息與工作(Hallowell, 2007) 。因此,個體如. Nat. sit. y. 何在有限的時間,培養出更高層次的認知能力,有賴於禪學的啟發(張美華、簡瑞良,. er. io. 2008) ,而禪學本身即是一種用心的概念。尤其大學生在面對多變與不確定性的求職環境,. al. iv n C h e nSmith, 2009;陳金定,2009;賀昌林,2009;Baer, i U 2004; Brown & Ryan, 2003, 2004; g c &hAllen, n. 大用心(mindfulness)覺察當下更是不可或缺。用心這個概念,從情緒層面(如張喬復,. Feldman, Hayes, Kumar, Greeson, & Laurenceau, 2007)與認知層面(如 Langer, 1989, 2005, 2009)的解釋不太相同,從情緒的角度,強調內在意識的刺激,主要是量測當下的覺察、 接受、自我反省、體驗情緒,可以增強訓練(如透過冥想) (陳金定,2009;賀昌林,2009; Brown, & Ryan, 2003, 2004; Teasdale, 1999a, 1999b),而認知過程的角度(Haigh, Moore, Kashdan, & Fresco, 2011; Langer, 1989)則認為用心是一種默認狀態(default state),是發 展新的分類、更新原有的分類、採用新的觀點、強調過程重於結果及容忍不確定性。上述 兩個觀點對於用心的詮釋不盡相同,本研究認為個體面對某項任務或問題時,能覺察當下 情緒的感受,能自我反思,並且接受不確定性,願意從中嘗試,重新發展新的分類或觀點, 甚至在錯誤中用心(陳柏霖,2008a;陳柏霖、林偉文,2011;Carson & Langer, 2006)。 4.

(17) 用心這個觀念源自佛教,在巴利文(古代印度的語言)稱為 sati,是一種活動的意思(Boccio, 2004; Gunaratana, 2002) ,由於其概念的單純無隱,反而在測量上,不同論點的看法不太相 同。但 Langer(1989)針對一群養護家裡的長者,給予執行的任務,經過一年半之後,實 驗發現用心的人比不用心(mindlessness)的人,還要有活力。用心是個體面對現在與未 來很重要的特質,用心與增加競爭力、記憶力、創造力和正向影響有關,可以減少因意外 或人為所造成的錯誤,並減少其壓力(Langer, 2000; Langer & Moldoveanu, 2000) 。Marianetti 與 Passmore(2009)提到用心與正向心理有許多相似之處,目前將用心應用在工作場所, 包括有心流、學習等議題。至於大學生用心的情況為何,是本研究欲加以探究的動機之一。 當學習者具備用心的特質後,如何使學生擁有豐厚心理資產的能量,Luthans 與同事. 治 政 大 captial)的概念,亦即瞭解自己內心中可以帶來正向情緒的四項特質(自我效能、希望、 立. (Luthans, Luthans, & Luthans, 2004; Luthans & Youssef, 2004)提出心理資本(psychological. 樂觀、復原力) ,也就是認清自己有哪些特質(Who you are) ,也可以說你想要變成什麼樣. ‧ 國. 學. 的人(Who you are becoming)(Luthans, et. al, 2004; Luthans & Youssef, 2004; Luthans,. ‧. Youssef, Avolio, 2007; Snyder & Lopez, 2011) 。有心理資本的學習者,對於現在或未來皆能 擁有成功的正向因素,當個人面臨某項任務或問題時,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及類似情境所形. y. Nat. sit. 成的自我效能來判斷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任務或解決此問題。即使遇到難題,也因為有復. n. al. er. io. 原力的特質,自我可抗拒生活中的困境,在面對生命中種種艱難的狀況,依然表現良好,. i Un. v. 並成功適應和面對任何變化(陳柏霖,2008b) ,這是因為個體對未來抱持希望,對事樂觀,. Ch. engchi. 擁有心理資本的財富。大學生這個群體,必須知悉促使現代生活改變及轉化之力量,面對 不確定的未來,其心理資本含量的狀況為何,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另外,過去研究指出(張喬復,2009;Avey, Wernsing, & Luthans, 2008) ,用心與心理 資本有相關,其關係為何?心理資本在用心與憂鬱間扮演何種角色?是本研究的動機之 三;而心理資本對不同類型的心理健康狀態為何?相關研究(李牧衡,2008;Qingquan, & Zongkui, 2009)僅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國內在此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教育領域,尚未開 始進行探究,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四。 至於用心是否會影響健康的發展?必須考慮心理衛生指標,如心理狀態、心理調整、 滿意度、生產力,及人們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實現(Mace, 2008) 。近代,人們意識到在世界 各地,需要重新建構心理健康的組成,改善整體的健康與幸福感(WHO, 2001, 2002, 5.

