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台獨與國民黨政府的對抗-以1970年刺蔣事件為中心的討論
160
0
0
全文
(2)
(3) 摘要. 1970 年,是海外台獨運動史上重要的一年。經由長時間的交流與合作,美 國、日本、歐洲及加拿大四地的海外台獨團體成立了「世界性的台灣獨立聯盟 (WUFI)」。此外,因發表「臺灣自救運動宣言」而受到國民黨政府軟禁的彭明敏成 功從台灣脫逃至瑞典。上述事件使得海外台獨運動的聲勢頓時如日中天。另一方 面,美國總統尼克森上任後,面對越戰問題以及冷戰對抗,決定採取聯合中華人民 共和國以制衡蘇聯的策略。隨著美國中國政策的轉向,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尤 其是在聯合國的地位,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1970 年 4 月 19 日,蔣經國進行第五次的訪美活動。面對風雨飄搖的外交困 境,蔣經國作為蔣介石的接班人,亟欲鞏固中華民國與美國之間的關係,以維護中 華民國在聯合國地位。面對蔣經國的訪美,海外台獨運動者分別在美國的東、西兩 岸策畫了三場刺殺計畫。其中,黃文雄、鄭自才於 4 月 24 日的行刺計畫雖然未成 功擊殺蔣經國,且兩人隨即遭到逮捕。但是黃文雄擊出的那一發子彈,震驚了當時 的海外台灣人以及美國社會,後人將此事件稱之為「四二四刺蔣事件」(簡稱「刺 蔣事件」)。經過了一年的法院審理,黃文雄及鄭自才的罪刑皆被確定,然而兩人 最後皆選擇棄保逃亡他國。兩人逃亡的舉動不僅重挫了海外台獨的士氣,同時也造 成台獨聯盟內部的對立與分裂,可謂影響深遠。 「刺蔣事件」雖然只是一個不到一分鐘的刺殺事件,但是事件背後所呈現出來 的,是 1960 年代國際政治的縮影,以及海外台獨勢力與國民黨政府之間的對抗關 係。本文希望以「刺蔣事件」這一個點為中心,一窺當時的時代氛圍。. 關鍵字:刺蔣事件、蔣經國、台獨聯盟、海外台獨運動、彭明敏、國民黨、白色恐 怖、古巴革命、冷戰 i.
(4) Abstract. The year of 1970 was an important time for Overseas Taiwanese Independence Movement. After a long period of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groups in America, Japan, Europe and Canada worked together and established the “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WUFI). In addition, Peng Ming-min, who had been placed under house arrest by the KMT government because of the “A Declaration of Formosan Self-salvation”, successfully escaped from Taiwan to Sweden. Both incidents increased the momentum of Overseas Taiwanese Independence Movement. On the other hand, Richard Nixon,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decided to ally with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Vietnam War and the menace of the Soviet Union. As the United States changed her China policy,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especially the status in the United Nation, had been threatened. On April 19th 1970, Chiang Ching-kuo, the Vice Premie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et out his fifth visit to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successor of Chiang Kai-shek, Chiang Chingkuo was devoted to mainta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other hand, some Taiwan Independence activists attempted to assassinate Chiang Ching-kuo. On April 24th 1970, Peter Huang and Tzu-tsai Cheng, members of the WUFI, tried to shoot at Chiang Ching-kuo but failed, and both of them ended up being caught. The news of the assassination shocked the American society and overseas Taiwanese. After a year of court process, Peter Huang and Tzu-tsai Cheng were convicted of attempted murder. However, they chose to escape before the adjudication was given. As a result of their escape, The WUFI faced an internal debate and eventually divided. This thesis focus on the assassination of Chiang Ching-kuo, and discusses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the 1960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UFI and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Overseas Taiwanese Independence Movement and the KMT government. Keyword: Attempt to Assassinate Chiang Ching-kuo, Chiang Ching-kuo, 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 The Overseas Taiwanese Independence Movement, Peng Ming-min, KMT, Cuban Revolution, Cold War, White Terror. ii.
(5) 目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研究回顧與文獻討論...........................................................................................4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架構....................................................................................................8 第四節:章節安排與名詞釋疑.........................................................................................10 第二章:蔣經國在外交風雨飄搖下的訪美........................................................................12 第一節:1960 年代的國際政治環境................................................................................12 第二節:國民黨政府對島內政治異議者及海外台獨之打擊......................................18 第三節:蔣經國的訪美行程及其目標............................................................................26 第三章:1970 年的刺蔣行動.................................................................................................36 第一節:行動代號「鎮山計畫」.....................................................................................38 第二節:廣場飯店前的槍響.............................................................................................48 第四章:槍響後的激盪..........................................................................................................61 第一節:台獨聯盟與國民黨政府在事發初期之反應...................................................63 第二節:救援黃、鄭攻防戰.............................................................................................70 第三節:1971 年的司法審判.............................................................................................89 第五章:事件的後續效應...................................................................................................100 第一節:黃文雄與鄭自才的棄保逃亡..........................................................................100 第二節:刺蔣事件後海外台獨勢力與台灣政局之發展.............................................109 第三節:台獨聯盟參與者之論述...................................................................................123 第六章:結論.........................................................................................................................137 參考書目.................................................................................................................................142. iii.
(6) 圖表次 圖 1-3-1 研究架構圖..................................................................................................................9 圖 2-1-1 1960 年代美中蘇大三角與美中台小三角之國際關係圖...................................15 表 2-3-1 蔣經國前四次訪美概要......................................................................................26-27 表 2-3-2 蔣經國第五次訪美預定行程.............................................................................28-30 圖 3-1-1 1970 年的刺蔣行動地點..........................................................................................37 圖 3-1-2 洛杉磯華埠孫中山銅像...........................................................................................41 表 3-1-1 王文宏「鎮山計畫」藍圖.......................................................................................42 圖 3-1-3 王文宏於 1970 年 4 月 19 日刺蔣行動示意圖(1)................................................43 圖 3-1-4 王文宏於 1970 年 4 月 19 日刺蔣行動示意圖(2)................................................44 圖 3-1-5 聖歐娜佛瑞(San Onofre)原子能發電廠..................................................................45 圖 3-1-6 王文宏於 1970 年 4 月 27 日刺蔣行動示意圖.....................................................46 圖 3-1-7 舊金山聖瑪莉廣場內的孫中山銅像......................................................................47 圖 3-2-1 黃文雄、鄭自才於 1970 年 4 月 27 日刺蔣行動示意圖(1)...............................54 圖 3-2-2 黃文雄、鄭自才於 1970 年 4 月 27 日刺蔣行動示意圖(2)...............................55 圖 3-2-3 廣場飯店(Plaza Hotel)門口.......................................................................................56 圖 4-1-1 1970 年 4 月 25 日《紐約時報》頭版針對刺蔣事件之報導.............................62 圖 4-1-2 1970 年 4 月 25 日《華盛頓郵報》頭版針對刺蔣事件之報導.........................62 表 4-2-1 黃文雄、鄭自才案件之審理程序....................................................................70-72 表 4-2-2 外交部「處理黃文雄暨鄭自才兩逆叛國案我政府應採態度選擇方案」說帖 對於刺蔣案提出之三種處理方案...................................................................87-88 圖 4-3-1 刺蔣案正式庭審證人傳喚名單........................................................................91-92. iv.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外台獨與國民黨政府的對抗-以 1970 年刺蔣事件為中心的討論〉.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為了理想,你願意做出多大的犧牲?」這是筆者在研究所課堂上討論刺蔣 事件時所浮現的問題。刺蔣事件的主角黃文雄與鄭自才,兩人本有著大好的前程, 但是為了台灣獨立的理想,一位流亡海外二十餘年,一位服刑出獄後人事已非。 為了貫徹自己的理念成為刺客,並且為此付出青春年華以及學業、事業,這在台 灣歷史上實為罕見。除了台灣獨立的理想外,是否還有其他的環境推力,讓黃文 雄與鄭自才放棄平凡人嚮往的順遂人生,不惜冒生命危險也要拿起槍來與蔣經國 拚搏一場?這是筆者最初踏入此研究議題的契機。 1970 年,是海外台灣獨立運動史上重要的一年。經由長時間的交流與合作, 美國、日本、歐洲及加拿大四地的海外台獨團體進行了大串聯,於 1970 年 1 月 1 日正式成立了「世界性的台灣獨立聯盟」 (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 簡稱「WUFI」或「台獨聯盟」) 。1同年一月,因發表「臺灣自救運動宣言」而受 到國民黨政府軟禁的彭明敏成功逃離國民黨特務人員的全天候監控,從台灣脫逃 至瑞典,成為領導海外台獨運動的指標人物,海外台獨的聲勢頓時如日中天。面 對這樣的發展,國民黨政府自然不可能坐視不管,以過去發展起來的台獨反制機 制為基礎,成立了專門因應台獨活動的「安詳專案」 。2另一方面,隨著美國總統 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的上任以及中蘇關係的惡化,美國對於中華人民 共和國的態度日趨友善,3這樣的舉動無異是對中華民國的一大警訊,因為美國 態度的轉向同時也會威脅到中華民國作為聯合國中國唯一代表的地位。1970 年 4. 1. 蔡同榮,《我要回去》(高雄市 : 敦理出版社,1992),頁 60-61。. 2. 陳昱齊, 〈國民黨政府對美國台灣獨立運動之因應(1961-1972) 〉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2011 年),頁 75。 3. 王景弘,《探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頁 317。. 1.
