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應用PREMIS於數位物件長期保存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應用PREMIS於數位物件長期保存之研究"

Copied!
1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柯 皓 仁 博士. 應用 PREMIS 於數位物件長期保存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PREMIS in Digital Preservation. 研究生:陳 思 宜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七 年 八 月.

(2) 謝辭 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就先從圖資所開始吧。首先最想感謝的是我的指 導教授柯皓仁老師,在我一踏進師大圖資所之後就決定跟隨著老師的腳步,不 論是在老師的課堂、每週固定的 meeting,或是在我寫論文碰到問題時,老師總 會不厭其煩的給予我鼓勵和建議,由衷感謝老師的諄諄教誨,讓非本科畢業且 迷惘的我有更進一步向前的動力。而在我口試期間,也非常感謝給予我相當多 建議的口試委員歐陽崇榮教授與陳淑君教授,有您們的鼓勵與疏漏處指正,使 得研究能更加完善,也感謝每一位受訪者給予本研究寶貴的建議。 在師大圖資所的日子,感謝所上的每一位老師的教導,以及苑菁助教平時 在各方面的協助,真的是仙女助教!還要感謝同班同學善茵兼室友、宜琳、凱 纓、淡江四少子銘、瑞軒、書宇、政廷,以及保華、苾淳、羽涵、貞傑、和 嬋、家圻,很開心有你們這群一起努力求學、互相 cover 的同學兼夥伴。還有學 姊琬姿、品舜、學弟伯勳、學妹婷嫥,有你們在所上一起努力打拼,讓寫論文 不再只是獨自一人的事,謝謝你們,因為有你們,我覺得我並不孤單。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我的爸爸、媽媽,還有兩個弟弟。謝謝你們總是包 容我的脾氣,在我寫論文壓力大的時候給予我鼓勵,總是當我最堅強的後盾。. 陳思宜 謹誌於 師大圖資所 中華民國 107 年 8 月.

(3) 摘要 數位物件保存是各機構一直以來都必須重視的議題,在數位化時代,文化 記憶機構亦積極將其典藏的重要資源數位化。不論是數位儲存媒體的損壞、老 舊,或者數位檔案格式的過時,以及數位檔案的真實性與完整性等因素,都使 數位資源保存的議題更形複雜。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國內文化記憶機構對數位物 件保存的認知和其重要性、國內文化記憶機構的數位物件保存策略和檔案保存 格式,並探討 PREMIS 和數位物件長期保存實務工作之間的相關性,以及了解 數位物件長期保存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對國內文化記憶 機構進行訪談,前測受試者一位。參與研究的對象共 14 人,其中所屬機構為圖 書館的有七位(分屬四個圖書館),檔案館的有四位,博物館的有三位。 本研究結果顯示,國內文化記憶機構面臨到的問題和困難往往都是數位載 體壽命有限、儲存空間不足、數位物件的檢查工作耗力又耗時、經費不足、人 力時常變動、設備老舊等。然而,保存不僅限這些問題,還需定期檢查數位物 件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固定性,以確保數位物件的更動歷史、判斷保存的內容 是否完整,以及是否經過有意無意的竄改。此外,需定期執行權利盤點,以確 保擁有所有數位物件的完整授權。因國內文化記憶機構目前皆無導入 PREMIS,期望未來國內化記憶機構和研究者可以將 PREMIS 導入保存系統,並 搭配 OAIS 標準之數位物件保存系統,探討實際操作情形並提出改善方向。 關鍵詞:數位物件保存、數位庋用、PREMIS、保存性詮釋資料、長期保存. i.

(4) Abstract The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objects is an issue that institutions must always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digital era, memory institutions also actively digitize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of their collections. Whether it is the damage of the digital storage media, the aging, or the outdated digital file format, and the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of the digital files, it’s made the issue of digital resource preservation become more complicat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gnition and importance of digital preservation in domestic memory institutions, the digital object preservation strategy and preservation format of domestic memory institutions, an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REMIS and long-term preservation practices of digital objects, and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faced by long-term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objects. This study u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collect data by in-depth interviews, interviewed domestic cultural memory institutions, and pre-tested one subject. There were 14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seven in the library (belong to four libraries), four in the archives, and three in the museum.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faced by domestic memory institutions are often limited by the limited life of digital carriers, insufficient storage space, laborious and time-consuming inspection of digital objects, insufficient funds, frequent changes in manpower, and old equipment. However, preservation is not only limited to these problems, but also necessary to regularly check the authenticity, integrity and fixity to ensure the history of changes to digital object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content is intact, and whether it has been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tampered with. In addition, enrollment of rights is performed on a regular basis to ii.

(5) ensure full authorization of all digital objects. Since domestic memory institutions do not currently import PREMIS into system, it is expected that domestic memory institutions and researchers can import PREMIS into the preservation system in the near future, and use the OAIS standard digital object preservation system to explore the actual operation situation and propose improvement directions. Keywords: Digital Preservation, Digital Curation, PREMIS, Preservation Metadata, Long-term Preservation. iii.

(6) 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 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數位圖書館的概念與發展.............................................................. 7 第二節 數位物件保存................................................................................ 12 第三節 PREMIS 的緣起與發展 ................................................................ 27 第四節 小結................................................................................................ 5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8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8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實施............................................................................ 59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62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分析........................................................................ 62 第二節 國內文化記憶機構對數位物件保存的認知................................ 64 第三節 國內文化記憶機構數位保存的執行現況.................................... 66 iv.

(7) 第四節 數位物件保存的重要概念............................................................ 77 第五節 數位物件保存面臨的問題和因應方式........................................ 85 第六節 綜合討論........................................................................................ 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2 第一節 結論................................................................................................ 92 第二節 建議................................................................................................ 96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97 參考文獻...................................................................................................................... 99 附錄. .................................................................................................................... 104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04. 附錄二. PREMIS 語意單元 .................................................................... 106. 附錄三. 資料分析概念圖........................................................................ 117. v.

(8) 表次 表 2- 1 各國家和組織之數位典藏發展現況 ............................................................ 10 表 2- 2 數位資訊保存策略之相關研究 .................................................................... 20 表 2- 3 數位資訊保存策略之類型 ............................................................................ 20 表 2- 4 文字資料檔案格式 ........................................................................................ 24 表 2- 5 電子檔案格式表 ............................................................................................ 25 表 2- 6 PREMIS 之版本歷史 ...................................................................................... 30 表 2- 7 PREMIS 版本 2.0 和 3.0 資料模型之實體定義 ............................................ 32 表 2- 8 PREMIS 語意單元 .......................................................................................... 35 表 2- 9 objectIdentifier 的定義 .................................................................................... 41 表 2- 10 Cedars 保存性詮釋資料項目 ....................................................................... 46 表 2- 11 NEDLIB 保存性詮釋資料項目 .................................................................... 48 表 2- 12 NLA 保存性詮釋資料項目 .......................................................................... 50 表 2- 13 NLNZ 保存性詮釋資料項目........................................................................ 54 表 3- 1 訪談對象一覽表 ............................................................................................ 60 表 4- 1 訪談對象與工作內容概述 ............................................................................ 63 表 4- 2 PREMIS 實體及資料限制為容器之語意單元 .............................................. 89 表 4- 3 任何對數位物件的操作對應的 PREMIS 實體及重要概念 ........................ 91 表 5- 1 數位物件保存與 PREMIS 可使用之語意單元 ............................................. 94. vi.

(9) 圖次 圖 2- 1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型科技計畫發展沿革 ................................................ 10 圖 2- 2 數位資訊生命週期 ........................................................................................ 13 圖 2- 3 數位庋用生命週期 ........................................................................................ 16 圖 2- 4 數位物件保存金字塔 .................................................................................... 17 圖 2- 5 轉置示意圖 .................................................................................................... 22 圖 2- 6 OAIS 功能模型 ............................................................................................... 28 圖 2- 7 PREMIS 資料模型 2.0 .................................................................................... 31 圖 2- 8 PREMIS 資料模型 3.0 .................................................................................... 31 圖 2- 9 PREMIS 與保存性詮釋資料 .......................................................................... 34 圖 2- 10 NLNZ 資料模式關係圖................................................................................ 53 圖 3- 1 研究流程圖 .................................................................................................... 59. vii.

