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利用模糊評價方式建立國家基礎建設競爭力之 三維判別矩陣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利用模糊評價方式建立國家基礎建設競爭力之 三維判別矩陣"

Copied!
10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土木工程學系

碩士論文

利用模糊評價方式建立國家基礎建設競爭力之

三維判別矩陣

Applying Fuzzy Evaluation method Establish the 3D

Discrimination Matrix of Nation Infrastructure Competitive

研 究 生:黃政凱

指導教授:曾仁杰 博士

(2)

利用模糊評價方式建立國家基礎建設競爭力之三維判別矩陣

Applying Fuzzy Evaluation method Establish the 3D

Discrimination Matrix of Nation Infrastructure Competitive

研 究 生:黃政凱 Student:Cheng-Kai Huang

指導教授:曾仁杰 Advisor:Ren-Jye Dzeng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土木工程學系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Engineering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Civil Engineering

January 2013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3)

I

利用模糊評價方式建立國家基礎建設競爭力之三維判別矩陣

研 究 生:黃政凱 指導教授:曾仁杰 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研究所) 碩士班

摘要

國家基礎建設競爭力,攸關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優劣,然而國家基礎建設涵蓋範圍 廣泛,如何由眾多國家基礎建設中,選擇加強重點項目,是極為困難之決策。本研究考 量國家在單項指標之競爭力表現,以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出版之國家競爭力年報 (WCY)為基礎,提出國家競爭力指標之創新選擇機制,利用群集化分析技術與模糊評價 方法,並以三維競爭力判別矩陣方式呈現出本國基礎建設指標的競爭力優劣情況,研擬 絕對優勢、相對優勢、一般觀察、重點觀察、一般改善、重點改善、相對劣勢及絕對劣 勢等策略矩陣,建立公式化選擇國家重點基礎建設項目之決策模式,並探討本國與其他 國家(新加坡、韓國和墨西哥)各項基礎建設優劣差異。 關鍵詞:國家基礎建設競爭力、群集化分析、模糊評價、三維競爭力判別矩陣

(4)

II

Applying Fuzzy Evaluation method Establish the 3D

Discrimination Matrix of Nation Infrastructure Competitive

Student:Cheng-Kai Huang Advisor:Ren-Jye Dzeng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degree of the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is based on the infrastructure of nation competitiveness. Creating a policy regarding infrastructure strengthen is complicated. This research proposes model base on the national performance of single indicator, then refers to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WCY) published by the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 Applying Cluster analysis and Fuzzy evaluation method establish the 3D discrimination matrix of nation infrastructure competitive to plan absolute strength、 relative strength、generally observation、emphasis observation、generally improvement、 emphasis improvement、absolute weakness and relative weakness et investment strategy. Try to comparison of Taiwan and other country’s (Singapore、Korea and Mexico) infrastructure of nation competitiveness.

Keyword:Infrastructure of Nation Competitiveness, Cluster analysis, Fuzzy evaluation, 3D discrimination matrix

(5)

III

誌謝

回首以來,兩年多的碩士生涯轉眼即逝,在這段時間內經歷許多的成長,感謝交大 所給予的豐富資源,更感謝碩士生涯一路提攜的師長和同學們,這些刻苦銘心的旅程都 將成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段回憶。 首先要衷心感謝指導老師 曾仁杰教授,這兩年多來感謝老師不厭其煩的指正,讓 學生能從錯誤中學習,慢慢的進步,尤其在研究的細膩度與邏輯分析上的啟發,使我受 益良多,在此至上無限的敬意與感激。同時,藉由曾老師的介紹下,讓我有機會認識到 另一個指導老師 王世旭教授,王教授為人風趣幽默,在研究生涯中數據的分析,我時 常感到非常大的壓力,多虧了王教授悉心的指導和鼓勵,使我能夠堅定的前行,讓論文 能夠順利完成,在此誠摯的感謝老師。另外承蒙口試委員王維志教授,在百忙中抽空審 閱論文,在論文口試時給予諸多的建議使研究能更加完整,深感於心,在此為各位老師 致上深深的謝意。 碩士求學生涯中,感謝營管組好友們筱涵、煥鈞、娜娜、奕中、啟申、文泰、佳宏、 小古和奕哲,在求學生活與論文研究期間相互扶持與鼓勵;同期結構組的阿標、廣德、 育澤還有凡皓,雖然常常凹我去幫忙做實驗,但在我研究忙得焦頭爛額時,仍願意無怨 無悔的幫我分析研究數據,並時常鼓勵我,讓我想說有你們真好,這也是我能夠一路堅 持下最大的動力 感謝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蘇協理,讓我能在光子源同步加速器的工地中學習, 平常除了埋首研究外,也能到工地中與實務接軌,真的覺得非常的幸運,這兩年來萬分 感謝各位前輩們所給予的教導與協助,使我增加不少經驗,能夠認識前輩們是我的榮 幸,非常謝謝你們。 研究生涯能順利走完,一路上都是感謝的人,最後!感謝一直以來在我背後支持著 我的家人們,感謝你們無時無刻的關心與支持,讓我能夠專心在研究課業上,完成碩士 學位,該是與你們一同分享這份榮耀的時候了,謝謝大家。 黃政凱 謹致 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營建管理組 中華民國一零二年一月

(6)

IV

目錄

摘要 ... I Abstract ... II 誌謝 ...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動機 ... 1 1.2 研究目的 ... 4 1.3 研究範圍 ... 4 1.4 研究流程 ... 5 1.5 研究架構 ...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背景介紹 ... 7 2.1 基礎建設定義 ... 7 2.2 國家競爭力年報之選擇 ... 9 2.3 IMD 國家競爭力年報 ... 11 2.3.1 IMD 國家競爭力年報評估指標 ... 11 2.3.2 IMD 國家競爭力年報評估對象 ... 12 2.3.3 IMD 國家競爭力之計算模式 ... 13 2.3.4 IMD 全球競爭力評估模式之演進 ... 16 2.3.5 IMD 評估之國家(地區)及應用指標分析 ... 20 2.4 競爭力優劣勢指標之選擇方法 ... 25 2.4.1 IMD 指標之選擇方法 ... 25

2.4.2 Dzeng and Wang (2007)之競爭力指標區別矩陣 ... 26

2.4.3 Wang, S. H. et al. (2010)之領先落後模糊得分之競爭力判別矩陣 ... 29 2.4.4 過去競爭力指標選擇方法之問題 ... 33 2.5 模糊理論 ... 33 2.5.1 模糊集合 ... 33 2.5.2 模糊理論機的基本概念 ... 34 2.5.3 隸屬函數 ... 34 2.6 小結 ... 34 第三章 研究流程及方法 ... 35 3.1 研究流程 ... 35 3.2 國家基礎建設競爭力之三維判別矩陣建置步驟 ... 38 3.3 小結 ... 47 第四章 模式試算與驗證 ... 48

(7)

V 4.1 試算國家挑選 ... 48 4.2 模式試算流程 ... 48 4.2.1 指標標準化 ... 48 4.2.2 群集化分析和常態檢定 ... 48 4.2.3 計算領先距離與落後距離 ... 51 4.2.4 模糊統計 ... 52 4.2.5 隸屬函數 ... 53 4.2.6 計算台灣、新加坡、韓國及墨西哥的模糊程度和分數 ... 56 4.3 各種模式之指標選擇結果之比較 ... 69 4.3.1 三維判別矩陣與 IMD 模式之比較 ... 69

4.3.2 三維判別矩陣與 Dzeng and Wang (2007)模式之比較 ... 73

4.3.3 三維判別矩陣與 Wang, S. H. et al. (2010)模式之比較 ... 77 4.3.4 各種指標選擇模式之效果 ... 82 4.4 研究國家比較 ... 83 4.5 小結 ...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6 5.1 結論 ... 86 5.2 建議 ... 86 參考文獻 ... 88

(8)

VI

表目錄

表 2-1 基礎建設比較定義 ... 8 表 2-2 國家競爭力評比單位及指標比較 ... 10 表 2-3 IMD 評估模型之演進趨勢 ... 18 表 2-4 IMD 2004~2011 年採用之評估國家及地區之歷年統計 ... 20 表 2-5 2004~2011 年 IMD 國家基礎建設競爭力評估指標之歷年統計 ... 22 表 2-6 IMD 優勢、劣勢指標之選擇 ... 25 表 2-7 2011 WCY 台灣基礎建設競爭力群集、象限及指標優劣勢分析結果 ... 27 表 2-8 2011 WCY 台灣基礎建設指標模糊得分表 ... 30 表 2-9 傳統集合與模糊集合差別比較 ... 34

表 3-1 Matlab 提供之 Membership Functions ... 42

表 4-1 2011 WCY 群集分析 ... 48 表 4-2 指標 4.1.02 Arable area ... 52 表 4-3 指標之 4.1.02 之領先與落後距離 ... 52 表 4-4 相對次數統計 ... 52 表 4-5 隸屬函數的參數 ... 54 表 4-6 隸屬函數 RMSE ... 55 表 4-7 2011 WCY 台灣基礎建設指標模糊得分表 ... 57 表 4-8 2011 WCY 新加坡基礎建設指標模糊得分表 ... 60 表 4-9 2011 WCY 韓國基礎建設指標模糊得分表 ... 63 表 4-10 2011 WCY 墨西哥基礎建設指標模糊得分表 ... 66 表 4-11 兩種模式建議台灣之劣勢指標 ... 69 表 4-12 兩種模式建議新加坡之劣勢指標 ... 71 表 4-13 兩種模式建議韓國之劣勢指標 ... 72 表 4-14 兩種模式建議墨西哥之劣勢指標 ... 73 表 4-15 兩種模式建議台灣之劣勢指標 ... 74 表 4-16 兩種模式建議新加坡之劣勢指標 ... 75 表 4-17 兩種模式建議韓國之劣勢指標 ... 76 表 4-18 兩種模式建議墨西哥之劣勢指標 ... 77 表 4-19 兩種模式建議台灣之劣勢指標 ... 78 表 4-20 兩種模式建議新加坡之劣勢指標 ... 79 表 4-21 兩種模式建議韓國之劣勢指標 ... 80 表 4-22 兩種模式建議墨西哥之劣勢指標 ... 82 表 4-23 研究相較比較表 ... 83 表 4-24 台灣、新加坡、韓國和墨西哥比較表 ... 84

