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獨居長者接受關懷訪視服務經驗之初探—長者與志工交會下搭起人情的橋樑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獨居長者接受關懷訪視服務經驗之初探—長者與志工交會下搭起人情的橋樑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呂寶靜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獨居長者接受關懷訪視服務經驗之初探—. ‧. 長者與志工交會下搭起人情的橋樑 Nat. io. sit. y. A Study on the the Experiences of Living-alone Elders Receiving. n. al. er. Friendly Visiting Services.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洪文滿 撰 中華民國一○○年七月.

(2) 摘要 我國在民國八十七年開始推展獨居長者的正式服務,其中一項方案為關懷訪 視服務,透過志工進行居家訪視增加獨居長者的社會接觸。回顧過往關於關懷訪 視服務的文獻,大多是立基於服務提供者的觀點,忽略了獨居長者的聲音,故本 研究從獨居長者的角度出發,探究長者接受關懷訪視服務的經驗為何。據此,研 究問題如下:(1)長者實際經驗之關懷訪視服務內容為何;(2)長者自覺關懷訪視 服務的獲益為何;(3)長者與志工的互動關係為何;(4)長者與志工的互動關係會 隨著時間發生哪些變化;(5)長者和志工關係發展的相關因素為何?(6)長者接受 訪視服務經驗對其自我概念的影響為何?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以半結構式訪談蒐集資料。訪談樣本來自台北市某 老人服務中心列冊之獨居長者,共有 9 名受訪長者,七位為女性和二位男性,年 齡約在 70-80 多歲,有兩位與親人同住,其餘皆一人獨居。 研究結果如下: 一、 長者實際經驗之服務內容:志工的探視、陪伴、叮嚀和聊天,讓長者 感到被關懷的情感性支持;此外,長者亦獲得訊息和工具性支持,訊息性支持為 告知:(1)活動訊息;(2)社福資訊;及(3)老人中心的聯絡資訊,工具性支持則 是:(1)物資贈予;(2)陪同就醫;及(3)住院照顧;最後,志工關懷的同時,其 實也在收集長者的資訊,包括:(1)個人資訊;(2)平日狀況;及(3)突發狀況, 並在必要時將資訊回報,讓老人中心可以掌握獨居長者的狀況,也就是說老人中 心透過志工的關懷訪視,既「關懷」又同時「掌握」著長者的生活狀況。 二、 長者實際感受之獲益:志工的訪視增進長者與外界的連結,並建立與 志工的連帶;此外,長者與志工接觸的過程中,志工的探問、陪伴、關心等行為, 以及聊天互動等都能帶給長者好心情,讓長者不會感到無聊、孤單,以及有被社 會排除的負向感受。 三、 長者與志工生命交會的故事:長者和志工的相識過程,除了官方安排 外,也可能:(1)志工本來就是長者的鄰居;(2)熟人引介;及(3)事先在老人中 心的活動場合認識。次之,交談是長者和志工的主要互動,他們的話題偏向大眾 性話題,避免談及隱私性話題,這意謂著長者和志工之間大多是在「公我」領域 的往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長者對志工感到更加熟悉、認識、親密、信任和自在, 以及有義務產生。進一步將長者與志工之間的互動關係歸類出四種型態:(1)完 全任務取向的互動;(2)涉及社交性的往來;(3)涉入情感與生活;(4)兼具鄰居 關係。最後,長者和志工之間的互動關係的相關的因素為:(1)個人脈絡;(2) 雙方契合度;(3)志工人際吸引特質;和(4)環境因素。 四、 長者接受訪視服務經驗中的自我認同:首先,在善意的服務下長者進 入了服務接受者的位置,這也決定了長者的應有行為;(1)感謝的必要性;(2) 須回報的欠債感;(3)配合的態度,長者的主體被客體化為順從的受助者,但另 一方面,長者企圖以其他方式來展現自己的主體:(1)正向詮釋志工的關懷,讓.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3) 長者自我認定為被關心的朋友和尊敬的長輩;(2)打破互惠關係的不平衡,使得 長者不再只是個被施捨的受助者。最後,從其中一位受訪者案例,看到獨老身分 決定過程中的角力,兒女對於獨老身分的抗議,但老人中心才真正擁有獨老身分 的決定權,在這情況下長者:(1)運用老人中心的正當理由,抵消兒女的反對聲 浪,但(2)對於獨老身分仍存有一絲疑惑;因此(3)透過內心取消獨老身分,反抗 這個身分的框架,更透過擔任志工以服務者的角色來展現他的主體性。.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4) Abstract Taiwan has launched The Formal Services for the Living Alone Elders since 1998. Among the services, friendly visiting is one of them, which improves social contacts of living-alone elders through in-home visits by volunteers. On account of studies in the past focused mostly on the perspective of services providers and ignored the elders’ viewpoint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elders’ point of view, aiming to build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experiences of living-alone elders receiving friendly visiting services.. 政 治 大 inquiry into the experiences立 of the living-alone elders are as follows: (1) What are the With the focus on the above point of views, the research questions that guided the. ‧ 國. 學. detail services of friendly visiting programs that the elders actually received? (2) What benefits the elders think they have gained from friendly visiting? (3) What are. ‧. the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lders and volunteers? (4) How would the. sit. y. Nat.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lders and volunteers vary by time? (5) What are. n. al. er. io.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elders and volunteers?. i n U. v. and (6) How friendly visiting affects self-perception of the elders?. Ch. engchi. This study adopts a qualitative design and interprets data collects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samples of 9 study interviewees, 7 females and 2 males, draw from living-alone elders listed by a certain Seniors Service Center in Taipei City. These interviewees age from 70 to 80, two of which are living with relatives, and the others are living alone. Present significant results from the data are gathered as follows: A. The contents of services that the elders actually received: The elders gain emotional support from the process of chatting, visiting, accompanying, and caring provided by volunteers. In addition, informational support and instrumental support. iv.

(5) are also provided. The former includes (1) information about programs and activities, (2) news about social welfare, and (3)contact information from Seniors Service Centers; and the latter includes (1) provision of goods, (2) services of accompanying to the doctor, and (3) inpatient care. Furthermore, the time volunteers provide services also means the time they do the research and report back to the Seniors Service Center about the elders’ condition so that the lives of the elders can get tracked, which include (1) private information, (2) everyday life situation, and (3) emergency conditions. That is to say, the Seniors Service Center can “concern about” the elders. 政 治 大 B. Benefits the elderly think they have gained: The friendly visiting reinforces 立. and “handle” their condi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links of the elders to the world as well as the ties between the elders and. ‧ 國. 學. volunteers. Furthermore,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tact of the elders and volunteers,. ‧. emotional effects are reflected positively on the elders due to chatting, visiting,. sit. y. Nat. accompanying, and caring provided by volunteers, which also prevent them from. io. exclusion.. er. negative feelings, such as being lonely, getting bored, or feeling a sense of social. al. n. v i n C h and volunteers:UBesides official arrangements, C. The stories between the elders engchi. there may be other approaches for the elderly and volunteers to meet each other,. including: (1) they are neighbors originally, (2) they were introduced to each other by an acquaintance, and (3) they knew each other before in programs provided by Seniors Service Center. Additionally, the elders and volunteers interact mainly through conversations, which are mostly related to public topics instead of private ones. This means, the interaction mostly remains in a public territory. However, as time goes by, the elderly grow more close and familiar to volunteers. Under this situation, interaction patterns between the elderly and volunteers can be inducted into four categories: (1) task-centered based interaction, (2) ordinary social interaction, (3) v.

(6) interaction involved in private daily lives, and (4) neighborhood interaction. Finally, related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derly and volunteers include (1) personal background, (2) compatibility of the elder and volunteers, (3)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volunteers, and (4) environmental factors. D. Self-identity of the elders through process of friendly visiting: On one hand, the elder’s reactions toward the visiting services are decided by services out of volunteers’ goodwill, which also puts the elders into a position of service receivers. These reactions include: (1) the necessity of appreciation, (2) a sense of indebtedness. 政 治 大 elders are shifted into a place of passive objects instead of subjects as a service 立. which is compensated by repaying, and (3) an attitude of obeying, which means the. receiv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elders attempt to realize their position as a “subject,”. ‧ 國. 學. that is, the leading role, mainly in two ways: (1) The elders interpret care from. ‧. volunteers positively, trying to take themselves as friends of volunteers or respectful. sit. y. Nat. seniors instead of the needed ones. (2) The elders prevent themselves from being. io. er. merely help takers by paying back or even becoming volunteers themselves, providing services for others actively.. al. n. v i n Finally, the study focuses on C a special case, in which h e n g c h i Uthe identity of living-alone. elder is in debate. Offspring of the elder, who think their father need not help, are. arguing with the Center whether the elder can be identified as a living-alone elder or not; however, the power to make decision is in the hands of Seniors Service Center. Under this situation, the elder makes a series of responses:(1) At first, he appeases his children by restating justified and legitimate reasons from the Center. (2) But in fact, he still has doubts on his identity. (3)In the end, he seems to accept the truth on the surface but rejects it at heart, insisting to realize himself by being an active volunteer to provide services through programs of Seniors Service Center.. vi.

