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構永續大學校園建築環境品質管理策略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建構永續大學校園建築環境品質管理策略之研究"

Copied!
17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碩士論文. 建構永續大學校園建築環境品質管理策略之研究 A Study on Setting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the Built Environment of Sustainable University Campuses. 研究生:周志承 撰 指導教授:劉安平 博士. 中華民國 九十四年六月.

(2)

(3) 中文摘要 在過去的十餘年,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機構為了回應對地球的保護以及在「永續 發展」的考量下,產生一種稱為永續大學的環境教育運動,結合學校的教學、研究資 源和鄰近的社區或企業與政府等組織,使大學校園成為在地的或是地區性的環境教育 學習基地。校園環境的永續因而成為全球各大學在追求學術卓越的同時,大學開始思 考其環境永續的角色與作為,為了有效的推動校園環境的永續發展工作,建立更為清 晰的管理架構是有必要的。 大學校園的建築設施,若為浪費能源與資源的建築設備或系統、設備故障率或汰 換率高、排放有污染的物質或廢棄物、或者是採用有污染的產品等問題,對其校園以 及週遭的環境將有極大的負面影響。校園建築環境的永續管理觀念,已涵蓋建築設施 的環境績效、全校師生的健康與生產力、能源與資源的有效管理和經營成本的降低, 以及作為一種環境教育的教學與實驗的工具或場地。 我國的大學校園環境永續發展,還只是在構想或摸索的初期發展階段,並未建立 一種以全校園的發展為導向的、系統化的、以學門整合為基礎的實質發展策略。本研 究針對國內部分大學進行調查及探討。整體而言,受訪的大學對於永續大學的宣言以 及配合推動的環境政策,並沒有具體而明顯的認知與動作。也就是說各大學對於環境 永續管理,普遍缺乏長期的目標以及文件化的決策或計劃程序,在建築環境管理的項 目之間缺乏橫向的聯繫,呈現出統合性不足的問題。 本研究提出大學如何在目前的環境中建構一種制度化的永續大學建築管理的執 行策略,因此,提出「建築環境永續管理系統」以及「建築績效評估指標」的建立。 這種規劃策略的過程是要有系統的建立能讓校園環境邁向永續性的建築環境管理機 制,運用一些制度化的建議方案以及評估與查核的項目,讓校園環境的永續性能被合 理化的管理與評估。 經由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學校建築永續管理的達成,有賴於完整的環境永續政策 與相關作法的制定以及校園組織文化的轉變。為避免管理階層個人的判斷或決定,在 組織內部建立溝通管道,廣納教職員的意見,將永續願景融入政策,強化環境永續的 信念。其次,應根據學校本身的環境情況、組織的結構與文化、研究與發展的潛力、 設施支援的能力、社區的條件等等,找到學校本身的特色,運用適合的管理方案以及 評估與查核項目,來創造更多的效益以及節省更多的成本,讓校園永續發展能被真正 落實。 關鍵字:永續大學、永續建築管理、建築環境品質、建築績效指標.

(4)

(5) Advisor In the past more than ten years, for the sake of the response to Earth's protection and under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igher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all countries of the world produce one activity, which is called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l movement of the sustainable university, combining with the instruction at school, research resources and the organizations of neighbor community, enterprise or government, and it makes the campuses to be the local or regional study bas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of the campuses becomes the objective of all the global universities to pursue academic remarkable achieve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universities start to think about its role and action of the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work of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it is necessary to set up a clearer management framework. If building facilities in the campus waste energy and resource have high fault rate or eliminating and replacing rate, dump polluted materials or waste, use polluted products, and so on, it will cause a huge negative influence for the surroundings of the campus and its neighborhood. The idea of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bout campus building environment has already include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he whole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health,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e productivity, energy and resource, and reduction of the operating cost of building facilities, and as the teaching tools or places of the experiment of a kind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ing of campus environment of our country, just during the course of developing in initial stage conceiving or trying to find out, have not set up a kind of one that tak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campus as the direction, systematized essence development tactics taking studying the door to combine as foundation . This study carries on investigation and discussion to some domestic universities. The whole but the speech, the universities interviewed is to continuing the environmental policy that the declar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university declaration, there are no concrete and obvious cognition and movement. That is to say that the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management of every university, generally lack long-term goal, file decision or plan procedure, lack the horizont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roject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the building, demonstrate the shutting insufficient question of the interconnected system. This study result shows that the schools building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chievements depend on the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policy, the formulation of correlation metho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ampus organization culture to the integrity environment. Firstly, in order to avoid the personal judgment and decision of supervisory layers, it should set up communicative channel inside the organization, receive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s suggestions widely, blend the great ambition of continuance into.

(6) the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policy, and strengthen the faith that the environment will be continued forever. Secondly, according to school's own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the potentiality of the structure and cul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rganization, the conditions of the facility ability, community and supports, etc., it should find out the school's own features, and use the suitable management schemes and evaluating items to create more benefits and to save more costs, and to mak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ampus to be really fulfilled. Keywords: Sustainable University, Sustainable Building Management, Built Environment Quality, Building Performance Indicator.

(7) 目 錄.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 1–1. 1.1 研究緣起................................................................................................................. 1–1 1.2 研究目的與範圍..................................................................................................... 1–3 1.3 研究限制................................................................................................................. 1–4 1.4 研究方法與流程..................................................................................................... 1–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2–1 2.1 2.2 2.3 2.4 2.5 2.6. 永續大學與其發展趨勢......................................................................................... 2–1 永續建築評估體系............................................................................................... 2–13 品質管理與環境管理系統................................................................................... 2–16 高績效學校建築................................................................................................... 2–31 國外案例介紹....................................................................................................... 2–42 國內大學永續環境推廣計畫............................................................................... 2–53. 第三章 大學校園建築環境管理 ..................................................................................... 3–1 3.1 3.2 3.3 3.4. 建築環境發展的原則............................................................................................. 3–2 建築管理的組織架構與政策................................................................................. 3–6 校園環境的品質管理技術................................................................................... 3–10 建築環境品質管理的策略................................................................................... 3–17. 第四章國內大學的建築環境管理 ................................................................................... 4–1 4.1 國內大學的調查與分析......................................................................................... 4–1 4.2 高雄大學的建築環境管理現況............................................................................. 4–9 4.3 大學校園面臨的建築環境管理問題................................................................... 4–15 第五章永續大學的建築環境品質管理的執行策略 ....................................................... 5–1 5.1 5.2 5.3 5.4. 校園建築永續管理機制的建構............................................................................. 5–1 永續建築管理系統的作業要項與方案建議......................................................... 5–8 建築環境績效評估的系統與指標....................................................................... 5–23 實際案例探討....................................................................................................... 5–32.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 6–1 6.1 研究成果與結論..................................................................................................... 6–1 6.2 建議事項................................................................................................................. 6–4 6.3 後續研究方向......................................................................................................... 6–6 參考文獻 附錄.

(8)

(9) 目 錄.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 ............................................................................................................. 1–7 圖 2–1 品質管理的觀念演變以及對應的品質制度 ................................................... 2–16 圖 2–2 ISO 14001 環境管理系統運作模式............................................................... 2–25 圖 2–3 環境績效評估的模式 ........................................................................................ 2–27 圖 2–4 建築物適用性驗證過程 ................................................................................... 2–33 圖 2–5 高績效學校建築涵義的示意 ........................................................................... 2–35 圖 3–1 PDCA 管理循環 ............................................................................................... 3–1 圖 3–2 學校建築管理的組織架構示意圖 ..................................................................... 3–7 圖 3–3 學校建築管理政策實施模式 ............................................................................. 3–8 圖 3–4 環境化設計與綠建築技術關係 ....................................................................... 3–10 圖 3–5 傳統建築過程和環境化設計過程之比較 ....................................................... 3–11 圖 3–6 不同管理技術之間的整合關係 ....................................................................... 3–19 圖 4–1 高雄大學建築設施管理的決策與執行組織 ................................................... 4–10 圖 5–1 大學校園永續發展架構與校園建築設施管理系統組織之關係 ..................... 5–4 圖 5–2 大學建築環境品質管理執行之架構與建議項目 ........................................... 5–22 圖 5–3 大學校園建築績效評估之架構與指標(建議) ........................................... 5–26.

