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混亂世代:基因改造下的世界—陳怡穎水墨創作論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混亂世代:基因改造下的世界—陳怡穎水墨創作論述"

Copied!
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班國畫組. 碩士論文. 混亂世代:基因改造下的世界 —陳怡穎水墨創作論述. Messy World:Genetic Modification —The Ink Painting Discussion of Chen Yi Ying. 指導教授:莊連東教授. 研究生:陳怡穎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五 年 十一 月.

(2) 摘. 要. 本文從現代科技的發達、生活周遭充斥著文明產物做為開端,來探討科技之 於人們、之於自然、之於整體社會的影響,在一個基因改造、人造生命皆已成可 能事實的年代中,人類有了野心期望將過往的傳說、幻想賦予實現,卻又同時害 怕著會牴觸現有社會制度、倫理道德,而最終把自己引領到一個絕望的境界。而 筆者在此以混種生物做為一個議題的核心,雖然以當今科技來談還有點遙遠,卻 也點出人類對於追求理想、自身強大的慾望,及對其他萬物的支配與操弄。 文中試圖以當今的人類、科技下的生命產物、科學家、社會的責任階級等不 同的角度來進行相關議題的探討,使筆者透過水墨創作營造未來混種世界中有更 全方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將對自然物種的觀察使塑造出來的混種生物更貼近 真實,並希望觀者在作品中亦能找到共鳴。而此系列的作品中分為了「類烏托邦 的美夢」 、 「文明的夢魘」 、 「向前進的迷惘」三個部分來進行探討,呈現了文明為 人們所建構的美好想像及自然反撲、科技生命造反可能的崩毀,亦留下了相對飄 渺虛無的情境留給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 對於科技發展的未來,人們冀望嚮往、人們膽怯迷惘,也許混種生物之於當 今仍是太遙遠的未來。然筆者希望透過作品將自我的想法表達出來,透過創作過 程中不斷自我對話與省思,期許自我的獨特語言能引起觀者的共鳴與回應。. 關鍵字:水墨創作、混種生物、基因改造、科技、後人類. I.

(3)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y toward people, nature, and the whole society. It begins with the prosperous modern technology and tremendous civilization. In this gene-modification, and artificial could be true era, human beings have the ambition to revive the old legend while afraid of obey the current social system simultaneously so being forced themselves to a desperate degree. The author uses the hybrids as a core to point out the lust of being arrogant, striving for an ideal world and manipulating other animals, though somehow a little far away. The research is trying to examine related issues at the prospective of human beings, creation of technology, scientists, and so forth. Therefore, the author can have more sides and multiple thinking methods via Chinese painting in order to make artificial hybrids be more authentic. What the author aspires is just resonant the readers after admiring the work. The series is separated into “ Utopia Sweet dreams”, “the nightmares of civilization”, “the dilemma of moving forward”. They reflect nature’s counterattack, the beautiful imagination constructed by human beings, as well as the possible devastation against the attack of technologic lives. Moreover, it leaves delusive atmosphere for readers to have unlimited imagination. Even though hybrids are too far the future as the present, human beings yearn but confuse toward the future of technology. The author aims to express her thought via the works. With continuous dialogue and reflextion, the author aspires to provoke readers’ resonance with her unique language.. Keywords: Ink painting, hybrids, gene-modification, technology, post- human beings. II.

(4) 謝. 誌. 回憶在師大這兩年半短短的研究所生涯,過的忙碌又充實,在這不長的時間 裡面細細咀嚼竟也有著那麼多值得回味的珍貴記憶。在自身體驗了研究老所階段 的創作研究與論文撰寫,才瞭解其中的不易與辛苦,更謝謝在這過程中給我建議 與鼓勵及陪我一同分享生活中所有喜怒哀樂的師長與親友們。讓這原本該是孤單 與自我拉扯的創作過程中也帶著幸福的甜味。 首先要感謝指導老師莊連東老師悉心的指導與鼓勵,讓我不管在創作上或論 文寫作上有很大的發揮空間,老師靈活清晰的思緒給予了許多寶貴的建議,讓我 在創作上更深入以及更多方向的去思考與探索。此外也很感謝口考委員孫翼華老 師與葉宗和老師,提供了許多意見與鼓勵,從作品形式、脈絡分析、格式編排到 未來創作發想的不同觀點,讓論文更加的豐富、嚴謹且完整。 也感謝在這過程中家人與朋友的默默支持、相互鼓勵,以及幸運的在師大這 段期間有著這麼可愛同學嘉倫、靖雪、綠迎、鈞筑、佳容、雯婷、錦屏、羅婕與 和諧的班級,讓學習及創作的過程洋溢在愉悅的氛圍中,忙碌的生活也出滿了歡 笑聲。另外也謝謝另一個班級中教大同學們翊珺、子桓.……等,在進入師大就 讀之前有短短的一年曾是那的研究生,謝謝不離不棄的你們,儘管後來離開,但 大多的時間裡還是占用著你們的研究室跟你們一同創作一同打論文,讓創作及撰 寫論文的時光並不孤單,還有謝謝常常替我偷開教室門陪我一起畫圖的維宏,更 謝謝在這段時間一直支持且陪在我身邊的妹妹,替我分攤掉了一大部份的生活大 小事,讓我有著更多的時間在創作與撰寫上,以及感謝老是在半夜接我電話聽我 訴苦聽我哀哀叫的宜樺,謝謝學姊兼室友又是從小一起長大的芳庭,不僅創作在 及課業上的分享與討論更有著生活上的實質陪伴,也謝謝最後替我及時救援英文 摘要的宜蘭,還有好多好多無法一一列舉到的朋友們,謝謝你們帶給我很多的力 量、歡笑與溫暖,不只讓我的研究所生活多采多姿更豐富了我的生命,遠永的感 謝你們。. III.

(5) 目. 次. 目次…………………………………………………………………………………iv 圖次……………………………………………………………………………………v 表次…………………………………………………………………………………vii.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0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現制……………………………………………………04 第四節 名詞解釋……………………………………………………………08 第二章 混種:當代的煉金術……………………………………………………10 第一節 混種下的時代觀察…………………………………………………10 第二節 混種的背後及未來…………………………………………………13 第三節 混種生物與真實世界的互動與矛盾………………………………18 第四節 藝術裡的混種形塑…………………………………………………23 第三章 水墨中的混種與場景塑造………………………………………………30 第一節 創作理念……………………………………………………………30 第二節 創作模式……………………………………………………………32 第三節 創作步驟與方法……………………………………………………37 第四節 創作成果……………………………………………………………41 第四章 作品解析…………………………………………………………………45 第五章 結論………………………………………………………………………82 第一節 新興物種的省思……………………………………………………82 第二節 創作思維的轉換……………………………………………………83 參考文獻……………………………………………………………………………85. IV.

