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哲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教育哲學"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公職王歷屆試題 (104 地方政府特考). 104 年特種考試地方政府公務人員考試試題 等 別:三等考試 類 科:教育行政 科 目:教育哲學 一、試述未來主義(Futurism)的源起及內涵,並申論其教育涵義。 【擬答】: 義大利詩人 Marinetti 於 1909 年發表「未來主義宣言」,宣揚其未來主義藝術觀點,為未來 主義運動揭開序幕,此促,未來主義藝術家卡拉、薄邱尼、魯梭羅、巴拉與塞維里尼等人亦共同 簽署了聯合宣言,並將沉溺於昔日時光的行為戲稱為「過去主義」,將這些人稱為「過去主義 者」,並加以批判。未來主義強調對我們時代的典型事物的一種新的感受,如對機械的感受;促 進了大家對現代人最切身的事物的感受,如對速度的感受,以下茲就題意說明如下。 一、未來主義(Futurism)之源起及內涵 未來主義興起於義大利米蘭,Marinetti 總結了未來主義的一些基本原則,包括對陳舊思想 的憎惡,尤其是對陳舊的政治與藝術傳統的憎惡。Marinetti 及未來主義表達了對速度、科技和 暴力等元素的狂熱喜愛。汽車、飛機、工業化的城鎮等等在未來主義者的眼中充滿魅力,因為這 些象徵著人類依靠技術的進步征服了自然。 未來主義宣稱:我們將竭盡全力的和那些過時的、盲信的、被罪惡的博物館所鼓舞著的舊信仰做 鬥爭。我們要反抗陳腐過時的傳統繪畫、雕塑和古董,反抗一切在時光流逝中骯髒和腐朽的事 物。我們要有勇於反抗一切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年輕的、嶄新的,伴隨著對不公的甚至罪惡的舊 生活的毀滅。 未來主義運動摒棄了許多的傳統藝術觀念且極度強調動態,他們在呈現空間的同時也表現了 動作與時間;未來主義尤其關切機械化與速度感。符合這種條件的物體就稱為有力的線條;未來 主義也影響 20 世紀藝術發展的重要動力:達達、超現實主義、漩渦主義(Vorticism)與立體 派。 二、未來主義(Futurism)之教育涵義 重視適應未來的教育目的 其教育目的主張讓學生對未來的生活有所準備,面對未來科技發展及社會的衝擊,於教育每 一階段,基本功用就是「對未來的探索」做準備,協助學習者應付實際生活的各種危機。即 試圖增進個人預測和適應變遷的實際能力。 創造思考教學法 因應未來的衝擊,需培養學生的創造思考,而創造性教學方法,亦即透過主體客體的互換, 由創造的觀點來看,主體客體的關係不是固定的,而是一種可變的多元關係。傳統的教學方 法偏向片面的、單向的、一線的;而創造性的方法卻是共通的、雙向的、複線的。 模擬遊戲法(Game) 模擬遊戲教學法係綜合一些現實面,使學習者投身其間,便能明白其中的關係,以幫助學生 了解這個世界。因為模擬遊戲能促成學生間的相互作用,使課堂開放以便學生與學生間做意 識的交流;模擬遊戲不僅可以使學生展望未來,而且可以賦予學生一種具有控制的、有次序 的系統。除此之外,模擬遊戲亦能矯正學生們傾慕權威的傾向,使學生較不會盲目遵從權 威。. 公 職 王. 二、試說明柏拉圖「洞穴隱喻」的內涵,並闡釋其對教育之本質的啟示。 【擬答】: 西方哲學深受柏拉圖影響。其觀念論(idealism)對近代理性主義之形成影響深遠。而其 「對話錄」中的理想國一文則是公認對後世教育理論之形成有巨大影響。以下從「洞穴隱喻」之 內涵切入,說明其對教育本質之啟示。 「洞穴隱喻」(the Cave)之要義 Plato 藉由「洞穴隱喻」提出其知識論之基本架構,Plato 設想兩種不同的世界:一種是屬於. 共4頁 第1頁. 全國最大公教職網站 http://www.public.com.tw.