(18) 2005)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針對健康的界定: 「一 種精神的、生理的與社會幸福感的狀態。」這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受傷害而已,更重要的, 它是一種健全、穩固的幸福正面感覺(葉肅科,2008;Breslow, 2006; WHO, 2002)。心理 健康此一名詞,在國內外大型資料庫的研究中(如高等教育資料庫、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 料庫、美國國家健康調查資料庫等)皆是極欲關切、跨領域、跨職業的議題。然而過去研 究(如)大多從病理心理學(pathological psychology)探討,如同曾柔鳴(2009)採用後 設分析(meta-analysis)發現,心理健康常以負向度(如以憂鬱症為指標)概念的表示為 多,甚至,直接以「憂鬱量表」測得之憂鬱程度來代表心理健康狀態。黃瓊慧(2010)提 到,即使個體並無生理與精神上的障礙與疾病,並不表示個體就對生活感到滿意,得需同. 治 政 李美遠,2010;Keyes, 2002, 2003, 2005a, 2005b, 2006a, 大 2007a, 2009b) ,本研究擬從正向心 立 時考量個體的身體、心理、及社會三方面的狀態。上述觀點,在國內外研究亦逐漸認同(如. 理學的「主觀幸福感」與病理心理學的「憂鬱」兩者交錯之論點出發,依據相關學者(Huppert,. ‧ 國. 學. 2005, 2009; Huppert & Whittington, 2003; Keyes & Lopez, 2002; Keyes, 2002, 2003, 2005a,. ‧. 2005b, 2006a, 2007a, 2009b; Linley, Harrington, Garcea, 2009; Robitschek & Keyes, 2009)的 定義方式,將完整的心理健康狀態模式(complete state model of mental health)視為同時. y. Nat. sit. 擁有心理健康和沒有心理疾病的症狀。一般來說,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感到. n. al. er. io. 樂觀(曾文志,2008),即使遭遇挫折,可以樂觀看待,自然會更積極進取,希望改變結. i Un. v. 果的信念強烈;然而美國大學心理諮商學會 Brian VanBrunt 認為,美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Ch. engchi. 狀況不容樂觀,有越趨惡化的情況,其因為校園霸凌(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2009)。Turner、Hammond、Gilchrist 及 Barlow(2007)發現,近四分之三的大學生曾在 過去一年的經驗裡有焦慮或憂鬱的心情、人格或精神上的緊張、與情緒問題。而國內董氏 基金會一項調查研究指出,22.2%的大學生有明顯憂鬱的情緒,需要尋求協助(董氏基金 會,2008),其因為未來生涯發展、經濟狀況、課業問題,使得學生感到不樂觀,此因與 黃韞臻與林淑惠(2009,2010)的研究雷同。根據上述的說明,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 素不盡相同,但大學生在求學階段的學習及生活適應情況好壞與否,將反應國家未來就業 人才的競爭力(沈昭吟、鄭寶菱,2010)。國內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為何?一直是研究 者亟欲想加以瞭解,此乃本研究的動機之五。另外,過去研究顯示(任俊、黃璐、張振新, 2010;初麗娟、高尚仁,2005;賀昌林,2009;鄧玉琴,2009;蕭淑貞等,2004;Cardaciotto, 6.

(19) Herbert, Forman, Moitra, & Farrow, 2008; Langer, 1989; Yang, Su, & Huang, 2009) ,用心與心 理健康有關係,用心此一特質對不同心理健康狀態的影響為何?亦是本研究的動機之六。 承上所述,本研究所定義的完整心理健康狀態,乃由主觀幸福感狀態與憂慮症狀交錯 而成。但用心、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及憂鬱間的潛在關連為何?相關文獻指出,心理資 本與主觀幸福感有潛在關連(如:丁鳳琴,2010;李新民、陳密桃,2009a;陳怡伶,2010; Avey, Luthans, Smith & Palmer, 2010; Culbertson, Fullagar, & Mills, 2010; Luthans, Youssef, & Avolio, 2007; Perolini, 2012)、心理資本與憂鬱有相關(如:余民寧、陳柏霖,2012)、主 觀幸福感與憂鬱有相關(如古育臣,2010;楊宏飛、吳清萍,2001;Compton, 2001),本 研究基於評析文獻結果,嘗試轉化合適的理論建構,實證分析上述心理構念(psychology. 治 政 大 目前,國內研究正向心理學的議題中,對於這四者之間彼此扮演何種關連與角色,仍 立. construct)之存在,從而更進一步建立假設研究架構進行統合考驗。. 尚未明朗,所以研究者試圖試圖探究此一潛在變項路徑分析(Path Analysis with Latent. ‧ 國. 學. Variables, PALV)的過程,以驗證假設。這是因為:結構方程式模型能對於誤差結構的進. ‧. 行有更細膩的處理,對於潛在變項之定義,更符合心理計量學所稱的構念(邱皓政, 2011a) 。再則,目前國內用心、心理資本的研究,較偏向組織管理領域(如李牧衡,2008;. y. Nat. sit. 張喬復,2009),教育學門或心理學門的探究仍待開發。另外,有關心理健康的探究,過. n. al. er. io. 去多以單向度探討心理健康狀態,雙向度的心理健康狀態有待加以測量。本研究即針對上. i Un. v. 述缺口,試圖以心理健康為標的,探討心理資本與用心的關係,期望以全新的視野,提供 不同角度的思考與建議。. Ch. engchi.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用心之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心理資本之現況。 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在不同類型之心理健康狀態分布情形。 四、瞭解「用心」、「心理資本」對大學生不同類型的心理健康狀態的影響。 五、瞭解「用心」、「心理資本」 、「主觀幸福感」及「憂鬱」之關係。 六、瞭解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分別在用心與憂鬱之間,能否扮演中介的角色。 依據本研究的主題及目的,研究者首先係從與用心、心理資本及心理健康相關的資料 開始蒐集及閱讀,包括用心、心理資本及心理健康的定義、重要性、及相關研究。其次瞭 7.