(10)

(11) 目 錄. 表目錄 表 2-1 永續大學的思想與發展歷程.............................................................................. 2–2 表 2-2 主要永續大學宣言內容摘要.............................................................................. 2–6 表 2-3 永續大學宣言的共通項目比較.......................................................................... 2–7 表 2-4 推動永續大學發展之國際性組織及會議的內容摘要.................................... 2–10 表 2-5 永續大學相關會議或組織的相同議題比較.................................................... 2–11 表 2-6 台灣綠建築評估系統與地球環境關係............................................................ 2–15 表 2-7. ISO 9000:2000 年版包含項目的說明 ......................................................... 2–17. 表 2-8 品質理論的比較................................................................................................ 2–19 表 2-9. ISO 9000 與 TQM 相關理論的比較 .............................................................. 2–21. 表 2-10 ISO 9000 與 TQM 之差異分析 .................................................................... 2–22 表 2-11. ISO 14000 系列標準的基本架構與內容要項.............................................. 2–24. 表 3-1 學校建築管理的策略要項與管理技術的比較................................................ 3–20 表 4-1 問卷訪談問題之分類.......................................................................................... 4–2 表 4-2 訪談結果彙整...................................................................................................... 4–3 表 4-3 高雄大學訪談結果彙整.................................................................................... 4–14 表 4-4 調查項目已施做學校的比較............................................................................ 4–18 表 5-1 建築環境品質管理系統之建議程序與內涵....................................................... 5–6.

(12)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 論. 1.1 研究緣起 「永續發展」已成為全球人類在各種面向發展時的基本共識,許多的組織也都在 積極地尋求能邁向永續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希望能滿足現階段的文明發展需求,但不 損及下一代子孫的福祉[1]。自從 2005 年 2 月 16 日「京都議定書」開始生效之後,世 界各國的環境、科技、經濟、產業政策都將受到某種程度的影響。尤其是以成本效益 和員工利益為主的企業界,紛紛希望能藉由結合企業既有的管理體系,以更有效率的 方式來推動環境保護的管控工作,降低對環境的衝擊,創造更為永續的經濟效益。例 如在 1996 年公佈的 ISO 14000 環境管理系統,對於環境的妥善維護與管理有著很清 晰而且明確的規範,足以促進組織的提昇環保績效並且改善經營體質。面對全球環境 保護的浪潮,位於學術界頂端的大學院校,肩負著做為一種典範的責任,應該藉由大 學本身所提供的各種形式的知識與技術,引領未來的建築師、工程師、決策者、社區 工作者、企業家、為人父母者、以及社會各階層的人士,持續學習並確保人與環境之 間的永續共存關係[2]。因此,如何有效的整合校園內現有的資源與行動,建立一種以 與自然相融合為基礎的建築環境管理,是大學校園對建築環境管理無法避免的課題。 在 1980 年代之後,國外大學的校園已經開始進行永續發展或是綠化(Greening) 的行動,不僅有各種組織,會議以及相關的研究,而且產生一種稱為「永續大學」或 是「綠色校園」的校園環境綠化運動。結合學校的教學、研究資源和鄰近的社區或企 業與政府機構等組織,使大學校園成為在地的或者是地區性的環境學習教育基地。特 別是在 1995 年 7 月的「大學生國際環境宣言–永續未來的學生宣言」被公佈之後,各 國的大學組織開始重新思考高等教育在環境永續未來的角色與作為,包括以綠色的大 學校園(Green Campus)做為一種永續的模範,以及如何能經由高等教育來加速邁向 永續的過渡期。例如,根據學校本身的實質環境條件,發展屬於大學自己的環境宣言 1–1.

(14) 第一章 緒論. 及指導原則。 我國的綠色學校推動計劃在國民小學的層級有非常亮麗的成績。大學校園目前可 以說尚在起步階段,只有少數的大學院校開始重視永續大學的議題。有一些落實綠色 學校觀念的計劃不斷的被政府相關單位提出與執行。政府機關對於永續校園的推動, 雖然具有積極的示範作用,但是在本質上,校園內的環境教育應該是配合學校的層級 由不同角度來讓學生認識、學習與實踐對於地球資源與能源的節約和效率使用,以及 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育。校園永續行動的績效評估,除了學校綠美化、環保教育課程 的內涵、校園環境地方化、人性化與生態多樣化、以及學生的主動參與程度之外,也 應包含學校硬體設施對於永續設計觀念的實現、環境污染與破壞的防止,綠色營建概 念的落實、建築的節能設計,以及持續的在建築設施壽期內的預防維護、管理與修繕, 使之能符合減量、再使用與循環再生的環境保育 3R 原則。綠色學校或永續校園計劃 在各國都是以高中以下的學校為推動的主要對象,在大學層級的永續校園環境教育形 成另外一條發展軸線。 大學校園基礎設施的不當發展或管理對於環境的衝擊,不僅會對學校教學與研究 的品質、建築設施營運維護成本以及週遭的環境都有極大的負面影響,也會成為社會 的不良示範。簽署塔羅利(Talliores)宣言的全球各地大學,大部分都已配合學校當 地的獨特條件,推展永續校園行動(Green Campus Initiative 或 Campus Greening)至 不同的程度。反觀現階段的我國大學,絕大部分的大學在追求學術卓越的過程中,並 未進一步的審思高等教育學府其本身在環境永續未來的趨勢中應有的作為。其次,大 學校園內的建築不應該只是以現階段的本國綠建築九項指標做為一種法令約束。應進 一步的思考各項與綠建築相關的設施如何才能發揮其做為一種環境教育工具應有的 功能。政府雖已於民國 91 年 1 月 1 日起強制要求公有建築物的興建必須符合綠建築(或 候選綠建築)標章的要求,此項要求並未對在建築物生命週期內佔有最大部份的使用 與維護階段,再進一步的規範如何才能讓這些綠建築持續的與實際的發揮其在節水、 節能或其他與環境保育相關方面的績效。也就是說,在環境保護的前提之下,讓永續 大學或永續校園內設施的維護與運轉成本降至最低限度,同時也能保障校內教職員生 的健康,因此,具有妥善的校園建築環境管理與運作機制是必要的。. 1–2.

(15) 第一章 緒論. 1.2 研究目的與範圍 1.2.1 研究目的 對於在大學校園內的建築設施,除了長期的生活環境品質維護(包含空氣、水質、 建材逸散物質或因微生物孳生而導致的環境污染)之外,主要是以降低對校園環境的 衝擊以及減少設施的營運成本為主,如電能或水資源的節約,廢棄物的管理以及使用 有效率的設施等。換言之,為能真正落實與達成永續校園的環境績效水準,就必須重 視校園建築環境管理的機制,瞭解那些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核心問題。要求校園建築的 設計、營造施工以及使用維護應將環境問題納入考量,成為校園環境永續發展行動的 起始點。 基於前述內容,整體的研究目的歸類如下: 1. 探討永續大學與校園建築設施的高績效內涵。 2. 審視學校建築環境的管理策略與技術。 3. 檢討大學校園建築設施的品質與環境管理機制,以及分析其面臨的問題。 4. 建立有制度化的校園建築環境管理的系統架構,以及提出校園建築績效評估的模 式與準則,讓這些能成為校園建築設施邁向高生產力、符合成本效益以及對於地 球環境友善的環境管理基礎。 5. 針對國內大學校園建築環境管理上的缺失,提出可行的管理策略,作為施政的參 考。 1.2.1 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主要範圍是大學校園內建築設施的永續管理策略。廣義言之,學校建築 包含各類型建築物、庭園或景觀綠化設施、運動場所、公用設施與其附屬設備、土木 電機等基礎設施。由建築的觀點, 「設施」是指建築物與其相關的附屬設備,包含結 構體、機電、空調、給排水、照明、輸送、消防、通訊與資訊、保全等設備。學校建 築環境的品質管理,主要是對於在建築物生命週期內的規劃、設計、施工、使用維護 等階段的作為,探討其環境影響以及品質管理的績效。一般而言,管理的主要策略應 該是建構在規劃設計階段的污染預防的「源頭管理」方式,從規劃時就開始考量能兼. 1–3.

(16) 第一章 緒論. 顧環境保護與建築品質管理的系統要求。最後是提出一種校園建築物驗證評估的系統 架構,做為驗證在營建管理過程是否能確實達到預期的效果。. 1.3 研究限制 大學校園建築的環境品質管理在國內的相關文獻、管理學理論的討論、學校資料 的提供,以及管理策略與方案的提出皆有無法突破的限制與困難。這些因素構成本研 究的某些限制,彙整並說明如下: 1. 大學建築管理的國內參考文獻,其中與環境永續經營有關的非常少。國外的資訊 雖然多,但多數為中小學校的績效管理,在國內也不容易獲得,因而對本研究有 實質助益的部分並不多。 2. 管理技術的整合,雖然在企業界有提出一些可行的整合模式,但是具體的執行卻 必須依靠各學校的情況加以修正,本研究僅提出合理的架構供參考。 3. 本研究針對國內大學的建築管理情況,採用訪談方式的調查,由於時間、人力的 限制,無法達到更大規模的調查,僅對中南部以及東部的 8 所大學進行訪談調查。 4. 對於大學設施管理現況的調查結果,只能依據各階層管理人員的個人經驗或看 法,提出一些定性的效益說明,無法提供計量的數據。 5. 本研究所提出之建築管理策略方案與評估指標,無法符合所有學校的實際情況, 只是提供一些在建築管理與評估系統建立時,可參考的標準步驟與注意事項。. 1.4 研究方法與流程 1.4.1 研究方法 在國內,與永續大學校園相關的論述或行動等可供參考的資料都非常缺乏,不若 綠色學校計劃的推展,已有相當豐碩的實施成果。對於大學的建築管理,國外永續大 學的網站能提供相當豐富的相關知識,這些都是很寶貴以及可供參考的資訊。因此, 本研究採用文獻研究來收集必要的基本資料,作為理論建構的參考,其次是經由實地 調查法來瞭解國內的現況,做為一種比較,在提出國內大學邁向永續時可參考的管理 策略。. 1–4.