(8) 第一章:緒論. 月 19 日,時任中華民國行政院副院長的蔣經國抵達美國舊金山國際機場,進行 他人生中最後一次的訪美活動。此次的訪美對蔣經國來說,一方面是要向美國政 府宣示他將成為其父蔣介石的接班人,一方面也以反共為號召,亟欲鞏固中華民 國與美國之間的關係。對於美國來說,中華民國仍然是重要的反共盟友。儘管美 國試圖改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關係,蔣經國仍是被美國奉為上賓,以僅次 於元首的貴賓方式接待。4 蔣經國的訪美活動對於海外台獨團體來說無非是「一大喜訊」,除了例行的 遊行抗議外,在美國的東岸以及西岸分別有兩批台獨運動者策畫了刺殺蔣經國的 計畫,希望藉此除掉這位台灣白色恐怖時代的「特務頭子」,並且切斷蔣家人對 台灣的政治壟斷。打算在美國西岸執行刺殺任務的「鎮山刺蔣」計畫雖然以失敗 告終,但是於美國東岸的刺殺計畫卻有所斬獲。1970 年 4 月 24 日,蔣經國於紐 約市中央公園附近的廣場飯店(Plaza Hotel)前,遭到台灣獨立聯盟成員黃文雄持手 槍近距離攻擊。子彈雖然未擊中蔣經國,但是此事件成為了當時主流媒體的頭條 焦點,讓世界各國對於台獨運動以及台灣的政治環境有更深刻的瞭解,同時也打 響了台灣獨立聯盟的知名度,後人將此事件稱之為「四二四刺蔣事件」(簡稱「刺 蔣事件」)。刺蔣事件發生後,黃文雄及闖入案發現場鄭自才當場被紐約市警方 逮捕,而提供作案槍枝的陳榮成也在不久後遭到美國 FBI 的調查與審問。經過了 一年的法院審理,黃文雄及鄭自才兩人的罪刑皆被確定。然而在罪刑宣判之日, 兩人皆選擇棄保逃亡他國。兩人逃亡的舉動不僅重挫了台灣獨立聯盟原本高昂的 士氣,同時也激起了組織內的對立,使得部分成員自此與聯盟劃清界線,可謂影 響深遠。 隨著時間的沉澱以及台灣政治環境的開放,刺蔣事件的參與者陸續在公開的 場合中現身說法。其中,黃文雄、鄭自才以及陳榮成,這三位事件的關鍵參與者, 對於刺蔣事件的觀點各有歧異,其原因究竟為何?筆者曾發表〈刺蔣事件中台獨 4. 《外交部》 ,〈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訪美〉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檔號:. 412.21/0305/337-339。. 2.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外台獨與國民黨政府的對抗-以 1970 年刺蔣事件為中心的討論〉. 聯盟參與者的論述分析〉一文,5試圖來討論這樣的議題。除了針對事件參與者 的論述分析外,美國政府、國民黨政府以及台獨聯盟對於刺蔣事件採取甚麼樣的 態度以及應對措施?同時,刺蔣事件對於台灣的政治局勢以及海外台獨的發展又 有何種的影響?這些都是筆者關注的焦點,也是本研究打算進行延伸的部分。刺 蔣事件雖然只是一個不到一分鐘的刺殺事件,但是事件背後所呈現出來的,是 1960 年代國際政治的縮影,以及海外台獨勢力與國民黨政府之間的對抗關係。 筆者也希望能夠以刺蔣事件這一個點為中心,一窺當時的時代氛圍。. 5. 高嘉駿, 〈刺蔣事件中台獨聯盟參與者的論述分析〉 , 《第一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研究. 生論文發表討論會會議論文》 ,(未出版,2016),頁 149-164。. 3.
(10) 第一章:緒論. 第二節:研究回顧與文獻討論. 研究回顧 在台灣學界的研究中,目前以刺蔣事件為中心的研究只有陳儀深的〈1970 年刺蔣案—以外交部檔案為主的研究〉一文,也是首篇以中華民國外交部檔案(以 下簡稱「外交部檔案」)的資料來討論國民黨政府內部如何因應刺蔣事件的文章。 陳儀深認為,刺蔣事件對外的影響也許是長期而抽象,對台獨運動本身的影響則 是正反雜陳。6陳昱齊〈國民黨政府對美國台灣獨立運動之因應(1961-1972)〉以 國民黨政府對美國台獨團體之間的角力為核心,以個案分析的方式探討國民黨政 府如何應對海外台獨的勢力擴張。其中有關刺蔣事件的討論,應有借鏡陳儀深的 研究方向,採用了許多的外交部檔案作為其論述依據。陳昱齊認為,國民黨政府 在刺蔣案上採取與彭明敏案不同的因應態度,在與美方交涉彭明敏入境及限制其 在美活動時,國民黨政府不斷強調彭明敏案所代表的「政治意涵」,甚至將該案 拉高至兩國邦誼的層級;但對刺蔣案卻極力保持低調,鮮少就「政治面」進行交 涉。7 有關刺蔣事件的論述也出現在台獨運動、蔣經國以及中美關係等議題的相關 研究之中。陳佳宏的《台灣獨立運動史》主要以事件當事人的回憶錄來呈現刺蔣. 6. 「勇敢的槍聲固然鼓舞士氣,黃、鄭兩人潛逃以及台獨聯盟的後續處理進退失據,則又打擊了. 士氣,台獨聯盟的組織原本鬆散,經此打擊之後『組織氣候』愈形消沉。」陳儀深, 〈1970 年刺 蔣案—以外交部檔案為主的研究〉, 《戰後檔案與歷史研究:第九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 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7 年),頁 1073-1093。 7. 陳昱齊認為之所以有這樣的差別,主因在於交涉對象的不同。在彭明敏案中,國民黨政府交涉. 的對象是美國行政當局,就國民黨政府的認知而言,不論是拒絕彭明敏入境或是限制其在美活動, 都是可以透過「行政」手段來解決,因此強調其「政治性」 ;但是在刺蔣案上,交手的對象是美 國司法單位,而且涉及的又是刑事案件, 「依法」成為國民黨政府難以跨越的紅線,避免論及「政 治」面向是國民黨政府不得不的選擇。陳昱齊,〈國民黨政府對美國台灣獨立運動之因應 (1961-1972)〉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頁 204。. 4.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外台獨與國民黨政府的對抗-以 1970 年刺蔣事件為中心的討論〉. 事件。陳佳宏認為黃文雄與鄭自才兩人未能利用刺蔣事件發生後,台獨聯盟以及 海外台獨受到各方矚目的良機,於刺蔣案審理期間向國際宣揚台獨理念以及控訴 國民黨政府之不義,最後還因為棄保逃亡導致台獨聯盟分裂,實為可惜。8江南 的《蔣經國傳》以及茅家琦的《蔣經國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演變》,兩書以當時記 者的報導以及目擊者的回憶紀錄來敘述此事件。9王丰的《刺殺蔣介石》則認為 刺蔣事件是美國駐台灣大使馬康衛(Walter Patrick McConaughy, Jr.)精心策畫的陰 謀,希望能夠借黃文雄與鄭自才之手消滅蔣經國,打亂蔣介石的接班計畫,如此 便能趁勢扶植一個新的親美政權。10王景弘的《探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 採用作者自身的記者採訪經驗以及美國國務院的解密檔案,來說明此事件中國民 黨政府與美國政府之間的交涉過程。王景弘認為,蔣經國最後一次訪美,原本是 作為接班的準備,希望提高自己的政治聲望,沒想到紐約遇刺突顯出台灣政治的 不公及其隱藏的危機。行刺事件留下的記憶和它對台灣政局發展的影響,顯然比 蔣經國與尼克森、季辛吉等美國官員會談的意義更加深遠。11. 8. 陳佳宏,《海外台獨運動史》(台北市 : 前衛出版社,1998 年),頁 203。. 9. 江南, 《蔣經國傳》(台北市 : 前衛出版社,1997 年)。茅家琦, 《蔣經國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演變》. (臺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年)。 10. 王丰對於刺蔣事件提出兩點質疑:(1)馬康衛接到蔣經國將訪問美國的通知後,表現出一種「非. 比尋常」的「熱情」,並且先行返美進行「妥善安排」,此安排是否與蔣經國遇刺有關?(2)黃文 雄與鄭自才何以能夠在美國政府的層層監視下聯手刺蔣?如果美方事先知情還讓槍案發生,豈非 涉及借刀殺人?如果事後方才知情,卻放任他們從眼皮下出境離美,豈非居心叵測?王丰,《刺 殺蔣介石 : 美國與蔣政權鬥爭史》(台北市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 年) ,頁 454-460。 11. 王景弘,《探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 年),317-335。. 5.