(7)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5 一、 是志工?還是朋友?—獨居長者與關懷訪視志工的互動關係 5 二、 由陌生到親密—獨居長者和關懷訪視志工之間關係的變化.... 6 三、 瞭解獨居長者和志工關係發展之相關因素................................ 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政 治 大. 第一節 獨居長者................................................................................................ 9 一、 獨居長者的定義............................................................................ 9 二、 獨居長者的人數.......................................................................... 10 三、 獨居長者的人口特質.................................................................. 12 四、 獨居長者的生理、心理與社會狀況.......................................... 15 五、 獨居長者的批判性觀點.............................................................. 17 第二節 獨居長者關懷訪視服務...................................................................... 19 一、 服務源起與目的.......................................................................... 19 二、 服務執行方式.............................................................................. 19 三、 關懷訪視的工作內容.................................................................. 21 四、 志工訓練...................................................................................... 22 五、 志工規範與倫理守則.................................................................. 23 第三節 社會關係.............................................................................................. 26 一、 社會關係...................................................................................... 26 二、 社會支持...................................................................................... 27 第四節 關係的發展與相關因素...................................................................... 34 一、 人際關係的意涵.......................................................................... 34 二、 人際關係發展的運作模式與歷程.............................................. 34 三、 影響關係發展因素...................................................................... 39 四、 獨居長者與志工關係發展之相關研究...................................... 40.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第三章.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質性研究方法...................................................................................... 4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樣本.................................................................................. 45 一、 研究場域...................................................................................... 45 (一) 如何進入...................................................................................... 45 vii.

(8) (二) 研究場域簡介.............................................................................. 45 二、 研究樣本...................................................................................... 46 (一) 取樣方式...................................................................................... 46 (二) 研究對象界定.............................................................................. 46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1 一、 資料蒐集...................................................................................... 51 二、 資料分析...................................................................................... 51 第四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51 第五節 研究倫理與反思.................................................................................. 52 一、 研究倫理...................................................................................... 52 二、 研究者的反思.............................................................................. 53 第四章 研究發現.................................................... 55. 政 治 大. 第一節 關懷訪視服務,服務了什麼?.......................................................... 55 一、 「關懷」和「慰問」是如何展現?.......................................... 55 二、 除了「關懷」和「慰問」外,還有什麼?.............................. 57 三、 在「關懷」和「慰問」的背後,潛藏著什麼?...................... 59 第二節 長者接受關懷訪視服務的自覺獲益.................................................. 62 一、 增進長者的社會連結.................................................................. 62 二、 改善長者的心情.......................................................................... 64 第三節 長者與志工生命交會的故事.............................................................. 69 一、 序篇:獨居長者與志工的相遇.................................................. 69 二、 主角對白:獨居長者和志工的談話主題.................................. 70 三、 故事的進展:獨居長者和志工之間的化學變化...................... 73 四、 配對關係:獨居長者與志工之間互動關係的型態.................. 76 五、 化學元素:長者與志工之間互動關係的相關因素.................. 80 第四節 長者接受訪視服務經驗中的自我和獨老身分認同.......................... 93 一、 長者接受關懷訪視過程中的自我身分認同.............................. 93 二、 獨老身分決定過程中的角力-以 D 阿公為例.......................... 100.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結論.................................................................................................... 107 關懷訪視服務內容與支持項目................................................ 107 一、 二、 長者自覺接受關懷訪視服務獲益............................................ 107 三、 長者與關懷訪視志工的互動關係和相關因素........................ 108 四、 長者接受訪視服務經驗中的自我和獨老身分認同................ 110 第二節 討論與建議........................................................................................ 111 一、 議題討論.................................................................................... 111 二、 建議............................................................................................ 115 viii.

(9) 第三節 限制與研究建議................................................................................ 119 一、 研究限制.................................................................................... 119 二、 未來研究建議............................................................................ 119 參考文獻. 121. 一、中文部分.................................................................................................... 121 二、英文部分.................................................................................................... 126 附錄. 131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31. 表目錄 表 2-1-2. 內政部、台北市、台北縣、高雄市之獨居老人界定 ............................ 10. 政 治 大. 表 2-1-1 民國 89 年至 97 年台灣獨居長者人數,按性別分 .................................. 13. 立. 表 2-2-1 志工訓練課程 .............................................................................................. 23. ‧ 國. 學. 表 2-3-1 比較社會支持的類別 .................................................................................. 28 表 2-3-2 非正式支持體系與正式支持體系之比較 .................................................. 31. ‧. 表 3-2-1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 47. sit. y. Nat. 表 4-2-1 志工訪視帶給長者的正向感受和減少的負向情緒................................. 67. io. er. 表 4-2-2 獨居長者與訪視志工之間的化學變化..................................................... 76 表 4-2-1 獨居長者與關懷訪視志工之間的願意分享和避免談及話題之比較...... 89. n. al. Ch. e圖目錄 ngchi. i n U. v. 圖 2-1-1 民國 89 年至 97 年台灣獨居長者人數,按性別分. 13. 圖 2-2-1 臺北市獨居長者志願服務工作流程圖 ....................................................... 20 圖 2-4-1 關係發展的運作模式 ................................................................................. 37 圖 2-4-2 關係發展進程之說明 ................................................................................... 42 圖 4-1-1 關懷訪視服務的運作模式.......................................................................... 61 圖 4-1-1 獨居長者與關懷訪視志工的互動關係型態............................................. 80 圖 4-4-1 志工的「慈善」形象和「善意」動機構成的服務正當性..................... 95 圖 4-4-2 獨居長者成為「接受」與「配合」的受助者........................................ 98 ix.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人口老化是全世界各國所面臨普遍現象,而台灣也面臨相同的狀況。在民 國 82 年我國的老人人口數有 149 萬多人,佔全國老年人口比率 7%,達到高齡化 國家(aging nation)的門檻,而至民國 97 年為止,我國老年人口已有 240 萬 2220 人,佔總人口數的 10%,而根據行政院經建會的推估,再過約 9 年,台灣老年人 口數將佔總人口 14.0%,正式進入高齡社會,到民國 114 年時,老年人口的比率 將再增加為 20.1%,進入所謂的超高齡社會,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位是 65 歲以上 的老人 (行政院經建會,2008),高齡化社會是台灣現階段的挑戰(林萬億,2006),. 政 治 大. 而老年人口的生活福祉也是需要關注的重要議題。. 立. 居住安排為是影響老人的生活福祉的重要因素之一(Lin, Yen & Fetzer ,. ‧ 國. 學. 2008)。在我國傳統家庭倫理文化的脈絡下, 「世代同住」一直我國最主要的居住 型態,但在近幾十年間有跡象顯示,我國老人的居住安排似乎呈現出與美國及其. ‧. 他西方國家一致的走向(齊力,1995),老人獨居或僅與配偶同住的居住型態呈現 增加的趨勢,而傳統世代同住的型態則趨向減少。從老人生活狀況調查上的統計. y. Nat. sit. 數據可以明顯看到這樣的趨勢變遷,在民國 75 年獨居長者的比率為 11.58%,民. al. er. io. 國 94 年則上升至 13.66%;至於世代同住的情況,民國 75 年老人與子女同住比. n. v i n Ch 和董宜禎(2007)以 1990 年的人口調查資料為基礎進行推估,預估在民國 145 年 engchi U. 率為 70.24%,民國 94 年則降至 60%(內政部統計處,1986、2005),另外楊靜俐. 我國獨居長者的比率將佔全部老人的 15%,突顯出老人獨居的居住型態在未來將 會持續增加,雖然從上述看來獨居長者比率的增加幅度並不明顯,但是獨居長者 的人數佔老年人口近 10%,每十位長者中就有一位獨居,代表他們是老年人口中 不可忽視的一個群體。 造成我國老人居住形態轉變的因素可以分為結構性因素、家庭性因素和個 人因素,結構性因素包括在 1950 年代大量遷移來台的士兵,步入老年之後相當 多人仍然單身且獨自居住,以及在 1980 年代工業化和都市化的發展,使得成年 子女婚後顧及就業與居住問題多會選擇移居至生活水準較高的地區,而老年父母 則獨自留在家鄉(陳肇男、史培爾,1990);在家庭因素方面,由於傳統家庭結構 的解組,核心家庭、單親家庭比例增加,加上出生率的下降、子女數變少,造成.

