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之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之調查研究"

Copied!
18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 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之調查研究. 指導教授: 林素華 研究生: 黃明進. 博士 撰.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10 月.

(2) 謝辭 終於能夠完成論文,由衷感謝指導教授林素華老師,在這兩年多來,素華老 師總是細心、耐心的指導著我,使我受益良多,像是在一團迷霧中,總會看見一 盞明燈指引著我,讓我漸漸理清了方向,並且能一步步的往前邁進,在我論文寫 作過程中循循善誘,細心啟迪和指導,從論文主題的確定、研究架構的形成、文 獻探討方向、研究方法的運用、調查資料的分析、無不詳加悉心指導,使這篇論 文得以持續不斷改進,讓我在研究方面的能力增加不少。由衷的謝謝老師,謝謝 您。 感謝論文口試委員王順美老師、張子超老師與李永展老師。老師們都在論文 口試時給予許多幫忙與寶貴建議,以及引導我釐清許多的思考,這些都使我的論 文更加豐富與完美,謝謝您們。 感謝所上林明瑞老師、劉思岑老師,在研究所課程對我的啟發及引導,以及 論文計劃發表時,能以整體邏輯思考的觀點,透過不同的角度與視野,讓我重新 思考論文的整體概念與脈絡,謝謝您們。品詩學姐的多方奔走、幫忙以及不斷的 鼓勵之下,終於突破重重難關,順利完成論文,非常謝謝你這些年陪伴我們。班 上的同學們,這兩年多一起上課,一起歡笑,一起完成作業,雖然時間短暫,但 這將是我最難忘的回憶,謝謝你們。 最後感謝我的親人和北斗國小的同事們,謝謝你們全心的支持與關心,讓我 無後顧之憂的一邊上班,一邊做研究。在職進修期間,承蒙許木村校長的提攜, 有機會進修增長歷練,受惠甚深。有您在工作與論文寫作上的協助與鼓勵,讓我 工作之餘,得以兼顧學業,讓我永遠感激在心中。. I.

(3) 摘要 為因應環境教育法正式實施及即將全面推動十二年基本國民教 育 , 亟 需 了 解 目 前 高 中 職 學 生 之 環 境 素 養 現 況 。 本 研 究 主 要 目 的 : 1. 發 展 高 中 職 學 生 環 境 素 養 指 標。2. 發 展 檢 測 工 具。3. 瞭 解 高 中 職 學 生 環 境 素 養 現 況 。 4. 探 討 高 中 職 學 生 個 人 背 景 變 項 與 環 境 素 養 之 關 係 。 本 研 究 結 果 如 下 : 一 、 發 展 出 共 五 個 面 向 及 29 個 具 體 環 境 素 養 指 標 。 二 、 發 展 出 可 靠 環 境 素 養 檢 測 工 具 , 整 體 問 卷 Cronbach α 值 達 0.909, 具 有 良 好 信 度 。 三 、 本 研 究 採 分 層 隨 機 抽 樣 , 共 發 放 2612 份 問 卷 , 共 回 收 1503 份 問 卷 , 有 效 問 卷 1454 份 。 高 中 職 學 生 之 環 境 素 養表現傾於正向且其有一定水準。其中環境覺知與敏感度及環境倫理 價值觀表現較優,環境行動技能表現較弱,是需再加強的地方。四、 高中職學生背景變項與環境素養之關係:城鄉學生環境素養並無明顯 差異。而性別、就讀類別、年級、家長教育程度、家長職業、經常或 曾經參加有關環境活動、會特別注意環境問題、對環境問題感到憂慮 等背景變項會影響環境素養表現。 基於上述研究結論,建議教育單位具體規劃環境行動的教學內 容,多舉辦環境相關活動,並鼓勵學生參加。未來研究可增加訪談之 質性研究以增加研究深度。 關鍵詞: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指標. II.

(4) The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For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form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and going to fully promoting 12-Year Basic National Education,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for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Therefore,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include: 1) To develop referential indicators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for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2) To develop detection tools. 3)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of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4)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backgrounds and students’ environment literacy.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We developed 5 fields and 29 specific indicators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2) We developed a reliable detection tool for environmental literacy. Questionnaire Cronbach α value is 0.909, it has good reliability. 3) The data collection of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andom sampling. 2612 questionnaires are issued in total, 1503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and 1454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As a ressult,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form positively on the aspect of environment literacy with a certain level of quality. Particularly, students perform better knowledge of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sensitivity and values than the environmental action skills, which need to be improved.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ckground varances and student’s environment literacy i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und in the environment literac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tudents. Sex differences, different types of school, grade differences, parent’s education, parent’s career, frequency of attending or participating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vities, care on environment issues and even the variances of worry for environment will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we suggest that the Education Unit of the teaching III.

(5) plan specific content of environmental action proposals, and hold more environment-related activities,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planned activities. Adding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 to increase the depth of this research is the part to be improved. Key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ndicators. IV.

(6) 目錄 謝辭. .......................................................................................................................I. 摘要. ..................................................................................................................... II. ABSTRACT.................................................................................................................III 目錄. ..................................................................................................................... V. 圖目錄. .................................................................................................................. VI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 1 研究目的 ................................................................................................................ 5 研 究 範 圍 與 研 究 限 制 ...................................................................................... 6 名詞釋義 ................................................................................................................ 6.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 .................................................................................................. 8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環 境 教 育 內 涵 .................................................................................................... 8 環 境 素 養 內 涵 .................................................................................................. 23 環 境 素 養 的 重 要 性 及 相 關 研 究 ................................................................. 31 環 境 素 養 指 標 .................................................................................................. 35 美 國 及 以 色 列 環 境 素 養 研 究 ...................................................................... 38 高 中 職 生 的 環 境 素 養 及 相 關 研 究 ............................................................ 41. 第三章 研 究 方 法 ..................................................................................................... 58 第 一 節 研 究 架 構 ........................................................................................................... 58 第 二 節 研 究 流 程 ........................................................................................................... 59 第 三 節 研 究 對 象 ........................................................................................................... 61 第 四 節 研 究 方 法 ........................................................................................................... 64. 第四章 研 究 結 果 分 析 與 討 論 .............................................................................. 68 第 一 節 高 中 職 學 生 環 境 素 養 指 標 建 立 ................................................................. 68 第 二 節 高 中 職 學 生 環 境 素 養 檢 測 工 具 建 立 ........................................................ 72 第 三 節 高 中 職 學 生 環 境 素 養 施 測 後 結 果 分 析 ................................................... 87. 第五章 結 論 與 建 議 ............................................................................................... 116 第 一 節 結 論 .................................................................................................................. 116 V.

(7) 第 二 節 建 議 .................................................................................................................. 118. 參 考 文 獻 .................................................................................................................. 120. 附件 附件 附件 附件 附件 附件 附件 附件. 1 2 3 4 5 6 7 8. 相關學術領域之專家名單.................................................................................... 131 第二版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指標........................................................................ 134 第三版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指標........................................................................ 137 第五版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指標........................................................................ 151 第七版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指標........................................................................ 153 第九版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指標........................................................................ 157 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檢測(預試問卷) ................................................................. 166 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檢測(正式問卷) ................................................................. 171. VI.

(8) 圖目錄 圖 2-1 圖 2-2 圖 2-3 圖 2-4 圖 2-5 圖 2-6 圖 2-7 圖 2-8 圖 2-9 圖 3-1. 環境素養發展階層 1 ............................................................................................. 26 環境素養發展階層 2 ............................................................................................. 28 Hungerford & Tomera 環境素養模式.................................................................... 29 Marcinkowski 的環境素養修正模式 .................................................................... 30 全體六年級環境素養檢測總分長條分布圖......................................................... 39 全體八年級環境素養檢測總分長條分布圖......................................................... 40 全體學生環境素養檢測總分長條分布................................................................. 40 人類生命期中各種環境影響比較......................................................................... 42 環境課程教育模式................................................................................................. 43 研究架構圖............................................................................................................. 58. 3-2 3-3 4-1 4-2 4-3 4-4 4-5 4-6 4-7. 研究流程................................................................................................................. 61 現行區域計畫範圍 ............................................................................................... 62 指標建置研擬及問卷研擬歷程圖......................................................................... 71 高中職學生「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環境素養檢測得分分布圖......................... 92 高中職學生「環境概念知識」環境素養檢測得分長條分布圖......................... 95 高中職學生「環境倫理價值觀」面向得分分布圖............................................. 98 高中職學生「環境行動技能」面向得分分布圖............................................... 100 高中職學生「環境行動經驗」面向得分分布圖............................................... 102 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總面向得分分布圖........................................................... 105.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VII.