(12) 第一章:緒論. 文獻討論 目前有關刺蔣事件的文獻史料,主要現於事件當事人的口述資料、回憶錄12以 及官方的外交檔案。在口述資料與回憶錄的部分,陳榮成在《我所知道的四二四 事件內情》一書中,13以當年紐約最高法院審理刺蔣案的審判書為依據,試圖為 自己出賣台灣獨立聯盟及鄭自才的指控進行辯護。可能礙於篇幅,也可能是出於 自身利益考量,陳榮成在該書中只節錄了有關自己的證詞以及檢察官的辯論總結, 對於其他當事人的審判內容只以摘要的形式呈現,這是比較可惜之處。張欽泰(本 名「王文宏」)的《刺蔣,鎮山 : 一位海外臺獨運動者的行為與見聞》是以自身籌 畫刺殺蔣經國失敗的經過為主軸,讓世人知曉 1970 年除了四二四刺蔣事件外, 尚有一個「刺蔣鎮山」的刺殺蔣經國計畫。. 14. 官方檔案的部分,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有中華民國 1982 年至 1975 年的外 交部寄存檔案(以下簡稱「外交部寄存檔案」) ,該檔案中收錄了三份〈黃文雄、 鄭自才謀刺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文件以及數份蔣經國訪美的相關文件。外交部 寄存檔案除了可以從國民黨政府的視角看待刺蔣事件,也能夠與刺蔣事件當事人 的說詞進行交叉比對,讓本論文對於事件的論述更具說服力。至於美國方面的檔 案,與刺蔣事件最直接的資料當屬紐約最高法院的審判書〈People of the State of New York against Peter Huang, Tzu-tsai Cheng, defendants〉15,然而該審判書由於年 代久遠尚未進行電子化,僅能夠現場申請列印。筆者曾拜訪事件當事人陳榮成, 希望能夠取得當時的法院審判書,可惜最終無法取得該筆資料。除此之外,美國 國務院檔案(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 FRUS) 16以及美國政府解密檔案 12. 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重建歷史記憶: 「4.24 刺蔣事件與台灣」座談會紀實〉 , 《台. 灣史料研究》,(15,2000 年),頁 171-195。 13. 陳榮成, 《我所知道的四二四事件內情》(台北市 : 前衛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總經銷,2015 年)。. 14. 張欽泰,《刺蔣,鎮山 : 一位海外臺獨運動者的行為與見聞》(臺北市 : 前衛,2016 年)。. 15. SUOPREME COURT:STATE OF THE NEW COURT, 〈People of the State of New York against Peter. Huang, Tzu-tsai Cheng, defendants〉 ,案件檔號 2579-70。 16. Office of The HISTORIAN,網址: https://history.state.gov/。. 6.
(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外台獨與國民黨政府的對抗-以 1970 年刺蔣事件為中心的討論〉. (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 DDRS)17,收錄了有關蔣經國訪美以及中 美外交關係的相關資料,可與外交部寄存檔案進行交叉比對,讓蔣經國於 1970 年的訪美之行有更清楚的輪廓。 綜合以上所述,目前針對刺蔣事件的專門研究其實相當有限。同時筆者認為, 外交部寄存檔案的內容尚有可以發掘的部分。陳儀深的〈1970 年刺蔣案—以外 交部檔案為主的研究〉受限於研討會的篇幅,對於刺蔣事件的內容陳述比較偏向 重點式的節要。陳昱齊〈國民黨政府對美國台灣獨立運動之因應(1961-1972)〉 雖然使用了大量外交部檔案,但是該篇論文的主軸在於討論國民黨政府如何因應 各種台獨勢力的活動,因此對於刺蔣事件的著墨篇幅也相對有限。本研究將盡可 能地將外交部寄存檔案中有關刺蔣事件的內容,配合事件當事人的回憶錄與口述 訪談,依照時間軸將上述資料統整至文章中,使刺蔣事件能夠有更加完整的呈現。 除此之外,將事件發生當時的社會氛圍勾勒出來以及分析當代人們如何解讀此事 件的看法也是相當重要。本研究希冀以刺蔣事件為核心,將討論的範疇擴大至海 外台獨運動發展以至於世界史的經緯線上發展。. 17. U.S. Declassified Documents Online, 網址:http://gdc.galegroup.com/gdc/artemis?p=USDD&u=twnsc183。. 7.
(14) 第一章:緒論.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架構. 本文將使用文獻分析法,利用官方檔案、事件相關當事人的口述訪談與回憶 錄、以及當時的報章雜誌等第一手史料,作為事件論述的基底。在官方檔案方面, 本研究主要倚重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的《外交部寄存檔案(1982-1975)》。該檔案 中收錄了三份〈黃文雄、鄭自才謀刺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文件,內容相當豐富, 是研究國民黨政府應對刺蔣事件相當重要的資料。除此之外,該部檔案也收錄了 不少蔣經國訪美以及海外台獨團體的相關資料。美國官方檔案的部分,則是採用 國務院檔案(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 FRUS)18以及美國政府解密檔 (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 DDRS),19這兩部檔案均有網路資料庫可 供查詢,收錄了有關蔣經國訪美以及中美外交關係的資料。在口述資料方面,隨 著台灣政治環境日漸自由開放,有關刺蔣事件當事人的訪問資料或回憶錄也陸續 地出版,例如《我所知道的四二四事件內情》、《刺蔣,鎮山 : 一位海外臺獨運動 者的行為與見聞》 、 《自覺與認同(1950~1990)海外台灣人運動研討會》 、 《海外台獨 運動相關人物口述史》 、 《青春逐夢台灣國》系列等。在報章雜誌方面,本研究主 要使用中研院人文社會聯圖的館藏及其線上資料庫的資料,較重要者有《台灣青 年》、《台獨》月刊、《中央日報》、《Independent Formosa》、The New York Times、. Washington Post 等。 本文的研究架構,是以 1970 年的刺蔣事件作為討論核心。首先,將 1960 年 代的國內政治環境與國際局勢作為事件的背景說明。接著,以 1970 年世界各地 的台獨聯盟大串聯、國民黨政府準接班人蔣經國面臨失去聯合國席次的危機,以 及美國政府對台政策之轉向這三個元素來環繞刺蔣事件,說明事情發生前這三個. 18. Office of The HISTORIAN,網址: https://history.state.gov/。. 19. U.S. Declassified Documents Online, 網址:http://gdc.galegroup.com/gdc/artemis?p=USDD&u=twnsc183。. 8.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外台獨與國民黨政府的對抗-以 1970 年刺蔣事件為中心的討論〉. 勢力分別面臨到的狀況。刺蔣事件發生後的 1970 年代,台獨聯盟面臨分裂危機, 蔣經國返台後在政治上採取恩威並施的策略,美國則是在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中 國代表權後與之斷交,並且轉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究竟刺蔣事件與這三者 之間是否有所關係,是本文想要討論的部分。最後,本文將呈現台獨運動者對於 刺蔣事件的論述。. 圖 1-3-1 研究架構圖. 圖片來源:筆者繪製 9.
(16) 第一章:緒論. 第四節:章節安排與名詞釋疑. 章節安排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與史料、章節 安排與名詞釋疑。 第二章「蔣經國在外交風雨飄搖下的訪美」 。本章以蔣經國於 1970 進行的第 五次(也是最後一次的)訪美活動為中心,首先概述 1960 年代的國際局勢、台 獨勢力的發展以及美國對台政策的轉變。接著說明國民黨政府面對勢力日漸蓬勃 的台獨團體,所採取的反制手法以及組織架構。最後針對蔣經國的訪美行程及其 在美言行著手,探討當時蔣經國及國民黨政府希望藉由此次的訪美達成何種目 標。 第三章「1970 年的刺蔣行動」 。本章以 1970 年的三場刺蔣行動為主體,並且 以 4 月 24 日黃文雄與鄭自才槍擊蔣經國的事件為核心,釐清當時台獨運動者決 定刺殺蔣經國的緣由,並且陳述刺殺計畫的行前準備工作以及實際行動的過程。 第四章「槍響後的激盪」 。本章呈現「刺蔣行動」失敗後,台獨聯盟(WUFI)、 國民黨政府與美國政府對於此事件採取何種態度,而他們又將如何處理黃文雄與 鄭自才的保釋問題以及後續的司法審判。 第五章「事件的後續效應」。本章陳述黃文雄與鄭自才在接受審判前棄保逃 亡的過程,並且探討此舉造成的後續效應。例如,兩人棄保逃亡後對於台獨聯盟 造成何種影響?國民黨政府及美國政府又如何處理逃亡中的兩人?此外,此事件 是否對於台灣的政治環境造成影響?最後,本文將以台獨運動參與者在當代對於 刺蔣事件的論述分析作為結尾。. 10.
(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外台獨與國民黨政府的對抗-以 1970 年刺蔣事件為中心的討論〉. 名詞釋疑 (一)由於時代背景以及意識形態之差異,部分史料對於相同意義的名詞會使用 不同的詞彙來稱呼。為求論述以及閱讀上的一致性,筆者針對本論文常用之名詞 做統一解釋。在論文正文的敘述中,若參考的史料中出現「單引號內的詞彙」, 將以『雙引號內的詞彙』做取代。不過為保留史料的原始性,本論文在直接引用 史料內文或專有名詞時,將不會進行詞彙的替換。. 『台獨運動者』:取代「台獨份子」、「叛亂分子(專指投身台獨運動者)」。 『台獨聯盟』:取代「叛亂團體(專指臺獨聯盟)」。 『黃文雄』:取代「黃逆」、「叛徒(專指黃文雄)」。 『鄭自才』:取代「鄭逆」、「叛徒(專指鄭自才)」。 『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共」、「共匪」 。 『中華民國』:取代「中國(專指中華民國)」 。. (二)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政府』 、 『國民黨政府』 、 『台灣』三者在本論文使用上 之差異: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政府』 :敘述國際關係以及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係時使用。 『國民黨政府』:敘述台灣島內政治以及與台獨運動者對抗時使用。與美國政府 交涉時,若交涉的內容包含台獨運動及其團體,也會使用『國民黨政府』一詞。 『台灣』:敘述「台灣島及其周邊附屬島嶼」這個地理名詞時使用。. 11.