(11) 老人選擇與子女同住的機會減少(Gustavson & Lee, 2000);而在個人方面,除了 因為年長的父母體諒子女狀況而不願成為兒女的累贅外,個人主義的興起和老人 教育程度提高、經濟較為獨立和健康狀況的改善,也使老人選擇獨居的意願提高 (傅家雄,1991;陳肇男、史培爾,1990;沙依仁,2000)。 世界衛生組織曾將老人獨居定為高危險群(Iliffe et al., 1992;熊曉芳,1999), 他們可能面臨的問題大致可分類為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層面。在生理上,獨居 長者跌倒和患病的風險較高,亦有較高程度的功能損傷(Kharicha et al., 2007),此 外若有意外或急病發生時,由於家中缺乏人力提供立即性的協助,若患者無法以 電話連絡親友時,根本無人知曉,所以危險率及死亡率劇增(沙依仁,1996);在 心理層面上,獨居與心理健康是有相關的(Chou et al., 2006) ,空間隔離加上失能. 政 治 大. 和跌倒的風險而無法外出,使得獨居者的社會接觸缺乏,進而產生了社會孤立. 立. (Kharicha et al., 2007),並且會有較高的孤獨感。此外,在中國傳統的觀念下,老. ‧ 國. 學. 人多期待與子女同住,當被迫選擇獨居時會有被遺棄的感受,因此容易出現憂鬱 的症狀(Chou & Chi, 2000),台北市政府衛生局(2003)針對 2629 個獨居長者的自. ‧. 殺和憂鬱的篩檢調查結果顯示,近五成的老人有憂鬱傾向,1.4%有中度以上自殺 危機(徐淑貞等,2008);在社會層面上,獨居長者在經濟來源上多為自給(陳肇男,. y. Nat. sit. 1994;Chen,1996),因此容易面臨較高的經濟壓力(Chou & Chi, 2000)。除了經. er. io. 濟性支持的不足外,所獲得情感性和工具性的支持也較少(Chou & Chi, 2000),楊. al. v i n Ch 動,這意謂著大部分的獨居老人容易處於社會孤立的情況,缺乏社會支持。 engchi U n. 培珊(1999)的調查中指出,有 1/3 的獨居長者表示無人支持,3/4 沒有參與任何活. 社會支持是影響老人生活福祉的關鍵因素之一(Krause, 2001;高迪理, 1991;呂寶靜,2000),而造成上述獨居長者所面臨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困境的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源自於社會支持的不足。社會支持的意涵乃是指個人在主觀上 所感受到或客觀上所獲得來自正式或非正式關係中的精神上、資訊上、物質上的 協助,以維持個體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的整合(高迪理,1991;呂寶靜,2001)。 隨著年紀的增長,人們的社會角色與關係也隨之改變,老人與他人的互動方式會 受生理、社會與心理方面的改變影響,此外也會因為健康、認知和情緒的改變, 使得老人對於社會支持的需求因而增加(Hooyman & Kiyak, 2003),社會支持可 以幫助老人降低寂寞、增加幸福感與提升生活滿意度(Chou et al., 2006;呂寶靜, 2000) ,更有助於老人調適其在晚年生活上所遭受之壓力事件(高迪理,1991), 所 2.

(12) 以當老人所處的環境無法滿足其社會支持的需求時就會對老人的生活產生影響。 老人的社會支持系統可以區分為正式支持體系和非正式支持網絡,正式支持 體系包括政治和經濟制度、公私立社會福利機構,非正式支持網絡則包括親屬、 朋友和鄰居(呂寶靜,2001)。依據 Cantor & Little(1985)提出的社會支持層級補償 模式的論點,主張非正式支持網絡是老人尋求支持的第一順位,只有在親屬和重 要他人無法提供協助時,老人才會使用正式支持體系的資源。然對於獨居長者而 言,特別需要正式支持體系的協助,因為其居住形態的特性使其獲得的非正式社 會支持較少(Ha & Carr, 2005),反之在傳統的世代同住居住型態下,老人可就近 獲得同住子女的支持與照顧,但是當老人獨自居住時,老人和成年子女之間空間 距離的隔閡會使得彼此互動和交換的頻率降低(Chen, 1996),此外當面臨緊急性. 政 治 大. 的需求與協助時,獨居長者亦缺乏同住者可以提供立即性的協助(沙依仁,1996;. 立. 郭玫怡,2005;Cantor & Little, 1985),有研究比較獨居長者和非獨居長者的社會. ‧ 國. 學. 支持網絡,發現前者的親屬社會網絡較小,也獲得較少的工具性和情感性支持 (Chou & Chi, 2000),獨居長者比其他人更可能使用正式社會支持系統的協助. ‧. (Hooyman & Kiyak, 2003),或者是說獨居長者有正式服務的需求。. y. Nat. 我國是在民國八十七年開始推展獨居長者的正式服務,當時國內發生數起獨. io. sit. 居長者因在家中無人聞問而死亡多日才被發現的案件,這些事件成為新聞媒體關. n. al. er. 注的焦點並引發社會大眾的注意(陳菊,1998;劉慧俐,1998;周麗華,2002),. i n U. v. 中央與地方政府在面對民意的壓力下開始訂定獨居長者的相關政策,於是在民國. Ch. engchi. 八十七年內政部訂定「加強老人安養服務及獨居長者照顧實施方案」,隨即行政 院又通過「加強老人安養服務方案」(周麗華,2002),台灣省、台北市和高雄市 政府也陸續訂立獨居長者相關的服務方案。在獨居長者服務的執行模式上,政府 單位考量到公部門資源有限和強調社區組織的動員的力量(陳燕禎,1998),因此 結合民間志工人力的協助,提供獨居長者電話問安、關懷訪視、居家服務、餐飲 服務和陪同就醫服務(內政部統計處,2009)。上述服務項目之使用人次,依內政 部統計處(2009)之資料,從民國 83 年的 83 萬人次不斷增加,至民國 97 年己有 350 多萬人次接受上述服務,其中以使用餐飲服務之人次最多,達 100 多萬人次; 關懷訪視服務次之,則有 70 多萬人次使用。上述由志工所提供的五項服務中, 居家服務、餐飲服務和陪同就醫服務較偏向提供實質性的工具性支持,電話問安 和關懷訪視服務偏向情感性的支持,但不論是哪一類型的服務,在志工服務的過 3.

(13) 程中都具有促進獨居長者的社會互動的效果,國內一項針對送餐服務滿意度的調 查,有高達 90%的使用者表示對於送餐服務促進其社會互動的助益感到滿意(郭 建賜等,2007)。 我國的關懷訪視服務類似於美國的老年友伴方案(senior companion program) 和英國的家訪友好服務(home-visiting befriending service),此類方案的目的是透 過志工進行居家訪視與老人建立有意義的關係以滿足其情感性的需求,增加獨居 長者的社會接觸以減少社會孤立,如此有助於維持其心理健康和預防精神疾病, 方案的執行方式是由志願服務組織將老人和志工進行配對,志工會定期至獨居長 者家中進行訪視(Andrews et al., 2003;Butler, 2006;Pennington & Knight, 2008)。 國內和英國的關懷訪視服務的志工規範清楚規定志工不須從事家務協助和個人. 政 治 大. 照顧,而美國的老年友伴方案的協助內容則除了單純的陪伴外,亦包括家務和個. 立. 人照顧的協助(Andrews et al., 2003;Butler, 2006;Pennington & Knight, 2008;. ‧ 國. 學. Senior Corps, 2010)。相關方案的成效評估也發現經過志工訪視服務後老人自述的 孤獨感有減少(Bogat & Jason, 1983;Nagel, Newlin &Cimbolic, 1988,引自. ‧. Pennington & Knight, 2008),且老人的心情變的更愉快(Mcneil, 1995)。國內的調. io. sit. Nat. 對於志工服務滿意度高達 65.7%(高雄市政府,2001)。. y. 查則發現有 19.7%的獨居長者認為接受志工關懷服務後獨居生活比前一年佳,且. n. al. er. 回顧過往關於關懷訪視服務的文獻,大多是立基於服務提供者的觀點,忽略. i n U. v. 了服務使用者—獨居長者的聲音,故本研究主要從獨居長者的角度出發,探究獨. Ch. engchi. 居長者接受關懷訪視服務的經驗為何?而研究者的實習經驗中,觀察到不同的獨 居長者和志工之間的互動關係具有差異性,有的長者與志工就像是朋友一般,但 相對的,也有的獨居長者和志工之間就單純只是服務提供者和接受者的關係,引 發學生感到好奇,志工在服務組織的安排下進入獨居長者的生活場域中,那麼對 於獨居長者而言,是如何看待一個由正式社會體系介紹而來,期待甚至是強迫要 和他相互認識的「志工」?. 4.