(2) 公職王歷屆試題 (104 地方政府特考) 洞穴內的世界,一種屬於火(即太陽)的世界。而這兩種不同的世界,乃是源自於其失蘇格 拉底的理念。蘇格拉底當年提醒一般青年人,我們的感官即不可靠,不能達到真理,柏拉圖 用「兩個世界」,便是柏氏所提的觀念世界(The Word of Ideas)及物質世界(The Word of Matters),這也就是柏拉圖所創的「二元論世界觀」。Plato 於《理想國》)提出了 「現象界」與「觀念界」之區別,至善的理型知識(即真理)及真理所導引的理想世界。其 要義如下: 「太陽」(the Sun)真理之啟蒙: 「洞穴」和洞裡的囚犯對現象幻影之誤解: 區分理性和感性的世界:重理抑情。 正義的討論:柏其老師蘇格拉底(Socrates)曾經為了啟蒙雅典人而判刑處死,隱喻著回 來解救洞穴中無知的人群。 「洞穴隱喻」對教育本質之啟示 追求教育中的至善:Plato 認為觀念世界是永恆的、絕對的、不變的,不因時空有所不 同。「觀念」對 Plato 而言,是他觀念世界中最高峰的「善」(Good)。「善」是所有知 識的本體。觀念世界是完美的原型(Perfect Archetype),成為人類生活的動力。柏拉圖 特別讚賞其師蘇格拉底善的學說,善比做光芒四射的太陽,使人能看清宇宙萬物。善事實 上就是神的化身,主宰著一切,是一切事物追求的鵠的。在柏拉圖看來,只有認識和掌握 這完美觀念的人,才有資格成為「哲學王」,由他來帶領居於洞穴的人們重見天日,做一 國的最高統治者。可見,柏氏的觀念主義,足為他建立理想國作論證目的。 重視教育啟蒙之功能。 真理知識的論辯: Plato 對於知識的標準分析在於:具有說明的真實信念:「 true belief with an account」。 教育正義之落實:重視教師獨立自主之角色 柏拉圖社會分工、階層化觀點與結構功能論: 在理想國一文中,柏拉圖首先提出了社會分工與階層化的觀點。延續著他的倫理學與政治 理論的思路,而將其由個人擴大到整個社會。認為理想的國家應由理性占居統治地位,就 像人的靈魂有三個部分一樣,國人也相應地分為統治階級、軍人階級和勞動階級三個等 級。這三個等級的人各安其份、各盡其職,才能使國家或社會和諧一致,才是正義的。並 用神造人分為金、銀、銅鐵三等的神話為其等級論提供理念根據。此種觀點,進一步演變 成 Durkein 的社會分工論。並為二十世紀的結構功能論的教育「選擇」、「分配」功能, 提供理論基礎。. 公 職 王. 三、試述巴西教育家弗雷勒(Paulo Freire)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之要 旨。 【擬答】: Freire於「受壓迫者教育學」一書中認為應要用提問式( problem-posing )的方式來進行教 育,可作為一種解放的工具。以下茲先說明「提問式( problem-posing )教學」之意涵,進而說 明相關重要啟發。 一、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之要旨 人性化之主張 Freire 對於提問式教育和囤積式教育做了強烈對比,傳統囤積式教學是將學生視為非人性化 的「客體」,是對自由人性的壓迫,因此,提問式教學主張自由的人性化解放過程。 重視「對話」與「創造行動」 Freire 認為對話的本身人們完成身為人的意義的方式,是一種創造的行動,而不是宰制、壓 迫的工具。對話的主要是由三個基礎產生:愛、謙卑與信心。透過對話在教學實踐上,帶來個 人的轉化( transform 他 on),覺察虛假的意識,使人批判臨存價值體系,因此解放的過程產 生。對話的起點,是要以愛為基礎,以教師自我對知識的認知及希望達成的目標為宗旨。 批判的意識轉移 Freire 主張:由素樸的轉移意識進展到批判意識,並不是自動發生的,而是需要主動的、對. 共4頁 第2頁. 全國最大公教職網站 http://www.public.com.tw.