(18) 第二章:蔣經國在外交風雨飄搖下的訪美. 第二章:蔣經國在外交風雨飄搖下的訪美. 本章作為論文主題刺蔣事件的背景說明。由卡斯楚(Fidel Alejandro Castro Ruz) 和切·格瓦拉(Che Guevara)領導的古巴革命,開啟了被後人稱之為「騷動的年 代」的 1960 年代。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下,美國社會面臨了層出不窮的社會運動, 其中又以反越戰運動最為盛行。深陷越戰泥淖的美國政府,為了不在冷戰對抗中 屈於下風,開始增加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交涉的力道,而這樣的外交轉向也影響了 中華民國在 1970 年代的命運。另一方面,台灣有別於世界潮流,在國民黨政府 的控制與壓迫下,島內政治與社會呈現出一股「噤聲」的狀態。相比之下,台灣 人在海外的台獨運動則大放異彩,並且在美國開花結果。而蓬勃的海外台獨運動 自然也引起了國民黨政府的關注。最後,面對外交處於風雨飄搖下的中華民國, 身為行政院副院長的蔣經國又將如何面對 1970 年的訪美之行?本章分為三節, 第一節為 1960 年代的國際政治環境。第二節為國民黨政府對臺灣島內政治異議 者以及海外台獨運動之打擊。第三節為蔣經國在 1970 年的訪美行程及其目標。. 第一節:1960 年代的國際政治環境. 1960 年代被稱為「騷動的年代」,是一個學生群起、反對運動蓬勃的年代。 據霍布斯邦(Eric John Ernest Hobsbawm)的研究,此現象源於 1950 年代第三世 界層出不窮的游擊戰鬥。這是二戰結束後殖民母國或者當地的殖民勢力不願放手 讓殖民地輕易和平立國,導致被當地殖民者揭竿起義的結果,亦即激烈的去殖民 化或民族解放運動。例如大英帝國統治下的馬來亞、肯亞和賽普勒斯,以及法國 統治下的阿爾及利亞和越南。不過最後將游擊戰推上世界頭條的事件,是由卡斯 楚(Fidel Alejandro Castro Ruz)和切·格瓦拉(Che Guevara)領導的古巴革命。這 一場小規模革命最終在 1959 年 1 月推翻了巴蒂斯塔(Rubén Fulgencio Batista y 12.
(19) 〈海外台獨與國民黨政府的對抗-以 1970 年刺蔣事件為中心的討論〉. Zaldívar)的獨裁政府,取得古巴政權。1霍布斯邦認為,在戰後保守主義氣焰高 漲的環境下,沒有一場革命能夠像古巴一樣,令西半球以及已開發國家的左翼人 士感到歡欣鼓舞,同時也激勵了當時反對赫魯雪夫的批評者,因為他們對於蘇聯 決定與資本主義和平共存的政策感到不滿。2 這股由古巴革命帶起的游擊旋風席捲了拉丁美洲,充滿熱血的拉丁美洲青年 紛紛在卡斯楚、托洛斯基或毛澤東的旗幟之下發動游擊戰鬥,然而這些游擊勢力 幾乎沒多久就慘遭鎮壓。儘管如此,這些身穿迷彩服出沒在熱帶雨林的游擊隊形 象跨出了第三世界,成為 1960 年代第一世界激進派的精神指標,並鼓勵了許多 年輕族群中的叛逆者與異議份子走上街頭。其中影響甚深者,為當時西方國家內 一股新生的社會力量,即(大學)學生。霍布斯邦認為,當時的學生具有三項有利 於其政治訴求的特徵: (一)聚集在校園中,比起工人階級易於動員。 (二)學校 多位在各國首都大城,受到政客以及媒體的注目(三)學生多數來自中產階級家 庭,政府當局對他們多有容忍,不會像對付勞工階級般輕易鎮壓。受到這股風潮 而群起的學生運動於 1968 年達到了一波高峰。在美國,大學生參與了黑人的民 權運動、反(越)戰運動、言論自由運動、反主流文化運動(嬉皮)及婦女運動。 3. 其中又以 1964 年興起的反戰運動最為盛行,並且於 1968 年達到高峰,進而導致. 民主黨內部發生分裂,使美國總統詹森在民主黨總統初選中慘敗並宣布放棄競選 連任。在法國,1968 年的「五月風暴」學生運動間接縮短了總統戴高樂的政治. 1.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極端的年代 : 二十世紀史, 1914-1991》(台北市 : 麥田,. 1996 年),頁 650-651。 2.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極端的年代 : 二十世紀史, 1914-1991》 ,頁 653-654。. 3. 張四德,《美國史》(台北市 : 大安出版社,1993 年),頁 163-167。吳乃德,《百年追求:臺灣. 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二 自由的挫敗》(新北市 : 衛城出版 : 遠足文化發行,2013 年),頁 245。. 13.
(20) 第二章:蔣經國在外交風雨飄搖下的訪美. 生涯。41968 年,日本爆發了「東京大學事件」 ,半數以上的東大學生參與其中。 5. 1960 年代中後期的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淖以及日趨激烈的反戰運動, 4. 1968 年 5 月,法國發生歷經一個月的「五月風暴」(Mai 68)事件。先是學生單純杯葛教授授課,. 繼之引發為癱瘓全國的學潮與工潮,總計造成 3 人罹難,近 600 名警民受傷,800 餘名暴動者遭 到逮捕起訴。「五月風暴」之形成有三大主因:(1)阿爾及利亞戰爭(1954-1962)後未解決的、隱藏 的社會問題,(2)第五共和體制本身的缺失(總統權力獨大,總理如同虛設),(3) 60 年代的學運思 潮影響。外在環境加上戰後法國的大學教育問題,使整個法國社會,尤其是年輕學生,長期處在 憤懣的情緒之下無從發洩。「五月風暴」的導火線為巴黎南特爾(Nanterre)學院的「322 運動」 (322-M22M:mouvement du 22 mars),此運動最終使大學生在 5 月時決定「起義」 。5 月 14 日後, 工人開始效仿學生佔領工廠,學運不再是主軸。5 月 22 日,罷工人數已達將近一半的全國勞動 人口,所有消費行為被迫停止。此時總理龐畢度(George Pompidou, 1911-1974)所代表的政府已然 失信,而法國左派勢力欲趁勢推倒右派政府。未料此舉不僅未得到學生以及罷工工人的支持,更 使得沉默的右派民眾更加團結。總統戴高樂(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藉機尋求極右派 力量,提出國會改選的號召,並強調在體制內解決所有問題。6 月 30 日,右派在國會改選中獲 得空前勝利,儘管如此,多數群眾仍認為戴高樂政府應對「五月風暴」負起最大的責任。1969 年 4 月,戴高樂試圖以地方自治公投重新建立他和人民的對話機制。和 1968 年的國會改選不同, 這次公投是針對戴高樂本人而非整個國家體制,故公投未獲得人民的支持而未通過,戴高樂也因 此於 4 月 28 日辭去總統職務。袁若喬, 〈五月風暴-法國第五共和的試煉〉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 所碩士論文,2007 年),頁 1-5、126-127。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 《極端的年代 : 二 十世紀史, 1914-1991》 ,頁 654-660。 5. 1968 年 1 月,東京大學醫學部學生自治會反對醫學部教授會和學校附屬醫學院有關註冊醫師. 的醫師法修正案而進行罷課,後因校方處分學生不當,醫學部學生佔領東京大學本鄉總校區的安 田講堂。6 月 20 日,為了抗議警察介入校園運動,除法學部以外的各學部自治會共同宣布無限 期罷課。7 月 5 日,學生組成「全學共鬥會議」 (簡稱「全共鬥」 ) ,並陸續封鎖校園。10 月 12 日 全校罷課,校方數度與學生談判未果。最後在 1969 年 1 月 18 日,防暴警察在校方的要求下進入 校園解除封鎖,374 人被捕,其中 70 人為東京大學學生。政府也決定停止 1969 年東京大學的入 學考試。除了東京大學外,日本其餘 160 餘所大學在 1968 年至 1969 年反戰運動高漲之際,發動 罷課與杯葛運動,造成許多學校陷入停課狀態。學生的訴求主要是抗議調升學費、課程改革、並 且在學校管理上擁有更大的發言權。直到 1969 年春季,公眾開始不認同學生的作法,學運因而 崩潰,政府亦派出的鎮暴警察進駐大學校園。井上清著 ; 天津市歷史研究所, 南開大學歷史系譯 校, 《戰後日本史》(天津市 : 天津人民出版社,1972 年),頁 219-220。安德魯・戈登(Andrew Gordon) 著 ; 李朝津譯,《二十世紀日本 : 從德川時代到現代》(香港 : 中文大學出版社,2006 年),頁 347。 14.