(14) 第二節 問題意識 一、是志工?還是朋友?—獨居長者與關懷訪視志工的互動關係 正式支持體系是在科層結構脈絡下,以有組織或可預測的模式所組成(黃源 協,2005),體系中提供者與老人之間沒有孝道責任、情感和社會連結的相關性(呂 寶靜,2001),它的的特徵包括:(1)任務取向的、(2)目標導向的、(3)只在特定時 段內提供協助、(4)高度專門化、(5)需付費的(Travis, 1995)。相對而言,非正式支 持網絡是基於血緣、婚姻關係所結合如家庭成員、親戚,或者是因友誼及地緣關 係如朋友、鄰居而建立的網絡(Litwak, Jessop, & Moulton,1994;呂寶靜,2001; 黃源協,2005),它的特性在於:(1)較低技術性、(2)符合個別老人不可預測及即. 治 政 大 關係,對於老人過去的照顧加以回饋、(5)非正式支持網絡所提供的情緒支持非 立 常重要(Cantor & Little, 1985)。基於上述對於正式和非正式支持系統的分類來. 興式的需求、(3)在時間的投入和協助的項目上較具彈性、(4)協助是其於互惠的. ‧ 國. 學. 看,志願服務組織是屬於科層結構的體制,並以目標導向提供老人任務性協助, 提供服務的志工不具有基於血緣或情感關係的義務責任,因此大多數的學者都將. ‧. 志願服務歸類為正式支持系統(Cantor & Little, 1985;呂寶靜,2001;黃源協,. sit. y. Nat. 2005)。. io. er. 但若進一步分析,獨居長者關懷訪視的服務其實在許多方面跨越了正式支持 網絡的界線。首先,志工雖然是經由正式支持體系的分派來提供獨居長者服務,. n. al. Ch. i n U. v. 但是服務關係中的志願性的層面(volitional aspect),使得志工所提供社會情緒支. engchi. 持是不同於有酬照顧者的基於經濟交換所提供的支持(Karner, 1998;Post, 2005; 引自 Pennington & Knight, 2008);第二,志工透過居家訪視和陪伴與獨居長者建 立的社會關係,甚至會進一步發展成為友誼或是類似家人的關係(Andrews et al., 2003;Butler, 2006;Pennington & Knight, 2008),而基於這種關係的基礎所產生 的支持取向其實是更偏向於非正式支持網絡的特性;最後,若從志工服務的內容 來看,關懷訪視服務較不需要專業的技巧,服務的時間也比專業服務具有更大的 彈性,支持的內容也與情感性支持為主,因此關懷訪視服務的取向其實更偏向是 非正式支持的資源。 McNeil(1995)發現,獨居長者居家訪視方案結束後,仍然有許多的獨居長者 仍然和志工繼續保持聯繫,而當志工不再是志工時,或許才可以完全突顯出志工 5.

(15) 是基於友誼或是情感的關係而和老人產生連結的非正式性,所以關懷訪視志工其 實是流動在老人的正式和非正式支持網絡兩個體系之間,志工雖然在一開始是由 正式支持體系引介而來的服務提供者,但是其服務的目的和支持的內涵卻是偏向 非正式支持體系的特性。因此,對於獨居長者而言,他們是如何看待這個來自正 式組織要和他建立非正式關係的「志工」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二、由陌生到親密—獨居長者和關懷訪視志工之間關係的變化 國內針對獨居長者和志工之間的關係的相關研究非常稀少,惟一的一篇是 鐘文君(1998)的「老人居家服務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互動關係之研究」,由居服員 的角度出發,以社會交換理論來分析雙方的互動關係。研究發現志工與老人的互. 治 政 大 的情形多為互相交換人生經驗及互相表達關心之意,雙方也透過互相尊重、互相 立 關懷、分享日常生活鎖事等情形而達到互惠的原則。在照顧成本方面,大多數的 動情形包括了「資源交換」、「互惠互動」、「照顧成本」、「公平互動」。資源交換. ‧ 國. 學. 受訪者不認為照顧老人會有太大的壓力或體力無法負荷。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互 動關係滿意度方面,多數的受訪者認為與被照顧者的關係不錯,相處融洽。研究. ‧. 者認為,此研究中約有三成的受訪者是有酬的居家服務員,他們服務的目的主要. y. Nat. 是在提供家務和個人照顧的協助,因此和老人之間建立的關係可能會和無酬的關. io. sit. 懷訪視志工有所不同;此外僅以居服員為研究對象,也欠缺老人本身對於此項互. n. al. er. 動關係的看法;另外本研究是立基於社會交換理論設計的封閉式選項的問卷進行. i n U. v. 資料收集,僅能橫斷性的瞭解老人和志工之間的互動關係,無法更深入了解老人. Ch. 和志工之間關係建立的歷程。. engchi. Carstensen(1991)的社會情緒選擇理論指出,當人們察覺到自己生命時間的 有限時,他們會傾向減少社會接觸的數量,而專注在「較少,但具情感重要性」 的關係。所以也就是說老人會建立主觀上認定較重要的社會關係網絡,而關懷訪 視志工在一開始僅是獨居長者的擴大社會網絡之中的一個不甚熟悉的陌生人,那 麼又是在什麼樣的歷程的發展之下,讓獨居長者逐漸將志工認定為是具有情感意 義的和個人重要性的社會關係中的一份子。Pennington & Knight(2008)訪問 7 位 友善訪視的志工及 5 位老年案主,希望能夠瞭解志工-老人之間關係發展的經驗, 研究者將這段關係發展的歷程視為旅程(journey),包含五個發展階段:(1)啟程服務單位媒合志工與老人;(2)作出改變(make a difference):志工服務的動機是希. 6.

(16) 望能回饋社會,幫助社會改變;(3)契合性和連結(Compatibility and Connecting): 互動和契合性可幫助兩人關係的進展;(4)保持界限:志工不願意突破和老人之 間的關係的界限;(5)突破界限:志工跨越志工規範的界限,與老人建立進一步 的關係。但是研究者認為,作者雖然同時訪問了志工與老人,但是在研究分析, 主要仍然是著重在志工本身的觀點,描述志工突破志工規範以和老人發展進一步 的關係,對於老人如何詮釋和志工關係的變化的分析並不足夠。 三、瞭解獨居長者和志工關係發展之相關因素 有許多的因素會與關係的發展有相關,像是某些結構性因素與關係的發展 有相關性,譬如接觸的機會、性別和社經地位的相似性、共通的興趣和相似的態. 治 政 大 志工關係發展相關因素的探索,雖然國外的相關研究已經發現,互動的時間、雙 立 向交換的友善關係、信任感、契合度是影響獨居長者和志工的關係發展的相關因. 度,或是共同的歷史經驗或年齡(Andrews et al., 2003)。目前國內缺乏獨居長者和. ‧ 國. 學. 素(Andrews et al.,2003;Pennington & Knight, 2008),但是中國傳統和西方文化之 間的民族差異性,可能會影響老年人與他人關係的維持和發展(Krause, 2006),故. ‧. 國內獨居長者和志工關係發展的相關因素可能會不同於國外的研究結果。因此,. y. sit. io. 第三節 研究問題. er. 關聯性。. Nat. 本研究從老人的觀點出發,了解哪些因素會與獨居長者志工之間的關係發展具有. al. n. v i n Ch 綜合上述,本研究乃呈現獨居長者的關懷訪視經驗,研究問題如下: engchi U. (一) 獨居長者實際經驗之關懷訪視服務內容為何? (二) 獨居長者自覺關懷訪視服務的獲益為何? (三) 獨居長者與志工之間的互動關係為何? (四) 獨居長者與志工之間的互動關係會隨著時間發生哪些變化? (五) 獨居長者和志工關係發展的相關因素為何? (六) 獨居長者接受訪視服務經驗對其自我概念的影響為何?. 7.