(6) 圖. 次. 圖 1-1:陳怡穎, 〈吐一口看見桃花源〉 ,紙本彩墨,180×90cm,2016。………………07 圖 1-2:陳怡穎, 〈囚.求〉 ,絹本膠彩,115.5×83.5cm,2016。…………………………07 圖 1-3:陳怡穎, 〈茫茫〉 ,紙本膠彩,53.0×45.5cm,2016。…………………………07 圖 1-4:陳怡穎, 〈不安﹒境〉 ,絹本膠彩,145.5 × 112cm,2016。……………………07 圖 2-1:派翠西亞.佩契妮妮, 〈Pron〉 ,23×60×60cm,2011。…………………………25 圖 2-2:黃贊倫, 〈A321B〉 ,25×52×30cm,2010。………………………………………26 圖 2-3:李小鏡, 〈12 生肖〉 ,76×60 cm×12,1993。…………………………………27 圖 2-4:黃國維, 〈個人神話〉 ,196×400,2011。………………………………………28 圖 3-1:陳怡穎, 〈密.覓〉(局部),絹本膠彩,60×60cm×5、30×40cm×4,2016。……34 圖 3-2:陳怡穎, 〈密.覓〉(局部),絹本膠彩,60×60cm×5、30×40cm×4,2016。……34 圖 3-3:陳怡穎, 〈密.覓〉(局部),絹本膠彩,60×60cm×5、30×40cm×4,2016。…35 圖 3-4:陳怡穎, 〈密.覓〉(局部),絹本膠彩,60×60cm×5、30×40cm×4,2016。…35 圖 3-5:陳怡穎, 〈密.覓〉(局部),絹本膠彩,60×60cm×5、30×40cm×4,2016。…35 圖 3-6:步驟一、先行觀察再拍照。…………………………………………………36 圖 3-7:步驟二、透過大量的植物資料拆解後隨心拼組。…………………………36 圖 3-8:步驟三、用鉛筆打稿。………………………………………………………37 圖 3-9:四、完成圖。陳怡穎,〈不安﹒境〉,絹本膠彩,145.5 × 112cm, 2016。…………………………………………………………………………37 圖 3-10:步驟一:小草圖的發想。……………………………………………………38 圖 3-11:步驟二:收集資料及拍照。…………………………………………………38 圖 3-12:步驟二:收集資料及拍照。…………………………………………………38 圖 3-13:步驟二:收集資料及拍照。…………………………………………………38 圖 3-14:步驟三:電腦的初步合成及色彩配置。……………………………………38 圖 3-15:步驟三:電腦的初步合成及色彩配置。……………………………………38 圖 3-16:步驟四:描繪大草圖。………………………………………………………38 圖 3-17:步驟五:大草圖完成。………………………………………………………39 圖 3-18:步驟六、勾勒墨線。…………………………………………………………39 圖 3-19:步驟七、填色。………………………………………………………………39 圖 3-20:步驟七、填色。………………………………………………………………39 圖 3-21:步驟說明八:反覆暈染及定裏彩色 1。…………………………………40 圖 3-22:步驟說明八:反覆暈染及定裏彩色 2。……………………………………40 圖 3-23:步驟說明八:反覆暈染及定裏彩色 3。……………………………………40 圖 3-24:步驟說明八:反覆暈染及定裏彩色 4。……………………………………40 圖 3-25:步驟九: 最後修整。………………………………………………………41. V.

(7) 圖 3-26:步驟九: 最後修整。………………………………………………………41 圖 3-27:步驟十:完成。陳怡穎,〈密.覓〉,絹本膠彩,60×60cm×5、30×40cm× 4,2016。……………………………………………………………………41 圖 3-28:陳怡穎, 〈浸〉 ,絹本膠彩,50F,2015。…………………………………42 圖 3-29:陳怡穎, 〈潮汐〉 ,彩墨紙本,90× 180cm,2014。………………………42 圖 3-30:陳怡穎, 〈回不去的晚安〉 ,彩墨紙本,180× 360cm,2014。……………43 圖 3-31:陳怡穎, 〈曼硃沙華〉 ,彩墨紙本,45× 90cm,2015。……………………43 圖 3-32:陳怡穎, 〈不安﹒境〉 ,絹本膠彩,145.5 × 112cm,2016。………………44 圖 3-33:陳怡穎, 〈茫茫〉 ,紙本膠彩,10F,2015。…………………………………44 圖 4-1:陳怡穎, 〈吹一口氣吐出桃花源〉 ,彩墨,180 × 90cm,2016。…………46 圖 4-2:陳怡穎, 〈喚境〉 ,絹本膠彩,56 × 56cm,2016。………………………48 圖 4-3:陳怡穎,〈由•游•猶〉,彩墨,180 × 90cm,2016。…………………50 圖 4-4:陳怡穎, 〈浸〉 ,絹本膠彩,100 × 72.5cm,2015。………………………52 圖 4-5:陳怡穎,〈棉花糖的憧憬〉,絹本膠彩,49.5 × 25cm,2016。…………54 圖 4-6:陳怡穎,〈跳跳糖的童話〉,絹本膠彩,25 × 49.5cm,2016……………56 圖 4-7:陳怡穎, 〈潮汐〉 ,彩墨,90 × 180cm,2014。……………………………58 圖 4-8:陳怡穎,〈花羽〉,絹本膠彩,42.5 × 35cm,2016。……………………60 圖 4-9:陳怡穎, 〈奔月〉 ,絹本膠彩,30 × 40cm,2016。………………………62 圖 4-10:陳怡穎, 〈畫說•神話〉 ,絹本膠彩,146 × 112cm,2016。………………64 圖 4-11:陳怡穎, 〈囚•求〉 ,絹本膠彩,115.5 × 83.5m,2016。…………………66 圖 4-12:陳怡穎, 〈回不去的晚安〉 ,彩墨,56 × 56cm,2016。……………………68 圖 4-13:陳怡穎, 〈曼硃砂華〉 ,彩墨,30 × 60cm,2015。………………………70 圖 4-14:陳怡穎, 〈不安•境〉 ,絹本膠彩,146 × 111cm,2016。………………72 圖 4-15:陳怡穎, 〈翩〉 ,彩墨,130 × 97cm,2016。……………………………74 圖 4-16:陳怡穎, 〈化人〉 ,彩墨,112 × 52cm,2016。…………………………76 圖 4-17:陳怡穎, 〈茫茫〉 ,紙本膠彩,45.5 × 38cm,2015。……………………78 圖 4-18:陳怡穎, 〈藍眼睛〉 ,絹本膠彩,39.5 × 32cm,2014。……………………80. VI.

(8) 表. 次. 表 3-1:繪畫步驟表。…………………………………………………………………37 表 3-2:草圖製作步驟說明。…………………………………………………………39 表 3-3:勾線及定大色調步驟說明。…………………………………………………39 表 3-4:反覆暈染及定裏彩色說明。…………………………………………………40 表 3-5:最後修整及完成步驟說明。…………………………………………………41 表 4-1:創作統整表。…………………………………………………………………45. VII.

(9) 第一章 緒論. 隨著全球科技的日新月異,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便利,高鐵、飛機、電 腦、手錶、醫療等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文明從食衣住行育樂全方面的融入生 活。 「基因改造」儼然成為當今火紅話題,它為人類的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突破, 也引來了隱藏性的危機與傷害,爭議因而從未停止。許多科技技術的發展已造成 對原生生物的威脅,生態環境面臨浩劫、道德倫理面對崩毀,在高度文明的發展 下長久以來萬物間共生共存的平衡點受到挑戰,次次的被推翻、不斷的被革新, 隨著週期的縮短尋找新平衡的時間亦被壓縮,人們將漸漸的失去掌控權。. 不管是因應或改變大自然,我們借助科技廣闊自我的微弱力量。「科技」 是甚麼?它就是改變,它是使夢想成真的一種能力。1. 科技有著一股魅力,不斷的驅使人類去靠近、去突破;有著一股魔力,一件件的 不可能逐步被發明、被實現,來自內心的欲望是發展的動力,而次次顛覆性的革 命成使原本渺小的力量化為強大。人類的未來會持續的擴張,曾經的夢想會一一 實現,而新的願望也會繼續出現,人類的文明不就是落在這樣一個無限循環中 嗎?.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唐納•哈洛威(Donna J. Haraway,1944-)在 1985 年發表的《賽柏格宣言》2中提 到後人類的時代已經來臨,現代人們都已不是人類,而是後人類。人類與動物、 有機體與機器、物質與非物質間的三種疆界已經打破。面對科技所帶來的巨變, 人們的生活早已有被科技牽著走的現象,離不開手機的人類、自動化生產的工業 產線、資訊爆炸的網際網路,這些巨變帶來了方便,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 」現代 1 2. 喬.巴克、考特.艾瑞克森著,高子梅譯, 《預見 5 種未來科技》,臺北:臉譜,2006,頁 5。 唐納.哈洛威於 1985 年發表「賽柏格(Cyborg 宣言」 ,主要有以下的重點,1、破除自然與文化、 身體與心靈、人與機器、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對立觀點中產生的支配邏輯;2、發展具有女性主 義科學研究,以及弱勢書寫、批判資本主義的激進政治意涵;3、反對科學本質主義與自然主 義,女性主義應主張部分認同與結盟政治,避免男性中心的無上主體與單一觀點的認識論。 1.

