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外,曾文志(2010c)提到,強化學生的保護因子(如正向情緒、正向特質),在學校中推 行正向心理學觀點的情緒教育,教導學生發展正向情緒、長處、美德與優勢,並追求真實 的快樂。常雅珍(2010)亦指出,正向心理學之內涵所建構之情意教育課程,融入導師時 間課程,可啟發學生內在的價值觀。對於高等教育現場,正向心理學所探討的議題與價值,

可作為大學教師輔導學生之題材,以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因此,具體而言,正向心理學 強調的是客觀和科學化實證方法,運用個人優勢的長處或特質,以達到正向的預防,幫助 人們達到身、心、靈的安適(江雪齡,2008;李新民,2010;曾文志,2010b)。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人類如何經由感覺器官接受訊息、儲存訊息及運用訊息的整個 心理運作過程,即是訊息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歷程(張春興,1989;鄭麗玉,

2006)。隨著科技文明的發展,智慧生活科技的日益更新,使得每個人在享受科技所帶來 的便利之餘,卻也被迫在日常生活處理大量訊息與工作(Hallowell, 2007)。因此,個體如 何在有限的時間,培養出更高層次的認知能力,有賴於禪學的啟發(張美華、簡瑞良,

2008),而禪學本身即是一種用心的概念。尤其大學生在面對多變與不確定性的求職環境,

大用心(mindfulness)覺察當下更是不可或缺。用心這個概念,從情緒層面(如張喬復,

2009;陳金定,2009;賀昌林,2009;Baer, Smith, & Allen, 2004; Brown & Ryan, 2003, 2004;

Feldman, Hayes, Kumar, Greeson, & Laurenceau, 2007)與認知層面(如 Langer, 1989, 2005, 2009)的解釋不太相同,從情緒的角度,強調內在意識的刺激,主要是量測當下的覺察、

接受、自我反省、體驗情緒,可以增強訓練(如透過冥想)(陳金定,2009;賀昌林,2009;

Brown, & Ryan, 2003, 2004; Teasdale, 1999a, 1999b),而認知過程的角度(Haigh, Moore, Kashdan, & Fresco, 2011; Langer, 1989)則認為用心是一種默認狀態(default state),是發 展新的分類、更新原有的分類、採用新的觀點、強調過程重於結果及容忍不確定性。上述 兩個觀點對於用心的詮釋不盡相同,本研究認為個體面對某項任務或問題時,能覺察當下 情緒的感受,能自我反思,並且接受不確定性,願意從中嘗試,重新發展新的分類或觀點,

甚至在錯誤中用心(陳柏霖,2008a;陳柏霖、林偉文,2011;Carson & Langer, 200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用心這個觀念源自佛教,在巴利文(古代印度的語言)稱為sati,是一種活動的意思(Boccio, 2004; Gunaratana, 2002),由於其概念的單純無隱,反而在測量上,不同論點的看法不太相 同。但Langer(1989)針對一群養護家裡的長者,給予執行的任務,經過一年半之後,實 驗發現用心的人比不用心(mindlessness)的人,還要有活力。用心是個體面對現在與未 來很重要的特質,用心與增加競爭力、記憶力、創造力和正向影響有關,可以減少因意外 或人為所造成的錯誤,並減少其壓力(Langer, 2000; Langer & Moldoveanu, 2000)。Marianetti 與 Passmore(2009)提到用心與正向心理有許多相似之處,目前將用心應用在工作場所,

包括有心流、學習等議題。至於大學生用心的情況為何,是本研究欲加以探究的動機之一。

當學習者具備用心的特質後,如何使學生擁有豐厚心理資產的能量,Luthans 與同事

(Luthans, Luthans, & Luthans, 2004; Luthans & Youssef, 2004)提出心理資本(psychological captial)的概念,亦即瞭解自己內心中可以帶來正向情緒的四項特質(自我效能、希望、

樂觀、復原力),也就是認清自己有哪些特質(Who you are),也可以說你想要變成什麼樣 的人(Who you are becoming)(Luthans, et. al, 2004; Luthans & Youssef, 2004; Luthans, Youssef, Avolio, 2007; Snyder & Lopez, 2011)。有心理資本的學習者,對於現在或未來皆能 擁有成功的正向因素,當個人面臨某項任務或問題時,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及類似情境所形 成的自我效能來判斷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任務或解決此問題。即使遇到難題,也因為有復 原力的特質,自我可抗拒生活中的困境,在面對生命中種種艱難的狀況,依然表現良好,

並成功適應和面對任何變化(陳柏霖,2008b),這是因為個體對未來抱持希望,對事樂觀,

擁有心理資本的財富。大學生這個群體,必須知悉促使現代生活改變及轉化之力量,面對 不確定的未來,其心理資本含量的狀況為何,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另外,過去研究指出(張喬復,2009;Avey, Wernsing, & Luthans, 2008),用心與心理 資本有相關,其關係為何?心理資本在用心與憂鬱間扮演何種角色?是本研究的動機之 三;而心理資本對不同類型的心理健康狀態為何?相關研究(李牧衡,2008;Qingquan, &

Zongkui, 2009)僅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國內在此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教育領域,尚未開 始進行探究,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四。

至於用心是否會影響健康的發展?必須考慮心理衛生指標,如心理狀態、心理調整、

滿意度、生產力,及人們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實現(Mace, 2008)。近代,人們意識到在世界 各地,需要重新建構心理健康的組成,改善整體的健康與幸福感(WHO, 2001, 200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2005)。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針對健康的界定:「一 種精神的、生理的與社會幸福感的狀態。」這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受傷害而已,更重要的,