(1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 獨居長者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2010)對於獨居長者之認定標準:(1)年滿 65 歲以上,居 住本市。(2)非居住於機構(含立案及未立案機構) 。(3)單獨居住且無直系血親卑 親屬居住臺北市者,列入獨居。但若長者與親屬關係疏離者,不在此限。(4)雖 有同住者,但其同住者符合下列狀況者,且無直系血親卑親屬居住臺北市,列入 獨居:同住家屬無照顧能力;同住家屬 1 週內有連續 3 天(含 3 天)以上不在者, 列入獨居,但間歇性不在者,不予列入;同住者無民法上照顧義務、無照顧契約 關係者。(5)夫與妻同住且均年滿 65 歲且無無直系血親卑親屬居住臺北市者,列 入獨居。. 立. (二) 關懷訪視志工. 政 治 大. ‧ 國. 學. 隸屬於政府組織、公辦民營單位或是民間團體所組成之志願服務組織,從 事獨居長者訪視服務,定期至獨居長者家中進行關懷訪視者。.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8. i n U. v.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獨居長者 研究者於本節中將首先由字面和實務上來釐清獨居長者的概念;其次陳述國 內獨居長者人數的增長趨勢;進一步,呈現獨居長者在性別、婚姻狀況、子女狀 況和經濟狀況上的人口特質;接著則是探討獨居長者的生理、心理與社會狀況; 最後則呈現獨居長者概念的批判性觀點。 一、獨居長者的定義 根據國語辭典的名詞解釋,「獨居」的意思乃是指「單獨一人居住」,而老 人的意思則是「老年人」(國語辭典簡編本,2010),因此從字面上來看獨居長者. 政 治 大 統一標準(楊培珊,1999),一般而言,獨居長者的定義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 立 狹義而言,乃指年滿六十五歲以上之老人單獨一人居住於單一戶內;就廣義而 意謂著「單獨一人居住的老年人」。但是在實際上,獨居長者的概念其實並沒有. ‧ 國. 學. 言,則是雖有同住者,但同住者無生活自理能力或無照顧能力(黃秋華,2000; 郭玫怡,2005)。狹義和廣義相比較下,可以發現前者侷限在字面上的定義,而. ‧. 廣義則是由老人的實際需求的觀點出發,強調老人雖非獨自一人居住,但同住者. sit. y. Nat. 並無法發揮支持之功能,因此有同住者的老人仍會面臨和實質獨居的老人類似的. io. er. 需求,故在老人保護的考量之下,亦將之納入獨居長者的概念中。. al. v i n C h 狀況、有同住者但同住者無自理能力或照顧 居長者之界定,將定義分為目前居住 engchi U 能力、特定時間的獨居事實三項要素,而研究者則認為除了上述三項條件外,應 n. 國內實務的定義方面,郭怡玫(2005)整理了內政部、台北市、高雄市對於獨. 該還包括了獨居長者的居住場域此項要素,以及非以戶籍為界定而以實際狀況作 為判斷基準,因此將定義分為四個面向:(1)老人的年齡資格、(2)目前實際的居 住狀況(非戶籍)、(3)同住者的功能狀況、(4)非居住於機構中。研究者依上述四個 面向來分析我國內政部(內政部統計處, 2005)、台 北市(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2010)、台北縣(台北縣政府社會局,2010)、高雄市(高雄市政府社會局,2010) 各地區對於獨居長者之界定方式(詳見表 1),可以發現各地區對於獨居長者之定 義雖然在細節上有所的不同,但幾乎都涵蓋了上述四個面向。此外,就整體而言, 都是偏向廣義的獨居長者定義,即使老年夫妻同住或與子女同住,但只要老人的 同住者無生活自理能力或照顧能力、或是長時間不在家,即符合獨居長者之條件。. 9.

(19) 表 2-1-2 年齡資格. 內政部、台北市、台北縣、高雄市之獨居老人界定. 實際居住狀況. 同住者的功能狀況. 內. 年 滿 六 十 目 前 居 住 事 實 1. 一戶兩人以上老人,其中一人缺乏生活自理. 政. 五 歲 以 上 為依據. 部. 之單身獨. 居住場域. 能力 2. 與子女同戶籍,但子女未經常性同住(連續. 居老人. 達三天以上獨居之事實者) 3. 或雖與子女同住,子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台. 台北 市 六. 以 居 住 事 實 為 1. 戶內僅有二人,其中一人 年滿六十五歲,另 不 含 機 構. 北. 十 五 歲 以 依據. 市. 上之單身. 政 治 大 與子女同戶,但子女未經常同住(未經常同 一人無照顧能力. 立. 老人. 2.. 老人. 住係指有二十四小時以上獨居事實). ‧ 國. 學. 台. 年 滿 六 十 長 期 居 住 本 縣 有同住者,但其同住者無照顧能力或經常性不 非 居 於 機. 北. 五 歲 以 上 不論設籍與否. 縣. 單獨居住. 高. 年 滿 六 十 不論 設 籍 與 有同住者,但同住者無照顧能力或經常性不在 非 居 住 機. 雄. 五 歲 以 上 否,長期居住於 (經常性指有 24 小時以上獨居事實). 市. 之老人. ‧. 在. n. al. er. io. sit. y. Nat. 高雄市. 構內. Ch. i n U. v. 構內. 2009;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10; e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 ngchi. 台北縣政府社會局,2010;高雄市政府社會局,2010. 二、獨居長者的人數 綜觀國內現有的文獻,在陳述國內老人的居住安排狀況或是獨居長者人數 時,大多引用兩項較具代表性的統計資料:其一為內政部針對需關懷獨居長者列 冊之統計(黃秋華,200;陳峰瑛,2003;黃秀蘭,2004;郭玫怡,2005;鄭喜文, 2005;廖秀慧,2006;陳勢如,2008;連雅棻、黃惠滿、蘇貞瑛,2008);其二 為內政部統計處的老人生活狀況調查(Lin, Yen & Fetzer, 2008;施教裕,1998;楊 培珊,1999;熊曉芳,1999;黃麗玲,200;周麗華,2002;郭玫怡,2005;陳 10.

(20) 勢如,2008;葉淑娟、施智婷、莊智薰、蔡淑鳳,2005;陳俊宏、陳鎰明,2008; 陳正芬,2008;陳燕禎、林小圓,2008),但是這兩項統計資料所採用的調查方 式和結果並不相同。 根據內政部列冊需關懷之獨居老人的統計,在民國 97 年我國有 48,727 位獨 居長者,約佔全國老年人口的 2.0 %(內政部統計處,2009)。此項統計資料的 來源,是每年度由各地的戶政單位透過戶籍資料的整理、實地訪查,或是蒐集接 受政府或民間單位福利服務供給之獨居長者數目,進而獲得的資料數據(郭玫 怡,2005)。然而,透過上述方式所獲得之資訊可能會因為戶籍資料與實際狀況 不符(施教裕,1998;楊培珊,2001),或是實際上獨居但因無使用福利資源者而 未被通報,造成在通報資料上出現遺漏,因此低估了實際獨居長者的人口數(郭 玫怡,2005)。. 立. 政 治 大. 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則是由內政部統計處委外所進行的調查研究,約每 2-3. ‧ 國. 學. 年針對我國老人進行一次隨機抽樣調查,根據最近一次的調查結果顯示,民國 94 年 65 歲以上老人的居住狀況,獨居者占 13.66%,若以居住安排的比例作為推. ‧. 估數據,在民國 97 年我國獨居長者數約為 328,143 人,和民國 94 年內政部統計. y. Nat. 之列冊需關懷之獨居長者人口數相比,內政部列冊獨居長者僅有 47,469 人,兩. io. sit. 者之相差達六倍以上,造成了這個差距的因素,可能是由於內政部的列冊資料僅. n. al. er. 將有服務需求的獨居長者納入,初步排除獨居但是未有服務需求之獨居長者,因. i n U. 此導致內政部列冊的統計數據低於老人狀況調查結果。. Ch. engchi. v. 儘管上述兩項獨居長者統計資料的數據有所差距,但已許多的文獻指出, 獨居確實是台灣老人居住安排的新興趨勢(陳肇男,史培爾,1990;陳肇男,1993; 齊力,1995;劉訓蓉,2003;郭玫怡,2005;楊靜俐和董宜禎,2007),西方主 流的獨居模式在台灣逐漸盛行,傳統世代同住的模式雖然仍是主流但已有下降之 趨勢,意謂著台灣獨居長者的人口數將逐漸增加。 陳肇男、史培爾(1990)認為造成我國獨居長者增加的因素可以分為結構性因 素和個人性因素。結構性因素包括在 1950 和 1980 年代這兩次的選擇性遷徏,第 一次的遷徏,是指在二次大戰後近百萬人從中國大陸移民來台灣,其中包含許多 當時未婚的年輕士兵,而這些移民人口到了晚年仍然未婚因而成為獨居長者; 1980 年代遷徏則是受到工業化和都市化的發展的影響,年輕一輩為了追求經濟 11.

