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地區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地區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研究"

Copied!
13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賴香如 博士. 台灣地區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與生活品質研究. 研究生:王文君 撰 中華民國 一百一 年 一 月.

(2) 台灣地區國中生健康促進生型態與生活品質研究 學生:王文君. 指導教授:賴香如 博士.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台灣地區國中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 活品質現況,並探討兩者間的關係。採比率機率抽樣法,以自填問卷 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樣本 1799 人(有效回收率 94.1%)。所得資 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進行分析, 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屬中等以上程度(138.51 分 /200 分),其六分量表由高至低為社會支持、生命欣賞、營養行為、 壓力處置、運動行為和健康責任。 二、研究對象的生活品質屬中等以上程度(80.94 分/120 分),六 分量表由高至低為情緒狀況、交友狀況、家庭狀況、身體狀況、自尊 和學校狀況。 三、研究對象的年級、父親及母親教育程度之不同在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上有顯著差異。 四、研究對象的年級、性別、父親及母親教育程度之不同在生活 品質上有顯著差異。 五、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六分量表與生活品質呈正 相關,且分別解釋生活品質 36.8%和 40.9%的變異量,並具有預測力。. 關鍵字: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生活品質.

(3)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WANG,WEN-CHU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an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variables. By using probability-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pling method, the survey was completed by fulfilling the self-reported questionnaire, and the number of effective survey was 1799.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level of h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status was above average. Among the six subscales, the highest was social support, followed by life appreciation,nutritional behavior, stress management, exercise behavior and health responsibility. 2. The level of quality of life status was above average. Among the six subscales, the highest was emotional well-being, friends, family, physical well-being, self-esteem, and school. 3.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se following factors did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the grade, father education and mother education. 4.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se following factors did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quality of life: the grade, gender, father education and mother education. 5.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and the six subscal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quality of life.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and the six subscales were the predictive factors of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quality of life.

(4) 誌謝. 終於結束了可以鬆一口氣!感恩上天讓我有機會學習,感謝指 導教授一直很有耐心又很親切地教導,感謝一路上扶持我的人,終於 可以畢業,寫論文是人生學習的一部分,過程中希望力求完美也希望 能盡善盡美可能尚有不足之處! 寫論文過程中,遇到人生重要的轉捩點,感恩上天讓我勇敢走過 酸、甜、苦、辣,更感謝一路陪伴我度過人生曾經最低潮的人、事、 物,人生一直都在學習,期望我能愈來愈好,祝福自己活在現在展望 未來,也祝福我自己及所有人都能順心順利幸福快樂美滿,相遇即是 緣分,珍惜身邊所擁有的人、事、物,感恩上天賜給我們美好生活! 在師大求學的過程曾遇過在我生命中很美好的男生,也謝謝師大 的同儕讓我學會人生的其中一個功課:放下!和師大的緣分很深,雖 然當初有機會念台大,從小當老師是我的理想感恩上天讓我進入師大 學習,我期望自己能幫助自己更能幫助別人的人生更美好更幸福!. 文君. 謹誌 2012.1..

(5)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 1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 第五節 名詞界定……………………………………………….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個 人 背景 因 素與 健 康 促進 生 活型態 相 關研 究 …. 20. 第三節 生活品質的定義與相關研究…………………………. 24. 第四節 個人背景因素與生活品質相關研究…………………. 28. 第五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的關係研究………….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40.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45.

(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分佈情形…………………. 47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現況分析…50 第三節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生活品質 之關係…………………………………………………. 61. 第四節 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 83. 第五節 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生活品質的預測情形… 87 第六節 討論…………………………………………………….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2. 第一節 結 論 …… … ……… … …… … ……… … …… … …. 10 4. 第二節 建 議 … … … ……… … … … … … …… … … … … …. 11 7. 參考文獻………………………………………………………. 104. 附錄 班級社會環境與生活品質調查表……………………… 117.

(7) 圖. 表. 目. 錄. 圖 3-1. 研究架構…………………………………………………. 18. 表 2-1. 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調查研究………………………. 38. 表 3-1. 23 縣市學校數、樣本學校比率和抽樣數………………. 40. 表 4-1.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分佈情形(N=1799)…………. 49. 表 4-2-1 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各題得分之分佈……. 55. 表 4-2-2 研究對象生活品質量表各題得分之分佈情形…………. 59. 表 4-3-1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差異性檢 定…………………………………………………………………. 69. 表 4-3-2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社會支持 之差異性檢定……………………………………………………. 70. 表 4-3-3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生命欣賞 之差異性檢定……………………………………………………. 71. 表 4-3-4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健康責任 之差異性檢定……………………………………………………. 72. 表 4-3-5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營養行為 之差異性檢定………………………………………………………. 73. 表 4-3-6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運動行為 之差異性檢定………………………………………………………. 74.

(8) 表 4-3-7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壓力處置 行為之差異性檢定…………………………………………………. 75. 表 4-3-8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生活品質之差異性檢定…. 76. 表 4-3-9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生活品質中身體狀況之差異性 檢定………………………………………………………………. 77. 表 4-3-10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生活品質中情緒狀況之差異性 檢定………………………………………………………………. 78. 表 4-3-11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生活品質中自尊之差異性檢 定…………………………………………………………………. 79. 表 4-3-12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生活品質中家庭狀況之差異性 檢定………………………………………………………………. 80. 表 4-3-13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生活品質中交友狀況之差異性 檢定………………………………………………………………. 81. 表 4-3-14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生活品質中學校狀況之差異性 檢定………………………………………………………………. 82. 表 4-4-1 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間之關係…. 86. 表 4-5-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生活品質之複迴歸分析………. 90. 表 4-5-2 社會支持、生命欣賞、健康責任、營養行為、運動行為及壓 力處置行為對生活品質之複迴歸分析…………………………. 90.

(9) 表 4-5-3 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社會人口學變項之共線性診 斷分析……………………………………………………………. 91. 表 4-5-4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六分量表社會人口學變項之共線性診斷分 析…………………………………………………………………. 92. 表 4-5-5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社會人口學變項對生活品質之複迴歸 分析………………………………………………………………. 93. 表 4-5-6 社會支持、生命欣賞、健康責任、營養行為、運動行為、壓 力處置行為與社會人口學變項對生活品質之複迴歸分析……. 94.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六節,包括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研究目的、研究問題、 研究假設、名詞界定、研究限制,各節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自1970年代開始,生活品質受到醫療單位的關注,因為它與照護 品質和成效有密切關係,並被視為評價照護結果的指標之一。世界衛 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1986 )主張,生活品質 (quality of life)是個人在所生活的文化價值體系中,對自己的目標、期 望、標準、關心等方面的感受,包括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程度、 社會關係、個人信念及環境等六大層面。國內學者林春香、劉雪娥與 王正儀(1996)則認為生活品質此一個人主觀感受,係指在身體、心 理、家庭、社會及靈性等生活層面達到快樂、滿足、幸福的狀況。由 此可知‧生活品質是多層面的概念(姚開屏,2002) ,且隨著近代健康 促進工作的推展,生活品質逐漸被視為健康後果的一項目標與指標 (Lee, Chang, and Ravens-Sieberer, 2008)。 除了努力個人生活品質的提升外,各國近代健康促進工作也關注 平均壽命的延長,紛紛著手剖析影響其國人健康的因素,繼而開創多 元健康增進策略。如Lalonde(1974)於「加拿大人健康新展望」(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Canadian)一文中主張,醫療體系、. 1.