(9)

VII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 5 圖 2-1 IMD 國家競爭力評估指標架構 ... 12 圖 2-2 IMD 國家競爭力評估指標架構 ... 13 圖 2-3 IMD 評估經濟體系及指標趨勢 ... 20 圖 2-4 競爭力指標優劣勢區別矩陣 ... 28 圖 2-5 台灣基礎建設 4.1 競爭力指標區別矩陣 ... 29 圖 2-6 領先與落後模糊分數圖形模型 ... 32 圖 2-7 台灣基礎建設 4.1 模糊分數圖形模型 ... 32 圖 3-1 研究流程 ... 37 圖 3-2 WCY 資料分析 ... 38 圖 3-2 群集特徵資料 ... 39 圖 3-3 不同群數之領先距離及落後距離 ... 40 圖 3-4 Membership Function 之組成 ... 42 圖 3-5 領先與落後距離判讀 ... 44 圖 3-6 三維判別矩陣 ... 45 圖 4-1 各分組之調整後相對次數圖形 ... 53 圖 4-2 2007 年以來台灣整體排名 ... 56 圖 4-3 2007 年以來台灣基礎建設排名 ... 56 圖 4-4 台灣領先落後模糊得分判別圖 ... 59 圖 4-5 2007 年以來新加坡整體排名 ... 59 圖 4-6 2007 年以來新加坡基礎建設排名 ... 60 圖 4-7 新加坡領先落後模糊得分判別圖 ... 62 圖 4-8 2007 年以來韓國整體設排名 ... 63 圖 4-9 2007 年以來韓國基礎建設排名 ... 63 圖 4-10 韓國領先落後模糊得分判別圖 ... 65 圖 4-11 2007 年以來墨西哥整體設排名 ... 66 圖 4-12 2007 年以來墨西哥基礎建設排名 ... 66 圖 4-13 墨西哥領先落後模糊得分判別圖 ... 68 圖 4-14 台灣指標 4.5.03 ... 70 圖 4-15 新加坡指標 4.5.03 ... 71 圖 4-16 韓國指標 4.5.03 ... 72 圖 4-17 台灣指標 4.5.04 ... 74 圖 4-18 新加坡指標 4.5.04 ... 75 圖 4-19 韓國指標 4.5.03 ... 76 圖 4-20 墨西哥指標 4.5.03 ... 77 圖 4-21 台灣指標 4.3.14 ... 78

(10)

VIII

圖 4-22 新加坡指標 4.3.17 ... 80 圖 4-23 新加坡指標 4.2.08 ... 81 圖 4-24 墨西哥指標 4.1.21 ... 82

(11)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將說明本研究之動機、目的與範圍,從而定義本研究之內容與研究架構,最後 說明研究進行之流程。

1.1 研究動機

基礎建設一直以來都是各國政府施政的重點,以臺灣為例,從 1970 年代於臺灣所 進行的一系列國家級基礎建設工程,如十大建設、十四項建設、六年國建計畫以及十二 項建設,到目前愛臺十二建設,政府一直以來致力於公共工程及各項基礎建設的推動, 也帶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隨著公共工程及各項基礎建設的推動,其規模愈來愈大,相對增加人力、物力和財 力的投資,所以擬定國家基礎建設投資策略及計畫,須配合國家經濟、社會、文化及發 展需求設計,然國家基礎建設涵蓋範圍廣泛,除一般傳統之道路、橋樑及港口等基礎建 設項目外,亦包含科學、教育及健康等各種與國家發展相關之建設及設備,如何從眾多 基礎建設中,選擇適當投資之重點項目,是極困難之決策(Mandele et al.2006)。在資源 有限的情況下,適當選擇相對於其它國家較劣勢的基礎建設,以發揮基礎建設計畫的預 算效益,並達成經濟成長目標等功效,成為一個重要議題,也與國家整體資源的充分利 用與調配息息相關。

根據(Short and Kopp 2005)回顧法國、德國、英國及荷蘭等國之國家發展計畫,發現 決策缺乏透明化及決策評估方法不符合國家實際情況為普遍決策缺點,然造成上述問題 之主因,係因目前缺乏客觀決定國家基礎建設項目之評估方法,政府單位不知應如何有 效應用國家相關統計資料客觀選擇國家重點投資項目,因此相關決策仍係以決策者主觀 態度為基礎,造成政策結果可能不符合國家發展需要,此外因決策過程缺乏客觀之分析 基礎,無法公開決策過程,造成非透明化之決策。 過去有關國家重點基礎建設投資項目之研究,通常採用效益或成本分析(如 William and Donald 1987, Clark 1989)、會議或問卷調查(如 Gòmez-Limòn and Atance 2004,

(12)

2

Väntänen and Marttunen 2005)及政策回顧(如 Dixhoorn 1984, Glrigg 1985, Onera and Saritas 2005)等 3 種分析方式,效益或成本分析通常僅針對特定之基礎建設項目進行分 析,例如電信基礎建設、港口、下水道等,很少對於國家全部基礎建設進行分析,分析 結果無法瞭解不同類型基礎建設之相對重要性,較不適用於分析國家重點基礎建設項 目;問卷調查之研究,因研究結果受問卷項目、調查樣本及問卷時間之影響較大,因此 分析結果較易受到質疑;政策回顧方式,通常係全面分析國家基礎建設項目,然因每個 國家發展歷史及策略不同,決策者較難複製過去其他國家之發展策略,造成應用上之困 難。

本研究為避免會議或問卷調查、政策回顧之研究缺點,參考 Dzeng and Wang (2007) 及 Wang, S. H. et al. (2010)以國家競爭力分析觀點,比較我國與其他國家在基礎建設項目 之差異,利用公式化且較為客觀方式選擇國家重點基礎建設項目。本研究認為參考國際 調查報,選擇國家劣勢指標之關鍵,在於判斷我國在這項指標的表現與領先及落後國家 之差異程度,因此一個國家需加強之指標,應符合與領先國家差異大,且與落後國家差 異小之條件。惟過去研究提出之分析模式,因各項指標之分佈狀態不同(可能為常態分 佈或非常態分佈),缺乏 STD(標準差)的應用方式,且 STD 主要用於描述該國與多數國 家(平均值)表現之差異,容易影響選擇劣勢指標之有效性。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及世界 經濟論壇 (WEF,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係為目前最具代表性之國家競爭力評估 單位,除每年度出版國家競爭力報告(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外,自 2007 年 起 WEF 亦 出 版 旅 行 與 觀 光 業 競 爭 力 報 告 (The Travel &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Report),其中基礎建設皆為主要之評估面向,評估指標除傳統之基本建設(如道路、鐵 路之單位面積)外,亦包含科技建設(如固定電話線路數)、科學建設(如 R&D 支出)、健 康及環境建設(如污水處理廠數)及教育建設(如教育總支出)等因素,相關評估結果可做 為政府施政(Frenkel et al. 2003)或企業貿易及投資之參考(高希均、石滋宜 1996),惟如 何由眾多評估指標中,挑選出落後其他經濟體系之基礎建設項目,則為有效應用相關單

(13)

3 位競爭力年報之關鍵,亦為擬定國家基礎建設發展策略之基礎。 雖 IMD 及 WEF 皆有針對如何運用年報資料之說明,然其選擇國家優勢及劣勢指標 時,通常僅以排名及標準差作為篩選條件,忽略多數基礎建設競爭力指標非屬於常態分 佈之現況,指標排名無法代表標準差之高低,因此被 IMD 選擇之劣勢指標,其標準差 可能會高於其他未被選擇之指標,忽略排名較高而標準差更低之指標,造成計算經濟體 系之競爭力得分時,無法提升最大程度之國家競爭力,此外,不論何種競爭力狀態之國 家,IMD 皆僅建議 10 項劣勢指標,然實際上每個國家之基礎建設狀況不同,其劣勢指 標數量應非為定值,且其他未被建議為優勢或劣勢之指標,IMD 僅提供指標之原始數值 及排名,使用者很難瞭解非建議指標之優劣勢狀態。針對上述問題,Dzeng and Wang (2007)根據 IMD 競爭力之計算方式,提出依經濟體系競爭力表現進行分群(定義排名), 再配合群集排名及標準差,建立基礎建設競爭力指標區別矩陣之方式,改善 IMD 競爭 力指標之選擇問題;Wang, S. H. et al. (2010)利用群集化的方式,將國家分為領先與落後 等數個群集,再考量領先群集與落後群集之差異程度,建立模糊隸屬函數,並透過解模 糊化程序,判斷一個國家在單項指標之領先與落後程度,用以選擇國家之劣勢指標。本 研究認為 IMD 的標準差數值,代表該國與各國的領先及落後差異程度,忽略標準差的 差異程度亦可能影響優劣勢指標之選擇。 為克服競爭力指標之選擇問題,本研究提出國家競爭力指標之創新選擇機制,考量 國家在單項指標之競爭力表現(與領先國家、落後國家之差異程度),利用模糊隸屬度函 數,建立競爭力差異指數,判斷國家之優勢、劣勢基礎建設項目,並根據指標狀態建立 三維判別矩陣,並將各項基礎建設競爭力指標,分為絕對優勢、相對優勢、一般觀察、 重點觀察、一般改善、重點改善、相對劣勢及絕對劣勢等類型,提供更為有效選擇國家 重點基礎建設項目之機制。