(17) 第一章 緒論. 一、文獻研究 文獻資料的回顧包含對國內與國外文獻的資料蒐集,經由相關研究的內容與參考 資料,瞭解環境永續經營課題在大學校園的發展背景與動機、推動的過程與現況,以 及高績效學校建築的涵義。整合學校建築環境永續管理的實際執行方法,包含品質和 環境的管理工具、污染預防的策略技術、以及對全面績效的查驗與保證。在綜合分析 由文獻資料歸納出來的資訊之後,提出本研究的主題,擬訂計劃的綱要,確認研究的 範圍與方法,並提出後續案例的參訪活動,對象選擇以及個案分析的比較原則。 二、實地調查 參訪對象選定之後,實質的工作重點就是進行案例的實地調查分析。由於各參訪 對象都有不同的設施使用與管理需求,個案分析是要比較不同案例的經營觀點之異 同、在管理過程中面臨的困難與解決方式,最後則是綜合訪問的結果,提出一些可供 參考的建議,做為建構大學設施管理人員必備的基礎知識之一部份。依據在本研究的 校內外訪談案例中經常採用的經驗與因應對策,檢討目前的大學建築設施永續經營與 運作機制的實質問題,辨識出可能的障礙,提出可供未來改善與發展的評估和報告。 綜言之,上述二種方式的實踐,有助於大學在成為永續大學的過程中擬定建築環 境管理部份的目標與策略。. 1–5.

(18) 第一章 緒論. 1.4.2 研究流程 研究的流程如下圖所示: 研究動機與目的. 文獻研究. 永續大學 發展趨勢. 綠建築評 估體系. 高績效學 校建築. 環境與品質 管理系統. 國內外案 例與計畫. 確定研究範圍及方法. 審視大學校園的建築環境品質管理. 發展的原則. 組織架構與政策. 管理的技術. 建構大學校園建築環境品質管理的策略架構. 國內案例的實際調查與分析 建立校園建築環境品質管理機制. 校園建築永續管理系統. 校園建築績效評估指標. 結論與建議. 1–6.

(19) 第一章 緒論. 圖 1–11 研究流程 注 釋: 1. Kwasi, Boadi. ( 2003).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critical analysis, Retrieved Juie 20, 2004,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ises.abo.fi/kurser/nat/Ecolecon/Seminars/Kwasi_Boadi_Sust_dev.pdf. 2. A Project of The Heinz Family Foundation. (1995). Blueprint for Green Campus: The Campus Earth Summit Initiatives for Higher Education. p.2. Retrieved Juie 20, 2004, from: http://www.hfp.heinz.org/pdfs/Blueprint-For-Green-Campus.pdf.. 1–7.

(20) 第一章 緒論. 1–8.

(2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彙集並探討有關於永續大學校園建築推行環境品質管理的策略。首先是針對 永續大學的涵義以及相關宣言或會議的回顧,暸解國外大學為何要邁向永續的思考過 程,以及其如何能讓整個學校的建築管理系統邁向永續的發展歷程。其次,對現有的 國內綠建築定義以及相關的評估系統進行回顧,說明建築設計與評估相對於自然環境 的關連性。同時也彙整環境與品質管理的相關理論與作法,以及美國高績效學校建築 的觀念,藉以說明學校建築的實際需求以及績效表現必須能反映在對環境的低衝擊、 使用維護成本低,以及讓師生健康與舒適的建築環境品質的範圍。. 2.1 永續大學與其發展趨勢 2.1.1 什麼是永續大學 目前在國際上對於永續大學的認知與定義尚未有明確的共同定義。相關的做法與 說明也因學校、地區以及國家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大體上,對於許多具有永續發展考 量以及實際作為的國際知名大學而言,似乎存在著某些相同的思想與發展歷程,如表 2-1。永續大學的發展是基於全球性普遍的對環保意識的覺醒,其次是在高等教育中 的環保意識提升,以及確認大學在地球環境永續行動中的角色或職責,最後是真正落 實永續大學的作為以及成果。因此,討論永續大學時就必須從永續發展的起源以及教 育界對環境重視的程度開始回顧,才能深入的明瞭永續大學所包含的意義以及其發展 的趨勢。. 2–1.

(22) 第三章 大學校園建築環境管理. 表 2-11 永續大學的思想與發展歷程 永續大學宣言、組織以及會議 永續大學發展趨勢 年代 地球環保意識的覺醒 高等教育的環保意識提升. 高等教育在地球環境永續 發展中角色的確定. 1972. 斯德哥爾摩宣言. 1977 1986 1989 1988 1990 1991 1992. 第比利斯宣言 社區環境教育發展 全國野生動物聯合會–生態校園 國際清潔生產宣言 塔羅利宣言 哈利菲克斯宣言 大學校長推動永續未來的秘書處 永續發展國際學會 21 世紀議程第 36 章 史旺西宣言 京都宣言 亞伯達圓桌會議 哥白尼憲章 大學校園地球高峰會議 大學永續的環境管國際會議 地球憲章 清潔生產與污染防治會議. 1993. 1994 永續大學實際行動的討論. 1999 2000 2002. 由於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日漸加重,各種與環境相關的課題已成為世界各 國的產官學研等組織的研究對象。從 1972 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人類環境會議 (Human Environment Conference)以來,國際間對未來的環境發展趨勢展開了一系 列的陳述與檢討,該會議呼籲世界各國及其公民,除了關心當地的以及日常的環境問 題之外,更要建立具有寬廣視野的環保概念,以一種前瞻性的行動來關切全球性的環 境危機。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會議在 1983 年成立,並於 1987 年發表「我們共同的 未來(Our Common Future)」,其中已說明永續發展是為了滿足現世代人類的需求, 但不影響未來世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聯合國世界保育聯盟在 1991 年出版的「關 心地球(Caring for the Earth) 」一書中,說明永續發展是在不超出足以維持生態系統 容受量的生存條件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美國國家環境委員會更進一步的將永續 發展的概念延伸為既能改善人類生活品質,也能保存未來環境的潛力。該委員會又指 出永續發展是在尊重環境與生態的限制之下,主張現代人不應窄化後代人的選擇機. 2–2.

(2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會,應致力於擴大其選擇與機會的範圍,並將安全的資源與環境交付給後代人,使其 過著比較好或者至少是不比現在差的生活水準。1992 年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的 地球高峰會議(Earth Summit)延續聯合國所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 ,由與會的國 家共同提出「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 。自此,永續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的發展 目標或策略原則。不少的學者指出,永續發展事實上就是一種必須同時兼顧經濟效 率、生態完整性與社會公平的發展模式。 在教育界,自 1970 年代中期開始,全世界的教育系統已經逐漸的開始重視地球 環境保護的相關問題,而且也意識到「如何改善教育機構的運作以克服地球環境挑戰」 的重要性,以及在學校開設「綠色」課程的必要性。在 1977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在蘇俄第比利斯(Tbilisi)的國際環境教育會議中,對環境教育給予如 下的定義: 「環境教育是一種教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個人和社會認識在其週遭的 環境以及組成環境的生物、物理與社會文化,以及在這些元素之間的交互作用。期待 獲得必要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並且能個別的或集體的解決現在或將來的一些環境 問題。」一般而言,學校是社區組成的重要元素,尤其是高等教育機構,以及大學院 校或職業學校。由這些機構教育出來的大部分人,未來都可能發展或管理在社會不同 階層的事業機構,也包括由幼稚園到高中的老師。基於這些理由,大學擔負著非常重 大的教育責任與社會服務功能,提供所有的人有關於創造永續未來的認知、知識、技 術和工具[1]。然而,這些永續發展的教育功能,還須配合學校層級的類別,由不同的 角度來讓不同層級的學生認識、學習與實踐對地球生態環境的保育、以及對地球資源 與能源的節約和效率使用,共同追求人類最大的福祉與環境效益。 永續大學(Sustainable University)通常是指對大學校園環境的永續經營,有時也 被稱為是綠色大學校園(Green Campus)、綠色大學(Green University)或者生態大 學(Ecological University) 。1994 年,在耶魯大學召開的「大學校園地球高峰會」 ,提 出「綠色大學校園的藍圖」,對邁向綠色大學的校園提出下列要點: 1. 將環境知識納入所有相關學門的課程中 2. 改善大學生的環境研究系列的課程內容 3. 提供學生各種機會來研究在大學校園內的或當地的環境問題 4. 執行大學校園的環境稽核. 2–3.