(11) 生活型態、環境、人類生物因素會影響人類健康;而生活型態主要取 決於個人所採行之行為,對健康影響最大。Dever(1976)則更具體 指出,影響疾病死因的四大因素,以生活型態因素所佔比率43%為最 高,其次分別為遺傳因素佔27%、環境因素佔19%、醫療體制佔11%。 從此之後,生活型態對健康的影響力成為不容忽視的課題,多數國家 乃積極倡導國人養成良好生活型態與健康促進行為(health promoting behavior)(Pender, 1987; Wainwright, Thomas, & Jones, 2000),以及 減少危害健康行為(劉美媛、呂昌明,2006)。 Wainwright等人(2000)主張,健康促進行為能降低疾病的發生 及減少死亡率。葉玉先(2005)提到,個人的生活型態對社會有很大的 影響,如慢性病對個人造成的衝擊,意外傷害導致殘障、和早年死亡 帶來的損失,醫療費用日漸提昇所呈現的負擔,病假所導致的工作時 間和產量的損失,以及整體生活品質的降低。楊瑞珍、蘇秀娟與黃秀 麗(2001)综合學者看法指出,健康促進行為不僅可減少疾病的發生、 降低死亡率,同時也可增進生活品質。 不幸的是,近年來由於經濟的成長與生活條件的提升,造成國人 生活型態與疾病的改變。王助順與張曙笙(2008)認為,隨著時代的 進步,國人生活型態的改變及生活水準提高,營養過剩及運動不足已 經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長期營養過剩及運動不足日後容易導致心血管. 2.

(12) 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的慢性疾病。故學者主張,若能及早改變個人 危害健康行為,應可降低慢性病的罹患率與死亡率(劉美媛、呂昌明, 2006)。 另一方面,許多有關成人生活品質的研究指出,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與生活品質有關(李盈青,2005;林劭潔,2007;高琳芸,2005;黃 惠娟,2004;莊麗君,2006;曾建興、余祥、謝健良,2007;劉慧婷, 2006;羅淑美,2008;蘇可欣,2006)。但有關兒童和青少年之生活品 質直到21世紀初期才受關注。 國內學者Chen, Wang, Yang and Liou(2003)提到,調查青少年的生 活品質可以了解青少年的健康狀態,以及檢視並預防可能影響青少年 健康的危險因素。值得擔憂的是,因科技的發達、生活空間的不足及 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青少年族群坐式生活型態日益增多,而身體活 動量也相對減少;加上飲食精緻化,熱量攝取過多,肥胖比率增加, 導致青少年體適能日趨衰退,嚴重危害身體健康(金繼春,2002)。 陳素芬、鄭惠美、照屋博行、李詩鎮(2004)指出,個人的生活 方式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多數的不良生活方式,大都在兒童階段 和國中生時期就養成。 健康是人類的基本權利,也是實現人生目標的必要條件之一,有 健康的身心才能擁有生命中許多的成就。國中生正值人生發展的重要. 3.

(13) 階段,必須一點一滴慢慢去培養良好的健康行為與態度,才能預防許 多因不良生活習慣所導致的疾病,提昇生活品質(黃春太、姜逸群、黃 雅文、胡益進,2007)。再者,青少年時期健康習慣的養成與發展, 遠比其成年期的行為改變,更有利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建立(陳昭 伶、陳政友、羅惠丹,2009)。李秀珍、李素幸與宋瑩珠(2009)提 到青少年乃人類生命階段中健康行為養成的關鍵期,因為很多健康認 知、健康態度與健康行為均在此階段逐漸養成,且此時形成的健康行 為或習慣可能會根深蒂固,以致影響其成年後之健康生活。青少年不 僅處於人格養成的階段,身體也處在明顯轉變中,然而在此時期大多 數的青少年被社會賦予需要全神貫注於課業競爭中的角色,因此健康 生活型態的建立不免受到忽視。 由上述文獻可知,探討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生活品質是 重要的。國內目前只有少數探討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關 係的研究,且對象主要為成人,少針對國中生加以探討,故研究 者希望透過本研究能更確實了解台灣地區全體國中生的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現況,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以作為國內 推展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建立與生活品質提升相關工作或政策 之參考。. 4.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灣地區國中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 品質現況,並探討兩者間的關係,主要研究目的有下列五項: 一、了解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 二、了解研究對象的生活品質現況。 三、探討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的關係。 四、探討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與生活品質之間的關係。 五、探討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下列問題: 一、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為何? 二、研究對象的生活品質現況為何? 三、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否有關? 四、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與生活品質是否有關? 五、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間是否有關? 六、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否能預測生活品質?. 第四節 研究假設 依據研究問題,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5.

(15) 一、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會因個人背景因素的不同而有顯著 差異。 二、研究對象的生活品質會因個人背景因素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間有顯著相關。 四、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能有效預測其生活品質。. 第五節 名詞界定 一、國中生 本研究所稱之國中生為九十七學年台灣地區公私立國中在學之 學生。 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Walker, Sechrist, and Pender (1987)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定義為個 人採取各項健康促進活動以維護或增進健康,以及自我實現和自我滿 足的行為與認知。 本研究採用Chen, Wang, Yang and Liou(2003)編製的青少年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來評量,得分愈高表示研究對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愈佳。本量表又包含社會支持、生命欣賞行為、健康責任行為、營 養行為、運動行為、壓力處置行為等六分量表,得分愈高表示研究對 象某層面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愈佳。 三、生活品質: 6.

(16) WHO定義生活品質為個人在生存的文化價值體系中,對自己的目 標、期望、標準、關心等方面的感受程度,包括一個人在生理健康、 心理狀態、獨立程度、社會關係、個人信念及環境等六大方面(WHO, 1986)。 本研究採用Lee, Chang, and Ravens-Sieberer (2008)所編製的中文 版生活品質量表來測量,得分愈高顯示研究對象之生活品質愈佳。此 量表包含身體狀況、情緒狀況、自尊、家庭狀況、交友狀況和學校狀 況等六分量表,得分愈高顯示研究對象之某層面的生活品質愈佳。 四、個人背景因素: 包括性別、年級、父母親教育程度,以下分別說明其操作型定義。 (一)性別 分為男性或女性。 (二)年級 依據調查時,研究對象就讀國中的年級分為七、八、九年級。 (三)父母親的教育程度 均分為不識字、國小或識字、國中或初中、高中或高職、專科或 大學、碩士及以上、及其他。 (四)學校所在地區 分為台北市、高雄市、北區、中區、南區及東區等六區。. 7.

(17) 第六節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為橫斷性調查研究,僅以九十七學年在學的國中生為研究 對象,無法推論研究變項間的因果關係。 二、本研究採自填方式收集資料,研究結果可能受到填答者主觀意 識、回憶偏差、回答意願等的影響。 三、本研究所得之國中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生活品質及個人背景 因素等資料,僅限於研究工具所涵蓋的範圍。. 8.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五節,包括第一節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定義與相關研 究、第二節個人背景因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研究、第三節生活 品質的定義與相關研究、第四節個人背景因素與生活品質相關研究、 第五節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的關係研究,各節內容分述如 下: 第一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研究 本節針對健康促進、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青少年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現況的文獻加以探討。 一、 健康促進 健康是基本人權,也是人類最重要的社會價值之一(江東亮, 1982)。1986年的渥太華憲章中對健康促進的定義為「健康促進是使人 增加對健康的控制與改善健康的過程」(Health promotion is the process of enabling people to increase control over and improve their health) (WHO,1986)。 Pender (l987)認為,個人對健康的定義會影響一個人是否會追求 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健康促進行為是個人用來維持或增進安寧幸 福,以達到自我實現及個人成就所採用的行為,例如:最適宜的營養、 休閒活動、規律的運動、減輕壓力的運動、休息、及發展社會支持系 統。 9.