(10) 第一章 緒論 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皆是文化記憶機構(Memory Institution),這些機 構保存典藏了公共知識或人類文明,並提供大眾取用(陳淑君,2017)。在數位 化時代,文化記憶機構積極將其典藏的重要資源數位化,遂出現數位圖書館 ( Digital Library )、 數 位 博 物 館 ( Digital Museum )、 數 位 典 藏 ( Digital Archives)。在現今數位化的時代,創建和取用數位資源已經是一件輕而易舉之 事,但「保存」並非人們想像中那麼簡單,即使物件容易保存於儲存媒體,也 會因科技的發展導致軟硬體不斷地更新,加劇了數位物件保存的困難度與複雜 度。事實上,即使藉由不斷轉存到新儲存媒體來延長數位物件的保存年限,都 不一定保證能取用數位物件的內容,當前所保存的數位資源並不代表在幾十年 後、幾百年後還能再被利用。因此,如何有效地保存資源並提供利用確實是人 們必須面對的問題。近年來,各國紛紛投入數位物件長期保存的相關研究,數 位物件長期保存已成為全球的發展趨勢,以長期保存為前提,將人類重要的歷 史文化記錄保存下來。 本研究以國內文化記憶機構為研究對象,探討國內文化記憶機構對數位物 件保存的認知、了解目前數位物件長期保存實施的現況和困難,並介紹數位物 件檔案格式、數位物件保存策略,以及保存性詮釋資料等。本章共分為四小節 來說明,依序是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研究範圍與限制以及 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當前圖書館為因應急遽變化的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環境,並受到資訊 科技發展的衝擊,其角色功能、行政管理、服務方式皆在調整轉變之中。尤其 是電腦、通訊和網路之結合,證實先前學者所預言「資訊社會」之來臨並非虛 1.

(11) 言(盧秀菊,1993);而圖書館方面,數位圖書館之遠景,並非遙不可及。 圖書二字,源自我國古代的河圖洛書,所謂「河出圖,洛出書。」圖是繪 畫的表示,書是文字的記載,合而為古今圖籍的總稱,所以人們把蒐藏與利用 圖書資料的地方叫做圖書館(胡述兆、吳祖善,1989)。至今為止,圖書館的發 展已有數千年之歷史,而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其型 態也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生存於資訊爆炸時代下的圖書館,其功能從早期的 文獻典藏,逐漸轉化為開放閱覽與檢索,隨著資訊科技與網路技術的發展,資 訊載體不僅愈來愈多元化,資訊傳播的方式也越來越便捷。資訊載體從原始的 磁碟片到光碟片、從光碟片到隨身碟,再從隨身碟到現在的雲端儲存空間。 圖書館背負著「保存人類文化」的重大責任,然而,在現今數位化的時代 下,創建和取用數位資源已經是一件輕而易舉之事,但「保存」並非人們想像 中 那 麼 容 易 , 且 儲 存 媒 體 也 有 一 定 的 壽 命 。數 位 化 並 不 代 表 保 存 ( Smith, 2007),舉凡數位儲存媒體的損壞、老舊、數位檔案格式的過時,以及數位檔 案的真實性(Authenticity)與完整性(Integrity)等因素,都使數位資源保存的 議題更為複雜。另外,即使這些儲存媒體在非常妥善的保護之下,未來還是有 可能會面臨到檔案無法讀取的情況,亦即牽涉到資料長期保存的議題,數位物 件保存方式的優劣將是未來使用者資訊取得完善與否的關鍵因素。本研究擬探 討數位物件長期保存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國內文化記憶機構對數位物件保存的 認知和其重要性、目前採用的數位物件保存策略和檔案保存格式,以及了解 PREMIS 與數位物件長期保存之間的相關性。綜合上述,本研究將進一步提出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以國內文化記憶機構為研究對象,探討機構對. 2.

(12) 數位物件保存的認知,以及了解目前數位物件長期保存實施的現況和困難。 具體而言,本研究擬達成以下研究目的(Research Purpose, RP): 一、 探討國內文化記憶機構對數位物件保存的認知和其重要性。 二、 探討國內文化記憶機構的數位物件保存策略和檔案保存格式。 三、 探討 PREMIS 和數位物件長期保存實務工作之間的相關性。 四、 了解數位物件長期保存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根 據 上 述 研 究 目 的 , 本 研 究 延 伸 出 下 列 研 究 問 題 ( Research Question, RQ): 一、 探討國內文化記憶機構對數位物件保存的認知和其重要性。 (一) 國內文化記憶機構對數位物件保存的認知為何? (二) 數位物件長期保存的重要性為何? 二、 探討國內文化記憶機構的數位物件保存策略和檔案保存格式。 (一) 國內文化記憶機構所採用的數位物件保存策略為何? (二) 國內文化記憶機構使用哪些數位物件檔案保存格式? 三、 探討 PREMIS 和數位物件長期保存實務工作之間的相關性。 (一) PREMIS 和長期保存實務工作的關係為何? 四、 了解數位物件長期保存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一) 執行數位物件長期保存面臨了什麼問題和困難?.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茲說明如以下幾點: 3.

(13) 一、 研究對象限制:本研究僅將我國文化記憶機構列為研究對象。 二、 文獻語言限制:本研究所蒐集之文獻僅以中英文文獻為主。 三、 其他限制:目前已有許多解決數位資料長期保存的方法與系統,但本研究 僅以 PREMIS 詮釋資料標準為主。.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為方便釐清研究的進行和清楚了解所敘述的內容,本研究對所提及的重要 專有名詞或詞彙的介紹如下:. 一、 保存性詮釋資料 保存性詮釋資料(Preservation Metadata),又稱典藏性詮釋資料,是所有詮 釋資料類型中,與數位保存最密切相關的類型。保存性詮釋資料為有關資訊資 源保存管理之詮釋資料,主要應用於數位資源的活動紀錄,例如:資料的更新 與轉置,以確保能夠長期保存與取用數位資源(陳淑君,2013)。若要確保數位 物件的長期可用性,就必須蒐集足夠的資訊,以便將來能以某種形式來保存它 們(Dappert, Peyrard, & Guenther, 2016)。有鑑於數位資訊脆弱的特性,可能被 有意或無意地篡改或變樣,又或因儲存媒體與軟硬體技術的改變,而造成檔案 無法讀取或使用的情形。詮釋資料在此扮演關鍵的角色,以確保資源可以在未 來繼續被取用。. 二、 數位物件長期保存 數位物件長期保存(Digital Preservation)是指透過政策、策略和行動,以 確保數位物件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完整呈現其原始的內容(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07)。數位保存聯盟(Digital Preservation Coalition)(2018)認為 數位物件長期保存意指數位物件不因時間的流逝,而能持續取得數位物件和其 4.

(14) 內容。. 三、 PREMIS 數位保存詮釋資料綱要(PREservation Metadata: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簡 稱 PREMIS ) 是 由 美 國 國 際 圖 書 館 電 腦 中 心 (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簡稱 OCLC)與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Research Libraries Group,簡稱 RLG)於 2003 年共同組成的工作小組所發展而成的一套詮釋資料標準,其目的 在於支持數位物件的保存並確保其長期可使用性。 PREMIS 可分成四個實體,分別是物件(Object)、事件(Event)、代理者 (Agent)和權利敘述(Rights Statement)。物件為數位保存資訊的單一單位, 例如:一個 PDF 檔案。事件為任何一項與保存相關的行動,例如:將 PDF 檔案 攝入保存庫。代理者為與事件所相關的人、組織、軟體程式或系統,或與物件 相關聯的權利敘述,例如:PDF 檔案的出版者。權利敘述為對一個物件或代理 者所採取行動的許可,例如:允許因保存目的而複製 PDF 檔案。. 四、 真實性 「真實性」(Authenticity)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 1972 年制 訂《世界遺產公約》(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時所強調做為世界遺產的必要 條件之一,意指在設計、材料、建造方法和環境等方面是否保有原有的狀態。 驗證數位物件的真實性,可以該物件是否保有原始狀態來判斷。重視原始證物 是追求真實性最根本的基礎,因此「不完整原物」比修復後的「完整非原物」 更能反映真實性的價值。. 五、 完整性 「完整性」(Integrity)與真實性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世界遺產公 約》時所強調做為世界遺產的必要條件之一,顧名思義即為判斷保存的內容是 5.

(15) 否完整,其內容是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遭到破壞。. 6.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本章第一節首先對數位圖書館的概念與發展進行 介紹,並分析目前國內外數位圖書館發展的現況;爾後第二節主要探討數位物 件保存的內涵與保存策略,並針對數位物件長期保存、數位物件檔案保存格式 和數位資源生命週期的部分加以說明;第三節則介紹 PREMIS 的緣起與發展, 描述 PREMIS 資料辭典的發展歷史和國內外針對保存性詮釋資料的執行現況; 最後第四節為小結。. 第一節 數位圖書館的概念與發展 數位圖書館,顧名思義即是圖書館加上「數位」的服務,是一種館藏以數 位化格式儲存,且業務、服務皆以數位化方式呈現的圖書館。數位圖書館一詞 源自於美國 1992 年 7 月 1 日的《資訊基礎建設與科技法案》(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Act of 1992),又稱虛擬圖書館、電子圖書館或無牆 圖書館(Library Without Wall)等(顧敏,2009)。數位圖書館的定義至今眾說 紛紜,其中以美國數位圖書館聯盟(Digital Library Federation,簡稱 DLF) (1998)的定義最廣受認同,其認為:「數位圖書館是提供資源的組織,包括專 業人員、網路與軟硬體,以一致性、永久性的方式將數位館藏進行選擇、組 織、提供知識獲取、解讀、傳布、與保持其完整性,並確保這些數位館藏可以 隨著時間的推移,迅速和經濟地提供給社群和人們使用」(吳錦範、柯皓仁, 2006)。實體原件有其一定的獨特性和不可取代性,尤其在資訊科技日漸成熟的 現在,已有許多圖書採用數位化方式出版;然而,老舊的圖書卻面臨著日漸酸 化、脆化的危機,因此需將其數位化,以利長期保存與再利用。 自 1990 年代左右,數位資訊以迅速且大量的方式倍數成長,促使國內外紛 紛開始著手推動數位典藏的相關計畫。綜觀國外,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7.