(24) 第三章 大學校園建築環境管理. 5. 制定對環境負責任的學校採購政策 6. 減少來自大學校園的廢棄物 7. 讓設施的能源效率達到最高限度 8. 讓大學校園的土地使用、交通和建築成為讓環境永續的最優先事項 9. 建立學生環境中心 10. 支援那些有心尋求或創立對環境負責任事業的學生 由此可知,永續大學的改造不只是對校園硬體環境的永續建設,而是要提出一種 全新的跨領域的制度化合作模式,透過一種永續環境管理的模式來結合建築環境系 統、永續教育系統,以及校園政策執行系統,讓環境保護計畫成為教育組織與政策的 不可變更部分。藉由環境管理制度的建立,讓學校能瞭解自身的問題、擬定改善策略 的執行方法並經常性的檢討其成效,如此才能將校園中無效率、不安全、不健康的環 境問題逐一改善,善盡校園經營與教育工作的責任。再者,大學兼負高等教育的推動 以及社會示範的使命,落實永續校園的環境管理除了能維護良好的教學、研究環境, 確保師生的健康之外,對自己以及社會環境教育的示範有更為深遠的影響[2]。 2.1.2 永續大學宣言 大學校園的綠色化環境教育,可以追溯至 1972 年,聯合國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 召開人類環境會議,在會議中提出的「斯德哥爾摩宣言」第 19 項原則「環境教育」, 指出環境教育在保護和改善地球環境方面的重要性。1977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第比利斯召開環境教育會議,並發表「第比利斯宣言」 ,除了延 續斯德哥爾摩宣言的理念,首次把環境教育的目的和目標確立為意識、知識、態度、 技能、參與等五個方面,為全球環境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本的框架和體系。並對大學 教育、特殊訓練、國際與區域合作、資訊的接受、研究與實驗、人員訓練、社會大眾 的訓練與教育、科技與職業教育以及教育計畫等提供一種國際行動策略的指導原則, 同時並希望一般大學在工作方針中能夠思考環境與永續性的議題。1990 年 10 月,來 自全球二十所大學的校長在法國的塔羅利提出「塔羅利宣言」[3],表達他們對那些正 在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而發生的環境污染與破壞、以及全球性的自然資源枯竭問題的 關心。此宣言,在 2005 年 5 月時,已有來自全世界 314 所大學簽署,其中的亞洲國. 2–4.

(2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家大學共有 33 所,台灣的大學目前僅有高雄大學加入[4]。l991 年 12 月在加拿大的哈 利菲克斯(Halifax),由國際大學聯盟的資深代表、聯合國大學、以及加拿大的大學 與獨立學院聯盟,共同提出「哈利菲克斯宣言」[5],主要是對大學校園的永續發展提 供一項積極主動的行動計劃。一年後,1992 年 6 月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 國地球高峰會,公佈了「21 世紀議程」,其中的第 36 章為「促進教育、公眾的認知 與訓練」,延續第比利斯宣言,對永續大學的基礎原則,提出邁向永續發展再教育的 必要性,並且提出應該對各級的教育人員實施環境教育的課程,以及提升公眾對環境 議題參與的意願[6]。 1993 年 8 月共同福祉大學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Commonwealth Universities)在英 國威爾斯的史旺西(Swansea)提出「史旺西宣言」[7],這次會議有來自 47 個不同的 國家、超過 400 所大學的人員參與,專注的議題是「人與環境–保持均衡」 。史旺西宣 言整合了前述幾項宣言的目標,說明需要有各簽約國家的大學的共同努力,才能達到 環境永續的目標。同年,永續發展的大學憲章,又稱為歐洲大學協會(CRE)的哥白 尼(COPERNICUS)憲章[8],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的歐洲大學協會的一年二次會議 中被採用與提出。此憲章代表大多數的大學來表達一種集體的承諾,提出一種動員高 等教育機構資源的努力,以促進永續的概念與目的或者是永續性的發展。此憲章的文 件是在二年後(1995 年)由歐洲超過 213 所大學的校長們簽署,再次的提出一種以 動員高等教育機構的資源來促進永續發展的努力。要求在所有層級的教育,特別是訓 練不同階層的決策者和學校教師的大學教育,應該是以邁向永續發展的方向來定位, 並且要培養這些人的環境覺醒態度、知識、技能與行為模式,以及這些人對地球環境 的倫理或道德責任感。 主要的永續大學宣言的內容摘要,依其發布年代的順序整理。如表 2-2。. 2–5.

(26) 第三章 大學校園建築環境管理. 表 2-22 主要永續大學宣言內容摘要 時間. 名. 稱. 內 容 摘 要. 1972 年 斯德哥爾摩宣言 Stockholm Declaration 6月. ․全球環境教育運動的起始 ․宣示保護與改善人類環境 ․明確表示永續利用天然資源及永續發展理念 ․呼籲各國政府和人民為維護和改善人類的環 境,造福全體人民,造福後代而共同努力. 1977 年 第比利斯宣言 10 月 Tbilisi Declaration. ․對環境教育有比較明確的界定 ․環境教育應使人理解當代的主要問題,並提供 保護環境所需的技能、態度和價值觀. 1990 年 塔羅利宣言 10 月 Talliores Declaration. ․大學的領導階層必須承諾提供必要的支援 ․動員大學的所有資源,建構永續的組織文化 ․配合適當的教學課程,加強所有教職員生的環 境認知、道德與責任感. 1991 年 哈利菲克斯宣言 12 月 Halifax Declaration. ․強調學校與社區的結合 ․除了增強教師、學生對環境倫理的瞭解,一般 大眾也應具備環境道德責任感. 1992 年 21 世紀議程第 36 章 Chapt. 36 Agenda 21 6月. ․列出永續大學的基礎原則 ․邁向永續發展再教育的需要,以及公眾的覺醒 與訓練. 1993 年 史旺西宣言 Swansea Declaration 8月. ․提出「人與環境–保持均衡」的議題 ․以具體化的語句來表達哈利菲克斯宣言. 1993 年 京都宣言 11 月 Kyoto Declaration [9]. ․與哈利菲克斯宣言以及史旺西宣言二者所提出 的具體行動是相同的. 1994 年 哥白尼憲章 COPERNICUS 5月. ․代表大多數的大學來表達一種集體的承諾 ․提出以動員高等教育機構的資源來促進永續發 展的概念 ․培養環境覺醒的態度、知識、技能與行為模式, 以及道德責任感. 上述各項宣言由於時間、地點以及參加人員的不同,議題與內容自然會有差異。 在各宣言之間的異同處,可分為 8 項議題,經整理後如表 2-3。由表的內容可知:自 斯德哥爾摩宣言以來都是普遍的重視環境知識與道德責任,並且要求向社會大眾推廣 環境的重要性,這種趨勢呈現出高等教育對環境永續發展以及扮演角色的重視。相對 的,有關於實際執行的議題,例如:環境經營與跨學門發展,較少著墨。但在最近的 2–6.

(2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幾年,由於各大學的切實執行對於校園永續的行動,已讓永續大學的理想進入全方位 的實踐。. 環境知識. 學門整合的發展. 部門合作 與公部門以及第三. 校內合作. 公開推廣. ˇ. ˇ. ˇ. 宣 言. 鼓勵對永續的研究. 項. 永續環境的經營. 目. 道德責任. 表 2-33 永續大學宣言的共通項目比較. 斯德哥爾摩宣言 第比利斯宣言. ˇ. ˇ. ˇ. 塔羅利宣言. ˇ. ˇ. ˇ. ˇ. ˇ. 哈利菲克斯宣言. ˇ. ˇ. ˇ. ˇ. ˇ. 21 世紀議程第 36 章. ˇ. ˇ. ˇ. ˇ. 史旺西宣言. ˇ. ˇ. ˇ. ˇ. ˇ. 京都宣言. ˇ. ˇ. ˇ. ˇ. ˇ. 哥白尼憲章.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此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於 1998 年 10 月在南韓鳳凰公園(Phoenix Park) 由 67 位出席代表所簽署的國際清潔生產宣言(The International Declaration on Cleaner Production)也是一項很重要的宣言。簽署此宣言的夥伴是志願的而且公開承諾要採 取被持續改善的永續生產與消費實務,經由清潔生產與其他的預防性策略(例如,生 態效益、綠色生產力、污染防治)獲得經濟、環境、健康/安全的利益。在宣言內有 關於「認知、教育與訓練」的部分,簽署者應該承諾要在組織內部發展並執行「認知、 教育與訓練」的計劃,並將清潔生產的觀念與原則納入各種層級的教材內。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 1987 年公開徵求能敘述永續發展基本原則的新憲 章。地球憲章(The Earth Charter)草案是 1992 年聯合國地球高峰會內的未完成事項。 地球憲章委員會於 1997 年成立,監督整個計劃的進行。地球憲章在 2000 年 6 月正式 啟用。地球憲章包含 16 條原則,分為 4 部分,這是價值、原則與渴望的一種權威性 2–7.