(10) 便利的生活,正印驗了人類對於文明的依賴。我們的生活正被非自然包圍著,有 些科技早已視之為理所當然,有些正在學習著接受與適應,有些則已經出於不同 的理由被淘汰,這些看似勢在必行的趨勢,卻在人類的不同聲浪裡載浮載沉,是 抱持著樂觀的態度大步向前,亦或是秉持著遲疑步步為營,筆者始終以為文明是 條單行道只可向前行駛,無法往後觀看。 筆者出生於 90 後世代,電視、電腦及網路伴隨成長,透過螢光幕播放著電 影、卡通、漫畫等,似真似假、虛實參半的影像都使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電影 及卡漫中所出現的異形、合成獸以及經改造或合成過的人類,皆擁有著正常人類 望塵莫及的力量。而近代生物科技的基因混種技術逐漸成熟,曾經的想像一步步 在實現,新的基因改造植物解決了糧食問題;人工複製器官的研究可能補足自然 器官移植的不足,這些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幸福。然而筆者不禁也開始 思考無止盡的科技發展將科幻電影中的場景化為真實,那是否結局中科技的失控、 文明的瓦解、生態的浩劫也將一一實現?許許多多的電影總是在結尾給予了觀者 開放式思考空間,它們不輕易的下定論,於是諸多的想法產生在不同人的腦海中, 筆者同樣的對他們結局有著諸多幻想,它們往往最終走向傾斜的世界,這不是唯 一的道路,卻是在非中庸的選擇中最符合自我理念的。 基因混種所引發的爭議已在當今社會發酵,不同的理念、相異的價值觀在拉 扯,每個人都身處在這個因著科技而逐漸迷失的世代,而萬物的命運亦掌握在當 今地球權威-人類的手中,或許不該去否定他方的理念,但也該為自己的訴求發 聲。基因混種的技術一旦開發,人類的世界觀將有重大的轉折,人類將不再是世 界上最「優秀」的物種,即便它們是人們開創的,卻極有可能顛覆位階掌控人類, 如同現在的人類反抗地球般,終究我們會被忤逆、被迫淪為別人的宰製品。 藉由作品筆者想傳達基因混種可能造成的混亂、崩解與失衡,亦訴說著對科 技所感到的不安及不確定性,大量的使用醫學技術導致「自然生物體」瀕臨消失, 面對新的「混合物種」究竟該如何歸類? 是人類?是生物?是生命?科技導致 了人/動物/機器的邊界開始模糊與融合……,人們在不斷的實驗中不停的創造出 新的物種、孕育出嶄新的生命,這應該是值得被慶祝的喜悅,這可能是科學家竭 盡一生追求的願望,然這畢生的心血換來的卻也可能是人類的不認同、人類走向 滅絕的開始。一項新的科技要走入人心只需花點時間,要走入社會背後卻需要強 大的支援、完整的制度、足夠空間的發展,倘若莽撞的闖入造成的即是一齣悲劇, 一齣再也挽不回的悲劇。筆者透過作品所欲闡述的不單單是這樁悲淒的故事,更 2.

(11) 想描繪人們對於桃花源世界奮不顧身的汲汲追求。.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混種」以及「混種下的世界」是筆者所想研究的題材,利用生物與生物間 的混種以及透過一個混種下的世界希望跟現今科技連結,在享受科技所帶來便利 的人們能開始反思。匈牙利藝術史家豪澤爾(Amold Hauser,1892­-1978)在《藝 術社會學中》曾說到:. 藝術家要盡力為社會問題提出反應;真正的藝術家總是置身於社會環境中, 為自己發聲也為人反映問題。3. 我們身處的社會充斥著各式的問題與不同的矛盾,多數的問題會隨著人們找出共 識而解決,少數的問題卻成了千古疑問,沒有對與錯、適合與否,有的只是當下 社會價值觀給予的暫時性答案,身為社會中一分子的筆者,自然而然也隨著這些 無解的議題相輔而生。走上街道人手一台的智慧型手機,從學齡的孩童到退休的 銀髮族,科技已廣為被世人接受;回到家中掃地機器人正清掃著地面,基因改造 食品端上餐桌成為晚餐,這非自然的事物已不知不覺融入到我們的生活。. 一、研究內容. 此一系列的作品創作中,筆者並非單刀直入的描寫混種世界最終走向的傾斜、 崩毀的結局,而是如同諸多電影、漫畫中的結尾般營造不安的氛圍,卻又不直接 點破人類的走向。希望觀者欣賞作品時,是透過畫面有所沉思、有所感觸、更有 所警惕,而非單純的只剩絕望。 在筆者的作品畫面中有許多的科技生命在走動,它結合了許多不同的自然器 官與非自然的零件,有些代表了人們內心的渴望,有些則是將已現有的功能嫁接 在身上使其更方便,而有些則是像述說故事般有代表的象徵語言。它們展現了混 3. 豪澤爾、居延安等譯,《藝術社會學中》,臺北市:雅典,1991(三版),頁 59。 3.

(12) 種生物的各式可能,卻同時也悲鳴著科技生命的憂愁。一系列的作品中從傾訴人 們對新興物種的美好幻想、烏托邦世界的寄託,到實驗室中所囚禁的產品、花園 裡冀望尋求自我的生命、再到那一個個被遺忘的失敗品,或許這是過於悲觀的想 法,但不可否認它確實有可能成為人類所選擇踏上的道路。 美而虛無的世界,對應今日冷而真實的社會,在部分作品中筆者讓世界漂浮 在煙霧中,它述說著人們對於美好盲目的追求,因為看不清所以用自身的心態去 定義。煙霧同時代表了不確定性,介於虛與實中間,看似必須追求卻同時讓人怯 步,未來所飄向人類的結局究竟是甚麼?在向前進的過程中,人類看似野心膨大、 無所畏懼,然我們卻也被自然的反撲嚇阻了、被科技開發的快速震懾了,理想國 中慢慢的飄入烏雲,像一滴滴的小雨滴掉入平靜湖水中,一開始有些微漣漪,慢 慢的擴大、漸漸的越來越多,噩夢展開,在與文明的賽跑中人類逐漸的失去在地 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每個人的腦海中都有一個自己所建構的桃花源,而筆者也 試圖在畫面中創造多數人所認可的世外桃源境界,那裏的生命不曾出現在自然中, 它們生命的藍圖被建構在漂亮的糖衣裡,然而身為人類的每個我們都知道,這個 空間是科技打造的,它看起來完美,卻也易碎。筆者的作品中,秉持著唯美的風 格試圖不打破這烏托邦的美好想像,卻在構圖、色調中企圖營造不協調感增加不 安分的氛圍。. 二、研究範圍. 在「混種生物」中,筆者所欲探討的是以基因轉殖為出發到廣義的混種生物, 在此的所指的廣義為《賽柏格宣言》所提到的混種,不單單為生物與生物間,還 有可能是有機體與無機體的混種,因此在這個假想的混種世界中會看到動植物上 有金屬、全然人造的零件,卻又同時保留著生命體該有的特徵,如同植物的生長、 光合作用,動物的情感、心跳體溫。在「混種生物下的世界」中,筆者試圖找尋 一個接近於多數人心目中的美好疆土,它所表現出的不再是單一混種個體的外貌、 特質,有更多的是混種間的互動、大環境裡所散發的氛圍。當世界被生物科技的 產品所綁架,唯美的場景變成謊言,危險的氣息瀰漫寸土,矛盾的人類與混種生 物下一步該何去何從。物種們已經脫離了原始的面貌,想回去已不知該如何回頭, 想向前卻連自身認同都做不到,單純不再、原生不復,這個世界看似回歸了原始, 實則已完全違背了自然。筆者所創造出來的世界包裹著美麗的糖衣,然而覆蓋的 4.

(13) 卻是迷惘與恐懼,不安從心中油然而生,在這個世界中筆者找到的是漸漸傾斜崩 毀的文明,而期盼觀者所見後有的是更深層的思考。.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作品是對社會當下的關注及自身的省思,透過不斷的觀察、積累、實踐以及 對話慢慢的形塑,且逐漸成為自身創作的語彙及脈絡,並通過創作付諸實踐。本 章節主要探討三個層面的研究方法:其一是理論文獻研究法,取得相關文獻理論 作為創作理念的根基;其二是創作實踐研究法,透過身體力行下去尋求適合自己 的創作媒材與方法,並在反覆的實驗及操作的過程中,找到最符合自身的創作模 式。其三是創作作品解析法,在此一部分筆者根據作品不同的內涵歸類為三個類 別,並試圖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時也希望給觀者不一樣的省思空間。. 一、研究方法. (一)理論文獻研究法 混種生物對於當今社會還是一個抽象、不切實際的概念,也因此筆者在營造 此一主題時,試圖將相關的文獻梳理成較為理性、條理性的思考。從自身對於科 技生命的期待與遲疑出發,它將為人類的文明史開啟新的里程碑、它會幫人類實 現不切實際的幻想、它能為人類拿回對自然的主導權;然它將剝去人類對世界的 主導權、它會造成人類社會的結構瓦解、它能引起自然對人類的反撲。所有的一 切都因我們而起,理所當然的後果都應當由我們來承受。 對於科技生命、基因工程的爭議中,筆者未一頭鑽入進行研究,而是選擇了 從充斥當今生活的科技物品著手,科技的發展始終源於人類的欲望,在一次次不 停的革命中,我們換取了更理想、更便利的生活。然而「人」是隨著利益奔走的 生物,為了自己物種的幸福不惜用各種手段、耗盡各式生物,只為朝那個目標前 進,不曾回頭、未曾顧慮後頭已被遺忘的平衡。通過探究人類不同層次的欲望, 我們能看到生命科技的技術最終會因人的野心而發展、混種生物最後會為了人的 貪婪而被創造。 科技生命是否應當被創造、可否立身於現實社會?科技引領人們將走向怎麼 5.

