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用心、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及憂鬱之關係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用心、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及憂鬱之關係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8

因此,如何使學生壓力獲得紓解、具有因應問題的能力,發展正向心理狀態,即是心理資 本,擁有心理資本,使其有自信面對未來,幫助自己克服困難。大學生心理資本的表現情 況,將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的狀態(Qingquan & Zongkui, 2009)。

在國內,面對高學歷的現況,現今的大學生對於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可能感到恐慌或 焦慮,再加上全球化的影響,個體所需具備的關鍵能力亦不斷向上要求,倘若大學生未具 有心理資本的特質,其心理健康將產生問題。如同施建彬(2004)以大一新鮮人為對象,

結果發現良好心理健康與外向人格、社會支持、社會關係互動頻率及社會關係的滿意程度 之間為正相關。另外,曾文志(2007a)發現,有歷經創傷事件且高適應的大一學生,比 有歷經創傷事件且低適應、以及沒有歷經創傷事件亦低適應的大一學生,有更高程度的樂 觀、自尊、安全依附、社會支持與積極因應。心理資本所強調的特質(因素),皆有助於 個體適應大學生活,使其增加成功的經驗,進而表現出正向的良好態度及正向的行為。

根據上述文獻評析(竺麗芳,2009;Qingquan & Zongkui, 2009),心理資本與心理健 康有關係,大學生的心理資本得分越高,其心理健康狀態越良好;然而,心理資本的得分 較低,可能其心理健康的狀態不佳。本研究以余民寧等人所提出的九型心理健康狀態作為 效標,研究欲瞭解心理資本及其各因素(如自我效能、希望、樂觀、復原力)能否預測不 同類型心理健康的狀態。

第五節 用心、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及憂鬱之關係

如同緒論所提,大學生在用心、心理資本及主觀幸福感的狀況,一直是國內外研究 者所欲瞭解的。依據 Erickson 的心理社會理論所論述,大學生的年齡(18-22 歲)是介 於青少年晚期及成年初期,乃處於自我統整階段,亦是處於自我統整危機的時期,值此 之時人們已能夠使用較高層次的思考,相對地,亦容易感受到價值觀的混淆(Erikson, 1968)以及生命意義感的缺乏(何英奇,1985)。故此,本研究所欲探究的議題,將有助 於大學生更加認識自我。

研究者一開始針對用心的定義、內涵與相關研究作一介紹;其次,論述心理資本的 定義、內涵及相關研究;再則,說明心理健康的定義與內涵;最後,討論用心、心理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9

本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接續,本節所要探究的即是用心、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及憂鬱之 間的關係,此乃研究二。一開始,研究者以一個系統性的正向表現關係圖(如圖2-5-1 所 示),解釋「用心」、「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與「憂鬱」間的路徑關係,後續再分別 針對「心理資本」與「憂鬱」的潛在關連、「用心」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用心」與

「憂鬱」之關係、「主觀幸福感」與「憂鬱」之關係。同時,研究者在閱讀文獻的過程中,

對於「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在「用心」與「憂鬱」間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亦是研 究者在本節所要加以探究的。

壹、用心、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及憂鬱之關係

2-5-1 正向表現關係圖

日常生活中,個體每天需處理龐大的訊息量,面對生活瑣事或事件,總未完全能盡如 人意,有時在處理的過程中,可能出現不好的念頭或情緒,對於本身的行為反應將有所牽 連。因此,面對不愉快事件或不愉快的經驗,個體在面對逆境或問題時,能有自信運用自 身所具備的技能,解決或處理問題,打破習慣成自然的陋習,開放心智,能覺察環境的變 化,面對當下有正向的意向,甚至在過程中,從中發現新的可能,如新的解決問題方法或 是發展新的可能,運用體驗、反思及包容自我,有助於自我改變增進心理資本的特質。用 心本身意味著用一種新的方式,有意識地、蓄意地使用心智,看待心智內所有思緒與感受 在某個程度上,對於情感與衝動的反應有更多的思考,更富好奇心進行探究,而不是急於

正向情緒與正向認 知狀態與過程

「用心」

正向心理狀態

「心理資本」

正向情緒體驗 狀態與過程

「主觀幸福感」

正向表現

「不憂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0

下結論(O'Connor, 2008)。個體在面對情緒或進行決策時,若能保持用心覺察的狀態,

減少自動化行為的反應,將有助於正向表現,降低憂鬱的傾向。

有用心的過程與狀態,有益於個體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的提升。心理資本是個體成 長與發展過程中一種正向的心理狀態,促進個體成長的心理資源,亦是協助個體將自己正 向的經驗放大,運用自主控制的策略,到達更美好的未來。擁有心理資本的個人,對於未 來將有信心面對挑戰,其樂觀、希望、自我效能與復原力是協助個體邁向未來的重要因素。

Fredrickson 提到,這種心理資本狀態為個體的長期社會生活提供有利的條件,不斷提高個 體社會適應力,最終強化人們的幸福感(李新民、陳密桃,2009a)。有趣的是:在孟林與 楊慧(2012)以中國大陸的大學生為對象卻發現,心理資本的調節作用,對主觀幸福感十 分明顯;但對於心理憂鬱與心理焦慮而言,其調節作用卻不明顯。幸福感是平衡人類的正 向與負向情緒(Diner, Sandvik, & Pavot, 1991),只有情緒層面的幸福感是不夠的,Keyes

