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Lewin組織變革理論探討學校教師會發展 / 5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Lewin組織變革理論探討學校教師會發展 / 5"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6),頁 5-8

校級教師會功能 主題評論 第 5 頁

Lewin 組織變革理論探討學校教師會發展

陳幸仁 國立中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暨課程研究所副教授

一、前言

自從 1999 年全國教師會成立迄 今,已過了十三個年頭,對於整個教 育發展史而言,十多年並不算長,卻 是轉變教育生態的一個重要進展。當 初,允許各級學校能成立學校層級教 師會,確實是教育興革的創舉。本文 主要從 Lewin (1951)組織變革理論的 觀點,探討學校教師會的發展始末。

二、在解凍平衡階段,學校教師

會摸索組織發展路線

從早期 Lewin (1951) 提出組織變 革理論中,探討學校教師會的組織運 作與發展,可以分成三個重要階段: 第一,解凍平衡 (unfreezing equilibrium) 階段。在學校教師會成立之初,相當 容易察覺到,教師會重要成員與行政 人員之間有一定的緊張關係,但尚未 進入衝突對峙之勢。由於學校教師會 乃以往在學校組織內未曾有的次級團 體,此解凍平衡階段對校內利害關係 人而言,容易遇到教師會組織定位之 問題。在近年尚未成立全國性教師工 會之前,學校教師會在十多年前成立 之初,即碰到謂意識型態路線之爭。 相關學者 (如:彭富源,1998;Bascia, 2000) 提 出 教 師 組 織 會 有 專 業 主 義 (Professionalism) 和 工 會 主 義 (unionism) 路線的紛爭。支持學校教師 會朝向專業主義路線者,乃強調教師 是專業人員的身份,並非勞動者,學 校教師會乃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 社群。Poole (1999) 認為,教師組織朝 向專業 主義,可與 勞 工運動 保持距 離,避免教師身份的淪落,並致力提 升教師專業素養,以維護教師工作的 獨特性。不過,Ozga (1987) 則認為英 國政府 經常利用專 業 主義的 意識型 態,做為管理教師的一種工具,強化 教師是專業人員而非勞工身份,以催 化教師 需避免涉入 勞 工運動 之正當 性。 另一方面,擁護學校教師會朝向 工會主義發展者,欲強化教師會具有 工會性質,尤其勞動權利的爭取,更 是主要發展的訴求。所謂教師勞動權 利的爭取,主要乃針對勞動三權的關 切,主要指團結權、協商權和爭議權 (衛民,1996)。工會主義的立場乃認定 教師是職業團體,是受薪受雇階級, 因而教師得組織教師工會或教師會, 此乃團結權;以及教師工會或教師會 得就工作條件與雇主 (政府或學校) 協商工作條件、參與決策等權利,此 乃協商權。倘若協商產生僵局時,教 師是否可採行罷教這種爭議行為,便 是爭議權的範圍。在 1999 成立全國教 師會時,當時法規並未允許教師享有 爭議權,即使現今相關法令通過已允 許成立教師工會,但仍不允許教師工 會得享有爭議權。直到今日,不論是 全國層級或地方層級相關教師工會組 織,仍極力爭取將勞動第三權──亦 即爭議權,能透過修法取得,使教師 能擁有完備的勞動三權。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6),頁 5-8

校級教師會功能 主題評論 第 6 頁 上述指出,學校教師會成立時會 面臨意識型態路線之爭。由於現行法 令規定,學校教師會的屬性乃在人民 團體法的規範下,使得學校教師會在 某種程度上,無法被認定是教育專業 團體,因而在專業主義的路線上,常 遭受行政人員的質疑。此外,陳幸仁 (2008) 的個案學校教師會運作研究中 顯示,東方社會 (包含臺灣、中國、日 本、韓國、新加坡等) 長久以來將教師 形塑神聖的社會形象 (Aspinll. 2001), 不偌西方社會教師乃古希臘時期「教 僕」身份演變至今,使得西方社會教 師地位始終不高,甚至英國出現教師 荒。當初學校教師會成立時,部分教 師相當憂心教師不再是教師,而以勞 工身份向行政人員或當局協商工作條 件,進而導致社會大眾不再視教師為 社會地位高階份子 (陳幸仁,2008)。 綜上所述,學校教師會成立之初 所形成的解凍平衡階段,聚焦於教師 是否為專業人士或屬勞工階層,因而 形成專業主義和工會主義間的意識型 態紛爭,也使得學校教師會的組織定 位,存在不確定且具爭議的權力空間。