(14) 樣的將來?這是筆者在進行此系列的創作與探討時,最常思索的兩個問題,它的 答案很多元、很不同,甚至相互矛盾。在進行資料蒐集時,筆者盡可能尋找以不 同視角出發的文獻,包括社會人文、生物科技、藝術等,其中有科學、數據化的 資料與評估,有主觀感性的自我語言,亦有充斥社會的關懷思考。文獻種類上亦 是追求多元可能,從一般的書籍、論文,到相關學術研討的逐字稿,乃至多媒體 藝術創作、電影等。而在閱讀過程中,筆者一方面不斷的釐清、統整各方觀點, 另一方面則為問題答案找尋更寬廣的視角。透過資料的整理,筆者將問題的探討 著重於社會關懷、社會互動的思考與分析,科學性、理性的想法則只用來協助釐 清脈絡及組織架構。 混種生物、科技生命這樣的主題不僅在人文社會的學術殿堂備受討論,許多 藝術家也透過自己的語言對此發出自己的想法,而透過欣賞與觀察,筆者開始嘗 試以主觀的方式歸類不同的語言,並企圖為自己開發一個多元卻截然不同的觀 點。. (二)創作實踐研究法 透過先前的資料蒐集與閱讀,筆者在構思此一系列主題時已有一個叫明確的 發展方向,並清楚的將所要建構的混種世界切割為兩個面向進行思考與設計。一 為「基因混種生物的塑造」、二是「建構虛假的美麗場景」。 在「基因混種生物的塑造」中,筆者透過將原始生物解構、建構、再解構、 再建構的不斷循環過程中,希望打造出一個風貌新穎卻帶著熟悉感的生物,亦企 圖通過這些生物去訴說科技如何打破一切的疆界。在進行造型的揣摩時,筆者以 兩種方式著手進行,第一個為「合理性的設計」,透過一個全然理性的思考假想 當動物身上的零件任意長在其他動物身上時,其功能性是否能使生物體更為強大。 在器官的延伸時,骨骼該如何生長、其特徵如何保留也都成為重要的關鍵;第二 則為「隨心所欲的喜好」,在此部分一切全憑筆者的主觀意識進行,當然其中除 了個人喜好外,也隱藏著社會文化的暗示性。 在「建構虛假的美麗場景」中,筆者留意著各種動植物存在於畫面中的樣貌 與其和環境間的關係,整個畫面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看似都是我們熟悉,卻沒有一 樣真實存在於當今社會中。透過對於當今社會及原始叢林的大場景觀察與各個物 種細部的考究,筆者試圖營造一個乍看之下和諧、自然、完美的世界。通過構圖 的安排與色調的選擇,畫面中的物種有些暗示著某種意涵,有些則是再與其他物 6.

(15) 種進行對話,更有多數在對人類的抉擇發出沉重的悲鳴,再細讀下去,整體的畫 面不是恬靜美好,而是更趨近暴風雨前的寧靜。. (三)創作作品解析法 在一系列的創作中,部分的元素不斷被筆者所運用,也許在不同的畫面中帶 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然他們始終圍繞著中心意涵。科技快速的發展許多已然超 出現有價值觀、道德觀的技術已被發展出來,然一旦允許了世界必定出現顛覆性 的改變,在作品中大量的使用煙霧元素使其產生一種朦朧、不確定感,使筆者建 構出來的未來世界多了分想像空間,卻又隨著整體畫面的不同而使它給人豐富、 變化多端的感受。如在作品〈吐一口看見桃花源〉 (圖 1-1)中,煙霧的夢幻給人 一種說不盡的美好感,讓人沉醉;在作品〈囚.求〉 (圖 1-2)中紫色的煙霧瀰漫 在背景空氣中,增添了奇異詭譎的氛圍,讓人對於未來有一股恐懼、一種不敢放 手追求;在作品〈茫茫〉 (圖 1-3)及作品〈不安•境〉 (圖 1-4)的煙霧則帶了虛 無飄渺、似有若無的迷茫感,使人感覺到在看不到前方的道路下依然無法停下的 無助感。.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陳怡穎,. 陳怡穎, 〈囚.求〉, 陳怡穎, 〈茫茫〉 ,紙本 陳怡穎,〈不安﹒. 〈吐一口看見 絹本膠彩,. 膠彩,53.0×45.5cm, 境〉,絹本膠彩,. 桃花源〉 ,紙本 115.5×83.5cm,. 2016。. 彩墨,180×. 2016。. 145.5 × 112cm, 2016。. 90cm,2016。. 7.

(16) 而筆者也依著作品想表現、想傳達的想法與語言不同,將其分為了三個類別, 分別為「類烏托邦的美夢」、「文明的夢魘」、「向前進的迷惘」,他們闡述了筆者 對於科技下世界為來的看法及冀望、畏懼兩者相對所可能建構出來的世界。在「類 烏托邦的美夢」傳達了人類所追求得較為純粹天真的理想,正因為過於單純夢幻 所以假的使人不願相信、使人覺得其像一個一戳就破的美夢;「文明的夢魘」中 有較多是對現代人們已被科技所綁架的反思,有一天當科技可以取代人類,人類 將淪為被支配眾生中的一員;「向前進的迷惘」則對於現實社會中對於發展與不 發展兩者相對立的聲音中所產生的茫然感,科技將引領我們到甚麼樣的未來,並 非取決於科技,而是往後人們所得到的共識。. 二、研究限制. 筆者在進行此一系列的創作時,混種生物身上的任何零件皆為從不同生物或 當今科技已有的產物來進行結合,不去添加個人想像物件,包含著裝飾性物件也 皆從生物體中尋找,如:細胞。 在混種生物的樣貌建構中,筆者盡可能的保留該零件原有的特性及參考各式 圖片使器官、物件看來更為自然的長在不同的生物之上。但嫁接的過程中不去進 行任何科學性的思考,如此兩種動物是否可能去整合、該器官放在其他動物是否 仍可順利執行其功能性,一切的混種的基礎源於一旦人類可以執行此項技術時, 便可有相應的方法使全盤進行複製。.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新興生命、混種生物、科技生命 指非自然界已然存在或透過演化而來,它是透過人類科技技術所創造的生命。 必須符合生命該有的特徵,生命的生物學定義:生物體所表現出來的自身繁殖、 生長發育、新陳代謝、遺傳變異以及對刺激產生反應等複合現象,以上現象叫「生 命」。4它經由科技作為媒介去更改了原始生物的特徵、部分機能或是單純複製、. 4. 晗莫莫,《地球上古老的生命》 ,成都:右灰文化,2012,頁 6。 8.