(14)

4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有別傳統以決策者主觀態度(master plan)決定國家重要建設項目之規劃方 式,以國際間發表國家競爭力年報資料為基礎,提出國家競爭力指標之創新選擇機制, 提供擬定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之參考,使國家基礎建設計畫之擬定更為客觀、公平及有效。 本研究主要之目的如下: 1.分析 IMD 國家競爭力年報之評估對象、觀念及指標。 2.建立國家基礎建設競爭力之三維判別矩陣。 3.比較各種競爭力劣勢指標之選擇方法。

1.3 研究範圍

一、研究範圍 由於國際間發表國家競爭力排名統計支機構、單位眾多如瑞士洛桑管理學院 IMD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 世 界 經 濟 論 壇 WEF (World Economic Forum)、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 UNCTA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世界經濟展望 EIU (Economist Information Unit)等。本研究使用瑞士 洛桑管理學院(The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 2011 年公布之國家競爭 力年報(World Competitive Yearbook, WCY)為分析資料。

二、研究限制 1.國家競爭力評估單位為因應國際環境變化,每年採用之競爭力評估指標具部分差異, 因此無法滿足時間序列分析技術(縱斷面)之樣本數需求,較適用於多變量統計技術(橫 斷面)。 2.國家競爭力指標並非各國皆有資料,若某國家缺乏該項資料,該項指標空白不列入排 名。 3.國家競爭力評比結果代表該國前一年之競爭表現,例如 2011 年之國家競爭力年報代 表 2010 年國家競爭力。但因各國統計資料非每年皆有更新,若無當年資料,便以最 近年分作為指標資料。

(15)

5

1.4 研究流程

本研究流程如圖 1.1 所示,首先確立研究動機與目的,再根據所蒐集之國內外相關 文獻,對基礎建設投資範圍定義與國家競爭力原則進行瞭解後,同時針對模糊評價分析 理論進行瞭解,進一步界定欲進行研究之範圍。 建立研究動機與目的 文獻回顧 公共建設與投資 國家競爭力 建立研究流程與方法 模式試算與驗證 結果比較 結論與建議 圖 1-1 研究流程圖

(16)

6

1.5 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分為五章,概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敘述本研究之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流程、研究架構。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背景介紹 本章根據本研究目的,針對研究需要之相關基本條件進行分析及定義,包括國家基 礎建設範圍定義、國家競爭力年報選擇、國家競爭力之區別矩陣及其它研究者挑選 指標之方法,模糊理論介紹等。 第三章 研究流程及方法 本章根據本研究所需要用到分析方法及理論,介紹本研究流程與方法,並提出以三 維判斷矩陣的模型,作為挑選指標之分析依據。 第四章 模式試算與驗證 本章根據上述之研究流程與方法,以台灣、韓國、新加坡和墨西哥,配合其他研究 者所使用的方法,做進一步驗證並分析各種選擇模式之效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提出本研究之結論,並對後續研究之學者提出建議。

(17)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背景介紹

本研究主題在於如何提升基礎建設,首先須瞭解何為基礎建設,其定義又為何,再 回顧國家基礎建設相關文獻,並蒐集國際間具公信力評估國際競爭力組織(如 IMD、WEF 等),對於其評估方法瞭解後,作為後續研究之參照。

2.1 基礎建設定義

本研究蒐集國內外相關單位,對於基礎建設投資範圍之定義,作為本研究選擇符合 國家競爭力分析觀點之基礎建設投資範圍。在促進民間參與基礎建設法第二條規定,基 礎建設包含下列設施之興建與維護: 一、交通建設及共同管道。 二、環境汙染防制設施。 三、汙水下水道、自來水及水利設施。 四、衛生醫療設施。 五、社會及勞工福利設施。 六、文教設施。 七、觀光遊憩重大設施。 八、電業設施及公用氣體燃料設施。 九、運動設施。 十、公園綠地設施。 十一、重大工業、商業及科技設施。 十二、新市鎮開發。 十三、農業設施。 經建會對「公共設施」預算編制範圍定義為配合經濟發展、增強國力、改善民生及 區域均衡等,由中央政府各級機關編列預算推動之各項實質硬體建設計畫,並供公共使 用。包括:建築、土木、水利、環境、交通、機械、電氣、化工等地面上下營建工程,

(18)

8

土地改良及附屬設施,可涵蓋農業建設、都市建設、交通設施、水利建設、工商設施、 能源開發、文教設施、環境保護及衛生福利設施等九大部門、二十四次類別範圍(莊奕 琦、王雅楓,1999)。

國際組織對基礎建設之屬性進行分類,例如世界銀行定義(http://www.worldbank.org/) 基礎建設包含公用事業(Public Utilities)、基礎設施(Public Works)及其他運輸部門(Other Transport Sectors)等三種;IMD (2004)將基礎建設分為基礎類、技術類、科學類、健康及 環境類、教育類等基礎建設。整理各單位對基礎建設之範圍定義,如表 2-1 所示。 表 2-1 基礎建設比較定義 分析項目 定義 分析範圍 經建會 配合經濟發展、增強國力、改善民生及區域均衡等,由中央 政府各級機關編列預算推動之各項實質硬體建設計畫,並供 公共使用。包括:建築、土木、水利、環境、交通、機械、 電氣、化工等地面上下營建工程,土地改良及附屬設施,可 涵蓋於農業建設、都市建設、交通建設、水利建設、工商設 施、能源開發、文教設施、環境保護及衛生福利設施等九大 部門、二十四次類別範圍(莊奕琦、王雅楓,1999)。 傳統基礎 建設定義 主計處 為期中央政府各類公共建設計畫,配合國家發展需要,並注 重長期、整體之規劃,公共建設計畫,系各機關所推動之各 項實質建設計畫,即計畫總經費中屬經常門者不得超過資本 門之二分之一,並以附件所列部門別及次類別之項目為範圍 (政府公共建設計畫先期作業實施要點,1999)。 含資本門 World Bank 公共建設包含公用事業(Public Utilities):電力、電信、自來水、 衛生下水道、垃圾處理;公共設施(Public Works):含道路、 水庫、灌溉渠道及雨水下水道;其他運輸部門(Other Transport Sectors):含都市和都市間鐵路、都市運輸、港埠引水道及機 場等三種。 傳統公共 建設定義 IMD IMD(2004)將基礎建設分為基礎類:如道路、空運、鐵路;科 技類:如電腦數量、電話數量;科學類:研究費用支出、電 子通訊滿意度;健康及環境類:醫院數量;教育類:教師人 數等基礎。 國家整體 基本條件 綜合分析 經建會、主計處及世界銀行對基礎建設範圍之定義較小,與 傳統認為之基礎建設範圍相似,IMD 所列之基礎建設範圍極 廣,包含涵蓋一國整體之基礎條件,如傳統之基礎建設項目 (如道路、鐵路),及一般基礎設施(如人員素質、教育水準等)。

(19)

9 由表 2-1 可知,經建會、主計處及世界銀行對基礎建設範圍之定義較小,與傳統認 為之基礎建設範圍相似;IMD 所列之基礎建設範圍極廣,包含涵蓋一國整體之基礎條 件,如傳統之基礎建設項目(如道路、鐵路),以及一般基礎設施(如人員素質、教育水 準)等。綜合上述分析可知,目前各單位對基礎建設範圍認定不同,且不同之政府單位 亦有相異之定義。本研究以國家競爭力觀點分析基礎建設投資策略,採用 IMD 之基礎 建設項目為研究範圍。

2.2 國家競爭力年報之選擇

1989~1996年之瑞士IMD全球競爭力報告,係由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及日內瓦世 界經濟論壇(WEF),共同出版的年度全方位競爭力報告,因兩個組織對於國家競爭力評 估觀念有所差異;在1996年之後各自出版「全球競爭力報告」。IMD (1996)認為國家競 爭力為相對其他國家,本國可創造及累積財富之能力,其評量重點著重目前國家競爭力 整體狀況;WEF (1996)則認為國家競爭力為本國可持續維持高經濟成長率之模式,評估 重點著重國家或地區未來之經濟成長力。在此觀念下,IMD及WEF採用國家競爭力評估 指標之主要差異,在於國家經濟力(如GDP、經濟成長率)是否納入評比,IMD較強調國 家資源及特質,WEF則著重法規及制度面因素。國家競爭力評比單位及指標之綜合比較 結果如表2-2所示。

(20)