(28) 第三章 大學校園建築環境管理. 綜合,這些原則都是在全世界各地區的人所共有。其中第 14 條的原則是:將永續生 活方式所需的知識、價值觀與技能納入正式的教育與終身學習之中。藝術、科學、宗 教、教育機構、媒體、企業、非政府組織、以及政府機構都被認為應該提供具有創意 的領導作用。 2.1.3 永續大學相關組織及會議 以英國桑德蘭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underland)環境學院為主要成員的社區環 境教育發展(Community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CEED)機構成立於 1986 年,是在英國註冊的環境慈善機構。此機構在 1995 年 7 月由來自英國 34 所大 學與獨立學院的 80 餘位代表,經過對學生的環境責任的討論之後,建構並提出永續 未來的學生宣言。1989 年,美國全國野生動物聯盟(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 NWF) 要求各大學支持有關於在校園及社區的環境計畫,並發起 1990 年地球日活動;同年 的夏天,校園生態(Campus Ecology)組織成立,該組織與大學的領導者一同工作, 並且發展可用的資源,以便協助迎接這項挑戰,生態校園組織在美國高等教育界已成 為處於領導地位的組織,每年都有很多的學校加入。 永續發展國際學會(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ISD)在 1992 年運用一些實例來說明人們應該如何巧妙的讓環境、經濟以及社會的改善更加 永續,並且在建構校園永續發展工具的各項計劃之中,提供校園永續發展的宣言以及 相關資料。其次,為了推動塔羅利宣言的連署而於 1992 年成立的大學校長推動永續 未來的秘書處(The Secretariat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在 1995 年更名為永續未來的大學領袖協會(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Leader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USLF),除了持續推動塔羅利宣言的連署,並於 1997 年開始積極的拓展其計 畫及服務的功能,包括永續性的評估、理論模式的研究,以及對高等教育的永續行動、 永續行動的形成等方面的評估,新的國際性夥伴關係成立的案例分析,以便促進高等 教育的全球性貢獻。 亞伯達圓桌會議(Alberta Round Table)在 1993 年訂定了包含空氣品質指標等 28 項的永續指標[10],有助於各大學定義永續發展的判定標準。1994 年,來自 22 個國家 和美國的 450 位教師、學生和職員,在耶魯大學召開「大學校園地球高峰會」 ,共同. 2–8.

(2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提出「綠色大學校園的藍圖」 (Blueprint for a Green Campus) ,建議全球的大學院校共 同營造一種永續的未來。此會議除了延續塔羅利宣言的內容,更重視環境知識與課程 的結合,環境監測行動的執行,符合環境要求的採購制度,校園廢棄物減量,資源使 用效率的提升,成立學生環境中心,鼓勵學生參與環境的議題,以及校園內的土地使 用、交通和建築規劃等都必須以環境永續發展為優先考慮。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依據此 藍圖的綱領,在 2001 年訂出該校的綠色大學校園的藍圖。 1999 年,瑞典隆德大學(the Lund University)首次舉辦有關於促進永續大學的 環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Sustainable Universities)的國際會議,永續 大學的議題才被統合而且比較明確,不再只是激勵或動機,而是其成效的證據如何能 被顯現。這就是 EMSU 99,有 125 位來自 30 個國家、不同領域的專家參與此次會議。 EMSU 99 試圖將環境關懷有系統的納入大學的決策與行動之中,也就是環境管理系 統的架構,這是許多大學欠缺的部分。在 EMSU 99 會議期間,如何系統化的建構塔 羅利宣言與哥白尼憲章的努力,由於大部分參與者並未支持,非常可惜,並未達成。 另一方面,2002 年 1 月在墨西哥賀摩西婁(Hermosillo)舉辦的清潔生產與污染防治 (CP/P2)國際會議,由來自各大學的參與者共同發展出一份賀摩西婁宣言[11],認為 在推動各自校園內的清潔生產、污染防治與永續發展時,共同合作是非常有效用的。 最後,簽署宣言並不是說大學能夠立即而且成功的將永續性融入校園的行動之中,這 只是一種承諾,要持續的嘗試成為一所比較永續的大學。甚至會有一些大學,雖然已 簽署宣言,卻未做任何的努力。推動永續大學發展之國際性組織或會議,其成立的主 旨或內容,依發布年代的順序整理,如表 2-4。. 2–9.

(30) 第三章 大學校園建築環境管理. 表 2-44 推動永續大學發展之國際性組織及會議的內容摘要 年. 組 織 名 稱. 內 容 摘 要. 1986. 社 區 環 境 教 育 ․提出全球第一份永續未來學生宣言。 發展 ․成立永續發展顧問小組,利用教育來提升對社會環境 CEED 的改善。. 1989. 全國野生動物 ․改善美國的大專院校,讓校園成為永續的生態環境。 聯合會–生態校 ․訓練新世代的學生,使其成為環境的領導者。 園 ․保證美國的環境活動有著堅定的未來。 NWF. 1992. 大 學 校 長 推 動 ․推動塔羅利宣言的連署。 永 續 未 來 的 秘 ․1995 年更名為永續未來的大學領袖協會(ULSF),持 書處 續推動塔羅利宣言,並拓展相關的計畫及服務。. 1992. 永 續 發 展 國 際 ․推動國際貿易及投資、經濟政策、氣候變遷、量測與 學會 指標以及自然資源管理之永續發展。 IISD ․讓生活環境變得更好-永續。 ․讓人們轉變並且朝向永續未來。 ․運用實例來說明人們應該如何巧妙的讓環境、經濟及 社會的改善更加永續。. 1993. 亞 伯 達 圓 桌 會 ․訂定 28 項永續指標,以便於各地學校定義永續發展的 議 判定標準。. 1994. 大 學 校 園 地 球 ․延續塔羅利宣言,共同提出「綠色大學校園的藍圖」。 高峰會議 ․建議全球的大學院校共同營造一種永續的未來。. 1999. 永 續 大 學 環 境 ․環境管理系統之基礎要件及推動力。 管理國際會議 ․大學對綠化過程與永續發展的責任與機會,及預防性 的環境策略在永續發展教育中的角色。 ․環境管理對工業、服務業及大學的意義, ․環境管理系統對大學研究與課程規劃、大學校園之實 務運作、以及大學社區和外部發展活動之影響。. 2002. 清 潔 生 產 與 污 ․認為學校應透過合作,結合清潔生產、污染防治與永 染防治會議 續發展的觀念,共同實踐。 ․延續各種永續大學宣言,共同提出賀摩西婁宣言。. 上述有關於永續大學的各種組織以及會議的內容,對於永續大學的相關議題以及 做法有很多的討論及定義,這些會議或組織所發表的計畫或文件,依其關注的內容和 議題可以歸納為 14 項議題,如表 2-5[12]:環境教育、校園環境研究、校園環境稽核、. 2–10.

(3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學校經營政策、提供相關服務、綠色採購政策、減少廢棄物、提高能源效率、校園環 境景觀、校園建築、校園交通、資訊交換、對外推廣以及提供學生機會。 表 2-55 永續大學相關會議或組織的相同議題比較 議 環 境 題 教 育 會議或組織 全國野生動物聯合會 - 生態校園計劃. 校 園 環 境 研 究. 校 園 環 境 稽 核. 學 校 經 營 政 策. ˇ ˇ. 大學領袖永續未來協 會 ˇ ˇ. 提 供 相 關 服 務. 綠 色 採 購 政 策. 減 少 廢 棄 物. 提 高 能 源 效 率. 校 園 環 境 景 觀. 校 園 建 築.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校 園 交 通. 資 訊 交 換. 對 外 推 廣. 提 供 學 生 機 會. ˇ ˇ. ˇ ˇ ˇ. - 永續性評估問卷 亞伯達會議 - 永續指標 大學地球高峰會議 - 綠色大學校園藍圖.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永續大學環境管理國 ˇ ˇ 際會議的討論議題 清潔生產與污染防治 會議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 賀摩西婁宣言. 永續大學的概念在 1990 年代初期已經不斷的在許多國際性的會議或研討會中被 提出與討論。在 1990 年代的後期,其實務部分才被逐漸的強化。自 1995 年之後,各 國的大學組織已逐漸的開始重新思考高等教育在環境永續未來的角色與作為,包括以 大學綠校園做為一種永續的模範,以及如何能經由高等教育來加速邁向永續的過渡 期。因此,許多的大學在 1995 年之後,就先後的開始採取適合其所處的特定環境的 各種不同行動,邁向大學校園的永續發展。在歐洲,像西班牙、德國以及義大利的永 續大學,著重於環境保存(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例如廢棄物回收計畫、交通. 2–11.