(20) 解心理健康狀態中,心理健康(主觀幸福感)狀態與心理疾病(憂鬱)症狀的理論與相關 研究。接著,探討用心、心理資本對於不同類型的心理健康狀態之影響,用心、心理資本、 主觀幸福感及憂鬱間彼此的關係與角色,最後對應本研究假設,驗證結果。.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旨在探討用心、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憂鬱及心理健康的關係,以下提及本 研究重要名詞解釋的操作型定義,茲說明如下。. 壹、用心. 政 治 大 在本研究中的用心(mindfulness),意指個體面對某項任務或問題時,能覺察當下情 立. ‧ 國. 學. 緒的感受,能自我反思,並且接受不確定性,去除自動化狀態,願意從中嘗試,重新發展 新的分類或觀點,增強自己的自我控制力。. ‧. 本研究所指的「用心評估量表」(mindfulness assessment scale),分為「情緒層面」 (emotional perspective)與「認知層面」(cognition perspective)。情緒層面,研究者修訂. y. Nat. io. sit. 陳金定(2009)所編的量表,包含「自我反省」 (soul searching) 、 「體驗情緒」 (experience. n. al. er. emotional) 、 「包容自我」 (self tolerance) 。認知層面,研究者修改 Bodner 與 Langer(2001). Ch. i Un. v. 所編的量表,含括「新奇追求」 (novelty seeking) 、 「參與」 (engagement) 、 「新奇產生」 (novelty. engchi. producing)、和「變通性」(flexibility)。越符合受試者用心的反應,則得分越高,表示其 自評對用心情況越佳。 一、情緒層面 (一)自我反省:是指對個體的負向情緒,或不愉快事件之後的想法念頭,不斷的反省 自我與檢驗,逐漸建構、調整個人的想法思維及情緒。 (二)體驗情緒:是指有意識將注意力聚焦在當下的覺察,從當下中體悟自己的情緒、 想法念頭的覺察,並接納自己的覺察。 (三)包容自我:是指以不做判斷面對自己的情緒經驗,瞭解自己經驗的描述、經驗的 分析,進而有行動改變。 二、認知層面 8.

(21) (一)新奇追求:學習和尋找機會,有助於促進對參與或個人的互動傾向,並積極參加 到環境變化。 (二)參與:有一個開放的頭腦,覺察變化,知道個體如何接近環境,也就是注意大局 的變化,再自我覺察。 (三)新奇產生:決定如何產生訊息處理的環境。 (四)變通性:樂於接受不同的觀點,在新的範疇有創造力;並對事物有洞察外,還可 以改變個體的自我觀點。. 貳、心理資本. 政 治 大. 本研究所定義的心理資本(psychological capital)意指個體成長過程中,一種正向的. 立. 心理狀態特質,對於現在或未來有信心承擔挑戰,是由「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 「希望」. ‧ 國. 學. (hope)、「復原力」(resilience)及「樂觀」(optimism)所組合而成,是一種獨特、可測 量、可發展的狀態。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心理資本量表」中勾選,越符合受試者描述的. sit. y. Nat. 一、自我效能. ‧. 心理資本情況,則得分越高,表示其自評的心理資本較豐富。. io. al. n. 相信自己能成功的執行某一項任務或挑戰的信念。 二、希望. Ch. engchi. er. 個體從過去的經驗累積,及掌握必要行動的過程,自己有能力應付學習的種種問題,. i Un. v. 一位滿懷希望的個體,對既定的目標能更加堅定,即使面對困難的環境,也能採取正 面歸因,持續到最後的能力。 三、復原力 個體即使面對挫折,也能快速從挫敗中復原的能力,也是心理資本中表徵正面解釋過 去事件意義的正向心理狀態。 四、樂觀 樂觀是一種對未來保持正向的正面期待系統,個體面對好的事情,視為可以持久的信 念;然個體面對不好的事情,也能視為是暫時、特定、或外在化。. 9.