(19) Green and kreuter (1991)認為健康促進是結合教育、環境、支持等 影響健康的因素,以幫助健康生活的活動,其目的在於使人們更能控 制好自己的健康。 黃松元與張富琴(2000)提到健康促進基本上是一種典範,一種協 助人們改變行為,維護和增進健康,進而提高生活品質的典範;也就 是說,健康促進並不是一種時尚。 Wu and Pender (2002)提到,健康促進非特別預防疾病或健康問 題,而是一種以自我實現為導向的趨近行為,注重個人維持與增進健 康、自我實現與幸福滿足的肯定態度,表示個人積極主動地建立新的 行為模式。 王佳慧等人(2006)提到健康促進不同於疾病預防,它不是以疾病 或特殊健康問題為導向,更確實的說法是健康促進是一種趨近的行為 (approach behavior),而預防則是一種避免的行為(avoidance behavior)。 鄭健雄(2008)提到二十世紀的健康概念和以往大不相同。首先, 死亡主因由急性疾病轉變為慢性疾病,而慢性疾病的發生則與不健康 的行為和生活型態有關;其次,健康照護工作者對健康和疾病的看法 有了較廣泛的觀點;甚至重新定義健康,健康被視為正向幸福的表 現,而並非只是沒有生病;最後,強調可降低疾病危險因子的健康行 為之重要性。. 10.

(20) 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韋氏大辭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1976)定 義生活型態(life style)為一個人典型的生活方式(typical way of life),反 映出一個人的態度,以及他所表現出自我經常一致的樣子 (self-consistent manner)。 Harris and Guten(1979)將生活型態分為五類:1.健康行為(health practice):例如充足的睡眠、放鬆、避免工作過度勞累、飲食限制、控 制理想體重等;2.安全行為(safety practice):例如使用安全帶、準備急 救裝備等;3.預防性健康照護(preventive health care):例如健康檢查 等;4.避免環境中的危險(environment hazard avoidance):例如環境汙 染、高犯罪率等;5.避免有害物質(harmful substance):例如菸、酒、毒 品等。 廖翔毅(2003)定義生活型態為一個人整體的生活模式,包含其 內在的人格特質,反應在對生活資源的分配上。 Walker, Sechrist, and Pender(1987)主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個人 為了維持或促進健康水平,以及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的一種自發性、 多層面的行為和知覺,主要內涵有運動(exercise)、營養(nutrition)、壓 力處理(stress management)、健康責任(health responsibility)、人際支持 (interpersonal support)及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等六個層面。相似. 11.

(21) 地,Chen, Wang, Yang, and Liou(2003)指出青少年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包含營養、運動、壓力管理、家庭計劃、健康保護。 張蓓貞(2007)認為,生活方式(lifestyle)是指個人背景、特質、價 值觀層面和文化、經濟、人際等環境層面交互作用,表現於外的休閒、 工作、社會生活的形式。 三、青少年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 國內有關青少年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調查結果整理如表 2-1。 陳素芬(2004)探討九十二學年度台北縣林口鄉七所之國小五年 級、六年級學生的健康生活型態,發現學生的健康生活型態屬正向, 其中以「日常生活安全習慣」得分最高,其次是「健康自我照顧」、 「心理壓力調適方面」 、「飲食習慣」 ,而以「運動與休閒」最低。相 似地,江崇偉(2008)以台南市國小五、六年級學生為對象,探討體育 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結果指出學生的體育態度與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都趨於正向且積極;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向度得分高低 依序為「生命欣賞」 、 「壓力處置」 、 「營養行為」 、 「人際行為」 、 「健康 責任」 、 「運動行為」 。另外,鄭光雄(2008)對高雄市國小五年級 623 名 學生、六年級 541 名學生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關係 的研究發現,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向度,以「日常生活安 全習慣」為最高,其次依序為「自我照顧健康習慣」 、 「壓力處理情緒. 12.

(22) 控制」 、「運動與休閒習慣」、 「飲食習慣」等行為。 多數有關國中生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調查結果顯示,國中生 和國小生一樣有偏正向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許玳榕,2008;陳品希, 2006;羅沁芳、2002)。如羅沁芳(2002)針對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進行同 儕支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發現,研究對象整體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介於「有時如此」至「經常如此」之間;陳品希(2006)有關 花東地區國中生的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發現研究對 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趨於正向且積極;許玳榕(2008)以台北縣某國 民中學七至九年級學生為對象的調查也發現,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屬中等程度。 再就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向度得分高低情形來看,羅沁芳 (2002)指出,台北市某國中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層面得分由高至 低依序為「發展人際支持」 、 「自我實現」 、 「壓力處理」 、 「營養」 、 「運 動」和「健康責任」 。另外,李秀珍(2006)針對台南縣四所國中學生的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影響因素的探討,對象包括國中一年級 420 位、 二年級 423 位、三年級 432 位,共 1,275 位學生,結果以「生命欣賞 行為」得分最高,其次是「健康責任」 、 「人際支持」 、 「壓力處置」 、 「營 養」、 「運動」等行為。黃慧菁(2007)以九十五學年度就讀於台南地區 國中一、二年級與國小五、六年級共 811 人為研究對象,發現健康促. 13.

(23) 進生活型態中,以「人際支持」得分最高, 「壓力調適」得分最低。 許玳榕(2008)以台北縣某國民中學七至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 六層面得分依序為「人際間支持行為」 、 「生命欣賞」 、 「壓力處置」 、 「營 養」 、 「健康責任」和「運動」 。類似地,史璦溱(2009)發現台北縣某國 中學生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由高至低依序為「生命欣賞」 、 「社會 支持」 、「健康責任」 、「壓力處理」、 「營養行為」、 「運動行為」。張伶 嘉(2008)也發現北台灣山地原住民鄉原住民國中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中,得分最高為「生命欣賞」 ,其次依序為「人際間支持」、 「壓力 處置」 、「營養」、 「健康責任」,得分最低為「運動行為」。 多數有關高中職生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調查結果顯示,高中 職生與國中生、國小生一樣擁有偏正向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陳昭伶, 2004;陳昭伶、陳政友、羅惠丹,2009;楊瑞珍、蘇秀娟、黃秀麗, 2001;鄭淑芬,2004)。如楊瑞珍、蘇秀娟與黃秀麗(2001)探討臺北市 台北市14所學校共計3,431名國小、國中、高中(職)及大學學生的健 康促進生活方式,結果顯示受試學生普遍的對於健康促進行為的執行 頻率介於「有時」至「經常」。陳昭伶(2004)探討基隆地區高中(職) 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發現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屬中等程度;鄭淑芬(2004)探究桃園地區共24所公私立高中職三年 級學生個人因素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結果指出研究對象健. 14.