(9) 表目錄 表 2-1 表 2-2 表 2-3 表 2-4 表 2-5 表 3-1 表 4-1 表 4-2 表 4-3 表 4-4 表 4-5 表 4-6 表 4-7 表 4-8 表 4-9 表 4-10 表 4-11 表 4-12 表 4-13 表 4-14 表 4-15 表 4-16 表 4-17 表 4-18 表 4-19 表 4-20 表 4-21 表 4-22 表 4-23 表 4-24 表 4-25 表 4-26 表 4-27 表 4-28. 環境教育通識課程之內涵及架構表....................................................................... 20 環境素養發展階層................................................................................................... 27 環境素養的概念與內涵實證探討結果一覽表....................................................... 36 高 中 階 段 「 地 球 科 學 」 課 程 教 材 綱 要 ........................................................ 44 高 職 階 段 「 人 類 與 環 境 」 課 程 教 材 綱 要 ................................................... 50 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檢測學生抽樣人數表........................................................... 63 研擬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指標參考之文獻........................................................... 70 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指標....................................................................................... 71 預試問卷各面向 Cronbach α 係數總表.................................................................. 74 高中職學生「環境覺知與敏感度」量表預試信度分析....................................... 75 高中職學生「環境概念知識」量表預試信度分析............................................... 75 高中職學生「環境倫理價值觀」量表預試信度分析........................................... 77 高中職學生「環境行動技能」量表預試信度分析............................................... 77 高中職學生「環境行動經驗」量表預試信度分析............................................... 78 高中職環境素養檢測工具量表信度分析............................................................... 79 高中職學生「環境覺知與敏感度」量表之決斷值與相關係數表....................... 82 國小高年級學生「環境概念知識」鑑別度指數試題判斷標準表...................... 83 高中職學生「環境概念知識」量表之項目分析表............................................. 83 高中職學生「環境倫理價值觀」量表之決斷值與相關係數表......................... 84 高中職學生「環境行動技能」量表之決斷值與相關係數表............................. 84 高中職學生「環境行動經驗」量表之決斷值與相關係數表............................. 85 分析後預試試題分析結果總表............................................................................. 85 抽樣學校分配表..................................................................................................... 88 正式問卷各面向 α 係數總表 ................................................................................ 88 高中職學生居住地區分布表................................................................................. 89 高中職學生家長教育背景分布表......................................................................... 90 高中職學生家長職業背景分布表......................................................................... 90 高中職學生獲得環境資訊來源分布表................................................................. 91 高中職學生「環境覺知與敏感度」面向項目分析表......................................... 93 高中職學生「環境覺知與敏感度」面向指標分析表......................................... 93 高中職學生「環境覺知與敏感度」量表各題項分析表..................................... 94 高中職學生「環境概念知識」面向項目分析表................................................. 95 高中職學生「環境概念知識」面向指標分析表................................................. 95 高中職學生「環境概念知識」面向題項答對率摘要表..................................... 96 VIII.

(10)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4-29 高中職學生「環境倫理價值觀」面向之項目分析表............................................ 98 4-30 高中職學生「環境倫理價值觀」面向之指標分析表............................................ 99 4-31 高中職學生「環境倫理價值觀」面向之試題分析表............................................ 99 4-32 高中職學生「環境行動技能」面向之項目分析表.............................................. 101 4-33 高中職學生「環境行動技能」面向之指標分析表............................................. 101 4-34 高中職學生「環境行動技能」面向之試題分析表............................................. 101 4-35 高中職學生「環境行動經驗」面向之項目分析表............................................. 103 4-36 高中職學生「環境行動經驗」面向之指標分析表............................................. 103 4-37 高中職學生「環境行動經驗」面向之試題分析表............................................. 104 4-38 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各面向及各年級總分表..................................................... 105 4-39 高中、高職學生環境素養各面向得分表.............................................................. 106 4-40 高中職學生居住地區─環境素養面向 t 檢定........................................................ 107 4-41 高中職學生性別─環境素養面向 t 檢定................................................................ 108 4-42 高中職學生就讀類別─環境素養面向 t 檢定........................................................ 109 4-43 高中職各年級學生─環境素養面向 ANOVA 檢定 .............................................. 109 4-44 高中職學生家長教育程度─環境素養面向 ANOVA 檢定 .................................. 110 4-45 高中職學生家長職業─環境素養面向之 ANOVA 檢定 ...................................... 111 4-46 高中職學生參與環境相關活動─環境素養面向之 ANOVA 檢定 ...................... 113 4-47 高中職學生對於生態環境問題的注意─環境素養面向 t 檢定............................ 114 4-48 高中職學生對於環境是否感到憂慮─環境素養面向 t 檢定................................ 115. IX.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學生之環境素養現況,針對高中職生之 環境素養發展建構指標並設計問卷,並對台灣地區高中職學生進行抽 樣調查,藉以了解現今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現況。本章包括: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 名詞解釋等提出說明。各節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工業革命帶來了全球工商業的急劇發展,全球經濟結構產生劇 烈轉變,導致全球環境日益惡化、環境問題的層出不窮。人類追求經 濟成長而忽略自然環境的保護,造成資源耗損與環境品質逐漸惡化, 人類逐漸感受到環境破壞對生存的威脅。尤其近年來,大氣中溫室氣 體濃度急速上升使得全球暖化之情形逐漸惡化,導致全球氣候異常, 各地極端氣候包括異常的洪水、熱浪、風暴與冷鋒頻繁發生,極端氣 候 異 常 發 生 的 次 數 , 已 由 1950~ 1960 年 間 的 13 次 , 增 加 到 1990~ 1998 年 間 的 72 次 ( 王 根 樹 , 2008) 。 例 如 2009 年 莫 拉 克 風 災 , 為 台 灣 自 1959 年 八 七 水 災 以 來 最 嚴 重 的 水 患,引 發 臺 灣 多 處 水 患、坍 崩 與土石流,並造成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滅村事件,帶來重大損失及人 員傷亡。 面對環境問題的複雜性,已非培養專家所能解決。因此若能運 用教育的方法,促使人人對環境有正確的認知,如此才能徹底、有效 的解決環境問題。而教育的目的為改變人類思想與行為,因此解決環 境 問 題 的 關 鍵 在 於 發 展 環 境 教 育 ( 楊 冠 政 , 2003) 。 1977 年 於 伯 利 西 (Tbilisi)國 際 環 境 教 育 會 議 中 正 式 將 環 境 教 育. 1.

(12) 定義為「一種教育的過程,個人和社會在此過程中認識他們的環境, 以及組成其環境之生物、物理和社會文化成份間之交互作用,得到知 識、技 能 和 價 值 觀,並 能 個 別 地 或 集 體 地 解 決 現 在 和 將 來 的 環 境 問 題 」 ( 楊 冠 政,2003)。因 此,環 境 教 育 希 望 能 使 全 民 皆 能 認 識 環 境 問 題 , 瞭解並關切資源與我們生活環境關係,維護生態平衡及環境品質,若 要將環境教育的概念向下扎根,除了非正規教育的宣導與活動之外, 學 校 教 育 的 向 下 扎 根 也 是 相 當 重 要 的 環 境 教 育 管 道 ( 楊 冠 政 , 2003; 楊 國 賜 , 1997) 。 教育本質是在培養一個人具備「有效思考、清楚溝通、辨別普 遍 價 值、做 出 合 宜 的 判 斷 」等 四 種 生 活 必 備 的 能 力( 楊 冠 政,2003)。 同樣,環境教育是在培養一個人具有對環境的價值觀判斷、對環境的 信 念 、 對 環 境 的 態 度 等 能 力 , 使 人 民 成 為 具 有 環 境 素 養 (Environmental literacy) 的 公 民 (Hungerford &Peyton, 1976) 。 美 國 的 環 境 教 育 學 者 Roth(1992)指 出,環 境 素 養 是 個 人 對 環 境 與 環 境 議 題 所 擁 有 的 相 關 知 識 和態度,具備對環境問題解決的技術與動機,且所從事的行動維持著 生活品質與環境品質間的動態平衡。 環境開發關係著人類的經濟與生活,環境保護卻是人類永續發 展的重要課題,環境開發與環境保護並非一定互相違背,其中必有一 個平衡點,讓環境在開發之餘,亦能顧及環境的永續發展。這個平衡 點,端賴大眾對於環境有更正確、深入的了解,才能夠導引民眾對環 境 更 友 善。因 此,環 境 素 養 的 促 進 乃 刻 不 容 緩 之 議 題,值 得 深 入 探 討 。 Shamos(1993)認 為 , 社 會 的 每 一 個 階 層 在 不 同 的 工 作 崗 位 中 能 夠 合 理 地且有效地解決隱含知識的複雜問題,那麼一般大眾必須具有一定水 準 的 素 養。學 者 (Medved& Oatley,2000; McBeth & Hungerford,2008;張 子 超 , 2003; 高 翠 霞 , 2005)皆 認 為 提 昇 全 民 素 養 是 教 育 的 一 個 主 要 目 的。由此可見,素養調查重要性及意義,不管是在教育改革,政策制 2.