(17) 重製某一生物體,但仍保有一切生命體該有的特質與機能,如複製羊—桃莉5。 而機器人它雖為科技下的產物,並擁有智慧、行動、體溫,卻仍機械產物,故不 在此一範圍中。而如獅虎、騾等物,雖是透過人為操作使不同物種間交配產生, 但其過程中並未有科技手段的介入,亦不包含於此範圍中。而此文中對這些透過 基因工程去做混種、改造、與機器相容的動物們,在第三人稱名詞以「它」來做 取代,因為「它」與我們生活周遭的物件般是被動的被人類所創造與利用,也因 「它」尚未出現過而無法已有明確的分類歸屬。. 二、後人類 指人類之後的未來世界,與當今人類本質上已然有所改變。後人類為已經加 入非自然、人工的成分在自身裡,如試管嬰兒透過人工方式受孕、人工美女透過 整容手術去改變自己的外觀等。黑爾斯對於「後人類」(posthuman)一詞的定義 應是最廣為採用的論點。黑爾斯認為「後人類」是資訊至上觀,是「人類與人工 智慧的結合」 ,亦即人類已成為接近人工智慧的資訊處理實體。6後人類世代的人 將與其他物件逐漸融合,被注入新的技術使能力增進,成為另一種新興人類。. 三、賽伯格宣言 賽伯格(Cyborg,又譯「人機體」),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 1960 年,……是 結合機器與有機體的混種;而在這之後,哈洛威(Donna J﹒Haraway)運用這個概 念提出〈賽伯格宣言〉(“A Cyborg Manifesto”,1985)。7. 並試圖打破二. 原對立的邏輯觀點,且認為在這個有機體與機器、物質與非物質間的三種疆界已 經打破。. 5. 綿羊桃莉(Dolly,1996 年 7 月 5 日-2003 年 2 月 14 日)是用細胞核移植技術將哺乳動物的成年 體細胞培育出新個體。是第一個成功複製的哺乳動物。 6 羅宜柔,〈後人類:越界的新人類觀〉 ,《修平人文社會學報》,2012 年第十九期。 7 楊勝博,《幻想蔓延:戰後台灣科幻小說的空間敘事》,臺北:秀威資訊科,2015,頁 141。. 9.

(18) 第二章 混種:當代的煉金術. 混種在過去的時代中可能只存在於書籍、繪畫裡,在現今的時代裡它們有機 會不再只存於這些所謂的藝術品中,卻仍只被容許做為虛幻的存在。即使人的野 心不斷發展科技、不斷的想要用自身的力量打造世界,但卻同時懼怕著自己會失 去獨霸的引領權。在這樣矛盾的時空氛圍下,筆者試圖想像假若混種生物融入你 我的生活中那會引發如何的變故,更企圖營造出只剩混種生物的世界可能走向的 未來。 在此章文獻探討中,筆者將其分為四個部分,一為「混種下的時代觀察」, 做為一個當今文明的社會一員,除了享有這些便利外,深層的觀察、深刻的反省, 去看人類的科技給予的改變與迫害;二是「混種的背後及未來」,人類文明發展 的動力從來就源於欲望,過多的渴求、各式的冀望最終人總將被自己的野心所掩 埋;三為「混種生物與真實世界的互動與矛盾」,當一個科技生命誕生於世界, 它源於人類的貪婪卻必須花其一生找尋自我定位,更可能最終成為被人類遺棄在 實驗室中一角的失敗品;四則為「藝術裡的混種形塑」,混種生物的形象最早源 於宗教、文學、藝術,當今亦有許多的藝術家對未來世界提出假想,而隨著藝術 家自我語言的不同,作品中也嶄露不同風貌的心聲。. 第一節. 混種下的時代觀察. 現代人的生活無處不被科技包圍,無一不脫離文明發展,筆者生長在這樣的 世代中,自幼看著高科技一步步的發展,琳瑯滿目的商品不斷推陳出新,然而年 幼時對這些物品的好奇、追求,到今日的迷茫、質疑,筆者開始反思為何人類無 法與大地萬物共生存,而總是要逆自然而行呢? 身為 90 後的筆者成長過程經歷了網路的快速普及、智慧手機的革命、複製 技術的空前突破,這些看似人類發展的一大步,卻沒有使我們對未來世界藍圖更 加的嚮往、凝聚更多的共識,而是各界的聲音開始分歧,各方的思想開始拉扯交 戰,也許當下無法評斷對錯,但當人們朝向某一條路走去時,就無法再回頭。哲 學家李昂.凱斯(Leon Kass,1939-)也曾提到過:. 10.

(19) 我們以前是因「先讓科技發展,以後再來收拾殘局」的態度而受惠,但現 在這種態度已引起質疑,因為我們現在正受到人類生命,甚至人性的巨大 變化之威脅。8. 看著人類發展的方向,筆者不禁懷疑身為群居動物的人類,為何在演進中卻將人 心的距離越拉越遠?遠古的人們要靠見面才能溝通交流,彼此的關係近且密切; 隨著文字、紙張的發明,通信給了遠距離的人們交談的機會;電話的問世,隔空 的言語超越了時空的限制;隨之網際網路的興起,鍵盤上聊天視窗我們架構起前 所未有的龐大交友網絡。假若以上的發明如人類原本預想般發展,確實可以讓離 家的學子、遠走的親人聯繫著與家的橋梁,讓彼此不因距離而遙遠。然真實世界 中筆者所見的是,人們不再抬頭對你身邊的人微笑、不再與同桌的親友交談,每 個人皆專注於螢幕上另端的事物。在我們自以為擁有更多人際橋梁時,卻沒發現 那一條條皆是搖搖欲墜、難以通行;朋友間的問候透過鍵盤敲出的文字,沒有溫 度,天南地北的暢談剩下螢幕上短短兩三行字,人與人的關係終被人與機器取代。 美國導演喬納森•莫斯托(Jonathan Mostow,1961–)於 2009 年所導的電影《獵殺代 理人》中,人再也不用以真身面對世人,透過機器代理人不但能將自己塑造出想 要的形象,亦可透過它完成所有事情。由代理人建構出的社會感覺遙不可及,然 靜心一想現代人不也跟片中的人們一樣已被科技綁架,且認為一旦放棄科技就是 拋棄未來、毀壞文明。網路上的身分取代真實的我們,透過捏塑而取得理想中的 身分並與人交流、進行發聲。電影中有那麼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它們早就死了, 它們一旦使用代理人心就死了。」走上街頭,看著低頭不斷滑手機的人群,是否 我們的心已逐漸在凋零、緩慢地朝著死亡邁進?電影中發明代理人的科學家後悔 引領人類走向新的境界,不惜透過毀滅性的手段摧毀一切,片尾沒有告訴我們代 理人停止運作後的世界如何,也許重新上街的人們會體會當回「人」的感覺,也 許會因害怕退回原點而再修復、啟用代理人。在科技快速竄升的年代中,也有著 對自己的發明、想法最終抱持悔恨的例子。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979-1955) 當年建言美國政府研發核子武器,強大的、毀滅性的武器誕生,然再次請願停止 計畫時掌控權已不在他,兩顆原子彈最終落在日本的領土,奪走了十萬人命;膠 囊咖啡機的發明者 John Sylvan,為人類貢獻了更方便、快速且符合人性的咖啡. 8. 黃煥彰、倪筱芬, 〈基因工程與複製人倫理議題之探討〉 , 《看守台灣》 ,2003 年第五卷第一期, 頁 11。 11.

(20) 機,然隨之而來的塑膠材質難以回收延伸的環保議題蔓延社會,更讓他站出來呼 籲市人減少使用,並自己以身作則不再使用。 科技所帶來的爭議不曾停過,它如同一把雙面刃,一面在解決我們生活上的 難題,一面在扼殺人與萬物的平衡。對於這些當代人的新興煩惱,許多科學界專 家學者站出來為自己的研究、立論背書;諸多的人文學者亦透過文字給予人們不 同角度的思考方向。而究竟該如何選擇,是該從集體的社會利益出發,抑或是個 人的觀點理想呢?. 關係著「個人的選擇」 ,也就是「我是否要接受基因的服務?」 ;第二種則 屬於「公共的選擇」,亦即當社會、政府開發各種基因醫療、基因產品、 基因技術之際,「我們是否應該共同決定甚麼是可以提供給個人選擇?甚 麼事不可以提供給個人選擇?」. 9. 生物科技發展的阻礙,不單單是所研發出來的東西可能危及社會的問題,諸多的 活體實驗也備受爭議,從老鼠乃至牛羊都是一個個生命體,而因人類的欲望他們 就該淪為實驗室裡的祭品嗎?且當不斷的發展下去,有一天人類絕對會為了野心 而將人也送進實驗室裡。因此,較不受議論的植物基因改造,多了發揮的空間, 基改食品已悄悄的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中。透過品種的改良,增強了糧食作物對自 然環境的適應力,解決了糧食不足問題,對於氣候惡劣地區的人們猶如救命丹。 然而基因改造食品對人體影響的相關研究也不斷同步的進行,為了自身的立場, 有害或無害,皆提出諸多數據。也許基改食品是否危害了人們的健康、自然的環 境尚未有定論,走進超市中筆者發現有許多的消費者也會以此作為挑選依據,而 標榜非基因改造之商品銷路總是更勝一籌。基改食品雖尚未受消費者的完全信任, 但它無疑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亦為基因改造技術邁出第一步。 隨著基因工程的技術進步,動物實驗也跟著蓬勃發展,第一隻複製羊「桃莉」 的出現,隨之狗、牛、豬等生物也紛紛成功,一切如同人類在宣告已可憑自己之 力打造整個地球。而複製人是否也將問世呢?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也已通過不具 法律約束力的決議案,言明「以複製方法複製人類,道德上令人無法接受,且有. 9. 余範英發行, 《美麗新世界的誘惑-基因科技與人文的對話》 ,臺北;時報文教基金會,2004 版, 頁 31。 12.