(3) 公職王歷屆試題 (104 地方政府特考) 話的教育方案,這方案關注社會與政治的責任,並避免平庸化的危險,批判意識是不斷持續 的歷程。 朝向民主的公共領域 Freire 提出行動的反思及反思的行動,不斷透過對話、辯證過程與意識醒悟歷程來達到改革 的目的,進一步將教室營造為解放的民主公共領域。 二、對教師主體及圖像之啟發 Freire主張教師作為文化工作者不只是催化促進者,也是激勵者( animator) 。文化工作者 需要對人們所處的環境而努力,有如葛蘭西( Gramsci) 所提出「有機知識份子」之概念,強調文 化工作者與社會產生互動,不斷在行動、在創造中進行文化實踐。 因此,Freire認為教師在培育個人自我覺察,自我負責的能力,以及參與社會文化的創造與 批判的意識,而非傳遞既定的知識。明日的教師必須是文化工作者,以想像和現今社會不同結構 的社會。 教師如欲作為揭露與轉化那沈默文化的工作者,首先必須是自我批判的,為的是能提出其所 處地位、自我利益及特權的本質內容為何。教師應落實謙讓、愛心、勇氣、容忍、果斷、追求正 義等,才能引導學生釋放自己、享受生命的喜悅,進而創造一個快樂、愉悅的學校。教師宜具備 寬容、尊重及愛等素養,並且持開放的胸襟和學生共同合作,關注教育現場,批判現況。 三、對師生關係及互動之啟發 Freire反思傳統教育中的的生關係基本上是「講述」性質,包含講述的主體(教師)與傾聽的 客體(學生),如此師生關係是不平等的主客二元關係。Freire強調平等的「師生關係」:所謂 「學 生 的 老 師 」或「 老師的學生」將不復 存在,取代帶之的是 :「教師學生」( teacherstudent)與「學生教師」(student-teacher)。那些以「權威」為基礎的論證將不再有效,透 過世界的媒介與那些可認知到的事物,人們「彼此」教導。. 公 職 王. 四、試比較分析嘉達美(H. G. Gadamer)和哈伯瑪斯(J. Habermas)詮釋學「理解」(Verstehen, understanding)的主張,並申論其在教育上的意義。 【擬答】: 詮釋學從希臘中古時期作為一門解釋經典之學,經由多位大師的深化與闡發,已成為一門影 響深遠的哲學,廣泛應用於社會學、人類學、教育學等領域,甚至對啟蒙計劃有著極大的衝擊而 與後現代主義有所搖契。以下將以詮釋學的代表者的主張來說明詮釋學的開展歷程與內涵。 一、高達美(H. G. Gadamer)-「哲學詮釋學」及其教育意義 高達美延伸海德格之存在詮釋學的理念來形構其哲學詮釋學,他贊同「先起結構」的觀點並 賦予其新詞,即「視野」(或稱為「視域」)。他視此為一種「暫時性的意義預見」,當個體與 被詮釋對象共同置於「同一個影響史」(歷史向度)下,且願意消融自我的主體性達到一種「泯 人我之分」的和諧關係,彼此的視野方能互相修正以達到視野交融的可能。此種理解只是暫時性 的,而在一種「詮釋螺旋」中無限開展下去。 因為要涉入其他世界,就要找出其他個人的意義場域。每個世界就是意義的視野,「視野」 也意指某種具彈性的東西、某種變動,或能從一個時間點變動另一個時間點。Gadamer主張理解以 前理解為前提,但前理解同時是理解的障礙。為避免這個循環發展成為惡性循環,Gadamer提倡在 融入其他世界,與連回我們自己的參照系統間,不斷地來回交替。藉由這來來回回的運動,我們 可以對不熟悉參照系統達致理解,而不熟悉的參照系統也讓我們自己的參照系統逐漸修正或充 實,而即產生了「視野的融合」。 Gadamer 強調人際之間互動以視野(先備理解)為基礎,而在互為主體的視野交融中達到真 誠理解,對師生關係的反思,無疑為重要啟示。 二、哈伯瑪斯(J. Habermas)-「批判詮釋學」及其教育意義 Habermas基於批判理論的學理基礎批判高達美過分重視「歷史的傳承」和語言的「普遍理想 化」功能,且視先前結構為一種人的存有而非意識,必須經由消弭人的主體性方能理解的說法可 能會落入「凡存在皆合理」的窠臼,失去對結構的反省和對詮釋對象、語言進行批判的可能動 力。 故Habermas認為歷史性為人的意識,必須加以反省;以及肯定主體理性優位原則,才能對語. 共4頁 第3頁. 全國最大公教職網站 http://www.public.com.tw.

(4) 公職王歷屆試題 (104 地方政府特考) 言詮釋對象加以批判,才有主體性的確立與啟蒙的可能。他將詮釋學與批判理論做結合,即為 「批判詮釋學」,而他為了確保理解(共識、視野交融)的可能,又以溝通行動理論作為詮釋學 的基礎,自此哲學詮釋學轉向為「溝通詮釋學」。 Habermas 強調必須自我反省,同時不應盲從傳統,其觀點對現今教育改革有所啟示。. 公 職 王 共4頁 第4頁. 全國最大公教職網站 http://www.public.com.tw.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配合教育革新趨勢 發揮教育統整功能 因應開放教育理念 促進教學效能提升 符應教育學習理論

「倍思科學」教育系統,是由國內長期推動科學教育的專家學者和優秀的中小學教師共同規

4.6

所謂 HPM,是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數學史與數學 教學之關連)的縮寫,同時,它也代表一個以此為宗旨、且隸屬於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

考試科目(編號):家政概論、家庭教育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台灣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 http://