(17) Congress,簡稱 LC)自 1990 年開始推動為期四年的「美國記憶(American Memory)計畫」,將圖書館內的文獻、照片、手稿、錄音、影片等典藏品進行 數位化(蔡永橙、黃國倫、邱志義等,2007)。從美國政府推動數位圖書館的發 展歷程來看,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 1994 年至 1998 年,是由政府資助 的大學或主要的圖書館之研究計畫,大部分專注在數位化的科技層面本身,也 希望發展出有用的系統。這時期主要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美國太 空總署(NASA)及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DARPA)贊助進行的數位圖書 館先導計畫(Digital Libraries Initiative,簡稱 DLI)。1998 年至 2001 年為第二階 段(又稱 DLI-2),開始重視數位內容的相關議題,包括哪些內容應該數位化、 如何在網路上搜尋有用的文件資料等。第三階段為自 2002 年至今,除了科技面 外,社會學層面則已呈現同等重要(林珊如,2006)。為促進數位基礎建設的發 展,2002 年推動「美國國家數位資訊基礎建設與保存計畫(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Preservation Program,簡稱 NDIPP)」(藍振維, 2011)。 加拿大的國家數位典藏計畫由加拿大政府所主持,該計畫主要是將國家重 要典藏轉換成資訊高速公路上的數位化展品,並提供線上教學資源,例如:課 程單元、教室活動、遊戲和考試等。另外,加拿大的博物館界為了創造豐富的 數位化公共資源,於 1995 年推動「加拿大文化資產資訊網(Canadian Heritage Information Network,簡稱 CHIN)計畫」(林信成、鄭國祥,2009)。 英國於 1995 年由大英圖書館研發部、英國聯合資訊系統委員會(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簡稱 JISC)及博物館、圖書館與檔案館委員會 (Museums, Library and Archives Council,簡稱 MLA)共同贊助設立了「英國圖 書資訊網路辦公室」(The UK Office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Networking,簡 稱 UKOLN)(林信成、鄭國祥,2009),是英國數位化計畫的重要單位,另外, JISC 於 1995 至 2001 年 推 動 「 電 子 圖 書 館 計 畫 」( Electronic Libraries 8.

(18) Programme,簡稱 ELIB 計畫),進行文獻傳遞、網路資源檢索、教育訓練、電 子期刊、影像、電子化借閱館藏等。 歐 盟 於 2007 年 6 月 開 始 執 行 為 期 2 年 的 「 歐 洲 數 位 圖 書 館 計 畫 」 (Europeana),前身為 EDLnet(European Digital Library Network),是歐洲地區 跨圖書館、博物館及檔案館的數位資源整合查詢平台,其雛型系統已於 2008 年 11 月 20 日 在 比 利 時 布 魯 塞 爾 皇 家 圖 書 館 ( The National Royal Library of Brussels)的洛林樞機主教館上線(張郁蔚,2010)。 澳洲自 1996 年起,圖書館界與商界和研究機構結合,開始進行「澳洲數位 圖書館先導計畫」(林信成、鄭國祥,2009)。 日本自 1997 年起由國會圖書館訂定「電子圖書館構想工作指導方針」,並 成立推動委員會,至 2000 年推行的「電子圖書館服務實施基本計畫」(林信 成、鄭國祥,2009)。 國內在數位典藏發展的推動上,則是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於 1998 年至 2002 年進行「數位博物館先導計畫」,2000 年為了與國際間其他從事數位博物 館研究計畫的機構進行交流,成立了「國際數位圖書館合作計畫」,並於 2001 年成立「國家典藏數位化專案計畫」。隔年 2002 年起將上述三項計畫合併,正 式成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該計 畫旨在將官方或民間典藏之重要文物、史料、藝術作品等進行數位化,建立國 家級數位典藏庫,進而促進人文與社會、產業與經濟的發展(林信成,2010)。 2008 年起發展整合型計畫「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透過國際整 體性合作或跨國計畫的運作,積極推動國際之間的合作交流,將臺灣的文化智 慧經濟推向世界各地,該計畫執行至 2012 年年底結束,發展沿革如圖 2-1 所 示。為賡續「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延伸工作,進一步拓展 數位內容、研發數位技術,並維運數位文化成果,中央研究院於 2013 年 2 月 1. 9.

(19) 日起設立了「數位文化中心」。2013 年至今,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推動「數 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學研究計畫」。本研究將上述國家近年所推動的數位典藏計畫 整理如表 2-1 所示。. 圖 2- 1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型科技計畫發展沿革 資料來源: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12)。數位典藏與數位學 習型科技計畫發展沿革。取自 http://www.teldap.tw/Introduction/introduction.html. 表 2- 1 各國家和組織之數位典藏發展現況 國家/組織. 發展現況 1.. 自 1990 年開始推動為期四年的「美國記憶計畫」。. 2.. 「數位圖書館先導計畫」:第一階段為 1994 年至 1998 年,是由政府資助的大學或主要的圖書館之研究計畫,. 美國. 大部分專注在數位化的科技層面本身,也希望發展出有 用的系統。第二階段為 1998 年至 2001 年,開始重視數 位內容的相關議題,包括哪些內容應該數位化、如何在 網路上搜尋有用的文件資料等。第三階段為自 2002 年至 今,除了科技面外,社會學層面則已呈現同等重要。. 10.

(20) 國家/組織. 發展現況 3.. 為促進數位基礎建設的發展,2002 年推動「美國國家數 位資訊基礎建設與保存計畫」。. 1.. 加拿大政府主持國家數位典藏計畫,將國家重要典藏轉 換成資訊高速公路上的數位化展品,並提供線上教學資 源,例如:課程單元、教室活動、遊戲和考試等。. 加拿大 2.. 博物館界於 1995 年推動「加拿大文化資產資訊網計 畫」。. JISC 於 1995 至 2001 年推動「電子圖書館計畫」,進行文獻傳 英國. 遞、網路資源檢索、教育訓練、電子期刊、影像、電子化借 閱館藏等。 2007 年 6 月開始執行為期 2 年的「歐洲數位圖書館計畫」. 歐盟. (Europeana),為歐洲地區跨圖書館、博物館及檔案館之數 位資源整合查詢平台,其前身為 EDLnet。. 澳洲. 1996 年起,圖書館界與商界和研究機構結合,開始進行「澳 洲數位圖書館先導計畫」。 1.. 日本. 1997 年起由國會圖書館訂定「電子圖書館構想工作指導 方針」,並成立推動委員會。. 2.. 2000 年推行「電子圖書館服務實施基本計畫」。. 1.. 1998 至 2002 年,國科會推動「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 前身為 1997 年的「數位博物館先導計畫」。. 2.. 2000 年推動「國際數位圖書館合作計畫」。. 3.. 2001 年成立「國家典藏數位化專案計畫」。. 4.. 2002 年起將上述三項計畫合併,正式成為「數位典藏國 家型科技計畫」。. 我國 (臺灣). 5.. 2002 至 2003 年文建會亦在行政院之「網路文化建設發展 計畫」之下,推動了「國家文化資料庫」之建置。. 6.. 2008 年起發展整合型計畫「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 科技計畫」,該計畫執行至 2012 年結束。. 7.. 為賡續「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延伸 工作,進一步拓展數位內容、研發數位技術,並維運數 位文化成果,中央研究院於 2013 年 2 月 1 日起設立了 「數位文化中心」。 11.

(21) 國家/組織. 發展現況 8.. 2013 年至今,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推動「數位典藏 與數位人文學研究計畫」。.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數位物件保存 自二十世紀末起,數位科技為人類文明帶來衝擊與轉機,各國政府皆致力 於以數位化方式保存重要文化資產,保存維護數位資訊的挑戰和緊迫性已經成 為負責所有人類知識檔案機構所密切關心的事情。如第一節所提,許多國家近 年 來 皆 致 力 於 數 位 典 藏 的 相 關 計 畫 。 然 而 ,數 位 化 並 不 代 表 保 存 ( Smith, 2007),不論是紙質或其他類型的檔案都可能因為保存時間與保存條件的差 異,而面臨檔案日漸劣化,甚至無法再提供利用的問題(林素甘、楊美華、柯 皓仁,2008)。美國國會圖書館在一段名為〈Why Digital Preservation is Important to Everyone〉的影片中指出(Library of Congress, 2010):傳統的資訊資源例如 書籍、照片、地圖和其他知識資源可輕易存活多年、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但 數位物件是脆弱的、容易損壞的,因此需要特別的照顧以確保它們是可以被使 用的。. 一、 數位資訊生命週期 生命週期源自植物在其個體發育過程中,歷經萌芽、生長、開花、結果、 衰老及死亡等階段,此過程稱為植物生命週期。後來才逐漸發展出各種生命週 期,例如:產品生命週期、資訊生命週期等。 其中,資訊生命週期意指資訊從產生、保護、讀取、遷移、存檔、應用、 到回收 的過 程。 而數 位資訊 生命 週期 主要 分 為資料 創造 ( Creation)、 獲取 (Acquisition)、分類與定義(Cataloging & Identification)、儲存(Storage)、保 存(Preservation)、以及取用(Access)(Hodge, 2000)。中央研究院電子計算中 12.