它是一種健全、穩固的幸福正面感覺(葉肅科,2008;Breslow, 2006; WHO, 2002)。心理 健康此一名詞,在國內外大型資料庫的研究中(如高等教育資料庫、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 料庫、美國國家健康調查資料庫等)皆是極欲關切、跨領域、跨職業的議題。然而過去研 究(如)大多從病理心理學(pathological psychology)探討,如同曾柔鳴(2009)採用後 設分析(meta-analysis)發現,心理健康常以負向度(如以憂鬱症為指標)概念的表示為 多,甚至,直接以「憂鬱量表」測得之憂鬱程度來代表心理健康狀態。黃瓊慧(2010)提 到,即使個體並無生理與精神上的障礙與疾病,並不表示個體就對生活感到滿意,得需同 時考量個體的身體、心理、及社會三方面的狀態。上述觀點,在國內外研究亦逐漸認同(如 李美遠,2010;Keyes, 2002, 2003, 2005a, 2005b, 2006a, 2007a, 2009b),本研究擬從正向心 理學的「主觀幸福感」與病理心理學的「憂鬱」兩者交錯之論點出發,依據相關學者(Huppert, 2005, 2009; Huppert & Whittington, 2003; Keyes & Lopez, 2002; Keyes, 2002, 2003, 2005a, 2005b, 2006a, 2007a, 2009b; Linley, Harrington, Garcea, 2009; Robitschek & Keyes, 2009)的 定義方式,將完整的心理健康狀態模式(complete state model of mental health)視為同時 擁有心理健康和沒有心理疾病的症狀。一般來說,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感到 樂觀(曾文志,2008),即使遭遇挫折,可以樂觀看待,自然會更積極進取,希望改變結 果的信念強烈;然而美國大學心理諮商學會Brian VanBrunt 認為,美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狀況不容樂觀,有越趨惡化的情況,其因為校園霸凌(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2009)。Turner、Hammond、Gilchrist 及 Barlow(2007)發現,近四分之三的大學生曾在 過去一年的經驗裡有焦慮或憂鬱的心情、人格或精神上的緊張、與情緒問題。而國內董氏 基金會一項調查研究指出,22.2%的大學生有明顯憂鬱的情緒,需要尋求協助(董氏基金 會,2008),其因為未來生涯發展、經濟狀況、課業問題,使得學生感到不樂觀,此因與 黃韞臻與林淑惠(2009,2010)的研究雷同。根據上述的說明,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 素不盡相同,但大學生在求學階段的學習及生活適應情況好壞與否,將反應國家未來就業 人才的競爭力(沈昭吟、鄭寶菱,2010)。國內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為何?一直是研究 者亟欲想加以瞭解,此乃本研究的動機之五。另外,過去研究顯示(任俊、黃璐、張振新,

2010;初麗娟、高尚仁,2005;賀昌林,2009;鄧玉琴,2009;蕭淑貞等,2004;Cardaciotto,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Herbert, Forman, Moitra, & Farrow, 2008; Langer, 1989; Yang, Su, & Huang, 2009),用心與心 理健康有關係,用心此一特質對不同心理健康狀態的影響為何?亦是本研究的動機之六。

承上所述,本研究所定義的完整心理健康狀態,乃由主觀幸福感狀態與憂慮症狀交錯 而成。但用心、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及憂鬱間的潛在關連為何?相關文獻指出,心理資 本與主觀幸福感有潛在關連(如:丁鳳琴,2010;李新民、陳密桃,2009a;陳怡伶,2010;

Avey, Luthans, Smith & Palmer, 2010; Culbertson, Fullagar, & Mills, 2010; Luthans, Youssef, &

Avolio, 2007; Perolini, 2012)、心理資本與憂鬱有相關(如:余民寧、陳柏霖,2012)、主 觀幸福感與憂鬱有相關(如古育臣,2010;楊宏飛、吳清萍,2001;Compton, 2001),本 研究基於評析文獻結果,嘗試轉化合適的理論建構,實證分析上述心理構念(psychology construct)之存在,從而更進一步建立假設研究架構進行統合考驗。

目前,國內研究正向心理學的議題中,對於這四者之間彼此扮演何種關連與角色,仍 尚未明朗,所以研究者試圖試圖探究此一潛在變項路徑分析(Path Analysis with Latent Variables, PALV)的過程,以驗證假設。這是因為:結構方程式模型能對於誤差結構的進 行有更細膩的處理,對於潛在變項之定義,更符合心理計量學所稱的構念(邱皓政,

2011a)。再則,目前國內用心、心理資本的研究,較偏向組織管理領域(如李牧衡,2008;

張喬復,2009),教育學門或心理學門的探究仍待開發。另外,有關心理健康的探究,過 去多以單向度探討心理健康狀態,雙向度的心理健康狀態有待加以測量。本研究即針對上 述缺口,試圖以心理健康為標的,探討心理資本與用心的關係,期望以全新的視野,提供 不同角度的思考與建議。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用心之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心理資本之現況。

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在不同類型之心理健康狀態分布情形。

四、瞭解「用心」、「心理資本」對大學生不同類型的心理健康狀態的影響。

五、瞭解「用心」、「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及「憂鬱」之關係。

六、瞭解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分別在用心與憂鬱之間,能否扮演中介的角色。

依據本研究的主題及目的,研究者首先係從與用心、心理資本及心理健康相關的資料

依據本研究的主題及目的,研究者首先係從與用心、心理資本及心理健康相關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