(24) 康促進生活型態屬於中等程度;陳昭伶、陳政友與羅惠丹(2009)探討 基隆地區664位高中職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發現研究 對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屬中等程度。但李明祝(2008)探討台中市公 私立高中一年級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課程介入成效,研究結果發 現高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執行度普遍不佳。 再就高中職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向度得分高低情形來看,仇方 娟(1997)探討南區五專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結果 發現南區五專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六個次量表的得分指標由高至 低,依序為「自我實現」、 「營養」、 「壓力處理」、 「人際支持」、 「運 動」及「健康責任」。陳政友(2001)研究台灣地區900位高中職學生與 1,086位大專學生健康生活型態與相關因素,研究結果「運動行為」、 「休閒活動」、「飲食習慣」和「藥物的使用與濫用」表現佳的學生 在心理壓力方面會有較好的調適;同樣的,「心理壓力調適」表現佳的 學生在運動、休閒和飲食方面也會有較好的行為。楊瑞珍、蘇秀娟與 黃秀麗(2001)探討臺北市台北市14所學校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 結果顯示在六個次量表中,受試學生執行頻率達「經常」程度的只有 「人際支持」及「營養」兩個項目,而實踐力最低的行為是「健康責 任」與「運動」,尤其是高中職及大學學生。陳昭伶(2004)探討基隆 地區高中(職)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研究發現六個層. 15.

(25) 面中以「自我實現」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壓力處理」 , 「人際處理」 , 「營養」 , 「運動」 ,而「健康責任」得分最低。鄭淑芬(2004)研究桃園 地區共24所公私立高中職三年級學生個人因素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之相關性,研究結果發現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人際間支持行為」的 得分最高, 「運動行為」的得分為最低。曾建興(2008)研究彰化縣高職 學生運動行為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結果為以得分指標將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各分量表之得分加以排序,結果顯示在「人際間支持行為」 得分為最高,其次排序為「生命欣賞行為」 、 「壓力處置行為」 、 「營養 行為」 、「健康責任行為」 ,而「運動行為」的得分為最低。陳昭伶、 陳政友與羅惠丹(2009)探討基隆地區664位高中職學生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及相關因素,發現研究對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六個層面中以 「自我實現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壓力處理」、「人際處理」、 「營養」、「運動」、「健康責任」。李明祝(2008)探討台中市各公 私立高中一年級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課程介入成效,研究結果發 現高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六層面中最高為「人際關係」,其餘依序 為「靈性成長」、壓力調適」、 「營養」、 「身體活動」,而「健康責 任」最低。 由上述文獻可知,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層面, 以「日常生活安全習慣」得分最高,其次是「健康自我照顧」 、「心. 16.

(26) 理壓力調適方面」。國中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層面,以「人際支 持」或「生命欣賞」得分最高,而以「運動行為」較低;但也有少數 發現以「運動行為」最高。高中職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層面, 以「人際支持」或「自我實現」得分最高。. 17.

(27) 表 2-1 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調查研究 研究者(年代). 研究對象. 陳素芬(2004). 台北縣九十二學年度 林口鄉七所縣立國小 五年級、六年級學生. 江崇偉(2008). 鄭光雄(2008). 羅沁芳(2003). 李秀珍(2006). 黃慧菁(2007). 研究結果. 健康生活型態屬正向,其中以「日常生活安全習慣」 得分最高,其次是「健康自我照顧」、「心理壓力調 適方面」 、「飲食習慣」 ,而以「運動與休閒」最低但 都屬正向。 台南市五、六年級國小 「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趨於正向且積 高年級學生 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各向度得分依序為:「生命 欣賞」 、 「壓力處置」 、 「營養行為」 、 「人際行為」 、 「健 康責任」、「運動行為」。 高雄市國小五年級 623 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以「日常生 名學生、六年級 541 名 活安全習慣」為最高,其次依序為「自我照顧健康習 學生 慣」 、 「壓力處理情緒控制」 、 「運動與休閒習慣」 、 「飲 台北市某國中學生. 食習慣」等行為。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整體介於「有時如此」至「經常如 此」之間。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由高而低依序為「發展 人際支持」 、 「自我實現」 、 「壓力處理」 、 「營養」 、 「運 動」、「健康責任」。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現況,與健康促進型態有關的影 響因素,以「生命欣賞行為」得分最高,其次是「健 康責任」 、 「人際支持」 、 「壓力處置」 、 「營養」 、 「運動」 等行為。. 台南縣四所國中,一年 級學生 420 位、二年級 學生 423 位、三年級學 生 432 位共 1,275 位學 生 九十五學年度就讀於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表現中,以「人際支持」得分最高, 台南地區國中一、二年 「壓力調適」得分最低。不同教育階段學生之健康行 級與國小五、六年級共 為自我效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表現均達顯著水 811 人. 許玳榕(2008). 台北縣某國民中學七 至九年級學生. 史璦溱(2008). 臺北縣某國中九十七 學年度第二學期一至 三年級學生. 準;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除「人際支持」層面未達顯 著水準,其餘各層面均為國小生顯著優於國中生。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屬中等程度,其六層面得分依序為 「人際間支持行為」 、 「生命欣賞」 、 「壓力處置」 、 「營 養」、「健康責任」和「運動」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由高至低依序為「生命欣 賞」 、 「社會支持」 、 「健康責任」 、 「壓力處理」 、 「營養 行為」、「運動行為」。. 18.

(28) 表 2-1 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調查研究(續) 研究者(年代). 研究對象. 張伶嘉(2008). 北台灣山地原住民鄉原 住民國中生. 陳政友(2001). 陳昭伶(2004). 鄭淑芬(2004).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得分最高為「生命欣賞」,其次 依序為「人際間支持」、 「壓力處置」 、 「營養」 、 「健康 責任」,得分最低為「運動」。 台灣地區 900 位高中職 「運動行為」、「休閒活動」、「飲食習慣」和「藥 學生與 1,086 位大專學生 物的使用與濫用」表現佳的學生在心理壓力方面會有 較好的調適;同樣的,「心理壓力調適」表現佳的學生 在運動、休閒和飲食方面也會有較好的行為。 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屬中等程度,其六個層面中以「自 我實現」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壓力處理」, 「人際 處理」 , 「營養」 , 「運動」 ,而「健康責任」得分最低。 桃園地區共 24 所公私立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屬於中等程度。以「人際間支持行 高中職三年級學生. 曾建興(2008). 彰化縣高職學生. 陳昭伶、陳政友與 羅惠丹(2009). 基隆地區 664 位高中職 學生. 李明祝(2008). 台中市各公私立高中一 年級學生. 仇方娟(1997). 楊瑞珍、蘇秀娟與 黃秀麗(2001). 研究結果. 為」的得分最高,「運動行為」的得分為最低。且性 別、身體質量指數、學制及父母親教育程度在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上有顯著差異。 以得分指標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分量表之得分加 以排序,結果顯示在「人際間支持行為」得分為最高, 其次排序為「生命欣賞行為」 、 「壓力處置行為」 、 「營 養行為」、「健康責任行為」,而「運動行為」的得分 為最低。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屬中等程度,六個層面中以「自我 實現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壓力處理」、「人際 處理」、「營養」、「運動」、「健康責任」。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執行度普遍不佳。六層面中最高為 「人際關係」,其餘依序為「靈性成長」、壓力調適」、. 「營養」、「身體活動」,而「健康責任」最低。 南區五專生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六個次量表的得分指標由高至 低,依序為「自我實現」、「營養」、「壓力處理」、 「人際支持」、「運動」及「健康責任」。 臺北市台北市 14 所學校 從健康行為的總量表來看,受試學生普遍的對於健康 共計 3,431 人包含國小、 促進行為的執行頻率介於「有時」至「經常」的程度, 國中、高中(職)及大學 學制愈高的學生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愈差。從六個次量 不同學制學生 表來看,受試學生執行頻率達「經常」程度的只有「人 際支持」及「營養」兩個項目,而實踐力最低的行為 是「健康責任」與「運動」。. 19.