(22) 心提出的數位資訊生命週期圖中,包含了資料數位化(創造、擷取)、建構與管 理(分類、索引、智財管理)、傳播(分享、知識搜尋、檢索與取用)與儲存 (中央研究院,2007)。陳昭珍(2001)認為數位資訊的生命週期意指從數位資 料的創作、編輯、描述與索引、傳布、徵集、使用、註解、修訂、再創造、修 改、一直到永久保存或遭毀損等等。許多研究都顯示數位資訊保存和資訊生命 週期有關(何建民,2000;AHDS, 2001;RLG, 1996;Tennant, 1999)。英國藝 術與人文資料服務(Arts and Humanities Data Service,簡稱 AHDS)(2001)認 為數位資訊的保存與其資訊生命週期息息相關,因此提出了創造與保存數位資 料 的 策 略 政 策 框 架 ( A Strategy Policy Framework for Creating and Preserving Digital Collection)。該框架將數位資訊生命週期分成四個部分:法律及經濟環 境、數位資訊的創造、數位資訊的使用,以及數位資訊的管理與保存,如圖 2-2 所示。綜合上述,可知在每個生命週期的階段都必須考慮保存的問題。. 圖 2- 2 數位資訊生命週期 資料來源:Art and Humanities Data Services, A Strategy Policy Framework for Creating and Preserving Digital Collections, Version 5.0, updated July 2001. Smith(2002)認為數位資源有容易建立、可快速取得、傳播成本低的優 點;缺點則是容易變及脆弱。王輝雄(2002)則以數位資源組成的角度提出幾 點數位資源的特性: (一) 需經特定軟硬體設備製作、儲存和讀取。 13.

(23) (二) 變異性大,電腦軟硬體設備面臨淘汰,管理與維護不易。 (三) 儲存空間較紙本式資料小。 (四) 文件檔案格式多,諸如:文字、聲音、圖片、影像等。 (五) 資料容易大量拷貝複製。 (六) 傳輸與應用快速。 (七) 系統方面安全性低,容易遭受入侵與竄改。 數位資訊有容易建立、快速檢索、容易傳播和使用的優點,但數位內容必 須依賴載體才能呈現,而載體之使用還需配合適當的系統支援。傳統的保存方 式就是保持資訊媒體的不改變,然而數位資訊最難做到的便是這點,若只採用 傳統的保存方式,會讓數位資訊隨著時間而流失不見,無法達成數位資源長期 保存的目標。陳昭珍(2001)認為數位資源不易保存的原因為數位資訊容易損 壞或無用以及電子文獻無法獨立存在,必須與軟體結合在一起的緣故。數位資 訊不易保存也有鑑於其脆弱的特性,可能被有意或無意地篡改或變樣,又或因 儲存媒體與軟硬體技術的改變,而造成無法使用的情形。. 二、 數位物件保存的內涵 數位物件保存又稱為「數位保存」、「數位資料保存」、「數位資訊保存」和 「數位資源保存」等。以美國圖書館學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簡稱 ALA)(2007)給予的定義,就廣義上來說,數位物件保存是指透過政策、策略 和行動,以確保數位內容的使用可以突破時間的限制。數位保存可定義為一連 串有系統、有管理的行動,以達成下列兩項目的 (Research Libraries Group, 2002): 1.. 數位物件位元流和詮釋資料的長期維護,以利重現原始文件適當的擬真版 本;. 2.. 不因時間流逝和科技演進而能持續取用數位物件內容。 14.

(24) 數位化並不代表保存(Smith, 2007),數位物件保存是指採用制度性的管 理措施,以確保數位資源的長期可用性;數位物件保存需要妥善的規劃且運用 儲存媒體更新(Refreshing)、轉置(Migration)、與模擬(Emulation)等方式來 達成(Digital Preservation Coalition, 2016)。 另一個與數位物件保存相近的名詞為「數位庋用(Digital Curation)」。簡單 來說,數位庋用可被定義為「數位物件的管理與保存,以確保其能長期被取 用」(Abbott, 2008)。Digital Curation Centre(DCC)則將數位庋用定義為「在數 位研究資料的生命週期中,對其進行維護、保存和加值。而數位研究資料範圍 廣泛,可以是政府資訊、科學資料,甚至是文化與智能資產」(Digital Curation Centre, 2008a)。從上述定義,可見數位物件保存乃是數位庋用的一環。 DCC 提供了數位庋用生命週期模型,如圖 2-3 所示,該模型以資料為中 心,周圍環繞著三組數位庋用的行動,包含全生命週期行動(Full Lifecycle Actions)、循序行動(Sequential Actions),以及偶發行動(Occasional Actions) (Digital Curation Centre, 2008b): 1.. 全 生 命 週 期 活 動 : 包 含 資 源 的 描 述 與 表 徵 方 式 ( Descrip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formation)、保存規劃(Preservation Planning)、社群注視 與 參 與 ( Community Watch and Participation )、 庋 用 與保 存 ( Curate and Preserve)。. 2.. 循序行動:概念化(Conceptualise)、創建或接收(Create or Receive)、評 價 與 選 擇 ( Appraise and Select )、 攝 入 ( Ingest) 、 數 位 物 件 保 存 行 動 (Preservation Action)、儲存 Store、取用、利用與再利用(Access, Use and Reuse)、轉換(Transform) 。. 3.. 偶發行動:棄置(Dispose)、再評價(Reappraise)、轉置(Migrate)。 從該模型來看,數位庋用和數位物件保存之間仍有部分重疊,就如同「庋. 用」一詞包含了收藏(庋)與使用(用)兩種概念,數位物件保存則較偏重 「庋」。 15.

(25) 數位物件保存看似重要,然而 Ross(2012)指出這個議題在全球普遍的狀 況卻是: 1.. 機構間(甚至機構內)對數位物件保存相關議題的認知存在著很大的差 異。. 2.. 僅有少數機構以長遠的角度面對數位物件保存的議題。. 3.. 很少機構以策略性的方法處理數位物件保存。. 4.. 「大多數機構未制定數位物件保存政策與程序」仍是一項值得關注的議 題。. 5.. 機構通常都忽略了保存政策。. 6.. 「對數位物件的複雜度、多元種類或格式,以及數位物件大小會使數位物 件保存和儲存的困難度增加」這件事已經有普遍的認知。. 7.. 對數位物件保存所需成本與費用的理解仍不充分。. 8.. 機構仍在等待科技研發者、研究者、服務提供者對數位物件保存提出解決 方案。. 圖 2- 3 數位庋用生命週期 資料來源:Digital Curation Centre (2008b). The DCC curation lifecycle model. Retrieved from http://www.dcc.ac.uk/resources/curation-lifecycle-model 16.

(26) 數位保存的目標如圖 2-4 的金字塔所示,從圖中可看出數位物件保存應具備 真 實 性 、 呈 現 性 、 可 行 性 ( Viability )、 固 定 性 、 可 理 解 性 (Understandability)、可識別性(Identity)和可用性(Availability)幾項特徵 (Caplan, 2008)。真實性意指驗證物件的來源和其內容的完整性。呈現性意指 確保數位物件是可顯示、可播放,或是可用的。可行性意指在數位媒體上的閱 讀品質,媒體的損壞與過時會威脅可行性,檔案需定期的複製至新的媒體,並 備份和複製至不同的實體設備中。固定性意指保存系統必須確保數位物件免受 未經授權的竄改,無論是有意或無意。可理解性意指必須確保數位物件的內容 是可以被理解的。可識別性意指必須對數位物件進行足夠詳細的描述以供將來 取用,理想的數位物件必須自我描述,並將此描述性詮釋資料伴隨在數位物件 當中。可用性意指數位物件的獲得亦有難易的差異,因此保存的必須是本身可 以控制的數位物件。. 圖 2- 4 數位物件保存金字塔 資料來源:Caplan, P. (2008). The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Materials. Library Technology Reports, 44(2). 17.