三、在改變平衡階段,學校教師

會朝工會主義路線

學校教師會組織運作與發展的第 二階段,乃Lewin (1951) 所提出的改 變平衡 (changing equilibrium) 階段。 在此階段,學校教師會逐漸朝向工會 主義路線,將教師會組織運作與發展 聚焦於協商權的彰顯,將可能與教師 工作條件可改變者,提出與行政人員 協商,也造成教師會幹部與部分行政 主管之衝突。通常教師會幹部被視為 變革勢力,採取主動攻勢,提出協商 或談判的議題;而行政人員則被視為 保守或反對勢力,不得不面對教師會 幹部提出的協商行為,被迫採取防衛 行為以迎戰。因而,在第二階段多是 教師會與行政人員的正面交鋒,往往 也容易 造成雙方意 見 不和、 沒有共 識、協商無法達成,並衝突不斷。 在陳幸仁 (2008) 的個案研究發 現,教師會幹部指出,導護工作是否 可以商請家長會方面來支援,以減輕 教師工作負荷,甚至少數教師認為交 通導護不算是教學專業的工作範圍。 交通導護工作由於是學務處的業務範 圍,個案校長指示學務主任與教師會 幹部進行協商。然而,在兩造協商之 初,因為學務主任感受教師會幹部的 不尊重,而教師會幹部卻認為學務主 任不想協商,雙方的初期協商即因而 造成衝突。在此階段,教師會欲改變 以往教師-行政之間的權力關係,認定 相關法令賦予教師會享有協商權,行 政部門不宜關閉協商大門,或採取高 高在上之姿不予協商;但另一方面, 行政主 管卻感受教 師 會幹部 的「氣 焰」,使得行政主管感受校園倫理中敬 老尊長的潛在行政規則受到衝擊。 綜上所述,學校教師會運作進入 第二階段的改變平衡階段,乃是教師 會欲改變以往教師-行政之間的權力關 係,尤其以往行政人員所代表的科層 控制,經常是要求教師順從配合,權 力關係所形構的意象是科層支配。教 師會欲改變此權力生態,唯在擁有協 商權的前提下,使得教師會和行政關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6),頁 5-8

校級教師會功能 主題評論 第 7 頁 係,如同坐在可以與行政主管平起平 坐 的 權力 天秤 上, 努 力改 變權 力 生 態,以期達到權力平衡。

四、在再設平衡階段,學校教師

會是否轉向專業主義路線

第三階段乃Lewin (1951) 所提出 的 再 設 平 衡 (refreezing equilibrium) 階段。學校教師會從當初允許成立至 今,已過了約十三、四個年頭。回顧 學校教師會成立之初,教師會幹部相 當積極主導議題並與行政主管進行協 商 , 到目 前從 筆者 教 學與 訪視 學 校 時,大多聽聞教師會的運作,不偌以 往般那樣活躍。相對地,教師會與行 政人員之間,也較少感受到雙方發生 衝突。學校教師會的組織運作與發展 在目前評估看來,應進入到再設平衡 階段。具體而言,昔日學校教師會朝 向工會主義路線,在經歷與行政部間 的 磨 合後 ,原 先由 教 師會 主打 的議 題,已取得雙方妥協或共識,因而促 使學校教師會必需思索,是否仍要扛 著工會主義的大旗?還是需思考轉向 專業主義發展之途徑?筆者觀察,在 部 分 學校 教師 會歷 經 與行 政人 員 的 「交戰」後,近年雙方已進入較為平 和的階段,也迫使學校教師會聚焦於 爭取協商權的平台逐漸消失後,必須 開始思考學校教師會在學校組織中存 在的必要性與功能。

五、結語

學校教師會的未來該如何?回顧 創始之初摸索組織發展走向,到了第 二階段聚焦於工會主義爭取協商權的 角力,到了晚近進入再設平衡階段, 迫使學校教師會須重新思考組織之定 位與發展方向。筆者認為,在近來教 育當局相當鼓勵教師專業發展,積極 期望中小學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 鑑,或者組織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這 股教改方向,應可提供學校教師會再 出發的契機。 參考文獻  陳幸仁 (2008)。學校教師會運作 之微觀政治分析:一所小學之個案研 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0, 23-54。  彭富源 (1998)。台灣教改新興勢 力:學校教師會。教育資料集刊,23, 55-78。  衛民 (1996) 。公共 部 門教師組 織—從勞動三權中團結權的分析。空 大行政學報,6,55-74。  Aspinall, R. W. (2001). Teachers’

unions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in Japan.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Bascia, N. (2000). The other side of the equ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of teacher unions. Educational Policy,

14(3), 385-404.

 Lewin,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Selected theoretical papers. New York: Harper & Row.

 Ozga, J. (1987). Part of the union: School representatives and their work. In M Lawn & G. Grace (Eds.), Teachers:

(4)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6),頁 5-8

校級教師會功能 主題評論

第 8 頁

133-146). London: Falmer Press.

 Poole, W. L. (1999). Teachers’

union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al policy making: Issues raised by an in-depth case. Educational Policy,13(5), 698-7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集體備課 (教材 教法 評量) 公開授業/觀課 (分享 錄影) 共同議課 (反思 紀錄)..

評分項目 2分 1分 0分 小組討論 1.認真參與討論.

發表好歌詞定義 2.教師引導學生 小組討論曲調旋 律與歌詞的對應

•Q :依據討論出的檢核標 準,評核這些組的內容.. •小組討論 (

配合教育革新趨勢 發揮教育統整功能 因應開放教育理念 促進教學效能提升 符應教育學習理論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 4.1 學校尚需提升學與教 效能。學校仍需持續探討 不同的教學策略, 以助 教師促進課堂互動,及 提升學生的共通能力...

學校有策略及計劃地推動和發展教師團隊,建立學習型組織,為教 師營造積極學習的文化。學校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