10

表 2-2 國家競爭力評比單位及指標比較 比較

條件

洛桑國際管理學院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 瑞士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WEF) 競爭力 之定義 一國經由經營其資產之加工過程、吸 引力、積極性、全球化及親和性,並 將此種關係整合為經濟與社會模式, 來創造附加價值,以增加國家財富的 能力(IMD, 1996)。 一國達到永續經濟成長及高國民平均 所得目標的總體能力(WEF,1996)。 客觀性 選取的指標總數(300 多個),評比指 標中以量化指標為主(2/3),問卷調查 指標為輔(1/3)。(IMD,2008) 指標以現代經濟成長理論及實證文獻 為基礎。主觀調查指標達(70%),量化 指標僅(佔30%)。(WEF,2008) 週延性 選取指標總數較多,國家競爭力的內 涵較為完整。 指標性間互斥性(如消費成長率與儲 蓄率、貿易餘額及其佔GDP比率等)較 高。 要項的權重設定較嚴謹。 設定八大競爭力投入要素對經濟成長 的貢獻度(權重),計算綜合分數。 前瞻性 強調過去1年經濟表現的各項短期性 量化指標。 強 調 一 國 未 來 5 至 10 年 經 濟 成 長 潛 力。對未來經濟成長潛力的評估較佳。 改進 建議 非量化指標亦應根據各國現行法規制度的明文規定、行政命令及政策措施, 避免對特定人員的訪查,以消除誤導的主觀認定。惟接受問卷之企業高級經 理人員或因資訊不足、或因政府宣導不週,主觀感受或誤認政府對貿易與投 資設限仍多。 國家競爭力指創造及累積國富之能力,故競爭力的評比指標除衡量一國創造 國富能力之外,並應反映未來中長期創造國富潛力,作為政府研擬前瞻性施 政之依據。 資料來源:中華經濟研究院,2010 年。 由表2-2分析結果發現,IMD因著重當年度各國1年內之經濟表現,且2/3之指標採用 客觀之經濟相關量化數據分析,評估結果較為客觀;WEF則因著重國家未來發展之影響 因素,所以評選指標項目中,僅有1/3採客觀量化指標,2/3採主觀指標,因此評比結果 公信力較低。我國及世界許多國家普遍皆採用IMD指標作為國家競爭力之參考,且中華 經濟研究院(2010)認為採用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之競爭力指標,較可代表國家競爭 力;此外,IMD指標著重分析該年度之國家整體狀況表現,較符合本研究為建立選擇國

(21)

11

家重點基礎建設模式之需求;故以IMD之國家競爭力指標作為本研究之分析指標。以下 本研究概述IMD國家競爭力之評估模式、國家及使用指標,作為本研究選擇指標之參考。

2.3 IMD 國家競爭力年報

IMD自1989 年起,每年度定期評估全球重要經濟體系之競爭力,並發表全球競爭 力年報(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目前共計發表23本IMD全球競爭力年報 (1989~2011),IMD分析全球競爭力之首要目標,希望瞭解全球關鍵經濟體過去一個年度 之績效表現。IMD認為國家競爭力不僅可由國家生產(如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指 標判斷,且受到企業整體績效表現、國家基礎建設環境影響,以造就高競爭力國家。自 2003 年開始,IMD評估對象涵蓋地區經濟體(例如中國浙江省),其納入評估主因為IMD 認為部分地區之經濟實力已超過部分小型國家。 IMD因國際環境變化,每年採用之競爭力因素及指標並不一致,唯競爭力得分及排 名之計算方法相同。本研究以2011年IMD國家競爭力年報為基礎,說明國家競爭力評估 模式。

2.3.1 IMD 國家競爭力年報評估指標

經過20年的持續修訂,IMD將國家競爭力分為四個主要競爭力因素(factor):經濟績 效、政府效率、商業效率及基礎建設。依此四個主要因素亦可下分為五個子項因素 (sub-factor)。WCY國家競爭力指標評估架構如圖2-1。 IMD國家競爭力評估指標超過320個,由於指標範圍廣泛,因此資料來源包括經濟 文獻、國際組織、商業協會、地區統計資料、政府單位及學術機構。IMD競爭力評估指 標之選擇,係根據(1)新的理論、(2)研究及資料變成可以取得及(3)全球經濟發展變化為 基礎。 國家競爭力評估之20個子項因素(sub-factor)中,共計包含323項指標,各子項因素中 的評估指標數目不同,每個子項因素包含各自獨立的指標,且每個子項因素在最後計算 競爭力排名時,皆具有相同的權重(20個sub-factor,因此每個sub-factor的權重為5%)。 IMD使用之指標分為定量(quantifiable)及定性(qualitative)兩類,定量指標由國際、

(22)

12

國家及地區組織、企業制度及IMD合作網路(全球57個合作單位)提供,2004年IMD採用 129個信度資料(Hard data)指標,以及82個指標為背景資料(background information),背 景資料指標並不納入國家競爭力計算範圍,定量指標權重約為2/3,剩餘112指標為定性 指標(權重約為1/3),透過問卷方式獲得,問卷調查對象為IMD受評估經濟體系之跨國企 業中、高階主管(2004年共計回收4,166份問卷),問卷調查採用1-6及0-10兩類尺度,問 卷調查結果,可顯示該國企業目前實際之運作情況,反應更深層之產業環境知識。 總體競爭力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經濟表現 (Economic Performance) 政府效率 (Government Efficiency) 商業效率 (Business Efficiency) 基礎建設 (Infrastructure) 國內經濟 (Domestic Economy) 國際貿易 (International Trade) 國際投資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商業活動 (Employment) 價格 (Prices) 政府財政 (Public Finance) 財務政策 (Fiscal Policy) 政府制度架構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商業法律 (Business Legislation) 社會結構 (Societal Framework) 生產力 (Productivity) 勞動市場 (Labor Market) 財務 (Finance) 管理方式 (Management Practices) 態度及觀念 (Attitudes and Values)

基本建設 (Basic Infrastructure) 技術建設 (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科學建設 (Scientific Infrastructure) 健康及環境 (Health and Environment)

教育 (Education) 競 爭 力 因 素 (f ac to r) 競 爭 力 子 項 因 素 (s u b -f ac to r) 競 爭 力 指 標 (c rit er ia ) 圖 2-1 IMD 國家競爭力評估指標架構

2.3.2 IMD 國家競爭力年報評估對象

瑞 士 洛 桑 管 理 學 院 從 1989 年 起 就 開 始 出 版 《 世 界 競 爭 力 年 報 》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分析的國家或地區個數即逐年地增加,大致都包括 OECD 國家以及新興工業化國家,其評估模式係「藉由專業的經濟觀點,透過實際數值及法令 規章,評估一國用來創造並維持一個可提升企業利潤及人民福利的環境之能力」。但每 年度IMD會因國際環境之變化,選擇不同之評估國家或地區。

(23)

13

2.3.3 IMD 國家競爭力之計算模式

IMD國家競爭力計算包含(1)指標標準化、(2)合計複合指標、(3)合計子項因素、(4) 合計因素、(5)計算總體國家競爭力等5個步驟。其計算流程及步驟如圖2-2所示。 STEP 1 指標標準化 STEP 2 合計複合指標 STEP 3 合計子項因素 STEP 4 合計因素 STEP 5 計算總體競爭力 統一競爭力各項指標尺度。 部分指標係由2項資料組成,根據資料 權重合計STD。 合計各項子項因素包含指標之STD, 定量指標權重約為1,定性指標權重約 為0.55。 合計因素包含5個子項因素STD,每個 子項因素權重5%。 合計4個因素之STD,每個因素權重為 25%。 圖 2-2 IMD 國家競爭力評估指標架構 STEP1 指標標準化

因各項指標尺度不一致,故IMD使用SDM(Standard Deviation Method)模式數值轉換 各項指標原始數值為標準差(STD, standardized values)。 計算各國各指標之標準差: N X X S

 2 ) ( ...(1) S:該項指標之標準差。 X:該國該項指標之數值。

(24)

14 X :該項指標之各國總平均。 N:該年度 IMD 之調查國家數量。 計算各國標準差: S X X STD  ...(2) S:該項指標之標準差。 X:該國該項指標之數值。 X :該項指標之各國總平均。 首先,IMD 針對每個指標,利用式(1),計算全部評估國家或地區之標準差,再代 入式(2),計算標準值(STD)。標準值可解釋為該國特定指標距離全部國家平均值之標準 差倍數,在一般情況下,指標之標準值越高代表越好(如空運品質、能源基礎建設),有 些指標正好相反(如行動電話成本、二氧化碳排放量),越低標準值越具競爭力。WCY 依據標準值計算結果,依據指標定義進行排名。在競爭力數值之計算模式方面,IMD 採 用標準差計算模式(Standard Deviation Method, SDM),以解決競爭力調查指標單位不同 之問題。 STEP2 合計複合指標 因 IMD 採用計算國家競爭力排名之指標中,部分指標係由 2 項資料組成,如教育 評估指標(educational assessment)是由數學(Mathematics)及科學(Sciences)兩項資料組 成,因此 IMD 對給予資料不同之權重。複合指標計算公式如式(3):

Ij Ij ij ws ws C 1 2 ...(3) Cij:第 i 項指標第 j 個國家複合指標之標準值。 W:代表該項數據資料之權重。 Sij:第 i 項資料第 j 個國家之標準值。

(25)

15 STEP3 合計子項因素 IMD 共包含 20 個子項因素(sub-factor),每個子項因素內含不同數量之競爭力指標, 且競爭力指標又可分為統計資料與調查資料 2 類,加總時權重並不一致,子項因素計算 公式如式(4):

        H i i H i S i S ij ij ij ij kj S C S C y ( ) 2 1 ) ( ...(4) ykj:第 K 個子項因素第 j 個國家之標準值。 H:代表該項指標屬於統計資料。 S:代表該項指標屬於問卷調查。 Sij:代表單一指標。 Cij:代表複合指標。 2011 年共有 331 個細項指標,研究統計指標(佔總指標數之 2/3)在計算總排名時的 權重約為 1,調查資料指標(佔總指標數之 1/3)權重約為 0.55。 STEP4 合計因素 IMD每項因素具有5個子項因素,每個子項因素在加總計算競爭力排名時,皆具有 相同的權重(每個子項因素權重為5%),因素計算公式如式(5):