(27) 重要屬性(Significant Properties )已經成為長期保存一個關鍵的概念, CEDARS 計畫將重要屬性定義為典藏管理者認為長期保存最重要的特徵。重要 屬性為數位物件必須保存的特徵,以確保數位物件保持可取得性和有意義,因 此一直是許多數位保存研究計畫的重點(Hockx-Yu, & Knight, 2008)。重要屬性 的判別取決於數位保存的經驗,例如保存庫可以決定一個 PDF 檔只需保存該 PDF 檔的內容,也就是說,保存庫可以將內容視為該 PDF 檔的重要屬性。如果 在使用特定保存方法後,系統並未持續列出該重要屬性,則可能表示該過程失 敗,或該方法不適用於該數位物件(PREMIS Editorial Committee, 2015)。. 三、 數位物件保存策略 數位物件長期保存是資訊系統現今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在大量資料數 位化、電子化或原生數位資料不斷產生後,其所面臨的資訊安全、保存與典藏 的問題與傳統紙本印刷上的問題截然不同(Hodge, 2000)。數位資訊十分容易被 破壞,尤其是經過時間的累積或資訊載體的演變,可能會面臨到資料無法讀取 的情況。除了可能面臨資料無法讀取的問題,數位資訊是否毀損、不見,也都 很有可能發生。數位物件保存的另一項關鍵為選擇適合長期保存的物件檔案格 式,檔案的儲存格式都與處理程序、電腦硬體、應用軟體和標準等有關。且在 整個資訊出版、處理和保存上都與傳統紙本 文件有所不同(Beamsley, 1999; Cooley & Nilges, 1998; Hodge, 2000; Plante et al., 1999)。為了長期保存數位物件 並且提供使用,且其真實性、完整性不遭受質疑,除了幾種常見的數位資訊保 存策略可以保存資訊外,還需要保存性詮釋資料的配合。 Kranch(1998)認為數位資訊長期保存的策略有:保存原技術(系統保 存)、轉移至新技術(轉置)、轉移至紙張或其他可瀏覽的媒體(印成紙本或其 他可瀏覽媒體)。Crespo 等人(1998)認為數位資訊長期保存的方法為重複一套 系統建置。Rothenberg(1999)在深入探討模擬方法後,認為模擬才是保存數. 18.

(28) 位資訊最恰當的方法。Tennant(1999)認為轉移有兩種策略,第一種為更改儲 存媒體,並將其印成紙本;第二種為更改格式,如將 WordPerfect 格式轉成如 ASCII 或 SGML 的字碼,且在轉移的策略中,檔案格式、資料儲存與資訊轉換 的標準必須被訂定。 依據 Lawrence 等人(2000)的研究和說法,轉置是數位資訊長期保存最適 合的方式。而 Waugh 等人(2000)則建議保存的策略有系統保存、標準化、轉 置、模擬、封裝。Pace(2000)提出保存策略為:系統保存、轉存、轉置、模 擬、重複一套系統建置,並認為詮釋資料是這些保存策略所共同有的基礎。 Stephens(2000)建議數位資料的檔案格式可採用 PDF、TIFF、ASCII、SGML 等電腦檔案格式,透過將格式標準化來達到保存的目的。Lorie(2001)的研究 將數位資訊分為資料及程式二個項目,資料保存的方式是透過詮釋資料及存取 方法之技術來達成;至於程式部分則依賴模擬來完成。Wiggins(2001)認為若 媒體過時,可採用複製的方式將資料從舊媒體複製至新媒體上;若是內容格式 過時,則可採用系統保存、轉存、轉置、模擬、或封裝等方式。Muir(2001) 認為保存策略有:系統保存、轉置及模擬。Lawrence(2001)則提出除了系統 保存與轉置外,仍然需要保存一份類比資料,例如:微片。 歐陽崇榮(2006)綜合上述學者之研究,將其彙整如表 2-2,並歸納出至少 有九種常見的數位資訊保存策略類型,如表 2-3 所示。其中第一類的基礎層,包 括轉存(Refreshing)、標準化(Standardization)和詮釋資料(Metadata),是最 基礎的工作,最需要先被完成;第二類的核心層,包括轉置(Migration)、模擬 (Emulation)和封裝(Encapsulation),是數位物件保存技術中最為重要的核 心,其保存策略中的「轉置」方法也是目前政府機關和企業界最常使用的策略 之一;而第三類的輔助層,包括系統保存(System Preservation)、重複一套系統 建 置 ( Preservation through Redundancy ) 和 印 成 紙 本 或 其 他 可 瀏 覽 媒 體 (Converting to Paper or Analog Media),其目的就是在使用核心層技術保存數位 19.

(29) 資訊時,有特別的困難或其他因素的考量下,所採取的保存策略。 表 2- 2 數位資訊保存策略之相關研究 Muir (2001). Lawrence (2001). v. Wiggins (2001). v. Lorie (2001). v. Stephens (2000). 系統保存. Pace (2000). /策略. Waugh et.al (2000). Lawrence et.al (2000). Tennant (1999). Rothenberg (1999). 方法. Crespo et.al (1998). 保存. Kranch (1998). c. 研究者. v. v. v. 重複一套. v. 系統建置. v. 印成紙本 或其他可. v. v. v. 瀏覽媒體 轉存. v. 標準化. v. v v. v v. 詮釋資料 轉置. v v. v. 模擬. v. v. 封裝. v. v. v. v. v. v. v. v. v. v. v. 資料來源:歐陽崇榮(2006)。數位資訊保存策略(頁 10)。台北市:文華。 表 2- 3 數位資訊保存策略之類型 類型. 第一類. 第二類. 第三類. 層次. 基礎層. 核心層. 輔助層. 保存策略. 轉存. 轉置. 系統保存. 標準化. 模擬. 重複一套系統建置. 詮釋資料. 封裝. 印成紙本或其他可瀏覽媒體. 資料來源:歐陽崇榮(2006)。數位資訊保存策略(頁 10)。台北市:文華。 以下簡述這九種常見之數位資訊保存策略(歐陽崇榮,2006) :. 20. v.

(30) (一) 轉存 又稱為「更新」,意指更新儲存媒體,亦即將數位物件從舊媒體轉存到新 媒體上,此方法必須每三到五年就執行一次,然而其更新的時間也需視其儲存 媒體而定。 (二) 標準化 此方法和轉存及轉置的方法類似,但相對較注重數位物件內容的標準格 式,包含字碼、檔案格式、詮釋資料標準、資料交換規格、資料庫結構等。然 而,因各種標準都可能隨時間演進而改變,因此,標準化最困難的是如何選擇 出最合適且穩定的標準規格,以支援多面向的應用,並避免數位物件的內容因 標準的轉移而遺失或減損其原意。 (三) 詮釋資料 意指針對數位物件之內容、格式、結構、使用方式等所加註的說明與描 述。 (四) 轉置 將數位物件從前一代的軟硬體設備定期轉換到新一代的設備上,如圖 2-5 所 示,為目前最常使用的長期保存策略之一。其目的是保存數位物件的「完整 性」,確保在新科技中持續檢索、取用。然而,數位物件轉置至其他系統時,難 保不會有資料流失或數位資料失真的情況發生,因此,必須將轉置的過程完整 地記錄下來,並與數位物件連結,記錄數位物件所有的更動歷史,以維持其 「真實性」。. 21.

(31) 圖 2- 5 轉置示意圖 資料來源:歐陽崇榮(2006)。數位資訊保存策略(頁 18)。台北市:文華。 (五) 模擬 將新的軟、硬體系統以模擬的方式,重現舊的軟、硬體系統上的內容。 (六) 封裝 將被保存的數位物件及其相關資料如文件說明、組織活動等包裹在一個封 包裡。換言之,亦即將數位物件和描述該數位物件內容的詮釋資料一起包裹在 一個封包(Package)裡。 (七) 系統保存 亦可稱之為「技術保存」(Technology Preservation),亦即將處理數位資訊 的相關電腦系統依現況完整地保存下來,包含電腦硬體及周邊設備、作業系統 及應用軟體、資料庫管理系統及數位資訊本身。 (八) 重複一套系統建置 此一作法是將整個資訊系統,包含電腦硬體、軟體、資料庫、數位物件 等,於另一地重複建置一套或設立鏡射場地(Mirror Site),以做為異地備援之. 22.

(32) 用。異地備援又可分為異地熱備援(Hot Site)、異地暖備援(Warm Site)、異 地冷備援(Cold Site)三種。 (九) 印成紙本或其他可瀏覽媒體 此方法乃將數位物件列印成紙本、輸出微縮片或其他類比媒體保存,但此 策略有其他限制,例如:紙本式資料數量可觀、儲存空間不足,以及微縮資料 使用不方便等問題。此外,最大的缺點即是失去數位物件的本質,諸如聲音、 影像、多媒體等資料則無法以此方式保存。. 四、 數位物件檔案保存格式 為因應數位化時代,機構逐漸以數位化格式產生與保存資料;過往的紙本 資料也逐漸透過掃描、翻拍等方式,以數位檔方式保存(林芳伶、柯皓仁, 2012)。依照資料的性質,需訂定相關的數位化檔案格式,於訂定檔案格式 前,應先考慮數位物件未來的可能用途,例如:長期保存用(典藏級)或網路 瀏覽用(瀏覽級)。長期保存的檔案格式目的是將原有物件進行數位化,並保 有原物件之原貌,提供使用者重製、壓縮處理或其他圖像處理交換之用。數位 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12)的《數位典藏文物數位化規格》中提 到數位物件分為五種內容類型,分別為文字資料、影像資料、語音資料、音樂 資料和視訊資料。長期保存檔案格式依其用途主要分成典藏級和瀏覽級兩種, 在數位物件檔案格式的選定上首先要先了解數位物件未來的用途,才能選出適 當的數位物件檔案格式。 (一) 文字資料 1.. 原始資料為電子檔. 原始資料為電腦打字的電子檔,除了儲存一份原始檔外,建議轉成 PDF、 RTF 或 ODF 等的檔案格式以供長期保存。. 23.