(29) 第二節 個人背景因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研究 本節針對個人背景因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關係探討的文獻加 以整理。 一、性別 多數有關個人背景因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的文獻結果顯 示,性別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關(李秀珍、2006;李秀珍、李素幸、 宋瑩珠,2009;陳素芬,2004)。如陳素芬(2004)研究台北縣九十二學 年度林口鄉七所縣立國小五年級、六年級學生健康生活型態,研究發 現為性別能顯著且是最具解釋力的預測所有健康生活型態。李秀珍、 李素幸與宋瑩珠(2009)探討台南縣四所國中 1,275 位學生的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男生與女生的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近。 再就性別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分量表上的差異來看,陳品希 (2006)研究花東地區國中生的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發現女生的人際支持優於男生。林進邦(2008)對台北市某國中各年級 學生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體適能研究,發現性別在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之人際間支持行為、健康責任行為與運動行為等構面上都有差異 存在。許玳榕(2009)以台北縣某國民中學七至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 象,探討自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發現女生的人際間支持行 為表現較男生好;但男生的運動行為表現上較女生佳。李秀珍、李素. 20.

(30) 幸與宋瑩珠(2009)探討台南縣四所國中 1,275 位學生的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在人際支持及健康責任方面,男生低於女生;而在運動行為 方面,男生則優於女生。楊瑞珍、蘇秀娟與黃秀麗(2001)探討臺北市 台北市 14 所學校 3,431 人國小、國中、高中(職)及大學學生的健康 促進生活方式,研究結果顯示人際支持及壓力管理的行為與性別有 關。大學女性在健康促進行為各分量表或全量表的得分均明顯高於男 性;所有學制的女性受試者在人際支持行為的得分均高於男性。在壓 力管理行為上,除高中職學生外,其他學制女性受試者的得分亦高於 男性。相反地,男性得分高於女性的三部分分別為國中生之健康責 任、國小及高中職學生的運動行為、高中職學生之營養行為。 二、年級 多數有關個人背景因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國內文獻顯示,年 級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關(尤秀菁,2009;李秀珍,2007;李秀珍、 李素幸、宋瑩珠,2009;林進邦,2008;許玳榕,2009;曾建興,2008; 楊瑞珍、蘇秀娟、黃秀麗,2001)。如林進邦(2008)對台北市立某國民 中學各年級學生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體適能研究,發現年級不同 者的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差異存在。七年級優於九年級,八年級 優於九年級。曾建興(2008)研究彰化縣高職學生運動行為與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研究結果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因年級的不同而有顯著差. 21.

(31) 異。一年級學生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方面有較好的行為表現。許玳榕 (2009)的台北縣某國中學生研究指出,七年級學生的整體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較九年級學生好。尤秀菁(2009)研究台中縣立豐東國中學生之 飲食習慣、運動與休閒行為、吸菸與飲者健康生活型態表現愈好。李 秀珍、李素幸與宋瑩珠(2009)探討台南縣國中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發現國中二年級學生的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明顯優於三年級學 生,但與一年級學生相近。楊瑞珍、蘇秀娟與黃秀麗(2001)有關台北 市14所學校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研究結果指出,幾乎所有的健 康行為均隨著學制的增加而有愈趨疏忽的傾向。 再就年級不同者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分量表上的差異文獻來 看,陳品希(2006)發現花東地區國中七年級學生的運動行為、健康責 任及壓力處置優於九年級學生。林進邦(2008)對台北市國中生的研 究,也指出年級不同者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營養行為、健康責任行 為、運動行為等構面有差異存在;且七年級學生在營養行為上的表現 是優於八、九年級學生;在健康責任行為層面上,七、八年級學生的 執行力是優於九年級學生;在運動行為層面上,七、八年級學生的執 行力是優於九年級學生,亦即低年級學生運動行為的落實較佳。同樣 地,曾建興(2008)有關彰化縣高職學生運動行為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的研究,也發現一年級學生比三年級學生有較高的運動行為表現。李. 22.

(32) 秀珍等人(2009)則指出,三年級學生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層面的 得分均屬最差,二年級學生的營養行為及壓力處理明顯優於三年級學 生,而一年級學生的運動行為明顯優於三年級學生。 三、父母親的教育程度 多數有關個人背景因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的文獻結果顯 示,父母親的教育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關(李秀珍,2006;李秀 珍、李素幸、宋瑩珠,2009;許玳榕,2009;曾淑芬、郭芳瑜、李姿 嫻、廖恩宜、劉雅欣、孫伶萱,2008;楊瑞珍、蘇秀娟與黃秀麗,2001)。 李秀珍等人(2009)則指出,父親或母親教育程度越高的同學,在整 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表現越好。許玳榕(2009)的台北縣國中生研究 發現,父母教育程度越高者,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六分量表的 表現都越佳。楊瑞珍等人(2001)的研究結果顯示,父母的教育程度與 學生執行某些健康促進行為有關,其影響程度在國小階段尤其明顯。 如除了運動行為外,國小學童的健康行為分量表或全量表得分均隨父 母親的教育程度增高而增高;國中學生則只有自我實現的得分與父母 教育程度有關,其中父親教育程度在大學以上或母親親教育程度專 科、高中者,自我實現得分高於受試者父母親學歷為國中、國小者; 高中職學生父親有大學以上的教育程度者,營養行為得分高於父親教 育程度為國中、國小者;而受試者母親學歷為專科、高中者的運動行. 23.

(33) 為優於母親教育程度為國中、國小者。曾淑芬、郭芳瑜、李姿嫻、廖 恩宜、劉雅欣與孫伶萱(2008)探討大高雄地區國小二年級、三年級及 五年級學童不利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結果發現影響學童 不利健康生活型態其相關因素爲父母親的教育程度。 由上文獻可知,性別、年級、父母親的教育程度為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在研究中納為自變項來探討其與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的關係。. 第三節 生活品質的定義與相關研究 本節針對生活品質定義、現況的文獻加以探討。 一、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內外學者都曾針對生活品質的定義提出個人 見解,以下分別說明之。 世界衛生組織(1986)定義生活品質為個人在所生活的文化價值體 系中,對自己的目標、期望、標準、關心等方面的感受程度,其中包 括一個人在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程度、社會關係、個人信念及 環境等六大方面。這個定義強調了個人在所處環境中主觀感受的重要 性,且是多層面的概念(姚開屏,2002)。 Campbell, Converse and Rodgers (1976)提出,生活品質是個人對其 婚姻、家庭生活、朋友關係、生活水準、財務、宗教等各方面的滿意 24.

(34) 度。Ferrans and Power(1985)認為,生活品質是個人對幸福感受以及對 於生活中自覺重要部分的滿意程度,個人安適(well-being)的感覺也是 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 Patrick and Erickson(1993)認為,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即是因疾病損 傷、治療狀態、個人知覺、社會機能與政策間的交互影響,進而調整 或改變個人生命的價值。 林春香、劉雪娥與王正儀(1996)認為生活品質為個人主觀的感 受,在生活各方面達到快樂、滿足、幸福,包括身體、心理、家庭、 社會及靈性。 黃淳霞(2003)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品質內涵分析,採紮根理 論研究法,以個人深度訪談法及焦點團體方式,針對13名國小高年級 學童,及20名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進行收集。依據資料分析結果指 出,國小高年級學生認為生活品質是指其個人與其所處環境互動而產 生之對於各項生活狀況的感受程度;是經由自我感受、認同、效能與 評價的結果;而生活品質的內涵包括生活的安全與穩定;家的完整與 和諧;學校生活與調適;人際關係接受與排擠;型塑自我概念五大範 疇。進一步發現,父母或家長對子女生活品質的看法與學童相同,亦 涵蓋上述五大範疇;但家長傾向以其自己的期望或立場去評價其子女 的生活品質,故應視為一種期望。此外,兒童認為父母的責罵與體罰. 25.