  E k kj Ej y Z ...(5) ZEj:第 E 個因素第 j 個國家之因素標準值。 IMD 固定各個子項因素之權重,不考慮子項因素所包含之指標數量,係因為 IMD 相信此種方式可確保評估結果之一致性,此外統計資料有時會發生錯誤或遺漏情況,固 定各子項因素之權重,防止因為資料不對稱(disproportionate)造成之問題,影響評估結果 之信度。

(26)

16 STEP5 計算總體國家競爭力 第五個步驟為計算總體國家競爭力,總體國家競爭力包含 4 個競爭力因素,每個因 素權重皆為 25%(即 5 個子項因素權重之總和),加權合計各項因素之標準差,即可獲得 總體國家競爭力。總體國家競爭力計算公式如式(6):

Ej j Z f ...(6) fj:第 j 個國家之總體國家競爭力。 ZEj:第 E 個因素第 j 個國家之因素標準值。 計算國家或地區之總體競爭力得分後,IMD 轉換所有國家之競爭力得分至 0~100 分之 間。利用比例方式計算各國家之競爭力得分及排名。在排名結果之呈現上,WCY 提供 不同觀點之排名比較方式,包括依據人口規模排名(人口超過 2000 萬或小於 2000 萬)、 人均 GDP 排名(平均每人 GDP 超過或小於$10,000)及依地理區域(中歐及東非、亞洲太 平洋地區、美洲)等方式。

2.3.4 IMD 全球競爭力評估模式之演進

本研究以IMD對國家競爭力之觀點,將IMD之評估模式發展分為國家競爭力組成 (1993~1996年)、國家競爭優勢型態(1997~2000年)、國家競爭效率(2001~2004年)、國家 競爭力立方體模型(2005~2008年)及國家競爭力立方體優勢等5階段,各階段之國家競爭 力分析架構及模式如表2-3所示。 在國家競爭力組成階段(1993~1996年),IMD認為國家競爭力係由8個競爭力構面控 制,因此分析著重各國競爭力因素之績效,僅利用趨勢分析判斷各國各項指標5年內之 波動趨勢;在國家競爭優勢型態階段(1997~2000年),IMD利用8個競爭力構面,探討各 國創造國家競爭優勢之型態,例如:德國、日本及韓國利用強勢之輸出與高額國外投資, 以類似侵略方式達成國家繁榮;愛爾蘭、泰國及英國創造投資環境,吸引外資投入,達 成國家競爭優勢;在國家競爭效率階段(2001~2004年)剔除管理、科學技術、人員、國際 化及金融性等因素,保留國內經濟實力、政府及基礎建設等構面指標,並增加商業效率

(27)

17 評估因素,確立四個競爭力因素為主要影響因素,分別為經濟表現、政府效率、商業效 率和基礎建設;國家競爭力立方體模型階段(2005~2008)國家依經濟規模(國家人口、地 區)作為分類比較;國家競爭力優勢階段(2009~2011)競爭力表現於國家繁榮、商業利潤 和人民生活水平,顯示2000年後IMD指標著重分析該國是否具效率之經濟及社會環境, 此時國家競爭優勢是由最具效率之國家獲得。因此,以IMD對國家競爭力之定義,在目 前之全球競爭環境中,生產及貿易等商業活動之效率,對國家競爭優勢具顯著影響,此 階段之基礎建設包含基礎類、科技類、商業類、健康類及教育類等基礎建設,皆為評估 國家發展環境是否符合企業需求。瞭解IMD之國家競爭力評估模式之發展趨勢後,本研 究探討IMD評估國家(地區)及指標使用之趨勢,作為選擇評估指標之依據。

(28)

18 表 2-3 IMD 評估模型之演進趨勢 比較項目 1993~1996 年 國家競爭力組成階段 1997~2000 年 國家競爭優勢型態階段 2001~2004 年 國家競爭效率階段 基本模式 國內經濟實力 科學及技術 國際化 科學及 全球競爭力 技術 World Competitiveness 政 府 管理 金融 基礎建設 基本觀念 認為國家競爭力由 8 個競爭力構面影響。 認為國家競爭力由特定產業提供,並由 8 個競爭 力構面影響,且每個國家競爭之競爭優勢形式皆 不相同。 認為國家競爭力由特定產業提供,並由 4 個競爭 力構面影響。 指標構面 國內經濟實力、國際化、政府、金融、基礎建設、 管理、科學及技術、科學及技術共 8 個指標構面。 國內經濟實力、國際化、政府、金融、基礎建設、 管理、科學及技術、科學及技術共 8 個指標構面。 經濟績效、政府效率、商業效率、基礎建設共 4 個指標構面。 國家分類 1993 年依是否為 OECD 會員國進行競爭力排名。 1994~1996 年未分類。 未分類。 2001~2002 年未分類。 2003 年依經濟規模(國家人口)分類。 2004 年依經濟規模(國家人口、地區)分類。 分析技術 趨勢分析。 趨勢分析、雷達圖分析。 2001~2002 趨勢分析、雷達圖分析。 2004 年趨勢分析、雷達圖分析、雙鑽石模型。 價值創造具 競爭力產業 永 續 性 國家競爭力 管理 國內經濟實力 科學與技術 人員 政府 國際化 基礎建設 金融性 開拓 吸引 資產 程序 區域 全球 地區 結盟 個別 風險 永 續 性 國家競爭力 價值創造 企業競爭力 經濟績效 商業效率 基礎建設 政府效率

(29)

19 比較項目 2005~2008 年 國家競爭立方體模型階段 2009~2011 年 國家競爭力立方體優勢階段 基本模式 基本觀念 認為國家競爭力由特定產業提供,並由 4 個競爭 力構面影響。 認為國家競爭力由特定產業提供,並由 4 個競爭 力構面影響。 指標構面 經濟績效、政府效率、商業效率、基礎建設共 4 個指標構面。 經濟績效、政府效率、商業效率、基礎建設共 4 個指標構面。 國家分類 2005~2006 年依經濟規模(國家人口、地區)分類。 2007~2008 年依經濟規模(國家人口、地區)分類。 2009 年依經濟規模(國家人口、地區)分類。 2010 年依經濟規模(國家人口、地區)分類。 2011 年依經濟規模(國家人口、地區)分類。 分析技術 2005 年經濟結構蜘蛛圖 2006 年雙元性雙鑽石模型 2009~2011 年雷達圖分析、雙鑽石模型。 商業 效率 全球競爭力 繁榮 (國家) 利潤 (公司) 生活水平 (人) 經濟 表現 政府 效率 基礎 設施 社會共同團險 承受個人風險 開拓力 吸引力 資產 流程 全球化 永 續 性 國家競爭 力 開拓 吸引 資產 程序 區域 全球 地區 結盟 個別 風險 經濟表現 政府表現 企業效率 承受個人風險 價值創造具 競爭力產業

(30)

20

2.3.5 IMD 評估之國家(地區)及應用指標分析

本研究整理 IMD 2004~2011 使用之基礎建設競爭力評估指標(如圖 2-3),作為本研 究選擇分析指標之基礎。 0 10 20 30 40 50 60 70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國家數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評估指標 ( 數 ) (a)經濟體系 (b)評估指標 圖 2-3 IMD 評估經濟體系及指標趨勢 本研究將統計每年 IMD 每年度之評估國家及指標,作為本研究之參考依據。IMD 評估國家及地區之歷年統計期間為 2004~2011 年,王世旭(2007)以歸納 1993~2003 之統 計資料結果,本研究便不在此納入,如表 2-4 所示。 表 2-4 IMD 2004~2011 年採用之評估國家及地區之歷年統計 國家及地區 (英文) 國家及地區 (中文)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人口超過 2 千萬 Argentina 阿根廷 ● ● ● ● ● ● ● ● Australia 澳大利亞 ● ● ● ● ● ● ● ● Brazil 巴西 ● ● ● ● ● ● ● ● Canada 加拿大 ● ● ● ● ● ● ● ● China Mainland 中國大陸 ● ● ● ● ● ● ● ● Colombia 哥倫比亞 ● ● ● ● ● ● ● ● France 法國 ● ● ● ● ● ● ● ● Germany 德國 ● ● ● ● ● ● ● ● India 印度 ● ● ● ● ● ● ● ● Indonesia 印尼 ● ● ● ● ● ● ● ● Italy 義大利 ● ● ● ● ● ● ● ● Japan 日本 ● ● ● ● ● ● ● ● Korea 韓國 ● ● ● ● ● ● ● ● Maharashtra 印度 Maharashtra 省 ● ● ● Malaysia 馬來西亞 ● ● ● ● ● ● ● ● Mexico 墨西哥 ● ● ● ● ● ● ● ● Philippines 菲律賓 ● ● ● ● ● ● ● ● Poland 波蘭 ● ● ● ● ● ● ● ● Peru 祕魯 ● ● ● ● Romania 羅馬尼亞 ● ● ● ● ● ● ● ● Russia 俄羅斯 ● ● ● ● ● ● ● ● Sao Paulo 聖多美共和國 ● ● ● South Africa 南非 ● ● ● ● ● ● ● ●

(31)