(2002, 2005a, 2005b)延伸幸福感的概念,認為幸福感應該納入社會與心理幸福感,合稱 為「主觀幸福感」的論點。如同Gable、Gonzaga 及 Strachman(2006)提到,正向的反應 能預測幸福感的關係。

主觀幸福感有助於降低憂鬱的情況,國外相關研究證實幸福感與憂鬱為負相關(如 Engel, Siewerdt, Jackson, Akobundu, Wait, & Sahyoun, 2011; Liu, Shono, & Kitamura, 2009);在國內相關研究(余民寧、許嘉家、陳柏霖,2010;余民寧、陳柏霖、許嘉家,

2010;余民寧、陳柏霖、許嘉家、鐘珮純、趙珮晴,2012;余民寧、鐘珮純、陳柏霖、許 嘉家、趙珮晴,2011;Syu, Yu, Chen, & Chung, 2012)發現:以主觀幸福感(或情緒幸福 感)為中介效果,可初步解釋評價性支持或健康行為對憂鬱之影響、可扮演高中職教師的 工作時數與憂鬱程度間的中介、且不同婚姻狀態、擔任志工頻率對於憂鬱有影響。上述實 徵研究結果,亦引發研究者的好奇,主觀幸福感能否在用心與憂鬱間,扮演中介的角色?

另外,強化用心,可增加正向影響與生活質量(Baer & Lykins, 2011)。Marianetti 與 Passmore(2009)提到,用心是一種心智狀態,當下的包容與真實的體驗,可正向影響幸 福感,促進健康,有助於自我實現與更好的表現。如同 Thomas(2010)在《佛陀的幸福 課》一書中提到,幸福是接納並感受當下美好的一切,包含此時、此地、此物與此空間,

當個體保有用心的意識時,平凡的生活將充滿驚奇。因此,Thomas 認為,用心才能注意 到身邊奇妙的事物,將世事看清而深入;其所論述的觀點,與 Langer 等人所持的用心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面對全球環境的變化,個體若能在正向情緒與正向認知的狀態與過程中,從中培養積 極的態度,對於生活能感到滿意,並能體驗正向或負向的情緒,從中跳脫功能固著的框架,

突破慣性思考到達放鬆,才能擁有正向的表現,也就是沒有憂鬱的症狀,如圖2-5-1 所示。

如同Mohanty(2009)從美國國際青年綜貫性研究﹙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Youth﹚

資料庫中發現,帶有正向思考或正向態度的人,在任何狀況或問題中總會學習看待事情的 光明面。

用心、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皆是正向的概念(反應),而憂鬱是一種負向的心理疾 病,個體擁有較多的正向反應,有助於面對問題或困難,從中解決;然而相反的,如果伴 隨憂鬱而衍生出來的負向想法或事件大於正向情感,將可能產生心理疾病。至於大學生的 用心、心理資本及主觀幸福感如何影響其正向表現,而不會產生憂鬱的症狀,仍有待實證 研究的查核驗證。

尤其,國內大學生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不同年級所面對的立即性問題皆不相同,大一 學生從制式的學習過程中轉換為自我導向的歷程,如何適應大學生活與課業,常是學生的 困擾;大二、大三學生除了課業的學習,社團的參與及人生的規劃,另外時間的有效運用 與否,將是關鍵;大四學生面對升學、就業的抉擇,其心理狀態較不安穩,亦是會影響個 體的健康。

貳、用心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

心理學家近來關心用心與幸福感的關係,Brown 與 Ryan(2003)指出,用心有助於 幸福感與快樂最直接表達的方式。Brown 與 Kasser(2005)再提到,用心得分較高的人,

其主觀幸福感較高。Brown、Ryan 及 Creswell(2007)評析相關文獻指出,用心可以促進 幸福感,感官時時刻刻的生活,也就是不帶批判性的思想經驗,可能是間接的運作,通過 增強自我調節的功能,配備了正在進行的注意力,從心理、軀體、環境線索等幾個層次,

證實用心對幸福感的功用。Siegel(2007)在其「正念認知研究中心」,透過各種用心練習

(如冥想、瑜珈、太極、氣功等),改善注意力與情緒調節,降低壓力及提升幸福感與同 情心。Singh、Lancioni、Winton、Wahler、Singh 及 Sage(2004)研究欲瞭解重度障礙者,

是否增加照顧者的用心水平的提高,可導致成年人的幸福。研究設計上,以三位成年人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2

著重度障礙者進行休閒,各有一位不同對的照顧者。作者群教導每一對照顧者用心方法,

測量護理人員八週的幸福水平。最後,測量三位成年人的幸福水平,在十六週後終止用心 訓練。研究發現:對於重度障礙者,增加照顧者用心程度,可以提高個人的幸福。

Brown、Kasser、Ryan、Linley 及 Orzech(2009)指出,用心得分較高,對於收入差 異的三種類型,包括慾望、過去比較及社會比較。這三種類型的差異皆與主觀幸福感呈正 相關。Weinstein、Brown 及 Ryan(2009)以大學生為對象,結果發現用心可使個人增加 良性的壓力評估,比較不會使用逃避作為因應策略;用心得分較高,其心理幸福感相對也

Brown、Kasser、Ryan、Linley 及 Orzech(2009)指出,用心得分較高,對於收入差 異的三種類型,包括慾望、過去比較及社會比較。這三種類型的差異皆與主觀幸福感呈正 相關。Weinstein、Brown 及 Ryan(2009)以大學生為對象,結果發現用心可使個人增加 良性的壓力評估,比較不會使用逃避作為因應策略;用心得分較高,其心理幸福感相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