(21) 〈海外台獨與國民黨政府的對抗-以 1970 年刺蔣事件為中心的討論〉. 致使 1969 年新上任的美國總統尼克森採取較為內斂的對外政策,又被稱為「尼 克森主義(Nixon Doctrine)」。在越戰議題上,關島宣言(The Guam Doctrine)強調美 國的盟友須各自負起自己國家的防衛責任,美軍未來將逐步撤離越南戰場。在與 蘇聯的對抗中,尼克森一改過去的杜魯門圍堵政策,採取以談判取代對抗的緩和 政策(Détente,又稱低盪政策)。尼克森注意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關係的惡化 在 1960 年代後期達到一波高峰,6有利於美國在美中蘇大三角的關係中找到突破 口。美中之間有了共同的敵人蘇聯,雙方具有共同的戰略利益,使美國聯中制蘇 變成可能。7然而隨著美中關係的改善,美中台之間的小三角關係也開始產生變 化,台灣問題勢必成為雙方在談判桌上的重要籌碼。. 圖 2-1-1 1960 年代美中蘇大三角與美中台小三角之國際關係圖. 圖片來源:筆者繪製. 6. 中蘇關係在 1950 年代後期開始出現裂縫,起初是意識形態與革命路線之爭,到了 1960 年代後. 期演變至軍事層面的衝突。1969 年雙方在珍寶島以及新疆的鐵列克提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蘇 聯甚至一度派員至台灣與蔣經國交涉,打算與中華民國政府合作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唐明輝, 《美國在台海的角色探究》(臺北市 : 問津堂,2009 年),頁 65。茅家琦, 《蔣經國的一生和他的 思想演變》 ,頁 303-305。 7. 唐明輝,《美國在台海的角色探究》 ,頁 68-70。. 15.
(22) 第二章:蔣經國在外交風雨飄搖下的訪美. 美國的對台政策在 1950 年代至 1960 年代之間變化甚多。1950 年爆發的韓戰 加深了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對抗,美國不僅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 還承認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為了圍堵共產世界, 美國與中華民國於 1954 年 12 月簽訂了〈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間共同防禦條 約〉 (簡稱〈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當時美國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 在回應有關簽約的問題時表示,台灣與澎湖列島的歸屬問題迄未解決,因為舊金 山和約僅使日本放棄對些島嶼的權利與所有權,卻沒有明定這些島嶼將歸誰所有, 亦即「台灣地位未定論」 。8然而在檯面下,杜勒斯在同年 8 月曾商請國際法專家 研究修改聯合國憲章的可能性,並且向美國總統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 表示希望聯合國出現接納「兩個中國」的可能性,並且由印度取代中國在安理會 常任理事國的位子。91959 年 9 月,美國一個擁有眾多學術人才的民間機構「康 隆學社」(Conlon Associates),應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之請,針對美國的對 外政策提交了一份研究報告,又稱〈康隆報告〉(Conlon Report)。 〈康隆報告〉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台灣」的部分主張讓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並擴大安 全理事會,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和印度成為常任理事國。至於在台灣的中華 民國政府,應要求其撤出金門、馬祖等中國沿岸島嶼,以換取美國防衛台灣及澎 湖的保證,並且以「台灣共和國」的身分進入聯合國,使兩岸成為「一中一台」 或「兩個中國」的局面。〈康隆報告〉雖然不是美國官方的主張,卻相當程度反 映美國社會菁英的意見,對美國往後一、二十年的外交政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10. 到了 1960 年代,或許是受到〈康隆報告〉的影響,美國開始不再堅持台灣 8. 陳儀深, 〈從〈康隆報告〉到〈臺灣關係法〉〉 , 《中華民國流亡台灣 60 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 (臺北市 : 前衛出版,2010 年),頁 22-23。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台北市 : 中華日報 社,1980 年),頁 87-90。 9. 10. 唐明輝,《美國在台海的角色探究》 ,頁 58。 陳志奇, 《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 ,頁 187-192。陳儀深, 〈從〈康隆報告〉到〈臺灣關係法〉〉 ,. 《中華民國流亡台灣 60 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 ,頁 26-27。 16.
(23) 〈海外台獨與國民黨政府的對抗-以 1970 年刺蔣事件為中心的討論〉. 的中華民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時也開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釋出 善意。據唐明輝的研究,美國副總統詹森(Lyndon Baines Johnson)於 1961 年 5 月訪問台灣時,其任務之一就是試探中華民國政府對「兩個中國」的看法。1963 年 11 月 14 日,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向中華人民共和國表 示,美國不會一直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取敵對的政策。同月,美國國務院主管遠 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希斯曼(Roger Hilsman)也表示,美國的外交政策不再建立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垮台的基礎上,且美國已準備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平共處。詹森 繼任美國總統後,助理國務卿希斯曼於 1963 年 12 月 12 日發表對中華人民共和 國的門戶開放演說中,表明美國決心敞開大門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兩個中 國」為基礎尋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解。1964 年 4 月,美國更近一步派國務卿魯 斯克(David Dean Rusk)到台灣,告訴蔣介石美國不再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 聯合國,並希望中華民國政府接受「兩個中國」的安排。對此,蔣介石以不願見 到國土分裂以及台獨運動猖獗為由堅決反對。 美國的「兩個中國」政策主張隨著美國涉入越戰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啟文 化大革命而式微,直到 1969 年美國總統尼克森上任後,指示國家安全顧問季辛 吉(Henry Alfred Kissinger)開始研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解的可能性,才繼續與 中華人民共和國展開建交的嘗試。11另一方面,美國自 1950 年代後期多次阻止了 蔣介石反攻大陸的企圖。12據陳儀深的研究,美國在 1958 年八二三炮戰期間簽訂 蔣(蔣介石)杜(杜勒斯)聯合公報之際,就已表明不願見到蔣介石為了反攻大陸的 使命而挑起世界大戰。然而蔣介石仍舊在美國總統甘迺迪和詹森任內陸續提出許 多反攻大陸的計畫,甚至在 1962 年一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軍隊隔岸對峙,迫使 美國在華沙會議中向中華人民共和國表明,美國政府無意支持中華民國政府反攻 大陸,且依照共同防禦條約,中華民國政府承諾未經美國同意不得對中華人民共 11. 時報出版公司譯,《季辛吉回憶錄 : 中國問題全文》(臺北市 :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9 年),. 頁 49-54。唐明輝, 《美國在台海的角色探究》 ,頁 59-60、64。 12.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頁 217-236。. 17.
(24) 第二章:蔣經國在外交風雨飄搖下的訪美. 和國進行攻擊。13美國政府不願自己被中華民國政府拖下水,與蘇聯或者中華人 民共和國為敵。況且〈中美利共同防禦條約〉對於美國來說,就是為了確保兩岸 維持現狀,以維持國家最大利益。14因此蔣介石「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 蕩、五年成功」的口號並非虛張聲勢,只是礙於與美國之間的協議而難以實行。 簡言之,1960 年代的美國在受到反越戰的壓力以及冷戰對抗的情況下,決 定逐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伸出友善的手。為了增加中華人民共和國談判的意願, 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勢必得做出讓步。而此舉加速了「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是代表 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概念的泡沫化,使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在 1970 年代與中 華人民共和國形成了「黃金交叉」。. 第二節:國民黨政府對島內政治異議者及海外台獨之打擊. 相較於國際上的騷動,1960 年代的臺灣島內顯得相當寂靜,而這樣噤聲的 環境有很大一部分歸因於 1960 年的雷震案。《自由中國》自 1950 年代後期開始 15. 大量討論組織反對黨的議題, 當時雜誌刊登的文章普遍將組黨的計畫寄望於國 民黨政府的容忍,甚至期待國民黨政府的政治良心將有助於新政黨發展。吳乃德 認為,蔣介石對民主政治的敵視顯而易見,雷震以及《自由中國》雜誌社同仁的 想法顯示了其政治思考的侷限性。期待國民黨政府予以寬容或者權力下放的想法 過於天真,以此來對抗獨裁統治鐵定難以成功。16在《自由中國》熱烈討論組黨 13. 陳儀深, 〈從〈康隆報告〉到〈臺灣關係法〉 〉 , 《中華民國流亡台灣 60 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 ,. 頁 30-32。 14. 唐明輝,《美國在台海的角色探究》 ,頁 47。. 15. 雖然《自由中國》於創刊之初就刊登了蔣廷黻的「中國自由黨組織綱要草案」 ,但是直到 1950. 年代後期,雜誌社因發行「祝壽專號」與國民黨政府產生劇烈衝突後,反對黨議題才成為雜誌的 主要焦點。范泓, 《民主的銅像 : 雷震傳》(臺北市 : 獨立作家,2013 年),頁 283-285。吳乃德,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二 自由的挫敗》,頁 123。 16. 吳乃德,《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二 自由的挫敗》 ,頁 125。 18.
(25) 〈海外台獨與國民黨政府的對抗-以 1970 年刺蔣事件為中心的討論〉. 的過程中,胡適建議雷震若要組黨必須和本省籍的地方政治人物結合,才能夠克 服社會的隔閡。雷震本人雖然對本土精英的評價不高,可是他也深知外省籍知識 份子在台灣社會的孤立狀況,因此頻繁與有意組黨的本土政治菁英進行互動與對 話。1960 年 5 月 18 日,來自全台各地的本省籍與外省籍民主人士舉行了「本屆 地方選舉檢討會」,會議中除了抨擊當年縣市長、省議員選舉時的舞弊現象,更 多的焦點是放在組織新黨的議題上。在會議的結論中,幾位民主人士的領導人取 得共識決定成立「選舉改進座談會」,並且由「選舉改進座談會」以及中國民主 社會黨和中國青年黨兩黨共同協商組成強大的反對黨17,而這樣的舉動越過了蔣 介石可以容忍的界線。對蔣介石來說,戰後初期為了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以及美 國的援助,容許外省籍知識份子對他的批評有其必要。然而隨著韓戰爆發,國民 黨政府對台灣的統治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後更加鞏固後,蔣介石越來越 不需要與異議者妥協。18再加上外省人和本省人雙方政治上的合作,將使國民黨 政府的威權統治受到威脅。蔣介石決定採取行動,於 1960 年 9 月 4 日將雷震以 及《自由中國》主編傅正、經理馬之驌以及會計劉子英逮捕,《自由中國》也隨 即遭到查禁。19同年 12 月 11 日, 「中國民主黨籌備委員會」在台中豐原開會。當 時的與會者分成南北兩派,南派主張立即成立新黨,北派則認為當時的條件不利 於新黨的成立。雙方僵持不下,最後折衷推選一個十一人小組,對黨綱和政策重 新研究,提給下次的籌備委員會討論,屆時再決定新黨成立的時間。然而此次會 議結束後,籌備委員會未再進行開會,組黨運動最後無疾而終。20 雷震案的發生宣告體制內的和平民主改革路線無望,島內有意改變政治現況 者,僅存的出路就是號召人民起義這個選項。1961 年,雲林縣議員蘇東啟和幾 位雲林青年暗中發展武裝革命組織,然而尚未開始行動,就在 9 月遭到國民黨政. 17. 范泓, 《民主的銅像 : 雷震傳》 ,頁 291-292。. 18. 茅家琦,《蔣經國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演變》,頁 238。. 19. 范泓, 《民主的銅像 : 雷震傳》 ,頁 307-309。. 20. 吳乃德,《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二 自由的挫敗》 ,頁 112-188。. 19.