(22) 參、主觀幸福感 本研究所定義的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意指「個人以其情感狀態、心 理及社會機能觀點,來對其生活進行主觀的覺知和評鑑」。主觀幸福感包括三大因素,分 別為「情緒幸福感」(emotional well-being)、 「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 及「社會幸福感」(social well-being)。受試者在研究者修訂「主觀幸福感量表」中勾選, 越符合受試者知覺的幸福感,則得分越高,表示其自評的主觀幸福感較佳。 一、心理幸福感 強調個體在個人領域面對生活挑戰時,有意義的生活和自我潛能的實現,包括「獨立 自主、 「環境掌控」 、 「生活目標」 、 「自我接納」 、 「與他人建立積極關係」及「個人成長」。. 政 治 大 關注個體在社會領域的社會關係和社會任務,表示個體在社會關係中的好壞程度,包 立. 二、社會幸福感. 括「社會統整」、「社會貢獻」、「社會接納」、「社會實現」及「社會一致性」。. ‧ 國. 學. 三、情緒幸福感. ‧. 個體生活中情感的體驗,情緒幸福感來自於生活的正向、負向情緒之總和,包括「覺 察生活滿意」與「公認快樂」二個向度來測量。. n. er. io. al. sit. y. Nat. 肆、憂鬱. i Un. v. 本研究所定義的「憂鬱」(depression),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於 1994 年出版的《第. Ch. engchi. 四版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簡稱 DSM-IV-TR)之說明,當出現五項或五項以上之憂鬱症狀,且至少持續兩個禮拜, 而且這些症狀是原先所沒有的現象;同時憂鬱的情緒,或對事情失去興趣、喜樂,此兩項 症狀符合其中之一時,便可判定為憂鬱發作的診斷。本研究採相關研究者(余民寧、劉育 如、李仁豪,2008;劉育如,2006)所歸納的看法,認為憂鬱症是認知(cognitive)、情 緒(emotional)、身體(physical)、與人際(interpersonal)等四個面向失衡的結果。受 試者在「臺灣憂鬱症量表」中勾選,越符合受試者知覺的憂鬱傾向,其得分越高,表示其 自評的憂鬱症狀之情況愈明顯,可能需要進一步進行臨床診斷。 一、認知 指憂鬱症者可由其對自我、世界、及未來等方面看法所使用的形容詞可知,其用語多 10.

(23) 半偏向負面的、消極的特徵描述。 二、情緒 憂鬱症本身在美國精神醫學會所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診斷標準上, 即被歸類為一種情感疾病(affective disorder),憂鬱情緒是指長期的憂傷、焦慮、罪惡感、 羞辱感和沒有希望、憤怒、沮喪等感覺。 三、身體 根據 Jantz 與 Mcmurray(2003)依據醫學上的診斷,認為憂鬱症患者可以從身體上的 症狀尋得。 四、人際. 治 政 大 引起的人際互動而產生的生活壓力事件。人際關係上的互動困難,可能會阻礙患者的治療 立 憂鬱症患者通常會報告出有較多的生活壓力事件,特別是那些因為個人特質或行為所. 伍、心理健康. 學. ‧ 國. 效果。. ‧. 本研究所定義的「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根據余民寧、陳柏霖、許嘉家、鐘. sit. y. Nat. 珮純及趙珮晴(2010)的分類指出,心理健康症狀(mental health symptoms)(即以主觀. er. io. 幸福感為代表症狀)和心理疾病症狀(mental illness symptoms)(即以憂鬱症為代表症狀). al. iv n C h e nvariable),可以再細分成高、中、低程度的不 測量向度均是一種兩極化的變項(bipolar gchi U n. 是構成完整心理健康狀態模式的兩個測量向度(dimensions)(或兩大因素結構),每個. 同。經交叉分類而成九種類型,包括: 一、錯亂型(floundering type)-低幸福高憂鬱 係指混合了低度的情緒、心理、和社會幸福感狀態,以及具有某種被診斷出的心理疾 病(如:憂鬱症)的一種狀態,屬於完全心理疾病狀態(complete mental illness)。 二、徬徨型(hovering type)-中幸福高憂鬱 係指在生活中,雖然知道自己是誰,欲往何處去,也真正瞭解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期 望生活很幸福,但有時可能目標與理想有差距,致使生理出現症狀,可能具有不想與他人 往來、對什麼事都失去興趣、害怕、恐懼、胃口不好、有罪惡感等症狀,這種人即稱作「徬 徨型」(hovering type)的人。 11.