(21) 違人類的操守與倫理」10。部分國家也透過立法制約複製人研究進行,然卻也正 因複製技術帶來的醫療希望,也讓胚胎細胞、幹細胞等人體實驗的約束鬆綁。免 除病痛、免除死亡的威脅時人類長久的追求,但生命的不死或是可透過另一個自 己延續生命帶來是甚麼?試想如果這項技術當真履行,透過開刀、移植可以延續 生命,那在筆者個人的選擇上仍會拒絕,人其實不需要逆自然而行也可以過的精 采無憾,相對的每當人們自認更接近神一步時,得到的卻大自然的反撲及悲劇的 延展。那以公共的選擇上,筆者則認為複製人一旦產出就必須與人有著一般的尊 嚴、地位,而非個人的附屬品,並且有限度的進行,若無法有一個完善、符合倫 理的社會制度約束,那就應當暫時的停止研究。相對的,對於複製器官筆者抱持 著樂觀的態度,當然所指的「複製器官」是在實驗室或醫院中已培養的方式進行 單一器官的培育技術,而非是透過人的複製在予取予求的拔去它身上的零件。在 生物科技的技術上至今尚不可行,然一旦成功它不僅可以幫助急需換心、肝、眼 角膜等器官的病人,可以有重新擁有一個完整的身體繼續面對人生,且黑市器官 的交易也可跟著沒落,不會再有弱勢族群賣器官求生存,亦不會有不肖人蛇集團 透過不擇手段盜取器官只求龐大利潤。 反觀人類的歷史,我們不斷的追求突破、不斷的將不可能化為可能,電燈的 發明使白天黑夜不再幹預我們的生活;漁船飛機使海洋不再是商業發展屏障;溫 室及品種改良技術使作物不再受四季所控。身處在當代的筆者也許不能對此提出 任何控訴,因為同是這些文明的受惠者,且生活中已不能缺少,但身為地球的一 份子希望出聲喚醒大家對自然的關懷,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描寫擔憂、恐懼以警醒 世人。. 第二節 混種的背後及未來.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文明發展的速度已遠遠超乎想像,而在這兩百年間 的許多發明也快速的入侵占領我們的生活。已幾乎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手機來說, 從發明到普及、到改良及改良後的普及,在不斷的循環下,智慧型手機誕生人類 的生活型態帶來巨大的轉變。各式資訊快速的更新、透過各種手段滲透到你我的. 10. 黃煥彰、倪筱芬, 〈基因工程與複製人倫理議題之探討〉 , 《看守台灣》 ,2003 年第五卷第一期, 頁 13。 13.

(22) 生活,人類看似掌控了更多,實質卻是甚麼也沒把握住。新的資訊不斷湧入,舊 的卻來不及消化,導致許多的事件隨著時間被遺忘、新興的發現被更新的事物取 代,鮮少人會去對事情追根究柢,因此顯得更容易操控了,就因為過多的資訊要 得知,而不再去追求是物的真實性。文明帶動了發展,然最終它成為一把雙面刃, 成了部分有心人事的工具。. 「文明的」心靈渴求將事物細膩地分解,將難題解析為許多可一一解決的 小部分,系統化的分工與層級制度成為原始社會最大的分野。11. 透過科技的手段,人類逐步達成自身的野心,將一個個想像去歸納、去分析,找 尋最合適的方式去達到。試想人類的發明不都是為了自身,幾何時是為了萬物? 既然能透過方式的歸納進行研究,那所產生的科技產物也可透過分析瞭解其背後 的原因。筆者透過自身生活經驗及社會的觀察,希望可以更深入的釐清科技為何 而來?人們為何已脫離不了它?在此節將再分為三個面向進行探討,一、表面的 追求:外觀;二、生活的追求:便利;三、幻化的追求:化神。. 一、表面的追求:外觀. 在過去,人類利用化妝、刺青、穿洞、纏足等等的方式改變身體的外觀, 而在科技進步後,人類利用外科手術、基因改造、複製、甚至植入機械或 生化元件的方式改造、甚至創造身體。12. 姣好的面容、窈窕的身材是諸多現代人所追求的,而在當今社會也有著諸多 方式可以協助達成,如商店中琳瑯滿目的化妝品、夜市裡五花八滿的衣著飾品、 更有招牌林立的醫美診所,這大概是人類欲望中最外顯、最融入生活中的一環。 當然這不是 21 世紀人類才有的追求,從遠古開始不同的時代對美有著不同的定 義,而方法各異、目標相同的工具不斷的被開發出來。馬甲的束縛來自歐洲女性 對於細腰、沙漏式身形的追求;中國明清年間的纏足,也來自社會風氣對女性外 觀的要求;泰國北部的長頸族,脖子被加上一環環的銅圈來達成族裡對於美的規 11 12. 張慧慧, 〈混種與擬生—梁正平雕刻創作中的神話特質〉 , 《雕塑研究》 ,2011 年第 6 期,頁 59。 謝慧青, 〈Cyborg 身體再現—基因改造與派崔西亞‧佩契妮妮作品〉 ,世安文教基金會,2009 世安美學論文獎,頁 2。 14.

(23) 範。在此筆者不對上述的行為做任何的評價,而是單純的想從例子中強調當人類 變美的同時,也開始被這些非肉身之物所控。 人類追求美麗的方法不斷的被發展出來,可能因著時代的審美觀不同而被淘 汰、可能隨著新產物的發明而被遺忘。美的觀點不僅反映了當下的社會風氣,也 說明人類難以逃離的文明束縛,當你想違背當代的審美而獨走時,放棄的不過就 只是背離大眾的審美,而非心中對外觀追求的渴望。在這個自由奔放的年代中, 我們已鮮少見到某個單一的外觀標準被奉為圭臬,然從相關產業不衰反盛的狀況 中,只能說明人類的追求更多元化了。近年的醫美發達,透過削骨、隆鼻、豐唇 人人可以有一張想要的臉蛋;抽脂、美白可以達到夢寐以求的身形;那跟著科技 的邁進,有天你會看見多了翅膀、貓耳、鹿角的人從醫美診所中走出來,他不見 得有其功能性,然卻可能完成一個夢想。. 後人類即是人類與一些非人類器官的結合。廣義來說,身上若有著不屬於 初生時所有的肉身,其實已經可以算是後人類的成員。因此,戴上隱形眼 鏡、尤其是瞳孔放大片,貼上雙眼皮膠,尤其更直接動整形手術等,均是 後人類對肉身的改造與改良。此種肉體的改建到了二十一世紀,似乎早已 習以為常。13. 科技的發展原於人類自身的渴望,在一步步向前的同時,有些界線已不再重要, 賽柏格宣言中預見了在科學上人機合體的技術,打破三種疆界:人類與動物,人 類­動物(有機體)與機器,物質與非物質之間的界線。當外觀上人類可以自由 操控,將不同的物件放之身上假若僅有裝飾功能那或許還可算之人類,但當功能 性皆附上後,恐怕已不知歸屬。. 二、生活的追求:便利. 走上街頭,會發現人類的社會儼然就是一部反抗自然世界的電影,曾經茂密 的叢林變成高樓林立的城市;奔向大海的川流被水壩攔截供人使用;過去清幽的 山林闢造成一處處的觀光景點。人類為了便利,一步步的向大自然挑戰,且不會. 13. 黃煥彰、倪筱芬, 〈基因工程與複製人倫理議題之探討〉 , 《看守台灣》 ,2003 年第五卷第一期, 頁 26。 15.