(26) 第二章:蔣經國在外交風雨飄搖下的訪美. 府的逮捕。1964 年,台大法律系畢業生謝聰敏、台大政治系教授彭明敏及台大 法律系學生魏廷朝三人擬定了一份〈臺灣人民自救宣言〉的傳單,計畫將傳單發 送全台灣,號召人民起義反抗國民黨政府。然而傳單尚未發出三位師生便遭到逮 捕,21國民黨政府雖然在國際壓力下,於隔年特赦彭明敏,但是派遣情治人員日 夜跟蹤監視,形同軟禁。彭明敏於 1969 年察覺國民黨政府將對其不利,下定決 心要脫逃。在美國傳教士唐培禮夫婦以及日本台獨聯盟的協助下,於 1970 年 1 月秘密從台灣脫逃,經由香港、曼谷、蘇聯、丹麥抵達瑞典。221970 年 2 月 8 日, 台灣發生首起監獄暴動「泰源監獄事件」。台東泰源監獄的部分政治犯鄭金河、 陳良、詹天增、鄭正成、謝東榮以及江炳興,聯合台籍士官兵及原住民青年,呼 應逃亡赴美的彭明敏,以號召台灣獨立發動監獄革命。後來事跡敗露,鄭金河等 六人奪槍越獄,在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封山搜索下,於 2 月 23 日逮捕鄭金河等六 人。最後除了鄭正成外,其餘五人均被判死刑。23 除了鎮壓各地的武裝反抗,國民黨政府對於言論自由的打壓以及思想控制有 增無減。1965 年《文星》雜誌以及台大學生刊物《新希望》雜誌,皆因針砭時 事而遭到政府的查禁。241966 年因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大革命」而發起的「中 華文化復興運動」,表面上是為了復興與宣揚中華文化,並且在國際上與中華人 民共和國進行文化作戰。實際上,「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透過教育體系以及傳播 媒體,對學校和社會兩方面進行「黨意」的灌輸和傳播,並且經由政府各單位與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的嚴格監督,達到社會控制的目的。251968 年 21. 彭明敏著 ; 林美惠譯, 《自由的滋味 : 彭明敏回憶錄》(台北市 : 前衛出版社,1988 年),頁. 136-147。吳乃德,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二 自由的挫敗》 ,頁 230-233。 22. 彭明敏, 《逃亡 = A perfect escape》(台北市 : 玉山社,2009 年),頁 46-78。胡慧玲, 《百年追求:. 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三 民主的浪潮》(新北市 : 衛城出版 : 遠足文化發行,2013 年),頁 18-19。 23. 高金郎,《泰源風雲》(台北市 : 前衛,1991 年),頁 16-19。胡慧玲,《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 動的故事 卷三 民主的浪潮》 ,頁 22-23。 24. 吳乃德,《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二 自由的挫敗》 ,頁 226-228、235-240。. 25. 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的「文化大革命」,意圖將所有傳統的漢文化,或者說是儒家思想所主導 20.
(27) 〈海外台獨與國民黨政府的對抗-以 1970 年刺蔣事件為中心的討論〉. 柏楊因翻譯〈大力水手〉漫畫,而被政府以「參加叛亂之組織」 、 「為匪宣傳」等 罪名入獄。26 與島內噤聲的政治環境相比,海外的台獨運動,尤其是美國的台獨運動,於 1960 年代呈現蓬勃發展的狀態。台灣人於戰後體驗到國民黨政府對二二八事件 的武力鎮壓,緊接而來的清鄉綏靖,以及 1949 年戒嚴實施後所形成的白色恐怖 氛圍。在一連串的高壓統治下,當時許多知識份子不是遭到政治迫害,就是選擇 自我囚禁,對政治避而不談。然而其中有小部分的異議份子選擇流亡到海外繼續 對抗國民黨政權,並且發展成台獨運動。此時二二八事件成為了海外台獨運動發 展的重要養分,它提供了台獨運動者批判國民黨政府統治以及追求台灣獨立正當 性的重要理由。另一方面,面對台灣島內一言堂的學習環境,許多台灣青年選擇 到國外留學。在多元思潮以及同鄉之間的刺激下,部分留學生發覺到國民黨政府 的中國文化徹底推翻。如此舉動使得主張「漢賊不兩立」的中華民國政府不滿。因為中華人民共 和國試圖毀滅儒家思維模式的一切,正是對中華民國政府所代表中國之「治統」與「道統」的挑 戰。另一方面,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亟需一個既能包納動員戡亂與民主憲政,又能賦予政府一套沒 有立即時限的任務,同時以精神動員的方式建立新的正當性基礎。在此契機下,王雲五、陳立夫、 孫科等人於 1966 年 11 月 12 日孫逸仙 101 歲誕辰,即陽明山中山樓完工暨中華文化堂落成當日, 聯合與會的黨、政及文化界人士共同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運動發起者一致認為,除了將 中華文化復興並發揚光大於臺灣之外,同樣也要向世界宣傳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並進行文化作 戰以打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上的活動。然而從實務面來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重心, 最終在於促進人民對領袖的擁戴。藉由宣揚傳統文化的偉大,證明繼承民族文化精華的三民主義 必定得到最後勝利。並且將蔣中正塑造成道統的傳人,將他個人生命與民族文化的命運相互聯繫, 支持蔣中正亦即挽救中華文化的唯一道路。林果顯,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 1966-1975 : 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臺北縣板橋市 : 稻鄉,2005 年),頁 223-224、228。施志 輝 1994,〈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年), 頁 1-3。 26. 1967 年起,《中華日報》開始向美國金氏社訂購「大力水手」系列漫畫,於家庭版長期連載,. 當時該版主編由柏楊妻子倪明華(筆名艾玫)擔任。1968 年 1 月 2 日當期的漫畫內容為:大力 水手卜派與其子漂流到一座荒島,兩人決意在島上競選總統,柏楊一時興起,將卜派發表演說時 的口白「Fellows…...」翻譯成「全國軍民同胞們……」。不久,柏楊便遭到調查局約談。台灣大 百科全書, 〈柏楊大力水手事件〉 ,來源: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5526。瀏覽日期 2017 年 8 月 19 日。柏楊口述 ; 周碧瑟執筆,《柏楊回憶錄》(臺北市 : 遠流,1996 年),頁 251-261。. 21.
(28) 第二章:蔣經國在外交風雨飄搖下的訪美. 的威權性質,以及為了爭取外援而包裝出來的民主假象。這些在國外受到政治上 重新啟蒙的留學生,陸續投入了台獨運動的行列。戰後初期,海外台獨運動的主 要核心力量集中在日本,大體可以分成兩股主要勢力,一個是以廖文毅為領導中 心的「台灣民主獨立黨」以及「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另一個則是王育德和黃 昭堂等人成立的「台灣青年社」。27 到了 1950 年代後期,台灣留美的學生比例增加,海外台獨運動也在美國開 啟了新的戰場。281956 年 1 月,盧主義、陳以德、林榮勳、楊東傑及林錫湖五人 在費城成立「台灣人的自由台灣」(Formosans ’Free Formosa,簡稱「3F」),是 美國第一個以推動台灣獨立為宗旨的組織。3F 後來因為與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 聯繫,頻頻受到美國聯邦調查局的調查,因此決定於 1958 年 1 月改組為「台灣 獨立聯盟」(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簡稱「UFI」)。1965 年 5 月 14 日, 日本台獨領導人物之一的廖文毅返台,並且宣布放棄台灣獨立的主張。廖文毅此 舉激發了海外台獨團體尋求團結之道,遂於同年由「UFI」及台灣問題研究會合 辦了一場「留美台灣同胞結盟大會」,希望藉此促成全美台灣獨立聯盟的成立, 並朝向世界台灣獨立聯盟的目標邁進。「UFI」隔年與台灣問題研究會合併,於 1966 年 7 月 4 日成立「全美台灣獨立聯盟」(United Formosans in America for independence,簡稱「UFAI」)。「UFAI」積極與日本、歐洲及加拿大的台獨團體 合作,陸續將 Independent Formosa 及《台灣青年》整編成四地台獨團體的共同機 27. 陳昱齊,〈國民黨政府對美國台灣獨立運動之因應(1961-1972) 〉,頁 20-22。. 28. 留美的台灣學生增加,可能與美國與蘇聯的太空競賽有關。1957 年 10 月 4 日,蘇聯成功發射. 人類史上第一顆進入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史普尼克 1 號(Sputnik-1)」 ,開啟了美蘇雙方的太空競 賽。美國於隔年通過了國防教育法案(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 in 1958,簡稱 NDEA),該法案 使聯邦政府大幅增加美國中學以及大學中科技教育的經費,目的在訓練科學、數學及外國語文等 與國家安全有關領域的人才,以發展尖端科學,提高國家在科技上的競爭力。在這樣的時空背景 下,許多台灣學生受益於美國豐厚的獎學金而得以出國留學,對此黃文雄曾戲稱這批留學生為 Sputnik 世代。國家教育研究院, 〈一九五八年國防教育法案〉,來源: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1452/。瀏覽日期 2017 年 8 月 19 日。黃文雄,〈424 刺蔣事件的回 顧與反思〉 ,頁 213-214。 22.