(24) 三、掙扎型(struggling type)-高幸福高憂鬱 係指會覺得憂鬱,但在心理和社會機能上卻還能表現出中高水平,且對自己的生活尚 感覺滿意和快樂,屬於不完全心理疾病狀態(incomplete mental illness)。 四、愁善型(sentimental type)-低幸福中憂鬱 係指個人在生活中會感到空虛、停滯,覺得自己不太幸福,有時還會有發脾氣、生氣、 不想出門、身體不舒服、生活圈小、記憶力不好等症狀,這種人即稱作「愁善型」的人。 五、大眾型(popular type)-中幸福中憂鬱 所謂的大眾型,意指有時可能會感覺憂鬱的情緒,但在生活上有時又覺得滿足,且心 理和社會運作機能維持中等水平,這種人即稱作「大眾型」的人。. 治 政 大 係指在生活中,體驗大量愉快情緒,滿意自己的生活,自己有明確的生活目標,能與 立. 六、奮戰型(striving type)-高幸福中憂鬱. 他人建立和諧關係,覺得自己能被社會接納,並有所貢獻,但可能生活中遇到壓力,有時. ‧ 國. 學. 會伴隨無力感、凡事往壞的方向想、無法專心做事、心情低落、睡眠狀況不佳等症狀,這. ‧. 種人即稱作「奮戰型」的人。 七、幽谷型(languishing type)-低幸福低憂鬱. y. Nat. n. al. 八、滿足型(contented type)-中幸福低憂鬱. Ch. engchi. er. io. 屬於不完全心理健康狀態(incomplete mental health)。. sit. 係指雖然沒有任何心理疾病纏身,但是卻具有低度情緒、心理、和社會幸福感的狀態,. i Un. v. 係指在生活中,雖然知道自己是誰,欲往何處去,也真正瞭解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期 望生活很幸福,以及目前沒有心理疾病等症狀,但有時仍可能會出現擔心、煩惱、身體疲 憊、或有壓力負荷的感覺等症狀,這種人即稱作「滿足型」的人。 九、顛峰型(flourishing type)-高幸福低憂鬱 係指具有高度的主觀幸福感,以及目前沒有心理疾病等症狀的一種狀態,亦即具有完 整心理健康狀態(complete mental health)。. 12.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本章旨在探討大學生用心、心理資本與心理健康之關 係。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用心之探討;第二節:心理資本之探討;第三節:探討心理健 康狀態;第四節:瞭解用心、心理資本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第五節:探究用心、心理資本、 主觀幸福感與憂鬱之關係與角色。. 第一節 用心 本節首先概述用心的定義與意涵,並據此說明用心之測量。其次,探討用心的影響因. 政 治 大 以作為後續「心理資本」探討之銜接。 立. 素之相關研究,哪些變項與用心有關係,用心情況較佳的人,其心理資本的狀態為何,藉. ‧ 國. 學. 從字面解釋,Boccio(2004)指出,用心的字面意義是「憶念」 、重新拼湊(re-member) 或重新收集(re-collect) ;用心的同義詞包含「覺知」與「作意」 ,作意意指將注意力放到. ‧. io. y. sit. Nat. al. n. 一、用心的概念. 壹、用心的定義及意涵. er. 「某件事物」上。. Ch. i Un. v. 用心(mindfulness)此一名詞的翻譯,在企業管理領域譯為心意充滿、覺觀正念,從. engchi. 情緒的角度探討員工的內在心智(如施永裕,2010;張喬復,2009);在觀光、心理領域 譯為用心(如韓雲婷,2007;陳金定,2009) ,或直接譯為正念、覺知(如賀昌林,2009; 饒見維,2008)。本研究所採用的觀點,是歸納自情緒與社會認知兩個論點,也就是東方 與西方不同的詮釋,因此採「用心」此一翻譯,較能符合本研究所要定義的概念。 用心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如生理層面、情緒層面或認知層面。從情緒層面, 東方佛教哲學認為冥想或靜坐的訓練有助於用心體驗;然而在西方,心理學家或精神病學 家跳脫宗教觀點,以科學理論的方式,發展出各種以用心為基礎的療法與訓練 (mindfulness-based teehiques)(鄧玉琴,2009)。例如:在諮商與心理治療上強調的是正 念修行(mindfulness meditation) ,以觀照行進活動,透過正念減壓療程(Mindfulness-Based 13.

(26) Stress Reduction, MBSR) ,可以培育正念的技巧(Deatherage, 1980) ;或是透過瑜珈放鬆, 達到用心的效果。Scott 等人(2004)則指出,用心是一種覺察的方法與熟練的應對心理 過程,有助於情緒困擾和適應不良行為。此外,用心可加入到醫療設備的認知行為治療技 術,緩解心理壓力與個人的轉變(Singh, Lancioni, Wahler, Winton, & Singh, 2008) 。實際上, 個體皆有一項與生俱來的本質,當個體有不愉快事件,在不愉快的情緒之下,可以從中自 我反省,覺察當下。無論是東方佛教哲學或西方精神上的及心理的作法,皆認為可以自動 引導良好的行為(Fruzzetti & Erikson, 2010; Gethin, 2011; Langer, 1989)。 Brown 與 Ryan(2004)認為用心是個體的本質,並非一定要透過訓練(如靜坐) ,才 能開啟個體的用心,所強調的是內部刺激之意識。陳金定(2009)亦指出,過去的研究將. 治 政 大 是一種本質,與自我調適歷程有關。 立. 用心當成一種技術來訓練,以致於使人誤以為透過訓練才能獲得用心的技術,實際上用心. 國外社會心理學者 Langer(1989)所提出的用心/不用心(mindfulness/mindlessness). ‧ 國. 學. 理論,主要植基於認知心理學之基模的概念,探討人們透過抽象的認知結構去組織知識與. ‧. 觀念(Gardner, Phelps, Wolf, 1990),強調的是從外部環境(external environment)線索看 待用心這個概念。隨後,Langer(2004)再說明,用心是指個人脈絡的敏感度範圍內一種. y. Nat. n. al. er. io. 二、用心的定義. sit. 意識的特徵、新鮮感、差異、挑戰極限及分類,並考慮其他觀點。. Ch. engchi. i Un. v. 什麼是用心?一般來說可從臨床診斷與非臨床診斷,臨床診斷主要是以用心為基礎的 治療,是醫護或臨床領域所關注的;而非臨床診斷,概略可分為情緒層面與社會認知層面, 情緒層面主要認為用心是可以透過各種訓練(如東方禪坐、冥想、瑜珈等)而習得;實際 上,用心其實是個體與生俱來即有的特質(陳金定,2009;Brown & Ryan, 2004) ,在日常 生活經驗上,可能會遇到不愉快的事件或情緒,個體可以透過反思、體驗與包容當下的一 切;然而國外社會心理學家 Langer 根據對人類行為的研究,認為從「認知」層面看待用 心此一狀態,更能體驗人生,發展新的人生。這是因為在用心的過程中,過程重於結果, 不只是單一的接受資訊,應該從多重的角度看待用心。以下研究者從情緒與認知層面,分 析其定義。 (一)情緒層面 14.