(13) 訂,或研究趨勢方面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環境教育在近年來也成為教育改革當中一個重要面向。以我國 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來說,除了整合成七個學習領域外,更將六個社 會 新 興 議 題,融 入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內,其 中 一 個 議 題 便 是「 環 境 教 育 」。 而隨著環境教育的融入,更是使學生學習到環境知識的概念,培養其 環境認知的思考,改變其環境態度的情感,訓練其環境行為的技能。 認知發展階段,是相當重要的觀念的形成階段,因此包含此階段的教 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環境教育的扎根有賴國民教育的推動,臺灣 的學校環境教育發展對環境教育有一定的地位與貢獻。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對於環境教育的推動產生助力,使台灣的 學校環境教育受到重視,這是環境教育的一大進展。其強調環境行動 的實踐、體驗與對環境議題之省思。而環境教育課程目標,希望能透 過各種教學活動引發學生對環境覺知與敏感度,充實學生環境與永續 相關的知識,讓學生對人與環境的互動有正確的價值觀,並在面對地 區或全球性環境議題時,能具備改善或解決環境問題的認知與技能, 以 建 立 學 習 者 的 環 境 行 動 經 驗,以 養 成 具 有 環 境 素 養 之 公 民 為 目 的( 教 育 部 , 2008) 。 希 望 學 生 具 有 「 環 境 覺 知 與 敏 感 度 」 、 「 環 境 概 念 知 識 」、「 環 境 價 值 觀 與 態 度 」、「 環 境 行 動 技 能 」、「 環 境 行 動 經 驗 」 等 因 素 組 成 之 環 境 素 養 ( 教 育 部 , 2008) 。 因 此 , 環 境 素 養 的 養 成 是 環境議題以及解決環境問題技能的關鍵,綜觀國內研究,針對環境教 育教學做過諸多的研究,各從不同的對象、教學科目、教學方法探討 環境教育的教學方法與成效,但除了教學方法之外,有必要對學生環 境教育素養做調查性的研究,以瞭解這些年來之環境教育是否達到學 生 環 境 素 養 之 目 標。此 外,環 境 教 育 法 於 2010 年 5 月 通 過,並 於 2011 年正式實施,旨在促進國民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 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促進 3.

(14) 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以達到永續發展,而環教 法中明定各級機關提撥經費推動環境教育相關活動,並辦理環境教育 人員之培訓,並制定相關罰則。從永續觀點來看,現代公民的環境素 養,其實是一個對人類發展的全面性關懷。因此於環境教育法實施之 前進行環境素養全面性調查,以作為前測,以供正式實施後教育單位 及研究參考,有其必要性。 環境教育是一種終身性的教育,而中學是培養環境素養的重要 階段,亦為環境公民養成的最佳時機。中學生能運用邏輯推理來尋找 最佳答案,對於真實世界顯示關心,訂定行為的標準,作為道德標準 發展雛形,選擇一個基本的價值觀,來做為其信仰之標的。且這段時 期是一個人生涯中重要發展階段,完成社會化、道德品格形成與塑造 個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重要時期。其學習發展,思考能力增強,能了 解抽象邏輯思考的概念,並發展辨證與創造的思考能力,著重建立在 理 解 模 式 之 下 的 記 憶 方 式 (林 崇 德 , 1995)。 高中職階段學生是即將進入社會行使公民權的準公民,是直接 使用環境者與對環境使用方式的決策者,在此階段前藉由了解其環境 素養程度,可預測學生未來畢業後行使公民權時對環境的態度與行 為。並且「高中職教育」是接受大專高等專業教育前準備階段,學生 在高中職教育階段可選擇普通高中、高職或綜合高中,在學習領域上 呈現漸漸分化之狀態。對於高中職學學生而言,畢業後即將成為成人 社 會 的 一 員 , 成 為 國 家 的 公 民 ( 林 美 君 , 2007) 。 為 了 培 育 具 有 環 境 素養的公民,實有必要對高中職學生的環境素養作研究,以利高中學 環境教育的推行。而政府為提昇國民教育品質,提出「十二年基本國 民 教 育 」 概 念 ( 教 育 部 十 二 年 國 民 教 育 網 站 , 2010) 。 欲 將 擴 大 國 民 基本教育至高中職階段,環境教育也必須因應高中職國教化的趨勢, 將環境教育以一貫的方式持續進行。 4.

(15) 在過去研究中,在國內有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研究中,雖然有 吳 鵬 兆 ( 2000) 楊 雅 雯 ( 2002) 顏 如 君 (2003) 王 森 霖 ( 2004) 洪 肇 呈 ( 2004)吳 安 倉( 2007)林 美 君( 2007)廖 薏 婕 (2007) 楊 倍 華 (2008) 林 建 輝 ( 2009) 等 人 針 對 高 中 職 學 生 環 境 相 關 議 題 或 環 境 素 養 探 討 , 但 都侷限部份議題或部分區域,並沒有相關研究是針對全國性高中職學 生環境素養進行調查。 因 此 於 2010 年 7 月 教 育 部 為 瞭 解 國 小 至 高 中 職 各 階 段 學 生 及 教 師環境素養現況,特別委託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及管理研究所 辦理全國國小至高中職各階段學生及教師之環境素養全國性調查,以 為未來實環境教育政策參考依據。本研究為此計劃之ㄧ部分,針對高 中職學生之環境素養進行探討。 基於上述的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將針對高中職生之環境素養發 展建構指標並設計問卷,並對台灣地區高中職學生進行抽樣調查,藉 以了解現今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現況。.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前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者試圖探究高中職學生環境 素養為何,希望藉由此研究,將國中小體系環境素養調查擴展對象至 高中職學生,以因應學校教育之一貫性與環境教育法之需求,進行全 國高中職生之環境素養檢測並研究高中職學生個人背景變項與環境素 養 之 關 係,提 供 未 來 推 廣 與 落 實 環 境 教 育 推 動 環 境 教 育 時 之 參 考 使 用。 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有四項: 一、發展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指標。 二、發展對應環境素養指標之檢測工具。 三、瞭解台灣地區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現況 四、探討高中職學生個人背景變項與環境素養之關係。. 5.

(1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 研 究 以 教 育 部 公 佈 之 九 十 九 學 年 度 全 台 486 所 高 中 職 學 校 為 研 究範圍,分為北中南東四區。依據「內政部國土計畫法」劃分,北部 地 區 範 圍 包 括 台 北 市、新 北 市、基 隆 市、宜 蘭 縣、桃 園 縣、新 竹 縣 市 、 連江縣,中部地區範圍包括苗栗縣、台中市、南投縣、彰化縣、雲林 縣、金 門 縣,南 部 地 區 範 圍 包 括 嘉 義 縣 市、台 南 市、高 雄 市、屏 東 縣 、 澎 湖 縣 , 東 部 地 區 包 括 花 蓮 縣 , 台 東 縣 (葉世文,2009)。.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要蒐集資料之方法,量表工具之學生背景 資料如城鄉,因本研究受限於取樣本區分困難度高,樣本性代表性不 足。另 量 表 工 具 內 容 僅 包 含「 環 境 覺 知 與 敏 感 度 」、「 環 境 概 念 知 識 」、 「環境倫理價值觀」、「環境行動技能」、「環境行動經驗」五面向 之環境素養進行探討,僅針對高中職階段學生環境素養為調查對象, 且因樣本回收受限於教育部環境素養調查計畫時程期限緣故,以致於 東部回收樣本數太少,造成該地區樣本不具足夠代表性。本研究均假 設所有填答者能依照個人意願客觀的進行填答,但填答者可能因本身 之主客觀因素,而無法呈現真實呈現,或因本研究之工具設計而造成 填答時非真實本意,造成結果不同,使研究結果難免受到侷限。.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 )高 中 職 學 生 : 本研究所指的高中職學生,為九十九學年度台灣地區高級中等 學 校 (包 含 高 中、高 職、綜 合 高 中 )學 生,包 括 公 私 立、各 科、各 年 級 之 學生。 6.

(17) (二 )環 境 素 養 (Environmental literacy): 它是一種可以觀察的行為,為能察覺與說明環境系統健康的能 力,並且可以維持、恢復、提升環境系統的健康,並且關心環境以及 所 喜 愛 的 人 事 物 (Roth, 1992)。 主 要 內 涵 包 括 : 1.對 整 體 環 境 覺 知 及 敏 感 度 ; 2.對 環 境 問 題 瞭 解 並 具 有 經 驗 ; 3.具 有 價 值 觀 及 關 切 環 境 的 情 感;4.具 有 辨 認 和 解 決 環 境 問 題 的 技 能;5.參 與 各 階 層 解 決 環 境 問 題 的 工 作 (UNESCO, 1978)。 本 研 究 中 的 環 境 素 養 涵 蓋 了 5 個 面 向 , 包 括 : 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環境概念知識、環境倫理價值觀、環境行動 技能與環境行動經驗。. (三 )指 標 ( indicators) : 指標係用以歸納、指引一項事物之現象和內涵,藉由資料之整 理與分析,可藉以說明或解釋社會關注、重要議題之靜態和動態發展 歷程,反映出系統之表現情形和態勢,以作為檢視與判斷系統問題解 決 之 依 據 。 Spee & Bormans(1992)認 為 , 指 標 為 一 種 信 號 或 指 引 , 可 用 來解釋制度或部份制度的表現情形。「可歸納特定現象或事物相關資 訊 之 量 度,或 者 合 理 替 代 該 量 度 者 」(於 幼 華、張 益 誠, 1999)。徐 超 聖 ( 1999) 則 認 為 , 指 標 是 用 來 指 出 或 顯 示 某 種 已 存 在 的 現 象 , 由 於 該 現象較為抽象,不易直接觀察或不便測量,因此以另一種可測量或觀 察的指標來表徵該現象。 本研究中的所指「環境素養指標」乃將學生蘊涵於內與表現於 外者,轉化為可以觀察評量的具體環境行為,藉以反映學生的環境素 養表現,呈現環境素養的特徴,藉以建構出普遍性的原則,作為環境 素養檢測之參考。. 7.