(29) 〈海外台獨與國民黨政府的對抗-以 1970 年刺蔣事件為中心的討論〉. 關刊物,透過共同編輯、發行、相互報導的作法,奠定了未來共同合作的基礎。 1969 年 9 月 20 日,美國、日本、加拿大及歐洲的台獨團體幹部齊聚紐約開會, 決議成立世界性的台獨聯盟,將設總本部於紐約,29各地原有的台獨組織則改為 各地本部,以維持其自主性。1970 年 1 月 1 日, 「世界性的台灣獨立聯盟」 (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簡稱「WUFI」或「台獨聯盟」)正式成立,主 席為蔡同榮,副主席為張燦鍙,執行秘書為鄭自才,各本部的負責人分別是美國 -蔡同榮、日本-辜寬敏、加拿大-林哲夫、歐洲-簡世坤(張宗鼎之化名)、台 灣-邱宜發(虛構人物)。30 面對美國台獨勢力的發展,國民黨政府當然不會袖手旁觀。據陳昱齊的研究, 國民黨政府長久以來視台獨運動為中國共產黨勢力的其中一環,認為中華人民共 和國若非直接支持便是在背後策動台獨運動,因此在 1970 年代以前,國民黨政 府是以「對匪鬥爭」的框架下來處理海外台獨運動。為求海外黨務、僑務與外交 三者間能夠互相配合,國民黨政府於 1953 年在中央委員會之下設立「海外工作 指導小組」,並且在 1956 年改組為「海外對匪鬥爭工作統一指導委員會」(簡稱 「海指會」)。海指會成立初期,對匪工作主要著重在亞洲地區,並且在 1961 年 成立應正本專案小組來打擊日本的海外台獨運動。海指會在 1960 年代中期前並 未在美國設立據點,僅以臨時性的編組來因應突發事件。隨著美國台獨勢力的茁 壯,海指會於 1964 年開始陸續在美國各地的領事館成立台獨專案小組,31常態性 的編組反映出國民黨政府已逐漸意識到美國台獨運動的威脅性。1970 年 3 月,或. 29. 據陳佳宏的研究,WUFI 總本部設於美國紐約而非日本,其原因在於:(一)日本方面雖然在理論、. 組織經驗較強,但是日本的留學生及台灣同鄉數量日漸減少(二)由於聯合國總部在美國紐約,因 此將總本部設在該地較具地利之便,方便向全世界宣傳台灣問題。陳佳宏, 《台灣獨立運動史》(台 北市 : 玉山社,2006 年),頁 183。 30. 陳昱齊,〈國民黨政府對美國台灣獨立運動之因應(1961-1972) 〉,頁 38-54。. 31. 海指會陸續在中華民國舊金山總領事館(1964 年)、紐約總領事館(1964 年)、芝加哥總領事館(1965. 年)、駐美大使館(1968 年)、洛杉磯總領事館(1968 年)以及休士頓總領事館(1971 年)成立台獨專案 小組。陳昱齊,〈國民黨政府對美國台灣獨立運動之因應(1961-1972) 〉,頁 66。. 23.
(30) 第二章:蔣經國在外交風雨飄搖下的訪美. 許受到 WUFI 成立的刺激,海指會成立了代號「安詳專案」的專門計畫來因應台 獨活動。 「安詳專案」下設四個小組,分別由教育部(加強反台獨思想教育) 、救 國團(負責留學生、海外學人事務)、國安局(負責處理國內台獨運動)及國民 黨中央第三組(負責處理海外台獨運動)擔任召集單位,並且由海指會負責各小 組間之協調、督導及考核。「安詳專案」試圖全面性整合黨政各部會的力量,並 且將反制台獨運動的範圍從海外延伸回台灣島內,企圖全面性地防堵台獨運動的 發展。32「安詳專案」的出現,顯現出國民黨政府已經將打擊台獨運動列為重點 工作,不再只是「對匪鬥爭」工作的一小部分。 國民黨政府在打擊海外台獨勢力的過程中,也逐步發展出一些應對手段。在 反制台獨言論方面, 「以台(籍)制台(獨)」是國民黨政府反制時的主要考量。多數 時候是由駐外人員撰寫駁斥文稿後,再以合適的台籍人士出面署名,試圖以台籍 人士的身分包裝加強立論的可信度。到了 1970 年代時,國民黨政府更召集「忠 貞學人學生」組成專案小組,主動回擊台獨言論。面對台獨刊物,除了防止其流 傳外,也對刊物的內容加以研究,以達知己知彼的目的。此外,對於主張台獨言 論者,輕者調查其在台家屬,重者則透過對發表言論者之護照不予延期,甚至以 通緝、開除國籍等方式來懲罰當事人。33在反制台獨示威遊行方面,國民黨政府 在與台獨聯盟歷次的交手過程中建立起一套因應機制(一)事前部屬:在示威遊 行前夕召集專案會議研商對策,動員「忠貞學生」 、 「愛國僑胞」來勸阻欲參加遊 行者。駐外單位事先向美國警方與移民單位聯繫,試圖恫嚇示威者。(二)防堵 台獨宣傳:阻止示威遊行的消息見報、準備駁斥文宣以利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擊、 舉辦反制遊行掩蓋台獨示威的討論度。(三)過程監控:派專人到遊行現場進行 蒐證,並於事後建立「黑名單」作為制裁或威脅示威者的依據。在反制遊行的過 程中,駐外單位多位居二線,前線則由「忠貞學生」或親國民黨團體擔任。34在 32. 陳昱齊,〈國民黨政府對美國台灣獨立運動之因應(1961-1972) 〉,頁 57-79。. 33. 陳昱齊,〈國民黨政府對美國台灣獨立運動之因應(1961-1972) 〉,頁 100-102。. 34. 陳昱齊,〈國民黨政府對美國台灣獨立運動之因應(1961-1972) 〉,頁 120-121。 24.
(31) 〈海外台獨與國民黨政府的對抗-以 1970 年刺蔣事件為中心的討論〉. 面對校園的台獨活動方面,國民黨政府自 1960 年代後期開始網羅留學生黨部或 者各校中國同學會的負責人,共同參與領事館內的台獨小組會議。同時也收編準 留學生,儲備打擊台獨留學生的部隊。上述皆可視為國民黨眼中的「忠貞學生」, 而挑選「忠貞學生」的門檻主要是「本省籍」 、 「忠貞愛國」 、 「黨員」及「富鬥爭 精神」 。 「安詳專案」實施後,國民黨政府在全美各大校園設置連絡員,將「忠貞 學生」之動員制度化,並且給予報酬,成為名符其實的「職業學生」。聯絡員主 要負責監視、回報各校台獨活動狀況,並且協助各種反制台獨之行動。此外,國 民黨政府也會資助各校的「中國同學會」來對抗「台灣同學會」 。35綜觀上述的反 制手段,國民黨政府最有利的武器就是限制台獨運動者向駐外領使館進行各種申 請的權力,其中又以護照延期加簽最為常見,即為俗稱的「黑名單」。然而物極 必反,這樣的作法有時候反而促使台獨運動者更加義無反顧地投入台獨運動。除 此之外,國民黨政府沒辦法像在島內一樣自由自在地濫用公權力來迫害海外的異 己者,這也使得海外的台獨運動者能夠有更大的自由度以及言論尺度。36. 35. 陳昱齊,〈國民黨政府對美國台灣獨立運動之因應(1961-1972) 〉,頁 144-145。. 36. 有別於戰後初期至 1980 年代末,島內台獨的隱諱不明或對台獨的遮遮掩掩,海外台獨所表現. 的,全然是一種追求百分之百台獨的展現。陳佳宏, 《台灣獨立運動史》 ,頁 183。. 25.