(27) Baer(2003)提出用心是指對於當下無論是內在刺激或是外在刺激所引起的反應,以 一種不批判的方式去覺察。 Hayes 與 Wilson(2003)認為用心是一種技術,旨在鼓勵故意,非批判性的接觸事件, 在現在與這裡(當下)。 Kabat-Zinn(2003)認為覺察是貫穿集中注意力的目的,在目前的時刻,不帶評價的 開展經驗。 Mahathera 定義用心即是明確和專一認識自己當下的實際情況(引自 Fernandez, Wood, Stein, Rossi, 2010)。 Toneatto(2002)認為用心注意是一種有效的工具,是佛陀教導減少或糾正錯誤傾向. 治 政 大 不從事任何關於認知的行為(即決策)。 立. 的認知活動;用心注意是觀察顯示認知事件發生在一般意識(日常未經訓練的頭腦),但. Williams、Teasdale、Segal 及 Kabat-Zinn(2008)認為用心是在當下透過有意識的專. ‧ 國. 學. 注,以一種不帶評價的方式,如實地覺察。. ‧. 陳金定(2009)採用 Teasdale 的觀點,認為用心是將感覺、情緒及思想當成主觀經驗 來感受,由感受而帶來反省性、主觀性之覺察及直覺性之瞭解。. y. Nat. sit. 上述研究(陳金定,2009;Baer, 2003; Hayes & Wilson, 2003; Kabat-Zinn, 2003; Toneatto,. n. al. er. io. 2002)對於情緒層面用心的定義可歸納為:用心是一種方法,以平常如實觀察心活在當下, 不帶評價(或非批判性),注意當下的情緒或狀態。. Ch. engchi. i Un. v. (二)認知層面 從社會認知理論的觀點,Langer 認為用心是一種靈活覺察、開放有創造力的狀態,以 積極新奇創造的過程,與環境(與自我)有關,而不是依靠過去的類別、或只是單一的觀 點,對於新的資訊能加以創造並覺察出多種的觀點與想法,能在覺察與回應的過程之中, 產生出一個適當的回應,並同時針對各種來自環境影響的任何情況加以瞭解,才能達到用 心狀態(Langer, 1989, 1992, 1997, 2002, 2005b)。 Langer 與 Moldoveanu(2000)指出,用心是一個描繪新事物特性的過程(process of drawing novel distinctions) ,個體的用心可以創造與即時回應新的資訊,進而結合資訊與內 心的想法,產生出新的觀點;但是一個不用心(mindless)的人,則會受限既有的條件去 15.

(28) 處理新的資訊,因為不用心會依賴現成的規定決定適當的反應或行為,限制回應不同情境 存在的可能性。 Snyder 與 Lopez(2011)提到,用心是積極尋找新穎性,然不用心則涉及到日常生活, 如自動駕駛(automatic pilot)即是一種形式上的不用心,是一種重複的行為。區分新穎性 (有用心)要求克服慾望,以減少在日常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傾向替代進行自動的行為; 參與較少地自我評價、他人及情況。 Marianetti 與 Passmore(2009)定義用心為一種心靈的狀態,促進自我包容,定期與 當下真正的體驗。 至於認知層面的用心(Langer, 1989, 1992, 2002; Langer & Moldoveanu, 2000 ;. 治 政 大 展新的分類或觀點,亦或在錯誤中用心,增強自己的自我控制力。 立. Marianetti & Passmore, 2009)強調,接受不確定性,去除自動化狀態,從中嘗試,重新發. 本研究在評析文獻之後,認為情緒與認知層面的用心,是相輔相成,將其定義為:個. ‧ 國. 學. 體面對某項任務或問題時,能覺察當下情緒的感受,能自我反思,並且接受不確定性,去. sit er. io. (一)情緒層面的用心. y. Nat. 三、用心的內涵. ‧. 除自動化狀態,願意從中嘗試,重新發展新的分類或觀點,增強自己的自我控制力。. al. iv n C hengchi U 而習得,如何增進用心,有不同的訓練方式,饒見維(2008)採用 Shapiro 等人的論點, n. 前述提到,情緒層面主要認為用心是可以透過各種訓練(如東方禪坐、冥想、瑜珈等). 提到所有的靜心(meditation)與「注意力培養」有關,其包括兩個層面,分為「注意力 的品質」,亦即覺知的品質(mindfulness qualities),所關切的是「如何注意」(how we attend)、及「注意力的脈絡」 ,亦即整體的觀點,關切「為何注意」(why we attend)。 Shapiro、Carlson、Astin 及 Freedman(2006)認為用心模式包含三個因素:(一)意 圖(intention),即明白自己為什麼要練習、(二)注意(attention),對此刻內外在體驗保 持當下的覺知、 (三)態度(atiinde) ,即好奇心,不批判與接受的態度參與。而 Boccio(2004) 將用心與瑜珈(yoga)結合,提到用心即是強調全然覺知當下的狀況,亦即當下就是一切; 藉由瑜珈的修行,可以喚醒我們內在證見的能力(witnessing faculty) 。 Brown 與 Ryan(2003)提出用心是由覺察(awareness)與注意力(attention)所組合 16.