21 國家及地區 (英文) 國家及地區 (中文)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Spain 西班牙 ● ● ● ● ● ● ● ● Taiwan 台灣 ● ● ● ● ● ● ● ● Thailand 泰國 ● ● ● ● ● ● ● ● Turkey 土耳其 ● ● ● ● ● ● ● ● Ukraine 烏克蘭 ● ● ● ● ● United Kingdom 英國 ● ● ● ● ● ● ● ● USA 美國 ● ● ● ● ● ● ● ● Venezuela 委內瑞拉 ● ● ● ● ● ● ● ● Zhejiang 中國浙江省 ● ● ● 人口少於 2 千萬 Austria 奧地利 ● ● ● ● ● ● ● ● Bavaria 德國_巴伐利亞州 ● ● ● Belgium/Lux 比利時 ● ● ● ● ● ● ● ● Bulgaria 保加利亞 ● ● ● ● ● ● Catalonia 西班牙_加泰隆尼亞 ● ● ● Chile 智利 ● ● ● ● ● ● ● ● Croatia 克羅埃西亞 ● ● ● ● ● ● Czech Republic 捷克 ● ● ● ● ● ● ● ● Denmark 丹麥 ● ● ● ● ● ● ● ● Estonia 愛沙尼亞 ● ● ● ● ● ● ● ● Finland 芬蘭 ● ● ● ● ● ● ● ● Greece 希臘 ● ● ● ● ● ● ● ● Hong Kong 香港 ● ● ● ● ● ● ● ● Hungary 匈牙利 ● ● ● ● ● ● ● ● Iceland 冰島 ● ● ● ● ● ● Ile-De-France 法國巴黎大區 ● ● ● Ireland 愛爾蘭 ● ● ● ● ● ● ● ● Israel 以色列 ● ● ● ● ● ● ● ● Jordan 約旦 ● ● ● ● ● ● ● ● Kazakhstan 哈薩克 ● ● ● Lithuania 立陶宛 ● ● ● ● ● Lombardy 義大利_倫巴底 ● ● ● Luxembourg 盧森堡 ● ● ● ● ● ● ● ● Netherlands 荷蘭 ● ● ● ● ● ● ● ● New Zealand 紐西蘭 ● ● ● ● ● ● ● ● Norway 挪威 ● ● ● ● ● ● ● ● Portugal 葡萄牙 ● ● ● ● ● ● ● ● Qatar 卡達 ● ● ● Rhone-Alps 法國_Rhone-Alps 地區 ● ● Scotland 蘇格蘭 ● ● ● Singapore 新加坡 ● ● ● ● ● ● ● ● Slovak Republic 斯洛伐克共和國 ● ● ● ● ● ● ● ● Slovenia 斯洛維尼亞共和國 ● ● ● ● ● ● ● ● Sweden 瑞典 ● ● ● ● ● ● ● ● Switzerland 瑞士 ● ● ● ● ● ● ● ● Uae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註:●表示當年度有評估之國家 依圖 2-3(b)之 IMD 國家競爭力評估指標可知,自 2004~2011 共 8 年間,IMD 每年 評估國家競爭力指標約為 300~350 項,其中基礎建設皆為國家競爭力之評估因素。本研

(32)

22 究整理 IMD 2004~2011 年使用之基礎建設競爭力評估指標(如表 2-5),作為本研究選擇 分析指標之基礎。 表 2-5 2004~2011 年 IMD 國家基礎建設競爭力評估指標之歷年統計 指標名稱 (英文) 指標名稱 (中文)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Access to water 水 ● ● ● ● Access to commodities 商品 ● ● ● ● Air transportation 航空運輸 ● ● ● ● ● ● ● ●

Alcohol and drug abuse 酒精及藥物濫用 ●

Arable area 可耕地面積 ● ● ● ● ● ● ● ●

Basic research 基本研究 ● ● ● ● ● ●

Business expenditure on R&D 企業 R&D 之支出 ● ● ● ● ● ● ● ●

Business expenditure on R&D per capita

企業每 人 R&D 之支

出 ● ● ●

Broadband subscribers 寬頻用戶 ● ● ● ● ● ● ● ●

Broadband costs 寬頻成本 ● ● ● ●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二氧化碳排放量 ● ● ● ●

Climate change 氣候變化 ● ●

Connectivity (網路)連接 ● ●

Computers in Use 電腦使用數 ● ● ● ● ● ● ● ●

Computers per capita 電腦數量百分比 ● ● ● ● ● ● ● ●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通信技術 ● ● ● ● ● ● ●

CO2 emissions 二氧化碳排放量 ● ● ● ●

CO2 emissions intensity 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 ● ● ●

Cyber security 網絡安全 ● ● ● ● ● ● ●

Dependency ratio 受撫養人口比率 ● ● ● ● ● ● ● ●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科技之發展與應用 ● ● ● ● ● ● ● ●

Distribution infrastructure 物流運輸基礎建設 ● ● ● ● ● ● ● ●

Ecological footprint 每人生態面積 ● ● ● ● ● ● ● ●

Ecological balance reserve / deficit 生態平衡儲備 / 缺乏 ● ● ●

Economic literacy 經濟知識水準 ● ● ● ● ●

Education in finance 財務知識水準 ● ● ● ● ●

Educational assessment 教育評估 ● ● ● ● ● ● ● ●

Educational system 教育系統 ● ● ● ● ● ● ● ●

English proficiency 英語水平 ● ● ● ●

Electricity costs for industrial

clients 工業電力成本 ● ● ● ● ● ● ● ●

Energy imports vs. Merchandise Exports% 能源 進 口與商 品 出口 之比率 ● Energy infrastructure 能源基礎建設 ● ● ● ● ● ● ● ● Energy intensity 能源強度 ● ● ● ● ● ● ● ● Environmental laws 環保法律 ● ● ● ● ● ● ● ●

Fixed telephone lines 固定電話線路 ● ● ● ● ● ● ● ●

Fixed telephone tariffs 固定電話費率 ● ● ●

Fixed broadband tariffs 固定頻寬費率 ● ● ●

Funding for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技術發展資金 ● ● ● ● ● ● ● ●

Future energy supply 未來能源供應 ● ● ● ● ●

Gasoline prices 汽油價格 ● ● ●

GDP and energy consumption GDP 與能源消費 ●

Green technologies 綠色技術 ● ●

(33)

23 指標名稱

(英文) 指標名稱 (中文)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Healthy life expectancy 平均健康壽命 ● ● ● ● ● ● ● ●

Health problems 健康問題 ● ● ● ● ● ● ●

Health and environment 衛生和環境 ●

Higher education achievement 受高等教育率 ● ● ● ● ● ● ● ●

High-tech exports 高科技產品輸出 ● ● ● ● ● ● ● ●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人員發展指標 ● ● ● ● ● ● ● ●

Illiteracy 文盲率 ● ● ● ● ● ● ●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kills 資訊技術能力 ● ● ● ● ● ● ● ●

Infant mortality 嬰兒死亡率 ● ● ● ● ●

Innovative capacity 創新能力 ● ●

Interes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技興趣 ●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知識產權 ● ● ● ● ● ● ●

International fixed telephone cost 國際電話固定成本 ● ● ● ● ●

Internet costs 網路成本 ● ● ● ●

Internet Users 使用網路人數 ● ● ● ● ● ● ●

Internet bandwidth speed 網路頻寬速度 ● ● ●

Investment in

telecommunications% 電信投資百分比 ● ● ● ● ● ● ● ●

Knowledge transfer 知識傳承 ● ● ● ● ● ● ● ●

Land area 土地面積 ● ● ● ● ● ● ● ●

Language skills 語言技能 ● ● ● ● ● ● ●

Legal environment affecting R&D 法律影響的環境支出 ●

Legal environment 法律環境 ● ●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平均壽命 ● ● ● ● ● ● ● ●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基礎建設維持與發展 ● ● ● ● ● ● ● ●

Management education 管理教育 ● ● ● ●

Medical assistance 醫療援助 ● ● ● ● ● ● ● ●

Mobile telephone costs 行動電話費用 ● ● ● ● ● ● ● ●

Mobile telephone subscribers 行動電話用戶 ● ● ● ● ● ● ● ●

Nobel prizes 諾貝爾獎數 ● ● ● ● ● ● ● ●

Nobel prizes per capita 諾貝爾獎數百分比 ● ● ● ● ● ● ● ●

Number of patents in force 有效專利數 ● ● ● ● ● ● ● ●

Paper and cardboard recycling

rate% 紙類資源回收率 ● ● ● ● ● ● ● ●

Patent granted to residents 擁有專利數 ● ● ● ●

Patent productivity 專利數量 ● ● ● ● ● ● ●

Patent applications 專利申請 ● ● ●

Patent applications per capita 專利申請百分比 ●

Patents granted to residents 授予民眾的專利 ● ● ● ●

Patents and copyright protection 專利和版權保護 ●

Pollution problems 污染防治 ● ● ● ● ● ● ● ●

Population over 65 years% 65 歲以上人口 ● ● ● ● ● ● ● ●

Population under 15 years% 15 歲以下人口 ● ● ● ● ● ● ● ●

Population - market size 人口-市場規模 ● ● ● ● ● ● ● ●

Public expenditure on health% 醫療健康之消費支出 ● ● ● ● ● ● ● ●

Pupil-teacher ratio (primary

education) 小學生/教師(小學) ● ● ● ● ● ● ● ●

Pupil-teacher ratio (secondary

education) 中學生/教師(中學) ● ● ● ● ● ● ● ●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ventures 公眾和私人部門企業 ● ● ● ● ●

Qualified engineers 合格工程師人數 ● ● ● ● ● ● ● ●

Quality of air transportation 空運品質 ● ● ● ● ● ● ● ●

(34)

24 指標名稱

(英文) 指標名稱 (中文)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Railroads 鐵路 ● ● ● ● ● ● ● ●