(32) 第三章 大學校園建築環境管理. 議題、永續建築等。英國的永續大學則是著重於課程內容,例如整合環境議題於課程 內容中,針對學生來設計環境研究的課程。美國的永續大學著重於管理制度的改善、 增進校內設施的效能以及促進永續相關的教學研究,例如哈佛大學環境委員會 (Harvard University Committee on the Environment, HUCE)於 1999 年成立校內教師 諮詢委員會,提出「校園經營對環境永續的挑戰」議題。科羅拉多大學在 2001 年運 用大學地球高峰會議所提出的「綠色大學校園藍圖」來改善其現有的政策和執行方 式,並試圖成為對環境負責任的大學校園的典範。波爾州立大學,在 1991 年由當時 的院長 Warren Vander Hill 指定一個屬於大學層級的綠色委員會(Green Committee), 也就是 Green Committee 1,檢視各種與大學的教育使命有關的環境關懷。密西根大 學由學生發起永續的密西根大學行動(Sustainabl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itiative), 並在 1999 年 11 月擬定永續議程的建議,其執行策略包括指導原則、教育與研究、行 政管理、實體運作等四項議題,有系統的架構環境重要性並提出效益說明,也提出具 體可行的策略行動。亞洲地區也有不少大學推行永續大學的行動,例如新加坡大學校 園綠色委員會(Campus Green Committee, CGC)於 1997 年成立,期望能經由一些環 境事務的推動來提升學生與教職員對環境的關心,促進校園內的潔淨和綠色生活方 式。新加坡理工學院(Singapore Polytechnic)綠色委員會(SP Green Committee)於 1997 年成立,做為其校園內綠色運動的先鋒。由香港中文大學成立的大學環境事務 督導委員會(USCE, 或環境督導會) ,負責校內環境管理系統的發展以及環保工作的 協調、督導、培訓與通訊事宜,讓各方面的意見交流均能暢通無阻,並且藉由校內學 者、專家的協助,向大學行政事務委員會提出報告。因此,在國際間,已經有非常多 的大學藉由實際的校園綠化政策或行動方針,邁向永續發展。. 2–12.

(3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2 永續建築評估體系 2.2.1 永續建築觀念 現代建築的設備比起從前的建築更能讓人的生活或工作有效率,但造成對地球的 能源和資源的過度需求,甚至必須浪費大量的水及資源才能滿足發展的基本需要。自 從 1972 年的斯德哥爾摩會議,對於建築永續的定義有非常多的討論與不同的發展, 整體而言,都是在思考如何能從規劃、設計、施工、與使用維護管理等不同的階段來 進行改變,讓永續發展的觀念能逐漸的與建築技術結合為一體。永續建築是基於節能 及環保的要求,兼顧土地、氣候、資源、能源、經濟、社會和人文的特色,但由於環 境的差異,在各國的發展自然就會有一些不盡然相同的需求與評估體系。 永續建築或綠建築在日本稱為「環境共生建築」,包含「低環境衝擊」、「高自然 調和」 、以及「適意與健康」三種層次,衍生的相關技術可以多達七十餘種。綠建築 在歐洲國家有時也稱為「生態建築」或「永續建築」 ,強調生態的平衡、保育與物種 多樣化,以及資源回收再利用、再生能源與節能等。在美國、加拿大,綠建築的名稱 也經常被使用,重視能源效率的提升與節約使用、資源與材料的有效利用、室內環境 品質以及環境的容受力等。我國在綠建築標章中說明綠建築為: 「以人類的舒適健康 為基礎,追求與地球環境共生共榮以及人類生活環境永續發展的建築設計,並且消耗 最少的地球資料以及是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即生態、節能,減廢與健康機能的 房子。」[13]基於上述,雖然綠建築的內涵隨著各國的能源、資源與自然環境條件的 不同而被調整,但對建築開發行為的訴求都是要減少環境負荷,達到與環境的共生、 共榮、共利。 智慧型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的概念,雖然不同於綠建築,但追求的是高效 率與健康、舒適以及安全。在 1984 年,建築設備資訊化、整合化的概念已經被應用 於美國康乃迪克州哈特佛市的城市廣場建築。智慧型建築的定義為:對建築的結構、 設備系統、服務功能和管理效能,以及其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繫,都能以最優化的設計, 合理的投資來提供一種符合高效率要求的舒適、便捷、以及高度安全的空間環境,這 種概念與綠建築的追求高生產力、健康舒適的目摽是部份相同的。. 2–13.

(34) 第三章 大學校園建築環境管理. 2.2.2 綠建築設計 綠建築設計的概念,是以地球環保為導向,以全面化、系統化的環境統合設計來 發展永續建築的設計理念,包括適度地獲取由大自然提供給人類的生存資源,運用建 材回收與再利用的方法,避免造成對地球上任何一種可利用資源的浪費。也可經由誘 導式建築的設計方法,以及可重複再使用的太陽能、空氣與水資源,來減少對電力或 其它存量有限的資源的耗損量。使用符合綠建材規範的材料,能大幅降低其以人造方 式合成時的資源浪費,也比較有環保特性,讓人在其間生活時享有最自然而且建康的 環境品質,又能為下一代保留同樣使用權利的可能。綠建築設計必須重視下列議題: [14]. 1. 適宜的土地使用。 2. 有效率的使用水、能源、木材和其他能源。 3. 增進人類的健康。 4. 強化當地的經濟與社區結構。 5. 保育植物、動物、瀕臨絕種的生物,以及這些物種的自然棲地。 6. 保護農業的、文化的、與考古的資源。 7. 提供愉快的居住環境。 8. 讓建造與使用管理費用是最低的。 總之,綠建築必須透過永續發展的建築哲學思維,再經過縝密的設計,將所有被 使用的材料盡可能的以採用可循環使用或再生的方法,達到「由一系統產出的物質將 成為在另一系統內是受到歡迎的輸入物」 。基本能源的使用是以重覆再使用的能源為 主要原則,並且使用耐久的、品質最好的產品。如同自然建築大師萊特說的:「是一 種能回應環境與生態體系的建築物,是能與基地的自然特性合諧共存的建築物。」 2.2.3 永續建築評估體系 為順應建築環保的時代潮流,並促進綠建築發展或推動的成效,有一些國家的政 府和組織,相繼的提出有關於綠建築設計的評估工具。這些國家包含在歐洲、北美洲 以及亞洲地區的國家。英國建築研究所在 1990 年首先針對新建的辦公建築公佈了「建 築環境負荷評估法」(BREEAM),這是全球第一個綠建築評估體系。其目的是要為 2–14.

(3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綠建築的設計提供評估的依據,期能減少建築對全球性或地區性環境的負面影響。 1998 年加拿大政府的自然資源署成立「綠色建築挑戰」 (GBC) 。並與在 1995 年成立 的美國綠建築委員會共同研發「能源及環境設計領導計畫」 (LEED)的綠建築評估法。 另一方面,日本以多項國際節能指標為基礎,於 1990 年開始發展二氧化碳減量的建 築生命週期評估法,是亞洲國家的模範。中國的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在 2001 年以美國 LEED 系統提出「中國生態住宅評估技術」 。香港也積極的仿效英國 BREEAM 建立香 港的綠建築評估法。我國在 1999 年提出以綠化、基地保水、日常節能、CO2 減量、 水資源、污水垃圾改善等綠建築設計規範七項評估指標,在 2002 年加入生物多樣性 與室內環境兩項指標,成為台灣綠建築九大評估指標體系,如表 2-6。[15] 表 2-66 台灣綠建築評估系統與地球環境關係 與地球環境的關係 指標群. 生態. 節能. 指標名稱 氣候. 水. 土壤. 生物. 1. 生物多樣性指標. ˇ. ˇ. ˇ. ˇ. 2. 綠化量指標. ˇ. ˇ. ˇ. ˇ. 3. 基地保水指標. ˇ. ˇ. ˇ. ˇ. 4. 日常節能指標. ˇ. 能源. 資材. ˇ. 5. CO2 減量指標. ˇ. 6. 廢棄物減量指標. ˇ. 7. 室內環境指標. ˇ. ˇ. ˇ. 減廢. 健康. 8. 水資源指標 9. 污水及垃圾指標. ˇ. ˇ ˇ. ˇ. ˇ ˇ. 2–15. ˇ. ˇ.