(35) 對其生活品質造成影響,然而父母則多否認此點。 林佩欣(2008)主張,生活品質不外是從個人主觀認知的層面、正 負向的情緒、和身心健康的角度來評估整體的生活情形;針對生活品 質的評估可分為「整體性生活品質(global QOL)」和「與健康相關 生活品質(health-related QOL)」兩種。一般生活品質強調個人在所 處的環境中,對一般廣泛性的生活各方面之滿意度;此部份常是由個 人的主觀感受來評斷。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則強調因為疾病、意外或治 療所導致個人身體功能改變,進而影響個體在心理、社會層面的生活 滿意度,可由主觀判斷及客觀測量來評量。 徐欽祥與王偉琴(2008)提到生活品質所包含的面向非常多,包括 生理、心理、社會、健康、身體活動力、社交及休閒活動、自尊、心 理情緒適應、人際關係、生活滿意度及幸福感等,換言之,生活品質 涵蓋了大部分休閒體驗影響的範疇。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有關生活品質的定義相近,亦即強調個 人在所處環境中主觀感受的重要性,且是多層面的概念(姚開屏, 2002)。本研究在評量時,將針對個人主觀感受各層面的滿意度來瞭解。. 二、生活品質現況 針對青少年生活品質的研究在西元2000元後,才受到重視,故至 目前為止,實證研究較少,且多以特定疾病群體為對象,少以一般學 26.

(36) 生為對象,另將有關成人生活品質研究的結果也一併整理。 (一)青少年生活品質 van der Velde, Flokstra-de Blok, Hamp, and Dubois (2011) 針對格羅 寧根大學附設醫院就診病患中選取 70 名具有過敏症狀的 13-17 歲青少 年與其父母共同做過敏調查問卷與生活品質問卷。結果發現,年齡較 高、家境較貧窮的青少年對過敏的認知較差(較不知如何避免產生過敏) 且過敏狀況較嚴重,而該青少年與其父母對過敏的認知差異較大。 Swallen, Reither, Haas, and Meier (2005) 針對7至12年級4,743名 青少年進行生活品質與過重(肥胖)關係之橫斷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 在青春期之肥胖狀況與家境貧窮導致的生活品質較差有關。 陸玓玲(1998)針對立意選取之某一所普通高級中學的 3,482 名學 生進行問卷以健康促進觀點調查學生之運動生活品質,研究結果為個 人因素中之性別、自覺健康狀況、及自覺體能狀況與運動生活品質有 顯著關係。 李火傳(2002)探討桃園縣有效樣本數 356 名國中生口腔健康相關 生活品質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父母親教育程度愈低、有齲齒其口腔 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會愈差。此外,三餐外吃零食頻率高者其口腔健康 相關生活品質也會愈差。 許中生(2003)研究彰化縣國高中學生口腔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相. 27.

(37) 關,結果為青少年其口腔健康狀況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同為男性優於 女性、國中生優於高中生。 葉玉先(2004)研究 93 年 8 月至 9 月台北市、新竹市與高雄市補習 班高職青少年之生活品質,發現非吸菸者的生活品質分數比吸菸者 高。 廖美蓮(2007)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學生的健康促進 行為與生活品質,大學僑生之生活品質四個範疇中以生理健康範疇得 分最高,其次依序為社會關係範疇、心理健康範疇及環境範疇。 由上文獻可知,針對不同疾病群體之對象探討其研究生活品質, 將獲致不同的結果。 (二)成人生活品質 游淑文(2005)研究休閒生活型態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關係,研究 結果發現台灣居民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方面,生理面向優於心理面向。. 第四節 個人背景因素與生活品質相關研究 本節針對個人背景因素與生活品質相關的文獻加以探討。 陸玓玲(1998)針對立意選取之某一所普通高級中學的 3,482 名學 生進行問卷,以健康促進觀點調查學生之運動生活品質,研究結果為 個人因素中之性別與運動生活品質有顯著關係。男生有較佳的運動生 活品質。 28.

(38) 李火傳(2002)探討桃園縣有效樣本數 356 名國中生口腔健康相關 生活品質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女性在心理上的不安/不適範疇所受的 衝擊比男性大。父母親教育程度愈低、有齲齒其口腔健康相關生活品 質會愈差。 高月慈(2005)初探臺灣地區大學在學生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 方法採立意取樣,於臺灣北、中、南、東四區,選取 15 所大學院校 參與,再以方便取樣方式施發 1,735 份問卷,剔除無效問卷,共得 1,470 份有效問卷。結果為男生、自尊及社會支持高者,其自評生活品質為 高。 廖美蓮(2007)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學生的健康促進 行為與生活品質,女生的一般健康、心理健康範疇、環境範疇及整體 生活品質得分顯著低於男生。父親教育程度為大專以上的大學僑生在 生活品質總量表得分顯著高於父親教育程度為國中的大學僑生。且父 親教育程度為大專以上的大學僑生在心理健康範疇得分亦顯著高於 父親教育程度為高中的大學僑生。 葉玉先(2004)研究 93 年 8 月至 9 月台北市、新竹市與高雄市補習 班高職青少年之生活品質,發現影響生活品質的因素之一為年級。高 年級的生活品質較好。 由上文獻可知,性別、年級、父母親的教育程度為學生生活品質. 29.

(39) 的重要影響因素。. 第五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的關係研究 國內、外有關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和生活品質相關性之文獻,主要 對象為成人,較少針對學生,故將成人之相關研究之結果也納入探討。 (一)青少年方面 本段落依據年代先呈現國內青少年相關研究之結果,再呈現國外 研究之結果。 1.國內部分 余幸秀(2004)針對不同青少年的需求施予正式及休閒社團課程 的合併教學方式培養青少年正確的休閒意識,進而改變日常生活的行 為,並提升青少年的生活品質。 廖美蓮(2007)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學生的健康促進 行為與生活品質,大學僑生的健康概念、健康促進行為與生活品質得 分皆達顯著性正相關。 曾建興、余祥與謝健良(2007)研究258位大學足球員生活型態與生 活品質相關,研究結果為大學足球員生活型態各層面與生活品質各層 面呈現正向關聯性,即大學足球員若有良好的生活型態,除了在生 理、心理與社會等層面有較佳的表現外,亦可保持運動成績表現及健 康狀況,增進生活品質。其中大學足球員生活型態的「生活及健康管 30.

(40) 理」對整體生活品質有較佳的預測力,亦即大學足球員愈重視生活型 態的執行情形,便能擁有健康的生活品質。 江承曉(2007)以健康促進學校計畫為基礎,針對青少年生理及 心理方面知識進行該階段所需的兩性教育,進而改變對兩性的態度, 接著採取改變生活型態的行動,研究結果顯示改善了研究對象的生活 品質。 李三仁(2007)將相關理論、議題、趨勢與過去相關學者研究的 成果和文獻加以整理指出,休閒活動可以滿足青少年生理及心理方面 的需求,也就是說青少年若有參與休閒活動可以改善對生活的滿意度 以及提高生活品質。 嚴嘉楓、林金定(2009)以隨機抽樣郵寄問卷方式針對1,419名領有 台灣身心障礙手冊之12至18歲智能障礙青少年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健 康狀況較好的青少年,其生活品質較佳,且對自身的生活型態也較注 重(醫療使用及檢查頻率較高)。 黃鈺菁、畢璐鑾、郭正德(2010)以便利抽樣方式針對瑜珈運動參 與者生活品質與性滿意度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問卷共 420 份(有效回收 率 93.33%)。結果發現參與瑜珈課程後,增加了原本日常生活的身體 活動量,可因此改善體態,進而提升生活品質與性滿意度。 2.國外部分. 31.