Renewable energies 再生能源 ● ● ● ● ●

Researchers and scientists 研究人員和科學家 ● ●

Roads 道路 ● ● ● ● ● ● ● ●

Science degrees 科學與工程學歷 ● ● ● ● ● ● ● ●

Science in schools 科技知識校內傳播 ● ● ● ● ● ● ● ●

Scientific articles 科技論文 ● ● ● ● ● ● ● ●

Scientific research legislation 科學研究立法 ● ●

Secondary school enrollment 中等學校入學率 ● ● ● ● ● ● ● ●

Securing patents abroad 國外專利數 ● ● ● ● ●

Scientific research 科學研究 ● ● ● ● ●

Student mobility inbound 國內學生的流動性 ● ● ● ●

Student mobility outbound 留學學生的流動性 ● ● ●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永續發展 ● ● ● ● ● ● ● ●

Technology cooperation 技術合作 ● ● ● ● ● ● ● ●

Technological regulation 技術章程 ● ● ● ● ● ● ●

Total biocapacity 總生態承載力 ● ● ●

Total expenditure on R&D 總 R&D 支出 ● ● ● ● ● ● ● ●

Total expenditure on R&D per

capita 每人 R&D 支出 ● ● ● ● ● ● ● ●

Total final energy consumption 總能源消費 ● ● ● ● ● ● ● ●

Total final energ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每人能源消費 ● ● ● ● ● ● ● ●

Total health expenditure 總醫療衛生支出 ● ● ● ● ● ● ● ●

Total health expenditure per capita 總醫 療 衛生支 出 百分 ● ● ● ● ●

Total indigenous energy

production per capita 每人能源生產 ● ● ● ● ● ● ●

Total indigenous energy

production% 總本國能源生產 ● ● ● ● ● ● ● ●

Total public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總教育支出 ● ● ● ● ● ● ● ●

Total public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per capita 每人總教育支出 ● ● ● ● ●

Total R&D personnel in business

enterprise 企業 R&D 人員數 ● ● ● ● ● ● ● ●

Total R&D personnel in business per capita

平均企 業 R&D 人員

數 ● ● ● ● ● ● ● ●

Total R&D personnel nationwide 全國 R&D 人員數 ● ● ● ● ● ● ● ●

Total R&D personnel nationwide per capita 平均全 國 R&D 人員 數 ● ● ● ● ● ● ● ● University education 大學教育 ● ● ● ● ● ● ● ● Urban population 都市人口 ● ● ● ● ● ● ● ● Urbanization 都市化 ● ● ● ● ● ● ● ●

Waste water treatment plants% 污水處理廠數百分比 ● ● ● ● ● ● ● ●

Water consumption intensity 用水量強度 ● ● ●

Water transportation (%) 水運 ● ● ● ● ● ● ● ●

Water resources 水的資源 ● ● ●

Youth interest in science 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 ● ● ●

註:●表示當年度有評估之指標

由表 2-5 可知,「空運」、「空運」、「鐵路」和「都市化」等 11 項指標為 IMD 歷年

(35)

25

2.4 競爭力優劣勢指標之選擇方法

本章節介紹 IMD 與過去研究者所提出的優劣勢指標之選擇方法。

2.4.1 IMD 指標之選擇方法

根據第 2.3.3 節 IMD 計算方式,每項指標皆具有排名及標準差兩項競爭力績效,故 IMD 選擇劣勢指標可能具有依指標排名選擇、依標準差選擇及綜合考量排名及標準差等 3 種方式,目前第 1 種方式及第 3 種方式為 IMD 採用。IMD 將競爭力排名由高至低排 序,選擇一個經濟體系 6~10 項排名(每年挑選項數均不同)最低且標準差低於整體國家平 均之指標為劣勢指標;6~10 項排名(每年挑選項數均不同)最高且標準差高於總體國家平 均之指標為優勢指標,因此 IMD 主要係以指標排名為主,標準差為輔之方式選擇劣勢 指標,部份指標因影響經濟排名較小,不列入挑選的範圍。本研究以 2011 年台灣基礎 建設競爭力為例,說明 IMD 優劣勢指標之選擇方式(如表 2-6)所示。 表 2-6 IMD 優勢、劣勢指標之選擇 編號 STD 排名 W-S 編號 STD 排名 W-S 編號 STD 排名 W-S 4.1.01 -0.45 52 4.1.07 -0.26 27 4.3.19 0.82 14 4.1.02 -0.73 53 4.4.07 0.41 27 4.3.06 0.07 13 4.1.21 -0.68 54 4.4.27 0.34 27 4.2.16 1.13 12 4.5.10 -1.57 54 4.5.16 0.12 27 4.2.17 0.96 12 4.4.18 -0.80 52 4.2.09 0.34 26 4.4.04 1.22 12 4.5.04 -0.58 49 W-1 4.2.12 0.32 26 4.3.10 0.53 11 4.4.12 -0.56 47 W-2 4.2.18 0.43 24 4.3.22 0.95 11 4.4.17 -0.55 47 4.1.18 0.51 23 4.4.19 0.98 11 4.4.03 -0.59 44 4.4.24 0.33 23 4.5.11 1.04 11 4.1.20 -0.40 40 4.4.26 0.34 23 4.1.25 1.03 10 4.4.14 -3.16 40 4.1.11 0.04 22 4.2.14 1.00 10 4.4.16 0.15 40 4.1.12 0.13 22 4.3.18 1.22 10 4.1.09 -0.32 39 4.3.03 -0.09 22 4.5.05 0.99 10 4.1.23 -0.06 39 4.3.21 0.57 22 4.2.19 1.09 9 4.4.01 -0.32 39 W-3 4.4.06 0.66 22 4.3.08 0.14 9 4.4.08 0.16 39 4.1.17 0.69 21 4.2.21 0.93 8 4.1.08 -0.65 38 4.2.06 0.53 21 4.2.23 1.13 8 4.1.22 0.20 38 4.3.13 -0.25 20 4.3.02 1.29 8 4.4.15 0.21 37 4.1.19 0.52 19 4.4.13 0.85 8 4.5.07 -0.57 37 W-4 4.2.07 0.64 19 4.3.05 1.30 7 4.5.03 0.06 37 W-5 4.4.25 0.42 19 4.5.09 0.99 7 4.2.05 0.12 36 4.5.13 0.55 19 4.2.15 1.17 6 S-10 4.2.13 -0.16 35 W-6 4.2.03 0.82 18 4.3.09 1.58 6 4.5.15 0.29 35 4.3.12 -0.17 18 4.3.23 1.28 6 S-9 4.4.02 -0.55 34 4.1.15 0.84 17 4.4.23 1.56 6 S-8 4.4.09 -0.22 33 4.2.08 -0.15 17 4.3.14 0.55 5 4.1.04 0.25 31 4.3.01 -0.17 17 4.3.16 0.97 5 4.1.14 0.39 31 4.3.20 0.76 17 4.3.17 0.91 5 S-7

(36)

26 編號 STD 排名 W-S 編號 STD 排名 W-S 編號 STD 排名 W-S 4.2.04 0.01 30 4.5.08 0.05 17 4.2.11 1.37 5 S-6 4.5.02 -0.49 30 4.5.14 0.84 17 4.3.07 1.38 5 S-5 4.1.05 0.40 29 4.1.16 0.76 16 4.1.10 1.46 5 S-4 4.2.01 -0.22 29 W-7 4.1.24 0.67 16 4.2.22 2.27 4 S-3 4.2.10 0.54 29 4.2.20 0.87 16 4.5.12 1.64 3 S-2 4.4.05 0.40 28 4.3.04 -0.16 16 4.5.06 1.74 3 S-1 4.5.01 -0.02 28 W-8 4.3.11 0.00 16 4.2.02 1.82 1 4.1.03 -0.23 27 4.4.11 0.74 16 4.3.15 3.73 1 4.1.06 0.51 27 4.1.13 -0.02 14

2.4.2 Dzeng and Wang (2007)之競爭力指標區別矩陣

Dzeng and Wang (2007)提出以不改變 IMD 國家競爭力評估及計算模式之條件下,改 良 IMD 採原始數值為基礎之排名方式,以經濟體系競爭力表現進行分群,競爭力表現 相似之國家,會被歸納為同一群,再根據各群體之競爭力表現定義排名,並以排名及標 準差建立基礎建設競爭力指標之區別矩陣,選擇能提升更大程度之國家基礎建設競爭力 指標,並呈現所有基礎建設競爭力指標優劣式狀態。 該研究利用群集分析、關聯性分析、變異數同質性檢定等技術,改良傳統群集分析 技術之不足,定義一個國家之全部競爭力指標狀態,配合各國該項競爭力指標得分,建 立競爭力指標區別矩陣,包含群集指數及標準值 2 個軸向,標準值代表 X 軸,群集指數 為 Y 軸,完整呈現國家競爭力指標優劣勢狀態(如圖 2-4),並利用依競爭力指標在優劣 勢矩陣中,該項指標與象限起點之歐幾里得距離(Euclidean Distance, ED) (Tabachnick and Fidell 2001)決定優先,綜合考量群集指數及標準差選擇劣勢指標,其計算(如式 7): 2 0 2 0) ( ) (G G S S WSi  i ...(7) Gi:第 i 項指標之群集指數。 G0:象限中群集指數之最小值。 Si:第 i 項指標之 STD 值。 S0:象限中 STD 值之最小值。 依式(7)計算方式可知,在第Ⅰ象限時 WS 值距離象限起點越遠表示越具優勢,越 短則表示越為劣勢,在第Ⅳ象限則剛好相反,WS 值距離象限起點越遠表示越具劣勢, 越短則表示越為優勢,依據 WS 值可決定指標之重要性排序,並挑選經濟體系最劣勢之 關鍵投資指標。其結果以 2011WCY 台灣為例如表(2-7)。