(21) 利益和生活品質而遷居至都市,年老一代則因為念舊而選擇獨自留在家鄉;在個 人性因素方面則是老人對於居住安排看法的不同,像是較高的教育程度的老人在 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影響下,希望有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加上具有自主的經濟能 力不須依賴子女,故較會選擇不與子女同住。 三、獨居長者的人口特質 (一) 性別 聯合國調查顯示,全球 134 個國家(地區)中,8 成以上的國家的獨居老 年男性之比例高過於老年女性,僅不到 2 成的國家呈現相反趨勢(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2005;行政院主計處,2006),. 政 治 大 性的獨居機率較男性高(熊曉芳,1999;郭玫怡,2005;行政院主計處,2006), 立 這是因為女性壽命普遍比男性多 4-5 歲,年紀越大愈容易面臨喪偶狀況,因此女. ‧ 國. 學. 此外,女性通常嫁年長於自己的男性以及老年婦女結婚的可能性也較老年男性 低,都是造成老年女性獨居比例較高的原因(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2005;行政院主計處,2006)。. ‧. 至於我國的獨居長者的性別比例,以往都是傾向男多於女的狀況,但近年兩. y. Nat. sit. 性的差距有日漸縮小的趨勢,甚至出現逆轉的情況(行政院主計處,2006),根據. er. io. 內政部列冊獨老人數的性別比例,在民國 89 年獨居長者人數的男女性別比為 1 :. al. n. v i n Ch 獨居老年女性的人數己追上男性;另外,歷年的老人生活狀況調查結果也出現類 engchi U. 0.6,獨老男性人數為女性之兩倍,但到了民國 96 年,男女性別比已發展至 1 : 1,. 似的變化趨勢,老年女性中獨居人數的百分比逐漸趕上甚至超過老年男性中獨居 的百分比(行政院主計處,2006)。而造成我國以往的獨居長者性別比例男多於女 的原因,是由於我國的獨居長者中有一部分是在 1950 年代由中國大陸遷移來台. 的單身男性榮民所組成(陳肇男、史培爾,1990;陳肇男,1993;熊曉芳,1999; 省政府社會處,1999;郭玫怡,2005),因此老年男性榮民隨著時間逐漸減少, 老年獨居女性逐漸增多,未來的發展是否會較傾向符合國際的趨勢是值得觀察的 現象(楊培珊,1999;郭玫怡,2005;行政院主計處,2006)。. 12.

(22) 表 2-1-1 民國 89 年至 97 年台灣獨居長者人數,按性別分 單位:人數(%) 性別比. 性別. 男性(%). 女性(%). 合計(%). 年度(民國). (男性為 1). 89 年. 33,551(63.8). 19,893(37.2). 53,444(100). 1 : 0.6. 90 年. 31,045(59.4). 21,234(40.6). 52,279(100). 1 : 0.7. 91 年. 29,471(60.0). 19,640(40.0). 49,111(100). 1 : 0.7. 92 年. 28,260(58.1). 20,377(41.9). 48,637(100). 1 : 0.7. 93 年. 27,246(56.6). 94 年. 26,109(55.0). 95 年. 26,033(53.6). 22,528(46.4). 48,561(100). 1 : 0.9. 25,103(51.6). 23,567(48.4). 48,670(100). 1 : 0.9. 24,330(50.0). 24,397(50.0). 48,727(100). 1 : 1.0. ‧ 國. ‧. 97 年. 學. 96 年. 立. 治 48,171(100) 政20,925(43.4) 大47,469(100) 21,360(44.1). 1 : 0.8 1 : 0.8. n. al. er. io. 台灣獨居老人人數按性別. 40,000 35,000. sit. y. Nat. 資料來源:整理自民國 89 年至 97 年內政部列冊需關懷獨居長者統計資料. Ch. engchi. i n U. v. 30,000. 男 性. 人數. 25,000 20,000. 女 性. 15,000 10,000 5,000 - 89年. 90年. 91年. 92年. 93年. 94年. 95年. 96年. 97年. 民國 資料來源:整理自民國 89 年至 97 年內政部列冊需關懷獨居長者統計資料. 圖 2-1-1 民國 89 年至 97 年台灣獨居長者人數,按性別分 13.

(23) (二) 婚姻狀況 婚姻狀況與居住安排之間存在有一定程度的邏輯關聯,簡而言之,如果目 前己婚有偶且與配偶同住,自然不可能是獨自一人居住,反之未婚者在理論上不 應該有配偶、子女,當然也無從與之同住,因此獨居的機率自然較己婚者高,此 外,與配偶分居或離婚的老人與已婚子女同住的比例也偏低,獨居的可能性較高 (齊力,1995)。聯合國統整 40 個國家(地區)的獨居長者資料,發現已婚的老年人 比無婚姻關係者(unmarried),更可能和子女或孫子女同住(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2005),這也反映在我國的統計數 據上,依據民國 94 年的老人生活狀況調查,在未婚的老年人中,獨居比例高達 58%,離婚或分居的老人之獨居比例則次之(47%),有配偶或同居者之老人居住. 政 治 大. 型態為獨居的比例最少,僅 2.4%。此外,其他的全國或地區性的獨居長者調查. 立. 也呈現出類似的結果,「喪偶」和「未婚」佔 了獨居老人中的大部分比率,而離. ‧ 國. 學. 婚者次之(省政府社會處,1998;熊曉芳,1999;楊培珊,1999;黃秋華,2000; 郭玫怡,2005;連雅棻、黃惠滿、蘇貞瑛.2007)。. ‧. (三) 子女狀況. sit. y. Nat. 如同上述對於婚姻狀況的描述,當老人未婚或是己婚但無子女時,老人沒. io. er. 有選擇傳統世代同住的機會,因此成為獨居長者的機率較高,此外,除了子女的 有無外,子女數也會影響到老人對於居住安排的選擇(齊力,1995)。我國許多地. n. al. Ch. i n U. v. 區性的調查都顯示獨居長者的子女數較少或無子女(楊培珊,1999;楊麗玲,. engchi. 2000;黃秋華,2000)。此外,省政府社會處針對全台獨居老人進行調查,結果 發現有 43.6%的獨居長者並無子女,其中男性獨居長者無子女的比例高達 59.0%,超過女性的 13.8%許多(省政府社會處,1999)。兩性之間的這個差距,可 能是因為此項調查中,超過三分之一的獨居長者是屬於榮民身分(38.4%),而這 群民國 39 年來台的單身男性,可能因為適婚年齡時面臨戰亂,或是台來後的省 籍隔閡或是經濟和法令上的限制,而有較高的未婚、離婚、分居率、子女數較少 (陳肇男,1994;齊力,1995;熊曉芳,1999),因此造成獨居老年男性無子女的 比例高於女性(郭玫怡,2005)。. 14.

(24) (四) 經濟狀況 省政府的調查(1999)指出,有 32.5%的獨居長者是屬於中低收及低收入戶, 此外,獨居長者的生活費主要來源,以接受政府補助最多,佔 55%,其次是子女 供應 19.7%,接著才是本人或配偶退休金及撫恤金 16.1%,若與我國常態的老人 狀況相比較(以 2000 年的老人狀況調查為準),有約一半的老人的經濟來源以子 女奉養為主(47.13%),顯然獨居長者獲得子女經濟支持的比例較一般老人低,這 也符合 Chen(1996)對於我國老人的居住安排和經濟來源的相關性的研究,結果發 現未和子女同住的老人和與子女同住的老人相比,前者有顯著較高比例在經濟上 獨立而非依賴子女。至於,對經濟狀況的看法,有三分之一的獨居長者認為生活 費並不夠用,特別是對於罹患慢性病且需部分依賴他人的獨居長者對於生活費不. 政 治 大. 滿的比例最高(省政府社會處,1999) ,若與我國常態的老人狀況相比較(以 2000. 立. 年老人狀況調查為準),不到五分之一的老人認為在經濟狀況上有困難(18.53%),. 小結. ‧. ‧ 國. 學. 因此可以推論獨居長者在經濟上較少依賴子女,且較容易感覺到經濟困難。. 從上述的文章我們可以得知,我國的獨居長者過去以男性為多,近年來男. sit. y. Nat. 女的人數則逐漸接近,甚至未來獨老女性的人數可能會逐漸超過男性;而獨居長. io. 較少依賴子女,且較易感受到經濟壓力。. n. al. Ch. engchi. 四、獨居長者的生理、心理與社會狀況. er. 者的婚姻和子女狀況則以未婚、喪偶和無子女者最多;在經濟狀況上,獨居長者. i n U. v. (一) 生理健康 黃麗玲(2000)綜合國外的實證研究,認為獨居長者的健康狀況與一般老人無 異,獨居長者的罹病數並未較多,獨居狀態亦不會使老人健康衰退的危險性增 加,且有能力獨居的老人一般健康狀況與非獨居長者無顯著性差異。但是在英國 一項針對 2601 位 65 歲以上的老人和獨居長者的實證調查,發現獨居長者和疾病 與失能的高度相關性,以及有較高的健康和社會風險,此乃是因為受到獨居長者 的高齡、低教育和女性人數較多的影響,所以在控制了年齡、性別、教育和收入 之後,獨居長者僅在跌倒風險、飲食不佳和視覺喪失與關節疾病上,比一般老人 有更高的風險性(Kharicha et al.,2007),但是考量到國內獨居長者的性別與年齡. 15.