(41) Sapp (2003) 以便利取樣方式從醫院就診病患中選取99個有氣喘 疾病的青少年做生活品質調查的描述性研究,以次數、百分比、相關 及多元回歸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年齡、哮喘嚴重程度、健康促進生活 方式皆能高度預測健康相關生活品質。 Hesketh, Wake, and Cameron (2004) 研究83位12至18歲糖尿病青 少年之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的關係,結果發現,家庭生活型態的改變 可使疾病獲得紓緩及改善生活品質。 Takano, Matsukura, Harada, Wei, Ohmori, Miyakita, Miike, and Ueda (2005) 針對日本1,600位中學生以PRECEDE-PROCEED模式研 究行為、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的關係,研究發現對自身的「有利因素」 以及「強化因素」是行為採取的主要原因,且進而影響生活品質。 Lofrano-Prado, Antunes, Prado, Piano, Caranti, Tock, Carnier, Tufik, Mello, and Dâmaso (2009) 在減重門診中心選取 66 個肥胖青少年(41 位女性與 25 位男性青少年,BMI:35.62±4.18)進行長達 24 週的治療 研究。結果發現,減少青少年焦慮症狀除了可以控制暴飲暴食行為, 並可以改善生活品質;另外,生活型態的改變亦對生活品質有幫助; 而改善焦慮、暴飲暴食、身體形象滿意度和生活品質,均可改善青少 年的肥胖程度。 Harris-Glocker, Davidson, Kochman, Guzick, and Hoeger (2010) 以 問卷調查進行青少年女性多囊卵巢綜合肥胖症其生活品質的研究,結 32.

(42) 果發現除了口服避孕藥的服用及二甲雙胍的使用外,生活方式的改變 也可改善生活品質。 Mohamadian, Eftekhar, Rahimi, Mohamad, Shojaiezade, and Montazeri (2011) 針對伊朗500位青少女進行一項橫斷研究,以路徑分 析作社會支持、阻礙及自我效能是否可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並影響 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結果發現自我效能是影響生活品質最主要的因 素。. (二)成人方面 黃惠娟(2004)探討門診全身性紅斑狼瘡患者失能狀況、生活型態 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研究對象為 129 位門診 SLE 患者及 82 位健康 族群,研究發現健康生活型態對生理及心理健康的影響,仍需藉由疲 倦、疼痛、焦慮及憂鬱等失能狀況的改善,才有助於提昇整體生活品 質,但增進人際支持則對改善生活品質之生理健康具直接影響。生活 品質與生活型態呈現正相關。 李盈青(2005)研究墾丁地區遊客價值觀、旅行生活型態與生活品 質關係,研究資料來源是以「2006 國民旅行生活型態調查問卷」,於 95 年 3-4 月間至墾丁地區進行非隨機便利抽樣,獲得有效問卷 223 份,有效回收率為 84%,研究結果發現生活品質會受到個人價值觀與 生活型態因素的影響。. 33.

(43) 高琳芸(2005)研究共 1937 位 65 歲以上台灣社區的老人生活型態 和生活品質之相關,資料取自「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老人調查 1999-2000」,研究結果發現生活型態的健康飲食類攝取較多者,身體 活動量較多、睡眠品質較好者,生活品質較佳。 游淑文(2005)研究休閒生活型態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關係,研究 結果發現在影響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的迴歸模型中,加入休閒生活型態 一併解釋時,在不同的休閒生活型態中,發現自我實現者與家庭本位 者的台灣居民對其生理面向得分有顯著的解釋力,而自我實現者、晨 間活動者、人際支持者的台灣居民則對其心理面向得分有顯著的解釋 力。可見,休閒生活型態能明顯提高模型對於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的解 釋力。且愈愛好運動的休閒生活型態者,其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愈好。 莊麗君(2006)探討與比較台中地區 80 名本地籍、80 名大陸籍與 80 名越南籍共 240 名 20-39 歲已婚媽媽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與生活品質 之相關,利用結構式問卷透過面對面訪談方式進行資料收集,研究結 果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與婦女的生活品質皆有顯著相關。 劉慧婷(2006)研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療人員休閒生活型 態、憂鬱傾向與生活品質關係,研究結果顯示休閒生活型態對生活品 質有顯著正向影響,即愈重視休閒生活型態者其生活品質愈佳。 蘇可欣(2006)研究大學教師社經地位、休閒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 34.

(44) 關係,以「中部大學教師休閒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關係調查問卷」進 行非隨機便利抽樣,實得有效問卷 218 份。大學教師的社經地位與休 閒生活型態,同時對整體生活品質有正向且直接影響。且休閒生活型 態對於生活品質中的「心理」、 「社會關係」 、以及「環境」三範疇具 有正向直接的影響。但社經地位與休閒生活型態兩者,對於生活品質 的「生理健康」範疇則無顯著影響。 陳正杰(2006)研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療人員休閒生活型態 與工作生活品質關係,於 2006 年共計發放 250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 卷 192 份。研究結果顯示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在休閒生活型態部分呈現 顯著差異,而部分人口統計變項在工作生活品質亦呈現部份顯著差 異,最後休閒生活型態對工作生活品質呈現部分假設獲得支持。 陳亮佑(2006)研究台南市中年婦女面對更年期的態度、生活型態 與更年期症狀、生活品質之關係,採取兩年縱貫式研究設計,研究對 象為民國 92~93 年由台南市地區之東區、中西區、北區等三區抽樣之 360 位 40~60 歲婦女,研究結果為更年期心理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更 年期心理症狀有顯著負相關,而與生活品質的心理、社會關係、環境 等三個範疇有顯著正相關。 王佳慧等人(2006)研究護理人員疲倦/活力度、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研究結果發現健康促進生活形態與健康相關. 35.

(45) 生活品質中的一般健康認知(r=.30, p<.01)、活力(r=.36, p<.001)、社會 功能(r=.21, p<.05)與心理健康(r=.26, p<.05)呈顯著正相關,也就是當自 我實現、人際支持發展越好,其對於一般健康認知、活力、社會功能、 心理健康也越好。 林劭潔(2007)於 96 年分別針對公私部門之上班族進行非隨機便利抽 樣,正式問卷共發放 550 份,回收有效樣本為 480 份,有效回收率達 88.89%。研究結果為上班族之 LOHAS 生活型態對幸福感及健康相關 生活品質有顯著之正向影響。 楊栢勳(2008)探討原住民族與漢族健康行為、健康相關生活品質 與醫療資源使用之差異,同時探討花東民眾醫療資源使用及健康相關 生活品質的預測因子,研究結果為原住民族與漢族在人口學、社經地 位、健康行為、健康狀況、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上有顯著差異,且以健 康相關生活品質八構面各為依變項分析,人口學變項、社經地位、健 康狀況、健康行為、醫療資源使用等變項可為其預測因子。. 羅淑美(2008)研究 65 歲(含)以上之六堆地區 210 位銀髮族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研究結果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 間有顯著典型相關。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六個預測變項預測生活品質 整體時,進入迴歸方程式的顯著變項分別是:自我實現及壓力處理二 個變項,能聯合預測生活品質 44.7%的變異量。 36.