(29) 而成,覺察就是一種現在洞察、非概念、無差別標準的覺察;而注意力是一種彈性、穩定 並持續的。 Morris(2009)提到用心的好處,包括減少壓力、提高覺察與控制自己的情緒狀態(情 緒管理)、快樂(使用 fMRI 儀器掃瞄,練習冥想的僧侶會增加正向情緒)、增進免疫系統 的功能、及改進思考;當個體練習呼吸用在靜心時,身體會變成平靜,透過大腦發送訊息 至神經,告知大腦,這是安全與快樂的。 Marianetti 與 Passmore(2009)認為用心是一個屬性,意識可以成為其中一部份生活 的各個層面,可以增強個體豐富的經驗。截至目前,用心具有包容性與真實體驗,是一種 新的意識與態度的非批判性及接受,能提高正常愉快的經驗,代表個體主要活動或超越自. 治 政 大 Ryan 與 Brown(2003)提到用心是開放的,提升當下不評斷的覺察。 立. 我的意識,及用心與自我覺察可減少自我壓力。. Seligman(2002)透過用心,使心靈放慢下來,放輕鬆、無雜念地觀察此時此刻的經. ‧ 國. 學. 驗,冥想或禪坐的練習皆有助益。. 習。. ‧. Singh 等人(2006)指出用心訓練的能力可以促使員工有效地管理攻擊行為與個人學. y. Nat. sit. Williams、Teasdale、Segal 及 Kabat-Zinn(2008)認為用心,一是有意識的,對於當. n. al. er. io. 下的現實與選擇是一種刺激的自動化反應;二是,用心是經驗式的,直接關注於當下的經. i Un. v. 驗;三是,用心是不帶評價的,好處在個體觀看事物當下的面貌,允許事物以原本的樣態 存在。. Ch. engchi. 陳金定(2009)以 Teasdale(1999a,1999b)提出 「互動式認知次系統」 (interacting cognitive subsystems framework, ICS)說明三種情緒的模式,分别是(一)不用心情緒 (mindless/emoting):指患者沉浸到情緒反應中,缺乏自我覺知,內在探索和反思;(二) 概念化/行動(conceptualizing/doing):指患者頭腦中充滿著各種沒有個性與個體分離的想 法,有關自我與情緒的,是用來理解和處理各種情緒問題的目標取向的策略;(三)用心 體驗/存在(mindfulness/being) :患者能夠整合認知-情緒的矛盾,內在探索,使用當下的 感受來形成問題解決策略,並且對當下的主觀體驗採取非評價的覺知態度。在這種模式中 情緒、感覺、想法能夠被作為主觀體驗被直接感知,而不是作為概念化思維的客體存在。 賀昌林(2010)歸納後設認知觀點的用心,認為作為一種認知歷程的後設認知是運作 17.

(30) 在思考想法的範疇內,以確立認知目標能被達成;用心與後設認知歷程的不同在於,其運 作模式是知覺的,運作在思考想法上,及情緒與其他意識內容之上,而並非於其內。 Siegel(2007)指出個體對心理歷程加以反思,是一種「後設認知的歷程」 ,所謂後設 用心,即是對覺察加以用心,無論是從事瑜珈或歸心祈禱、或是靜坐感知呼吸、或是打太 極拳,皆是培養覺察加以用心的能力。其將用心分為五個層面,包括:一是不反射反應, 也就是對內在經驗不反射反應;二是觀察,觀察/留意/注意感官感覺、感知、思考及感受; 三是行動用心,在行動時保持用心/不自動反應/專注/不分心;四是描述,也就是用語言描 述/標示;五是對經驗不加判斷(Siegel, 2007)。隨後,Siegel(2009)提到,用心練習可 以幫助個體在負面情緒出現時,以積極性的方式來加以對應,幫助個體進一步覺察這種情. 治 政 大 研究者歸納,關於情緒層面用心的內涵,可從幾個層面說明:第一、用心是由覺察與 立. 感,並在憂鬱出現時,阻斷或抵制住。. 注意力所組合而成,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狀態(饒見維,2008;Brown & Ryan, 2003; Ryan. ‧ 國. 學. & Brown, 2003 Morris, 2009) 。第二、用心是一種新的意識與態度之非批判(不評論)與接. ‧. 受(Marianetti & Passmore, 2009; Williams, Teasdale, Segal, & Kabat-Zinn, 2008)。第三、從 後設認知的觀點,對於當下的想法、感受,形成解決問題策略,從中反省、體驗及包容(陳. y. Nat. n. al. er. io (二)認知層面的用心. sit. 金定,2009;賀昌林,2010;Siegel, 2007, 2009)。. Ch. engchi. i Un. v. Langer(1989)指出用心(mindful)有三個基本特質,包括創造新的類別、樂於接受 新的訊息、及找到新奇的狀況。邇後,Langer(1989, 1997)提到用心的行為,包括五種 與外界互動的方式,茲統整如下: 1.重新思考分類 用心即是開創新的類別,意指分類與再分類、標記與再標記,是用心的行為。重新思 考分類可以降低衝突,用心劃分可以幫助為人處世更為平和順暢。從心理學來看,大多數 人產生創意的時刻,其心智活動都與此無關。這是因為大腦一旦有了必要的原始材料之 後,就會繼續處理其他問題。有些心理學家將它稱為心理發酵(mental fermentation)或心 理醞釀(mental incubation)(陳柏霖,2008a)。心理學家認為,既存於心的概念與想像之 間的聯想結合會變弱,並會被新資訊轉換。打破原有的分類,有助於新的想法產生,有時 18.