(33) 2.. 原始資料為印刷品或手稿. 原始資料為印刷品資料或手稿者,建議檔案格式如表 2-4 所示。 表 2- 4 文字資料檔案格式 數位檔用途 說明. 典藏級. 瀏覽級. 將資料數位化典藏保存其原. 提供非商業性使用者網路觀. 有風貌. 看、預覽或列印之用 JPEG、PNG. 壓縮方式. TIFF 6.0 非破壞性壓縮或不壓縮. 色彩模式. RGB(24bit/pixel 以上). RGB(24bit/pixel 以上). 解析度和尺寸. 解析度:至少 300dpi 以上. 影像尺寸:短邊至少. (依原始資料品質及重要性 選擇適當的解析度,一般印 刷品建議採 300dpi) 尺寸:短邊至少 1280pixel 以上. 1024pixel 以上. 檔案格式. 不限制. 資料來源: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12)。《數位典藏文物數 位化規格》。取自 http://rdoffice.fguweb.fgu.edu.tw/front/bin/download.phtml?Part=1010424&Nbr=575 &Category=0 (二) 影像資料 原始資料為照片、圖片、幻燈片、正負片、地圖等,或是以數位化設備直 接拍攝成影像者。 (三) 語音資料 原始物件為語音資料類型的有聲資料媒體。 (四) 音樂資料 原始物件為音樂資料類型的有聲資料媒體。 (五) 視訊資料 原始物件係以 VHS、Beta、16mm、35mm 等早期類比技術或數位化技術所 24.

(34) 記錄的一系列靜態影像所組成的資料,或是以 XDCAM 等專業化攝影設備所直 接數位化記錄的一系列靜態影像所組成的資料。 除了上述五種數位物件類型之外,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2015)也 訂定了數位物件長期保存格式,如表 2-5 所示。檔案局將經過數位化的檔案稱為 「電子檔案」(Electronic Archives),依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規定,每年 至少進行一次電子檔案清查,清查之目的如下: 一、確保電子檔案在法定保存年限內具真實性、完整性與可及性; 二、就異常狀況之檔案進行後續的處理; 三、檢查電子檔案的保存狀況,了解潛在問題並進行必要的措施。 表 2- 5 電子檔案格式表 類型. 格式. 說明 一、開放性標準。. XML 文字檔. PDF. 二、電子公文傳遞交換格式。 可攜式文件格式,建議儲存時採國際標準(ISO 19005-1:2005)之 PDF/A 格式。 一、國際標準(ISO/IEC26300:2006)。. ODF. 二、XML 開放性架構,為我國政府文檔標準格式。 一、如圖片係以影像掃描製作,一律採全彩,壓縮品. JPEG 圖片檔. 質為 75%以上,解析度 300 DPI 以上。 二、開放性標準。. SVG. 開放性標準。. MP3. 開放性標準。. WAV. 開放性標準。. MPEG-2. 開放性標準。. MPEG-3. 開放性標準。. MPEG-4. 開放性標準。. 聲音檔. 視訊檔. 25.

(35) 類型. 格式 AVI. 工程圖檔. 說明 專屬軟體。. H.264. 開放性標準。. IGES. 美國國家標準(ANSI Y14.26M)。. DXF. 開放性標準。. STEP. 國際標準(ISO/IEC10303)。. JPEG. 一、彩色影像:採全彩,壓縮品質為 75%以上,解析 度 200 DPI 以上。 二、開放性標準。. 文字影像 檔. TIFF. 灰階影像:採解析度 200 DPI 以上。. TIFF. 一、黑白影像:採 CCITT G4 標準,解析度 300 DPI 以上。 二、業界認定開放性標準。. PDF. 可攜式文件格式,建議儲存時採國際標準(ISO 19005-1:2005)之 PDF/A 格式。 一、索引色影像:採 256 色 ZIP 非破壞性壓縮,解析 度 300DPI 以上。. PNG. 二、線上簽核使用追蹤修訂功能時,採用本格式產生 簽核頁面。. 數位墨水. 一、手寫簽核資料採用本格式以筆跡方式存檔。 ISF. 二、筆跡檔案業界認定開放性標準。.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2015)。《文書及檔案管理電腦化作業 規範》(頁 135-136)。. 26.

(36) 第三節 PREMIS 的緣起與發展 本節首先介紹 PREMIS 的緣起,說明 PREMIS 工作小組的組成和開發過 程;並說明開放式典藏資訊系統(Open Archiving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 OAIS)與保存性詮釋資料之間的關係;接著介紹 PREMIS 資料辭典,說明物 件、事件、代理者和權利敘述四種實體,以及實體所延伸出的語意單元;最後 說明保存性詮釋資料的發展現況以及各國的保存性詮釋資料項目;最後為小 結。. 一、 PREMIS 緣起 2003 年 6 月,OCLC 和 RLG 聯合組織了由國際專家們所組成的 PREMIS 工 作小組,該工作小組使用詮釋資料來支持各項數位保存的活動。工作小組的成 員由超過 30 名參加者所組成,代表 5 個不同國家和領域,包括圖書館、檔案 館、博物館、政府機關和私人企業。工作小組的工作為開發一套可廣泛用於數 位保存環境中的保存性詮釋資料標準,以協助數位資料的創造、管理及利用。 工作小組在 2005 年 5 月發布了 PREMIS 資料辭典的最終報告(Data Dictionary for Preservation Metadata: Final Report of the PREMIS Working Group),該報告 為第一版。除了資料辭典之外,工作小組還發布了一套 XML Schema,以支持 在數位保存中執行資料辭典。PREMIS 工作小組的成立是為了鞏固 OCLC 和 RLG 發起的早期工作:保存性詮釋資料框架工作小組(the Preservation Metadata Framework,簡稱 PMF)。在 2001 至 2002 年期間,PMF 工作小組對典藏數位 物件相關的資料類型做了概述,他們在報告「詮釋資料框架」中,提出了詮釋 資料原型的列表,以支持數位物件的保存。然而,這還需要額外的工作來支持 這些原型元素的執行。PREMIS 工作小組進一步的發展 PMF 小組的的工作,並 開發資料辭典中詮釋資料的核心部分,以實踐保存系統中詮釋資料的創造、管 理和使用。 27.

(37) 二、 開放式典藏資訊系統 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簡稱 ISO)於 2003 年發佈了開放式典藏資訊系統參考模式( Reference Model for an Open Archiving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 OAIS Reference Model) ,是建置數位物件長 期保存資訊系統的標準規範。OAIS 可分為功能模型(Functional Model)、資訊 模 型 ( Information Model ) 和 資 訊 封 包 轉 換 ( Information Package Transformation)等三部分,其中功能模型包含了六項保存庫必須具備的功能模 組,分別為攝入(Ingesting)、典藏儲存(Archive Storage)、資料管理(Data Management)、資料取用(Access)、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和保存計畫 (Preservation Planning),如圖 2-6 所示,以下針對各項功能模組做說明。. 圖 2- 6 OAIS 功能模型 資料來源: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Space Data Systems. (2012). Reference Model for an Open Archiving Information System (OAIS). Retrieved from https://public.ccsds.org/pubs/650x0m2.pdf 1.. 攝入:係指數位物件及其詮釋資料封包被數位物件生產者提交給 OAIS 保存 庫的程序。攝入負責接收生產者的提交資訊封包(Submission Information 28.