(46) Lee,Ko,and Lee(2005)調查韓國社區 2000 名超過 65 歲年長者之健 康促進行為與生活品質,經過多元迴歸分析顯示自覺健康狀況、慢性 病次數、每日生活行為、血壓、運動和性別在統計上為生活品質的預 測因子。. 由上述文獻可知,生活品質會可能受到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影 響,但因多數文獻針對成人,且偏向休閒生活型態,有關國內一般國 中生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進行探究者相當少,亟需逐漸累 積更多實證資料,故本研究則將以全台灣之國中學生來驗證此關係。. 37.

(4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五節,包括研究架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步驟、 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旨在了解台灣地區國中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 質的現況,探討個人背景因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生活品質的關 係,以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生活品質的預測力。依研究目的及文獻 探討,擬定研究架構如圖 3-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社會支持 生命欣賞 健康責任 營養行為 運動行為 壓力處置行為. 個人背景因素 性別 年級 父親的教育程度. 生活品質. 母親的教育程度. 身體狀況 情緒狀況 自尊 家庭狀況 交友狀況 學校狀況. 圖 3-1 研究架構. 38.

(4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研究母群體 本研究以九十七學年台灣地區公私立國中在學學生為研究母群 體,依據教育部資料顯示,共計 730 所國中,277,798 班,950,902 人。 二、研究樣本 本研究決定採取比率機率抽樣法(Probability-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pling method),抽出 20 所學校、60 班學生為調查樣本。首先,將 學校依所在縣市分為北、中、南、東、台北市和高雄市等六區。再依 各區學校班級數所佔比率,來分配和抽取各區的學校樣本班級數,有 關 23 縣市學校數、樣本學校比率和抽樣數呈現於表 3-1。接著,從每 所學校各年級所有班級中,以隨機抽樣方式各抽出一班,總計抽取 20 所學校 60 班 1,912 名國中生為調查樣本。施測後,實際回收 1,836 份 問卷,回收率 96.0%,其中有效問卷 1,799 份問卷,有效比率 94.1%。. 39.

(49) 表 3-1 23 縣市學校數、樣本學校比率和抽樣數 地區. 縣市別. 校數. 比率. 北區. 臺北縣 宜蘭縣 桃園縣 新竹縣 苗栗縣 基隆市. 65 25 57 28 30 13. .28 .11 .25 .12 .13 .06. 新竹市 合計 臺中縣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臺中市 合計 嘉義縣. 12 230 46 39 32 33 24 174 22. .05 0.32 .27 .22 .18 .19 .14 0.24 .12. 臺南縣 高雄縣 屏東縣 嘉義市 臺南市 澎湖縣 合計 臺東縣 花蓮縣. 43 43 36 8 18 14 184 21 23. .23 .23 .20 .04 .10 .08 0.25 .48 .52. 合計. 44 62 36 730. 0.06 0.08 0.05. 中區. 南區. 東區. 台北市 高雄市 總計. 抽樣學校數. 6. 5. 5. 1 2 1 2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結構式問卷為工具,其內容包括個人基本資料、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量表和生活品質量表等三部分,以下分別說明之。. 40.

(50) 一、個人基本資料 包含性別、年級、父母親的教育程度(最高畢業學歷)及學校所在 地區。 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 本研究對象為九十七學年台灣地區公私立國中在學學生,故採用 Chen, Wang, Yang and Liou(2003)所編製之「青少年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量表」為工具。本量表採Likert五點量表型式,共有40道題目包含六 個分量表,分別為「社會支持」(7題)、「生命欣賞」(8題)、「健 康責任」(8題)、「營養行為」(6題)、「運動行為」(5題)和 「壓力處置行為」(6題)。每題都有五選項,分別為「從未」、「偶 而」、「約半」、「經常」至「總是」。計分時,對每項敘述回答從 未者為1分;偶而者為2分;約半者為3分;經常者為4分;總是者為5 分。 Chen 等人曾針對台灣地區年齡介於 12 至 22 歲的 1,128 名青少年 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之心理計量分析,總量表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 係 數 為 0.93 , 各 分 量 表 Cronbach’s α 係 數 介 於 0.75~0.88,顯示信度良好。六個因素共可解釋變異量為 51.14%。本 研究之施測後,總量表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係數為 0.939,和各 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係數為社會支持 0.841,生命欣賞. 41.

(51) 0.909,健康責任 0.788,營養行為 0.717,運動行為 0.790,壓力處置 行為 0.781。 各分量表的意涵和題項分別說明如下: (一)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發展社會支持系統。共7題,題目 包括「給別人關懷或溫暖」、「會主動關心、聯繫周遭的人」、「和 他人討論自己關心的問題」、「每天都會微笑或大笑」、「喜歡和親 人保持聯絡」、「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有煩惱會找人談」。 (二)生命欣賞(Life appreciation):個人朝向目標發展,生活樂觀積 極。共8題,題目包括「欣賞自己」、「對生命充滿信心及樂觀」、 「努力讓自己朝向積極的方向成長和改變」、「知道自己的優缺點並 接納自己」、「隨時檢討並修正自己的缺點」、「知道生命中那些部 份對我而言是重要的」、「努力讓自己覺得每天是有樂趣及挑戰的」 和「努力讓自己覺得每天的生活是有意義的」。 (三)健康責任(Health responsibility):個人重視自我健康。共8題, 題目包括「買食品時會看成份標示或有效日期」、「體重過輕或過重 會努力調整」、「每月至少觀察身體一次」、「看有無改變或異常狀況」、 「餐後會刷牙或使用牙線」、「每次用餐前會洗手」、「閱讀有關促 進健康的資訊」和「儘量選擇少添加物的食品」。 (四)營養行為(Nutritional behavior):日常生活飲食型態與食物選. 42.

(52) 擇。共 6 題,題目包括「每天三餐時間都固定」 、 「每天選擇清淡不油 膩的食物」 、 「攝取含有豐富纖維質的食物(如全麥,水果,蔬菜) 」、 「每天 喝水至少 1500 cc(一般紙杯約 8 杯) 」 、「每天三餐都包括五大類食物 (如魚肉蛋奶類、米麵類、蔬菜類、水果類、少量油) 」和「每天吃早 餐」。 (五)運動行為(Exercise behavior):從事規律性或休閒性的運動。 共 5 題,題目包括「每天做運動或伸展操(或柔軟體操) 」 、 「每週至少 做三次」、 「每次 20-30 分鐘有流汗的運動」、 「每週從事健康體能的運 動(如散步、游泳、打球) 」 、 「每次做劇烈運動前會做暖身運動」和「每 天站立或坐著都會保持抬頭挺胸的姿勢」。 (六)壓力處置行為(Stress management):能夠面對處置來臨的壓 力。共6題,題目包括「每天找一些時間放鬆自己」、「每次感覺到 有壓力時,都知道壓力來源」、「會注意自己的情緒變化」、「每天 睡眠充足(約6至8小時)」、「每天會安排作息時間,不致匆忙慌亂」 和「對於不合理的要求,會以適當的態度去反應」。 三、生活品質量表 本研究採用Lee, Chang, and Ravens-Sieberer(2008)所編制之「生活 品質量表」為工具,共有24道題目包含六個分量表,分別為「身體狀 況」、「情緒狀況」、「自尊」、「家庭狀況」、「交友狀況」、「學. 4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se schematic video and animation to help students with LD solve real-life mathematical word problems.. The single-subject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rrelative betwee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employees in th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b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