(18)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 本研究擬透過相關文獻加以分析探討,共分六節,第一節闡述 環境教育內涵,第二節說明環境素養,第三節探討環境素養的重要性 及相關研究,第四節探討環境素養指標,第五節為簡述美國及以色列 環境素養評量研究,第六節探討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及相關研究。. 第一節. 環境教育內涵. 一、環境教育定義: 環 境 教 育 的 定 義 在 不 同 國 家、會 議 均 都 有 給 予 不 同 的 定 義,如 : 美 國 在 1970 年 實 施 的 環 境 教 育 法 案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中給予環境教育的定義為:「環境教育是教育過程,他涉及人與自然 以及人造環境的關係,包括人口、污染、資源分配與枯竭,保育、運 輸 、 技 術 、 城 市 和 鄉 村 的 計 畫 與 整 個 人 類 環 境 的 關 係 。 」1971 年 於 美 國召開的教育與環境會議中則曾稱:「環境教育涉及有關價值判斷 (value judgement)和 清 晰 地 思 考 有 關 環 境 複 雜 問 題 的 教 學。它 們 是 政 治 的、經濟的、哲學的和技術的。」 1972 年 國 際 自 然 及 資 源 保 育 聯 盟 (IUCN)對 環 境 教 育 所 提 出 的 定 義 則 為 美 國 的 全 國 環 境 教 育 協 會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及 英 國 的 環 境 教 育 學 會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所 採 用 , 定 義 如 下 : 「 環 境 教 育 是 認 知 價 值 和澄清概念的過程,藉以發展能瞭解與讚賞介於人類、文化、和其生 物、物理環境相互關係所必須的技能和態度。環境教育也需要應用有 關環境品質問題的決策及自我定位的行為規範。」 8.

(19) 1977 年 , 聯 合 國 教 科 文 組 織 (UNESCO)於 前 蘇 聯 的 伯 利 西 (Tbilisi)所 提 出 的 宣 言 中 加 以 闡 述 為 :「 環 境 教 育 是 一 種 教 育 過 程 , 在 這過程中,個人和社會認識他們的環境,以及組成環境的生物、物理 和社會文化成分間的交互作用,得到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並能個別 地獲集體地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 由上述環境教育的定義來看,環境教育出現時機在於人們意識 到必需實際解決周遭遭受破壞的環境時,才透過教育來改變或澄清人 們的價值觀,並賦予必要的技能、知識以達到解決環境的問題。因此 在對環境教育定義初步的瞭解後,接下來進一步瞭解環境教育的目標 為何。. 二、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出的環境教育教學目標: 人 們 體 認 到 工 業 的 發 展 對 環 境 造 成 很 大 傷 害, 1970 年 代 環 境 教 育 逐 漸 受 到 大 家 重 視。聯 合 國 於 1977 年 在 蘇 俄 的 Tbilisi 召 開 國 際 政 府環境教育會議時,制定環境教育的目標、目的類別、及指導方針, 供各國發展環境教育課程參考,希望藉由環境教育的施行,改善人與 環 境 間 的 關 係 (UNESCO, 1978)。 (一)環境教育的目標 1.培 養 對 於 都 市 與 鄉 村 地 區 之 經 濟 的、社 會 的、政 治 的 和 生 態 的 相互依賴關係之清晰的意識和關切。 2.提 供 每 個 人 有 機 會 去 獲 得 保 護 和 改 善 環 境 所 需 要 的 知 識 、 價 值、態度、承諾和技能。 3.創 造 個 人 、 團 體 和 社 會 整 體 與 環 境 相 處 時 的 新 行 為 模 式 。 (二)環境教育的目的類別 1.覺 知 (Awareness):協 助 社 會 群 體 和 個 人 對 整 體 環 境 及 其 相 同 問 題獲得覺知和敏感度。 9.

(20) 2.知 識 (Knowledge): 協 助 社 會 群 體 和 個 人 獲 得 關 於 環 境 及 其 相 關問題的各種經驗和基本瞭解。 3.態 度 (Attitude):協 助 社 會 群 體 和 個 人 獲 得 關 切 環 境 的 一 套 價 值 觀,並承諾主動參與環境改進和保護。 4.技 能 (Skills):提 供 社 會 群 體 和 個 人 獲 得 辨 認 和 解 決 環 境 問 題 的 技能。 5.參 與 (Participation):協 助 社 會 群 體 和 個 人 有 機 會 主 動 參 與 各 階 層環境問題的解決。 (三)環境教育的指導方針 1.考 慮 環 境 的 整 體 性 - 應 涵 蓋 自 然 和 人 為,科 技 和 社 會( 經 濟 、 政治、文史、倫理和美學的)。 2.是 終 身 的 歷 程 - 開 始 於 學 前 教 育 並 持 續 於 所 有 正 規 教 育 和 非 正規教育階段。 3.是 科 技 整 合 的 - 從 各 學 科 中 擷 取 特 定 內 容 , 以 獲 得 整 體 而 平 衡的觀點。 4.從 地 方 、 國 家 、 地 區 和 國 際 的 觀 點 , 檢 視 主 要 的 環 境 議 題 , 以獲得整體而平衡的觀點。 5.重 視 現 在 及 潛 在 的 環 境 問 題 , 並 考 慮 到 歷 史 的 觀 點 。 6.提 升 地 方 的 、 全 國 的 和 國 際 合 作 的 價 值 和 必 需 性 , 以 預 防 和 解決環境問題。 7.在 發 展 和 成 長 的 計 畫 中 , 明 確 考 慮 環 境 的 層 面 。 8.使 學 習 者 能 夠 計 畫 自 己 的 學 習 經 驗 , 並 提 供 機 會 讓 他 們 扮 演 一個做決定並能接受決定後果的角色。 9.將 環 境 的 敏 感 度 、 知 識 、 解 決 問 題 技 能 和 價 值 澄 清 連 結 到 各 年齡層,特別是在幼兒時期的學習者對自己社區的環境敏 感度。 10.

(21) 10.幫 助 學 習 者 發 現 環 境 問 題 的 表 徵 和 真 正 的 原 因 。 11.強 調 環 境 問 題 的 複 雜 性 , 因 此 需 要 發 展 批 判 性 思 考 和 解 決 環 境問題的能力。 12.利 用 多 樣 的 學 習 環 境 和 教 育 方 法 , 從 事 有 關 環 境 及 在 環 境 中 進行教學,同時非常強調實際的活動和第一手的經驗。. 三 、 Hungerford 等 提 出 的 環 境 教 育 理 念 : Hungerford et al.(1980) 表 示 Tbilisi 環 境 教 育 會 議 所 提 出 的 五 項環境教育課程目標僅只是一般性宣言,很難將這些一般性的目標轉 化為具體的環教教學目標,因此,三位學者提出了環境教育課程發展 的主要目標及循序漸進的四個次目標,試圖使教師在實際教學場域有 更明確的方向可循,並強調培養出能解決環境問題的公民。其主要目 標為「協助公民具有環境相關知識,有技能和行動意願,以個人或群 體的努力來達到或維持生活品質與環境品質間的動態平衡。」 另四個階段性次目標如下: 階 段 一、生 態 學 基 礎 (Ecological Foundation Level):使 學 習 者 獲 得 足 夠 的生態學基礎知識,以做出合乎生態法則的決策。 1. 個 體 和 族 群 。 2. 交 互 作 用 和 相 互 依 賴 。 3. 環 境 影 響 及 其 限 制 因 子 。 4. 能 量 流 動 和 物 質 循 環 ( 生 化 循 環 ) 。 5. 社 區 與 生 態 系 統 的 觀 念 。 6. 體 內 平 衡 。 7. 演 替 作 用 。 8. 人 是 生 態 系 統 中 的 一 份 子 。 9. 人 類 活 動 與 其 社 區 跟 生 態 的 關 連 。 11.