(24) 停歇。. 適者生存的原則乃存在於當今社會。然而就後現代主義或解構主義者的觀 點而言,適應體制等於上失主體性,故主張改革體制,以適合自己,為自 己找尋生存法則,並彰顯主體性。14. 順應自然而生,是萬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法則;逆自然而為,彷彿是人類在地球上 生活所做的宣言。望眼歷史,人類不就是在不停的改革中得到想要之物嗎?冷暖 氣的發明使室內溫度可隨人所欲;網際網路的使用使我們透過小小的螢幕可以得 到比走路圖書館中更多、更廣的知識;鞋子讓人們行走時不再害怕被礪石刮腳; 塑膠、鐵器、陶瓷、玻璃、紙張的發明與應用無一不對我們的生活造成極深的影 響,而這些事物所追求的就是帶來更多的便利,人類所想的便利也不見得在大事 物中所見,生活中的小巧物件也無一不是。為了便利人類無所不用其極,枉顧自 然、枉顧生態,或許對於現下這些文明受益者而言,可以裝無辜、可以裝清高, 然筆者堅信人類的破壞是全方面的,那自然的反噬也不會是分你我的,當你將吸 管插入飲料杯時想想吧!當你將廢紙丟入垃圾痛時緩緩吧!便利是我們的福利, 同時也是我們的孽障。. 三、幻化的追求:化神. 「化神」這個詞乍聽之下很駭人,很逆天,但人類長久以來的發展不就是想 要與神對抗、與自然對立嗎?這些年來氣候的異常、地殼活動的頻繁,大雪、旱 災、空汙,這些災禍反應的是對於人類的破壞地球已無法調節,環保團體紛紛挺 身而出,不斷的宣言要如何保護地球、要減能減碳、要有善環境。然筆者認為這 樣的宣言是否太過矯情、偽善了?那些口號人人皆知,但有人真的捨得放棄了嗎? 看看自己生活的周遭,馬路上的汽機車沒有減少、店家裡放的冷氣沒有打折、那 一個個用完丟棄的塑膠帶、免洗餐具更是未曾消失過。或許有人會說,人們不是 正不斷的努力改良,希望透過科技的方式使自然的負擔減少、而生活的品質卻不 受到折扣。是的,那也就是人類的自私不想去改變現今的生活;也就是人的野心. 14. 溫明麗,〈基因科技倫理之主體性論述對台灣道德教育的啟示〉 ,《教育研究月刊》,2004 年第 120 期,頁 102。 16.

(25) 希望證明自身的理想不會被自然的反擊吞噬。. 「後人類」與「Extropian」的運動主張:科學、技術、與文化裡使已經 將人類帶入一個所謂的「後人類時代」。此運動的烏托邦者相信,人類應 該充分利用新的科學技術—如醫藥、手術、基因工程、仿生學、神經機械 學、自主神經學等等—來創造未來的超人類,人類應該在各種層面進行試 驗—原子、細胞、身體、心理、以及社區等等—將新形態的人類帶領到新 世界。15. 後人類一詞已成為當今許多人文學者、生物科技學者所探討的議題,這樣一個時 代的宣言也許能將人類帶到更好的境界,卻同時也可能引我們走入挽不回的結局 中。很多時候人們會抱著放手一搏的心態去嘗試,可能基於好奇、基於探索、亦 或只因無知,然一旦做下去造成的傷害、改變就不再是可以回頭的,再多的事後 彌補也僅是將傷害降到最低。 而在長久以來人類的欲望中,最能與化神一詞聯想上的筆者認為有兩個,一 是長生不老、二是人造生命。中國古代的皇帝追求煉丹術,迷信各派學說,只為 求得身體不死、求取權利的永續;西方的煉金術同樣的在找尋常生不老的方法。 在長久的歷史下,我們尚未找到方法,但卻看到了人類的生命開始增長,所謂長 壽的年紀也逐漸上升,照此發展下去,有一天人類會活得比你我想像的還久。就 人造生命來說,部分的齒輪已在現實生活中轉動,試管嬰兒、代理孕母、複製生 物議題都是隨發展而來的,且會不斷的擴大。. 天主教的主教亞伯特莫瑞斯基認為「複製正是踰越了上帝給人的規範,沒 有任何的證據顯示人有權力改變他天賦的型態和本性。16. 當萬物的生命可以隨人類的掌控而隨意變更;當物種的特性可以依人需求而改; 當你我的人生可以透過下一個你我延續;當思念的親人可以再度複製而持續陪伴; 當……,若這些事情皆變成理所當然,那人與神已沒了區別。人也不再需要神祈 15. 16. 謝慧青, 〈Cyborg 身體再現—基因改造與派崔西亞‧佩契妮妮作品〉 ,世安文教基金會,2009 世安美學論文獎,頁 9。 黃煥彰、倪筱芬, 〈基因工程與複製人倫理議題之探討〉 , 《看守台灣》 ,2003 年第五卷第一期, 頁 12。 17.

(26) 的信仰,我們所要信仰的東西只有一個,就是自己;人也不需再借助宗教的力量, 我們所要倚賴的事物只有一種,就是科技。. 第三節 混種生物與真實世界的互動與矛盾.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為手機大廠 NOKIA 一句深印在每個人腦中的廣告台 詞,不是因為他好記順口,而是它正反映了科技不斷發展的目的。人類的文明史 不就是隨著新的發明、新的革新不斷的前進嗎?隨著高度的推演,革新的週期不 斷的縮短,人類還來得及建構新的價值觀嗎?還是我們最終會在科技中迷失自 己?. 不論是已然存在的社會選擇機制,或是基因科技出現後,新形成的社會選 擇機制,皆是人類文明逆自然演化的過程,而這種情況今後也不可避免, 因此即是人類文明的基本特色。17. 基因科技對社會所帶來的衝擊絕對大於過往各種科技,尤其是複製人、混種生物 的出現,它改變的不單單是我們的生活形式、生活品質,更是對人類社會的秩序、 倫理、道德、價值觀極大的挑戰,在此筆者不打算先就大社會的秩序失調、倫理 道德的淪喪進行評價,而是希望從生物科技產物下、科學家、及其活動的家庭四 周環境進行小範圍、深刻的剖析。. 一、生物科技下的生命產物. 當第一隻複製羊「桃莉」誕生時,人們對此生物科技上的大突破是抱持著樂 觀的態度,但當其他生物也紛紛在實驗室出生時,複製人的議題也浮上檯面,人 可以複製,適合複製嗎?. 身兼醫生、生物資訊學家和生物倫理學家的賴希教授曾經仔細權衡複製人. 17. 余範英發行, 《美麗新世界的誘惑-基因科技與人文的對話》 ,臺北;時報文教基金會,2004 版, 頁 96。 18.

(27) 類所可能帶的機會和危險:就複製動物而言,我不打算做道德上的辯論, 儘管我覺得複製動物也有道德上的問題。但我認為複製人是驚世駭俗的, 乃基於兩個基本原則:造人的技術過程和造人的目的,亦即企圖造出跟自 己一模一樣的人。18. 人是有智慧、個人意志的動物,當一個生命可以被複製、基因得以被延續時,那 對於當代是多大的挑戰,絕大多數的人文學者都將焦點關注在倫理道德的批判, 以及人們所會遇到的困境與抉擇。然我們忘了被複製出來、改造出來的生物也是 一個活生生且有意識的生命體,它們的存在又該如何看待自己? 電影《姐姐的守護者》中,安娜是透過經過基因配型的試管嬰兒,她的出生 為了是救凱特的性命,「若凱特沒病,我不會存在,我是被培養來供凱特身體的 零件。」。不管是透過人工受孕進行胚胎的篩選亦或是更高科技的複製、基因轉 移技術所產下的胎兒,它們的出生就註定不是意外,而是人類為了滿足個人的某 種欲望所做的科技選擇,因此它的一生就應當供我們所利用,若是不願意那麼就 失去他生存的目的。在電影中安娜被當一般的孩子養大,一樣的受教育、相同的 受環境耳濡目染,我們姑且當它是一個正常的孩子,故當她提出對自己身體自主 權時,即使有不諒解,卻也引來同情及道德的質疑。 倘若打從一開始人們就將複製人定義為醫療器材,而不具其他價值意義,那 情感上、道德上的部分爭論便可免除,但人權問題便成為唯一且具大的挑戰。電 影《絕地再生》中,便是建構了如此的世界,將複製人們放在實驗中並以美好的 謊言欺騙他們、建構他們對世界的認知,最終將他們送入充滿美好幻想的「神秘 島」-真實人類社會的醫院,一個個的被支解當作活體零件般延續了「主人」的 生命。但它們是有意識的,逐漸有了質疑、有了追根究柢的想法,最終選擇逃離。 若誠如一開始的假設它們是沒有資格脫逃的,因為它們是物品,它們的生就只是 一只工具。. 當人類無法確知哪個基因屬於誰的基因,人類的自我認同將產生困惑,也 難以自我理解;原人和複製人的自我可能因為彼此的混淆和矛盾,導致人 的自我落入混沌。19 18. 19. 任能博(Reinhard Renneberg) ,姬健梅譯,《複製一個我:從啤酒、番茄到桃麗羊,所有你該 知 道的生物科技》;臺北,左化文化出版,2007 版,頁 265。 溫明麗,〈基因科技倫理之主體性論述對台灣道德教育的啟示〉 ,《教育研究月刊》,2004 年第 19.