(31) 個體可能有功能執著的問題,若能以一個開放的腦思考,在當下覺察,對於為人處世將更 平順。 2.分析自動行為 對東方人看待用心而言,在進行冥想時,應該要達到「去除自動化」的反應;而西方 則認為:從中創造新的類別,去除自動化使其心智獲得自由,將有助於增加能力、改善健 康、加強正面的情緒、提升創造力(Langer, 1989, 2005b)。而 Djikic、Langer 及 Stapleton (2008)提到,用心(活動分類)可以防止自動刻板印象活化的行為。個體在運思歷程中, 大腦常常不自覺接受並內化成為心理的一部份,視為是理所當然,如當身體出現生病的警 訊,可能其大腦意識所知覺到的是就醫吃藥,然而去除自動化反應,可以藉由觀照自己的 身體,緩解與治癒疾病,從中復原。 3.樂於接受新資訊. 立. 政 治 大. Langer、Blank 及 Chanowitz(1978)藉由複雜的個人資訊處理程序,使用者會擷取已. ‧ 國. 學. 經存在的認知,仔細思考新奇的資訊可以引發用心。樂於接受不同的觀點,在新的範疇有. ‧. 創造力;並對事物有洞察外,還有內省的覺醒。如果缺乏新資訊,可能會產生心理問題, 並且如果接受的刺激型態是不斷重複或缺乏變化,個體的知覺系統會以為沒有收到任何新. y. Nat. sit. 資訊,並索性停止運作(Langer, 1989, 1997) 。在用心的過程中,接受不同來源的新資訊,. n. al. er. io. 有時可以達到另類的創意發想,這是因在其過程中,樂於接受新資訊,不至於劃地自限,. i Un. v. 侷限在小小的框架中,適時調整新情境,掌握用心的原則,便可能有不同的覺察。 4.強調過程重於結果. Ch. engchi. 用心是「過程導向」的,而不是「結果導向」的。用心顯示人為錯誤在複雜情況之下, 其偏見與成見,甚至交替之間的感覺。許多科學的發現是因為錯誤或失誤中,用心體驗的 過程中,有新的發現(Carson & Langer, 2006)。而過去研究發現(陳柏霖,2008a;陳柏 霖、林偉文,2011),提到個體在遇到錯誤時,能從中思考其他的可能性,另闢蹊徑,而 有新的發現或發明。Sutton(2001)認為錯誤就是種新發現,當遭遇錯誤時,個體會回憶 已學習過的經驗,結合且運用先前所學的規則去解決新奇的情境,以獲致解決的過程,然 而需要進行哪些思考,才能思索新近的導引,產生新的發現,新的可能性。Langer(2005a) 提到所謂的過程重於結果,一名海軍工程師 James 負責為軍隊測試彈簧,某次實驗中,有 個彈簧雖做壞了,但是 James 將它帶回家交給妻子,妻子對這個彈簧產生幻想,沒想到卻 19.

數據

圖 2-2-2  心理資本的四大構面
圖 2-3-4  連結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和正向身體健康與身體疾病
圖 3-3-4  主觀幸福感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之路徑關係圖(預試)
表 4-5-7  各潛在變項彼此間影響關係之標準化效果量  路徑影響關係  直接效果(t 值)  間接效果(t 值)  總效果(t 值)  mindful  → psycap  0.70**(38.44) ---  0.70**  mindful  → swb  0.36**(12.56) 0.19(8.87) 0.55**(25.83)  mindful  → dep  -0.34**(-13.29) --- -0.34**(-14.18)  psycap  → swb  0.26**(9.11)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 good way to lead students into reading poetry is to teach them how to write their own poems.. The boys love the musical quality of

How would this task help students see how to adjust their learning practices in order to improve?..

Building on the strengths of students and considering their future learning needs, plan for a Junior Secondary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to gear students towards the

Making use of the Learning Progression Framework (LPF) for Reading in the design of post- reading activities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that support their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To help students appreciate stories related to the theme and consolidate their knowledge and language skills in writing stories, the English Club has organised a workshop on story

How Can Parents Help Their Children Adapt to School Lif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for Nurturing the New Generation Develop Children’s Potential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d

To prepare students to face their future challenges in the 21 st century, the General Studies curriculum bears the notions of develop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bout themsel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