(22) 階 段 二 、 概 念 上 的 覺 知 階 段 - 議 題 和 價 值 觀 (Concept Awareness Level - Issues and Values):使 學 習 者 覺 知 個 人 或 群 體 的 行 為 會 影 響 生 活 品 質 和環境品質間的關係,以及這些行為所產生的環境議題,必須透過調 查、評估、價值澄清、決策,最後採取公民行動。 1. 從 生 態 觀 點 看 人 類 的 文 化 活 動 ( 如 宗 教 、 經 濟 、 政 治 、 社 會 等)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2. 從 生 態 觀 點 看 個 人 行 為 對 環 境 造 成 的 影 響 。 3. 各 種 環 境 議 題 在 生 態 和 文 化 面 向 的 意 涵 。 4. 各 種 可 解 決 環 境 議 題 的 方 案 在 生 態 和 文 化 面 向 的 意 涵 。 5. 在 議 題 決 策 前 , 必 須 進 行 環 境 議 題 的 調 查 和 評 估 。 6. 每 個 人 對 環 境 議 題 擁 有 不 同 的 價 值 觀 , 要 在 議 題 決 策 前 釐 清 個人的價值。 7. 採 取 負 責 任 的 公 民 行 動 ( 如 勸 說 、 消 費 主 義 、 法 律 行 動 、 生 態管理)在環境議題中是重要的。 階 段 三 、 評 估 與 調 查 階 段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Level): 培 養 學 習者的知識與技能,使他們有能力去調查環境議題,和評估議題解決 的替代方案;關於環境議題與替代解決方案的價值觀亦需被釐清。 (一)、學習者在此階段的學習目標: 1. 需 有 辨 別 議 題 、 調 查 議 題 ( 使 用 一 、 二 級 資 料 來 源 ) 與 資 料 整合的知識和技能。 2. 有 分 析 環 境 議 題 的 能 力 , 及 關 於 生 態 與 文 化 面 向 的 價 值 觀 。 3. 辨 別 各 議 題 替 代 方 案 的 能 力 與 這 些 解 決 方 案 的 價 值 觀 。 4. 有 獨 自 評 估 替 代 解 決 方 案 的 能 力 , 並 與 這 些 議 題 在 生 態 和 文 化面向上的價值觀有所結合。 5. 對 於 各 環 境 議 題 與 其 相 關 的 解 決 方 案 , 有 辨 別 、 釐 清 自 我 價 值觀的能力。 12.

(23) 6. 評 估 、 釐 清 與 改 變 自 我 價 值 觀 的 能 力 。 (二)、提供學習者有機會去: 7. 參 與 環 境 議 題 的 調 查 與 評 估 。 8. 參 與 對 生 活 與 環 境 品 質 間 動 態 平 衡 應 有 的 價 值 觀 改 變 過 程 。 階 段 四 、 環 境 行 動 技 術 階 段 - 訓 練 與 應 用 (Environmental Action Skills Level-Training and Application): 使 學 習 者 有 正 向 環 境 行 為 的 技 術 , 以 達到生活品質與環境品質間動態平衡發展。 (一)、學習者在該階段所發展的目標: 1. 能 產 生 與 價 值 觀 一 致 的 個 人 或 團 體 的 有 效 行 動 , 包 括 勸 說 、 消費、政治、法律和生態管理等。 (二)、提供學習者有機會去: 2. 在 特 定 環 境 議 題 上 , 能 產 生 關 心 環 境 的 行 動 策 略 。 3. 運 用 環 境 行 動 技 術 於 特 別 的 議 題 。 4. 評 估 這 些 行 動 是 否 可 使 生 活 品 質 與 環 境 品 質 間 達 到 一 種 動 態 平衡。 以 上 為 Hungerford 等 人 提 出 的 環 境 教 育 課 程 發 展 階 段 性 目 標 , 上述可以了解透過環境教育希望培養出公民環境素養方針。. 四 、 Roth 等 學 者 提 出 的 環 境 教 育 目 標 到 了 1990 年 代 , Roth(1992)則 認 為 環 境 教 育 的 終 極 目 標 是 培 養出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其應擁有環境知識與態度、解決環境 問題的能力與動機、及保有生活品質與環境品質間的動態平衡。美國 環 境 素 養 評 量 小 組 Marcinkowski 和 Rehring 則 為 「 環 境 素 養 」 建 構 出更為切實的內涵,而其架構主要建立在環境教育實施現況研究與需 要 (Simmons, 1991; UNESCO, 1978)及 環 境 教 育 的 目 標 與 特 色 上 (Hungerfor et al., 1980; Roth, 1992; UNESCO, 1980), 包 含 了 認 知 、 技 13.

(24) 能、情意和行為四大領域,各領域又包含數個組成要件,而這些組成 要件同時也是環境教育課程的目標或影響環境行為的相關變項(許世 璋 , 2001) , 如 下 ; 1. 認 知 與 技 能 領 域 : 包 括 生 態 學 與 環 境 科 學 的 知 識 、 有 關 環 境 議題的知識、調查分析環境議題,並能提出解決方案的技能 與知識、採取環境行動策略的技能與知識。 2. 情 意 領 域 : 包 括 環 境 敏 感 度 、 控 制 觀 、 環 境 態 度 與 價 值 觀 、 環境責任感、行動意圖。 3. 行 為 領 域:負 責 任 的 環 境 行 為( 或 稱:環 境 行 動、環 保 行 動 、 環 保 行 為 )包 括 生 態 管 理 、 消 費 者 /經 濟 行 為 、 勸 說 、 政 治 行 動、法律行動。 在環境素養的組成要件中,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是環境教育的最 重 要 目 標 (Hungerford & Volk, 1990; Roth, 1992)。 而 環 境 議 題 經 過 調 查、評 估 後,個 人 或 團 體 所 採 取 的 環 境 行 為 被 分 為 五 大 類 (Hungerford & Pyton, 1976), 介 紹 如 下 : 1. 生 態 管 理 (Ecomanagement):藉 著 日 常 家 居 生 活 中 所 親 自 採 取 的 行 動,來 直 接 達 到 保 護 環 境 的 目 標。例 如 資 源 回 收、栽 種 花 木、節約用水用電、垃圾減量等。 2. 消 費 者 /經 濟 行 為 (Consumer/ Economic action):藉 著 個 人 或 團 體 所 能 採 取 的 經 濟 支 持 或 抵 制 行 為,來 達 到 保 護 環 境 的 目 標 。 例 如 避 免 購 買 會 造 成 污 染 的 產 品、抵 制 不 重 視 環 保 的 廠 商、用 金錢贊助環保團體等。 3. 說 服 (Persuation): 藉 著 個 人 或 團 體 所 採 取 的 訴 求 , 來 影 響 他 人 支 持 環 境 保 護。例 如 告 訴 他 人 可 採 取 拿 些 行 動 來 解 決 環 境 問 題、勸 告 他 人 停 止 破 壞 環 境 的 行 為、公 開 表 達 支 持 環 保 的 行 為。 4. 政 治 行 動 (Political action): 藉 著 個 人 或 團 體 所 採 取 的 政 治 行 14.

(25) 動 ,來 達 到 保 護 環 境 的 目 標 。例 如 投 票 、遊 說 政 治 人 物 、集 會 遊行等。 5. 法 律 行 動 (Legal action): 藉 著 個 人 或 團 體 所 採 取 的 法 律 行 動,來 達 到 保 護 環 境 的 目 標。例 如 檢 舉 環 境 破 壞 事 件、幫 助 主 管單位加強環境法規的落實等。 另 外 , Smith-Sebasto(1992)則 將 環 境 行 動 分 為 六 類 : 1. 公 民 行 動 (Civic action): 個 人 或 團 體 透 過 政 治 途 徑 來 保 護 自 然環境。如:投票、參與公聽會、連署請願書、抗議行動。 2. 教 育 行 動 (Education action): 個 人 或 團 體 為 關 心 環 境 問 題 , 而主動接觸相關資訊。如:觀賞環境相關的電視節目、閱讀 環境相關文章、參與學術研討會。 3. 財 務 行 動 (Financial action):藉 由 個 人 或 團 體 採 取 花 錢 或 不 花 錢的方式來達到推動保護自然環境的目的。如:購買環保產 品或拒買有害環境的產品、捐錢給環保組織、投資金錢在有 環保責任的公司。 4. 法 律 行 動 (Legal action): 藉 由 個 人 或 團 體 , 為 了 環 境 法 案 所 採取的司法行為,或透過法律來約束不令人期待、有害環境 的行為。如:訴訟、強制命令。 5. 動 手 行 動 (Physical action): 藉 由 個 人 或 團 體 所 採 取 的 身 體 力 行行動。如:撿拾垃圾、資源回收、參與社區清潔、隨手關 燈。 6. 說 服 行 動 (Persuasive action): 藉 由 個 人 或 團 體 所 採 取 的 非 金 錢式勸說行動,激發他人產生環境保護的行為。如:寫信、 演講、非正式討論、遊說政府官員。. 15.