(38) Package,簡稱 SIP),包含數位物件儲存的檔案、詮釋資料等。攝入程序涉 及生產者和 OAIS 保存庫間傳送規則標準的訂定,如資料格式、類型、形 式、傳送方式、實體文件等。在攝入 SIP 後,會根據 OAIS 保存庫所制定的 檔案標準規範進行處理後,再轉換成典藏資訊封包(Archival Information Package,簡稱 AIP)傳至典藏儲存模組;數位物件的描述性資訊則儲存至 資料管理模組。 2.. 典藏儲存:典藏儲存功能為接收攝入功能產生的 AIP 並且儲存。儲存時需 符合儲存的需求,如典藏級、或瀏覽級等,並且隨時更新儲存媒體,定期 確認資訊,提供傳輸、偵錯等相關工作,最後以 AIP 的方式傳送。. 3.. 資料管理:資料管理功能是管理典藏品的詮釋資料,包括管理檔案資料 庫,維護檔案結構、完整性和資料庫更新等。. 4.. 資料取用:資料取用功能為輔助使用者取得資訊。將使用者要求的資訊轉 換成傳播資訊封包(Dissemination Information Package,簡稱 DIP),讓使 用者可以進行檢索、取得回應,提供應用。. 5.. 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主要負責規範整體系統運作。. 6.. 保存計畫:保存計畫功能為發展長期保存的政策,確保使用者可以取用 OAIS 內儲存的資訊。 OAIS 的流程藉由人員和系統的配合,以完成數位物件的長期保存與維護。. 流程為生產者產生 SIP,經由攝入功能將 SIP 轉換為 AIP,再傳送至檔案儲存功 能,同時也將 SIP 的描述資訊傳送給資料管理功能,以提供使用者進行查詢。 當使用者進行檢索時,透過取用功能將檢索結果轉換為 DIP 封包,傳遞給使用 者。藉由生產者提供資訊,管理者規劃和評估 OAIS 政策及運作,使用者透過 OAIS 的服務取得資訊。. 三、 PREMIS 資料辭典 PREMIS 工作小組在 2005 年發布資料辭典後告一段落,並由美國國會圖書 館開始贊助 PREMIS 的維護活動,以維護資料辭典和協調其他工作,加深對保 存性詮釋資料和相關主題的了解。此外,美國國會圖書館還成立了編輯委員 29.

(39) 會,負責進一步開發 PREMIS 資料辭典和 XML Schema,並促進其使用。編輯 委員會的成員在修訂資料辭典時,只要累積到足夠的評論以保證其可行,就會 盡力讓利益相關者參與資料辭典的修訂,向保存界通報其討論的問題,並諮詢 專家,徵求對資料辭典修訂的建議。 PREMIS 資料辭典植基於 OAIS 參考模式(ISO 14721,2012),其後續版 本利用 PREMIS 增加的使用次數和執行保存計畫的經驗作為資料辭典修訂之依 據,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看,PREMIS 也可說是 OAIS 參考模式的具體實現。 PREMIS 之版本歷史如表 2-6 所示。 表 2- 6 PREMIS 之版本歷史 Version. Release Date. Version 1.0. May 2005. Schema Version 1.0. 17 May 2005. Schema Version 1.1. 27 September 2005. Version 2.0. March 2008. Schema Version 2.0. 17 July 2008. Version 2.1. January 2011. Schema Version 2.1. 6 January 2011. Version 2.2. July 2012. Schema Version 2.2. 15 May 2012. Schema Version 2.3. 4 August 2014. Version 3.0. June 2015. 資料來源:PREMIS Data Dictionary for Preservation Metadata, Version 3.0. PREMIS 資料辭典定義了語意單元(Semantic Units)。在資料辭典中定義的 每個語意單元都被映射到資料模型中的某一個實體。因此,語意單元也可以解 讀成實體的屬性(Property)。在 PREMIS 版本 2.0 中所設計的資料模型將數位保 存活動定義成重要的五個實體,分別是:內容實體(Intellectual Entity)、物件 (Object)、事件(Event)、代理者(Agent)和權利(Rights) ,如圖 2-7 所示。 而在 PREMIS 版本 3.0 中,則將數位保存活動重新定義成重要的四個實體,分 別是:物件、事件、代理者和權利敘述,而內容實體被修改至物件實體當中的 30.

(40) 一個類別,如圖 2-8 所示。. 圖 2- 7 PREMIS 資料模型 2.0. 圖 2- 8 PREMIS 資料模型 3.0 31.

(41) 在圖 2-7 中,實體由方框表示,實體之間的關係由箭頭表示。箭頭的方向表 示在記錄保存性詮釋資料關係鏈結的方向,例如:從權利實體指向代理者實體 的箭頭表示著和權利實體有關的詮釋資料,也包括記錄在代理者實體關係資訊 上的語意單元。從物件實體指向自己本身的箭頭表示資料辭典中所定義的語意 單元支持記錄物件之間的關係(箭頭的指向即是資料辭典中所定義的關係),在 資料模型中沒有其他實體支持這類型的關係。換句話說,儘管物件實體可以與 其他物件實體相關,但事件不能與事件相關,代理者不能與代理者相關(雙箭 頭意味著相互連結的關係)。在圖 2-8 中,實體一樣由方框表示,實體之間的關 係用箭頭表示,實體與實體之間的關係和 2.0 版本相同。本研究將 PREMIS 版本 2.0 和 3.0 資料模型中的實體定義彙整如表 2-7 所示: 表 2- 7 PREMIS 版本 2.0 和 3.0 資料模型之實體定義 內容實體:用於管理和描述的一組單一內容單元,例. 1.. 如:一本特定的書籍、地圖、照片或資料庫。內容可 以包含其他內容,可以具有一或多個數位的表徵方 式,例如:網站可以包含網頁、網頁可以包含圖像。 PREMIS 2.0. 2.. 物件(或數位物件):數位形式中資訊的單一單位。. 3.. 事件:任何一項與保存相關的行動。. 4.. 代理者:與事件所相關的人、組織、軟體程式或系 統,或與物件相關聯的權利。. 5.. 權利:對一個物件所採取行動的許可。. 1.. 物件(或數位物件):數位保存資訊的單一單位,例 如:一個 PDF 檔案。 i.. 內容實體/環境:以某種方式(例如:呈現或執 行)支持數位物件軟硬體的科技環境。環境又可 被描述為內容實體,而其在保存庫中又分成三個. PREMIS 3.0. 子 類 別 : 表 徵 方 式 ( Representation ) 、 文 件 (Files)和位元流(Bitstreams)。 2.. 事件:任何一項與保存相關的行動,例如:將 PDF 檔 案攝入保存庫。. 3.. 代理者:與事件所相關的人、組織、軟體程式或系 32.

(42) 統,或與物件相關聯的權利敘述,例如:PDF 檔案的 出版者。 4.. 權利敘述:對一個物件或代理者所採取行動的許可, 例如:允許因保存目的而複製 PDF 檔案。.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PREMIS 資料辭典 3.0 主要包括幾點改變和補充。重點如下: (一) 將內容實體重新定位至「物件」實體類別中,以便在 PREMIS 中進行附加 描述並鏈結到相關的 PREMIS 實體。 (二) 重新定位一個新的實體:「環境」實體,即使用數位物件所需的軟硬體, 以便可以對物件實體進行描述和保存。也就是說,它們可以被描述為內容 實體,並以表徵方式、文件或位元流的型態來呈現。 (三) 將實體物件(Physical Objects)添加到 PREMIS 的範圍內,以便它們可以被 描述且與數位物件相關。 (四) 在物件實體中添加一個新的語意單元:preservationLevelType(O, NR), 以表示保存功能的類型將被預期應用在已給定的保存級別物件中。 (五) 在代理者 實體 中添加 一個新 的 語意 單元, 以 表達軟體 代理 者的版 本: agentVersion(O, NR)。 (六) 在事件實體中添加一個新的語意單元:eventDetailInformation(O, NR)。 圖 2-9 顯示了所有與 PREMIS 相關的詮釋資料,包括:描述性詮釋資料、 數位物件保存系統企業規則、格式相關技術性詮釋資料,以及代理者、權利、 儲存媒體和硬體的細節等。PREMIS 為保存性詮釋資料核心的核心,如圖中最 深色的部分。. 33.

(43) 圖 2- 9 PREMIS 與保存性詮釋資料 資料來源:Caplan, P. (2009). Understanding PREMI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loc.gov/standards/premis/understanding-premis.pdf 在 PREMIS 3.0 中,將數位保存活動用四種實體表示,分別是:物件、事 件、代理者和權利敘述,而每種實體皆包含了不同的語意單元,如表 2-8 所示。 其中 M 代表必備的(Mandatory)、O 代表選備的(Optional)、R 代表可重複 的(Repeatable)、NR 代表不可重複的(Non-Repeatable)。. 34.