(37)

27 表 2-7 2011 WCY 台灣基礎建設競爭力群集、象限及指標優劣勢分析結果 編號 指標名稱 群數 標準 值 群集 指數 象 限 歐氏 距離 編號 指標名稱 群數 標準 值 群集 指數 象 限 歐氏 距離 4.1.02 可耕地面積 4 -0.73 0.00 Ⅳ 3.27 4.3.07 平均全國 R&D 人員數 3 1.38 0.66 Ⅰ 5.42 4.1.03 水的資源 5 -0.23 0.00 Ⅳ 3.77 4.3.10 科學與工程學歷(%) 3 0.53 0.33 Ⅱ 4.54 4.1.04 獲取水 3 0.25 0.66 Ⅰ 4.30 4.3.11 科技論文 4 0.00 0.25 Ⅳ 4.01 4.1.05 獲取商品 4 0.40 0.50 Ⅰ 4.43 4.3.13 百萬人中諾貝爾獎數 5 -0.25 0.00 Ⅳ 3.75 4.1.06 都市化 4 0.51 0.75 Ⅰ 4.57 4.3.14 專利申請 4 0.55 0.00 Ⅱ 4.55 4.1.07 人口-市場規模 4 -0.26 0.00 Ⅳ 3.74 4.3.15 專利申請百分比 3 3.73 0.66 Ⅰ 7.76 4.1.10 受撫養人口比率 4 1.46 0.50 Ⅰ 5.48 4.3.16 授予民眾的專利 3 0.97 0.33 Ⅱ 4.98 4.1.11 道路 3 0.04 0.33 Ⅱ 4.05 4.3.17 有效專利數 3 0.91 0.33 Ⅱ 4.92 4.1.12 鐵路 3 0.13 0.33 Ⅱ 4.14 4.3.18 科學研究 3 1.22 0.66 Ⅰ 5.26 4.1.14 空運品質 3 0.39 0.66 Ⅰ 4.44 4.3.19 研究人員與科學家 5 0.82 0.60 Ⅰ 4.86 4.1.15 物流運輸基礎建設 3 0.84 0.66 Ⅰ 4.88 4.3.20 科學研究立法 3 0.76 0.66 Ⅰ 4.81 4.1.16 水運 4 0.76 0.50 Ⅰ 4.79 4.3.21 知識產權 3 0.57 0.66 Ⅰ 4.62 4.1.17 基礎建設維持與發展 3 0.69 0.66 Ⅰ 4.74 4.3.22 知識傳承 3 0.95 0.66 Ⅰ 4.99 4.1.18 能源基礎建設 3 0.51 0.66 Ⅰ 4.56 4.3.23 創新能力 4 1.28 0.75 Ⅰ 5.33 4.1.19 未來能源供應 4 0.52 0.50 Ⅰ 4.55 4.4.01 每人總醫療衛生支出 4 -0.32 0.25 Ⅳ 3.69 4.1.21 總本國能源生產 4 -0.68 0.00 Ⅳ 3.32 4.4.04 衛生基礎建設 4 1.22 0.75 Ⅰ 5.27 4.1.24 工業電力成本 3 0.67 0.66 Ⅰ 4.72 4.4.05 平均壽命 3 0.40 0.66 Ⅰ 4.45 4.2.01 電信投資百分比 3 -0.22 0.00 Ⅳ 3.78 4.4.08 醫療援助 4 0.16 0.75 Ⅰ 4.23 4.2.02 固定電話線路 4 1.82 0.75 Ⅰ 5.87 4.4.10 人員發展指標 4 4.2.03 固定電話費率 4 0.82 0.75 Ⅰ 4.88 4.4.11 健康問題 4 0.74 0.75 Ⅰ 4.80 4.2.04 行動電話用戶 4 0.01 0.25 Ⅱ 4.02 4.4.12 能源強度 5 -0.56 0.60 Ⅲ 3.49 4.2.05 行動電話費用 3 0.12 0.66 Ⅰ 4.17 4.4.15 用水量強度 5 0.21 0.80 Ⅰ 4.29 4.2.06 通信技術 3 0.53 0.33 Ⅱ 4.54 4.4.17 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3 -0.55 0.33 Ⅳ 3.47 4.2.07 (網路)連接 3 0.64 0.66 Ⅰ 4.69 4.4.19 綠色技術 5 0.98 0.60 Ⅰ 5.02 4.2.08 電腦使用數 5 -0.15 0.00 Ⅳ 3.85 4.4.22 生態平衡儲備/缺乏 3 4.2.09 電腦數量百分比 3 0.34 0.33 Ⅱ 4.35 4.4.23 永續發展 3 1.56 0.66 Ⅰ 5.60 4.2.10 使用網路人數 3 0.54 0.66 Ⅰ 4.59 4.4.24 汙染防治 4 0.33 0.50 Ⅰ 4.36 4.2.11 固定頻寬費率 5 1.37 0.80 Ⅰ 5.43 4.4.25 環保法律 3 0.42 0.33 Ⅱ 4.43 4.2.12 寬頻用戶 3 0.32 0.33 Ⅱ 4.33 4.4.26 氣候變化 5 0.34 0.60 Ⅰ 4.38 4.2.13 網路頻寬速度 3 -0.16 0.00 Ⅳ 3.84 4.4.27 生活品質 3 0.34 0.66 Ⅰ 4.39 4.2.14 資訊技術能力 4 1.00 0.75 Ⅰ 5.06 4.5.01 每人總教育支出 5 -0.02 0.40 Ⅳ 4.00 4.2.15 合格工程師人數 4 1.17 0.75 Ⅰ 5.22 4.5.03 小學生/教師(小學) 3 0.06 0.66 Ⅰ 4.11 4.2.16 技術合作 3 1.14 0.66 Ⅰ 5.18 4.5.04 中學生/教師(中學) 3 -0.58 0.33 Ⅳ 3.44 4.2.17 公眾和私人部門企業 4 0.96 0.75 Ⅰ 5.02 4.5.05 中等學校入學率 3 0.99 0.66 Ⅰ 5.03 4.2.18 科技之發展與應用 4 0.43 0.50 Ⅰ 4.46 4.5.06 受高等教育率 4 1.74 0.75 Ⅰ 5.79 4.2.19 技術發展資金 4 1.09 0.75 Ⅰ 5.14 4.5.07 國內學生的流動性 3 -0.57 0.00 Ⅳ 3.43 4.2.20 技術章程 4 0.87 0.75 Ⅰ 4.93 4.5.09 教育評估-PISA 3 0.99 0.66 Ⅰ 5.03 4.2.21 高科技產品輸出錢 4 0.93 0.25 Ⅱ 4.94 4.5.10 英語水平-TOEFL 3 -1.57 0.00 Ⅳ 2.43 4.2.22 高科技產品輸出百分 比 4 2.27 0.50 Ⅰ 6.29 4.5.11 教育系統 3 1.04 0.66 Ⅰ 5.08 4.2.23 網路安全 4 1.13 0.75 Ⅰ 5.18 4.5.12 科技知識校內傳播 3 1.64 0.66 Ⅰ 5.68 4.3.01 總 R&D 之支出 4 -0.17 0.00 Ⅳ 3.83 4.5.13 大學教育 4 0.55 0.50 Ⅰ 4.58 4.3.02 每人 R&D 之支出 3 1.29 0.66 Ⅰ 5.33 4.5.14 管理教育 4 0.84 0.75 Ⅰ 4.90 4.3.04 企業 R&D 之支出 3 -0.16 0.00 Ⅳ 3.84 4.5.15 文盲率 3 0.29 0.66 Ⅰ 4.34 4.3.05 企業每人 R&D 之支出 5 1.30 0.40 Ⅱ 5.32 4.5.16 語言技能 4 0.12 0.50 Ⅰ 4.15 4.3.06 全國 R&D 之人員數 4 0.07 0.25 Ⅱ 4.08

數據

圖  4-22  新加坡指標 4.3.17 ...................................................................................................
表  2-2  國家競爭力評比單位及指標比較  比較
表  3-1 Matlab 提供之 Membership Functions
表  4-5  隸屬函數的參數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study aimed to establish the strength models of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HPC) using Non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NLRA), Back-Propagation Networks (BPN) and

Secondly then propose a Fuzzy ISM method to taking account the Fuzzy linguistic consideration to fit in with real complicated situation, and then compare difference of the order of

蔣松原,1998,應用 應用 應用 應用模糊理論 模糊理論 模糊理論

The research focused on Nei-Wan, though the evaluation of tourism and make up relative researches with travel cost method, this research evaluate the Compensation Variation

2012 劉仲輝 應用 DEMATEL 建立國中教師主要壓力來源評價體系結構模型 2012 黃誌祥 運用 DEMATEL 分析彰化地區國小實施電子書包輔助教學之關鍵因素 2013 彭素玲

The research is firstly conducted in FDM (Fuzzy Delphi Method) to discuss the key items of evaluation influencing merit evaluation operation; then in FAHP (Fuzzy Analytic

Through the structure of the array and the adjacent matrix to establish shift patterns; Furthermore, through depth-first search and backtracking to find the cycle solution of

Carrying on the analysis by the expert fuzzy Delphi method regarding this investigation results, the research seeks and induces the most suitable weight of the leading behav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