(26) 五 、 張 子 超 ( 2003 ) 提 出 五 個 環 境 教 育 目 摽 : 張 子 超 ( 2003 ) 認 為 環 境 教 育 必 須 完 整 地 包 含 五 個 教 育 目 標 , 才. 能落實環境教育的理念。這五個目標分別是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 (perceptual awareness)、 環 境 概 念 知 識 (knowledge)、 環 境 倫 理 價 值 觀 (environmental ethics)、 環 境 行 動 技 能 (environmental action skills)與 環 境 行 動 經 驗 (environmental action experiences)。 (一 )環 境 覺 知 與 環 境 敏 感 度 經由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觀察、分類、排序、空間關係、測 量 、 推 論 、 預 測 、 分 析 與 詮 釋 ), 培 養 學 生 對 各 種 環 境 破 壞 及 污 染 的 覺知,與對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 (二 )環 境 概 念 知 識 教 導 學 生 瞭 解 生 態 學 基 本 概 念、環 境 問 題 (如 溫 室 效 應、土 石 流、 河 川 污 染 、 和 空 氣 污 染 等 )及 其 對 人 類 社 會 文 化 的 影 響 、 與 瞭 解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環 保 機 會 與 行 動( 資 源 節 約 與 再 利 用、簡 樸 生 活、生 態 設 計 …)。 (三 )環 境 倫 理 價 值 觀 藉由環境倫理價值觀的教學與重視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境態 度,使學生能欣賞和感激自然及其運作系統、欣賞並接納不同文化, 關懷弱勢族群,進而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 (四 )環 境 行 動 技 能 教導學生具辨認環境問題、研究環境問題、收集資料、建議可 能解決方法、評估可能解決方法、環境行動分析與採取環境行動的能 力。 (五 )環 境 行 動 經 驗 將環境行動經驗融入於學習活動中,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培養 學生處理生活周遭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社區產生歸屬感與參與感。 配合上述的五個環境教育目標,環境教育的內涵闡述如下: 16.

(27) (一)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 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是環境教育的根本,使學生具有環境敏 感度和覺知的教學內容可以包括: 1.感 官 覺 知 能 力 的 訓 練 ( 觀 察 、 分 類 、 排 序 、 空 間 關 係 、 測 量 、 推論、預測、分析與詮釋)。 2.自 然 環 境 與 人 為 環 境 美 的 欣 賞 與 敏 感 性 。 3.各 種 環 境 破 壞 及 污 染 的 覺 知 。 4.覺 知 環 境 的 變 遷 ( 含 自 然 環 境 與 人 文 社 會 環 境 ) 。 5.覺 知 人 類 行 為 對 自 然 與 人 文 社 會 環 境 造 成 的 衝 擊 。 6.覺 知 人 類 與 環 境 、 自 然 資 源 與 社 會 文 化 都 息 息 相 關 。 7.覺 知 人 類 應 負 起 的 相 關 環 境 責 任 。 8.覺 知 人 類 社 會 的 正 常 運 行 是 來 自 於 自 然 資 源 的 供 給 。 (二)環境概念知識 環境概念知識應包含下列幾項: 1.生 態 學 基 本 概 念 : (1)個 體 與 群 體 。 (2)互 動 與 互 依 。 (3)環 境 影 響 因 子 與 限 制 因 子 。 (4)能 量 流 動 與 物 質 。 (5)生 態 系 統 恆 定 性 、 與 消 長 。 (6)人 為 生 態 系 成 員 之 一 。 (7)人 類 活 動 及 其 社 區 之 生 態 意 義 。 2.瞭 解 環 境 問 題 (如 全 球 暖 化 、 土 石 流 、 河 川 污 染 、 和 空 氣 污 染 等 )及 其 對 人 類 社 會 文 化 的 影 響 。 3.瞭 解 人 類 行 為( 如 經 濟 的 、 政 治 的 、 社 會 的 、 文 化 的 )如 何 影 響環境。 17.

(28) 4.瞭 解 我 國 與 國 際 的 環 境 保 護 與 管 理 的 基 本 法 律 與 規 定 。 5.瞭 解 環 境 與 健 康 的 關 係( 如 公 共 衛 生:水、空 氣、土 壤、垃 圾 、 野生動植物)。 6.瞭 解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環 保 機 會 與 行 動( 資 源 節 約 與 再 利 用、簡 樸 生 活 、 生 態 設 計 …) 。 7.瞭 解 環 境 正 義 與 弱 勢 族 群 的 議 題 。 8.瞭 解 國 際 環 境 保 護 的 伙 伴 關 係 與 發 展 。 9.瞭 解 永 續 發 展 的 涵 義 , 關 懷 人 類 世 代 發 展 。 10.瞭 解 自 然 資 源 需 要 長 期 性 的 明 智 規 劃 與 管 理 。 (三)環境倫理價值觀 環境倫理價值觀的教學與重視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 是環境教育與其他學科最不同之處,環境教育均衡重視認知、情意與 行動的教學與學習。 1.能 關 懷 、 珍 惜 環 境 及 各 類 生 物 。 2.欣 賞 和 感 激 自 然 及 其 運 作 系 統 。 3.欣 賞 並 接 納 不 同 文 化 , 關 懷 弱 勢 族 群 。 4.關 懷 未 來 世 代 的 生 存 與 發 展 。 5.積 極 關 切 環 境 、 文 化 、 兩 性 、 族 群 的 議 題 。 6.尊 重 與 澄 清 環 境 議 題 後 的 不 同 價 值 立 場 。 7.與 其 他 生 命 的 互 動 過 程 產 生 衝 突 時 選 擇 具 有 良 善 的 環 境 倫 道 德的判準。 (四)環境行動技能 依 據 聯 合 國 UNESCO 的 環 境 教 育 計 畫,解 決 環 境 問 題 的 技 能 包 括以下七項。 1.辨 認 環 境 問 題 。 2.研 究 環 境 問 題 。 18.

(29) 3.收 集 資 料 。 4.建 議 可 能 解 決 方 法 。 5.評 估 可 能 解 決 方 法 。 6.環 境 行 動 分 析 基 準 。 7.採 取 環 境 行 動 (五)環境行動經驗 將環境行動經驗此一要素用於學習領域中,是符合教育改革的 理念,能使教學內容生活化,能培養學生處理生活周遭問題的能力, 更能使學生對社區產生歸屬感與參與感。環境行動的內涵與教學,已 有相當多的研究。其型態大概有下列五種:生態管理、說服、消費者 主義、政治行動和法律行動。 1. 瞭 解 校 園 內 與 地 區 性 之 環 境 議 題 , 對 個 人 、 家 庭 、 學 校 與 社 區 的影響,並經由簡單的觀察、資料收集、實驗、提出解決方案及 採取適當行動。 2. 瞭 解 全 國 性 與 國 際 性 之 環 境 議 題 , 對 個 人 、 家 庭 、 學 校 與 社 區 的 影 響 ,並 經 由 觀 察( 或 上 網 )、資 料 收 集 、實 驗 、提 出 解 決 方 案及採取適當行動。 目前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目標便是依據這五個目標訂定,因 此為能使本研究能配合現在教育政策,並能提供教育當局訂定未來環 境教育政策參考,因此將環境素養分成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環境 概念知識、環境倫理價值觀、環境行動技能與環境行動經驗。這五大 面向。並依這五大面向發展環境素養指標及檢測工具,以進行台灣地 區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檢測,以了解目前學生環境素養現況。. 19.

(30) 六、國內對環教通識課程內涵架構的規劃 台 灣 自 民 國 80 年 起『 教 育 部 加 強 推 行 環 境 教 育 計 畫 』實 施 要 領 中,將環境教育列入大學『通識教育』的課程中。此計劃已明文提出 大專推行環境教育的綱領,並促進日後大學環境通識課程的積極開 設。因 此 主 持「 通 識 教 育 專 案 研 究 計 畫 」的 研 究 小 組,王 順 美 等( 2000) 則針對國內大專環境教育通識課程內涵架構做了初步規劃。他們參考 了國內外文獻、邀請不同領域的環境教育課程的教授擔任顧問指正, 發展一套課程架構與內涵,供老師參考,使大專環境教育通識課程在 多樣化中而不失其基本精神。此計畫的研究結果顯示了環境教育的精 神,並提供具體的內涵。其以環境教育的五個目標-覺知、知識、態 度、技能和行動,為四個主要領域,各領域下包含數個架構,各架構 下擁有數個內涵,並提供例子或解釋來闡述各內涵,使其更明確清楚 其意涵。 表 2-1 環境教育通識課程之內涵及架構表 項目 覺知. 架. 構. 內涵. 釋 例. 1.察覺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的美。. -察覺周遭環境中的自然及其美,如:社 區公園、行道樹、水池 2.察覺環境的變化,並對於各種環境破壞、污染具 -察覺人為環境中的污染問題,如:水污 一、覺知環境的現況 有敏感度。 染、化肥學料、農藥問題、流浪狗問題 3.察覺自然環境與人文社會環境的變遷。 -察覺社區中自然景物、產業、生活等的 變遷 1.覺知個人的環境認知、價值對做決定、行為的影 -了解山坡地種植造成水土流失,不購買 高山水果 二、覺知個人對自然與人 響。 2.覺知個人的決定與行為會對環境造成正面及負 -自己以身作則做環保會影響他人及社 文環境所造成之衝擊 面的影響。 會 1.覺知人類社會的正常運行是來自大自然的供給。-人們的食、衣、住、行等直接、間接來 自於大自然 三、覺知自然環境、人文 2.覺知環境問題影響人類的健康、生活品質。 -鎘米、酸雨、戴奧辛、輻射屋、土石流 社會與個人的生活、生命 覺知人類生活品質乃繫於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維持 等,影響健康及生活品質 息息相關 生態平衡。 3.覺知社會的不正義與環境污染的關連性。 -核廢料、汞污泥移至第三世界國家、水 庫與當地居民、原住民與國家公園之問題 四、覺知解決環境問題的 1.覺知自發性地從自身及周遭環境的努力是改善 -認養公園 潛能 環境的起點。 -共同購買、廚餘變堆肥 20.