(25) 等人口特質的文化差異性(行政院主計處,2006),因此國內獨居長者的健康狀況 可能與國外有所不同。 國內對於獨居長者身體健康概況的研究,不論是以自覺健康狀況或是實際上 的疾病數、日常生活功能和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來進行調查,調查的結果並不一 致。有的文獻指出,獨居長者的健康狀況良好(熊曉芳,1999;黃麗玲,200;黃 秋華,2000;宋寧娟,2002),亦有文獻指出獨居長者健康狀況較一般老人差(楊 培珊,1999)。但上述的研究的皆屬於地區性的調查,且未控制可能影響健康狀 況的其他因素,因此著實難以推論我國獨居長者的健康狀況。不過即使無法證實 獨居長者的生理狀況是否會較一般老人差,但是由於老人獨自居住的特殊性,在 發生疾病或是跌倒的緊急事件時,可能無人可以提供立即性的協助,或是平日無. 政 治 大. 人陪伴就醫和生病時乏人照顧,都有可能會增加獨居長者跌倒、感冒和身體傷害. 立. 的風險(Campion, 1996;引自 Yeh & Lo, 2004;沙依仁,1996)。. ‧ 國. 學. (二) 心理衛生. 社會孤立、孤寂和悲傷都是引發老人自殺的風險因子(Devons, 1996;引自. ‧. Gustavson & Lee, 2000),而獨居又與心理和精神狀況有關聯(Yeh & Lo, 2004),長. sit. y. Nat. 者因為獨居而造成與社會的接觸的不足,以及難以獲得來自親友的支持,因而影. io. er. 響長者的情緒和心理健康 (沙依仁,1996;Chou et al., 2006)。Mui & Burnette(1994) 以國家長期照顧的資料,比較有功能障礙老人中的獨居者和與家人同住者,發現. n. al. Ch. i n U. v. 獨居長者比非獨居長者感覺到更孤獨和更加的憂鬱。此外對於華人而言,在中國. engchi. 傳統觀念下,老人偏愛且期望能夠與子女同住,故期待落空後的被遺棄感和孤獨 感可能更加沉重,因此對華人而言,獨居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可能更為普遍(Chou et al., 2006)。而在國內的研究方面,宋寧娟(2002)針對台北市 260 位獨居長者調 查結果發現,六成以上的獨居長者有孤獨寂寞的感覺。另外,台北市針對 2629 個獨居長者的自殺和憂鬱的篩檢調查結果顯示,近五成的老人有憂鬱傾向,1.4% 有中度以上自殺危機(台北市政府衛生局,2003),上述的資料都突顯出獨居長者 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感到擔憂。 (三) 社會關係 在世代同住情況下,老人可就近與同住者往來,並獲得支持,但是當老人獨 居時,老人和成年子女之間的空間距離的存在,使得彼此的互動和交換的頻率和 16.

(26) 可即性降低(Chen, 1996;郭玫怡,2005),而使得獨居長者較容易有社會孤立的 問題。Kharicha et al.(2007)在英國的研究發現,獨居長者比非獨居者更可能有會 面臨社會孤立的風險。此外,Chou & Chi(2001)在香港的調查結果則發現,獨居 長者獲得較少的工具性和情感性支持,獨居長者的親人社會網絡較小,但是朋友 的社會網絡則與非獨居長者沒有差異,這進一步說明了獨居長者與非獨居長者的 差異性,不僅在於社會支持的缺乏,亦包括了社會網絡組成的不同。在台灣的研 究發現,對於獨居長者而言,配偶及成年子女的支持相較於鄰居朋友的支持是較 低(鄭喜文,2005),獨居長者與子女互動的頻率也低於與鄰居朋友的互動(楊培 珊,1999),這是因為獨居長者可能未婚或喪偶,或者即使有子女也不在身邊, 因此鄰居和朋友就成為獨居長者主要的支持來源。 小結. 政 治 大 從上述的文章中我們可以得知,獨居長者的身體狀況不必然會比一般老人 立. ‧ 國. 學. 差,但是由於缺乏同住者可以提供立即性的協助,所以仍然有較高的健康危害風 險;在精神狀況上,獨居長者較容易感覺到孤獨和憂鬱;至於獨居長者的社會關. ‧. 係,因為沒有子女或是與子女的空間距離的隔閡而造成互動的不頻繁,使得獨居 長者的社會支持缺乏,此外,獨居長者的社會網絡組成不同於和家人同住的老. Nat. sit. y. 人,獨居長者的親人社會網絡較小,鄰居朋友網絡則較大,獨居長者與後者的互. io. n. al. er. 動和支持頻率亦較高。. 五、獨居長者的批判性觀點. Ch. engchi. i n U. v. 上述的段落,企圖從量化的統計數據呈現出獨居長者的人口特質、生理、 心理和社會的概況,但楊培珊(1999)也提醒雖然可以從數據中發現獨居長者的某 些特性,不過基本上他們仍是異質性相當大的一個群體,可是在媒體的渲染下獨 居長者幾乎成為大眾眼中孤苦無依的同質性群體,獨居長者被假設為被子女遺棄 的老弱者,這樣的論述凸顯了因貧困而獨居的老人經驗,但卻忽略了獨居老人也 可能是有足夠經濟能力選擇不與子女同住的長者(王增勇,2005),也就是說其實 長者獨居本身並不是問題,問題是在於是否身體狀況不佳又或是缺乏社會支持 (施教裕,1998;楊培珊,1999;莊裕寬,1998;陳燕禎,1998)。另外,鄭景鐘 (2006)以台北市的「獨居老人照顧服務」方案為例,探討獨居老人概念是如何被 建構,結果發現獨老的概念,原本僅是「居住的事實」,但卻在社會建構的過程 中成為「政策上框定需監控的人口群」,意謂著獨居長者的概念和服務規範似乎 17.

(27) 都是在媒體的論述和政策建構之下產生的,忽略了獨居長者的差異性和真實感 受,故本研究主要從獨居長者的觀點出發,呈現獨居長者接受關懷訪視服務的經 驗。 總結 透過本節可以對本研究之受訪對象的樣貌有基本的認識。本文所採用的獨 居長者的定義是廣義的概念,除了年滿六十五歲以上而單獨居住的長者外,即使 長者有與人同住,但若同住者無生活自理能力或無照顧能力,則亦屬於獨居長 者。從統計資料來看,我國的獨居長者人口數有逐漸增長的趨勢,這些獨居長者 的人口特質,在過去以男性為多,近年來男女的人數則逐漸接近,甚至獨老女性 的人數在將來可能會逐漸超過男性;獨居長者的婚姻和子女狀況則以未婚、喪偶. 政 治 大 力。獨居長者在生理、心理與社會狀況方面,雖然獨居長者的身體狀況不必然會 立 和無子女者最多;在經濟狀況上,獨居長者較少依賴子女,且較易感受到經濟壓. ‧ 國. 學. 比一般老人差,但是由於缺乏同住者可以提供立即性的協助,所以仍然有較高的 健康風險;在精神狀況上,獨居長者較容易感覺到孤獨和憂鬱;此外,因為無子. ‧. 女或是與子女的空間距離的隔閡而造成互動的不頻繁,使得獨居長者的社會支持 不足,或是獨居長者的社會網絡組成不同於和家人同住的老人,獨居長者的親人. Nat. sit. y. 社會網絡較小,鄰居朋友網絡則較大,獨居長者與後者的互動和支持頻率亦較. io. er. 高。另外,就批判的角度而言,獨居長者的概念和服務規範似乎都是在媒體的論 述和政策建構之下產生的,忽略了獨居長者的差異性和真實感受,故本研究主要. n. al. Ch. i n U. v. 從獨居長者的觀點出發,呈現獨居長者接受關懷訪視服務的經驗。. engchi. 18.