(36) 第三章 大學校園建築環境管理. 2.3 品質管理與環境管理系統 本節說明在其他行業施行已久的品質管理與環境管理觀念,包括 ISO 9000 品質 管理系統以及 TQM 全面品質管理觀念的說明與比較,ISO 14000 環境管理系統與 ISO 14031 環境稽核系統,以及與綠建築有密切關係的清潔生產觀念。 2.3.1 品質管理相關理論 品質管理觀念的演變,請參考圖 2-1 品質管理的歷程,已由事後檢驗轉為製造程 序管制,再進入設計階段的源頭管理,到最後的以顧客為中心的全面管理系統。品質 觀念的演變可以區分為四個層次:[16]下游品質(顧客關心的品質) 、中游品質(生產 製造的品質) 、上游品質(開發設計的品質) 、與源流品質(技術開發可能性的品質), 一直到最近提出的全面品質管理(品質保證與全員參與的品質管理) 。因此,學校建 築品質管理必須從源頭的規劃設計到下游的有關於全校師生的舒適健康以及學校營 運成本整體管理的考量。. 品質觀念. 品質制度. 品質是「檢查」出來的. 檢驗制度. 品質是「製造」出來的. 製程管理. 品質是「設計」出來的. 品質設計管理. 品質是「管理」出來的. 全面品質管理計畫. 圖 2–11 品質管理的觀念演變以及對應的品質制度. 2–16.

(3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一、ISO 9000 品質管理系統 國際標準組織(ISO)是一種非官方性質的國際組織,其成立目的是在於「制定 世界通用的國際標準,以促進標準的國際化,減少技術性貿易障礙」。ISO 9000 系列 的國際標準規範是在 1987 年,由國際標準組織的技術委員會品質保證組 (ISO/TC176) 發布,之後每五年修訂一次。此品質管理系統已成為一種國際性的認證潮流,企業界、 教育界、製造業、營造業以及其他的組織紛紛以通過 ISO 驗證做為一種對品質保證 的承諾,藉以提升組織形象、降低貿易障礙,兼負對社會的責任。 根據在 2000 年修訂頒布的 ISO 9000 標準,包含的項目與內容如表 2-7[17]。 表 2-77 ISO 9000:2000 年版包含項目的說明 項目. 管理標準 ISO 9000. 品質管 理系統. 說. 明. 基本法則與辭彙,說明品質管理系統之基本法則,以及釐清品質 管理系統之基本用語。. ISO 9001 系統要求,提供符合顧客要求以及組織使用的法規要求。 ISO 9004 績效改進的指導綱要,對組織品質管理系統持續改進的指引。. 稽核指 品質稽核系統之指導綱要,提供在管理與執行品質稽核時的指 ISO 19011 導綱要 引。. ISO 9000 品質管理系統是以管理大師戴明提出的 PDAC 管理循環來建構系統之 內容,使內容具有邏輯性,並適用於各行各業。下列的八項原則是其基礎理念: 1. 顧客為重 組織依賴顧客而存在,因此,組織應瞭解和滿足顧客的現在和未來的需求,並致 力於超越顧客的期望。 2. 領導 組織的領導者應建立方針、目標,並創造一種能使員工共同參與的環境以便達成 組織的目標。 3. 全員參與 各階層的人員都是組織的珍貴資源,全員的參與能使組織獲得最大利益。. 2–17.

(38) 第三章 大學校園建築環境管理. 4. 程序管理 組織的相關資源與活動應該運用適當的程序來管理,以便更有效率的達成組織的 目標。 5. 系統管理 對於組織的目標,應該被系統化的鑑識。瞭解並且合理化的管理相關流程,以便 改善組織的效果、效率。 6. 持續改善 持續改善是在強調對過程的持續改進,讓組織能以更有效率的與有效能的方式來 完成組織的目標與政策。另一方面,也能迅速回應顧客需求的變異或提升。 7. 依據事實的決策 有效的決策是以邏輯、資料、資訊之直覺分析為基礎。 8. 互利的供應者[18]關係 任何企業組織與其供應者都是互相依賴的,建立一種雙贏的關係,能強化彼此的 創造價值的能力。 ISO 9000 不只是一種管理系統,更是一種管理模式的架構,可以為學校建築管 理系統帶來原則或次序。認證並不是 ISO 9000 的要求,而是一項選擇性的展示,只 是用來說明在現階段已經達成為符合品質標準原則而設定的標準。因此,認證並不足 以證明本身的能力優異,而是來自外界認證機構的判斷而已。台灣在目前也有許多大 學已經通過 ISO 9000 的認證,事實上,其在通過認證之後是否能持續的徹底執行, 才是一種毅力的考驗。品質觀念的務實,除了建立管理階層的權威與責任之外,執行 人員的責任與義務也必須在品質管理的架構中明確的定位,讓品質水準的確保成為組 織全員心中常存的責任。 二、全面品質管理 全面品質管理是源自於日本的品質系統,在 1980 年代引進美國,由美國國防部 提出全面品質管理的觀念。這種觀念的發展是依據戴明、朱蘭、克羅斯比與費根堡等 品管大師的理念與做法,再結合日本石川馨、田口玄一的品管技術。強調品質的持續 改進,並且要求管理者能永續經營。其中的「全面」意指全員的參與以及綜合所有組 織的功能。 「品質」意指應符合顧客的期望。 「管理」意謂著改進、維護企業的管理系 2–18.

(3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統以及相關的程序和活動。因此,全面品質管理是指組織以品質為中心,並且以全民 的參與為基礎,其目的是要讓顧客滿意以及讓組織成員與社會受益,達到組織的長期 成功管理。 全面品質管理是一種綜合的策略,針對組織運作的層面施以持續的整合。由許多 專家論述的品質管理方法通常是會不同的,表 2-8[19]整理出戴明、裘蘭、克勞斯比、 田口玄一、石川馨、費根堡等人的品質管理觀念,其中也包括由 Parasuraman、Zeithamel 及 Berry(簡稱 PZB)提出的理論。從這些專家對品質管理的論述,歸納他們想要表 達的共同要旨與訊息,共有 11 點:領導、訊息分析、策略規劃、員工改進、品質保 證、顧客焦點、品質部門角色、環境或基礎建設、品質理論、品質突破、團隊合作。 全面品質管理除了具有上述的 11 項要點之外,更重要的是品質改善的活動應該是由 全體人員一同參與,並整合各階層的功能,持續的進行,有效的降低成本,節省時間, 增加創新能力,達成顧客滿意之目標。 表 2-88 品質理論的比較 戴明. 裘蘭. 克勞斯比. 領導. ˇ. ˇ. ˇ. 訊息分析. ˇ. ˇ. 策略規劃. ˇ. ˇ ˇ. 田口玄一. 石川馨. 費根堡.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員工改進. ˇ. ˇ. 品質保證. ˇ. ˇ. 顧客焦點. ˇ. ˇ. ˇ. 品質部門角色. ˇ. ˇ. ˇ. 環境或基礎建設. ˇ. 品質理論. ˇ. ˇ. ˇ ˇ. 品質突破. ˇ. 團隊方式.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在瞭解全面品質的哲學基礎之後,全面品質的重要內涵分述如下: 2–19. PZB.

(40) 第三章 大學校園建築環境管理. 1. 滿足顧客需求,顧客至上 此為全面品質管理的首要任務,強調滿足顧客的需求,並永遠以顧客滿意為主要 的優先考量。 2. 承諾品質第一 全面品質管理的另一個重點是「品質文化」的建立,指在系統中的所有人員都應 該對品質有意識,進而對品質有承諾,而且在系統中形成一種品質的文化。 3. 持續不斷改進 不斷改進產品與服務的創造過程,才能維持顧客的滿意。 4. 發展人力資源 組織成員有充分的訓練、發展及授權,使成員能持續的改進自己以及傳送他們的 服務。 5. 全體成員參與 全面品質管理強調的全面參與並非僅限於組織內的全體員工,可以將供應商以及 顧客包括在內。 6. 追求新的策略思考方式 全面品質管理是透過對系統的整合以及對數個組織的統一,提供一種理念來改進 品質方法。在組織文化管理的層次上,必須從消極改變轉換成為積極的作為,藉 由這種組織文化的改變,提供更好的產品品質與可靠度。 7. 事先預防 事先預防的觀念可以節省在事後因瑕疵或錯誤而付出的龐大代價,並回應顧客的 需求將其融入產品內,如此才會有滿意的結果。 8. 提供回饋 需運用適當的獎勵措施來激勵組織成員,以便提振成員的士氣與滿意度,進而促 使組織轉變為一種品質導向的組織。 三、ISO 9000 與 TQM 之比較 對於 TQM,雖然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但綜合品管大師們的詮釋與敘述,可以發 現在 ISO 9000 與 TQM 之間的相似性與差異性。也就是說,TQM 是 ISO 9000 的理論 基礎,而 ISO 9000 更是實行 TQM 的品質保證系統,兩者的關係是一體兩面、密不可. 2–20.