(31) 2.覺知合作的伙伴關係為解決環境的要素。. -國際黑面琵鷺救援聯盟 -生態保育聯盟;反核、搶救棲蘭聯盟 (一)物物相關 互動與互依 知識 一、瞭解人與自然互動的 (二)物有所歸 能量的流動與物質循環 基本概念 (三)自然善知 生物多樣性、環境負荷、消長恆定性 (四)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資源的有限性、永續發展 (一)瞭解環境議題現況 -臭氧層破洞、全球暖化、森林砍伐、沙 1.全球性的環境議題及其對個人健康、生活品質與 漠化、人口問題、貧窮問題、水資源缺乏、 人類生存的影響 野生生物滅種、海洋環境議題、酸雨問 題、有害廢棄物移轉、…等。 2.區域性的環境議題 -水污染、水資源缺乏、地層下陷、空氣 污染、有毒廢棄物、202 兵工廠、中科、 3.地方性的環境議題 國光石化環境開發等議題。 -垃圾、噪音、山坡地問題、汽機車問題、 二、瞭解各種環境議題的 熱島效應、農地農藥污染…等。 現況對個人與社會的影 (二)瞭解資源管理的策略 -能源使用效率、可持續能源研究、氣候 響,以及解決策略 1.保護大氣層,能源轉型 變遷問題研究 2.控制荒漠化 -土地的需求利用評估、土地資源之持續 3.滿足農業需要而不破壞土地資源,持續性的綜合 利用與管理 性土地 -國際熱帶木材協定(ITTA) -倫敦條約(MAPPOL 73/78 4.資源利用保護並合理使用森林、水、海洋資源 Convention) -以經濟誘因促使生物多樣化與合理性 5.生物多樣性之永續發展 的持續運用 (一)瞭解造成環境生態問題之世界觀和價值信 -人類發展的思想史、科學史、深層生態 念以及生態共存共榮的世界觀 學、蓋亞(GAIA)理論 (二)瞭解人類社會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人際間的疏離與無根性;犯罪、暴力與 1.瞭解都市化的社會面弊病 色情問題 2.瞭解本國與國際之「社會不公義」與環境問題的 -原住民、少數民族與弱勢族群易遭受環 關連性以及需同時解決的必要性 境公害與資源耗竭問題 3.瞭解維持社會公義的必須原則和公民權 -基本的平等自由權原則、機會均等原 則、差異原則(處境最不利者得到最大利 4.瞭解城鄉規劃發展朝向生態化的精神和原則 益) -充分資訊權、公開聽證權、賠償權、民 主的參與;環境權 三、瞭解人類文化(思 -以「生態都市」、「綠建築」為標的之 想、社會、政治、經濟、 都市改造運動 技能等)對環境的影響 -社區總體營造 (三)瞭解人類政治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美伊戰爭;「南」與「北」的對峙 1.瞭解國際間資源爭奪的衝突 -人類環境會議、地球高峰會 2.國際合作的環境保護潮流及作法 -環境法規、環保團體、政黨政治、環境 3.瞭解政府及民間保護環境的作法 政策與環境管理制度 -量販店、跨國公司 (四)瞭解人類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生產綠色產品;綠色消費;區域發展的 1.瞭解資本主義、市場競爭對地球資源的影響 2.明瞭永續性經濟發展的精神、內涵與原則 自主與自足;朝向「為消費需要而生產」 3.明瞭科技的利弊及無中立性 為發展目標 4.明瞭發展具環境倫理之科技的重要及相關原則 -複製羊 -新科技的創新發展以生態整體福祉為 考量;清潔生產;新淨能源開發;具環境 倫理之科技的轉移和普及. 21.

(32) (一)直接的個人行為影響環境 四、暸解個人行如何影響 (二)間接的個人行為影響環境 環境 (一)生態管理 五、瞭解解決環境問題所 (二)說服 (三)消費者主義 需的責任的公民行動. -濫墾、濫伐、放生、污染、棄養,以致 於自然環境破壞、生態失衡 -經由食衣住行育樂等日常消費,以致於 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自然消 失、物種滅絕 -水土保持、資源回收、垃圾處理、開闢 生態園 -理性訴求、情緒訴求、強迫性訴求 -直接杯葛、間接杯葛、消費者保育. (四)政治行動 (五)法律行動 欣賞自然的美,並以創作文章、美勞、音樂、戲 劇表演等形式,表現自然環境之美與對環境的關 懷。 一、欣賞並感激自然及其 欣賞並感激自然系統運作的和諧性 運作 感恩大自然的供應、願意珍惜自然資源 向大自然的智慧虛心學習. -遊說、投票、競選活動. 願意以民主方式做決定,傾聽各種人的聲音 五、重視解決環境問題的 願意與人合作,建立夥伴關係來解決問題 歷程 願意以和平、非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 -公聽會. -以生態的美、生命的美、自然與心靈的 互動之主體的攝影等. -多樣性、均衡性、變化性與循環性 -惜福愛物 -生物與環境的和諧共存;生活中順應自 然的運作 願意改變生活形式,實踐綠色消費 -食、衣、住、行力求簡樸 願意主動學習環境知識與技能 -閱讀觀賞環保新聞、生態節目等;堆肥 二、關切自然及其相關事 製作 物的整體性 尊重並支持生態系的完整性及多樣性 -支持生態保護區的整體保護 支持任何人類活動必須不破壞環境的涵容能力 -支持環境影響評估、生態旅遊 -關懷地區的生活變遷史 關懷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 -願意在生活空間中,適當提供野生物的 態度 尊重他人及其他生命的所需及其權益,進行自己 生存 -願意了解產生自然文學的文化社會脈 與他人和其他生命均衡的互動 三、尊重土地、他人及其 絡 他生命與文化 -願意參與民俗節慶活動,保護鄉土文物 重視本土自然及文化,建立鄉土意識和情感 -欣賞本土的或原住民的生態智慧 -以民主態度方式尊重社會中的多元文 尊重多元文化、價值的差異性 化及其價值 願意在生活中消弭兩性、種族歧視、環境破壞的 -支持家務分工;願意檢舉違反環保的行 四、關切社會不公義、環 觀念與行為 為 境不正義的現象 願意支持有助社會公義、環境正義的政策 -支持殘障人士雇用率保障;公車專用道 -國際「根與芽」計劃;GREEN 計劃 -投書、遊行、靜坐抗議. 技能 (一)界定環境問題的內涵與影響 -以「檳榔」為題,進行左列﹝一﹞ 與行 至﹝五﹞項 動 一、解決環境問題的技 (二)研擬環境問題的解決策略 (三)評估解決策略的優劣得失與所造成的影響 能 (四)解決策略的執行與落實 (五)檢討解決策略的執行成效 二、以環境保護的角度,(一)澄清個人生活行為之價值的技能 省察個人生活方式的技 (二)省察個人日常行為對社會及環境的影響 能 三、積極在日常生活中實 (一)維持身心的健康 踐負責任的環境行為. 22. -決定是否哺餵母乳;決定是否買車 -檢查冰箱、衣櫥,檢討自己購買行為及 動機 -親近自然;參與生態旅遊;從事勞力之 工作.

(33) (二)簡樸的生活 (一)積極參與社區事物與環保活動. -多喝開水;資源重複使用;冷氣汽車少 用 -社區跳蚤市場;社區讀書會. (二)積極參與政府機關與民間團體所舉辦的環 -種樹救水源活動、淨灘 四、積極參與社區事務、保活動 環保活動 (三)能與志同道合者共同推行環保活動 -參與共同購買、汽車共乘 (四)支持或參與環保團體. -獻金、擔任義工. (一)探索個人專業領域與環境保護的相互關係 -以「造紙業」為例,實行左列﹝一﹞ 至﹝四﹞項 五、在個人專業領域中積 (二)從個人專業領域實踐環境保護 極循求關懷環境的實踐 (三)終生關懷環境並能持續地位環境保護出力 途徑,並加以落實 (四)在職場中能說服同事、老闆、同仁朝有利 環境的方式經營. 參 考 來 源 : ( 王 順 美 等 , 2000) 整 理 自 何 雅 婷 ( 2007). 第二節 環境素養內涵 一、環境素養的意義: 素 養 一 詞,根 據 韋 氏 大 辭 典 的 定 義,是 指 閱 讀 和 書 寫,因 此「 素 養」一詞原指閱讀及書寫的能力。然而隨著文化演進,素養的意義也 有所轉變,包括受過良好教育或具有廣泛的知識,因此各學科領域均 運用了「素養」這個概念,如「藝術素養」、「電腦素養」等。而環 境 素 養 一 詞 最 先 為 Roth 所 創 用 。 Rillo(1974) 認 為 環 境 教 育 的 目 標 在 培 養 具 有 環 境 素 養 的 公 民。1978 年,UNESCO 在 蘇 俄 的 Tbilisi 召 開 政 府 間 環 境 教 育 會 議 , 認 為 有 環 境 素 養 的 人 具 有 下 列 特 徵 (Roth, 1992): 1. 對 整 體 環 境 的 覺 知 與 敏 感 性 。 2. 對 環 境 問 題 了 解 並 具 有 經 驗 。 3. 具 有 價 值 觀 及 關 切 環 境 的 情 感 。 4. 具 有 辨 認 和 解 決 環 境 問 題 的 技 能 。 5. 參 與 各 階 層 解 決 環 境 問 題 的 工 作 。 Hungerford & Tomera(1985) 認 為 環 境 素 養 可 由 八 個 要 素 組 成 , 23.