(44) 表 2- 8 PREMIS 語意單元 Object 物件 1.1. objectIdentifier (M, R) 1.1.1. objectIdentifierType (M, NR). 1.1.2. objectIdentifierValue (M, NR). 1.2. objectCategory (M, NR). 1.3. preservationLevel (O, R) [Intellectual Entity, Representation, File] 1.3.1. preservationLevelType (O, NR) [Intellectual Entity, Representation, File]. 1.3.2. preservationLevelValue (M, NR) [Intellectual Entity, Representation, File]. 1.3.3. preservationLevelRole (O, NR) [Intellectual Entity, Representation, File]. 1.3.4. preservationLevelRationale (O, R) [Intellectual Entity, Representation, File]. 1.3.5. preservationLevelDateAssigned (O, NR) [Intellectual Entity, Representation,. File] 1.4. 1.5. significantProperties (O, R) 1.4.1. significantPropertiesType (O, NR). 1.4.2. significantPropertiesValue (O, NR). 1.4.3. significantPropertiesExtension (O, R). objectCharacteristics (M, R) [File, Bitstream] 1.5.1. compositionLevel (O, NR) [File, Bitstream]. 1.5.2. fixity (O, R) [File, Bitstream] 1.5.2.1. messageDigestAlgorithm (M, NR) [File, Bitstream]. 1.5.2.2. messageDigest (M, NR) [File, Bitstream]. 1.5.2.3. messageDigestOriginator (O, NR) [File, Bitstream]. 1.5.3. size (O, NR) [File, Bitstream]. 1.5.4. format (M, R) [File, Bitstream] 1.5.4.1. 1.5.4.1.1. formatName (M, NR) [File, Bitstream]. 1.5.4.1.2. formatVersion (O, NR) [File, Bitstream]. 1.5.4.2. formatRegistry (O, NR) [File, Bitstream]. 1.5.4.2.1. formatRegistryName (M, NR) [File, Bitstream]. 1.5.4.2.2. formatRegistryKey (M, NR) [File, Bitstream]. 1.5.4.2.3. formatRegistryRole (O, NR) [File, Bitstream]. 1.5.4.3 1.5.5. formatDesignation (O, NR) [File, Bitstream]. formatNote (O, R) [File, Bitstream]. creatingApplication (O, R) [File, Bitstream] 1.5.5.1. creatingApplicationName (O, NR) [File, Bitstream]. 1.5.5.2. creatingApplicationVersion (O, NR) [File, Bitstream]. 1.5.5.3. dateCreatedByApplication (O, NR) [File, Bitstream]. 1.5.5.4. creatingApplicationExtension (O, R) [File, Bitstream]. 35.

(45) 1.5.6. inhibitors (O, R) [File, Bitstream] inhibitorType (M, NR) [File, Bitstream]. 1.5.6.2. inhibitorTarget (O, R) [File, Bitstream]. 1.5.6.3. inhibitorKey (O, NR) [File, Bitstream]. 1.5.7. 1.5.6.1. objectCharacteristicsExtension (O, R) [File, Bitstream]. 1.6. originalName (O, NR) [Intellectual Entity, Representation, File]. 1.7. storage (O, R) [Representation, File, Bitstream] 1.7.1. contentLocation (O, NR) [Representation, File, Bitstream] contentLocationType (M, NR) [Representation, File, Bitstream]. 1.7.1.2. contentLocationValue (M, NR) [Representation, File, Bitstream]. 1.7.2. 1.7.1.1. 1.8. storageMedium (O, NR) [Representation, File, Bitstream]. signatureInformation (O, R) [File, Bitstream] 1.8.1. signature (O, R) [File, Bitstream] 1.8.1.1. signatureEncoding (M, NR) [File, Bitstream]. 1.8.1.2. signer (O, NR) [File, Bitstream]. 1.8.1.3. signatureMethod (M, NR) [File, Bitstream]. 1.8.1.4. signatureValue (M, NR) [File, Bitstream]. 1.8.1.5. signatureValidationRules (M, NR) [File, Bitstream]. 1.8.1.6. signatureProperties (O, R) [File, Bitstream]. 1.8.1.7. keyInformation (O, NR) [File, Bitstream]. 1.8.2 1.9. 1.10. signatureInformationExtension (O, R) [File, Bitstream]. environmentFunction (O, R) [Intellectual Entity of type environment] 1.9.1. environmentFunctionType (M, NR) [Intellectual Entity of type environment]. 1.9.2. environmentFunctionLevel (M, NR) [Intellectual Entity of type environment]. environmentDesignation (O, R) [Intellectual Entity of type environment] 1.10.1. environmentName (M, NR) [Intellectual Entity of type environment]. 1.10.2. environmentVersion (O, NR) [Intellectual Entity of type environment]. 1.10.3. environmentOrigin (O, NR) [Intellectual Entity of type environment]. 1.10.4. environmentDesignationNote (O, R) [Intellectual Entity of type. environment] 1.10.5. environmentDesignationExtension (O, R) [Intellectual Entity of type. environment] 1.11. environmentRegistry (O, R) [Intellectual Entity of type environment] 1.11.1. environmentRegistryName (M, NR) [Intellectual Entity of type. environment]. 1.12. 1.11.2. environmentRegistryKey (M, NR) [Intellectual Entity of type environment]. 1.11.3. environmentRegistryRole (O, NR) [Intellectual Entity of type environment]. environmentExtension (O, R) [Intellectual Entity of type environment]. 36.

(46) 1.13. relationship (O, R) 1.13.1. relationshipType (M, NR). 1.13.2. relationshipSubType (M, NR). 1.13.3. relatedObjectIdentifier (M, R). 1.13.3.1. relatedObjectIdentifierType (M, NR). 1.13.3.2. relatedObjectIdentifierValue (M, NR). 1.13.3.3. relatedObjectSequence (O, NR). 1.13.4. 1.14. 1.15. relatedEventIdentifier (O, R). 1.13.4.1. relatedEventIdentifierType (M, NR). 1.13.4.2. relatedEventIdentifierValue (M, NR). 1.13.4.3. relatedEventSequence (O, NR). 1.13.5. relatedEnvironmentPurpose (O, R) [Representation, File, Bitstream]. 1.13.6. relatedEnvironmentCharacteristic (O, NR) [Representation, File, Bitstream]. linkingEventIdentifier (O, R) 1.14.1. linkingEventIdentifierType (M, NR). 1.14.2. linkingEventIdentifierValue (M, NR). linkingRightsStatementIdentifier (O, R) 1.15.1. linkingRightsStatementIdentifierType (M, NR). 1.15.2. linkingRightsStatementIdentifierValue (M, NR). Event 事件 2.1. eventIdentifier (M, NR) 2.1.1. eventIdentifierType (M, NR). 2.1.2. eventIdentifierValue (M, NR). 2.2. eventType (M, NR). 2.3. eventDateTime (M, NR). 2.4. eventDetailInformation (O, R). 2.5. 2.6. 2.7. 2.4.1. eventDetail (O, NR). 2.4.2. eventDetailExtension (O, R). eventOutcomeInformation (O, R) 2.5.1. eventOutcome (O, NR). 2.5.2. eventOutcomeDetail (O, R) 2.5.2.1. eventOutcomeDetailNote (O, NR). 2.5.2.2. eventOutcomeDetailExtension (O, R). linkingAgentIdentifier (O, R) 2.6.1. linkingAgentIdentifierType (M, NR). 2.6.2. linkingAgentIdentifierValue (M, NR). 2.6.3. linkingAgentRole (O, R). linkingObjectIdentifier (O, R). 37.

(47) 2.7.1. linkingObjectIdentifierType (M, NR). 2.7.2. linkingObjectIdentifierValue (M, NR). 2.7.3. linkingObjectRole (O, R). Agent 代理者 3.1. agentIdentifier (M, R) 3.1.1. agentIdentifierType (M, NR). 3.1.2. agentIdentifierValue (M, NR). 3.2. agentName (O, R). 3.3. agentType (O, NR). 3.4. agentVersion (O, NR). 3.5. agentNote (O, R). 3.6. agentExtension (O, R). 3.7. linkingEventIdentifier (O, R). 3.8. 3.9. 3.7.1. linkingEventIdentifierType (M, NR). 3.7.2. linkingEventIdentifierValue (M, NR). linkingRightsStatementIdentifier (O, R) 3.8.1. linkingRightsStatementIdentifierType (M, NR). 3.8.2. linkingRightsStatementIdentifierValue (M, NR). linkingEnvironmentIdentifier (O, R) 3.9.1. linkingEnvironmentIdentifierType (M, NR). 3.9.2. linkingEnvironmentIdentifierValue (M, NR). 1.9.3. linkingEnvironmentRole (O, R). Rights 權利敘述 4.1. rightsStatement (O, R) 4.1.1. rightsStatementIdentifier (M, NR) 4.1.1.1. rightsStatementIdentifierType (M, NR). 4.1.1.2. rightsStatementIdentifierValue (M, NR). 4.1.2. rightsBasis (M, NR). 4.1.3. copyrightInformation (O, NR) 4.1.3.1. copyrightStatus (M, NR). 4.1.3.2. copyrightJurisdiction (M, NR). 4.1.3.3. copyrightStatusDeterminationDate (O, NR). 4.1.3.4. copyrightNote (O, R). 4.1.3.5. copyrightDocumentationIdentifier (O, R). 4.1.3.6. 4.1.3.5.1. copyrightDocumentationIdentifierType (M, NR). 4.1.3.5.2. copyrightDocumentationIdentifierValue (M, NR). 4.1.3.5.3. copyrightDocumentationRole (O, NR). copyrightApplicableDates (O, NR). 3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and satisfaction analysis of experiential marketing in traditional bakery industry by us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d

Zhang, “A flexible new technique for camera calibration,” IEEE Tran- sca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onsumer’s impression in exploring the quality attributes of digital photo frame (DPF), in which the Kano’s model is used to classify the quality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computer attitudes, the digital learning attitude and the digital game attitude and tried to find out the factors affecting digital game-bas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It also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leisure lives, or even health.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activity demand to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se data mining method in semiconductor productio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engineering data and wafer accept test.. In this paper, we use two

In this stud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2) i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tructs of the model and website usage behaviors to investig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