(4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分。二者的相同點分述如下: 1. 管理原則 ISO 9000:2000 年版明確的指出其理論基礎為八項品質管理原則。戴明的十四項 品質管理原則、朱蘭的三部曲、克羅斯比的十四步驟以及由查爾士納爾生所提出 的品質的 10 項重點,這些大師的觀點雖然有所不同,但對於 TQM 觀念的詮釋還 是與 ISO 9000 的八項管理原則有著許多相同之處,這些理論的比較經整理後如表 2-9[20]。 表 2-99 ISO 9000 與 TQM 相關理論的比較 ISO 9000 八 戴明 14 項品 克羅斯比 14 查爾士納爾 朱蘭三部曲 大原則 質管理原則 步驟 生 10 項重點 領導. ˇ. 滿足顧客需求. ˇ. 採購.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程序管制. ˇ. 品質監督. ˇ. 程序改善. ˇ. 持續不斷. ˇ. ˇ. ˇ. ˇ. ˇ. 人員訓練. ˇ. ˇ. ˇ. ˇ. ˇ. 人力資源管理. ˇ. ˇ. ˇ. ˇ. ˇ. 文件紀錄. ˇ. ˇ. ˇ. 2. 管理模式 ISO 9000:2000 年版與 TQM 都是共同依循 PDAC 循環管理的模式。 3. 管理責任 克羅斯比曾在其品質改善的 14 項步驟中提出管理者的承諾,這是在強調管理者必 須使人確信並且堅定品質的重要性。ISO 9000:2000 年版條文的規定也十分重視 對管理者的責任。 4. 顧客導向 2–21.

(42) 第三章 大學校園建築環境管理. 在 ISO 9000:2000 年版條文中,例如 5.2 顧客焦點,5.5.3 內部溝通和 7.2 顧客相 關之流程,非常重視在組織內外的所有顧客與組織成員的感受。TQM 強調的顧客 不僅是組織外部的消費者,也包括組織內部的顧客,是以廣義的顧客滿意為最大 目標。 5. 持續改善 ISO 9000:2000 年版條文指出,組織應隨時監控其內部品質管理系統。戴明、朱 蘭以及克羅斯比皆認為改進是一項永無休止的任務,唯有持續的改進,才是品質 最大的保證。 ISO 9000 與 TQM 的差異性,整理如表 2-10[21]: 表 2-1010 ISO 9000 與 TQM 之差異分析 ISO 9000. TQM. 屬性. 制度性. 策略性. 動機. 維持工作紀律. 改變企業文化. 符合合約的需要. 爭取競爭優勢. 獲得國際認證 目標管理. 方針管理. 監督測量. 領導承諾. 文件管理. 策略規劃. 品質稽核. 團隊形成. 系統認證. 統計方法應用. 目的. 建立顧客對品質的信心. 結合團隊力量改善品質. 評價指標. 是否獲得認證. 管理成熟度. 獲得方式. 經第三者認證. 依指導原則自行實施. 關心對象. 企業與非企業顧客. 企業與非企業顧客. 人員、過程、設備. 全體員工. 國際承認. 顧客滿意. 管理 作業要點. 期望利益. 顧客滿意. 2–22.

(4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3.2 環境管理相關理論 全世界的企業目前都是以環境保護的觀念來做為提升其國際競爭力的策略之 ㄧ。越來越多的企業組織,因為來自政府、顧客、員工以及競爭者的壓力,紛紛轉向 採取積極主動的環境管理。企業組織經由此策略的實施,可以從中得到效率以及競爭 力的提升。學校建築的管理往往忽略設施運作對環境的衝擊,不是只有「綠色設計」 觀念或者是「綠色營建」就能達到對環境保護的目的,而是在建築技術的領域內綜合 考量能源、資源、生態、景觀、垃圾、土地利用與使用行為等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就 必須積極的建立環境管理模式,讓學校建築的形成與使用除了應具有環境友善的設計 與技術,也應滿足成本的考量、法規要求、使用者的健康、環境保護,更應提升學校 的競爭力與形象。在學校建築實施環境管理之後,必須要有一套能有效評估的系統, 以確保實施的成功。 一、ISO 14000 環境管理系統 ISO 14000 系列標準與 ISO 9000 系統同為組織的管理標準,兩者的理念及原則十 分相近,屬於架構相同的管理系統,只是其管理對象分別為「環境」及「品質」 。品 質管理的目的是提升在組織中的產品與服務的品質;環境管理的目的是要鼓勵產業界 能自願性的從組織內部開始規劃其對環境改善及污染預防的措施,例如對原料取得、 產品製造以及販賣、使用、廢棄等,希望能在產品生命週期的過程中,降低對環境之 污染和節省對資源之消耗。以消耗最少的地球資源,製造最少的廢棄物,來喚醒消費 者必須慎選那些能省資源、低污染、可回收之產品,以維護環境品質,保護地球環境, 並且達成企業「持續改善」與「永續發展」的目標。 國際標準組織於 1990 年開始進行制定環境管理相關標準的研究,在 1991 年 6 月採納聯合國環境發展委員會的建議,由 ISO 及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在當年的 8 月 共同組成 ISO/IEC「環境策略諮詢小組」(SAGE),負責環境管理國際標準的評估與建 議。在 1993 年 1 月正式成立一個負責制定環境管理標準的 ISO/TC 207 技術委員會, 彙整在全球各地現行的各種環境管理相關技術、工具、方法及策略,制定一種能適用 於各國的不同規模和類別的產業之整體性環境管理標準,提供全世界的組織以及產業 一個能自由參與和相互認證的機會與依循的方向。ISO 14000 系列的標準只提供訂定. 2–23.

數據

表 2-11 永續大學的思想與發展歷程  永續大學發展趨勢  年代  永續大學宣言、組織以及會議  1972  斯德哥爾摩宣言 地球環保意識的覺醒  1977  第比利斯宣言  1986  社區環境教育發展  1989  全國野生動物聯合會–生態校園 高等教育的環保意識提升  1988  國際清潔生產宣言  1990  塔羅利宣言  1991  哈利菲克斯宣言  大學校長推動永續未來的秘書處  永續發展國際學會 1992  21 世紀議程第 36 章  史旺西宣言  京都宣言 1993  亞伯達圓桌會議
表 2-22 主要永續大學宣言內容摘要  時間  名    稱  內  容  摘  要  1972 年 6 月  斯德哥爾摩宣言  Stockholm Declaration  ․全球環境教育運動的起始 ․宣示保護與改善人類環境  ․明確表示永續利用天然資源及永續發展理念  ․呼籲各國政府和人民為維護和改善人類的環 境,造福全體人民,造福後代而共同努力  1977 年 10 月  第比利斯宣言  Tbilisi Declaration  ․對環境教育有比較明確的界定  ․環境教育應使人理解當代的主要問題,並
表 2-44 推動永續大學發展之國際性組織及會議的內容摘要  年  組  織  名  稱  內  容  摘  要  1986  社 區 環 境 教 育 發展  CEED  ․提出全球第一份永續未來學生宣言。  ․成立永續發展顧問小組,利用教育來提升對社會環境的改善。  1989  全國野生動物 聯合會–生態校 園  NWF  ․改善美國的大專院校,讓校園成為永續的生態環境。․訓練新世代的學生,使其成為環境的領導者。 ․保證美國的環境活動有著堅定的未來。  1992  大 學 校 長 推 動 永 續 未 來
圖  2–33 環境績效評估的模式  環境績效評估的模式,也依循 PDAC 的管理模式。如圖 2-3,依序可分為規劃環 境績效的評估,選擇環境績效指標,使用數據與資訊,分收集資訊,分析與轉化,資 訊評估,報告與溝通,以及審查與改善環境績效流程等八個重要步驟。環境績效評估 指標可分為兩大類來描述:  1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Enhancing Assessment Literac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at the Secondary Level: (I) Reading and Listening Skills. • Enhancing Assessment Literacy in the English

students Nurturing positive values and attitudes through reading and identifying values and attitudes expressed in the

•providing different modes of support in learning tasks (e.g.. You are a summer intern in the publicity team of Go Green, a non- 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committed to

• Is the school able to make reference to different sources of assessment data and provide timely and effective feedback to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performance in order

If the bootstrap distribution of a statistic shows a normal shape and small bias, we can get a confidence interval for the parameter by using the boot- strap standard error and

•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香港建築信息模擬學會. •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校園環境品質除是永續校園 重要的指標之一,其優劣與否更 是攸關教職員生的身體安全與健

• involves teaching how to connect the sounds with letters or groups of letters (e.g., the sound /k/ can be represented by c, k, ck or ch spellings) and teaching students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