(34) 即生態學概念、環境敏感性、控制觀、問題的知識、信念、價值觀、 態 度 和 環 境 行 動 策 略 等 ( 楊 冠 政 , 1993) 。 我們與環境互動或對待環境的方式,始於我們的知覺和思考環 境 的 方 式( 趙 居 蓮 譯 , 1995) 。 環 境 知 覺 是 指 個 人 運 用 所 有 感 官 與 四 周環境的接觸,蒐集四周環境所有的訊息。個人因素、文化影響、物 理 因 素 是 影 響 環 境 知 覺 的 因 素( 蕭 秀 玲、莊 慧 秋、黃 漢 耀 譯, 1991)。 個人因素就是個人對環境的感受與接觸經驗;文化影響包括了個人的 教 育、成 長 背 景 或 從 事 的 職 業 等,影 響 個 人 對 環 境 的 認 知 與 解 讀; 物 理因素則是指物理環境的真實情境給人的直接感受。個人的環境知 覺,會形成個人對環境的評價。環境評價是指個人對某地方的個人印 象,包含描述、評鑑、美感判斷、情緒反應、意義、關注態度等六種 物 理 情 境 印 象 ( 蕭 秀 玲 等 譯 , 1991) 。 這 六 種 物 理 情 境 印 象 , 使 個 人 產生對某環境的印象,最後以實際的行為表現來表達對此環境的關懷 及重視程度。 因此,環境素養主要涵蓋六大領域, 即環境敏感性、知識、技 能、態 度 和 價 值 觀、個 人 投 入 與 責 任 感、以 及 主 動 參 與。依 據 Roth 的 建議,環境素養發展的三個階層均包含知識、技能、情意、和行為等 四 個 層 面 ( 楊 冠 政 , 1993) 。. 二、環境素養與環境教育之關係: Rillo(1974)認 為 環 境 教 育 的 終 極 目 的 是 培 育 具 備 環 境 素 養 的 公 民( 楊 冠 政,1993)。Roth(2002)認 為 環 境 素 養 與 環 境 教 育 兩 者 之 間 的 關係是:環境素養是環境教育的目標,而環境教育是人們獲得環境素 養的過程。環境素養應該被當成是發展的過程而不是結束的狀態,環 境素養是知識、技能、態度和心智習慣的連續體,雖然素養的等級不 是單純、明確易懂的直線式發展,但是卻有教育的功能次序。 24.

(35) 地 球 知 識 學 會 (Earthlore Associates) 2002 年 在「 形 塑 環 境 素 養 的 問題架構」中也提到「環境教育的目標是發展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 然而環境教育著重能夠讓個人有效地處理人與環境間積極與消極的關 係。環境教育主要目的是透過人類生活的延伸來促進和培養環境素養 的成長,環境素養的本質是我們學會去問我們的世界,以及我們與世 界 之 間 的 關 係 ( Roth, 2002; 引 自 吳 家 凌 , 2003) 。 然而為什麼現在的學生無法具備更多的環境素養呢?環境教育 發 展 的 過 程 是 否 面 臨 其 他 困 難 ? 美 國 明 尼 蘇 達 州 環 境 部 ( 2002) 認 為 『通常是因為學校的學科都太過於狹隘,「環境教育」不是主要的學 科,它的教學往往是由於老師或團體的興趣,在教學上從低到高年級 並未作好連結,以至於大部分的知識是零碎的,什麼是做決定時所需 要的核心概念並未好好仔細確認,而真正需要知道的重要概念卻是十 分模糊,導致環境教育所著重的自然學科、生態學或是環境議題無法 十 分 明 確 』 (Minnesota office of Environmental Assistance, 2002)。 環境素養與環境教育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培養具備環境素 養的公民必須藉由環境教育發展的過程來達成目標,然而現在的環境 教育並非是學校的主要科目,多端看教師或團體的興趣,以致於環境 教育較難在正規教育中確實落實,需要非正規教育的輔助。若要達到 有效的環境教育學習,需要清楚瞭解什麼是重要的核心概念?以及如 何將環境素養重要內涵適當融入學校現有的教材?以協助教師藉由學 校 適 當 的 課 程 教 學 來 提 升 環 境 素 養 公 民 ( 林 美 君 , 2006) 。. 三、環境素養發展階層 美國測驗學會(簡稱 ASTM)最早對「環境素養」這個概念的評鑑,進行 量化的系統性實證研究。它認為環境素養為一連續體(continuum),個人的環境素 養可由低層度至高層度,並認為環境素養最好從個人所觀察的行動來決定。個人 25.

(36) 之環境素養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正像一般人的語文素養是由認字、辨字、造詞、 造句而至作文。ASTM 認為個人的環境素養是經由三個階層逐步發展。環境素養 的三個階層為:名詞性環境素養(nominal environmental literacy)、功能性環境素養 (functional environmental literacy)和操作性環境素養(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literacy)。其階層發展如圖 2-1。. 圖 2-1 環境素養發展階層 1(ASTM, 2002;引自高翠霞,2004). (一)名詞性環境素養 名詞性環境素養是指個人能將有關環境的基本詞彙用於日 常 與 人 的 溝 通 之 中;而 具 有 名 詞 性 環 境 素 養 者,將 會 對 環 境 產 生 正 向 的 覺 知 與 敏 感 性,且 能 尊 重 自 然、關 切 人 類 對 他 們 所 造 成 的 威脅。此外,他們還具備有關自然系統如何運作,及人類社會與 自然互動情形等相關知識。 (二)功能性環境素養 功能性環境素養,意指個人對於自然或人類社會與自然間的 交 互 作 用,皆 有 廣 泛 的 認 識 與 了 解。他 們 知 道 且 關 懷 這 些 交 互 作 用間的負面影響,並且具有分析、綜合、評估資訊等技能,以依 其個人的價值觀與倫理觀來對環境問題或議題做一合理的估 量。此外,他們還會將其感受與發現傳遞給其他人了解。 (三)操作性環境素養 操作性環境素養,意指其對於環境知識、技能與處理相關議題 時,皆明顯地超越具功能性環境素養的人;且其能收集、綜合適切的 26.

(37) 資料來做決定。此外,他個人對於環境惡化的現象,有著強烈的參與 感與責任感,不管是地區性或全球性的活動他都願意以實際行動來證 明。而這些皆已是她的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 以上三個階段又可分為知識、情意、技能、行動四個層面,三個階段四個 層面的重要內涵如下表2-2,可以瞭解這三個發展階層是漸進性,由基本到深層, 每個層面息息相關。 表 2-2. 環境素養發展階層. 名詞性環境素養 知識 構成環境基本成分的 物質. 功能性環境素養 操作性環境素養 生態、經濟、祭禮、宗教、 收集綜合資訊,選擇 教育、政治的知識 替代方案. 情意. 對自然和社會的欣賞 與敏感性. 關切環境且有內控觀與管 理概念. 參與環境問題解決, 尊重自然與社會. 技能. 辨認和界定問題. 分析問題,且能使用資訊 進行研究. 計畫、實施、評估解 決方案. 行為. 在平常活動中能維持 環境品質. 訴求、消費者主義、政治、 採取行動並顯示領導 法律行動、生態管理 地位. 資 料 來 源 : ( Roth, 1992; 引 自 吳 家 凌 , 2003). 在 環 境 素 養 發 展 階 層 上 , 除 了 上 述 Roth所 提 出 的 三 個 發 展 階 層 外 。 Roth又 提 出 以 問 題 為 基 礎 (question-based)的 環 境 素 養 架 構 , 該 架 構 針 對 環 境 素 養 的 三 個 階 層 提 出 了 不 同 的 教 育 重 點( Roth, 2002;引 自 吳 家 凌 , 2003) 。 1.. 名 詞 性 環 境 素 養:以 發 展 起 點 知 識 及 基 本 問 題 覺 知 為 重 點。. 2.. 功 能 性 環 境 素 養:針 對 特 殊 的 議 題 實 施 有 用 的 知 識 和 技 能。. 3.. 操作型環境素養:著重日常生活中能被廣泛運用環境素養 知識及技能。. 環境素養發展階層組成要素,包括問題的種類、主要環境探討範 圍 及 年 齡 的 種 類 , 如 圖 2-2所 示 。.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

In studying habits, 72.2 percent of the subjects attended cram schools before senior high school, and they went to cram schools two to four times a week.. After entering senior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I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 English learning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