(28) 第二節 獨居長者關懷訪視服務 本節將介紹我國的獨居長者關懷訪視服務,首先說明此項服務的源起和目 的,其次是關於服務的執行方式,第三部分將介紹關懷訪視志工的工作內容和技 巧,第四部分是說明志工訓練課程,最後則是志工倫理和規範的說明。 一、服務源起與目的 民國八十七年發生數起獨居長者死亡多日卻無人聞問的事件,在新聞媒體的 報導下,社會大眾開始注意到獨居長者所面臨的困境,政府也在這股民意壓力下 開始推展獨居長者的服務方案(周麗華,2002),獨居長者關懷訪視服務就是其中 一項服務。關懷訪視服務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獨居長者的情感性和社會性需求,許. 政 治 大 害怕跌倒或因為身體功能的限制而無法外出與他人的互動,因而容易造成老人的 立. 多的獨居長者可能因為未婚、喪偶或是無子女而缺乏與親屬的連結,亦可能因為. ‧ 國. 學. 社會孤立甚至引發憂鬱(沙依仁,1996;Andrews et al., 2003),因此透過第三者親 自至長者家中給予關懷和陪伴,可以增進獨居長者與他人接觸的機會(施教裕, 1998),建立有益的社會關係,將有助於維持長者的心理健康和預防精神疾病. ‧. (Andrews et al., 2003;Butler, 2006;Pennington & Knight, 2008)。. y. Nat. io. sit. 二、服務執行方式. n. al. er. 我國關懷訪視服務的執行方式,考量到社政單位人力不足的狀況,加上為了. i n U. v. 使服務具有可近性和主動性,並能發揮社區組織的力量,因此採用政府單位和民. Ch. engchi. 間團體分工合作之模式,來進行服務之輸送(楊培珊,2001)。具體而言,首先由 政府部門將轄區內獨居長者名冊資料進行統整,並依鄰里進行區域劃分,民間團 體和社政單位再依區域認養,認養單位安排志工至獨居長者家中進行訪視,此外 民間認養單位亦須定期向政府單位回報服務區域內的狀況(詳細流程請參考圖 2-2-1)。此外,政府部門定期辦理聯繫會報和個案研討會,建立與民間團體之間 的溝通橋樑,增進合作關係,並共同研討特殊個案之處遇方式(台北市政府社會 局,2008;台北縣政府社會局,2008;台南市政府社會局,2009;顧燕翎、張美 美、廖秋芬,2004)。. 19.

(2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v i n C h 資料來源:顧燕翎、張美美、廖秋芬(2004) engchi U. 圖 2-2-1 臺北市獨居長者志願服務工作流程圖 不論是由民間單位或是社政單位所執行的關懷訪視服務,皆是運用志工人力 來提供服務,依據志願服務法(2001),運用志工人力的組織就稱為志願服務運用 單位。而志願服務運用單位在使用志工人力的同時,需有專人擔任志工督導,負 責管理關懷訪視志工,通常社政單位都是由社工員擔任志工督導的角色。至於在 志工的人力運用上,通常是將兩個以上的志工搭配成一組,共同負責固定幾位獨 居長者的訪視工作,目前各縣市對於定期訪視的頻率未有統一的規定,以台北縣 社會局為例,其並未明確的規定志工訪視的次數(台北縣政府社會局,2008),而 台南市社會局則是明定獨居長者每月至少一次的關懷訪視(台南市政府社會局, 2009)。 20.

(30) 三、關懷訪視的工作內容 在瞭解關懷訪視服務的背景脈絡後,接著將說明志工服務的工作內容,以 下引用趙慈慧(1999)整理之獨居長者關懷訪視的工作內容和實務技巧進行說明: (一) 電話過濾確認 在進行居家訪視之前,先透過電話連繫家訪對象,向其自我介紹並說明來 意和服務內容,接著確認獨居長者的身分,瞭解獨居長者接受訪視的意願,若當 事人同意即可約定家訪時間,對於無意願者則定期以電話進行問安,以建立關 係,等到時機適當再進行家訪。 (二) 家庭訪視工作 1. 重點工作. 立. 學. ‧ 國. (1) 自我介紹。. 政 治 大. (2) 說明來意及服務內容。. ‧. (3) 觀察、注意訪視對象屋內擺設、傢俱、食物等,以瞭解獨居長者生 活、經濟狀況及安全性。. y. Nat. al. n 2. 訪談技巧. Ch. engchi. er. io. (5) 提供關懷問安及福利服務的資訊。. sit. (4) 瞭解訪視對象的身心狀況及福利需求。. i n U. v. (1) 面帶微笑,有禮貌的打招呼,誠懇的關懷問安,以獨居長者習慣、 喜歡的方式稱呼他(她)。 (2) 談話時面對面、目光溫和接觸、上身前傾,耐心傾聽,聲音柔和、 口齒清楚,語調慢而平穩,儘可能以獨居長者的母語溝通。 (3) 體諒獨居長者的處境心情,善用同理,而不濫用同情。 (4) 善用引導技巧瞭解其狀況,不用盤問、命令的方式。 (5) 尊重獨居長者的自主選擇性,不強迫他接受福利服務。 (6) 訪視時間以 30-40 分鐘為宜,掌握時間,勿過短或超過時間。 (7) 準備話題:針對訪視對象有興趣的事物來準備話題,創造融洽訪談 氣氛。 21.

(31) (三) 後續服務工作重點 1. 情緖支持、情感聯結。 2. 福利服務資訊持續提供。 3. 注意老人身體狀況變化,察覺異狀隨時通報機構。 4. 鼓勵老人外出,參與社團活動,增加其與社會互動機會。 5. 增強獨居長者自我照顧能力以及家庭照顧老人的功能。 四、志工訓練 依據我國的志願服務法(2001)規定,有意願從事志願服務者需經過基礎訓練. 政 治 大. 和特殊訓練後,才可取得志工資格。內政部社會司(2001)明定的基礎訓練課程共 有六堂:志願服務的內涵、志願服務倫理、自我了解及自我肯定(或快樂志工就. 立. 是我)、志願服務經驗分享、志願服務法規之認識、志願服務發展趨勢,每堂課. ‧ 國. 學. 二小時,以上共計十二小時。至於特殊訓練課程則是由各事業主管機關或各志願 服務運用單位依其個別需求自行訂定,老人關懷訪視志工的志願服務運用單位大. ‧. 部分屬於社會福利類,社會福利類志工的特殊訓練課程如下(內政部社會司, 2001):社會 福利概述、社會資源與志願服務、人際關係(或說話藝術、團康活動、. y. Nat. sit. 志願服務運用單位業務簡介、志願服務工作內容 說明及實習、綜合討論—集思廣. er. io. 益論方法,每堂課二小時,以上共計十二小時。除了上述法規明定志工必修的基. al. n. v i n Ch 通常是與獨居長者關懷訪視服務有關的課程,例如關懷訪視技巧訓練、老化的歷 engchi U. 礎和進階訓練外,志願服務運用單位亦會依其個別狀況而提供內部的志工訓練,. 程、如何與老人工作等。. 22.

(32) 表 2-2-1 志工訓練課程 志工. 基礎訓練. 進階訓練(社福類). 運用單位內部訓練. 訓練 課程. 志願服務的內涵. 社會福利概述. 關懷訪視技巧. 志願服務倫理. 社會資源與志願服務. 老化的歷程. 自我了解及自我肯. 人際關係(或說話藝. 老人的生理與心理. 定(或快樂志工就是. 術、團康活動). 如何與老人工作. 我). 志願服務運用單位業. 其他. 志願服務經驗分享. 務簡介. 志願服務法規之認. 立. 識. ‧ 國. 綜合討論—集思廣益 論方法. 12 小時. 12 小時. ‧. 時數. 明及實習. 學. 志願服務發展趨勢. 治 志願服務工作內容說 政 大. 不定. sit. y. Nat. 資料來源:志願服務法(2003)、內政部社會司(2001). er. io. 總結而言,我國的老人關懷訪視志工至少需接受二十四小時的志工訓練課. al. n. v i n Ch 的價值和意義,使其能夠更用心的投入於服務之中,並且避免發生違反倫理之 engchi U. 程:基礎訓練的內容以志願服務議題和倫理之概述為主,幫助志工瞭解志願服務. 事;社會福利類的進階課程則以福利資訊、人際互動與實習等較實務性的訓練為 主,讓志工能夠更熟悉社會福利的相關資訊,並且能夠有實際演練和學習的機 會。除了法定的基礎和進階的志工訓練外,志願服務運用單位也會針對關懷訪視 服務而提供相關的內部訓練,讓志工瞭解老人的身心狀況和需求,並學習如何關 懷和陪伴老人的實務技巧, 五、志工規範與倫理守則 由於關於訪視志工必須進入獨居長者的私人生活場域,並且與獨居長者有 長期且直接的互動,因此需要倫理守則的規範,避免不當的行為造成對於志工或 是獨居長者的傷害。趙慈慧(1999)整理的訪視工作的倫理守則如下:(1)請尊重訪. 23.

數據

表  2-3-1 比較社會支持的類別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particular, we present a linear-time algorithm for the k-tuple total domination problem for graphs in which each block is a clique, a cycle or a complete bipartite graph,

Among Lewis structures having similar distributions of formal charges, the most plausible structure is the one in which negative formal charges are placed on the more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Quadratically convergent sequences generally converge much more quickly thank those that converge only linearly.

denote the successive intervals produced by the bisection algorithm... denote the successive intervals produced by the

(a) the respective number of whole-day and half-day kindergarten students receiving subsidy under the Pre-primary Education Voucher Scheme (PEVS) or the Free Quality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