(28) 自我認同的困惑,在人與複製人的拉扯中,我們無法預知平衡點,也無從得知是 否能重新建立。複製人與動物尚且違背了道德、違反自然法則,那混種生物呢? 它要面臨的不是單純的自我認同,亦有自然界的歸屬,當在原生物種中找不到它 們的歸宿時,帶來的不再是喜悅美好,更可能的是個人意志的混淆、及認同的迷 失。. 二、科技生物所接觸的人與環境. 對於複製或改造的生命人們擁有許多的想像,假想若今天你的親人複製一個 自己回家,又或是說他透過科技重新塑造或打造一個理想的自己,可能有了翅膀 可以飛翔或多了鰓可以在水中遨遊,那人們該以甚麼樣的眼光去看待多出來的一 個人,亦或是已不像人的人呢?人類的世界中確實存在著長久的文化及倫理,在 我們展開新科技的同時也將做出選擇,繼續遵循舊有的體制,做有限制的開發; 放棄對舊有價值觀的追求,相信科技會帶領人類找到新出口。而這些科技生命產 物究竟是違背了哪些價值觀,因此遭到紛議呢?. 基於以下四個理由,許多論者認為,複製人違背秩序;一、複製人一開始 就是一個「被製造出來的人」,恐有被物化、工具化之嫌……;二、人類 必須思考:「本尊」對「分身」是否享有「理所當然」的權力?……這些 皆易對複製人主體性造成深刻的影響;三、在親屬法上,「本尊」與分身 的關係如何定位?……;四、進一步的分析,複製人技術成熟之後,未來 生殖可能不再需要男性,只需要女性的卵子和基因;這段現在的婚姻、家 庭或異性戀關係,均形成重大影響。20. 「從我們決定做試管嬰兒開始?我想這就是必然的結果,是我們的錯,我們違反 自然,這是報應。」這是《姐姐的守護者》電影中父親對安娜生命的反省。就因 為科技生命是帶著使命來到這個世上,所以他們的付出太不被重視、而不願付出 又被以放大鏡進行檢視。人與複製人的界線也許在沒有發生以前,總有人認為可. 20. 120 期,頁 106。 余範英發行, 《美麗新世界的誘惑-基因科技與人文的對話》 ,臺北;時報文教基金會,2004 版, 頁 276-277。 20.

(29) 以做到完全公平,它們跟我們想有同等的權利、社會地位,它們跟我們是完完全 全相同的物種,唯一的差別是來源的不同。如同商店中任何一樣產品般,在不同 的工廠以相異的方法去製作,擺出後沒有人會去在意它的製作過程是如何。然這 是一個烏托邦式的想像,人從不把自己當作一件商品去販售,也不把所有人當作 跟自己一樣的物件,在真實社會中人與人尚且會因為種族、膚色、語言等問題, 而有了自我意識中的優劣之分,更何況是加工過的人呢? 近年來的醫療科技發達,人類已可透過科技挑選是否留下腹中的胎兒,也可 以透過科技來孕育新的生命,然這樣的將生命操之在手是否真的合適?經過科學 的檢驗,先天有缺陷的嬰兒能被篩選掉,不用來到人間受苦受難;經過試管的培 育能讓無法自然受孕的父母如願以償獲得自己的孩子,這些發展不都是造福人類 嗎?每當人類違反自然法則時,不都是將其包裝、將其裹上道德的糖衣,使其看 上去合乎情理。筆者試想人們為了一時的一己之私或目的,將許多的不合理被同 意存在,有天複製人、複製生命也將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被利用,然當使用完後被 遺棄、唾棄的它們,將演變成整個社會的負擔,這樣的結果絕非我們所想要,卻 得由全人類來承受。. 三、科學家的個人意志. 科技生命是否應該誕生?研究是否應該繼續?這個問題近年來備受社會討 論,來自各方的人們、各界的學者為此爭論著,醫學界認為這將為人類帶來前所 未有的突破,下個世紀的人們將不再為疾病所苦;生態學者認為這是對地球物種 的新挑戰,可能帶來自然界更大、更無法挽回的浩劫;人權學者認為這將是對科 技產物的剝削開始,人類將不再重視自然、將自己看得太偉大;還有更多的人們、 更雜的聲音來自政治家、教育家等等。這些爭論下,卻鮮少見生物科技相關的科 學家出來發聲,他們在學術上的專研中,理應擁有自由,然現下的人們卻用道德 綁架了他們。. 知識並不可怕,無知才是可怕。作為一個科學家,有追求知識的權力,這 個求知的權利是不允許任何人剝奪的,但是我也同意人類總體的利益福祉 應該優於團體或科學單獨的利益,事實上,這與科學的精神是完全不違背 的。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生命的奧秘中將揭開,基因複製只是一 21.

(30) 個開端。」21. 如同你我所知,醫生在診療病患時有醫療倫理;教師在教授學生時有教學倫 理;檢察官在辦案時有法學倫理;自然科學家在進行研究時,也有其該遵守的職 業倫理。然限制研究的範疇是否應該歸屬於職業倫理中,還是多數人們因著自己 心理的恐懼,而企圖剝奪研究的自由?就筆者看來,這個問題可從研究及應用兩 方面著手,首先研究上不應該去對科學家進行方向、領域的限制,而是應該對於 研究對象的控制,如嚴禁人類活體實驗;而在應用上,當一個研究已在實驗室中 發展成熟到可供人類應用時,那是否運用的選擇權就在人類的手中,不適用的透 過律法可將它冷凍,而適用的便可幫助人類繼續向前。這樣的想法很理想化與真 實世界有點脫軌,沒有人能保證技術部會外流、不會有人貪圖利益而走上非法道 路,然相同的推論在發展前限制一切研究,就能確保遊走法律邊緣、甚至罔顧律 法的人不出現嗎?. 科學家告訴我們,醫療科技可以為人類帶來壽命的延長、智慧和體力的強 化,並且增加控制我們心理和期許的能力,我們的後代子孫-後人類,可 以比現在人類更好的健康、智慧,或許還可以賦予全新的意識和情緒控制 的能力。22. 透過科學家的發言,建構一個美好未來,在下一個發展階段人類世界將不再 有病痛,所以人們更應該支持研究搏一個人類更強盛的未來。筆者以為人類是否 更強大並不重要,高超的智慧、強大的肉身,也許再添加些人類的微小美夢,能 飛、能住水中,這一切、一切又代表了什麼?人類透過現代科技這些夢想已以另 一種方式呈現,也因著這些文明我們切割與其他物種的不同。科學家往後的發展 大多數的人們不得而知,在這之前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透過法律約束即將發生的未 來,如何透過教育扭轉人類對於萬物(包括科技生命)的優越感。. 21. 22. 黃煥彰、倪筱芬, 〈基因工程與複製人倫理議題之探討〉 , 《看守台灣》 ,2003 年第五卷第一期, 頁 10。 黃煥彰、倪筱芬, 〈基因工程與複製人倫理議題之探討〉 , 《看守台灣》 ,2003 年第五卷第一期, 頁 5。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目前數學家所採用的集合論稱為 ZFC 集合論, 這是基於 Zermelo 和 Fraenkel 在 20 世紀初發展出來的 ZF 集合論, 再加上 C 所代表「選擇公設」(axiom of

這類文章,不以阿彌陀佛所創建之西方極樂世界淨土,為信

「世俗化」( secularization)一詞是當下宗教社會學研究中使用

1994 年發生的這場罷工事件,最後嚴重到把當年的世界大賽都取消,隔年季賽也被迫縮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但三路之中左右兩 路的主要目的是牽 制敵人,中間沿穎 水南下一路才是主 戰力所在。又,前 秦動員規模過於龐 大,在軍事行動展

內戰發生於⻄元 1425 年,瓦希里二世(Vasily

內戰發生於⻄元 1425 年,瓦希里二世(Vas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