(32) 第二章:蔣經國在外交風雨飄搖下的訪美. 第三節:蔣經國的訪美行程及其目標. 蔣經國於 1969 年 7 月 1 日被任命為行政院副院長後不久,同年 10 月美國國 務院告知中華民國駐美大使館,國務卿羅吉斯(William P. Rogers)欲邀請蔣副院長 於明年(1971 年)2 月初訪美,並表示美國總統尼克森屆時將樂於接見蔣副院長。37 由於 2 月初正值政府編列預算之時,加上羅吉斯 2 月中旬將訪問非洲,因此蔣經 國的訪美延後至 4 月進行。38此次為蔣經國第五次訪美,也是其人生中最後一次 的訪美行程。下表為蔣經國過去四次訪美的時間以及活動概要:39. 表 2-3-1 蔣經國前四次訪美概要 訪美時間及 邀請者. 訪美時身份. 活動概要. 停留天數 訪晤美國總統愛森豪,國務卿杜勒 1953 年 10 月 美國務院及 國防部總政 斯及麥克阿瑟將軍(Douglas (6 週). 國防部. 治部主任 MacArthur)及其他政要。 與美國總統甘迺迪晤談約 75 分鐘,. 1963 年 9 月. 行政院. 並會晤了國務卿魯斯克,國防部長. 美國務院 (11 天). 政務委員. 麥克瑪拉(Robert Strange McNamara) 及其他政要。. 37. 《外交部》 ,〈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訪美〉,「周書楷致外交部電 來電專號第 314 號」,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檔號:412.21/0306/4。 38. 〈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訪美〉 , 「周書楷致外交部電 來電專號第 400 號」 ,檔號:412.21/0306/7。. 39. 據《中央日報》報導,蔣經國過去四次訪美,除了第四次是以總統特使的身分參加前美國總統. 愛的森豪喪禮外,其餘三次的主要目標都是與美方商討兩國合作事宜以及如何對抗中華人民共和 國的軍事威脅。 《外交部》 , 〈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訪美剪報資料〉 , 「蔣副院長歷次訪美成就」 ,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檔號:656.9/89019/15-16。 26.
(33) 〈海外台獨與國民黨政府的對抗-以 1970 年刺蔣事件為中心的討論〉. 會晤美國總統詹森,國務卿魯斯 克,國防部長麥克瑪拉,前總統愛 1965 年 9 月. 美國防部長 國防部長. (12 天). 森豪及「時代生活」,「幸福」雜誌. 麥克瑪拉 發行人亨利.魯斯(Henry Robinson Luce)等。 參加前美國總統愛森豪喪禮,並會. 1969 年 6 月. 晤了現任總統尼克森,國務卿羅吉 總統特使. (60 小時). 斯,及國防部賴徳等等。另應羅吉 斯國務卿之邀訪問美國務院。. 資料來源: 《外交部》 , 〈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訪美〉 , 「蔣總統訪美資料略表」 ,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檔號:412.21/0305/337-339。. 羅吉斯於 1970 年 3 月 2 日向蔣經國提出正式邀請,40隨後美國政府決定以僅 次於 Chief of State 之貴賓規格接待蔣經國,不僅羅吉斯將親自在華府接機,41還 提供蔣經國專機接送以及在華府訪問期間入住布萊爾宮(Blair House)等招待。42蔣 經國訪美之消息於 4 月 3 日由國務院正式發佈。43蔣經國預定於 4 月 18 日出發, 5 月 1 日返回台灣,隨行人員為行政院秘書長蔣彥士、外交部常務次長沈劍虹、 行政院顧問溫哈熊以及副院長隨從鍾湖濱。44蔣經國在華府的正式訪問自 4 月 21 40. 〈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訪美〉 ,檔號:412.21/0306/8-9。. 41. 〈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訪美〉,「吳世英致外交部電 來電專號第 682 號」,檔號:. 412.21/0306/138-139。 42. 布萊爾宮(Blair House)位於白宮斜對面,為美國的國賓館。維基百科, 〈布萊爾宮〉 ,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8%83%E8%8E%B1%E5%B0%94%E5%AE%AB,瀏覽日期 2017 年 8 月 19 日。〈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訪美〉, 「周書楷致外交部電 來電專號第 611 號」,檔號: 412.21/0306/22-23。 43. 〈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訪美〉,「吳世英致外交部電 來電專號第 655 號」,檔號:412.21/0306/. 89-90。 44. 劉鳳翰訪問 ; 李郁青紀錄, 《溫哈熊先生訪問紀錄》(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 27.
(34) 第二章:蔣經國在外交風雨飄搖下的訪美. 日至 23 日,美方將安排美國總統尼克森、副總統安格紐(Spiro Theodore Agnew)、 國防部長賴德、國務卿羅吉斯以及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45等人與蔣經國會談。464 月 24 日至 28 日為私人行程,主要活動為: (一)在東亞-美國商工協會發表演說 (二)與美國僑團會面(三)參觀美國軍事基地以及聖歐娜佛瑞原子能發電廠(San Onofre Nuclear Power Plant)。蔣經國於 4 月 28 日晚間自檀香山離開美國,並且在 日本停留兩天,拜會日本首相佐藤榮作,最後於 5 月 1 日返回臺灣。蔣經國此次 訪美的詳細行程如下:. 表 2-3-2 蔣經國第五次訪美預定行程 日期. 時間. 4 月 18 日 (星期六). 9:20. 乘中華航空公司第二號班機抵舊金山國際機場. 9:30. 赴柏克萊俞府. 10:00. 接見中華聯誼會我國學人共進早餐 (聖法蘭西斯飯店 St. Francis hotel). 12:40. 向國父銅像獻花致敬 (聖瑪莉廣場 St. Mary's Square). 4 月 19 日 (星期日). 4 月 20 日 (星期一). 行程. 訪問:一、舊金山中華總會館 12:50. 二、國民黨駐美國總支部 (舊金山中華總會館,即今「駐美中華總會館」). 13:00. 舊金山僑團歡宴(利園酒家 Louie’s Restaurant). 9:20-10:00. 赴奧克蘭國際機場 (Oakland International Airport). 10:10-19:00. 乘美政府專機至華府近郊安德魯斯聯合基地 (Andrew Air Force Base). 19:10-19:30. 抵布萊爾宮(Blair House). 20:30. 參加駐美大使周書楷舉辦之洗塵宴(雙橡園)47. 年),頁 130。 45. 蔣經國與季辛吉的會面並未列入表定行程,應為臨時安排。王景弘,《探訪歷史:從華府檔案. 看台灣》 ,頁 324。 46. 47. 〈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訪美〉,「外交部致周書楷電 去電第 101 號」 ,檔號:412.21/0306/12。 雙橡園(Twin Oaks),位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古蹟建築,為中華民國政府國有財產。. 於 1937 年至 1978 年間作為九任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官邸。維基百科,〈雙橡園〉 ,來源: 28.
(35) 〈海外台獨與國民黨政府的對抗-以 1970 年刺蔣事件為中心的討論〉. 夜宿布萊爾宮 10:30-10:50. 4 月 21 日 (星期二). 至阿靈頓國家公墓(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無 名戰士墓(Tomb of the Unknowns)獻花. 11:00. 返抵布萊爾宮. 11:30. 接見國務院主管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格林 (布萊爾宮). 12:30. 抵國務院拜會羅吉斯國務卿並參加羅吉斯國務卿 舉辦之宴會,宴後續與羅吉斯國務卿會談. 16:00. 接見美退伍軍人署長姜森(布萊爾宮). 19:25. 美禮賓司長莫斯巴克大使自布萊爾宮陪副院長赴 白宮晉見美國總統尼克森並會談. 20:00. 白宮晚宴(尼克森總統與蔣副院長於 20:15 入席) 宿布萊爾宮. 4 月 22 日 (星期三). 8:30. 與美國會議員早餐晤談(布萊爾宮). 9:30. 經濟簡報(布萊爾宮). 11:30. 抵國防部與該部官員會晤. 13:00. 國防部部長賴德(Melvin R. Laird)宴. 16:30. 美副總統茶敘. 17:30. 返布萊爾宮. 19:00. 周書楷大使邀美記者與副院長餐敘 宿布萊爾宮. 4 月 23 日 (星期四). 8:00. 與華府我國記者餐敘(布萊爾宮). 9:30. 科學簡報(布萊爾宮). 10:40. 自布萊爾宮移往雙橡園. 16:30-18:00 20:00. 參加周書楷大使暨夫人舉辦之酒會,介紹美閣 員、國會議員、外交團等(雙橡園) 副院長答宴(雙橡園) 宿雙橡園. 4 月 24 日 (星期五). 8:45-9:10. 赴安德魯斯聯合基地. 9:15-10:00. 乘美政府專機至紐約拉瓜地亞機場 (LaGuardia Airport). 10:35. 抵皮耶爾飯店(Hotel Pierre). 12:30. 東亞-美國商工協會宴(廣場飯店 Plaza Hotel) 午宴後返皮耶爾飯店休息. 16:00-17:30 18:30. 外交協會茶會 紐約僑團歡宴(中華公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99%E6%A9%A1%E5%9C%92。瀏覽日期 2017 年 8 月 19 日。. 29.
相關文件
有助於提振市場信心;加拿大經濟成長0.5%,從上季負成長3.2%逆轉,主要受惠於
投資成長幅度遠低於2020年。就所觀察的國家來看,其中以對新加
勞動部自民國 92 年起推動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以下稱本計畫),以民間
勞動部自民國 92 年起推動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以下稱本計畫),以民間
張杰、劉小明、賀育龍與陳永勝 (2007) 以 1970 年至 1992 年中國交通事故之十萬 人口死亡率數據,利用 ARIMA 模型預測 1993 年至 1997 年交通事故之死亡率的。.
夏天來臨,越來越多的民眾到溪邊戲水,但溺水造成的死亡憾事也逐漸增 加。據消防署統計, 2018 年至 2022 年全國每年平均約 902 人溺水,其中 536
日本九州 4 日遭到鋒面滯留的強降雨侵襲,截至 13 日止已造成 72 人死亡,其 中又以九州境內的熊本縣為重災區,死亡人數高達 64 人。根據《朝日新聞》報
智利政府在十月初宣布地鐵漲價,大批學生因此發起抗議遊行,最終演變為反政府 流血示威,並造成 15 人死亡。流血示威經過一週後,在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